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电力科学研究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电力科学研究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发电、供电、基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熟悉电力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能够应用系统的思想、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电力技术与经济实际问题。在设置电力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模块、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特点,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融汇与贯通。其中,理论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围绕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1.理论课程体系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了以下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电力市场、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下面分别给出了这四门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1)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能源转换成电力并在其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联系。掌握电力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技术、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学知识。

(2)电力市场。系统地介绍电力市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的整体框架及其市场结构,掌握电力市场运营所需要理解的电力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功能运行及其方式,从而为了解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打下基础。

(3)电力市场营销。该课程立足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主要介绍现代电力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树立电力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电力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策划和管理及国际电力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

(4)电力企业管理。让学生了解电力企业的一般概况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力企业的性质、电力企业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和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法、艺术以及电力企业文化,为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考虑到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使用各种能源的发电站、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和各种电压用户的复合体,同时还涉及到系统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力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庞大系统,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好有关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因此,为加强学生经济优化的思想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推荐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并将这种工程意识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中。图3给出了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包括:发电厂经济运行课程设计、电力营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该方向各门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实验包括:电力经济综合实验、电力市场仿真实验、电力市场信息化案例分析实验。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工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素质人才的需要,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材采用选购国内外先进教材与自行编写特色教材的组合方式。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比相关教材,目前每门理论课程的教材指定一本国内外的先进教材作为讲课教材。另外,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供5~7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理论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的选择要求体现现有专业课程与增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与此同时,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电力工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实践教材应该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培训型”的鲜明行业特色,所以,实践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要求突出专业学科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特点,掌握行业需求,教师们积极与电力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沟通,到电力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还承担了诸如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区域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规划等多项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区域客户直供电进行试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研课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相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三、总结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设备;营销问题;工作措施

对于电力设备营销工作而言,在实际发展期间应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机制,明确标准要求,并协调各方面营销工作之间的关系,在严格分析与管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电力营销工作的积极作用,拓宽电力设备的营销渠道,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能力。

一、电力设备营销分析

对于电力设备营销而言,主要将市场作为导向,实现潜在的交换目的,在全面分析市场情况之后,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入与占领市场,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电力设备的市场营销,需向人们提供价值较高的产品,为了满足需求开展社会活动,其中包括:欲望分析、需求分析、产品分析、提供物分析、价值分析与满意度分析工作,应形成科学化的探讨机制。

(一)电力设备营销范畴电力设备营销是营销中的内容,理论内容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从总体方面而言,比一般的消费品起步时间晚,理论的使用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机制,需要对其进行检验与总结处理。电力设备属于工业产品,也是工业生产中主要使用的产品,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较为重要,可形成产品服务。在实际营销的过程中,可结合设计方案与产品服务等进行策划与定价分析,并进行促销与分销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电力设备营销工作效率与水平,形成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需全面了解电力设备的产品市场特征,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在科学分析中形成合理的机制与系统。对于电力设备而言,与其他产品相较,产品的标准性与阐述规范性要求很高,其中含有很多技术内容,而电力设备运行期间,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营销差异情况,应进行电力设备供应商选择体系的管理,并创建评价指标的优化机制,明确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比较与处理。如果用户的购买次数不是很多,但是每次购买的金额很大,那么,就可以将其称为大型企业与组织的销售机制,可提升销售的集中性,并提升交易效率。且在电力设备营销中应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程序较为复杂,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各方面工作,在明确项目设备营销内容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电力设备营销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水平,优化各方面工作机制。对于电力设备营销而言,对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掌握营销技巧,还需具备专业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在树立品牌形象的情况下,针对电力设备的质量与价格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提升自身营销竞争力,并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保证整体管控效果。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设备营销管理,应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大指导力度与培训力度,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发现电力设备营销问题,采取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当前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二)电力设备营销模式分析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在不断变革,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发展模式,可以从计划经济转变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体系,在过渡阶段的管理之下,形成特殊性与复杂性的分析机制,并创建商品的流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可将批发销售方式、零售销售方式与销售方式等联系在一起,促进现代营销工作的良好实施。在电力设备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应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分析机制,除了要重视经济效益之外,还需拓宽实际营销工作范围与渠道,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电力设备营销中,直销方式主要就是企业不使用商或是经销商与用户直接进行交易,例如:电力设备生产厂家使用网络系统、电话途径等方式与个人、集团企业等取得联系,直接进行设备的营销,在减少中间环节的情况下,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一些电力设备生产厂家受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与历史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直销方面的营销问题,不能保证自身工作效果,难以进行市场的合理开发与协调。在电力设备营销中还包含着营销模式,就是生产厂家利用商的方式针对产品进行销售,商可以承担以往直销模式中子公司的职能,负责针对当地区域的市场进行开发与维护。企业不再受到地域条件与其他条件的制约,就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营销效率与水平,优化整体工作模式,促进各方面营销工作的良好实施,在提升营销工作水平的情况下,创建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对于销售而言,可凸显本地性的优势,在当地区域发挥商的优势,在提升销售能力的情况下,拓宽电力设备的营销渠道,并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在系统化研究中充分发挥营销管理技术的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直销方式与方式都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企业在建立营销模式期间需兼顾这两种渠道,合理创建营销办事处系统,在科学研究与分析中,吸引并选择当地小区域商或是经销商,可形成电力设备的营销管理标准,促进各方面管理工作的良好实施。对于电力设备而言,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特征,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设备的营销管理,需创建专业化的渠道,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树立正确观念,形成良好的电力设备影响机制与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电力设备营销工作,企业应总结丰富经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市场环境特点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完善电力设备的营销方案,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与交流效果,提升自身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创建系统营销模式,拓宽管理渠道,充分发挥先进营销方式的积极作用。

二、电力设备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中已经形成很多消费类型的电力设备品牌,公众的认知度很高,研究方式较为丰富。然而,我国在市场发展中过于重视世界知名品牌,忽视电力品牌营销工作,难以创建良好的品牌管理机制,缺乏系统化的工作模式。一些电力设备生产厂家一直在为各个行业供应电力二次设备,但是营销渠道较少,只能将电力二次设备营销到中石化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认知度,且用户的认可度很低,不利于进行电力设备的合理营销与管理。且在电力设备营销期间,经常会使用非正当的手段进行营销,无法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与模式。经过调查可以得知,市场中有75%的电力设备营销手段不正常,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小企业营销正规性与系统性问题,无法更好地开展电力设备的营销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保证各方面营销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第一,在电力设备营销中未能树立正确观念,缺乏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分析机制,没有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保证各方面工作的统一性与合理性。且在电力设备营销管理期间,没有充分落实工作制度,缺乏科学化的管控体系。第二,在电力设备营销过程中过于重视订单情况,忽视市场的分析,没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研究与调查观念,缺乏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方式。且在工作中未能形成团队意识,没有在团队之间相互协作的情况下促进电力设备营销工作的长远发展与合理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电力设备的营销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三、电力设备营销措施

电力设备营销需要树立正确观念,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大团队协作力度,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总结丰富经验,拓宽营销渠道。具体措施为:

(一)树立正确观念第一,需要为客户树立创造价值观念,将客户收益作为营销载体,科学开展分析工作,为客户提供收益的分析机制。在投资收益科学分析的情况下,可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使其提升电力设备的购买积极性,并积极参与到交易活动中。且在电力设备营销管理中还需为客户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在提升利润度的情况下节省投资金额,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发展。第二,应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针对市场情况进行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分析,在详细研究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合理实施。在此期间,需创建合理的竞争意识规划管理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营销部门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意识,可规范思维与行为,并使用科学的营销方式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且在竞争环境中还需端正心态,遵循市场的竞争发展原则开展营销管理工作。第三,应树立正确的需求观念,针对产业链进行合理分析,明确产品与市场的关联性,获取市场动态信息,并创建商机。对于需求而言,企业应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合理研究,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情况,在科学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分析目的,在掌握与预测市场发展情况之后,可创建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满足时展需求。第四,应树立团队协作方面的观念意识,结合电力设备的营销特点,建立多元化的工作体系,丰富各方面电力设备营销内容,在科学研究与分析的情况下,提升整体管控工作的质量与成效。且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还需提升团队意识,使得电力设备营销部门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科学化与合理化的营销机制,系统地开展分析工作。

(二)体验性的营销措施体验主要是人们在某种环境之下的感官刺激,企业在电力设备营销中使用体验性的方式开展工作,可引导客户进行设备观摩、聆听与实验,在参与互动活动的情况下,亲身体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提升认知度,促进交易的达成。体验营销方式在应用中,与传统营销工作存在差异,在传统营销的过程中,对产品与服务特性较为重视,忽视用户的感受,经常会出现夸大其词的现象,不利于提升客户的信任度,也不能保证客户归属感,而使用体验性营销措施,可先让用户对产品与服务进行体验,重新定义产品,形成了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的融合机制,以此促进电力设备的合理营销。在体验性营销方式应用中,可打破同质化的局限性,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运作机制,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实施与发展。

(三)关系性的营销方式关系性营销方式并不是依靠人际关系,而是利用战术方式与消费者、供应商等进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良好关系,提升电力设备的营销质量。在此期间,企业应将客户作为主体,合理创建营销模式,在市场中营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提升营销工作效率与水平,还能充分发挥关系营销方式的积极作用。

(四)打造品牌文化在电力设备营销中需打造自身的品牌文化,利用科学合理的营销管理方法提升自身市场形象,利用品牌文化的方式增强整体营销管理效果,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发展与进步,确保满足当前电力设备营销发展需求。结语对于电力设备营销而言,在管理的过程中需拓宽自身的营销渠道,统一管理标准,科学开发市场提升自身竞争力,并创建团队协作发展机制,打造自身的品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电力设备营销工作的良好实施,达到预期的管控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娟.基于电力设备市场的制造商营销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8):42-43.

[2]熊芳.电力营销管理中电费计算方法合理选择[J].大科技,2018(02):62-63.

[3]肖斌,仝晨华,燕伯峰.内蒙古电力公司电能计量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研究[J].赤子,2018(08):126-127.

[4]穆菲.电力企业生产营销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大科技,2017(31):50-51.

[5]宋涛,董世军,刘茹.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及优质服务重要性分析[J].通讯世界,2017(22):319-320.

[6]张彦伟.新时期电力市场营销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1342.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1.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而实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以营造真实的、先进的工程环境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和完善了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现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24台套,开发了电力电子技术仿真研究平台,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课外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编制相关的教学文件。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性实验和学科竞赛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技术资料、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培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2.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逐步由基础实验走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再过渡到创新性实验。开设了晶闸管整流、逆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应用有初步认识;对直流斩波、交交变换以及PWM控制技术部分的实验,则由教师给出电路参数要求,由学生自行设计主电路、驱动电路等,完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软开关技术的实现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密切联系着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同时对本课程的应用领域、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了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主训练。

3.增设课程设计与调试环节开设了1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调试实践环节,以完整的电力电子系统为载体,将电力电子器件选择以及电力电子主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检测电路、控制电路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设计、组装、实验和调试“四位一体”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搭建各种常用电力电子电路,且可方便地调整电路的参数进行仿真,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复杂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也为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将“理论+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变成了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学习,教与学融为一体。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加快了学习步伐。通过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等,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力,增强专业素养,逐渐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由被动变主动汲取知识。

为了分析电力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状态,使学生弄清电路中能量的变换和传递,笔者制作了本课程比较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际应用中的电路和电力电子装置做成影音资料带到课堂上,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并把电力电子前沿的研究状况、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表、图片等方式充实到教学课件中,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同时,建设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网站资料丰富,包括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考试过程全程化教师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实际操作、撰写报告或论文等方式加强形成性考试评价,并安排阶段性考试以强化学生平时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弱化期末终结性考核。

2.考核内容能力化考核内容围绕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核心这个目标设置,结合新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体系,加大电力电子器件特性分析、实际电路分析、应用案例分析、实践技能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考核采取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开发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变单一形式的考核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四、组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探索课内与课外培养的有效机制

按照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固化在教学任务中,成立了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依托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竞赛,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运行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制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运行管理办法》和《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条件保障、激励政策、管理办法、评价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保障体系。

五、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课程组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组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直接关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水平。按照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教学培养和科研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实行青年教师实验室坐班制、深入工业企业生产实际、选派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在分析浙江电力对通信系统的评测需求基础上,探索建立电力通信系统评测体系,明确定位与目标,确定评测范围规划,建立评测实验室建设与运作体系,并从基础环境、评测规范与流程、人才队伍等方面阐述了评测能力建设的相关内容。目的是规范通信设备入网检测工作,提升业务模拟运行分析能力,为电网通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通信领域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平台,提升浙江电力通信专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

电力通信;系统评测;实验室运作模式;评测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力求全面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信息化作为公司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与公司主营业务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作用日益突出。电力通信系统作为实现智能电网数据获取、保护和控制的基础,其运行工作面临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为加强电力通信系统建设,提升通信系统可靠性,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积极接应《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浙江省电力公司拟建立电力通信评测体系,在设立硬件设施完备的通信系统评测与技术研究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通信系统和技术评测规范,先进的通信领域技术科学研究能力体系,以及合理高效的配套运作管理体系。

1浙江电力通信评测需求

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对通信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所应用的专网设备种类也不断增多,但新入网设备通常只有国家工信部颁发的通用型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电力通信与公网通信虽然有相似性,但由于其所承载的电力业务与公网在业务需求、带宽需求、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对新入网设备必须根据实际性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标测试才能充分保障设备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包括对设备本身的额定参数验证,以及对电力业务的承载能力测试。同时,随着电网安全矛盾的日益突出,通信系统的健壮性显得越发突出和重要。一方面,关系到电网生产安全的重大工作在开展前如果缺乏模拟运行的试验环境,将难以发现设备或网络存在的固有缺陷,增加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对于运行中常出现的典型问题由于条件不足无法模拟进行故障重现,也缺少行之有效的验证手段来排查故障原因。此外,通信领域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配备完善的研究与应用测试平台也是新技术前瞻性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统一的通信系统评测体系和相应的专业测试平台,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升浙江电力通信专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公司内部的电力通信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浙江电力通信评测体系建设目标

浙江电力通信评测体系定位以通信产业为主要研究领域,以考虑浙江省内特定电力通信网络架构的工程技术应用测试为主要内容,兼顾前沿通信技术研究。评测体系将充分依托省内企业资源及外部社会资源,致力于构建应用评测实践平台、技术研究平台、评测与科研队伍培养平台等多层次平台,全面服务于电力通信网络实际技术应用和前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浙江电力通信评测体系建设规划

3.1近期规划

评测体系近期规划拟建立评测实验室,并具备涵盖传输、交换、接入、数据、无线、电源、光纤光缆等通信专网设备及技术的评测能力,以及电网业务模拟测试能力。针对通信专网设备的测试包括设备外观检查、额定参数验证、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可扩展性和兼容性测试等;针对各类停运、退役、返修设备板卡,则通过检测分析其硬件完整性、性能参数达标等作为二次利用的依据。针对电网业务,建立仿真实验环境并开展业务运行模拟、故障仿真、排查分析等。测试业务涵盖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调度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业务测试场景包括技术承载测试,即评估和测试通信技术对电力业务的曾在性能,以及不同厂家设备互联互通测试,不同软件版本设备互联互通测试等。

3.2中远期规划

中远期规划目标是在近期规划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评测和科研水平,并逐步具备通信领域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能力,开展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此外,充分利用已有的测试和实验结果,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有关标准指标验证工作;整合建立丰富的信息资源库和完善的计算机检索系统,使实验室具备电力科技查新机构资质,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行业科技决策、科研立项、项目研究、项目评价、科技奖励、科技咨询等科技活动。从远期来看,评测实验室应以国家实验室认可为目标,关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电力通信行业基础研究、新技术研究,对电力通信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4评测体系建设与运作关键点

(1)全省统一平台的融合实验室体系

在省属实验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市专项资源,整合分布于各地市的测试资源和测试能力建立远程互联实验室,打造省属综合型实验室和地方特色型实验室相结合的融合实验室运作体系,提供一站式测试服务。

(2)高速同步的云端信息化管理方式

采用云端管理方式,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省级实验室与地市实验室的衔接,对全省测试资源和测试能力进行统一管理调配,资源共享,实现实验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耗材管理、数据与报告等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

(3)灵活的模块化、标准化测试系统

设备与业务测试需求不断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为承接针对多种测试对象的测试项目,同时也为了达到更好的灵活性和可升级性,将测试系统的通用功能简化为模块化的硬件与软件,形成具备某一测试能力的测试单元。根据测试需求可由测试单元快速组建出测试系统;未来的测试项目升级需求也可由增加相应的测试模块来实现。

(4)快速迭代、同步更新的测试知识体系

通信类产品遵循的技术要求和测试规范版本演进快,测试方法、测试设备也会随之有相应的变化[1],因此需要构建快速迭代、同步更新的通信测试知识体系,紧跟信息通信领域技术发展,同步更新通信设备测试规范、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不断开发和升级测试系统必备的软件程序,同时注重对评测人员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培育。

(5)自主建设与资源共享相结合的建设模式

信息通信领域技术高度集中且更新快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成本高昂[2]。通过整合省内现有测试资源进行自主建设外,采取与相关企业单位,如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联合共建的方式,以设备捐赠、设备租赁的形式充实测试资源库,降低运行成本。

(6)实体建设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验配置

信息通信技术具有技术高度密集、对实践性要求高和更新换代迅速等特点[3],传统的实验设备、系统和仪器的无法完全适应现阶段需要。针对现阶段技术条件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实验功能,或高成本、高消耗的实验项目,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建立通信与信息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软件共享虚拟实验、仪器共享虚拟实验和远程控制虚拟实验等。

(7)多方科研合作与交流的开放运行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通信运营商、通信制造企业建立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协作机制,整合优势软硬件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

5基于实验室的评测能力建设

5.1基础评测环境建设

实验室为评测活动提供场地及工作平台。浙江电力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括机房、照明、电源及空调系统等环境的建设。实验室场地由现有空闲机房提供,装修工作主要包括设备机柜、安装走线桥架、综合布线、空调系统、实验室交直流通信电源系统等,同时购置测试台、办公桌椅、打印机及用于重要设备和资料保存的保险柜等配套设施。组建实验室测试网络,并通过系统开发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基本的网络拓扑管理、实验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设备仪器管理、耗材管理、技术标准库管理,以及实验的数据采集、存储、查找和共享等,并配置相应服务器和PC终端。

5.2标准评测规范及流程建设

根据评测范围,针对评测对象建立分类标准评测规范。由于评测体系的建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评测对象也较多,宜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急用现行,根据浙江电力通信发展需求优先建立重要设备评测规范,并逐步发展完善,形成全面覆盖电力通信设备及业务的标准评测规范库。此外,为控制评测的各个环节,提高测试工作质量,需建立标准化评测流程,支撑评测工作的有序开展(见图1)。

5.3评测人才队伍建设

人员是实验室主体,主导实验活动[4]。评测体系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以服务浙江电力通信应用与科研、支撑浙江电力业务运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评测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建立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见图2)。5.4日常管理体系建设为保证评测实验室规范、安全运作,业务流程正常开展,建立实验室日常使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日常使用制度》、《人员岗位管理制度》、《评测设备及仪器仪表管理制度》、《评测环境管理制度》、《评测报告管理制度》等。

6测评体系应用效益与展望

电力通信系统评测体系开创性地将规范的实验测试体系与行业专属需求相结合,首次实现了全面评测电力通信专网设备及业务的体系化能力,为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行业内通信设备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新思路。随着评测体系在浙江电力的成熟应用,可以进一步开放测试能力,并复制体系建设经验,形成行业内统一、集中、区域化的测评体系,促进全国电力通信的网络安全和技术进步。同时基于评测体系能力测评的基础应用,逐步开展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动电力行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

7结语

电力通信系统评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需要注重评测实验室基础环境建设、评测设备、仪器仪表配备等“硬实力”的建立,更需要注重运作模式、流程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等“软实力”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浙江电力通信系统评测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两类实力的建设需不断地探索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于力.通信类实验室的管理体系特点[J].中国计量,2007,12:38-40.

[2]沈建华.信息通信类独立学院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54-156.

[3]沈建华,李飞,程崇虎,等.通信与信息网络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61-164.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一种基于假设检定的统计方法,其基础是回归分析当中的自回归模型。2个时间序列yt和xt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为:若在包含变量yt和xt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t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t的过去信息对yt进行的预测效果,即xt有助于解释yt将来的变化,则认为变量xt是引致变量yt的格兰杰原因[5]。变量xt和yt的回归模型如式(2)所示:根据表3数据可知,在10%置信水平下,lnGDP和lnGIOV都是lnlCAP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阶数均为1,说明GDP、GIOV与ICA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另外,lnGDP和lnGIOV都是lnEC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除数分别为8和4,说明GDP、GIOV均与EC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区内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是推动区内装机容量增长的原因,也是区内电力消费增长的原因;但装机容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迅速,而电力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经济与电力的协整平衡关系分析

如果所研究的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在某种线性组合方式下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节采用两步检验法[6]对描述广西区经济和电力的4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论证经济、电力是否存在长期协调稳定关系。其计算步骤可分为以下两步:1)步骤1:鉴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以电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4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变量间协整方程如式(3),其中,R2、DW和F分别表示判定系数、杜宾-瓦特森指标和检验统计量。从表4结果看出,ε1、ε2、ε3的t值均大于各个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显示非平稳特性;ε4的统计量t值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平稳,说明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社会用电量具备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概括为,在1978—2007年统计年份期间,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电力消费存在协整关系,当工业生产总值增加1%,对应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加了0.5408%。

3结论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6篇

1电力系统演进的复杂性研究

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电力系统演进的复杂性。通常,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比较平稳,当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者负荷变化的影响而打破这种平衡的时候,其不能依靠等待系统外部的指令来解决偏离平衡这个问题,而是运用其自身能力实现对系统的调节,进而达到新的电力系统平衡,形成系统的演化方式。电力系统从稳定的状态变化为不稳定状态,再随着参数的变化又从依照不稳定的状态变为稳定的状态,电力系统的状态也就是在这个瞬间产生了突变。

2电力系统存在复杂性的研究

电力系统存在复杂性是电力系统复杂性的分支之一,是针对电力系统的本质特点与实质组成特点来说的。其中,在电力系统的构成方面,我们可以寻求到真实凭据,比如,电力系统内部的许多具有复杂性的元器件之间是密切关联的,而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元件的功能相互连接,在发挥电力系统网络整体功能的同时,也各自发挥着自身作用。总体来说,电力系统在纵向具有层次性,而在横向则具有协作性,都对电力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可能把电力系统看成是相对静止的系统,不论何种起源于发电方而终止于用户方的用电变化都会对系统造成连锁式的影响,再加之中介环节的负荷突变等,就会进一步强化系统变化的复杂性程度。因此,电力系统可以说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化的系统,其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

3电力系统演化复杂性与存在复杂性的关系研究

从复杂性科学理论推论的衍生方式来说,前期的电力系统演化复杂性即为电力系统存在复杂性。人们研究较多的是某些特征参数,以便推断连锁性故障演化与电力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这两种复杂性的关系进行验证。对于这个结果,许多研究人员对国内外大量的电网连锁事故和大停电故障都进行了研究,甚至将故障发生概率同电网规模相联系,开展了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对较大区域电网节点的复杂性分析,可以得出:电网节点是整个电网的支撑拓扑结构,节点一旦发生改变,路径结合的改变亦成为必然,从而导致连锁故障的发生。通过对我国电网存在特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区域规模停电发生的概率较低,但小规模的停电概率却相对较高。

电力系统复杂性相关问题的研究

1避免电力网络发生大规模停电

随着系统的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型互联电网的连锁故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拓扑结构对停电规模及效应的影响。在进行分析时,将初始系统分别按照邻域演变网络,进行无尺度和随机网络扩展,对网络在进化过程中的停电规模进行评估,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在网络动态增长方面,电力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对大规模停电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的网络扩张的需求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下,线路结构要尽量采用对小概率故障影响具有较强的防御特征的网络结构。

2对电压的运行进行可视化的监控

可视化技术是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其在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图形能力,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后,以直观、可视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便更有效地分析与处理科学或工程数据,不断提高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效率。电压失稳的问题是电力系统监控的重要方面,在电力系统电压监测手段还比较落后的局面下,对电力系统电压运行可视化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可视化技术不仅有利于深入模拟和理解实验数据,捕捉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认识。我们可以为调度员提供更直观的系统信息,将电压状态显示与地理信息系统(即GIS)相结合,然后根据离线分析、趋势预测等方法,使电力系统电压监控系统本身就具有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这样,电力系统的电压控制就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它为及时、准确地监控全网的信息资源,进行电网安全维护提供了有力帮助。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群组变压器;故障风险;状态评价;绕组变形;预见性检修

0引言

随着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与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包括火电、新能源等电力设备以及各类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数量飞速增长。以设备状态实时、动态和定期评价为核心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遇到了技术瓶颈,目前国内电网企业设备状态评价标准均依据DL/T393—2010《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1],根据规程限值对设备状态作出判断。随着停电例行试验周期延长,设备发生故障前的潜伏性缺陷无法通过当前的评价体系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设备状态失控的风险。其次,该检修模式只能提供电力设备的基本参数和部分不良工况,缺乏对设备动态故障风险信息的掌握和服役年限的有效预测。以统计学专业知识为基础[2-4],结合专家经验,通过对设备进行群组评估,改变设备状态评估仅依据设备状态量限值的局面,提前发现设备潜伏性、苗头性缺陷,及时检修,可实现电网安全生产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的转变。电力变压器作为电网重要变电一次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事关重大,选择变压器为试品,探索群组评估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同时将为其他设备开展该类评估提供技术参考。2006—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发生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故障240台•次,其中,绕组变形损坏86台•次,占比36%[5];2011—2015年,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生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故障14台•次,其中,绕组故障10台•次,占比高达71.4%[6]。可见,绕组变形损坏是影响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首要因素,因此,本文以绕组健康状况为变压器群组评估重点,探索基于全维度故障风险信息的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精准诊断手段和标准流程。

1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思路

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全面启动“大物云移”电网运作新模式[7],为变压器全维度故障风险信息分析决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本文研究的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思路是指应用统计学工具,深入挖掘生产系统已有的海量设备状态量数据,筛选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异常设备,对变压器关键运行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使其具备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同时组织专家或利用已有专家系统对筛选出的异常设备进行精确评估,通过核实数据、进行现场诊断性试验等方法确诊设备状态,建立科学有效的高级专家评价模型,使设备状态诊断准确性接近实际运行情况,提高对变压器的精准管控。在充分借鉴国家电网公司开展输变电一次设备智能运检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具有预见性和可靠性的检修新模式。

2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

2.1完善状态评估基础数据

由于影响电力变压器健康状况诊断的因素较多,因此,开展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完整、准确的数据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规范变压器试验项目与试验报告模板,实现变压器出厂、交接、例行以及诊断性试验报告格式与试验内容的统一。(2)参照相关规程和国家电网公司变压器参数规范,修订完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变压器参数和分类。(3)对原有变压器设备标准缺陷库进行补充与完善,建立包含缺陷部件、缺陷部位、缺陷标准描述、缺陷分类、缺陷原因和缺陷责任原因的变压器设备标准缺陷库,实现变压器缺陷管理的标准化。(4)完善变压器不良运行工况录入与变压器家族性缺陷批量认定功能,本方法根据电力变压器遭受短路电流冲击记录筛选可疑主变压器,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以电力变压器短路故障记录作为主变压器绕组变形事故分析依据,仅进行简单的累加统计,即不考虑主变压器遭受短路电流与其短路电流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考虑近区故障与远端故障区别,机械统计每1次线路故障跳闸时电流大小和故障持续时间,分别进行累加。由于短路电流冲击记录无法反映短路故障对主变压器的危害程度,因此通过开展主变压器近区短路故障电流计算,得到每台主变压器近区短路电流幅值,按照<30%、30%~70%、>70%3个区间分别统计主变压器短路电流冲击记录,得到可以量化和计算的主变压器短路电流与故障持续时间。通过完善实时获取变压器基本台账信息、静态状态量信息、准实时状态量信息和存储功能,为群组电力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估数据共享和深度融合建立基础。

2.2改进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

2.2.1变压器状态评估现状目前国内变压器状态评估体系普遍基于国家电网公司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8],按电力变压器试验结果是否满足规程要求逐一判断,以扣分值为基础,按“设备得分=Σ权重系数×劣化程度”计算,得到反映变压器运行状态的分值。其优点是结果简单直观,容易划分状态区间,但由于人为因素和分数断档原因,严重影响结果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其次,未将风险分类判断;第三,未考虑设备重要度对检修决策的影响。因此,当前变压器状态评估方法不能及时反映变压器潜伏性缺陷,严重影响变压器运维管理的透明度。

2.2.2群组变压器分级管理改进后的状态评价体系基于变压器全维度风险信息,对整个变压器群组实施分级管理。变压器的风险评估基于2个变量。第1个变量即故障概率,采用来自分析阶段的输入数据进行估算,如役龄或服役时间、变压器的铭牌数据(如电压和电容等)、实际应用和负载状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或结果、最新现场测试数据(如溶解气体与油类的分析),以及备用变压器和备件供应情况;第2个变量是变压器在电网中的重要度。2个变量相对应可生成变压器系统失效风险曲线,曲线位于不同颜色区域,代表参评变压器的不同风险等级(见图1)。根据变压器落入的颜色区域,生产管理部门可安排不同等级的维修工作(见图2),确保优先开展高风险变压器的维护。变压器的状态评估分3个步骤(见图3),目的是在进行变压器的资产管理时,减少发生故障的风险,并将发生故障时所产生的影响最小化。(1)群组内个体变压器的风险评估。从易于获得的故障风险信息数据着手:如变压器的铭牌数据、油中溶解气体组分、负载分布、实时在线监测回传数据等,根据某类数据超标造成试验结果不合格或系统报警等风险提示,筛选出变压器群组中高风险的变压器个体。(2)确诊缺陷及潜在隐患。对筛选出的高风险变压器进行更详尽的变压器设计检查和运行状态评估,包括:评估变压器的原始设计是否满足当前生产运行需要;对可疑数据进行完善的现场诊断测试及历史数据核实,以结构化方式评估包括机械状态、热状态以及附件的运行状况。(3)确定剩余寿命,安排适当的检修方式。分析特定材料(如呋喃)或采用仿真模拟工具分析指定部件或系统,以确定该变压器是否可以过载、其抗短路能力是否适应当前的运行条件,或其使用寿命是否可以延长等运行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高效且经济的检修策略。表1为某变压器的设计和状态评估(高风险变压器子单元)及对应的具体检修计划示例。该评估体系基于失效风险判断的资产优先级,将变压器的风险结构和维修需求相结合。提升了变压器资产可用性和运行可靠性,提高了资本与财务的计划匹配度,从源头上降低了运行和维护成本,降低了重大事故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

2.3变压器绕组状态群组评估流程

根据群组变压器分析管理思路,将群组内的变压器按照故障风险程度进行划分,从而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危个体变压器,并对其进行设计参数验证及各组件的运行状态评估。由于变压器绕组故障在近几年变压器各类故障统计中的占比居高不下[6],本文着重分析变压器绕组失稳状态下电容和短路阻抗2个关键电气参数的变化与绕组变形对应的规律,为变压器运行状态精准评估提供诊断依据,从而有效指导群组变压器运行检修管控工作。

2.3.1电容—电抗联合分析

核心算法多起变压器绕组诊断及其解体结果表明,绕组电容量、短路阻抗试验结果均与变压器各侧绕组之间的相对距离有关。针对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变压器主变主绝缘电容结构模型和变压器主变主绝缘电抗结构模型进行详细说明。

2.3.1.1A变压器主变主绝缘电容结构模型该模型需计算的电容值分为3类:绕组对铁心的几何电容、线圈间的几何电容、绕组对油箱的电容2.3.1.2B变压器主变主绝缘电抗结构模型变压器主变主绝缘电抗可通过以下计算方法获得。

2.3.2变压器绕组状态群组评估标准化流程

在前期数据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了图7所示的变压器绕组状态群组评估标准化流程。(1)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遭受过短路电流冲击的85组变压器绕组电容量测试结果开展显著性差异分析。通过绘制图8所示的变压器组电容量变化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图,求取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和方差,得到临界值,然后将样本内大于临界值的数据剔除,进行多次迭代,最终确定变压器绕组变形时电容量变化率的临界值为2.1%[1]。(2)对统计学意义上异常的变压器开展现场短路阻抗诊断性试验,若试验结果正常,则核实电容量试验结果;若试验结果异常,则判断是否满足绕组变形的电容—电抗核心分析算法。(3)若电容量和短路阻抗规律符合核心算法,则判断变压器绕组发生变形,变形严重程度根据变压器绕组布置形式、容量、阻抗电压等基本参数结合电容量和电感数据变化率综合判断。(4)若电容量和短路阻抗规律不符合核心算法,则查找数据异常原因,根据现场积累的经验,主要有主变压器铭牌数据错误、现场试验不规范、主变压器出厂试验数据错误等,最终形成闭环的标准化判断流程。

3实施效果

2016—2017年,使用变压器状态群组评估方法已成功预诊断出13台在运变压器35kV或10kV绕组存在变形潜伏性故障。作为变压器核心部件,绕组损伤意味着变压器已丧失安全稳定传输电能的能力,随时有可能遭受短路冲击放电而彻底损坏。目前已有6台变压器完成返厂解体检修并重新投入运行。解体结果与预判结果全部吻合。变压器状态群组评估方法大大提升了目前内蒙古电网电力变压器设备状态评价与检修决策水平,有效降低了电力变压器故障风险,打破了内蒙古电网长期以来变压器故障后检修的被动局面,实现变压器故障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的转变。目前该方法正推广应用于断路器、互感器等设备状态评价,可大幅提高内蒙古电网主要输变电一次设备的整体运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DL/T393—2010[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徐敏,刘井萍,左重华,等.变电设备状态检修中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探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37(22):91-93,98.

[3]宋亚奇,周国亮,朱永利.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J].电网技术,2013,37(4):927-935.

[4]王德文.基于云计算的电力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1):67-71.

[5]国家电网公司.2006—2015年变压器(换流变)/高抗故障通报[R].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6.

[6]郭红兵,顾宇宏.内蒙古电力公司2011—2015年变压器(电抗器)缺陷统计分析报告[R].呼和浩特: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2016.

[7]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智能运检白皮书[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2016.

[8]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Q/GDW1168—2013[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电力科学研究范文第8篇

1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与理念

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指引下,构筑并实施了“一个方案,两条主线,三个支撑,一个机制”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1.1一个方案:“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克服了传统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不足,针对扩招引起的生源差异较大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对未来的职业取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1.2两条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紧密围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主线,以国家质量工程为航标,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整体建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建立以国家教学名师和骨干教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团队,提出了“融入、转化、结合”一体化教学理念,建立先进的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课程体系精品化,教材体系现代化”的课程建设思路,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提出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增强素质、张扬个性,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构筑和实践了“横向四平台,纵向五层次”的多层次、模块化、个性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1.3三个支撑:质量工程建设支撑、国家重点学科支撑和轨道交通行业支撑

采用“边改革、边实践、边建设”的建设思路,以质量工程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和轨道交通行业为支撑。教师全力投入、学生积极参与,成果丰硕。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对构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有力的支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国家级的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强大的学科支撑。面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轨道交通建设高新技术含量的大幅度提升,发挥原行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立足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种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1.4一个机制:人才培养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发放就业质量调查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收集学生、企业反馈信息。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企业用人满意度。从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学、联合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发展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理论教学。全方位、多层面地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形成对专业结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优化的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2具体建设措施和内容

2.1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决定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多年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凝聚了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形成了以国家教学名师带头,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搭配,学历、职称、专业方向和年龄结构合理,深受学生欢迎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全面开展改革研究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对构筑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将其作为师资队伍整体建设的关键。为了保证师资队伍不断健康发展,学院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始终本着“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合理安排、大胆使用、全面考核、鼓励先进”的二十四字工作方针进行。教学团队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专注科学研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本学科科研发展的优势,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研究型教学的开展。近年来团队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15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其他省部级学术奖12次。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了教师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内容反映了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部分成果和系列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相关,通过团队教师的积极总结,将成熟的内容及时引入教材、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进一步促进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改善。因此源源不断的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开展,确保了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2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行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了特色专业方向的建设;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下含“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四个专业方向。在“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设了以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茅以升班”,倡导在科学研究上的独立创新精神和自由探索思想。以“茅以升班”为代表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在各类全国性创新竞赛中屡获大奖。易卓霖等同学以一等奖第一名夺得“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荣誉奖;“茅以升电气03班”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电气03级3班”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为更好发挥高等教育服务行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针对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适时开设了“高速铁路动车组班”、“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班”和“地铁班”。满足国家急需人才培养的需求,集中体现了“多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该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求是创新、尊崇真理的科学素养,还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学校在第一时间组织了30名国防生奔赴地震重灾区抗震救灾,其中的27名来自电气学院,他们以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牺牲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其中郭晨阳同学入围“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参加了由教育部和组织的“励志青春———当代大学生在2008”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

2.3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学院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持续加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建成了“电力牵引控制系统”和“高电压技术”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远动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路分析”和“电工学”等6门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前后编写出版的教材总计40余部。涵盖了本专业的主要课程,针对教学内容编写了电子讲稿,制作了试题库、多媒体教案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这些教材特色鲜明,有多本教材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为铁路高校提供了优秀的专业教材。目前,有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重点图书。通过上述12部国家级教材建设,更新并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凸显了专业特色、体现了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对培养高质量的电气工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2.4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基地建设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培养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按照“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整合原有基础实验室群,以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为重点,实现了“实验项目菜单化、实验内容层次化、学生培养个性化、实验管理信息化”,建成了国家级电气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构筑和实践了“横向四平台,纵向五层次”的多层次、模块化、个性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和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依托,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建成了以个性化实验和科研项目实践为主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贝加莱自动化公司”等国外著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等国外高校签署学生交流访问协议,建立国际工程实践基地,定期选派本科生参加国际工程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工程视野和国际视野,取得显著成绩。与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12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通过构建“一个方案,两条主线,三个支撑,一个机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轨道交通电气工程一流人才,满足了国家轨道交通重大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

(1)“多目标、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建立,克服了传统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不足,针对扩招引起的生源差异较大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及对未来的职业取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计划。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解决了传统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现代化,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