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

文化商品论文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商品文化产业

一、文化商品及其界定标准。

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我们一般把通过人类精神和物质生产劳动而生产的文化与其载体的结合体,称为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文化劳动产品一般是以物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物态形式,而文化劳动服务则一般是以人的活动作为文化的载体体现的,表现为非物态的活动形式。如电影光盘可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产品,而正在上演的舞台戏剧对消费者而言,则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能否成为文化商品,具有两条判别标准:第一,精神效用标准。一般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化商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虽然有些文化商品具有物质形态,但其物质形态只是人们所需求精神的物质载体,如人们购买光盘,需要的不是光盘本身,而是光盘中所包含的音像内容;人们购买书籍,也不是需要书籍本身的纸张,而是书籍中记录的内容。总之,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可能会有多种效用(包括物用效用),但精神效用却是文化商品的标志性效用,不具有精神效用或者精神效用不是该商品的最主要效用的商品,决不是文化商品。

第二,交换对象标准。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只有在作为人们的交换对象时才能成为文化商品。从劳动价值论来看,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本身具有作为等价交换的价值基础,能够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而从现实性来看,当人们以生理与生存为主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后,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正是这种需求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奠定了现实的市场基础,从而使文化劳动产品和文化劳动服务成为文化商品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二、文化商品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经济特性

(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需求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生产。文化商品的生产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种是文化本体的生产过程,另一种是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文化本体的生产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主要表现为人类的脑力劳动,它是以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技术以及人类所拥有的智力为主要生产资源(当然有时也会借助某些物质手段,如自然科学研究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等),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无形的精神产品——文化。文化载体的生产又包括两种方式,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载体的生产基本上属于物质生产活动,它与人类从事的其它物质生产活动没有什么两样,以消耗物质资源为主,生产出具有“一定效用”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当然,这里的“一定效用”主要是指它的承载文化的作用。作为文化劳动产品的文化商品,它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的过程一般能够被清晰地区分开来,同时也表现为多组织联合的产业形态。如报刊图书出版业,就属于此种典型的产业形态。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载体的生产一般表现为人们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这时,文化载体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文化消费的过程,消费者通过观赏或参与服务提供者所组织的某种活动或表演,完成文化消费过程,并得到精神需求满足。如文艺演出、教育等就属于此种类型的产业形态。基于此,也有人把文化本体生产过程和文化载体生产过程,区分为“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活动”。

2,文化商品的需求。影响一般商品需求的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的喜好等也影响文化商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决定文化商品的需求,即是文化消费者的艺术趣味。文化商品的艺术趣味具有积累性。“人们对音乐、文学、戏剧及表演的欣赏及其消费而愿意付出的代价决定于人们对该种艺术所具备的知识与理解”。这种文化趣味要通过教育与经验而获得。因此,“高雅”艺术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博物馆、图书馆等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支持。这也是发达国家对文化产业所采取政策的基础。

3,文化商品的供求弹性。一般商品的供求曲线是,价格越高,需求越小,供给越大,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处是其均衡点。文化商品也是在这个一般规律中找寻自己的均衡点。但是,文化商品的需求弹性高于其他商品。一是社会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变化大,特别是我国,出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不时掀起一些文化运动,高潮期间需求量大,过后则锐减。二是居民文化消费的选择性强,除了基础教育,一般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娱乐,互相取代、彼消此长的情况经常发生。三是创新产品的市场机遇不好把握,人们对文化服务创新的理解和接受通常有一个过程,是形成新的消费热点还是受到冷遇,难以预料。文化商品供求的高弹性,带来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是必须时刻警惕的。

4,新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文化商品的供给与消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展文化产业要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动向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二)文化商品市场有别于一般商品

1,文化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构成。现在文化商品要作为商品走向市场,成本核算与价格制订自然是必须的。文化商品因具有突出个性、突出创新的特点,个别劳动时间在价值决定中常常起主要作用。这样一来,文化商品的价值弹性和价格灵活性就相当巨大。但上限不能超过居民的购买力,下限不能低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这就要求文化服务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成本核算,改变不计费用、不讲效益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把握市场供求情况,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合理定价,以便为消费者所乐于接受。

2,文化商品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在文化商品市场上,除了产品质量、价格、经营管理人才等一般性竞争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的竞争。首先,他们既有同行业的竞争,又有不同行

业的竞争。例如艺术表演,戏曲、歌舞、杂技等等,同一消费者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选择。因此,第一位的是不同行业的竞争,究竟哪一个行业能吸引消费者,然后才是业内哪一个企业或剧目获胜。其次,创新竞争。文化商品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创新的竞争从选题开始到产品问世,无处不有出奇制胜的思考与行动。再次,文化服务既有人类基本要求的共性,也有反映和表现不同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的特性,意识形态的竞争和斗争,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是高层次的竞争。

3,国内外文化市场联系密切。文化传播是没有疆界的。一般地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但都是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寻求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传播中广泛运用,使各民族、各地区的距离日益缩短,互相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音像制品、广播电视、书刊报纸、演出团体,都可以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进出出。这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商品,在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需要的同时,也可以为国外居民服务。因此,本国文化商品走向世界,国外文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也发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过,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兼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充分运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文化市场上的不利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三)文化商品具有区别于一般商品的内容与形式

1,文化性。不论文化商品表现为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活动,它们都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文化内容的注入,才能使它们成为真正的文化商品。

2,道德性。与其它产业相比,文化商品的道德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文化商品所承载的文化内容来看,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所谓健康的文化内容,是指文化内容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反之就属于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从文化商品生产的手段来看,存在正当与不正当之分。由于文化商品的特殊性,在其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如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现代社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的,也是一个法制社会法律所不容许的。

3,可持续发展性。社会文化作为文化商品的生产资源,对它的利用不但不会消耗,反而具有累积效应,会使社会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文化商品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旦启动,便一发而不可收,而且处于永不满足状态。这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随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动,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强烈。因而,市场需求的无度性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现实性。不过,严防文化商品市场的精神污染,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文化商品消费中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服务时,文化商品属于半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当文化商品表现为文化劳动产品时,文化商品基本上属于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其可复制性是很强的,如形形的盗版文化复制品。

5,文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的正外部性。文化商品具有公益性,因此,文化商品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消费时,都具有正外部性。

三、繁荣文化商品市场有赖于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

由于传统观念及体制等各方面原因,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商品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把握文化商品的发展规律,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开拓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1,开展大众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商品市场。目前我国居民的文化商品消费与其收入水平相比,还是较低的。文化商品市场的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这一方面是长期的事业供给,居民的文化消费以福利性为主,如非必需,就不愿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对文化商品市场需要的适应和开拓的观念不够清晰,等客上门的经营习惯很深。因此,改变这种现状,在供给和消费两方面都要下工夫。从供给方面努力,就是要鼓励文化商品的产业化经营。文化企业和经营者只要真正在市场上求生存、图发展,办法总是有的。对于文化商品消费市场的培育,以活动带市场,将是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方式。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必然提高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文化消费积极分子,如球迷、影迷、发烧友等等,这当然会促进文化商品市场的繁荣和兴旺。

2,发展文化产业经营的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产销双方或供求双方既可以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中间人或中介机构。中间人或中介机构起着连接和组织作用,同时还为双方降低交易成本。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他们既要懂市场、会经营,又要有文化、知艺术。其次,组织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大型文化中介企业。大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和众多人才,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文化商品市场的信息量大,商业信誉高,服务质量优良,以大带小,促进文化产业中介经营走上正轨。第三,建立行业协会。文化产业中各个行业的特点鲜明,经营方式和活动范围各异,行业的利益和要求也随之不同。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与个体经营者之间的中介机构,一方面贯彻执行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法令,协助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代表和保护行业的共同利益,进行行业自律。

3,组织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现代经济可以说是大企业主宰市场的经济。大企业因其经济实力雄厚,生产和经营技术先进,市场信息灵敏,经济效益和经营效果良好,活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一般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文化骨干企业,用以形成文化经济和文化商品市场的基本立足点。

4,建立文化产业基金。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创新性和公益性强于或大于其他产业。从公益性来讲,文化商品不仅要反映和表现时代主旋律,而且还要执行国家对文化的方针政策与具体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也是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他们服从社会效益是有条件的,若负担得起,对社会作一定贡献是必要的;若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国家和社会或免除其义务,或给予适当补贴。从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来讲,有成功,也有失败,是一种风险投资。文化产业的创新又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把握和引导文化商品的创新活动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国家的引导的主要方式是出题目、给资助,鼓励文化企业按自己情况挑选并创作。由上可见,强调社会效益,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经营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资金投入。各国实践经验表明,国家和社会的资金的投入可以采取“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资金的管理和有效使用,也有利于广泛调动社会经济力量,增加基金来源。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出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最起码的物质需求,而越来越重视消费的心理因素:该商品是否具有质量的保证,能否体现某种品位、符合心理需求……这种情感需求促进了商品品牌的发展。

从企业的发展来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质竞争、价格竞争已使企业不具竞争优势,品牌化战略才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之路。品牌使同质化的商品差异化,从而可以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其对价格的敏感性,进而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黑龙江地区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品牌意识不强,因此,其自有产品市场占有率份额低,应该通过品牌包装、市场推广等一系列手段,培育品牌产品,带动龙江经济发展。

一、何谓品牌

品牌(Brand)是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其目的是借以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它是通过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是一种情感需求,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产品形象、美好的文化价值、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在消费者心中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几代人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

二、商品品牌的塑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化是核心的发展趋势之一。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品牌形象,进而永久保持品牌的鲜活力。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是众多企业关注的重点,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我省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对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很多企业,往往主推一个产品,忽视了对品牌的塑造,直接导致消费者对产品有所认知,但对品牌没有概念,因此,当企业推出新品时,又需要重新推广,事倍功半。

品牌塑造首先要进行品牌的定位,品牌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换言之,即指为某个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明确的市场位置,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当某种需要突然产生时,就会立即与该特定品牌产生联系。比如市场上洗发水产品数不胜数,但各自却有着不同的定位:有的倾向于去屑、有的偏向柔顺,有的却在强调营养……这样使人们再选择时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品牌定位是品牌塑造的前提,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品牌定位在品牌经营和市场营销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一旦选定了目标市场,就要设计并塑造自己相应的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以争取目标消费者的认同。

其次,品牌塑造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很多,竞争非常激烈,有些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因此,进行市场细分,找出特定市场和品牌特色,使品牌凸现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单纯进行品牌塑造是不够的,成功品牌离不开品牌推广。所谓品牌推广,是指企业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使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和过程。好的品牌理念必须要通过成功的推广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熟悉,这样才能发挥出品牌理念的真正价值。进行品牌推广首先需要通过宣传、传播品牌,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知晓品牌的基本内涵,产品、品牌文化等,建立品牌知名度。当企业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时,就需要进行品牌的深度推广,提升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提高品牌销售力,让消费者从内心深处体验、认可、接受品牌,从而提高品牌销售力。

总之,品牌推广迅速捕捉和寻找、定位、剖析客户的情感因素,和消费者进行心灵对话,达成共鸣,才能大大提高品牌推广的效果。

三、商品品牌化发展战略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对任何企业来说,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强势品牌,成为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

黑龙江地区由于位置偏远,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商品生产、包装、宣传、销售过程中,短期利益使有的企业只强调价格低廉,单纯认为品牌化只会增加成本,却忽视了品牌的附加值,以致我们市场上很多的地方特色商品包装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品牌,成为“地摊商品”。针对这一问题,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化包装抢抓市场商机,创出名牌,这样才能将我们本地产品推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进行商品品牌化发展首先需要进行文化注入:品牌文化是对品牌的经营核心思想、行为规范、视觉识别的统一,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深刻的内涵。

北大荒米业是我省知名品牌,企业重视品牌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气息,其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是“奉献绿色鲜品,关爱生命健康”。“绿色”、“健康”的概念正是迎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追求,更易为消费者所接受。公司坚持诚信理念,使“北大荒”品牌系列大米成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名牌产品、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产品,由此可见,文化的内涵在品牌中是无处不在的。

另外,产品系列化也是品牌战略之一,系列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的不同种类的产品用一种共性特征来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形成系列化群体。这种商品包装设计形式多样统一,对消费者来说,易于识别、记忆;对于企业来说,优化了产品的多样性、组合性、统一性,强化品牌意识,增强传达效果,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树立与推广。

“完达山”是黑龙江省首枚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完达山集团大力推进牛乳业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黑龙江天然无污染的草原和绿色奶源基地,推出一系列乳制品。仅婴幼儿奶粉就有乳珍系列、安力聪系列、育儿康、原乳系列等几大系列。据世界品牌价值权威研究评估机构报告,2008年完达山品牌的品牌价值已达22.43亿元。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商品品牌化建设,使其品牌形象不断巩固:无论产品怎样变化,其品牌形象、产品视觉形象、品牌宣传等等始终保持统一。

品牌的持续成长离不开合理的延伸和辐射,也就是采用现有的知名品牌推出新产品。品牌延伸,不仅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费用迅速打开市场,利于企业树立行业综合品牌的形象,还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助于企业的市场细分,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哈尔滨制药六厂是以生产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为主,1999年企业利用该品牌的知名度及消费者的认知度,开始延伸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行列,保健食品和“纯中纯”无菌纯净水系列、茶饮料系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飞速迅猛的发展,为企业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1月《中国医药报》报道,哈药六厂知名度位于所调查全国药品生产企业之首。同年7月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及世界经济论坛共同评审,“哈药六厂”以64.33亿的品牌价值,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榜中位于第76位,全国医药企业第2位,黑龙江省知名企业首位。

四、结论

在市场和资源不断向品牌集中的趋势下,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是时展和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同样,品牌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通过品牌的推广可以增加地区的知名度、市场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现已具有“完达山”“飞鹤”、“九三”等一批国家驰名商标,在省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队伍在不断壮大,但这远远不够,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土特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充分利用和挖掘我省的品牌资源,迅速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已有品牌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骥,裴虹菲,戴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最优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7,(01).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品经济;文化;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3―03

经济与文化向来是相生相荣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进步的源泉,而文化又是经济发展与演变的动力和基础。一种缺乏文化支撑的经济,其发展必然是畸形和无力的。弗朗奈瓦・佩鲁曾经说过:“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大海之中。”[1](P19)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每一次经济形态的演变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相应更新。广义上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商品经济的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范畴,它是指与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范畴、伦理习俗、行为规范等观念文化。作为全球化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必然也内蕴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因素,那么,是何种体系的文化基础促成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而且后来又支撑了商品经济如此高效、有序的发展呢?商品经济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为基础?

一、“利利相生”的全赢利益观

人性假设是与任一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观念文化的核心,特定的人性假设是特定社会经济形态得以形成和维系的逻辑前提。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把人类行为动机的自利原则纳入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体系之中,即引出了“经济人”的假设,长期以来,这一假设便成为经济领域中实践运作和理论分析的基点。然而,随着人们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人类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性远比“经济人”假设要复杂的多。阿・玛蒂亚・K・森在《论伦理学与经济学》中明确指出:“对自身利益的追逐只是人类许许多多动机中最为重要的动机,其他的如人性、公正、慈爱和公共精神等品质也相当重要。”[2](P41)现实社会中存在三种利益:自我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在商品经济时代,要弘扬“利人利己”的全赢利益观,即承认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主体,但追求个人利益要在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原则下进行,以尽可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商品经济的有利之处就在于:它使得人们在追求利益的驱动下,能最大限度地将自身潜力挖掘出来。的确,竞争是极其激烈和残酷的,但依靠你死我活的搏杀并不是取胜的唯一办法,并且,经济主体会在其经济性的指引下,越来越发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只有“利人”才能更好地“利己”,掺杂使假、强买强卖、假冒伪劣、欺行霸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损人利己的行为将导致恶性的市场竞争,两败俱伤自食苦果。现代商品经济中更注重“非零和博弈”,即达成共存共荣的合作互利关系,实现全赢的经济增长。人们都遵守“各有所让、各取所需、利己利他”的原则,形成大家都赢的利益“正和”关系,避免出现你亏我赢、你死我活的“零和”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商品经济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契约思想与诚信原则

契约源于拉丁语conbtractus,基本意思为交易,而契约思想指的是商品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品格和思想。商品经济需要契约思想。在西方商品经济形态的萌芽、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契约思想传统曾作为重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发挥作用。但契约是不完善的,任何契约都不可能做到把所有情况都估计全面,这种不足就需要诚信的道德原则来加以弥补,这也是商品经济文化本质的主要表现之一。商品经济是以诚信为原则的经济,诚信原则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在经济交往过程中讲究信用。信用意味着秩序,无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诚信原则都是各主体和谐共处的道德准则。

人与人之间讲不讲信用,是决定商品经济能否存在的基础条件,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必须以交换者互相之间的身份认可和交换原则的共同认可为前提。一百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山西平遥县的“日升票”票号,在没有公正、监督机关的情况下,它之所以能取得全国各地商贾百姓长久信任的最重要原则就在于讲究商德、讲究诚信。因此,契约思想辅之以诚信原则,是商品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条件。

三、法制观念与正义精神

商品经济是法制经济,商品经济离不开法律至上的法制观念,没有法制保障的商品经济,根本不是真正的商品经济,既不会有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更不会有社会公正。因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人们被各种各样的利益包围着,不时有诱惑袭来,抵御住外部诱惑、扼制人性中恶的冲动,仅仅依靠根植于心的道德信念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使法与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塑造稳定、有序的商品经济秩序。一个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是商品经济良性运行的有力保障,否则,市场就会严重变形,成为阴谋家的乐园、行善者的墓地。

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侵害他人利益时,抱着侥幸、投机、冒险的心理,行使一些违反规则的非法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自身利益无端受到侵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使违法行为一再得逞,甚至更加嚣张。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严重妨碍了经济高效、有序的运转,民众法律意识的淡化和执法的疲软,使法律惩恶扬善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权大于法的现象在我国某些地区和部门仍然非常严重。法制观念源于一种正义的文化精神,弘扬社会正义,惩治邪恶犯罪。只有培养起整个民族的正义精神,才能更自觉地遵守法律,并主动以法律为武器,打击违法行为。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增强全民族的法制观念和正义精神,在加快推进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为我国商品经济的高效运转提供基础性的精神文化条件。

四、多元文化与开放意识

商品经济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地域狭隘性和封闭性。世界市场出现,国际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这些都使得世界范围的商品经济文化体系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西方国家作为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文化模式必然在世界商品经济文化体系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发展商品经济,要以开放的襟怀,在挖掘和发挥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日本在立足于本国特点和传统的基础上,消化和吸收东西方文化,尤其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把东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和运用于国力增强和经济发展之中,高速地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在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地区,也正是强烈的开放意识使浙江人不断超越自己,保持了经济的强劲活力和发展后劲。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走向全国开拓市场,而如今,浙江人又不断走出国门,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外向型开放发展道路的成功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励和强化了浙江人的开放意识。因此,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符合我国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益因素,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西方文化中国化,真正发挥文化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总之,作为全球性经济发展形态的商品经济具有其复杂和深厚的文化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定文化体系的配合。全赢的利益观、契约思想与诚信原则、法制观念与正义精神、多元文化和开放意识,这些都是商品经济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支撑。我们必须解放旧的文化观念,将上述文化基础的建立与弘扬融人经济发展的总体考虑中,从而以先进的文化基础条件推动现代商品经济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海南旅游市场的开放,出现了以黎锦文化为设计元素的产品,如服装、服饰品、摆件、桌旗、床旗、壁挂、抱枕等产品。这给海南旅游商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商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开始呈现出两种极端现象:一是良莠不齐,风格雷同、粗糙、毫无特色的黎锦元素旅游商品;另一种是仿制黎锦类,以收藏为定位的商品,价格高昂且模仿粗糙,远远脱离传统黎锦的美感和质感。这是由于企业不能及时调整生产观念,产品结构不合理、脱离市场需求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对黎锦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设计研发不够。笔者认为,旅游商品同样需要紧跟时尚的潮流、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这是产品设计研发的前提条件。尤其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今天,消费者不仅是国内游客,也包括了外国游客,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消费观念和审美意识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将黎锦文化有机融入旅游商品中,设计开发出令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从而带动地方经济,让黎锦文化成为宣传地方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将是以下文字所论述的。

二、黎锦文化的特色及设计原则

黎族织锦原本是黎族妇女用传统的踞腰织机织造的服装、服饰、床单等生活用品,在传统的习俗中,男性是不能触碰织造工具的,更不能学习。在传习方式上是传女不传男,这与苏州的缂丝艺术在传承的习俗上相反。正由于此,黎族妇女要织造黎锦之前,还需要经过采摘棉或麻,以此为原材料然后进行纺线、染色、刺绣等主要工序。黎锦上的图案纹样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主要有人纹、动物纹、植物纹、生活器具等纹样,据资料考证,大概有一百多种纹样。心灵手巧的黎族女性是天生的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神话故事和美好期盼织绣在黎锦上,由母亲传给女儿,极具个性化审美特点与符号特征,如此代代相传。黎锦纹样的艺术特色在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造型古朴粗犷、繁简相宜,运用直线组合的几何形,遵循美的构图法则进行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构成。不仅纹样题材丰富,还有耐人寻味的寓意,例如蛙纹象征生育和繁衍、龙纹和凤纹象征吉祥美满、人纹象征人丁兴旺等,还会出现一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纹和动物纹,如润方言的大力神纹、黎母纹,象征爱情的甘工鸟纹等。在没有文字的黎族文化中,黎锦纹样犹如“无声的语言”,在每一条黎锦上都反映了黎族女性的艺术审美趣味和生活智慧,犹如历史画卷,讲述着黎族先民的信仰和对自然的热爱。黎锦艺术的材料、纹样、织绣技法和色彩搭配都是设计师可以参考的设计元素,给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带来了极重要的启发,是丰富创意设计的灵感和源泉。在以黎锦为设计元素的旅游商品创新设计中,不能直接搬用黎锦的传统纹样、色彩和材料,要体现黎锦文化的特色,首先需要了解黎族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本源,其次是对黎锦进行充分的调研后总结其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笔者认为主要把握以下设计原则:①黎锦纹样的深刻寓意和使用习俗;②色彩的搭配规律和内涵;③传统材料的运用及再设计原则;④注重现代设计理念及审美与传统的融合;⑤产品的实用功能性及系列化原则。在把握以上几点原则时也需要针对旅游商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并做好产品的市场细分,这样才不会盲目的进行设计,使旅游商品即呈现出浓郁的黎锦文化特色又具备现代的视觉审美。

三、以黎锦为元素的创新设计方法

黎锦文化旅游商品不仅仅是以纪念为目的,也应考虑到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笔者根据多年对海南旅游商品市场的考察,将黎锦文化应用于设计的范围概括为:①服装应用设计;②家居软装饰应用设计;③服饰品应用设计;④日常生活品应用设计。在创新设计上,应对黎锦文化有全面的理解,深入其精髓、归纳其审美特征,结合现代生活理念和创新设计方法,然后为其所用,将文化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以提高商品的品质和文化附加值。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保护,使黎锦贴近生活,为黎锦文化搭建传承的桥梁。

1.对黎锦典型纹样的提取与设计方法黎锦纹样的题材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其中最典型的是人纹和动物纹。人纹是黎族五个方言的黎锦中使用最多的纹样,也有的方言视人纹为祖先纹。人纹有男性和女性纹样的区别,在年龄段上又有儿童、青年和老年人纹样,例如在一些女性人纹中经常出现代表幼儿的纹样组合,这种类型的纹样其实是带有传宗接代的寓意;青年纹样一般是男性和女性组合的造型,比如代表爱情结合的人纹,象征美好幸福的婚姻;老年人纹样造型有别与青年人纹,例如象征长寿的寿星纹,寿星纹以女性为代表,在头部的造型中代表长寿的耳环设计十分形象。而黎族神话故事中的人纹较常见大力神纹和黎母纹,大力神象征男性的勇敢、力量和责任,有保佑黎族人民平安吉祥的寓意。黎母纹样是神话传说中黎母的形象,黎母是黎族人的母亲,体现了黎族人对子孙繁衍和生活幸福的愿望。黎锦动物纹样具有代表性的有蛙纹和甘工鸟纹。黎族人十分重视这两种纹样,也是五个方言最常见的纹样。总之,这些纹样的寓意吉祥,造型形象生动,也是最适合提取和运用的纹样。当然,黎锦纹样除这些典型纹样外还有许多题材纹样和花边纹样,在对黎锦造型设计元素的提取上也应更多涉猎,并总结其造型的特点和理解其内涵。通过对黎族五个方言黎锦纹样的对比分析,几何形、直线和三角形是其造型特征,几何意味的黎锦造型是由经纬编织的工艺决定的,黎族母亲将眼中的自然形态织造出简约而生动的纹样,结合刺绣工艺丰富了装饰性。传统黎锦纹样本身也是一种美术创造,随着时代的审美变化,也终将需要符合新时代的审美意识来融入。运用解构主义的理念进行纹样的设计将会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解构主义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艺术形式,是用分解、打破原来形态结构,再重新构成的手段达到新颖外观的美学思想。对传统黎锦纹样进行再设计可以运用打破和重组、时尚图案的混搭、多元化构成形式等手法,同时也需要设计观念上的创新,吸引消费者并使之产生购买动机。例如:笔者指导的学生运用黎锦为造型元素设计了汉文化中的十二生肖造型,将其运用到抱枕设计上,参加海南省创意设计大赛,受到了参与企业的广泛好评,作品最终获得了大赛金奖并投入了市场。再如,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喜欢卡通文化,若将黎锦纹样与卡通形象结合也可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再将图案恰当的运用在服装或服饰品上,即凸显了民族特色,又能够让年轻人摆脱对传统黎锦的印象。设计的边界是无限的,敢于突破传统就是创新的第一步。

2.色彩的提炼与配色设计传统黎锦的色彩来自于自然中的植物和矿物,色泽温和纯正。黎族人喜爱用黑色做底色,大多以红、黄、白、绿和蓝色相互搭配,黎族女性对色彩的搭配犹如受过美术训练一样专业,以白色和黑色做调节色,巧妙的将这几种色彩混搭在一起却不感到凌乱。黎锦的色彩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用途不同所使用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结婚场合穿着的服饰上会以红色为主,用红色表达喜悦和热情。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的润方言在黎锦配色上喜好黄色和红色的搭配,而东方黎族自治县的美孚方言却十分喜好深蓝色,配色别具一格,以深蓝色为主色调,用白色巧妙的搭配,风格朴素雅致,极具韵味。这些传统色彩的搭配充满了象征和情感意蕴,这也是黎锦之所以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在旅游商品的设计中,色彩是最先被视觉感知的,而传统的黎锦色彩搭配给人缤纷绚丽之感,当独立存在时非常艳丽,若照搬到系列产品中,则会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因此在色彩的设计上可将提炼出的传统色彩结合时尚流行色相互搭配,使之符合现代审美。配色的设计手法上可以采用同类色搭配、对比色搭配、近似色搭配等科学的设计方法,例如同类色的搭配给人的系列感强,可多用于服饰品与家居软装设计中;对比色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但需要与黑色、白色、金色或银色调和,在旅游商品的系列设计中,需要设定主色调以明确设计主题;近似色给人温和之感,流行色彩中常用近似色搭配,时尚感强、应用面广。总之,在色彩的设计上必然要考虑到功能性和目的性,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营造产品的时尚氛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又不失民族风格。

3.材料的运用及设计手段棉是黎锦的主要材料,也有麻纤维,但相对较少。棉主要来自海岛棉和木棉的纤维,采摘下来的棉纤维需要经过打籽、纺线、染色等过程方可编织,在织造的过程中夹以云母、亮片、羽毛等材质装饰,这样极具装饰意味的黎锦如今已不多见了。这些材料决定了黎锦实用性强、耐磨度高、色牢度好的性能,质感上给人平整挺实之感。目前,旅游市场上黎锦类商品为节约成本,织锦的材料被大量的化纤材料替代,失去了原始的美感,也降低了黎锦类商品的销售价格。但若采用原汁原味的材料也不现实,因手工艺的织造速度有限,跟不上市场更新速度,这为优质的黎锦类商品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可以说,材料的选择是决定商品价格重要的因素,旅游商品的设计不仅需要重视传统黎锦材料的运用,也要注重材质美感的选择。那么对材料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功能性,因功能不仅决定质感也涉及到质量和安全问题。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不断拓展,产品的材料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传统而天然的材料以外,旅游商品的设计也需要金属类、塑胶类、玻璃钢等材料的支撑。以材料辅助造型,恰当的使用材料也必然是成功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服饰类或家居软装饰类的商品设计上可采用纯天然的环保面料,图案可采用的现代的电脑刺绣工艺或热转印技术达到商品的批量化,提高商品的价值。设计师应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驾驭程度出发进行设计,有效的改良和运用传统黎锦材料,结合新型材料,通过适合的工艺手段增强产品的美感。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应注重表达黎锦文化的特色,发挥材料的特质,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

结语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商品;设计艺术;文化资源整合;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92-04

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主要包括以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本土生产资料制成的土特产、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支柱,是整个旅游收入中弹性最大、潜力最大的部分,而旅游商品又是旅游购物的核心内容之一。2008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中商品销售额为85.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0.9%。相比之下,大陆游客赴台湾平均每日消费295美元,其中购物支出131.36美元,比例达44.5%。同年。香港入境不过夜旅客用于购物的花费占其在香港旅行花费总额的57.3%,入境不过夜旅客用于购物的消费占其消费总额的88%。国内这一数字到2010年仍保持在20%左右,未见大幅提升。例如,山东省旅游总收入3058.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购物收入623.98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21.47%,较2009年的18.52%有所提升,但是和“购物天堂”香港相比,仍可谓差距巨大。江苏省旅游收入居全国之首,是较为发达的旅游大省,其中2009年国内旅游购物费收入929.99亿元,也只占到了总收入的26.96%。

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设计整体水平不高,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品味有待提升、商品销售与文脉相冲突等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商品方面更是凤毛麟角。旅游者称找不到能够反映旅游地特色的商品,旅游商品开发商则认为找不到好的创意和设计。现代旅游活动出现的新动向需要旅游商品设计给出回应,尤其是要在产品设计的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方面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已有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欧美学者多着眼于旅游活动中的消费者,通过实证研究论述旅游购物体验的偏好和动机;有的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论述旅游商品的真实性、商品性以及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等;多数国内研究者认识到了旅游商品与文化资源的密切关系,以各旅游区域为案例,分析当地旅游商品的类别和造型语言应突出表现的文化特色,但是仍停留在视觉语言要素的选择、组合层面,较少从设计艺术学的视角对旅游商品设计的一般理论进行阐释。近年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兴起,“旅游商品设计是否是对文化的商品化”、“商品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涉及文化遗产的问题更是交织其中,引来广泛争论,使原本就建设薄弱的旅游商品设计理论更显得晦暗不清。旅游商品设计之难在于文化再造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旅游商品设计亟需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生产实践,通过深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有特色的旅游体验。

一、旅游商品的文化定位与设计要求

旅游活动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位移,很大程度上是标明了与现实生活的区别。正如纳尔逊·格雷本(Nelson Graburn)认为的,旅游象征了从工作世界及其常规化过程中所进行的仪式性分离,对日常差别和分类的践踏是旅游的主题。暗示了对真实的、重复的、琐碎而凌乱的现实生活的反抗,试图通过一种英雄式的、仪式性的、有表演意味的方式,满足真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内心需求。在西方,朝圣和学者的游历可以被看作是旅游意向产生的根源,旅行是对惯常生活的打破,是对新的生活秩序的建构;在古代中国,孔子周游列国,文人雅士踏遍大好河山、留下丹青诗赋每每被提及,对旅游的想象有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将漫长的旅途作为完善和实现自我的途径。如今旅游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经历,近年来更是出现了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深度体验游的转变。旅游者试图将旅游历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连为整体,借助旅行的时空背景拥有远观自身日常生活的距离感,通过替代性的体验活动在旅行的叙事话语中重新建构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把旅游活动看作是新意义生成的过程。意义的建构是符号互动的动态过程,旅游者在特定的旅游情景下观看、阅读和理解符号,通过体味符号的能指实现意义的传达。在这里,“体验”是一种有深度的参与,不是走马观花、事不关己,旅游者身处其中的符号系统并不是给定不变的,而是经由参与过程将旅游者的经历、情感凝结其中的过程。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6篇

扬州地处江淮要道水利发达,18世纪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流传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誉,乾隆皇曾几下江南流连于扬州,可见当时扬州地区的空前繁荣。扬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此地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富贾,经济繁荣;财富的高度累计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转变,从封建中开始透漏出一点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扬州的文化,艺术市场开始在这里形成。富商大贾都拥有巨大的宅邸,为了装饰宅邸他们不惜重金求购各种奇珍异宝,“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筯,无不精美”。这些奢侈的生活需求体现的是他们在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对精神财富的极大渴求,当时流传着“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说法。书画作品作为重要的精神产品被当时人们所追捧,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扬州这个庞大的书画消费市场自然吸引来产生了许多画家前来。根据《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本地画家和各地来扬州的画家中稍具名气的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并且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家,其中声名最显著着当属“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也就是后来的扬州画派,其作品风格受人们审美趣味的影响无论题材立意,还是构图用笔,都有鲜明的个性。明末清初绘画受保守思想的禁锢,推崇一味地“摹古”,“八怪”不愿意完全摹描古人,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发展创新,当然他们的这种创新很大一方面也是由当时的商品经济所促成的。

二、绘画商品化的发展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作为绘画商品化最大的需求方商人尤其是盐商,他们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却是希望按照文人士大夫的“儒雅”来改变自己,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面对“喜新尚奇”的社会风尚,绘画商品的需求方对作品个性的推崇以及绘画艺术市场严酷的规律性,使得这些凭借绘画借以谋生的画家们只能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艺术的变革。正如薛永年先生所云:“新经济因素的滋长与由之而来的绘画供求关系是导致八怪艺术新风尚形成的根本原因。”画家们从艺术观念、绘画题材以及绘画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来迎合聚集于扬州的大量儒商的审美趣味。

1.受市场化影响在艺术观念上更具创新精神

绘画作品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通一定程度上一定要遵守商品的特质,同样都是画家用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作品,为了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画家就需要让自己的作品从内容和风格上更加新颖、独特来吸引消费者。例如金农尤擅墨梅,作品有《墨梅图》等,他还有一个独创的隶书体,自谓“漆书”十分有代表性;黄慎以草书入画,多以神仙佛道和反映社会贫困人民生活为题材,作品有《醉眠图》《苏武牧羊图》等;郑燮他对绘画创作颇有创见,能做到以诗出画诗画相通,擅画竹、兰,他还创造了一种六分半书体既集真、草、隶、篆于一体,代表作品有《墨竹图》《兰竹图》等。扬州画派中除了上述提到这几位画家还有李方膺、汪士慎、华嵒、李鱓、罗聘、高凤翰、高翔、闵贞、边寿民等诸人,他们每一个都以其极具创意个性鲜明的作品吸引着购买者的注意。

2.受市场化影响绘画题材及创作手法的转变

受盐商和大众审美的影响在绘画题材选择上多是寻常之物,在传统的梅、竹、兰、菊四君子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花鸟以及身边常见的瓜果蔬菜鱼虫为题材;人物方面则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层人物为对象;画山水则以一些残山剩石片水进行勾染皴擦,既能表现出文人画的逸趣情怀,又能让盐商及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便导致了扬州画派在画面的审美表达上更加个性化和现实化。扬州画派多用写意作为创作手法,不像古人那样“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细琢,绘画题材多为写意花鸟,他们当中也有擅长人物和山水的,但几乎都是运用写意的手法,用笔潇洒流畅透露出大写意的酣畅淋漓感。画家这种快速作画的创作手法实际也是由于绘画的商品化为了更快的获得物质资料。在作品的展示上,扬州画派中多数画家都是诗、书、画、印兼善,他们把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绘画格局从演进推向成熟。扬州盐商大贾对画家们的个人修为也有全方位的要求,如“扬州二马,以文会友,凡文人来访,进门须先做诗一首,待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等级”因此画家还必须提高自己的诗书画综合能力,在客观上也造就了扬州画家诗书画兼善的特色。

三、结语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品社会价值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2)通俗歌曲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更具有语言性的特征,音乐与口语化歌词的结合,增加其朴实性。第一,旋律较平稳,不炫耀、不夸张,朴实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现手法: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跳动的音程较少,重复音使用频繁,通常运用回绕唱类型和同音反复类型,给人感觉像是喃喃低语或是内心的独白,很适合表达平静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质朴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声逻辑的运动变化,旋律发展线条较少体现功能逻辑,启承转合的乐句思维也被忽视,和声语言灵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气息较短促紧凑。第二,通俗歌曲的节奏规整,一段音乐通常重复一两个节奏型,更加适合表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传,因为它音域较窄,音区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简单,大众化,大都采用一段体、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语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参与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歌词通俗,表现手法朴实,决定了语音化的歌唱方法。(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时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台风较为自然、随意,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拉近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包装的时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较前卫,舞台灯光、音响、电声乐队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脉搏。其他通俗音乐也像通俗歌曲一样,简洁、朴实、贴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状况,坦坦荡荡,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总之,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即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价值。

2.3通俗音乐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而后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惯用手法——和声语言。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审美性。通俗音乐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文艺艺术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它敏锐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简洁的通俗的手法传承了人类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风格,给人以粗狂、豪爽、苍劲刚硬的美感。近年来举国传唱的《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内容贴近群众,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丰满,音域宽广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如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人民的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走进群众生活,宣传了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态,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通俗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所以通俗音乐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随影响了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文化,所以音乐工作者一方面要创作出精品,在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抗争时,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音乐工作者要挑选有用之材、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3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中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的通俗音乐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

3.1媒体型音乐商品化

(1)视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媒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通俗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将整个信息编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广告——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音乐不仅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现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惊人的变化,最后画龙点睛,在众多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条特别醒目——上海酿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的广告音乐——我想叫这世界一起唱,这种也成了流行歌曲,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中,滥用或盗用他人的音乐创作电视广告的现象逐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视音乐。无声的电影到有声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音乐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从实践中认识到为电影配乐的实质是为电影的节奏在作注释,其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通俗音乐也在其中迅速发展。如铁达尼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等电影音乐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乐曲曾获奥斯卡奖项,在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也榜上有名。音乐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应,出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也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时代比想像中来得还快,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使数字音乐的流通成为可能。数字音乐有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他们的出现加快了通俗音乐的商品化进程,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3.2唱片音乐商品化

世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音乐录音与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家生命延续的保证,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音乐创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到市场销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制作、演奏者获得相应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等行为都表现出音乐商品化了。

4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以它必将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商品 文化价值 绣球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39-02

1旅游商品定义界定

购物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许多人常常把购物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在购物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乐趣也是旅游是否成功的关键组成要素。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购物支出的理解和旅游购物发展的趋势,给旅游商品的定义是:特指旅游者因旅游而产生购买的,其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含有旅游信息或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劳动产品,不包括以商业性或投资性的购买对象。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确切地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从旅游的本性看,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旅游者文明素质提高的过程。

2旅游商品文化因素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精髓。

2.1文化因素有利于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旅游商品深层次的内涵是文化,只有将内容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才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质,从而形成特色,这样才能提高旅游商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

2.2文化因素是旅游商品得以增值的内在动力

一件好的旅游商品,具有突出的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并反映旅游者的主观嗜好,符合游客的审美意识,因此游客愿意出比制作成本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来购买。可见,旅游商品一旦赋予文化因素支撑之后,其品位和身价也将随之提升。

2.3文化因素有利于传播旅游商品的地域文化

旅游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件都反映着不同的文化渊源。旅游商品在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的同时,还兼具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一件精美的旅游商品能激发旅游者美好回忆,显示旅游经历,可使其乐于赠送亲友,乐于向周围社会介绍,从而有助于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

2.4文化因素是旅游商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旅游商品生命力之所在。旅游商品的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就越受旅游者的欢迎。旅游商品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化作为底蕴,则难以形成特色,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3靖西绣球文化因素价值

靖西壮族民俗浓厚,其绣球制作始于宋代,是壮族特色文化的“活博物馆”。伴随靖西旅游业的发展,绣球已成为当地发展不可或缺的本土特色旅游商品,绣球文化更是靖西县旅游的一张名片。

3.1绣球文化彰显靖西淳朴民风

3.1.1绣球是美好生活的体现

常用的绣球为圆形,代表团团圆圆;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鲜艳的色彩搭配体现了壮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球为12瓣,代表一年12个月,瓣上绣有花鸟鱼虫各式吉祥物;旁侧配上四根彩色流缨,代表一年四季。

绣球最初寓意是吉祥、生育兴旺,为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物品,发展至今,还增添了祝福、友情和交流等新寓意,更集中体现靖西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祈求对和谐和平美好生活的期盼。

3.1.2绣球是传情的信物

每逢春节、三月三和中秋等佳节,借助歌圩的力量,青年男女相聚在地头、河畔或树林处,互相抛接绣球和对歌,当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那位姑娘的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这种借绣球为媒介传递爱情的方式,体现了靖西人民自由的婚姻观,面对生活的浪漫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3绣球是优秀品质的昭示

绣球的装饰纹样是制作者精神的寄托,而一件精致的绣球也是高超刺绣技艺的展现,是心灵美的化身。绣球,浓缩了由靖西人民写就的先民遗风、优秀文化和辉煌历史,传递出古朴、粗犷和浓厚的审美情趣,也蕴涵着智慧、阳刚和博大的民族精魂。这些无不昭示着靖西人民优秀的品质。

3.2绣球文化弘扬靖西壮族文化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总人口60多万,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是全国壮族人口聚居县。可以说,认识广西需要认识壮族,认识壮族必须了解靖西壮族文化,而绣球弘扬靖西壮族文化。

3.2.1绣球表现壮族稻作文明

壮族是稻作民族,他们对每年农作物丰收与否十分关心。绣球底料多为黄色,反映的正是稻作民族对黄土地深深的依恋与感恩。除此之外,抛绣球活动多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而绣球内以谷物种子填充,就是希望五谷丰登。

3.2.2绣球承载壮族民歌文化

壮族是个民歌民族,而绣球与民歌息息相关。宋朝,有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绣球)。男女目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据新编《靖西县志》记载:清代靖西县乡村男女青年在山野间对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绣球即成。”

可见,绣球在出现之初便与青年男女的对歌融合在一起,发展至今,绣球产业链是传承和开发壮族民歌文化资源的重要创意举措,绣球更承载着壮族的民歌文化。

3.3绣球文化传递靖西壮族凝聚力

3.3.1绣球

绣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壮族男女之间定情、联姻信物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传承也是为满足壮族民众祈福纳祥的精神需求,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流。

3.3.2抛绣球

在壮族的历史发展中,抛绣球使本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的活动,具有维护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的重要作用。

抛绣球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

现在,抛绣球活动已经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较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对陶冶人们美好高尚的精神情操,沟通情感、美化和娱乐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并且,抛绣球作为一项壮族普遍流传的民间体育,其活动形式的简单性和参与的广泛性,也成为促进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桥梁。

抛绣球活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娱乐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技能、生活经验的传授,培养下一代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形成人们诚信、勇敢、坚毅和善良的良好思想品质和民族心理素质。

3.4绣球文化带动靖西经济

靖西绣球世界闻名,其中又以旧州村制作的为最,旧州更成为“世界绣球之乡”。目前,旧州村绣球年产量达到15万只,全村仅绣球一项的年收入就达200万元,绣球生产户年均收入近万元,绣球生产成为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绣球产品知名度日益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绣球产业的带动下,靖西的壮锦、刺绣工艺也在迅速复苏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给当地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了一大部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减少社会发展当中的不和谐因素,这些“无烟工业”也推动着靖西经济的发展。

4结语

靖西绣球不仅仅是旅游商品,而且还是壮族民俗文化的展示者,靖西绣球作为感情的维系纽带,在当地人民的感情生活中起到一种牵引作用;绣球文化内涵在得到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后,在现代社会中表现更多的是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在旅游商品中融入文化因素会使旅游商品体现出个性和特色,旅游商品只有同文化因素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被旅游者所喜爱。同时,旅游商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因此,不能将旅游商品的开发仅视为一种技术、经济过程,而应同时将其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积累、传承乃至创新的弘扬文化的民族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 杜有珍.旅游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http:///Public/Article/ShowArt.asp?Art_ID=44890.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如何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谈谈对策:

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成沉重压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观念,认清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二、鼓励科技兴贸及扶持出口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用足国家和省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针对目前出口商品结构科技落后局面,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在经营许可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并实行重奖措施,对科技兴贸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及个人给予重奖,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林牧渔产品出口,要积极扶持。

三、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把一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耗原料能源多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资本密集的行业进行以自动化、节能、清洁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无法快速跟上这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的。但是,我们要想搞好本国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层次,建立分市场、分品种的各类加工区,使出口生产企业都能建立以国别出口为目标,来规划对象国需求产品发展,保证实现出口产品的适销对路。第二,增加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配件以及一些关键设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的工艺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品种填补一些出口产品的空白。

四、重视科技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出口的商品不管是农产品、纺织品、玩具还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而且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力量,认清科技对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外贸才能走出一条拥有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的效益型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兴贸领导小组。重点指导和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外商引进高新技术和资金,我方密切配合出让经营场所、管理费、市场等,使到外商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04年末取消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配额限制,但是,美欧又在2005年4月实施了针对中国服装业的“特保调查”和“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面对日益加剧的反倾销调查,我们的企业不能只是抱怨,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树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品的纵深发展,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同时,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需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这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这样既能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能获得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的益处。

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翔,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才能在的问题及其对策[M].2007.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化产品;精神属性;文化产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4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去对于物质的需求外,中国人对于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国家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品开始走进我们的家庭中。文化产品的出现,不仅拉动了我国的内需,刺激了消费,同时其精神属性,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影响了国人的文化素养。研究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属性,对于我国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文化产品来普及传扬中国的文化艺术,提高国民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产品与其精神属性

关于文化产品的概念当今有很多阐述,何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就是以物质实体产品为载体,像人们表达或传递某种观念或文化的产品。人们购买文化产品,购买的其实是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因此,文化产品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产品。

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这是文化产品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与普通物质产品最大的不同。所谓精神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在文化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产品制造者将文化概念融入产品之中,这其中就包含了大众审美,社会观念、个人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创意等,这些便在文化产品中形成了其精神属性。其次,当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后,文化产品通过其承载的内容影响者人们的精神世界并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观念。如好莱坞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观念融入了其电影之中,通过美国大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观念也影响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

从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属性看来,文化产品不仅仅是某种产品,更是产品承载着的观念和文化。现在我们所说正能量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那些低俗的文化产品,不仅无法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还会败坏社会道德,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注重对文化产品中精神属性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监管,不仅要从其生产产品的物质质量上监管,更要从其表现内容上进行考察,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管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检测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产品中的精神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关系

现今,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了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大量的文化产品走向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谓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活动,而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归根结底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便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我们知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商品便无法流通,无法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失去了其商品属性。因此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产品,同样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与一般大众商品不同的是,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在于物质上,文化产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其使用价值在于精神上,即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一种文化产品是否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最重要的是其产品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思想等文化元素即社会属性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从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决定关系上来说,其精神属性决定了商品属性,精神属性的好坏决定了文化商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少。

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与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品将产生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业是一种绿色无烟工业,是朝阳产业,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作为其龙头产业,如美国、日本。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公司,其中72家属于文化产业,如时代华纳,迪士尼等公司均进入了前十名。而日本在2000年时文化产业的产值就占其全国GDP的7%,游戏软件居世界第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对文化产品是第一位的,比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一度出现过文化拜金主义和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倾向,出现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现象。部分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不惜降低文化品位,甚至不惜降低人格来迎合市场,迎合一部分读者和观众,导致文化的庸俗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后果就是损害了文化创作,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是因小失大。因此在社会和经济这两个效益中,社会效益才是文化产品放在第一位的。文化产品制造者应该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文化产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这不仅仅是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是经济的需求。

三、在文化产品的定价和推广中实行市场价值和精神价值双轨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价格规律,商品的价格,通俗来说是由生产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组成。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生产成本除去物质成本之外还要加上创作文化产品的精神成本,因此价值难以估量,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文化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密尔顿为了创作《失乐园》,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智,结果仅仅得到了五个英镑,而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的全部稿费,还不及他写作时抽雪茄的钱,当下一些音乐公司以微薄的价格买断了音乐创作者的音乐创作,却在发行市场上捞足利润,甚至一些毫无涵养的文化产品却卖出天价,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出现,归根到底是人们还未认识到文化产品与普通物质产品的区别,文化产品的价格与物质产品价格依照市场规律进行自然调节大不一样。

因此对于文化产品的定价不能仅仅依靠市场价格规律,还要参考文化产品的精神属性,通过市场价格规律和精神价值双重条件制定文化产品的价格,使经济收益能惠及文化原创者,以此来激发其创作动力,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化产品,而优秀的文化产品又能鼓舞消费者,提高人民精神素养与需求,刺激购买力,达到良性循环,使文化创作者,产品发行方与消费者三方获益。

如何使文化产品的定价摆脱市场价格规律的单一制定而走向市场价格规律和精神属性价值双轨制呢?在此有几点看法:

(一)文化市场的开放与文化产品的限制

文化产品的定价权交予市场价格规律来决定,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文化市场不要过多干预,这是文化产业繁荣的需要,但是对于文化产品与文化娱乐产业,却要采取分级与限制,对于评定为限制级的文化产品或者娱乐场所,收取重税和采取限制性的措施,而对于鼓励发展型的文化产品,减轻其税收,甚至给予津贴鼓励。

(二)鼓励文化创作

文化产品产业创新,提高全民精神文化素养。将从限制级文化产品中收取的税收成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文艺工作个人或组织进行先进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创新,使得财政永远由落后低俗文化向高雅先进文化流动,达到动态平衡。同时,国家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公民精神文化素养,使得公民能够自我分别文化产品的好与坏,而不至于被“忽悠”。

(三)完善有关文化与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规章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本文从观念转变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研究出发,分析了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竞争优势观念、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如何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谈谈对策: 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成沉重压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观念,认清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二、鼓励科技兴贸及扶持出口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用足国家和省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针对目前出口商品结构科技落后局面,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在经营许可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并实行重奖措施,对科技兴贸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及个人给予重奖,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林牧渔产品出口,要积极扶持。 三、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把一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耗原料能源多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资本密集的行业进行以自动化、节能、清洁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无法快速跟上这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的。但是,我们要想搞好本国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层次,建立分市场、分品种的各类加工区,使出口生产企业都能建立以国别出口为目标,来规划对象国需求产品发展,保证实现出口产品的适销对路。第二,增加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配件以及一些关键设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的工艺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品种填补一些出口产品的空白。 四、重视科技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出口的商品不管是农产品、纺织品、玩具还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而且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知识密集化。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力量,认清科技对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外贸才能走出一条拥有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的效益型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兴贸领导小组。重点指导和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外商引进高新技术和资金,我方密切配合出让经营场所、管理 费、市场等,使到外商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11年末取消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配额限制,但是,美欧又在2005年4月实施了针对中国服装业的“特保调查”和“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面对日益加剧的反倾销调查,我们的企业不能只是抱怨,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树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品的纵深发展,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同时,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需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这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这样既能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能获得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的益处。 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供产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本文从观念转变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研究出发,分析了调整产业结构、树立竞争优势观念、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 关键词:出口商品结构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大幅增长的过程中,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离将我国塑造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远,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大、出口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偏低、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等。因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于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再上新台阶至关重要。 如何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谈谈对策: 一、转换出口观念,增强竞争优势意识 传统贸易观念认为,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已趋饱和,国际消费需求结构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结构已向更高层次转换。此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诸多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效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其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有很多企业在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使出口企业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造成我国出口利润率低下,给中央财政造成沉重压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换自己的观念,认清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努力增强商品的竞争优势意识,警防陷入“片面追求贸易顺差”和“强调比较优势”的陷阱。 二、鼓励科技兴贸及扶持出口农林牧副渔产品的政策 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用足国家和省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针对目前出口商品结构科技落后局面,设立科技兴贸专项基金,在经营许可方面、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并实行重奖措施,对科技兴贸有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及个人给予重奖,提高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农林牧渔产品出口,要积极扶持。 三、促进工业制成品的升级换代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把一些劳动密集、污染严重、耗原料能源多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对本国资本密集的行业进行以自动化、节能、清洁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是无法快速跟上这些科技实力强大的国家来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结构调整的。但是,我们要想搞好本国商品的升级换代,也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第一,划分工业制成品的层次,建立分市场、分品种的各类加工区,使出口生产企业都能建立以国别出口为目标,来规划对象国需求产品发展,保证实现出口产品的适销对路。第二,增加生产所需的优质原料、配件以及一些关键设备,提高出口商品生产的工艺水平,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发展新品种填补一些出口产品的空白。 四、重视科技力量,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中,出口的商品不管是农产品、纺织品、玩具还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而且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竞争突出地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表现在世界贸易格局上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技术 、知识密集化。这表明,传统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已有限,高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力量,认清科技对商品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外贸才能走出一条拥有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的效益型发展道路,推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同时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兴贸领导小组。重点指导和研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外商引进高新技术和资金,我方密切配合出让经营场所、管理费、市场等,使到外商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五、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11年末取消了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配额限制,但是,美欧又在2005年4月实施了针对中国服装业的“特保调查”和“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面对日益加剧的反倾销调查,我们的企业不能只是抱怨,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树立自己的比较优势。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产品的纵深发展,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同时,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战略,需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寻找低生产成本的区位,这为我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机遇。这样既能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能获得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的益处。 六、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要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出口产业群,使其呈梯度发展态势,并尽快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转移。与之相适应,逐步形成传统技术、适度技术和高新技术渐进式传导的技术结构,为我国创造新的出口优势和贸易优势提供产业支持和技术支持。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有限合伙制

风险投资是指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低流动性、特殊的投资领域以及风险投资所要求的专业性和参与性,使得风险投资与一般的投资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各国根据自己的投资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的制约,发展了一系列符合自己的风险投资组织制度安排。

1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中国的风险投资在1986年随着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成立而正式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距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截止2001年6月底,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约160家,注册资金180亿元人民币,普遍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在2003年2月28日,《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的颁布,对外资的投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Zero2ipo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的关于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季度报告中指出:在第一季度,本土创业投资公司占投资金额总数的6.5%,而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占83.3%;在第二季度,本土占32%,外资占68%;在第三季度,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的总额上占有90%以上。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投资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与中国在3月1日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里面的制度供给有很大关系。在组织机构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公司法》和《企业合伙法》里的机构设置,创投企业中可以采取非法人制组织形式,也可以采取公司制组织形式,外商创司这种非法人组织机构安排使得有限合伙制可以实施,同时在《管理规定》中对外资的最少出资数量和最低出资比例相应的降低。而对于本土的创业投资公司来说,在组织机构上还没有突破现有法律的限制,这就要求本土的创业投资公司在组织机构上进行创新,否则外资企业的制度供给优于本土企业,使得本土企业在制度供给方面出现瓶颈的制约。

吴敬琏(2001)认为:如果政府要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就应该做一个有限合伙人,让风险投资管理者做普通合伙人,负无限责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法律框架亟待完善。他说,我国现行的《合伙法》没有有限合伙,而《公司法》又没有无限责任有限公司。这样的法律制度设计,不利于国家参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改进。成思危(2001)指出:有限合伙制是当前风险投资公司较好的组织形式。他认为,有限合伙企业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有限合伙制企业发起人采取定向私募方式招集合伙人,有利于合伙人间团结一致,同时由于实行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人仅享有知情权等少数几项权利,使企业在避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筹集到大量资金;其次,一般合伙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能够自觉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第三,按国际惯例,有限合伙企业免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有利于尚处在初创阶段的风险投资公司成长。有限合伙制已经成为英美等国风险投资企业的主要组织机构,可见有限合伙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法律架构。有限合伙制不是独立的税务主体,不以公司名义注册,因而不需要交公司税。有限合伙人只须交纳个人所得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好处。而公司制风险投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纳税主体要缴纳公司所得税,然后才能进行利润分配。②生命期限。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存续期限,一般为7~10年,而公司制的组织机构除了兼并和破产外,一般长期存在。③注资期限。有限合伙制的有限合伙人的支付一般可以分期,而公司制组织资本金根据法律规定必须一次到位,这分散了风险资本家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与监控,增加了风险资本家对剩余资本的保值增值。④报酬体系。普通合伙人可以提取净资产的1%~3%的管理费用以及对利润分成的20%左右,而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对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乏力。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规定,公开交易的投资公司经理不得接受股票期权或其他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本文就有限合伙制下委托理论来分析市场选择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2风险投资组织机构设立的理论基础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个高风险,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的特殊性(风险资本家投入的人力资本),在如何解决人的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由此产生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更加突出,能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会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有限合伙制的这种制度安排很好的解决了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行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有限合伙制有两层委托关系:一是投资者(机构式个人)与风险投资家(VentureCapitalist)之间的委托关系;二是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Entrepreneur)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基金管理人(人)与投资者(委托人)之间有着重复博弈过程,委托人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人的努力水平,人不可能用偷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福利。伦德纳(1981)和罗宾斯泰英(1979)使用重复博弈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贴现因子足够大),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可以实现。有限合伙制中投资者不参与经营管理,事先也不能确定风险资本家的能力水平,通过完全的合同约束不可能达到最优,而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行为的市场约束,使得在不完全合同的状态下得到最优的配置。法码(Fama,1980)认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从而收入)决定于其过去的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本文将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的行为约束。

现在假定只有两个阶段。T=1,2,每个阶段的生产函数如下:

πt=at+θ+ut(1)

这里,πt可以理解为产出,at是风险资本家的努力水平,θ可以理解为风险资本家的经营能力(假定于时间无关),服从(m0,σ02)的正态分布

panlang="EN-US">ut是外生的随机变量(如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服从(0,σu2)正态分布。假设at是风险资本家的私人信息,πt是共同信息。

假定风险资本家的风险是中立的,并且贴现率为0,风险资本获得剩余收益权为α,因此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如下:

Ut=Ft+απt-C(ut)(2)

这里,Ft是风险资本家的固定工资,C(ut)是努力的负效用,假定是严格递增的凸函数。在两期内,风险资本家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

MaxE[F1+απ1-C(a1)+F2+απ2-C(a2)]

(3)

显然,如果委托关系只进行一次时。风险资本家选择的个人努力水平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此时对(2)式求导可以得出风险资本家努力程度的最优一阶化条件:C′(at)=α。

但是,我们现在要证明,当关系持续两个时期时,尽管风险资本家在第二时期的最优努力的条件为C′(a2)=α,因为博弈没有第三阶段,风险资本家无须考虑声誉问题,但是在第一阶段的努力的最优化条件肯定为C′(a1)>α。

假定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根据理性预期:

F1=m0+a1(4)

F2=α+E(θ|л1)(5)

由于市场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在均衡时,a1等于风险资本家的实际选择,当观测到л1时,市场知道θ+u1=л1-a1。但是市场不能把θ和u1分开,也就是说,市场不知道除了风险资本家的努力外,л1是风险资本家的经营能力的结果还是外生的不确定因素u1的结果。市场要根据л1推断出θ,令

τ=Var(θ)/[Var(θ)+Var(u1)]=σ02/[σ02+σu2]

(6)

即τ为θ的方差与л1的方差的比率。σ02越大,τ越大。根据理性预期公式,

E(θ|л1)=(1-τ)E(θ)+τ(л1-a1)

=[σu2m0+(л1-a1)σ02]/[σ02+σu2]

(7)

可见,л1越大,对风险资本家的能力信念修正越大。把(4)、(7)代入(3)式

U=[m0+a1+α(a1+θ+u1)-C(a1)]

+[α+[σu2m0+(л1-a1)σ02]/[σ02+σu2]

+α(a2+θ+u2)-C(a2)]

(8)

(8)式对a1一阶求导得

C′(a1)=α+[σu2(a1+θ+u1-a1)]/[σ02+σu2]≥α

上述条件表明,如果委托关系进行两次以上,那么人为了提高未来预期收入,在第一期基金中的努力水平大于一次性委托关系时的努力水平,这是因为风险资本家未来的固定收入依赖于市场对其能力的预期,而第一期基金的努力水平是通过业绩的作用来影响这种预期,显然这种声誉效应就是对风险资本家的激励作用。在有限合伙制的制度安排中,基金都有一个存续期限,普遍的生命周期为10年,但在征得合伙同意后可以延长1—3年。所以风险投资家为了在基金结束后能再一次的容易筹资,他必须要考虑市场对他的评价。

在第二层的委托关系中,风险资本家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风险资本家为了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作为股权投资的资本可以获得资本增殖的好处。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可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且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仅仅通过合同的安排是不够的。所以风险资本家要不定期地到企业去检查,必要时可以执行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权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制度安排来防范风险,比如分期投资、使用特定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企业家的报酬采用期权方式等,这些制度的安排可以部分地实现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行为上的一致性。

3根据外国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机构的模式

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国有资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方式,由于这种公司制的组织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委托机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已成为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制约因素。根据美国和日本风险投资业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适应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在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由于主银行制导致风险投资机构以金融企业的附属企业为主,这种公司制的制度安排使得日本经济处于停顿状态,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解释,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风险投资行业对高科技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目前,由于我国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所以现阶段应该尽快完善法律制度,使得制度供给适应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求。基于对有限合伙制的认识和我国现阶段没有法律制度,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组织机构:①注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A公司),筹集一定的资本金,全部存入银行,但不直接开展风险投资经营活动。A公司与当地最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公司(B公司)签署委托投资合同,有B公司进行投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风险投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强行分离,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所承担的功能相同。②股权结构和激励约束方案的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激励约束方案实现A公司和B公司的目标的一致,可以参照国外流行的有限合伙制结构,在投资一个项目时,B公司以1%~10%的股权进行匹配投资,并作为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其报酬主要以利润分成,大约为业绩的10%~20%,和以净资产为基数,按较小的固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大约为1%~3%。这种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使得风险投资的管理人能够提高自己的业绩和市场声誉,增加自己的报酬、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人与委托人的激励相容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李好好等.风险投资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3贝政新.投资银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武士国等.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品格;四川银花丝

1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品格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项目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别,它的生产技艺是“活态”传承,而成果则是实物展示。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表现出了比较一致的作品质量和风格:

(1)从物质载体来看,重视选材。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选材一般极为考究,多用金、银、玉石、象牙、犀牛角等珍贵材料,即便是木料、石材等传统材料,均会首要考虑珍贵品种、奇石等。选材的考究往往意味着对其传世的期许,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恒远”的追求。四川银花丝的选料为银,为突出其艺术效果,会采用“嵌宝”等表现手法,所选材料品质很高,器物造型高贵典雅,富丽堂皇。

(2)从表现手法来看,工艺细腻精致。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手法细腻多样,无论是王公贵族用品,抑或寻常百姓之物,其表现形式无一不趋向繁复、精致的极端审美趋势。中国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工匠在各自领域较为封闭的发展,经过各代的传承,追求极端的精细,将中国人“内敛”的品格特征借助于器物的精细,表达得淋漓尽致。四川银花丝技艺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平填”技术,仅“平填花丝”种类就可以分为光丝、麻花丝、滚筒丝、拱丝、水浪丝、桂花丝等十多个种类。银丝最细直径可以拉到人一根头发的一半。

(3)从创作内容来看,追求写实风格。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内容一般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如动植物、瑞兽、祥云等,通过艺术化的加工,真实再现某一种场景、造型、姿态。对于这些内容细致入微的表达,表现出民族性格中“务实”的品格特征。四川银花丝的创作取材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多为具有实用价值的首饰、胭脂盒,具有装饰价值的各式摆件。器物造型灵动,但规整,表现手法重写实而非写意。

2 商业思维对非遗传承的影响

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示的民族品格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品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国家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将其继承发展。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展示的生活方式毕竟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基础,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必然抢占手工业的生存空间,而手工业的发展形势也非民生发展的方向,因此,淡出社会主流视野也是必然。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演示和还原其原生态的生存图景是对历史及人类文明的尊重,这样的传承是一种“活态”传承。

(1)利用非遗影响,获取高额经济利润,将获利作为首要衡量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的市场中是一块金字招牌,级别越高,经济价值相应越大。旅游市场,作为一个完全提供消费服务的行业,与非遗产品有着天然的近缘关系,将非遗项目开发为旅游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如昆曲,体现的是一种参与感受。工艺品性质的非遗项目,因其最终的展现形式是实物成果,易储存、可转移,所以更能实现经济效益。而非遗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否获利是资金介入的首要衡量标准。

(2)手工艺品较长的制作周期导致不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目前高端的商务、旅游市场有着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例如,银花丝,从发展历史来看,在物质条件丰裕的盛世,总是成为消费市场、收藏市场的宠儿,现在的时代条件更是如此。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因其是纯手工制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样不能迅速满足市场需求,造成了因稀缺而形成的市场供应不平衡及价格的高昂。这样的矛盾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未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思维必然要求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获利后的市场回报资金并没有很好地进入传承机制之中。

3 策略分析

针对前述挑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1)寻求发展模式,保持独立品格。对于非遗的发展,在商业化的背景下,要完全放弃与商业市场的接轨,这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且与市场的结合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也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商业思维的影响,非遗的传承会受到较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如为了加快市场推出周期,改变原有的制作工艺;为了迎合大众市场品位,创作内容庸俗化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非遗项目,尤其是需要“帮传带”的工艺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实现经济效益,更要保持其独立品格,摸索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四川银花丝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金银制品贸易公司的支持,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四川银花丝的工艺美术大师与公司合作,成立独立的工作室,由工作室负责银花丝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而由公司负责材料的采买以及产品的市场推广。这样的发展模式突出和尊重了传承人的主体地位,设计和创作相对独立,而市场推广又由公司专业团队运作,取得较好效果。

(2)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是关键,传承人的培养是非遗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因其需要对传承人的“帮传带”,使得传承人的培养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培训。实践操作是培养的关键,而非遗项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认可度的高低又是推动其传承的动力,只有通过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推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推广宣传,突出文化价值。四川银花丝及其“平填花丝”工艺是中国古老、精华、最具有特色而独树一帜的艺术,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明清时期发展至鼎盛。这样的一门艺术形式,从公众的认可度来看,知名度却远远小于蜀锦、成都漆器。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为银花丝的发展打开局面。另一方面,在外销产品中,银花丝因为其独特的背景,在国际上有一定的认可度,这是宣传中不能忽视的角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银花丝所展示的民族的高超、华美的制作工艺应该走向世界舞台。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体表现了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中国西南地区民众乐观、悠闲的审美心态。虽然目前的传承环境充满商业化,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品格在传承中应该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保持其独立的民族品格。同时,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使得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梦.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新视角[J].财经科学,2006(4).

文化商品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商品经济制约畲族

畲族是分布于我国东南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区一个杂散而居的少数民族,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所谓畲族传统文化,是指畲族人民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历史上畲民族所处自然环境及特定社会条件下积淀的产物,包含着畲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所进行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优良传统的传承。这些民族文化对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与现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要求不相适应的落后因素,它们通过其所具有的巨大惯性力,或多或少对畲族地区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些消极影响,其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畲族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二元结构型小农经济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基石。畲族传统小农生产在历史上曾一度对赣东南山区的开发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对畲族的生存和发展起过巨大作用。但小农经济毕竟是一种封闭式自然经济体系,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畲族主要居住在赣东南地区的山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早期生产方式是游耕和狩猎,以后逐渐发展到以梯田水稻耕作和定耕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计模式。封闭传统的小农经济造成畲族生产方式陈旧、产业结构单一,相当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手工劳动,依赖于牛耕、手挖、肩挑等农耕形式。社会分工仍延续男女性别的自然分作,家家户户束缚于几亩田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种自食,程序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尚属少见。在产业结构上,畲族农民大多局限于单一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开展很少,新兴产业更加难以见到,农本思想普遍存在,习惯于传统单一的农业经济。由于山地生态的限制和耕作技术的落后,绝大多数畲区很少有剩余粮食作为商品出售,即使与汉人之间有一些商品交换,也主要是以柴炭、木材等换取一些犁锄、锅碗、盐油等生产生活用品,而专以商品出售为目的的大宗生产发展不起来。适宜发展林、牧、经济作物而不适于种粮的山场沟地仍在沉睡,自然优势得不到发挥,这与原有的传统产业格局和农本思想的惯性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落后无疑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历史上民族间不平等和所处的弱势文化地位造成畲民文化心理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极端自尊,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自卑。极端的自尊往往导致排外心理和封闭式社会关系,表现在经济生产领域,就是排斥外族人进入自己的经济生产圈子,害怕外族及其先进技术和新产业的渗入导致本民族失去文化传统。历史上汉人在畲区进行的不等价交换行为使畲民形成鄙商心理,社会关系主要限于血缘关系和狭隘地域范围,经济生产上横向联系几乎没有,畲族农民经济心理脆弱,对新兴生产技术或项目的引进,往往要观望很久,长期的落后贫穷状态使部分畲民能力信心不足,宿命思想根深蒂固,看不到畲族山区可以开发利用的优势,因而也就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来发展商品生产。一些畲民尚未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财力支持,通过开展商品经营富裕起来。少数畲族群众由于自卑心理,对贫穷落后感到束手无策,很难做到穷则思变。种种心态或多或少都对畲民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畲族地区存在畸形消费与扩大再生产和搞活流通的矛盾。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需要,消费与生产之间有着循环性的互动关系。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发展水平相匹配,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消费就是畸形消费。过去畲族农民生活水平低,但多数人家逢到生孩、盖房、作墓或婚嫁时,哪怕是借高利贷,也要杀猪宰羊大摆酒席,闹他三两天,以为这样才显得光彩,否则会被人取笑。少数畲民即使依靠农副业获得一些收入,也很少用于扩大再生产发展商品经济,而是被奢侈消费掉了。加之畲族群体重视血缘关系,亲戚间的应酬往来也就特别讲究,这些礼俗关系上的钱财耗费,使畲民的生产资金更加困难。此外,畲族地区宗教仪式活动的消费也很大,在祭祖、“做功德”等方面,有的畲民在无钱还债、无粮过年的情况下,还要想方设法弄些钱粮去修宫建庙、烧香拜佛,这些畸形消费造成了畲族民众深受高利贷困扰,陷入还不清的债坑之中。

第四,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畲族地区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不高,这也是其商品经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无文字文化,传统畲区的内部社会关系,很少超越面对面的范畴,社会信息交流勿需通过文字也能进行,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畲族个体的传统社会化或文化习得过程,自然也就无须通过以文字为传递方式的学校教育,而仅以口传身示和劳动实践来完成。因此畲族历史上未形成自己的文化教育体系,后来虽采用汉字作为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辅助手段,但终因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剥夺畲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加之畲族居住分散,儿童入学不便,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文化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由于畲族民众囿于一个传统封闭的社会,人们安于现状,科技人才奇缺,无法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无法进行科学种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懂间套种植方法,土地利用率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合理安排种植业内部结构,造成土地和劳动力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可见,教育水平的低下,已成为畲族人民脱贫致富发展现代商品经济的障碍。

以上论述表明,畲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这些因素对畲区现代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畲族地区自然经济结构长期延续,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这与畲族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的制约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亦是历史的惰性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