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

教育资源论文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先于企业产生,为节约教育成本,必须界定产权。最佳产权界定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自愿达成的,产权维护需要制度支持,政府由于其规模经济和强制权威的原因可以降低产权维护的交易成本,人成为组织的人、制度的人,制度变迁是各种组织之间互动的结果,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利润机会。交易成本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为了达成交易而发生的事前准备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教育机构的边界,具体说来就是一个教育机构选择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和经营规模,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比如有的机构是公办,有的教育机构是公办,有的是民办,有的是中外合作等。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由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要素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参与竞争的环境等四种因素单独或在相互作用中共同决定竞争优势。此外,政府和随机事件能以特殊方式改变竞争者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体竞争格局发生变化。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参与竞争中是否存在优势不仅受内部条件的影响,还受外部环境的制约,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在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就不得不充分利用并创造一切合适条件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在教育服务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各个国家的教育服务贸易政策都会受政治影响,教育服务贸易的政治敏锐性非常强。除此以外,教育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还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全球一体化等。

3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结构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提供方式和内容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四个方面。跨境支付是指从一个成员国向其他成员国提供支付,享受服务者通过跨境的方式支付服务费用,表现为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虚拟教育机构、教育软件等,境外消费是指一成员国居民移动到另一成员国境内享受教育服务,比如出国留学和培训等,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在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教育服务,比如地方分校、合作办学、培训机构等,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服务者进入并暂时居留在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比如外教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程度,在教育服务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对外政策,在上文提到的四种方式中,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境外消费方式为主,境外消费以留学教育为主要形式,境外消费进、出口规模迅速增长,而且呈现境外消费贸易逆差现象。

作为WTO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协议框架包含总协定、附件和各国减让表三部分。各国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要按照不同的服务行业分门类地做出承诺,并列入各国服务贸易减让表,同时允许各国依据国内立法对有关服务的开放做出限制和保留。目前我国在商业存在及自然流动上有较多的限制,境外消费是承诺最多的方式,自然人流动是限制最为严格的一种,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比国民待遇方面的限制要多。之所以我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模型,是因为教育服务贸易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必须保护好我们的教育服务产业。

受教育资源的影响,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国,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国家是主要进口国,这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如中国、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等。目前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以境外消费为主,表现在人员数量上出现了较大的贸易逆差,我国教育服务进口总体上是大于出口。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求学者众多,加之我国教育资源相对较弱,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求学者有了经济能力出国深造。

4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一、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幼儿来自不同家庭,其家庭教育因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知识专业、个性特长而呈现不同的优势,形成各种独到的育儿经验。我们通过家园信息交互,盘活家长教育资源,使这些优势和经验通过协调整合达成共享。具体办法是:各班通过家园交流手册、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方式,一方面将每月活动主题向家长通报,以求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请家长介绍自己所长和在亲子互动中的经验,通过整理汇集,形成家长教育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选择那些具有普适性且受幼儿喜爱的教育资源分别实施。实施中与家长共同设计活动方案,请他们进园参与活动过程。例如,为让幼儿了解独具攀枝花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苴却砚(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被世人称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我们请从事苴却砚加工的家长结合视频给幼儿讲解有关苴却砚制作的过程,并带孩子们参观苴却砚制作现场。我们还请从事旅游业的家长以故事、画册、视频及实地旅游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二滩部级森林公园、米易望月楼、龙潭溶洞、红格温泉,以及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渡金沙江的五月渡泸遗址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请家长指导孩子们开展“小小导游”的游戏。我们还利用家长资源,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间地头,采摘瓜果,帮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过程,认识各种瓜果。

二、就地取材,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熟悉的场所,它带给幼儿不同的信息和感受,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成长经历,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我园地处攀枝花市炳草岗,它是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阳春3月,我们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开展了“我家和我家附近”的系列主题活动,比如:带领孩子参观社区内“金色攀枝花”博物馆,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一个个展区,用自己的眼睛感受攀枝花自建市后4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孩子们看到一幅幅熟悉的场景图片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当看到攀枝花未来建设的蓝图时,他们会发出一声声惊叹。攀枝花素有“桥梁博物馆”的美称,就在孩子们家的附近有横跨金沙江的单塔斜拉加T型钢构筑成的新型桥梁———炳草岗大桥,有全国最大跨径的钢板箱型拱桥———渡口大桥和钢桁拱桥———密地大桥。丰富多样的社区资源,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幼儿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周围的生活,轻松愉快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

三、师生互动,捕捉生成性资源

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会在游戏性活动自然再现。我们在师生互动中敏锐地发现其价值,并成功地捕捉信息,将其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我家附近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寻找春天后无不得意地说:“我和爸爸、妈妈到米易参加了“三花节”,找到了春天,我看见了桃花、梨花、油菜花。”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信息,收集了米易“三花节”的宣传报道和画片,生成了“到米易看三花”的系列主题活动,诸如“春游米易”、“说说三花节”、“画三花美景”,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活美,发展创造力。再如:在大班“大山下的城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攀枝花过去和现在的变化图片时,嘴上念起了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词:“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大家行动起来,创建美丽的家。”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了“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主题,引导孩子们谈论如何爱护环境,并组织孩子们动手净化、美化身边的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动静结合,优化环境资源

首先,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布局,设计了“可爱的家乡”静态的文化墙。踏入幼儿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不仅有充满童心童趣的卡通绘画,还有攀枝花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的风光图片,包括攀枝花的桥梁和标志性建筑。孩子们面对具有视觉美感并所熟悉的事物,既丰富了有关本土的认知经验,又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组织幼儿手脑并用,动手参与美化环境。例如:在“攀枝花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孩子们观察春天,描绘春天的各种变化,将绘画作品贴在主题墙上。孩子们很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更乐意将画面内容讲述给同伴和成人听。这样的活动不但能让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更好地关注其发展过程中的需要。第二,优化功能性活动环境。我园各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区域,开设了自然角、计算区、社会区、运动区、美工区、语言区等,在各区域中教师尝试运用不同类型的本土材料开展活动。例如:计算区有用于识数的桂圆核,训练幼儿分类能力的染色坚果,竹制的计算器;美工区有蔬果制作的娃娃头、可爱的小动物、各式交通工具模型;运动区有葫芦做成的哑铃和竹子做成的高跷、水枪;社会区有用乡土材料制作的织布机模型和厨房用具。内涵丰富的区域活动空间,成为幼儿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新天地。

五、移花接木,享用本土文化资源

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基地,我园将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到幼儿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审美体验。例如:我们将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融入早操,让幼儿在做操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攀枝花民歌的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全国幼儿体操比赛中,孩子在富有本土特色的《美丽的索玛花》的音乐声中的体操表演,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获得了全国金奖的好成绩。在语言和音乐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土的故事《支格阿鲁射日月》、童谣《劳动歌》、歌曲《格萨拉》丰富幼儿审美体验,增强审美情趣。再如,我园利用本土饮食文化特色,开展了“盐边菜”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幼儿观看盐边菜使用的食材、盐边菜制作、品尝盐边菜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

六、资源整合,编制园本教材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倡幼儿园教材“必以家园为中心”,要体现乡土特点。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正是通过园本教材的编写丰富活动内容。具体操作是,对前期开发和收集到的资源进行规划分类,以攀枝花特产、攀枝花的建筑、攀枝花的旅游、攀枝花的文化等四大核心内容,通过精心选择,系统设计,形成适合我园发展需要的园本教材,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方案97篇。园本教材的编制与使用,极大地丰富和固化了幼儿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幼儿教育本土资源的多途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识到生活中潜存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能够有效地开发教育资源,成功地捕捉教育契机,使教育“走向生活”、“回归自然”。而园本教材的编制,正是为教育走向生活,回归自然搭建起一座美丽的桥梁。

作者:刁玲石蓉单位:攀枝花市实验幼儿园

第二篇: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的运用

一、乡土教育资源的价值

(一)加深幼儿对生活环境的认识

乡土资源是蕴藏于生活环境中的活教材,幼儿通过对生活环境中事物的细心、主动观察和趣味探索,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事物,以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事物,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环境、丰富知识结构。

(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乡土资源有取之不尽的田野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幼儿了解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在区角投入蝌蚪,既让他们观察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又培育了他们对小动物的爱心。

(三)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感受

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能让幼儿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比如把一些当地的名胜古迹图片、特色鲜明的民间美术做成主题墙,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角游戏,可增强幼儿对乡土文化的感受。

二、乡土教育资源的利用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开发、选择、整合与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是农村幼儿园实现“教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一)家校共同参与乡土资源材料的收集

幼儿家长很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乡土资源了解得很多,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形式,宣传乡土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动家长带领幼儿积极参与到乡土资源材料的收集活动中来。如围绕“认识竹子”这一主题活动,我们很快收集了竹盆栽、竹筒、竹竿、竹篾、竹滤器、竹筛、竹背篓、竹筐、蒲扇、空竹等一系列的竹及竹制品,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材料资源。

(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分有关人文民俗内容的隐性资源和物质材料的显性资源。在显性资源利用中,应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例如制作交通工具的玩具,则投放体块特征鲜明的蔬果和竹木插接材料;开展“我把树叶分一分”的分类活动,应投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对树叶灵活分类,体验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投放的乡土资源还应考虑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投放资源。例如,在隐性资源的利用中,小班活动可多选择游戏性强的民俗主题,而大班教学,则多选择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一体的内容开展活动。在显性材料资源的投放中,注意适应幼儿动手能力实际,例如在“数一数、捡一捡、装一装”的益智区角活动中,我们首先投放颗粒比较大、易于操作的核桃,待其大部分幼儿能熟练操作后投放颗粒较小的蚕豆、黄豆、绿豆等材料,这样既训练了手指精细动作,也开发了智力。

(三)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

可通过选择丰富多样的乡土材料,制作出有趣味、有美感的挂饰物和墙面装饰物,用以布置幼儿园的走廊、通道、楼梯和教室入口等。这样,既让幼儿在面对熟悉的材料时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彰显幼儿园的环境特色。各地乡土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只有在幼儿活动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的价值,才能丰富幼儿生活,增添幼儿乐趣,促进幼儿发展。

作者:罗群王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第三篇:传统节日资源融入幼儿教育

一、利用传统节日资源,创设主题教育活动

以《喜洋洋》音乐为背景,将音乐剪成ABA式,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高低的不同变化,做揉面、包饺子、煮饺子等动作,孩子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创编能力得到了培养。手工活动《印染窗花》、语言活动《年》、社会活动《拜年啦》等也成了《新年》主题活动的组成部分。从孩子的发展轨迹中我体会到新年这个主题已转化为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

二、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内容,创设园本课程

1.不同年龄,不同选材。

幼儿通过课程获得大量有益经验,所以我们在各个节日来临之际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幼儿易于接受、了解、学习的课程。孩子在小中大3个年龄段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课程的难易程度,让幼儿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意义。每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抛弃传统文化中死记硬背、封建迷信,提炼能促进幼儿发展,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文化内容,并通过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绘画、操作等活动来亲身体验,进而让幼儿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

2.同一内容,不同目标。

幼儿的年龄不同,他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有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所要接触的是同一个教学内容,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样是《认识重阳节》这一活动,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结合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和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就可以让幼儿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达到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将传统节日融合创新,生成新课程

传统总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也可以适当地融合一些具有新意的元素。在努力挖掘这些节日经典魅力的同时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让节日真正根植于幼儿心中。如针对春节收压岁钱的习俗,可以融合勤俭节约的教育理念,开展《参观银行》、《小小理财师》等活动,使幼儿养成不乱花钱及存钱理财的良好习惯;清明节时可以生成《春游踏青》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中的美丽春色,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环保教育。在中秋节时可以通过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激发幼儿的航天梦,从而引领幼儿了解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就应该有必要和足够的反映,只有如此,才能使幼儿从小耳濡目染,浸润并受益于中国独有的文化情怀。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无论是对于人的个体成长、群体塑造、社会发展,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作者:傅静静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第四篇:农村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问题

一、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现状及后果分析

1.师资流动大,队伍建设缓慢。

师资稳定性是幼儿教育完整性的基本保证,也是幼儿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教师资源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通常师资流动较大的群体分布在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中,因此严重影响着我国西部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核心队伍资源流失以后,不能保证充足、及时地人力资源补充,使得西部幼儿教育出现短期的师资短缺,甚至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

2.师资流动大导致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西部地区幼儿教育的典型现状,调查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师生比例与全国平均比例相差悬殊,甚至部分偏远农村的幼儿教育完全缺失,致使大多学生的教育历程中失去了幼儿教育的环节,从家庭直接进入小学,其主要原因是当地办学条件艰难,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有限的教师队伍基本分布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而且对现有的师资队伍不能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故而流动性较大,使得大多有经验的幼儿教师流向更加发达的地区。

3.师资流动频繁,导致师资队伍综合素养低下,专业背景匮乏。

我国西部地区幼儿教育中,大多机构存在老师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现象。主要由于具备专业背景的幼儿教师在对口专业的执教期较短“,一人多能”导致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在专业教育素养上相对低下,没有综合教育的理念作为支撑,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需求,公平教育视野角度上已经使得该地区的孩子失去了公平的教育起点。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师资队伍没有稳定的资源,大多幼儿教师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上相对低下,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因素分析

1.薪资福利水平低,生存条件恶劣。

西部农村教育的典型现状是教育经费的缺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薪资福利水平成为幼儿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西部农村超过50%的幼儿教师薪资水平在2000元以下,可见教师工资总体偏低,甚至执教多年的高教龄老师也缺乏基本的福利保障,直接后果是这些具有一线经验的教师资源不得不放弃现有岗位,寻求可观薪酬的岗位。其次,某种程度上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编制规划忽视了幼儿教师的地位,大多该地区的幼儿教师不具备正式编制,该现象不符合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发展模式,也是造成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的直接原因。

2.培训、进修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执教积极性。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师资队伍教学素养的高低,包括教学模式、学前视野范围以及对后续教育接轨的铺垫作用等。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师严重缺乏职前技能培训和引导,大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了习惯性模式,存在较浓的个人主观性,某种程度上缺乏幼儿教育的正规理论作为引导,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论在职前还是任职过程中教育机构对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进修机制不完善,没有将教师的任教技能实践化,而且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长期缺乏培训或者进修机会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对现有岗位的职业憧憬,挫败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一旦遇到更加合适的机会就会选择离职,导致西部幼儿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

3.职业规划不清晰,缺乏专业化成长平台。

职业规划是每个人走向职业生涯的基本设想和憧憬,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启发员工的工作灵感和积极主动性。西部贫困地区在岗幼儿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匮乏,尤其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识较为浅薄,自己对未来幼儿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比较模糊,使得教龄较短的教师对现有岗位失去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具有较强的流动趋势,间接危及到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此外,学校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年轻教师在岗成长的平台,教育公平视野下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必须考虑到在岗职工的未来规划个人成长辅助设施建设。

三、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师资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1.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现状。

我国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大多还未纳入国家正规编制,从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上都存在缺陷。该现象成为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因素,因此某种程度上成为西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直接原因。传统农村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国家正规编制,这样才能给幼儿教师从个人情感上提供保障,促进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国家对西部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相对薄弱,尤其对幼儿教师的薪酬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幼儿教师的薪资福利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甚远,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不得不放弃西部农村的幼儿教育生涯,导致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稀缺,从根本上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可见,改善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是保证师资稳定的最有效的措施。

2.构建新型培训、进修机制,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趋于多元化模式,幼儿教育也不例外。西部贫困地区构建新型进修机制是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保证幼儿教育阶段师资稳定的基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的新形势下,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学年不定期地举行在岗幼教技能进修以及相关的实践评估,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际培训目标相符合,根据实践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同时在进修机制的建设中,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拓宽教学视野,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教育意识,无形中增强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积极性,打造从理论到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巩固了幼儿教师的师资稳定性。

3.建设现代化激励体系,增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竞争意识。

教育公平视野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平衡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对师资成长的公平性要求是其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念下,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具备符合人本发展的现代化激励制度,尽可能将幼儿教师的产出成果指标化,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下的KPI绩效考核模式,促进幼儿教师的竞争意识,从根本上提升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自身素养,对该地区师资稳定性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四、结语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布鲁贝克关于认识论与政治论两种价值取向的论断,结合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特征与内涵的分析,可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产物,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大学文化产物,开放教育资源与大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大学文化的认识论取向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大学文化认识论取向的目标是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尽管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参与知识创造,但其追求知识开放和共享的目标与实践无疑营造了非常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环境。同时,开放教育资源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知识传播,通过促进业已证明具有成效的知识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在更大范围内展现知识的巨大功能。其次,大学文化的政治论取向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理念如出一辙。大学文化政治论取向的目标是应用知识,强化与社会的联系。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在促进大学知识的社会应用方面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和更好发挥知识的社会效用。开放教育资源既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还是一个教育教学支持和研究平台,通过提供公共性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性的学习服务,成为大学开放办学体系的重要窗口。再次,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反映了显著的大学文化特征。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作为大学文化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大学文化的遗传因子,并在其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强化和丰富,呈现出显著而独特的大学文化特征,包括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等特征。最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具备深厚的大学文化内涵。开放教育资源以多元化的数字形式展现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是信息时代学科知识和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包含着具有深刻教学意义的知识和活动,另一方面承载着大学文化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大学文化的要求塑造着学习者,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个体发展规律的崭新一代。

二、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文化审视

基于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密切关系,中国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在行政化管理体制、功利主义价值观和同质性发展取向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问题。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所面临问题一方面体现事物发展的自然本性,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总会面临许多波折,另一方面说明其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宏观的目标定位,还是微观的措施应用都需要深思熟虑,对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现状的文化审视更是迫在眉睫。

(一)大学文化作用的消弭:大学行政化管理体制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根据瑞典教育家胡森(TorstenHusén,1991)的观点,大学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历史模式:德国洪堡研究型大学模式;英国住宿学院模式;法国大学院(GrandesColes)模式;美国芝加哥模式。[9]其中,法国大学院模式是一种高度目标导向的模式,大学教师以国家公职人员的形式进行聘用,来帮助培养国家未来的官僚主义者和政治领袖,研究与教学明确地分割开来。由于文化的从属关系,源自法国的这种国家主导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俄国不断发展,通过历史传承延续到苏联时代,形成了具有显著特点的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并最终经由共产主义思潮传递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直延续至今。于是,一种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基于资源高度集中的集权化管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也成为了我国大学行政化管理体制的根源。由于公办性质的大学在中国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政府负责大学日常运作的经费开销,政府按照统一规划自上而下地传递各种信息和资源,大学与政府形成了一种行政上的从属与管辖关系,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管制。在这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下,大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文化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尽管从本质上来看,大学文化与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存在一致性,但是当大学文化无法切实地发挥其引领和促发作用时,开放教育资源很可能成为大学行政化管理的产物,无法获得来自大学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论滋养。从现实来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受到大学行政化管理的负面影响,出现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第一,开放教育资源的评审制度缺乏公平性。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秉持的本就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的评审制度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资源的质量进行前期的筛选和控制,但是与开放教育资源的理念是想违背的。在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教育部委托有关机构和专家负责具体的操作过程,包括资格审查,网上教学资源评审,教学效果评价(学校举证、审看录像、网上学生评价)和公示材料(包括申请表格、说明材料、上网资源、学校举证、教学录像、网上学生评价意见)。[10]基本资格的审查是必要的,如是否取得教师资格,但如果跟教师的专业职称、行政职位,以及学术影响力挂钩的话就会对开放教育资源理念的传播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一大批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青年教师就会被排除在政府主导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之外,无法获得有效的经费资助。网上教学资源评审环节的基本衡量指标为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前沿性和教育性等,这些评审专家依据相关指标作出的评价结果似乎是科学公正的,但是实际上对于教学资源最有评价权的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他们才是主要的服务对象,因此基于专家的评价结果是很难真实地反映精品课程的质量。教学效果评价环节极其重要,如果能够将相关的措施和方法真切地落实到位的是能够产生一定作用的,但是这一环节的实施时间节点就决定了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历过几轮学生和教师的试用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如果在仓促的精品课程申报过程中就拿出相关的证据本身就意味可靠性程度不高,很难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公示材料涉及的都是一些非常关键的内容,这些内容全部由申报学校自己来提供,没有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监督制度的缺位导致了材料作假现象的泛滥,一些假而空的公示材料实际上根本无法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开放教育资源的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一旦评审结束,开放教育资源机构就会获得来自政府部门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分阶段落实到位,即每一阶段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资助经费,这种考核机制在框架设计方面并不存在太多的问题,关键是考核的内容就很值得商榷了。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成立国家精品课程检查工作组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20号),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国家精品课程开通网络连接、课程录像上网、网上资源更新等情况,并对各省国家精品课程年度检查的情况进行核查”。[11]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上报2007年度、2008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教高司函[2009]27号),要求各高校“对本校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情况开展自我检查,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更新和维护情况、学生使用和反馈情况、教学支持服务和质量监管情况、资源开放共享情况,以及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情况、学校新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情况等”。[12]从考核主体来看,第一个文件是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考核的公正性,第二个文件是开展自检,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所开展的所谓的自检的效果是完全可以预想的。从考核内容来看,第一个文件中的工作组需要检查的内容是有关网络连接、课程录像上网和资源更新的情况,这些内容确实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基本和低级的要求,对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来说,要检查此类内容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成立相关的工作组,大量的教育经费耗费在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管理运作上了,成立工作组所带来的公正性被考核内容的贫乏性彻底颠覆。第二个文件中涉及的考核内容似乎非常齐全,但是考核内容的完整性根本就无法挽回因考核主体公正性的缺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缺乏效益性。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基础性环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组织与建设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即教育部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省级建设规划、高等学校按照要求组织教师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13]传统的高等教育三级管理机制具有管理层次多、管理跨度小、管理结构严密、管理难度小、信息权威性强等特点,是集权化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外部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多变,三级管理机制带来了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关系协调难度大、信息传递速度慢、环境应变能力差等弊端。开放教育资源的三级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三级管理机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扁平化管理已经在商业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益,而三级管理机制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限制了管理透明度的提高,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官僚化运作中;另一方面三级管理机制也根本与开放教育资源性质不相符。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便是资源架构的科学组织、资源端口的便捷访问、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知识信息的高效传播,而这些基本特征与三级管理的严整、死板、教条和低效是想违背的,因此采用三级管理机制开展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与建设必然会带来诸多预料之中或预料之外的后果,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应用势在必行。大学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消弭了大学文化中一些本质性内容的影响作用,使开放教育资源彻底沦为官僚体制附属品,无法切实有效地履行其传播社会文化和知识共享理念的使命,尽管有着来自政府部门的充足经费资助,但仍然无法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无法产生较为显著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

(二)大学文化内涵的侵蚀:大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是关于人们为了实现功用价值最大化,以实际功效为标准规范采取一连串行动的理论,具体表现为最大化快乐,减少痛苦。[14]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工业化时代的追求实用和强调效益是相一致的,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曾经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拓展和延伸。然而,功利主义价值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和层面,包括注重短期的效果,忽视长远的发展;注重教育教学的结果,忽视教育教学的动机、过程与手段;注重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的发展。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高等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产生积累的冲突时,围绕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出现了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异化,人才的培养和真理的追求逐渐被边缘化,教育的经济价值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科专业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始由其产生的实际经济价值决定,沦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附属品。大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作用,并在不断地侵蚀着大学文化的内涵。于是,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也难以逃脱这种负面的影响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后续建设等方面无一不将经济利益视为决定性的因素,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初衷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与物力。第一,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申报的功利主义色彩。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包括“课程必须已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主讲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以及“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已经上网”等内容。[15]对于课程开设时间的限制表面上看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成熟度和质量,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也许意味着不同的结果,网络在线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原有课程的开设时间长短根本无法决定精品课程的质量,况且“3年以上”并非是一个高度限制性的标准,企图通过简单粗暴的开设时间控制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对于主讲教师职称的规定更是难以逃脱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诟病,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证明教师的职称与教学质量存在任何逻辑关系,这种规定反映出对于非高职称教师的歧视。主讲教师职称的规定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精品课程申报人数的问题,似乎可以降低课程评审的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但实际可能存在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失败则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对于资源上网的要求更是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性质,完全缺乏科学性,精品课程应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持续推进的过程,为了应对项目申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一些原有的资源和一些匆忙制作的资源上网,一方面根本就无法保证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很可能不适合应用于网络教学。紧跟国际潮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不等于忽视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征,采用一些看似“多快好省”的方法在很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评审与上马,这种功利主义色彩浓重的实施办法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项目的失败。精品课程的优势应集中体现于其独特性、创新性、高效性等特点,将传统课程的评价标准直接应用到精品课程的申报过程中是完全违反规律的,是在没有充分论证和调查的情况下仓促学习国外经验和上马本地项目的恶果,体现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第二,开放教育资源过程管理的功利主义取向。如果说项目申报起到了一种资格审查的作用,那么过程管理则是提高资源和服务质量、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缩短建设周期等事项的关键性环节。如果从商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过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用户满意度、降低运作成本,以及创建新的产品和服务。[16]大学作为教育服务机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通过各种媒体形式所反映的知识信息和服务,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有必要深入到整体结构和整个过程,通过事先预备、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与入口接口都保持在严密的控制状态。然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于“运行管理”似乎只提到了两个极其基础和低级的要求,即课程上网和年度检查,至于具体的细节没有做任何严密的安排,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与余地。同时,办法中还明确规定了评价的主体的课程专家,但精品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和教师,所谓的专家有何资格行使主体评价权,最多只能拥有参与评价的权利。当然,安排几个专家敷衍了事所耗费的成本肯定要远低于实施大规模的用户调查,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功利主义面前似乎不堪一击。国家为每一门精品课程提供10万元的建设费用,同时省级部门和学校机构以超过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17]耗费如此多的国家财政来资助精品课程建设却换来如此低级的建设要求,课程资源的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还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补充规定对过程管理提出更多的要求,增加了“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开通情况和网页访问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参考技术监测结果对课程进行网上年检”。[18]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只注重评审,不注重管理;只注重开发,不注重评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反映了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过程管理的功利主义取向,这种取向如果不作出修正课程资源的质量将很难救根本性的改观。第三,开放教育资源后续建设的功利主义困境。规则功利主义(Ruleutilitarianism)认为,只要每一个永远遵守相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法则,那么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值,也即根据实现每一个人获得快乐的最大程度来决定社会实际中所采用的规则,判断的焦点不是那一种行为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用,而是那一种规则能够达成最大的效用。[19]尽管依据规则行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差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并且由于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如果规则不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将导致功利主义的困境。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急功近利,出现严重的“拿来主义现象”。资源建设理应遵循的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但如果将这种对于规则的要求发挥至极端就会导致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一旦出现可以模仿的范本,相关课程建设人员一拥而上,采用生吞活剥和按图索骥的方式进行生硬的仿造,完全忽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差异,使精品课程建设彻底失去了原创性和示范性,沦为规则功利主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效机制。精品课程申报与立项只是精品课程项目的开始,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才是关键性的环节,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即便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意味着申报材料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较高,可能也或多或少说明了前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与最终精品课程的质量没有太多的关系。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旦申报成功和获得相关的资助经费,对于精品课程将彻底失去兴趣,不仅很少制定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长期规划和管理机制,而且即便是已经在前期完成的建设内容也由于缺乏持续的管理与维护而导致资源的“荒芜”,课程后续建设的持续经费投入无法实现,建设成果的推广更是无从谈起。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将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申报与后续建设彻底地割裂开来,完全违背开放教育资源所并秉承的公益服务理念,失去了其原有性质和理念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根本无法被广大用户接受,失去了质量长效保障机制的精品课程资源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

(三)大学文化独特性的扼杀:大学的同质性发展影响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改革与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同质性问题开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也成为扼杀大学文化的独特性和造成大学文化趋同的元凶。大学文化的同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大学文化传统坚持和对高等教育普遍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普遍共识,但更为重要的是暴露了中国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上存在的盲目趋同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中国政府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国家的政策一方面说明了对于促进大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证实大学文化同质性的严重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传统大学系统之外出现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主要载体的虚拟大学形态,虚拟大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学术景象和课程开发形态,每一门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都涉及到群体的参与,这种群体通常包括学科专家、教学设计者、媒体专家和网络设计者等,一门新课程的开发甚至需要耗费数年至多,一旦课程开发完成,将为极为庞大的人群提供服务。[21]无论从便捷的传播路径(便于相互参照和复制)来看,还是从广泛的传播对象(很难满足大规模的用户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来看,开放教育资源本质上就存在着诸多同质性的可能,而大学文化独特性的消亡在一定程度更是加深了开放教育资源同质性倾向,使得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在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同质性问题。第一,开放教育资源评价的同质性。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评价环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方向提供指引着,它规范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内容和重点,它还是检验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成果的有效工具。开放教育资源的学科领域、内容体系、服务对象、传播路径,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存在巨大差别,因而在实施评价环节需要特别关注差异化评价的问题。然而,中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评价存在严重的同质性倾向。首先,评价人员的同质性。无论是国家精品课程,还是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评价人员的主体都为专家学者。显而易见的是,这些专家学者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较为卓越的学术成就,但是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没有它们的参与,所产生的评价结果是不可能科学公允的。其次,评价标准的同质性。精品课程的发展本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品课程之所以称为“精品”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其独特性,不应存在统一形态和规范的精品课程,很难采用完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精品课程的质量优劣。然而,在当前的精品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都是依据教育部统一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层级的精品课程开展评价,同质性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同质性的评价结果和评价建议,一方面不利于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多元化的精品课程,另一方评价标准的导向性很可能引发精品课程发展的千篇一律,造成精品课程的特色的缺乏和质量的降低。最后,评价方式的同质性。现有的精品课程评价主要基于两种途径,即文字申报材料的评价和网上教学资源的评价,[22]这两种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但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精品课程不仅涉及初期的资源建设,更为重要的应用情况,这就决定精品课程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而应用评价应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同质性的评价方式容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偏离了国家实施展精品课程项目的价值和初衷。第二,开放教育资源服务对象的同质性。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是服务对象的开放性应是其中本质性的内容。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初期,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对于服务对象就做出过规定,“来自全世界的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23]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论坛中,提出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创建通用性的教育资源来为全人类服务,并在未来创建起覆盖全球的教育者社区。[24]中国精品课程的主要服务群体是教师和学生,其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功能是应该坚持的,但是绝不能由此将服务群体局限于此。国家的经费资助是来自每一个公民的,理应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公民的需求,况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宗旨也是服务于最广泛的人群,因此必须要考虑更加多元的精品课程用户的需求和特点。然而,无论在硬件方面(设备通常架构在校园网上,外界访问受限),还是在软件方面(按照传统的教育体系构建资源体系,忽略了正规教育系统之外群体的需求),都限制了除教师和学生以外社会群体的介入和参与。同时,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事物,吸引着越来越多元化的群体参与网络学习。然而,现有的精品课程的设计格式和输出方案都无法满足这些新近涌现的用户群体。伴随着终身化学习体制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当越来越多的人并非为了分数和功利参与学习,而是基于拓展眼界和丰富知识的缘由而学的时候,精品课程的服务定位必须为此做出调整。第三,开放教育资源内容体系的同质性。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教师通常视为艺术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成果。开放教育资源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大学模式,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隐喻,教师开始参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他们在一些特定领域是非常熟练的,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他们能针对一个设置完好的目标采用独立的方式或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最为重要的是,最终的完成的产品是可以改进的,即通过测试和评价流程来进行持续的改善。不过,开放教育资源的规模化、群体性与合作性并非意味着教师将从艺术家沦为工匠,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教师仍是艺术家,而且是更具竞争力的艺术家,所创建的资源也应是独具个性和特色。然而,高度集中化的精品课程开发历程与缺乏学术自由和教师自治的现实使得中国的教师在慢慢发生蜕变,艺术家的色彩在慢慢消退,精品课程在内容体系体现出明显的工业化形态和同质性取向。国际上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内容组成规定非常宽泛,根据休伊特基金会的观点,可以包括完整的课程、课程材料、模块、教材、流媒体视频、网络测试、教学软件,以及任何用来支持知识获取的书籍、材料和技术。[25]然而,中国的精品课程按照官方的统一框架构成,大体包括课程简介、教师团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课程内容、教学大纲、课程章节、网络课程、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例题习题、文献资料等模块。[26]尽管内容看似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形态呈现,且几乎没有任何教学意义,仅仅只是一个网络资源展示平台,看不到太多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课程的特色反映了特定学科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独特风格,它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应是课程生命力的所在,而精品课程同样如此。同质性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使得精品课程陷入了重复建设的泥潭,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风采,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牺牲品。实际上,同质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而目前同质性问题更是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进程中一个严峻的挑战。促进独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风格的形成,创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文化审视的应然性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1.1温州大学创业学院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说,研究和认识地方高校创业学院运作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大学创业学院创办于2009年6月,笔者认为该校创业学院模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示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创业学院的主体地位,该校明确创业学院是一个实体部门,是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工作的主体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创业学院运行机制,该校创业学院具有健全的组织机制,根据学院运行需要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确保创业学院有力运行;三是主动对接地方创业教育资源,该学院积极吸取地方创业文化,整合地方创业教育资源,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有效促进了该校创业学院的发展。

1.2西安外事学院创业学院模式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类高校办学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了前列,成为其他高校学习借鉴的范本。西安外事学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较早设立创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现已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帮扶+风险投资”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该校创业学院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服务对象多元化,其不仅为在校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而且还服务于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二是课程体系多层次,该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丰富多样的创业课程,其教学模块分为普适教育、重点培养和精英教育三个层次;三是实践孵化多渠道,该学院实践锻炼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实践基地,分别为:来比西餐厅、阿里巴巴服务站、网易大学生实践基地和业务呼叫外包等,有效促进了创业项目的孵化。

1.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模式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实用、高效、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特点,这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方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成立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正式成为二级分院,现已成为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这所创业学院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典型示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业与专业联系紧密,该学院所培养学生大多属于工商管理类,如所开设的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专业,而且其创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等都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紧密结合;二是规章制度健全完善,该学院在组织机制、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创业学院的健康发展;三是承担创业教育探索和示范的特殊使命,该学院在为全校创业师生提供平台支持的同时,还承担着创业教育模式探索创新以及带动学校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2创业学院发展的基本要求

2.1夯实条件保障创业学院平台的建立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首先要树立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支撑,特别是应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的支撑,因为“脱离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会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操作层而,让创业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要推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吸收校内外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创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此外还包括高校在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创业学院高效运作。

2.2完善运行机制创业学院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否则会影响学院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包括创业学院行政机构以及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等业务机构,负责创业学院日常管理、政策制定、工作规划、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创业实训等事务。其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创业学院规范运行保驾护航。创业学院虽然与其他二级学院有所区别,但也涉及教学、科研、师资、基地、考核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运行制度建设,为学院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创业学院总体运行情况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以科学细致的考核机制推进创业学院运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因为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应该更加的丰富多彩,要更加注重学习人员的资源使用价值。现在,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是否在线,可以划分为网上资源(网页和网站,多媒体课件,电子图书馆,网络课件等)和网上下载的资源(文字资料,影视资料,电视直播课堂,CAI课件等);因为多媒体的不同,可以划分成为印刷媒体资源(辅导资料,实验材料,参考材料,文字材料和作业手册等),影视媒体资源(电视网络,教学录像,录音资料和VCD光盘等),网络媒体资料等。因为教学资源种类较多,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比较有利的资源,从而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资源整体化构建中的双核思想

根据教学中的双核思想,在设计课程资源的时候要注重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资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实现资源间的互补效用。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向宽带,多媒体和高速的方向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也更加的快速,便捷,从而使得教育信息更具人性化。大量的实验证明,媒体都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中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主动性严重缺乏。所以需要把教育资源融合到多个媒介资源中,例如电视,互联网,印刷品,录影带以及VCD等,有效的发挥各个媒介的实际效用,从而更好的把信息方便,快捷的传递到学生和老师的手中。虽然教学媒体的特点,效用有所不同,但实际没有明显的区别,主要就是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课程不同,条件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使用的媒体种类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远程开放教育资源整体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内容,根据辅助体系,其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课程老师,工艺专家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全面的,多层次,全范围的传播知识和学习技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资源建设经济性为基础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实教育的主要特点,开放教育的范围比较广,覆盖面积大,能够有效的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经济性适用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主要就是,能够使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清楚的阐释教学内容,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模式;可以使用印刷媒体来表达教学信息,就可以不用使用电子媒体。相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需要坚持实用的原则,适当的使用文字资料,视听资料(广播电视,VCD光盘)等资料,逐渐建立计算机网络情歌大复活,加强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论任何地方,印刷媒体现在都是比较方便和基本的学习工具,适合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加强投入力度,构建更多适合众多教育者的独具个性的印刷媒体。经济性原则不但需要开发教学资源,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承受能力,进行相应的选择和配置,其中有经济方面的,心理方面的,使用方面的和主观意愿方面的。如果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或是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教学资源制作比较先进,模式比较新颖,类别更加繁多,最后都会成为摆设,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新技术,新媒体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资源构建的过程都会受到阻碍。

四、调整资源,进行共享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1.1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财政拨款情况2012年度全国地市级健康教育财政拨款、平均值及2013年度山东省地市级随机样本财政拨款和平均值见表1。使用随机抽取地市级财政经费平均数与全国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于单样本t检验要求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进行单样本的K-S检验,使用SPSS19.0得到检验分析表。从检验结果看到,统计量Z等于0.841,相伴概率P等于0.414,远大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接受零假设,认为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利用单样本t检验方法。见表2。单个样本检验结果:t=0.857,P=0.414,接受无效假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1.2相关性分析在健康教育资源评价中,常常以专职人员数、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作为人力资源评分的依据。根据2013年全省17市及山东省的上述指标,利用SPSS19.0对4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见表4,表5。表5给出了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相关检验t统计量对应的P值。相关系数右上角有两个星号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从表中可以看出,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66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了4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1.3聚类分析为了更深入掌握山东省各市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状况,利用2013年山东省健康教育人力资源评分的主要指标,即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数、专科以上学历人数、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使用SPSS19.0对全省17市进行聚类分析。由于要利用多个指标分析各市之间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异,考虑用逐步聚类分析来研究各市之间的分类。图1为分层聚类的树形图,以躺倒的树的形式展现了聚类分析中每一次类合并的情况。SPSS自动将各类间的距离映射在0~25之间,并将聚类过程近似地表示在图上。

2讨论

2.1健康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是保障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最好的“社会疫苗”[3],作为新医改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法国国家健康教育中心有员工120人,每年的经费1.2亿欧元[4]。根据2012年度报表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国家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包括财政经费、项目经费和企业经费仅3.45亿元人民,差距较为明显。全国地市级财政经费为7,600万元,平均21.53万元。经过单样本t检验,山东省地市级财政经费与全国无明显差异。按照2013年度山东省各市人力资源的情况,运用SPSS19.0软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从人力资源上讲,专职人员、专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相关是合理的,具有现实意义。

2.2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了山东省各市在4个人力资源指标之间的亲疏程度,即:一群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加以有意义的分类。聚类分析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从而归纳出上述不同的城市人力资源的现状,为政府决策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然而,由于聚类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只能表示在同一类里的这些对象在某种意义上倾向于彼此相似,还不能更深入地表明各类的优略程度。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红色资源”是光辉的榜样和不朽的丰碑,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宝库和精神财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教育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1)“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历史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脉就会断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河就会干涸。只有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人们才能深刻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对领导干部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则是党的政治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除内忧外患的艰难征程。这些历史的展开与追溯,有利于党的干部正确认识“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增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2)“红色资源”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抓手。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之泉,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但是理想信念既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随着党龄增加或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除了个人修炼之外,还需要持续有效的教育。所以,“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重塑理想、唤醒信仰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为民的政治本质,闪耀着党性的光辉,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绝佳教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不断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既能以历史为镜鉴,针砭时弊,又能坚定“三个自信”,勇克时艰。(3)“红色资源”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生活目标物质化、行为动机功利化的追逐中,人们逐渐疏于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社会风气渐有庸俗化的危险。党的干部作风事关党的形象,要想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首先要端正党风,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社风明,社风明则民风淳。“红色资源”蕴含着许多党的干部高风亮节的光辉范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如今,党的干部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但这种优良作风永远不会过时。以史为镜,可引发新时期领导干部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耻后勇,从而端正作风,肃清政风,教化民风。(4)“红色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地概括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的最高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重要‘软权力’”[4]。“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价值传统的历史凝结,其中既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凛然风节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昆仑气概,也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慎独自律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济世胸怀。这正是当前最需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濡养效用。(5)“红色资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借鉴。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5]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治党、治军及局部执政的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在中央苏区时期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群众生活,取得了成功,并得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等。

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红色资源”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且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革命遗址等)多散布于县市区域,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载体维修保护不力,开发建设过于粗放为了满足干部教育和国民历史教育的需要,各地的红色旧址遗迹大都进行了维修或复建,扩大其空间,丰富其内容。然而,维修或复建结果却存在着保护不足、过度建设、拆真建假、迎合市场等问题,导致旧址遗迹时代感太强,历史感太弱;市场气息太浓,文化意蕴太淡;历史解读渐有媚俗化、庸俗化、迷信化的危险。造成这些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县级馆争取上级拨发专项建设资金难度很大,争取社会资本支持难度更大。等资金到位,很多原物、原址都因年久失修,已神貌难辨,只能重新建造,而建材选择多不能满足历史需要。二是受智力支持体系所限,专门人才不足,史料征集、甄别、整理方面困难重重,在开发建设上时有“移花接木、画蛇添足”之弊。

(二)“红色资源”史实考证急功近利,观点论据值得商榷由于资源所承载的历史多已久远,留存资料较少,导致一些史实不可考,结论不可靠。属地馆所对史料细节处理上不够严肃,或有仅凭“口耳相传”即草率推测甚至妄断历史,从而导致争议。争议问题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明显硬伤,包括个别红军将领的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点勘定等,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态度不严谨;二是各执一词,如“秋收起义第一面军旗升起地”,一谓修水县,一谓铜鼓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史料积累不够;三是过度拔高,争当“最早”“始源”“第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盖为“急功近利”,对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取经济支持的强烈渴望造成了这种“大干快上”的资源开发模式。

(三)“红色资源”史料内涵发掘不够,宣讲手段陈旧僵化部分县级馆在对属地“红色资源”史料发掘、甄选方面,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动因及其影响,满足于就事论事、简单陈列布展,导致主题不突出,脉络不清晰。此外,对史料的宣讲手段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的讲解过多,借古喻今的对比分析较少,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感官体验教育缺乏,受众参与度不高。

(四)“红色资源”蕴意解读脱离现实,资政育人效果不足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如果脱离彼时背景与环境,则很多史实难以理解,甚至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如果不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解读历史,则成为无的放矢,自言自语。如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打造钢铁之师,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如果不能够明确“红薯”对于当时艰难求生的群众以及饥乏困顿的红军战士的重要意义,不能将“红薯”与现在的“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则很难充分解释这条纪律背后的为民情怀和远见卓识,也很难收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五)“红色资源”宣讲队伍建设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只有正确地宣讲,“红色资源”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宣讲员的素质就成为“红色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调研发现,县级馆所的宣讲员在史料积累、讲解技巧、自身认识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史料积累不够,很多与其讲解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细节掌握不全面,讲解牵强附会,内容苍白;二是讲解技巧不熟练,不能根据内容需要调整语速语调、表情神态;三是自身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宣讲的深远意义,讲解过于随意,“精气神”不能感染听众,营造宣教氛围乏力。

三、提高“红色资源”教育效用的路径思考

只有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更为严谨,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才能使之在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突出“红色资源”资政育人的政治性“红色资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政治性,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教育培训应服务于党的建设事业,应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干部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科研无禁区,宣讲有纪律”的观念,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媚俗、不歪曲、不猎奇、不偏激”。“红色资源”的发掘应紧扣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作风纪律、理论创造等主题,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主线进行规划设计。

(二)尊重“红色资源”历史逻辑的客观性解读“红色资源”,需要以“大历史观”“大党史观”为基本前提,要在历时态的框架下厘清其历史脉络,找准其历史定位。在史料甄别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客观、正确”的原则,既要牢牢把握政治主线,又要努力还原历史原貌,还要合理组织材料,不讲“野史”“秘闻”。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不以“技术性处理”为名对历史“一删二加三篡改”,不对历史文件滥施刀斧[6]。

(三)强调“红色资源”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和归因方式迥然各异,在信仰淡漠的精神世界中,封建迷信悄然滋长。毋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红色资源”被视为成功的见证和象征。某些“红色资源”因而被臆造具有某种神秘力量,流于庸俗,堕为迷信。实际上,这种心理和行为玷污了“红色资源”的神圣与纯洁,与“红色资源”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在对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始终结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来解读,摒弃迷信,杜绝神怪化的“风水论”。

(四)拓展“红色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形式是内容实现的逻辑前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红色资源”的价值内涵才能显现,适当的形式是通往红色历史的桥梁。应根据“红色资源”的不同特性,开发出不同宣讲方式:对于文献资料,开发专题研究、主题讲授;对于红歌红剧,开发激情教学或舞蹈史诗教学表演;对于口述史料,开发访谈教学;对于旧址遗迹,开发体验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此外,还应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通信工具,建设并开放网络宣讲平台,开发“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多渠道地激活“红色资源”的历史生命。

(五)保护“红色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往往也是旅游热点,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旅游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载体的周边环境正遭受来自旅游开发和商业建设的冲击。为此,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明确其外部保护范围,严格内部建设规范和运行使用原则,不盲目逐利,使“红色资源”免于商业浸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在馆所建设上,坚持“慎重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感、厚重感、严肃感,不贪大求多,不过度修饰,不拆“真”建“假”,不“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营造现场感,使学员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六)提高“红色资源”宣讲队伍的专业性就教育的作用机制而言,“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7]。“红色资源”是静默的历史,宣讲员是其精神内蕴传译者,是人们了解“红色资源”的窗口。所以,提高宣讲队伍的专业性,是利用“红色资源”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强化宣讲员的政治意识。“红色资源”宣讲员应保持政治立场坚定、是非观念明确、道德情操高尚和自律能力突出,才能在宣讲过程中作出表率,信仰并敬畏所宣讲的内容。其次,要抓好宣讲员培训。可邀请党史专家、讲解能手对宣讲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技能培训;可组织宣讲员赴有关教学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可开展宣讲技能比赛,以竞赛促提高。再次,要规范对宣讲员的监督考核。宣传主管部门应建立精细化、规范化的“红色资源宣讲工作标准”,成立“宣讲工作督查小组”并明确奖惩措施,应健全宣讲员“进退流转”机制,培养并抽调优秀的宣讲员到宣讲工作一线,将不适合继续从事宣讲工作的人员调离宣讲队伍。

四、结论

教育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当前我国计算机远程教学的方式主要有:

1.网络教学:依靠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封闭式教学方式向开放式教学方式的革命,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利用网络系统资源,在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课程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构成一个网上学习环境。通过利用网络环境建立一个模拟的课堂,为视角者与受教者提供虚拟的课堂。

2.面授教学: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计算机远程教学离不开面授教学,它仍然占据了计算机远程教学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但又与传统的面授教学有很大区别,只起到辅助作用,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广播电视教学:利用电视媒体的教学方式。

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优势。由于利用了电视媒体,教学录像可以重复利用,多个教学课堂都可以利用教学录像。而且,广播电视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边远、不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它缺乏课堂的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听课,无法与教师进行直接同步沟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使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4.视频会议教学: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实时教学系统,这种教学方式的交流和互动十分频繁。

视频会议教学模式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播电视教学的问题。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远程共享,双向视频会议的教学方式,增强了交流,能够将教师授课资源及其它资源迅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对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及时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但视频会议教学也有条件限制,授课过程中需要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演示,需要足够的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对网络的带宽要求也较高。

二、提高计算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方式

1.增设师生之间灵活交流形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网络教育的弱点就是学生单向学习视频课件,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及接受程度,而网络课堂中的答疑功能,只是以电子邮件、留言的形式在老师和学生间传送,老师和学生没有固定、统一的交流时间,问题的解决受时间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效率。增加名师直播答题课堂和自习室的形式,让每科的主讲老师按照课程进度,定期定时带领学生同步总结归纳知识点,测验、练题检查学习效果。通过与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不断提高复习指导、实务训练、检测测试等重点教学环节的互动交流,及时把疑问消灭在萌芽,做到融会贯通,以避免时空带来的各种弊端,更好地保障学习效果。

2.搭建学生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们在一个教室内同步学习,有着互动交流的环境和氛围。网络教育只是独自听课,很难及时了解到其他学生的进度和情况。开设学生交流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相切磋,了解同学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特别在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让大家感到有启发,有帮助,以此来激发、推动自己的学习,学生们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互相进步,就会大大增加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3.创造教学实践实验条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当前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中,没有实验室,教学实践环节十分薄弱。对医学、工科等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讲解典型案例、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内容,根据学以致用的需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同学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增强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的能力,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知识的印象。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实践和实验的环节,这就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统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习的公平性

由于许多原因,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现在还没有达到优化的教育资源共享。许多远程教育网点、远程教育机构都是独立开发、独立运行,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加强远程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把一些优秀的远程教育机构、学校统一起来,相互配合,共同开发,通过优势教育资源共享互补,更好地减少开发成本,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当前在解决教育资源公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这一先进技术的优势和威力。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建立教师教研平台,在省市乃至全国都可以把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最方便、最快捷的让教师们交流共享,优秀教师的培养速度会提高,交流环境会扩大,教育资源的不平均会加快改善。

三、计算机远程教育对终生学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远程教育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终生学习体系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打破隔离、分割状态,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适应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的发展正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有了互相衔接沟通、扩展延伸的途径,打破了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以逐步做到相互沟通,使建立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能够成为现实。

2.远程教育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