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

礼仪课程教学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层面;“礼仪课程”;模式构建与应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高职“礼仪课程”是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设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社会服务应用多,基于以上特点,和礼仪相关的课程,比如《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人际关系与沟通》等课程受到教育教学部门的推崇,同时在学生中也受到欢迎。由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此类课程需要的教学方法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场景模拟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印象,分组教学法让教学效果走向精细,实战教学法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促进礼仪课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学习,能明确学生学习课程的目的,这些方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多见,但是对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鲜有研究,多层面的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是研究现状。

二、“礼仪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礼仪课程”教学十五年,对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1.教学方法单一,未能进行多种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礼仪课程”是一门学生参与性强、时代感强的课程。对于这样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对于标准规范有很多反面案例,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理论知识采用讲解教学法;对于仪态类技能采用实训教学法;对于和实际工作结合密切的场景,可以采用角色模拟法、现场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种方法无法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教学效果将会大有改变。

2.注意课堂知识传授,忽视校外实践推广应用。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课程性质,针对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礼仪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技能、应用为一体的课程,学习中国传统礼仪知识,掌握化妆、姿态的技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落地执行,提高工作成功率和生活的幸福指数。如果只注意课堂“礼仪课程”知识的传授,只是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这是“学礼”的阶段,距离此类课程的教学目标“用礼”还相差甚远,也违背了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

3.有校外实践活动的,未能进行校内外循环互动。有条件的学校,在各方的支持下,学生进行了例如会议接待、宴会接待、志愿者服务等和“礼仪课程”相关的校外实践活动,这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是在实际活动结束后,将校内外教学循环互动,将校外实践的案例引入课堂,指导课堂,让课堂活动更加工作场景化,更能适应工作需要。

三、“礼仪课程”多层面模式构建,解决现存问题

1.“礼仪课程”多层面模式构建的意义。(1)多层面礼仪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每个层面的学生各取所需,优秀的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各显其能,锻炼自己。(2)多层面礼仪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运用所学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层面。(3)多层面礼仪教学能够将学习、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从实践中印证课堂中的案例,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四层一循环”模式构建。多层面“礼仪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如下。解析模式。科学性:利用多层面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运用和探讨,在运用过程中发现不足,进一步完善,进而推广利用。创新性: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重复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多层面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构建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实践教学研究单一层面的活动,构建多层面实践模式是该项目的创新之处。(1)进行礼仪社会实践:在专业认识实习期间进行,认识实习时学生会接触到相关的企业,如酒店、景区、旅行社等,观察企业在礼仪接待工作中的应用,对于礼仪课程的认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拟定学习计划,这样在学习前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需求、学习的方向。(2)进入礼仪“仿真”课堂:课堂上针对实践性强、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课堂上的客人、合作方、主办方、公司、企业都是假设的,这样的课堂称之为“仿真”课堂。这类课堂的优点是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程序等内容进行“仿真”呈现,学习在模拟中运用所学,再次熟悉所学内容,这类课堂的缺点是“仿真”不是真,是假,学生没有真实场景的感觉,容易走向形式化,在分组进行情境模拟时,学生参与的态度有些松散。(3)实行开放礼仪实验室制度:为了更好的发挥礼仪实训室的作用,推广“礼仪课程”,在学院内部实行开放礼仪实验室制度,对象是全体在读学生,采用报名、授课、实践环节,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礼仪、懂得礼仪、运用礼仪,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4)开展实地礼仪服务工作:对外承担礼仪服务工作,将学生推向社会,为服务接待、志愿者服务、礼仪演出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平台,锻炼学生,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模式功能:(1)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相互结合、渗透、提高。(2)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开展多层面的分层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有展示的平台,有提高的空间,有成长的环境。(3)构建多层立体实践教学,旨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在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多层面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应用,该研究是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实践性、指导性教学模式构建。基于“礼仪课程”的多层面教育,从立体实践教学的运用来看,对比按照这个教学模式执行的班级和未进行这个教学模式的班级可知:按照这个模式进行的班级的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高于其他班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于其他班级,学习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于其他班级。这个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礼仪课程”,而且可以推广到其他素质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

参考文献:

[1]关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秦德镇.分析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03).

[3]孙志娟.整合与导向:发挥法律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社交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

从基本的概念内涵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所谓社交礼仪,指的是人际交往活动参与开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具体展现的,以互相尊重、情感联系,以及增强友谊作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化行为模式,是独立人类个体基本性知识文化水平,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的外在化表现,是独立人类个体在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过程中应当展现的基本素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日常化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过程中应当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背景,高等院校切实制定和运用适当方案做好针对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社交礼仪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督导工作,对于支持和助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获取到良好效果,优化高等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成长发展质量具备重要意义。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会围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社交礼仪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论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制约,我国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现有在校学生群体,在基本的社交礼仪素养表现状态层面存在参差不齐特点,部分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在自身日常参与开展的学习生活活动过程中,不愿意主动地与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人际交往,不愿意主动与他人实施有效且得体的交流沟通,不懂得如何恰当得体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身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日常参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讲理和不和谐行为。从这一角度展开阐释分析,高等院校在具体针对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开展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依然需要面对和完成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依然有一定数量比例的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单位,尚未充分认识到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组织开展,在改善优化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综合性素质与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有部分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教学单位,尚未在实际运用的体育类专业学生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之中,设置和引入社交礼仪课程,在不能为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组织开展科学系统的社交礼仪课程知识内容教学督导条件下,给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成长发展质量水平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

第一,高等院校要借由开展基础性业务培训的工作方式,督导社交礼仪课程任课教师,全面充分认识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思想理念在社交礼仪课程知识内容教学工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继而在实际开展的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能够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为高等院校学生合理选择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支持和助力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素质能力持续改善优化。第二,高等院校应当结合其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以及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提出的具体需求,针对社交礼仪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构成体系展开调整优化,要积极引入呈现充分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发展需求的社交礼仪知识要素,要密切结合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开展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工作,支持和确保实际引入呈现的高等院校社交礼仪学科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满足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获取到良好效果,创造支持条件。

结束语

围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社交礼仪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论题,本文择取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现状,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社交礼仪课程任课教师群体,构筑和提供有效且坚实的经验参考支持条件。切实做好针对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改善提升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获取到良好效果具备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明慧.实训教学在社交礼仪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2):140-141.

[2]段海明.农学类本科专业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8(21):198-200.

[3]林丽.论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4(21):142-143.

[4]王坤.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设计与实践——以《社交礼仪》课程为例[J].科技视界,2015(18):22+40.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生理学;互动式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优劣也随之成为反映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1]。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尤其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关乎高校的知识创新水平,也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3]。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4]。生理学作为其中一门医学纽带课程,不但为医学研究生提供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而且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研究诊治疾病的方法。生理学是医学院校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研究的是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本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5]。本研究在前期的基础上,针对当代研究生思维活跃等特点,拟在研究生的专业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目前为国内外高等院校所推崇的互动式教学法(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也称为学导互动式教学法,即以研究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终使学生达到爱学、善学、会学的目标[6]。这种教学方式使师生双方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一些问题,以此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1传统医学研究生生理学的教学模式

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医学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特点是内容抽象、逻辑严密。我校开设的生理学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两部分。目前研究生生理学教学采用的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即以教师讲解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理论教学,最后学生在学期末完成相应的考试。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突出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新世纪对研究生的要求很不匹配。尽管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也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但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多数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晦涩难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长期沿袭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暴露出极大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我校研究生生理学教学的整体课堂效果。

2医学研究生生理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医学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辩论,经常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互动。因此,为了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生理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教学团队分别在2017和2018两个年级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了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2.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加;其次,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法之前,课程的内容也要相应地调整,除了挑选生理学分论章节中的内容以外,还需加入最新的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中的相关生理学知识,以此进行一些专题式的的介绍与讨论;再者,所有教学内容和要求应提前两周告诉学生,并规定教学方式,设置难易适度的组间提问、讨论、启发等各种问题。如同笔者在“生理学”专业英语课的教学中曾选择“Howdoesthebodykeephomeostasisofbloodglucoselevel?”(机体是如何保持血糖水平稳定的?)、“Describeindetailthefactorsthataffectthearterialpressure.”(详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De-scribethetransmembranepotentialofS-Anodeanditsmechanism.”(详述窦房结P细胞的膜电位以及相关机制)等作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法的授课内容,其授课过程包括:研究生首先查阅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资料,然后制作教学PPT,之后进行集体备课、试讲等活动。

2.2互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每一位学生都要以“教师”的身份给代课教师和其他同学上课,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例如,在讲解“Howdoesthebodykeephomeostasisofbloodglucoselevel?(机体是如何保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这个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运用PPT讲解血糖的定义、正常值、糖代谢的过程,除此之外还要结合临床的相关知识,讲述糖尿病的病因、分型、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对其中葡萄糖的吸收等相关内容采取边提问边讲述的方式,此方式得到了在场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这种形式,整个学期下来,几乎每位同学都获得了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待每次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会当堂就其所讲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纠正,也会一一点评所有学生的授课情况,对学生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以达到促进其下次改进的目的。对于讲得好的学生和小组提出表扬,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通过此种互动式教学,更加深了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2.3生理学课程的课时安排

目前,我校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学课程共68学时,其中教师讲授的内容为统编教材的总论部分,占40%(28学时),学生讲授统编教材分论部分以及生理学前沿的知识内容,即互动式教学占60%(40学时),其中学生讲授的部分需自主选择并提前做好准备。

2.4生理学课程的成绩评定

研究生生理学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总成绩的50%为传统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另外50%为互动式教学课堂授课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可谓一举两得。

2.5教学效果

在校的2017、2018级医学硕士研究生对生理学互动式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普遍认为互动式教学营造出了一种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给予教师许多有价值的反馈和启示,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同时,学生认为通过互动式教学,自己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来进行互动。另外,在此次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研究生们掌握了如何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去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如何将所讲内容融入精美的幻灯片,这不仅适用于生理学,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另外,通过走上讲台当“老师”给同学们授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表达能力,为他们最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部分研究生认为本次开展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为当代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更能理解师者之“传道、授业、解惑”的意义。因此,本次医学硕士研究生生理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结语

总之,通过近两届医学硕士研究生生理学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活动,我们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总结了部分经验。我们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因此,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发展。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较为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此过程中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医学硕士研究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当然,在互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对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某些突发情况缺乏预见性,未能很好地驾驭整个课堂;再如: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出现授课时间掌控不好的情况,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等。主讲教师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法时都应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相信,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医学硕士研究生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极大地优化师生关系,提高师生交流的效率,使生理学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从而使我校的研究生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为提高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郭桂兰,等.医学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青海医学杂志,2017,47(1):73-74.

[2]董张及,巫荣华,刘梅.PBL教学法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J].交通医学,2017,31(5):490-492.

[3]王苗,王倩,任群利,等.基础医学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3):158-160.

[4]陈志鸿,静雅杰,莫颂轶,等.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41(2):219-221.

[5]武静,杨银峰,狄勇,等.医学硕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构建与学生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J].生命的化学,2019,39(2):403-407.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4篇

本文主要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来对医学生理学的构成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开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了能够使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可以实现新的发展所采取的新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学科融合;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新策略

目前很多卫校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人文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教学能够更加富有内涵。同时,学科融合还有助于稳定学科基础,架构师资队伍,使卫校的教学水平可以得到整体的提升。而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也坚持上述的要求展开了教学改革,并制定出了新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科融合条件,以更好的推动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

1基于学科融合的医学生理学概述

基于学科融合的医学生理学坚持用整体、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和观点,去思考和提出生理学和医学中具有学科融合的性质的问题等。因此医学生理学更加注重强调整体性,其内容在系统和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同其它课程的知识及某些新进展组合而成。通过对有关知识的精心组织形成具有学科融合性质的专题。

2医学生理学学科融合后教学的开展状况

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医学生理学所具有的教学思想和内容等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我们对其应用的效果进行了学生意见的收集,同时做好记录工作,从这些意见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科融合下的医学生理学都持有一种普遍认可的态度。从卫校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实现了主动学习,能够自主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更加具备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也有效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3学科融合背景下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可采取的新策略

基于学科融合的背景条件下,在开展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教学新策略,而典型病例教学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课程教学效率有积极意义。下面本文就对这些新策略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

3.1课程教学开始前采用悬疑病例导入法在展开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来进行适宜病例的选取,使学生能够在充满疑问的基础上,自发的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认真的听课。比如在进行肾上腺内分泌这一课程讲授的时候,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课程开始前,就需要对库欣综合征以及阿迪森病来进行简要的介绍,明确两种病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同时依据糖皮质激素(GC)所具备的实际作用,来提出各种相关问题,使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将思考与疑问相结合,并且要不断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抽象化的分析,探究如何充分的发挥出GC所具有的生理效用,切实的对临床现象进行剖析,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对教学内容能够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氛围也可以更加轻松。同时对学生学习主观性和能动性进行积极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教学中,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狠抓教学重点,广泛的对GC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

3.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病例举例法在对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常识进行讲授的时候,需要合理的利用相应的病例,依据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来进行疾病的探究,充分的了解疾病发作的原因,疾病发展的趋势以及疾病的治疗方法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这些基础常识。

3.3在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实施病例提问法在课程教学全部结束后,需要严格的依据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来进行相关病例的选取,依据相关病例,来进行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临床症状的列举和实验结果的探究,在一定程度学生要能够理解临床现象所产生的机制,同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相关重点知识内容。例如,在进行胰岛内分泌课程讲解的时候,在课程理论知识全部讲解完成之后,需要合理的依据胰岛素所具有的作用进行相关问题的提出,针对糖尿病所具有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同时依据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消化本章节课程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视野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3.4在课下实施小组病例讨论法因为课程上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所以教师无法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进行病例的深入研究,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将所选取的病例和提出的相关问题预留给学生当做是课下作业,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方式来对实践病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索其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查阅,从而总结出准确的答案,然后,教师在下次上课之前,以课前导入的方式,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例如在针对尿生成调节进行讲授的过程中,要对抗利尿激素所能够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刻的分析,再充分的与上一节课的内容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学生依据这一思考问题来发动思维,得出ADH所能够发挥出的具体作用,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尿液浓缩稀释机制的获取,从而使得尿生成和调节机制可以实现高效的融合的重点常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医学生理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学科融合,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想内容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改进,这种改进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形式,而且随着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科融合医学生理学的教学思想和内容还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卫校医学生理学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使得这些未来的医生均具备了较强的问题分析和学科融合的能力,同时学科融合医学生理学课程教学的高效开展,也更好的推动了卫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教育;高职院校;基础医学课程

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培育护理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除了要变革传统教育框架外,还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做好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工作,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护理专业被归属到医学类专业,其基础医学课程也存在许多问题,包括:(1)学时设置不够科学:基础医学课程课时占比过大(30%),制约了人文、专业类课程的设置,同时实训总学时不够,不利于锻炼学生护理技能。(2)教学内容有所重复:基础医学课程大多以学科为单位,单独开展教学,课程间缺少联系,教学内容有所重复[1]。(3)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尽管近几年部分护理专业可以运用的基础医学教材问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仍运用医学类专业通用的基础医学教材进行教学,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删减,教师在教学期间较难引导学生把各类基础医学知识与具体的护理技术联系起来。(4)实验教学缺乏:现阶段,在许多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为1∶2.5,且实验大多十分简易,缺少与护理有关的实践性、总体性实验。(5)教学方法不够高效:由于护理学科涉及知识面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目标,这使得许多教师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聊且没有新意,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新意识与思维培养。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目标

2.1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在高职阶段,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接受高职教育与培训,在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同时,朝着专科护士方向而努力与发展[2]。因此,高职应依据培养规格,将提高人文素质、专科学习能力当作核心目标。在实践教学期间,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能从事护理岗位相关工作的全能型人才。

2.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科学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是处理高职教学问题的核心。在设置医学基础课程时,要遵循“充分、必需”原则。高职护理专业各类基础课程包括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等。对于教学内容有所重复的基础课程,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同时适宜地增加总课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为了减少各类知识的反复性讲解,凸显专业教育的高效性,可科学设置相关课程。比如,把组织学与胚胎学和解剖学加以融合,得到正常人体结构;把生物化学、生理学加以融合,得到正常人体功能[4]。要增强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内容等的针对性与科学性,选取最为关键且基础的理论当作核心的教学内容,凸显当代护理特征,融合各学科知识。

3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3.1设置原则

3.1.1充分、必需教学内容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要求,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接轨。

3.1.2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教师可以开展项目驱动教学,包括教师分配任务—学生自行达到目标—教师解释、任务分配—师生间开展交流、总结—学生汇报—教师点评—核心问题反映环节。

3.1.3寓考于学,寓考于训在构建完善的教学评定系统后,教师可辅助学生学习,加强训练,挖掘学生潜能。

3.1.4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科学运用各类网络教学渠道,把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加以融合,教师要注重激励、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2明确教学目标以正常人体功能课程为例。

3.2.1知识目标(1)把握健康机体中细胞的化学构成、物质代谢信息等;(2)把握细胞的各项生理功能、生命特点等;(3)把握机体中各类器官、组织等所具有的生理功能的产生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等;(4)了解各器官、组织等所具有的正常生理功能的调整相关知识。

3.2.2能力目标(1)能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说清某类病症患者患病原因,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定、诊断等,完成自己的护理工作[5];(2)可以准确运用机能学试验中各设施与仪器,了解操作方法,为有关课程学习、实践等打下基础;(3)具有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

3.2.3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与正确的生命观;(2)养成刻苦、勤奋、审慎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3)培养责任意识、同情心及乐于奉献、团结一心、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3.3教学内容的设置

(1)不解释各类基础性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困难程度较小的内容,提升其自学能力;(2)注重对各类重难点与关键点知识的讲授,清晰地解释各类原理、机制等;(3)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并与本科、中职等阶段教育教学内容加以区分。

4结语

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目的,为此,高职院校应提高重视度,制订护理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护理教育发展,为社会培育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智甦,金松洋,李少华.“护教协同,院校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9.

[2]王英,李玉琴,宋小俊,等.提升高职护生软技能在专业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究[J].青少年日记,2018(12):183.

[3]张林,姜宝泉,李新颖,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社区—医院—社区”本科护生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89-91.

[4]江新华,徐传磊,符秀华,等.浅析老年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个精准”[J].才智,2018(31):39.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6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和造就符合时展的“专才”,更要培养集“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的“通才”,因而在高校,逐渐兴起了一个课程群,即通识课程。然而,通识课程没有专门指定教材,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精细加工,是一个不断探索与确立的过程。那么,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识课程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教学,确立一个与之较为匹配的教学模式?虽“教无定法”,但或许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能有所启示。

二、通识课程的特点及开设意义

通识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大学教学理念,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因而,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学生们由此得到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与思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又是一个组织与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备课、讲课到确立考核方式,发现了高校开设通识课程的必要性。通识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有益性。通识课程知识传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现状。同时,通识课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其本身涉及多种学科门类,且其开设目的又与专业课有质的区别,无疑补充了专业课内容的不足,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到某一学科或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富知识性和趣味性,没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更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知识,如同一个流动的“图书馆”。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将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的意义建构,因而它对当前的教学改革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育”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死记课本知识,因而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地表现为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很难评估。而传统的评价方式也是以考试为主,学生在学习完一门课程之后,很少有机会用实践去检验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只能通过考试来评估自己的水平,这样简单、唯一的评价方式更缺乏及时的反馈,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成绩及在班级的排名,而不清楚自己究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扎实。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评价方式也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更为灵活、全面、有效,侧重学生潜能的挖掘与开发。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观方面,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学观上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教学要求的情境,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四、建构主义理论如何影响通识课程教学模式

第一,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与通识教育目的相匹配的教学观念。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可见,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大视野,做一个心智健全的大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第二,提供了建构符合社会发展与学生内在需要的通识课程内容参照的框架。在国内,尚没有通用或公认的通识课程教材,高校的开课课程体系依旧在摸索和尝试的阶段,因而,无论是教学大纲的确定,还是授课内容的选择,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那么,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为教师在建构授课内容框架提供了一个参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启发者的角色,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带有问题解决空间的授课情境。加之通识教育不是传统教育,更有别于职业教育,因此,授课内容就少了功利性,要多一些道德承担的内容。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7篇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方法遵循“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一规律。药理学教学中积极引入此教学方法,可将理论学习与现实中的问题挂钩,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分析问题背后的药理学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仍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组织方式不得力,学生对传统模式的依赖、文献检索的方法缺乏,课程设计、教材编排不够合理等。

2合理使用多媒体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中,教师讲授加板书的形式很难把药物的作用及机制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媒体的出现给这一教学难题带来了很大突破。经过尝试,笔者发现把相关的动物实验录像穿插到对应的多媒体课件中,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课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往往可由动物实验联想到药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精神失常药一章,在讲授到氯丙嗪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时,把其对猴子的神经安定作用、对狗的镇吐作用、对豚鼠的体温调节作用等相关实验录像片段插入到对应的幻灯片中,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是学生反映的难点,将药物作用机制以动画形式展示,可使抽象的机制更加形象化,如笔者对药物的离子通道、受体机制等使用了动画模拟。

3开展药品展示

每学期本教研室都会为各专业学生安排一次常用药品展示课,让药品走进课堂,让学生认识药品,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认识,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验室中建立“药店”,模仿医院药房或市售药店的布局,并按教材章节,将传出神经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作用于呼吸系统药、化学治疗药等按类别摆放,将非处方药与处方药分区摆放,并设置特殊人群用药。药品展示课中,学生犹如亲身在医院药房或药店中学习一般。由于实际药品中涉及到的药理毒理、适应症、不良反应等会与课本内容略有出入,为此笔者还启示学生思考探究,为何会有新增的适应症,该适应症源自药物的哪种作用等。

4开展知识竞赛

开展药理学知识竞赛也是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良好方式。药理学知识竞赛题目的特点是以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教研室对药理学知识竞赛设立团体奖及个人奖,向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颁发奖状和荣誉证书。举办药理学知识竞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学生的学习学术气氛,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药理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由理论学习转入到实际应用的思考。

礼仪课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慕课;课程设计;微信;格兰杰因果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实践和改革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高校教育尽管有许多优势,但高校优质资源无法发挥其社会效用最大化饱受诟病,高校教师也无法为大众化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慕课(MOOC)教育,具有开放式、大规模、网络等最基本特征[1]251-255,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所有愿意学习和交流的学生、大众提供了一个有益平台,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和重要方向[2]56-63。同时,慕课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载体,可以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更直接的智力支持,可以为大众化学生,以及企业提供更直接的经济服务[3]623-635。有关慕课的传统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还无法从定量上证明慕课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笔者希望就《国际贸易理论》慕课课程设计进行探讨,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重点分析慕课对学习效果的改善,检验慕课和学业成绩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对目前的研究是一个创新和补充。

一、《国际贸易理论》慕课课程设计

目前的慕课教学,摆脱和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35-39。同时,MOOC把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的模式,把知识的认知放课堂之前,把知识的内化放课堂之中。《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讲解涉及的理论和模型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而慕课的运用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笔者创新了《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设计。

(一)慕课课程分析设计对课程的特点和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和传统教学课程分析有较大区别。慕课课程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先导,一般包括学情分析和课程内容的分析。首先是学情分析。为提高慕课教学效果,必须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学业水平、性格特征和学习能力,这是慕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熟悉学生的同时,需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明确自己该掌握哪些具体知识环节,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5]25-28。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分析。《国际贸易理论》慕课课程要求教学团队对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有全面和系统的把握,对国际贸易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慕课的教学安排。教学团队应该对内容、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深刻的体会,将所有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和碎片化,这些碎片化知识是独立的内容,和其他碎片知识又紧密联系,几个碎片化知识点组成完整的知识群,这个知识群往往就是完整一章。每个知识点内容、难点、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都要给学生做出说明和解释,并结合学生情况,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

(二)慕课学习活动设计慕课的活动设计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贯的,也是分阶段的。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设计。课前活动任务设计非常重要,这是慕课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学团队要根据学习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目标进行拆分,分解成独立的知识点,并通过互联网慕课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日历、教案、PPT课件、题库、图片、课程视频等优质资源全部上传。特别是课程视频,《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依据教学大纲分为8章,根据古典贸易、新古典贸易、新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等内容,共分为40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内容,也是前后联系的一个中间组成部分。因此,笔者的视频课程共录制了40个小视频,每个小视频15分钟左右,通过600分钟视频内容,给大家完整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让学生在视频中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预习和讨论,在课前就可以完成基础知识的研读和理解,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课程中的疑难问题。当然,慕课的课前活动设计,还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学习同时,积极学习线下资源和教材内容。慕课课中活动设计是教师发挥潜能,提升学生成绩的主要环节。这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导者,共同驱动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学生慕课的先期学习,重新制定和修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了解、熟知、掌握、综合、分析、应用),调整课堂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调整知识点讲解的技巧和方法[6]133-135。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精讲,对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课前活动中学生普遍的疑问进行分析,并对可能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对个别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指导。就学生慕课平台讨论热烈的重点问题以及学生的疑问,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讲解,并就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慕课课后活动设计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深化、创新应用和迁移应用。要求学生就关键知识点完成在线作业,通过微视频以及各种资源学习,进行在线讨论和师生互动,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和学习效果。

(三)慕课学习方法设计学习方法是实施慕课学习的关键要素,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根据慕课核心理念,在设计学习方法时应关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联,集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关联,线上线下的关联,方法和资源的关联。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微信结合慕课。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社交载体,可以充分运用于蓬勃发展的教育领域。尽管微信公众平台对学习资源本身无法进行改善,但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方便的社交入口,庞大的客户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充分共享的学习载体[7]177-178。同时,慕课的发展可以为在校学生和其他有互联网设备的在线学生提供“联通主义和连接性知识”,这就为慕课的大众化提供了方便。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和慕课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可以为目前的教育领域创造活力。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消息功能,把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及时精准地推送给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对话回复功能,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文字、语音以及视频等方式向教师请教问题、跟同学讨论问题,以达成及时有效的在线沟通交流。2.运用超星学习通APP。超星集团试图通过学习通软件构建一个完整的共享知识教育平台,通过学习通APP,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分享更多的图书、期刊、视频、报纸等海量网络资源。学习通根据课堂经验,设计了很多贴近实际教学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建立许多课程,每个课程都有群聊、活动和学生菜单,还有课程章节、资料、讨论和通知等实用资源。教师通过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电子签到、投票、抢答、选人、布置作业、布置任务、现场评分,甚至还可以直播和同时进行在线课堂的操作。同时,学习通打通了手机、平板和电脑,做到三位一体,同步学习,是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8]236-242。3.传统与在线结合。必须指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慕课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学生则利用网络工具,自我完成课程预习和课后作业,但慕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万能钥匙。由于网络学习缺乏传统课堂的面对面式交流与互动,缺乏实践性、交互性,因而难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程,理论模型较为枯燥,需要一定的数理知识,偏向于理科分析,需要教师课堂大量、反复的讲解知识难点和重点,也需要学生抽出大量时间阅读教材,多做笔记和试题,才能获得好成绩。

(四)慕课学习评价设计课后交流、反馈与评价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可以有效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步骤。课堂中的很多资源都可以上传慕课平台,成为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的素材。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以及慕课平台上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精准分析,进而补充、完善、更新教学资源,推送最新的教学数据库。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注重结果,而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评价则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性评价[9]6-10。学生的反馈、思想、讨论可以在一个公众化的可视媒体发表,相比传统的教师简单评价,更加透明,也使学生内心感到更有价值和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流积极性。教师则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大量交流,以及接收的网络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为以后的课程提供帮助,改善教学效果。此时的评价,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根据学生在慕课平台上的操作与表现,进行恰当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教育学者和老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对网络教学进行分析,并根据考核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除此之外,网络的投票调查也应引起足够重视,这是较为直接客观的评价途径[10]68-73。比如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上的图文消息“发起投票”,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和问题征询所有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这可以有效避免课堂上投票的“从众”思维,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差异,从而使学习效果反馈更加精准和客观,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和讲解重点。

二、关键性要素与回归模型

(一)关键性要素和变量选择选择变量一直是数量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也是模型是否成功和准确的主要依据。选择变量原则,一是可操作性,二是可得性,具体到学校慕课计量模型的研究变量,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慕课成功与否的最主要标准。因此,笔者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因变量,用SG表示。影响学生成绩的自变量很多,笔者选择几个重要的关键性变量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的用功程度,学生天赋固然是成绩好的一个因素,但不具有代表性,与天赋相比,学生的勤奋程度才是学生成绩优良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用学生一天的平均学习时间衡量努力程度,用ST表示。其次,主要研究慕课对学业的影响,因此是否参加慕课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个变量用MO表示。另外,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兴趣,他会很乐意学习,而且学习效率高,用SI表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水平的高低,通常对学生的成绩提高具有很大的引领作用,是左右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关键要素,用TL表示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努力程度、参加慕课、兴趣和教师水平是慕课成功与否的四个关键性因素。

(二)模型构建根据以上的考量,构建以下计量模型:SG=C+a1ST+a2MO+a3SI+a4TL+μ以上ST、MO、SI、TL分别代表学生努力程度、是否慕课、兴趣和教师教学水平变量。C表示常数项,a1、a2、a3、a4分别是ST、MO、SI和TL的回归参数,μ为随机扰动项。在建立模型中,研究选取的是99个学生的真实样本数据,通过调查问卷得到数据。SG可以用实际数值表达,ST是学生一天的平均学习时间(小时),而MO、SI、TL表示是否慕课、兴趣和教师教学水平,这三个变量是虚拟变量,参加慕课、有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用虚拟变量1表示,没有参加慕课、学习兴趣低和教师水平较差用虚拟变量0表示。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运用Eviews9.0软件。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testofcausality)从统计学视角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分析变量之前的依赖性,作为结果的变量是由作为原因的变量所决定的,原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于滞后期的选择尤为关键,滞后期不同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检验结果,一般进行不同滞后期检验,再根据检验模型随机干扰项的自相关性,以及AIC值最小原则进行结果的判定。

四、结论和建议

(一)超星慕课需要做出变革,实现大众接受的慕课“慕课”(MOOC)有四层基本含义,就是“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目前,中原工学院开设的慕课,还无法完全体现慕课的这些特征。也就是说中原工学院开设的超星慕课学习只适用于本校在校学生,外校学生和社会大众还无法分享学校的高品质慕课资源,这对中原工学院慕课的推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学校的声誉。建议中原工学院和超星集团积极展开更广泛的更有建设性的谈判和合作,改变目前不能颁发电子结业证书和学分认证的尴尬,建设真正对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的慕课课程。

(二)学习慕课平台应该更加多元化目前,中国慕课发展迅速,其中,“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慕课网”“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具有较大影响力。各个慕课平台互相竞争,促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步。中原工学院采用的是超星慕课平台,这种合作资源开发模式促进了学校慕课的快速发展,尽管超星慕课有其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超星集团具有较强营利性,是在盈利基础上与学校的合作,其最主要工作一是搭建技术网络平台,二是录制慕课视频。在录制视频时,限制太多,枯燥无味,往往没有学生参与,限制了老师的即兴发挥。以后,中原工学院慕课发展可以引进更多慕课平台,参与竞争,或者向更多慕课平台多元化发展。同时,教师应该尝试自己录制视频,如使用苹果录屏大师和CamtasiaStudio都可以现场录制。

(三)建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慕课网络课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和学习平台,给互联网产业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影响。而微信作为近几年兴起了的一种主要网络交流工具,它有效整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集“朋友圈”“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为一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目前,尽管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开通,但以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平台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和网络化要求,慕课尽管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但还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和重要载体。中原工学院应该在建设慕课平台的同时,大力发展微信公众平台与慕课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改革,这方面学校还比较缺失,还不能够适应未来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相对于传统的信息媒介,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免费、高效、及时准确、服务精准、更新快、信息海量,而且不再限于文本传输,而是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可以同时呈现的富媒体传播形式。同时,慕课所提供的所有在线资源和素材,都可以通过网络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免费提供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