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

经济管理概论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1篇

(1)缺乏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

尽管高校都能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但目前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很大程度都是在教师讲授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只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程度不够;注重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公式和方法模仿使用的能力,而对学生自己独出心裁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

(2)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我国目前提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口号,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们的实践机会非常少,大部分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去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验,而一些高校对教师的实践也没有重视,提供相应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教师们普遍反映缺乏实践的时间。

(3)忽视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我国毕业生普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很少有自主创业意识,毕业后大部分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但是有些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大型企业的要求,因此只能到小型企业就职,有些甚至选择待业,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自主就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条件,但这些学生从没有考虑过自主创业,这与学校对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缺失有一定的原因。

(4)缺少对企业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市场瞬息万变,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的一点点变化有可能就会决定企业的生死衰竭,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是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企业各部门运行和管理的知识,忽视了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有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甚至从没有关注过新闻事件,对市场的灵敏度非常低,没有掌握企业管理的精髓。

2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程改革应当确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我们应当坚持以下原则: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坚持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为总的教育目标;第二,课程的广阔性原则。知识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的设置与教育过程不应只局限于专业本身,应当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将知识更加顺利地转化为自身能力;第三,课程的整合性原则。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需要对重复的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第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我表达、自我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针对以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改革的原则,以就业为目标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为: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以往的教育模式是对所有本专业学生采用同一份教材和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培养后很少具备自己的思想,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报道一位博士高材生毕业后居然为自己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而迷茫,遭到了现场评委的批评,这正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其实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知识结构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但这些都被目前的教育一一抹杀了。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北京大学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大学应该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一种渴望不断学习的兴趣,一种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素质,这才是大学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2)增加创业创新类课程。

在加强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时,应注重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还可以开设一些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使用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当前用人单位注重的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创新管理教学方法,高校应当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的素养,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要把专业知识及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暑假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活动,或者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或者大学生创业园,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为学生的实习和创业提供一定的场所和条件,从而促进经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5)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2篇

1.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为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行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技术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与行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围绕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1)行企并用,现场实做,训练职业岗位素质;(2)社会内化,仿真模拟,掌握实务处理能力;(3)虚拟岗位,软件操作,精通业务处理技能;(4)引企入校,实际经营,增加职业体验;(5)顶岗实习,职场实践,课堂外延融入社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农业经济再生产管理流程的层级递进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能力课程和专业综合能力课程(如图2),按照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课程内容实行分项设置、相互补充和整体耦合,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双重需要。

(二)精心策划,试点运行,科学管控专业改革进程与质量本模式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理念、方式与方法的全面性改革与创新,其科学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需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和改进。过程与方法如下:

1.成立试点领导机构经济贸易系建立由系主任、系教学副主任、系学生副主任、专业带头人、校内实训基地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试点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2.确定试点班级为检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经研究确定农经081、091、101班为试点班,农经071班为对照班。

3.试点实验过程与方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行为准则,遵循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对专业教学内容与质量严格管理,科学组织、按照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安排教学进程。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试点班班主任,强化试点班级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校外业务能手中精心选聘任课教师,适时开展业务技能与职教理论培训,实现了专职教师“会教能做”、兼职教师“会做能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关系,确保各种资源及时到位,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系部和学校主管部门严格审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将工作任务与流程项目化,以分组活动、举案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以虚拟实、岗位实操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行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的工作程序,分析工作实绩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对工作偏差进行动态调整,对行校结合、校企合作的三阶能力递进“4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专业学习思想认识发生改变,学习时间投入明显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根本变化,独立学习、合作共事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基础,学习成效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本专业学生代表队在2010年黑龙江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在部级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1年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中获得冠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09、10级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和2010年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经营管理创意大赛有8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社会认可率提高。2011、2012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由2010年的89%增加到100%。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2011-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5.8%和97.4%,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8%。

四、小结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疗需求正在不断增大。这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医院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通过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医疗技术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就医环境。但是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培训有待增强等,需要医院创新和改进经济管理工作。因此研究当前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经济管理工作,是医院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改进医院经济管理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院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有些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医院只有改进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更好的发展。当前医院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医院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医院改进经济管理工作,能够使之与当前医院的经济活动需要相适应,利用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与经济管理技术等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探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其中经济活动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方面。医院改进经济管理能够加强对相关财政资金的管理,减少资金管理风险,确保相关资金的使用效益,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医疗环境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除此以外,医院改进经济管理能够完善绩效考核以及激励机制等,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医院医疗和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二、当前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培训有待增强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医院规模在逐渐扩大,相关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对医院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形势下,医院应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更新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人们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部分医院更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内部建设,人力资源培训有待增强。部分医院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比较少,不仅影响医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而且会影响到医院整体经济管理运行效率,不利于医院的创新发展。

(二)医院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能够对医院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医院管理者准确把握医院当前的运营状态,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仍然是采用的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即便是响应医疗改革的要求进行了部分改进和创新,仍然与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很大差距。除此之外,医院管理者普遍缺乏对经济管理的正确认识,医院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理念远远落后于实际工作需要。

(三)医院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增长,当前医院经济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相对于业务内容的增长,相关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当前部分医院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与当前医疗改革的要求相差甚远,部分涉及到项目资金、资产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不利于医院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利用率,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医院经济管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容易造成资金风险,导致医院经济损失。

(四)医院经济管理内部控制不足

医院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要想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力度。但是在实际医院运营过程中,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并不完善,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审监督成为形式主义等,内部控制力度不足,相关经济活动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除此之外,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控制点医院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滋生了许多违法行为,造成医院经济损失,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五)医院经济管理成本控制落实不到位

医院要想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做好成本控制,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医院成本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存在浪费的现象,包括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扩大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医院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影响了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而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三、新时期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风险控制意识

对于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医院改进经济管理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形成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对经济管理风险的管控力度。当前医院运营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市场运营风险比较小,造成了相关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控制意识,为医院经济管理埋下风险隐患。面对这种情况,医院应该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加强宣传教育,使工作人员了解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帮助工作人员形成风险控制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医院应该利用宣传标语或者新媒体宣传技术等,与医院的经济管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中帮助工作人员树立风险控制意识。除此之外,医院应该建立和完善经济管理风险预警机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力度。医院还应该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根据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工作做到事故发生之前,有效杜绝经济损失,减少医院经营管理风险。

(二)强化医院资金核算与成本管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部分医院经济管理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对投入经费的管理,导致投入大产出少,经济效益低。医院要想改进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强化资金核算与成本管理,尽可能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成本支出。医院应该重视资金核算,通过资金核算管理了解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现状,全方位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医院提高资金核算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经济管理体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三)提高投资分析和决策水平

当前医院的经济活动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有医疗服务,还包括各种投资活动等,因此医院改进经济管理应该提高投资分析和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医院应该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分析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效益性展开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为医院领导做出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医院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投资和决策制度,制定严格的投资和决策标准,以此为依据开展投资和决策,确保相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

(四)强化医院内部控制

医院改进经济管理应该强化内部控制,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内审机构等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确保经济效益。一方面,医院应该学习和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医院应该完善内审机制,建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和队伍,通过有效发挥内审工作作用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工作。除此以外,医院还应该重视经营管理数据的公开,通过自我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监督确保经济管理活动顺利实施,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运行。

(五)提高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医院改进经济管理应该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医院应该选聘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整体水平,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医院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人才的福利待遇,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渠道,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等,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也应该主动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切实承担起改进经济管理的工作。

(六)优化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完善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是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措施。当前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应该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优化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提高经济效益。首先,医院应该学习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主动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真正将员工的付出与收获相匹配,促进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以及利益分配公平。其次,医院应该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了解当前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和工作成果等,以此为基础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优化资源配置等,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促进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结束语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当前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医院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以及更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医院改进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形成风险控制意识;强化医院资金核算与成本管理;提高投资分析和决策水平;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提高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优化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等,促进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小的经济管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准.试论新时期如何改进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J].经营管理者,2020(5):78-79.

[2]廖春花.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4):32-33.

[3]张恺.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探究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9(1):120-121.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4篇

统计主要为经管类的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有利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从教材内容来看,针对自学考试学生数学基础的共性,章节的严谨性和形式性过于繁多;稳定的、重要简约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相关联的基础知识,辅助学生顺利学习专业知识;简化繁复的计算和实际中应用不多的内容,构建“模块化”的自学模式。根据经管类专业特性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摒弃片面追求纯数学知识的完整性,简化繁琐的理论推导与运算技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基础课程,其繁难程度偏离了其初衷,经管类自考生中很多专业课程成绩都很优秀,但仅仅因为该课程成绩的几分之差,迟迟不能申请毕业。从这一现象来看该课程直接影响了学生自学考试的通过率,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毕业。所以,这门课程的优化势在必行!

2优化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要为提高在职人员的学历层次,为更专业的为从事的工作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诸多的差异。自学考试应根据各专业要求以及现阶段自学考试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不断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顺应自学考试本身发展的需求,注重考试形式的一般性与自学考试的特殊性相结合。

2.1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特殊性概率

论与数理统计是自学考试中的一门公共课,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课程,只简单自学或者单凭死记硬背是难以掌握及通过自学考试的。这门课程要求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应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求才能真正学好,顺利通过自学考试。

2.1.1办学主体的特殊性自学考试的办学主体一般为个人或民间机构。也有一些是由各大学办的,但一般都只作为主考院校,只负责课程考试的安排,毕业申报等工作,不直接培养学生。这决定了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能像普通高校高考统招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类课程那样,有老师系统的教学和指导学习,只能主要依靠自己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只能自己反复分析理解寻求解答。

2.1.2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要对象是想提升学历的一系列人员。他们主要以工作为主,业余学习。秉着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原则,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付出的努力是其他人的双倍甚至很多倍。

2.1.3学历文凭的特殊性自学考试的文凭是各大院校主考颁发,报考哪所大学,毕业时就由哪所学校办理毕业证书。自考有专本科,达到条件者国家可授予学士学位。自学考试的文凭跟高考统招的文凭是不一样的:普通高校的高考统招学生毕业时可以开具报到证、派遣证,自学考试文凭不能享受此待遇。自学考试文凭有异于普通高校高考统招文凭,所以自学考试的课程跟普通高校的高考统招课程应区别对待。

2.1.4考试方式的特殊性自学考试与高考统招比较,入学方式、难度截然不同:普通高校入学用四个字形容“严进宽出”,学生只有通过国家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才能入学就读,根据个人意愿和考试成绩填写入读学校志愿,但只要考上了,一般来说毕业都不会太困难。自考则采取“宽进严出”,入学时不需要通过考试,直接就可入学,通过国家规定的按专业设置的所有课程的考试,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自考文凭。

2.1.5学习方式的特殊性自学考试相对来说学习方式只能在脱产学习与业余自学之间选择。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都以工作为主,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

2.2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重要性高等

教育自学考试具有高度开放、灵活多样、适应性强、工作与学习间矛盾小、容量大、花费少、效益高的特点,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应考者不受条件限制,均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职业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报考专业。考试采用学分累积制,不需经过入学考试,没有招生规模和学制的限制,考试合格一科即可获得该科的学分,不合格可以重考,重考次数不限,积满学分即可毕业;考试安排灵活,每次考试应考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报考课程门数,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可以边工作边自学边应考,也可以自主地选择是否参加助学机构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助学辅导班,工作与学习间矛盾较少,考试费用低廉。每年各省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自学考试,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优化惠及成千上万的学员。

3自学考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优化建议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5篇

企业管理概论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从而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企业管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方法企业管理概论综合性、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树立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管理是对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而应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最后,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特色;能源经济;专业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山西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如何用经济手段开发、管理、利用好能源资源,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资本优势,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让资源禀赋更好地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已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电力等的产能严重过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既懂能源基本技术,又懂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山西能源学院应围绕区域产业优势和山西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有特色的能源经济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能源经济专业人才。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具体反映。在我国,能源经济是顺应中国能源形势发展而开设的一个具有前沿性、交叉性的新本科专业。从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能源经济本科专业招生以来,到2018年全国有将近20所高校获批开办该专业,有江苏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多数是综合性或财经类的大学,定位也以研究型为主。从对这些高校的调研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经济优势,培养从事能源政策、能源开发、能源规划及能源金融等方面研究和管理的人才,侧重于对经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对相关的能源技术重视不够。山西能源学院是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进行能源经济专业本科招生的。与上述这些院校的定位不同,山西能源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能源见长”的为能源企业服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而且,能源经济作为典型的交叉、复合型学科,能源经济问题不仅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许多技术问题。但我们对山西省能源企业及相关部门、机构的调研显示,从事能源经济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既系统掌握相关经济理论,又系统掌握能源生产技术和原理的人才匮乏。在企业中从事能源经济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技术出身,对经济理论只掌握一些皮毛,少数是学管理出身,对能源生产技术和原理知之甚少,这往往会对能源企业的经济工作带来困扰和阻碍;而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人员中,大部分又是学经济理论出身的,对相关的能源知识和技术了解有限,这使得对能源经济的一些研究受到局限,不能深入。因此,依据学校的定位,结合山西省的产业优势、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对能源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调研的总结分析,作为具体反映专业定位的山西能源学院能源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经济管理+技术基础”交叉复合的能够胜任能源生产企业的决策参谋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咨询机构及其他部门相关工作的能源经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在夯实经济基本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的同时,强调结合学校的资源,对能源技术进行整合,实现“经济管理+技术基础”的“工科+经管”的交叉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专业定位在与学校的定位契合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把优势转化为特色,形成本专业强调能源技术,特别是强调山西省具有产业优势的煤电的相关技术与经济理论的融合、能源经济领域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的人才培养特色,以达到使学生具备对能源项目评价、能源市场分析及预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不同,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对课程的学习。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特征,形成了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一)经济及管理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中,既包括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基础方法课程,也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通过该课程模块的学习,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对能源经济进行分析、预测和管理的能力。当然,通过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打下理论基础。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能源市场与价格、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能源项目管理、经济预测方法等课程。

(二)能源技术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要掌握能源基础知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生产过程和技术。该模块是达成能源技术与经济理论相融合的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充分发挥学院优势学科的作用,形成本专业培养特色的体现,学生若考研、深造作研究的话,还能让他们获得一定的优势。能源技术课程模块包括:能源技术概论、矿业工程概论、电力工程概论、煤炭洗选技术概论、煤化工工艺学、新能源技术等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经济及管理课程模块与能源技术课程模块不应是相互割裂、互不相干的两部分。一方面,它们应通过能源经济专业与能源技术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融合,进而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把经济理论与能源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以实现这两个课程模块的衔接;另一方面,应通过实践环节实现这两个模块的衔接与融合。

(三)实践环节该环节在强化理论知识、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向实际、走向企业,实现经济及管理理论和能源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领域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的使用。实践环节包括:经济学综合仿真模拟、统计学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企业运营仿真模拟、财务管理实验、能源市场与价格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能源经济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这样构建课程体系,可以在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现有的能源技术教学资源和优势的同时,形成我们“经济管理+技术基础”的能源经济人才培养特色。

三、打造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作为教学的主体,是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实施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的关键。总体上要按照提升层次、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精干、合格的师资队伍。

(一)积极引进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围绕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学院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需对外加大招聘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积极走访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高学历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注重原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提升,通过鼓励原有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进修、访学、学术会议,特别是重点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建立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师团队,使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素质得到调整提高,满足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

(二)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能源经济专业是学院根据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需要新设立的特色专业,而且从全国来看也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在师资队伍中通过近两年的公开招聘引进的青年教师居多。这些青年教师的学历虽然都比较高,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经验欠缺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教学经验是保证良好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从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入手,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让青年教师为老教师助课,观摩不同的老教师的授课等方式,使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较快地传授给青年教师,从而在各方面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提高。

(三)能源经济专业与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院“以工为主,能源见长”的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同时结合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对能源经济人才既要懂经济,又要懂能源领域相关技术的要求,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师要与学院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进行深度融合,打破经济类与技术类专业在学术上“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探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问题。一方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师了解相关的能源技术,而能源技术类课程的教师也掌握一些经济管理理论,弥补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可以使能源技术类专业的教师成为能源经济专业教师队伍重要的一部分,解决本专业教师数量目前相对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诸如能源经济学、能源市场与价格、技术经济学、能源项目管理等一些课程的教学中把经济理论和能源技术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从而很好地体现出能源技术与经济管理理论相融合的培养特色。

(四)教师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充分利用学院搭建的“产教融合”的平台,与能源企业及相关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一方面,有计划地让教师定期到能源企业的相关岗位挂职工作,全程、深度地参与企业的一些工作和项目,在教师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为教学的各环节搜集、积累素材和案例,从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选聘能源企业或相关机构从事有关能源经济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讲授有关能源经济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及实践案例,使其成为能源经济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

(五)建立客座教授制度能源经济专业作为学院新设立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要广泛与国内已开设能源经济专业和开展能源经济学术研究的高校进行联系,通过学院资金投入的支持,聘请这些高校的有关能源经济教学和研究的高水平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每年请他们到学院为本专业的师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讲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积极借助于这些外部力量,帮助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一支有一定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重视专业实验、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能源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两类:一类是在校内进行的实验和实训。为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投资建设了统计实验室、经济计量分析实验室、企业运营仿真模拟实验室、财务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室、会计实训室等经济管理方面的实验、实训室。后续还会规划、建设经济学综合仿真实验室、电力经济综合实验室等。学院实训中心已有的和还要大力投资建设的能源技术类的各种实验、实训室也为本专业能源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源经济专业实践教学的另一类是需在企业进行的各种专业实习和调查。目前,大多数能源生产企业出于安全和其他种种原因的考虑,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即使有的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也是偏向于技术参观,这对于能源经济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而言,还勉强可以达到实习目的。但由于这类偏向于技术参观的实习学生能真正接触、了解到企业面临的各种经济管理问题的机会很少,所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学院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和初步探索,能源经济专业2017级的学生已顺利地到同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进行了认识实习,了解煤炭开采的过程、技术及设备,煤炭洗选加工的原理、过程和所用设备,火力发电的原理和设备运行机制,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及技术,煤化工(甲醇)的生产原理和过程。对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今后需要学院各级部门、每个教师都重视且同心协力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平台做文章,如到企业中去寻找一些能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研究课题、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等,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来逐步建立保证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任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鞠可一,王群伟.能源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策略初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5):21-24.

〔2〕胡道玖.培养创新复合型电力能源经济人才的经济学专业建设〔J〕.管理观察,2015,(20):139-141.

〔3〕袁省之,孙竹.我国高校能源经济专业培养方案对比研究〔J〕.石油教育,2016,(2):32-35.

〔4〕杨捷.本科能源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8,(5):17-18+24.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7篇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二)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经济管理概论范文第8篇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脱离实践,以致于教学效果经常不太乐观,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目前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1.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现阶段缺乏专门的电子商务人才,反映在各高校是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师。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要么是管理类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完善的电子商务教育,而这两类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会不一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在各高职院校,很多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都非常年轻,很多都是直接从应界毕业生就走上了讲台,不仅缺乏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经验,而且也缺少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再次,高职院校是一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但很多教师更多的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最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通过后期进修培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新,也没有深入企业去增加实践经验,严重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

2.教材方面的问题首先,目前市面上关于《电子商务概论》方面的书籍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适合高职院校的这门课程教学的教材却不多。很多教材过于偏重理论和技术,缺少图表、插图等表现形式,无法引起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电子商务领域每年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技术出现,但很多教材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慢,案例也过于陈旧,教材内容的重复现象严重,也没有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配套习题和实训教材,教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很多教材系统性和实用性不强,都是各种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堆集,章节之间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学生方面的问题首先,《电子商务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课程内容体系跨度大,所以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具有广泛的背景知识,但由于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这种前期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导致该课程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其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定位存在误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方面,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会从心里排斥这门课程。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会将这门课程简单的理解为上网购物,不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

4.作业方面的问题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定期布置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但是通过对整个作业的批改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的作业回答情况并不太令人满意。如果布置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大部分学生完全是从书本中抄写原话,没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是小组作业,每个小组的作业基本上由该组的1-2个成员完成的,其他成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是要求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作业,整个作业的完成率较低。

5.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采用讲授理论知识+课后作业+实训操作的方式来完成的,而且整个过程的侧重点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训操作为辅,忽略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讲授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完成的,但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缺乏生动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课后作业也主要集中在对书本上知识的重复抄写,作业过于形式化,不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训操作都是使用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来完成的,但这些电子商务软件都是在一个虚拟的商务环境中模拟操作的,没有真正的商家参与,学生一般是通过分配角色来熟悉整个电子商务流程,软件操作步骤过于简单程序化,脱离实际情况,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整个实训环节的意义不大。

二、《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的改进对策

针对上述《电子商务概论》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分别从师资队伍、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1.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各个院校都缺乏优秀的电子商务教师,所以学校可以从外部引进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例如,可以适当地引进在企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或者引进高学历的海归人士,或者聘用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人一般实践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并鼓励对内部教师的后期培训、外出进修等,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帮助教师到一些企业进行业务能力的培养,积累实践经验,更好的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

教师本身也应该主动学习并弥补自身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加强整个教学效果的改善。现阶段,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师主要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出身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提升自己在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很多教师都比较擅长课堂讲授,而缺乏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可以鼓励并帮助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情况,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2.选择有高职院校特点的教材目前有关该课程的教材与实践结合不太紧密,知识比较滞后,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包括网络营销、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多种实践环节,涉及到很多实际操作,所以高职院校的教材应该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培养特点,应该实际操作能力强、图文并茂、有最新的现实企业的真实案例。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编写校本教材,还可以编写配套的教学习题、教学安例、教学实训指导书等,这些校本教材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本校学生实际需要,有助于教学工作的灵活开展。

3.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课堂讨论,课下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更多的课时应该偏重于实际操作。每次授课完,教师可以将本次的教学课件、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等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主动地学习,这可以大大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商务实训室软硬件的投入,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认识电子商务的各种交易模式,如B2B、C2C、B2C等,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各个参与方,如商家、顾客、网上银行、物流配送中心、认证中心、电子化交易市场、政府等。在电子商务实训室,应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积极展开讨论,努力营造一个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学校也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更早地接触企业,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教师为了迎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鼓励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大赛,包括怎样进行网络营销,怎样进行网上开店等,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产品类型,或者鼓励学生报考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