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发展六五规划范文

教育发展六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2-03-02 06:10:50

教育发展六五规划

前言

教育是国计,其教育发展关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教育是民生,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家庭理想,改善生活质量,享受精神文化的必然需求。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坚持按党的教育方针办学,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提升教育内涵,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坚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生本教育理念进一步确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阶段是我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全面提升的五年;是保障民生,促进公平,提高人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精神及《市教育发展行动方案》的五年。发挥好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社区的作用,既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科学统筹规划好教育,对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发展概述

(一)学前教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78所,在园幼儿5.6万余人,学前一年入园率92.1%,学前三年入园率67.3%。

(二)义务教育: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85所。其中小学334所,在校生16049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01%以下;普通中学128所,初中阶段在校生81242人,入学率101%,辍学率为0.89%以下。16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96%。18周岁人口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7.77%。

(三)高中教育:全市共有普通高中50所,在校生44767人,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

(四)职业教育: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在校生22447人,比“十五”期间翻了二番,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4.4%,年中职毕业生取证率、就业率均达95%以上。

(五)成人教育:“”期间全市扫除剩余文盲1111人,脱盲巩固率达99.7%,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城镇达99.7%以上,农村达99.2%以上,复盲率1%以内。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4万余期,发放教材1.2万余册(套),每年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知识培训近40万人次。

(六)特殊教育: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残疾在校学生1000名,其中普通职业技术学校随班就读78名,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87%。

(二)教育资源得以优化

坚持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核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服务功能,“”期间,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达14.8亿余元,与“十五”相比提高64%,先后实施中学、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二十一中、桃李路小学及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布局调整项目和校安工程项目347个,增加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建成区县教育局信息中心和校园网31所及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和电子阅览室104间,建立了市级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研平台,各级各类学校由1076所调整到485所,进一步优化了办学条件,缩小了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七)师资配备:全市共有教职工18528名,其中专任教师17667名。硕士学历教师174名,占教师总数的0.9%;本科学历教师9824名,占教师总数的53%;大专学历教师6015名,占教师总数的32.46%。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13%、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2%、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4%。

二、“”期间教育发展成效

(一)优先发展战略得以落实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事业,将“科教兴市”确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出台了《关于促进市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市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市教育发展行动方案》,为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确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进入西部先进教育行列”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财政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突破了4%,年达到4.34%,超出国家纲要规定标准0.34%;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4.90%,比上年增加2.71%。“”期间全市教育投入达85.31亿元,年均增长30.37%,人均受教育经费近3900元,生均受教育经费近29116元。预算内教育拨款由2006年的9.37亿元增长到年的27.07亿元,年均增长34.47%。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和“两基”工作的巩固提高。

(三)办学质量得以提升

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全市撤销乡镇教委,建立了以乡镇政府负责、中心学校管理的农村教育工作机制。先后整合一中、三中等一批教育资源,实现了基础教育初、高中分离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一职、二轻中专,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成立了生本教育协会、民办教育协会,积极推进制度强校、教科研引领、培训提高、专业督导工作,教学常规管理不断规范。转变教育观念,以“生本教育”、“学案导学”、“小班化”教学研究等为抓手的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功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期间全市共为全国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54636人,其中本科学生22140人,高考上线率由2005年70.2%提高到年的91.9%,提高21.7个百分点,本科上线率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累计培养3万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四)素质教育得以推进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开展“市德育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构建了新型学校、家长、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以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市100余所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有20余所学校成为校园文化示范校。重视学生身心健康,通过阳光体育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体活动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室的建设,强健了学生体魄,健康了学生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全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市民素质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完成了国家一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

(五)师资素质得以强化

坚持凡进必考,拓宽教师来源渠道,试行自主招聘和开通研究生招聘的“绿色通道”等形式,五年来,招聘教师1926名,特岗教师898名,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得以进一步改善。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建立校长动态管理和培训机制,推行公开竞聘方式,五年来有302名干部充实到校长队伍中。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完成了16000多名教师的全员培训,4000余名校长、骨干教师赴省外、境外参加了高级研修,促使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改进,课堂效率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优秀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制定了《市优秀教育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意见》,进行了名师、市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优秀人才的评选,全市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育人才等近2100余人次,对全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七项要求七项禁令》,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关爱教师,开展以“塑阳光心态,做幸福教师”为主题的“教师职业幸福服务年”系列活动。建立教师交流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市中小学校教师支教、交流任教工作意见》,建立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促进区域内教师交流合作。健全完善人事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教师岗位设置,通过实施全员聘任制,有效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六)惠民政策得以兑现

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期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城市免杂费资金5.28亿元,受惠学生104.55万人次,137.41万人次学生享受了免费教科书。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非寄宿制贫困学生学习补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由50元提高到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的标准;对寄宿学生实施小学800元、初中1000元的生活补助,对非寄宿学生实施小学40元、初中60元的学习补助,并在足额拨付生均公用经费的基础上给予生均80元的取暖费补助。年起,又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关注学生健康,从年起实施“学生营养工程”,市、区(县)两级政府投资近500万元,对全市1.9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生每天早餐提供一杯牛奶、一个鸡蛋。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矛盾

(一)机遇与有利因素

“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转型,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更加文明的时期。教育面临国家战略调整带来的重大机遇,在全省建设以为中心东部城市群的战略布局中,教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做强、服务全省”的要求,教育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1.国家和省分别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将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任务。

2.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及我省经济持续增长,对教育的发展将会提供更强大的财力支持。

3.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以为中心的东部综合经济区,要求“做强、服务全省”。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在集聚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4.“十二五”时期,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四个发展”和“一统三基”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人口及学龄人口预测

1.根据统计部门有关数据统计,全市人口总量由年的223.12万人增加到2015年234.82万人以上,年增加2.34万人,而0—14岁人口数将缓慢回落。

2.由于市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综合分析从年到2015年的学生规模数据,全市学生总数到2015年增加2.4万人,约为7.8%,小学学段学生数减少0.34人,约为2.1%,初中学段学生数增加0.83万人,约11.3%,普通高中学段学生数增加0.83万人,约为18.3%,职业高中学生总数增加1.04万人,约为47.1%。

(三)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由于地区差异,教育和西部其他省会城市乃至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牧区各县干部在省会城市定居,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城市建设,使市人口进一步增加;教育总量的有限性和全省对享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期盼以及基本服务均等化要求等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幼儿人园难、入园贵问题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二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需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未能完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育发展理念、管理水平还需泄一步提升。三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增强。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不相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四、“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指标、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大局,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为抓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目标

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育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特长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推进均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切实办好特殊教育,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

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评价制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着力推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

提高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服务社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入力资源开发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发展指标

—2013年,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实现县(区)域教育资源的初步均衡,打好教育发展的基础;到2015年,理顺以县(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普及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完善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二年毛入园率、三年毛入园率2015年分别达到96%、88%、8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保持在99%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15年达到95%。

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校生2015年达到2.8万人。

特殊教育:从年起,对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

民族教育:加大对全市民族学校的投资力度,积极协助省上完成民族职校、民族中学项目建设,促进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扶持2—3所优质民办学校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民办培训类教育机构办学行为,提升民办教育规模质量。

成人教育:逐步构建全民继续教育体系,至2015年,各县(区)各建成1所标准化成人教育中心。结合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实施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至2015年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至2015年达到14年。

(四)重点任务

1.校舍安全布局调整工程。以规划为龙头,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用三年时间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五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共实施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131个重点项目,其中校舍安全改造工程121个,资金总投入约38.5亿元,其中土建35.87亿、设备购置2.63亿,校安工程拆除重建面积61.8万平方米,加固面积28.52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约118.21万平方米以上。通过大幅度调整、高水平布局,到2015年全市学校由目前的485所调整到260所左右,消除布点不合理、办学水平低的学校,实现“市县办高中、区县办初中、农村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主并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辐射部分村保留的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班”的格局和“一减三增”的目标,即学校总数下降、教学用地增加,学校建筑面积增加,校均规模增加。

2.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5年,各类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卫生艺术等教学设施及器材配备达到国家标准,90%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图书室装备,中、小学生均图书量达到国家标准。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提升,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80%以上学校,实现校园网络教研资源、网络培训资源的全覆盖。数字化实验室在全市学校中占有一定比例。从而使城区省级标准化学校由50%提高到70%以上,农村市级标准化学校达到80%以上,全市省级实验设备达标学校达到50%以上。

3.示范性学校创建工程。设立《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及评估标准》,加快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引领、带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到2013年,全市示范性高中就读学生比例达到50%以上,高中平均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探索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建成1—2所创新型人才基地学校。加强科技、体育、艺术等特色高中建设,建成1—2所具有特色的国家示范高中实验学校。扩大国际教育培训与交流力度,到2015年办成一所有一定规模的面向外籍学生的学校。力争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4.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制定《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主导责任,大力发展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教育部门办园、其他部门办园、集体办园)为基础,农村地区以教育部门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园格局。城镇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要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进行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新建、改扩建、改善办园条件90所,使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32%,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体系。从年起,对低保家庭儿童学前教育实行补贴。

5.职教骨干专业建设工程。实施职教重点专业建设工程,调整专业布局,新增部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建立6个综合性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和100个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国家、省、市共建的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和涵盖一、二、三产业相关专业的实训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探索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校企合作、城乡一体发展、与国际教育对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双证获取率达到80%以上;到2015年全市“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50%以上。

6.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完善中小学师资队伍培养、培训、激励机制,拓展教师外培渠道,强化师德建设,培养一批学者型、专家型校长队伍及知识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做好教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我市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第一线的骨干示范作用。建立健全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从年起,县(区)域内每三年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0%。对在边远薄弱学校任教达到一定期限且绩效突出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进修、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从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长期在农村边远学校工作的教师。结合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同时多措并举,逐步改善城乡教师住房条件,加强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根据全省安排,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正高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到2015年,专任教师结构基本合理,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按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和岗位设置有关要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获得硕士学历的教师比例逐年增加,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9%,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

7.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英语、数学学科教学为突破口,以重点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带动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应用与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学案导学、生本教育、小班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动生本教育与本土教育相结合,构建特色的生本教育。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树立教育教学中发现或存在的问题即课题的意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提高科研兴教的能力。

8.德育、校园文化创建工程。改革德育教育模式,丰富德育教育载体,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在育人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和内涵、特色发展,努力形成一校一特色的教育格局。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科学民主办学和依法办学,以学校的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学校的发展,以尊重人格的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联合育人的途径使学生逐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9.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基本建成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市、区(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教研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网站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推进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任务,在推进全市建设全局中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安排,在保证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落实教育各项经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部门职责,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考核力度,将教育经费投入、学校标准化建设、校际均衡发展等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深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和完善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增长”。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逐年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同时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各种专项资金,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从年起,市级财政设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县(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年完成初高中分离的前期工作,制定市区初级中学移交各区管理的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到2015年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与学业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推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制度对接,继续加大均衡生的招生指标,到2015年,将均衡生比例提高至50%。

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严格规范考试次数和科目,规范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严格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严禁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有偿补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好各类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加强学籍管理,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保证师生身心健康;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新机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主要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实施名优学校集团化办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培育一批民办优质教育资源,遏制择校过于集中的现象;加强边远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工作,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县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行动,并实行捆绑式考核。建立健全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综合治理,优化教育环境。

深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发挥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实施素质教育督导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各项政策的监督检查。至2015年,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到90%以上;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到201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分别达到90%和10%以上。

(四)加强宣传引导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引导,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局面。要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加强文化建设,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五)强化督导检查

市、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督查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特别是对指标的落实要严格按照方案明确的时限强化督导,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被举报文档标题:教育发展六五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5919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