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

技术创新措施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创新;PSM-DID;模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已成为影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版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有34%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其中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造成的直接损失额和新增成本分别高达3265亿元和2047亿元。如何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我国出口企业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进口国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会提高进口国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加出口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因此,目前大多数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文献都将其视为贸易壁垒,研究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然而,经验证据显示,一些出口企业在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机制”的影响下被迫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部分出口企业还因通过产品升级跨过了进口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门槛,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份额。因此,深刻认识并积极发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将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实现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Moore&Michael(1996)首先提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Calvin&Krissoff(1998)通过研究指出,以反倾销(ATD)为主的非关税壁垒会激励出口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活动。而在国内,黄伣丽、王晓红(2006)认为,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技术指引与研究思路,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研发动力;李平(2014)等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企业为求市场准入而进行积极的技术创新。在实证分析方面,杜凯等(2009)通过对1995~2006年我国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和反倾销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大大刺激了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但该“创新意愿”存在一定的国别差异。在面对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时,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更为强烈;徐惟等(2018)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医药行业在2002~2014年面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研究时发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目前,国内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已有的定量分析极少涉及到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调查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实证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三、估计方法与数据统计

(一)TFP的测算由于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目前研究企业技术水平较常见的变量,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将选择TFP作为企业技术水平的变量。鉴于OLS方法与固定效应方法都由于内生性问题的存在而出现参数估计偏误的问题,本文将选择LP法对企业的TFP进行估算。模型构建在两要素的C-D生产函数之上,回归变量中增加时间趋势的控制变量:为劳动力,Ait为企业的TFP,Yeart为时间趋势,eit为随机扰动项。

(二)DID模型与PSM-DID模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看作一项进口国政府监管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实行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将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来对此进行分析。DID模型如(2)式所示:其中,TFPit为解释变量,代表出口企业的技术水平;TBTi为虚拟变量,用来区分控制组样本与处理组样本,其中TBTi=1代表处理组样本,即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TBTi=0代表控制组样本,即不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θt为时间虚拟变量,用来区分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前后的时间;Xit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总资产ln(assetit)、企业的工业总产值ln(outputit)以及企业的员工数ln(employeeit),εit为随机误差项。由于我国出口企业是否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并非完全随机,处理组样本和控制组样本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导致DID模型的估计结果出现偏误。对此,本文将选择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DID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上述的样本内生性问题,先通过Probit模型和可重复抽样的最近邻匹配法,在控制组样本中选取与处理组样本更加匹配的对象,然后利用PSM-DID模型进行估计。综合考虑了对控制组样本和处理组样本具有影响的因素,本文采用基于可重复抽样的最近邻匹配法,从企业员工数量employeei、企业总资产asseti、企业的工业总产值outputi、企业是否位于沿海省份γcoastal以及企业是否为外资企业γforeign等5个可观测变量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采用Probit模型得到倾向得分值: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调查数据库以及2005~2011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通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调查数据库,可以具体了解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情况,即是否受到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等;通过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我们可以得到出口企业的总资产、工业总产值和企业员工数等企业的基本信息。本文通过对两个数据库进行匹配和计算,在剔除关键指标缺失的观测值以后,共获得了1117家出口企业在2009年和2011年的企业基本信息和TFP以及它们在2010年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情况。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倾向得分匹配的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匹配前后变量的平衡检验情况。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5个可观测变量对我国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都存在显著性影响。而且,在通过PSM匹配以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标准偏差明显变小,t统计结果表明匹配后的样本具有更好的可比性。表3报告了PSM-DID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为了进行更好的比较分析,本文同时公布了DID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PSM-DID模型还是DID模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TFP的影响(系数β3)都显著为正,即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刺激作用,它倒逼受影响的出口企业为满足市场准入而进行积极的技术创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深刻认识并积极发挥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将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实现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企业调查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层面数据,利用PSM-DID模型来实证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有刺激作用,它倒逼受影响的出口企业为求市场准入而进行积极的技术创新。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就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我国的出口企业应高度重视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在认清它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它对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受影响的出口企业应懂得化压力为动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清楚认识到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出口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

2.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增强技术性贸易措施意识,懂得在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问题时,合理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出口企业还应及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战略,通过实施有效的技术标准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利影响转化为有利的竞争优势。

3.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的出口企业还应实时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发展动态,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其趋势特点,在企业内部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获取产品生产、需求动态和市场信息,从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3]杜凯,蔡银寅,周勤.技术壁垒与技术创新激励———贸易壁垒制度安排的国别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09(11):57~63.

[4]李平,田朔,刘廷华.贸易壁垒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兼论政府的作用发挥[J].国际贸易问题,2014(2):105~114.

[5]黄伣丽,王晓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3):76~78.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措施

正文:

随着我国的现代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在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与施工技术的创新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能够保障自身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条件下稳固发展,必须要开展施工技术创新工作。

一、我国建筑物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不仅在建筑工程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规模上也不断的扩大,尤其逐渐的向地区中心集中,在我国的经济中心的建筑符合不断的增加,而在建筑本身从结构上讨论也不断的复杂化,这就在不断的给施工技术增加挑战性。我国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面不断的发展,目前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随着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在施工中的混凝土技术需要不断适应其特点;其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其自动化系统也要不断的适应;其三,对建筑的维护保管要做到适应;其四,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其大跨度钢结构施工技术不断的适应;其五,必须要适应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做好绿色节能施工。

二、我国建筑物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1.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目前我国建筑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进而导致现代建筑物对于深基础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给深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对深基础施工进行不断的创新。比如,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时候,就要加强复合地基技术,选择振冲以及挤密等工艺对废料进行加工,从根本上提高地基的固结效果。随着混凝土灌注桩的不断发展,应该将其应用到工程支撑以及挡土护坡等应用。应该逐渐的转变为机械化生产,不断的推广和应用污泥浆污染的挖掘式钻机等先进技术,在桩基础改造方面,预应力灌装逐渐的取代了一般预制桩,能够有效的避免噪音扰民以及桩基施工振动等问题。

2.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革新

钢筋混凝土作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在钢筋混凝土的改造和创新上,要不断的对其成分进行创新。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出来。其一,应该对流态混凝土进行优先使用,对现场搅拌的混凝土使用现象不断减少。其二,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要不断的结合并完善,完善使用添加剂,超造出性能高的混凝土,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运输,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钢纤维混凝土,其主要就是通过乱象分布的锻钢纤维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其能够有效的组织细微裂缝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拉以及抗冲击等性能,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延性。其他比较高效性能的混凝土还包括了聚合物混凝土以及轻集料混凝土等。其三,必须要不断的提高施工工艺,积极的应用全新、先进的模板设计施工,通过小流水段施工,积极的选择胶合板模板以及塑料模壳等方式能够快速的适应拆支模的需求,将施工工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上,在滑膜及筒子模等工艺上不断的进行提高。在对施工进行控制的时候,也要充分结合计算机先进技术,对施工现场实现信息化控制,做到实时监测工作。

3.建筑物结构材料、结构制造等全面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物结构材料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中,不断的向轻钢结构发展,这就有异于重钢结构,主要的差别就是对围护材料轻重的承受度。轻型钢结构主要的钢材是轻型或高频焊接型钢冷弯薄壁型钢以及薄钢板等高效能结构钢材,在对特定空间的需求上有重要的作用。钢结构制造技术必须要积极的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切割等技术。目前大跨度空间结构占主要空间结构的主要方面,建筑本身的结构技术能够对国建建筑的整体水平进行体现,大跨度空间结构对于大型建筑物来讲十分的重要,其不仅能够保障结构本身的艺术感,还能够保障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结构方面,要对新焊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全面推广药芯焊丝自保护焊接技术,药芯焊丝能够实现连续过程,最终减少焊接点,从根本上保障焊接质量,并且提高焊接效率。

4.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创新

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工程的主体材料,其本身的创新能够直接体现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其中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和新型防水混凝土的应用体现出新时代技术的发展。清水混凝土技术本身属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全新技术,其主要就是以原始浇筑面为主,不仅能够有效的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还能够在涂料使用的减少方面发挥作用,具体的体现了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使用新型的防水混凝土在建筑上能够更高的保证其整体性。随着我国的现代经济不断的发展,促使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盛况,但是依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要积极的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修峰.高层建筑物施工测量关键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9).

[2]杨泽泉.加强房屋建筑物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J].中华建设,2009(5).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动力;创新策略;创新模式

0引言

自21世纪以来,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其创造的GDP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相关调查发现,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的企业中有99%以上的都是中小企业;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出口份额占总量的60%.随着科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中小企业必然接轨于国际化企业.然而,由于中国经济调控政策具有短期性以及应急性的特点,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所恶化[1].为迅速扩大利润空间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往往忽略了其当前产品在技术和价格上都不具竞争力的事实,忽略了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因集体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相对较低、核心技术匮乏等所出现的问题.创新是开发核心科技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理应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宗旨.激发员工产生新思想,进而创造出新产品是建设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的枢纽,中小企业寻求生产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国内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各自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见解,拓展了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尤其在技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文献颇多.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先生认为:“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应对新的变化,这是企业的灵魂”.在经济发达新常态进程中,企业断然不能缺失技术创新的战略性指导.然而,企业由于现有人力资源有限、市场敏锐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致使传统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和动力.本文在阐述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动力现状和分析阻碍技术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增强员工自主创新意识,激发技术创新才能,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创新绩效.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1.1技术创新现状

近年来,在众多对创新有较强认识的企业家率领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持续增加,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如表1所示,研究与试验发展企业资金经费支出的增加、发明专利申请的快速增加、科技成果的快速积累、技术市场的推广等,反映了我国科技产出能力、水平和效益显著增强.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达成“并跑”和“领跑”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掩盖不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也摆脱不了外部条件的诸多约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2.1管理水平有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宣告了知识将引领时代,这将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企业成立之初,便受内部管理人员一定知识水平的制约.因此,中小企业需冲破管理方面的诸多限制.我国中小企业人脉错综相连,感情色彩浓重,下级和上级之间大多有着必然的关联,如某员工为其上级的亲朋好友、熟识的人等.若管理者在员工的任用和选拔上有较强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员工产生较消极的工作心理,增加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这种境况的普遍存在会导致组织知识程度不高、管理理念以及制度落后、成长缓慢.科学、有效的管理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且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提供技术创新条件,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1.2.2市场机会的敏锐性不高

中小企业应该运用科学的方式、客观的态度进行市场研究,明确探究市场营销有关问题所需的信息,及时发现机会并对其进行剖析,掌握市场需求情况,以便做出精确决策.信息被认为是“成体系的、有组织的数据”,即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信息基于市场现状,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战略进行预测.信息相对于创新而言,是基础,是源泉,因此技术创新不能脱离信息.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资源直接影响创业绩效;创业资源中的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政策资源均对环境动态性的创业绩效起负向调节作用,而信息资源、科技资源对创业绩效则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2].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有关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都极其匮乏.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市场调查缺乏信息依据,无法及时抓住并利用市场机会,丢失了很多可创造的财富.有的企业因为难以确切掌握市场信息而导致产品开发方向偏离市场需求;有的企业在寻求创新时,由于信息环境不完善,不能及时准确获取信息,错失了许多获取创新收益的时机;有的企业尽管抓住了某些机遇,却受制于自身创新条件的缺乏,而难以充分利用机会,未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创新方案.

1.2.3激励机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往往选用比较单调的物质奖励措施鞭策员工.如果激励措施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创造能力下降、工作懈怠、跳槽或者不能尽心尽力服务于客户等消极行为,会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和对当期营业利润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例如,中小企业为就职者提供的工作福利和环境若无法吸引人才,将有可能致使企业人力资源补给不足,甚至会出现人才供应链断层现象.中小企业应精准分析人力资源供给预测数据,尽可能提供人才倾向的环境和条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尽快摆脱缺少稀有人才的困境.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应该在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

1.2.4市场竞争激烈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以各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为依据,将其分为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追随者和市场补缺者四类.市场竞争中的挑战者和追随者多以中小企业为代表,他们往往因为其自身存在些许局限性,如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力较弱、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市场环境具有多变性,不仅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干扰,而且还要面对目标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固守已有的市场地位或者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忽略了自身条件的限制,将主要的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到过度的市场间竞争上,最终致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只是低成本.中小企业极大可能由于低价格产品在市场上总能博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生产品已经优化的错觉,不再追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抵御竞争、获取长期收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国产品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路径[4].中小企业通过紧缩成本以获得更多利润的方式,会使企业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1.2.5缺乏政府支持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快速,为乡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然而,中小企业的创新、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受制于创业政策环境的不完善和企业社会义务环境的不健全.创业环境建设与维护的关键主体是政府作为,直接关联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影响着新创中小企业的创建和长远发展[5].因此,我国政府有义务为中小企业营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条件,有责任匡扶其发展.现实是,政府的利益与国有产权有直接关系.政府的利益导向取决于国有产权的运用方式[6].因此,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极度缺乏政府扶持.政府支持可以表现为为中小企业资助研发基金、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等.此外,不健全的市场法制、支援力度不强的政策法规,使得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偏离政策导向.

2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结合上述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即各职能部门做好技术创新的相关配合工作,中小企业需要内部采取相关支持技术创新的措施,并辅以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

2.1倡导新型创新模式

当今市场不再是你争我夺、单枪匹马的竞争环境,全世界人民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主题为“携同创新,共享发展”,因此新型创新模式广泛被中小企业运用,其中以产学研的合作形式为主导.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包括:高等院校与中小企业共同进行科技研究或向企业输送定向人才;企业投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项目工程;在高校及经济开发区周边创设科技产业园,使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中小企业联合创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协作优秀成果奖项;中小企业与政府实行全方位合作等.其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是建立在科技园区基础上的,是对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实践检验.我国知识型人才绝大多数集中于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在这种新型合作形式下,能够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再创新,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在中小企业内积极倡导员工进行团队学习,支持员工自发组建学习型小组,培养企业员工的合作精神,以奠定和谐的组织文化基础.员工以团队的形式工作,能够促进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发掘企业文化中具有潜在价值的隐性知识文化.员工进行团队学习既能促使其深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交换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又能达到企业内的成员互相监督组织绩效的效果,以便更加公平地评价员工付出.

2.2健全激励机制

传统薪酬体系考虑的因素太过单一,仅仅用物质填补企业员工的工作需求.在同一外部环境下,企业中技术创新人员的创新欲望、工作态度以及创新成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容易产生波动.企业内部若有一整套激励制度,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和推动员工参与创新,也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创新[7].中小企业可以在以满足员工生理需求为根本任务的传统薪酬体系基础上自主创新,建立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心理、精神以及生活动态等的科学薪酬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文化契合.为了激发员工更多的潜能,提高组织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创建创新奖励制度,创造创新环境和营造创新气氛,可以将创新成果的评定作为职位晋升的一种方式.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让员工在展现自己新思想的同时也有晋升的希望,也是对员工的绩效和忠诚的一种奖励.

2.3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市场堡垒较低,抵御风险系数低,产品能够轻易地被模仿,技术创新成果则容易被窃取.再加上法院较多以“法定赔偿”的标准确定赔偿额,从而使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代价较低,权利人常常不能获取与知识产权相应价值的补偿[8].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已经被中小企业所占,政府应该准确认识这一经济特性,及时调整扶持政策,将扶持方向向中小企业倾斜.为了加强组织成员的技术创新观念,营建企业员工踊跃参与技术创新的平台,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打开创新新局面.政府可组织专家审读现有知识产权相关诉讼法规,发现并改进其中的纰漏,不给有心企业钻空子.在法庭系统中,组织技术法官接受相关培训,能够协助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解决一般技术识别问题,保证案件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县级和县级以上地方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储备相应的技术和司法人才,建立法律咨询热线及顾问办公室;对没有能力维护其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给予法律支援,使企业的维权成本得到控制.地方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定时向各企业下发维护知识产权通知,强化员工对创新知识产权的认识以及创新成果的重视.

2.4工作专门化

一个高效、和谐、稳定的企业离不开工作专门化.企业开展工作专门化,要尽可能地规避工作职能的重复和缺失、各专门化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协调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弱化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将对中小企业的稳定带来隐患,高级管理者务必认清这一基本实情.管理人员须在认清工作专门化劣势的基础上,尽力促进各专门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专门化的优势.从外部市场聘用技艺精湛的技工和有才能的高级管理人员,减少培训费用和节约时间成本,以实现企业工作高度专业化,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引进的外部专业人才能够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激励企业现有人员积极工作,引导企业员工创新,营造全员创新氛围.

2.5创建一套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信息管理系统

现在是信息时代,中小企业应该尽可能地驾驭这一时代特性,逐渐实现工作网络化.即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借助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帮助员工以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和共享信息等.中小企业应该尽可能地运用数据间的关联性,构建一套融合通信、业务处理、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执行信息、工作反馈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员工以及部门之间互通有无,全员共享技术创新成果,激励员工进行再创新.综上所述,为了高效快速地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所存在和产生的问题,优化技术创新环境,本文提出的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旨在建立以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据实现企业网络化办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激励产出更多技术创新成果.信息管理系统以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为核心,以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作为问题归类及解决的载体,通过主要部门引领创新以及借助外部条件的支持,使企业成员树立创新观念,产生创新动力,从而提升组织的技术革新能力,推进企业整体创新.问题一旦发生,信息管理系统就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责成责任部门处理,杜绝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工作效用下降情况的发生,大大节约时间成本.各部门的工作数据借助互联网及时上传到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以供其他部门借用.这样企业员工就可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快速找到其所需要的数据,保证工作高效进行.信息管理系统还会受企业内部以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颁布健全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法规,将会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处理相关问题的效率;外部人才市场人才的质量还将会决定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的水平.因而,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地排除外部环境的干扰,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

3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改革、成长的关键和首要内容均为技术创新.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在探索契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促使总体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并且为实现国民幸福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与高经济发展国家比较,我国中小企业现代化技术后进,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还只处于迎合市场需求的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认清和快速解决自身发展存留问题的前提下,应该尽快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借助健全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员工对技术创新的认知,培养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员工对知识产权法规的熟知度,从而增加组织的创新与产出.

参考文献:

[1]连立帅,陈超,米春蕾.吃一堑会长一智吗?———基于金融危机与经济刺激政策影响下企业绩效关联性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6(4):111-126.

[2]余绍忠.创业资源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131-139.

[3]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高管与员工:激励有效性之比较与互动[J].管理世界,2015(5):160-171.

[4]余子鹏,王今朝.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5(7):49-55.

[5]仲伟伫,付小庆,王丽平,等.基于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政府作为评价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63):90-99.

[6]赵静,陈玲,薛澜.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选择和行为差异———一项基于政策过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论[J].管理世界,2013(2):90-106.

[7]张根明,温秋兴.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26-129.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客教育;重要性;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拓宽教学领域,采用科学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确保通过正确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更好地完成创客教育工作任务,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创客教育的重要性

创客教育是美国研发的教育形式,其中包括科学教育战略、技术教育战略、工程教育战略以及数学教育战略,属于后设置的学科内容,倡导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形成整体融合模式。利用创客教育方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促进社会实践操作的丰富性。在此期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等能力,使他们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提升学习效果。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很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也不突出,难以更好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甚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在开展创客教育之后,教师能够结合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特点,更好地满足教育工作需求,不断地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创客教育,还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以及发展需求等,针对教育内容以及模式进行整改,创建新时期专业化的教学机制以及模式,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更好地完成目前的工作任务。

二、信息技术教师采用创客教育的措施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意识到创客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完成目前的教学指导任务,充分发挥相关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

1.利用游戏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小游戏的制作作为主要依托开展教学工作。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所以利用此类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示范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示范“凶恶的鲨鱼”相关游戏,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海洋深处鱼儿们快速游动,凶恶的鲨鱼咬吃小鱼的场景。在示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角色绘制,在模块中更好地进行基本功能模块的控制,了解具体的编程原理。在此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简单进行“走迷宫”相关游戏的制作,充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兴趣。在教学完基础知识之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针对相关的Scartch制作软件进行学习以及分析,让学生了解相关软件的操作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到小游戏的制作活动中,使其收获成就感。在此期间,教师还需与学生相互交流,对作品进行展示。这样除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形成智慧互补的相关优势。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在制作相关软件之后,介绍自身创意内涵以及编程方式,在相互学习、共同评价的情况下,形成优势互补的机制,更好地完成目前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学任务。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创客教育,应总结教学经验,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相关工作,全面提升整体教育工作效果,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

2.采用“神奇的传感器”教育方式Scartch除了属于编程软件之外,也支持硬件编程,其中包含传感器以及单片机元素,具备外接光纤以及外接温度的积极作用,适合编制生动性以及趣味性较高的动画项目。传感器的帮助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如“光照变色龙”是结合光线的强弱程度进行处理,龙身上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而“热胀冷缩球”的相关传感器会在温度改变之后变小,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观察以及实践操作活动中,提升其学习兴趣以及参与度,更好地完成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教师应充分发挥创客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良好的教学机制以及模式,全面增强整体的创客教育效果,更好地完成目前的创客教育任务,提升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满足时展需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应树立正确观念,在合理进行创客教育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利用游戏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采用“神奇的传感器”教育方式,创建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要在保证提升创客教育工作效果的情况下,探索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同聚.走出创客教育误区与破解创客教育难题[J].电化教育研究,2017(02).

[2]王同聚.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智创空间”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0).

[3]黄荣怀,刘晓琳.创客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6(04).

[4]郑茜.创客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5篇

我国学者在总结归纳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方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陈劲等根据Chiesa和Burgelman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构建了技术创新审计“C-S”模型,并对中国企业和加拿大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为基础对技术创新审计工具和方法进行了理论和案例研究,提出了综合技术创新审计的“SPRE”模型。马宁等[22]针对企业R&D能力的审计评分卡进行技术创新审计基准研究,陈光对企业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进行研究邓艳、雷家骕等对企业协同创新管理的高标准定位与审计、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和从奥斯陆手册①发展角度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管理新动向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审计的相关研究。我国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模型构建、审计方法的讨论,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和应用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更缺少专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从事相关科技服务的机构和企业还未认识到技术创新审计的作用。从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技术创新审计的宗旨是为技术创新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公允的信息,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科技支撑服务,改进和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科技专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技术创新审计的实质是一项集成创新管理工作,是对委托人的创新活动的鉴证、评价,并提供创新活动的实施建议。

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价值

2.1独立性的技术创新审计重要性由于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尚未建立,技术创新审计的机理和功能定位缺少理论和实践研究支持,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与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概念混淆现象。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对特定的用户(委托者)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可行性、绩效和效率、潜在技术和市场风险等进行测度,以审计报告形式给出具体的改进和改善意见。独立的技术创新审计不仅对开拓以建立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的理论研究、完善我国技术服务市场和提高技术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2.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主要任务技术创新审计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管理方式,既涉及“审计”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又涉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研究。传统财务审计是定期的、事后审计,按照通用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准则,运用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财务表现与制定标准的一致程度给出评价。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审计可能发生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任何时候,要求“分析复核”的对象是多重的。建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和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均存在较大的研究探讨空间,包括提供与技术创新过程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审核、技术市场成熟度评价、技术创新过程成果市场价值评价及成果转让审核、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技术创新成果验收评审、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技术创新措施的改进等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和内容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和难点。

3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框架体系

3.1技术创新审计的功能技术创新审计是一项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工作,在功能上与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和技术创新评价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如图1所示。根据英、美、德等国对技术创新审计及应用研究成果,以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为主要委托人的技术创新审计,通过获取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审计证据,鉴定或评价技术创新活动的现实情况与期望值的相符程度,确定需要改进的环节,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完善。而对技术创新过程、能力、业绩和风险评价是技术创新审计的重要部分和测度依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的结果是对技术创新管理及管理咨询的补充和完善。

3.2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框架的建立从审计管理的角度看,建立技术创新审计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鉴证是技术创新审计的“显像”任务,为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我国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是实施技术创新审计的基础,也是技术创新审计是否能实施的关键步骤。“技术创新审计准则”是技术创新审计工作遵守的规范,是判断技术创新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准则的公允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科学测度技术创新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是为了测度技术创新活动供测度标准和标准数据库,为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的程序化、系统化和标准化操作和开展提供依据。编制技术创新现场工作手册,是指导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针对不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规范相应的技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包括编制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立项审核、技术市场成熟度评估、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的市场价值估值、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评估、技术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价、技术创新活动措施改进建议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审计工作程序手册。由于技术创新审计是一项探索性的专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目前还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因此,进行模拟实验工作也是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不同性质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审计实验模拟,验证技术创新审计实施的可行性。

3.3技术创新审计研究的核心内容

3.3.1建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鉴证是技术创新审计的“显像”任务,为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设立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是实施技术创新审计的基础,也是技术创新审计是否能实施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技术创新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公允性和可操作性。技术创新审计准则是技术创新审计工作遵守的规范,是判断技术创新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准则的公允可以有效地改善技术创新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科学测度技术创新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审计一般准则、技术创新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技术创新审计报告准则。一般准则: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职业道德。现场工作准则:审计计划与可行性;对技术创新过程特征充分恰当的取证;技术创新环境与能力测度;研发产品市场成熟度测度等。报告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要求;与审计标准的比较差异披露;审计表达。

3.3.2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既是建立标准源的基础准备工作,也是修正和完善技术创新审计标准的交叉互补工作。主要研究任务要解决以下问题:收集哪些数据?用什么方法收集信息和数据?如何甄别和筛选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分析处理数据。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技术创新审计测度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主要环节和步骤。技术创新审计测度工作路径,如图3所示。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是一个广泛收集数据、甄别、筛选、分析数据和评价数据的过程,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工作。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变换映射、SPSS统计软件、结构方程),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最后以技术创新卡片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测度的结果。技术创新审计测度是一个广泛收集数据、甄别、筛选、分析数据和评价数据的过程,也是量化技术创新过程的工作。为了保证测度的质量,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可采用变换映射、SPSS统计软件、结构方程),检验指标效度,修复数据,提炼与技术创新有关的特征数据。最后以技术创新卡片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测度的结果。

3.3.3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是技术创新关键成功因素的集合,以此作为衡量技术创新成熟度标杆。“标准源”实质上也是“标准库”,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不但可以减少目前技术创新管理中的“多重评价”和“任意评价”现象,而且可以规范技术创新管理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标杆,更重要的是使技术创新审计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验操作有标准可依。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构建工作量庞大,需要不断数据积累和更新。经合组织(OECD)为测度不同国家(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奥斯陆手册(OsloManual),作为OECD成员国创新数据采集指导范本。以技术创新审计测度获取的数据为依据,集合技术创新成果因素,分类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如图4所示。为提高技术创新审计的操作性,标准的选择要简明、可度量和便于使用,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在重多数据中甄别筛选。技术创新成功因素诸多,有些是显性的,可以测量,有些是隐形的,很难观测到。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数据,建立技术创新审计标准源。通用标准:适用于任何企业;分类标准:适用于不同规模企业、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标的(测度对象)等。建立技术创新过程标准化的不同用途的“指示器”。

4实施技术创新审计应用价值的讨论

4.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占我国企业组织总数85%以上的中小企业来说,普遍面临着创新资源短缺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企业需要务实的、可操作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以企业的集成创新管理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审计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本文作者调查研究报告显示[15],91%的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除了需要资金和政策扶持外,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得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例如,新产在开发过程占领战略性商业领域的信息(测度)、企业创新潜力的鉴定、新商业领域的评价和原技术创新计划的改进和变更。专业的技术创新审计服务是中小企业急需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在技术创新审计研究和应用给出了很好的范例,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上都有改善的潜力,主要问题是企业本身缺乏自身判断能力,一个独立的、具有专业水平的科技管理服务(技术创新审计)机构,通过“现场创新审计”———对技术和市场的测评、鉴定和取证,以技术创新审计报告的形式,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改进意见。

4.2优化科技服务市场的需求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投资人、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干扰企业技术创新的视线。作为外部的、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审计不仅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对改善、优化科技服务市场。技术创新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这种直接的、专业的、规范的和可操作的技术创新管理服务对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专业化技术创新管理和服务的需求不亚于对资金和政策扶持的需求,在我国建立专业的技术创新审计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创新审计准则体系,培养技术创新审计的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审计的学术研究,推广实施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现场创新审计”的方法,对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领域、创新技术创新服务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6篇

大规模铁路建设需要对技术创新机理和规律有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和半结构访谈,分析面向铁路工程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并以参与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各主体为问卷调查对象,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需求、环境、资源和管理对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绩效有明显影响;需求具有引领作用,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资源起基础性支撑作用,管理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并得出相关启示。

关键词:

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

以青藏铁路、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为代表的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标志着我国铁路工程技术整体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1-3]。伴随铁路的快速发展,我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铁路设计、建造、运营等一系列重大成果,建立中国铁路技术体系,走出一条铁路发展的成功之路。总结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实践,特别是高原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等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清晰界定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内涵,探讨其作用机理,对于提高我国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内涵界定

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是以铁路工程为依托,以铁路工程实践问题或行业共性问题为需求,通过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试验开发等手段,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采用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模式,集合优势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最终实现铁路工程目标的过程。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涉及资源、信息、组织等众多要素,其内涵较丰富。(1)起点是工程需求。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首要目的是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有需求才有创新,需求拉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接受工程实践检验。另外,铁路主管部门从行业发展角度提出铁路行业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系统规划,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市场竞争等需求必须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共同落实到铁路工程中。(2)重点是新技术应用。铁路工程具有明确的工程目标,同时又受环境、资源等因素限制,其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及科研成果应用等内容,重点在于实现工程目标所必须的新技术应用,即如何将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新技术成功应用到工程实践中。(3)过程是多主体协同。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是一个分阶段实施的动态过程。前期决策阶段需要进行技术蓝图设想和技术方案策划,包括行业共性技术问题以及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问题,在工程实施中进行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勘察设计阶段需要提出设计方案,并提出相应技术指标,通过技术评审对不同技术方案进行择优;施工阶段是技术创新最密集的阶段,需要各技术创新主体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协同合作,研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难题。

2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2.1影响因素分析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技术方案和创新环境,更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密切相关。绩效可视为技术创新结果,这里将其作为技术创新成果评定的方式。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很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一般认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的成败与市场、文化、战略、组织、管理、资源、制度、信息等非技术因素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的互动和协同起关键作用。一般认为工程层面技术创新特点体现在需求衍生性、时间约束性、多主体参与性、风险复杂性、技术集成性和收益模糊性,是各类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成果的集成过程。基于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内涵、文献调研及专家访谈,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工程需求、环境,资源(资金、人才、信息)和管理(组织、激励、协调)等,按性质归纳为工程需求、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管理因素四大类。

(1)工程需求工程需求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泉。工程需求包括铁路工程本身对工程技术、工程质量、工程材料、建设工期等方面的直接需求,还包括工程组织中各参与方自身发展的长远需求及国家宏观层面的需求,需求随着铁路工程的推进不断调整和变化。直接需求是解决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时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实现工程目标。长远需求是为铁路行业发展解决重大共性技术问题,通过重大铁路工程的建设引领铁路建设技术的潮流,提升铁路建设水平,为国家增强在铁路技术方面的话语权和铁路技术体系的输出创造条件。这种技术创新是自发、主动的行为,有益于自身发展,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而且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管理因素管理因素是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大幅提升。结合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实践,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激励和协调等。①组织。技术创新是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组织形式直接影响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组织系统运行良好的标志是各类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动机、创新行为、创新成效、技术创新动机之间形成一个正循环,各主体的创新动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加强。在铁路工程技术创新过程中,各参与主体技术创新动机及利益实现途径均具有较大差别,如果各类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动机和利益实现途径彼此相悖,那么各参与方之间不可能形成合力,不仅会造成工程技术创新成效的降低,而且会导致技术创新偏离预期方向,最终导致技术创新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建立有效的运转机制来规制与激发技术创新参与主体,使各创新主体能够自觉围绕工程目标开展协同创新,是确保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②协调。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离不开协调。协调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网络综合集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统筹技术创新目标、进度、标准,协调各参与主体利益的关键问题,更是确保铁路工程技术创新高效进行的重要支撑。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协调机制的作用体现在:一是实现技术创新各参与主体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协作;二是约束与激励参与主体的技术创新行为,避免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三是有效消除成员之间的目标冲突、任务冲突、利益冲突,增进合作伙伴的信任与理解,提高合作效率;四是确保技术创新信息传递的实效性、真实性、流畅性和完备性。③激励。与其他工程活动相比,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同样需要激励。首先,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成果蕴含无形的知识、方法,创新成果运用到铁路工程才能体现价值,这些知识和方法可以被合作单位掌握,来分享知识带来的收益。由于复制知识比创造知识更容易,所以复制者可以在投入较少经费的情况下得到收益,需要采取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等激励措施,保障技术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其次,技术创新从投入到产生创新收益的时间间隔较长,需要经过选题论证、关键技术攻关、评审验收等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没有收益补偿,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和补偿。第三,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采用一种新的施工工艺或者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与技术成熟的方案相比,往往不确定性较高,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造成创新的失败。这些特征和特性影响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需要进行有效激励。

(3)资源因素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技术创新过程是复杂的系统资源整合过程,实现协同创新的首要困难便是资源的限制。铁路工程技术创新需根据工程需求及技术创新现状,充分利用、整合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资源,将技术相关企业、优势互补的制造企业或科技型企业集团纳入技术创新网络,充分发挥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创新人才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技术创新合力,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在研发过程中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此外,建立科技成果共享制度,在实现协同创新的同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收益放大优势。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宏观政策导向直接影响铁路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政府为铁路工程提供信息和指导,降低参与方的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站在整个行业的视角,对铁路技术创新进行系统规划,调动全国铁路相关领域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通过大力推进铁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创新成果与创新绩效之间搭建桥梁。通过政策措施,实现创新激励、信息共享、成果保护。在铁路主管部门的主导和统一组织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集中优秀科研力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围绕重大铁路技术课题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铁路工程技术创新还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推动铁路工程的各参与方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当前铁路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铁路工程参与方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争取市场份额和实现盈利目标,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以确保效益,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2.2研究假设提出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过程受需求、管理、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创新绩效能够衡量工程目标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通过影响因素与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探寻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内部机理。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哪些手段可推动其实施,其发展的基础、支撑是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否有不同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由此提出一个描述需求、管理、资源、环境因素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如图1所示。

3研究方案设计及实证研究

3.1方案设计

3.1.1问卷设计为验证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进行问卷设计。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并结合铁路工程的特点提出问卷的测量指标。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项目参与人及铁路技术创新项目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环境、资源、管理及绩效的相关测量量表;第三部分是问卷补充及建议。为了验证研究假设,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打分,其中“1”代表“强烈反对、最小值或零频率”,“5”代表“完全同意、最大值或高频率”。为减少因答卷者不能理解问题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广泛听取企业界与学术界专家意见,并对问卷进行预测试,对问卷的表述与措辞反复修改完善,尽量避免题项难以理解或表达含糊不清。

3.1.2数据采集为保证问卷覆盖面,使调查具有代表性,问卷调查对象来自参与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主要是参与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建设与管理的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原铁道部科技司工程管理中心)、业主单位(上海铁路局、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高等院校(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科研院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原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设计单位(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施工单位(中铁五局、中铁七局、中铁十六局)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原中国南车、原中国北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要求答卷者具有10年以上的铁路工程工作经历,且在访谈时不带任何角色设定,依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判断。

3.2描述性统计与信度分析

3.2.1问卷回收情况与描述性统计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进行,受访专家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反馈问卷,共反馈问卷118份,经过整理和鉴别,得到有效问卷104份。对有效问卷与无效问卷对应专家所在的单位性质进行了t检验,分别为p=0.22和p=0.29,反映出问卷在单位和主体上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就样本数目而言,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需的样本数要求为样本数与模型中欲估计的参数差大于50,并认为样本数至少在100~150间才适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因此所搜集的样本数(N=104)是适当的。

3.2.2可靠性分析数据的信度是衡量测量项目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采用SPSS19.0对收回的104份有效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本次调查的Cronbach′sα值为0.878,所评估项目的标准化Cronbach′sα值为0.873,大于0.8,调查量表的信度较好。

3.3假设检验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与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验证观察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关系,以及潜在变量的相互关系,即对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并分析数据拟合结果。主要拟合指标包括卡方自由度比值(CMIN/DF)、适配度指数(GFI)、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增值适配指数(IFI)、比较适配指数(CFI)等。一般,CMIN/DF小于5、RMSEA低于0.08,表示模型可以接受,且GFI值、IFI值、CFI值介于0与1之间,越接近1表示适配度越佳。

3.3.1假设H1的检验假设H1试图说明工程需求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CMIN/DF为1.475<5,RMSEA为0.051<0.08,GFI为0.714,IFI为0.789,CFI为0.778,均接近0.80,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合理,说明模型有效。从路径系数来看,工程需求对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9,P小于0.001,说明工程需求对绩效与管理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假设H1获得支持。

3.3.2假设H2的检验假设H2试图说明技术创新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CMIN/DF为1.874<5,RMSEA为0.072<0.08,GFI为0.798,IFI为0.774,CFI为0.764,均接近0.80,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合理,说明模型有效。从路径系数来看,技术创新管理对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41,P小于0.001,假设H2获得支持。

3.3.3假设H3的检验假设H3试图说明技术创新资源与绩效的关系,如图4所示。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CMIN/DF为1.776<5,RMSEA为0.077<0.08,GFI为0.767,IFI为0.742,CFI为0.730,均接近0.80,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合理,说明模型有效。从模型拟合结果来看,技术创新资源对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3,P<0.001,说明资源对绩效与管理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假设H3获得支持。

3.3.4假设H4的检验假设H4检验技术创新环境对需求、管理、资源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主要采用分组处理方式,将干扰变量依群组做情境区分,依据环境特征对样本进行分组处理。环境变量主要考虑市场环境,分为高市场动荡和低市场动荡两种。在高市场动荡、低市场动荡环境下分别构建与前述假设相同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分析结构见表2。由此可见,环境在技术创新需求、管理、资源与绩效之间均存在影响,假设H4获得支持。

4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在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建设与管理实践中,铁路工程需求、环境、资源和管理等因素与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工程需求、环境、资源和管理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明显影响,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工程需求具有引领作用,铁路工程以工程需求为导向,需求既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活动的起点,也是其重要动力源泉。技术创新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实施技术创新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行,明确各参与主体利益及风险分配、权责划分等,同时建立良好的激励与协调机制,强化过程监督与反馈,有利于技术创新目标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资源具有支撑作用,资源是技术创新开展的基础并为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与物力支持,人力资源是其中关键,信息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重要作用。技术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绩效有调节作用,铁路工程的创新环境涉及宏观政策、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是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一系列约束条件,既可以阻碍技术创新也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影响技术创新实现的速度与绩效。由此,提出基于高速铁路与重载铁路的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在工程需求的引领下,构建技术创新组织,通过科研立项、技术研发、联合攻关等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经评定验收、推广应用,实现工程化,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绩效。工程需求的牵引力、管理的推动力、资源的支撑力、环境的影响力共同促进技术创新绩效与水平的提升。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即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四力模型”,如图5所示。

5相关启示

为进一步提升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绩效与水平,结合我国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现状与经验,从环境、资源、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特别强调坚持技术创新行业统筹,搭建面向铁路工程的技术创新平台,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构建激励相融动态反馈的管控体系,调动各方技术创新动力与积极性,注重技术创新过程监管与第三方评审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铁路工程的可持续创新。

(1)坚持技术创新行业统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坚持技术创新行业统筹,是铁路行业的成功经验。中央政府及铁路主管部门在制定行业规划和技术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整合各方资源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形成市场优势、资金优势和联合优势,可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应继续加强铁路科技宏观管理,密切跟踪世界铁路科技发展趋势,制定铁路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政策,确定铁路行业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领域,组织开展自主创新,引领铁路科技发展。应通过政府采购和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铁路装备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加快采用世界先进技术的步伐。应紧紧围绕运输和建设的重大需求,统一安排技术创新的重点课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协调科研资金和资源,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大型铁路企业应在行业统筹下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科技攻关,为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做好储备和铺垫。

(2)搭建面向铁路工程的技术创新平台铁路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应在明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基础上,各参与方协同合作,共同完成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工作。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开展应以工程项目为依托,以需求为引领,建立以项目业主为核心、各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搭建面向铁路工程的技术创新平台。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既是全面提高科技实力和进行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措施,也是开拓铁路科技新领域、发展前沿科学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全社会的创新资源。构建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应坚持政府统筹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组织、管理的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关系,理顺各方责任和义务,均衡各方利益,更好地推动铁路工程技术创新。

(3)构建激励相容动态反馈的管控体系铁路工程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联结的有机整体,各参与方的创新动力与积极性的调动、激发,是工程技术创新的一块短板。因此,应建立健全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从文化、制度等方面调动铁路工程技术创新参与方的积极性,创造良好技术创新氛围,重视、鼓励与支持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奖励制度,激励参与主体积极创新;开展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激发参与主体的创新思维,提高参与主体的创新能力。同时,应加强技术创新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由第三方评审、过程监管为核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铁路工程技术创新监管体系,与动力机制共同形成激励相容动态反馈的管控体系,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7篇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突出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四、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五、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新晨

六、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七、创新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技术创新措施范文第8篇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对象、创新程度、创新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过程)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渐进的产品创新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工艺(过程)创新是指在生产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重大工艺创新和对原有工艺进行改进所形成的渐进式工艺创新两类。

2、按创新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两类。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引进型技术创新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

模仿型技术创新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特点

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二、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同志在1995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30%提高到60%以上。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1、技术创新效率不高

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通用标准是:年均专利数量与国家科技人才数量的比值和单位R&D经费产出的专利数量。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统计分析,1998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166.77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96.27万、94.81万、47.02万和31.84万,分别只相当于我国的58%、57%、28%和19%。但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效率低下,按照IMD的数据,每万FTE产出的专利(包括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件数,我国为10.8,而美国为1714.4,日本为1737.0,德国为1534.0,法国为1504.9,都超过我国的100倍;英国和韩国分别为984.8和554.7,是我国的50倍以上,印度也达到44.6。要是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统计,结果好了一些,但是,每万个全时R&D人员年均专利产出也只是22.5件,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1/50,也只有印度的一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低下还可以从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上表现出来,我国每亿美元R&D经费的专利产出为46件,只有美国的51%,日本的43%,德国和法国的34%,英国的38%和韩国的72%。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上常采用以专利数和重大科技成果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指标。我国专利数总量增长缓慢,其中发明专利出现负增长。我国年均重大科技成果数与90年代初相比较,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数约15万项。但是,部级科技成果的数量自2001年以来除个别年分之外,几乎逐年下降。其中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2004年与2001年相比,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其他部门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2%,73%,43%,7%。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行业上看,工业下降50%,农业降幅达76%,医药卫生降幅为53%,其他行业降幅为11%。

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我国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20年,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飞机、移动通信、软件等,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1993年至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4%,但是,高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还不显著。199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4.9%(1993年)、13.8%(1993年)、18.6%(1994年)。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占GDP的份额也一直维持在1.5%至1.7%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1991年就达到了3%以上。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3.2%,高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但是在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仅占6.8%,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以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计算机产量不到世界的1%,全国的产量还不到IBM一个公司(785亿美元)的60%;行业利润不及因特尔公司(69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软件产品质量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低,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滞后的原因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观念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滞后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尴尬局面。

1、技术创新的观念落后

缺乏市场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最大的思想障碍。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还是“生产单位”,在中日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在日本,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组织,企业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职能就是创新。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际上只是按固定方式和指令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即“生产单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1

在技术创新观念上,我国缺乏市场意识,将其理用来专指“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2特别是目前一些党政官员和学者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或者将“创新”概念泛化,或者将“创新”说成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提“市场成功”和“实现商业价值”,阉割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2、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而企业是实现这种结合的纽带与场所。因此,企业无可争辩地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的上游活动,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研究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向企业转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的中间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成为R&D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和R&D资源配置不当,R&D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

3、技工短缺,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最近几年来,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根本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技工短缺,技工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技工断层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一亿四千万,其中只有50%是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的比例超过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仅为5%。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近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们恰恰相反: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超过35%,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只有15%。相比之下,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据报载:如今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12个百分点。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达40万人以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成为各国竞相夺取的对象。我国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公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短缺与人才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4、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虽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在保证一定的社会收益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产权的私人收益率,创新的激励机制得以调整,但仍然存在创新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的问题。我国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很低。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低是社会上假冒、仿制产品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专利侵权案行为处罚过轻。因此,在我国不少地方,仿制与假冒他人商品的侵权者往往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发明创造者却是最大的亏本者;付出巨大研发新产品费用的企业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以不正当手段仿制的侵权者却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经销真正的名优商品者往往盈利很少,而销售以次充好的仿制者却大发横财。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我国企业不重视赋予创新成果以自主知识产权。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再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一)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一方面要求为其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保证和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环境。

1、完善我国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环境的措施

①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

③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2、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快观念转变,大力倡导鼓励创新、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创业风尚,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文化范围。要做到:要树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树立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观念;要树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按照科教兴国和推进技术创新等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文化。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1、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提高技术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战略、创新机制论述、创新速度。技术创新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赢得创新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3、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行为获取创新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者、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者、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4、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5、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

6、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实验,促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网络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最佳效益。

1、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技术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企业抵御和化解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为此,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创新成果、共担创新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2、增强模仿创新能力,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模仿创新虽然难以获得成功率先创新那样的高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的高额投入和高风险。在技术方面,一是模仿创新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使研发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可有效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模仿创新可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进行模仿改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三是模仿创新可充分利用率先

创新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的投资大为节约。

3、加强合作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为有效化解技术风险,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努力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以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分散创新的技术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风险,同时往往可以节省研发费用。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的战略,降低技术研发的难度,同样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并减少R&D费用投入。

4、提高技术创新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首先,要增强企业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领导者要把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并成立以厂长或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以保证创新思想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创新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的规范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并给予创新人员适度的分权和灵活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