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法治思想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法治思想教育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1篇

法治精神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极为重要。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还存在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如何克服高校法制教育问题、走出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困境、科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已经成为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法治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旨在合理解决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法治精神;困境;对策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应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

法治精神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的统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主体。一是法治认知是基础与前提,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法治情感是主体维护法律尊严的主要推动力,对建立健全、推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法治意志是主体有意识地践行法律精神的重要品格,是主体践行法律、克服困难的主观选择;四是法治理念是法治精神的高级形式,表现为法治理想与法治信仰;五是法治价值观指引人们遵从法律、认同法律、自觉建立健全法治秩序及评价标准,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尺度。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困境

(一)法治观念滞后相比于西方的公民教育,中国各大高校更为推崇圣人教育,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圣人的模样,使之具有圣人的道德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但法律教育还没有得到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国家层面的法律教育、学校层面的法律教学与自身层面的法律提升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教育的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教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毫无法律教育经验的高校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法治精神不足的短板。

(二)法律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部分法律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法律教育定位模糊,即法律教育长期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案不明确;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法律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更为突出,学校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改革,停留在理论上的宣讲成为众多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四是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量非法律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对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不够。

(三)高校依法治校水平不高高校是推进法律教育、践行法律的重要场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将法律教育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转变办学理念,在高校管理、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法治精神,这些做法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依然突出:一是受人治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相对淡薄,真正推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不多;二是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更有甚者,某些政策、制度、条款还严重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高校管理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法律教育的结合点与契合点相对较少,以致高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不浓、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制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法律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将法律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使之成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逐渐推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同时,以大学生发展特点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

(二)深化法制教学改革一是统筹规划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门科学,完全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应该改变。另外,正确看待法制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厘清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防止出现将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知法守法懂法,能用法律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合理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一主旨,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推动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一方面,简单、精炼地提取大学生经常遇到、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培养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根据自身专业自愿选择法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提升其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低、中、高年级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化,有效开设《法学概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方面的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进行系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三是推动法律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为大学生学习法律提供基地;开展旁听法院审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与调查等活动,明确法律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全面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等环节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专业化法律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活动,克服法治困难,形成法治理想与法治观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制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的重要基地,坚持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感受高校管理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订、完善高校章程,明确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做到权力分开、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二是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积极调动高校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动参与高校管理。三是公开校务信息,维护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高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高效。四是完善校内申诉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优劣的试金石。我们有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健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参考文献]

[1]苏贺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

[2]苏贺新.浅议高校突发事件的援救[J].教育探索,2012(05).

[3]李九丽.论校园文化熏陶下的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1:53-54.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2篇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先进的法治理念。在全国政法机关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审判工作、公安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是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适应现阶段形势的需要,是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也是切实提高政法干警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能力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们要用好这个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改革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容易滋生和诱发违法犯罪,导致刑事犯罪高发。同时,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需要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临新形势,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积极适应新要求,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能力、公正执法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必须用科学、先进、正确的法治理念武装政法干警头脑,也就是说,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政法工作。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在利益面前,政法干警思想上分不清私利与大义的界限,以手中的执法权力谋取私利,忘记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的重要使命,就会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损失。不仅如此,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中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一些人对西方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缺乏起码的政治鉴别力,有的甚至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还有一些干警,受“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创新意识不强、特权思想严重,依法治国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牢固树立起来。对政法意识形态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而必须正本清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统一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保证我国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和国家关于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要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基本方略的总体要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和深化依法治理工作,坚持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积极促进法律法规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学生法律素质,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确保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总体要求

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普法工作和依法治校工作为基础,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学法守法用法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法育人、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不断提高学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素质,自觉抵制违法现象,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使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纪律、懂法律、守法律的新型人才。

三、工作目标

将学校教学、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等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得到健全和完善,整体推进学校法制化管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注重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四、实施步骤

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分为动员部署、启动实施、申报检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5月1日至7月30日)。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提高对“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重要性认识。

第二阶段: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8月1日至12月30日)。按照“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标准,细化分解创建工作任务,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实施。

第三阶段:申报验收三个阶段(2014年1月1月至3月30日)。由学校申报“法治示范学校”,区教育局进行初审,再由区依普办、教育局组织督查组对学校“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标准要求的授予“法治示范学校”称号。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校园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全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普法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开展好各项活动。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精神;校园文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校承担着培养有才有德的复合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具有法治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法治精神的本质是依法治国的信念与精神,是社会和谐、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等价值追求的综合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法治精神教育,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法治信仰,对于法治校园建设乃至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学校蕴含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内容既包括校园景观、建筑设计、美化绿化等物质层面的形态,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以及师生在活动中建立起的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在依法治国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整体上体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法治校园建设成效日趋突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缺乏

在依法治国建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但因为国内外环境、高校扩招、学生阅历及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大学生政治素养较差,在和平年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00后,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缺少政治责任、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受社会风气影响,在不少大学生中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意识仍不同程度地残存,在此不良风气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并将其当作行为的指导思想,造成崇尚自我、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缺少法治思维能力,降低或丧失了判断是非能力,在法治意识淡漠和不当逐利心态的驱使下,做人做事急功近利,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忽视法治文化

近年来,高校在理论层面上认识到学校教育体系中校园文化的作用、功能和地位,大部分学校将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列入到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制定出整体性目标,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法治文化建设缺项或者法治文化不能有机融入的问题。部分高校重视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却没有给予精神文化和法治文化建设应有的重视,部分高校只在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领域建设校园文化,没有将法治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整体背景下设计与实施。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其成为传递精神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属于手段而并非目的,没有精神文化特别是缺失法治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则难以体现出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难以满足广大师生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和追求。部分高校进行法治校园建设的能力、人力、精力、创新意识有限,组织法治文化活动简单呆板,缺少创意和吸引力。

(三)法治教育内容不突出

现阶段我国进行的教学实践和使用的教学大纲中,法治教育通常是德育教育体系内的从属教育,缺少独立地位。目前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是德育教育,一些大学甚至全部是德育教育,而法治教育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补充。在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尽管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联系,但是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思想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高校法治教育能够推动学生道德教育,一定要将其设置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位置上。公民道德、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等相交织的共同点是现代法治精神。由于人民民主是政治伦理的中心思想,其需要法律提供保障;公民道德必须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基础,社会伦理理论的重点是法治,需要借助法律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大学生形成法治信仰是其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要明确民主法治、法律平等的宪法意识和信仰,才能在高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秩序。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还没有形成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弱、法治思维难以形成。

二、影响高校法治文化和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因素

法治社会以法治精神为重点与灵魂,彰显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中人民群众对法治运行情况的认知水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法治校园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就是使法治理念、精神深入人心。当前,影响高校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培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校作为相对独立又开放的系统,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深入的新时代,人们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但培养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国传统的人治文化仍有市场,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等思想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高校发生权力腐败、学术腐败、贪污受贿、师生违规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的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负面冲击,给法治校园建设造成消极影响。

(二)法治文化构建缺乏系统性

法治校园建设是个多要素、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方面,很多高校普遍性存在着对依法治校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订了《大学章程》和相关法规制度,但落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根本上说,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法治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没有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从法治文化校园构建层面,法治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在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中得到体现。从现实状况来看,高校在安全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方面投入的资金和精力较大,在法治校园建设方面尚存在着法治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欠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不多、现代法治理念传播方式单一、法治宣传氛围不浓厚等诸多问题。从法治教育教学设计层面,法律和法治文化课程设置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设计、整合,加之法律类专业教师缺乏和学生对法律课程缺乏兴趣等原因,多数高校确实没有完整的法治教学及教材体系,即使构建起完整的教材体系,也没有把法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没能转化为价值体系。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实践脱节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法治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当前,高校校园法治建设中由于监督措施缺位,问责机制不严格等因素,导致管理者工作过程中更注重履行义务而轻视保障权利,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不少破坏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的现象,如有些管理者法治观念不强、法治素养不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徇私舞弊、学术造假甚至以言代法等。当大学教师或学生遇到个人权益被侵犯时,大部分对法律知识的欠缺选择忍让,即使教育法和教师法都有师生申诉制度,但很多师生对此项政策并不了解,或者由于法律程序的复杂性,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认知没有内化为法治意识,缺乏法治实践。同时,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被束之高阁,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未能相互制约,决策执行失范、低效。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其法治精神,塑造法律素质良好的人才,以符合法治社会要求。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融入法治精神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以丰富的内容载体为建设法治校园服务。

(一)树立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理念

培养高校学生法治精神一定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和根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指导,将社会主义理想当作是价值取向,挖掘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则,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深入推进法治精神教育。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引导其构建起民主法治、法律平等的宪法意识与信仰。同时,法治精神教育要以推动教育策略的实施为最终目标,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只有不断地帮助与引导高校学生拓展新视野、掌握新知识、形成新理念,才能让高校法治精神培养提高实效性,进而获得成功。

(二)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好专业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引导教师按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要求,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法律行为习惯为立足点,结合大学生特点和实际要求来选择教育内容。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将国家公民的义务权利、使命感和责任感相结合,具体表现为主人翁意识、宪政意识、纳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价值观,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提高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程序意识和法治观念。另外,要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知法、学法、懂法、守法。

(三)重视高校管理者

在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是体现实践性、知识性、理论性、政治性的教育。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提升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成为学法用法护法守法的典范。教师要自觉遵守宪法与法律,提高法治观念,拥有依法办事的意识与能力,根据法律制度和大学章程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此外,高校管理者要深入研究法治校园文化,分析大学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进而研究应用对策,切实提高依法、依章程办事的能力,为高校法治精神培养与实施提供指导和遵循。

(四)优化培养学生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法治教育氛围深刻地影响着法治教育质量。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对学生法治精神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高校要建立优秀的法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与领悟正义、公平的法律精神,在心灵深处形成法治观念。要以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环境为着眼点,对每个学生都公正、平等,特别是尊重法律所赋予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与人格权。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实现有法可依,尤其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对待、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在校园中营造法治氛围。高校要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宣传与实践,借助板报、校园网、宣传橱窗、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以表演、辩论、演讲、讲座等形式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开拓大学生培养法治精神的渠道与途径。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培养是校园文化的构成内容,法治的真谛,在于每个人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公民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素养、法治观念的强弱,是评价公民是否能够融于社会的一种标准。高校良好的法治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法治精神,增加法治文化建设内容、拓展法治精神培养渠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法治精神、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法治校园和依法治国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林南,蔡如军.大学生制度法治教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44-48.

[2]张楠.用法治精神构筑和谐校园———论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04):60-62.

[3]王曦.在优化校园文化中培育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J].教育与职业,2016,(09):107-109.

[4]黄亮.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5,(09):155-156.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逐渐进步,但是,在教育管理法治化问题上,经常会出现管理缺失的现象。由于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这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提升,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结合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实施教育管理法治化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研究

人们在享受精神追求时,就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就会使得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很多高校出现教育管理不当的情况,法治化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管理,阻碍了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教育法治化管理的相关事项,有关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发展法治化教育管理。在教育业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采取很多有效措施,为了保持教育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教育业的健康发展,及时提出解决对策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针对教育事业也做出了一系列的素质教育改革,在素质改革的过程中,着重要求了对法治化教育管理。近几年法治教育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教育管理的法治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渗透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积极运用法治化进行教育管理的政策。法治化管理,就是运用法律的标杆进行教育管理,适应个人独特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它制约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品格等方面的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法治思想对其形成优秀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决定一个人本性的关键。

2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种观念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法治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只是一味地管理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根本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2.1学生教育权益受损很多高校与学生之间经常发生权益纠纷的冲突,学生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例如“开除学籍”,“不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等,这些现象在很多学校随处可见。学生受到的处分决定与教育权之间相互矛盾,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成绩的评定、论文成绩等与学位证书的颁发相关联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定的,存在很多不足。

2.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中,许多地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定制的时期都比较久远,制定的管理制度往往更新换代都比较滞后。在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如管理权限方面,很多部门的相关规章体系中并没有及时对各部门及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的制定进行有效明确。针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的规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地教育规章制度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条件限制,这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多的阻碍。对于教育的规章制度制定时,一定要对教育理念的构思进行适时调整。在进行教育的法治化管理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学生的知识欲望。而人的学习欲望对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需要进行法治化管理与教育的相互结合,促进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的受益程度提高。

3提高高校教育法治化管理的策略

3.1提高教育管理的法治化程度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教育管理都是忽视了对于教育法治化管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育的管理中,对于高校教育的法治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法治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法治化的程度非常低。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教育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文化培养,他们渴望看到更加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3.2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法律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给同学们布置适当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任务,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了解学生的个人思想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关于学习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通过修改学生的作业,可以及时改正他们不正确的法律观念,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保持沟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委婉语气进行指导,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适时教育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乐观、不惧困难,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小结

人们在经济条件富裕的条件下,也逐渐对精神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高校实施法治化管理是迫切的需要,进行法治管理化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的有效管理,而且还能促进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维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创新要"以人为本"[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3):62-63.

[2]董利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中的教育程序研究[D].长安大学,2008.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强化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设,进一步规范律师执业行为,整肃律师行业行风,促进律师行业自律,引导和促进广大律师依法、诚信、规范执业。

二、目标任务

将此次专项教育整治活动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我县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律师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律师行业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努力把我县律师队伍建设成一支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队伍。

三、教育整治重点

(一)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着力解决少数律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强问题;着力解决少数律师事务所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制度机制不健全问题;着力解决部分律师事务所对政治思想教育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问题。

(二)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着力解决少数律师诚信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问题;着力解决少数律师履职尽责不到位、执业理念有偏差问题。

(三)律师执业纪律方面。着力解决少数律师执业纪律意识淡薄、存在违法违规执业行为问题;着力解决少数律师充当“司法掮客”,存在请客送礼、行贿受贿或其他利益输送行为问题;着力解决少数律师与司法人员不正当交往、影响司法公正等问题。

(四)律师事务所管理方面。着力解决律师事务所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着力解决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松懈、创新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

四、方法和步骤

此次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分学习动员、自查自纠、检查整改、巩固提升四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阶段(2月20日—2月28日)

县司法局根据县域律师行业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会。各律师事务所要组织律师认真学习《律师法》及相关法规、中华全国律协《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违规行为处分规则》等行业规范,传达学习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近年来有关规范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律师与司法人员关系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律师职业道德、执业纪律、内部管理等内容。

(二)自查自纠阶段(3月1日—3月20日)

各律师事务所围绕教育整治重点进行自查自纠:是否存在管理“散、乱、差”的问题;是否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问题;是否存在私设办公场所的问题;是否存在以虚假宣传、贬低同行等方式违规争揽业务的问题;是否存在为非律师人员出具律师事务所函问题;是否存在投诉案件多发、对举报投诉案件查处不力或不积极配合主管机关查处的问题等。

各执业律师围绕教育整治重点进行自查自纠:是否存在违规兼职、隐瞒受到刑事处罚等不符合继续律师执业条件的问题;是否存在背离服务宗旨和诚信原则,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虚假承诺、不尽职尽责等诚信缺失的问题;是否存在私自收案收费、不出具正式发票的问题;是否存在违规会见、以非律师名义从事律师业务的问题;是否存在与司法人员有不正当交往,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是否存在参与虚假诉讼、干扰司法行为的问题等。

各律师事务所和广大律师要认真对照重点查摆内容进行自查,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列出问题台账,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边查边改。每名律师要签署《律师承诺书》,制定《律师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清单》并交至律师事务所备查;各律师事务所要填报《市律师行业违规行为自查统计表》,制定《律师事务所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清单》,签署《律师事务所承诺书》,并将上述材料于3月20日前报送至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

(三)检查整改阶段(3月21日—4月10日)

县司法局将结合执业监督检查,以案卷倒查、台账检查、实地检查等方式对所属律师事务所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重点对近年来有过违法违规行为及投诉较多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自查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经督导和抽查发现不符合活动要求、未按规定开展活动的,责令其重新开展并通报批评。对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执业问题,本着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区分进行处理,提升专项整治活动实效。

(四)巩固提升阶段(4月11日—4月30日)

各律师事务所要召开全体律师会议,对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梳理;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对本所现有制度进行清理和完善,建立健全律所统一收案、统一收费、执业监督管理等制度。

五、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律师行业职业道德执业纪律专项教育整治活动是当前我县律师行业的重点工作,开展好这项活动对进一步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规范律师执业行为,促进律师工作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组织领导。县司法局成立县律师行业职业道德执业纪律专项教育整治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县司法局和县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专项教育整治活动的协调推进、指导督查、总结汇报等工作。各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律师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格对照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查摆整改,确保活动实效。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7篇

一、认真学习依法治国的方略

作为人民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宣讲国家法治工作的进程和成果。在整个的学校校园中形成法治风尚,要使它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威力,让它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营养。让它充分体现着教育的公正、正义,体现着教育事业的文明,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孩子从小就知法、守法、用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广大教师力争做到守法的典范,为广大学生做出表率!以后我一定严格依法执教,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提高文化生活品位

教师的思想工作要在潜移默化的工作体现,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努力去进行教学工作,就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这样就要用人文思想感化广大教师,不能以高压的态势去消极地监控,要有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要根据教育的自身特点主动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思想上创新,才能带来单位业务、管理、形象上的创新。观念出思路,思路关系到出路。出路要从观念开始,观念创新,才能实现工作创新。采用广大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群众。通过基层调研、开办网上信箱等途径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及时做好预防性的思想开导工作。开展系列赢在岗位求最佳和创先争优活动,建立道德宣传栏、爱校教育基地、荣誉室、政务公开栏等,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教育。利用学校的文化广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文化阵地,增强企业文化建设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群众积极参与的文体活动,达到传播文化、倡导文明、陶冶情操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

三、以科学手段,树形象

紧密结合形势的发展,进行形势教育,正确处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目前,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是总形势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不可逆转。通过形势教育,使大家认识到争取主动就能抢抓机遇,壮大实力,发展自己,树立改革竞争精神,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自由冲击,取得自由权。树立以实为本,加快发展新思想、新思路,力争主动,实现改革与创新的目的。

法治思想教育范文第8篇

一、明确任务,加强领导,确保综治工作责任落实。

年初,我局根据责任书条款,把市委、市政府和市综治委今年赋予我局综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梳理为六个方面,即:1、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2、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各项制度。3、认真落实我局与市委市政府签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法治建设责任书。4、大力开展“法治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活动。5、积极参加创建“法治县(市)”和市综治委组织的各项活动。6、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家渡管理。

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任务,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认真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落实:

1、调整领导班子,明确各级责任人和组织网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此外,还明确分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志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建立了由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综治工作领导组”,建立工作班子,落实工作联络员。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构建和谐新目标,制定了本年度全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计划》,把综治工作纳入全局年度总计划,将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

3、层层签订年度综治工作《责任书》,用责任书的形式来规范、指导和查究工作。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在“创一方平安”上狠下功夫。

4、按“一票否决”制层层把关,过细工作,严密组织,加强督查,对号入座,加强考核,确保综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落实专人抓好综治台帐和档案管理,确保此项工作规范运作,有序进行。

6、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宣传活动。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活动,积极向报纸电台报送法制信息。

7、积极做好挂钩共建工作。

二、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力创水务系统“一方平安”。

我们体会到,综治工作虽然内容较多、涉及面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本局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我局的工作特点是与水为伍,与河为伴,常年在基层,人员分散,接触社会面广。就下属单位而言,从事闸管和工程作业的人员占80%以上,工作要求高,事故隐患多。根据这些特点,我局综治工作确定五个重点,即“五个坚持”:

1、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思想教育,筑起综治工作的思想防线。这半年来,我们先后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省水文条例》,同时对《水法》《防洪法》《行政许可法》等重点法律常学常新,常敲警钟,有效地抵制和克服了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使全系统人员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优质的服务态度,从而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显示了综治工作对完成各项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

2、坚持依法整治,消除不安定因素,在“创一方平安”上狠抓功夫。我们通过总结往年的经验教训,把今年综治工作的任务重点锁定在“创一方平安”、“构建和谐机关”上。“创安”、“构建和谐机关”工作,就工作重点而言,落实在机关“三防”建设、沿江闸站所的安全生产、下属单位职工思想教育、矛盾纠纷调处以及全系统常年狠抓的安全防事故工作上。措施是各级一把手负总责,局分管领导分头把关,全局力量综合调度,全方位综合整治。由于局领导重视,各级责任落实,综治工作的效果是显著的。

3、坚持责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的考核责任制,从而使综治工作在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中有位置,在分项工作中有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工作责任中有体现,在年终考核奖惩中有“奖励权”和“否决权”。

4、坚持统一领导,综合治理,把整治的力量集中在刀口上。在力量安排上,局里也充分集聚了治理工作的整体效应,如在抓安全生产方面,全局半年来未发生一起重大责任事故。

5、坚持内外结合,从综治“挂钩单位”吸取有益的工作经验。本局综治挂钩镇——,在挂钩活动中,我们经常上下互通,及时传递信息,交流有意的经验,对我局综治工作促进也很大。今年上半年,主要在综治、河道疏浚、绿化、帮扶助困等方面,我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三、夯实基础,规范运作,促进综治工作常抓常新。

我们认识到,综治工作,不仅要强调“综合”治理的力度和效果,更要强调常抓常新的长期效应。为此,我们注重三点:

一是抓好综治工作的台帐和档案建设,使综治工作政策指导、运作系统、信息传输和实际效果系统化、规范化。我们认为,对一个单位而言,台帐资料是一份重要档案,对一项具体工作而言,是历史的真实记载和经验总结;这些资料,给前人的工作以肯定,对后人的工作有借鉴,必须认真抓好。为此,我局专门分工一人具体负责此工作,使所建台帐及档案资料基本符合要求。

二是把综治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使综治工作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如安全生产、信访、矛盾调处工作,均涉及到综合治理的内容,我们就将这几项工作与综合治理同部署,同落实,做到人、财物资源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我们体会到综治工作“防”重于“治”,预防工作须建立在“硬件”和“软件”基础上,即“思想防线”和“物质防线”,两者都很重要。要使综治工作常抓常新、常治有效,我们觉得说来说去还是要抓好教育,只有人人重视,大家动手,才能集聚综合力量,因此,我们在治理中坚持“预防为主”,在预防中坚持教育为先。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打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