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百”方针;民主政治;理论意义;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32 — 02

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但要把民主生活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而且更要扩大到文化领域”。〔1〕建国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工作的方针,比如: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其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按照民主原则来领导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双百”方针,这是一个调动知识分子和文艺科技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积极性的方针,也是一个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更是一个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贯彻“有力的促进了社会文化领域的活力,让一切创造性的思想和艺术源泉充分涌现”,〔2〕我国文坛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了文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建国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存在一些“左”的错误,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不断出现过激的做法。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是极不相适应的。所以,党中央需要在文化领域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双百”方针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并不是同时期提出来的。

“百花齐放”的提出得益于在戏曲问题上的争论。中国戏剧种类丰富多彩,在如何对待传统戏曲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早在1942年10月10日,就为延安平剧研究院的成立题词“推陈出新”,明确指出了党对传统戏剧的态度。但解放后又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有人则号召全盘否定。在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10日由文化部主持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有人提出在戏曲工作中应当坚持“百花齐放”,周扬认为这个提法值得肯定,遂向作了汇报。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示祝贺。同年5月5日,签发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形式的自由竞争,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至此,中央实际上已将“百花齐放”确立为建国初期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

“百家争鸣”的提出是中国历史问题研究争论的结果。195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设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当时,该会负责人陈伯达向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要求在历史问题研究上坚持“百家争鸣”。 另据历史学家黎澍回忆:在1953年前后,由出面邀请历史学家翦伯赞、邵循正、胡华三人合写了一本名为《中国历史概要》的小册子,准备提供给苏联大百科全书备用。书稿出来后,请示如何解决诸如中国古代史古史分期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批示指出:“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

二、在艺术和学术领域实行科学的民主的正确方针

“双百”方针是正确反映艺术和学术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科学性;“双百”方针又是体现尊重知识分子劳动的方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具有民主性。因此,“双百”方针是一个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统一的方针。

(一)科学地遵循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

“双百”方针的提出,它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真理的过程,而真理又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超出一定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事物,随着新材料的发现或对实践认识的深化而成为谬误。反之亦然。因而,在艺术和学术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见解是正常现象。这表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用一种简单的、绝对的标准加以判断。能够自觉运用这条规律来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并把它规定为党的一项重要方针,则是的一个重要贡献。

(二)民主地看待文艺理论观点的多样性

“双百”方针的民主性,是指同我们国体、政体上所体现出的政治民主有所区别的文化领域中的民主,具体来说,就是“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3〕这种自由是“人民内部的自由”。然而,“人民内部的自由”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其一致性体现为全国各族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渴望祖国统一;其差异性除了思想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外,在艺术性质、学术性质和技术性质的问题上,也会有意见的不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认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

(三)正确地处理文艺界存在的各种思想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制度和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社会的这种急剧变化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因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如同“不要共产党”、“共产党领导不了他”、“社会主义不好”等方面的言谈怪论。要正确处理出现在思想领域的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分清这是敌我之间的反革命诽谤还是人民内部的正常争论。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4〕在看来,党领导国家建设社解决敌我矛盾要用的方法,“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会主义有两种不同的办法或方针,这就是“放”和“收”。所谓“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所谓“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认为“收”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而是扩大矛盾的办法。

三、“双百”方针和政治民主的关系

“双百”方针主要探讨的是文艺领域中的民主问题,即文艺民主。所以,“双百”方针和政治民主的关系问题就是文艺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关系问题。

文艺民主是在文艺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民主,具体表现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这一系列的自由,一言概之,就是知识分子在文艺领域内拥有自。而政治民主则是政治领域内的民主,具体表现为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民主性的治国理念和按照这种理念组织起来的民主型的统治机构。所以,文艺民主同政治民主存在着明显区别。但是,我们不能把文艺民主同政治民主机械地加以分割,它们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政治民主比做成一列飞驰的火车头,那么诸如文艺民主等特定领域的民主则是该列车拖带的各节车厢。政治民主的进步状态决定了文艺等民主的发展状况。建国以来的经验也表明,政治民主的相对稳定和正常发扬,就会给文艺民主提供一种稳定和和谐的环境,为发扬文艺民主创造良好的条件。反之,政治民主相对稳定和正常发扬的局面一旦遭到破坏,发扬文艺民主所要求的稳定和和谐的环境就会迅速消失,文艺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就会接踵而至。当然,文艺民主和其它民主在发展过程中反作用于政治民主,使政治民主有所发展,不断得到发扬。

四、“双百”方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工作新局面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理论成果,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内涵丰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对艺术形式做了最早的概念鉴定,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源于劳动。在文艺的发展中,还存在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对外国文艺的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这个问题上,列宁强调,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才是无产阶级文化发展观的正确抉择。在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和文艺创新的问题上,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作过十分透彻的论述。建国后,他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理论,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贯彻落实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内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的这些科学论述为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指明了方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结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双百”方针的现实启示

“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最为杰出的贡献。“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指出了艺术和科学发展上的“可以或不可以”、“应当或不应当”,虽然没有指明坚持这种方法的根本原因,但社会实践已经无数次地证明,在艺术和科学发展上的“可以或不可以”、“应当或不应当”并不取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容许或不容许。可惜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客观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在“双百”方针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广大文艺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领域的生产力有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形成了当代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好局面。我国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发展历程说明,“双百”方针是党领导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的正确方针,我们只能坚持,不能抛弃。

〔参 考 文 献〕

〔1〕周抗.社会主义民主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268.

〔2〕连儒来.论与和谐社会的构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88.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北京 100072)

摘要:为了适应部队人才模式的转型,本文明确了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网络课程建设改革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和锻炼学员第一任职岗位必需的领导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 教学模式;教学改革;领导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258-02

基金项目:总装某部科研资助项目(2010SY430800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2005038514)。

作者简介:夏良华(1970-),男,江西新建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保障、装备健康管理理论与应用。

0 引言

《领导科学概论》是装甲兵工程学院本科生领导管理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研究领导活动与领导过程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主要职能,讲述领导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1]。本课程对于学员了解领导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领导活动与领导过程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管理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是学员后续学习领导管理基础模块其它课程,高质量完成模拟营连任职等领导管理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领导管理实践能力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学员毕业后开启部队基层任职经历的重要支撑。

1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了贯彻学院教学模式转型规划,《领导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面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变为“基于人才模式转型”。这种变化不只是描述字词的改变,而是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根本转变[2]。基于人才模式,要求课程教学输出的人才直指基层部队迫切需要,紧紧围绕部队和装备保障的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贴近部队的实际,培养具有良好的领导管理能力素质的初级指挥人才。

对于《领导科学概论》这门课程而言,根据领导管理类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目标如下:瞄准培养装甲部队一线带兵人,以提升学员领导管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员是课程教学的启发者、设计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学员是自主学习的管理者、思想火花碰撞的贡献者和素质能力培养提高的受益者。目标是为学员适应第一任职岗位打牢领导管理基础,在帮助学员树立领导大局观念、培养领导系统思维、形成领导角色意识、培养领导风格品质、训练领导方法技能、提升领导管理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除了目标指向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外,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领导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选取采用“追踪领导科学、注重普遍规律、突出实践应用”的思路,紧紧围绕领导科学这一核心,以领导科学基本规律与原理、领导科学方法与艺术、领导决策、领导测评等为核心组织内容。广泛吸纳、借鉴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际案例以求启发思维或相互印证。内容选取的落脚点放在人类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实践活动中,通过实例体现理论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教学内容安排采用“理论引导、思想借鉴、情境模拟、实践锻炼” 的思路展开。

首先,本文突出课程教学意在打牢人才领导管理理论基础这一基本定位,将教学内容分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三个主要模块顺序安排,注重各模块之间的继承性和转化关系。其次,根据人才模式变化的要求,构建了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6篇:基础篇、思想篇、方法篇、艺术篇、智慧篇和测评篇等。第三,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突出领导科学工作的实际特点、要求、方式、方法等。

各部分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联系紧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形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内容体系。

2.2 教学方法改革

《领导科学概论》课程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情境式、模拟实践式的教学方法体系[3,4]。课程以大量的案例、领导管理游戏、角色扮演、领导管理挑战等形式展现各种领导管理思想、领导管理原理的精髓,使领导管理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从而使学员从中更好地领悟领导管理的真谛。

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引入领导工作中的丰富案例,结合案例分析理论,应用案例验证理论,使学员在理解理论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拟安排一定数量的、学员参与的专题研讨和模拟实践环节,学员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实践,在教员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效果,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加强领导管理能力素质培养[3]。

以领导艺术专题研讨为例,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是:通过本次课学习,使学员复习领导艺术的特征和类型,明确领导艺术的知识要点;掌握领导艺术的运用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运用领导艺术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稳妥处置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并妥善处理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培养领导的风格与气质。要达到上述目的,一要引导学员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总结归纳出一些领导艺术,对比分析教员课上总结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领导艺术的理解。二要结合通过询问、走访等多种方式,深切体会领导者的领导艺术,并由学员骨干课下组建研讨小组,共同探讨伟人、名人的领导艺术。

本次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实施,一是案例导入,二是理论讲授,三是课堂研讨。其中:

①案例导入:引入1~2个案例,使学员沉浸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艺术的情境之中,领悟领导者领导艺术的魅力,充分激发学员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诱导可以确保学员的学习效果良好,为理论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理论讲授:在案例营造的情境中,教员适当提升讲解层次,注重体现领导者的综合素养,结合案例,引导学员升华思想,提高层次,理解领导艺术的特征。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员让学员深入分析案例中领导者运用领导艺术的特点,探讨领导艺术的内涵与具体运用,加深学员对领导艺术的理解。

③课堂研讨:国内外著名军事家治军、指挥等活动中领导艺术。1)提前布置课堂发言内容。以“国内外著名军事家治军、指挥等活动中领导艺术”为主题,让学员选出1~2名代表,提前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并在课堂上进行主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要求制作PPT。2)可以邀请院内在职或已退休的领导以及院外有关领导,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为学员诠释如何在工作中运用和发挥领导艺术,强化学员合理运用领导艺术的意识。3)发言讨论。学员代表主讲后,其他学员可自由补充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4)教员点评。教员结合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和学员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引发学员思考:领导艺术要和个人实际紧密结合、领导艺术要与时俱进,领导艺术是潜移默化形成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3 网络课程建设改革

网络课程是《领导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必须与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相配套。网络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学员的自主学习、知识的拓展学习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功能建设,相应突出各个模块的设计。网络课程建设改革重点在于教学内容模块、考核评价模块、讨论交流模块、学习导航模块等模块的改革与建设。

3.1 教学内容模块

教学内容模块是《领导科学概论》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库、素材库、试题库及基本信息,涵盖了全部知识点。通过文本、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把《领导科学概论》的理论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形象演示。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易于学员接受、掌握,通过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以达到网络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模块还包括课程组编写和收集的《部队基层管理情景汇编》、《领导管理技能训练方案》以及《军队基层管理案例集》等。

3.2 考核评价模块

考核评价模块的设置使学员能够通过网络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每讲知识点为源头,设置问答题、简答题、名词解释、填空题、案例分析题等题目,可以自组卷进行自测自评,对出现的问题可通过讨论交流模块来进行答疑,也可使教员对学员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3.3 讨论交流模块

讨论交流模块是“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提供的强大的互动教学方式,利用平台提供的电子公告牌、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和学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使问题解决的途径更高效,实现网上与学员进行交流,产生互动,提高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讨论交流模块鼓励学员拓宽视野学习,多渠道获取、丰富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学员可把从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获得的信息资源拿到讨论交流模块用于研讨和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资料查询等能力。

3.4 学习导航模块

学习导航模块是“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提供的强大的自主学习的手段。《领导科学概论》网络课程建立了本课程的内容检索、路径指引以及内容展示、相关资源等,通过左面章、讲目录树,学员可以清楚地了解该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和现在所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便于学员掌握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提示部分为学员提供了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以及每一讲相关的知识点,使学员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4 结束语

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人才模式转型输出非常重要。通过改革,一是能够坚持以提升学员领导管理实践能力为本位,通过案例分析、研讨交流、模拟实践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让学员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二是能够以部队领导管理实践驱动教学进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开放教学方法体系,培养和锻炼学员的领导管理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银花,姜法奎.领导科学[M].三版.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夏良华,荣丽卿,齐伟伟.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1(7):267-268.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大家上午好!

本年度颇有价值和影响的艺术教育盛会――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今天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

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今天,到会的有来自全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大家和多位专家、校长、院长及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辛勤耕耘者,还有来自海外的学者。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坛得到广大业界同仁的支持和参与,体现了大家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彰显了我们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前不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肯定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召开本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艺术教育杂志的领导部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是经国务院批准并注资,于2009年11月组建的一家由文化部领导的着力发展传媒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大型国有中央文化传媒集团,是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我们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非常重视这个论坛,从上一届论坛结束之后,就进入了本届论坛的筹备。为确保本届论坛的顺利召开,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让我们向他们尤其是云南艺术学院的领导和全体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前5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在艺术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届论坛2005年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论坛聚焦于“艺考热”问题;第二届论坛2006年的“瑶湖谈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第三届论坛于2007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十一五’期间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第四届论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主题为“科学发展观统领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第五届论坛2010年在大连举办,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

历届高峰论坛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较深入地分析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发挥了引领艺术教育走向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学科的一个品牌论坛。

2011’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是在总结前五届论坛的基础上根据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情况、面临的新问题而举办的。这次论坛的主旨是,明晰艺术学科专业定位,继往开来,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前学术界出现种种异端问题的背景下,为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标尺;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同时以艺术教育杂志为媒介,搭建院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和交流全国各类艺术院校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多年来,《艺术教育》杂志全体工作人员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向全国艺术教育系统,为各大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和热爱艺术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我们力求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性、原创性和思想前沿性,使《艺术教育》这本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既承担专业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信息传播作用,又成为普及艺术教育的大众读本。然而,我们更希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得以面世。本届论坛的论文征集活动,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优秀的学术成果有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也希望通过各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使我们的《艺术教育》杂志能够受到更多业界人士的关注,得到更多专家与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院、校长在论坛中畅所欲言,深入交流,对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希望通过对一些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对艺术教育如何实施战略调整、人才培养、学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育资源开发与配置等进行交流、研讨,促进艺术教育的领导者拓展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领导管理水平。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今年4月25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战线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刘云山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首先是理论上的自觉,一个国家文化兴盛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我国于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1984年,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在制定国家“六五”经济发展时期科研规划时关于艺术学科单立门类的决定,经文化部部务会议决议由文化部牵头,成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职能为:制定全国艺术科学发展规划、课题指南及课题的评审、管理、成果鉴定、验收和推广、优秀成果的评选和奖励等具体组织工作;制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及有关章程、规定;具体监督、管理和筹措艺术科学研究经费;协调各学科规划组的工作,组织开展有关艺术科学的学术研讨活动;调研全国艺术科学研究现状,组织交流全国艺术科学研究信息。艺术学项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三个单列学科之一,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促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体现着国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科研要求与水准。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广大艺术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艺术学科的发展有了长足进展,不仅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而且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学科地位得到了提升,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申报工作得到全国艺术研究工作者积极响应。在申报期限内,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课题2624项,申报量呈迅猛递增之势。经过评审,2012年共有123个项目获得立项。这向我们传达两个信息,一是艺术学研究热情空前高涨,二是竞争异常激烈,每100个申报项目中,仅有不足4项能够获得立项。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在全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攀升;而从事艺术学各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该项工作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国家文化发展层面来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事业中,其地位和作用也不断凸显。那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该如何看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近几年的各种有形无形变化,并对其抱有哪些美好的期待?

一、辉煌的历程

来自全国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经费投入为10090万元,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切块经费突破1000万元,到2012年,达到历史性的2800万元。艺术学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也由2003年的4.5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15万元。

从2003年至2012年,艺术学项目共立项905项。其中,委托项目5项,重点项目61项,一般项目475项,青年项目211项,西部项目106项,另外还包括2003年至2006年立项的自筹经费项目等47项。从研究内容上看,音乐、美术、戏剧、艺术基础理论等传统学科仍以基础研究为主,而艺术文化综合研究、设计、影视等成为应用研究的热门学科。一批以产业、创意、景观、3D、动漫、新媒体、数字化、科技、工艺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项目,重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路径和方法,这些项目与以推动艺术学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具有思辨性和长远效应的基础研究课题互为补充,为艺术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3年至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已取得了包括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华艺术通史》《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艺术辩证法》《艺术经济原理》《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研究》《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对峙与解构:东西方戏剧》《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研究》《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重要成果在内的结项成果366项。这些成果中,总结中华文化艺术悠久历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扎实厚重;抢救民族、地域特色鲜明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探讨文化艺术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成果应用价值初步显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性研究并重,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工作总结与回顾 2012年,文化科技司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精神为工作指针,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艺术学科提升发展,推动艺术教育共建发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依托部际会商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金支持六千余万。

在科技部、文化部部际会商机制的有效推动下,由文化科技司组织申报的《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4个项目全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其中《演出效果呈现关键支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作为优先启动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达3000万元。其余3个项目涉及网络音乐、文化旅游和主题公园,共获国拨资金支持也达3000万元。这是继2011年两部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等两个项目的组织实施后的又一实质性突破。两年来7个立项项目获国拨资金支持累计超亿元。

2012年的项目申报,文化科技司充分发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主渠道和组织协调作用,不仅敏锐地发掘行业技术关键点和攻坚点,而且通过项目的筹划和凝练,既通览“天下”又洞察“脚下”,在结盟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内骨干企业的同时,兼顾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公司等文化系统内转制企业和中央歌剧院等事业单位科技力量的成长、壮大与发展,充分聚集了行业内外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有效提高了文化科技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二)联合认定首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导和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2011年,文化科技司就与科技部高新司及我部文化产业司共同酝酿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的认定工作。我们起草了《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并将认定工作列入部际会商议定书。在推进过程中,这项工作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形成由科技部、等五部委组成的认定机制。在2012年5月深圳第八届文博会上,五部委联合了首批16家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为加强对示范基地的了解和指导,文化科技司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地开展调研,倾听基地所依托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基地企业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相关诉求。通过对哈尔滨、沈阳、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地的调研,为地方文化、科技主管部门协同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建立各地区各区域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长效机制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三)《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文化科技发展新蓝图。

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好文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文化科技工作能否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2009年《规划》就被列为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委托课题进行前期论证和调研,力求充分反应系统内外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规划》全面梳理了“十一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明确了“十二五”文化科技工作思路,确定了总体目标,部署了重点工作。

《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优化文化科技发展环境,培养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促进文化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完成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评审及颁奖,获奖项目引领文化创新新潮流。

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申报共收到144个推荐项目。经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由安徽省文化厅推荐的《中国农民歌会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特等奖;由国家图书馆推荐的《掌上国图——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等16个项目获创新奖;由北京市文化局推荐的《原创精品工程暨儿童剧联盟项目》等9个项目获提名奖。获奖项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在观念和理念、体制和机制、形式和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突破性创新。获奖项目体现出科技进步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见证了我国文化工作者不断高涨的创造热情和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奖”颁奖期间,举行了第五届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学者们不仅论述了《文化科技融合与博物馆事业的创新与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文化科技融合与中国动漫产业的优化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中的新一代广播电视》等具体领域的融合发展,而且从宏观视角论述了《论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博览会与文化科技融合及文化科技创新发展》。

(五)创新科研管理手段,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项目日常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2年,文化科技司继续对文化科技既有的工作抓手系统整合、区别定位、统筹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三个部级项目共立项50个,《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等20个项目验收结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创新科研管理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业内资深专家作用,邀请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与组装;文化部科研项目申报平台上线并投入使用,完成了“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三个专项的网上申报,有力保证了申报工作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也完成了开发和测试工作。在管理思路上,《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设定了“重点研究领域”,使《指南》的导向更加精确;为进一步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在初评模式上引入单独匿名通讯评审程序;为加强项目立项的区域均衡性,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做出“每单位每学科的项目不得超过两个”的限制性规定。

(六)开展艺术学项目评审立项,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012年共受理艺术学项目2624项,经评审并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同意,资助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23项、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43项,资助总额1900余万元。除了做好评审工作,还开展了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项目及重点资助期刊的初评和推荐工作。同时,启动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评审工作。以上措施,使艺术学项目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为艺术科研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2年完成20项文化科技类项目、48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27个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的结项工作,涌现出《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研究》等一批优秀成果。我司继续与《中国文化报》、《艺术百家》等报刊建立合作关系,在上述媒体刊发成果简介,并为优秀成果设立专版进行宣传。

(七)全面开展艺术研究院所调研,汇编《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整体规划学科建设。

设立《全国艺术科研院所现状调查与创新发展研究》和《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艺术研究院所的发展研究》两个委托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全国30个艺术研究院所的基本资料收集、汇总工作,并开展了相关个案研究。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简介汇编》进入出版阶段,《汇编》收录优秀研究成果230篇,45万字,首次对从“九五”以来立项的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梳理和提炼,将对进一步掌握20多年来我国艺术学研究状况,分析当前文化建设对艺术科学研究的需求,推动艺术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八)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组织专家、学者讨论“戏曲艺术”生存、发展问题。

遵照中央领导和部领导的批示精神,文化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座谈,在经多方面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推动戏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以部名义呈报有关中央领导。报告对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戏曲教育管理机制、历史成因及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提出了推进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九)加强艺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会同教育部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共同商议通过遴选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方式支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共收到140所院校的申报材料,涉及专业160余个。根据分工,文化部负责对表演艺术类示范专业点进行筛选,文化科技司委托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68所院校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论证,最终推荐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花鼓灯等40所院校的40个专业作为首批民族文化专业示范点推荐至教育部。

(十)指导全国艺术教育科学发展,推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

文化科技司以“省部共建”为手段,加大对地方高等艺术教育的指导力度,经多次协调,将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艺术学院内容纳入双方签署的《关于加快推进广西文化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使广西艺术学院成为2000年院校体制改革以来,第一所由文化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

文化科技司充分利用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发挥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和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从全局性高度研究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艺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办法,提出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和技能要求,并启动全国艺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工作。

(十一)进行全国青少年艺术比赛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赛事的“导向性”、“示范性”作用。

2012年先后组织举办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等赛事。这些赛事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举办比赛活动导向性、示范性作用,引导各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创作出实践性强的教学作品。

回顾今年的赛事改革,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通过比赛活动的准确定位,在展示各院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同时,激发了各院校的创作热情。2.精简奖项,严格评审,大大提高了该项比赛的权威性和奖项的含金量。

(十二)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圆满完成年度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和指示精神,会同教育部、国家大剧院组织实施“我的音乐厅——外国经典音乐欣赏”项目。中央歌剧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第一期曲目的演出和光盘制作工作。第一期录音录像制作工作已基本完成,已根据领导的要求正在进行必要的完善,出版发行工作正在进行中。

总体而言,在文化科技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壮大脚下示范文化系统,沟通基地联动文化建设;在艺术学科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单列学科遵循大局规划,科研项目助推院所建设;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定位是行业指导深化通联作用,院校共建强化服务意识。

二、2013年工作发展规划

2013年,文化科技司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推动工作向深度掘进和向广度拓展,进一步发挥文化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艺术科研的决策咨询作用和艺术教育的行业指导作用,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牢牢把握住部际会商机制这一重要高层对接平台,探讨合作新议题。二是对接文化领域重大科技需求,凝练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立项,继续大力实施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专项。三是凸显企业主体的创新作用,研究起草《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办法》,开展联合认定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工作新领域,加大对电子艺术、工艺科技领域的关注与推进。五是提高科技成果的孵化作用,推动已完成的各类项目在文化领域的集成应用与转化。六是加强文化科技载体建设,遴选与认定一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学学科理论建设,深化文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一是设立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开展评审立项工作。二是提升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影响。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整体规划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修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项目申报和评审机制改革,科学设计评审程序;应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软件。

三、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促进艺术教育应用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堪称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同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和巨大作用,堪称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大国。但另一方面,与我们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却比较薄弱,文化软实力比较“软”,这其中自然包括我们的艺术理论与批评。

改革开放以来,从艺术理论和批评体系的建构来看,一方面我们打开国门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理论话语,在广泛吸收和吸纳西方理论话语的进程中,当代中国艺术理论与批评获得了相当大的拓展和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几十年对于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吸收和吸纳中,尽管我们获得了可以与国际、与世界对话的资格和地位,但与之相对应体现我们本民族独特气魄、格局,基于我们自己特定的国情和土壤,能够有效地解读、指导和引领中国自己当下的艺术生产、创作与传播经验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与话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建构起来。几十年引进的西方艺术理论框架与话语对于日益丰富的当代中国艺术生产与传播越来越无法予以解读,而传统的经典又不能有效满足和适应当代艺术生产与传播的新的需求。随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已经开启了引领新全球化的全新局面,包括“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都毫无疑问地显示了中国作为新全球化引领者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文化软实力亟须获得快速的增长和提升。在这样的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应当构建怎样的格局才能适应和满足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性需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性课题。

75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文艺和新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文艺发展,也适应和满足了时代性需求。其核心精神与思想是不朽的,是永远值得传承的,但毕竟其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今天时代的变迁进行创造性发展。而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大量引进的西方艺术理论的话语和框架,尽管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和批评,但毕竟无法透彻地解读和助推我们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特定时代的艺术生产创作需求。也就是说,当今时代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格局既不能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经典,也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的理论话语,必须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和特殊的国情,基于我们自己的文艺生产、创作的独特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凝练和锻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中国气质的全新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与话语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对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格局进行时代性的重构。

如何对新全球化語境下中国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格局进行重构呢?

首先,应当旗帜鲜明地以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等,对于包括艺术理论和批评在内的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任务与使命等都做了面向未来、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提炼与概括,发出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局面的号召和动员令。

第二,应当深深植根中国特色的艺术与传媒这片非常丰厚的实践沃土。中国艺术与传媒事业基于中国特定的国情,有着特定的生产、创作理念和方式,也积累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作品和产品。对这些作品、产品及其背后的生产、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观察、描述、分析与思考,是形成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框架及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三,应当充分发挥艺术、传媒理论和批评阵地的功能与作用。作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探索发展的重要阵地,各类艺术与传媒期刊扮演着特别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新全球化语境下,艺术与传媒的理论和批评在内涵、外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认知与判断有赖于各家期刊的探索与选择。各类艺术与传媒期刊阵地的判断和选择,包括期刊之间的相互切磋和交流,对于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格局的重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应充分发挥艺术与传媒高校的独特作用。艺术与传媒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学科建设等众多职能。在艺术理论与批评领域,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艺术理论和批评人才,凝练和锻造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框架与话语,发展和壮大与艺术理论及批评相关联的学科,并为推进新时代艺术与传媒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这些都是重构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格局的重要工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接着北师大百年艺术教育的传统,我们与相关高校和艺术传媒类期刊的从业者一样,理应义不容辞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艺术与批评新格局的重任。同时,我们也肩负着推进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任,即推进中国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任。作为艺术与传媒学科和学术的从业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师和学生理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样的使命,为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和批评的格局建设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我相信,有系列重要讲话的指引,有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与传媒实践经验的支撑,在艺术与传媒期刊同仁和艺术与传媒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重构新全球化语境下适应文化软实力提升需求的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和批评新格局。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2014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3千多万,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他们追求个性,张扬创新,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需求,高校团委工作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更加科学的工作形式和领导艺术。

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现状,进行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研究,为提高高校的教育效果和人才综合素,推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

一、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

领导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科学。领导艺术是指建立在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富有创造性、产生高效率的方法技能。领导艺术包含四个要素:一是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即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及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二是具有丰富的实际领导工作经验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熟练运用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四是艺术化且有效益的方法“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利于调动部属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新时期到来,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使得人们对领导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科学的艺术价值也显得越来越大。“中国梦”对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性赋予了新时期的特殊意义。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要诠释“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深刻涵义,他的本质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作为被头脑加工过的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而来,是在实践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实践是建立与于唯物论及辩证法的共同认识体上,在当代体现为真理的发现及检验、实现,见之于客观,为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

理论联系实际是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就中国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伟大成果。通过近几十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的成败验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特点和本质,符合中国实际国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的领导艺术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它拓展和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不断探索与磨练,不断寻求进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有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是我们每一位领导都必须掌握和应用的领导艺术范畴。要想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历练和总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

第二,理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践检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是从我们几十年的革命奋斗中证明了的,是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最符合中国特色的真理。

第三,理论的意义在于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并将之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改造客观现实世界。

理论不但必须和实际相结合,而且也确实能和实际相结合,能指导实际。理论虽然是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群众路线

群众是指聚合在一起的人的总称,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与党员区别,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与干部区别,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路线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是指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它从内容上分,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范围上分,有基本路线(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如教育路线、文艺路线、军事路线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重要内容,章程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在新时期的深刻体现,是具有高度内涵的、具体表达和艺术统一。

群众路线是新时期的领导艺术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近代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史证明,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最大化的根本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现新时期领导艺术的马列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毛主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具体的思想认识和行事方法。

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群众路线是新时期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的实践和创新

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领导艺术是指领导的方式和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是领导技能的艺术体现。它的实践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现代管理理念植入高校团委工作领导

现代管理理念是建立在管理和实践基础上的管理学,是管理实践与理论阐释交相辉映的管理学,它的核心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和实践。所谓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即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在团委工作中,学生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作为高校团委工作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团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高校团委一切管理活动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另一方面,高校团委一切管理和实践活动,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提高企业人的智力、知识、技能,锻炼和完善人的意志、品格,发展企业人的整体素质,成为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第二,制度约束,奖惩激励,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创造力。团委的各项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是要求高校全体团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文体活动制度、基层团委干部制度、学术社团制度、奖勤助贷制度等等。完善各种制度,进行公证公平的奖惩激励,借助现代管理的过程化管理,做有效的管理者,让学生以共同目标化为共同行动,以达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二)马列主义思想艺术化夯实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领导艺术

新时期高校团委工作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何走群众路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它们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进过长期实践得到的我党践行一切的真理。高校团委工作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群众路线这两大思想高度艺术化,植入团委领导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中,坚定新时期大学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学院 党建科学化 运行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并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的要求。艺术类学院是综合性大学中的一支新兴力量,艺术类学院党建水平的科学与否关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

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高校艺术类学院是国家大力发展、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摇篮,因此必须提高党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艺术类学院的党建工作既有与其他文理工学院的党建工作之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党组织的优势,同时解决艺术学院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升整体功能的现实选择,是学院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艺术类学院基层党组织党建的现状

1.艺术类学院党建工作中的优势

一方面,艺术类学院党组织工作的空间大、触角多。高校党的组织应该与教学、重点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相对应,使业务工作与党的工作能够更好地找到契合点。工作室或者重点项目组是艺术类学院“产学研”最活跃的细胞,党的组织可以覆盖到这些机构,真正做到把党的组织建设到基层最活跃的细胞上,实现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双赢。

另一方面,艺术类学院的师生党员思维活跃,又具有各类艺术特长,为创造性地开展党建活动提供了可行性。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与内容,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是凝聚党员、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的必行之路。

2.艺术类学院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首先,在艺术类学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师生包括部分党员重专业、轻政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高。加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尤其认为理论学习与个人的工作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理论学习都是“虚”的,自己的业务学习才是“实”的,导致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由于艺术类师生的思想开放、崇尚自由,表现出部分师生的作风比较散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形象,教师党员在师风师德建设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亟待加强。

再次,艺术类学院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势微。少数党员把“党内”的一些会议、活动看作是形式、走过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党支部的凝聚力也不够强,这为教工党支部开展工作造成了较大障碍。如何推动基层教职工党支部的功能作用的发挥、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是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工作之一。

二、艺术类学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运行机制

1.民主治院,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艺术类学院办学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院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但同时也会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内部管理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提高艺术类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健全党政领导班子的民主管理机制,我们认为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四步”制度的良性运转。

第一步,是完善党政分工协作制度。学院党政领导有分工,又有合作。要明确院党委与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职责分工和权限范围,对于党政各自独立分工的事项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于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分工存在交叉重叠的工作,也要规定办理程序和工作规则。一方面,院党委要加强对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政治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同级行政领导班子的权力。

第二步,是注重调研听证制度。不断推进党务、院务公开,注重院内重大事务的调研、听证,提高党员、师生对院内事务的参与度。

第三步,是保障有效沟通制度。党政领导、各职能部门在重大事项的决定上要多沟通多配合,并提高沟通效率。

第四步是有力执行“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党政联席会议。

2.深化内涵,构建思想理论学习武装机制,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高校艺术类学院要整合学习教育资源,健全和完善学习制度,以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为契机,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在学习内容上要与时俱进,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在学习形式上要突破陈规。开展形式多样创新、富有创意的文体活动,把学习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中,如举办红歌会、红色经典演讲比赛等,吸引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引导、鼓励、支持教师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正确的人生目标,将集体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愿景;在学习目标上学以致用。健全符合师生特点和需要的学习机制,组织党员教师学习本职岗位所需的业务及技能,加强岗位培训和再教育力度,使党员教师能成为本校、本专业的业务骨干、技术尖子,成为带领干部群众完成工作任务、争创一流业绩的“旗帜”。

3.以人为本,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

艺术类学院的师生包括部分党员个性更为开放、思想较为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把党员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从把握这一特点,在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突出人文关怀,创新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切实把握党员“心理”,改变以往较多地党组织单向传播、单向要求的做法,转而更多地了解党员在想些什么、希望党组织做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上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党员意愿,把握诉求,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关心和爱护,激发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党的建设各项事业恒久持续地推进;其次要正视“利益”在调动党员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学院党组织要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通过满足党员正当利益的需要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如教职工的编制问题、住房问题等。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近200所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院(校)长,还有来自美国、奥地利、韩国、菲律宾等国艺术院校的专家及学者。可以说,这是一次国际教育界的大讨论、大聚会。

论坛以“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界、新思路以及新跨越”及“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与十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为议题,旨在推动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为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刘承萱说:“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文化强国战略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办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义尤为重要。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以十精神为指导,通过《艺术教育》杂志,搭建艺术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文化强国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视野、新思路和新跨越,更好地建设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改进学术之风,弘扬学术正气,规范学术行为,建立道德约束机制,为促进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出谋划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2012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适逢党的十胜利闭幕,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艺术教育事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是前所未有,众多新情况、新问题亟待将理论层面的审视与实践方面的探索结合,抓住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党的十精神高度一致,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继续办下去,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上,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凝聚共识,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致欢迎词。他表示,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主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艺术学科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是一个有前瞻性的重要议题。李大胜认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出人才、出精品,这一新的形式给艺术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好的机遇,因而,构建合理的体制、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培养人才、催生精品的环境和范围是高等艺术教育的根本。

作为广州地区兄弟院校代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对论坛的成功举办提出期望。他表示,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专门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在融入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建设学科服务社会,此次论坛正是广东美术学院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黄丽雅说,“党的十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快速发展。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美,还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高尚的情操。”她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情操修养,往往比知识本身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和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引导人发现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艺术市场》杂志社社长代柳梅主持,她说:“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届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论坛主题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参与的专家和院校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学术活动,这说明,我们的论坛有着持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此次论坛正值党的十胜利召开,在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背景下,大家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旨在引领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继续攀登。”

此次论坛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开幕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美术学科组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具滋弘分别以《艺术学科建设的本质》《论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学科交叉的思考与探索》以及《韩国设计教育的现况》为题做了报告,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仲呈祥认为,十提出文化的功能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这16个字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高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当自觉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先锋者就是站在社会艺术思潮的前端,自觉地引领这个思潮,攀登思想和艺术审美的高峰,而不是沉浸在这个思潮之中,甚至掉在思潮的末端去论证思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仲呈祥说,“我们应该深刻地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指导艺术教育,统管艺术学学科建设。自觉认识文化的功能,要自觉把握文化规律,自觉担当文化的时代重任。十第一次从国家的层面提出八个字:富强、民主、文化、和谐;从社会层面提出八个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的层面提出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他认为这二十四个字非常准确、科学,这与艺术教育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学习贯彻的过程当中去加强艺术学学科建设,围绕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层面的要求及每个个体的要求去改善、改进,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

仲呈祥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藏”在公民之中的,公民素质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提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种德曰道德,这四种德都与艺术教育相关,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相关,讲德就一定要讲到人的德,人的德是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是靠审美、情感传递的,因此,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重要的还是艺术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在报告中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实是一种精神力量,但问题在于这种精神力量还带有民族的特征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如何发生作用?对于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具体探讨。一方面,如果要让中国的文化发生真正的精神力量,首先要改变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第二个是与之相关的,如果要让文化发生这种精神力量,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将艺术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首先,怎样改变思维方式。众所周知,现在所谓措施多是引进西学,很多问题其实并不产生在西学本身,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分成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这种两分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将科学与艺术直接进行对立,更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学科的分化、思想的破碎。要重新改变这些,特别要重新去认识所谓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打破这个两分法,只有艺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曹意强还对“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应在教育”做了深刻的解析。他指出,“我们的文化,一方面指高雅文化,坚持伟大的文化创造,而这个伟大的文化创造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如何引领我们去创造?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的精神目标,教育按照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引领人超越自身缺陷,包括思维方式的缺陷,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提升、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他说,艺术是文化的主体,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艺术创造人才,同时要担当起重新改变国家教育中所体现的思维的两分法。因此,艺术教育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逻辑就是要从重视学科建设,以及它对改变民族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做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结合清华美院的实际,强调了新世纪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他在报告中讲道,“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信息化时代,今天的信息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当今艺术设计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了有效的工具和平台,艺术设计对研究者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人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类未来的发展,当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是学科在更深、更广的各个领域交叉融合以推动知识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实例,鲁晓波阐述了艺术创新和世界学科的更大发展越来越需要,并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学科交叉中产生。

具滋弘在其报告中系统地对韩国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设计教育是教授形式的生产、流通、享有的方法及方向的学科,其具有与家庭、社会及文化环境相协调发展的特性。他提出,当前韩国的设计教育大体分为普通教育、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教养教育指社会教育机构实行的设计教育,专业教育指大学专业教育课程,韩国从1954年开设设计教育以来,其教育课程有过七次改革,即过去以制造业的产品、包装、广告等设计为主,现在更注重信息设计、经验设计等与信息、知识相关的教育,而且逐渐追求艺术自然科学、人类学、技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相融合的跨学科教育。他最后总结,韩国当前的设计教育更注重能够打动人心的感性设计,即通过艺术设计对人心理的治愈疗法设计,也称Healing design,并且已经在韩国悄然成为一种新趋势,为国际艺术设计提出了一个新思考。

主报告结束后,11月24日下午,论坛以分会场的形式继续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分为美术·设计类和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类两组进行讨论。讨论紧紧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艺术学各学科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各院(校)长结合当前艺术教育大环境、大背景,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展开探讨,就艺术各学科升级为门类后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经过近一天的研讨,论坛取了良好效果,大家就新形势下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如何更有效地与国际接轨,以及艺术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期待下一届论坛的举办。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企业导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13-02

一、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

由于艺术文化市场的发展,艺术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兴起。艺术管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专业特征,它是艺术和管理两种不同的专业相互交叉而产生的学科。从其学科属性来说,由于侧重点不同,有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艺术领域,认为艺术管理应属于管理学;更多的人认为艺术管理是基于艺术学的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推动艺术的发展,认为其应属于艺术学的分支。目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学科资源,对艺术管理专业的进行不同的方向定位,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专业等。2011年随着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管理成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的二级学科,这为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

艺术管理是一个多领域交叉学科,其以艺术学为基础,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市场价值的最大化。艺术管理的研究内容及范围以艺术学、管理学为母体,但应该部分地跳出两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因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要实现艺术管理的作用,不光需要具备艺术和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掌握经济、科学、心理、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因而艺术管理覆盖的知识面很广,同时艺术管理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艺术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围绕“酒神节”所举办的喜剧表演中的活动。我国周代的“大司乐”是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艺术管理机构。艺术管理是围绕着艺术组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对象来看,我们认为艺术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艺术组织及其活动,涉及艺术组织的活动及管理过程。艺术管理者担任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项职能,这要求一个合格的艺术管理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需要实践的活动经验。艺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往往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相关的理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实用价值也常常有所不同。

同时艺术管理也是一门创新型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对创新型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艺术创新是艺术活动与文化产业存在及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需要的不再只是简单对艺术活动进行运作的人员,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二、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一般素质

由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艺术管理人才能够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实现艺术自身价值的同时,能实现艺术的市场价值,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艺术管理者兼有艺术创意者、创作者,策划者等职能,他既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又应具有细腻的微观的创造能力; 既应富有研究素质,又具有批评内涵; 既应有理论修养,也应拥有管理运作的较高水平;既应善于理性思维,又应富于创造性想象。因而艺术管理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素质特征:

(一)艺术鉴赏水平

艺术管理人才从事的是艺术领域的相关活动,对艺术作品必须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只有自身有了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更好的引导受众了解艺术作品。艺术管理人才不仅要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审视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

(二)经营管理才干

艺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艺术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足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才能实现艺术活动利益的最大化。

(三)交际沟通技巧

交际沟通技巧对面向市场的艺术管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主动和艺术营销中各个环节的人打好交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逐步拓展市场渠道。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要善于沟通,能够听取其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平等交流达到更好的团队合作。

(四)宽阔的文化视野

艺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的素质和修养; 熟悉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以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五)开拓创新精神

当代艺术管理不再是简单的对于艺术活动的一般性操作或运行,而是对于艺术活动具有创新性的运作。艺术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关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市场的动态变化,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三、艺术管理人才结构细分

艺术管理者是文化艺术管理运行机制中最活跃的因素。 管理者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艺术管理工作的质量甚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根据艺术管理专业目前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发展的形势,艺术管理人才可以从结构上大致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高层艺术管理人才,是艺术企业的“CEO”,是艺术活动的决策者,对整个艺术企业、艺术活动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进行资本运作,制定市场开发战略,可以开拓新领域,提供新思路,这部分人需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他们对艺术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整体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艺术管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层。

第二层次是中层艺术管理人才,位于高层艺术管理人才和基层艺术管理人才之间,需要执行上级的命令和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他们可以是项目策划师、推广创意人、经纪人等,这部分人是不仅懂技术、懂行业知识、懂管理还需善于沟通交流和战略洞察力,这部分人对艺术管理的发展有着主导作用,决定着行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第三层次是基层艺术管理人才,是最低层次的艺术管理者,需给下属人员安排工作任务,指挥监督现场人、财、物的工作。这部分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技能,他们是艺术管理的基础。

目前,中国尤为需要的是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高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潜力,帮助学生迎接艺术市场发展的未来挑战。

四、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艺术管理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在不断摸索,学科建设、体系还不完善。艺术管理专业覆盖艺术和管理两大学科领域,在课程体系上要二者兼顾,在内容设计上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把“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以及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制定了自己的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的设置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以某一艺术门类学科的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有的学校以整个艺术学科主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主干课程(如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

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在校修完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方面由导师带领外出参观考察、进行实地调研,或者学生可以策划校内演出、展览活动,假期学生自主选择单位进行相关实习。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考察调研只是走马观灯式的,没有针对性,学生的收获甚微。大多数学生的假期实习也只是打杂,而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不能使深入了解文化市场。学校教育和实践活动实际是脱节的。这种模式的艺术管理教学,虽有实践却不重实践。学生也很难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再者学生可以以实验室和导师的项目及相关课题为载体,在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政府对学校及实验室的投入经费不多,导师的项目与经费十分有限,仅依托学校已很难胜任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要求。

五、企业导师模式培养模式及优势

显然,要打破传统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脱节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依靠校内的专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传统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亟需引入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人才。

企业导师模式为研究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习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上进行实践,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业。

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环境,对完善艺术管理人才模式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校内导师侧重理论培养,校外导师着重实践指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可以使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由实际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了解到相关理论知识的不足,进而加强理论的学习。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学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两位导师积极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边验证,能够发掘出学生自身的创新潜力。

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超越。这种模式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专业实践经验,缩短成才过程,高层次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企业导师模式不但可以让艺术管理人才在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实行企业导师模式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其目的是实现艺术管理的“专业化和多样性”、“高层次与实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导师模式使艺术管理研究生培养中实现合理衔接,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高质量的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上,消除“学术”与“实践应用”的天然屏障,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结语:企业导师制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探索出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接受实践的检验,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素质的校内外导师的各自优势,共同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保障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艺术学理论硕士专业学位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新的、高效的培养有创新思维和技艺高超的应用型人才的途径,是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其核心是“双导师制”能否得到很好的实施。

本文为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g05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用人艺术;主要内容;提升之道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03-02

清代龚自珍曾写下“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著名诗篇,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统治者狭隘用人观的不满和对统治者树立科学用人观的强烈要求。识才用人历来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否科学的选材用人成为领导活动成败的关键。了解领导者用人艺术的重要性,掌握领导者用人艺术的主要内容,来提升自身的用人水平对于当今的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一、领导者用人艺术的认识基础

要界定领导者的用人艺术,首先要分析什么是领导用人。所谓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1]所谓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者在掌握和运用科学领导用人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情况灵活运用领导用人方法和用人技巧。领导者的用人艺术作为领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

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荐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

二、领导者用人艺术的主要内容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包含在人才的选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广博内容,笔者将对其进行概括梳理,总结领导者的用人规律,为领导者的用人活动提供借鉴。

1.知人选才,任人唯贤的艺术

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选拔人才并对其合理使用,而人才选拔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知人选才,任人唯贤。首先,领导者要知人。领导者只有充分了解一个人的才能、品行,才能知道其是否具有承担某一工作的能力,才能决定是否将其安排到某一岗位。知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从人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中去发现、挖掘人的特殊性。二是排除个人好恶去看待具体的人,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次,领导者要任人唯贤。这旨在强调人才的能力是决定其是否应该被安排到相应岗位的关键因素。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和才华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避免出现任人唯亲、唯学历是举、唯资历是举等不正确的做法,保证用人上的公平合理性,真正地做到选贤任能。

2.胸襟开阔,大度用人的艺术

领导者要从全局出发,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人才。首先,领导者要能够启用有缺点的人。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对待人才不能够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只要他的缺点不影响正常工作,不对他人造成损害就应该加以包容。对于历史上有污点的人,领导者不能对其全面否定,而是要给予其重新发挥作用的机会。其次,领导者要能够启用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如一个领导者因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不敢启用水平高的人,那么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平庸的人占据着关键的岗位,工作和事业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最后,领导者要能够启用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才往往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领导者要容许组织内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员存在,充分发挥这些人不随声附和、敢于直谏的优势,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

3.量才使用,用当其任的艺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清代顾嗣协曾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一个人因为其天资、学识、阅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有不同的智能、知识结构,使一个人既有其擅长的一方面也有其不擅长的一方面。领导者应该仔细分析和观察每个下属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分析其强项和弱点并扬其长、避其短,对人才合理利用。如若不然,就可能出现用非所长,勉为其难的情况。再者就是要用当其任。社会分工的不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层次和岗位,而每个层次和岗位又有不同的才能水平要求。用当其任就是要达到人事相宜、对号入座,使“供”与“需”平衡,防止人才使用的“错位现象”[2],要使其知识、能力、专长等方面的条件与其所从事的工作相称。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因事设人,防止因人设岗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4.坦诚相待,合理授权的艺术

领导者对下属要做到坦诚相待,就是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人才选拔的时候,要严把人员的入口关,对候选人员严格筛选以确定其德行和能力符合要求。一旦将其安排到相应岗位后,领导者就不能轻易对下属进行猜疑。否则会降低下属自身的安全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影响组织的绩效。同时,用人不疑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对下属的质疑。在选材用人上的失察和职位安排上的失当,再加上现代社会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领导者应注意对自己下属的考察,处理好“不疑”与“疑”的对立统一关系。再者,领导者要学会合理授权。领导者要对下属充分信任,并对所有干部进行综合分析和考察,尽量掌握其能力程度,以便把适宜的权力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同时要选择好正确的授权方式,做好监督和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授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因领导者大权独揽、事必躬亲而导致的人才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5.奖惩结合,宽严相济的艺术

进行合理的奖惩,就是领导者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奖惩要公正。奖惩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公平公正。这是人事行政科学与否的重要保证,也是抵制用人问题上各种不正之风的有效方式[3]。第二,奖惩要及时。不论是对下属的奖与惩,都要及时。及时奖励有功的下属能激发其积极性,及时惩罚犯错误的下属才对其有震慑性。第三,奖惩要适度。如果奖励过滥而惩罚的力度不够,下属就会采取冷漠视之的态度,从而失去奖惩的意义。所谓的宽严相济,就是领导者要处理好对待下属宽容与严格的关系。首先,领导者要宽以待人。所谓宽就是要宽容下属所犯的非原则性错误,给予其积极改正的机会,为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创造宽松的环境。同志曾经讲过:“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加指责,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这就表明了在用人观上宽的一面。其次,领导者要严惩犯原则性错误的下属,给予相应的惩戒来强化组织纪律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树立组织运行的良好风气。

三、领导者用人艺术的提升之道

像其他的技能一样,领导者的用人之术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和得到提升的。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进行用人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成为一个具有非凡用人艺术的成功领导者。

1.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领导者用人观念的先进、科学程度对于领导者用人活动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用人观是领导者评价和认识其下级人员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它包括如何看待人、如何用人及领导者在用人上应履行的职责等问题。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才。一方面,领导者在人才的选择上要全面的考察候选人的德行与才能,做到唯贤是举,全面的对一个人进行考察。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才,注意人才的潜能。第二,领导者要破除用人上的陈旧观点。受我国封建文化的影响,有些领导者往往用人观比较陈腐,不能与时代的进步相接轨。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就要破除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的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主观恩赐等旧观念,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用人观。

2.领导者要学习人才使用的相关理论知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它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它又高于实践,是实践活动的升华,对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领导者要在用人方面有所作为,就要加强人才使用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首先,领导者要阅读管理学、心理学、文学及其他的相关著作、报刊。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的积累相当重要。好的书籍能给领导者许多启发,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开阔领导者的思维,纠正领导者在用人上的误区。其次,领导者要听取一定的相关课程。许多管理界的专家往往对于如何管理人才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听取相关的课程并就有关问题与专家进行探讨,对提高领导者的用人理论水平有重要意义。最后,领导者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领导者要有关于用人艺术方面的独立思考并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用人理念,为领导者用人艺术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

3.领导者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用人素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终究要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领导者真正检验和提高自身用人水平的途径就是用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于领导者提高用人素养有重大意义。第一,领导者在实践中要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是学习的目的,也是领导者检验自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机会。这样能够防止有些领导者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式的人物,空有满腹的用才策略而无所作为。第二,领导者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理论知识不能够盲信盲从,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领导者通过用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纠正理论知识的不正确之处,对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检验。第三,领导者要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领导艺术常常是领导者丰富的领导经验积累的结果,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用人方面的经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为日后的用人提供参考[4]。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领导者用人艺术已经成为领导者磨练内功、改善管理、不断增强内部活力和外部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想具备高超的领导用人艺术,必须深入学习领导用人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凡禹.领导素质与领导技巧[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22-27.

[2]杨寅.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3.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美术教师 教学理念 科研能力 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政治艺术研究概况

就整体状况而言,目前学界对政治艺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体现在:第一,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够,未进行系统而深人的研究,涉及政治艺术研究的较多基础性理论问题尚待触及和讨论,涉及政治艺术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并不多见,因此,才有学者指出政治艺术研究是一块有待学者拓展的领域;第二,学界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还较为稀少。在笔者的文献范围内,目前国内关于政治艺术的文章仅有数篇,国外能够检索到的文章也不多见。此外,关于政治艺术的专着还没有出现。第三,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虽然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方法论的问题已有提及,指出了政治艺术具体研究情况需要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研究方法,且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诸多研究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其侧重和运用得较多的仍然是“经验研究法”和“科学研究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的文献中,其并未涉及对政治艺术研究有较强针对性的方法,还未出现专门探讨政治艺术研究方法的文献。因此,研究方法上的孱弱是显而易见的。

就政治艺术研究内容来说,学界对此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现有的文献中,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的定位问题,即回答政治艺术处于政治活动的哪一层面的问题。由于较多学者都认为政治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换言之,都承认了政治活动的两面性,即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也就解决了政治艺术是政治活动组成部分的问题。其次,在现有的文献中,对政治艺术的内涵、政治艺术的类型、政治艺术的评价、政治艺术的共性与个性、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的区别、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再次,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学者对政治艺术具体研究内容做出了说明,认为政治艺术研究应该着力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需要研究政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即研究政治艺术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政治艺术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政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从现实的角度看,需要研究古今中外政洽艺术的联系和区别,政治艺术与政治科学的关系,政治艺术和政治道德的关系,政治艺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政治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政治艺术的基本类型,政治艺术的具体方法问题等等。”

就研究的意义来说,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导政治实践和理论上有助于我国政治学的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一方面指导政治实践,另一方面则从理论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发展。

就学科建设方面来说,有的学者主张,政治艺术研究应该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应该逐步建立起一门“政治艺术学”,并且,应该形成政治哲学、政治科学、政治艺术三大研究领域和体系,对政治艺术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应该逐步按照科学化的要求来确定。

二、政治艺术具体研究情况当前,政治艺术研究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政治艺术的涵义目前,对于什么是政治艺术,学界对此的讨论并不多见。究其原因,这是与政治艺术问题研究本身,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直接关系。在此

问题上,学者高民政较早地就对政治艺术的内涵进行过阐述,他曾把政治艺术界定为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谋略和技巧。其后,他又在其文章《政治艺术论纲》中将这个概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从积极的意义上,将其界定为:“政治艺术,是指人类运用公共权威,协调、控制、管理社会,寻求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理想生活的谋略和技巧。”应该说,该观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是,也有的学者是从其他的角度对进行界定,如JacquelineAdams就认为:“politicalartreferstoartthatissimultaneouslyacom?modityandapoliticalstatement.”可见,JacquelineAdams理解的政治艺术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生活题材或有政治含义的艺术品。

对此,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基本上从谋略与技巧的角度对政治艺术进行界定的看法,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侧重点仅是政治艺术中“术”的层面。因此,对于政治艺术概念的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也就是说,还应该提高到政治艺术中“艺”的层面,从美学的高度把政治艺术看作是人类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审美活动。这是因为政治艺术是建立在艺术这个概念广为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其指涉的对象是政治生活领域中以艺术的形式对审美或美的追求,它是用艺术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的政治审美情况或美学追求而形成的概念,并且,艺术概念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逐渐实现了从强调“术”到注重“艺”的质的飞跃。

(二)关于政治艺术的研究方法对于政治艺术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现有的文献中已有所涉及。这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应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诸多研究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其侧重强调的和详细阐述的却是“经验研究法”和“科学研究法”。对此,也有的主张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研究法对研究政治艺术有特殊意义。其中,“经验研究法”又可分为直接经验法和间接经验法。同时,现有文献注意到了经验研究法的弊端,即:“一是政治家从政时空的局限。

二是政治家个人特性的局限。”对于这样的缺陷,有学者认为:“相反,那些以学者身份出现的政治艺术研究者。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缺陷。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或者较少具有政治家那样丰富的直接从政经验。但是他们却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知识条件来总结、研究政治家'和普通从政者的政治实践活动,并进而从中抽象出政治艺术的哲理。尽管他们也避免不了阶级立场,情感意志和生理的影响,但相对于那些从政者来说,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客观的地位。就有可能比从政者本人更好地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那些‘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问题。”

而对于“科学研究法”的运用,有的学者认为:“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对政治活动进行深人研究,从中总结出能够用以指导当前以至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的政治艺术理论。”也有的学者指出:“我们今天要科学地研究政治艺术,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地世界观作指导,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对政治活动进行深人地研究,从中总结出能够用以指导当前和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的政治艺术理论。”

(三)关于政治艺术思想

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政治艺术内容,由于目前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和发掘都不够,因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整理几乎还尚未涉及。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政治艺术思想研究,是一块有待于研究者大力拓展的领域。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其蕴含有丰富的关于政治艺术内容的思想资源。学者高民政在《政治艺术论纲》一文中,对此作了初步的整理和阐释。在该文中,作者对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代政治艺术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梳理。这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霍布斯、哈林顿、雅各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思想家关于政治艺术的论述。由此,可以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关政治艺术的阐释窥见一斑。

(四)关于政治艺术的类型、性质及特征

1. 政治艺术的类型。

    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和根据不一样的标准,对政治艺术的划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政治艺术类型的划分方法是多样的,既可运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分类,也可运用复合的方法,将几个标准结合起来划分。大体上,政治艺术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根据政治艺术的发展阶段划分,有获取政治权威的艺术、保持政治权威的艺术和运用政治权威的艺术三种;②根据政治艺术运用对象的性质划分,有对敌政治艺术、对友政治艺术和对己政治艺术三种;③根据政治体系中人们的所属关系划分,有政治领导艺术和政治服从艺术两种;④根据从政者的阶级属性划分,有剥削阶级的政治艺术和非剥削阶级的政治艺术;⑤根据政治艺术的具体内容划分,有政治控制艺术、政治领导艺术、政治决策艺术、政治管理艺术、政治教育艺术等等;⑥根据政治艺术的规模划分,有宏观政治艺术、微观政治艺术两种;……也有人根据政治艺术的规模,将政治艺术划分为宏观政治艺术、中观政治艺术和微观政治艺术三种。”此外,还可以将阶级属性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划分,这样得到:“剥削阶级的政治教育艺术、无产阶级的政治教育艺术;资产阶级的政治控制艺术,无产阶级的政治控制艺术等。”

2. 政治艺术的性质。就政治艺术的性质来说,则可划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大的方面。

从共性来看,学者高民政认为至少有这样六点是客观存在的,即:“(1)政治艺术的结构:主体、客体、本体、场体的统一;(2)政治艺术的主题: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关系;(3)政治艺术的目标:寻求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理想社会生活;(4)政治艺术的特性:两重性。政治艺术的两重性是由政治艺术本体与政治艺术运用两者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政治艺术的两重性也就表现在政治艺术本体与政治艺术运用之间的差异性上。笔者把这些差异性归纳为如下几点:①政治艺术本体的生成具有规律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随机性(灵活性);②政治艺术本体的目标具有公开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隐蔽性(隐密性);③政治艺术本体的性质具有手段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目的性;④政治艺术本体的价值没有优劣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优劣性;⑤政治艺术本体的接受具有继承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创新性;⑥政治艺术本体的内容具有单一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复合性;⑦政治艺术本体的表现具有特殊性(职业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普遍性(通用性);(5)政治艺术思想的存续:过去、现在、未来政治绵延不绝的结果;(6)政治艺术的提高:学习、教育、实践的结果。”由此,就可对政治艺术共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个性来看,学者高民政认为:“显然,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人类政治艺术及其思想的特色或者个性是一件很困难地事情,但如果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这个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发源地和典型作为特例来分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些问题,人类政治艺术及其思想的特点和个性也可以通过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内部的比较和与其他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所呈现出的差异而得以明晰。”因此,他将政治艺术的个性具体化为这样三个方面,其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古希腊内部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其二,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与其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其三,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由此,就将具体的、局部的政治艺术个性给展现出来。

3.政治艺术的特征。

    政治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构成了政治艺术的内在规定性,又展现出了政治艺术的鲜明性。对此,方盛举教授将其概括为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巧妙性和实效性。而笔者的观点则是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的,即从政治方面来看,政治艺术具有公共性、传递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从艺术方面来看,其具有象征性、创造性和规律性的特征;而从美学方面来看,则具有统一性、超越性和永恒性的特征。

(五)关于政治艺术的评价

对政治艺术的评价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即政治艺术的科学性及其标准、政治艺术的道德性及其标准、和政治艺术的创造性及其标准。对于政治艺术是否科学的问题,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学者认为判断其是否科学,主要看它在政治实践中是否成功,凡是在政治实践中成功的政治艺术,都是具备科学性的政治艺术。但是,笔者认为,以实践的成功与否来断定政治艺术是否科学的看法,还有待商榷。因为,科学的政治艺术还要受到历史条件、现实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科学的政治艺术一般是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但成功的政治艺术未必科学,成功的政治艺术只具有合理性,未必具有科学性。对于政治艺术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有学者认为:“政治艺术本身并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这如同科学本身也不具有道德性一样。但政治艺术的运用是有阶级性的,即哪个阶级运用它,就赋予哪个阶级的思想内容和手段。无论哪个阶级的集团或个人在运用政治艺术时,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罢了。每个阶级的集团或个人,都只遵循本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于政治艺术的创造性,现有文献认为有这样两个标准,即:“一是看历史上是否有相似的政治艺术,如果没有即为创新或创造;二是看它是否成功,如果该政治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创造性,就只能看它是否取得了成功。如果成功,则必然是运用者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否则很难取得成功。”

(六)关于政治艺术的比较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对于政治艺术关系范畴的探讨使得政治艺术范围得以进一步明晰。在比较研究方面,则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梳理。

第一,关于政治艺术概念与其他概念的比较分析。这主要表现为:其一,政治艺术与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的关系问题。徐琳、冉苒等人认为,不能把政治艺术等同于政治统治艺术或政治领导艺术,但事实上,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只是政治艺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政治艺术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比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要大一些,广泛一些。其二,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的关系问题。徐琳、冉苒等人指出:“有人把历史上一些反动的政治活动家所运用的政治谋略和技巧称为‘玩弄权术’,而将一些进步政治活动家运用的政治谋略和技巧则称之为‘使用政治艺术’。事实上,所谓‘玩弄权术’,也不过是运用权术的艺术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权术’与‘艺术’之间玩弄文字游戏,只需要标明是哪个阶级,哪个人物的政治艺术,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艺术,是高明的还是低劣的政治艺术就行了。”

第二,关于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古希腊内部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他指出:

“就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较而言,前二人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艺术思想相比较的另一点不同,是前两人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贵族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平民主义色彩。如果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艺术思想与古希腊后期(末期)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等人的政治艺术思想相比较,那么,显然前者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乐观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其二,关于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与其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他指出,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艺术的最大不同,而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则是古希腊与中世纪、近现代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差异。其三,关于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他指出:“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具有浓郁的政治设计艺术色彩,而中国古典政治艺术思想则是十足的政治实施艺术。……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包括政治维修艺术和政治管理艺术)的差异不仅是古希腊政治艺术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的差异,而且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政治艺术与中国政治艺术的区别所在。……与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差异相联系的另一个不同是,古希腊政治艺术渗透着共和主义的精神,而中国古代政治艺术则散发出专制主义的气息。”

第三,关于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关系探讨。对这二者关系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对它们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在政治实践中推动二者的发展。对此,方盛举教授从一般性和历史性两个视角对其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阐述。就二者的一般关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本质属性、产生、运用过程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本质属性上,政治艺术具有审美属性,而政治技术是工具理性的,没有审美属性;在产生上,政治技术根据政治科学的原理和逻辑设计或研发,而政治艺术更多地是对政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在运用过程上,政治技术是程式化、模式化和可复制性的,而政治艺术则是个性化、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在发展趋势上,政治技术呈现出类型化、专业化特征,而政治艺术则呈现综合化趋势。从一般关系看,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联系,则不仅体现在政治技术是政治艺术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艺术是政治技术的升华和发展,也体现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在运用过程中都必须接受政治科学的指导,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还体现于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政治实践的发展等方面。就二者的历史性关系来看,其历时性地分别体现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当中,也就是说,在前工业社会阶段,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主要是“治术”,政治技术数量有限,却为政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平台,二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维系着“治术”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在工业社会阶段,多种因素促进了二者的发展,使二者的外延得到了扩展,发展出其他类型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政治技术所凝练成的规则体系、制度体系等蔓延于整个政治领域,使政治艺术得以产生的领地、空间等被政治技术挤压和蚕食,在政治体系高层才有政治艺术展现的平台,但政治艺术仍然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在后工业社会阶段,智能化政治技术取代机械化政治技术,政治艺术能获得较好的创造条件,智能化的政治技术和知识等的作用将促进政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政治艺术也将推动政治技术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三、结语

总&而言,政治艺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政治艺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具体说来,就取得的成果而言,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界对政治艺术的基本问题框架做出了简要勾勒。其中,对于政治艺术内涵的界定、具体研究内容的展示、类型的划分、评价的内容及标准、共性与个性的探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政治艺术研究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其二,学界对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做出了初步整理。从时间上看,其涵盖了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代政治艺术思想。从思想家来看,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霍布斯、哈林顿、雅各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人关于政治艺术的论述。其三,学界对政治艺术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既指出了一些指导性方法,又指出了具体方法运用上的缺陷。

领导科学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领导是一门艺术论文

【摘 要】领导是一门人文社科类的科学,但领导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领导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运用的过程中灵活性较强,有自身的特点;而且领导艺术包括多种方法,在运用是又各不相同。文章将结合组织行为学的内容,针对领导艺术的含义,领导艺术的特征,领导者的艺术所包括的内容展开阐述。

【关键词】领导艺术;特征;方法;组织行为学

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对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有人曾经说过:“现代领导工作要做到决策科学化, 不研究掌握科学的规律是不行的。”领导应当对此方面内容有所学习和了解,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此方面的知识也应当有所学习和了解,以便在与人交往,和人相处是能够做到张弛有度,有礼有节。

一、 领导艺术的含义

关于领导艺术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毛主席曾经说过:“领导人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 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从一个领导人的角度来阐述领导艺术,多以政治生活为主。列宁说过:“找到并且紧紧握住最不容易从手中被打掉、目前最重要而且最能保障掌握住它的人去掌握整个链条的环节。”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笔者更倾向于这样的几种说法:首先,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识、 胆量、 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总和。其次,领导艺术是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待工作的一种领导技能。再者,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因为长久的工作经验而凭借直觉思维而产生的富有创新性的领导方式和方法。最后,领导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个人智慧和谋略, 它存在于高级领导人物的头脑里, 不是一般常人所掌握的。它的存在和领导者的个人性格,为人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对领导艺术内容的全面把握需要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一领导目标, 在一定的科学知识、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在领导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模式化的富有创造性的才能或技巧, 它是由领导的阅历、学识、智能、意志、气质熔铸而成的一种出色的才能, 是领导者领导科学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高度体现。 当然,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领导艺术也不例外。领导艺术与领导活动同时产生, 随着领导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的问题,领导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领导艺术是丰富多彩的, 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领导艺术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我们知道领导艺术是根据人和事的性质以及各方面客观因素来确定提高领导效力的办法。而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认识到,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为领导艺术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可以帮助领导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被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使领导者更好的知人善任,合理的实用人才;有助领导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等等。

三、领导艺术的特征

(一)模式不固定。就领导艺术本身而言,它也是一种领导方法, 但是它又不是一种确定的可以直接拿来运用的方法理论。一般的领导方法是规范的、 有一定程序的方法, 或者称之为固定模式的领导方法。而领导艺术则是模式不固定的, 即它是表现在整个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能够别具一格的、具有创新性的运用各种具有固定模式的领导方法和技巧。但领导艺术的运用也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运用者对其他各项固定的领导技巧与领导方法熟练的掌握,得心应手。

(二)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就是在主体大脑中出现的整个事物印象。领导者运用领导艺术是,他很多时候是靠自己的知觉去判断,并非是有确定的理论指导。他们的决策,是靠头脑中所具有的主观映像来进行是非正误的判断的,在直觉感知下去做合理的选择。他的知觉选择性有受到这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与社会背景的差别,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主观影响因素者要包括需要和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经验等。

(三)变化多样。每一个领导,它的知识层次,性格特征有所不同,人生阅历的差别也十分的明显,所以对待同意将事情,他所采取的领导措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领导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面对同样的问题,他有可能采取的领导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领导艺术是灵活多变的,不是生搬硬套就可以的。

(四)独特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是复杂的,是变化的。因此,领导者面临的现实情况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为了实现即定的领导目标,在面临复杂情况时,领导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对待特殊问题,要采用特殊的解决办法。创新是领导艺术的活力和灵魂, 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一个最核心特征。

(五)随机偶然性。领导艺术最核心的特征是独特的创造性,根据不同对象、环境、时间、地点、条件,作灵活的处理时,它的创新性则较多的体现在随机偶然性上面。在解决问题时,新情况新问题随时会偶然出现, 需要领导者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 具体分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 随机决断, 恰当地处理面临的各种问题。

(六)个人情感因素较强。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属性,情感性,领导者也不例外。多年从事领导艺术研究的 GA 吉布指出:关于领导艺术的任何几种综合性理论都必须包括与领导艺术有关的所有重要的可变因素, 并把它们综合在一起, 即:领导人的个性; 成员及其态度、需要和问题; 群体本身;由客观环境、任务性质等决定的情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 表明情感性是领导艺术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所在。领导是领导者、群体成员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领导者必须有能力以群体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维持协作精神, 又满足群体成员的个人需要。因而领导艺术也就渗透着人的情感、 抚慰、 友谊的色彩。 (七)恰当的适度性。凡是有张有弛,把握好合理的度,是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须条件。在领导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掌握分寸,宽严适度; 亲疏、刚柔适度; 主见、拍板适度; 统揽、放权适度; 权力、威望适度等等这些技术以科学合理的领导方法也属于重要的领导艺术原则。

(八)本质特征。在这里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本质特征,是因为这是运用领导艺术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些,即便是有很好的领导艺术,也不能达到最佳的领导效果。我认为本质特征有这些:责任与忠诚;顺乎人性,合乎人心;见识高明,独具慧眼;认知超前,分辨力强,思路缜密;审时度势,恰到好处;简要节约,卓有成效。

四、领导艺术的内容

领导艺术的概念告诉我们领导艺术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了领导者在选人用人、事务决策、以及各种社会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结合领导艺术的特性对它的内容做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说到用人,我们常想到的词汇便是知人善任。对于不同特性的人,我们只有根据工作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够使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使工作得到很好的完成。在用人方面,我们最常用的便是用人之长,也就是根据一个人的特点和长处,给他安排合适的工作;但另一个用人技术,便是用人之短。在很多时候,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工作,但不必事必亲躬,选人用人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如果在选人方面有所差错,那么结果可能就差之千里。所以,领导者掌握良好的用人艺术对于搞好领导工作,达成领导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二)领导者的领导艺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是各项领导艺术中最核心的部分。

首先一项领导艺术便是软硬领导法,这就是说在领导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跟据下属的成熟度,所安排任务的性质,灵活多变的进行领导,既要体现领导者的灵活多变,同时也要体现领导者的权威性。第二项是会议领导法,这一是在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领导方法,会议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在这个场合中领导可以进行最有权威的讲话。第三项是指危机领导法,主要强调在面临突发性问题是,领导者的处理艺术。在这样的领导方法之下往往隐藏的是一些关键性的,首发性的问题,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是因为,这一点往往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第四项是运筹领导法。运筹即策划, 运筹艺术即策划艺术。我们经常会说运筹帷幄,可见运筹帷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领导者,会面临复杂多变的庞大系统,要实现整体目标, 领导者必须统筹全局, 高瞻远瞩, 精心运筹, 抓住关键。第五项领导艺术则是指目标领导法,目标对于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性功能,在目标的引导下领导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在设定目标是,需要领导者注意的是必须是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面要广而深才可以,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这样几个方面的领导艺术表现形式:权变艺术,协调艺术,讲话艺术等。

(三)领导者的决策艺术。领导者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是领导艺术的又一重要表现。领导者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面对大量的、突出的、不易把握、难以控制的随机性事件,随机决断,必须有较高的决策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应变能力,权衡能力。

(四)领导者影响力的艺术。领导影响力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一般说来,领导影响力可划分为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大类。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是权力,所以在面对影响力艺术时领导者应该提高领导者使用权力的艺术。在影响力因素里面,还是非权力性因素的成分更大一些,在这里,可以通过高度的信誉和良好的修养、胆识和魄力等多方面因素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

在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中,还需要注意的是领导者个人的人际关系。在通常情况下,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好、合作意识强,影响力就大;反之,如果领导者的竞争意识过强,易产生冲突,人际关系不够的好,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五)领导者工作效率的艺术。领导者的工作效率是所有工作效率的关键,当领导者的工作效率高时,其他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在领导工作中,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领导者做到尽责尽忠,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工作上。

(六)领导者竞争、合作、冲突艺术。在工作中,竞争的成分占很大的比重,出于这样的状况需要合作;而运用冲突则是更好合作的一个方面。

领导者的竞争能力强,他的团队竞争力也就会比较强,所以领导者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冲突,是领导者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因素。冲突的形成来自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沟通的不畅,也有可能是领导者的独断专行等。在很多的工作场合领导者需要做的是减少冲突,可以采取强制、回避、妥协、克制、合作等方式;然而在许多工作中也有利用冲突来解决问题的,面临这样的情景就需要领导者学会挑起冲突。

(七)领导者的沟通艺术。领导者在进行领导的过程里进行信息的沟通是很必要的。所谓的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发讯者的问题、受训者的问题、沟通通道的问题。这样的情况需要领导者进行合理的改善进而来提高自己与被领导者以及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从而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

参考文献

[1] 张尚仁.认识论与决策科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 周世逑,苏玉堂.中国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伍云.论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