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辩论理论范文

辩论理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辩论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辩论理论

辩论理论范文第1篇

年,在区委的领导和上级法院、人大、政协及社会的广泛监督下,在院长的带领下,通过广大法官和其他干警共同努力以及各机关、部门协力配合帮助下,我所分管的立案和民商事审判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多元调解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诉讼案件及执行案件、上诉发改案件继续下降,新的上访明显减少,迅速推进了法官职业化,积极营造良好司法环境,使人民法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变”,绝大部分审判指标已从地区末位越居前茅,为社会稳定、和谐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政委、最高人民法院、省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区委等,对多元调解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

一、工作实绩

在履行分管业务庭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政务管理和党组、审委会职责外,拓展性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取得全国空前的成效,进而带动全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年月初,我带队应邀参加了最高院举办的全国多元调解研讨会,并作为唯一地方法院代表和国内专家同台作了专题讲座,受到最高法院领导和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轰动。

年月,受省法院指派,陪同王院长参加了最高院举办的“多元调解与审判资源”研讨会,王院长应邀主持该专题会议,我在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并和国内学者展开热烈辩论,“经验”再次引起最高院重视并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上述工作,得到了中政委、最高人民法院、省委领导、市委领导和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来院视察、调研。省政法委书记李申学、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分别批示:推广经验。

经过对其他地区多元调解先进法院的考察、比较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我们的多元化调解工作在理论指导和作实效方面,在国内远远领先于其他法院。

2、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展。

首先,通过多元调解和繁简分流,使审判业务庭的案件难度增大,促使民商事法官的自然优胜劣汰。今年年初,民商事法官从仅一人具有司法考试资格,到目前审判员均具有司法考试资格、法律硕士占50%的审判资源优化。

其次,创立由主管院长、庭长列席的正规合议制度,案件庭前研讨制度、当庭宣判制度、判后答疑制度,并加强裁判论理。

第三,成立审判学会,创办《审判》会刊(已出三期)和法官论坛。每周三下午召开审判学会。不仅解决了部分疑难案件和一些法律前沿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及良好的风气。

第四,加强管理。首先是审判管理。今年尝试了合议制度创新、实行庭前会议、审判学会研讨、当庭宣判、判后答疑和加强裁判论理等“阳光审判”制度。通过一年的实践,我院民商事审判工作审判效率和质量指标在地区排位已由下游普遍越进前三,部分指标列居地区首位。第二是队伍管理。一年来,干警无一人违法违纪。第三是政务管理。在协调相关庭室业务配合及后勤保障的同时,严格要求分管庭室的政务管理工作。明令禁止分管庭室拉赞助、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3、自主优化创新审判环境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在我的建议下,月份开通了我院法院工作网站,作为法院宣传、沟通和工作的平台。

其次,以审判学会为主体,和北华大学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包括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派专业人员作专题讲座、共同申请科研项目等,实现法律资源优势互补。

第三,打造法律人共同体。首先,和北华大学联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互邀讲座、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和以审判学会为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邀请上级法院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企业法律顾问等,到院里参观交流,彼此加强沟通理解,特别是对多元调解改革中,司法资源重新配置和故意利益平衡的打破带来的各种新问题,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组织法院进企业、军营、社区、乡镇村等,进行法律和改革的宣传。

4、文化建院硬件工作初见成效

首先,和财务主管院长配合,完成了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的改造。

第二,配合财务主管院长建立国内一流的健身室。

第三,落实院办公楼的文化改造工程。

第四,设立审判学会研讨室。在立案庭马学颜庭长的落实和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设立审判学会研讨室。同时这里也成为接待贵宾的会议室。

5,以人为本,建立服务设施

在立案大厅和多元调解大厅,我们设立了法律援助窗口(和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远程义务法律咨询等服务)、诉讼流程咨询窗口、多元调解咨询窗口、设立诉讼导引服务,并设触摸屏、诉前提示栏、报刊阅览、休息席等等服务项目。

6、通过多元调解的改革,使我院在很多审判业务领域刷新了历史。例如,年再次改革以来积案连年不足千件,结案效率创历史新高,上访创历史新低,上诉发改创历史新低(下降64%),为解决执行难创造优势,实现专业法官的自然优化等等。

辩论理论范文第2篇

1.1由专业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我国卫生管理模式由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向计划和市场机制结合的管理模式过渡,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医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药品流通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和细化的要求,亟需一大批经过医学和卫生管理教育,兼具公共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职业化管理人才。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卫生政策、卫生法规、保健制度等也在不断的调整。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亟需通过多种手段补充实践经验,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该专业培养所要求的语言表达、写作、人际沟通、热点认知等综合能力也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

1.2由学科特点所决定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大类。管理类学科特别强调理论和应用相结合。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来源于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不论是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更多的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才能拓展知识面,提高理论素养。

1.3为学生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以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各行政区域内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机制受当地政治管理体制、财政能力、文化风俗等环境的影响,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比如,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上,按项目付费作为一种后付制度,理论和实际工作都认为弊端明显。但笔者在四川某统筹地区调研的结果显示,该地区仍然主要采用项目付费,其原因是管理层认为推行总控等预付方式阻力较大。这类诸如理论和实际差别较大的管理情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予以关注,以便为他们掌握弹性管理的尺度,因地制宜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4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并不在于教了多少,而是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感觉到,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对书本知识社区卫生管理往往一知半解,加上医学院校课业繁重,学生普遍对政策法规、热点问题关注较少。有的学生对卫生管理理论理解不深,觉得所学的理论只是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的情况,西部地区根本没有施行,进而导致专业思想的不稳定。由于我校该专业招理科生,学生们偏好动手机会多、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认为卫生政策、法规的学习非常枯燥,没有学到真本领。因此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把学到的管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以致用。同时对巩固专业思想也有一定的帮助。

2我校实践教学情况

2.1课堂实践情况我校实践教学开展,首先依托课堂,强调课堂上的双向互动以及课外知识的涉猎。一是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上,留出一定比例用于课堂实践。针对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内向,课上不爱开口发言的情况,开展了师生角色互换,由学生来讲课的活动。同时开展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如各种卫生机构产权改革模式的案例讨论、泸州民营医院营销策略的分析等。二是分专题进行资料收集,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总结发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问题研究,“医药分开”可行性分析的小组发言[1],卫生经济政策的“嘉宾对话”[2],英美模式熟优孰劣的辩论会等[3]。三是拓展教学内容。如制作关于医疗改革争论的新闻剪辑、公共财政公共经济的基础理论的讲义,以弥补学生现有专业知识的不足。四是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依托网络及专业期刊的信息资源,及时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多种形式输出给学生,避免单一幻灯片教学的刻板和信息量的局限。播放宁夏医改、宿迁医改、药品招标采购等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晨

辩论理论范文第3篇

诉讼契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但是否对审判权形成制约,以及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形成制约,值得研究。

一、诉讼契约

所谓诉讼契约,指当事人之间以直接或间接发生民事诉讼法上效果为目的的合意。法院对诉讼契约是否进行干预?其本质在于法院是否干预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此处讨论的处分权,与实体法上如抛弃所有权、免除债权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处分诉讼权利如放弃上诉、放弃申请回避权也不同,它指诉讼当事人就有关诉讼事项达成合意产生处分权,因此,当事人之间对于处分的诉讼事项并无争议。对此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1、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民事诉讼法是公法,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公法关系,这种公法上法律关系不得由当事人以私人间的诉讼契约加以随意变更。因此,对于当事人在诉讼上或诉讼外所作有关诉讼程序和实体内容的合意,必须严格限制其合意的诉讼内容和范围。只有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合意,才被严格适用。否则,法院工作效率和程序的安定性将无法得到保障。2、否定说。这种观点认为:对于诉讼契约,即使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意也不当然禁止。随着现代公法、私法之间的交融,民事诉讼法上的处分原则与选择主义就是私法自治在公法领域的直接延伸。我们承认当事人对其民事权利享有支配和处分权,在当事人要求国家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时,国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处分权;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如果当事人具体地就某个诉讼行为约定实施或不实施,或对争执的实体权利义务达成合意,只要其合意内容符合民事诉讼目的,即使这种约定或合意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解释为法律禁止的必要。

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在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下,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处于主宰地位,对当事人处分权的漠视使诉讼契约原则上不被认可,只有有限的例外。如调解、撤诉等,但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即使调解、撤诉亦需经法院审查认定才产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同时,不经当事人申请,法院亦可启动再审程序,可见当事人的处分权并未对法院审判权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约关系。而从处分原则的本质分析,处分权的行使以权利主体单方意志决定为的行为,且能产生相应法律效果,并不需要另一主体的审查准允才具有意义。现代民事诉讼理念强调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尊重,对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尊重,意思自治得以扩张,法院职权干预被逐渐淡化,法院在诉讼中的作用被弱化。诉讼契约的合理性随之被提到相当重要的地位。公正是民事诉讼中最上位阶的价值,由当事人协商诉讼事项,有助于确保当事人对诉讼公正的信心,加强法院的权威和公信力。我国民事诉讼法与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若干意见》中,只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对于少量诉讼事项达成诉讼契约,,如协议管辖。于2002年4月1日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近年推行审判方式改革经验的总结。其中,诉讼契约在一定程度被认可,对民事诉讼原有规定有一定突破,并将约束审判权的行使,民事审判人员的观念面临重大转变。如不从诉讼契约对审判权影响的角度理解,将无法准确适用其中相关规定。

二、《证据规定》所明文规定的诉讼契约

1、当事人举证。当事人举证中的自认,是指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主张不利于己方的事实予以承认的表示,其本质是对于部分待证案件事实,当事人达成了诉讼契约。当事人自认是一种特殊的当事人陈述方式,其与普通陈述的异质在于:法官将自认内容作为案件事实,而无需提交当事人进行辩论。这种诉讼上的自认产生两方面法律效果:对于当事人,免除了相对一方的举证责任;对于法官,无论法官如何看待案件事实,但应把当事人对其不利益的自认作为事实对待,不必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查。当然,当事人的自认不得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一般而言,自认不仅约束一审法院,而且对其上级法院裁判产生约束力。审判中值得注意的是,自认不仅免除了相对一方的举证责任,同时,对自认的事实,当事人不必进行辩论,法官也无需提交当事人进行辩论。

已为先前裁判所确认而作为另一未决案件待证事实的事实,在诉讼法上称之为预决的事实。如此部分事实是由当事人以诉讼契约方式形成的法律事实,对于未决案件的事实认定产生什么法律效果?这种他案中的自认属诉讼外的自认,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而不直接在审判上产生证明效力,对方当事人可以提出反证。这是很多国家立法、司法和学理上相似的地方,我国对诉讼外的自认尚没有作出规定。

自认的撤销。自认原则上不可撤销,但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可以撤回自认,并且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体现了诉讼契约原则,只不过其诉讼契约内容是合意撤回自认;而自认则是就部分或全部案件事实达成合意。对撤回自认达成的诉讼契约,也约束审判权行使: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相关待证事实应当进行辩论。审判实务中,因利益冲突,当事人很少就撤回自认达成合意。

2、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关于鉴定人的确定(指作为组织的鉴定机构和作为自然人的鉴定人),《证据规定》第26条规定了两种方式:当事人合意确定和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合意确定是当事人之间对鉴定问题达成诉讼契约,是委托鉴定的一项原则,法院指定鉴定机构是例外。这种模式是批判法院垄断鉴定人选任权的基础上寻求的救济,也是诉讼契约在诉讼中的重要体现,是民事诉讼有关鉴定中的新内容。当事人不能就鉴定问题达成诉讼契约的,人民法院方能指定鉴定人。

合意产生了鉴定人,当事人不能再就鉴定人的鉴定资格提出异议。但合意对于鉴定结论有无效力?即当事人能否对鉴定结论提出异议?《证据规定》没有作出规定。有观点认为:当事人合意产生了鉴定人,意味当事人就委托鉴定问题达成了一个诉讼契约,鉴定的最终结论理所当然地包括在这个诉讼契约中,并受当事人合意的约束,无需经过双方当事人的相互质证而自然成为裁判所依据的证据。此种观点对当事人合意内容进行了扩张解释,我们持不同观点。理由是:1、形式上,当事人合意标的是鉴定人,而不包括鉴定结论的效力。2、由于合意产生鉴定人时,鉴定结论尚未形成。鉴定人能否尽到合理的谨慎与注意义务,能否恪守职业规范,尚不可知。而如果将鉴定结论的效力也作为合意内容,则因其涉及重大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当事人达成合意的机率将大为减少,程序设计的价值难于实现。3、在

我国民事诉讼体制下,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但有与一般证据存在区别。鉴定人被视为法官助手,执行准司法权,鉴定结论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影响力,甚至代替法官从事了部分职务活动。当不服法院裁判时,当事人尚有上诉、申诉等程序救济;而合意产生了鉴定人,鉴定结论不经辩论当然成为裁判所依据的证据,则当事人失去了救济渠道,显然不当。

3、举证期限与证据交换。

举证期限是证据开示制度的组织部分,而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关于举证期限的确定,《证据规定》第33条规定了两种方式:当事人合意确定和人民法院指定。这是首次由司法解释赋予当事人确定举证期限的权力,表面似乎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扩张,其实是加重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同时,由当事人合意确定举证期限,有助于确保当事人对诉讼公正的信心,加强法院的权威和公信力。审判务实中,为诉讼成本计,在送达诉状、传票同时,人民法院即指定了举证期限,而没有给予当事人协商举证期限空间。当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后,当事人能否合意改变?这涉及当事人合意的举证期限与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发生冲突的处理。从诉讼契约角度考虑,我们理解,当事人可以合意改变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在允许当事人约定的诉讼事项上,当事人的约定应当优先适用。同时,《证据规定》首先规定的即当事人可以协商举证期限。《证据规定》没有规定当事人合意举证期限的上限、下限,人民法院是否对当事人约定的举证期限进行限定,以免拖延诉讼?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一方当事人恶意拖延诉讼,另一方断不会与其达成诉讼契约。

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时对逾期举证的证据不组织质证,这是举证期限最本质的内容,证据失权制度得以正式确立,对原民事诉讼立法采用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是重大突破,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存在重大影响。但证据失权制度之目的是防止当事人进行证据突袭,使对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当事人并非故意不按期提交证据,对方当事人出同意质证的(可能基于查明案件事实考虑),人民法院就应当尊重当事人之间就诉讼证据逾期提供达成的合意,对此部分证据组织质证,并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三、就审级利益达成的诉讼契约

在二审期间,当事人能否提出反诉,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作出规定;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实际意味上诉法院不对当事人提出的反诉进行审理。与此处理相同的还有对于原审原告在二审中提出的新的诉请。这种做法忽视了当事人的意愿,不利于诉讼效率价值的实现。这是因为,为了及时解决纠纷,当事人可能愿意放弃审级利益,而这是私人利益,在不损害社会公益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应当允许自由处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530条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存在类似规定。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当事人就审级利益达成诉讼契约,二审法院可以对反诉进行审理,但有待立法正式明确。新晨

四、当事人责问权的放弃

按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一审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第二审法院一律裁定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发回重审是基于当事人审级利益的考虑,以维持审级制度为目的。但在理论上有忽视当事人责问权放弃之问题。所谓责问权,指当事人对法院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行为提出异议,主张无效的权利。当事人在知道违反有关诉讼程序规定的情况下,如临时调整审判组织组成,以至间接影响当事人申请回避权的行使;如答辩期未到而开庭的;如审判人员没有在庭审笔录、合议笔录上签字;均是一审程序存在重大瑕疵。经法官明确提出,当事人不提出异议,则丧失了对此陈述异议的权利。基于程序安定性的要求,一审存在违反诉讼程序的情形,当事人放弃责问权的,二审法院不得发回重审。

辩论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潜能德育;主题班会;策略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构建了“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围绕潜能德育,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主题班会是我校实施“潜能德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主题班会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那么怎样组织和召开主题班会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经历,谈谈我校“潜能德育”视角下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主题班会的选题策略

主题是班会的灵魂,任何一个取得成功的主题班会都有鲜明突出的主题。开好主题班会,首先就要确定好主题。主题具有导向性作用,它将确立班会的发展方向。那么,怎样选择班会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原则:需求性、教育性、针对性。

(一)需求性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潜藏的需要划分成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类不同需要,并认为伴随着需要不断满足,人的潜能逐渐得到开发和实现。学生在中职三年中,不同年级时存在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班主任应在了解学生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成长需求和专业特点等因素,选择不同内容的主题班会,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促进其潜能开发、人格完善和能力提高。我校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和总结提炼,每学期开学前都会向班主任发放本学期每周主题班会推荐表,高一、高二、高三都有不同的重点教育主题,即使是相同的教育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班主任根据自己班级的年级、专业和班级具体情况,在和班委会充分探讨的基础上,确定班级的学期主题班会安排表。

(二)教育性

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在定主题时应考虑召开主题班会的目的,切勿泛泛而谈。如现在大家都在围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系列活动。在谈“中国梦”时可以结合所学专业,谈谈职业生涯规划。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更多地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抓住其中的某个关键词作为班会主题,这样以小见大,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话可说。例如,我校的一个《青春年少正当时》的主题录像班会在市级比赛中获一等奖,该班会目标为:(1)认知目标,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认识到善行价值品质的美好;(2)情感目标,激发弃“恶”扬“善”的积极情感以及从“善”的决心;(3)行动目标,认识假恶丑,践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三)针对性

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主题的确定必须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学专业,进行筛选、提炼,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入学后,学生因为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等方面原因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可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了住校生活等。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组织“我们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使学生和谐共处,融进这个班级大家庭,早日适应高中生活。另外,要注意主题和标题的区别。一般班会的比赛或学校布置的班会,只会规定一个主题,各个班级在实施的时候,应该围绕主题根据班级实际来定一个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不要大而空,要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拟定标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例如,我们学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分别要以“细节决定成败”“赢在执行”“追求卓越”为主题进行主题班会课比赛,而各个班级的标题基本是不一样的。

二、主题班会的分工策略

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一学期的班会主题确定后,我一般采用项目负责制执行主题班会任务。每个班会主题作为一个项目,由多名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负责完成。项目负责制流程为:选择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自评项目,学期结束评选最佳项目团队。项目负责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标,激发班级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团队成员取长补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三、主题班会形式设计策略

班会的形式直接关系主题班会活动的效果。班会形式应该由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决定。学生喜欢的是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所以设计班会的形式,要使学生喜闻乐见。常见的主题班会类型有论理式主题班会、交流式主题班会、文艺型主题班会、竞赛式主题班会、纪念性主题班会、实践性主题班会、模拟式主题班会等。主题班会成功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班会活动形式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等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具体的主题班会上可采用游戏式、讨论式、演讲式、表演式、案例式、辩论式、体验式等多种班会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总结,并从中受到感染、启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和主题服务的,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能把一堂主题班会课开成一次娱乐活动。

四、主题班会的准备策略

开好一个主题班会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重点是以下几个:

(一)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主题班会要开得成功,必须全体学生参与。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1)向学生说明班会的主题、目的和意义。(2)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根据分工要求做准备。如“小事不可小视”主题班会,要求每位学生找找班级、学校里有哪些不良习惯,找找自己有哪些坏习惯,思考如何改正坏习惯等问题。(3)确定重点发言和表演节目的对象。如辩论式主题班会要选出正反方的辩手;以“技能学习经验交流”为主题的班会要选出技能拔尖的学生来谈他们的学习经验。(4)召开班干部会议。发挥班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班会的程序,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

(二)确定主持人和发言稿

确定主题班会的主持人很关键。到时,控制班会场面和处理突发事件,除了班主任临场指导外,一般由主持人来把握,这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准备节目

为了班会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一些主要节目如,相声、小品、朗诵、演讲、合唱等,要事先进行认真的排练。比如,在“小事不可小视”主题班会中,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的坏习惯用小品的形式反映出来,小品由学生自己设计、排练。

(四)邀请嘉宾

根据班会的需要,邀请嘉宾有针对性地谈谈对某问题的看法,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全面、深刻的教育。嘉宾可以是校领导、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家长代表、社区领导,还可以是警察或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

(五)布置会场

为了体现班会课的特点和要求,课前要认真布置会场。首先要在黑板上认真书写班会标题,学生的桌椅要根据班会需要进行适当的排列,桌面上不要放置与班会无关的东西。会场布置最重要的是突出主题、美观大方、方便表演者进出。另外,也可通过创设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增强主题班会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例如,开展礼仪教育的主题班会时,可以在教室悬挂“八礼四仪”的横幅、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的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警句,出一期文明礼仪的专题黑板报等。

五、主题班会的实施策略

(一)脱稿

主持班会课前要准备好班会流程的串词,将班会课的各个环节用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自然串联起来,使班会过程成为层层推进的一个整体。班会主持人最好能脱稿,实在不能脱稿的,也要做到比较熟练,切忌完全读稿主持。

(二)班会导入主题

班会的导入方法常用的有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这些导入的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采取巧妙的方式将学生引进主题。

(三)过程控制

班会过程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包括行动和思维,不能只是让学生身体行动起来却不带动学生的思考,否则这个动是没有意义的。在活动的过程中主持人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交流。

(四)班主任点评

班会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班主任做简短点评,一方面对班会课的实施过程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另一方面对班会主题进行画龙点睛的升华,并对学生提出期望。

(五)团队总结

每一次班会结束后,班主任都要跟项目团队一起,对班会课的全过程进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积累经验。

(六)追踪

教育主题班会结束后,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要进行追踪教育。特别是在班会做出的决定或承诺,班干部要认真监督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主题班会的目的。

六、主题班会的评价策略

对主题班会效果的评价既是为了考察班会是否成功,更是为了改进。主题班会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班会题目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形式是否多样、是否有创新与亮点;过程是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效果能否激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评价,不断提高班会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霞,杨敏.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主题班会组织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4):48.

[2]林广婷,彭辉,钟芝兰,等.中职班级职业化主题班会活动的实施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7(8):20-22.

[3]高友凤.职业中学主题班会展示课的实施策略[J].学园,2014(24):190-191.

辩论理论范文第5篇

谁都知道家长滥用权力是不对的,但是不能因此说家长职位的存在有问题,家长的职能是多余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家长滥用了权力,说明我们知道他不滥用的界限在哪里,说明我们已经承认他是有“事”可做和有“事”应该做的。我们通过一定的政治法律措施让他在其位谋其政就是了,他还是要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的而不是变成一个不作为者。

过去的年代里,完全计划经济已经让大家受尽苦头,现在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国资私有化等等问题也让大家看到了另一个错误的苗头。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某些问题的界限在哪里,比如政府职能和国家干预有何差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是政府职能和国家干预手段?这种辩论是有益的。

以上是张建平先生的意思,

郎咸平教授说“我们需要这一代的党国领导人,是一个精英政府,而这个精英政府他努力的目标,是创建出一套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创建出一个法制化的中国,而这个法制必须先规范政府的行为,然后再规范个体的行为。”他的话是经济理论还是政治理论。张先生说把政治开明、司法公正等等问题都纳入经济学的管辖领域是越权嫌疑严重,也表达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法律措施让家长在其位谋其政,那张先生认为郎咸平教授是一个经济学家还是政治学家。解决中国问题是要政治解决还是经济解决。归根结底之后郎咸平肯定得解释,这个法是由谁来制定和由谁监督才会有效。

吴敬琏教授说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社会资源的基本配置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以前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些话是经济理论还是政治理论。为效率和寻找什么是市场机制,从纯经济理论理解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在这种滞后的政治体制中使经济学被社会指责,张先生又有何感想,我认为通过市场的充分竟争和促进经济增长是纯经济理论而已。

近来铺天盖地的对经济学家的指责,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国企的改革,这种改革原本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国企的资产是中国通过一种外来的理论指导,再通过政治革命从各种资本家手上得来,再通过全体国民在艰苦中积累得到的财产,而现在,对这些企业权属还没有确定之时,还没有到创业者手上之时,就开始由所谓企业精英拍卖和转让,把它作为经济学中的商品问题来解决,这是政治的问题,但在中国的政治理论中却又不能让这些企业象东欧那样,在先公正地分配与所有的劳动者后,再寻找重新组合来产生新的持有团体,因为这个社会不能容忍私有化的存在,私有制的存在会使权力到下层的手上,社会只能容忍权力的存在在国家手上。郎咸平似乎是在这种无可奈何中提出“创建出一套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创建出一个法制化的中国,而这个法制必须先规范政府的行为,然后再规范个体的行为。”在不能从下去监督中只能寄希望于上面的自我监督。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财产分配问题,在财产的合理和公平分配上才会去产生经济学,如农村改革的土地承包。于是在政治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之时,为什么要将责任推向经济学家上,为什么要将责任推向研究经济效率的人身上。难道所有的政治家就不去负这些责任吗?

所看到的中国新产生的问题更多是政治问题。在所谓的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所有的改革中并没有看到权力的改变,即便是口口声声喊行政放权的国企,都是政府垄断着权力,是一种握紧怕死,放开怕飞的改革状态。根本看不到国家中的教育行业和医疗行业的市场竟争,看到的是中国国民在这个既由政府垄断,又希望为摆脱其负担和无效率的管理体制。不得不向行业付与权力来对百姓的任意宰割。而其由此造成的后果全作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作为自由经济的结果,在中国,我实际不知道百姓已有了多少自由的选择,还不知道百姓是不是能有权力,自由地去选择那些勇于收费来改革的局长和官员。还不知道国家在稳定压倒一切中付与了多少权力来监督政府,中国的经济学还是象上世纪革命年代一样,糊糊涂涂钻进了为政治需要的套子里。

不必需要在提出资源配置后再提效率,国家相信计划经济在对资源的配置中,是存在着权力后去调拨会得到更好的配置,但计划经济在配置后是不是形成很好的效率又是另一回事,我所看到的是政府的改革只是在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后的改革,即什么是资源,通过什么方法去调动和调节资源的重新认识之后,得到一种有别于以前行政权力调节和调动方式,这种方式是从对货币的意识形态改变开始,从资本家剥削下肮脏的货币,不知不觉的在政府中,改变成为利用货币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有效力量,通过货币可以调动资源挖掘资源,吴敬琏教授的“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取代以前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时变成了以货币机制和计划增长率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源源不断流出的货币成了政府的资源,使政府的从以前的通过行政权力调动的资源,变成了货币调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让货币一下子不再见到其政治本质,而完全变成了经济的行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就在货币的供给下形成,而不是在自由和私有的改革中产生,社会和人们一下子看到,市场经济就是市场上有东西出售,而这些东西有了钱就可以购买,于是国民就在这意识形态的改革中得到重新认识,从上到下向钱看。原本在马克思看来是最政治化的货币不再政治,社会在GDP增长中却认为已经理解和发展了马克思理论。诸不知这反而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冲击,使马克思理论的信仰崩溃,更由于货币的流出中会在权力没有得到监督时,会因有权力存在改变其流出的方向。改变其流向的阶层和群体,经济学的问题变成了政治学问题,这种原本是政治的问题,在发现西方的凯恩斯原理之后照搬利用,在发行货币上不看自己的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区别,就天真地只从经济来理解,中国改革也由此因政治因素变成混乱不清和畸形,也使经济学家分不出该从什么方位入手来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家是不得不先转变成政治学家,并在政治学家的指导下去研究经济学。

不去批评郎咸平计划经济错误,也不去批评吴敬琏市场经济错误,只有承认了他们为中国改革在努力,在他们的努力中,让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贫乏和混乱。

辩论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无领导小组讨论;实践实验;课程教学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高行政效率,需要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的专业公共行政人才。这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如何更好地培育专业公共行政人才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这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教育部增强本科教育思想,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践实验课程比例,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案列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情绪控制、综合分析等实践能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是改进和完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实践实验性课程教学的关键;将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融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实践实验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和尝试。

一、无领导小组讨论概念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种面试方法,通过指定一定数量的被测评者(6—10人)集中在一起,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给定的某一问题,由被测试者独立思考、自由发言,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不指定专门负责人,被测试者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发言机会是均等的。测试者通过对被测试者的发言次数、发言内容质量以及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左右局势的能力,评定其综合素质,选拔、甄别人才的一种技术方法。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松散性、情境性、模拟性、讨论性、测评性等特点,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融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

业实践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实践实验课堂教学中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教师教学不再是以“自编、自导、自演”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演”、“独白”,学生作为受众,不再是单一的接收“容器”,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主体性”角色得以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以锻炼,这样有助于提升政治学与行政学实践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知识、行政知识的获得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有利于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第一、注重“以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价值理念,是课堂教学必修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遵循学生个体异质性,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营造宽容、激励、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无领导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负责人,参与讨论成员之间平等的,这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第二、注重“情景模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中情景模拟,源自于生活、源自于实际,构建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某个职业角色处理事务,能让学生体验到“现实感”,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关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第三、注重“因人施教”,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无领导小组讨论不是简单的讨论式教学,具有人才能力、素质测评功能。在讨论过程中,不是讨论者发言、讨论,总结,就讨论结束,还要利用测评技术对讨论者的总体表现进行测评,对其能力进行区分和评价,以鉴别其能力、素质、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某一标准。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区分出参与讨论者在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进行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第四、注重“互动交流”,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单向式”进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向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学生沟通协调技能的提高。在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参与讨论学生围绕指定问题独立思考,广泛、主动参与讨论,创造互动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2.有利于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掌握一定公共行政技能,能在国家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基础还要掌握相应的行政技能。在政治理论基础方面,要系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在行政技能方面,除了要具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现代科技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应急应变、组织管理、领导控制等行政实践能力。因此,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实践实验性课堂中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有助于学生行政实践技能的提升,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有利于从思想上增强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第一、有利于从思想上增强学生就业意识。刚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有一定的脱节,求职技能欠佳。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让其充分认识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才选拔方式,测评要素、选拔程序,进一步掌握无领导小组讨论技巧,增加对就业知识的了解,从心理上、思想上为如何做好就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准备。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据研究显示,大学生是否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爱岗敬业精神、事业进取心、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关注的指标。其中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之一,仅次于敬业精神。这表明,非认知技能的培育问题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学生对特定问题认识形成的见解,需要有效的表达出来,在表达过程中,力求做到普通话标准、用词准确、无哆嗦、重复、冷场现象,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特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抓住问题关键,多角度解决问题措施的培训,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一些两难问题的巧妙回答,有效地提高学应急应变能力;通过对讨论问题形成的意见达成一致,有效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学生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堂教学的全方参与,锻炼了就业技能,为毕业求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实

践实验教学中的实施流程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实践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分为准备、实施、总结评价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1.讨论题目设计。如何设计科学的讨论题目是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关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题目,能有效激发对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发挥主体性角色,积极发言、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讨论氛围更加热烈,教学效果更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一定行政技能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反映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突出讨论题目内容的专业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能用所学政治知识、行政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感,提高政治觉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既能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体现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特点。二是辩论性。无领导小组讨论顾名思义,关键在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通过评委对参与讨论者的观察评价其能力素质。为此,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设计题目不是阐释某种理念、表明某种观点或者立场,而是在于讨论的过程。所以,题目设计要体现辩论性、冲突性,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才能激发激烈的讨论,才能让评委观察到每个讨论者的言行举止、心理素质、情绪控制、应急应变、组织管理等能力的真实表现。三是实际性。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的设计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设计的题目源自于社会,源自于学生生活,学生的关注度越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就越高,能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言,从而保证教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达到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目的。四是适度性。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难度要适度,不要过于简单,无需大家思考、开展讨论就达成意见一致,让学生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题目设计太难,让学生望而生畏,头脑一片空白,无法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不能有效进行讨论,影响课堂氛围。所以,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定要难易适中,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给学生创造讨论发言均等机会,使讨论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五是平等性。无领导小组讨论顾名思义,就是“无领导”,大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特别的角色身份,即使有角色分工,也是平等角色。除此之外,题目设计还要考虑学生知识、经历、阅历是否平等,这样大家才能平等充分参与讨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2.确定测评要素。精确、科学合理的测评要素能准确的反映学生个体异质差异,是后期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的依据。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技术,测评要素主要包括:举止仪表、语言表达、综合分析、人际沟通协调、倾听能力、应急应变、说服辩论、情绪控制等能力要素。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测评要素设计要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既要体现无领导小组人才选拔要素内容,又要体现政治学与行政学实验实践课程本质属性。例如把学生是否能熟练应用政治理论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新时期国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对当前国家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分析研判;对社会上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等能力纳入测评要素。3.组织培训。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对无领导小组讨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的前提。教师作为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的组织者,在开展讨论教学前,要对学生开展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让学生充分认识无领导小组讨论功能作用,掌握讨论流程、讨论技巧、注意事项等,以便讨论教学的顺利开展。4.小组划分。把无领导小组融入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尽可能有角色扮演。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为讨论组、评委组、记分组、计时组、观察组五个小组。参与讨论人数一般6—10人合适,每组人数最好为奇数,这样有利于防止争议双方观点一致人数对等,陷入无止境的争议讨论中,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讨论小组男女比列要协调,性格乐观开朗的学生要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搭配,以便形成互动效应。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不设定领导角色,不指定位置,确保讨论小组成员的异质性。评委组由5—7人组成,主要评委由教师担任,其他评委可由学生担任,按照测评表对参与讨论者讨论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记分员由2名学生担任,主要负责统计分数。计时员由2名学生担任,对发言超时人员进行提醒,严格规定时间进行讨论。班上的其他学生为观察组,观察记录讨论者的现场表现。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主要由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总结陈述三个阶段组成,时间最好设定为40分钟。1.自由发言阶段。教师宣读讨论题目后,参与讨论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构思发言提纲。随后,并按照座位序号依次阐述观点,发言时间为2分钟。此阶段,教师要对每位讨论者的发言认真聆听判断,如发现学生发言内容偏离讨论目标,出现立场失误或违背伦理道德时,要及时进正确行矫正引导。2.自由讨论阶段。在一阶段时间控制在25分钟以内,教师不干预每个讨论者发言,每个讨论者要继续深入阐明对自己观点,提出理论和事实支撑依据,对自己观点进行矫正和完善,以提高自己观点说服力,获得小组成员的支持。并对其他讨论者观点进行辩驳评论,形成共识,达成一致意见。3.总结陈述阶段。自由讨论结束后,通过讨论小组协商一致,推荐一名代表用3分钟时间就讨论题目达成的一致意见进行总结陈述、阐释。

(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评委评价、教师评价三个阶段。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参与讨论学生对在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个性特点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自我对照检查和剖析。通过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促使讨论技能的提升。2.评委评价。评委评价是总结反馈的重要环节,评委组成员认真观察了每一个讨论者在讨论过程表现出来的行为,聆听了每一个讨论者的发言并记录在案,根据其表现评定等级和分数。因此,对每一个讨论者的评价最有发言权。作为课堂教学手段,评委组成员对每一个成员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对参与讨论学生某一方面能力存在问题进行针对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不足,针对性改进。3.教师评价。教师作为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评价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对课堂讨论展现的优势,不足、存在问题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完善措施。其次,教师要对参与讨论学生的观点的深度性、广度性、高度性,言行举止规范性、思维活跃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发言的积极性进行逐一评价。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观点过激、偏执或立场失误,积极性不高等一些共性问题,要立即进行矫正和引导,引起学生重视。最后,教师评价主要以正强化为主,对学生新颖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对讨论中表现不足的学生,课后单独交流,帮助其克服不足,提高学习讨论技能。

参考文献:

[1]罗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管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85-87.

[2]杨积堂.法学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7(5):52-56.

[3]孙健敏,彭文彬.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程序与原则[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35-40.

[4]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辩论理论范文第7篇

内容摘要: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契机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时代的变化、学生职业需求和学情、教学现状等情况分析,文学概论课程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关键词: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性

为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众多地方性高校纷纷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这就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要注意增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文学概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联系紧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定位是把它当作理论课,重在对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忽视了它的实践性。这也导致其普遍不受欢迎: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过程抽象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适应新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在分析文学概论课程现状的基本上,文学概论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考核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文学概论课程现状分析

(一)时代变化。王一川教授指出“从文学教育的核心媒介看,不再是过去的纸质媒介主导而是电媒主导,即以电子媒介为文学教育的主导型媒介,以及从电子媒介返销纸质媒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电子传媒时代。网络文学、自媒体、直播、影视等大众文化兴起,影音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梨花体”盛行。读图时代阅读纯文字作品的越来越少,纸媒衰落,甚至有人喊出“文学死了”。

(二)学情分析。电子传媒时代,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电影、电视、音乐作品而不是纯文字作品,大部分学生对影像类艺术的兴趣要远远高过纯文字作品。而且现在高校学生认为专业课及格就行,忙于考证,对纯文学文本也没时间阅读。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阅读贫乏、阅读档次不高、阅读兴趣不足。因此学生无法把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化现象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由于受中小学教育影响,很多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理论思维。

(三)教学现状。文学概论教材种类很多,而最经典、使用最广的是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因此,大部分高校文学概论课教学内容框架基本上都是根据此教材围绕着文学活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板块展开。由于文学概论理论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学生难以自己理解,传统的教学多是采用讲授法,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特别侧重文学本体论和文学活动论部分,这部分概念原理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理论的讲解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对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等讲授较少。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印象也是枯燥、理论化、难以理解、收获不大。面对这些问题,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切合实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二.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考

(一)更新教学理念。以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单向传授型”,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记笔记。这种“单向传授型”课堂是为了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习惯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自学能力,不愿意也不会自己去花时间找资料思考解决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认为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观念陈旧固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学生也要树立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观念。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转变观念,才能促成“双向交流型”课堂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学?”“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文学风格与作家人格的关系”“你是如何进行创作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来思考并试图提出新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来相互讨论,学生才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探究者,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二)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侧重理论部分的讲授,学生收获较少。教师要在分析学情和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理论思维欠缺,阅读面窄。为顺应学生的基础和接受水平,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先易后难。首先,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作品学习作品论,打破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对作品有全新的认识,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和积极性。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创作实践活动和经验学习文学接受论、创作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后,最后学习文学活动论和本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教育、培训策划、编辑记者、文员等工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晦涩艰深的理论学习对学生实用价值不大,可精简出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重点学习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其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注意当下性和实践性,多进行文本和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的分析探讨。而文学作品论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把握,文学接受论中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欣赏和解读的方法,正是教师、编辑、记者等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也能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提供指导。因此,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应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中之重。

(三)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待文学活动论和本质论这两章,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点时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总结概括得出结论。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扩充信息量,可以运用图片、视频、案例等生动直观、条理清晰地展示授课内容,在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文学作品,可选择恰当的、学生更感兴趣的网络热点、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文学等,如在讲叙事性作品时,选择最近大热的电影来分析,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只起引导总结作用。文学作品论、接受论、创作论部分多采用巧设情境的趣味式教学。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举行讲故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辩论赛,戏剧节、文化考察等活动,既调动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尝试“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问题意识。“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因为只有自主选择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拥有强劲的动力”。学生在课后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课堂上不再讲解新知识,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课堂上完成作业。

(四)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从文学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文学活动的实践者,必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既要将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量细读经典作品、观看经典电影,做好课后读书报告和电影评论及课堂读书分享活动。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经典电影,每次课安排5分钟由学生轮流作读书分享,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这既是对读书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演讲和口才的锻炼。同时课后做好读书报告和电影评论,先由学生互相交叉评阅然后教师评阅,共同交流,教师最后来总结,把读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文本解读、电影和文学评论实践经验来提出疑惑的概念和问题,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布置新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再一次把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中来发现和思考新的问题。重视学生课后自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向报纸刊物、网络文学平台投稿。这些课后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五)改变考核方式和内容。课程考核也必须与教学改革相适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一般课程考核主要是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期末考核占比较大。传统的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评定,考核意义不大,可以设置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和任务作为平时考核的内容,并加大平时考核成绩比重。期末考核主要采取闭卷考试形式,题型大致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构成,侧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表面上看题型丰富,实则单一,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学生的理解分析、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可以变闭卷考试为形式多样的考查,采取论文写作方式,或设置开放性和实践性题型,如分析题、评论题,考查学生对当下的、活生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必须进行教学和考核上的改革,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分析解读文本,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传媒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4-8.

[2]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42-46.

[3]罗杰斯.对教与学的个人观点[C]∥罗杰斯著作精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辩论理论范文第8篇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教师进行了系统的会计核算理论知识讲解后,再通过案例的方式重现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财务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经过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现实意义。

(一)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共同行为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占的分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究竟孰轻孰重?“灌输式”教学体现出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足之处显而易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放任自由,又失去教学本身的意义。随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的主体作用的平衡,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生以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体现出积极热情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思维也很活跃;老师仅仅是观摩和少量的辅导。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人们往往对自己参与的事情很热情和主动,所以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高。

(二)既可巩固理论知识,更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讲课、作业、模拟实验实习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巩固理论学习的最好方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讨论一些实际问题,犹如管理者“当事人”一样,身临其境,处理问题,分辨是非,提出方案,因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同学来组织案例分析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过程中,需要同学扮演组长、成果展示代表等不同的角色,那就有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更有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需要学生查阅学习相关资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进行案例讨论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查阅相关知识,写出讨论提纲,在案例讨论完之后,需要有展示讨论结果环节,需要撰写及制作案例分析报告,还需要阐述案例分析报告,这样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另外,在案例讨论过程中,通过激烈地辩论,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对所学的知识也更会运用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是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成就事业的核心能力。可见,案例教学法对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教师要成功的上一堂案例教学课,选择案例是关键,既要求教师熟悉案例,又要求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会计理论理解透彻,还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在满足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的同时又能完成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选择成功的案例要求教师要深入实践,才能获取适用的案例,这样对教师理论联系实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业务素质可以不断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似乎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相关财务人员,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分析讨论归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拓展学生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迈出一大步。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更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包括5个阶段:

第一是教师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案例准备阶段一般是在开学时,结合理论教学计划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素材,所选择的案例素材一般应该具有常规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常规性就是案例素材要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核算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业务。典型性是要求案例素材要反映的经济业务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会计核算的本质。启发性是指案例素材要能起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教学中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选定案例后,将案例精简,最后提出思考问题,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料。

第二阶段是学生自行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小组集中讨论前3~4周,首先将学生按每组8人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学生的兴趣分配2~3个案例资料,并布置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收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考初步形成自己关于案例中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准备在小组讨论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三是小组讨论阶段。当学生个人自行准备阶段完成后,就按小组集中讨论,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该小组统一的讨论方案。

第四是现场展示讨论方案及评分阶段,这个阶段里各小组要选派代表以PPT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演讲该组的讨论方案,其余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同时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以及阐述不同意见,最后由评委打分。评委由教师以及每组选派一名同学组成,为了鼓励同学积极发言以便达到更好的讨论氛围,除了给每组打分以外,同时给积极提问同学所在的小组加分。分数将计入各组成员的平时成绩。

第五是教师总结引导阶段。所有小组展示完毕后,将由老师总结点评各组的讨论结果,针对重点或有争议的问题再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实践能力运用能力更大的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学时,影响案例教学质量

非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一般只安排理论和实验实习课时48学时或更少,没有专门的案例教学学时,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环节往往要靠挤占理论课时。这会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同时案例教学的质量也不能保证。

(二)案例的选取有较大难度

案例教学是否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而案例质量又取决于是否来源于实践,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否与理论教学知识点相贴近。此外,案例质量还取决于案例的难易程度是否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层次相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想要收集到合适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困难很大。没有第一手资料,想提炼整理形成高质量的案例资料也就很困难。

四、完善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一个学分的课时,专门进行案例教学

如果能在生产实习环节增加一个学分的学时,专门进行案例教学,就为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考试

在教学中能否成功应用案例教学,其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而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会计实务经验不足。如何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的考试,这些考试内容都是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通过相关考试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具有相应资质证书的教师,学校应当创造条件让其走出校门,到各企业单位去兼职,以提高他们的会计实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收集宝贵的案例资料。

五、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