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理教学法范文

地理教学法范文

地理教学法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1篇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案例教学模式是源于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场景经过模拟或者重现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要做到能够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融入到我们学习的案例所涉及的场景中,接着让学生们自己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或深入分析来进行每一个案例的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我们普遍应用在很多学科,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身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获取更多的经验,并且从通过案例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们通过亲身体会和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使自己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而在通过改革的新型的地理教科方式中也添加了案例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支持下老师们开始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时,地理案例教学则是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加工与细心的选择,在一朝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为基准的,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设计和运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们进入特定的实践情景中去,并而导致引发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引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远远不同于我们的传统的教学,只通过命令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怎么做,没有实际的内容,而且很难应用于实践,从且在这样的教师的指导下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最终导致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变得很低,但是在案例教学中没有任何人会告诉学生们怎么办,而是要求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去创造,从而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互动,而且案例教学后阶段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与他人的法案综合后的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互动,是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流能力,可是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有情可原,但是长时间的落后失败,必然会引发学生们心底的那份不服气,那种奋发向上超过其他同学的动力,促使学生们再进取努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并且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同时要注意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合理应用方法及配合

合理的应用方法对于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模式中实施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解释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聊好的改良与学习方法的创新一直都是新课程创新的主要内容。当然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合理的应用方法,以及全过程、高中地理基本知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必然离不开相应的案例的有效配合,高中地理老师们还需要注意通过基础知识的培养来让学生们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都要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案例教学的配合中还需要很多工作的有效支持,比如基本的知识教学。合理的应用方法、以及加强学科间的配合等,说到配合,我有必要提到一点就是加强学科间的配合也是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对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拥有更深刻的了解,懂得更多广泛的知识面,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学科间的配合,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资料和案例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等。而且在案例教学中,及时、恰当的学习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到让学生们经过独立的思考,以及遇到问题自我解决的方法,我们老师要去对学生们选好相对的案例教学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性以及可以促使每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效地理;情景教学;现实情景

地理学科是一门严谨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明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反观我国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会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教学的重视程度、改革发展程度远不及期望,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刻板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当前高校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原则及策略。

1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模式刻板单调

高校地理学科本应是一门相对活泼的学科,其中涵盖了人文性与实践性,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奥妙。然而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地理课程设置及开展,却存在着诸多不尽意之处:高校教学本身以大班授课为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久未见突破,教师的讲解+地图的演示,似乎已经成为地理学科教学的全部,多年未有突破。教师在课堂中一边讲解,一边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取代了传统的粉笔在黑板上手画地图以及模板挂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甚至会感到枯燥乏味。固有的模板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加之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难点也不同,需要的教学表现也不同,单调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限制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1.2教学内容长期未有变化

当前地理学科教学运用的教材还是上世纪80年的教材,即使稍微近一点的教材,如2004年《世界地理》教材,这也是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教材中出现的数据近一点的也是2000年的内容,与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陈旧,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这部分教材的运用,有着较为经典的意义,知识模块也较为明晰;然而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教师而言,对陈旧的内容进行更新,也成为教师的一项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长期未变化的知识内容,成为对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阻力。

2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及注意事项

情景教学法是随着新课改发展而逐渐被普及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带着新时期、新思想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探索知识,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体味、感悟知识,将人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中带学生周游世界、环视宇宙。在高校地理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前提是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也需要教师做出努力,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体系,寻找到教学创新的途径。其二,紧扣教材展开情景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中,教师制定情景需要紧扣教材,由此会有三种意义:一是符合教学发展,使情景与学生的认知相一致,实现教学的有序展开,能够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二是能为教师做出参考,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还不熟悉,尤其是高校的教师,多数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文化,甚至有着高深的研究课题,但所缺乏的也恰好是对教育学内容、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情境教学法依赖于教材进行情景设定,也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三是对教材的更新与发展,前文已述,教材内容与时代存在着脱节,在情景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以新的教学案例填充传统知识点,寻找到教学的突破发展。其三,在情景创设过程中也要关注到师生的互动。情景教学法是为学生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既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也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获得相应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工作。

3情景教学法在高校地理教学的运用策略

3.1在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情景,能够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这些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自然变化,都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背后蕴藏着普遍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于知识的学习,通常是从表入里,逐层递进的,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转换为课堂的情景模式,使学生在其中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面发展。生活情景的带入,能够使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被拉近,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学习的兴趣。加之多媒体技术的融入,能够使日常见到的地理知识变成一种模型的存在,使学生更为积极的探索其中。例如,在教学中“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地理问题”,老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阅历,谈一谈自己眼中南北方的农业的差异,南方农作物是否适合在北方成长,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的生活很近,能够使学生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主动权[1]。

3.2地理教学创设角色情景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角色场景,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接体味其中的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进入到情景中,在对角色的扮演与把握中真正的去体味知识,寻找教学的突破与发展。例如,在讲解“旅游地理”模块儿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方的地方标志,进而展开分组讨论,如一个小组内学生分别饰演兵马俑、埃菲尔铁塔、大风车等,使学生在饰演不同的地方标志时想到不同的城市,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介绍。在当前地理教学中,创设角色情景,能够使课堂更为活泼,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体味与探寻知识,扎实的掌握知识,这也是当前教学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2]。

3.3融入新闻场景的地理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日常的新闻融入到地理场景中。地理学科想要取得发展,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不一定是绝对的围绕着学生的真实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性。在教学中,引入新闻场景,即时政的资料,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为鲜活、更具社会性的资源内容,将其转化为合理的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地理在社会中的出现与运用,能够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发展。在融入新闻场景的过程中,是对地理学习的补充与全面发展[3]。

3.4地理教学中融入电影场景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丰富的电影资源。电影作为一种影音资料,能够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随着电影中的主人公去周游世界。电影作品带入到课堂,并且创设到教学情景中,能够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冲击,能够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并且创设轻松的环境使学生投入其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多模态全方位的突破,是对严肃的地理课堂的进一步发展与丰富[4]。

3.5创设问题情景

在当前高校地理学科教学中,设立恰当的情景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发展。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地理现象,并且从中发现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如在讲解“海洋环境教学问题”时,可以从“马航MH370飞机失事”的情况着手,如分析飞机航线、海洋风向、失踪的路线等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快速的成长,寻找到知识学习的突破点,在很多时候,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全面推进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在当前高校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地理学科的进一步突破发展、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运用情景教学法对地理课堂进行更新与突破,能够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完善与突破,并且进一步加强到学生对课堂的掌握能力,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孙伟民.谈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嘉兴学院学报,2002,21(8):65-66.

[2]周金刚、高建敏.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激发其地理学习的积极性[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16(3):57-58.

[3]张淑艳.初中地理课堂中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陈立平.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3篇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及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

当前的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教学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课程设置不科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是比较重要的,科学的课程设置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率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中,旅游地理课程的安排还存在不合理之处,课程安排的比较少,课时和教学的内容不相匹配,这就造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赶任务就加快教学的进度,造成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压力,不能对教学的内容全面理解,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全面。提高旅游地理教学质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有着指导的作用,但从实际教学现状能够发现,一些教师在旅游地理教学的目标方面没有明确化,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的系统性比较差,缺少相应的教具,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旅游地理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旅游地理的知识深度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也会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低的问题。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面向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培养,这样就能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旅游地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也能有效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能将学生主体地位得以鲜明突出,促使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也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体验,最终将学生专业知识层次进一步完善。另外,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应用,能有效提高旅游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优化教学的过程,对实现教学发展目标有着促进作用。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要点和应用方法

(一)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点

高职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应用,抓住教学方法应用的要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项目教学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建立学生认知结构,通过具体的旅游案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积极激发,让学生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最终实现旅游地理教学的目标。

(二)高职旅游地理教学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方法

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首先,准备环节的工作。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先要能够向学生介绍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内涵,让学生能对这一教学方法有所了解,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如常用的旅游地理知识网站等,让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这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以小组的方式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在组长的引导下制订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将学习的任务以及完成的时间加以明确。其次,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充分重视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认同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学习材料的详细整合以及制订项目实施的计划,都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对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经验的传递,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有着积极作用。在对旅游资源的讲述过程中,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实施讲解,让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产生共鸣。项目进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性地提出建议,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最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评价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要能够结合项目教学的计划安排对小组以及个人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等,通过评价了解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不足和应用优势,促进旅游地理教学方案的优化。

三、结语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4篇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教学计划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引导作用越发得到凸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从被动者的地位,开始向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即可。所以,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入手,对地理教学计划进行有效设计,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素养。当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所考虑的生活经验也不必局限于地理学科,可进行适当的知识拓展,将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融入教学中,如四季变化、日月交替等均和地球的运转有关系。由此可见,生活中很多的自然现象都是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的,在教授湘教版“认识地球”的知识时就可将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融入教学中,让课堂更有生机。再如,在教授湘教版“交通运输业”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报纸等渠道搜集老版的火车票、空调车票、高铁车票等,让学生具体地去感受我国运输业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受。实际上,很多初中生有乘坐火车的经历,这种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知识更能让学生有兴趣进行探究。

二、利用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资源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内容,不管是哪方面的内容,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处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对乡土资源进行应用和了解,运用这些资源来进行地理教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以生活中的乡土资源作为切入点,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以“中国的水资源”为例,在教学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回忆地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情况,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对多媒体工具进行有效的应用,展示污水处理厂工作的流程,了解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有效应用。污水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情况,让人们认识到水污染对城市造成的危害,进而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再如,在教授“环境与发展”的知识时,需要对北京、新疆、贵州等地区的环境情况进行学习,教师就可组织学生搜集这些地区的乡土资源,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对不同地域乡土文化的了解。

三、结合时事热点,创新教学形式

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地理教材中难免会包含一些落后的信息和数据等,与时代的发展并不符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非常快速,很多地区的地理环境发生了改变,气候、温度等条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或多或少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时事热点,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促使地理教学更具有时代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例如,在教授湘教版“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知识时,教师需要利用网络搜集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信息,第七次全国普查的人口数量为141178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7206万人,这表明我国近年来人口处于慢增长的状态,但是仍然存在男女失衡的情况,目前,我国进入了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老龄化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这些时事内容看似与地理知识无关,但是对人口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将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内容有效地融入地理知识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较大的意义。

四、应用生活案例,强化学生理解

将案例教学法与生活教学法进行融合,对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较大的意义。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生活案例,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可以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生活案例可以贯穿于整个地理课堂,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可进行应用。

(一)课前案例导入

在开展地理教学前,教师必然会对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进行细致的研究,梳理理论知识,考虑学生的特点,进而找寻相配套的教学案例,再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通过生活案例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地理”的道理,地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融合的。例如,在教授“走进国家”的知识时,当学到俄罗斯这个国家时,学生需要学习俄罗斯的疆域、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知识,对俄罗斯的变革进行了解,希望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国际时事进行了解。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从俄罗斯的风土人情出发来展开教学。教师:同学们,俄罗斯的冬季非常寒冷、漫长,夏季虽然温暖却很短,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均是非常著名的作家,俄罗斯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大家知道哪些关于俄罗斯的事例呢?学生1:俄罗斯虽然农业不发达,但是工业却非常发达,每年需要进口的粮食较多。学生2:俄罗斯盛产美女,男女比例明显失衡,且男性的寿命普遍要低于女性……学生对俄罗斯的了解非常多,也较为普遍,但是对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等了解得却较少,如俄罗斯农业不发达,导致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是什么,这与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展开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地理知识的乐趣。

(二)课堂案例分析

在教授知识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就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化了解知识。在教学“俄罗斯”的知识时,学生大部分是没有去过这个国家的,也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具体地感受俄罗斯的地理环境,教师就可利用网络下载关于俄罗斯的图片、视频信息,如红场、克里姆林宫等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对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进行了解,强化地区与地理知识的联系。

(三)课堂案例总结

在了解地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俄罗斯的图片、视频等,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与讨论。俄罗斯最为突出的气候特点就是寒冷,导致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且俄罗斯的农业主要在平原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也较为单一。同时,组织学生总结俄罗斯农业不发达的原因,与俄罗斯相比,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等,这样既能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五、强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凝聚了无数的生活点滴,地理教材中的知识是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的。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被应用到生活中,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地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去探索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最大化地应用地理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中国的河流”一课时,学生需了解我国两大河流黄河和长江的自然特征,实际上我国河流分布较多,不同的河流有不同的特征,为了更加形象化地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河流特点,教师在教学前就可搜集关于我国长江、黄河的状态图片或者视频,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图片中的河流特点进行分析。如沱沱河是长江的发源地,通过观看沱沱河的图片可以发现,四周的地形十分平坦,有非常宽敞的河道,顺着流向可以分析,河流会经过十几个地区,最终流入东海中。学生通过对具体图片和视频的观看,利用教材知识进行河流特点的分析会更加容易。教学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看学生还知道哪些河流的特点和走向,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到一起,如有的学生在长江、黄河的一些景点游览过,这样再进行学习会更有代入感。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地理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了很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其中生活化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地理知识放到生活中进行学习,可以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熟悉感,消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抵触心理,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兰.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1):177.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学科。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地理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是整个地球系统科学、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中的重要基础。本学科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存在理论艰涩,内容繁杂的特点[1]792-801。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心理学上认为,人类的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得以诱发[2]1-2。有效的问题设置可以统领整个课堂,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素质、启发学生思考。在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教学法具有可观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教学法引入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土壤地理学课程包含课堂教学、室内实验和野外调查实习三种形式。课程注重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探索,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土壤地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学生学习和理解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土壤的能力,为评价、利用、改良和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地方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课程授课对象有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由于缺乏实验探索条件,学时有限,部分教学内容有待更新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形式枯燥、缺乏师生知识互动、教学实践和知识的拓展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不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甚至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当前的大学本科生在经历了中学应试教育后,普遍缺乏自我学习、思考和动手能力,对知识的探索也缺乏兴趣,应该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建立学科的学习兴趣。从理论知识的整体掌握上看,整本教材可以通过“土壤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如何演变?”“如何改良利用?”等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设置完整的问题集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课程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要求上看,由于当前的地理师范教育缺乏实验条件,野外实习调查时间压缩,需要设置一些探索性和前沿性问题及课堂的情景模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学科知识,并指导学生敢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一)问题设置类型

针对不同的课程其问题教学法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土壤地理学知识结构体系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整个教学过程由问题来统领,问题贯穿于每一堂课,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根据课程的知识框架结构分为主干式问题和散点式问题。贯穿于整本教材的“土壤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土壤做什么?”是整个教材的主干问题,另外每一章节有自己的主干问题。例如在讲解土壤的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一章,其主干问题主要有“土壤有没有骨骼,其骨骼是不是和人类一样有不同的组成?”“观察自己手中的土壤,眼耳鼻手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主干式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老师来设置,贯穿本次讲课的各主要知识点,对整个教学过程能起主导和支撑作用,引发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和理解,从而整体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框架结构的理解。散点式问题是课程知识结构中较为繁琐的、不以整体串联的问题。该类问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是解决主干式问题中的新问题。散点式问题的提出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学生通过探讨主干问题中常常有好多为什么?怎么会?之类的疑问,起疑问的知识点往往局限于某个点上,这种问题的提出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兴趣点或者是疑难点,通过这些老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兴趣点,偏离了课堂知识内容,老师则可以结合主干问题和当前学生讨论的问题提出新的散点问题穿插到课堂内,两者充斥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兴趣讨论中轻松学到课程知识。根据问题的设置方式可以分为固定化问题和随机性问题。

固定化问题是教师根据知识体系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是课程知识的重难点,难于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衔接较难,问题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学生答题往往是不全面,如“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和“几大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机性问题是讲课过程根据知识结构及学生兴趣点不同而提出的。如给2012级地科学生讲解土壤分类的时,同学们讨论积极,参与度高对两种分类进行比较较多,此时抛出问题“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谁将是将来分类的主流”。该类问题的设计完全是讲课过程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讨,与前沿知识联系起来。根据问题给出时间可以分为课前问题、课程问题和课后问题。课前问题是指上课前老师与同学聊天中提出的问题,一般从学生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引出。如通过2013年1月因山西苯胺泄漏造成邯郸大面积停水而引发的“抢水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与水的关系,水污染与土壤污染的关系,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课程问题是指讲课过程中提出和要分析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前面介绍的主干式问题和散点式问题。课后问题是指课后要思考的问题,如在讲解“土壤水分和空气”后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人们每天用的自来水与土壤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课前课后问题要与课程问题相互衔接,两次课程间的问题也要有一定关联,从而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提高学习效率。根据问题的提出者可分为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老师问题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学生问题更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老师要时刻注意协调统一这两种问题,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观察现象发现本质。

(二)问题设置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简单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自主地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得的,简单地说,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3]6-7。所以说课堂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理论为基础的[4]118-120。课堂的最终主体是学生,老师设置的问题再完美,可是一旦在同学们中应用不下去,或者大多数同学对此不感兴趣,同样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课堂中注意问题的设置及应用技巧。问题的设置技巧是对课程知识问题的一种包装,包装是形式多样的,同样的问题有没有包装及不同的包装方式可能产生决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设置技巧首先应找着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前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提出一定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热点或者被同学们用得很频繁的词语但是不懂的其内涵,如2011年李娜法网大满贯的红土球场,和我们讲解的红土一样吗?2.学生普遍不关注的但与学生有关联的。通过土壤重金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讲解土壤资源与可持续利用。3.学生的生活和思维习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手机“倚赖病”,或者说是网络依赖症,只是相信网络,大家交流的较少,内心孤独。因此,问题设置和提出的时候不能都是问答式的,也不能不通过思考或者简单的思考就可以,而是让同学们尽量都参与进来。即使有好的问题,好的提出方式,整一堂课不能是老师在讲,让学生参与“讲课”,时不时动用班级里面的“影响人物”来提出“问题”,班里的活跃分子一定让其起到凝固作用,绝对不能通过学习的优劣来安排学生教课。再就是学生的课下思考题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中的“主要问题”下课后进一步消化。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敢讲想讲,而不是担心知识点的正确性。4.重大科研项目。读研究生是当前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如果让学生提前接触到该学科的前瞻性问题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知识理解、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问题的设置上,不仅仅是“为什么?”“怎么样?”“如何演变?”等问答式问题,而是根据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参与到问题中来。

问题一提出,好多学生脑海中就有答案,但是答案中又带有疑问,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知识点环环相扣。例如在讲解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一章,同学们不理解土壤还有真正的呼吸,更不明白土壤水还有那么多存在形式,更不要说各种形态的土壤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讲解本章主干问题不能单单从琐碎知识点出发,笔者提出的问题是“矿泉水、矿物质水、纯净水、自来水之间你了解多少,你平时超市买的是何种水?为什么各种水之间价格有差异,是不是越贵越好?”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期间自己不给出答案,学生疑问重重或者大家意见各不相同的时候提出下一个问题“知道什么是太空水不?这种水好喝不?贵不?和太空有关吗?……”,学生疑问点越来越多,从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出发,提出“土壤水”从土壤水开始讲解本章。在讲解过程中一边答疑一边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同时把相关知识内容讲解完成。土壤地理学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面广,各章节之间的系统关联性不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提出与回答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准备过程和学生的参与度、各章节知识情况进行调整。崭新的课程知识、丰富的课外知识及多样化的知识展现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但是在整堂课的讲解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当时就讲解清楚,但是有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只是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留给学生课下解决,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等去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相关交叉学科的东西联系起来就很自然了。

三、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面向于社会对能力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我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特点,针对“土壤地理学”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问题型教法在“土壤地理学”课程各环节的新尝试,丰富了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两年的教学效果来看,问题教学,贯穿于土壤地理学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较好。通过老师的主线问题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讲解过程中散点式问题的提出,加强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而不是总觉得土壤地理学的知识学了也不用,或者是这些知识点太怪异,和生活实践联系不大。奠定了专业课基础,通过学生作业来看,该种讲课方式学生确实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而且懂得把自己的想法加入到课堂中,把自己的专业课知识转移到生活中,好多专业语言不再那么难以理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甘霖,史学正,龚子同.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学,2008(5).

[2]邓艳红.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提问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王淑珠.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6篇

一、重点朗读,直接强化记忆

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朗读方式,是教师让学生画出文本中的重要内容,大声齐读一两遍,这样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提醒学生:这是需要记忆的东西。同时,这样还能把那些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但这种简单重复性质的朗读并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是表面的强化,学习结果既不长久也不深刻。比较好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有意义的内容,即给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提问不够明白之处,教师引导理解,然后检查他们阅读文本的结果。经过这个过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朗读重点内容。虽然地理课上的朗读不必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但如果学生真正深知了文本的含义,有意义的朗读会成为强化记忆的有力手段。«世界语言和宗教»教学的知识目标有两点,一是借助地图说出世界上通用的六种语言(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及分布地区,二是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在教学时,对重点句子或句群,笔者都会让学生结合图、表理解后再进行朗读。如教学“世界的语言”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47页的世界语言分布图和后面的文字,填写如下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记忆内容。

二、整合朗读,理解提炼的要义

整合朗读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要点提炼后对重组新句的朗读。这种整合朗读比直接朗读原文更上了一层楼。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点包括的内容繁多、复杂,如果直接朗读原文,学生会因为内容多、句子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提炼的要义是关键。教师可先让学生朗读原文,使其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提炼关键词、重构句段,完成将知识内化于心后又外化为言的过程。如七上第四章的«天气和气候»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和重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两个概念,学生自己看教材似乎也能懂,但一离开教材进入实际判断,他们就可能会判断不准。于是,笔者首先让他们自主阅读,然后要求他们提炼出关键词“天气、短时间、多变、晴雨、气温、风力、气候、长时间、稳定、冬夏”等,接着让学生用两句话说出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笔者先进行了示范:“天气时短多变化,气候时长较稳定。”学生认为不顺口,便重新进行了总结:“天气短,阴晴雨雪风热冷气候长,多年平均四季稳。”“天气阴晴冷热风,气候春夏与秋冬。”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自己编的顺口溜,随后,全班进行评判、筛取,选出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一个。学生从整合朗读中既找到了极大的乐趣又记住了知识点,一举两得。

三、延伸朗读,强化拓展运用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7篇

在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法对初中地理教学有着深刻积极的影响。通过进行教学实践,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新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深化进行,以往老师和学生不重视地理教育的思想也需要改变。由于从初中才开始进行地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现在学生的思想变化,对于初中的教学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初中地理,就需要初中地理老师对学习内容进行不断创新。对现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的过程就是初中地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任何一门课程,所使用教学方法都可能存在瑕疵,这就要老师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结合学生的个性以及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

二、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对策分析

1.营造互动氛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全面参与活动过程,增进理解和记忆,老师通过教学过程建立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进行交流互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进行民主的教学方式,重视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建立情感沟通和交流讨论是主要方式,地理课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理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或是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2.引入游戏教学方法。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边玩边学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猜谜语游戏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如用四季如春打一个地名,学生在思考之后得到答案:长春。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记忆,还可以通过拼图的方式,通过对世界地图进行拼图游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锻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也非常有好处,在这种既轻松又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加难忘。

3.应用诱思教学法。诱思学习是另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地理现象,把相关的知识点与自己分析的内容进行系统比较,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内容不费力气,就不会对地理学习感到厌倦。4.应用现代教学辅助。由于现在教学环境不断在变化,比以前更加优越也更加舒适。一些高科技的教学方法也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课堂中的活跃氛围,对于那些空间感和地理方位感认识不强的学生也得到了最好学习。这样,现代的教学方式和地理教学课本之间才能更好地互补。讲解“西气东输”这课时,老师可以提前把东部的资源紧缺和西部的资源分布图等一些与此相关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进行对比发现能源分布不均的状况,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以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课堂上也会更好的转变师生的地位,更好地改善地理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5.加强师生互动。师生关系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师生之间并不是平等的。老师主宰了整个课堂,高高在上,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收地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更加注重师生间的沟通,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和老师的平等关系,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更加主动、努力的学习。像进行太空知识学习时,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老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宇航员登上月球,哪些地方和地球上有区别?你平常了解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知道的和从网上查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走路方式,以及失重环境下宇航员就会轻易举起很重的东西,思维会更加活跃,增加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更加乐于参与到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引导,这种互动式的学习,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6.开展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方式在创新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静态的、封闭式教学。实践教学有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主要是老师首先进行示范,再由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其次,在课堂以外进行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如进行地理测量、地理参观、地理旅游、地理调查、地理研究、野外实习、收集信息等,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做出我们国家的山脉分布图,并把山脉的具体位置和名字进行标注。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际的情境演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及有效运用。

通过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断思考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地理学科的时间性以及综合性都很强,具有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需要利用好校园内外的所有资源,尽力开展实践方面的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有自主设计、进行实践活动、研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过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三、结语

所以说,想让初中地理这门课程教学实现创新,需要教育者多下功夫认真思考,依靠老师的良好修养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内容丰富的教学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好这门课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子航.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亚太教育,2015,(07).

[2]炊正彪.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现代阅读,2013,(09).

地理教学法范文第8篇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良好的情境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情境源于真实的生产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应用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山岳的形成”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设计实验:1.准备一块(长方形有一定厚度)紫沙泥代表地壳(具有可塑性);2.两手向中间水平挤压紫沙泥,紫沙泥会向上或向下弯曲,相当于地质构造中的背斜和向斜;3.提醒学生观察弯曲处的情况,凸起处发现裂缝,凹陷处压实。实验进行到这里,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褶皱有几种基本形态?各自将会发育成什么样的地貌?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能够理解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或者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轻松突破难点。又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时,我用模型将黄赤交角清楚地表示出来:在地球仪上用红色的丝带绑在赤道上以示赤道平面,用纸板自制黄道平面放在地球仪上,这样黄赤交角的空间表示就非常清楚了,然后我请两位个子差不多高的学生背靠背站在前面,并将手臂垂直张开在一个面上,作为二分二至点,另一个同学举着地球仪绕着学生走动,这样学生的手臂就在黄道平面上,当地球运动到每一个学生的手边时,就很清楚地看到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这样,整堂课的重难点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于是会惊奇地发现,学生对这样的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情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趣味化在学习“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时,我是用这样一则故事导入的:在1949年夏季,有个男孩在英国海滨沙滩捡到一个玻璃瓶,瓶中有一张纸,纸上写的是:1927年6月20日,我的遗嘱:将我的财产平分给捡到这个瓶子的走运者和我的保护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张遗嘱是谁写的呢?原来,在美国纽约有个脾气古怪的女富豪,她拥有一大笔财产,但她没有继承人,又不愿意把遗嘱赠给她的亲戚,于是她就别出心裁地想出这样一个办法,把写好的遗嘱放进瓶子,密封好。然后扔进大海,不久她就去世了,这可就急坏了她的保护人。她的保护人为了这份遗嘱,已找了20多年,始终没有找到,如今他万万没想到这份遗嘱已来到万里之外的英国,你能为他解释这份遗嘱是怎样从美国来到英国的吗?当学生听到这个故事时,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了激发。相反,也有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海水的运动,这样的情境虽然也能让学生对洋流有感知认识,但是缺乏趣味性,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二)情境创设合理化在学习水稻种植业时,为了使学生对水稻生长习性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展示了水稻的图片,提问学生盐城这里能生长水稻么?为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就能让学生用亲身体验来概括水稻的生长习性。相反,有的老师为了突出农业区位选择的气候要素,说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盐城能生长荔枝,请你推测它的生长习性。学生吃过荔枝,但是无法从这样一个假设的情境中探索出它的生长习性,这种情境的创设就是不科学的。

(三)情境创设问题化在学习“交通运输线”这一节时,有教师用《天路》这首歌曲导入,然后就说天路是指青藏铁路,它是属于交通运输线,接下来就进入书本学习。这个情境的创设很好,但是没有从情境中提炼出有效问题,开始的音乐导入游移于课堂之外,与课堂的联系不紧密,这样的没有问题的情境创设毫无意义。仍然用这个情境,假如教师在学生欣赏完歌曲后,问学生这样几个问题:天路指什么?为什么叫天路?天路在修建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要建这条路?由情境材料提炼出相关问题,使情境材料得到充分地利用,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