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南旅游企业;等级评分法;跨国经营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11-0010-04

[作者简介]孙磊(1978-),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跨国经营并取得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协同效果是国际著名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云南旅游企业若能成功进行跨国经营将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利于相关企业提高服务能力、分散国内经营风险、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利于开辟新的旅游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高端旅游产业领域,这也将为后继综合性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

一、云南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云南旅游市场整体特征

云南旅游业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三十多年的培育,已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目前,云南旅游市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1.国内外旅游客流持续稳定增长。从1996年至今,除个别年份外,云南省旅游接待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6―2005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08%,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54%;2005―2014年,云南接待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24%,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69%。

2.旅游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相对完善。云南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品牌创立、旅游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旅游项目建设方面,A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等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沿,相应的创新延伸业态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等地产项目蓬勃发展;云南创立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类别不仅涵盖旅游目的地、纪念品、土特产,还推出了包括“云南印象”、“阿诗玛”、“五朵金花”在内的一系列展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品牌项目。在旅游服务创新方面,云南利用沿边、高原等特色,在GMS区域旅游线路开拓、国际中转游客72小时免签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集传统旅游服务、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新兴特种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支撑体系。此外,旅游网络管理平台、分时旅游度假模式创新、航空+旅游模式创新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总之,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业产业要素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设施、服务和环境等综合配套优化程度在国内均居前列。

3.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主导旅游业运营。借助云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致力于旅游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各类型企业逐渐成立。其中,云南本土成长起来的主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包括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世博集团)、云南城投集团、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旅投资公司)、诺仕达集团。诺仕达为民营企业,其他三家为省属国有控股企业。这四家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旗下公司掌控云南众多知名景区、旅行社、酒店、客运服务、餐饮、购物店等旅游业核心要素。如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拥有上市公司云南旅游,管理着“昆明世博园”等五大优质旅游资源;云南城投集团在连锁分时度假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文化旅游项目设计建设、旅游休闲综合体规划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旗下控股云南城投、云南水务、莱蒙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华侨城等国内外知名旅游管理运营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云旅投资公司作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代表政府对省内的核心旅游资源进行掌控和开发,肩负旅游投融资的使命,先后在曲靖麒麟生态温泉旅游小镇、版纳勐仑旅游小镇等项目的运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诺仕达集团涉足餐饮、旅游综合体、豪华酒店等领域、在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独树一帜,拥有“七彩云南”、“庆沣祥”、“南亚风情园”等知名品牌,还是麦当劳的特许发展商及豪生酒店品牌的云南区合作伙伴。

4.旅游专业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健全。云南省内业已建立起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教育的全方位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涉及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管理、项目管理、规划设计等旅游服务的各个层面。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机构与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云南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长期保持对外开放性,与周边国家的交换培养已经成为旅游人才教育中的常见模式,并且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多次承担周边国家的旅游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文化教育类交流和沟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二)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价值衰减,旅游环境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云南以其富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人文资源和高原自然资源吸引海内外游客。淳朴的民风、完美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文化构成云南旅游资源的主要脉络,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包括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民俗风情的原真性等在内的旅游资源,其内在价值出现衰减乃至丧失的现象。如果按照观光旅游发展模式,到访云南的客流越多,地方生态负荷就越重。尽管研究者普遍强调旅游业是无烟产业,持续旅游收入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消耗。目前,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自然区位条件为基础的生态表征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已然发生改观,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新的挑战。

2.旅游客流由流入向流出过渡。在出境旅游环境渐趋宽松、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大背景下,从云南出境到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旅游的消费选择正在形成潮流。此前,旅游管理机构和企业仅仅关注国内旅游客流、入境旅游客流及其带来的收益,但随着出境旅游客流的增长,旅游业不得不面临原有市场的萎缩和海外中国旅游者市场的兴盛。如果仅仅停留在本国国内旅游服务而忽视新兴市场中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和需求模式,则将失去潜在的商机。显然,云南旅游业尚未完全从既有旅游市场的丰厚收益中清醒意识到这一点,跟随旅游者迈出国门的步履起步缓慢。

3.旅游企业同类型项目投资过剩。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由于存在形象遮蔽和叠加现象,同类型、同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难度较之以往增大。加之传统景区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使得旅游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回报率较高的旅游地产项目,其衍生品包含度假村(酒店)、旅游小镇、旅游综合体、景观住宅等。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背景下,如何从观光旅游向深度度假旅游转型,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普遍选择了旅游地产作为切入口。截至2016年初,云南旅游地产计划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而且企业普遍存在先做起来再销出去的想法。仅仅是西双版纳一地,就云集了保利、万达、雅居乐、云南城投等国内多家一线开发商,投资建设滨江果园避寒度假山庄、告庄西双景、万达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梦云南・雨林澜山等众多品牌项目。旅游度假热潮是同类投资项目聚集的原因之一,但是开发商也将同时面临空置率过高、销售迟缓的困境。

4.旅游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高科技人才、紧缺型人才匮乏是目前云南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每年大中专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工作难找或者旅游工作岗位待遇偏低的现状。已就职旅游人才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调查显示,云南旅游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为75%,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士对收入和待遇的满意度不到42%①。这一调查结果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与云南旅游强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由于收入和待遇情况不够乐观,客观上导致了旅游人才向其他省份或者其他行业的大量流失。在岗旅游人才受媒体宣传和行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突出。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概况

云南在旅游业经营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旅游业跨国公司。目前仅有的零星旅游业跨国经营项目成效有限,也不足以提升云南旅游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效益。

(一)云南企业对外投资蓬勃发展

在“桥头堡”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云南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云南省对外投资额迅速增长。2006年实际对外投资额为4364万美元,到2014年增长到103亿美元,年均增长484%。2015年1―10月,全省对外实际投资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96%。在投资区域方面,“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市场,以2012年为例,在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五国实际投资共计61亿美元,占同期实际投资的854%。

对外工程承包方面,2006―2014年工程金额年均增长216%;2015年1―10月,完成营业额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在行业分布方面,交通运输、房屋建筑以及电力工程建设占比重较大,以2014年为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77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3748%,同比增长3561%;房屋建筑项目全年完成营业额373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1802%,同比增长1261%;电力工程建设领域完成营业额60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937%。

对外劳务合作方面,合作派出劳务人员也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呈现出基础劳务人员占比较高、中高端劳务人员占比偏低的特征,如2014年外派中高端劳务人员仅为7%。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南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即投资项目集中在回报周期较长、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能源领域,对新兴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有限,投资视野较为局限。

作为新兴服务产业的旅游业,是东南亚地区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至今云南对外投资中鲜有企业将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景区运营、旅游酒店建设等项目列入发展意向。

(二)云南省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滞后的原因

第一,省内旅游资源丰富,依靠现有景区等资源,短期内依然可以获得丰厚利润,因此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迫切性不强。

第二,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经验欠缺。云南企业跨国经营涉足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工程承包、传统贸易和加工等,旅游相关项目鲜有涉足。跨国经营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其海外投资或者经营的项目也以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为主,如中电投云南国际的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云天化集团的老挝万象钾盐项目等。这些大型投资或合作项目通常是在双边政府合作框架下洽接,经营初期政治风险较小。还有一些企业参与的中小型跨国经营项目,涉及范围更广,包含贸易、农副产品加工、采矿、烟草、制药、建筑、交通运输等。如蒙自丰泽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在老挝设立老挝出租汽车有限公司。

第三,海外市场经营环境风险巨大。与本土经营不同,境外投资一方面要面临经营、财务、汇率等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还可能会遭遇文化差异、政策法律、劳工环境、政局动荡、自然灾害等非市场风险。

虽然困难重重,但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云南企业走出国门,寻找新的投资和增长空间势在必行。跨国经营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丰富国际投资经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实现真正的“双向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选择

本文认为云南旅游企业应将跨国经营的区域首先选定为东南亚,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东南亚是中国出境游的主要地区之一,云南旅游企业对中国游客的偏好、习惯相对熟悉,所以可以通过跟随出境旅游者的脚步减少风险;二是云南企业之前的对外投资区域主要是东南亚,从而对当地的投资环境相对熟悉;三是大部分东南亚国家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根据等级评分法对七个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分,泰国得78分②,新加坡得86分③,老挝得86分④,印度尼西亚得76分⑤,马来西亚得88分⑥,文莱得80分⑦,越南得54分⑧。

四、云南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一)基于企业绩效的云南旅游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企业绩效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者业绩。鉴于代表云南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四家大型旅游企业的财务数据未全部公开,本文仅从定性角度对云南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1.规模优势。云南旅游企业以四家大型企业为龙头,无论是固定资产、员工人数还是企业效益都在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财务优势。这四家企业在资本市场浸染多年,逐步壮大,融资渠道灵活多样,企业负债问题得以控制。以云南城投为例,公司通过上市、发行非公开债券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合理控制公司整体融资成本。

3.综合效益优势。四家企业运营云南省内知名景区景点和酒店、出租车、度假区,充分证明其产品研发能力及市场掌控能力。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大背景下,四大企业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创新重大项目推进顺利。

(二)跨国经营的进入渠道选择

1.绿地投资。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云南旅游企业大多是综合性企业,在地产投资和酒店建设方面具备一定技术、人才及经验优势。因此,可将绿地投资作为一种进入模式。云南城投在国内旅游地产上就多采用自行投资并管理的模式运营,具备一定优势。企业也可将酒店中一部分用来规划设计云南风格,这一方面能够给中国游客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华文化,吸引外国游客到云南旅游。在进行酒店建设时,云南旅游企业也可对其周边设施、旅游景区、航空线路等进行资本输出,以达到多领域互补协调发展的目的。

2.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以注入资金或投入实物资产等形式获得企业一定股份,从而进行跨国经营。2011年4月中工国际现金入股了老挝一家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工国际旅游发展(老挝)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价值3700万美元的老挝琅勃拉邦酒店项目。2014年6月29日,由中工国际在老挝琅勃拉邦投资建设的首家中老合资五星级度假酒店――“安纳塔拉度假酒店”项目正式动工。

云南旅游企业之所以多为旅游产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大都持有省内多家旅游行业相关企业股份。对于刚刚开始从事跨国经营的云南旅游企业来说,持股海外旅游企业或部分酒店也是不错的进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前期进入的投资成本,并且有助于借鉴当地经营的经验,对于企业后期投资以及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有较大帮助。

3.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跨国公司,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参加了联盟之后一般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为了谋取共同利益而汇集、交换成统一某种或某些特定的商业资源以谋取共同利益。

从国内外竞争环境和企业实力角度看,目前云南的旅游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尚处于管理技术、经验、渠道等都相对匮乏的发展初期,在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有限,市场竞争力、国际经营经验和政策优势都相对薄弱;因此其一旦在与国内竞争环境完全相异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和从事跨国经营时,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实力强大的旅游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压制以及东道国的保护壁垒,其国外的发展空间会受到巨大限制,因此最好采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面对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借助联盟方的优势,或者是对该国、地区、社会团体甚至消费者的偏好和差异性的了解,或者是拥有全球客源、先进的管理经验、渠道,或者是充沛的资金等,有利于降低进入难度、减少进入风险。

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战略联盟成功与否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一些跨国公司都制定了详细的选择标准,兼容性、能力和投入成了衡量合作伙伴的核心原则⑨。

基于云南旅游企业产品的特点、目标和自身优势,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本土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视角构建战略联盟

世博集团主要从事旅游景区、旅游地产、会展等产业,其产业链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务,是云南省目前产业链最完整的综合性旅游集团;相较于其他企业世博旅游集团在景区管理以及旅行社的运营方面能力尤为突出,另外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城投集团在酒店、景区、度假村等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实力强大,与洲际酒店集团、新加坡悦榕集团、希尔顿等公司合作经验丰富,在“一地置业、多地度假”旅游模式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同样由于拥有上市公司故融资能力也较强。云南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云南旅游产业发展而成立的旅游专业投资公司,背靠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投集团),各类资源丰富。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旅游资源运营方面的资源和实力在云南省民营企业中首屈一指,其不仅管理景区、酒店的能力较强,建设旅游地产的经验丰富,与外国酒店集团的合作历史较久,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民营企业的属性其经营方式灵活。

前三家都有明显的国资背景,在境外合作的兼容性较强;四家企业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明显优势,可投入资源的互补性较强;因此这些企业(包括航空公司)在共同的目标下可以通过分工(融资―景区、酒店等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旅行社招揽游客―航空公司运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合作进入东南亚市场。

(2)与著名旅游集团构建联盟进入东南亚市场

鉴于国外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当地对手的强大实力,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云南旅游企业也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与国外旅游企业构建战略联盟。此前云南城投、诺仕达均有成功的案例,譬如2008年,云南城投集团投资、洲际酒店集团管理的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作为奥运会的配套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正式营业;诺仕达与温德姆集团“豪廷”、“豪生”等知名国际品牌合作,委托其管理自己集团旗下的国际五星级豪生大酒店、五星级七彩云南豪廷大酒店。

(3)与东道国企业构建联盟

考虑到大多云南旅游企业对东道国旅游投资环境不太熟悉、自身品牌实力不强等因素,在存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亦可以与东道国互补性强的旅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云南旅游企业拥有出境游客源、多渠道融资能力、国内各级政府的支持以及丰富的景区、酒店、度假村方面的建设与运营经验,甚至云南城投集团还拥有城市开发的经验,因此可与东道国有共同经营兴趣的旅游企业合作,规避风险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厉新建.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32-02

1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1 筹资方面

根据资料显示,近年来,仅张家界武陵源区全区新增贷款5.46亿元,而在旅游投资来源的构成中,企业自筹资金4.55亿元,占总投资来源的50%,企业贷款资金0.8亿元,仅占总投资来源的9%,政府投资2.4亿元,占总投资来源26%,外资投资1.33亿元,占总投资来源15%。由此可见,张家界旅游业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本与民间借贷来维持经营活动,国家政府财政投入与其他渠道融资金来源的缺乏,使得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的老大难问题。

1.2 投资方面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的投资领域太窄,投资结构欠合理。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因,在这过去的20年中,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张家界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近年来投资领域构成来看,对住宿餐饮的投资达58014万元,约占全部投资的64%,此外,2011年上半年住宿业累计完成投资3.24亿元,同比增长40.2%,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5%,由此可见旅游业投资领域过窄,投资结构欠合理。此外,受资金瓶颈的影响,基本上没有引进一个拉动消费能力强的战略投资项目,所引入的项目基本上都处于中低端,导致项目拉动消费的能力较低。

1.3 经营方面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在旅游产品的结构上非常单一,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单一观光型,内容单调,可供游客休闲娱乐的项目较少,致使游客的出行时间减少,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消费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总收入,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难以实现理想的规模经济。

1.4 管理方面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省的西北边境,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人们靠旅游业发家致富,旅游业中小企业大多为家族经营的传统模式,管理能力差,加上对外引进人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张家界市旅游业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人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同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存在较大的缺陷。

2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信贷能力有限,融资难度大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都没有有效的资产可供抵押,且信用评级较低,没有树立起信用这一观念。由于国家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即缺乏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导致有些银行很少甚至不愿意对中小企业贷款。因而,中小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借贷融资的比例不高。此外,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大多没有上市,难以获得债券融资和风险投资,其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原有资金和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业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而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

2.2 投资领域狭小,结构欠佳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将60%以上的投资资金用在了餐饮住宿上,而不注重旅游区文化的建设,放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不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投资方向单一,投资结构欠佳,导致旅游中小企业处于并长期于单一观光型,而景点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使得新的旅游产品推出慢,企业的产业升级难度大。

2.3 财务管理水平落后,力量薄弱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机制,高素质人才少,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认识,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的闲置或不足;有的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少计划与安排,而流动资金有限,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回笼,最终陷入财务困境。此外,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集权现象严重,使得财务的管理过程中职责不分,财务管理混乱;管理者能力差,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企业管理机制没有把财务管理纳入其中,使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力量薄弱,降低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3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3.1 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财务管理效率不高

由于张家界旅游业中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企业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正确的价值观,创意差,品牌意识不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把目光放在当下,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较弱,有的企业甚至对财务管理根本不引起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只要会计管好用好企业资金即可,对于其存在的风险与资金使用效率毫不在意。财务管理被企业管理机制所冷落,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与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效率低下。

3.2 内部管理基础弱,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

张家界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经济、文化发展速度落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基础弱,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老化,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控制制度不完善,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财务活动,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职责不分,未实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这一基本原则,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使得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有效性差。

3.3 旅游业会计核算欠规范,财务信息质量差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来自于自身会计人员所进行的日常核算,不对外公开,由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一些财产、成本的核算方法不明确,并且实际操作时规范性不强,缺乏监督,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度高、质量差,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3.4 资金结构欠佳,举债方式成本高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负债比例明显过高,资金管理水平有限,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资金周转不过来,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另外,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的举债方式多为民间借贷,由于急需资金,又没有足够的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在资金与金融服务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快速筹集足额的资金,企业不得不牺牲高利率来融资。但在利滚利的民间借贷形式中,资金链一旦断裂,后果不堪设想,这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4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建议

4.1 突破资金瓶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要想降低财务风险,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解决融资问题是关键。除了尽可能通过金融机构借贷融资外,还可利用现有的产业特色、资源优势等方面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商的投资,即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此外,开创新的融资平台,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降低筹资所需的成本,可适当引进先进融资方式,如: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等。从而改变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的现状。

4.2 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完善内部管理体系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应改革与创新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高效的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机构结构的设置上要合理,不同岗位职责权限要具体,分工要明确,形成相互分离、相互牵制与监督的有效管理机制;内部制度的设置上要有必要的牵制,杜绝财务混乱的不良现象,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加大旅游行业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有利于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行。

4.3 重视会计人才培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必须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企业财会队伍的素质,增强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与防范意识,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企业财务人员在日常核算中应严格遵守财务部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与手段,加强监督;改变企业现有不合理资金结构,逐步转变现有举债方式,降低财务费用;每年初编制资金预算,年末进行财务结算,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4 贷款人与金融机构加大监督力度

鼓励外部监督,主要是贷款人与张家界市贷款金融机构应加强事后监督,即在对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贷款后,贷款人与贷款金融机构监督贷款人所贷款项的使用情况,督促贷款企业定期对外公布必要的财务数据;并给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建立信用账户,对其信用行为进行记录。一方面,可以保证贷款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能够及时、足额还回贷款本息,确保贷款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可以监督张家界旅游业中小企业按照协议合理使用贷款融资协议,避免将款项挪作他用或投向其他风险项目,带来不必要的风险,有利于双方互利共赢、长期合作。

参考文献

[1]赵端立.企业财务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民营旅游企业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一、民营旅游企业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民营旅游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机会和挑战,最终提出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S――STRENGTH(内部优势)

1.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旅游业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等机制优势,能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消费者偏好的变动来调整、改变企业经营方向、战略战术,这意味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2.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发展和市场意识

民营企业领导层有着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和自己的财产、信誉、事业等个人利益紧密联系的。此外,民营企业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反应快、决策效率高。民营企业家注重市场,善于在营销上狠下功夫,同时强化旅游创新,以创新来求生存求发展。

(二)W――WEAKNESS(内部劣势)

1.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局限性。在企业发展初期实行的家族式管理确实存在一定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成本较低等。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想要不断扩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时,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对民营旅游企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是决定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民营企业投资任何一个实业,包括旅游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利。民营企业出于纯商业目的,一旦获得景区景点的开发经营权,就会拼命开发而不采取任何保护资源的措施,这就可能对珍贵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形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恶性循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一般都会与当地政府签了几十年的开发协议,在这几十年中,民营企业会尽最大的努力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成可获得的商业利益。

3.投资的主观盲目性。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只看到投资旅游业成本低、见效快、产生效益高的优势,而没有做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一窝蜂地涌入旅游项目,导致投资行为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民营企业尽管经商有道,但对开发旅游如何把握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生态规律却很陌生,开发经营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

4.融资难度大。长期以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造成融资难纵然有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也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的高负债率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二是不少民营企业盲目扩张,或是关联企业较多、主业偏离度大,银行对这些企业资金活动的监控难度很大;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失信严重,有的企业长期拖欠债务和贷款甚至骗取贷款;四是民营企业担保能力普遍不足,抵押物有限,质押品少。

(三)O――OPPORTUNITY(外部机会)

1.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从开始时的补充角色,到逐步占据半壁江山,已经一跃而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民营化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敏锐的决策、执行体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安排和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市场导向机制,有利于旅游企业避免走入短期行为的误区,使旅游开发保持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的积极引导是促使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重要原因。国家将旅游业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各部门大力扶持;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并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部分民营资本将从原来所在行业中退出,向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领域投资。

4.旅游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在良好的投资经营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从不同渠道投资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有其积极经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差异、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当前我国各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以及缓解大中专生就业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旅游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投资旅游业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还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资本良性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四)T――THEATHS(外部威胁)

1.政策限制。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景区土地”,但并未提及经营权问题,从而给地方政府出让景区经营权提供了机会。2002年8月有关部门召开的城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发景区,但同时又提出管理与经营分离。政策的不明朗对实践中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让民营企业觉得摸不到政策的底线;二是使其没有长远打算。

2.法律制约。我国旅游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或由于缺乏实施细则,或由于修改程序滞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对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时也使其开发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3.具体操作障碍。由于有关部门在民营企业开发景区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一直属于“自发”行为,因此对景区出让经营权没有明确规定,出让方式和出让程序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目前景区出让经营权的方式主要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以及买断、拍卖等,具体操作没有统一范本或标准,由各地自行界定,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4.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1)缺乏支持生态资源保护的大量资金

民营企业开发景区时,往往面临当地居民为生活所迫对景区资源进行破坏以及各利益主体部门对景区的破坏性建设等问题,需要企业额外加大投入去维护景区安全;为了更好地营造景区氛围,企业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精心保护、长期培育。因此,开发企业在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当实力,并需要企业做长期决策,并拥有长远发展眼光。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旅游活动的开展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接待旅游者,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显性或隐形破坏,但由于许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不会反映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必然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各种旅游活动对景区资源环境的长期影响,否则将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二、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政监督,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确保国有资源得到保护以及旅游业民营化的顺畅发展,应强化行政监管,建立起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重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的理念。其次,建立具有国家标准的评估体系,对旅游景区进行资产评估。再次,设立部级监督机构并制定检查和监管制度。最后,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出台对民营企业各项权益的保障要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信贷上的支持要调整为公平的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旅游产品给予推介,支持树立国家的旅游品牌。

(二)规范化运作,建立相关法律体系

从立法上充分保障民营旅游企业的法律与经济地位。一方面,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景区开发进行规范,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手段吸纳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防止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将对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制定开发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严惩。

(三)强化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

1.制订企业长远战略规划,避免短期行为。民营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筹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原本闲置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2.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滚动式”投资策略。融资方式一般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三种形式:股份制改造、吸收股东参股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组织旅游发展基金,进行资产重组。间接融资是采用各种间接的方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3.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民营旅游企业为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专业包括旅游的人才,并把独资或合伙企业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逐步做到筹资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风险社会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塑造旅游投资项目的主题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主题与形象是旅游项目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无论是饭店、度假区、旅行社无一不具独特魅力。将文化作为旅游业经营,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展示文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时,虽然道路比较坎坷,但前途非常光明。未来几年,我国正在迎来一个大众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中国旅游业将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而随着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扶持,有关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管理的不断完善,我们坚信民营旅游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

[2]周成俊.民营企业与旅游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2):20-21.

[3]刘宝巍,杨明飞.民营资本与旅游业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3,(5):69-71.

[4]袁姝、徐维祥、郑胜华.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驱动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5,(1):77-80.

[5]方芳,梁建.民营企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87-90.

[6]黄源,阮开波.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分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71-72.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综述

1.国外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的亨瑞・法约尔在《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把风险管理思想正式引入企业经营领域。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直到20世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莫布雷等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人们才开始系统地展开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一门学科。在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方面,马柯威茨、威廉、米勒先后对财务风险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三位学者的理论一脉相承。他们提出了证券组合的效率边界风险理论、计算股票系统风险的方法和通过系统风险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关系的MM理论等,为以后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从狭义的角度,把风险管理的对象局限于纯粹风险,重点放在风险处理上。

2.国内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我国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编写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风险分析与决策的方法。王继华在《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及内部控制》一文中,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杜芳修在《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研究》中,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危机发挥预警作用。文章以财务风险监测与危机预警为切入点,采用规范和实证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紧依托财务危机的诱发源,对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探讨。郭敏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研究》中,从企业资本运动过程来划分和界定企业财务风险,即从资金的筹集、使用与耗费、回收与分配三个环节分别对企业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股利分配风险以及企业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二、旅游企业的系统风险分析

1.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融资风险

任何资金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筹资也都是有风险的,再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因此或多或少给旅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同时,政治是否稳定会影响利润的变化,进一步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带来严重影响,进而为旅游企业带来筹资风险。可以说,旅游企业本身的资金回收期较长,对旅游企业的筹资来说这期间内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

2.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人们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市场供求的变化等都是不能准确预测甚至无法预料的。因此,投资就会给旅游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受到社会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这方面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

三、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旅游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使其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现金性风险和收支性风险。其中,现金性风险是由于旅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而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低下、管理水平低等。如果不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必定会给旅游企业在筹资和经营上带来一定困难。

2.投资风险

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后不能达到预期效益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旅游企业波动性和季节性的特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波动性和季节性,从而导致资金回收期长,此时投资风险也很大。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因素,在投资过程中还是面临投资风险的。

3.资金回收风险

旅游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应收账款风险,说的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回收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现金流量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收益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正常经营,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旅游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游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来说,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确认的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其中,收益确认的风险,是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的资产情况进行风险分析。

四、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1.加强行政方面的管理

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旅游协会应该对旅游业加强监督,并管理其经营的行为规范,杜绝不符合规则的竞争,从而给旅游企业的理财与经营制造更好的运行环境,使其尽可能的避免外部风险的发生。政府部门还应该从财政上支持并引导旅游行业风险基金的建立。

2.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

旅游企业不单要学会认识风险,还要会正确识别与处理风险。这就要旅游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进行周密的分析企业的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与对于企业未来的收益的响。科学正确的估量风险大小,从而掌控风险的程度,其包括有各类潜在的风险可能会产生的损失、损失程度、发生的频数以及对与旅游企业的生态环境、生产经营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对风险的估量,为以后的财务风险做出预防、决策、控制以及处理等提供有效的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旅游企业应该开设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做出进一步加强。风险的预警系统是对风险做出监测、识别、预测和评价的信息系统,其内容主要包含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可以分做市场信息子系统、内部报告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和风险分析子系统。旅游企业应该将财务制度规范并完善,以及加强财务的基础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推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严格的控制事前与事中的资金支出,确保资金有序的流动。并设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对风险财务活动明确其风险责任者,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风险的防范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徐佳.浅谈连锁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中国商贸.2011(28)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而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性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企业自身理财不当、决策失误、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等风险的存在,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旅游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针对自身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

1.自主理财式的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为了最大化地降低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一部分刚刚起步的旅游企业往往会采用主动规避风险的管理模式,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从事风险程度较低的筹资以及投资的活动,小规模地接触高风险的筹资以及投资活动,长此以往,这就使得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资金自筹、项目自择”为特点的自主理财式的风险管理形式,虽然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中遇到风险的几率下降,但是,也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影响。

2.以收定支式的保守经营

与自主理财式的风险管理形式相契合,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以收定支的策略,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财务出现收支失衡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往往需要精打细算,对企业员工以及日常的运营费用保守支付,还会预留出一部分流动资金以便于应付意外,这就大幅度的降低了员工的工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破产危机,但是也制约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使得企业长远发展受到限制。

二、当前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就目前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虽然能够依靠内部自我筹资的方式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但是暴露出了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性,旅游企业借助这种渠道进行融资,所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而且周期较长,很难能够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再加上当今投资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因为企业资金的缺乏而失去良好的投资机会,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外资进入以及融资渠道拓展的背景之下,各个行业都在不断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旅游企业如果要想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及时的对自身的融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升资金储备。

2.决策机制较为落后

长期以来旅游企业都是延续着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权出现了过度集中的现象,而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当今形势之下获得长远发展的机会,旅游企业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实施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并不是对风险的逃避,而是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背景之下,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范围之内,通过财务风险考验旅游企业对风险的应对能力,然而,由于过于集中式决策机制的限制,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陷入到了困境,固步自封只能够被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3.经营策略较为保守

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最为根本的是人才,优秀的人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成功发展,但是要想将优秀人才留住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当前部分旅游企业往往采取的是较为保守的经营策略,过度重视企业财务的收支状况,错误的认为节俭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而忽视了创造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就需要加强对利润分配的重视,一旦分配失衡,就会对企业的经营效果造成影响,但是在保守型的经营策略之下,当出现这种状况之时,企业员工的工资就不得不下调,从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旅游企业要想建立现代化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更为关键的则是离不开专业财务管理人员。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当前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财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的现象,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对经济运行以及政策调节的深入了解,并且企业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不能够顺应时展的新要求,导致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时有发生。

三、提高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和经营管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旅游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进而影响着旅游企业的整体效益。面对旅游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家发展旅游业宏观形势,旅游企业必须依靠规范化服务过程管理,不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减少风险损失,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旅游涉及旅游景点、餐饮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多个领域。旅游企业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交通六大服务,借以取得旅游收入的企业。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是旅游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旅游企业有效运用资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有力依据。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运用。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各旅游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面临一些风险,从而影响旅游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旅游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概括起来,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的是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等原因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在筹资、投资过程中合理估量财务风险,从而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而外部因素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动而对旅游企业财务管理造成的一定风险。总之,从长远角度来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由此可见,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通常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是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宏观因素影响很大;而非系统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可以通过旅游企业自身的筹资、投资等来化解。这里就对这几类风险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旅游企业的系统风险分析

1、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融资风险

任何资金都是需要成本的,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筹资也都是有风险的,再由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因此或多或少给旅游企业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同时,政治是否稳定会影响利润的变化,进一步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的高低带来严重影响,进而为旅游企业带来筹资风险。可以说,旅游企业本身的资金回收期较长,对旅游企业的筹资来说这期间内的任何变动都是不利的。拿汇率来说,它是受国家的经济政策影响,一旦旅游企业从国外举债,汇率的变动也就会给旅游企业的资金成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汇率如果下降就会立即造成汇兑损失,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这都是十分不利的。

2、社会宏观因素给旅游企业带来的投资风险

人们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市场供求的变化等都是不能准确预测甚至无法预料的。因此,投资就会给旅游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受到社会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这方面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旅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难以预料的,进而为旅游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政治局势是否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

(二)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分析

1、筹资风险

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旅游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使其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存在现金性风险和收支性风险。其中,现金性风险是由于旅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而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力低下、管理水平低等。如果不有效加强财务管理,必定会给旅游企业在筹资和经营上带来一定困难。

2、投资风险

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是指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后不能达到预期效益进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旅游企业波动性和季节性的特征,可以说直接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波动性和季节性,从而导致资金回收期长,此时投资风险也很大。由于旅游企业自身的因素,在投资过程中还是面临投资风险的。

3、资金回收风险

旅游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应收账款风险,说的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回收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而造成的现金流量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收益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制约企业的正常经营,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旅游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主要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旅游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概括来说,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确认的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其中,收益确认的风险,是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合理,从而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旅游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可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生存十分重要。对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认识,寻找出解决财务风险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效解决具体问题。

(一)严格树立财务风险理念

为了增强旅游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与其报酬向来也是成正比的。因此,一旦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加以逃避,就无法使旅游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此,旅游企业经营者应发挥引导作用,严格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不仅要从理论上高度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原因,还要从财务角度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各生产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出财务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有效性,最终提升旅游企业综合决策水平。

(二)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

为了有效加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第一步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从而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企业具体的信用状况,从政策和税收上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不断深化投资、财税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针对旅游企业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企业风险基金,这样在有效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不断加强对旅游企业财务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为旅游企业的理财和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坏境,使其最大限度地规避外部风险。

(三)规范旅游运作的财务控制程序

基于旅游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旅游企业必须按照要求来严格规范财务控制程序,从旅游运作的源头开始加强财务控制和管理。具体的财务控制程序为:第一,对于所有的旅游经营项目,必须明确服务的收费标准、旅游费用等;第二,必须按照要求编制出各项综费的标准计价,确保整个财务运作严格按要求执行;第三,根据各自的组织进行科学分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财务控制机制;第四,在旅游企业项目经营过程中进行费用的控制管理,并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第五,在经营项目结束后,对财务支出单据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销。通过旅游运作中规范的财务控制程序,真正实现财务控制和管理。

(四)正确识别和估计财务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旅游企业不仅要认识和了解财务风险,更要学会正确识别和估量财务风险。这就需要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全面地分析和探究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分析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及对企业今后收益的影响等。其次,旅游企业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有效掌握风险的程度。通过财务风险识别和估量,可以为旅游企业今后财务风险决策、控制和规避等提供准确依据。尤其是在投资过程中,旅游企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认真分析,全面调查此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

(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预测、监测和评价,应当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包含旅游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和外部环境等内容。同时,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即市场信息子系统、内部报告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别及危害程度作出预测和评价,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发出警报。其中,市场信息、内部报告、风险分析这三个子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等,而风险预警子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预测财务风险,从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六)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旅游企业应不断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全面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对有一定风险的财务活动要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全面加强对财务活动各环节的风险防范。其次,建立健全必要的财务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理顺内部财务关系,严格做到责权统一。此外,对于旅游企业的资金运作,要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从而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从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

(七)科学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为了强化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要科学运用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实际上,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在财务风险分析的前提下,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灵活、科学、高效地采取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减少或消除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八)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可以说,人的因素在企业防范各种风险中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项目评价人员往往是带着自身的主观因素来投资的。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那么必定给旅游企业的投资带来一定的风险。还有如果旅游企业管理者自身能力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必定使企业的资金调动不太合理,从而造成一定的筹资风险。这都需要旅游企业不断提高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健全自身的财务机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可以说,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理念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使自身稳定发展,即便出现难以预料的风险也能稳定度过难关,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世军.对旅游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

[2]李生杰.加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9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

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WWW.133229.cOm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五)培育旅游专业投融资机构

旅游企业投融资过程中, “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体系较为混乱,不能有效合理的协调多方利益团体的矛盾,也无法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设旅游开发银行或旅游信托投资机构,解决这方面现存的问题并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索杨,孙中伟,王晓东.我国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7).

[2]王立国.工程项目融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3]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4]姜苹,王莉,马丽.关于秦皇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0).

[5]胡浩.中国旅游投融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1).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旅游景点;项目融资;融资模式;bot

旅游业是高投人、高产出、就业容量大,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景点则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同涉外饭店业、旅行社业共同构成旅游业的三大核心产业。

根据英斯基普分类方法,景点主要分为三大类,即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人造的景点和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景点建造和经营的代价十分昂贵,能否开发成功的关键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项目融资也便成为景点成功开发的先决条件。

一、景点建设项目融资的内涵及其现存问题

所谓项目融资即“实施工程项目的企业(或称投资者)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的手段取得这些资金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旅游企业不断将自己内部融通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旅游企业吸引其他经济主体的资金,使之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过程。它对旅游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高效性、灵活性、大量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旅游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外源融资通常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实现的。旅游企业既可以在金融市场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也可以向金融中介机构出售直接证券融资,从而相应形成了旅游企业的两种基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九五”时期以前,我国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较为松散,国内筹资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等资金渠道,即传统体制下单一的财政主导型融资和转轨体制下集中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旅游企业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如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进行项目融资等,即依靠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方式。

我国旅游业在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不断完善融资体制的同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旅游专业融资机构;2. 不能有效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援助;3. 未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基金);4. 促进投资的金融政策很少实施;5.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倚重优惠政策,忽略投资环境的综合改善;6.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7. 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不能有效调动各方的积极性;8. 在融资渠道上倚重财政性资金和信贷资金市场,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则不通畅。

二、景点项目融资的方式与渠道

因不同类型景点的经营目的不同,景点项目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景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从而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景点融资方式

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如各种历史文物、古建筑等。这类景点大都为国家或政府所拥有,通常由国家发挥主导作用,较少利用私有资源。

1.依靠政府财力,直接投资于旅游开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少国家的旅游基础设施、城市改造、景区开发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少的一些公共工程,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能源、大景区建设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筹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2.利用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广辟资金来源。为了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争取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这也是地方政府投资旅游业的一项资金来源。开征旅游税在国外早就有先例。如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征了旅游税,由旅游企业,主要是饭店和餐馆代向旅游消费者征收称之为“政府税”的旅游税,税率通常为营业收入额的10%。在美国洛杉矶,市政府规定游客住饭店需交房价的11%作为旅游税,这笔税收收入的91%上缴市财政,作为政府投资业的资金来源;9%返还旅游局,作为旅游局经费。而香港政府则征收房价的3%作为酒店税,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靠专项税收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可以说是许多国家政府筹集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当然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或征收之后再按一定比例向企业退税。以旅游资源税而获得的政府收入可用于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这样可为政府投资旅游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

3. 通过地方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掌握——部分旅游企业的股权(或所有权),以“旅游养旅游”,为旅游开发筹集资金。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目的旅游局都有一些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如新加坡旅游局对圣淘沙岛拥有一定的股权,菲律赛旅游局有直属的马尼拉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而泰国旅游局则管理着城市免税店。旅游管理部门从这些企业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旅游开发。我们可以借鉴新、泰、菲等国的经验,由各地方政府的旅游局投资创办了一部分旅游企业,或是掌握一些旅游企业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把股权收入集中用于政府的旅游开发,做到用旅游养旅游。当然采取这种形式筹集开发资金一定要慎重,要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时机,使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适当掌握一部分企业股权,同时又要避免管理部门对企业插手过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影响企业活力。

4.政府应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争取外界的各种投资。由政府统一出面,集中资金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采取——系列强大攻势,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内外客商投资。这种政府的统一运作是分散的企业促销活动所不能比的。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如印尼巴厘岛、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都得到了国际金融组织的资助,前者部分开发资金由世界银行提供,后者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美洲开发银行;而多米尼加的斯拉塔港度假区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了一些旅游研究项目,并得到世行的贷款。

(二)人造景点融资方式

人造景点是专门为吸引旅游者而建造的景点,如主题公园等。其融资目的与前两类景点大为不同,它更注重投资带来的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1.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第一,发行股票。这是一种效率高、额度大、稳定性强的融资途径,可使旅游开发企业在短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股票筹资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和固定的到期日,股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利用股票筹资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而且利用股票筹资,可以改变西部旅游企业缺乏规模效益、经营过于分散、狭小的弱点。一方面国家应看到旅游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消费的拉动作用,优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在核定股票发行计划中,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旅游业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曾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应把旅游企业改制上市同旅游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依托旅游业自身的经营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开发中,有效发挥上市公司的作用。

第二,发行债券。

目前,在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方面,国家已做出尝试,1999年国家已确立发行5亿元人民币的旅游企业债券额度,但主要集中于部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以及西部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将会增加旅游企业债券额度。 第三,股权置换。这主要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由于旅游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有可能调整经营方向和投资方向,寻找在旅游业发展的机会,而拥有优质旅游项目的旅游公司可能又不具有上市权,这时可与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或资产置换。这方面国内巳有成功案例,如沈阳银基集团以优质旅游资产同st辽物资进行丁成功的资产置换。

2.采用bot模式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私人资本的特殊结合方式,是近几年来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悄然兴起的一种模式,也是政府职能与私人机构功能互补的历史产物,已适应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需要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bot模式是对一个项目投融资建设、经营汇报、无偿转让的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性的简要概括。具体而言,即建设——运营——转让,是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类方式,通常是指承建者或发起人(非国有部门,可以是本国的,外国的或联合的企业财团),通过契约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手中获得某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特许权,成为项目特许专营者,由私人专营者或某国际财团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在特许期满时,将该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它公共机构。 在bot投融资模式的实际运用中, 由于基础设施种类、投融资回报方式、项目财产权利形态的不同等因素,已经出现了以下三大变异模式:

(1)boot (build-own-operate-transfer) 形式:这一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与bot没有不同,仅在项目财产权属关系上强调:项目设施建成后归项目公司所有。

(2)bto(build-transfer-own)形式:这一模式与一般bot 模式的不同在于“经营(operate)”和“转让(transfer )”发生了次序上的变化,即在项目设施建成后由政府先行偿还所投入的全部建设费用、取得项目设施所有权,然后按照事先约定由项目公司租赁经营一定年限。

(3)boo(build-own-operate)形式:其意思为某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拥有(所有)、经营。在这一模式中项目公司实际上成为建设、经营某个特定基础设施而不转让项目设施财产权的纯粹的私人公司。其在项目财产所有权上与一般私人公司相同,但在经营权取得、经营方式上与bot 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项目主办人是在获得政府特许授权、在事先约定经营方式的基础上,从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经营的。我国在景区开发实施项目融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此几种模式,既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

3.充分利用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广泛筹资

通过股份合作制形式筹资,实际上是把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结合起来。如城乡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内大中城市、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挂钩,在这种形式中,贫困农民可以用劳动入股代替资本入股,通过劳动积累转化为资本积累,收益后按股分红,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减缓了资金短缺压力。

(三)自然景点融资方式

对于以自然环境特色为基础的自然景点,如森林、海滨等,其筹资主要用于对环境方面的改善,并使游客对景点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由于这类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从而造成旅游资源的损毁。

对于此类景点的融资,可融合上述两种景点的融资方式,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 政府管理机构对这类景点可以采取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兼顾投资经营效益目标的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通过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此外,还可吸引外商来投资。

三、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保障

旅游企业的融资活动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因而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关规范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优化资本结构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对融资活动影响最大的便是资本市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融资机制的健全、融资结构的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健全与否。资本结构又称融资结构,主要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比例,特别是负债资金和股权资金的比例关系。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普遍偏好股权融资,而债券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出现了与发达国家资本结构相反的情况,即股权融资方式相对债券融资方式而言对企业更为有利。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落后和其他一些现实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开拓直接融资渠道,赋予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与其资本和收益比例相适应的海外直接融资权。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联合投资、信托投资、发行债券等多种形式增加旅游投资。

(二)开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随着旅游项目大型化和区域化,旅游业的单体投资规模相应增大。单一的投资商往往难以完成投资活动,通过资本市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将分散资金集中起来,并提高规模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益。当前,城乡居民存款与日俱增,而存款利率的偏低,刺激了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如果经国家许可,向社会发行基金受益凭证,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将是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产业融资渠道的有效途经。通过旅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专业化、规范性运作,投资于旅游项目,不仅为居民个人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国民旅游意识和旅游消费水平,又可有效的解决旅游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

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阻碍了旅游企业融资功能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优化旅游企业的融资结构,必须首先完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旅游企业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改善其资本结构。

(四)逐步建立健全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个别环节特别是产权、股权、各利益团体关系不明、责任不清,无法可依,个别企业为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有效规范景区开发行为。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2篇

1998年,旅游业被中央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激发了旅游投资的热潮。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中国旅游业吸引海内外投资的总规模已达到8600亿元,其中,宾馆饭店等住宿设施投资规模为6400亿元;景区景点开发为1000亿元;旅游车船、文化娱乐、旅行社等1200亿元。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调动了各方面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顾朝曦在2005年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上表示,2010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总量将累计达到19000亿元,2020年将超过60000亿元,在未来5—15年,中国旅游业投资总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伴随着旅游业投资的热潮,投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旅游投资中出现了投资热情与投资回报背离,宏观发展趋势与投资企业微观收益背离的怪圈。旅游投资失败案例的增多说明作为大投入大产出的旅游投资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

二、旅游投资项目的特点

旅游投资项目是为旅游活动或以促进旅游目标实现而投资建设的项目,从建设内容可划分为景区景点项目、饭店建设项目、游乐设施项目、旅游餐饮项目、旅游商品开发项目、旅游交通建设项目、旅游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及其他辅助项目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项目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WWw.133229.COM具体表现在:

1.关联性。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各行业、各领域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某一种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其他配套服务的支持。因此,旅游业某一领域的投资必然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投资,受其他领域投资的影响,否则,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其他配套服务的依赖,成为旅游投资项目无法自主控制的重要风险。

2.敏感性。旅游业的敏感性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影响旅游业的因素很多,既有行业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其中,许多是企业不能预料和控制的,如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主要指旅游文化消费)的变迁、战争等。这也使得旅游投资具有了很大的风险。

3.专用性。旅游投资不像工业投资那样可以随意转产,它的投资一旦形成,若无人使用,其产品价值就不能转移而被消费,容易成为无法回收的沉淀成本,退出门槛高。越是有特色的项目,越是不易改变其内容与功能,或者改变内容与功能的成本代价过高,给风险转嫁带来困难。

4.季节性。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淡季资产闲置浪费,财务上入不敷出,旺季资产又常常超负荷运转;旅游资源的功能也受到季节性的限制。

5.依托性。旅游投资项目依托性强,紧紧依托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经济环境。一是受旅游市场依托,也就是受旅游资源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双重影响;二是受旅游产业依托。(2)社会环境。旅游项目受到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文化氛围和和平稳定的环境影响。(3)自然环境。目前,我国的旅游投资具有很强的资源导向性,要充分考虑到所在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考虑地理位置、选址是否合理等。

6.投资额大、回收期长。旅游的属性和旅游业的脆弱性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投资额大的特点。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属于资源依托性强的旅游产品,如果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考虑在内,旅游业就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旅游活动带来的外部性需要企业来承担,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额。旅游产品消费又具有不可储存性、非完全排他性、临时使用性、节律性等特点,消费额度有限,回收缓慢,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7.市场导向性。旅游项目投产后的运作和企业一样,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细分,希望一个旅游产品满足多样化市场的需求,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者市场需求趋向是动态的,特别是处于快速致富的过程中的中国,游客需求在快速转换之中。特殊性需求要靠敏感的市场洞察力才能发现和把握,才能适时地推出适应需求的产品。对市场把握不准,就会失去产品消费的主体,从而产生投资风险。

三、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

旅游项目投资风险来自于各个方面,我们要具体分析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就要从项目投资进行分类分析。根据投资者能否直接控制可将旅游项目投资风险划分为项目环境风险和项目核心风险。项目环境风险是指那些对所有的旅游投资项目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与市场的整体运动相关联。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此类风险,但可以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损害程度。项目核心风险是发生于个别项目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来自于投资项目内部的微观因素。企业可以控制该类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或采取预防措施规避风险。

1.项目环境风险。

(1)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家政策法律的稳定性风险,特别是项目所在地的稳定性。旅游业是典型的敏感性产业,旅游活动又是通过旅游者从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移动才得以实现的,投资项目所在地政治环境不稳定将给旅游者等市场主体带来顾虑和阻力。

(2)经济风险。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活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档次。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人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之后,才有可能选择旅游消费,这决定了旅游投资项目未来的市场需求状况。经济环境应是旅游项目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3)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利率风险。市场利率决定投资项目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成本,最终决定项目的赢利水平,并对投资者是否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投入到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中以及投入的程度等起着根本性作用。

(4)自然风险。这是指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景观的退化,旅游投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超标准等。许多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有很高的依赖性?熏特别是休闲、疗养、观光类项目,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和质量对旅游投资项目有直接的影响。

2.项目核心风险

(1)主要内容

①完工风险。存在于旅游项目建设阶段。主要表现在为:项目工期延长;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使项目可能迟迟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问题,项目完全停工放弃等。

②设计风险。指旅游项目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技术问题使项目的主题、策划或布局存在某些缺憾。旅游资源越独特,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但是资源不等于产品,真正构成游客吸引力的,是产品的吸引力。在这个结构里,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产品设计的关键。设计风险将直接关系到旅游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营的持续性,这种风险一旦发生对旅游投资项目影响深远。

③管理风险。旅游投资项目承包之后,一般由项目管理师全权负责。项目管理师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尤其是管理师个人的风险偏好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项目建设的风险。因此,项目投资者和管理师都应具有优化配置(即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并协调和充分利用各种客观条件和资源的能力。 ④市场风险。指旅游投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市场的适应情况。由于旅游投资项目自开始时的市场分析到建成后进入市场,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差,当初的市场分析是否符合现在的情况、目前市场竞争状况、旅游者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对旅游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造成影响。许多旅游项目开工建设时轰动,建成后经营惨淡?熏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

(2)影响因素

旅游项目核心风险受到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性。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企业思想准备不足。旅游项目投资比其他产业的项目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作为投资企业,认识与了解这些特征是其进行投资以及风险规避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一些企业在进入旅游投资领域时,看中的只是旅游投资中有利的一面,如易产生轰动效益、品牌效益,科技含量不高,进入行业的门槛低等,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投资是一个关联性强、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在资金准备与人才准备上严重不足;②项目投资决策失误。旅游项目投资一般数额较大,如果未对项目的可行性作充分地研究分析,一旦失误后果严重。可行性研究是旅游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它以项目建议书为基础,针对拟建项目,从项目建设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考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其内容包括旅游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开发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优化等。这是一个由粗到细的分析研究过程。可行性研究的欠科学性是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的重要原因;③创新观念不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类同的其他企业的竞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旅游企业也需要注意推向市场的产品是需要升级、换代和更新的,是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有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品位,通过创新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循守旧是导致风险加大的重要原因。

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①关联企业的影响。旅游投资项目的开发需要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的参与和配合,其他参与方的资信状况、技术和资金能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及其变化都会对项目的成败产生影响。②竞争对手的变化。与食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不同,旅游消费的可替代性很强,同类产品的竞争和不同产品的竞争同时存在,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的条件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自己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缩小市场,造成盈利下降。

四、加强旅游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对策

鉴于旅游投资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企业的不当行为会导致风险加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观念和方法等对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产生对策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良策。

1.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与其报酬是成正比例的。如果对风险一概加以排除或逃避,就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因此,投资者应树立投资风险意识,不仅要从理论高度认识到项目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且还要从旅游投资项目本身特点角度进行探索;对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外部环境对投资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摸清产生风险的各种要素,寻找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克服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提高企业综合决策水平。

2.正确识别与估量风险。旅游企业不仅要认识风险,还要学会正确识别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周密地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剖析企业投资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及对企业未来收益的影响。同时,应科学地估量风险的大小,掌握风险的程度,包括各种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发生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对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通过风险估量,为今后投资风险决策、预防和控制以及处理等提供准确依据。

3.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首先,旅游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投资状况的各项投资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其次,旅游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旅游企业内部应建立规范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和投后管理程序。规范科学的内部运行程序是及时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重要保证,用程序化、规范化防止盲目投资和偏颇。

4.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旅游企业控制和处理投资风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二是分散法。即通过旅游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旅游企业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旅游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旅游企业可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准备基金等。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旅游业 绿色投资 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是现在和未来长期的投资热点。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投资管理工作,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取得了较好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和创汇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业的发展跃上了快车道。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投资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由于旅游投资具有外部性特点,致使一些投资企业较多考虑经济效益,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忽视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无偿使用旅游资源,较少关心旅游资源的建设、开发和保护;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资源保护的低层次开发等。从而导致旅游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可见,我国旅游投资市场是理性的投资和非理性追赶潮流同时存在的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引入绿色投资的理念,对旅游业绿色投资内涵、必要性以及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解决目前旅游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二、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内涵

1、绿色投资解析

我国大陆有学者认为,绿色投资就是环境保护投资;也有学者认为,绿色投资与绿色GDP相联系,凡是用于增加绿色GDP的货币资金(包括其他经济资源)的投入,都是绿色投资。西方国家的学者主要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通常把绿色投资称作“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认为它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金钱回报准则的投资模式,它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或称作三重盈余,又叫做“三重盈余”投资。绿色投资的含义丰富,对其定义有很大的难度,但从基本意义上说,它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基本含义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核心,以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兼顾经济、环境、社会三重盈余为基本要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和谐的投资活动。

2、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绿色投资的基本解析,旅游业绿色投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旅游业的投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要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关注经济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统一,经济、社会、环境得以协调发展;是在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公众是投资受益者的,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投资新模式。

(1)“三重盈余”投资目标。其一,经济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是旅游投资的核心动力,能为继续投资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因此,经济效益也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但关键是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何种路径、何种程度去获取经济效益。其二,社会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最高要求。旅游业绿色投资要求投资者必须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社会公平等起到促进作用,如促进所在社区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发展地方文化与独特风格,提高当地人口素质,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其三,环境效益是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普遍要求。环境效益是旅游投资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旅游业绿色投资必须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三位一体”的投资模式。与以往政府默认、投资者说了算的投资模式不同的是,绿色投资必须强化公众参与,即公众将拥有否决权,这样将更有可能使旅游投资项目符合地方利益并促进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对企业投资决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实现旅游投资中三方力量的制衡。

三、旅游业绿色投资的客观必要性

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标志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其实质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绿色文明。它要求人类高度关注周边的环境,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日益关心社会发展与进步,形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旅游业发展中,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倡导绿色投资尤其必要。

1、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提出了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依据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客观要求我们通过大力发展绿色投资,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社会福利的重要路径

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决定了旅游项目具有外部性明显的特征,与当地居民社会福利息息相关。正外部性,则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外汇收入等;可引导城市的文化定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对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和动植物保护有一定帮助。负外部性,则会造成很大的社会成本,如破坏环境、影响当地民族文化、浪费资源等等。绿色投资就是以追求正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为准则,因此,可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福利的不断提升。

3、企业提高效益和提升社会形象的战略举措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对内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对外是树立良好的形象。绿色投资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为根本目标;同时,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使企业更好地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旅游业绿色投资的方法

绿色投资是未来旅游业投资的主流,要实现旅游业的绿色投资,则需要多方形成合力。

1、宏观层面:国家和政府

(1)政府政策的支持。旅游业绿色投资作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政府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政府应协调相关部门在旅游项目审批、税收、土地等相关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制定鼓励旅游业绿色投资的产业政策;实行投资的区域差别政策,通过税率等经济杠杆及适宜的优惠政策促使资金流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缺口较大的部门,引导资金进入中西部内陆腹地,使旅游业的投资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出台旅游业投资管理法规,以立法手段避免旅游业投资中的非理和违法行为,保障绿色投资的顺利进行。

(2)优化旅游绿色投资宏观环境。政府要把绿色投资的观念创新付诸地区旅游规划和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帮助旅游行业树立符合时代特征和市场潮流的旅游产业投资观,使整个社会的旅游投资环境更加倾向于绿色投资,并采取各种投资促进手段,保持绿色投资政策的长期稳定,广开旅游投融资渠道,促进旅游绿色投资宏观环境的综合改善。

(3)规范管理绿色投资项目。在出现旅游业良好前景的“社会共识”之际,政府应当加强绿色投资项目管理,规避“潮涌”风险。首先,要设立统一的绿色投资管理机构,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次,要对绿色投资项目进行专业审查评估,设立技术门槛,避免不合理的项目进入市场。再次,要严格实行大型投资项目向上一级旅游管理机构申报制度,避免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最后,要严格控制查处违规违法投资行为,保证尽量多的企业和项目处于规范的绿色体系中。

2、中观层面:行业组织

(1)制定和推行旅游绿色投资标准。由于旅游绿色投资与以往投资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制定绿色投资的标准,引导企业绿色投资行为是行业组织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平台,宣传旅游业的绿色投资,推行旅游绿色投资标准。

(2)建立和完善绿色投资服务系统。旅游行业组织应根据绿色投资的需要完善旅游投资服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旅游绿色投资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建立专业化的旅游业绿色投资咨询公司和专门负责绿色投资的服务机构;建立旅游绿色投资项目资料信息库,定期指导性的分析报告和信息;举办旅游绿色投资研讨会和绿色投资项目招商交易洽谈会等。

3、微观层面:投资商

(1)绿色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举措。企业应该将绿色投资作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学习和接受绿色投资的新理念;在行为上自觉遵循绿色投资的基本要求,以绿色投资的标准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项目投资前的绿色论证。“市场调查―项目策划―绿色论证”是旅游绿色投资项目必须遵循的前期程序。在这里,无论是市场调查还是项目策划,在明确投资决策的方向、赢利空间大小、投资额度计划、投资回报率预估等都要经得起绿色论证的推敲。

4、社会参与层面:社会舆论、社区居民

(1)社区居民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价小组。社区居民作为投资的监督者,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活性因子的独特作用,对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投资项目进行抵制。与当地政府和投资企业进行会谈,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整个地区都有利的投资方案;坚决反对那些盲目乱投资、跟风投资现象,使旅游投资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福利,还要对整个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2)社会舆论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社会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这一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社会舆论可以对涉及旅游开发与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社会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这在旅游绿色投资发展初级阶段的作用尤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恒伯: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12).

[2] 秦坤、肖炜、李树翠:我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研究综述[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 孟耀:绿色投资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 许南垣:旅游投资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5]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3).

[6] 张继东: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分析[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4篇

旅游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利用外资的行业。通过利用外资,中国旅游业克服了产业发展初期外汇不足、管理水平低等困难,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外资投向结构不合理、外资企业效益不佳以及其他诸多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外资的正面效应,使中国旅游业既能实现利用外资的目的,又能有效解决利用外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旅游业利用外资现状

从外资的总体规模来看。截至2002年,我国旅游业实际利用外资达500多亿美元,其中旅游住宿及度假区建设400亿美元;旅游景区景点建设80亿美元;旅游车船及文化娱乐20亿美元。2004年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2931个,合同外资金额为102.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65.54亿美元。其中,旅行社服务领域利用外资项目共计681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3.35亿美元;饭店服务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共计872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达39.68亿美元,其他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2.51亿美元。

从外资的行业投向来看。饭店业是利用外资力度最大的行业,截至2004年底,利用外资的饭店数目达到351个。旅行社业的外资介入在入世前很少,入世后,国际旅行服务集团看好中国广阔的旅行及旅游市场前景,纷纷涉足。截至2004年底中国境内外资旅行社的数量为22家,其中外商独资5家,合资17家(其中外方控股4家,中方控股13家),具体见右表。

从外资来源地结构看。1989年到1996年的外资来源地区中,排名前8位的分别是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日本、泰国和韩国。而2004年旅游业外资来源国(地区)前8位分别是香港特区、台湾省、韩国、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萨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见下图。

从外资旅游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绩效来看。外资在中国境内投资和经营的饭店大多数为四、五星级的高档饭店。截至2004年,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的酒店共有351家,其中五星级有83家,四星级占146家,两者占外资饭店总数43%强。近年来,法国雅高、假日集团等陆续进入经济性酒店的投资和运营,争夺中低端饭店市场。外资饭店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网络、品牌效应等方面的优势,在目前中国饭店业整体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反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攫取了中国饭店业绝大部分的利润。由于外商在中国境内开办的独资或控股旅行社只能经营中国入境游和内地游,不能经营中国公民的出境游,因而其在中国的业务一直开展得并不顺利。所以,大部分外资旅行社目前大多开展其具有业务优势的商务旅行业务,个别旅行社只把成立的旅行社作为等待时机、大举进入中国旅游市场的前哨。

二、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中国旅游业外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资的行业投向较为单一。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是外资最为青睐的投资对象。而旅行社、旅游景区(点)、旅游交通等行业利用外资项目和金额比重甚小。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外资政策所限,即我国旅游外资政策倾向于鼓励饭店业利用外资,而对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等行业的开放持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外资的趋利性所致。

其次,外资地区投向的东重西轻问题突出。我国外资地区差别政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历史原因。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等)、软环境(主要指相关法规政策、投资服务等)欠完善、旅游市场规模较小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再次,外商投资的来源结构集中问题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9年到1996年,旅游业外资中,香港和台湾合计份额达到了76.93%,新加坡占11%,美国占5%,呈现出以地缘和血缘为中心的局面。2004年在利用外资的国别(地区)来源分布中,香港、台湾占到总额的4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份额比重不到30%。这种外资来源结构过度集中于周边国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偏低的现状,削弱了我国旅游业通过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效,也不利于开拓欧美主要国际旅游市场。当然,选择外资的来源国不是东道国单方面所能决定的,这要受到外资母国投资政策、企业投资战略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最后,存在外资企业损害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现象。有些外商投资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漏洞和集团内部的“转移支付”手段,套取了本应属于我国政府和国内合资企业的税收和利润分成,给财政税收和国内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同时,外资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所享受的优厚的优惠政策,通过战略布点、分割市场、营销网络向全国延伸,不断扩大在中国旅游市场的占有率,造成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

这种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外资的趋利本性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对外资的片面认识有关。我国旅游业利用外资过程中,过多地注意外资带来的正面效应,而对外资的负面效应和可能产生的问题重视不够,给予外资过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另外,受本位主义的利益驱动,一些地方和企业的负责人为了本地利益或个人私利,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负效应或不重视,或有意回避,助长了外资负面效应的产生。

三、我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利用外资主要是为了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建设中缺乏外汇、资金的问题。当前,外汇、资金已不再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利用外资是为了学习和利用国际旅游企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品牌和营销网络,使我国旅游业在规模和质量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成长依旧需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外资仍将是我国旅游产业政策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构建积极、灵活的外资利用机制,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消除或降低利用外资过程中产生的或潜在的负面效应。

(一)编制旅游业利用外资规划

编制规划的目的在于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协调并选择为达到既定目标采用的手段。通过科学、合理、及时地编制和全国和地方各级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规划,确定全国和各地方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币种结构和来源结构)、方式(股权方式、管理合同、特许经营、债券融资等)、行业配置、地区配置等各项指标。当然,规划的编制可以以专项规划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作为我国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

(二)转变对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认识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弥补我国旅游发展中的资金和外汇缺口,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了规模和数量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利用外资的绩效考核也大多偏重数量指标。但目前,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数量和外汇储备额已经较为充裕,资金和外汇已不再是阻碍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技术、管理经验、销售网络、旅游专业人才的不足和落后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今后应当将引资的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和人才上。同时,转变目前个别政府部门只关注旅游业流入外汇资金的多少,而不重视外国品牌酒店的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外资形式的认识偏差。

(三)改善我国的旅游业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旅游业投资环境并不理想,改善投资环境是提高旅游业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率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硬环境。其次,健全外商投资管理体系,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主要包括加强各种涉外经济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再次,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投资体制,特别是解决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第四,建立信息公布制度,增强法律和政策的透明度。第五,提高我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水平,提供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建立灵活高效的旅游劳动力市场。第六,完善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引资企业的服务工作,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特别是外商投资服务机构的办事效率。

(四)加强对外资行业投向和地区投向的引导

通过国家统一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各旅游行业的外商投资鼓励或限制政策,增加政策透明度和一致性,以此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优化旅游业的外商投资结构。

转变对外资地区投向的引导。总体来讲,我国旅游业对外资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东部地区需求的是跨国旅游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中西部地区则对资金、技术、管理都存在需求。因此,对外资地区投向的导向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外资需求分别对待。对于东部地区而言,重要的是为外资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基础设施等不甚理想,外商投资的风险较大,因此除了尽可能的完善的软硬环境外,还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弥补投资的高风险。

(五)构建中性旅游业外资政策

逐步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歧视和限制政策,贯彻国民待遇原则。大型跨国公司决策者十分重视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投资环境的稳定与完善,对投资的税收等优惠并不十分看重,而对所谓的“歧视性与限制性问题”则十分敏感。因此,应当在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各部门规定中的歧视待遇进行全面调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取消和废止旅游业领域对外资所实行的优惠政策。

(六)有效防止和降低利用外资中的负面效应

首先,克服本位主义利益驱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为了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的利益,甚至受个人私利所驱动,无视或人为掩盖利用外资中出现的负效应。中央政府应该调整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有效控制和降低利用外资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必须建立有效的针对利用外资方面的监控体系,把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以确保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防范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危机。

其次,对外商在华投资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为应对利用外资中出现的不合理转移价格、避税等问题,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强化对转移价格和账务的监管。

旅游企业投资管理范文第15篇

据国家旅游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6万亿元,相当于届时GDP的8%。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接待国。

未来十几年,我国旅游业无疑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民营资本的介入,能否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民营旅游企业能否从中找到“拓疆”新途径?

高调进入:民营资本逐鹿朝阳产业

据资料显示,在旅游业投入10亿元的民营企业集团就有6个。而在一些县区,民营资本则要占当地旅游投资总额的90%以上。

2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投资主体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国资、民资甚至外资,各显神通。善于造势的民间资本高调进入旅游产业,把国内的旅游业搅得风生水起。在我国,民营旅游企业相对集中,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都是我国经济最富活力的省份。

民营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投资亮点首先是景区开发建设,特别是具有一定垄断性和稀缺性的名山秀水和文化性资源的旅游产品,是目前旅游投资回报最高的领域之一。其次是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比如商务会展旅游、温泉度假、滑雪旅游、草原旅游、漂流旅游、潜水旅游、沙漠旅游、探险旅游、登山旅游、游艇旅游、考古旅游等等。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旅游投资需求将呈现持续旺盛的态势。到2010年,将在现有总投资的基础上,新增投资5000亿元。而2010年至2020年,每年需要1000亿元的投资规模。

不可否认,资金短缺是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多元化的融资结构是发展旅游业的必然趋势。民营资本进入旅游基础设施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对缓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具有重要作用。

内外交困:四大难题制掣企业做大

从外部环境看,制度环境缺陷制掣了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从企业自身看,结构性矛盾无疑是制掣民营旅游企业做大的第四大难题。

一、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如四川、山东等地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股国有旅游企业,切实推进旅游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这充分表明了政府积极扶持民营旅游企业的信心与决心。然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偏见和我国制度建设的滞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旅游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实际差异。《旅行社管理条例》规定,经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必须是全民所有制,经营国内业务的至少是集体所有制,这就意味着个体私营企业无法进入旅行社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行业各种管理制度和条例中真正涉及“民营旅游企业”的较少,大多数民营旅游企业都无法得到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待遇。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的民营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对民营经济的保护、规范、引导的力度不够,许多民营旅游企业在并购国有企业、享有土地使用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此外,目前对民营旅游企业的管理涉及工商、税务、金融、物价、城建、公安等部门和街道、乡镇等各级政府机构,大大小小近30个,由于责权分散和部门利益驱动,这些机构在对民营旅游企业的管理监督中各自为政,由此造成民营旅游企业负担过重,而在民营旅游企业真正需要的诸如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税务、记账等方面却不给予有效服务,造成民营旅游企业的经济损失。

三、融资较困难。

其一,近几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较快,形成了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等六大融资方式,但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其二,在民营旅游企业赖以依靠的金融机构贷款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制歧视、融资过程中的高交易费用、高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信用担保体系的缺乏及旅游企业本身长期较低的资信度等原因,造成了民营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通。这直接导致了民营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相对国有企业的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期限短、比重低、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其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满足,进而产生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市场开拓力度不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

对于民营旅游企业来说,企业的创办资金大多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或通过小范围的筹资而取得,出于稳定和节约成本的考虑,企业的所有权、管理决策权、人事权等理所当然地掌握在主要投资者手中,由此形成家族式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企业初创时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较为实用的,但在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和不足,成为制约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

其弊端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科学决策制度,投资和经营易脱离企业实际,增大企业经营风险;缺乏长远的战略管理理念和资本运营理念,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家族管理色彩浓厚,企业内缺乏民主,缺少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氛围;缺乏凝聚力和整合力,高素质人才容易流失;信用观念淡薄,财会制度不规范,造成资信等级较低等。

创新求变:五大出路蕴育希望

重视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实施专业化、大型企业实施集团化、建立战略联盟,是民营旅游企业的五大出路。

一、重视企业制度创新。

由于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虽然很多民营旅游企业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办公会等组织和相应制度,但在决策和用人等方面仍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征。要从根本上摆脱自身发展的桎梏,这些民营旅游企业必须实施组织变革。首先,变革企业所有权,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民营旅游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管理专业化。其次,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通过适度的分权和参与式管理,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第三,改变关系式治理的用人模式,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国内外许多成功的旅游企业,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与企业战略相互融合并支撑企业的成长。

例如,全球最大旅游服务商之一美国运通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为金融服务与旅行业务的紧密结合――创建了“信用卡+旅行支票”天衣无缝的配合模式;法国第二大旅行社德格利夫旅行社的核心能力则在于特有的专业能力和信誉保证。而反观我国民营旅游企业,绝大多数仍停留在竞相模仿、拉关系、找客源、拿折扣的产品经营层面上,行为短期化特征明显,缺乏进行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建设品牌、提升知识资本价值、提高企业信誉的内在动力机制。

三、中小企业实施专业化。

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素限制,对于总体实力较弱的民营旅游企业来说,很难与大型国有旅游企业或外资旅游集团进行全面抗衡。这使得专业化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民营旅游企业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中小规模的民营旅游企业应在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抢占市场“缝隙”,从而避免与强势企业的恶性竞争,发挥其“船小好掉头”、应变能力强的优势。

四、大型企业实施集团化。

集团化已成为民营旅游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那些产品具有市场前景、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民营旅游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并大胆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兼并、参股或整体收购国有中小企业,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民营旅游企业集团。同时,在外资大举进军我国旅游市场的背景下,一些具备条件的民营旅游企业集团应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积极抢占国际旅游市场。

五、建立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