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

技术创新与管理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312

国内刊号:61-1414/N

邮发代号:52-1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与创新管理》(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协会主办的刊物。办刊宗旨:以宣传国家科技、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己任,报道高校科研管理、科研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2篇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在担任总裁的7年中,于淑珉带领海信集团成为一个政令畅通、行动迅速的企业集团,取得极大的发展。2007年1月当选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前瞻观点: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否则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海信成功收购科龙,成为国内惟一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并拥有沪、深、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2006年海信电器的年度销售收入为435亿元,累计增长16.2%。海信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平板电视在国内市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最大隐忧。要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蜕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对海信来说是如此,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中国的家电企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行业之一,因此更要在这个方面起表率作用。2007年,中国企业要将自主创新提到日程上来,并切实地实施下去。

海信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以往所有的电视芯片都产自国外,这意味着中国电视没有决定自己产品的权力。于是,在巨大的投入风险之下,海信2000年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2005年6月,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研制成功,我国年产近7000多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就此打破。同年,海信又研发成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矢量变频冰箱控制技术。此外,海信还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矢量变频技术、智能交通、3G手机等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4年海信明确提出了平板电视将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到今天平板电视市场的突飞猛进充分证实了海信在技术创新上的发言权。2007年,海信将全面进军多媒体,成为“全球多媒体产品提供商”,率先布局多媒体,相信也会取得成功。

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海信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日前,海信冰箱刚刚捧得“中国家电行业科技创新示范产品奖”,不久,变频专家海信空调、保鲜专家海信冰箱又荣膺由中国制冷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奖,海信成为惟――家获此殊荣的空调品牌和冰箱品牌。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海信的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这就是“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但是,只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低下,那么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因此,在2007年,企业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企业都要重视这一点。

海信的员工必须要有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战略精神和贯彻战略思想的能力,这样企业的决策才能快速实施。为了保证执行力贯彻的良好效果,企业要以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重点转变这些“关键的少数”的思想观念,以这些“关键的少数”去影响“次要的多数”,企业的经营革新工作才能贯彻到底。这就是我常说的“管理出效益”。

综合起来,“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2007年则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继续将这三点贯彻下去,树立良好品牌,为建立百年海信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省略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丹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EB/OL]. /n1180/n1566/n258237/n258854/13733191. html,2011-07-29/2012-8-10.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4篇

1.1基础施工技术

1.1.1桩基施工技术。我国的桩基施工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灌注桩。这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般直径为1.5米、孔的深度为50米左右。另一种是创新型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是成本低、桩基的体积小。

1.1.2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第一,土钉墙施工技术。土钉墙的造价低而且使用过程简捷,适合于深度较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较广。第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对施工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在坑基较深的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正向着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方向发展,好处是墙的厚度减少了,而支护墙的刚度提高了,内支撑的数量也减少了,而且在反拱作用下,支护墙和变形、裂缝减少了,提高了防止渗透能力。第三,创新型的施工技术——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

1.2混凝土施工技术

1.2.1常规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现代的建筑工程规模越变越大,促进了混凝土预拌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传送技术——泵送的发展。第二,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最成熟的施工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模板施工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

1.2.2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我国生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量使用本地材料和超塑化剂、粉煤灰、无机超细粉、磨细砂渣等。我国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已经掌握到强度C100以上,并且已经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等;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收缩小、徐变小、快硬、早强等特点,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配;二是组织工作要以混凝土的使用数量为依据,如混凝土的供应可以通过混凝土拌和站、现场混凝土泵送车、后备电源、混凝土罐车等保障;三是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斜面开始推进,从大斜面逐层下料,并分层振筑;四是在施工现场通过温度测量微机自动测量和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度。

1.3钢结构施工技术

1.3.1一般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焊接施工技术。工厂制作的焊缝和现场安装的焊缝是钢结构焊缝的两大类。在焊接之前要检查错口量以及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并把焊道内和焊道两侧的锈斑、氧化皮、油漆、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现场焊接顺序应该按照降低焊接应力和减少焊接变形的原则进行。第二,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安装构件时必须严格按安装工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当天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如果不能形成时,必须加揽风绳固定,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钢构件柱梁安装完毕后,要尽快调整钢柱垂直度和高差垫片,然后封闭柱脚,并二次灌浆密实。

1.3.2创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用钢索和其他钢结构体系组合成平面或空间杂交结构,具有容重轻、强度高、加工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它通过对钢索施加预应力(索可为斜拉索、悬索,预应力索可直线布索,也可曲线布索)来增强杂交结构的刚度,能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小结构挠度,并对结构受力性能实行有效控制和跨越大跨度。第二,高强螺栓施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分为两步:一是高强螺栓安装;二是高强螺栓紧固。高强螺栓安装要在把节点及抗滑移接触面处理好之后才能进行,而且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要统一。通常情况下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为从内向外,只有操作不方便时才可改变穿入方向。

1.4防水施工技术

我国在普通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丙烯酸乳液、优质水泥、胶粉、砂等为原料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防水材料的缺陷。如在屋面的防水施工中,采用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防水技术,施工人员通过对节点、板缝、基层等进行处理,对塔楼、裙楼实施分遍涂抹,以防水涂料对防水层实施收头处理等,实现了新时期对屋面的有效防水。外墙工程的防水,则实现了对加气砼的砖墙技术的使用,通过在抹灰之前对外墙铺设钢丝网,实施对于各种裂缝的有效封堵,以达到外墙防水施工目标。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2.1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而且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我们必须依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是施工组织体系要科学合理和贴近市场,生产力有弹性,产业结构有刚性;二是要分离施工的管理职能与施工作业职能,两者做到各司其职。

2.2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理念的创新,这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建筑企业中管理中,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才会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加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工作。

2.3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机制的创新,它能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机制,要通过以下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一是通过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才的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决策机制来规范管理决策层的行为,使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并通过风险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4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建筑施工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构造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必须以科学、客观、合理为原则。在构建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时,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工程监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进行学习和综合应用,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结语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号)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6篇

基金项目:高层建筑项目管理研究(城科字2011第1-9号)

作者简介:廖奇云(1966-),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e-mail)leizhenmyth@126.com。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环境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建筑业企业保持其竞争力优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匹配尤为重要。文章论述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内涵,构建了创新系统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进行测度,表明协同模型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协调发展;协同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105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建筑业发展水平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增强建筑行业企业创新能力,成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1]。在企业层面,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创新。然而目前,一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与其投入相匹配。这主要是一些企业只单纯重视技术创新或者管理创新的作用,很少考虑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相互协同可以使企业创新获得更好的效果。建筑业企业广义技术进步可分为建筑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里管理创新包含制度创新)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作为影响创新绩效的内部因素,对创新绩效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业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其内部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个子系统在某个时间的状态最好,并不表示该系统整体功能最优。技术创新能否提高企业创新的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协同。管理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只有不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使组织长久服务于技术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业的创新发展,以及竞争力提升的整体效果。目前,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较多,而将协同理论用于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的研究很少,且对协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3],将模型与实际结合计算协同效应的较少。基于此,文章进一步阐明建筑业企业技术与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并建立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度模型,对系统协同程度以及创新协同效果进行评价。一、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涵

建筑业创新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建筑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事业,并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4]。建筑业作为独特的行业,它的技术创新与其他产业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建设产品的一次性及不确定性,工程项目之间的复杂的内外部关系及复杂的项目环境。(2)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由于组织的临时性很容易使得工程集成的技术创新产生不连续性。(3)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频繁程度受到建筑产品及其相关活动影响程度及范围的制约。由于建筑业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效应,关系着参与方及使用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而创新活动越多,建筑活动的不确定性加大,相应风险增大,无形中增加了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难度。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有效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原有的生产函数,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在不改变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用较少的投入获取同样的产出水平[5]。管理创新是一种动态行为,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立于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外的生产力要素[6],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见图1。

图1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内涵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奇云,等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模型研究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从研究开发—市场成功—创新扩散的完整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必然面临着一定的组织管理问题,唯有不断地创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5]。为实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企业应通过内部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相

组织和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视角出发,企业须同时注重内外部管理创新,以推动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越高,越有助于整个企业系统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也非常有利。基于此,对于企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进行测度非常有意义。

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模型

(一)协同理论

协同论(synergetics)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系统内部还是各个子系统之间只要存在联系、合作甚至是竞争关系,就存在一定的协同行为。协同发展是处于发展状态的事物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向前的关系[7]。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类型多种多样。其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子系统通过怎样的自组织合作,并以自组织形式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从而寻找到子系统间受支配的协同作用。协同强调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其之间的合作而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整体实现大于各个分系统单独实现的目标效果。

构成完整的协同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就是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使得企业获得超过两者简单相加的效应。伺服原理,系统和子系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变量中,描述宏观状态、结构和行为的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通过这个原理,在进行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它们之间协同作用测度时,找到最主要、最有效、最具决定性的参量或变量,可以使得系统整体效果较好。自组织原理解释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交换的条件下,系统可以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而自组织形成新的时间、空间及新的功能结构。它说明在建筑业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系统中能够通过自我的选择、测度以及改进使得企业创新系统获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协同理论认为,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状态以及有序程度主要取决于序参量。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

假定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可记为s=(s1,s2,...,sn),sj是第j子系统。设子系统sj在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hj=(hj1,hj2,...,hjm),其中:j表示子系统,其数值由系统中子系统的数目决定,i(i=1,2…,m)表示在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其数值由j系统中的序参量分量的数目决定。系统中的有序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增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另一种情况是随着演进过程的序参量取值的减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基于此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协同度模型为:

uj(hji)=hji-xjiyji-xjii∈[1,k]

yji-hjiyji-xjii∈[k+1,m]

其中,xji和yji分别是序参量变量的下限和上限,假定hj1,hj2…hjk的取值越大,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hjk+1,hjk+2…hjm的取值越小,子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大,子系统有序程度越低。uj(hji)值的大小表明序参量hji对系统sj向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中,uj(hji)越大,hji对建筑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系统总体有序的贡献程度越大。因此,可以通过序参量hji的函数uj(hji)的集成来描述序参量对系统有序程度的“总贡献”。这种集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线性加权求和,另一种是几何平均法。文章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即uj(hj)=∑mi=1wjuj(hji),其中,uj(hj)表示子系统sj的有序度,其取值范围为[0,1],wj≥0,∑ni=1wj=1。确定权重的目的是表示各个序参量在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量化值。为了表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可以设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为u0j(hj);待系统进行到下一阶段,系统的有序度变成u1j(hj),因此系统协同发展程度可以用如下模型进行描述:dts=θ*n∏nj=1u1j(hj)-u0j(hj),其中参数θ=min[u1j(hj)-u0j(hj)]min[u1j(hj)-u0j(hj)],它表示仅当u1j(hj)-u0j(hj)>0成立时,系统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效用才表现为正值,这就说明系统在这个时间段正在朝着积极有序的状态发展。在正常情况下u1j(hj)-

-u0j(hj)∈[0,1]。其中,当dts越接近1时,系统的协同水平越高。当然,dts=-1和dts=1的概率都很小,即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状态存在“高水平协同”或“不协同”这两种绝对状态的概率极小。

(三)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系

对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程度的测评采用多指标体系。在进行协同测度指标设计时,遵循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综合性、简明性与系统性、可操作性与易获性、适应性原则,以便能够恰当、准确、科学地反映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状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主要包括战略协同、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知识管理协同以及绩效协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数据获得。在确定权重的时候,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其赋权的主要步骤如下:设指标体系中包含n个指标,则它们之间存在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矩阵中的相关系数rij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其绝对值越大,表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越大。确定权重时,某指标与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总相关程度越高,即表示该指标对其他指标影响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序参量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r=r11r12…r1n

r21r22…r2n

rn1rn2…rnn,其中rij=cov(i,j)σiσj。那么,系统中第i个序参量的影响程度用ri表示,其值越大,表示在系统中其作用越大,相应的权数也越大。ri=∑nj=1rij-1。相应的ri的权重系数wi=ri∑ni=1ri,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与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专家组成员探讨,最终,文章确定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机制)序参量子权重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0.45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0.25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程度0.3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0.3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0.3创新文化氛围0.4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0.7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0.3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0.5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0.5(四)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评价实证研究

某建筑业企业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正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增加[8],为了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测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其中定性数据来自于专家打分。打分采用9分法,即最差值=1,最优值=9,该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见表2。表2某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度评价的基础数据子系统(机制)序参量2008200920102011战略协同机制r&d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视程度5567企业领导与企业家创新精神意愿6667创新决策中r&d部门的合理建议采纳的程度4556组织协同机制创新机构数的比例5666跨部门团队协作创新情况6777创新文化氛围5666业务协同机制r&d与其他部门合作情况6778其他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程度6778绩效协同机制创新整体激励水平6788管理型人力与技能型人力激励关系的处理5667为了更好地进行测评,需要将以上数据标准化,数据结果根据公式uj(hj)=∑mi=1wjuj(hji)算出系统的协同度。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见表3。表3各子系统(机制)的有序度子系统(机制)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战略协同机制0.493 750.531 250.587 50.712 5组织协同机制0.537 500.662 500.662 50.662 5业务协同机制0.625 000.750 000.750 00.875 0绩效协同机制0.562 500.687 500.750 00.812 5为了更好地动态反映该企业在2008—2011年期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演变状况,采用以2008年为基期,利用模型dts=θ*n∏nj=1u1j(hj)-u0j(hj),计算各年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的协同度,结果见表4。表4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系统协同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系统协同度 00.092 510.128 740.203 32三、结语 (1)进行了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内涵的详细论述,并论述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如何提高建筑业企业创新效率。

(2)将协同学理论运用到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领域,构建了建筑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建筑业创新系统协同测度指标体

系,为以后进行建筑业创新系统评价提供了基础。

(3)通过重庆市某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度的实证分析得到建筑业企业对于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协同的重视度正在加强。

建筑业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建筑业企业必须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进程,建筑业企业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使组织产生预期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递进式发展[9]。因此,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合理建立测评指标,进行自身系统的协同水平测度,不断改进,提高系统的协同水平,才能使建筑企业效率进一步提高,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业市场环境中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13-15.

[2]cetidamar d,phaal r,probert d.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a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activities[j].technovation,2009(4):237-246.

[3]李必强.论管理创新和管理集成创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6-9.

[4]金维兴,盛书凯,宁文泽.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j].建筑经济,2006(6):5-8.

[5]李子奈,鲁传一.管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定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1997(2):25-31.

[6]盛淑凯,刘宇.中国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63-65.

[7]tarun kabir ching chy,lee synergy. learning and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4,18(3):365-387.

[8]廖奇云,刘法琪.重庆市建筑企业改革研究报告[r].2010.

[9]王彩霞.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和谐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0-43.

synergy mod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liao qiyun, xu baoyang

(facul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

abstrac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keep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ynamic coordination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ystem will b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structed an innovation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index system, and used the model to measur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level of a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nergy model is contribute to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新型建筑形式的大量涌现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从设备、人员、成本管控及完善工程文件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对建筑工程全方位的综合规范化管理,以此确保施工技术科学合理,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建筑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实现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对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安全高效的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进度

由于建筑工程自身的行业特点,施工周期长且包含众多的施工环节,涉及的人员及物资设备类型数量都较多,施工过程中各种交叉作业、高空作业多,施工环境复杂。在工程建设时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并且工程大部分施工范围处在露天环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就会影响到工程的正常施工。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后,可实现对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与施工时间的合理分配,对施工技术综合搭配使用与时间的科学安排后,使施工效率和施工进度都得到了有效保障,降低了因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才能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保证建筑工程各个环节能够健康有序运转,必须通过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管理,实现对施工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注重提升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才能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因此,建筑企业应注重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通过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与改进,可以实现对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质量、物资等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技术的最大优势,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这些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企业利益,由此可见,强化对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第一,施工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工程建设实际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施工人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指导,为实现人员的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企业通过定期对对施工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的考核检验,可及时了解当前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提供依据。第三,根据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和业务学习,使管理人员能够以端正的管理态度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

2.2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

在建筑工程生产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确保工程健康有序进行的保障。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及结合施工方案明确出施工技术管理的标准,为为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提供科学合理的目标,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依据工作标准实现对工程建设时期的质量、安全及进度的有效管理。同时管理标准的制定为施工人员明确了施工标准和建设目标。第一,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制定使得施工人员能够主动学习并分析施工图纸,明确施工重点及注意事项,为工程的正式施工打下基础。第二,施工前期施工人员通过对现场的勘察和调研,将收集到实际资料与施工图纸进行对比和分析,可绘制出具体的平面图纸。第三,为了确保技术工作标准的达标,施工企业会定期根据工程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技术分析和研讨,对解决施工技术不足和完善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程竣工结束后,要由专业人员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工程建设标准。

2.3确保施工图纸科学合理

施工图纸设计的效果和质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美观新颖,同时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施工图纸就是建筑设计的技术工作内容。施工图纸可充分反应出施工人员对技术与施工方案的控制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设计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施工企业与设计单位要对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就工程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对图纸做好规范性检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完善和改进。

2.4管理与维护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类型和数量都非常多,设备型号及性能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进度,因此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从经济、质量及机械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机械设备选择的经济合理。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保管与维护工作,严格按照设备维修与保养要求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护,确保将设备问题解决在应用之前,保证机械设备在使用时性能良好,能正常发挥作用。

3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内容

3.1环保与节能技术

建筑工程属于高能耗建设项目,在建设的过程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在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环保与节能设计。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准确把握施工环节中节能点的有效控制,利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努力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利用优势,进而实现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

3.2信息技术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了对各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通过创建建筑工程信息数据处理平台,实现了对建筑工程海量信息的存储、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共享。使得对各类信息的查找、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对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3.3自动化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管理将会朝着自动化施工技术发展,这是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建筑工程需不断对现有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和改革,努力探索施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道路,促进建筑工程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优化策略

4.1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

建立全面而又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机制是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重要保障。首先企业要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及建筑工程建设特点的管理制度,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顺利推行创造条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建筑工程各阶段工作有章可循,能够实现对人员及设备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明确各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标准,落实各施工环节的技术管理办法。在实际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遵循国家相关行业施工技术规范,确保施工技术规范、合理,严禁违规操作与私自更改技术标准。最后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企业要有专门人员对工程完成情况及在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技术缺陷及时进行纠正和整改。同时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危险部位的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就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预警应急方案,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4.2明确管理职责,消除工程隐患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建筑工程建设环节中各部门的施工技术管理目标及职权范围,将任务目标进行分解,层层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身上,一旦因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能够迅速找到相关责任人并作出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实际建设阶段,各区域负责人要以施工图纸为指导,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实现图纸与现实情况的有效结合。对工程建设阶段的各项数据测算、施工材料质量把控、材料消耗、技术规范等进行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和缺陷,进而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4.3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变革

新时期下建筑行业如果缺乏对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势必会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结合现代工程的建设特点,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以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保障。随着建筑工程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及建设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开发出来,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中,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注重对新型施工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及时淘汰老旧、落后的施工技术。为确保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企业应注重对新技术具体应用的检查和分析,以此降低因新技术应用不合理造成的施工进度及对工程安全的影响。此外,建筑企业应创立自己的技术研发小组,鼓励全体工作人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专长进行自主创新,以此形成企业独特的施工技术体系。

4.4控制企业成本,深化成本创新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成本实施创新管理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严重影响到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发现实际工作中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从整体上降低建筑工程的生产成本,为深化成本创新管理提供可行性依据。如通过制定材料消耗计划,实现对施工阶段材料消耗的有效控制。企业要及时展开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员、物资等的科学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物资和人员的优势,降低各种质量缺陷和材料损失。企业应从全局和整体考虑,加强对成本管理的统一协调和规划。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出符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计划,通过定期对各部门成本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了解,实现对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4.5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建立一支技术硬、专业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中最活跃的资源,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企业应加大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应用力度,提高入职门槛,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力度。企业要利用引进的高技术人才实现对现有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同时可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指导,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水平和实操技能。同时企业可通过技能比武或理论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实现对人才队伍学习情况的检验。通过对比赛中的优胜者表彰的方式来不断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对工作中积极学习和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在企业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技术学习、技术创新的氛围。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通信技术 创新机制 文化观念 人才 技术创新 经营创新

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更可以实现对市场信息的及时获取。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对通信技术的合理利用,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加强对通信技术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更好地运用现代通信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完善企业的管理活动。

1 良好的通信技术管理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企业文化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要将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同企业的整体管理联系起来,树立全面的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目前,我国企业中存在的通信技术管理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通信技术管理的观念较滞后

即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活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同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效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合理的企业通信技术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通信技术管理部门,没有吸收和引进相关的管理人才,也就无法推动企业的通信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导致的。

1.2 通信技术管理创新人才短缺

现代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相关的通信技术以及管理知识,而是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根据现有的通信技术的管理水平来实现对现代管理方式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顺应现代市场的发生趋势和企业的管理需要。但是,这种创新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管理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通信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在企业的通信管理活动的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现有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同通信技术的创新不适应的地方,即企业的一些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的协调和组织,也不利于企业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所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改善这种状况:

(1)树立正确的企业全局管理观念,将现有的通信技术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中,以实现其同各个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

(2)通信技术的创新要同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即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通信需要。

(3) 在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积极作用,对于一些特殊的岗位和部门,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其他通信方式。

(4)在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实现技术创新,还应该对自身的管理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同企业的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根据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自身管理行为的调整。

(5)组织具有专门通信技术知识的创新队伍,即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通信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吸收和引进专门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好的实现对机制的确立,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高整体的企业通信技术的创新水平。

2 结合通信技术管理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管理中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企业在进行通信技术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复的发挥民族优势。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管理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的技术管理活动,但是也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整体管理同企业的通信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2]宋燕辉,蒋青泉.新通信技术的应用人才需求探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0(9).

[3]张金聚.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班组创新能力之探讨[J].山东通信技术,2011(2).

[4]陈春明,郭静.移动通信企业开放式外部创新源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作者简介

宋连进(1968-),男,1992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通信电信系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通信工程师。现任中国电信吉林公司网优中心主管。

作者单位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项目思维 管理范式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40-01

管理范式现状

从2011年起,诸多企业受国内外大经济环境的影响陷入了困境。进入2012年后,中国经济仍在继续筑底。2013年4月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就明确围绕着“革新”、“责任”和“合作”三个关键词,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发展路线的反思、改革、转型和创新,这表明企业的活力越来越成为诸多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中心议题。

解决企业的活力,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则必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关系在于 —— 前者领跑后者,后者对前者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使管理范式从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属生产密集型企业,依照生产型管理范式运作,其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以及内部管理不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不断迈进,企业管理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从根本上仍未摆脱生产型管理范式的框架。

比如,一些企业单方面强调营销管理的作用,但应该看到,如果产品的质量、功能没有进一步提高,仅靠营销是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根本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以引进外资方式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但事实已证明,对许多外资方而言,所合资的企业更多只是一个加工车间,或者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而已,外资方在合资企业外独资设立同类公司,打开自己市场的做法屡见不鲜。

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不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极大地增加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专利,并树立品牌效应,从而打开企业发展的新途径。

所以,管理范式的转变才是根本点。

向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

由互联网拉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不断地被缩短。

在一种开放的经济体系内,所有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而只有技术创新,可使企业取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无形资产,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资产,技术创新是响应当今经济体系的唯一手段。

技术创新管理范式的核心内容如下:

首先,产量多少不再被看作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关键,而产品及工艺的创新程度体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发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当自身产能不足时,通过外包生产来弥补,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解决方法。

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于将市场与技术持续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完成产量,简单说来,就是不断挖掘市场需求,持续开发潜在的市场,用技术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

再次,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将只是技术创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需依靠自身努力,创造出拥有自身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最后,技术创新的管理是系统管理,需建立现应的制度创新来配套及支持,提高创新效率。

总的说来,要进行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转变,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企业是一个为社会提供附加值的组织”的核心观念,技术创新则是提供这种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要把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统一到技术创新上来,用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特征

“创新”一词最早出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用以表示“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导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应用新型材料,实现生产的新组织模式等,由此演绎出来的“技术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及其他商业用途,从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福特公司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以及零部件的可交换性等科学技术组合起来,创新出汽车生产的新方式 —— 汽车生产的流水线装配作业,用技术方法解决了一个用可靠的质量、最低的成本来生产大规模产品的经济问题。当汽车被大规模生产出来后,人们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

科学技术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具有下列特征: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由于知识复制要比知识创造容易得多,所以创新者难以获取从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

(2)创新的不确定性。与成熟产品的生产相比,技术创新不确定性要高得多,一种新方案往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及探索才能成功。比如,一个新药的研发通常需10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新药面临着一研发成功就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

(3)创新的市场性。技术创新活动必须围绕着市场目标进行,纯粹的技术突破而没有市场价值的技术并不属于创新。比如,航天技术至今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但是,当某天人类可以向地球外的适住星球移民时,航天技术就有了市场目标,就转化为技术创新。

(4)创新的系统性。系统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创新要求企业内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如研发部门与生产、销售部门的配合;二是指创新的实现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密切配合,这包括经济、政治以及与创新相关的其他产业的技术水平等。

技术创新与项目思维

项目是组织进行的一个临时性活动,在一段事先确认的时间内,运用事先决定的资源,产出一个独特且事先定义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把项目管理的思路推广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项目思维。

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临时性的任务,也是一次性的任务,由此可见,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项目过程。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项目的运作来对企业活动升级换代,动态应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企业内的日常经营活动,传统上是由若干职能部门加上一系列生产部门来完成的,职能部门通过固定的流程设定来控制生产部门的生产,而生产部门通过执行流程来完成企业活动。对于以重复性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能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但对于大量以非重复性劳动(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运作,显然已不适合。

既然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项目过程,那么项目管理的思维就可以助推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

项目思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价值在于:

(1)目标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概念,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目标是项目前行的驱动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简化或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企业管理流程,且根据目标来排列管理事务的优先级顺序,就能保证在关键事务上的高效;与此同时,根据目标设置,可以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效能,使企业更能符合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经营活动。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是完全不同的,计划的控制和调整占据了核心地位。

项目管理中需制定详细的子目标和里程碑来保证进度的实现。若目标中没有里程碑和检查点,计划执行中的状态和偏差将无法把控,当然也无法通过PDCA流程去调整和改进计划。

上述的理念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计划管理是适合的,因为技术创新的成果是在过程中逐步明确的。里程碑的树立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雕琢,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阶段式(里程碑)的更新换代的过程,每一阶段的优化,可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更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细化的技术创新过程计划,以及计划的动态适时调整,对于技术创新型管理都是非常必须的。

(3)在项目管理中,有项目就有项目经理,这就解决了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与此同时,在项目管理机制下,管理人员责任感被强调且定位在核心,这对于企业执行力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依照项目思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根据组织环境及团队人员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及工具,从技术、风险、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等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这将极大地提高企业中层的管理能力。

(4)在项目管理中,管理效率的提升取决于资源整合的成功度。技术创新型企业以基于项目思维的方式整合内外部资源,可使各部门间的协调及信息传递的效率大为提升。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的信息传递基本上是上传下达,而横向及交互的信息很少。技术创新型企业因其性质,大量信息不仅从上往下,而且从下往上、横向、交互的信息也是大量的,这就需要树立项目管理中的观念 —— 把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且进行系统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的巨大作用。

(5)运用项目管理中的目标驱动观念可使得企业员工充满主动工作的激情,有目标驱动意识的员工会很清楚工作计划和目标,而工作则完全围绕目标而展开,且随时去检查执行和计划的偏差,查询问题的根源,不断的改进提高自我的工作效能。

(6)房地产企业及建筑施工企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它们的企业宣传以项目为主,与其他行业一成不变的产品广告相比,该类企业广告总能让人耳目一新,其关键在于不断建成的新项目。

虽然其它行业由于产品限制,不可能经常以新产品来宣传,但是技术创新项目是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有可以展现的历史,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的历史回顾,特别让大众感受到企业对于人类历史的使命感。把技术创新内容充实到公司产品的宣传中,一个蓬勃发展的现代企业形象就会给大众中留下深刻印象。

将项目思维用之于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的企业运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型管理范式企业的组织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两种。

生产型管理范式企业多采用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又称为U型企业结构,权力集中于高层。企业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每一个部门是一个垂直管理系统,每个部门或系统由企业最高层直接进行管理。该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到最有效的项目上去。

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企业实行多样化经营所带来的复杂管理,提出M型企业结构(事业部制),其发明者是管理学家斯隆(Alfred P. Sloan,JR)。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因这套新型的组织结构而起死回生。

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M型企业结构),即按产品、市场、区域和用户等要素划分,在集中决策的基础上实现分权经营的一种组织形态。

从上可以看出,M型企业结构与项目管理密切关联,事实上,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类似的组织框架,其结构中把“事业部”改称为“项目公司”。

在M型企业结构下,各个部门的创新、管理、生产的费用都可单独核算,这改善了创新的组织和激励方式,除此以外,企业在具备了灵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在部门协调、重大创新战略等方面的优势。

比如,某电信公司把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分成两个事业部,移动电话的前景美好,但固定电话却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固定电话的增值服务因其价格相对移动电话低廉而大受欢迎,稳固了市场份额。如果将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放在一个事业部,则固定电话的发展势必会受限及边缘化。

综上所述,事业部制发挥出较直线职能制更大的创新潜力,更能适应了现代市场的剧烈竞争,完全适用于技术创新型企业。

技术创新项目构成了事业部的基石,实现了层级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事业部则定位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具有利润分配和投资决策上的很大的自由性,两者的结合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运作非常有效。

对于不断动态发展,持续创新出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采用了M型企业结构,既保证了有负责战略决策的集团公司,又保证了具有事业部性质的子公司,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管理成本大为减少。

结语: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当今市场上,企业的竞争力变化相当快,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国内500家最大企业,十年前的排序与十年后比较,会完全不同,要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笔者以为:

(1)通过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创新,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体验,保持市场的新鲜度。

(2)通过对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为市场提供多样性选择,力争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3)运用项目管理思维去打造技术创新型企业,灵活应对信息时代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型企业拥有更宽广的未来。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激励;技术创新绩效;创新效率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XX.XX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企业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组织结构生态下,通过管理层持股的方式,可以缓解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解决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从内部激励的视角讨论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管理层是否持股及持股结构差异为切入点,考察了管理层持股结构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1)在中国,管理层持股对企业创新活动存在利益趋同效应还是堑沟效应?或者兼而有之且呈非线性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国企与非国企,股权集中度高与低的公司),该影响是否有不同的特点?

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管理层持股虽然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但是当管理层持股超过某一程度时,管理层有权让自身免于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督机制的压力,堑沟效应随之显现。本文借鉴Jensen and Meckling(1976)[1]和Wright et al.(1996)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探讨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机理。

1.1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激励,还是抑制?

1.1.1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

缺少股权激励的管理者不太愿用承担风险的方式支持创新活动或者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2]。管理层持股产生了利益趋同效应[3],会激励管理层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与核心竞争力而更加积极地支持创新活动[4]。此外,当管理层持股在一定范围内愈来愈高时,正的诱因效果将越大,会激励企业管理层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以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长远利益。在中国制度背景下,管理层持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治理效应[5],管理层持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这种治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因为追求目标的差异而导致监督收益低于监督成本以及“搭便车”所带来的问题。基于利益驱同效应与治理效应,可得以下命题:

假说1: 管理层持股在一定范围内会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1.2 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堑沟效应

企业如要成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层支持。当管理层持股超过某一程度时,会产生堑沟效应[6]。此时,管理层可能会选择风险更高,短期利益更明显的投资项目,而不是那些更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创新投资项目。此外,当管理层拥有的控制权越多时,管理层越有能力影响公司决策因而会有强烈动机追求自身财富的极大化,并侵害企业或中小股东的权益。即使进行研发投入,企业的创新效率也会不佳。

基于堑沟效应与利益侵占效应,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1a: 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一定范围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1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效应:推动,还是阻碍?

中国大量国有企业的存在使得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较国外而言更加特殊。首先,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7],因此,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投入[8],但是债务融资并没有提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其次,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多重”问题,缺乏实施直接监督和控制的行为能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即使持股,由于企业公有产权属性管理层的败德风险更加严重,即便进行创新投入,也会因公司采取直接或者间接剥削的手段导致创新效率损失等问题[9]。而非国有企业具有充分市场竞争与产权明确的优势,这促使非国有企业致力于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优化公司治理机制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因而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会更高。因此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2: 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在管理层持股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会有更多的创新投入。

1.2 不同股权结构企业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效应:促进,还是侵占?

在中国股权高度集中的制度背景下,一方面股权的适度集中能够有效地督促经营者开展创新活动,更好的发挥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协调效应。另一方面在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导致控股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占,在中国,大股东持股超过特定比率时,会不顾小股东的利益导致侵占效应的发生[10],当企业股权高度集中,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愈高而现金流量请求权愈低时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侵占效应[11]。但在中国,公司治理中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机制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12]。因此本文建立下列假说:

假说3: 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内适度集中时会促进管理层持股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1. 研究样本与数据

3.1 数据来源

样本为2002至2011年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企业,专利权数据取自WEBPAT全球专利咨询网的《中国专利数据库》,共收集到13291个专利权数据。

2002年至2006年上市企业研发支出的数据由手工收集。2007年以后的研发支出数据由国泰安数据库收集。剔除部分管理层持股等相关数据缺失的样本,得到1350个样本。

3.1 变量选择

本文对企业创新活动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三个维度来度量,以使得实证结果更全面和稳健。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包括:以研发集中度来度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活动,用R_Dint表示[13];用专利权核准数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活动,用Patent表示[14];创新效率用IE表示[15]。

本文以管理层是否持股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管理者是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董事会秘书等。高管持股比例为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有公司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数的比例。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一是公司规模指标,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衡量,以Size 表示;二是企业控制人指标,用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以Holder表示;三是成长性指标,用主营业务增长率来衡量,以Salesgrowth表示;四是盈利能力指标,用企业资产报酬率衡量,以Roe表示;五是融资成本指标,用企业资产负债率表示,记为Lev;六是股权结构指标,用Z指数与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记为Z与Herfindahl。此外,本文还纳入了最终控制人性质,记为State。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假设,探讨管理层是否持股与管理层持股比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参考Guadalupe et al.(2012)的方法建立如下模型:

(1)

(2)

在上式中因变量以INNOVATION表示,具体可分为创新投入(R_Dint)、创新产出(Patent)以及创新效率(IE),Manasharn为管理层是否持股,Manashap为管理层持股比例,MM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控制企业规模、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变量及行业效应与年度效应,所有回归均通过对企业代码进行cluster分析以及采用robust分析调整标准误。所有模型的相关控制变量与管理层是否持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各模型的R2均为组内最小值,限于文章篇幅未列出相关控制变量与其他的R2值;*表示10%显著,**表示5%显著,***表示1%显著。

3.1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文章首先探析了管理层是否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企业异质性、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是否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如表1列(1)、(2)、(3)所示。

列(1)显示如果管理层持股则会显著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同时还表明如果管理层预期未来一年或两年内持股则同样会增加企业当期的创新投入,因此管理层持股产生正向当期激励效应与未来预期效应,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表1中列(2)与列(3)进一步分析发现管理层在国有企业中若当期或预期未来持股则会更显著地提高研发强度。最后本文按股权集中度高低对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发现,除管理层持股当期外,均未发现股权集中度的差异对管理层是否持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接着文章探讨了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企业异质性、股权集中度的调节效应,结果如表2列(1)、(2)、(3)所示。

表2中列(1)显示在当期管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创新投入较之前提高9.45%,而且发现管理层持股具有预期或滞后一期的激励效应。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预期、当期与滞后一期)能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列(2)与列(3)估计结果说明,首先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会比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管理层持股更有利于创新投入。其次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创新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关系。经过测算,管理层持股比例为22%为该曲线关系的拐点,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低于该点时,创新投入随着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反之,高于拐点时,创新投入随之减弱。 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不仅出现正面激励效应与负面侵占效应两种属性,还显示出滞后(两期)效应。

3.1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本文还通过创新产出探讨管理层是否持股与其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表1列(4)、(5)、(6)所示。列(4)表明若管理层持股对创新产出不仅具有预期、当期激励效应还具有滞后两期的促进效应。虽然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并未发现显著差异,但是在列(5)与(6)中则发现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持股与创新产出产生明显调节效应,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有更多的创新产出。且管理层持股具有滞后促进效应,特别是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其滞后效应会延长。

本文亦考察了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如表2列(4)、(5)、(6)所示。整体来看,列(4)说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滞后三期,预期两期)显著为负,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特征,经计算可知,当37%的管理层持股比例是曲线关系的拐点处。如果管理层持股高于37%时,创新产出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少,反之,其低于37%时,创新产出会随之增加。进一步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能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活动,而且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滞后效应也更持久。如表中列(5)与(6)结果所示,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管理层持股虽然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管理层持股具有激励效应与堑沟效应双面属性,但是管理层持股更具有滞后持续效用的属性更有利于增加创新产出。

3.2 管理层是否持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本文还探讨了管理层是否持股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在表1中,列(7)数据结果发现管理层若持股在滞后两期时会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而且预期未来会持股也会促使管理层提高创新效率,且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并未发现所有制类型以及股权集中度的不同会导致管理层持股与创新效率的差异。

同时本文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2列(7)、(8)、(9)所示。列(7)揭示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项的系数(滞后两期、当期、预期)显著为负,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动态特征,经计算可知,当管理层持股比例为34%时,创新效率位于曲线关系的拐点处。反映出,如果管理层持股高于34%时,创新效率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减少,反之,其低于34%时,创新效率会随之增加。进一步通过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分类回归发现,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能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而且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滞后效应也更持久。特别是在股权集中度高或低的企业,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如表中列(8)与(9)结果所示,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中,管理层持股与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管理层持股虽然具有双面属性,但是其更具有滞后持续效用的属性,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

1. 结论与建议

与国外研究相比,本文研究发现企业异质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对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技术创新均具有调节效应。一方面就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激励而言,国有企业优于非国有企业;就提升创新效率而言,则非国有企业优于国有企业;另一方面管理层持股的激励效应主要体现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中,且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与国内研究相比,本文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呈现倒U型动态曲线特征,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超出一定的范围,激励效应反转为堑沟效应;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性特质,本文采用的所有模型均考虑时滞或预期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不超过三年,持续效应有限。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企业引进战略性外部投资者时应注重优化股权配置结构。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应进行制度创新,而在股权集中度低的企业应引进战略性外部投资者。第二,应探究管理层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持股激励契约设计机制。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激励契约的核心议题是创新效率的质的激励,而非国有企业则是创新投入的量的激励。第三,企业在制定激励契约时应该考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来决定管理层的激励水平。在制定创新战略或创新政策时,不仅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管理层持股机制,在设计与签订契约时还应根据企业的创新水平来决定管理层的激励程度。

参考文献

[1]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2] Wright P, Ferris S P, Sarin A, et al. Impact of Corporate Insider, Blockholder and Institutional Equity Ownership on Firm Risk Taking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2): 441-458.

[3] Fama, E. and M. Jensen. 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26): 327-349.

[4] Zahra, S. A., Neubaum, D. O., and M. Huse. 2000. Entrepreneurship in Medium-Size Companies: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System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 26 (5): 947-976.

[5] 刘伟,刘星. 高管持股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0):172-175.

[6] Nam, C. H., and C. B. Tatum. Leaders and Champions for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 15 (3): 259-270.

[7] 程六兵, 刘峰.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3(1): 28-34.

[8] 曹献飞. 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14(12): 73-78.

[9] 吴延兵.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 经济研究,2012(3):15-27.

[10] 唐跃军,宋渊洋,金立印,左晶晶. 控股股东卷入、两权偏离与营销战略风格――基于第二类 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J]. 管理世界,2012,(2):82-95.

[11] 陈金勇,汤湘希,赵华,金成隆. 终极所有权结构、两权分离程度与自主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5(10):81-91.

[12] 曹延求,王倩,钱先航. 完善公司治理确实能抑制大股东的控制私利吗[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8-26.

[13] 周艳菊,邹飞,王宗润. 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本结构――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2014,35(1):48-57.

[14] 温军, 冯根福.异质机构、企业性质与自主创新[J]. 经济研究,2012,(3):53-64.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76-02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1 基础施工技术

1.1.1 桩基施工技术。我国的桩基施工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混凝土灌注桩。这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般直径为1.5米、孔的深度为50米左右。另一种是创新型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优点是成本低、桩基的体积小。

1.1.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第一,土钉墙施工技术。土钉墙的造价低而且使用过程简捷,适合于深度较浅、对施工环境要求不高的建筑工程,在软土地区的应用较广。第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地下连续墙对施工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用在坑基较深的建筑工程。地下连续墙正向着预应力地下连续墙的方向发展,好处是墙的厚度减少了,而支护墙的刚度提高了,内支撑的数量也减少了,而且在反拱作用下,支护墙和变形、裂缝减少了,提高了防止渗透能力。第三,创新型的施工技术——逆作法施工技术。逆作法分为全逆作法、半逆作法和部分逆作法。

1.2 混凝土施工技术

1.2.1 常规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现代的建筑工程规模越变越大,促进了混凝土预拌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传送技术——泵送的发展。第二,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这是目前建筑行业最成熟的施工技术,具有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好等优点。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采用模板施工是最行之有效地方法。

1.2.2 创新型混凝土施工技术。第一,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我国生产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大量使用本地材料和超塑化剂、粉煤灰、无机超细粉、磨细砂渣等。我国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已经掌握到强度C100以上,并且已经应用到建筑工程中。第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等;按预应力度的大小可分为全预应力混凝土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收缩小、徐变小、快硬、早强等特点,在现代建筑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混凝土使用前要进行试配;二是组织工作要以混凝土的使用数量为依据,如混凝土的供应可以通过混凝土拌和站、现场混凝土泵送车、后备电源、混凝土罐车等保障;三是混凝土浇筑时要从斜面开始推进,从大斜面逐层下料,并分层振筑;四是在施工现场通过温度测量微机自动测量和监控混凝土的内、外温度。

1.3 钢结构施工技术

1.3.1 一般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焊接施工技术。工厂制作的焊缝和现场安装的焊缝是钢结构焊缝的两大类。在焊接之前要检查错口量以及间隙是否符合要求,并把焊道内和焊道两侧的锈斑、氧化皮、油漆、油污等杂质清除干净。现场焊接顺序应该按照降低焊接应力和减少焊接变形的原则进行。第二,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安装构件时必须严格按安装工序进行,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当天形成稳固的框架单元,如果不能形成时,必须加揽风绳固定,以防止坍塌事故的发生。在钢构件柱梁安装完毕后,要尽快调整钢柱垂直度和高差垫片,然后封闭柱脚,并二次灌浆密实。

1.3.2 创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第一,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用钢索和其他钢结构体系组合成平面或空间杂交结构,具有容重轻、强度高、加工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它通过对钢索施加预应力(索可为斜拉索、悬索,预应力索可直线布索,也可曲线布索)来增强杂交结构的刚度,能显著改善结构的受力状态、减小结构挠度,并对结构受力性能实行有效控制和跨越大跨度。第二,高强螺栓施工技术。高强螺栓施工技术分为两步:一是高强螺栓安装;二是高强螺栓紧固。高强螺栓安装要在把节点及抗滑移接触面处理好之后才能进行,而且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要统一。通常情况下高强螺栓的穿入方向为从内向外,只有操作不方便时才可改变穿入方向。

1.4 防水施工技术

我国在普通防水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以丙烯酸乳液、优质水泥、胶粉、砂等为原料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防水材料的缺陷。如在屋面的防水施工中,采用聚合物水泥基的复合涂膜防水技术,施工人员通过对节点、板缝、基层等进行处理,对塔楼、裙楼实施分遍涂抹,以防水涂料对防水层实施收头处理等,实现了新时期对屋面的有效防水。外墙工程的防水,则实现了对加气砼的砖墙技术的使用,通过在抹灰之前对外墙铺设钢丝网,实施对于各种裂缝的有效封堵,以达到外墙防水施工目标。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2.1 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是具有阶段性、流动性、季节性,而且生产能力负荷不均衡,我们必须依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创新自身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一是施工组织体系要科学合理和贴近市场,生产力有弹性,产业结构有刚性;二是要分离施工的管理职能与施工作业职能,两者做到各司其职。

2.2 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点是理念的创新,这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建筑企业中管理中,只有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才会加强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加强创新的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落实创新工作。

2.3 创新施工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机制的创新,它能不断增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机制,要通过以下方法才能行之有效:一是通过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人才的脱颖而出;二是通过决策机制来规范管理决策层的行为,使决策程序民主、科学,并通过风险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2.4 创新施工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建筑施工管理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构造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必须以科学、客观、合理为原则。在构建创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时,要对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工程监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进行学习和综合应用,制定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通过创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实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全方位管理,才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 结语

创新是建筑工程的灵魂,也是时代的要求,只有提高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创新的责任感,才能引导推动施工技术与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建筑工程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承武.议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J].房地产导刊,2013,(2).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力技术 监督管理 创新实践 举措

要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本质安全,企业必须以提升设备健康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技术监督支撑安全生产的作用。加强对主设备的设计选型、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和退役环节的全过程进行技术监督,加强设备运行分析。健全电网设备技术监督异常预警、告警制度。而这些措施的顺利实践需要企业对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视,才能从本质上对其管理、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一、电力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监督是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所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管理的电力企业,其技术监督管理更是面临着相对更严的要求。电力企业在不断重视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电力企业作为生产电能的重要产业,所以在电力企业不断重视技术监督管理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且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相适应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的创新实践的举措

(一)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提高保障与支撑能力

专业团队一体化运作即地市级公司专责与基层单位专责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各专业主导本专业的技术监督工作,细化、分解、下达本专业技术监督各项工作任务,全过程指导、督促、检查、评价本专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市公司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负责组建该专业团队,完善三级技术监督工作网络,充实专业团队技术监督力量。通过月度协商制度,加强工作网络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各专业技术监督工作动态。

(二)深化管控,提升设备安全监督能力

一要继续升华周计划对生产作业的管控,将设备带电检测、专业化巡检要求纳入周计划管控,并及时跟踪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做到全过程监督好设备。二是要求各专业上报年度、月度工作计划,具体到责任人、完成时间。市公司将利用月度会议实时跟踪各单位完成情况,同时开展不定期PMS中数据抽查,对发现上报数据不真实的将给予通报。三是强调对关键指标的上报,如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主变跳闸、断路器运行损坏、线路跳闸等重要指标,要求发生故障应第一时间上报市公司,对发现主设备故障未及时上报的单位给予严厉考核。

(三)坚持全过程技术监督,确保监督不留死角

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要参与规划设计,变电工程重点审查设计图纸,设备选型等工作,落实“十八项”反措和家族缺陷治理等要求。线路工程重点审查防雷、防污、防冰等技术措施落实,加强对线路路径选择、地线保护角选取、外绝缘配置、防雷辅助措施选择等环节审查。要加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阶段技术监督,隐蔽工程必须提前进行跟班验收。运维检修阶段,对新投运设备一个月内应开展、三个月内应完成带电检测和首次状态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除在设备试运行期间。

(四)细化指标,提升技术监督管理

各专业加强监督基础管理,细化日常工作开展,对PMS帐数据准确性、缺陷消除率、设备反措执行情况等应给予日常督察整改,市公司将结合技术监督检查、月度协商会、不定期下现场督查等分析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评比考核参考。要求班组建立健全的基础管理制度,按要求落实人员至具体设备,档案管理、原始记录要建立规范的记录本和归档流程。对各单位设备试验报告录入及时性、报告准确性、报告审核率、异常报告分析正确性和及时性进行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试验缺项、漏项的要加大考核力度。

(五)深化状态检修,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

深入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工作。设备状态检修严格按照要求做到定期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全面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管理。结合状态检修工作,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管理,加大状态检修复查提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实现状态检修工作常态化,做到有计划、有整改、有落实、能闭环。全面清理绝缘、化学、保护试验计划,与检修计划管理人员密切配合,确保年度试验计划完成。全面提高技术监督设备的健康水平。

(六)加强现场监管力度,实现人员设备可控

一是加强检修现场监管力度,各检修单位加强管理人员管控现场力度,各专业技术监督专责加强下现场督查、督导,提升设备检修、试验质量,确保人员设备可控。二是加强现场作业总结和分析,对现场出现各种设备、人员异常现象组织相关人员专题分析和交流,提高班组人员现场处理和故障分析能力。严格执行设备异常分析和跟踪制度,坚持故障设备7个工作日完成设备分析,异常设备跳闸等做好每月分析,严格执行技术监督异常设备跟踪制度,确保异常设备跟踪不超周期。

(七)健全工作考评机制,提升技术监督工作质量

结合公司精益生产年活动要求,完善技术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各专业工作情况直接与各专责考评挂钩,每季度就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通报考核;定期开展指标考评,以“小指标”管理,促工作质量整体提升。将技术监督与专业工作紧密结合,以各专业月度计划与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评价结果纳入电网运行管理考核。

三、总结

对于电力技术管理日后的创新和实践工作中,实践和创新应该处于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而对于管理模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找出并采取措施解决,积极吸收国内外典型的优秀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针对本公司电力技术监督管理现状,合理地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从根本出发让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和效率得到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宏. 国华电力技术监督管理创新与实践[J]. 电力技术,2009,12:15-17+29.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3篇

联合攻关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多主体参与特性,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业主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并发挥着主导作用(Lampel,Millertetal.1996)。因受工程项目建设周期的制约,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时间约束性,其阶段划分与项目阶段的划分紧密相连。铁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技术创新,负责攻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创新难题,为项目正式立项、开工实施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主要由设计院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根据工程实际的需求选择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案;项目建设期是参与主体最多的阶段,各类承包商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共同完成项目,需要在各司其责的同时相互协作创新。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结语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建筑业市场竞争激烈,如果要获得建筑工程施工的长久发展,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需要稳定长远地发展,这就需要科技创新来实现和完成。工程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建筑业是一个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财力物力的行业,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匮乏现象的出现给建筑业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很多建筑工程由于劳动力资源不足而出现了工程进度滞后、财力大量损失等问题,为了能够尽早地完成建筑工程任务,建筑企业就会招聘大量没有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这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人没有施工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和相关施工技术教育,因此对建筑知识相对陌生,不懂建筑工程实际所需的技术,对于施工技术的了解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想要技术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总之,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性差,但是总体发展潜力大,上升空间大,只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细节缺陷,注意施工技术必须注意的问题,就能够摆脱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落后的状况,真正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性的提高。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性对于当前建筑业的发展极其重要。最先把握技术创新的建筑企业就能最先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最大的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及时关注时代变迁和建筑业的最新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依据外界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使科技与时代的巧妙结合,提出科学的竞争模式,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策略,提高资金的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施工人员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在新的时展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技术创新性的提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使建筑业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尽快地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及时了解世界领先的施工技术,及时挖掘创新手段并引进高端的创新型人才,注重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的实施流程。

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原则

1、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有效地协调组合,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首先要遵守的原则。

2、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动态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3、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否则,市场已经变化了,你还有弄清楚,根本不具备应变能力,这样的企业就会被迅速退出市场。

四、阐释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手段多种多样,相对于传统施工技术而言,防水施工新技术、钢筋连接施工新技术、建筑工程施工节能技术等策略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建筑项目的施工成本,且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1、建筑施工中防水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为了能够防止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与水接触的部位渗水的现象,尤其是防止建筑施工工程中存在裂缝,则需要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强化施工管理。从具体情况来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执行,即多道防护、复合防水以及节点密封等原则。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材质良好的防水物料以及新型施工工艺技术。经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观察可知,近几年来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技术,这是一种需要首先做好屋面墙体板缝以及节点处理的新型建筑屋面施工技术,用以维护现代建筑项目中的墙体施工的质量。在实际应用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物料的特性,并均匀涂抹塔楼屋面以及裙楼屋面,并且需要在先涂好的屋面涂料干燥成膜以后才能够再一次涂抹二遍涂料。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技术细节是,涂抹防水层时则需要用防水涂料要多遍涂刷,以此来预防涂料堆积或是涂料流淌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避免其影响到屋面施工的技术应用效果以及屋面整体美观。

2、建筑工程钢筋连接施工新技术的应用

钢结构建筑是我国现代大型建筑项目中的核心类型,该类型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钢筋连接新技术手段,以此来保证高层建筑等实体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具体情况来看,当前建筑行业所普遍采用的钢筋连接施工新技术有两种类型,即挤压套筒连接技术与螺纹咬合连接技术。其中,前者的技术原理为利用物质间的物理特性来与施工过程相整合,凭借物理挤压作用将带肋钢筋连接起来,进而起到了固定建筑钢筋板材的作用,而且,由于此项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焊接连接技术,这样便可以避免产生建筑明火,进而为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安全保障。

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施工方面的施工技术 传统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的传递技术以及混凝土的预拌技术在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当中采用的模板建筑施工技术,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的强度,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施工速度,同时也在很多的方面提高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工程的质量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现代创新性的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高强性能混凝土施工技术,这种高强性能的混凝土由超速性剂,无机超细粉以及粉煤灰等构成,这种材料的强度在我国己经提升到C150以上,并且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运用。第二是预应力施工的混凝土技术,这种施工技术按其施工的方式不同主要的分为应力混凝土、现场浇筑式预应力混凝土以及叠合式预应力混凝土等等。最后为超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技术,这种超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上有着非常大的要求。

4、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产业的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较以往有所提升,人们在享受经济腾飞成果的同时,也意识到节能减排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针对墙体以及施工物料等方面的管理与应用来实现建筑节能。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了太阳能技术以及隔热保温节能技术来提升节能型高层建筑项目的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经济性,则采取节能门窗施工技术手段来强化建筑实体的质量,首先,需要对其施工材料实施严格把控,其次,在工程整体造价的范围内,最后,适当调整建筑节能技术的实施策略。从具体来看,鉴于高层建筑楼体当中,门窗的使用量巨大,门窗的型号、数量及其规格、物料都要符合国家建筑规范的要求,并按照既定设计方案来实施安装处理。实际上,我国高层住宅工程施工节能技术的主要特性是在于它对资源的消耗量较少,而且,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弱。

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0.引言

在煤矿的生产和运输等环节,机电技术管理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煤矿企业的发展,关于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和经济效益,机电技术管理的优劣将对其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煤炭行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如果煤矿企业想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它就必须针对机电技术管理作出相应的改善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煤炭生产的质量和煤炭生产的水平提升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最终促进整个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1.机电技术管理

具体来说,机电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六点,分别是:①关于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管理;②关于设备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管理;③关于设备验收、安装、使用和维修方面的管理;④关于机电配件的管理;⑤负责机电技术业务大会的召开,并负责组织机电技术交流;⑥负责机电技术的培训和考核[1]。

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2.1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素质不达标

对于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说,其相关的机电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所以,煤矿企业为了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只能重新招聘工人。可由于矿井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导致煤矿企业招到的工人多半都是民工或是轮换工,这些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技能或者专业的素质,有些能够上手的员工,其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素质也比较差,在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设备新知识上面,很多人都缺乏主观的热情和积极性[2]。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呈现出一种集体下滑的状态,对机电设备的保养工作和维修工作不能有效地做到位,最终影响到了煤矿生产的效率。

2.2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国家的相关部门规定,煤矿企业需要为矿井设置十七种机电管理制度,可是在现实煤矿企业矿井生产中,很多企业都存在机电设备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举例来说,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机电管理体系,可是大多数做的都是表面工作,而并没有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产当中,这对于矿井管理来说,很容易造成混乱的现象。也存在机电技术管理的监督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对机电设备进行的检查不到位,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大致过了一遍,没有从实质上深入到生产一线,也没有将其中的安全隐患和整改措施指出来。

2.3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缺乏必要的综合管理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发挥着十分必要的作用,可实践当中,有很多的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综合管理的方面都没有做到位。例如,有些企业的基础管理起到的效果很差,存在机电设备的图牌板与帐卡物不齐全和机电设备的图纸资料与档案资料不齐全的现象。也有一些矿井的机电设备缺乏平衡的管理措施,相关的管理人员仅仅单纯的对设备的排水、通风和提升等进行关注,而对于采煤区设备管理的关注却很少重视。这样做会使采煤区机电设备的安全状态很差,为其埋下了众多的安全隐患,这就容易引发很多的事故,对于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3.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创新举措

3.1提升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素质

煤矿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将优秀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留住,或者挖掘到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的员工。企业要把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根本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寻找专业的机电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对于无证人员拒绝其上岗,从而加强对其的培训,使其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2创新机电技术的安全管理模式

如果想要将创新机电技术安全管理实现出来,就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将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下来。对于各级领导实行包机和包片的责任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身上[3]。还要建立起专业的,健全的检察机构,布置专业的人员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等任务进行检查,寻找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矛盾,防范于未然。

3.3对机电技术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和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机电技术管理制度。对于质量不过关的设备要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更换,加大力度对机电设备进行投资,对于机电系统和设备做到及时的更新换旧,特别是对于一些改装过的,或者是老化了的机电设备要坚持更换,争取在最大的程度上将机电设备的质量提升起来。

4.结语

在煤矿企业的煤炭生产过程当中,机电技术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煤矿企业自身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直到最近几年,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方面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矿井生产的安全与质量。所以,对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将机电技术管理的观念更新到另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机电技术管理制度要做到严格的落实,从而不断地提升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的水平,使煤矿企业向着高效、长远的方向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朝义,丁玉兰,杨中.煤矿的本质安全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