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

旅游形象论文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1篇

乡村旅游是一种与“真实性”关联较为密切的旅游类型。它以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景、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农耕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真实性具有乡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本质上的乡村性北京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即农业生态本质、乡村规模本质以及乡村田园和乡村生活在乡村旅游中都有乡村性。在产品形态上主要表现在:(1)展示田园风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2)组织各种农业活动和土特产购买;(3)农村文化特点与生态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类和高科技术类乡村旅游产品;(4)利用天然原料和乡村性设施开发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1.2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地理位置,最好是1个小时左右的城市近郊和路况良好的自然风景区的附近。乡村旅游地点在距北京城50公里左右地带和距自然风景区10公里左右地带最好。

1.3商品供应的丰富性北京乡村区域较多,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农业模式多种多样,民风民俗花样繁多,为满足人们旅游观光、购物、猎奇、尝鲜、休闲、度假等多种旅游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观花、采摘、钓鱼、打猎、种菜、传统手艺、观山看水、体验自然民俗民风,应有尽有。无论何类,都以“乡村性”和高等级质量的文化内涵产品为目的,强调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具有强大的自然空间。

2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真实性的思考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促进北京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以绿色乡村、文化乡村、休闲乡村为主题,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使得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广泛推介和宣传,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把乡村旅游产品培育成一个产业。

2.1生产商品要坚持原生性、真实性、便携性和环保性(1)从品牌、理念、包装等方面入手,精化特色农产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2)依靠北京能工巧匠、民间艺人多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大力推进民间工艺品的乡村旅游商品化。(3)推出一批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品,并使之转化为乡村旅游商品(4)待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中应重点开发的商品,详见表1。多数产品的价格要求适中,即单项产品价格在30元左右;实行梯度开发,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

2.2旅游场所的规划与建设规划和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将各类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在一起推广,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者在旅游时盲目选择的麻烦,又可以节省旅客的旅游时间。旅游场所注重设计和生产的互补,乡村旅游产品应相互补充、互为完善,尤其是在题材、项目、规格、文化、娱乐功能等方面,都应求新、求变、求多样、求系列、求配套,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阶段旅游者的需求。

2.3参与体验式旅游特色突出乡土性、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让乡村旅游产品充满神秘色彩,如果能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农村生产劳动,以及农村土特产制作过程,则可诱发出强烈的旅游欲望。

2.4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广泛宣传北京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大赛、博览会、促销会、展示会、推介会等,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

2.5最终通过市场的检验和相关规划的落实,实施“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真实的乡土风情、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是乡村旅游产品生存、发展的根本。这就要求它的制作工艺、风格要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并对其传统工艺进行保护,鼓励“新生命”的加入,将正宗的手艺传承下去,且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扶持。

3北京真实性情况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对北京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1让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提高北京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北京乡村旅游现在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不仅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加快了农村的餐饮、娱乐、交通等服务业的发展,整改了农村以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的经济格局,使农村人们的生活、生态功能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3.2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过去北京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低收入产业,通过改革新型产业,发展北京周边的乡村旅游,解决农民就业压力,开拓了农村以及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3.3加快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消除了城乡矛盾,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2篇

1.项目教学法在分析旅游企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在课程教学中精心设计训练项目。训练项目是比较综合的技能组合,分解成各项有意义、有趣味、具体的简单任务和复杂的实用任务。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并对其进行评价。2.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旅游市场营销活动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从事旅游营销策划做准备的目的。3.角色扮演法是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及对方角色的心理,展现旅游市场营销实践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4.模拟情景教学法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旅游企业各岗位所需的营销知识、技能和能力。模拟训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成本较低,提供重复训练的机会,可以随时进行过程评价。5.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旅游市场营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是一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最多思想和观点的方法。(四)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流程1.确定主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项目,学生在明确任务目标的基础上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进行小组讨论。2.活动准备。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3.实施项目。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行旅游市场营销策划,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4.评价成果。学生各抒己见,展示活动成果,接受师生评价。

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机主导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强大的作用,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筛选和学习。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开放课堂,把社会问题引进教学;开放校园,增强校企联合培养。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采用项目教学、模拟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将知识、技能螺旋式地融于任务或项目中。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取自行业最新的丰富、生动的营销实例,易于学生理解,增强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理论和各营销环节的直观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在学生的积极行动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根据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学生提供模拟、逼真的营销情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旅游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能力有很大帮助。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因果关系,并拟定解决方案,然后参与课堂讨论、交换意见,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得到激发,最后形成有创意的方案。行动导向教学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很快找出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启发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院校要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做到“以需定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重实践、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过程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独立自主尝试解决真实性问题,形成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行动能力和从业素质。

三、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高校应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由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讨论,进行职业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确立目标,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和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进行教材编写。

(二)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丰富的实践知识和经验,教师归纳、引导水平的高低影响到行动导向教学是否成功。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根据情况因势利导,不断给予启发。学校应通过培训、深造、引进、聘用等途径打造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可在师资培训项目中增加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内容。委派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适度参与旅游企业的营销咨询或营销策划,将旅游企业成功的策划与运营实例转化为教学案例。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提要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尽完善;本文就如何设计出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出几点构想;

国际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和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其诞生;我国乡村旅游的广泛兴起始于1998年“华夏城乡游”,目前已在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逐渐成为学术界探究的热点之一;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预计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初步形成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格局,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支撑,满足1/2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较晚,乡村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尽完善;在此,提出几点构想,以期设计出更好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乡村旅游产品应符合美学要求

美好的事物可以令人心情愉快;精神愉悦,对美的体验应贯穿于旅游者的整个活动中;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首先就是要在旅游资源中发现美,并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使分散的美集中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使复杂;粗糙;原始的美经过设计变得更纯粹;更精致;更典型化,符合旅游审美的要求;其次要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展示;陈列;表演,以及宾主之间的互动,让游客不仅能在感官上得到享受,也能在心灵上得到升华;

以农家乐为例,目前大多乡村旅游地都开展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旅游活动,多数经营者一般只注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食宿服务,而对旅游项目的设计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和财力;但有的经营者却在房屋的特色装修;菜肴的原生态风味;服务的乡土味等方面花了很多的心思;比如他们可以种出“色彩田”摘要:春之麦苗最先给大地带来绿色;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夏之荷;稻;秋之荞;葵;桃花红时杨柳吐翠,稻麦黄处绿荫成行;“色彩田”如同绘在大地上的漂亮图画,会吸引更多游客留连其中;他们还会“导演”自家的耕作起居;他知道自家的“农耕生活方式”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产品”;他珍惜自己的“竹篱茅舍”;他会用“辘轳”提水浇地;他戴“笠”荷“锄”;他用“鸡黍”款待游客;他会自酿村酒;他会以“鸡犬之声”来反衬乡居的宁静;本质地讲,乡村旅游区的农民应是“艺术家”;种地是种“图画”,居家过日子是“演绎农耕文化”,从而为游客们提供高品位;符合美学要求的旅游产品;

二;乡村旅游产品应注重产品特色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十分明显,有时甚至一个乡镇内,村和村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再加上大多乡村旅游地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造成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竞争导致经营者之间互相压价,使游客形成了乡村旅游产品就是低价位消费的固定思维;由于价格低又造成服务质量低下,最终产品形象遭到破坏;

应该强调的是,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源泉,是旅游业的生命;因为旅游很大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乡村旅游就是向都市游客销售“特“;“异”,异于都市人文化常态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农耕情调,是都市人梦寐以求的“心灵故乡”;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假如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假如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假如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假如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

假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其中的旅游活动和项目,各地都可以模拟,甚至超过原旅游地,那么此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遭遇重大打击;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基本途径是从乡村的地方性探究开始,结合地方文化,提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主题;总体上说,发展主题和都市文化的对比度越大,田园意味越浓,对都市人的吸引力越大;具体做法如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开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现代科技知识,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规划设计等方面,要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等等;

有一个值得注重的新问题摘要:旅游是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冲撞的窗口,旅游活动本身就有“消弭文化差异”的功能,并且都市文化属“强势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和冲击力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旅游地极易出现一种现象摘要:趋同于都市文化失却本身特征,进而丧失乡村旅游文化魅力;这就要求旅游地经营者“知己知彼”,能清醒识别地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区别所在,也清楚两种文化各自的精华及互补元素,不盲目自卑,也不盲目自负;以开放的胸襟和气势坚守一种立场摘要:在多种文化的交流冲撞中吸收“他文化”来营养自己,以“他文化”做自身文化的比较样本,进一步“做大差异”,使自身文化特色更加彰显;

三;乡村旅游产品应明确主题定位

乡村旅游地准确的主题定位是其成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明确定位首先必须以客源为导向;乡村旅游地依托城市经济,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充分了解和分析城市客源市场需求特征,有利于避免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开发的盲目性,提高旅游主题定位的针对性;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美丽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其次,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必须建立在相应的自然条件基础之上;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将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进入性;景观丰度及组合;生物类型及分布等;再次,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需综合考虑周边资源类型;结构;交通等状况等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特定旅游地相对于其它旅游地的位置和空间关系;最后,乡村旅游地主题定位应进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主要包括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区农业发展状况;资金投入;规划建设用地条件等;

四;乡村旅游产品应实施旅游品牌战略

乡村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传播使其为潜在的旅游者所认知,由情感认知度上升为美誉度,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也就是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所谓旅游品牌战略,就是探究;设计;确定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通过不断宣传;推介进行广泛传播,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并以此推动旅游目的地各项工作,提升旅游地区综合形象的过程;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要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地区人文;自然;历史;现代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涉及旅游产品的定性;定类;定位,关系到旅游产品对潜在游客的综合吸引力;因此,旅游品牌形象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必须综合运用美学;心理学;地理学;市场分析学;管理学等综合学科对旅游地区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定位,才能真实;全面;准确地提炼出旅游地区的主题定位,反映出旅游地区的综合形象;

同时,要全方位开展品牌营销;采取专业化的营销手段,对旅游品牌进行整体营销;按品牌推广区域;推广对象,采用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媒体;户外媒体等品牌推广媒体,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口碑;体验等多种形象推广方式,制定品牌营销战略和规划以及中短期品牌营销计划,并按规划计划分阶段实施;积极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召开品牌形象导入会,配合旅行社开展推广宣传活动,组织策划旅游主题活动,开展重点城市定期推广活动和海外宣传活动,广泛利用各种因素传播旅游品牌形象;整合营销渠道,有效整合政府;旅行社;旅游企业等营销力量,统一营销口径,推出统一的宣传片;宣传画册;宣传词;解说词;导游图;宣传徽标等宣传资料,真正让旅游品牌成为一件成熟的作品向受众推出;

五;乡村旅游产品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论文百事通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

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新晨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5篇

1.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片面,观念落后

当前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许多决策者没有树立起“大旅游”观。“大旅游”强调旅游资源永续利用,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决策者认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仅仅是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而不包括对大旅游环境的塑造与建设。但是在“大旅游”的指导下,旅游目的地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文化产品来开发,如果不注重对整个大的旅游环境的塑造,那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旅游产品的开发就会难以为继。

2.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缺乏合理规划,盲目开发时有发生

甘孜藏区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是区际旅游文化产品的协作性有待加强。论文百事通目前,甘孜州忽略了与州边各县的合作,长期以来许多旅游线路都没有真正纳入成都旅游线路中。虽然每个县都对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优势旅游文化产品,但却是各自为政,开发具有盲目性。

3.旅游文化产品整体形象不突出

旅游地形象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内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特征的总和。甘孜州在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旅游地的形象设计虽然是主要的部分之一,但是存在着形象定位不突出,对旅游地形象塑造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历史文化沿革+民间口碑的状态。

4.对旅游文化产品的服务性认识不足

旅游文化产品有综合性、服务性、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敏感性等特点。对这些特性,特别是服务性认识上的不足,造成了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印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好坏,并且一旦提供不好的服务,即便是事后道歉,也很难弥补旅游者的损失。

5.甘孜藏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受可进入条件制约

可进入条件差是制约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藏区旅游开发程度较高的拉萨、九寨沟、迪庆和西宁附近塔尔寺、青海湖环线来看,实际上均得益于可进入条件的优势——拉萨得航空和铁路的便捷;九寨沟、迪庆则均处于藏区的沿边地区;而塔尔寺、青海湖有铁路之便。这种局面说明目前藏区旅游开发受可进入条件制约很大。

6.在开发甘孜藏区旅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忽略了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本身的有机结合,没有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文化产品的内容。

二、甘孜藏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对策

1.旅游文化产品的策划要有创新意识

旅游文化产品的策划要有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把旅游文化资源变成旅游文化产品,要立足现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精心搞好策划,使旅游文化产品具有高起点,高要求和高水平。

2.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应体现特色和人本主义精神

没有参与性的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所以,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应以鲜明的特色为文化形式,以丰厚的品位为文化内涵,以人本主义精神为文化本质。目前甘孜藏区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藏民族特有的建筑、习俗、生活方式、宗教、说唱等都对外界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应体现出旅游文化线路的专项化、定制化,突出文化为根,以人为本。新晨

3.按细分市场开发旅游文化产品

细分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基本市场策略,在文化旅游的市场格局中,许多细分市场充满了机会。充分利用并强化甘孜藏区内人文景观的影响力。康藏风情和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除自然景观外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各自品牌。

4.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营销

政府旅游宣传促销与企业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分工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宣传促销合力。在产品的营销方面除了靠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网络营销方式以及举办节庆赛事活动、参加专业展销会等,形成常年促销和重点促销的合力。此外,可以采用事件营销等多种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推广。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主要研究领域已有研究分析

(一)主要研究领域文献综述1.文化利用研究。红山文化的历史与民俗研究可从区域文化遗迹、区域自然地理概貌等视角切入。大地湾遗址周边民俗体育主要形式有蜡花舞、打毛猴等,应在整理与挖掘其内涵中加以传承[1]。蒙城尉迟寺遗址聚落形态与文化面貌颇具审美价值,是大汶口文化的拓展;河套文化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河套文化品牌建设是巴彦淖尔努力的方向[2]。城头山遗址文化启示新型城镇化构建要采用“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出“休闲文化”特征;从罗家坝遗址等可知巴人农耕文化、社会形态及民族个性文化,从喇家遗址可追溯史前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及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3]。借助趋势面法可知屈家岭文化遗址沿汉江干流、涢水呈向上游扩散状态,石家河文化遗址呈收缩状态;采用GIS手段分析可清晰看出裴李岗文化聚落具有向阳和与阿岗寺遗址的双中心集聚结构[4]。2.资源评价研究。古人类遗址旅游资源的评估总体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匼河背冰遗产蕴含了勇敢无畏、人际和谐、公平团结的体育文化价值[5]。基于AHP法,通过增加体验系数构建“奇石画布”评价体系,发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实为二级画布型旅游资源,较符合其实际价值;水洞沟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评价则结合了景观阈值法与景观敏感度分析法,大遗址旅游资源评价应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6]。3.区域规划研究。大地湾文化居于天水旅游业的中心地位,确立“伏羲———大地湾文化旅游中心”,通过优先发展,引起轰动效应;但其遗址本体保护需处理好与周边村镇的关系[7]。新疆古人类遗址、岩画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应统筹开发,而周口店古遗址则应纳入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建中。赤峰旅游业发展在三足鼎立格局下重点开发红山文化部落园,牛河梁遗址、查海遗址作为古人类文化节点支撑辽西走廊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洛阳25处古人类遗址在古文化旅游开发统筹下化无形为有形,而城背溪文化等地下文化遗址作为三峡考古文化资源应因地制宜开发。渑池县仰韶文化遗址较多,级别高、影响大,河姆渡遗址决定余姚形象定位于华夏源头、人杰地灵[12]。泰山与大汶口遗址的整合实现叠加效应,大汶河流域开发结合生态旅游与大汶口文化旅游,文化空间理论应用到涵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曲阜片区大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的旅游利用,相关者要用共生机制来调节,鸿山遗址、青墩遗址与遗址公园及新农村农业园区相结合,尊重民生要求[15]。4.遗址开发研究。大遗址旅游有遗址博物馆、遗址旅游区、遗址公园、创意产业、考古活动参与等五种模式,河姆渡遗址开启“4+4”时空成长模式与LAMP文化体验模式。大窑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分为人文、自然与综合风景型。三星堆遗址做好规划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构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昙石山遗址结合遗址公园与遗址博物馆,具体划分为遗址核心展示区、古人生活场景复原雕塑区等8个功能区。牛河梁森林公园、三星村人类文化遗址、两城镇遗址博物馆应实现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良渚文化遗产旅游应拓展体验型产品,而半坡博物馆在体验视角下应做好休闲游憩情境创建、深度体验项目设计。考古遗址公园产品设计以旅游产品的主题化与系列化、再现遗址地景观等为主要策略,广西白莲洞遗址旅游项目设计为识古、探古、乐古、思古之旅。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场所应注重精神塑造、游憩功能提升、创意元素活化遗产,扩展及完善其共享平台。5.解说展示研究。遗址博物馆的讲解区别于一般博物馆,体现在是以遗址为中心的讲解、传播与遗址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强烈的临场性、灵活性与主动性。大地湾遗址旅游解说系统由解说内容、解说媒介、解说受众构成。良渚文化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出土器物,形成自由组合的条状建筑物。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采用3DSMAX与VRML语言实现三维漫游系统,而城头山遗址保护区展示系统,其设计从功能分区、结构设计、流线设计、展示棚设计展现其核心价值。大遗址展示效果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展示策略[27]。6.遗址保护研究。良渚遗址群保护主题是自然环境与文化内涵,其修复保护工程以科学原则为基础,而考古学研究则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一手资料、学术支持及其科学展示提供依据。河姆渡文化突出重点遗址本身及其环境保护,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而对金沙江岩画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考察十分必要,城子崖遗址、西河遗址等地通过文物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规划来保护。半坡遗址的博物馆建设可保护原址与文物,半坡母系氏族村建设集科考、教学、旅游为一体,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则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建立监测体系,庙底沟遗址依照遗址本体研究程度、环境受破坏速度、遗址核心文化内涵等划分保护区[31]。7.其他方面研究。半坡鱼纹、庙底沟鸟纹、马家窑水纹等彩陶图案引入到现代旅游饰品设计中是旅游纪念品的创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尤为关键,周口店古人类遗址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与人文因素,如风化剥蚀、地下水渗漏、城镇发展及农耕。水洞沟遗址公园应落实文物环保政策、坚持生态旅游形式、扩展文化教育环境等环境建设意见[33]。

(二)研究特征分析1.起步早、发展慢,文献质量有待于提高。现可查的第一篇相关论文为收纳在《山西专辑》中吴华祥的“丁村规划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一文,发表于1985年,而现代旅游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传入中国。基于文献研究,可将中国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研究分为三阶段,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零星的分散研究期、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共6年的连续性探索研究期、2005年之后以两位数出现的文献数量螺旋式上升期。高层次论文占全部文献的28.29%,高层次刊物介入古人类遗址旅游领域普遍在2005年以后,其他刊物对此类内容的涉及则较为多样化。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人类遗址旅游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文献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以区域规划和遗址专项开发为主体,理论创新亟待加强。从表1可知,区域规划与遗址开发两方面研究比例为56.02%,作为本研究的主体之一,区域规划研究主要把古人类文化及其遗址纳入到地方或区域旅游规划体系中,往往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及,目标是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遗址专项开发研究则针对实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功能分区、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经营等,实则也是如何利用遗产资源。但二者均是文化旅游研究的常见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类遗址旅游研究多流于总体性宏观规划,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体系尚未形成,且理论创新动力不足,亟待进一步加强。3.研究者学科背景不一,交叉性研究趋势明显。基于文献分析可知,具有旅游学科背景的研究文献共62篇,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归入此项)背景的共37篇,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归入此项)背景的共33篇,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学及环境学归入此项)背景的共23篇,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归入此项)背景的共19篇,艺术学(艺术学、美学、传播学、体育学归入此项)背景的共15篇,还有少量的经济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科介入该类遗址旅游研究中。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出,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复杂。这与旅游发展程度、遗址旅游发展特点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充分体现了旅游科学命题研究的交叉性研究趋势,顺应了学术研究潮流。4.遗址文化的地域性研究突出,同时受地方科研实力影响大。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旅游研究多立足于地方资源,古人类遗址相对丰富的省份其文献数量也相对较多,如山东19篇、陕西19篇、内蒙古13篇、江苏13篇、甘肃11篇、浙江10篇;也有资源相对较少,但文献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发生,如北京16篇、辽宁10篇。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古人类文化遗址旅游的地域性研究较为明显。而通过文献分析也可以发现,地方都有自己研究的主要案例地,比如北京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福建的昙石山遗址、陕西的半坡遗址、内蒙古的红山文化遗址与河套文化遗址、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遗址或流域、甘肃的大地湾遗址、浙江的良渚文化及其遗址、辽宁的牛河梁文化遗址。同时,地方的科研实力对学术论文的发表乃至遗址文化的宣传至关重要,文献中硕士论文以陕西与四川为主;而关于学术期刊支持,陕西有西北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有河套大学学报、赤峰学院学报;辽宁有辽宁师专学报、大连民族学院学报,它们对古人类遗址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遗址文化的宣传范围还是相对有限,需进一步加强。

二、研究展望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IMC理论;民俗文化产品;传播策略

1.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现状

1.1民俗文化产品的概念及分类

民俗文化产品是从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中挖掘出来的产品,包含生活需要和精神效用两大功能,涵盖了饮食、服饰、娱乐、工艺等多种类型。本文侧重研究民俗文化产品中工艺品一类,其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就地取材,以手工或者半机械制作方式生产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的民俗产品,包括工艺美术品或旅游纪念品。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差异性,其工艺品或纪念品亦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朝鲜族民族工艺品的分类包括木雕、石雕、漆艺、乐器、纸工艺、皮艺、编织、陶艺、布衣、装饰画等,不同类别的工艺品,其发展现状也是千差万别。

1.2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现状

目前,延边朝鲜族工艺品的传播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旅游纪念品比赛。接连举办了几届的旅游纪念品大赛,从2017年开始上升为更加系统化的省级比赛,并正式改名为吉林省旅游商品展暨延吉中国朝鲜族文化旅游节旅游商品大赛。第二,博览会。2017年8月28日,首届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延边龙家美苑开幕。延边充分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将朝鲜族特色的装饰绘画、染织、编织、纸工艺、木雕、石雕、服饰摆上展会。第三,节假日展示。依托独具特色的朝鲜族岁首节、寒食节以及延边州庆活动等,在民俗村落开展民俗节活动、召开民俗体育竞技大会,通过柜台展示民俗文化产品宣传朝鲜族文化。第四,博客宣传。工艺品的艺术价值高,耗时多,生产性不强,多以定制为主,因此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较少,多以博客为主,例如品成名坊。从传播形式上来看,目前朝鲜族工艺品多以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主,通过家族传承或企业内部传承。此外,政府在民俗工艺品的传播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外传播上。延边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在传播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方面卓有成效,取得一系列的成就。目前,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推广研究和品牌化建设还并没有站在一个战略化的高度来进行,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并未被完全开发出来,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朝鲜族民俗工艺品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有限,所以在肯定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具有一定成效后,同时也应该承认目前的民俗工艺品传播策略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2.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意识缺乏,认识尚不到位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产品创意性不足、精品不多、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产业规模小,从而缺乏竞争力。延边目前还没有民俗文化方面过得硬、叫得响的产品,这主要与延边民俗文化产品缺乏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有关。延边地区鲜有民俗工艺品工厂,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产品自主品牌。目前所了解到的工艺品品牌仅有品成、万虹,且作为独具特色的染织、刺绣、木雕、石雕、陶艺等朝鲜族传统手工艺,目前也尚未将这些民俗文化产品与旅游商品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产品。提及朝鲜族服饰、乐器等也并没有被大众所普及,都未能与民俗文化产品开发联系起来进行开发和推广而使之成为精品。

2.2传播手段缺乏体系支撑

目前,延边在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发展、利用、传播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现在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与品牌传播还未成为整合观念,诸多民俗文化活动也显得有些孤立,例如首届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的召开,民俗文化产品传播实践还缺乏系统性和战略性,整合营销传播在实际操作中对民俗工艺品定位和传播还未起到真正具有长期关键性影响的作用,品牌传播在创新上的持久性和专业性仍然十分匮乏。

2.3缺乏广告策划,传播定位不清晰

成功塑造和传播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品牌形象必不可少的一点则是准确的民俗工艺品品牌传播定位,通过这一环节,树立其文化品牌形象,规划出传播目标和方向。受众可能会混淆朝鲜族民俗工艺品和旅游商品的认知,并未与其他同质商品区别开来,使得此类产品并未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也并未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朝鲜族民俗文化优势,提升延边地区的知名程度和美誉程度。从搜索到的相关资料来看,目前延边朝鲜族工艺品还存在与韩国、朝鲜工艺品的混淆,没有突出具有延边特色的地域文化,也并未对品牌的传播定位进行明确界定。

2.4新媒体开发不足,传播渠道狭窄

新媒体是近年来受众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它颠覆了以往的传播方式并使受众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朝鲜族民俗文化工艺品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并不广泛,大多通过博客传递给消费者,传播渠道狭窄。与此同时,延边物流渠道建设越来越完善,电子商务蓄势待发,延边特色民俗产品在淘宝网上大受欢迎,但在此类网站上都没有官方旗舰店,没有利用到互联网经济的便利性。通过搜索微博上也未见到有关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官方微博;在电视上很少见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推广广告,播放平台也以延边州内电视台为主;同时州内对于游客旅游购买特色商品的数据库也尚未建立。

3.基于IMC理论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策略

3.1新媒体传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可以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提高延边朝鲜族工艺品的信息传播力度。民俗文化产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象征,为提高朝鲜族民俗产品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可以整合制作城市品牌宣传片,通过多种载体,制定整体的宣传推广计划,有重点地打造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的主题广告宣传,用延边地标作为朝鲜族工艺品的品牌标志,与政府合作,成立以地理标志为品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馆。根据不同传播途径,利用相关媒体对延边人文风情加以宣传。聘请经验丰富的广告公司,设计有关延边特色的广告语、标识,制作一系列城市形象广告,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加以宣传。通过开设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官方账号以及微信公众号,既有利于开拓年轻群体的消费市场,同时也利用到了微博微信传播速度快、宣传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不断更新一些关于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的信息,运用话题和转发的形式。同时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传播具有民族特性的图片和双语文字,宣传朝鲜族文化,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为微信平台设计不同模块,比如历史文化介绍、风俗习惯、特色产品、城市热点等,在互动过程中,将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形象加以传播,提升传播的价值。作为朝鲜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且生产力较强的服饰、乐器等可以结合当下非常流行的网上购物,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线上线下价格统一,使朝鲜族民俗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朝鲜族风俗。

3.2体验营销传播

体验式营销是根据顾客的感官、行动及其关联等方面,对营销方式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意。目前,民俗文化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延边工艺品由于受到人力资源、环境等的约束,导致参观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规模小,使得民俗文化产品对推动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对于消费者而言,手工艺品不仅仅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视为一种情感寄托。将民俗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面向大众,将其也视为一种营销产品,让消费者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感和成就感。目前朝鲜族民俗工艺品市场上,营销者关注点更多的还是在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直接经济效益,并没有意识到民俗工艺品体验营销的潜在市场。在设计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体验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体验深度,不能将顾客体验活动仅仅停留在工艺品选购、现场制作过程等,这些浅层次的体验活动无法使消费者深入了解朝鲜族民俗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很难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体验。因此,民俗文化产品传播者要注重提高体验质量。如:将朝鲜族手工艺品制作与少数民族风俗教学相融合;接受特殊的顾客定制,将木艺、纸工艺、皮艺、编织等传统朝鲜族工艺赋予独一无二的涵义;课程教学、诚邀传统朝鲜族工艺品继承者对不同需求的顾客开展长期或短期的手工艺教程。除此之外,将民俗风情与文化产品结合,可以创办朝鲜族民俗风情区,纳入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表演区、生态旅游农业区、创意特色产品馆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进行深度体验。

3.3事件营销传播

事件营销是近几年来十分流行的用于市场推广和公共关系建设的一种营销手段。事件营销具有广泛的传播面,能够提高社会关注度,同时宣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事件传播被广为使用。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可利用的事件有很多,例如重大的节庆活动、民俗博览会、体育赛事等等。事件传播就是通过“借势造势”,在信息过剩的形象经济时代吸引受众最宝贵的注意力。交易会、体育赛事、博览会、民俗交流论坛、名人效应等都是适合朝鲜族民俗文化产品传播的事件营销手段。民俗工艺品如果没有特别的重大活动发生,通常情况下很难吸引到全社会的注意力,因此“借势”于事件营销吸引媒体资源和社会关注度,来推广产品成为朝鲜族民俗文化提升知名度的良好平台。例如,可以开展旅游事件营销活动,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制造市场“卖点”。扩大传统节庆活动和旅游业,充分发挥延边地区人文优势和自然优势,持续打造苹果梨节、朝鲜族民俗风情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提高延边朝鲜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将旅游商品和民俗工艺品创意结合,开发带有特色的纪念品。打造朝鲜族民俗风情游,着重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和民俗旅游氛围营造。在设计事件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事件的选择要有创意,事件运作、后期跟进缺一不可,整合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等,更好地发挥事件营销的传播功效。除此之外,在选择事件营销传播时,要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和目的地形象的保护,将本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社会不良影响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1]鲁芊.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张玲.民俗文化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214.

[3]赵蕾.体验经济视角下晋中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0(4):94-96.

[4]曹雯.整合营销传播视角下的品牌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旅游形象论文范文第8篇

旅游网络营销具有跨时空、交互式、拟人化、高效性、成长性、整合性、定制化、个性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网站内容吸引力,提供多层次的网站服务,多途径接入,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功能来促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

关键词:

旅游网络营销;内涵;特点;策略

1旅游网络营销内涵

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是目标营销、直接营销、分散营销、顾客导向营销、双向互动营销、远程或全球营销、虚拟营销、无纸化交易、顾客式营销的综合。一方面,网络营销要针对新兴的网上虚拟市场,及时了解和把握网上虚拟市场的旅游消费者特征和旅游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化,为企业在网上虚拟市场开展营销活动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和营销依据;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在网上虚拟市场开展营销活动,可以实现旅游企业目标。

2旅游网络营销的特点

2.1跨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进行信息交换的特性,借助计算机网络,旅游企业能用更多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可每周7天、每天24h随时随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

2.2交互式。旅游企业可以在网络上适时产品或服务信息,消费者则可根据旅游产品目录及链接资料库等信息在任何地方进行咨询或购买,从而完成交互式交易活动。另外,网络营销使供给双方的直接沟通得以实现,从而使营销活动更加有效。

2.3拟人化。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消费者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而且是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促销,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并通过信息提供与交互式交谈,旅游企业能与消费者建立一种长期、良好的关系。

2.4高效性。计算机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并能适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2.5成长性。互联网使用者数量快速增长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多属年轻、中产阶级、高教育水准,由于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而且具有很强市场影响力,因此,是一条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渠道。

2.6整合性。互联网上的营销可从商品信息至收款、售后服务一气呵成,因此,也是一种全程的营销渠道;另外,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将不同的传播营销活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和协调实施,以统一的传播资讯向消费者传达信息,避免不同传播中不一致性产生的消极影响。

2.7定制化。定制化有助于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的营销理念。企业提供的各种有关销售信息可以在服务器中集中存储,但它们仍然能独立运行、存入或输出。在网上推出的各类虚拟商品可以让消费者比较挑选,从而迅速、经济、实惠地达到采购目标。

2.8个性化。网络营销个性化是指销售商使网络站点、电子信件以及其他经营活动适合于个体客户的需要,适应不同年龄、地点和不同爱好的个体消费者。

3完善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3.1完善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旅游信息是网络预订和销售的基础。大力开展旅游业网络销售,就必须提高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程度,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售票和酒店经营的计算机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旅行社、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旅游局的旅游信息处理要尽可能全部实现计算机化。旅游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网络化。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壮大和日益复杂化,旅游信息日益丰富和繁杂。为满足旅游信息广泛传播和迅速获取的需要,信息处理必须网络化。旅游业内部必须建立起各种横向的、纵向的联系,构成复杂的网络,以方便旅游信息的获取。

3.2提高网站内容吸引力,提供多层次的网站服务。适当添加一些游客十分关心的信息,如天气预报、旅游目的地交通图、道路状况等。添加之后要及时更新,实时反映旅游目的地当前的相关真实信息,这样可以提高网站的信用度。如旅游线路详细说明、常见问题解答、在线表单、及时信息服务等。网站应按上网用户获取信息的过程和规律,提供富有层次性的信息服务,即用户自助获取旅游信息在前,个性化服务在后。

3.3多途径接入。移动通讯设备、城市多媒体终端和互动数字电视已加入了目的地网络营销的行列,成为旅游电子商务的新兴媒介,旅游网络营销的图景变得更加多元。旅游目的地得以将旅游信息服务的触角伸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追随旅游者的脚步,为他们提供随时随地的便利。目前,部分旅游目的地网站建有手机版本,供手机和PDA用户随时访问旅游目的地WAP网站,浏览旅游新闻、下载电子杂志和地图、参与旅游网络游戏、订购旅游产品和服务、进入虚拟社区聊天等。部分旅游目的地网站还开通语音声讯服务,通过电话声讯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咨询和商务服务等。

3.4完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需要集中展示中国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各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需要提供多语种、多层次、多对象的应用和浏览接口,并提供手机短信、触摸屏、PDA等信息传输手段,将目的地旅游信息广泛传播给消费者;需要为旅游者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订购服务。完善视觉识别功能。通过LOGO设计、宣传片、电子杂志、网络电视、数据库电子地图、三维实景等技术手段,综合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和特点,树立网络空间的旅游品牌。增强信息互动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行程设计、旅游电子地图示意服务、旅游市场调查、旅游社区等子系统建设,建立起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之间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沟通和互动渠道。课题: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以丽江为例”,编号2015Y567课题论文。课题:2015年丽江市科技局计划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丽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文燕平,史佳华.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9(11).

[2]代文锋.网络营销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电子商务,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