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

全球医药市场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的统计数据,我国2013年全年医药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一万亿元人民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药品销售终端不断扩容。而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国内新医改政策的逐步推进,也为我国医药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影响,2015年我国医药市场的运行将好于2014年。由于新医改政策覆盖范围不断增大,以及国家对社区医疗的投入,我国医药市场也会出现新的格局。根据2014年医药市场数据,全国医院的医药销售增长达到3000多亿元人民币。社区医院和“新农合”政策对药店零售终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销售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除医院和药店外,社区医院成为了医药市场的第三大销售终端。2014年社区医院的销售总额度将近1000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30%。

二、医改新政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为了使我国的医药产业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国政府推出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我国的医药产业进行规范。其中《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使得我国医药生产企业有利一个统一的生产标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使得我国在医药产品在销售环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二)医药产品采用招标采购招标采购在医药市场的应用是为了对我国医药机构药品采购进行规范。医药产品招标采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采购环节中的暗箱操作,而且也使得我国医药销售透明度大大地增加了。此外,国家发改委对我国药品的价格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得患者能够买得起药。

(三)医药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在药品管理过程中,根据药品的规格、品种、适应症以及剂量和给药途径,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大大提高了我国药品的管理效率。而在处方药中,我国药品分类管理规定中又分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等类别。药品的分类管理核心就是提高处方药的规范使用,切实保障安全有效地用药。药品的分类管理使得医药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具有针对性。

(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制度的推行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行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这项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现在核心的医疗制度之一。到2014年底,我国开始实施合作医疗的县级、市级以及区级地区已经接近3000个,占我国总行政区域的95%以上。而且在我国东部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100%,西部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也接近90%。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继续推行和完善,我国将有10亿农民每年收到600亿元以上的医疗补助。对于医药企业,这是一个新型的医药市场,也是未来医药企业的一个重要销售点。

三、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医疗政策的改革过程中,相应的医药政策也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医疗政策的改变在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医药市场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医药营销渠道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甚至对我国的医药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销渠道结构混乱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大多采取商模式来销售医药产品,为了使得医药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范围的覆盖,企业采取多种手段来增加企业的覆盖范围。这导致同一城市,出现多家一级经销商,二三级经销商更是不计其数。这种营销渠道非常混乱,使得医药企业对经销商管理能力受限,而且营销渠道的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医药企业对于营销额度急功近利,但是医药企业的自身能力又非常有限,其医药销售药依靠下级经销商。其次,有很多医药企业是在我国医药市场开放过程中转变过来的,对医药行业了解并不多,而且对医药市场秩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医药产品招标监管不力我国医药市场实行招标制度是为了规范医药市场。但是从近几年的医药招标来看,药品招标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是我国各地区的医药找遍政策不统一,同一个医药企业要在不同的地区进行投标,为应对不同的招标要求,医药企业可能会增加开支来修改投标文件,这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医药企业投标费用增加势必导致药品价格上升。

四、我国医药营销渠道管理策略

(一)营销渠道模式选择由于我国医改政策仍在持续发生较大的改变,而且各个地区的市场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医药企业在选择营销渠道时,要针对未来医药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而且医药企业应该简化经销商的结构,这样才能降低医药营销渠道的冲突,提高医药营销渠道的运行效率。

(二)营销渠道成员选择在营销渠道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对营销合作效率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营销渠道成员选择就是对成本和利润的选择。营销渠道中的成员主要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人员和与企业合作的经销商。企业内部成员的管理难度相对较低,而企业合作的经销商是渠道成员选择的重点。

五、结论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课程改革

医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摆在当代医药营销学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1]众所周知,营销工作重业绩看结果,没有结果的营销过程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如何用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营销方案,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再通过实践的结果反馈来调整营销方案,使方案更符合市场,符合实际,就是我们医药营销学实践课程改革的目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医药营销学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书本。目前,安徽新华学院已经建成模拟药房实训基地,我们在理论教学上结合现代化教学软件,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2]在实践教学上我们和安徽国胜大药房连锁药房校企合作,将该连锁药房作为我们的实训合作单位。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现分享如下。

一医药院校中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对员工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员工对潜在客户的敏感度,对目标客户应用的策略得当,将成为企业选择优秀员工的首要考量因素。因此,那些营销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理应符合市场的用人需求。然而,目前高校对医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大纲中没有实践环节,或者虽有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因为种种原因流于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由于实践技能方面的短板暴露出来,而企业也不愿意花时间对营销专业的新员工重新进行培训,更不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国内本科高校在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校内的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结合书本知识点,不能在营销技能上给以很好的指导。

二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目的

(一)以就业为目标,培养企业型人才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见中强调,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安徽新华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代表,致力于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所以着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综合素质过硬的实践型人才是本专业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必然以职业发展需要为方向,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挂钩,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

(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医药市场营销最终是要看实践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过程,要分析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变化、分析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营销活动特点等都是营销人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操作,通过多动手,平时加强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从一个坐而论道的学者转变成冲锋陷阵的将军,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三)实践提升素质,更新学习方式在实训中,学生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学会团队合作,协同作战;将平时学习的理论在实践方案时展开讨论,讨论实际条件,验证可行性,同时,培养每个学生在实践方案时独立解决问题,独挡一面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潜能,为日后工作或创业找到更清晰的方向。学校提供的实训平台成为培养实践人才的孵化器。[4]

三以我校16药学本科(药品经营与管理)

专业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训为例分析

(一)第一阶段:课程学习,前期指导以安徽新华学院16药学本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医药市场营销学实训为例,在第一学期主要学习了理论课程,学生掌握各类消费者及其购买行为的特点,熟悉医药市场细分和组织战略管理,熟悉营销环境分析和医药市场调研和预测的方法,熟悉产品经营策略及产品定价促销方法,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调研分析、产品价格策略、产品广告策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开展模拟药房教学。其中包含药店经营管理与药品营销的实践教学,开发虚拟角色任务。店长角色任务:员工培训、药品零售企业的ERP使用、备货计划制定、进货药品核对、处方药登记、近效期药品登记、药品养护记录、盘存、执行营销计划并布置店面等。员工任务:完成规定的药品销售量、销售额、客单价、毛利率等。药店运营管理人员任务:营销策划节假日活动、对销售报表分析、对畅销药滞销药分析、制定采购和销售计划等。任务完成后模拟企业KPI考核体系对各角色评分,评出不同等级的工作者。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营销的理论和一些方法,为后面的实训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医药市场调研将学生分成3组,各组分别展开市场调研,对客户管理资料中的客户分类调查,调动老客户、提高低价客单客户的客单价、开发潜在客户,分析客户消费行为的特点,消费需求变化,了解市场环境、销售目标,制定精准的销售策略,宣传方式。

(三)第三阶段:市场调查结果分析,制定合适的销售策略用SWOT分析法对市场环境做优劣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产品对应不同客户需求,不同季节,不同节日市场的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针对市场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同类产品竞争对象的销售情况分析,各小组制定不同的销售活动,制定不同的差异性销售方案,设计不同的包装,展板推广,价格差异策略等组合营销模式,在12家店铺展开不同方案的对比销售。[5]

(四)第四阶段:结果分析不同的方案销售一个月后,根据销售的结果,组织开展营销方案研讨会,请各组同学在会上总结此次营销活动中各自方案的优劣,老师根据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点评大家的表现。同时,国胜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的领导对各组完成的总销售额、单品销售额、毛利润、客单价等进行评估,对于综合考核指标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并颁发荣证书,由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看到实践取得的效果,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四商学结合医药市场营销的教学效果

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学习中,学生对市场有了亲身的体会,学生发现消费者及其购买行为的特点,践行营销环境分析和医药市场调研和预测的方法,掌握产品经营策略及产品定价促销方法,自行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设计产品广告策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调整营销方案,最终都顺利的完成的自己的销售方案。各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实践中提升技能。在本次商学结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了整个营销策划过程,学到了实用的营销技能,无论从药品、保健食品的选择、商品的定价、组合销售、消费者消费心理、展台布置、会员活动推广、自媒体宣传、海报、气球等促销方法的运用,检验了书本中的知识,加深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提高了感性认识。实践中加强校企合作。本次合作企业安徽国胜大药房为实训课提供宣传物料、技术指导,我们表示感谢。商学结合实践活动,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可以与一些销售型企业签订实训课协议,聘请企业导师在实训课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实训课让一些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今后用人的选择。[6]

参考文献

[1]杨颖.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1(1):53-54.

[2]王中华.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42-244.

[3]阎国华,邹放鸣.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200-204.

[4]董媛.体验式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8(11):51-52

[5]陈昱.药品营销策划课程中的营销策略应用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30):59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高等院校

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社会培养应用性和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管理、营销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还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及促销等实际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预计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医药要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必不可少。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企业对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有16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我校于2000年设立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但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笔者在全面分析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基础上,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理念确定其关键控制环节,以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1HACCP的概念和应用原则

1.1概念

HACCP是一种被世界各国食品医药安全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公认用来控制危害的经济、有效、科学的全过程预防性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将其定义为:生产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监控标准,并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现代研究表明,HACCP不仅可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还可用于医药类课程教学改革,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市场。

1.2应用原则

HACCP的应用有以下基本原则:

(1)危害源的分析,是HACCP的基础,确定产品所有潜在的危害及其来源,有助于找出潜在危害;

(2)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为有效控制关键点提供依据;

(3)控制标准和关键限值的制定,结合实际制定关键限值可确保实际操作的简便易行及连续监测;

(4)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的建立,是HACCP管理体系的关键,可使HACCP体系正常运行;

(5)纠偏措施的建立,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订有效纠正措施,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危害程度,确保目标的实现;

(6)HACCP体系有效运行的验证确认,采用除监测以外的方法确保HAC-CP实施的有效性,有助于HACCP成功实施;

(7)HACCP体系有效文件的建档,文件和记录是有效执行HACCP管理体系的基础,记录应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纠偏记录、验证程序等。HACCP是持续改进的体系,通过关键控制点的评价与控制,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提高管理和产品质量。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基础为药学、人文、市场、管理等知识,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中医药行业特点及市场营销规律,符合医药市场对营销人才专业性、实用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涵盖以下内容:

(1)人文知识,医药营销人员日常工作中需同临床、药剂、生产厂家的各类人员交流,应具有社会学知识和社交礼仪。

(2)医药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了解中医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专业知识以及药品营销知识。

(3)经济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掌握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具备管理学知识,熟悉医药营销的目标制定、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管理学知识。

(5)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适应现代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进行新成果推广。

2.3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强,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每门课程均应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人文、市场、管理专业人员讲授。综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管理,同时还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2.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达到提升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及其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对提高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采用开发营销模拟软件、举办营销大赛、进行自主实践、到医药企业实习和见习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进行实践教学。

3应用HACCP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HACCP应用原则,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对潜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提出防控措施。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准则,脱离社会需求可能导致人才浪费和相关企业因缺少人才而减缓发展速度,甚至阻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破产。

(2)人才的专业性。专业性人才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人才的实用性。实用性较差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企业,还可能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而被淘汰。

(4)人文知识。缺乏必备的人文知识,可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交流,影响工作的开展。

(5)医药知识。只有掌握相关中医药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6)经济学知识。仅仅掌握医药知识而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知识,同样不能正常工作。

(7)管理学知识。具备管理学知识,才能进行目标制订、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医药营销活动。

(8)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社会不管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外语和计算机知识都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9)综合型教师。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涉及人文、医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不可能拥有掌握各方面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成长为既懂医药又懂营销及管理的综合型教师。

(10)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需要,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11)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12)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1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结论

通过探索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发现社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人文知识、医药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综合型教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监控及评价体系13个关键控制环节均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HACCP理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关键限值、制订纠正措施等手段,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质量越来越高。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出合格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柳萍,辛宁,秦华珍,等.中医药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47-149.

[2]宫春博,康怀兴.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8-59,103.

[3]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GB/TI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1994.

[4]郑爱新,高勇,谈国强,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应用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19(3):196-199.

[5]郭铃.HACCP理念在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2):265.

[6]郭新苗.中药黑膏药制剂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14(8):495-497.

[7]李均,李志宁.药品质量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张楠.论高职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41.

[9]罗丹凤.高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72-73.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我国人口众多,对医药产品的需求旺盛,医药市场潜力巨大,医药行业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7690家,药品经营企业有57.33万家。[1]庞大的医药市场规模使其对医药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许多医药院校先后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为医药行业培养复合型营销人才,以满足医药行业对营销人才的特殊需求。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契合社会需求,培养能在相关学科和行业领域发挥作用的适用人才,成为高校的使命。而能否运用专业建设理论与有效的配套机制建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

一、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尚存在不足

医药院校开办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已有十余年,在学科建设上已建立了较科学、具操作性的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一系列专业课程,该专业毕业生也受到医药企业的普遍欢迎,专业特色已初步凸显。但是,由于医药院校一直以医药为优势学科,经济管理类学科基础较薄弱,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药特色尚未完全彰显。医药市场包括中医药、西医药市场,目前西药市场占据主流,而中医药市场正蓬勃发展。部分医药院校对中医药、西医药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造成学生医药知识较为欠缺,进而影响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是大部分综合院校的常规开办专业,其专业建设基础好、师资雄厚、招生规模大,社会认可度较高,而医药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方面先天不足,无论在专业建设基础、师资还是在人才输出规模上都无法与综合院校相提并论。因此,凸显自身医药特色是医药院校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只有发挥自身在医药这一细分行业的专业优势,才能在市场营销这一常规专业建设上凸显竞争优势。

第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欠完善,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其具体表现为一些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开课不足,或者开课进度不合理。大部分医药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办时间较晚,专业建设经验尤其是专业师资不足,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往往囿于惯性思维,本校有哪方面的专任师资,则在课程设置时予以重点倾斜,而忽略了基于专业本身属性应开设的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思路对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经济管理专业技能是极为不利的。据对三所医药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只有不到1/4的被调查样本认为专业课与医学、药学课数量、课时比例设置合理。[2]尽管办学主体是医药院校,但专业本身的学科属性是不变的,按其自身学科体系进行课程设置是基本原则。

第三,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师资较少。高校师资,尤其是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师资占比偏低是当前各医药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药院校经管类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相关师资储备较少,更谈不上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医药院校中属小众专业,即使很多医药院校设立了管理学院,其在学校发展中仍属于“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吸引人才,造成经管人才引进困难。因此,如何提升医药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与科研平台吸引力是医药院校破解人才荒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要求专业教师既要通晓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又要熟悉医学药学基本知识,而这类复合型师资正是医药院校缺乏的。[3]由于“双师型”师资的不足,医药院校实践教学开展亦不够广泛,与业界互动不足,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第四,教材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需求。这是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普遍性问题,亟须对医药市场专业课程的教材进行系统建设、提升。专业教材建设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药院校经管类专业教材主要沿用综合院校常用的教材,这一模式对专业基础课程是没有问题的,亦有利于学生构建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从凸显专业特色的办学初心看,针对自身特色与专业建设定位进行相应教材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定位于医药市场这一细分行业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应教材,让学生对这一行业有深入了解、认知,达到培养行业适用人才的目的。

(二)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

林杰等人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两种基本价值取向。[4]高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是高校的核心职责,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成果的优劣。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须处理好高等教育服务面向这一核心理念与价值问题,要努力实现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服务好学生发展,也就是服务好了社会发展。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课程的教育效应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得以体现。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与核心依托,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两个关键着力点。

(三)课程体系建设是凸显专业特色的重要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5]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增强时代性,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6]当下,如何办出区别于其他综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品牌,是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急需考虑的问题,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将是形成专业特色的重要实施路径。因此,改革与研究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对提升其办学水平与质量、有效服务社会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探索特色专业建设将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二、医药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路径方向

(一)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引领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课程体系建设,俎文红引入了CBE理论。[7]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加拿大,其主旨是以某一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该学者认为开展CBE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置,其核心就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根据工作需要开设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完全服从于企业需要、岗位需要和工作需要。该理论对完善医药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二)凸显医药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

针对医药类院校开展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刘永忠等人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指出应该从专业特色、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行业发展、伦理教育等方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8]市场营销专业系综合院校的传统专业,而医药类院校开设该专业历史均不长。针对综合院校与医药院校开设该类专业的情况,学者王淑玲等人选取9所医药院校与42所“211”非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等信息进行了对比研究。[9]研究表明,42所“211”非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具有理论课程体系完整、专业定位宽泛、就业领域广阔等特点,而9所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存在医药行业就业依存度高、课程结构有待完善、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紧扣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在此基础上将自身医药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以实施差异化竞争,解决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三)遵循科学的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与流程

杨志成指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遵循着系统的逻辑。[10]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综合体系,学校课程管理权的系统性表达,是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载体,决定国家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落实。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涉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以及课程实施。这一逻辑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可资借鉴的框架模型。既往学者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有所探索,尽管具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更谈不上理论建构,但学者们对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的逻辑与建设流程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达成了一定共识。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是其基本价值取向,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逻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凸显专业建设特色化和课程设置差异化、实行产教融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路径。从课程体系建设流程看,第一步,应根据专业特点与办学定位,按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几个层次遴选相应课程设计培养方案;第二步,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整合,为课程实施提供支撑;第三步,组织教学,实施课程并管理、评价课程实施成效,适时进行优化、完善。

三、结语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5篇

2008年11月,主席在APEC会议上发言指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其在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相继地建立了社会责任部门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体系。此外,在最近质年的自然灾害中如雪灾和汶川及玉树地震中,许多企业的捐赠行为使我们看到社会责任观念正在在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由于医药行业药品作用机理的复杂性以及某些企业单纯地追求经济利润,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从2006年的“齐二药”事件到“欣弗”事件,2008年的刺五加注射剂的质量安全事故,以及今年的不合格狂犬疫苗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看到我国医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本文试图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理论,分析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并提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措施。

2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界定

2.1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自上世纪发展以来,学术界对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基本上已没有争议,只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及如何履行还存在争议。比较著名的是Carroll在1979年提出的社会责任4分论,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绝对(慈善)四个维度…。Carroll在1991年又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这对后来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研究企业对各个群体的义务责任以及利益分配,所以之后许多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都是围绕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Fere-man认为企业负有满足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的责任。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旧1。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责任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本文采用利益相关者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对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2.2医药企业社会赍任药品可以救人,同样也可以害人,因为其毒副作用,会对人体的健康埋下安全隐患。同时,药品的配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其采购、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关标准和规定,这些都显示了药品的特殊性。作为生产这一特殊商品的医药企业所需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区别于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因为医药产品的专业性强,特别是处方药,普通消费者对其复杂的作用机制等并不知晓,而掌握这些信息的医生就会成为消费者或患者的决策人。在医药企业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时,医生无疑也是受众之一。所以,本文认为医生作为医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之一,也是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那么,综合上述各个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和理解,本文认为与医药企业相关的利益群体包括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医生、消费者和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和社会,所以本文认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能兼顾供应商、医生、消费者、政府、社会等各个相关群体的利益平衡。

3委托视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分析随着生产工业化的大跨越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不断地扩大,逐步呈现规模化、专业化,而股份公司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和融资需求,同时,这也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也就产生了委托关系。供应商、医生、消费者、政府以及社会等相关利益群体,与医药企业直接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所以医药企业是他们实现期望效用的人。此外,消费者购买某些药品,并不是自己直接购买,而是医生行使权决定患者服用哪些药品。图l为委托视•66•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箭头端所指为委托人,而反向为人。图1委托视角下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将相关利益群体分为两类: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医生、消费者和宏观层面上的政府和社会。

3.1供应链在药品生产、采购、配送、销售、使用等环节,涉及到很多主体,比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医生、消费者。本文提取了上下游的主要几个主体作为医药企业的相关利益群体。医生:正是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专业性,才产生了医生这一中介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针对处方药而言,医生具有双重身份,因为他们既是医药企业的委托人,又是患者的人。医药企业为医生提供产品知识,指导其正确用药,同时医生行使决策权,为患者提供处方,才使得患者的最终消费为医药企业带来利润。医药企业针对医生这一利益群体的社会责任是为医生提供药品的知识,组织学术研讨会,将药品的副作用等诚信告之,帮助医生正确用药等等。消费者: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是医药企业存在的动力。而药品是很特殊的商品,今年的河北江苏的假狂犬疫苗事件,可以看出部分医药企业连最基本的法律责任都没有履行,为了经济利润,偷工减料,置消费者的权益甚至是生命安全于不顾。所以医药企业在药品的采购、生产与流通等环节J菠严格执行GCP、GLP、GMP、GSP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并积极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供应商:医药企业应对其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遵守合同约定,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3.2宏观层面政府:医药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合法生产、纳税,同时也要遵循政府制定的相关检验标准,在的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应有隐瞒的行为。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产物。药价虚高一直是近几年的社会问题。另外,药品的采购、生产以及回收等环节,医药企业应减少废气废料的排放,遵循IS014000标准,积极加强环境治理,做到节能减排。

4委托视角下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按照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联结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则是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载体。企业应当缔约对利益相关者实现其义务和责任,确保他们的利益能够被公正、公平地照顾到。但是由于委托的关系,导致医药企业会刻意规避社会责任,这样政府、消费者、医生和社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4.1目标不一致完美的人关注的是委托人的偏好,而非自己。但委托理论的两个假设前提之一就是经济人假设,即委托人和人双方所追求的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有增加自身效用的动机。医药企业与其各个相关利益群体追求的目标可能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医药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购买到疗效最好的药品,医生的目标是利用自己是消费者人的这一特性,向医药企业获取利益等等。这些不同的目标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目标,必然导致部分群体获取利益,而另外一部分群体利益受损。因为供应链和宏观层面的委托人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益就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那么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就会大打折扣。

4.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委托的另一个假设前提。因为对于一些专业化信息,如人的经营禀赋、努力程度以及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委托人因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弱,人因此拥有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1。’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消费者对医药知识的匮乏,加上我国医院在采购药品时掌握着“二次议价权”,导致医药企业拥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供应链的下游即消费者购买药品环节,因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委托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医药企业往往通过医生这一中介群体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权,那么医生对某一药品的偏好,可能并不是因为该药品的疗效好,或最适合患者,而是为了通过回扣谋取自身利益。这一行为甚至会加剧供给诱导需求的现象,诱导医生开大处方,最后导致药价虚高,增加了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负担。对整个医药市场而言,这种不正当的竞争,会产生逆向选择,导致劣质药品把优质药品驱逐出市场,使整个医药市场的药品质量下降,成为柠檬市场,会使整个市场趋向于低效率水平,并且整个社会的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化。

5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激励针对上文提出的医药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动因,即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本文提出应从市场激励、政府激励以及第三方监督三个方面着手,来激励引导医药企业正确地履行社会责任。

5.1以供应链为平台建立市场激励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与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主体都是企业,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正是市场失灵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也是供求机制作用的产物。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及维护是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基础M1。那么医药企业作为医药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在进行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药品生产、流通、配送、销售以及最终的药品使用等各市场活动时,对涉及到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供应商、医生、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群体需要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医药企业作为理性经纪人有刻意规避履行社会责任的偏好,本文认为市场激励可以从医药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激励其履行社会责任。

5.1.1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激励水平作为与医药企业进行交易的市场的买方(分销商、消费者、医生)、卖方(供应商)等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对医药企业进行市场激励。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消费者、医生和供应商无法观测到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努力程度,从而无法正确有效地发挥市场激励。所以如果能够弱化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消费者、医生以及供应商更容易地观察到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度和努力行为,而消费者也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优质品和劣质品,这样就能够改进市场对医药企业的激励水平。弱化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具体措施包括:医药企业利用声誉的信号传递作用,来降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如通过媒介主动宣传企业的产品信息;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消费者健康和药品知识的宣传、教育;行业组织应定期医药行业的相关信息和数据。通过这砦方式使得供应商、医生、消费者等相关利益群体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识别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从而提高他们激励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效率。

5.1.2强化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市场动机除了利用外部动力激励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外,还必须挖掘内部机制来驱动医药企业自愿地履行社会责任,解决企业和相关利益主体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即让医药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非但不阻碍其追求利润,甚至还会为其经济绩效带来增长,国外学者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做了较多的研究,在13项研究中,有12项证明是正向关系。国内学者温素彬以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依据得出结论认为长期来看,两者为正向关系”o;吴星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限度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增加将会有助于经济绩效的增加,超过这一范围,经济绩效将递减。这些研究都足以让企业对社会责任引起足够的重视【61。但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取决于其发展阶段和规模,毕竟在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在资金以及技术上都不如大型医药企业和外资企业纯熟。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医药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重点应放在提升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上,在各个相关利益群体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对纯粹的公益性质的社会责任比如捐赠等应量力而行,这样既可以达到追求利润的目的,又履行了社会责任。而大型的医药企业拥有更多的媒体渠道,更多的规模效应,以及更为广泛的商业关系等,所以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率也更高,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对消费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积极参与健康基金的建设。

5.2完善政府激励若放任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只凭市场经济来调节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问题,不但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整个医药市场的激励成本,而且对于某些市场微小的疾病,若市场供给不足甚至匮乏,就会出现药价虚高甚至药品可及性太差等问题,如传染病和疫情,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上文所说的柠檬市场。导致医药市场出现低效率水•68•平,作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委托人之一的政府应当给予恰当的监督和激励。

5.2.1明确契约约束,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机制-理性的政府应能充分认识到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价值,而医药企业也可能认识到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外部竞争环境使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弱化,只有政府才能为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公平的环境"1,即需要明确医药企业与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契约约束。因为医药企业通常存在机会主义,会刻意地规避履行社会责任。而医药企业作为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人,在没有契约约束时,会盲目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忽视委托人的利益。所以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立法机制,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一个明确的契约约束。美国有SA8000、英国有AAl000,德国有CSM2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而我国也有许多中介认证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评估服务,但都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我国国内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政府应当积极推行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认证标准的制定,以此来规范企业积极、正确地履行社会责任。而在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标准制定时,必须加强对GCP、GLP、GMP、GSP等相关质量认证标准的考核,而众多的医药企业数量,也加大了政府的监管难度,所以要提高医药企业准入标准,避免医药市场的低效率重复生产。这样我国医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与跨国制药企业有利地竞争非市场资源,把握和改善企业生存环境,在市场竞争中最大程度控制变数¨1。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6篇

1我国现在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状况

为了不断改进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帮助我国医药行业不断的进步和改进,就需要对目前我国医药集团的营销模式的状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把握,只有在了解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更好的进步和改革。虽然现在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容乐观的问题,但是在政府和企业集团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以最快速度实现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只有首先了解了基础性问题才能帮助我国医药集团更好的人情现状,结合当下实际的营销模式实现医药行业的不断进步改革和创新。在对基础性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后能够帮助运营家提出更完美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进而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样才能对我国的医药行业的营销策略实现帮助。现在我国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整体出现一个向上的趋势,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的进步而没有倒退,这是值得人们所高兴和骄傲的。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医药集团营销模式也做出相应的改革,并且从改革开放以来从不间断的不同程度的进行创新和进步,这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不断的扩大,而且营销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大。

在最初的二十世纪末我国医药集团销售份额占据整个营销市场的份额只有五分之一而已,然而到现在我国的医药行业已经上升到了销售份额的四分之一,并且我国整个的医药集团行业都成为了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一份力量。我国在全球都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医药集团市场营销的竞争力日益增大,我国各个医药集团公司都在努力的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它促进了我国整体的医药行业的进步,在国际上我国医药集团的市场份额在不断的上升在上升中,其中关于OTC类医药已经在国际中出现超过六千的数量,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中国医药集团仍旧不能够掉以轻心,因为现在我国医药集团的影响正在经受着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打击,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在不断的被冲击着,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不断增强医药集团营销也面对这更加严峻的局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医药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加。外国的一些医药集团和企业正在慢慢的占据中国市场并且不断的压制我国医药集团行业的发展,不断占据我国的医药营销市场,这些导致了我国医药集团所占据的市场医药份额在逐年下降,因此为了帮助我国医药集团更好的改革和创新赢得市场,就要积极努力的从基层入手进行改革。

现在我国的医药集团营销模式正在慢慢的走向正规,医药营销模式越来越有模有样,这些都促进了我国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除此之外政府和医药集团企业要积极合作完成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华丽转变和改革,进一步的规范我国医药行业的营销市场和营销模式。在最近这几年我国最先实现了行业的上千数量的改进,随着我国在医药集团营销行业的规范程度不断增加,并且出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管理规范措施,我国的大量规范制度的确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我国医药集团主要的营销模式和改革

市场中药品的营销模式主要分为主要的两部分,包括模式和自主运营营销模式,这从行为人的主体来进行划分的,同样的从营运方式的不同上也可以划分成多种营销模式,其中包括学术营销品牌类形象新闻类营销数据类营销和流通式营销等多种方式。只有将这些营销模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和互补互助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医药集团营销模式的创新和改革。首先在医药的推广和介绍上可以运用学术模式实现我国的人们更多的了解一种新兴药品,帮助其快速赢得市场和顾客,提升这种药品的实际竞争力,这种学术类营销模式主要适用一些新研发的不被很多人所熟知的药品。学术模式营销是一种最新模式的创新,体现了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效能的提升。在临床上一些企业集团新研发的医药要通过有效的沟通食用才能逐步的确定药品的药效和作用,但是这在医药的刚研发阶段是缺乏很多的先是依据的,这时候就需要临床医生对自己的药品通过人性科学学术性的理论型解说向人们解说,使得人们最快的了解这种药品并且信任它。这在新药品的影响上是不可或缺的。在医院中建立专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不仅使得药品在OTC营销中可以通过品牌营销的模式进行推广,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多的客户的关注和购买,在医院中进行推广还可以更好的利用品牌的手段帮助药品的销售。在社会上最常用的医药OTC,它面向的是更大众化的客户,因此在此类的药品的销售上要能够更好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与实际情况相对应的药品营销模式,通过借用品牌的力量达到药品集团更大的经济效益。

3结论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著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全球医药市场范文第8篇

1医药外包的产生及分类

1.1医药外包的产生背景医药外包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当时,随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新药研发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药品的研发过程也相应变得更为复杂,耗时更久,所需费用也更高。所以,一部分制药企业逐步走向联合协作、合同研究的道路,将部分研究工作交给一些专业性的小公司完成,这样既保证了工作质量,又降低了研发成本和企业自身的管理费用,将有限的资金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研发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医药研发外包,并逐步延伸到制药业的各个领域。

1.2医药外包的组织形式从组织形式上说,医药外包产业主要包括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CRO)和合同生产组织(contractmanufacturingorganization,CMO)。CRO通过合同的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研发服务,可能涵盖新药研发的全过程或不同阶段。CMO则通过合同的形式为制药企业提供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生产、包装和质量管理等服务。此外,医药外包还包括合同销售组织(contractsaleorganization,CSO)、基地管理组织(sitemanagementorganization,SMO)及其他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等[1]。各组织涉及的外包服务范围见表1。

2国内外医药外包的市场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药品市场以约2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稳步增长。根据IMSHealth的统计,全球药品销售额从2001年的387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7730亿美元。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将达到7750~8950亿美元。然而,国际医药公司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多的困难。对于制药巨头而言,外包是最优选择,外包后可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控制成本,改进成本效益[2]。近年来,全球制药业的布局正面临新的调整。拥有智力、人才、成本优势的印度、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新一轮医药研发投资的重点对象,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3]。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第一家医药CRO公司科文斯(Covance)以来,已涌现出一批医药外包企业,目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CRO公司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二类是合资型公司;第三类是本土CRO公司,目前大约有200家,其中比较活跃、有一定规模的大约有100家,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康德)和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简称:睿智化学)为代表的本土CRO企业发展迅速,其中药明康德成立不到5a时间,已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正式挂牌,融资1.85亿美元。睿智化学成立的短短4a中,从几个人、10万元起家,到如今成为20余家全球领先制药公司的“头脑供应商冶[4]。据美国普华永道《亚洲地区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动态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CRO市场额已经上升到约2.6亿美元,较之2005年2500万美元的市场增长了10余倍,预计到2010年可增长至4.3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的首选地。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城市都把医药外包服务列入当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将其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主要在药物非临床研究和药物临床试验、药物代谢研究等领域优势明显,上海则优势于化学合成和药物非临床研究及药物临床试验。

3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建立

3.1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概念医药外包产业集群是大量的CRO、CMO、CSO、SMO及其相关的服务机构在地域上聚集,通过协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在产业集群中,“集冶是过程,“群冶是结果;“集群冶是表面现象,“结网冶才是本质。

3.2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外很多医药科技园区中都有专业医药外包公司,例如在印度基因谷的海得拉巴市,许多生物医药公司正在开展外包业务,发展势头很好。2005年2月22日,上海市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基地和上海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在张江正式挂牌。该基地和中心成为我国首个达到美国《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标准的外包服务机构。2006年,北京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成立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截至2007年6月,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及其的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专业委员会等45家单位共吸引境外投资3亿元人民币,现有研发服务合同规模达到5亿元,服务内容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信息集成分析等。北京和上海的这一系列举措,是因为看到了医药外包在医药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试图通过联合医药园区内的研发机构,在全球医药研发领域树立新品牌,最终达到“借船冶集体“出海冶的目的,这是在外包成为世界医药研发新趋势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明智之举[5]。

3.3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及影响因素要保证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淤建立医药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体系。地区的经济成功绝不仅仅由于生产要素的丰富,还需要在政治和社会因素协助下,发掘与培养地区资源的独特组合方式。于建立促进医药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盂建立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信用保证体系。研发外包涉及大量的发包方知识产权、保密信息,企业的信用与保密能力对于能否接到外包项目十分重要。

4中国医药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困境

4.1优势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医药外包企业的优势较为明显,首先是成本低。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廉价的劳动力;二是相关动物试验的成本低廉,如中国研究艾滋病用的恒河猴的费用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三是实验室的筹备成本低;四是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如规定免税、增殖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据统计,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30%~50%。同时,不少国际制药公司由于看好中国巨大的疾病资源和医疗市场,纷纷来华进行临床试验和生产制造业的外包投资。中国拥有众多对某些疾病尚未或很少获得医疗诊治的患者,这使得招募受试者相对容易,成本也更低。临床试验患者入住时间短是另一个优势所在。如中国发病率比较高的几种疾病,包括肝炎、肝癌、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数量大,临床试验比国外效率要高很多,这是中国整个临床试验的优势[6]。另外中国专业人员素质及研发外包机构的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能满足国外企业对药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中国拥有一支庞大的具有科学背景的人才队伍,其中,海归人才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医药外包产业的发展。随着医药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未来医药市场的重要基地。伴随着中国富裕人口增加,罹患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在相应增加。这表明针对中国市场的药物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

4.2困境虽然中国具有明显的医药外包优势,但风险也同样十分突出。从全球范围来看,2009年临床研究外包领域公认的领军企业之一PharmaNet发展集团(PDGI)成为第一家扛不过经济危机的大型CRO机构,该公司宣布将可能被迫出售公司。正是因为金融机构对新兴企业支持力度的下降,以及大型制药企业对产品研发线的收缩,导致它成为受害最严重的大型CRO公司。在经济危机的大势之下,中国的医药外包企业同样也是风险重重。淤法规政策方面的风险。很多国内的医药外包公司不仅进行临床研究,还参与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等工作。试验方案一旦遇上政策调整,可能会导致审批不通过。此外,中国外包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很难得到跨国制药企业的信任[7]。于缺少行业规范标准。国外CRO企业都有严格的准入门槛。而在中国医药外包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业态,国内企业往往各自为政。国外的发包公司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交付能力的质疑,需要外包企业通过提高产业质量来解决。盂缺少行业领头羊,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国内成规模的企业少,存在研发同质性严重的问题,行业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同时,中国人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外包企业必须通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来抵御人力成本的提高。榆来自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挑战。印度医药企业的国际化远走在中国的前面。印度获得《欧洲药典》适用性(COS)认证,通过FDA的药物档案(DMF)审查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分别约为中国的4和3倍。

5中国医药外包产业的发展战略

5.1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国内医药外包行业的持续繁荣有赖于中国制药企业的强大。如果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不能大幅提升,中国制药行业“多、小、散、乱冶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善,仅仅依靠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医药外包行业的繁荣很难持续。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注重自身实力的建设,提高创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国际合作时,对企业内部实行跨国文化管理,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建立信任关系[8]。

5.2促进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发展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建立能够增强医药外包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医药科技园内成立医药外包服务中心,形成涵盖新药研发各阶段的外包服务链,最终以整个园区医药外包产业集群的品牌优势来吸引跨国公司,融入全球外包服务市场,并在提供外包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5.3搭建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桥梁很多国内的医药外包企业基本都是靠国外的合同来生存,而企业普遍缺少获取合同的其他通道,造成市场推广工作开展不顺利。所以,中国要发展国际医药外包市场,首先要建立促进国内、外企业合作的机制,营造互信、共赢的合作环境。制定相应的医药外包产业促进政策,在税收、管理、人才等方面帮助企业发展。同时利用医药外包商务发展年会等作为中外交流强有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