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

儿童启蒙教育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尽管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在、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识占道德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潜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学前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应该及时让生物学意义的道德种子萌发、生芽,生成社会意义的道德之树。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对象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实践根据和实践价值。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识是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在道德世界的统一,它的确立与完善只能由主体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条件准备。

第三,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决定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教育模式。道德启蒙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以他们的主体性特点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在道德实践中,要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主动的、有责任的道德意识。

第四,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造就了道德启蒙教育的学科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主体既有肯定性行为,也有否定性行为。前者表现为主动性行为,即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会自由、快乐;后者表现为自制性行为,即克制自己做他人否定的事情,体认责任、规则。道德启蒙教育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寻找肯定性行为与否定性行为在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内在统一。

二、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

道德意识建构于主体的习惯,既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普遍化和一般化,也是个体自身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

1.学前儿童的人格养成

人格是道德主体对自我的定义,以区别于其他的道德主体。它是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据,独立存在于精神文化维度里,从心理层面构筑个体的道德规定性。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人格归纳、整理道德体验的表象材料,形成有序的道德意识。人格潜伏在思想最深处,是隐性的、原始的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则是显性的、成熟的人格表现。人格以其稳定性主导着道德意识的倾向,养成学前儿童理想人格是道德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

人格养成首先在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结构心理学理论,外在的言谈举止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个人的生活习惯还会引起他人评价,反过来影响个人的人格。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就是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从劳动、接人待物、日常礼节方面培养儿童人格的自觉性。

其次,在于生活方式的养成。正如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③箕子认为商纣王有了象牙箸就会想犀玉杯,用牙箸玉杯当然不可能吃普通饭菜,必然追求豹胎美味,吃到豹胎的人当然不可能穿朴素的衣服、住简朴的房屋。为了锦衣珍馐、玉殿高台,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为祸百姓。“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④

再次,在于心理倾向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倾向,要求勤于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有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倾向要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

最后,在于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有天然性趋向,表露出一种内在自然力。但是,环境影响、后天矫正,一样会改变先天趋向。尤其要养成学前儿童和谐习性,消除对抗性心理习性。对抗心理成为人格习性,人际关系就会不可逆转地恶化,最终可能会仇视社会。

2.学前儿童的道德素质养成

相对于人格的混沌状态,道德素质则表现出清晰的理性特征。道德素质是道德主体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承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学前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

家庭美德是个人全部道德素质的基础,培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弘扬家庭美德是养成道德素质的关键,对社会安定团结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私德”相对,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与人之间在公共生活领域交往的规则。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会被社会接纳。儿童的学习就是塑造“社会人”,社会公德的养成显然是学前儿童的必修课。

3.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

社会出于稳定与秩序的需要,衍生出行为规范,调整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地体现和延伸着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人对社会规则的客观实践,在个人的现实性上就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行为规范有成文的,以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有不成文的,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甚至部分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也要求人们遵照执行;还有的只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喜爱或厌恶,没有上升到道德、准则的高度,仅作为“应该”或“最好”的建议,并不给人以外在的压力或束缚。无论哪一种行为规范,人都不可能先天认知,只能后天养成。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不成文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黄金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学习和创造能力。教育的责任就是协助儿童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我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尚不够健全,囿于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而言,词语与其说是逻辑概念,不如说是符号,而且是感性的、可经验的符号。启蒙教育不能成人化,抽象的道德和社会理念只会造成儿童思维混乱,灌输只能教会孩子撒谎。

经验直观是学前儿童的主要认知手段,他们直接通过感知认识事物,通过实践把握世界。儿童是最积极的“实践者”。实践会帮助他们完成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同时,学前儿童的认识直接、孤立、静止、片面,反思仅停留于直接的、表面的因果。他们只能接受启蒙式教育,而且必须是直白的正面教育。

学前儿童倾向于借助想象力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用简单的认知结构暂时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拟人性是幼儿认识过程最为有趣的特点,他们仿佛信仰万物有灵论,赋予万物思想和灵魂,想象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知觉、有意识,也赋予世界以人性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学前儿童比成年人更加遵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反而造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性。

2.情感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客体一定会引起主体意识的波动和感染,出现情绪、态度等情感过程。学前儿童知觉与感情尚未完全分化,总是以情感的经验直观世界、把握世界,表现出无遮掩的人性。情感过程最能够激荡学前儿童的心灵,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在本体论上应该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

学前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会用主体意识灌注对象意识,直接地让世界统一于自己,实现与世界的情感交流。针对学前儿童情感过程的教育应该是正面的教育、爱的教育,而不能让他们通过否定恨来反思爱。否则,我们就在不善于反思的儿童心中培育了恨的种子,儿童将来的情感走向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就像马克思感叹的:“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3.意志过程

意志是主体对自由的实现,反映了主体运用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作用,创造新的价值。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被约束。自由是对享有权利的尊重,但不是放纵。

自由必须被限制在义务里面,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换取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自由还是自我约束。自由意志在选择时,遇见了这样的二律背反:我是自由的,自由是无限的,所以我选择;可是选择的对象和结果都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不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意志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减少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意志是自我意识,也是自我控制。

道德启蒙教育的意志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习选择,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4.审美过程

审美是人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尤其把握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形成一种超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在这个主观的心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不再强调客观的认识,而偏重于主观的理解。所以,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预期、理想和超越,从而促使人生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诗意般地栖居”①。

学前儿童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使其审美过程倾向于直观的优美,很难理解反思践踏生命的丑陋而获得的崇高。在儿童看来,战士英勇杀敌与恶狼吃羊,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四、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引导艺术

德育是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意识生成,学前道德启蒙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法。

1.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传统理论与传统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儿童为被动的教育对象,视儿童心灵是可以任意涂画的白板,灌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手段。教师向儿童传达思想戒律,儿童则像机器一样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整个教育缺乏民生与科学精神,严重制约了儿童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自身与其他学科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把思想政治工作从生活中孤立出来,学校(幼儿园)独自承担起儿童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经常与家庭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左,儿童迷惑于其间的矛盾,无法从中取舍,最终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

2.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思维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既独立于其他教育学科,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因此,需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用合理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指导我们探索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新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有序地引导清理道德体验的无序性,以理性思维整理感性道德经验,以自觉的道德意识替代自发的道德表象。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孩子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健康地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的自由意志。理性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要让位给经由反省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的自我建构。教育尤其要将个人转型为主体,觉醒其自我的自由和责任。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还原德育的学科本质,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去除物化的非历史的概念,转换到批判、反思、自由等人性的历史的概念。恢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意识,使其自觉体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习社会批判、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正义,朝着道德觉醒和人性尊严方向发展。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要统合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领悟道德力量和道德真谛。因此,要积极统筹各类主体,分析并批判压制学前儿童的社会结构,让学前儿童生活、生长在真实、统一、开放、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不会因为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分歧而导致儿童思想的迷茫和人格的分裂。

3.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实践证明,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尊重学前儿童的生命规律,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学前儿童的特定能力和特定行为对环境特别敏感,这些能力和行为正处于发展的最佳状态,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道德启蒙教育更要遵循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引导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学前儿童处于如饥似渴的社会学习阶段,社会模仿是主要学习方法,因此,言传不如身教。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正面教育,学前儿童更能体会对方的满意、高兴,与其告诉他们对错,不如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当然,学前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反复体验、练习和实践。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内部经营制度的管理,不断完善内部发展结构,提供高质量、正规化的启蒙教育服务。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监察和管理,严格取缔不良商家,促进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1.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启蒙教育机构的正规发展当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参差不齐,这种启蒙教育繁荣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具体对培训教育进行制约和规范的法律规定,培训行业开办手续简单,开办条件要求低,导致了目前市场中大量培训机构的涌现,造成了培训市场的混乱现象。很多机构都存在乱收费等现象3。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培训机构管理规范,并对培训课程的资费标准做出一定的明细。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活动,主要检查培训机构中教师的个人水平是否符合教学标准、培训机构中的办学条件如何、收费情况等因素,并每一年都要进行年审,年审不合格或者在日常抽查中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轻者给予警告和处理,重者给予取缔,严格规范厦门市的各类培训机构,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实践,保证厦门市培训机构的良性循环。以“质优”“价优”获得消费者的热爱,提升教育机构内部经济效益,避免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夸大教育培训效果,利用群众的心理进行欺骗性质的经济收益,切实维护消费者的个人权益,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学习其他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优秀经验,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应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经营管理平台,很多不断发展壮大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是因为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营和管理力度,才能保证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这一点的认识和重视。很多培训机构比较重视经济效益的回收而忽视了机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效益,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只看得见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视了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学习和借鉴一些较为优秀的连锁型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培训机构内部的制度要求和师资力量提升,加强社会公众对培训机构的认可程度,使教育培训机构成为一个品牌,带来无限的品牌效应,促进教育培训机构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例如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借鉴和学习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新东方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于1993年,当时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一样,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培训场所,但是他与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同的是,新东方较为重视机构内部对学员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重在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的机遇,提升学生的终身竞争力,而将经济效益置于底层,树立了严格的教学使命4。越多越多的学员感受到了新东方的价值和意义,并介绍身边的人都来新东方进行学习,新东方也随之不断变大、变强,但是新东方在不断壮大之后,并没有松懈内部管理机制,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行为准则,并对所任课的教师有明确的要求。随着人们口口相传力度的不断扩大,新东方也逐渐成为一种品牌,它的优异性和对学生的积极改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教学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我国每一个城市当中,业务涵盖早教、学前、小学、四六级考试等等英语教学活动,帮助亿万人实现他们的英语梦想,累计学员超过1600万人,成为了当下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5。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比当初新东方的市场发展前景更为突出,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也借助这一良机,不断提升机构内部竞争实力,提升自身教育机构的品牌效益,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3.不断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提升启蒙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经营管理结构的同时,启蒙教育机构内部的培训教师也要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改革和创新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5。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是比较爱玩,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活动内容。启蒙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培训。目前主要的新型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导入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教学法等等。在利用游戏教学法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目的性、趣味性、竞技性的游戏活动,在充分提升儿童参与热情的同时,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娱乐氛围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并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儿童进行童话故事中角色人物扮演的方式进行趣味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儿童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展现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教学,加深儿童对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和深刻记忆。

二、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厦门市启蒙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一些列正规化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正规化管理和经营,未来的厦门市启蒙教育培训机构一定会不断的繁荣发展,为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重要的转变。

1.逐渐向教育机构品牌化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产业逐渐展现出了它的重要发展潜力,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速了启蒙教育市场的逐渐正规化、科学化管理6。虽然目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机构数量繁多,但是通过不断的时间检验,一些内在实力较差或者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训机构逐渐衰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培训机构要逐渐实现品牌化发展趋势,而品牌化发展趋势未来必然会成为教育培训机构的必然发展需求。教育培训市场正朝着品牌经营、市场细分和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培训市场的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厦门市的启蒙教育培训机构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发挥机构内部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必须采用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战略,不断丰富机构内部教师能力、内部教学器材等等,通过前期的不断努力,实现后期的社会效益,逐渐在市民的口口相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实现教育机构的品牌化发展。

2.逐渐成为经济重点发展项目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工业制作业,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我国正逐渐向服务型经济发展。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教育行业也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独身子女政策的全面落实,每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纷纷送孩子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教育培训机构市场逐渐呈现不断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一匹迅速奔跑的黑马,成为创业投资中比较热门的词汇,大量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根据我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的实际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特别是针对幼儿、小学、中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将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并会不断呈现迅速的发展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儿、青少年达到了1.5亿人,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中,70%以上的学生都在教育培训机构中进行教学辅助活动。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培训机构将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重点发展项目,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

三、结语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强调“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建构了“微项目”活动课程,提炼了“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八大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西藏、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教育的“种子法则”[J].人民教育,2015(11).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1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分析

科学教育的资源很广泛,上至宇宙星空、风雨雷电,下至花鸟虫鱼,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的理智和应变等,可以是所见所闻,还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践行性等几大原则,在实际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根据一般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1.1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我们所称学校教育资源,特指学前幼儿(幼稚)园、中小学办学必不可少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力资源是指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组织;财力资源是指各项经费;物力资源指财力的物质化,包括周边环境和可运用的物化条件,如学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场馆等。学校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对有限性等特点。

1.2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泛指可为孩子家庭生活、邻里游戏、自助教习的物质类、精神性各种资源。现代家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舒适的可供儿童实践的环境,对儿童科学启蒙来说都是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2个方面: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长学识及早教意识、家教经验与教训、家长的职业特长、业余爱好等等;客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经济、信息条件、生活设施,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职业场所等等。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随机性、整合性等特点。

1.3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广义上泛指一切影响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机构成;狭义上则指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及相应的人、财、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等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场馆,戏院、电影院、陈列室、书店、音乐厅等设施,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专家等科教文卫体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宫、文化宫、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各类设施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社(区)系统社会教育资源;科技协会、“关工委”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

2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科学启蒙教育

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科学启蒙教育异彩纷呈,资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证。学校要形成完整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高效开发利用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其一,在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按照“就近选择,注重体验”原则,有机地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会资源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引导带动家长、社区有效开展科学启蒙;其三,发邀请函倡议书、颁导师证辅导员制、教育基地挂牌等,激励倡导家庭、社会科学教育活动长期有效运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机制”、科学管理“互动机制”,实施活动“安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三方互动、沟通机制,创建科学启蒙教育工程,三方拧成一股绳,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更丰富、达到最优化。

2.1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立体开发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校园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阵地,在科学启蒙教育中也是应有之义,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教育从源头抓起的战略思想。从考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法规上赋予中小学科学教育充分的重视,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应该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高度出发、担当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建设科技教育为主线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班级板报、壁画、宣传栏在科技教育中的文化氛围作用;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注重科技知识、技能的渗透,体现示范性;活动课、教育实践中注重科技能力的培养。善于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过程;善于组编和运用科学启蒙教育教材;善于组织学生的兴趣志趣;善于及时吸取与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丰富科技启蒙教育教学系统。如在科技小著作教学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科技生活”、“深刻感受科技生活”、“淡化作文的难度,强化写作的吸引力”、“激发写作兴趣”。“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真正的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兴趣从来使教育事半功倍,我们应增强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打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争相小发明。

2.2助力家庭教育社区科技大气候,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启蒙教育强调家校互动,重视家庭教育资源。革除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广而不深的弊端,从立足实践的角度诠释科学,旨在对科学启蒙教育做清晰的界定,减少教学中的混乱与困惑,在校园资源观落伍的同时,家庭、社会资源观也面临挑战。应该走出思想误区,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胜任,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功效。应树立共同教育的大教育观,本着“立足校园,放眼社区”的思想,敞开教育之门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密切家校联系,优化了科学启蒙教育同步化。将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成果通过展示栏宣传壁一一展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自我、突出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首先,开拓视野,着眼于科学启蒙教育所有领域,充分利用校园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涵及意义;其次,担当主角,教师作为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者及领航人,对指导协助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有不可替代的责任。走进社区深入研究、精心梳理丰富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启动立体化开发利用措施,使之切合教育实际。

2.3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深度开发利用资源学校根据科学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鼓励各科教师进行合作,针对同一教育主题,从多学科角度多维度解读。比如对于“运动”,物理老师侧重力与速度;生物老师侧重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的肌肉和骨骼运动机理;化学老师则可以从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分析。多学科背景、各异的思维方式,协同合作进行启蒙将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得益彰,拓展视野、变换视角、活跃思维。“请进来”——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进校园;“走出去”——学校走出校园,依托社区、家庭全方位、宽领域开展科学启蒙。在家里,学生可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废旧品,物尽其用,添置必备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磁铁、锤子、钳子等,在教师适当方式(网络、电话、家访等)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零起步、低成本、大智慧、促成长”的科学探究,开展“身边的”、“透明的”、“动手的”、“好玩的”、“探究的”科学实验,使科学教育渗透于家庭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体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在社区,则依托科技启蒙教育主题教育资源,组织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究实验,如自制电铃、风车、望远镜、放大镜,制作标本等小发明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科技实践活动,如走进大自然进行科技采风、观察天象、生物奇趣,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论文、科普小调查活动。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启蒙;教育

一、音乐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先从欧洲来说,他们早就从中世纪就开始跟着长辈们一起出入教堂进行礼拜活动,活动的形式多半以教堂音乐为主。教堂音乐有两个特点:一是旋律简单,便于传播;另一个是合唱,合唱的和声编配基本上是三度或六度的不完全谐和音程,这种编配不仅能使和声效果特别和谐,而且可以在人的听觉中可以获得一种“共颤”的效果。教堂音乐不是那种震撼性的音乐,而是一种渗透性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洗涤人们的心灵。他们从小就在教堂音乐的影响下接受了所谓的音乐启蒙教育①,同时被多种多样的多声部和声熏陶着,音乐的感觉自然而然会产生。所以,后来发展到欧洲人十分注重和声,这也是音准概念很强的传统本源所在地。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也有很多歌曲形式,比如民间音乐、革命歌曲等等。但是我国却没有欧洲浓厚的宗教音乐的文化背景,现在的儿童接受的音乐教育多样而凌乱,没有规范性。大部分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是来自于家中从事音乐的人;而有的儿童可能来自于学习乐器的兴趣或者是民歌、戏曲的影响等等。排除一部分儿童在学龄前接受的不同程度的音乐教育之外,大多数的儿童在学校接受的音乐启蒙教育是简易随性的。这很难保证儿童能学到最基本的音乐素质和知识,如果再加上一些儿童没能进入学校学习或是学校根本没有能力安排系统的音乐课程,这样孩子们根本就学不到真正的音乐知识。像在笔者幼儿时期,学校比较重视文化学习,偶尔一节课有音乐课,但是大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并没有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导致现在对音乐课毫无兴趣,更加严重的现象是,可以看见一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睡大觉的景象。所以说,音乐的启蒙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音乐启蒙教育能加强幼儿的脑力发育。我们以前在《生物学》课本上学过,人的大脑在作用上有着很明显的分工。我们大脑的左右半球是各司其职但又彼此和谐。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数字解析;而右半球则是影音解析。我们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的教育,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左右脑的均衡发展②。我们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征,来制定活跃的音乐启蒙教育形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愿意学,他们每当遇到问题就会去思考,这样头脑便越用越灵活。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加强幼儿身体本能的发育。音乐活动和身体也是有紧密联系的。音乐中无所不在的节奏感可以带动幼儿的身体运动。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是由自然界万物生长演变而来的,音乐中的节奏也不例外。如此说来,一方面幼儿可以从所听到的音乐中模仿自然界中某种生物状态和情感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在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同时,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的律动中开始音乐活动,使幼儿能持着轻松感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幼儿身体机能的发育,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二)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1.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发展。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情感发展变化,并且对这些内容大胆展开想象,比如听到了紧凑的一段音乐,很容易联想到紧张的场景等等,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识。

2.幼儿音乐理解力的发展。音乐理解力是指幼儿在听到某种音乐中所体会到其表达正确的思想情感。其中含有旋律、音色、节奏、力度等表现方式。在整个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幼儿们每感受一种音乐的同时,相对应也会产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感情色彩、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通过音乐启蒙教育,引领幼儿感受音乐的情感,才会让幼儿深刻地理解音乐。

3.幼儿音乐表现力的发展。音乐表现力是指幼儿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了初步认识,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情感去演绎一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我们会发现,幼儿一般都很活泼好动,正因为他们这种性格特征,从他们的肢体动作、语言中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的音乐才会富有生机,孩子们才能从音乐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所以,教师通过快乐的音乐教育活动,多制定有关音乐的小游戏,积极和孩子们进行音乐互动与交流,适当的赞扬并鼓励幼儿,才能使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得到充分发展。相反,在一堂音乐课中,如果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念课本,没有去跟幼儿互动,整节课下来,气氛过于紧张凝重,幼儿本身活泼的天性也被压制下来,更别说让幼儿去表现自己。

4.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是指幼儿能根据作品本身的情感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自在地演绎一部作品。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孩子们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并且及时鼓励孩子们。比如说,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自由编排动作等等。像这种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的上课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还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意识。

三、音乐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特点

音乐启蒙教学方式应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对应。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好奇心强的心理活动在音乐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情绪变化快、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幼儿音乐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兴趣和快乐的心情。由此,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懂得察言观色,准确地把握孩子的身心特点,去了解孩子当前的音乐学习心理,正确掌握孩子对音乐的当前需求,去开展符合孩子现状的音乐教育活动,孩子才会对音乐有兴趣,并且感到快乐,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营造优良的音乐教育环境,加强节奏感的训练

幼儿的音乐教育需要一个优良的环境氛围。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贴切孩子们的生活,家庭作为孩子成长起点的一个场景,影响远远大于学校给予的教育。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家庭音乐氛围,可以让孩子们在家里表现音乐时能轻松自在,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且可以同时间培养孩子的优良音乐素养。音乐不只是一段优美的旋律,还是语言、律动的共同体。在幼儿接受音乐启蒙教育中,教师应当把音乐、语言、律动等元素相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表达一首歌的时候,身体随着音乐的律动摆动起来,从而进行最基本的节奏训练,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并且教幼儿几个简单的动作,幼儿在律动的同时,脑海中自然而然的会把自己做的动作与旋律相结合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教师通过歌曲的旋律、语言以及律动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不仅使孩子语言能力有进步,身体的灵活性也会提高,而且在提高孩子节奏感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对音乐片段的记忆力,这对家长和老师来说是简单可行的教育方式。

(三)设置亲子活动,加强听觉能力训练

家长要多带领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譬如幼儿园、社区等地方举办的亲子活动。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进一步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可以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听觉训练,如边唱边听等。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幼儿对音乐的记忆力以及想象力,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例如,在幼儿园里,每当期末的时候,学校都会举办家长会,期间也会有家长带领孩子一起玩的音乐游戏。最常见的是,家长面前会摆放三个左右的乐器,孩子背对着家长,家长弹一种乐器,然后让孩子猜出乐器,再延伸点,甚至可以让孩子模仿音高或者音色。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孩子听觉能力,还能使家长与孩子间更加亲密。

(四)选择合适乐器,增强创作力训练

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并不是只扮演一位听众,还可以是一名音乐创作者。这样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去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对孩子来说,乐器不仅是乐器本身,更像是一种玩具,严格来说还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所有乐器中,打击乐器的音色最独特、最丰富,便于启发孩子即兴创作欲望的理想效果③。可以依据幼儿喜爱敲敲打打的天性,选用构造简单、便于操作、演奏音量可控制的打击节奏乐器作为教具,如三角铁、沙锤、碰铃、双响梆子、木鱼、响板、串铃等,这样不仅能训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幼儿课堂中,教师为了活跃音乐课堂气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带来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器,或者直接用现有的物质代替那些乐器,比如笔、钥匙、书本等。教师会让孩子们发散思维,自由创编他们认为好听的音乐效果。整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很开心,同时也会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俄罗斯钢琴学派;钢琴教育;启蒙教育

俄罗斯钢琴学派具有娴熟的技巧以及极高的艺术性,俄罗斯钢琴学派也凭借这两点而被世界钢琴艺术界所称颂[1]。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演奏技巧、教学方式以及演奏风格流传至今,被诸多音乐家推崇和模仿。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征和形成

(一)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征俄罗斯钢琴学派能够很好的尊重原作曲家的构想,通过优秀的艺术风貌以及极致演奏风格有效而独特的将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有效而独特的真实还原作品情感表达出来,在弹奏过程中注重音乐的准确的表达,将演奏忠于作品本身。学派中的绝大多数钢琴家均有着崇高的演奏修养以及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并且一代一代对钢琴学习者进行启蒙,让他们也具有这种良好品质,对这种品质进行传承。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形成东欧、北欧等离俄罗斯较近的欧洲国家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为基础创作出体现自身民族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能够良好的反映出民族精神以及民族风貌,这一类的音乐被称为民族音乐,而这些热爱本民族的作曲家也被称为民族音乐作曲家,他们的存在对俄罗斯音乐的萌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俄罗斯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单一民族国家,民族极为团结,具有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在该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始终与民族共同发展,再艰难也没有停止音乐的发展。从俄罗斯民族出现到苏维埃政权期间,俄罗斯民族自身积累了非常多的优秀音乐。西欧的音乐形式传到俄罗斯后,俄罗斯诸多艺术家们并没有盲目的跟随潮流,也没有闭门造车不求发展,他们没有被西欧音乐的洪流惊退,也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参考学习先进的西欧音乐理念,结合自己民族优秀的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民族音乐。

二、俄罗斯钢琴学派启蒙教育的特点

在音乐界中,俄罗斯音乐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也受到全世界音乐家们的热爱及模仿。与欧洲音乐的发展和传播相比,俄罗斯钢琴艺术的诞生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在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音乐家,这里在外界看来就是诞生钢琴家的摇篮。

(一)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作为学习的动力和老师在俄罗斯钢琴的教育中,始终将兴趣作为引导钢琴学习的关键部分,在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时,让儿童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儿童逐渐深入的进行钢琴学习。在钢琴教学启蒙阶段首先让学生聆听钢琴作品,让学生体会到钢琴曲之美、音乐之美,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听钢琴曲的感受,让学生在脑海中对钢琴曲所描绘的具体实物和环境进行想象,让学生明白音乐可以表达所思所想,可以通过熟练的音乐技巧与别人沟通。每一首音乐,都可以传达一种情感,都可以成为一个具象化的世界。只有在学生的启蒙阶段就教导他们用音乐对话,用心体悟音乐世界,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们学习钢琴的兴趣。这样做也能够为以后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俄罗斯学派的钢琴教学中,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良好的音乐天分,钢琴教师应寻找不同学生的音乐切入点,为他们打开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亲自演奏,只有当场听到的音乐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悟,也能够让老师更好的讲解演奏曲目的内涵和深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探索学生喜爱的“口味”,帮学生找到通往音乐殿堂的钥匙。在学生对音乐曲目进行练习及演奏过程中,应对学生多多鼓励,让学生自己体悟演奏和通过音乐表达自我的快乐。在学习中体会钢琴的快乐,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二)在启蒙教育中注重对学生临场表演能力的培养钢琴家们往往能够运用良好的临场发挥将自身的情感和钢琴曲意境表达给观众。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应该可以对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行训练,学生每一次表演均能够将最好的状态和才能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真真切切体会到演奏者的情感。在俄罗斯,每位钢琴学习者每年参加多次的钢琴考试,这种频繁的考试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表演能力,当众表演也不会紧张。另外,在俄罗斯还经常举办各类的钢琴演奏会,邀请学生作为观众,让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真正钢琴家的演奏,并能够对钢琴演奏有更多的体会和认识,也让他们的表演欲被激发,更加认真的对钢琴进行学习。只有不断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才能够让学生适应演奏的音乐氛围,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享受钢琴演奏的舞台,让学生真心喜欢表演,让学生沉浸在自己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也会让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具备生机和活力。

(三)在启蒙教育中注重对学生日常音乐性的训练俄罗斯日常的钢琴启蒙教育极为重视音乐与表达。从本质上说,音乐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就像一门普通语言一样具有标点符号,具有各类语气。学习钢琴,首先就要学会理解音乐所传达的东西,去感悟乐曲中蕴藏的深意。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音乐性的训练,锻炼学生的音乐敏感性,让他们能够准确捕捉到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除了表达以外,俄罗斯钢琴在启蒙教育中也更注重演奏技巧,教师在刚开始的教育中就教导学生正确的演奏技巧,让学生掌握技巧后能够演奏音乐。

(四)注重对学生演奏戏剧性以及个性的教育俄罗斯民族热爱艺术,他们的演奏推崇具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俄罗斯钢琴大师们的表演多是波澜壮阔,带有十足的戏剧张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在日常表演中他们通过控制弹奏速度以及弹性节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收敛自如。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俄罗斯钢琴学派已经能够很好的将情感思想教育以及钢琴技巧教育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高度的艺术性以及技巧。通过这种技巧以及情感的结合教导,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演奏风格,并对自身风格进行完善和提升,让演奏风格更加系统化。在苏俄时期,俄罗斯涌现出大量的音乐大师,他们立足于俄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对俄罗斯民族真挚的感情,创作出大量歌唱祖国,促进民族团结的歌曲,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传唱,激励了大批爱国仁人志士的斗志,也让俄罗斯钢琴学派享誉世界。苏联时期,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机制,让具有音乐天份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和正规的钢琴基础技巧学习。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原因让俄罗斯钢琴以及艺术界的发展陷入停滞,大量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迁居海外。当俄罗斯形式好转,钢琴艺术进入了发展期,又逐渐涌现出大量的钢琴艺术新星。在钢琴技巧的教学中,俄罗斯钢琴学派更推崇对演奏家审美的表达,他们认为准确的弹奏,圆润的声音以及优美的音色是钢琴学派的特色。他们更加注重摁键的力度及准确度,要求演奏者保持指尖用力,且力度均匀,具有自身特色。在日常键盘控制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深触键”,正确的对“重量弹法”进行运用,整个弹奏过程注重八度以及弹奏技巧的选择,避免敲打式弹琴。通过弹奏速度的控制将钢琴曲中的戏剧性突显出来,通过有效的摁键力度表达弹奏者的情感,将自身想象与对钢琴曲的理解结合进行表达。学生的日常课程除了钢琴技巧学习以外,还需要同步对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歌曲创作的感悟。俄罗斯师范类大学的钢琴教学中还开设有音乐创作课程、音乐评论课程等必修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和体会课程,能够加深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的创作音乐思路更加完整,演奏节奏更加严密,对钢琴曲的表达也更具有层次。在钢琴演奏中,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钢琴家们更注重浪漫与抒情,他们保证表演中整个结构完美、细节处理圆滑、每个音均到位。他们在自己的演奏中,具有近乎苛刻的对细节的要求。他们通过自身优秀的技巧,让钢琴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媒介,让钢琴更加人性化。

三、结语

回顾过往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各类艺术如同明珠熠熠生辉,艺术的存在也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和对美的鉴赏能力。俄罗斯钢琴学派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俄罗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每个俄罗斯人流淌在血液中的骄傲。俄罗斯钢琴启蒙教育能够让各种钢琴训练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当前,素质教育在我国全面推行,家长们不仅注重对孩子音乐素质的培养,也能够注重审美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令帅.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三)—莫斯科音乐学院四大钢琴学派的黄金年代[J].钢琴艺术,2010,11:23-29.

[2]张维.俄罗斯钢琴学派奠基人之一—伊古姆诺夫的钢琴演奏及教学原则[J].人民音乐,2007,12:73-75.

[3]刘小静.俄罗斯钢琴学派之个性多样化—记心目中的三位钢琴大师[J].艺术教育,2013,12:94.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7篇

1.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围绕地方名吃的原则是指充分利用各地方名吃特有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等,将各地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及文化底蕴展现给幼儿。幼儿园以各地特色名吃为线索展开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具体地了解各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与风土人情。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不相同,或嗜麻辣,或喜生猛,或尚清淡,或重浓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全国范围来看,像北京烤鸭、天津“狗不理”、太原的刀削面、新疆烤羊肉串等都展现了不同地方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像南京名吃虎皮三鲜、苏州美食酱鸡、桂林的鸳鸯马蹄等驰名中外的地方美食。立足地方菜系的原则充分地将各地特有的人文风貌、饮食习俗充分展现给幼儿,从而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饮食文化。各地方菜系色香味俱全,且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肩负着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伟大使命。幼儿园围绕地方名吃对幼儿进行饮食文化启蒙教育,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国学文化、民族精粹能够以一种“色香味俱全”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拓展幼儿视野。

2.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焗、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3.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是一个历史文化长卷,在这个历史文化长卷中,幼儿能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民族文化的情感,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民族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多姿多彩内容,更有利于幼儿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灿烂辉煌。“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除旧迎新除夕饺子宴,“火树银花不夜天,万家灯火十五晚”的张灯结彩闹元宵,“雄黄酒、插艾蒿、吃粽子,龙舟竞技九州同”的纪念屈原爱国情怀的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月,吴刚嫦娥同祝贺”的阖家团圆中秋节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饮食文化,传递给幼儿的是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文化饕餮。幼儿园在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广播、实物展示等途径,刺激幼儿的感官。幼儿通过欣赏、体验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由知之到熟之再到爱之,逐渐地由远及近、由景及情,耳濡目染,从最初的感知中华饮食文化,逐步升华到热爱祖国璀璨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情感中来。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第8篇

自国务院颁发下达对当前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以来。我XX市各所幼儿园皆积极贯彻国务院文件的相关内容,加强幼儿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进一步使规范化幼儿教育工作落实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我XX幼儿园更是主动参与到整改活动之中,我XX幼儿园坚持全面展开规范办园的建设活动,认真学习我市人民政府下发的《有关于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国务院下发文件的总体要求,将规范办园工作和预防“小学化”倾向全面落实于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之中,全力建设成为一所开发幼儿智力,保障幼儿健康,陪同幼儿开了成长的规范型幼儿园。

一、创建创新规范教育理念

我XX幼儿园一直坚持以端正的教学理念,建设规范型幼儿园。我XX幼儿园再启蒙教育的实践工作中,树立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主要指导,以素质教育,优化教育,快乐教育为办学方针的教学目标。坚持“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开发具有特色意味的科学启蒙教育教学模式,以有趣的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活动,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强化幼儿娱乐式体育活动,在带给幼儿快乐的同时,强健幼儿的体制,为幼儿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建设严格规范办园制度

我XX幼儿园自建园以来就十分重视幼儿安全,以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我园的重要目标。因此,我要首先对园内的安全措施方面做出重点建设,我幼儿园建设于远离污染与噪音的安全地带之内,我园园舍独立,具备有齐全的安全消防工具,在房屋,墙面以及各个设施的角落地带设立有安全保障设施,对于尖角物品以及园内设施都包有较厚的海绵护垫,以预防儿童在玩耍时的安全隐患,提供较高的安全保障。我园设立安全责任制度,安排定期定点人员准时定点对室内进行排毒通风措施,保证教室场地干燥,以提高儿童在我园内的安全性活动。

2、规范办园规模教育

我园在重视保障儿童安全生长的同时,还加强了幼儿的活动场所建设,以及教师质量建设。我园设有较大的户外活动场所,利用此场地开展一些例如羽毛球赛,跳绳比赛等赛事活动,让儿童不仅仅在室内的小空间,小范围里娱乐,学习,还可以在室外开展小型球类运动等文娱活动,来丰富儿童的园内学习生活,除此之外,我院还设有指定的办公房幼儿厕所以及其他备用房。

在教学教师质量方面,我园进行了严格的教师选择,淘选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耐心,亲和力以及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建设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队伍。再教育实施方面我园坚持依法办学,娱乐教学,以保障幼儿的学前教育得以良好的发展。在收取学费方面,我园坚定优质公价,公正平等的园内财务制度,保障我园的财务规范。

二、改善教育教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