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

教育技术学现状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篇

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类的课程,它连接着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部门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单独开设一门信息技术专业课。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能够进一步得到提升。[1]然而,国内的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东部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学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计算机也慢慢地进入到了每一个家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在西部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们不能够同步地获得教育资源,导致学校的计算机水平相对落后。

因地域的差异和学校的差异,还有个人的差异,这就是目前国内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现状。总体上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大的程序上制约了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只能够应用一些常规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结合明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无法很好的进行衔接,这样阻碍了学校信息技术的提升。对于教师而言,自身掌握的所学习的专业和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个崭新的技能,让教师再接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培养,明显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才是最重要的,这就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广遇到了强大的障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注重的是自身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慢慢的丧失了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需要动脑的课程,还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

探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校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学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须制订新的教育计划,完善教育理念。第一,明确教育理念,制订教学规划。课堂是实现教育的直接平台。目前学校和教师必须明确的了解新时期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些目标制订新的教学计划,符合时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创新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立情景课程、体验式课堂、探究式课堂等,在保留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舍弃传统教学的弊端,实施新型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划是要因人而异的,教师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相互探讨从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订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从而制订出来的教学计划也会存在着差异。第二,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的培训。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序和知识的储备量固然重要,但是现在是一个更新非常快的时代,固步自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必须跟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才能为学校培育更多的有用的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便是目前教育领域首要突破的关卡。

各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包括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进修与实践,让他们能够及时的学习到最新的技能。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来验证自身的学习效果,或者创立实践小组,让教师们相互地进行教学,并且相互提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相互学习的同时相互改正。第三,培养全能型的人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面向现代化,在未来能够站稳脚跟。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人才之间的实力比拼也是非常残酷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将培养全型新型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让学校和教师认清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支配,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同时,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学生在面对学习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往往首先是盲从,再是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要在最初就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用自身的潜力来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信息化是目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存在差异。在日常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团萌,林雯,郑冬红.反思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十年学术期刊论文内容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1(1):35-36.

[2]李娇,赵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1):226.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2篇

摘要:教育技术的落后及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模式的技术基础,将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形成,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以此为基础,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中,可以构建学导式模式、合作式模式、“六课型单元”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多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1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1.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学会终身学习。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地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

1.2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涵义有: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能让受教育者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前者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人就应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这一基本的职能本领-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依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进行教育活动以维持其生存。

1.3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在上世纪末,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体系悄然兴起。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史无前例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从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需要,为社会的经济服务,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为教育服务。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大面积地铺开,信息技术教育也倍受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青菜,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影响最深的就是职业教育,受到信息技术强烈震撼的理当是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它是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经济发展。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最需要改革的当然也是职业教育。无论从学生到学校,从教材到课程,从教学到学习,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技术,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更多、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专职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大批能信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人才。

1.4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4.1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计大专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体现教育性,要面向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职业取向应以教育为主。因此,他们在校学习的课程应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扩宽。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其它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作好准备。

1.4.2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认识不足

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学好计算机的相关课程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更有相应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会几个应用软件就行了。他们对学校所开设的有关教学理论之类的课程根本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课程。

1.4.3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作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更应合理地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产生兴趣。

1.4.4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是关键。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从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现代教育技术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而我们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给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我们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指引下,依靠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我认为我们在对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进行教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

2.2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界存在“两种模式论”:一是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技术课,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我认为第一种模式过于简单化,而第二种模式过于理想化。但第二种模式却代表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第二种模式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方案,大胆地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交代一个任务: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去完成一个作品。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注意的是。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信息处理技术,而不是光靠老师的讲解去学会某一个软件的使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收集信息,编制文稿、图表,但这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智能工具来解决一些智能问题,使学生手脑并用。心智相长。本人在教CAI课程中,在讲授完显示图标和等待图标后,就通过这两个图标制作出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课件。学生通过本课件的制作能掌握一些汉字的正确书写方法。针对学生说课能力差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作为教学法的老师应平时多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稿并能多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训练,并且说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计算机方面,要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课程外的其它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2.3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改变以课本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电子读物为主的学习方式。课本知识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资源,而通过网络上的超文本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扩宽知识面,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网络学习的习惯。本人在CAI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关于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有的学生就完成的一个名为《名菜的菜谱介绍》。本来一个平时很少去关心的话题,通过网络对本课件的制作而产生了兴趣。

(2)改变以课堂上的师生或生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形成网络交流学习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可以互在不见面。学生可以就某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在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某一个问题的理解。

(3)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形成以网络、多媒体考核的方式。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需进行统一的、集体的考核。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将进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可通过网络、多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口头或纸上进行。考核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考试内容。

3构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

职业教育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学术类课程”与“职业类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各课程的结构特点,根据其主要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特色问题,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充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

第三,定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设计出教师作为指导性活动的指挥者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参与者的教学方案。

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到的课程其形式的多样性,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就要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其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为中心”,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设计:

(1)对于理论型的课程,实行学导式的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辅以课堂多种媒体组合教学的模式。其基本过程为:提示(教师活动)一自学(学生活动)——解疑(教师活动)——精讲(教师活动)——演练(学生活动)——小结(教师活动)。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练习,在练习中探索,使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了主动学,达到会学、学会、学好的效果。作为对理论讲解的辅助方式,应利用各种媒体的组合方式。

(2)对于开发型的课程,实行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某一相关知识,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利用网络优势,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好一项作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概念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

首先是对电化教育的发展影响,1951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由萧树滋主讲。1957年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开设了电化教育课。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北京市电化教育馆。二十世纪初,我国又引进了幻灯教育手段,对电影教育与播音等电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教育技术学促进了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1978年到1987年,我国一直对教育技术学定义、内涵进行探讨,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又根据中国的实际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其中对教育技术学的本质进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项,将其定义为:(1)教育促进工具;(2)教育方式;(3)教育要素。总之,认识到教育技术学在教育事业中的促进效果是这个阶段的贡献。

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正式确立,这是根据多年在对国外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与借鉴、教育技术学系统捕捉中获得的最终成果。在确定这一学科之后,又从现代科技成果、前沿科学方法论精华中获得了更多启示,将教育技术学趋于系统化与科技化,为我国教育技术学在我国的发展,还有他对中国教育现状问题更好地解决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1.教育技术学与电化教育学脱钩

我国在电化教育学方面存在着落后的现象,真正将教育技术学渗透其中的能力有限,根据多年的概念讨论与研究可以得出,要想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是有困难的。首先来说,将教育技术学运用到电化教育中来的理论尚待研究,缺乏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基础,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实施,如何将教育的手段传播到实践中去,而电化教育学探讨的则是对现代教育媒体应用方案,主要意图是对教育媒体过程的应用加深,两者并没有明显交集。其次,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是需要高科技技术与较高的指导水平的,我国恰巧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所以实施起来是相当麻烦的,存在着较多困难。

2.教育技术学概念与中国实际教育现状不符

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教育技术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在这方面,它办了很大的忙,但是我过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是存在争议的,自从理论与技巧上进行研究,是不能解决基本问题的。它是一种方法,而要真正让它参与到中国的教育内容的改善上来,有诸多困难。

3.专业程度不高

教育技术学主要是分析显示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进行规划、分析、实施、评价、管理,我们对国外的高效的教育技术只能进行复制,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产生,并不能解决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教育机构专业人士在许多理论性的概念定夺上存在争议,真正有效的专业理论违背提出,也就不能带动现阶段教育技术学的大力发展。

三、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对策分析

1.教育技术学与电化教育学的联系加深

电化教与学应该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尤其是在电教快速发展的现阶段,对电影、电视、媒体等人才的培养上,运用教育技术学中的“用新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的理论概念,来完成教育目标。其次,运用教育技术学分析现阶段电化教育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案、实际操作中的各项问题进行捕捉,细致分析,运用更加深刻的理论知识去改变这些不足之处,并将创新的教育手段运用于其中,实现较大突破。

2.找到更加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渗透方法

虽然西方的教育技术学理论并没有真正考虑中国当下的教育现状,但是我们用教育技术学来评价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其中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不能单从技术理论的层面出发,需要教育机构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关知识理论有所掌握,了解学生将来的发展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来维系,然后用教育技术学来辅助完成。为了更好地进行突破,我们还要研究中国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教与学的心理,从技术以外的地方分析我们为何没能在教育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然后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攻坚克难,不断发展下去。

3.提升专业水平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士一方面要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与方法,还要站在我国自身的发展现状上来看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采取主动的技术策略,从落后的地方出发,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优化教育结构、提出新型的教育理论、重新整合教育资源、破格任用专业性较强的教育人才,是现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我们在经验教训中获得更多启示的一次变革之举。

对中国现阶段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中的各项问题进行呈现,捕捉更加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本文主要的内容。将教育技术学运用到电化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中去,必须应用其中科学的技术与方法,不能单靠技术知识来促进,还要站在现实角度,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现状,适时出击,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岳丽娟.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热点与趋势概观[J].山东师范大学等报,2012.

[2]徐晓明.高校青年教师生活状态、发展状况及利益诉求影响因素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3]佟晓珊.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交叉学科发育状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4篇

在大多数的城镇学校里,计算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论硬件、软件,还是师资方面都和城市的学校有很大差距,因此,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农村中学现状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硬件资金投入不足,后期维护困难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支持,而且计算机的维护相当重要。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机房配备较完善,但经过几年的使用,有的电脑已经损坏,而且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愿意在计算机教学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此,后期让学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很困难。

2.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用于农村中学

由于农村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并不规范,因此,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仅相当于小学生的水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学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上网吧得来的。而目前我们使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城市里学生的电脑水平编排的,教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所以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更需要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

3.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中学的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只能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一些高难度的制作,如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网站建设及管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系统的维护等还并不熟练,导致很多老师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上网课和聊天课,学生都盼望着上电脑课,实际上是盼望着去上网聊天。教师没能按照教材的要求去教,信息技术课也没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4.领导不重视,课程地位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这门课一直就处于“副科”的地位。虽然现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在对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经常会被主科老师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义务教育的投入,而且投入要有连续性,要有长效的投入机制作保证。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制,从多方面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资金投入,多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2.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编排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

农村中学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而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对于农村地区学生来讲,难度有点高,教材应立足于农村现状,循序渐进。学校也可加强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校本课程的研究,组织编写一套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教材。

3.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在计算机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渗透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网上寻求自己应该寻求的知识,让计算机成为学习中的工具,生活中的朋友。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 信息技术教学 现状 问题 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由于上级的要求和支持,媒体的宣传以及公众的呼吁,部分乡镇中学以及个别中心小学配备了为数不多的微机,但由于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困绕,课本和电脑设备不过是在新学期伊始让学生饱一下眼福,然后就成了摆设品。笔者作为农村信息技术课教师,目睹农村中小学微机尘封,课本当废纸变卖的现实,再想想山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不禁扣问,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应该如何走?

1、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缺少经济来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勉强能解决粉笔纸张等日常办公用品的学校就是不错的学校了。有的学校侥幸拥有部分微机,这不是上面投资或者他人捐赠,便是向教师集资购买的。可是那批尘封甚至还没敢摸过的机器已经严重老化,由于缺少维护,多半已经打不开。至于说重新购买,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谈。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状况。

2、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是影响西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一所小规模的学校也需一到两名教微机的教师,然而,据笔者所见,在某所拥有近2000余名学生的市重点中学,只有两名微机教师,且一名是电脑专业教师,另一名是由文化课教师改教的。这绝对不是某个县某个地区的特殊现状,农村中小学大同小异。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这样的师资队伍如何担当得起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任。

3.观念滞后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师生无从学起学无所用。在校内教学观念滞后,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众多的课程当中被放置到了可有可无的副课之列,如我县重点高中不开选修模块,最大的西街小学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学校对这门学科的教学漠不关心,在管理上不到位。一般来讲,应试科目学校都极为重视,教研活动也以应试科目为主,晋升职称也是应试科目教师优先,信息技术课教师只能作为候补。这样的观念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态度,致使出现消极怠工、工作不卖力的现象,,最终导致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随意性大、效率不高。在家长方面则认为,学生学信息技术课会导致进网吧,玩游戏,聊天交友,甚或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精神蛀虫。

4、缺少技术也是西部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整个师资队伍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现有的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害怕用,与其花功夫学技术还不如用传统方法教学省时省事,这样以来仅有的几台设备只好尘封,几年下来原本可以用的机器老化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尚局限于添置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设备,电脑和网络未实现完美结合,不能交互,难于实现资源共享。由于不懂,没有实用的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在优质课、公开课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露面,所以在教师中普遍存在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就是优质课的错误认识。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习只停留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到头来只会开关机、打字、画画、游戏、上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出去学习参观,换换脑子。多方筹措资金,搞好硬件建设。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引导全体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进行信息技术与传统科目的有效整合途径。加强地方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较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更强。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我们就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职尽责,从快从优地开展工作,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主编、何克航主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2]苗逢春主编:《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案例与教法评析》,中国地图出版社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6篇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诚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Z].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Z].

[4]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07.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教育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硬件设施匮乏等,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严重抑制了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迫在眉睫。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师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滞后。据相关部门调查,当前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且是计算机专业的不足5%,很大一部分教师只是经过几次培训或是通过自学就直接上岗了,这无疑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如此,很多教师授课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一切唯教材是论,根本毫无新意可言,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三是学校硬件设施严重匮乏,这是很多小学都存在的问题,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他们亲身操作的机会少之又少。

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

1.转变观念,对信息技术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真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为此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信息技术课程更多的课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接触和学习这门课程。

2.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力量

针对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薄弱的现象,学校领导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可加大对计算机人才的引进。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各种优厚条件吸引计算机专业人才加入教育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校现有师资的培训,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速度很快的学科,如果教师不及时补充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3.学校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购进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计算机技能,学校必须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购进力度。为此,学校可专门拨出一部分经费来开展这项工作,力争使孩子们在实践操作课上能人手一台机器,使其有更多实践机会加以锻炼。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信息技术不仅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而且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服务人们。

社会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也需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需要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而且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称之为信息技术教育。

各地学校对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执行情况不一,很多学校将其理解为新添的一门独立学科,更多的学校由于经费短缺、没有电脑室等硬件和资金的问题,甚至是没有专业电脑教师的原因,而将信息技术教育落了下来,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起步非常艰难。有人问:什么是信息技术教育?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怎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些分析。

二、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硬件配置不足

据统计:全国80万所中小学,近3万所配置了计算机系统,并开设了信息学教学的必修课和选修。其中大部分是中心城市学校。从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获知:“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中拥有一台计算机,在2亿中小学生中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其中小学的资源要比中学差得多,而且大部分电脑已坏得不能再修理;还有大多学校还没有教学用的计算机。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是难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置不当

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一般被简单理解为上机操作,学中英文打字,用简单语言编程,用WINDOWS学画画等。而学生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并不能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创新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是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相吻合的。

(三)师资力量奇缺

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令小学出现“有机没人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全国小学范围内非常普遍,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成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课题。为提高该课程教师的人数和质量,各地教育局所属的教师进修学校纷纷举办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但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仍旧非常缺乏,满足不了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需要的教师需求。另外,负责培训工作的教师进修学校一般不鼓励教师到外面的正规学院进修,而教育局也不愿意接受非教育专业的和非应届毕业的人才,某些有能力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也不愿局限于教育部门,这使信息技术教育人才继续贫瘠。

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外,小学的另一个相关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这三个方面的整合是与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教育应用相类似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整合的基础,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9篇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随着 科学 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

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某些地区,领导重视不够,不太注意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有甚者,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强调学科教学,或者是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投入搞软件建设。虽然投入较多,建起了漂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使用。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 考试 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 经济 实力不强,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 计算 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0篇

现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给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没有充分开展

领导重视不够,不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甚至,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只是重视学科(考试科目)教学,或者只抓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快于硬件,当学校一次性投入建成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后,就再没有较多的资金投入搞软件建设。有的学校虽然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机房,但只是作为上级检查的摆设,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机房学习。许多学校领导,总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行考试成绩的奖罚制度,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由于我县财政经济水平不发达,是典型的“部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上级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落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确存在着问题,虽然一些学校领导认识到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计算机设备陈旧,赶不上发展的步伐,另外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使学校的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

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大多数学校没有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多学校在教师们教学工作量饱和的同时加几节信息技术课,造成了教师工作量大、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不熟练。一些学校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在部分学校领导看来开设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学生可以以后再学。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这些额外任务致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重,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我县大多数学校还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是教给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教师也不重视,未涉及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转变观念是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要转变主管领导、学校领导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念。通过组织领导相关人员在发达地区参观、调研,让他们充分认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技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新的认识,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避免课程设置偏差。

其次,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正常开展。在农村,有许多学校资金是制约学校教育技术课开展的瓶颈,学校规模小,教育经费少,根本没有资金购买计算机,偏僻山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见过计算机。因此,政府都要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学习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对学生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的责任。

2.大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农村,40岁左右的教师大多都不懂计算机或者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他们认为年龄大,现在学习计算机没有用处,平时的工作交给年轻的教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适应教育信息化、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时机,培养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知识,并对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加强科研教改交流,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教育 现状分析 建议

计算机自发明以来,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推进了计算机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小学生作为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尽早掌握这种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小学课程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在小学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是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目前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国家基础教育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现在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学到生存、工作的技能。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比较缺失的,这就给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要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呢?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1.大部分小学的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副科,可有可无,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没有给予其作为一科基础课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国家所要求的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仅仅是让学生接触一下电脑,对教学也只停留在打字和简单的游戏上。这样的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学生也没有从课程中学到实质的东西,反而会对以后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有误区。

2.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新课程的开设必然给教师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一些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而只是让懂一些信息技术的一些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代信息技术的课程。一些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能更注重技术,在教育方法上却有待提高。所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3.小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学习能力却很强的特殊时期,互联网上信息复杂,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在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针对小学生的特征,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让学生寓学于乐,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4.中国地域辽阔,城乡、地方差异很大,城市学校大多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都比较雄厚,而有着大部分人口的农村却是设备落后,师资薄弱。在设备落后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从谈起,如果信息技术课程要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在各地发展,首先应解决的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设备的问题。试想一个忽略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基础课程还有什么发展前途?

二、改进意见

1.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中城乡教育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城市占有绝对的资源优势,设备也先进,而农村资源不足,设备都比较落后,这对农村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农村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不起来,不过在素质教育下徒有其表而已。要使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都有效的发展,国家必须先完善各地的基础设备。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应该统一规划,让学生学习有所衔接,不让所学的知识出现断层,同步推进各地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

2.加强学校领导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摆设课程,此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应该意识到,学校并不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生存技能的地方。学校不应该只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应该在学校里有所提高。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认真贯彻国家方针,完成国家教育交给的任务和目标。

3.教师不仅承担着为人师表的责任,而且承担着课程建设的重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课程,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时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相长,如此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学校也可以多开展一些学术、课程交流,让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多交流也可以整体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的话,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

4.学生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受体,也是课程培养的对象,对信息技术课程能否进一步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只靠教师个人的能力也是办不到的。学生不配合,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加入合作互助的模式,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而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是新开的课程,与其他传统的学科比起来可能显得比较年轻,但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有目共睹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年因为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课程一定能够良好发展,并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多媒体技术运用;师资;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的实施,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导致教育的直接目标不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直接转变成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让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直观的影像和灵活多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投影、光盘、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内心情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人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尤如亲历其中,得到体验,使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了理解应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农村多媒体技术教育现状

(一)相当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水平低

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的电脑办公水平很低,单就输入汉字的速度这一项多数人都很困难,甚至有老师输一个简单材料就需一个上午。如果使用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只得找信息技术教师去解决,达不到信息化办公的要求。多数教师不能自制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我校为例,有200多名老师,中青年居多,他们大部分毕业于1994年至2003年的师范生或师专生,这些教师中,能够使用电脑的人很少,能够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电脑、网络进行教学的更少。这批教师虽然是我校教学的骨干力量,但他们的多媒体应用水平,信息化水平却很低,年龄偏大的老师独多媒体运用水平更差了。

(二)多数学校缺少专业的维护人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我省在新课改实施后,给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我校在2013年前后所有教室已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教学设备需要专业的人员来维护,才能正常的运行。可学校没有专业维护人员,许多学校完全靠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支撑着,我们学校在农村中学中算是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才只有两名专业信息技术老师。学校办公室、各处室的电脑维修、机房管理、网络维护等都是靠信息技术老师,没有专业的维护人员。而有些技术问题是信息技术老师不能解决的,有时设备坏了,须购置,学校经费紧张,信息技术老师也无可奈何,只能搁置在那里,等有了条件或机会才能修理。再比如,投影机等设备出了故障,我们这里没条件修理,只能带到省城上去修,为节约经费,有时只能择机顺道捎去修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往往选择一些IT公司,软件公司等效益好的单位。农村中学从事教学他们不愿来。据调查2011年暑假我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第一期培训班,有一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出身。

(三)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逐步提高,并在教学中积极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大部分老师都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他们已感到不掌握信息多媒体技术,不能胜任今后的教学。正因为这样,许多老师开始学习多媒体技术,学习制作课件,尝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这几年教师的信息化观念提高了,有了新的认识,又有了危机感。平时跟一些教师交谈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时,他们都有感慨,普遍认为不学电脑,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会自制课件,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今后教学将难以开展。

根据不完全调查数据显示:前多年城镇中学教师个人拥有电脑在80%左右,能够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办公的占50%左右,农村中学教师个人拥有电脑不足50%,能够使用电脑自制课件、办公的30%左右。近年,城镇中学教师基本都拥有电脑,能够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办公的占95%以上,农村中学教师个人拥有电脑85%以上,能够使用电脑,自制课件的只有6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中学教师们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比率虽然比城镇中学老师低,但较之先前有明显的提高。以我校为例,年龄偏大的老师,他们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多媒体技术,经常去听年轻老师的课,学习年轻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以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水平。

总之,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拥有无法比拟的内在感染力。多媒体技术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不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认为多媒体技术用得越多越好。只有正确、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出辅助教学的优势,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61-01

1.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性

党的十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培养具有高信息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2.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当今年代,中学的计算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教育中计算机课只是当作一种副科来看待,地位处于最底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课也只是放松心情的游戏而已。同时,在中学里专业计算机老师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是其他老师兼任,理论知识看看书,实践上马马虎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多的来自游戏而不是正规的教育,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来源不是计算机知识,而是网络游戏、电影、音乐以及聊天等内容。更多的学科知识是一片空白。平时上课上上网,统考前突击练习,中学里的计算机课更象是计算机短期培训班,课程单一、呆板,只是学习办公软件和上网的工具介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当今计算机发展很快,大多数家庭都配置了计算机,而且计算机配置基本要比学校的配置高,很多软件更新速度快,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这也造成了中学生在计算机某个方面比教师水平还高的尴尬局面。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更新慢,技术陈旧,而还有部分学校即使有了新设备也不重视,把新设备束之高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与时代接轨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到几点。首先要重视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信息技术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要逐步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促进规范发展,提高效益。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正确引导,改变使用计算机就是玩游戏,看电影、听歌、聊天的不良习惯。

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中学的其他课程,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对于理论知识要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练习,在学生操作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比枯燥的讲解高的多。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 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 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比如,在WORD文件处理软件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处理贺卡、明信片等,在设计过程中,其中就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图片作为背景等内容,这样做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在学习打字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打字游戏软件,通过花样百出的打字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几次游戏的过后,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还可以通过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抗和全班速度测试,对优胜者进行奖励,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落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的广泛普及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可以创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各科名师的讲解,可以建立学生的学习题库等等,更是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心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兴趣。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4篇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 农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 计算 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 网络 ,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诚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 现代 化建设大业的成败。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 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Z].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Z]. 

教育技术学现状范文第15篇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十分单薄,劳动技能欠缺;同时,家长也存在一定偏见,令人担忧。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意识。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加强农村劳动教育主要途径是:第一是学校、家长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第二,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第三,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1.现状与问题

"从片面发展转到全面发展"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谈及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时,"劳动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阐述了相关的一些现象,读后令人深省。去年假期间,我利用回农村之暇,走访了十几户学生,其中耳闻目睹有关学生家务劳动的情况让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1.1 有两名11岁、13岁的女同学,(分别读小学五年级与初一)至今没洗过衣服、手帕,自己从未洗过头,主要由其奶奶、妈妈帮助洗,家务事几乎是不干的。(两名学生的成绩均较好)

1.2 一天晚饭后,天已渐暗,我去一正读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家随访。到了他家推门,只见其饭桌上一片狼籍:4个菜大多所剩无几(只留一点汤与一点咸菜),碗筷丢放着,桌上、地上散落许多饭粒,一只凳子斜倒着……这时,其母亲从猪棚走了出来,满头是汗,一身疲惫的样子,她似乎颇有歉意的招呼了我,说她儿子已吃过饭正在楼上看电视。随后,其母满怀失望、气愤而又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从不肯做家务,只管自己享用。

2.忧虑与责任

据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2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干家务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失业率为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比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得多,这一比率所反映的趋势,应该能被大家认同的,也是普遍客观存在的。问题的症结或者说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劳动教育,我们的观念中普遍淡化了劳动教育。据报道,我国小学生在家劳动时间平均为11分钟,仅是美国的1/7、泰国的1/6、韩国的1/4、英国的1/3、日本的1/2,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一旦形成"十分普遍的现象",任其发展,其最终的后果将是犯"历史性的错误"!

农村小学生的纯朴、诚实优秀品质渐渐地消失,乱花钱、图享受,生活自理能力差、不珍惜劳动成果等不良品行的滋长。现在农村小学生的面貌实在令人担忧。不难想象,我们培养的人如果是一个缺乏劳动观念,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珍重家庭亲情,那么这样的人纵有高智、高能、高分,最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会有一种怎样的回报呢?多少往事人生悲剧,真是不堪预测!农村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正陷入泥潭,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观念,走出困境。所以,在学校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实践与对策

3.1 是学校要改变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念。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学生人人必须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接受劳动与技术教育、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说到底,造成我们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相当一段时间来,学校(包括家长)自觉地、不自觉地受"应试教育"影响,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必然后果,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多余的教育"、"过时的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与责任。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热爱劳动。在参加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意志,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要热爱劳动果实,勤俭节约。另外,合理的劳动对于学生增长智慧、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都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2 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改进实施策略。劳动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改变课堂上说教式、形式化的教育,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领导、教师要从少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3.2.1 抓好一个重点――用好教材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性教育培养任务,不是短暂的教育,或者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实现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教材《综合实践》,相当部分是较好的教材,具有实践性、技能性与应用性,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本教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果。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落实好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中去(劳动教育以活动形式进行是比较合适的)。首先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做出认真课前准备。第二,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定期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劳动技能(综合实践课)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劳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3.2.2 落实一个支撑点――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建立 "劳动基地教育",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各种农作物的培育、生长、管理的收获,同时听取农业专家的专题讲座,体会了农业劳动生产的伟大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关心农业,热爱农民的感情。所以创建劳动基地活动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是劳动技能的一个支撑点。

3.2.3 强化一个亮点――教师们探索寻求有效方法与方式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差异,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劳动教育中,要因地因时因人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创造性亮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例一位劳技课老师把家里的丝瓜种子拿来,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培育的方法指导,每一个学生回家都十分小心地培育、栽种……据这位老师反映学生对自己栽种的作物非常关切,舍得劳动,表现了精心地哺育,小心地呵护。待到收获的时节,学生们所表现的喜悦、激励、自豪以及急切言表的神情,真令人欣慰,令人难忘!后来在家长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创办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植物园",同学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劳动,积极地相互间进行"技术交流"和"成果比赛",他们真正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体验着"劳动最光荣"的含义了。

3.2.4 形成一个合力点――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是劳动教育组成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学校的劳动教育好多需要家长的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学校只要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说明劳动教育的利弊关系,假于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一定会对劳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邀请社会上一些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作事迹报告,也是劳动教育的很好形式。

3.3 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学的硬件建设。

3.3.1 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实践性与开放性,决定了它对硬件设施的依赖。一般认为劳动实践基地分为两个类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小学的空地多,学校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对各个角落、每块花木都要精心设计,细致管理,各班级可以建立相应的责任保护区,花坛管理基地;让学校出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景象,让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自豪与光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与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与职业技术学校、农技站、科技馆、兽医站、农场、养殖户等单位结对,定期活动。挖掘周边环境的潜力,如建立"卫生一条街"、"保护母亲河"等。

3.3.2 资金设备投入。学校要通过各种办法筹措资金: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帮一点等以保障劳动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建设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