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心里学范文

教育心里学范文

教育心里学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1篇

1利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心理健康环境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信息技术课是少年儿童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不单在于它充满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还因为它具有时代性,这对喜欢追求新事物的小学生来说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让他们放松自己,减轻压力,更容易亲近同学和老师,也可以让人更容易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便更有利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方面,笔者经常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这些情境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笔者还根据上课内容适当地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和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能自觉地抵御。比如在教学“设计电子板报”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连城县要申报省级文明旅游城市,同学们之前对我们连城的土特产进行了调查,现在想请你们帮忙设计一个电子板报,你们愿意吗?这样就让学生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健康心态中进入学习。又如在教学“浏览电子作品”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制作了展示高年级学生用字处理软件编辑排版的作文、诗、小板报等作品的课件,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欣赏作品,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明白美的作品要有美的心态,要用健康的心态制作自己的电子作品。

2巧用网络平台,创设心理咨询空间

网络平台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体系。借助网络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校园网页的创建为手段,以传播新世纪的网络文化观念为途径,以创设心理咨询空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目的,建立校园网。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笔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上网浏览网页、在网上信息收集、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等,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可以不必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因此也很愿意直接而真实地展示自己[2],这样就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网站与网页”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建立了“心声网”这一网页;在教学“美化网页”一课时,指导学生如何丰富“心声网”;在教学“链接网页”一课时,又指导学生可以把网络上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链接起来;在教学“设计框架网页”一课时,笔者还指导学生在“心声网”上设计了“心语堂”等框架网页,学生在“心语堂”上可以诉说自己的烦恼、忧愁,教师根据学生的倾诉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这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摆脱人力资源和时间方面的限制,又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扩大心理咨询的空间,使服务对象大大增多[3]。但是因为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复杂多样,既有健康、有益的正面信息,也有不少污秽、不健康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获取正面资源,还要鉴别和抵制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教学“做网络好公民”一课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文明上网、保护自己,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拒绝网毒、文明上网”签名活动。通过这四个活动向学生渗透“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的教育。

3设立班级QQ群,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也翻开了更为精彩的一页。顺应潮流,QQ群应运而生。QQ群在学校管理中,不但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时代创新,而且它作为一种网络化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和手段。QQ群不但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是学生进行心理宣泄的一个平台。在QQ群中,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想、观点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记录自己成长的心情,他们可以互相鼓励交流。在这个平台里,学生还能够及时了解班级活动和一些详细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后,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活动心得和感受体会,加强彼此间的沟通。QQ群的功能可谓多多。特别是用好QQ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比如在群里可以发起一个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对于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就有了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通过QQ群,可以阅读同学的日志,还能进行适当的评论,分享获得的喜悦;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与教师平等地位的情况下谈出自己的心里话。比如在教学了“用QQ交流”这一课后,笔者发现学生对QQ交友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便捷,建立了“班级QQ”群,指导学生如何加到群里,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讨论。通过他们的发言,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动态,并适时进行引导,为他们搭建心灵沟通之桥。

4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从纪律和要求着手,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树立法制观念,教育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小学生守则》,不进网吧、游戏机房等,上网时选择适合小学生看的内容,而且还要从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讨厌的可能要算文字录入了,比较喜欢的可能是上网浏览,但是最感兴趣的应该还是游戏。根据学生的这些喜好特点,可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使得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情绪的培养。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关注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四)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多数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学生,启发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弥补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够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弥补课时数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让他们不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法:运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三、总结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3篇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及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对小学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以下几方面谈论一下改善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渗透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语文,是人性学科的重要代表,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在于培养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对学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人在心不在情况,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及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有些教师还存在漠视学生身心教育、对待学生时缺乏爱心、态度冷漠甚至粗暴、教学激情淡薄等严重问题,更有甚者自身也存在心理健康障碍,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教育中赋予小学语文教师全新的使命。他们应该从以下几点中增强责任感,树立育人意识。

1.1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成败,很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善于与小学生交朋友,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才能挖掘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然后利用教学中的互动,对其进行针对性教育辅导,使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真正渗透落实于到整个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

1.2以师德净化、塑造学生心灵:“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是师德观中基本且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良好的人格形象,给小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提升教师威望及育人的可信性。特别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诸多复杂的问题,增加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难度的同时,也算的上是一种挑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人格魅力和进取心理,在点滴中用高尚的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进而净化、塑造学生的心灵,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1.3提升阅读乐趣,感受语文之美: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人文教化,陶冶情操。小学语文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教学要风趣幽默,自身言谈举止更是要时刻散发美感,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美的环节,用引导的方式,鼓励小学生在热爱小学语文学科的。让小学生从枯燥的课本里走出来,结合美的事物,提升小学生的阅读乐趣,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倾听、动手动脑,感受到语文之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到达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良好营造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是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精心组织和不断主动创设的。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通过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教育心理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学习上所遇困惑及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1构建和谐课堂: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课堂。小学语文教师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用正面的情绪及语言鼓励小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积极、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2.2创造活力教学: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门槛,对于旧式枯燥乏味的说教很难言听计从,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搞活课堂气氛,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型为互动式教育,充分调动小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及主观能动性。创造充满活力、热情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充满激情,善于发表个人意见及看法,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小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2.3营造学习气氛: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很容易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孩子大都养成骄纵任性,主观自我的意识,更有甚者存在心理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低、自私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予帮助和解决,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让小学生充分体会集体合作的快乐,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能力,培养小学生合作观,增强集体荣誉感。

3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是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材中丰富的蕴涵着多样化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并且结合捕捉到的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的特点,提取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提升语文教学价值。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初期,赋有极度模仿学习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教材中挑选能为小学生树立榜样,陶冶情操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诸多英雄人物,他们高尚的品德非常值得小学生学习和敬仰,他们的人格形象能够升华小学生的情操,激起他们强烈对英雄的崇拜。比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教师应仔细介绍故事背景,分析人物形象,突出讲解教材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深入教育、培养学生遇到挫折要敢于面对,勇于克服,潜移默化之中树立小学生战胜困难得信心和魄力。当代的小学生还存在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问题,这些现象说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日趋成熟,所以就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帮助学生摆脱消极心境。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对话练习,从中及时、准确的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待存在的心理困惑、消极心境的小学生开导教育的态度要更加细腻,鼓励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顾婷婷.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08).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4篇

今天,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的话题谈了很久的今天,在实施"减负、减负、再减负"方略取得辉煌战果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竟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

我想: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

在谈论有关教育的问题时,人们总习惯于从学校硬软件的设置、中高考的升学率、以及青少年的成材率等方面加以考虑,却很少有人提问:"该校的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心理健康与否?"

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的课程表上,从来就不知道"心理保健"这几个字怎么写!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心理保健必须成为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那,情有可原。但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如果还不赶快行动,采取相应措施,那就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职,是一种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进行学生心理保健的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逐步建立一套由"学生--学生干部--课任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组成的分布广泛、功能齐全、整体联动、效果明显的心理保健体系。

在进行心理保健辅导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一、认清自我"我是谁?"这个问题怍一看来,似乎十分简单,答案几乎可以脱口而出,但仔细思量,便不难发现,由于所提问题的内容及方式均较为奇特,要想一语中的,实属不易。

环顾众生,我们到处可见:成功仁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所不能,目空一切到无以复加程度的"自我膨胀",以及失落者所流露出来的那种自以为无能为力,垂实丧气到无所事事地步的"自我萎缩",都是因为人们找不到"自我",所表现出的心态,是对"自我"认识上的一种错觉,同时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其实,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去感觉、去呵护。一个理想远大、道德高尚、勇于进取、富有事业心的人,才是心理上最健康的人。要想每个人都有上述表现,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人人都应当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在困难时,要能想到顺利的一面,以增强自信心;在成功时,要能看到不足的一面,以戒骄戒躁。

为了心理健康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真正认清"我是谁?"只有教育学生正确地认清"自我",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确切领会"我是大海中不可缺少的一滴水"这一充满理性的答案。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的学生才会以平常心去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二、保护自我请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

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笼子里的那些可怜的、丧失了本性的动物,只知道饭来张口,觉来闭眼。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有素训练,因此,一旦置身于社会,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除了挫折,还是挫折。

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他们除了表现出极为夸张的痛苦、沮丧、绝望的表情以外,几乎不知道该做什么,下次成功的希望渺茫依旧。

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大同世界"。他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摩拟别人的心态,并从内心里希望得到一种对自己绝对有利的所谓的公平!其实,"万众一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世界大同"也只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谎言,自有她动人的媚力;陷阱,更具有隐藏的动机。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别忘了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扇半掩的门。

三、调适自我在现实生活中,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有时谋事在人,可成事在天,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我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都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

挫折有可能使人吃一堑长一智,更有可能使人情绪波动,行为失常,甚至引起心理方面的障碍。挫折就其实质而言,是人心理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挫折的大小以及挫折后的反应,会因自我调适能力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调适能力的大小与个人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挫折总归是挫折,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问题还得靠自己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任何形式的退缩、回避、沮丧、绝望都于事无补。只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查找真相、寻找方法,以便尽快、及时地克服因难、摆脱危机,这才是面对挫折所应采取的唯一正确的措施。

我们要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人们应如何去面对挫折呢?

首先要控制挫折情绪影响下的一些不妥当的言行和态度,防止因冲动而损害自身形象,甚至错伤他人,殃及无辜。

其次,要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诉说、甚至抱怨,这样既可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又可以通过倾听来转移自己的主观感受,藉以缓解内心的紧张、压抑、不安、消沉等情绪,尽快使自己恢复理智状态。

三、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挫折的原因,以健康的心情、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把坏事变成好事,为以后的成功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四、提出摆脱挫折困境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并视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直至摆脱挫折,走出阴影,迎取希望。

四、保健自我学习不仅具有知识的、能力的、社会的意义,还具有心理保健的意义。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保健自我,使自己获得满足,受到激励,心情愉快。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习能够驱散因无知而轻狂,因无识而忧伤、因不解而彷徨的种种不良心境,使心理恢复常态。学习还可以避免因过于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或物质方面的所谓缺陷而自寻的种种烦恼,保持心情舒畅。

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更好地保健自我,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二是以诚相待遇,包括真诚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虚伪的恭维会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真诚的说明,则会增进相互的友好情谊。

三是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四是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这样的相互关心对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5篇

(一)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上,教师的讲解贯穿于整个教学,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只需要听讲,必要时可以记笔记,基本上是被动学习。加之,大学大部分的课程课堂讨论的机会不多,很多学生大多都是抱着考前背一背,记一记就能考及格的想法,结果是教师精心备课,辛苦讲课,而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听。由此看来,谈何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现状势必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体验式教学法则不同,是以学生为中心,每堂课学生们能够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它把学生的情感、疑惑、体验、感受结合起来,引起学生认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二)亲历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打破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但无论形式如何的变化,大多数也逃脱不了理论的“灌输”。比如两课的教学,学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因而必要的理论灌输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体验式教学法的亲历性恰恰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亲历性体现在重视课堂设计的学生活动,通过语言、肢体交流到内心体验,来完成课堂学习的过程,再运用到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三)趣味性和情感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所在。体验式教学法则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设计的活动中,开始有些被动,但活动的内容整个过程的参与性强,也会将被动学习知识变成主动掌握知识的过程,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情感上的相互理解,真实体验,达到课堂趣味性和情感性的融合,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让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大学生。目前,许多高校将这门课列为公共选修课或指定选修课,有些学校已将其设为必修课,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差距,对他们来说“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比较新鲜的词,如何在对其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潜力,完善其个性,就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课程特性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同时通过引导、启发、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它一定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心里的体验和感受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通过讲道理、灌输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情感在内,真正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说,体验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它需要靠体验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内容,教学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心理健康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体验和交流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的需要

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知识,甚至还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因此进入高校,我们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开设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这门课的很少,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进入大学,环境、语言、风俗、观念的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明显和突出。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我们因当看到这个矛盾,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如何调动其参与性首当其冲的成为第一任务,课程中简单的采用理论讲解,是行不通的,而体验式教学法的特点和过程恰恰弥补了这个缺憾,语言的障碍,理解的程度都可以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完成,是他们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新鲜的概念和学习,从而产生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体验”,通俗的说就是一种体会和验证。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让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接受学习的内容或技能,或者通过唤起学生以往的记忆表象来实施教学。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运用包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五个环节。

(一)分组

在教学的班集体中,根据事先设计的活动内容,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把这个小组称之为“家”。通过“家”这个词首先在意识的第一个层面上让每位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位成员,也可以增强“家”中每位成员之间的亲密性。每个“家”设家长一名,(不是父母,可以是大哥或大姐这样的长辈),“家”里成员一起为“家”命名,创“家”歌,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家”里成员要展开讨论,每一位成员都有一次代表发言的机会。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但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而且也改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现状,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中互帮互助,集思广益,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融入

融入,强调的不但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把自己真正的放在活动主体的位置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活动,将本次课涉及的心理学的知识,活动设计的方式、参与的办法等课堂情景向他们做一说明,然后对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入本次课的教学主题,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该课堂中“我”需要做些什么。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并引发出他们对自身存在问题的认识,做到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都会影响人们认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们的决策、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对学生对在情景教学体验的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学生身心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教师教学达到通过体验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统一结合的教学目的。

(三)分享

在分享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以“家”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地方围坐在一起,开展以本次课的内容为主题的“家庭”活动,类似于心理素质训练。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里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讨论结束后,“家”之间的彼此交换心得,分享“家”庭之间不同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困难、疑惑,大家出谋划策,探讨可行的办法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思考、商议的过程来提高学生们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观察是否有需要进行个别咨询的学生,如果发现就必须要给与及时的帮助。

(四)感悟

这是整个活动的第四个环节,也是引发自我思考的重要环节。教师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学会用本次课所学到的知识、感悟,来联系实际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他们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并给予时间让学生谈学习心得,聆听并观察他们是否对自身的问题有新的发现和认识,是否有了观念的转变,可以换位、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五)提高

这也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电影、书籍等,让学生课下完成,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再一次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每一堂课中,在每一个环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如在“分享”的环节中,主要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每一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感悟”,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贯穿,互相弥补的。

四、结语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6篇

1.1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从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中筛选出40名(一年18人,二年级22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体育干预实验。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有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每个因子反映受试者某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体育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分析与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及影响。

1.2.2实验法

体育干预实验的内容主要有体育游戏、校园健身操、太极拳、篮球、体育拓展活动等。实验时间为2013年9月~12月,共15周,每周3次,每次活动时间为45~60分钟,共45次。体育干预实验根据不同时期实验内容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体育游戏为主(7学时),通过体育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干预实验,确保体育干预实验的效果。第二阶段体育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健身操、太极拳、篮球、体育理论知识等(32学时),这一阶段体育干预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前教育专业女学生较多的特点,选择了以健身操为主的练习,同时结合对身心健康培养效果较好的瑜伽,以及加入了少量的具有身体对抗性的篮球。第三阶段是以体育拓展活动为主(6学时),体育干预活动的内容呈现多样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与任务。

1.2.3访谈法

实验过程中,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跟踪访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情绪变化,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2.1.1体育干预后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SCL-90因子分与常模比较本研究在实验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长沙师范学院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自评,并筛选出了40名具有不同程度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进行了体育干预实验。在对筛选出的40名学生进行15周的系统体育干预实验后,再次采用SCL-90量表对被试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10项因子分均下降并逐步接近国内常模。在各因子中,仅有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其他如躯体化、强迫症、焦虑、恐惧、偏执、人际关系等因子分逐步接近全国常模。说明体育干预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2.1.2体育干预后与干预前学前

教育专业学生SCL-90均分与因子分比较从表2、表3可以发现,体育干预实验前与实验后,被试的SCL-90均分与因子分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在表2中,被试的SCL-90各项因子的均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各项因分子均呈现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体育干预实验后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干预前。说明通过对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体育干预,有着较好的影响,有效的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2实验分析

在体育干预实验前,本研究从筛选出的40名学生中再随机选取出20名(一年级7名,二年级13名)学生作为跟踪访谈对象。在体育干预实验前以及在体育干预实验后,对这20名学生在实验干预的过程中进行了跟踪观察,并在心理咨询师的陪同下,与这20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跟踪访谈,且对学生所述进行了记录与分析。通过对20名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一致认为,由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与学生、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自我的沟通能力增强,增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谊,使他们变得更加乐于与人交往,相互谈心与交流。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发泄心中存在的压力,使心态变得更加开朗与乐观。此外,由于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体质的增强,学生有了足够的体力与精力处理生活中的事务,使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同学们一致认为,参与体育活动很好地改善了她们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如下。在关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困扰问题”的交流中:在体育干预实验前,20名学生中有6位学生表述是来到学校不适应,心里总想着回家;5人表述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愿多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比较封闭自己;4人表述是学习成绩提不高,感到很焦虑;2人表述自己恐惧害怕接触外界事物;3人表述别人包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评价自己有强迫症。体育干预实验后,再次对这20名学生进行同样问题的访谈,结果惊人地发现仅有2人表示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想回家;有1人表示不愿意与他人交往;2有人表述担心成绩上不去;没人恐惧接触外界的事物;1人表述存在与人交往难的问题;1人表述管不住自己的行为,自评有强迫症症状。说明体育干预对强迫症、焦虑、恐惧、人际关系交往等因子的促进效果明显,对学前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关于“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以及知心朋友问题”的访谈时。体育干预前,通过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谈,主要由以下三种情况组成:交往一般,无知心朋友,表述有6人;交往一般,有知心朋友,表述者为2人;交往不好,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12人。实验后,对学生的访谈情况由4种情况组成:交往比较好,有知心朋友,表述者为9人;交往一般,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3人;交往不好,无知心朋友,表述着为5人;交往好,无知心朋友,表述者为3人。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本研究借鉴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以及结合现实中访谈的细节,分析研究后得出: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的确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打开心扉,慢慢地从恐惧、害怕与他人接触到愿意、不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本研究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就清楚地感受到学生的态度转变,从开始一系列苦恼的问题转变为轻松愉快;从不愿意交谈到肯主动跟老师交谈等。这些都表明: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关于“工作目标和对自己就业前景信心问题”的访谈时。

体育干预前,20名学生中有14名学生感到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没有明确定位也无信心,并且呈现一种随波逐流的事态;4名学生为不知道;2名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目标有明确定位,并试着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同时发现学生在交谈过程中,明显语气、眼神都很胆怯,交谈中回答问题也略显没有信心。在体育干预后,相对于体育干预之前,学生在内心对自己今后的目标有了较明确的定位。其中有13名学生有自己清晰的学习目标,对今后的就业前景也逐渐充满信心,语气也较体育干预前坚定,跟老师的谈话也显轻松,不像体育干预前的紧张不自在。同时,这13名学生开始将学习成绩和技能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3名学生目标不是很明确,信心不强;4名学生没有目标,害怕今后就业,比较缺乏信心。说明系统合理的体育干预手段,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认知、明确目标、缓解恐惧、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满意度的问题。在体育干预前,其中有13名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满意,甚至厌恶,主要原因有不想学,认为学这些没有用;学不进,自己内心叛逆地拒绝接受这些新事物;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从内心深处不适应、甚至排斥;没有什么朋友,不怎么说话,什么事情都埋在心理,比较抑郁,同时也不愿意跟其他陌生人和同学交往、接触,内心害怕;对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有敌对心理,看不惯,对班干部的管理故意捣蛋,同时对存在此问题的学生的班主任老师求证,确实有存在以上情况的发生;4名学生对这个问题持不知道态度,也不知道为什么,根据这4名学生自己的表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学习与生活目标,也不屑与他人交往,比较偏执;3名学生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不满意,原因有以下几方面:朋友较少、认为自己家里穷内心自卑焦虑与他人交往会被人看不起、不愿意多与他人说话性格孤僻等。通过体育干预后再次对20名学生进行谈话。相对体育干预之前有了明显变化,其中仅有3人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存有不满,其余的学生对学习都有了憧憬和欲望,而且给自己设定了可行的目标,通过体育干预,在性格上也变得开朗自信了,愿意与人交往。可见,体育干预实验前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了较明显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说明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干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坚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1.2体育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发泄与缓解不良情绪。

3.1.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能够端正其学习态度,豁达其心胸,能够使其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具有更加坚强的毅力来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

3.2建议

3.2.1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或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喜好程度的不同,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不同的个人或集体项目的体育选修课程,根据他们所表现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结合学生的个人爱好,为其推荐相应的运动项目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3.2.2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随机应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地引导和激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2.3合理有效地制订体育锻炼的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习惯。同时,在体育运动之余,使其获得更多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习心理;教育改革;体育课程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在于机械化运动,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但新的教育改革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现状

首先,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注重运动,忽视心理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体育课程也和其他文化课程一样,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学生只要在最后能够达到规定的分数,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这样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诉求,只看重结果,忽视整个过程,将小学体育变成了形式主义。其次,学校和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教学不重视。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之一是将体育等副科变成文化课程的垫脚石。为了能够以一个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在学生和家长心中,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完全超过体育等课程。因此,许多体育课被主科所替代,得不到学校与学生的重视,学生心里排斥体育课程,导致体育课程难以进行。最后,体育教学过程中,单一无创新的教学模式,也让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其中。大部分体育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文化课程的压力之下有所放松,因此,一般只是跑跑步、玩玩球便结束了。学生没有新鲜感,也就无法对体育课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二、小学体育教育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更像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绘制出美丽的图画。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学生体魄,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跑步与投球运动之外加入跳远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练习,摸清学生的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跳远距离,设定不同层次的奖励,从而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尽其全力,得到最大的奖项。即使是尽力也没有发挥好的学生也不必因此灰心,可以得到安慰奖。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心理落差。因此,教师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奖项,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小学体育教学要增加趣味性游戏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自制力较差。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运动,他们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加入体育趣味性游戏,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入丢沙包的游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他们互换角色,进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一方面可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看法,提高其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这样能够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共同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本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主体要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想要尝试一切新鲜事物,然而又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耐心。此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体育比赛,加入小游戏等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意识,促进其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信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人都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即使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学提高重视,但网络的吸引力还是难以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宇杰.小学体育教育如何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189.

[2]李英.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6):29-30.

[3]刘学柱.小学体育教育如何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16):144,146.

教育心里学范文第8篇

一、交通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依据我国的国情,培养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适应国际激烈竞争的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我们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健康发展,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如今,关心学生的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交通职业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个高度,为我国交通行业培养优秀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交通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意见》明确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加强德育就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成效地实施心里健康教育,我们必须分析职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年龄大多处于18-22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对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知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2]他们有些人由于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欠佳,产生了自卑错误的自我评价标准。他们对自己前途的预测或对环境的期望值与他们所处的实际情况不符合,使得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导致行为和观念上的不知所措;他们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标准,用有色眼镜看人,用理想主义去要求别人,不能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和要求自己。朦胧的性意识有时使得他们迷茫,大中专学生正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很敏感也很模糊。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表现他们的风度和才华。但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感情也很容易冲动,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早早地坠入爱河,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身心发展。[3]大中专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得到更多人理解自己、亲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害羞、自卑或是缺乏交际的能力与技巧等等,使得他们害怕与别人交往,害怕与别人沟通,从而产生自闭症,把自己内心的世界封锁起来,伪装起来。有的学生对别人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导致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他们产生交往恐惧症。

三、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基地,也是学生成才和健康成长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结合我们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目的地辅导和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堂和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办公室,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观和不怕失败和挫折的奋勇精神。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要求老师更新观念,在对学生实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中,不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育,这就要求老师有专业的授课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对教师教与技能的培训,为我们交通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