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心理学培训范文

教育心理学培训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教育心理学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教育心理学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都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升。当前的教育趋势除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外,人们还逐渐意识到幼儿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初中、高中等其他教育阶段存在明显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各类师范学校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范类专业,以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标,努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掌握幼儿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持续提升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广大教师应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源泉,即高水平、高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教育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越来越意识到“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国家、社会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类师范院校都广泛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国家、社会培养道德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核心课程。本文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相关概念

1.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定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基本心理学规律的学科,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上,就是通过多种途径的教与学,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幼儿园教与学过程中幼儿的基本心理规律,帮助准幼儿教师建立起基本的幼儿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特点是,既有心理学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又有利用心理学进行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内容,是一门较为综合、全面的课程。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成为单独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各方广泛的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末,幼儿教育心理学逐渐从教育心理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细分领域。

2.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培养优秀的教师是其核心职责,教育类专业是其核心专业。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处于核心地位,十分重要。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其教学任务来看,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能深入认知幼儿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促进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幼儿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要,对学生的综合教学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中,幼儿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不足,很多都是由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缺少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其教学思维、教学理念都无法满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要求。其次,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思维拓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幼儿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最后,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比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虽然幼儿教育心理学有着很明显的理论性特征,有很多心理学及与幼儿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教育心理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的,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为缺乏。另外,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有较大距离的问题,学生无法真正学到与今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且能直接应用的能力。

继续阅读

心理学发展与应用

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面对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可怕力量以及种种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人们无奈地将心灵之感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所以,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心理学思想,就是“灵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继续着,但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探索仅仅是处于无明确的研究目的、无明确的研究目标、无明确的研究思想、无明确的研究方法的混沌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夹杂在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其内容被包容于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他成为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奠基者。从此,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人类自身,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冯特创立心理学的时候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不过,早期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不存在应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持续了三四十年,心理学开始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活。

一、心理学对健康事业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治疗。而20世纪以来,心理学更加支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主旋律。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疾病,过去一直是指导身体的某一部分、过程、系统在功能或结构上的反常这一纯生物学概念;而健康,则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新的医学观下,健康指的是:“人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的圆满适宜的状态。”不能达到这一状态,即可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现代健康观认为人类疾苦的发生,有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协调运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20世纪70年代后期,健康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建立不久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健康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欧洲成立了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特殊作用。

二、心理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20世纪以来,心理学逐步向着经学领域渗透。首先,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思想流派,为经济学考察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剥去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人光鲜的外衣,主张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融入了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格,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强调,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而个体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又是一种个体化过程,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所以个体化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其次,在市场领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从消费主体出发,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研究消费者的态度、情感、爱好以及决策过程等;研究影响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社会、个人和体制变量;研究满足消费的产品特点和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反应;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应需适销产品等。心理学使现代营销活动充满生机,使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

继续阅读

论新课改下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要求的提出,教育心理学逐渐被教育界各方所认可,尤其是在当下的学生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其未来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以及长期发展。因此,重视学生心理,解决学生当前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目前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优质的学习环境,创建优质课堂,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下教育中教师最需注意的方面。教师的能力、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也都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反映出来,教育心理学的考察也被列为对教师从业能力最基本的考察。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以及加强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能力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解决学生在当前受教育环境下出现的心理问题,推动学生在正向的环境里成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保障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心理学;教师教育;应用

根据目前我国对于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等多项内容,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是对于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的专有名词,意在培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师对于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教师入职前进行的培训预考核,鼓励教师在职期间进行学历提升等连续性较强的教育过程。此种新课改标准下的理念,要求不但需要利用一定的新式教学方法,还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将学生作为提升自身能力以及新课改任务下教育的核心。教育心理学在一定层面上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干预以及学校对于各种便利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如何将教育心理与学校教育中的各项条件相融合,深入学生内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学生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值得探讨。

1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在进行教育实践中如果能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当前的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进行课堂建设与创新,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1.1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心理学是当下教育对于教师教学提出的标准,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不但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求其在掌握的基础上,熟练将其应用于其中,对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洞察,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1]。例如,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新兴的教育进行研究,对分层教育、智慧课堂、翻转课堂有所了解与掌握,在实践中看学生更适合哪种形式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模式进行选择,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反映出的状态进行评判,对于该教学课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课后进行反思,查找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整体反映出的情况。例如,在进行分层教学法的使用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对分组进行合理规划,理解学生的各项特点与能力,使选择成员通过学习能力的高低进行分配,采取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混合的形式进行小组组合。合理分配教学目标,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组研究内容划分,从根本上对学生的个体能力及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查看学生在小组中是否有发挥自身价值,如未能发挥自身价值,学生可能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状态,可以考虑进行重新划分或调整小组结构,对整体的教学环境进行完善[2]。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的选择过程中,学生进行课程内容学习,教师或小组组长可以组织学生对于课上知识进行预习或者学习,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地保留,给予学生与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针对不了解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与研究,但是此种教育方法较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其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年级较低的学生理解能力与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待提升与培养。在此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构建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使其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提升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在此方面教师也应遵守教育心理学上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对学习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塑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1.2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调整学生学习方式

继续阅读

老师上岗前培育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年的贵州省凯里学院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了。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方面、教学业务技能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进步,切实体会到了岗前培训对所有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此,我就在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着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作用是:

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离不开大学教师的工作。

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和“教授”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形象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为人师表”。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根本要求,它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学习了《高等教育法》后,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

通过在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进步的同时,我也在教学业务技能上亦有一定的提高。首先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高校的教育工作,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全面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觉进行教学改革。只有运用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是认识到了学习《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性。想想我这种从初中教到高中,再从研究生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一方面对大学教学理论缺乏足够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大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大学教学的过程认识不足。青年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后,在欣赏别人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养,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和创新,取得新的成果,从而促进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推动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继续阅读

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研究

一、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

首先,在入学的资格上。东大教育科在最初的招生简章中,对招生人数及教育教学经验的要求十分严格。如在学额上,规定“现招教育、体育、农业、商业专修科各一班,每班二十五人”;在入学资格上,需要“具有完全师范或中学及同等程度之学校毕业、身体坚强、品行端正且有志于教育者。惟教育专修科生除上列资格外,须在教育界任事有一年以上之经验,应由服务之机关缮具说明书。”从招生简章可以看到,东大教育科招生人数少,利于小班教学。教育经验作为能否被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符合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特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也是这样遵守的,如1918年入学的罗炳之在自传中记载到:“我二十岁吉安中学毕业后,曾任城、乡小学教师各一年。当小学教师,原为解决个人生活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感到当教师的兴趣,也觉得很有意义,这对我后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于是,“1918年7月,我在南昌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8月往南京入该校教育专修科肄业。”1919年入学的陈启天这样描述:“我第一次在大学专攻的学科,虽是政治经济,但是毕业以后,并未立即走入政治经济界,而是在学校教书。自民国五年秋至九年冬,我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连续教了四年半的书。因此我深深觉得不懂教育而当教师,未免自误误人。民国八年前后,又是新文化运动正盛的时候,有心人多半讨厌政治,我也不免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于是决意重新专攻教育,于民国十年春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1920年入学的吴俊升回忆道:“升学高师,本是先父的设计,也是我的素志”,“我因为立志从事教育,所以不仅进入高师,还选择了高师的教育科。”东大教育科在入学资格上重视学科背景与教育经历,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支撑,切实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缩短教育科学人才的培养周期,入学前的志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东大教育科的教师大多有留美经历,他们耳濡目染美国新教育运动,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的科学化与专业化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东大教育科规定凡教育科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有:英文、国文、社会学、生物学、世界大势、哲学入门、科学发达史、体育和择业指导,共计39学分。共同必修的专修学程为:教育通论、教育心理学大纲和教育统计,共计12学分。而教育科的具体课程,据陈启天回忆:“我在南高及东大先后选习的功课,有英文、生物学、遗传学、西洋哲学史、西洋教育史、西洋科学史、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原理、中等教育、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验、心理测验、体育、音乐、教育实验及参观等科目。”1919年入学的教育专修科学生章柳泉则有更详细的记载:“我入学的第一学期,就有一门介绍科学常识的课,陶老师(陶行知)在这门课中给我们讲遗传学,从达尔文到德弗里斯,特别是孟得尔的杂交试验。第二年我们就学《科学的发展史》(张子高老师教的)。生物学又是教育科的必修课程(秉志老师教的)。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我们学得不少,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实验心理学’是重点,共学两年,做过很多实验,还开设有‘心理学史’课程(都是陆志韦老师教的)。此外还有教育统计学(陶行知老师教的),‘测验之编制与应用’(是以麦柯尔等人为主教的)。”从课程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东大教育科不仅重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也积极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对此,吴俊升后来回忆到:“除了必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我在高师选修的课程,多在哲学和文学方面。刘伯明先生所授的《西洋哲学史》和《论理学》,使我获益不少,后来我在教育方面专治教育哲学,与这两科有关。”东大教育科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不高的时代,对于提升教育科学的学科品质,系统培养教育科学人才,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专业知识与以后开展教育实验活动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东大教育科十分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东大附中、附小以及后来陈鹤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都是东大重要的教育教学实习单位,而“教育专修科与附属小学校、中学校之关系尤为亲密,故于1918年、1919年先后规定初等教育学程与附属小学主任职务、中等学校学程与附属中学主任职务,各由一人担任,庶使学理与经验有所联络。”对于东大附小的性质,1918年入学的胡叔异有这样的介绍:“东大附小是国立的小学校,这个学校的性质有三种:一方面是公益学校,以教育儿童为目的;一方面是实验学校,以试验新教育原理原则为宗旨;一方面是实习学校,供东大教育科研究初等教育实习之用。”

东大教育科教师廖世承、俞子夷和陈鹤琴三人分别担任附中、附小与幼稚园负责人,这为教育科的教学与实习提供了便利。对于具体情况,毕业于东大教育科的李清悚这样回忆他的学习生活:“鹤琴老师在教学上极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他所教的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课程中往往以其子女个案调查事实为例证。讲幼儿教育就带我们到他所创办的鼓楼幼儿园中,一面观摩,一面教学。许多问题,往往和我们探讨,不坚持己见,择善者而从之。”不仅东大附属学校作为东大教育科的重要实践与实习基地,全国各地的学校也是他们实践的舞台,章柳泉对此回忆道:“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力提倡,编了四十多种测验,有团体智力测验和各种教育测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供各校采用,按照麦柯尔的体系编制,主编的人如廖世承、陈鹤琴和俞子夷等,都是协助麦柯尔教我们测验课的老师,我们学这门课时,在导师指导下,到江苏各县小学初试,提取数据,编成各种测验的常规,也还出过力。”332-333正是东大教育科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加上学生们个人的努力,东大教育科的毕业生大都成为社会的佼佼者,在教育与其他领域大放光彩。东大教育科部分毕业生的统计,如表2所示。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东大毕业生一开始大多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从事着中小学教育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一些人从教学转移到领导岗位,成为近代中小学校长,并在学校办学特色与发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些人留学国外,继续深造,回国后在大学教育科中任教,积极从事各种教育改革与实验活动,在中国近代教育舞台上施展着他们的才华;一些人改学其他学科,为中国的学术与社会发展奉献毕生。这些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但东大教育科的培养模式同样不可忽视。

二、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

第一,创办期刊,向社会传播最新的教育讯息。《新教育》创刊于1919年,每年出版10期,1925年10月停刊,在近6年的时间里共出版11卷53期。该杂志起初由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东南大学,尤其是东大教育科,自该杂志创刊之时,一直在《新教育》的编辑与出版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从编辑部的设立上,第1卷1期到第4卷1期,编辑部设在上海市江苏省教育会,而第4卷2期到第11卷1期,编辑部设在东大教育科,第11卷2期至11卷3期,编辑部设在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可见,在编辑时间上,东大教育科共编辑了7卷,占总数的63.6%。其次,在主编上,蒋梦麟、陶行知、徐则陵和王希曾先后担任《新教育》主编,其中,蒋梦麟共主编15期,陶行知主编14期,徐则陵主编22期,王希曾主编2期。陶行知与徐则陵先后担任东大教育科主任一职,王希曾为东大教育科的毕业生。最后,在刊文数量上,《新教育》共刊文1456篇,署名文章378篇,其中发表文章6篇以上的作者有:陶行知(21篇)、俞子夷(19篇)、蒋梦麟(14篇)、郑晓沧(13篇)、胡适(12篇)、陈鹤琴(12篇)、郭秉文(11篇)、麦克乐(10篇)、推士(10篇)、程湘帆(9篇)、朱家治(9篇)、廖世承(8篇)、姜琦(8篇)、蔡元培(8篇)、刘英士(8篇)、邹秉文(7篇)、黄炎培(7篇)、凌冰(6篇)、徐则陵(6篇)、王文培(6篇)、唐钺(6篇)、汪懋祖(6篇)等[15]。其中陶行知、俞子夷、郑晓沧、陈鹤琴、程湘帆、廖世承、姜琦、凌冰、徐则陵和汪懋祖等人都为东大教育科教授。由此可见,东大教育科在大多数时间里实际主持着《新教育》的各项工作,将其作为传播新式教育思想、研讨教育问题、介绍新的教育实验与测量方法的重要思想阵地。《新教育》自创办以来,一直设有“世界教育”专栏,在“专论”、“参考资料”、“介绍书报”、“教育家传”等栏目中积极推介欧美等国教育发展实况,开阔国人的视野。对此,读者金洪均说道:“我定买《新教育》杂志,就想在此书中了解世界教育潮流新观念。读了以后觉得很得益不少。……我很希望,贵杂志将来永远有‘世界新教育的图画’及‘世界体育界新体育’,以教国人。”[16]此外,《新教育》上还发行了“杜威号”(第1卷第3期)与“孟禄号”(第4卷第4期)两个专号,着力介绍与宣传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学说,还有对国内教育问题的探讨,如学制问题的探讨。《新教育》不仅刊发了大量的专论文章,而且就学制草案专门刊发了“学制研究号”(第4卷第2期),这一系列的文章,不仅是一次行之有效的学制草案的大诊断,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学制革新的大宣传,正是因为这次学制的大探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教育的实际国情之重要,也为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奠定了基础。另外,《新教育》上刊发的“乡村教育专号”(第9卷第4期)、“国文教学特号”(第10卷第3期)、“全国教育展览会报告号”(第9卷第5期)等专号,宣传了乡村教育、平民教育,有力地支援了“”时期的国文统一、白话文改革等运动。最后,在教育实验与测量方法的推广上,《新教育》以廖世承、俞子夷为主撰,刊发了两期中等教育号(第10卷第2期和第11卷第1期)、两期小学教育专号(第8卷第5期和第11卷第3期),积极介绍国外中小学教学方法与测量,并根据他们在中小学的实验情况进行推广。

第二,兴办暑期学校,积极进行教育服务活动。暑期学校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主要是通过暑期办学的形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提高各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教研水平。暑期学校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17]。暑期学校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自1920年引入中国,由南京高师率先仿照开办,从1920年至1926年,一共开办6期,其中,东大教育科师生成为其有力的筹划者与参入者。现以第一届暑期学校为例,系统探讨一下暑期学校的一些细节[18]。如在招生方面,暑期学校主要面向学校教职员、地方办学人员、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从第一届培训人员统计上看,总人数1040人,而小学教职员有804人,中等以上教职员123人,中等学校毕业生90人。在培训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专门艺术的肄习,教师与教育行政人员对于职业和修养方面知识的扩充,中小学英文、算术、国文和其他科目的补习,名流言论的宣传。在开设课程方面,共有19门:有小学组织法、小学教学法、白话文法、注音国语、儿童心理学、英语语音学、天演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史、文学概论、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心理学、英语教授法、近代西洋哲学史、团体游戏及竞技运动、青年心理学、近世欧美文学趋势、高等数学、个人及公众卫生等课程。在这一期暑期学校中,东大教育科的陶行知、俞子夷、凌冰、陈鹤琴、廖世承、陆志韦和郑宗海都是其中的教员,其中廖世承作了“本能的研究”、“寻常人和上智下愚的分别”和“测验的种类”三次演讲,陆志韦作了“超人之心理评论”、“近代心理学史大概”、“最近心理学上两大学派”和“关于习惯的大问题”四次演讲,郑宗海作了“杜威学说”的演讲。为了更好地办好暑期学校,东大教育科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王克仁、缪凤林、施之勉、杨效椿、唐瑴、吴定良、成荣章、章松龄、张念祖、张绳祖、金海观、罗廷光、倪文宙、吴肃和邰爽秋等人从事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鉴于第一期暑期学校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东大连续举办了6期暑期学校,培训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教师,同时也传递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方法,进而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第三,开展各种教育实验活动,推介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0世纪20年代,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一大批教育界人士从事着各项教育改革与实验活动,而东大作为中国新教育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众多东大教授也参与其中。如俞子夷在担任东大附小主任一职时,积极从事各种教育改革实验,使得此时期的东大附小,“从教学方法,到课程、教材改革,到教学组织形式,以至于学生的训育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轰动。“一时,参观南高附小的,络绎不绝,……在中国小学教育界的出版物上,到处都有他们的教学概况。”在俞子夷的示范指导下,1921年,第7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提议全国研究、推行设计教学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设计教学法的推广高潮。廖世承在担任东大附中主任期间,开展各种教育改革实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道尔顿实验,“廖氏鉴于道尔顿制之试行,在英美各中学,颇有成效,而在中国是否亦可采用,实有实验研究之必要,因与麦柯尔氏磋商,用‘等组法’实验,藉以比较道尔顿制与普通学法之效率孰优,并于民国十一年开始实验,这便是中国教育采用科学方法实验之肇始。”通过在东大附中的道尔顿实验,肯定了道尔顿制的优点,但也提出:“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当注意实地研究,不应该作趋时的论调,以后采用任何新方法,应该先做一科学的实验。实验有效,然后再谋推行。”陈鹤琴作为中国的幼儿教育之父,开启了幼稚园教育的中国化大门,1923年他在南京鼓楼自家客厅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获得了当时东大教育科主任徐养秋的支持,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实验幼稚园”,积极进行着中国化、科学化的幼稚园实验,成为中国最早的幼稚教育实验中心,开展了幼稚园中心制课程实验,他在教具、教材和教法等方面的实验成果成为后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东南大学教育科是中国较早设立的教育学科之一,它在一批学有所长的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加速了中国教育学科科学化与本土化的进程。另外,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学知识的传播与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对于当下教育学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继续阅读

教育心理学管理的实践

一、教育学中对于学习规律的定位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一般可能发生学习的内部,也会在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出现。其中包括:(1)按照学生的角度,学生可以从学习经验为出发点,并以此为基础理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概括学习经验的同时,实现了理论系统化,原有的经验得以改造,实现了新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完善。(2)按照教师和培训者的角度,在教学和培训的过程中,将迁移原则运用其中,使教学内容得以有效地展开,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率。并且会使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将原有的经验自觉地应用于其中,以防止其惰性化发展。(3)学习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学证明,学生的心理对学习会有所排斥,而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教育依据个体的发展且同时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习规律充分地利用起来,结合自身特点来完成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职学生的整体特质:高职学生的学习一般以实用性专业课程为主,对于课堂理论学习往往不会重视。这就会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信心不足、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个体差异:高职学生的成绩普遍都不怎么理想,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其中还存在着偏科生。偏科生总体成绩偏差,但是其中某一学科的成绩突出。偏科生在高职的生源中占较大比例。所以,对高职教育组织来讲,在入学成绩整体偏低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皆呈现出“橄榄型”。

三、在教育心理学的视野高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途径

1.激发学习动机:激励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之一。因为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对其自信心的激励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欲望。

2.学习迁移:这就需要教师要熟悉教材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实施启发式教学并将其功能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对于新知识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之间所存在的差距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应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继续阅读

教研工作者竞职演讲

一、个人主要工作经历:

我19岁高中毕业(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年年底毕业。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年—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年—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继续阅读

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学生成才的意义是无所取代的,其综合素质与水平直接决定其教育的成效。在学校系统培训的前提下,辅导员有计划、系统的自我教育既是岗位职责的需要,更是“专业适配度”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构成来源、专业分布、在岗走向等现状分析,提出了以“教育心理学”为主攻课程的辅导员自我教育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匹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主要两个方面: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前者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实操技能,后者提供发挥专业操作技能的心理基础和修养保障。专业课教师承担前一部分主要的教育责任,文化理论课教师承担后一部分的主要责任,二者相互配合将学生送入社会。但纵观无数事实和史实,笔者同时发现:社会认可的合格毕业生和最终取得成功的优秀人才,几乎还无一例外地凸显另一些不太耀眼却不可替代的人发挥的作用:家庭教育和辅导员的培养。笔者在工作实际中对此感受很深,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是否愿意和能够接受教育的程度,而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常常是其他老师所无法取代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首先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本文尝试从辅导员教育和自我教育入手,抛砖引玉,以期对高职院校建立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有所启发。

一、辅导员来源渠道单一是提出辅导员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前提

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教育讲究分工,专业越分越细,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伴随上个世纪末高等院校扩招,高职教育被提到满足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高度得以迅猛扩张,在不足十年时间里,以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国家级中专为主要力量整合而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势头之迅猛、规模之宏大超出了高等教育本身应有的积累和沉淀的规律。与此相适应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以2005年为时间节点,以超常规的速度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组建完成。客观地看,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队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高职院校规模发展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突击式的队伍组建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明显的问题:一是组建时间集中,时间短,来源途径偏窄(基本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整体年龄偏小、专业偏杂(匹配的专业要求没有规定)。这样一支年轻的辅导员队伍无论从学历资历经历的任何一方面看,短时间都较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况且,这支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经循的都是同一条生活轨迹,即中学毕业进入大学(一般为普通高校),大学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在他们身上缺少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必备的阅历和能力,或者说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依然洋溢着学生的意识,突然间从受教育者、受管理者向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转变,肯定有个适应过程。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在继续教育和自我教育上狠下功夫。

二、辅导员的自我教育是提升“专业匹配”的要求

自我教育是调整良好心态的基础。压力大、待遇低,心态不稳是当下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的常态。对于相当部分的辅导员而言,一旦学历提升或有其他岗位可供选择时,大部分会选择专职教师或其他管理岗位。因为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地位凸显,其工作也可量化到课时,唯独专职辅导员的地位颇为尴尬:亦师非师亦友非友,工作也难以量化。荀子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已经细化,唯独专职辅导员这一职业不但未能细化,甚至有“全能化”的趋势,但地位却又只能排在教师和工勤人员之间。在崇尚专业的背景下,这一现状难以改变。专职辅导员必须从心里上接受和承认这一现实,以准家长的心态去面对学生。自我教育是提升专职辅导员职业匹配能力的需要。专职的辅导员所担当的责任是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并不复杂,责任却很重大。辅导员要担负起教育职责,前提是自己要具备承担该职责的职业能力。但现有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没有“科班”出身,大学没有“辅导员专业”。而高职院校因其讲究“辅导员趋同专业教师”的职工队伍构建理念,在招聘专职辅导员时并不会将师范类院校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首选。“专业不对口”是辅导员队伍的普遍现象,在工作实践中强化辅导员的自我教育是缩小个人所学专业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差距的有效办法,也是辅导员自觉适应工作需要的关键。

三、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是辅导员自我教育的基础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