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

技术创新举措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1-0042-02

由于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房建施工企业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认真分析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并不断学习和创新施工技术,从而提高房建施工企业施工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升级与转型。

1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问题

1.1 安全隐患

当前,房屋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层出不穷,这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和热议的话题。造成房屋建筑施工出现安全隐患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工程相关操作规范进行作业,这是造成房屋建筑施工出现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二,房屋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且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第三,房建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施工现场混乱,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第四,施工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不合格,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1.2 施工技术管理不当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始终贯穿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施工成本、质量、进度等方面,还与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前,一些房建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偏低情况,造成施工技术管理不当,极易导致出现施工现场混乱,从而致使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3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房建施工企业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安全隐患。加强施工安全监督,严格要求施工作业人员按照施工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作业;加大生产安全力度的宣传,并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以此提高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及专业素质涵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要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制定的管理制度执行管理工作;选用具备良好业务素质及了解材料与设备市场情况的采购人员,确保采购的建筑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均是合格达标,且还应在建筑材料与施工机械设备进场时指派专业的质检人员进行严格的检验,再一次确保只有合格的材料与设备才能进行使用,从而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保障。

2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2.1 施工流程管理

施工流程管理是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施工之前应做好施工图纸设计,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对施工材料与设备堆放位置进行明确,结合工程情况布运输道路,做好技术交底,聘请具备一定资质的监理企业对工程进行监督;此外若是房屋建筑工程为大型和高层建筑则还应对起重机位置进行合理布置。

2.2 水电设施与材料、设备管理

房建施工企业施工前还应对施工所需的水、电设施进行合理设计与布置,例如电源选择、电力系统选择、施工照明用电;施工现场生活用水、施工机械设备用水、工程施工用水等。房建施工企业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便为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对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管理,能有效避免材料、机械设备的过多浪费,从而进一步节约了工程成本。

2.3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又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施工前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竣工质量控制。以下就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述:第一,施工前质量控制。房屋建筑施工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对各种准备工作进行有效控制,例如施工组织准备、施工技术准备、施工资源准备等等。施工前质量控制对于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对房屋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亦是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连接纽带。第三,竣工质量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竣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安装的水电设施进行多次、反复的测试;整理验收资料;企业先组织自检,而后配合质检人员共同进行验收;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质量评定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

3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

3.1 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广创新施工技术,房建施工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以此来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充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速度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效益的增长速度是成正比的,同时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又与其有关联的投资回收期是成反比的;因此,房建施工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从而有效控制创新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2 建立创新平台

房建施工企业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以此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奠定良好基础,对关键技术进行专项的、长期的跟进与创新研究,并充分结合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以此为前提进行施工技术创新,从而促使企业获得优秀的成果。

3.3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企业施工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房建施工企业应加大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从而促使施工技术人员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并合理地进行运用。人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期发掘更为优秀的创新人才,这能很好地提高房建施工企业的创新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此外,创新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十分重要,这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4 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房建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有效地奖惩机制能为企业的施工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表现优秀的施工技术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恶劣的施工技术人员给予严格的惩戒,以此充分激发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有效约束施工技术人员的行为。

4 结语

总之,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进行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房建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从而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举成.浅谈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华章,2012,22:356.

[2] 梁冰.关于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215、223.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举措

一、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经济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也不例外。在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已经和企业经济同等重要,这既是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利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使建筑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建筑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建筑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仅需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品牌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中的应用问题。很多施工单位在房屋建筑施工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加快施工进度,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没有将其切实应用到施工环节中,从而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效率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很多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当,不是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操作,就是没有将其贯穿于房屋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从而使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大受影响。

2.施工技术中的安全问题。很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和标准不是很清楚,在技术应用方面欠缺经验和技能,使得技术管理的水平低下,施工现场的操作杂乱无序,从而为房屋建筑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3.施工技术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土方的挖掘和混凝土搅拌等诸多的施工环节,如果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应用不当或者机械设备操作失误,既可能会损坏施工设备,又会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了施工区域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三、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1.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工作,如选择合适的电力系统和电源;注重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管理;合理利用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做好施工设备的养护工作;避免施工材料的浪费等。

2.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这是施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例如在房屋建筑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设计工作,明确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堆放位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配合监理单位进行施工环节的监督和审核工作,保存好各项施工技术材料;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配合验收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做好工程量核查等。

3.施工质量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是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质量管理,如检查施工材料的质量、施工设备的性能和施工现场的布置等。其次,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如检查施工操作流程,注重施工技术的应用,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相互衔接等。最后,施工单位需要做好施工结束后的质量管理,例如验收资料的整理和审查;评价工程施工质量,测试工程施工的技术指标等。

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

1.建立施工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既要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又要注重施工创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扩散机制,将施工创新技术及时应用到房屋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因施工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与其经济效益的增速成正比,因此,应加快施工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提高房屋建筑价值奠定基础。

2.构建施工技术创新平台。施工技术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在长期的施工中经验和知识积累的结晶。因此,施工单位需要构建施工技术创新的平台,研究房屋建筑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同时,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也有利于施工单位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施工材料不必要的消耗与浪费,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缩短工程施工的周期,为施工单位控制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其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在工作中做到恪尽职守,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进行技术操作,不能在工作中,任意更改技术操作流程。这样可以减少因施工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带来的返工,增加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例如定期开展技术知识培训和考核;邀请专家举办技术知识讲座;举办操作技能比赛活动等。

4.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为了更好地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和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在施工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施工单位需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以调动施工人员和施工部门的创新积极性。对于在施工技术操作中出现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需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以增强施工人员的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减少在施工中的操作失误,避免给施工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帮助施工单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奖惩机制的构建,促使多方协作,有组织、有计划、按程序地进行施工。总之,通过采取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建设成本利用率,最终实现房屋建筑工程价值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复杂,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行业一直在研讨一个有效地措施和方法来进行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和细节控制,使房屋建筑施工得到全面可控地保障。技术是房屋建筑施工的关键性要素,同时,技术还可以通过程度、数量、过程的规范达到标准化,这就有利于对房屋建筑施工进行全面地控制,基于此,必须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加强重视。此外,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项动态的进程,除了在具体的房屋建筑施工应用有针对性的技术,还要不断地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在技术不断扩散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搭建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新平台,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作用,在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加速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胧国房屋建筑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国房屋建筑业也不例外房屋建筑施工在现实中所凸显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方面表现:

(一)屋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比较突出

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中时不时会有关于房屋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事故发生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些现实问题的暴露足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重视。房屋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因素首先房屋建筑施工人员和单位不遵守操作规范和要求来进行作业这会造成房屋建筑施工出现漏洞带来隐患淇次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不到位施工单位和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受到随意性、盲目性的影响对待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再次房屋建筑施工单位和相关负责企业没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规范文件这样会造成施工现场秩序和操作混乱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最后施工单位用于房屋建筑的材料和设备没有达标不合规范等都是引起房屋建筑安全隐患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房屋建筑施工理念和技术落后

正确的理念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房屋建筑行业也概莫能外企业领导者、建筑项目负责人和施工人员的正确决策、施工、作业都离不开正确思想和理念的指导。就目前来看房屋建筑施工中肩的企业领导者和项目负责人对施工技术的创新性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使得整个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式方法陈旧老套、思路狭窄施工人员和施工单位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掌握严重缺乏思路老套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施工单位和企业包括施工人员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都有所欠缺容易忽视房屋建筑技术在创新工作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受不完善的市场体制的影响技术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目前造成我国房屋建筑创新性缺乏的诱因。

(三)缺乏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体制和制度

我们国家施工技术和创新管理方式比较粗放专业化和密集化程度不高还没有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这包括创新激励机制和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等层面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体系和系统的建设房屋建筑行业有其特殊性不能仅仅依靠旧的体制这样会影响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换代产业升级速度太慢不够及时房屋建筑施工是先有市场再创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有滞后性的特征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也是对建筑技术创新进行实践、运用和检验并的过程要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安全施工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容易与实际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有关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受到当前政策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及时有效投入建筑施工。

二、房建施工中关于具体施工技术的管理

(一)关于具体技术和工程设备、工程材料的管理

强化施工技术的管理时施工单位首要任务,为更好地加强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对一些技术管理意识薄弱的施工单位,应该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管理意识。

房建施工企业施工前还应合理设计和布置施工所需的水、电设施,对施工现场生活用水、施工机械设备用水、工程施工用水等因素要充分考虑,以便为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合理的管理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能有效避免材料、机械设备的浪费,从而节约工程成本。

(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施工前质量控制。房屋建筑施工前的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对各种准备工作进行有效控制,施工前质量控制对于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对房屋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第三,竣工质量控制。房屋技术应用建筑工程竣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安装的水电设施进行多次、反复的测试;整理验收资料;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质量评定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

(三)对房屋建筑施工进度技术的管理

对施工中各个项目的展开进行合理的工作计划是房屋建筑施工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施工图纸的设计在工程施工之前就应做好,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材料与设备堆放位置,施工计划的安排需按照已经确定的施工方案及流水作业进行,控制性的工作程序需体现在工作安排上,适当的可制定短期作业计划,以便更好地指导每一个施工环节。

三、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

(一)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

为了确保企业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充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广创新施工技术,房建施工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越快,带来的效益越大,投入的成本越小,获得的回报会越大。因此,房建施工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时更新机械设备,建立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从而有效控制创新施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二)建立创新平台

房建施工企业应为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为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以此为前提进行施工技术创新,对关键技术进行专项的、长期的跟进与创新研究,从而促使企业获得优秀的技术成果。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强化

房建施工企业应重视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能力,对员工不管是技能还是思维都应进行相应的创新举措,严格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求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施工技能,在业务知识上也不应出现短板,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了解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技术人才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占有率的一大优势,只有强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为后续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企业考察出更多专业的素质高的人才,这样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这对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是不可忽略和意义深远的。

(四)奖励惩罚机制应完善

奖惩机制是促使员工进行创新的催化剂,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发挥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极为有效。具体的施工中,房建施工企业应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劣势建立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对有特殊贡献的员工应予以相应的奖励,对表现优秀的和表现平平的应给与分别对待,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应有适当的表示,这对激发员工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束语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技术加以创新,在实际中提高推广和运用水平,对我国现有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体系来说有极大的丰富和促进作用,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机制来实现现代先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更好的满足现代建筑行业需求,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推动整个房屋建筑行业健康持续稳定长远的发展。综上所述,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举措可以为企业带来健康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在今后的施工过程对房屋建筑不断地进行施工技术的创新,这样有利于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ess, gradually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play a key role, hous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updates and optimization, make the building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is assured.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house in some of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 as well as building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control,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ensure the housing comfort, safety and reliability.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用建筑业也在同步发展,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以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建筑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从四方面就建筑业中的关键施工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一、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房屋建筑中的“豆腐渣”现象增多,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令人们担忧,安全事故开始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有如下四点:首先,多数事故是由于违章作业造成的;其次,在一线的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他们的专业技能较差;再次,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不报建的现象时常发生;最后,一些施工单位选择非常低劣的建筑材料和应用设备,使事故频繁发生。

2.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中,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来源于施工设备的大幅度操作,引起的噪音污染,以及泥浆污染,固体灰尘污染。这些由于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了附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3.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方法不正确

如果要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有明确的管理方案,不能只顾技术管理,而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同时,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从全方面考虑、分析,保证安全设施无漏洞。

4.针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该对所需要的施工设施和建筑材料严格把关,不可压低工程造价,不可以偷工减料,监督单位要有责任心,多任用真正懂施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并且能够给予施工人员技术指导。因此,管理者的态度决定建筑施工的整体方向。施工单位还要明确房屋建筑施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合理应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从而使建筑行业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得到快速发展。

二、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

房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房屋防渗技术、房屋的节能技术。在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很多,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差,模版变形不均衡,混凝土结构比较混乱,气温的突然降低也会引起较大的拉应力,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要了解房屋防渗技术,就要严格控制好砌块的质量,要按照管理部门规定的有关方案。其中,由于施工过程中墙体出现了裂缝,以及房屋的外墙与梁柱间的裂缝,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房屋防渗技术,避免因房体裂缝,增加重新修护的难度。最后,在房屋的节能技术方面,房屋建筑节能可以节约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更好的节约和利用人力、物力。

1.施工步骤

施工前要设计施工平面图,明确起重机的位置,布置运输道路、以及仓库,材料和构建堆场的位置,同时还要有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施工技术专员给予指导与帮助。

2.对供水供电设施的设置

做好临时供电供水设计,包括电源的选择、电量的计算、电力系统选择和配置,还有电焊机的用电计算,还包括一些电动机的用电量,室外与室内的照明用电量的计算。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还要计算出施工用电总数,建设单位要做好统计,对于临时供水设施的布置首先要经过计算、设计,然后对其进行设置,当中的用水量,包括生活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和机械用水。

3.避免机械材料的浪费

合理的布置搅拌站、仓库、材料、加工厂,就近储备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砂石等,这样更方便车辆的运输。至于易燃易爆的施工材料,必须注意防火、防爆,例如:沥青和熬制地点要离开易燃品库,应该布置在下风向,施工单位要计划好施工面积,避免施工材料浪费。

三、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和方法

1.事前质量控制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1)技术准备(2)物资准备(3)组织准备(4)施工现场准备。事前的质量控制对于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了解了这些,在施工的过程中才能够掌握好施工技术的运用。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控制质量,要全面的控制施工的过程,是事中的质量控制的中间环节,事中的质量控制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连接纽带,是检查施工中质量控制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是过渡阶段。

3.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主要包括:(1)组织通电(2)试水(3)准备竣工(4)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方法,进行全面施工。

4.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包括:(1)排列图法(2)直方图法(3)因果分析图法(4)相关图法(5)调查分析图法(6)管理图法、(7)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或分组法。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要想做到全面完善,就要进一步了解各个质量控制方法的定义,下面逐一介绍。其中排列图法是指:对施工项目进行监测,将影响项目因素系统的排列出来,探讨实际中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措施。直方图法是研按照直方的分布形状,用直方的状态来表示。因果分析图法是指:研究和讨论质量问题的图示方法。相关图法是指:使相互联系之间的两个变量用坐标系表示出来,并且对施工工序进行控制。调查分析法是指:用表格的形式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统计分析。管理图法是指:针对一些问题,找出原因,进行分析整理,使管理系统化。分层法主要是指:收集一些施工的质量与数据,使之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把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的原因。

四、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1.创新的内容

在施工技术方面要有所创新,跟随市场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管理的创新要从技术、观念、组织机构等一些方面加以创新。其中,观念的不断创新要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因此,要适应市场的运行体系和发展规律。

2.施工单位与施工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建筑行业创新思路

在房屋建筑施工的阶段,各施工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其中就需要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开始走创新的路。

总结: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更新和优化,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施工技术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节约了建筑材料,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施工的技术很复杂,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就要从建筑施工单位从自身做起,时扬长避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施工管理素质,在实际的应用中摸索规律,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细化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何战宇.浅谈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J] .科学之友,2010,(2).

[2]胡辉云.房屋建筑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153-154.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性资源。建筑业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生产活动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的各个项目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2 建筑施工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随着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建筑结构日趋复杂,建筑施工技术必然要进行不断地革新与优化。我们应当依据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而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具体而言,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依据建筑垂直发展以及作业面窄与施工进度紧的特点,不断提高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其次,要依据建筑物逐层施工的特点,不断提高施工作业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效率,加强施工各工序间的衔接,强化总承包管理的力度; 最后,要依据建筑作业环境差的特点,不断提高、优化结构施工工艺,增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3 施工技术问题

3.1 基础施工缺乏依据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很多房屋建筑在施工基础时,手上并没有详细的地质详勘报告,而是参照附近已有的建筑群的基础设计资料来进行施工设计,就给房建工程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安全隐患。

3.2 材料质量影响技术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施工技术、管理维护等都会影响房屋的防水质量,建筑防水工程质量低劣直接决定了房屋渗水发生可能性的高低。

3.3 房屋裂缝问题

房屋楼面裂缝问题主要是由混凝土施工不符合标准造成的。其一是由于混凝土骨料在沉降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致使混凝土塑性沉降出现了裂缝,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塌落的程度过大、沉陷过多所引起的,此外,模板绑扎、模板沉陷或移动时也会引起此类裂缝的出现。

3.4 结构设计问题

房建结构要同时承受垂直荷载和风产生的水平荷载,还要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一般低层结构的水平荷载对结构影响较小,但在高层建筑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是重要因素。随着高度的增加,位移增加很快,过大的侧移会影响建筑使用,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损坏。所以必须将结构的侧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5 污染问题

房建工程施工技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建筑材料不合格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建筑设计施工缺乏节能环保意识导致建筑能耗增加以及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光污染、噪音污染等。污染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生态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 房屋施工技术分析

4.1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是房屋建筑施工的主要原料,混凝土工程的发展程度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房屋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主要部分。我国的预拌混凝土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发展。在真正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到房屋建筑工程中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混凝土碱与集料的反应,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低碱水泥、砂石料、外加剂等原料的选用,尽量选择品质较高的膨胀剂和减水剂。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房建工程的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混凝土配料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优选低碱水泥、低碱活性集料、低碱外加剂等。随着时代的进步,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我国也在不断地研发配置更高性能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运输是一个重要方面,泵送混凝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式,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其坍落度应该尽量小,以避免在振捣过程中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而输送管道应该尽量少用较弯较软的管,传送混凝土的泵机出口要配备一定长度的水平管,再接弯头。混凝土的浇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将混凝土运到施工现场之后,要及时进行浇筑,待其失去流动性之后浇筑比较困难,不能进行二次加水。

4.2 钢筋工程

对于钢筋工程的施工,首先,要保证钢筋表面的洁净,对于钢筋表面的泥土、油污等要处理干净。其次,在施工之前要利用机械或者人工方式将钢筋调直,尽量保证钢筋没有局部的弯曲、小波浪等。第三,钢筋切断时要根据具体的型号、直径、长度等进行搭配,以最大的利用效率将钢筋利用起来。第四,对钢筋做弯曲处理时,要根据具体的形态要求操作。钢筋弯钩有半圆形弯钩、斜弯钩和直弯钩,不同形状的弯钩具有不同的尺寸要求。最后,钢筋具体的下料长度要根据各个构件的尺寸以及混凝土的厚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之后定出最合适的长度。

4.3 模板工程

要合理构造模板,以防止模板之间的变形不同使得混凝土出现裂缝,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模板和支架都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防止负载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变形过大造成混凝土开裂。其次,也需要合理地把握拆模的时间,不能过早或者过晚拆模,过早或过晚拆模对于混凝土的质量都有影响。一般来说,在保证工期的情况下,常采用三套模板,因为房屋楼板出现裂缝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初期的混凝土强度比较低,负荷过重产生,模板工程可以使施工的荷载分散。

4.4 框架柱纵筋搭接施工技术

在异形柱纵筋中,可以用机械连接或者采用对接焊技术。然而,有的时候,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常常采用搭接的方法。在搭接框架柱纵筋时,可能会使得框架柱纵筋的搭接部位截面尺寸变小,该部位的箍筋没有发生尺寸变化,从而使得框架柱的纵筋不能紧靠箍筋。

对于这一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适当地向上延伸下部的框架柱纵筋搭接的部位,使之向外弯折,这样,上部的框架柱纵筋可以通过弯折段和下面的框架柱纵筋的轴线对齐,从而满足框架柱纵筋搭接的要求。5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5.1 创新的内容

在施工技术方而要有所创新,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跟随市场的发展,管理的创新要从观念、技术、组织机构等一些方而加以创新。其中,观念的不断创新要根据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施工管理体系的内在要求,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因此,要适应市场的运行体系和发展规律。

5.2 施工单位与施工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建筑行业创新思路

在房屋建筑施工的阶段,施工单位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需要的是沟通。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这其中就需要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走创新的路。

6 结束语

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社会层面,对此都十分关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于施工技术要不断更新,不断研发更安全、更环保的技术应用到建筑中去。另外,对于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各种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并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情境;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堂是一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先结合的课堂,而体校学生相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缺乏动力,并且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操作能力也比较薄弱。鉴于这些特殊的原因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下面就针对体校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体育元素”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问题与一定的情景融合在一起,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情境,通过一些故事、动画、视频等和课堂相关的主题和教学过程开始,就是为了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和具体化,将概念和技能操作实用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学会以信息技能处理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对比式导入、作品展示式导入、问题式导入等。

体校学生有自身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一定的敏感度特点,因此他们对相关“体育元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与自己相关的运动项目那更加热衷。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融入“体育元素”,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如我在教学《认识动画》时,一开始我就播放我事先制作好的几个田径队同学的百米跑步逐帧动画、篮球队同学的投篮动画和游泳队的潜水起跳动画。而且我是用真实同学的图片制作的,同学们在观看了之后开始纷纷讨论,问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为什么可以动起来图片。这时我开始融入相关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的工具。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认识动画。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微课程”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实践证明,初中40分钟时间,基本上是按“讲―练―讲―练―总结”这个模式,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就会慢慢的被磨灭掉,离开老师对操作技能的演示,学生就无法完成一些作品的创作。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如果在在课堂中统一讲解,对已经掌握的同学是浪费时间,不统一讲解,老师的课堂负担就是在做一些重复的劳动。但是体校学生相当大一部分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一些操作技能如果没有进行操作演示,在任务操作时,他们就是很迷茫。而且有些学生总是遗忘率很高,这就是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了矛盾。

微课程的运用正好很好的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操作技能讲解问题。老师在课前将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解,录制成相关微课程,课堂上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观看相关的微课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时效性得到增强,学生能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难点和疑点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元件的应用》时,要求学生完成话筒和卡通任务的图形元件的制作,在其中一个班我先演示话筒的制作方法,接着与学生分析任务,明确重点难点,再让学生去完成。但是最后课堂上很多学生一开始图形元件创建都忘记了,最终作品都没有完成。第二个班级,我就直接分析了本节课的操作任务,分析任务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各个问题我我发给学生相关的微课程,在课堂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看微课程,最终整节课学生都在自我创作、自我学习中度过,而且作品也都完成的很好。

以“微课程”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构建体校信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老师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操作技能难点,学生容易忘记信息技能,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程来解决。学生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多了更多的的自我创作的空间,也将进一步强化的自我学习意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体校学生有着一种很强的团体意识和它人认同感,在平时的运动训练和赛场上他们非常注重这种个人荣誉感和团体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感。针对学生这种特性发展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我制定了信息技术课堂成绩评定,由理论知识水平、操作技能水平、团体合作能力三项内容组成:

(一)理论知识水平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相关的知识要点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表述任务中所用到的知识点体系,可以用相关的知识原理来讲解自己的课堂作品。

(三)操作技能水平

包括平时的课堂作品技能评价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前者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后者则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相结合。

(三)团队合作能力

主要从组员自我分工的合理性有效性,学生情感的变化与产生情况,每位组员认知上发生的变化,成果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团队合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团队合作能力,在《认识动画》一课中,我以3~4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位单位,布置3个自主学习的任务:1、计算机动画的分类。2、播放“奔跑的豹子.flv”文件。3、帧和关键帧的区别。最后一个大的任务是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并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制作一个逐帧动画(建议每2位组员制作一个成品,最后推荐最好的一个作品)。这样学生可以结合任务即自身的情况来合理选择配合,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完成一个较完整的作品。这样做的结果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得了乐于助人的品质,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本领,在体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殊的背景及掌握知识的能力,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7篇

一、企业管理创新绩效及管理创新能力测度的文献综述

史晓燕(1999)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发现、开发和投资的过程,还是市场开拓、收回创新投人和实现创新效益的过程。她建立的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由技术创新财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物力投入指标、技术创新实现指标、技术创新效益指标5个一级指标及18个二级指标组成。王建民(2006)根据投入产出的一般原理将管理创新能力的评价由基于创新主体的能力评价转化为基于动态过程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由此将管理创新的能力分解为管理创新投入能力、管理创新转换能力和管理创新产出能力三个组成部分。王晓梅、郭中杰(2008)从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两个方面着手,并进行指标细化,通过改进的“雷达图法”即对主要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分类汇总和纵横结合比较,即横向上与同行业平均值对比、纵向上与创新前数据比较,建立并实证研究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评价体系。经济综合效益下设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一级指标。邵国利、刘敏(2009)从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性较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明确企业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李支东、章仁俊(2009)从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入手,认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地对其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集成的能力,主要由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制度创新能力、持续管理创新能力以及持续市场创新能力四要素动态耦合而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搭建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林如海、彭维湘(2009)[3]由熊彼特创新理论出发,分别详细探讨了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创新理论体系。凌书平(2011)[4]从管理创新能力素质与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两方面构建了一般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建立了湛江移动公司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实证评价研究。杜丽燕(2012)[5]从企业发展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发展的金字塔模型,从下至上分别是机制体制创新能力、科学管理方法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并结合制造业企业发展特点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了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

1.增量绩效的基本思路

对于某项或系列重大管理创新举措实施后,取得实际成效如何科学量化衡量,文章认为可以采用增量绩效的思路,运用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来进行科学测评。其基本思路和原理如下:第一步:研究建立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第二步: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形成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模型。第三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实际绩效,该值记为A。第四步:运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计算企业不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某个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的企业预测绩效,该值记为B。预测绩效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采用趋势分析和经济预测方法,根据历史趋势预测各个测度指标如果不实施管理创新举措,按照既定的历史发展趋势变化,到某年度(该年份与A值的计算年份相同)该指标的虚拟预测值,各个指标均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预测后,应用上述成效评价模型即可计算出B值的大小。指标预测中充分考虑一些重大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将这些外部影响予以剔除。第五步:计算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某个年度的企业增量绩效,该值记为C。则C=A-B。采用公式α=A-BB×100%,即可计算出企业实施某项或系列管理创新举措后的企业绩效提升率。

2.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之所以要实施管理创新,主要是旧的管理措施已经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或者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直接体现就是旧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绩效增长产生制约或者贡献不足、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开始下降或者低于其他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或者核心竞争能力开始弱化,因此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予以改造和提升。鉴于管理创新的初衷,我们认为企业实施一项管理创新举措,其成效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体现,即:企业综合绩效得到增长(产生必要的效益)、企业效率得到提升(生产和工作效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能力增长)。再根据效益、效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下级衡量指标,可以将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维度细化如图1所示[6]。根据上述基本测度框架,文章进一步细化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形成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7-11]。矩阵一致性比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3.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应用

上述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科学方法赋予相应指标和维度权重,即可得到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为避免权重设置的主观性,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权重测算方法,邀请有关专家对各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衡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了提高不同指标数据的可比性,文章选取的指标均为可反映增长水平的增长率/提升率类指标。文章共邀请有关企业管理专家和科研专家10位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两两比较,再运用yaahp6.0软件计算出每个专家对各指标的判断权重,将10位专家的判断权重结果进行算术平均后得到最终权重。采用上述方法研究建立的企业管理创新成效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指标的权重予以分配计算就可以得到企业管理创新绩效。

三、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1.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

(1)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框架应用上述一般企业的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将相应指标根据电网企业实际进行修订和调整,即可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修订,得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量框架,具体如图2所示[7-11]。(2)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模型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基本测表3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度框架,文章进一步针对性修正这些二级测量维度和指标,形成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12,13]。(3)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了使指标数据和成效结果可比性强,在计算管理创新成效的过程中,将绝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按比例求出:Iij=xij/max(xj)×100其中,Iij是i单位j指标的得分,xij是i单位j指标原始数据。对于负向指标,i单位该项指标数据得分:Iij=max(xj)-xijmax(xj)-min(xj)×100根据上述指标数据得分,将所有评价指标转化为得分,则第i个单位的能力指标评分如下:S能力i=j=15j=1ΣwjIij,i=1,2,…,n其中,S能力i为第i个单位的能力维度指标得分,wj为第j个指标的整体权重,Iij为i单位j指标的得分。在此基础上,第i个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综合绩效的总评分为:S综合绩效i=S效率i+S效益i+S能力i(4)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预测并计算各单位常规发展综合绩效设x1,x2,…,xn为某项指标的原始序列数据,则一次平滑值st(1)、二次平滑值st(2)的计算公式分别为:st(1)=axt+(1-a)st-1(1),st(2)=ast(1)+(1-a)st-1(2)其中,a为平滑参数,0燮a燮1。由此可推导出预测公式:x赞t+T=at+bt×T,式中,T表示预测时间,x赞t+T表示t+T时刻的预测值,at=2st(1)-st(2),bt=a1-a燮燮st(1)-st(2)燮燮,t=1,2,…,m。(5)分解出管理创新所带来的新成效=Si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其中,Si综合绩效是i单位的实际综合绩效,S赞i综合绩效是第i个单位基于指标历史数据预测的综合绩效,为二者差值,值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值为负则说明试点单位的“三集五大”建设由于某种有待深入分析的原因没有使得该单位综合绩效有所提升。

2.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应用

文章应用上述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评价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例开展实证测度研究(“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开展的一项重大的管理创新系统工程)。文章选取国网江苏和重庆公司数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应用上述增量成效评价模型,根据2007年到2011年国网江苏公司、国网重庆公司实际数据,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按照国网江苏、重庆两公司2007-2010年各指标数据采用二次平滑指数法预测2011年数据,计算如果不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按照既定发展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两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分别为76.6分、60.2分,而根据2011年实际指标数据计算的实施“三集五大”后的绩效得分分别为89.0分、69.8分。两公司实施“三集五大”后与不实施“三集五大”的绩效差值均为正,说明“三集五大”建设对试点单位综合绩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在企业管理创新绩效测度和管理创新能力测度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增量绩效思想设计了一套针对一般企业实施某项具体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测度模型,继而在一般企业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修正建立了针对电网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效测度模型,并应用电网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测度模型以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两家省公司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文章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增量绩效的定量测度十分必要而迫切处在变革时代的企业,为了适应内部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但是一项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如何,必须有科学的测度方能为后续的创新举措实施提供决策参考,从而避免盲目、过度创新。

2.增量绩效思想是测度企业管理创新成效的可行思路以及方法文章研究建立的增量绩效测度模型尽管不能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但是对广大企业测度管理创新增量绩效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企业科学评判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提供了方法理论。

3.管理创新举措的实践成效可以从效益贡献、效率提升和能力增强三个方面予以反映尽管企业管理创新举措的成效可以有多个表现形式,但是总结归纳起来,可以综合反映在企业效益、效率和能力提升三个方面,其他有关成效或效果的展现可以用传统的定性判断予以评价。

4.电网企业有必要采用增量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年度评价和内部对标考虑到我国电网企业的特点,电网公司下属的各省公司相对具有独立运作实体的性质,电网公司推进重大管理创新举措,在各省公司有同质性,因此通过对各个省公司的管理创新增量绩效进行科学测评,藉此实施内部管理对标,有利于提升内部各单位的企业管理水平。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试验;军民融合;产权改革;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6-0115-03

2015年9月四川省获批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是继2000年9月绵阳被确定为国家唯一科技城、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3月攀西成为国家唯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2014年10月天府新区获批成为部级新区以来,四川全省域再次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其里程碑意义毋庸置疑;在国家层面,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是自贸区改革试验以来推出的最重大的改革举措。如何认识四川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定位?如何把握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与特色?如何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这些问题对四川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在全国布局中把握“四川试验”的基本定位

1. 区域定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确定,是国家战略布局的结果,八个“试验区”分别位于华北(京津冀)、华东(上海)、华中(武汉、安徽)、华南(广东)、东北(沈阳)、西北(西安)和西南(四川)。区位不同,定位有别。每一个试验区都有自己的区域定位。“四川试验”的区域定位是辐射西南的内陆大省,要体现四川省和西南地区市场化发育尚不够充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要素多样且复杂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我们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现实基础。

2. 目标定位

此次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创新相关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我们认为,按照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四川试验”三年(2015-2017)目标定位可以是,在市场充分竞争、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管理体制、军民融合的创新资源配置、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创新人才激励、内陆开放创新高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目标期内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举措和政策,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3. 功能定位

在总体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探索市场和政府有效作用机制、探索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途径、探索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有效模式等四方面任务。在功能和特色定位上,不同试验区,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据相关信息,北京已经提出发挥首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提出要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提出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西安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沈阳着力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广东凸显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等等。从八个试验区的部署看,“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块”,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上海、广东市场发育相对成熟,或有近邻外部经济体的优势,其“改革试验”主要功能和特色是提出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科技、经济、金融、教育、人才、户籍、社保政策等。

四川作为内陆大省,其发展有以下特点:一是转型发展处于战略转折期。国家“一带一路”等南向、西向战略实施,使得四川等区域从过去的“三线”跃升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前沿”;二是科技教育资源大省,但不是强省。区域内既有大量中央科研机构、国防重装、部属高校,也有众多的地方高校、央企和民企,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割严重,体制创新障碍典型,问题复杂。

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思路可以是,以军民融合体制建立,作为探索破解体制障碍的切入点;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制创建,作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以技术产权深化改革,作为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新举措;以“南丝绸之路”和西向通道建设,作为新一轮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二、 在省情基础上确定“先试先行”的主要内容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试点包括三方面任务,一是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改革举措;二是已明确了基本方向、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由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三是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改革举措。

基于四川基本省情和前期工作基础,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以下四方面内容,按照时间和路径要求,先行先试。

1.“双城互动”,军民融合。“成都首位城市”和“绵阳科技城”以及“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主要载体。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方向已经明确,民,民参军,也有大致思路。但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体制、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依然突出。涉及后勤保障、设备维修、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可以先行一步;涉及尖端武器装备、航空基础设施工程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国家和军方授权,也需要从技术转移成熟度方面遴选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军民融合的技术目录;需要从省级部门、省部联席会议、军民联席会议层面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措施、政策体系和实现途径。

2.企业主体,创新融合。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要发挥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企业要成为创新的实际主体。企业无论属性、大小,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者,都是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推手。因此,以企业为核心建立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管理“新体制”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职能界定和转变,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的清理与重建,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要素流向市场、流向企业的激励政策的完善等。

3.产权界定,激励创新。建构利益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制度设计。职务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如果只是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仍然不能解决专利权人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问题,仍然不能将技术发明贡献与技术发明人利益挂钩。通过专利所有权变更,“三权”合一,在制度设计上打通创新、专利、所有权、利益、权益的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创新者的动力和活力。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是,在职务发明专利归属上界定单位(集体)与个人的权益边界、确定个人或混合所有权的法律基础、专利技术权人同时作为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组织要求的冲突与协调等。由此探索并提出的相关具体改革举措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

4.西向战略,开放创新。京津冀一体化、长江流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四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交汇处,是国家对冲TPP,西向、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思考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以新一轮开放创新前沿特大中心城市的意识,着眼长远,主动作为,主动规划,互联互通;二是努力提高蓉欧快铁营运水平和效益,加强欧亚物流大通道建设;三是发掘“南丝绸之路”文化意蕴,开启开放创新门户建设;四是继续推进成都区域性国际化都市建设,把成都打造成创业创新要素集聚区、开放合作创新核心区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同时形成内陆地区开放创新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举措。

三、在工作组织上研判“先试先行”的具体举措

四川全省域进入部级重大试点范围,具有里程碑意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问题导向、系统设计、全面创新、先行先试。“先行”什么?“先试”什么?对于地方来说,推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必须有落地的举措。我们有八点具体建议。

1.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建立快速审批通道,精简程序,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清理和调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事项,试行“科技经济事务并联”审批制度和有条件事项“变注册为登记”的制度。

2. 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制

统筹推进地方立法,及时开展涉及创新的法规、规章的废止、修改和立项工作。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试行微型创业型企业“零成本准入”制度,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

3.健全全面创新改革领导机制

成立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各项工作。建立四川地区全面创新改革协调协作机制,完善部级协调小组、军民协调小组、跨部门跨地区协调小组工作机制。推行由政府部门、企业、驻川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参加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

“区”中有“区”,突出重点。在绵阳已有工作基础上,成都-绵阳“双城互动”,建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精心确定民、民参军行业领域、技术目录和时间安排;拟定《四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确保国防安全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 设立全面创新改革投资基金

扩大政府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四川转化和产业化。创新国资创投管理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放宽境外资金进入领域限制,成立多层次、多元化全面创新改革基金。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资金,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统筹使用各类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和“创新公共产品购买”制度,开展补助政策试点。

6.试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其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接单位、项目组和职务发明人,探索“三权合一”和“混合所有”制度,激励创新者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转化事项,并合法确定相应收益。

7. 创设保障创新者合法收益的制度

出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鼓励研发团队负责人为实施成果转化发起成立公司,并在公司控股或成为大股东。职务发明成果在川实施转化或转让的,其50%以上净收益可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人员。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解放科技生产力、以最终业绩考核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制度。探索出台激励技术背景的领导干部专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取得合法收益的管理制度,控制风险,先行先试,稳妥推进。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9篇

中国的银行业目前面对各种挑战,需要激发新的增长点,我们也看到了各家银行在业务创新上所做出的努力。今年获奖的案例有几个特点:在对公业务方面,是紧扣宏观经济国家政策,例如围绕“走出去”,推陈出新,跨境服务的模式、产品等都进行了技术创新,以互联网技术以及新电子技术为基础,推出了更多方便机构以及同业机构的产品,推出了更方便客户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及高效率;另外大数据的技术,在识别有效客户,筛选适合银行偏好的客户,到各种方面,充分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强调用户的体验,强调综合化的服务,通过产品的重组为特定客户群体量身定制。

结合本次获奖的案例,我在这里谈几点对金融创新的个人想法。首先,一项成功的创新,对外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真正需要,为客户带来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噱头,或者是以监管逃离为目的,通过创新,客户是否获取了其所需要的、之前无法提供的服务呢?对于同样的服务,通过创新是否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客户的体验是否得到提升?这些都是评价一项创新的主要标准。对内就应该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为目的,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定价。

其次,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一些创新是金融机构面对业务和市场份额所做出的防御性措施,一些创新是金融机构为了迎合新客户的需求,为拓展新的市场所采取的主动举措。具体来说,银行面对互联网机构的竞争,进行了“互联网+”的创新,这是属于防御性的创新和举措。未来银行应该通过主动的创新,获取新的客户关系占领先机。总之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战略部署。

第三,金融机构应该对创新进行战略性的投入,包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这种投入应该是建立在为推动创新和制定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在人才投入方面,金融机构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跳出传统的领域,引入更具有新思维、新技术的人。技术创新固然需要技术的支持,但是企业文化及机制上的保障尤为重要。现有企业文化和机制,是否不利于创新?举个例子,我们在对新兴市场银行业创新方面的调研当中,看到有些银行是设立创新奖项来鼓励员工,并为银行带来了价值。另外创新通常需要机构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是否有效?系统上线和风控措施是否能及时跟上?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的银行考虑的。

(专家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首席合伙人)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0篇

一、发展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突破124万人,人才年递增率达到3.5%左右。

――人才素质大幅提高。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到82%,2020年提高到8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分别增加到2015年的13人和2020年的20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

――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向重点发展产业、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流动,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基本协调。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2015年达到1∶3.8∶5.2,2020年达到1∶3∶6。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在全区优先重点发展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小高地,增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管理优、人居条件佳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8%,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6%,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排位稳中有升,各项科学技术成果数量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成果数量大幅度增加。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能力

全面把握专业技术人员的类型特点和成长规律,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素质能力建设为主题的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改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和实验教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项目、基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展创新创业载体,推进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加强学风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支持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国内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技术影响力。

(二)着力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规模

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源头建设。加快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自然增长。大力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把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作为重要补充。重点在食品、汽车、石化、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产业、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产业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教育、政法、医药卫生、宣传思想文化、社会工作、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人才高地,急需紧缺人才基本得到满足。

(三)着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结构

围绕我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发展布局,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工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层次、区域、行业、领域、所有制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形成各类人才持续成长、协调发展的局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结构。统筹专业技术人才区域开发,引导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重点开发地区流动集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

(四)着力构建专业技术人才高端引领格局

充分发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以八桂学者为引领、以各行各业特聘专家为骨干、以人才小高地团队为基础、以海外引进人才为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格局。利用5-10年的时间,累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吸引培养400-600名科研技术骨干;选聘200名左右“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培育70个左右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团队,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人才团队;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引进人才来桂创新创业,构建有广西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新格局。

(五)着力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作用载体

依托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等实践平台,在重点抓好人才小高地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扩大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培养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平台建设,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桂创业兴业提供载体。

三、重点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领工程

目标任务:选聘100名左右八桂学者,建设100个左右以八桂学者为核心,400-600名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富有广西特色的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基地、成果推广基地和优势学科;选聘200名左右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治区特聘专家,带动培养1000名左右中青年科研技术人才;重点引进并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

主要举措:以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从自治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建设需要出发,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八桂学者,通过大力度投入、大力度支持,使八桂学者及其团队保持和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持续提升本行业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设立特聘专家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高层次拔尖人才,对特聘专家及其团队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其组织申报和主持实施自治区重点课题、科技攻关项目、工程技术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所带科研团队的科研技术水平。在全区各类科研创新平台、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桂创新创业。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继续开展“海外留学人才八桂创业行”、“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周”、“外国专家广西行”等活动。

(二)人才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提高人才小高地建设水平,扩大人才小高地引领范围,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力争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总数达到50个,2020年达到70个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

主要举措:充分发挥人才小高地集聚、培养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区”功能,打破所有制、部门、地域界限,进一步扩大引领范围。在自治区千亿元产业、新兴产业中打造一批产业人才小高地,鼓励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设立人才小高地。强化人才小高地项目化管理,用聚集人才、促进科研、辐射产业、推动发展的成效来检验小高地建设的成效,提高小高地建设水平。建立专项资金随人才小高地数量增长而增加的投入机制,提高小高地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支持人才小高地申报设立八桂学者、特聘专家岗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三)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目标任务:以提高原创能力和发展科学事业为核心,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领域,遴选培养具有世界前沿水平、可提名推荐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2020年,力争累计选拔、培养院士后备人选30名。

主要举措:结合八桂学者的选聘培养,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采用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核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区企事业单位中遴选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人才作为院士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优先支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对象担当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研课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鼓励和支持他们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研究。

(四)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

目标任务:按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紧贴产业发展规划、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引领学术技术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力争用10年的时间,培养选拔10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左右具有区内先进水平、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成绩显著的优秀人才;4000名左右在各学科、专业、工程、项目中起到骨干作用,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主要举措:与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相衔接,分层次、多渠道选拔和培养“十百千”人选。对人员严格筛选,定期考核,重点培养。多渠道筹措资金,根据人选的实际情况,定向投入,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工程”人选通过竞争承担国家或省区市、部门的重大科研工作和重大工程项目,委以重任,并赋予他们充分的科研自。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工程”人选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从事研修工作。加强以“工程”人选为核心的人才群体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专业优势、学科互补、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群体。

(五)博士后“两站”建设工程

目标任务:着眼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量从目前的12个增加到30个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从目前的31个增加到50个左右,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到300人左右。

主要举措: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重点加强我区重点优势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站申报工作。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博士后科研项目和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发挥好博士后“两站”的纽带作用和孵化器功能,把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施“博士后留桂”计划,鼓励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高成长项目的博士后,出站后继续留在我区工作。

(六)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

目标任务:围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经济社会建设,制定加强科教文卫和社区、农村等各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充实一线,造就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为基层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主要举措:以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重点,结合国家“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制定“广西千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动员和组织专家到县乡农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推广使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以岗位管理为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基层人才发展阶梯,制定和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倾斜政策,为基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在本职岗位发展进步的职业台阶。进一步完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的制度。

(七)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目标任务: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派5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外企业学习深造,每年举办30期高级研修班,培训300名左右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在汽车、钢铁、石化、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培训1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举措:建立以自主培养与借力培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脱产培训与自学成才、院校进修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培养体系,对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实施公需科目培训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本需要,开设相关的继续教育公共课程。整合各类资源,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对接与互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服务领域,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八)专业技术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

目标任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合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东盟问题研究与咨询服务中心,面向东盟国家输送汉语教师的培训基地,东盟国家青年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地之一。

主要举措:以全区优势产业为切入点,以优势科研院所为载体,加强与以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区域性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中国―东盟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中心,办好多种形式的留学人才和项目交流会、留学人员服务团等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根据项目、技术发展需求,与国(境)外签定人才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区内专家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技术交流活动,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走上国际舞台。

(九)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系统工程

目标任务:建设一批公益性人才服务机构、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实践基地,搭建便捷高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均等化、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主要举措: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服务事业,健全专业技术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制度,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专业需求,制定和相关信息,为专业技术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供求信息服务。完善人才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资源大市场,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配置服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需求,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培育发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快建设自治区级考试评价基地。

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统筹规划继续教育,鼓励各行业各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根据全区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二)创新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机制

坚持“以用为本”,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做到用当适任。注重在基层一线,在重点、难点工作中去培养和选拔使用人才,坚持在“用”中发现、培养和选拔人才。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建立灵活多样的能岗匹配制度,让专业技术人员有职、有权、有责。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聘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创新和完善职称评价手段和方式,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调整功能定位,健全分类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相衔接的制度。

(四)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配置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的水平。鼓励建立行业人才库,定期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深化“广西人才居住证”制度改革,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流动。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成果转化、有偿技术开发、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专业技术人才“柔性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1篇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瞄准科技创新“短板”,着力在育主体、建平台、强合作、促转化、优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2020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年来,科技创新实现大幅跃升,创新主体加速成长,xx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xx家,总数达到xx家。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省级技术创新中心xx家,总数达到xx家,居全省第四位。农村科技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新增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总数达到xx家,位居全省首位。科技合作频率高、成果多,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达成战略合作。

(一)高站位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规格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创新型XX建设,推动全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专门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了2019年度XX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个政策专件,明确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快速推进,为推动全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增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实施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科技支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工程,创新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蓬勃态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推动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精准服务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活动实施方案》,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建立“一企一档”,实行“一企一策”,开展“一对一”辅导。走访调研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xx家,举办区域性高企培训x次,举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培训活动x次。

(四)加快实施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工程,提升了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能力。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总数达到xx个,位居全省首位。新增x家省级孵化器,总数达到xx家;新增x家省级众创空间,总数达到x家;新增xx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到xx家。新认定x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推动精准扶贫脱贫。围绕精准扶贫,以科技扶贫项目和科技普及培训为抓手,集成科技资源,为贫困县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贫困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全覆盖。加快农业创新主体培育,实现科技服务团队贫困县全覆盖,精心选派“三区”人才到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开展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培训班。

(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对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吸引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到我市孵化转化。科技合作频率高、成果多,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xx个;

(八)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厚植了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使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科技管理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专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九)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活动,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了全民科学意识、科技能力和科学素养。全年不间断开展科普活动,营造学科技政策、懂科技政策、用科技政策的良好创新氛围。

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及主要举措

2021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贯彻落实《XX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措施、抓落实,着力突破创新瓶颈,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着力以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新亮点,开创新局面。

在坚决完成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常规工作任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举办系列精准对接活动。围绕我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需求,采用小而精的模式(“规模小、专业领域精、对接企业精”),推动形成我市与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的稳定合作对接机制,促进更多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二是继续举办好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扩大办赛规模,进一步提升参赛项目和人才质量,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鼓励、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2篇

近年来,上海移动积极响应国家与上海市政府号召,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大力提升上海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持续落实“提速降费”各项举措,以“大数据”助力上海城市管理创新,全力支撑上海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搭建国际通信桥梁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的重要纽带。作为网络规模大、用户数量多的通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注重发挥自身业务、规模优势和在通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促进通信基础设施联通、提供高水平信息通信服务、推动4G TD-LTE合作发展、投资合作开展通信属地运营等举措,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努力畅通信息丝绸之路。

目前,中国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福州建成了5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成29个“信息驿站”(POP点,网络服务提供点),并通过优化重点方向国家时延,打造亚洲、欧亚、美亚三大金融直通车,形成全球金融快线方案,满足上海金融行业对于跨境专线的高质量高品质追求。同时,顺应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加快融合和创新发展的趋势,通过网络建设、业务和技术合作、投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通信基础设施能力,积极开拓新技术新业态合作模式。

积极落实“提速降费” 多重举措惠企惠民

“提速降费”一直备受关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通信行业提出具体要求:“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积极落实国家“提速降费”总体要求,中国移动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实现信息惠民、拉动信息消费、促进创业就业、推动经济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全力以赴推进业务系统改造升级、力争加快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的基础上,2017年5月份再推出七项降费举措,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给广大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紧跟集团步伐,上海移动快速响应,实行“提速降费”再加码。在4月1日的举措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除了保持“率先取消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固话长途费”,“4G流量数倍扩容”等举措外,进一步加大国际资费优惠力度,新增了“任我看”、“任我享”、“任我用”流量系列活动。

以“任我享”为例,5月1日起,上海移动启动流量降费红包抢购活动,单价低至5元/GB,有效期长达6个月,满足客户的大流量使用需求。

此外,针对企业用户,上海移动在集团提出的中小企业提速降费两项落实措施基础上,以光网宽带100M降费45%、200M降费40%为主线,结合“长市同价”、“免固话月租费”、“国际长途大幅优惠”等各种优惠方式让利于企业。通过统一资费体系、多样化的商业合作模式、完善的资源配套等手段,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助力政府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此,上海移动聚焦无线宽带网络建设,立足客户感知打造4G精品网络。截至目前,上海移动4G基站规模达到3万个,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的4G网络全覆盖,4G综合覆盖率达到98%并保持行业领先,极大地提升了上海无线宽带的接入水平。

除了不断打造4G精品网的“广深厚精”,上海移动的家庭宽带也在持续升级。目前上海移动家庭宽带用户规模超过100万户,宽带服务从100M全面提速至200M,带宽相比去年翻了四倍。同时,上海移动专注提升家庭宽带“含金量”,目前上行带宽全部达到10M以上,后续通过核心网改造,上行带宽将达到50M以上,真正实现上传下载双行无阻。 5月16日,上海移动副总经理黄刚在“和上海・心成长”5・17世界电信日活动中宣布进一步升级并加大“提速降费”力度

依托“大数据”应用 助力城市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农村经济 创新举措 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1提出问题

扬州市江都区有多名大学生村官,他们自任职以来,积极为农村发展建议献策,向农民们传播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也遇到诸多困难。此次调查活动旨在了解扬州市江都区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以小见大,为扬州市以及江苏省的其他农村地区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主,以邗江区和维扬区等地区为次要调查地区,抽取镇和村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5份,无效问卷45份。其中有效问卷中,参与问卷填写者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共21份,占7.04%;18-30岁共103份,占29.58%;31-60岁共145份,占40.85%;60岁以上共86份,占22.54%。这样的人员分布,不仅保证各个年龄阶段都有样本,31-60岁这一群体也更加符合农民主体的年龄,对身边大学生村官有着更多接触和更深刻感触,使我们获得的数据更加切合实际,更具真实性。

2.2调查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及其它一些网站输入关键词,搜集并初步浏览相关论文;在网站上寻找或者通过114查号台查找调研村庄的联系方式。

(2)问卷调查法。本团队通过实地预调查,针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得到最终问卷后,深入村庄发放调查问卷,得到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3)人物访谈法。在正式进行实践调查活动之前,设计制作访谈提纲,搜集扬州不同地区的典型村官及其典型事迹,对访谈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结合访谈提纲对以李伟(曾任江都区仙女镇横沟村与新火村大学生村官,现任江都区团委副书记、仙女镇新火村党总支书记)、王美芳(曾任大学生村官,现任维扬区八里镇副镇长)等人为代表的典型大学生村官进行了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措施。

(4)统计分析法。分别使用EXCEL、SPSS以及网络软件问卷星等统计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检验和分析论证,对访谈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并将关键信息以多种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村官具有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哪些特点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问题,54.93%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具有创新精神,善于采取创新措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49%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能传播农业新技术;40%的人发现大学生村官有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7.5%的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网络使用能力强并且与外界接触多,信息来源广。但此问题各个选项之间的差距比较小,表明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后,对于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改变很大,村民们开始多方面的关注发展农村经济的推动力。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掌握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通过与村民沟通宣传,有效地改变了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并与农民一道把先进的技术运用于农村发展实践中去。例如,在江都区仙女镇涵西村,我们对张涛主任进行了访谈。2011年出任大学生村官的他,四年来积极投身村官工作,采取一系列的创新措施:第一步转变思想,努力和村民建立良好关系;第二步创新创业,他和其他十一名村官合伙创办了仙女镇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并担任副总经理;第三步,“己欲立而立人”,他们将公司收入的1%作为公益,服务百姓。在张涛主任的带领下,涵西村经营收入由2013年130万的增加到2014年142万,超额完成了仙女镇的指标,人均收入达到28000元。

3.2大学生村官在各个方面采取创新措施发展农村经济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后,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发展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46.48%的大学生村官注重创新村务管理体制;38.03%的村官将重点放在市场渠道的开辟,为本村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销售渠道;36.9%的大学生村官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采取的创新举措是多方面的,重点在哪个领域进行创新,更重要的取决于本村经济发展的缺口。例如,现任江都区团委副书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李伟,2010年来到扬州仙女镇横沟村担任村官后了解到,该村村民自创蜂蜜品牌“康生缘”,蜂蜜销路不尽人意,于是李伟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167家农户,成立了扬州市远大养蜂专业合作社,将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厂式生产,直营式转变为加盟店式的产业,组织创业者参加农展会等活动,实现蜂蜜生产规模化。他在任职期间,蜂蜜产业的收入由每年15万增加到30万,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3.3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仍心有担忧

虽然大学生村官为村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但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仍有担忧。经过调查,38.59%的村民担心大学生村官能否长期扎根农村;30.99%的村民在意大学生村官能否带领村民致富;20.85%的村民担心大学生村官能否很好地融入农村。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代年轻人,有着发展农村经济的创新举措无可厚非,但其能否做好村民安置工作、尽快融入农村并长期扎根农村,是更加重要的问题。现任扬州市维扬区八里镇副镇长的王美芳在访谈中提到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大学生村官在开展工作方面的优势。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思想开放,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强,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互联网知识建立信息系统,建立电子档案等,便于科学化管理。第二是大学生村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首先,要落实政策,完善机制,这是开展工作的保障。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进行创业,极大地利用村上闲置劳动力,促进村民就业,提升贫穷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最后,大学生村官最好做到长期扎根农村。

4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4.1存在问题

虽然大学生村官在改变村务管理体制、传播新技术、新思想方面采取了创新措施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在开拓农产品市场、发展资金的筹集以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仍存在明显的问题。

(1)由于农业前期投入大,并且受季节影响大等原因,农业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大部分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农民自己到市场零售,把农产品卖给零售的商贩,这种方式不仅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时间,而且零售的价格低,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其二,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沟通不到位,农民的农产品销售行为具有滞后性,不能对市场的变化及消费者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从而导致农民遭受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实践调查数据显示,35.21%的村民不清楚大学生村官开辟的农产品销售渠道;21.13%的村民表示大学生村官采取的开拓市场的创新举措仍然不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采取创新举措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2)在发展资金的筹集上,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只有16.9%的村民在发展资金不足时会寻求大学生村官的帮助,40.85%的村民选择银行贷款。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刚刚毕业,能力有限,无法为村民提供获得发展资金的更多渠道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家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趋利性使部分农业发展资金或者农村项目资金被用作城镇工商业资金,农村发展资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3)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村官来到农村后,力图多样化的利用土地资源,但在此过程中,有的村官脱离本村实际,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低;除此之外,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土地承包人开发土地资源的经验不足,最终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荒废。

4.2对策建议

(1)针对农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村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前提下,才能根据市场需求很好地控制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具体品质要求,才不会让农产品销售的选择具有盲目性,才能让农民获得较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鼓励本村村民集体协作,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本村农产品种植的数量和质量,制定长远的营销策略。只有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才更利于与固定收购商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应该积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从多个维度宣传农产品,让广大消费者熟知产品,产生购买的愿望。

(2)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规模化发展、机械化生产都离不开资金的获得和运用。对于大学生村官来说,首先要积极研究利用国家有关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只有掌握了政策的动向,大学生村官才能有效地利用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发展经济;其次,大学生村官也应该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吸引商家投入资金、通过广告宣传等吸引外部资金的支持;最后,“开源”固然重要,“节流”更加必不可少,大学生村官除了吸收外部资金,也应当进行当地资金积累,形成资金的循环利用和不断增值。只有加大生产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才能积累更多资金循环利用,投入下一轮生产,以促进经济发展。

(3)针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首先,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必须及时深入了解国家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及与之相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及政府建立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并向当地农民及时传达有关信息;其次,大学生村官应该教会村民使用网络,在“扬州土地资源网”、“扬州土地流转网”、“扬州市国土资源管理网站”等相关网站查询、相关土地信息。

针对承包经营户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不仅要从流转买卖时考虑承包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个人素质等方面,将本村的土地资源承包给合适的开发商,实现既保证村民的经济利益又实现本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承包后,也要注重土地的有效生态利用。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和村民要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做好辅助工作,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多方合作共促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后,会积极采取一些创新举措来发展农村经济,但有时候,年轻的大学生也缺乏相关经验、对当地状况了解不全面,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上针对团队在实践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土地资源利用、市场开拓、资金筹集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士娟.我国招商引资的创新性途径研究[J].战略研究,2014(7).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与学 新举措

    一、前言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江总书记也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任重道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探索自己未来教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仅就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举措来谈谈本人主张和看法。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教与学”的新举措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拉扎勒斯(A.L.Lazarus)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对智力的作用,他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有这些理论都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个体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不妨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Flash形变的介绍》一课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形状交替变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时钟的周转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讲授画图时,在讲解完所有工具的使用后,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绘画的主题任务,如《美丽的二中我生长的乐园》《迷宫》《瞧,我们一家人》,并把学生制作的画图成果用Flash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这一举措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初三教材PHOTOSHOP《童趣──滤镜的使用》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一种滤镜或几种滤镜来完成作品主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表达童趣的图片。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像的空间。在讲授画图程序中“直线和曲线”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完成《迷宫》主题作品。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迷宫图案,如:“虎口脱险”“帮妞妞回家”等,蜿蜒的通道真让人得费一番思维才能从出口顺利走出来。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注意此种方法。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在进行创新设疑启思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例如在讲授EXCEL《图表的插入》一课中,我给三个活动小组三道题,让学生根据“气温变化表”“收视率调查表”做出相应的图表,学生做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我进行评讲,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该图表更适合这种数据形式,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品尝到了探索、发现、创造成成功的喜悦。

    (四)钻研教材,开发教材

    双主教学模式理论指出,“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那么教师在遵循依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探究教材中“活的灵魂”。《键盘》这节课是初中一年级的课程,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按照教材内容讲授内容难免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因此,我故意设置了游戏环节,抓住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着眼点,让学生进行打字游戏竞赛,学生兴趣高昂,对于键盘指法的训练更加熟练和巩固。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开发教材、完善教材内容也是我们信息教师必做的一项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9年11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 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1988.10

技术创新举措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与学 新举措

一、前言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学生所真正需要的并不在知识本身,而是自己寻找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江总书记也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是任重道远,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如何探索自己未来教育发展的机制和模式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仅就信息技术课程中教与学举措来谈谈本人主张和看法。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教与学”的新举措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拉扎勒斯(A.L.Lazarus)等人的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皮亚杰十分重视兴趣对智力的作用,他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有这些理论都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个体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计算机的特点,学生容易对计算机学科产生兴趣的萌芽,教师不妨以此为起点,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之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电脑动画《Flash形变的介绍》一课时,我用动画的形变效果演示在一个月中月亮圆缺的形状交替变化,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完如何设置形变动画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有的学生做出了喜怒哀乐四种表情交替变化,有的学生做出时钟的周转变化。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只有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创新。

1.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讲授画图时,在讲解完所有工具的使用后,我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绘画的主题任务,如《美丽的二中我生长的乐园》《迷宫》《瞧,我们一家人》,并把学生制作的画图成果用Flash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这一举措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初三教材PHOTOSHOP《童趣──滤镜的使用》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一种滤镜或几种滤镜来完成作品主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像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表达童趣的图片。

3.给学生留出一个想像的空间。在讲授画图程序中“直线和曲线”相关知识点后,让学生完成《迷宫》主题作品。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迷宫图案,如:“虎口脱险”“帮妞妞回家”等,蜿蜒的通道真让人得费一番思维才能从出口顺利走出来。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对绘画工具的运用,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和创造想像力,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4.互动性活动。互动性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注意此种方法。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在进行创新设疑启思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在解题时,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例如在讲授EXCEL《图表的插入》一课中,我给三个活动小组三道题,让学生根据“气温变化表”“收视率调查表”做出相应的图表,学生做出的结果不尽相同。最后,我进行评讲,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该图表更适合这种数据形式,先发散后集中。综合运用“分析法”、“演示法”、“发现法”、“实验法”,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品尝到了探索、发现、创造成成功的喜悦。

(四)钻研教材,开发教材

双主教学模式理论指出,“教材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是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那么教师在遵循依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分析探究教材中“活的灵魂”。《键盘》这节课是初中一年级的课程,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过,按照教材内容讲授内容难免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因此,我故意设置了游戏环节,抓住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着眼点,让学生进行打字游戏竞赛,学生兴趣高昂,对于键盘指法的训练更加熟练和巩固。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开发教材、完善教材内容也是我们信息教师必做的一项任务。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事信息教育的老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更新教育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举措,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9年11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2] 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 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1988.10

[5] 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