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地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多篇写作及规范格式,与文献撰写案例;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目标取向及实现路径研究》例题参考文献为标准。
[1]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2]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J].旅游学刊,2010,25(10):13-17.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4]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会科学,2009(7):54-59.
[7]聂长建,李国强.从“知识增量”向“知识升质”:以法学研究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3):62-69.
[8]张建华,刘仲英.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贡献激励机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1-7.
[10]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21-26.
[11]杨冠雄.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J].国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4.
[13]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23(4):58-63.
[15]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22(11):70-77.
[16]杨奎松,谢维扬,赵世瑜等.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关于“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的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1999(4):49-71,205.
[17]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张茂泽.论学术批评[J].学术界,2001(2):85-99.
[20]保继刚,王宁,马波等.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义的改塑与解构[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99-108.
[22]保继刚,张骁鸣.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J].地理学报,2004,59(S1):132-138.
附1:《论我国地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11(02):147-156.
[2]柴彦威,塔娜.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近期进展[J].干旱区地理,2011(01):3-11.
[3]刘卫东,金凤君,张文忠等.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9-1487.
[4]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等.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5]方创琳,周尚意,陆玉麒等.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470-1478.
[6]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凤.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冯琼兰.关于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高教论坛,2008(1)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1331)
附3:高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
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学报,2007,(8).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7,(12).
[3]李因,汪艳丽,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熵理论快递市场分析。
我国的现代快递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利润丰厚、潜力巨大的行业。近几年国内快递业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物流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了200亿元。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邮政一家“独霸天下”的国内快递行业格局的打破,国外快递企业大举扩张,我国快递业出现了国营、外贸、民营等经济主体、多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外国“列强”资金雄厚,硬条件优越,品牌优势显著,国营“巨头”网络完善,背景深厚;而民营快递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是这场竞争中的生力军。由此可见,我国快递行业市场的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包括了不同的活动主体和不同层面的竞争内容。所以用熵理论来进行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熵理论综述。
1.国内外研究综述。
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在《热之唯动说》一书中首次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熵。这标志着熵概念的正式诞生,但此时的熵理论的研究还局限于热力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在美国的出现,熵理论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热力学领域。经过麦克斯韦、波尔兹曼、杰尼斯、维纳、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应用迅速在经济、城市规划、决策分析、人工智能与哲学方面展开。1923年科学家普兰克首次将“熵”引入中国,随后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熵理论的研究学者,很多学者开始尝试着把这概念用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将熵应用在企业的知识管理、品牌扩散和企业效益评价等领域中,但是将熵应用在竞争态势和战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见。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用熵理论来分析直国的快递市场的竞争态势。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个广延量,是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这就是熵的统计意义,从通俗的意义上来理解,熵的含义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对于任何一个系统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与最大熵原理;(3)测准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场竞争主体能力与分析。
任何系统都有个基熵,而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域。这里的能力域不仅仅是企业的业务领域和范围,还包括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的竞争能力所在。由于每一类企业在发展历程和能力的积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有所不同。在这种快递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竞争努力都在大举攻城略地。根据它在经营能力和业务范围上的不同,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能力域。
1.现有市场主题的能力域。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中,竞争主体有以下三类:外贸快递企业、中国邮政和国内其他快递企业。外贸快递企业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头为代表的跨国性快递企业。部分是跟随着他们的客户来到中国,主要是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海外,并将海外的商品运抵中国。在中国境内现有的快递企业中,中国邮政无论从历史规模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中国邮政在国内快递中建立了318个城市快递邮件的查询和跟踪系统,占有国内快递业务的7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在国际快递市场上,中国邮政大概仅仅占据了2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在服务的质量和业务类型方面中国邮政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商品类快递,而对于精细快递和特殊要求的快递大部分由外资企业来承揽。
在我国的快递市场上,除了中国邮政之外,一些由传统的运输业或者全储企业转型而来的国有物流企业如中铁快运、中外运还有民航快递等也是值得关注的国有快递企业。它们因为拥有巨大网络优势,在我国的区域快递市场上也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快递企业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民营快递每年的业务量以60%—120%的速度递增,一大批中型民营快递企业如东方万帮、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从事快递业的民营企业上万家,从业人员已达百万之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领域。
2.快递企业能力域分析。
这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的业务交叉领域,其中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海外网络的快递竞争中,而民营企业通过价格的竞争在城际快递中和中国邮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快递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交叉业务领域相比较少,主要在国内的区域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是这三种市场主体都很关心和重视的领域,在高端的快递业市场服务领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费,夺取市场。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根据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场竞争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过在各自独特的细分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细分市场中减少熵增,实现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场发展模式。所以我们建议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当采取合纵连横的市场策略。
四、基于测不准原则的快递企业服务创新管理。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快递企业求生存与发展,仅仅靠对现有业务的有效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服务创新”这根生命线。服务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当期利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赢得未来的竞争。
首先,要建立服务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能够激发人员主动去探求和发现现有服务中的真空地带和能够改进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制度。无论任何一种创新总是要充满风险的,同时创新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总是要面临很多阻力和困扰。所以需要从公司的制度层面对于勇于创新的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促进创新的发生机率。组织结构是企业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团队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够促进创新的发生。
随着中国快递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中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通过在熵视角下对于我国快递业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下,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合纵连横和服务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突出重围。
参考文献:
[1]任亚飞。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储运,2006,(4):79-81.
[2]紫营辉。中国快递业高局:四方势力利益博弈再度升级[J]。北方经济,2006,(2):55.
[3]韦灯明。快递争霸战[M]。东方出版社,2005:63.
关键词:“动词中心”说;转换分析法的运用;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04-01
《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国文法革新运动后出现的一部汉语语法学力作。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旧框框,致力于探索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及规律,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问世,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革新探索时期汉语语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拟用历史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价值,努力摆脱偏见,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充分肯定。
一、“动词中心”说和动词“向”的提出
所谓“动词中心”是指在进行语法分析时以动词为中心的一种观点和方法。这种语法分析方法己成为当代多数语言研究者的共识。《要略》可以说是提出“动词中心”理论的先声之作。《要略》把单句分为四种: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其中叙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种”。对于叙事句,《要略》指出,“这类句子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又说,“拿叙事句来说,既是叙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以称为‘补词’”。这些看法,可概括为“动词中心”说。
基于这一观点,叙事句的基本格式为“起词(动作起点)—动词—止词(动作止点)”,指出,起词和止词“这两个名称都是跟着动词来的,没有动作,就无所谓起和止。”之后,《要略》着重讨论了两个方面:(1)是否凡是叙事句都有起、动、止这三个成分;(2)这三个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动—止”。通过详尽描写,《要略》勾勒了叙事句,即动词谓语句的句型系统。
关于动词“向”的概念,《要略》指出:有些句子只有“起”是因为许多动作只和一个人或物发生关系,所以有起词而无止词。“例如水的流,花的开和谢,以及行、止、坐、卧、来、去等等动作都是只有一个方向,没有两个方向的;说得更确切些,这些动作都是停留在起词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动词的“向”或“配价”的研究是现今语法界的热点问题。1978年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引入了国外关于动词“价”的理论。经过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这一理论渐趋成熟,也己成为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但是,在追寻这一理论源头时,所关注的主要是国外语言学界。也有学者认为:“80年代初我国汉语语法学界兴起的关于动词‘向’的研究热,是舶来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归的结果”,“中国传统语法有一条粗壮的根,这就是重视语义分析和主张‘动词中心’说”。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等著作。
二、转换分析法的运用
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中说:“《要略》应该说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在上卷“词句论”里分别讨论了句子和词组、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变换关系。尤其是句子和词组之间的变换关系,其中有些观察是相当深入的。《要略》发展了传统的转换分析法,广泛地使用转换分析法来论证汉语的基本句型。
《要略》认为“大概说来,相同的几个概念,可以配合成句子,也可以配合成词组;所以一句现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换成一个词组,大多数的词组也可以改换成句子。”《要略》设专章来讨论句子与词组的变换,从结构类型和语义性质上讨论了句子和词组的种种变换关系,指出哪类句子可以变换成词组,哪些句子不能变换,说明变换的条件和规则以及不能变换的理由。如书中指出,叙事句一般都能转化为名词性词组,而存在句、领属句和判断句则不能转换成名词性词组。还指出,带指人的“补词”的叙事句转换成词组时必须补一个代词复指成分“他”(你送花给一个人你送花给他的人)。
变换分析是一种有极大潜力的方法,可以揭示隐性关系。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隐含的,缺乏显露在外的形式标志。根据这种特点,变换分析法便成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通过变换可以把隐含的关系显露出来,以便清楚地观察语句构造的类型和特点。例如:
水流流着的水/流水
她质问她的质问
星月光明星月的光明
老牛拉车老牛拉的车
以上各例,从显性角度看,都是“附加关系”,但从隐性角度看,它们又有不同的语义关系:①是动作和系事,②是动作和施事,③是事物和状态,④是动作和受事。可见,运用变换能够使我们显性结构,看到其隐藏于内的种种语义关系,从而揭示句法和语义间的联系。
三、完整的“表达论”体系
吕叔湘在《重印题记》(1982年)中提到:“语法书可以有两种写法:或者从听和读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形式(结构,语序,虚词等)为纲,说明所表达的语法意义;或者从说和写的人的角度出发,以语法意义(各种范畴,各种关系)为纲,说明所赖以表达的语法形式。”前者是“从外到内”,后者是“从内到外”。《要略》第一次实践了对汉语语法“从内到外”的系统描写。
《要略》的“表达论”部分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材料丰富、分析细致。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表达论”设立了多种“范畴”和“关系”。如“范畴”下设:数量、指称、方所、时间、正反、虚实、传信、行动、感情等。“关系”下设:离合·向背、异同·高下、同时·先后、释因·纪效、假设·推论、擒纵·衬托。并从逻辑的角度(即以语义为纲),把各类范畴、各类关系联系起来使整个“表达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略》的论“关系”部分可以说是表达论的精华。这部分把表面上似乎不同的各种关系,用意念上的联系、程度的差异、着重点的不同几条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了一个逻辑上有密切联系的整体。
这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它以很强的实用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为《要略》也为汉语语法学史增辉不少,给今后的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
四、对比研究的提倡
《要略上卷初版例言》(1942年):“要明自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拿文言词句和文言词句比较,拿白话词句和白话词句比较,这是一种比较。文言里一句话,白话里怎么说;白话里一句话,文言里怎么说,这又是一种比较。一句中国话,翻成英语怎么说;一句英语,中国话里如何表达,这又是一种比较。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