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迪尔道夫模型;服务贸易净出口;货物贸易净出口;生产贸易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049

一、引言

从1971年“服务贸易”概念在经合组织一份报告出现以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增长,但是现在国际服务贸易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理论界在寻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石――国际服务贸易纯理论。

在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否使用于服务贸易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R迪克(R.Dick)和H迪克(HDick)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一种观点是以萨皮尔(ASapir)和卢茨(Lutz)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贸易,他们认为比较优势说是普遍有效的;第三种观点介于前两种观点之间,它既肯定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对于服务贸易的适用性,同时也承认具体理论在解释服务贸易上的缺陷,主张在利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时,必须对传统理论进行若干修正①,在传统理论框架内研究服务贸易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瓦蒂(Bhagwati),迪尔道夫(Deardorff),琼斯(Jones)和伯格斯(Burgess)等。

迪尔道夫(Deardorff)在HO模型的基A上证明了比较优势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并且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整体是互补均衡的;1989年梅尔文(JamesRMelvin)提出,当开展服务商品贸易的时候,出口服务的国家必然在货物贸易上存在逆差,服务出口国在货物贸易上表现为逆差,反映了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

国内学者们在研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时,主要结论有两种。一种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不互补。比如:陈兆军(2001)认为广义的要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但是产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不存在确定的互补关系。②另一种为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互补性。谢康、李赞(2000)借助TSP软件包对89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数据(1980―1995)进行了分析,得到结论,符合服务贸易顺差时,货物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逆差时,货物贸易顺差这一假设的概率为066。③郑辉、张捷(2008)表明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同时涵盖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服务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掌握贸易模式的选择权,而且此时的贸易平衡将是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总体平衡。④本文的特点主要是在迪尔道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服务贸易和生产贸易两方面来考虑与货物贸易的关系。

二、迪尔道夫模型

1984年,迪尔道夫(ADeardorf)先是分析了国际贸易理论用于服务贸易的局限性,他运用标准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通过改变其中的个别约束条件,率先成功地解释了国际服务贸易是如何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⑤。迪尔道夫模型有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比较优势是适用于服务贸易的,而且在国际贸易格局中,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具有互补性。在迪尔道夫的模型中,对两国封闭状态下、自由贸易状态下及半封闭状态下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发现服务贸易仍然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并且和货物贸易形成互补。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家(地区)的服务贸易余额和货物贸易余额,服务贸易顺差的大国美国、英国等,一般货物贸易逆差严重,2014年,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额233593亿美元,但货物贸易逆差分别达到792015亿美元;而货物贸易顺差的诸如中国,2014年货物贸易顺差为38295亿美元,而它服务贸易逆差1501亿美元。

第二,在服务贸易中,出口的既可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也可以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上面迪尔道夫第二、第三方面的叙述中了解到,首先在服务贸易中,生产要素是可以跨国移动的,其次当A国为管理要素丰富,而服务产品为管理要素密集型产品,那么A国在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A国既可以在管理密集型商产品S的生产上对B国保持比较优势,也可以在管理要素的生产上保持比较优势,又有可能同时在产品S和管理要素上保持比较优势。

三、迪尔道夫模型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中的实证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总量飞速增长。本文以中国的数据为例,通过服务贸易净出口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生产贸易净出口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关系来看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

(一)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净出口互补性

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数据来源与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的是1982―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和中国货物贸易净出口额,数据均来自WTO数据库。由于回归模型本身不能检验因果关系的存在性,因此本文选取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法。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以中国的数据来验证,因此设置服务贸易净出口SNE、货物贸易净出口CNE两个变量。

2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净出口变化趋势图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也持续增加。1982―2004年,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额较小,增长缓慢,在这个阶段,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额也缓慢增长;2004―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快速增长,逆差额巨大,2014年达到了1501亿美元,而这个时期,我国也拥有巨大的货物贸易顺差额,在2014年为38295亿美元。

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净出口是息息相关的,服务贸易的逆差越大,货物贸易的顺差也越大,进一步地,用Eviews7来检验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

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变化趋势图

3平稳与协整检验

首先对变量SNE、CNE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所选的时间序列SNE、CNE都是不平稳,而CNE的时间序列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处于平稳,而SNE、CNE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处于平稳,因此综上知,在SNE、CNE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一些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的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对SNE与CNE做协整检验。结论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SNE与CNE协整检验的似然比即迹检验统计量数值中,SNE与CNE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在SNE与CNE这组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变动趋同,可以对它们回归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检验结果可以知道,在滞后期为1、2的情况下,CNE不是SNE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分别为00608和01817,大于5%,所以接受原假设;但是在滞后1、2的情况下,SNE不是CNE的格兰杰原因概率分别为00024和00037,小于5%,拒绝原假设。即货物贸易的净出口额几乎不会对服务贸易的净进出口额产生影响,但是服务贸易净出口额的变化会显著地影响货物贸易净出口额。

5结论

经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互补的,即拥有服务贸易的顺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而且服务贸易的顺差会导致货物贸易的逆差。

(二)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净出口的互补性实证分析

生产贸易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因此,它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非最终消费服务),并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我国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将生产者服务定义为包括运输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其他商业服务在内的各类服务,以 PSNE 表示生产贸易净出口,本文选取的是1982―2014年中国生产贸易净出口额和货物贸易净出口额CNE、PSNE的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CNE的数据来自WTO数据库。

首先对变量PSNE、CNE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再对PSNE与CNE做协整检验。原假Or=0表示没有协整关系,备选假设r=1表示有一个协整关系,从结果中可知,PSNE与CNE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因此在PSNE与CNE这组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变动趋同,可以对它们回归分析。

经过上面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结论,生产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为互补的,即拥有生产贸易的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这也更证明了迪尔道夫的模型,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生产贸易的净出口与货物贸易的拟合程度更高,互补性更强,比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紧密性更高。

四、结论与建议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具有互补性

根据文章中对我国服务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的净出口的实证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每增大1个单位,货物贸易的顺差就增大391个单位,并且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变化还会影响到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变化。也就是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整体上是平衡的,服务贸易顺差的国家一般货物贸易为逆差,服务贸易逆差的国家货物贸易一般为顺差。在对生产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的实证分析中,发现生产贸易净出口和货物贸易净出口之间的拟合程度更高,也是因为生产贸易大部分是为了方便国际商品贸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运输业、保险业等,这也验证了迪尔道夫模型的结论。

(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升级

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却又有着巨大的货物贸易顺差,政府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计量结果显示服务贸易会影响着货物贸易,因此可以通过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来改善货物贸易的结构,这样既可以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也可以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改善服务贸易的结构,文中的数据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上逆差较为严重,我国需要加大这些产业的资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实力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注释:

①杨圣明,刘力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9(5):50-55.

②陈兆军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补性问题的再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4):48-53.

③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国际贸易问题,2000(9):50-55.

④郑辉,张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平衡新解[J].国际经贸探索,2008(5):63-67.

⑤杨圣明,刘力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9(5):50-55.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刘力服务贸易理论的兴起与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9(5):50-55.

[2]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国际贸易问题,2000(9):50-55.

[3]陈兆军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互补性问题的再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4):48-53.

[4]汪素芹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4-56.

[5]郑辉,张捷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性及贸易平衡新解[J].国际经贸探索,2008(5):63-67.

[6]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 学报,2010(2):5-9.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汇率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33-06 收稿日期:2010-06-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贸易,使对外贸易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服务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十分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5.3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0.3亿美元,增长了67.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在这26年间由20.24亿美元增加到1471.1亿美元,增长了近72.7倍,并且其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64%提高到3-8%,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5位,进口排名也从第40位上升到第5位。然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同时我国服务贸易自从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来表现为持续逆差且呈现扩大的趋势。为了适应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形势,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因此,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本文拟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开始于传统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Deardorff(1985)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服务贸易的发展。后来国外学者进一步探讨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服务贸易的决定,比如Jones等(1990)运用“服务链”来探讨规模经济条件下服务贸易的发展,他们认为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生产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服务链”,同时“服务链”可以促进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服务贸易可以大大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Porter(1990)的竞争优势理论也被引入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领域,分析服务贸易与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指出服务贸易将给厂商甚至贸易国带来强大的竞争力。

国外学者对于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Bhagwatifl984)把34个国家根据人均收入分为6组,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一国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越高,则劳动力回报与资本回报的比例就越高,即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成本高,而资本密集型服务成本低,发展中国家则相反。由此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有优势而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有优势。Hoekman和Karsenty(1992)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分析了不同收入国家在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结论表明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Hardin等(1997)指出FDI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把FDI在服务贸易相关产业股票和流动市场上的价值算上,其对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大。Markusen等(1999)指出由于服务的不可贸易性或者贸易的高成本,外商直接投资是在国际间进行服务交换的最好方式。Hoekman和Primo Braga(1997)阐述了技术进步对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在电信业中,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提高服务的可贸易程度,使得信息集中的服务活动的生产和销售变得便利。Tori等(2001)利用美国和其27个贸易伙伴的数据分析了贸易额、信用评级和汇率三个因素对美国银行服务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大的贸易额和较高的信用评级会减少美国银行服务的出口,而汇率市场的压力会增加美国银行服务的出口。Denise等(2006)在一个标准的CGE模型中引入不完全竞争的服务部门,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可以产生正的竞争效应、产品种类多样化的效应和服务部门效率提高的效应。综上可知,国外学者主要关注要素禀赋和某个因素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

(二)对我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韩军(2001)研究了人力资本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决定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因素除了自然资源禀赋外,最根本的因素是该围的人力资本状况。李静萍(200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物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赵景峰等(2006)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有促进作用。李杨等(2008)得出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货物贸易发展规模这两项因素与服务贸易规模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赵明亮等(2008)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服务贸易开放度、货物贸易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对服务进出口额有显著正影响:陈文婷等(2008)选取服务业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度、科学技术投入、货物贸易额、城市化水平、汇率这些变量研究它们对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结果表明货物贸易、科学技术投入对服务贸易出口额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其他因素也都有正的影响,但是汇率与服务贸易出口负相关且影响不大。殷凤等(2009)利用1990~2005年14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采用Panel Data回归分析方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商品出口额、服务开放度和国内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出口均有显著正效应。本文将尝试选取多个变量作为影响因素,利用实证检验全面考察影响服务贸易的因素,从而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及变量的选取

本文利用我国1984~200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IMF数据库以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中心的数据库。本文拟引入多个变量以全面考察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因素,因变量为服务贸易出口额(SE)和服务贸易进口额(S1)。选取的自变量有:人均国民收入(X1)、货物贸易出口额(X2)、货物贸易进口额(X3)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X4)、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X5)、国内

服务业发展水平(X6)、人力资本(X7)、服务贸易开放度(X8)和汇率(X9),共9个解释变量。所有变量的原始数据单位为美元的均利用历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价换算成人民币,然后利用定基比消费价格指数将SE、SI、X1、X2、X3、X4、X5折算为实际余额,其中定基比消费价格指数是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以1978年为基期的定基比价格指数换算而得,换算后k22000年为基期。

1 人均国民收入(X1):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这不仅会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引致服务进口,所以选取该变量分析它对服务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

2 货物贸易出口额(X2)和货物贸易进口额(X3):许多服务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而产生的,货物贸易的发展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李静萍,2003),所以选取该变量来衡量国内货物贸易规模。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X4):基于外商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选取该变量来分析其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4 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X5):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国内关于该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故本文将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也选作一个影响因素,但由于这方面的数据无法获得,故用该变量来代替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

5 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X6):一般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反映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出于数据的可得性,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来代替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提供服务的能力,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在服务贸易竞争中就越有优势,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6 人力资本(X7):用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人力资本状况。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服务贸易(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发展,所以推测人力资本是影响服务贸易的重要因素。

7 服务贸易开放度(X8):一国的服务业市场进入限制越多,壁垒越严格,开放程度越低,表明这个国家的服务业发展落后,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国内服务业的作用,但是限制壁垒使得外国的服务很难进入到本国市场,因此会对服务贸易产生抑制作用。故选取服务贸易开放度来分析制度因素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开放度由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

8 汇率(X8):和货物贸易一样,服务贸易中也涉及货币支付,汇率作为两种货币之间的价格比,有可能对服务贸易产生影响。本文拟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指标来分析汇率因素对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影响。

(二)主成分分析

由于本文所选的变量较多而且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在回归之前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5,O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为了控制异方差,先对SE、SI、X1、X2、X3、X4、X5、X9进行对数变换。

1 相关性检验:对9个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2 主成分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X9与其他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对除X。外的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和表3。在表2中,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且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了87.836%,因此,选取第一主成分来代替原来8个解释变量的信息。进一步,根据表3主成分系数矩阵,可得第一主成分表达式为:

F1=-0.34*X1-0.375X2-0.372*X3-0.344*X4-0.373*X5-0.352*X6-0.323*XT-0.347*X8

其中F1代表第一主成分,其包含了除汇率以外的8个解释变量的信息。

(三)回归分析及协整检验

先对SE、SI、F1、X9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南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SE、SI和X9在l%显著水平下是一阶平稳的,Fl在5%显著水平下是是一阶平稳的:

利用En譬le-Granger两步法来进行协整分析,第一步选取第一主成分F1和X9一起分别对sE和sI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见(1)式和(2)式;第二步对方程(1)和(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两个方程的残差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假定,即两个方程的残差都是平稳的,表示SE和F1以及X9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SI和F1以及X9之间也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SE=-3.747-0.664・F1+0.199・X9 (1)

R2=0.993,调整后的R2=0.992,D.W.=1.981

SI=-5.376-0.777・F1+0.332・X9 (2)

(-7.033***)(-37.512***)(2.323***)

R2=0.988,调整后的R2=0.987,D.W.=1.406

注:括号里是t值、*、**、***分别代表在10%、5%,1%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

为了定量分析每个指标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因此,进一步地,将第一主成分FI的表达式代入方程(1)中,可以得到各个解释变量与SE的回归方程,如(3)式所示;同样将F1的表达式代人方程(2)中,可以得到各个解释变量与SI的回归方程,如(4)式所示:

SE=-3.747+0.226・X1+0.249・X2+0.247・X3+0.229・X4+0.248・X5+0.233・X6+0.214・X7+0.23・X8+0.19・X9 (3)

SI=-5.376+0.264・X1+0.291・X2+0.289・X3+0.268・X4+0.29・X5+0.273・X6+0.251・XT+0.269・X8+0.332・X9 (4)

(四)结果分析

1 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由(3)式可知,本文选取的9个解释变量与服务贸易出口额均呈正向关系。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均国民收入每提高1%,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增加0.226%,表明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这解释了在许多发达国家,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往往较大的现状;货物贸易出口额每提高1%,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增加0.249%;货物贸易进口额每提高1%,服务贸易出口额就会增加0.247%。这表明货物贸易的发展确实会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这与其他学者得到的结论一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提高1%,服务贸易出口额就增加0.229%,外商直接投资不仅给我国服务业带来知识和先进技术,同样使我国服务业面对外来的竞争压力,这些对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每提高1%,服务贸

易出口额就会增加0.248%,这说明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会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其供给服务的能力,有利于服务贸易出口;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即人民币升值1%,服务贸易出口额就增加0.19%,这表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服务出口。

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半弹性反映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233个百分点(本段所讲的百分点是指绝对量的变化而非百分比的变化)。这表明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增强。人力资本的半弹性反映了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214个百分点,随着服务业向资本、技术及知识密集型转型,人力资本成为影响服务贸易的重要因素。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半弹性反映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23个百分点,说明服务市场的开放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2 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影响因素的分析。从(4)式可以看出,9个解释变量对服务贸易进口额均有影响,且呈正相关。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人均国民收入每提高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264%,这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对服务的需求会增加服务贸易进口;货物贸易出口额每提高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291%;货物贸易进口额每提高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289%。这表明货物贸易里蕴藏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但这也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每提高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268%,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知识溢出效应,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我国对国外服务贸易的需求,促进我国服务进口;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每增加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29%,这表明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会促进服务贸易进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每上升1%即人民币升值1%,服务贸易进口额就增加0.332%,人民币升值使我国进口的服务产品变得相对便宜,因此增加了进口服务需求。

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半弹性反映了服务业增加值占C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进口额增加0.273个百分点(本段所讲的百分点是指绝对量的变化而非百分比的变化),这表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国际服务品的需求,促进服务进口。人力资本的半弹性反映了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校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进口额增加0.251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服务进口。服务贸易开放度的半弹性反映了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导致服务贸易进口额增加0.269个百分点,这说明服务贸易壁垒和限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国内的服务业,促进其发展,但是这会使得外国的服务很难进入到我国市场,影响服务贸易进口,对我国服务贸易起抑制作用。因此,减少服务贸易壁垒和各种市场进入限制,会促进我国服务贸易进口。

三、简短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人均国民收入、货物贸易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口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汇率均显著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第二,人均国民收入、货物贸易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口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国内对服务业的投资、服务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开放度和汇率均显著促进我国服务贸易进口。

第三,汇率对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大于其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优化货物贸易结构,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货物贸易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低;而现代服务贸易则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货物贸易结构的优化对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会促进货物贸易结构的改善。

第二,提高国民收入的水平,同时注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高以及收入不公平会促使服务业需求不足,从而制约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必须重视提高国民收入,同时调节收入分配结构。

第三,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与扶持力度。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是制约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需要利用财政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外资向服务业倾斜,因为外资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外资的引入会对当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

第四,加大对人才培养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大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支撑因素,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拉近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距离。

第五,完善服务业相关制度,深化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力度远低于制造业,这主要是我国服务业制度不完善所致。因此我国应加快服务业相关产业的改制,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市场竞争,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同时,有效学习国外先进服务业的经验和技术,利用知识的外溢性促进自身服务业的发展。

第六,人民币适当升值。根据本文的结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呈正相关即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加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有利于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由于汇率对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应在适当范围内,以避免恶化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状况。

参考文献:

陈双喜,魏巍,冯林2008,国际服务贸易[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

陈文婷,李勇,陈宁2008,基于PLS模型的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的分析[J]运筹与管理(3)

丁平2007,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9)

韩军2001,人力资本要素与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发挥[J],国际经贸探索(3)

李静萍2002,影响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

李凌,杨先赞2008,服务贸易壁垒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J],时代经贸(3)

李杨,蔡春林2008,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5)

殷风,陈宪2009,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

赵景峰,陈策,2006,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8)

赵明亮,何婷婷2008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服务贸易[1)

郑吉昌,夏晴2004,服务贸易国家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12)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4篇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放款。

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进出口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到了620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进出口额的增长、贸易方式及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迫切需要更多、更新的融资方式为之服务。

随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由于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存在许多差距,如果不能在金融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无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只有进行融资品种的创新,只有金融与贸易相互配合,经济、贸易和金融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银行在尝试和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看,该业务发展较慢,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3%,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是什么制约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只有从理论、法律和实务上对贸易融资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便捷的和可操作的贸易融资管理体制及办法,从而卓有成效地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更好地支持我国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向国际性商业银行的转变。 “国际结算”是本人教授的一门专业课,结合教学,我经常到业务部门了解情况,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总有对此业务介入不深之感,在论文选题之初,就 2绪论 有意在这个领域作点文章,“来解决点实际问题,二来有助于教学。通过这一 时期的研究,我发现关于进出口贸易融资的书籍和论文不多,从银行的视角对 它进行研究的更是寥寥。因此,我决定立足银行,从金融、管理及法律等方面 对进出口贸易融资进行理论结合实务的研究,但愿在实务上和学术上都能算做 有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重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的作用,解决一 些阻碍银行开展贸易融资创新的难题,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融资管理制度。 本文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强调创新对银 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

2、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 的区别,以突出该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改善和对银行利 润增长的贡献。

3、通过国际比较,探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解释结构性贸易 融资的优势。

4、研究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时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手段。

5、研究银行与进出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尤其是银行在从事国际贸易融 资时对第三者的法律地位;银行作为权益凭证持有人或票据持有人的法律地位, 以及在涉外纠纷发生时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并对一些单项贸易融资的法律 问题进行了分析。

6、研究我国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分析国际贸易融 资业务的特点和意义,指出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比较。对传统融资方式和创新融资方式进行 了比较,指出结构性贸易融资已成为创新的代表;对发达国家的贸易融资进行了比较,归纳了这些国家贸易融资的特点,阐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因素分析。从金融市场、融资主 绪论3 体、社会环境和融资成本几个方面,研究了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及创新主要因素。

第四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特 征加以分析,并对一些具体业务中涉及风险的模糊观点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澄清 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出选择诚信客户、落实担保、收取保证金、实施授信 及业务电脑化和成立押汇中心是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还通过一些银行的具体 做法,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立科学内控机制的必要性。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外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始于2002年,国内研究则起步稍晚,至2009年方有学者致力于此类研究。从使用数据和实证模型两方面看,现有研究都有可进一步拓展的潜力。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识别与测算。本文在实证部分采用了基本引力模型,使用4种计量方法。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和自由贸易区对总服务贸易额和分部门贸易额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

关键词:引力模型;服务贸易;贸易潜力;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60-15

服务业是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比重最大的部门,并且可以预计将持续增长。根据wto的统计数字,服务业约占世界gdp的2/3左右;在工业化国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来自于服务业。基于服务业的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

然而,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明显滞后。wto估计,服务仅占全球贸易流量的20%左右。尽管因为以下原因——和货物贸易的有形性相比以及考虑到服务与fdi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其贸易流量测算具有难度,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但是,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导致了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产生,gats规定了wto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持续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谈判正被期望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谈判中的若干目标直接指向减少限制服务贸易的壁垒。

国内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的研究主要是货物贸易方面,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成果总结如表1。2009年开始,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采集还是偏重截面数据,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一数据样本显得片面,非观测效应在此情况下可能相当显著;其次,使用的方法也以最小二乘法居多,当然,受制于数据来源,使用这一回归方法并无不妥,但为使结果更加可靠,应当使用更为完善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本文在以上所述两方面,较之现有研究均有所创新。在其后对模型结果的拓展应用和分析方面时,本文与已有研究虽目标相似,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及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使用定性方法,本文也从这一点开始着手,阐述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及影响因素,随后从若干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进出口及行业比较、国别比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为进一步定性分析寻找立足点。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在货物贸易的促进中作用显著,许多货物得以自由贸易,但鲜有提及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自由贸易区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将在后文阐述。在向wto通报的自由贸易区中,欧盟在2000年便明确提出制定减少服务贸易壁垒的政策,截至2010年,服务业已占其全部经济活动70%(european,2010),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前进中的步伐显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考量存在于欧盟内部的服务贸易壁垒更具有效性。

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调查了欧盟内部市场中服务贸易壁垒(2002),结果显示,立法约束已替代物质和技术成为欧盟内部服务贸易的最大障碍。除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特定国家间的障碍,立法约束在欧盟15国(2002年)间非常普遍:建立障碍(资格审查或要求)、输入使用限制(对工人的雇佣和设备的使用)、服务推广障碍(商业通信控制)、销售障碍(立法约束和价格管控)和售后服务要求。看上去这些限制大部分对应于hoekman和braga的4种分类。在大多数行业或者国家中,服务供应商面对来自无论进口国或出口国的监管时,“原产地规则”(rule of origin)或者“目的地规则”并不管用。总之,欧盟认为目前在对待服务供应商时存在强烈的国别偏见,对于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削减仍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84.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3%,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全球贸易均有下滑。具体到进出口额我们发现,造成这一下降的全部原因在于出口下滑,进口额反而有所上升。这一变化也恰好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在2009年飞速上升,总体而言,此前10年进出口差额稳中有升,大致保持平稳。

将造成2009年服务贸易巨大逆差的原因深入至分部门层次探讨,发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在2009年表现显著不同。对比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两个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运输和旅游逆差扩大或由顺差转为逆差。而在其他服务贸易部门,虽然总体也呈现贸易逆差,但是较2008年逆差额甚至由43.2亿美元降至214.8亿美元。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在出口方面,且传统部门受影响尤其大,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服务贸易主要经济体国别比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位,占比分别为5.0%、3.8%。但是对比我国2009年货物贸易进口第二、出口第一不难发现,服务贸易显然滞后。世界服务贸易的85%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排名前三的服务贸易经济体。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中也存在传统部门和高技术、高投入的部门,但不同的是服务贸易中的新兴部门包含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其生产具有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发达国家对其非常重视。

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是一国外向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表3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结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仅占11.5%,货物贸易达到88.5%,对外经济中对货物贸易依赖程度最大。

3.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对比 对货物贸易的过度依赖值得深思。我国货物贸易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飞速发展,服务贸易虽然也于大致相当的时间内进入高速发展,但两者差额却在越拉越大。1994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而言增长更快,这一形势在随后迅速转变;1995年,货物贸易出口额1281.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191.3亿美元,两者比值6.69,而到2009年这一比值已扩大到9.29,最高曾在2006年达到10.54。进口方面这一比值同样由5.78升至6.00,最高达7.49。

从图2~图5进出口增长率对比发现,除最近3年,货物贸易增长率一般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在1995~2005年之间的滞后发展,导致和货物贸易差额的急速扩大,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中货物贸易依赖程度过高。如

前所述,服务贸易中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更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引力方程用于货物贸易估算已无异议,而当服务贸易采用与货物贸易类似的统计口径时,模型应当是有效的,并有坚固的理论基础。鉴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设置若干解释变量,使方程更加适用。对于可能产生的非观测效应的处理,采用若干种回归模型比对分析,以尽量减少此类影响。找出最优模型后,将进一步应用于分行业统计。

因变量mijt代表j国从i国在时间t时进口的服务流量,其来源为oecd数据库,包含34个oecd国家及其贸易伙伴,总共60个国家12年间(1999-2010)的服务贸易流量数据。引力模型在5个方面进行了估计,分别是总服务贸易流量、运输服务、旅行服务、政府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

解释变量共8个,包含5个连续变量和3个假设变量。在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中,一般把gdp、人均gdp、人口作为描述国家特性的变量。显然,此3个变量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不会同时出现。本文选取的是后两者——人均gdp和人口。当一国较富裕时,自然倾向于消费更多的服务,而较之于gdp,人均gdp更加与此相关。选择人口而非gdp同样有助于模型结果的解释。

5个连续变量中的前两个分别是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的人均gdp,系数b1和b2预期为正。如前所述,较富裕的进口国很有可能显示对服务的更多需求,无论相应的供给来自国内或进口,而较富裕的国家同样被认为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以供出口。

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时人口解释变量的系数,预期正负皆有可能。在关于货物贸易的研究中,出口国或许因为人口规模变大而减少出口,也或者因为达到规模经济,在人口增长时出口更多的货物。对于进口国同样可能有如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对于货物贸易来讲,距离作为解释变量时其前的系数为负,但距离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此。不同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商品未必需要从一国运输至另一国,当然在某些时候需要人员的流动,但在其他时候可能仅需要通讯联系。所以,距离在引力模型中的作用可能降低,甚至不显著。

本文所使用的距离度量方法,为引力模型中的标准法,即测算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这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它假设海运、陆运或空运无差别;二是首都未必是一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某些国家可能有数个经济中心。为克服以上问题,度量距离的其他方法已被运用于研究中,如贸易加权距离法(trade-weighted distances)和相对于所有贸易伙伴的距离测量法。但是,考虑到距离和服务贸易流量未必相关,本文依然使用标准距离法。

最后3个虚拟变量,分别用于描述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是否有共同国界、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此三变量前的系数均预期为正。此外,θ1作为年份变量用来控制任何时间趋势对数据的影响。

在货物贸易中,语言就被认为是影响贸易流量的变量,对于服务贸易,预期语言的影响会更加重要,毕竟共同语言下交换服务变得很容易。共同的语言还应当被认为包含了国家之间相似的文化或体制等方面特征。

最后一个变量用于描述两国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在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中,这一变量往往用两国是否为自由贸易区替代,但如前所述,此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本文。大多数自由贸易区致力于减少货物贸易壁垒,而对服务贸易鲜有提及。本文中仅考虑的自由贸易区为欧盟,但即使在欧盟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依然阻力巨大。

2.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进口额。本文搜集自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alance of payments—trade in services。该库提供了34个oecd成员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在原始数据库中有上万个体(进口一出口国家对),但与非经合组织国家间的贸易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时常间断。由于已记录2010年。贸易数据的个体覆盖面不足1/3,且部分数据明显异常(根据预估所得),所以本文截取时间跨度为2002年至2009年。剔除重复及丢失数据后,选取包含69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共915个个体,综合8年共7 321个观测值。

(2)分类别服务贸易数据来自wto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数据库。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人均gdp以美元计,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4)距离。收集相应国家间首都的距离,以公里计,使用distance calculator between cities(http://maperow.info/)。

(5)虚拟变量。边界虚拟变量以1表示两国之间有共同边界,其余计为0,共有60个国家相邻。欧盟虚拟变量以某年度两国均为欧盟成员国时作为1,其余为0。语言虚拟变量对于使用官方语言中含相同语言的个体设为1,其余为0,共有65个个体此参数为1。

解释变量的综合统计情况见表4。

为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除距离及欧盟虚拟变量相关系数在0.54(考虑到数据中经合组织国家及欧洲国家为主要统计对象,这一点应算作正常),其余最大相关系数不超过0.34,可以认为无证明多重共线性存在的证据。

三、回归方法与结果

1.回归方法 本文使用数种计量模型,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的计量方法,如表格所示。最初,由于所用的数据是8年混合数据,第一个采用的方法是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但是,若模型中遗漏了某些解释变量,这些未被观测到的解释变量又对服务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该影响就被包含在随机误差项中,使得随机误差的方差变动呈现异方差性,从而导致参数估计量不是有效估计量。

使用面板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存在于残差中的遗漏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常用的两种面板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传统认为,若截距项为各个截面或个体(本文中体现为进口-出口国家对)所特有的固定参数,并且不随时间变化,则模型为fem;如果截距随机分布则视为rem。然而这一定义并不十分严谨,而且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是似乎固定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因遗漏解释变量产生)是随时间不变的,是固定的,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

一个逻辑上比较一致和严谨,并且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的假设是mundlak(1978)提出的:不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都是随机的,都是概括了那些没有观测到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但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非观测效应究竟应假设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关键看这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是否与模型中控制的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相关,如果这个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这个效应成为随机效应。这也正是hausman检验所需要检验的假说。

但是,本文中使用fem会有一个问题。因为存在时不变变量(距离、共同语言、欧盟),它们在使用fem估计时会被舍弃。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一个辅助方程,将时不变变量包含到使用fem模型估计所得截距项中并进行ols回归。

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均在本文中使用并进行比较。首先,breusch-pagan检验被用于比较rem和pooled ols估计。结果显示,零假设被拒绝,表明rem优于ols。其次,考虑到rem和ols都可能受异方差性和外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需比较rem和fem的有效性,为此使用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系数为5.21,与4自由度下的0.2667水平的卡方临界值5.207相当,所以接受零假设,即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效果更优。

egger(2002)提出用hausman-yaylormodel(htm)作为rem和fem的替代模型。htm使用了工具变量法,可以仅从模型内部的数据来消除rem中可能存在的非观测效应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htm作为引力模型中的估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货物贸易领域使用,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仍然鲜有所闻。

htm中选为外生的工具变量的是时不变变量,包括距离、共同语言和边界。这些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并作为其辅助。此外,时不变变量还可以直接在模型中得出结果,这也是优于fem的所在。

为检验htm的有效性,过度识别检验(over-identification)被用于比较rem和htm。检验系数为3.49,小于6自由度下1%水平的卡方分布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非观测效应与其余解释变量具有相关性——表明htm更加有效。所有测试的结果均和预期相符,即htm不仅是货物贸易时测算引力方程时最恰当的模型,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结论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和分类别服务贸易流量同样适用,所以分类别服务贸易的模型重点将集中在htm上。

在对计量结果进行说明之前,有必要对运用htm使得系数相对于ols估计发生的变化做一尝试性解释。在ols估计中,出门国人均gdp前的系数很有可能因为某些非观测因素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被高估,如技术原因或资金存量。同样地,共同边界和共用语言在ols估计中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区域内国家的贸易便利所致(欧洲地区相对范围较小及语言相通性较高)。距离因素在ols估计中被认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使用htm控制非观测效应后则变为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很多国家的不同体制所致。

2.结果:总服务贸易 结果如表6所列,当采用pooled ols回归时,所有变量均显著相关,并且它们的系数正负均如通过货物贸易标准引力模型预期的那样。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人均gdp、共同语言、边界、同为欧盟成员国均正面影响贸易流量,而人口变量则显示越大的国家生产更多的服务产品,同时对服务的进口需求也越多,距离是唯一一个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的变量。

在htm中,仍然显著有意义的变量是进出口围的人均gdp、进口国人口以及同为欧盟成员国。如上文所述,htm是所有统计方法中最适合引力方程的模型,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中若干有趣的结论。

首先,人口在进口国比人均gdp更决定其需要消费的服务,1%的人口增长伴随着2%的服务进口增加,同时1%的人均gdp增长导致1.1%的服务进口增加。这可以被理解为规模越大的国家消费更多的服务,同时其国民更富裕时也需要更多的进口服务。但在出口国这一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富裕的国家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并且出口,但是它的规模并不影响其出口,表明规模经济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未必有效。这一结论显然与强调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古典贸易理论并不兼容。虽然如此,但引力模型中考虑的若干因素,的确可以有力解释古典贸易理论中一些与服务贸易现实不符的现象,这为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比如,能否将古典贸易理论与引力模型结合研究经济规模大的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是否更强?

第二,同为欧盟成员国是除此之外唯一显著相关的变量。这表明欧盟在致力于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效?正如大部分货物贸易研究中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如前所述,这一结论难以推广至其余自由贸易区。

第三,距离和共同边界变量在htm中并不非常显著。尽管如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上,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影响系数为-0.4,较ols和rem有所减弱。使用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的研究中,这一系数一般在-0.953和-0.76之间,通常的解释是,空间距离代表运输成本、信息交流和文化差异,从而距离越大越限制贸易往来。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一强烈的约束因素对于服务贸易可能的影响较小,货物是因为服务产品的本性使其对于物理距离或者实际边界的要求较小,和预期相符。

最后,共同语言和服务贸易流量并不表示出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特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一向和经济交流同步发展,而服务贸易往往注定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表明文化或者相关因素对服务贸易的阻碍作用没有预期强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服务在贸易中的比重有上升的空间并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3.分行业计量 不仅在我国,世界范围内,传统服务贸易(运输和旅游)占比有下降趋势,而新兴服务部门比重逐渐上升。21世纪的服务贸易早已不同于以往,虽同为服务贸易,贸易方式各有特点,影响因素也必然不同。因此,本小节采用上述模型,将服务贸易分为3类进行回归统计,分别为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所有商业服务。数据采用自wto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7~2009),样本数分别为56、66、72个,包括2006~2008年三年间贸易流量数据。其余数据来源同上一小节,并去除同为欧盟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因该数据库将欧盟算作一整体)。所用计量模型均为htm。

(1)运输业。结果如表7第一列所示,进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和贸易流量正相关,其余变量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货物贸易领域,普遍被认为显著影响货物贸易的因素之一就是运输距离,而在对于运输业的估算中,发现距离对于运输行业贸易流量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距离增大时,运输货物的成本上升,产生的成本在服务中恰好计为贸易往来。这表明货物贸易随距离上升而减小,服务贸易并不被此显著影响。鉴于此,应鼓励有能力的运输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发展远洋或远程国际运输市场。远洋能力自古以来便是一国经济实力之象征,这一情况在今天也未曾改变。

(2)旅游业。结果如表7第二列所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有显著影响,同时语言也是一影响因素。

共同语言对旅游业贸易的影响系数为正这一点符合预期。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系数为正(人均gdp显著为正,1%的人口规模扩大伴随7%的进口额增加),表明富裕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总是有更多的旅游者,并且消费更多的旅游服务(旅游者至旅游目的国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计入该国旅游服务出口额,旅游者本国为进口国)。因此,我国致力发展旅游业的地方经济有能力的话应当扩大国际宣传

,努力开拓发达国家旅游市场,并加强地方配套服务,如提供相应语言的标识或翻译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但从模型结果来看,和总服务贸易不同的是,这一系数明显为负(总服务贸易中出口国人口系数也为负,但绝对值在0.1之内),这可能表明贫穷和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人口密度稀的国家(地区)或许更受欢迎(如斐济、马耳他)。

(3)其他商业服务。结果如表7第三列所示,进出口同的人均gdp和出口国人口和贸易流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比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这一类商业服务和财富的关系更加接近(包括金融、保险、教育等),人均gdp的正相关系数符合预期。此外,出口国的人口因素可以作以下解释:该类服务和出口国投资环境关系密切。从当今世界局势来看,除非洲地区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人口(并联系人均gdp)代表了良好的出口环境。研究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模型中加入表征经济自由或制度的变量,更加全面考察一国该类商业服务的出口能力。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实行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一些列减少贸易壁垒的政策将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利。

四、中国服务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本节专门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对上一节模型所得结果进行拓展,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实证了中国对25个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和进口潜力。

1.出口潜力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中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该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

为了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借助于以上构建的引力模型,估算中国对各国的出口量,并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按2009年数据)与根据模型测算的出口量之间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在1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把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带入模型,可以算出中国对这25个国家出口贸易量的预测值,然后再用实际值除以预测值,计算结果如表8。

总体而言,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属于“过度贸易”状况,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1.07。对25个国家的出口潜力(实际值/理论值)的排名中,最高为丹麦(2.40),其次为捷克(2.26),最低为挪威(0.08)。

2.进口潜力 与出口潜力估算方法类似,当把中国作为进口国时,可测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结果如表9。

本文使用2009年数据计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因为在当年全球贸易下滑严重的背景下中国进口额反而增加,会使所得数据偏大。总体而言,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2.55。进口潜力的排名中,最高为爱尔兰(9.42),其次为丹麦(6.20),最低为斯洛伐克(0.04)(考虑到对进口能力的描述,使用进口潜力这一指标反映现实——进口往往根据需求产生——具有局限,本文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讨论侧重关于国别的相对分析。所以采用2009年数据研究进口潜力进行国别比较时并无不妥)。

我们注意到,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如前所述,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同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同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同时,与日本的潜力比值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但仍为1.15,表明进口自日本的服务仍有很大潜力。

五、结语与建议

将实际出口额与预测出口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2009年中国与25位贸易伙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潜力再造型。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大于1.20则属于此种类型,这类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潜力,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丹麦、捷克、芬兰、韩国和荷兰共计5个国家,巩固这些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这类型中的某些贸易伙伴还有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可能,比如芬兰,虽然实际出口是预测出口额的1.86倍,但与贸易条件类似的丹麦(2.40)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说明芬兰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服务出口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前3名中有两个是北欧国家,而排名最后的挪威也是北欧国家,这一差异值得引起重视,探究其原因可能是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种类型是潜力开拓型,以实际值与预测值比例在1.20到0.80之间。中国对这些贸易伙伴出口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出口贸易的空间。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思路主要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意开拓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法国、瑞典、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和美国8个国家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的第三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而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占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应该更容易开展对外贸易。但通过测算可知,我国与美国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仅为0.81,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第三种类型是潜力巨大型,实际值与预测值小于或等于0.80。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有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2个国家。其中,中国与挪威的贸易水平是25个贸易伙伴中最低的一个,实际出口额只有预测出口额的0.08。中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同时注意到,日本作为贸易伙伴也在第三类中,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又是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近邻,它与我国的经济关系应当不亚于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但是测算比例仅为0.56,潜力巨大。

在进口方面,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国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国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出口水平排名靠前的地区也同时是世界主要旅游国,这与我国境外旅游、消费和教育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有关,同时部分解释了我国进口水平高于出口水平,且未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情况。此外,与日本的潜力比值由出口排名的第十九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表明我国对日本的进口比对其出口扮演更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进出日市场的过度集中会给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还是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会恶化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和争端。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善贸易国别的构成,加强与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协调配合与经贸合作,努力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引力模型;服务贸易;贸易潜力;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60-15

服务业是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比重最大的部门,并且可以预计将持续增长。根据WTO的统计数字,服务业约占世界GDP的2/3左右;在工业化国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来自于服务业。基于服务业的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

然而,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明显滞后。WTO估计,服务仅占全球贸易流量的20%左右。尽管因为以下原因——和货物贸易的有形性相比以及考虑到服务与FDI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其贸易流量测算具有难度,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但是,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导致了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产生,GATS规定了WTO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持续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谈判正被期望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谈判中的若干目标直接指向减少限制服务贸易的壁垒。

国内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的研究主要是货物贸易方面,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成果总结如表1。2009年开始,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采集还是偏重截面数据,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一数据样本显得片面,非观测效应在此情况下可能相当显著;其次,使用的方法也以最小二乘法居多,当然,受制于数据来源,使用这一回归方法并无不妥,但为使结果更加可靠,应当使用更为完善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本文在以上所述两方面,较之现有研究均有所创新。在其后对模型结果的拓展应用和分析方面时,本文与已有研究虽目标相似,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及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使用定性方法,本文也从这一点开始着手,阐述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及影响因素,随后从若干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进出口及行业比较、国别比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为进一步定性分析寻找立足点。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在货物贸易的促进中作用显著,许多货物得以自由贸易,但鲜有提及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自由贸易区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将在后文阐述。在向WTO通报的自由贸易区中,欧盟在2000年便明确提出制定减少服务贸易壁垒的政策,截至2010年,服务业已占其全部经济活动70%(European,2010),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前进中的步伐显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考量存在于欧盟内部的服务贸易壁垒更具有效性。

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调查了欧盟内部市场中服务贸易壁垒(2002),结果显示,立法约束已替代物质和技术成为欧盟内部服务贸易的最大障碍。除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特定国家间的障碍,立法约束在欧盟15国(2002年)间非常普遍:建立障碍(资格审查或要求)、输入使用限制(对工人的雇佣和设备的使用)、服务推广障碍(商业通信控制)、销售障碍(立法约束和价格管控)和售后服务要求。看上去这些限制大部分对应于Hoekman和Braga的4种分类。在大多数行业或者国家中,服务供应商面对来自无论进口国或出口国的监管时,“原产地规则”(Rule of Origin)或者“目的地规则”并不管用。总之,欧盟认为目前在对待服务供应商时存在强烈的国别偏见,对于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削减仍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84.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3%,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全球贸易均有下滑。具体到进出口额我们发现,造成这一下降的全部原因在于出口下滑,进口额反而有所上升。这一变化也恰好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在2009年飞速上升,总体而言,此前10年进出口差额稳中有升,大致保持平稳。

将造成2009年服务贸易巨大逆差的原因深入至分部门层次探讨,发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在2009年表现显著不同。对比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两个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运输和旅游逆差扩大或由顺差转为逆差。而在其他服务贸易部门,虽然总体也呈现贸易逆差,但是较2008年逆差额甚至由43.2亿美元降至214.8亿美元。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在出口方面,且传统部门受影响尤其大,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服务贸易主要经济体国别比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位,占比分别为5.0%、3.8%。但是对比我国2009年货物贸易进口第二、出口第一不难发现,服务贸易显然滞后。世界服务贸易的85%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排名前三的服务贸易经济体。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中也存在传统部门和高技术、高投入的部门,但不同的是服务贸易中的新兴部门包含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其生产具有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发达国家对其非常重视。

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是一国外向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表3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结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仅占11.5%,货物贸易达到88.5%,对外经济中对货物贸易依赖程度最大。

3.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对比 对货物贸易的过度依赖值得深思。我国货物贸易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飞速发展,服务贸易虽然也于大致相当的时间内进入高速发展,但两者差额却在越拉越大。1994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而言增长更快,这一形势在随后迅速转变;1995年,货物贸易出口额1281.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191.3亿美元,两者比值6.69,而到2009年这一比值已扩大到9.29,最高曾在2006年达到10.54。进口方面这一比值同样由5.78升至6.00,最高达7.49。

从图2~图5进出口增长率对比发现,除最近3年,货物贸易增长率一般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在1995~2005年之间的滞后发展,导致和货物贸易差额的急速扩大,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中货物贸易依赖程度过高。如前所述,服务贸易中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更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引力方程用于货物贸易估算已无异议,而当服务贸易采用与货物贸易类似的统计口径时,模型应当是有效的,并有坚固的理论基础。鉴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设置若干解释变量,使方程更加适用。对于可能产生的非观测效应的处理,采用若干种回归模型比对分析,以尽量减少此类影响。找出最优模型后,将进一步应用于分行业统计。

因变量Mijt代表j国从i国在时间t时进口的服务流量,其来源为OECD数据库,包含34个OECD国家及其贸易伙伴,总共60个国家12年间(1999-2010)的服务贸易流量数据。引力模型在5个方面进行了估计,分别是总服务贸易流量、运输服务、旅行服务、政府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

解释变量共8个,包含5个连续变量和3个假设变量。在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中,一般把GDP、人均GDP、人口作为描述国家特性的变量。显然,此3个变量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不会同时出现。本文选取的是后两者——人均GDP和人口。当一国较富裕时,自然倾向于消费更多的服务,而较之于GDP,人均GDP更加与此相关。选择人口而非GDP同样有助于模型结果的解释。

5个连续变量中的前两个分别是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的人均GDP,系数B1和B2预期为正。如前所述,较富裕的进口国很有可能显示对服务的更多需求,无论相应的供给来自国内或进口,而较富裕的国家同样被认为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以供出口。

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时人口解释变量的系数,预期正负皆有可能。在关于货物贸易的研究中,出口国或许因为人口规模变大而减少出口,也或者因为达到规模经济,在人口增长时出口更多的货物。对于进口国同样可能有如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对于货物贸易来讲,距离作为解释变量时其前的系数为负,但距离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此。不同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商品未必需要从一国运输至另一国,当然在某些时候需要人员的流动,但在其他时候可能仅需要通讯联系。所以,距离在引力模型中的作用可能降低,甚至不显著。

本文所使用的距离度量方法,为引力模型中的标准法,即测算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这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它假设海运、陆运或空运无差别;二是首都未必是一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某些国家可能有数个经济中心。为克服以上问题,度量距离的其他方法已被运用于研究中,如贸易加权距离法(trade-weighted distances)和相对于所有贸易伙伴的距离测量法。但是,考虑到距离和服务贸易流量未必相关,本文依然使用标准距离法。

最后3个虚拟变量,分别用于描述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是否有共同国界、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此三变量前的系数均预期为正。此外,θ1作为年份变量用来控制任何时间趋势对数据的影响。

在货物贸易中,语言就被认为是影响贸易流量的变量,对于服务贸易,预期语言的影响会更加重要,毕竟共同语言下交换服务变得很容易。共同的语言还应当被认为包含了国家之间相似的文化或体制等方面特征。

最后一个变量用于描述两国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在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中,这一变量往往用两国是否为自由贸易区替代,但如前所述,此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本文。大多数自由贸易区致力于减少货物贸易壁垒,而对服务贸易鲜有提及。本文中仅考虑的自由贸易区为欧盟,但即使在欧盟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依然阻力巨大。

2.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进口额。本文搜集自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alance of Payments—Trade in Services。该库提供了34个OECD成员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在原始数据库中有上万个体(进口一出口国家对),但与非经合组织国家间的贸易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时常间断。由于已记录2010年。贸易数据的个体覆盖面不足1/3,且部分数据明显异常(根据预估所得),所以本文截取时间跨度为2002年至2009年。剔除重复及丢失数据后,选取包含69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共915个个体,综合8年共7 321个观测值。

(2)分类别服务贸易数据来自WTO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数据库。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人均GDP以美元计,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4)距离。收集相应国家间首都的距离,以公里计,使用Distance Calculator Between Cities(http://www.maperow.info/)。

(5)虚拟变量。边界虚拟变量以1表示两国之间有共同边界,其余计为0,共有60个国家相邻。欧盟虚拟变量以某年度两国均为欧盟成员国时作为1,其余为0。语言虚拟变量对于使用官方语言中含相同语言的个体设为1,其余为0,共有65个个体此参数为1。

解释变量的综合统计情况见表4。

为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除距离及欧盟虚拟变量相关系数在0.54(考虑到数据中经合组织国家及欧洲国家为主要统计对象,这一点应算作正常),其余最大相关系数不超过0.34,可以认为无证明多重共线性存在的证据。

三、回归方法与结果

1.回归方法 本文使用数种计量模型,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的计量方法,如表格所示。最初,由于所用的数据是8年混合数据,第一个采用的方法是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但是,若模型中遗漏了某些解释变量,这些未被观测到的解释变量又对服务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该影响就被包含在随机误差项中,使得随机误差的方差变动呈现异方差性,从而导致参数估计量不是有效估计量。

使用面板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存在于残差中的遗漏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常用的两种面板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传统认为,若截距项为各个截面或个体(本文中体现为进口-出口国家对)所特有的固定参数,并且不随时间变化,则模型为FEM;如果截距随机分布则视为REM。然而这一定义并不十分严谨,而且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是似乎固定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因遗漏解释变量产生)是随时间不变的,是固定的,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

一个逻辑上比较一致和严谨,并且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的假设是Mundlak(1978)提出的:不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都是随机的,都是概括了那些没有观测到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但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非观测效应究竟应假设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关键看这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是否与模型中控制的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相关,如果这个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这个效应成为随机效应。这也正是Hausman检验所需要检验的假说。

但是,本文中使用FEM会有一个问题。因为存在时不变变量(距离、共同语言、欧盟),它们在使用FEM估计时会被舍弃。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一个辅助方程,将时不变变量包含到使用FEM模型估计所得截距项中并进行OLS回归。

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均在本文中使用并进行比较。首先,Breusch-Pagan检验被用于比较REM和pooled OLS估计。结果显示,零假设被拒绝,表明REM优于OLS。其次,考虑到REM和OLS都可能受异方差性和外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需比较REM和FEM的有效性,为此使用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系数为5.21,与4自由度下的0.2667水平的卡方临界值5.207相当,所以接受零假设,即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效果更优。

Egger(2002)提出用Hausman-Yaylormodel(HTM)作为REM和FEM的替代模型。HTM使用了工具变量法,可以仅从模型内部的数据来消除REM中可能存在的非观测效应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HTM作为引力模型中的估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货物贸易领域使用,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仍然鲜有所闻。

HTM中选为外生的工具变量的是时不变变量,包括距离、共同语言和边界。这些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并作为其辅助。此外,时不变变量还可以直接在模型中得出结果,这也是优于FEM的所在。

为检验HTM的有效性,过度识别检验(over-identification)被用于比较REM和HTM。检验系数为3.49,小于6自由度下1%水平的卡方分布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非观测效应与其余解释变量具有相关性——表明HTM更加有效。所有测试的结果均和预期相符,即HTM不仅是货物贸易时测算引力方程时最恰当的模型,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结论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和分类别服务贸易流量同样适用,所以分类别服务贸易的模型重点将集中在HTM上。

在对计量结果进行说明之前,有必要对运用HTM使得系数相对于OLS估计发生的变化做一尝试性解释。在OLS估计中,出门国人均GDP前的系数很有可能因为某些非观测因素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被高估,如技术原因或资金存量。同样地,共同边界和共用语言在OLS估计中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区域内国家的贸易便利所致(欧洲地区相对范围较小及语言相通性较高)。距离因素在OLS估计中被认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使用HTM控制非观测效应后则变为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很多国家的不同体制所致。

2.结果:总服务贸易 结果如表6所列,当采用pooled OLS回归时,所有变量均显著相关,并且它们的系数正负均如通过货物贸易标准引力模型预期的那样。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人均GDP、共同语言、边界、同为欧盟成员国均正面影响贸易流量,而人口变量则显示越大的国家生产更多的服务产品,同时对服务的进口需求也越多,距离是唯一一个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的变量。

在HTM中,仍然显著有意义的变量是进出口围的人均GDP、进口国人口以及同为欧盟成员国。如上文所述,HTM是所有统计方法中最适合引力方程的模型,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中若干有趣的结论。

首先,人口在进口国比人均GDP更决定其需要消费的服务,1%的人口增长伴随着2%的服务进口增加,同时1%的人均GDP增长导致1.1%的服务进口增加。这可以被理解为规模越大的国家消费更多的服务,同时其国民更富裕时也需要更多的进口服务。但在出口国这一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富裕的国家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并且出口,但是它的规模并不影响其出口,表明规模经济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未必有效。这一结论显然与强调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古典贸易理论并不兼容。虽然如此,但引力模型中考虑的若干因素,的确可以有力解释古典贸易理论中一些与服务贸易现实不符的现象,这为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比如,能否将古典贸易理论与引力模型结合研究经济规模大的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是否更强?

第二,同为欧盟成员国是除此之外唯一显著相关的变量。这表明欧盟在致力于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效?正如大部分货物贸易研究中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如前所述,这一结论难以推广至其余自由贸易区。

第三,距离和共同边界变量在HTM中并不非常显著。尽管如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上,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影响系数为-0.4,较OLS和REM有所减弱。使用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的研究中,这一系数一般在-0.953和-0.76之间,通常的解释是,空间距离代表运输成本、信息交流和文化差异,从而距离越大越限制贸易往来。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一强烈的约束因素对于服务贸易可能的影响较小,货物是因为服务产品的本性使其对于物理距离或者实际边界的要求较小,和预期相符。

最后,共同语言和服务贸易流量并不表示出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特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一向和经济交流同步发展,而服务贸易往往注定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表明文化或者相关因素对服务贸易的阻碍作用没有预期强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服务在贸易中的比重有上升的空间并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3.分行业计量 不仅在我国,世界范围内,传统服务贸易(运输和旅游)占比有下降趋势,而新兴服务部门比重逐渐上升。21世纪的服务贸易早已不同于以往,虽同为服务贸易,贸易方式各有特点,影响因素也必然不同。因此,本小节采用上述模型,将服务贸易分为3类进行回归统计,分别为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所有商业服务。数据采用自WTO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7~2009),样本数分别为56、66、72个,包括2006~2008年三年间贸易流量数据。其余数据来源同上一小节,并去除同为欧盟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因该数据库将欧盟算作一整体)。所用计量模型均为HTM。

(1)运输业。结果如表7第一列所示,进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和贸易流量正相关,其余变量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货物贸易领域,普遍被认为显著影响货物贸易的因素之一就是运输距离,而在对于运输业的估算中,发现距离对于运输行业贸易流量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距离增大时,运输货物的成本上升,产生的成本在服务中恰好计为贸易往来。这表明货物贸易随距离上升而减小,服务贸易并不被此显著影响。鉴于此,应鼓励有能力的运输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发展远洋或远程国际运输市场。远洋能力自古以来便是一国经济实力之象征,这一情况在今天也未曾改变。

(2)旅游业。结果如表7第二列所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有显著影响,同时语言也是一影响因素。

共同语言对旅游业贸易的影响系数为正这一点符合预期。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系数为正(人均GDP显著为正,1%的人口规模扩大伴随7%的进口额增加),表明富裕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总是有更多的旅游者,并且消费更多的旅游服务(旅游者至旅游目的国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计入该国旅游服务出口额,旅游者本国为进口国)。因此,我国致力发展旅游业的地方经济有能力的话应当扩大国际宣传,努力开拓发达国家旅游市场,并加强地方配套服务,如提供相应语言的标识或翻译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但从模型结果来看,和总服务贸易不同的是,这一系数明显为负(总服务贸易中出口国人口系数也为负,但绝对值在0.1之内),这可能表明贫穷和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人口密度稀的国家(地区)或许更受欢迎(如斐济、马耳他)。

(3)其他商业服务。结果如表7第三列所示,进出口同的人均GDP和出口国人口和贸易流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比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这一类商业服务和财富的关系更加接近(包括金融、保险、教育等),人均GDP的正相关系数符合预期。此外,出口国的人口因素可以作以下解释:该类服务和出口国投资环境关系密切。从当今世界局势来看,除非洲地区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人口(并联系人均GDP)代表了良好的出口环境。研究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模型中加入表征经济自由或制度的变量,更加全面考察一国该类商业服务的出口能力。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实行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一些列减少贸易壁垒的政策将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利。

四、中国服务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本节专门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对上一节模型所得结果进行拓展,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实证了中国对25个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和进口潜力。

1.出口潜力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中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该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

为了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借助于以上构建的引力模型,估算中国对各国的出口量,并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按2009年数据)与根据模型测算的出口量之间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在1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把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带入模型,可以算出中国对这25个国家出口贸易量的预测值,然后再用实际值除以预测值,计算结果如表8。

总体而言,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属于“过度贸易”状况,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1.07。对25个国家的出口潜力(实际值/理论值)的排名中,最高为丹麦(2.40),其次为捷克(2.26),最低为挪威(0.08)。

2.进口潜力 与出口潜力估算方法类似,当把中国作为进口国时,可测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结果如表9。

本文使用2009年数据计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因为在当年全球贸易下滑严重的背景下中国进口额反而增加,会使所得数据偏大。总体而言,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2.55。进口潜力的排名中,最高为爱尔兰(9.42),其次为丹麦(6.20),最低为斯洛伐克(0.04)(考虑到对进口能力的描述,使用进口潜力这一指标反映现实——进口往往根据需求产生——具有局限,本文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讨论侧重关于国别的相对分析。所以采用2009年数据研究进口潜力进行国别比较时并无不妥)。

我们注意到,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如前所述,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同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同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同时,与日本的潜力比值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但仍为1.15,表明进口自日本的服务仍有很大潜力。

五、结语与建议

将实际出口额与预测出口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2009年中国与25位贸易伙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潜力再造型。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大于1.20则属于此种类型,这类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潜力,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丹麦、捷克、芬兰、韩国和荷兰共计5个国家,巩固这些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这类型中的某些贸易伙伴还有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可能,比如芬兰,虽然实际出口是预测出口额的1.86倍,但与贸易条件类似的丹麦(2.40)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说明芬兰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服务出口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前3名中有两个是北欧国家,而排名最后的挪威也是北欧国家,这一差异值得引起重视,探究其原因可能是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种类型是潜力开拓型,以实际值与预测值比例在1.20到0.80之间。中国对这些贸易伙伴出口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出口贸易的空间。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思路主要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意开拓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法国、瑞典、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和美国8个国家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的第三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而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占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应该更容易开展对外贸易。但通过测算可知,我国与美国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仅为0.81,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第三种类型是潜力巨大型,实际值与预测值小于或等于0.80。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有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2个国家。其中,中国与挪威的贸易水平是25个贸易伙伴中最低的一个,实际出口额只有预测出口额的0.08。中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同时注意到,日本作为贸易伙伴也在第三类中,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又是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近邻,它与我国的经济关系应当不亚于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但是测算比例仅为0.56,潜力巨大。

在进口方面,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国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国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出口水平排名靠前的地区也同时是世界主要旅游国,这与我国境外旅游、消费和教育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有关,同时部分解释了我国进口水平高于出口水平,且未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情况。此外,与日本的潜力比值由出口排名的第十九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表明我国对日本的进口比对其出口扮演更重要角色。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转贴于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北京;FDI;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北京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引言

有关FDI与国际贸易的理论,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看主要有两种观点:FDI减少贸易(即替代关系)与FDI增加贸易(即互补关系)。替代模型最早由Robert Mundell(1957)提出,他根据标准的H-O-S理论,认为如果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是完全替代的。之后Adler和Stevens(1974),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也验证了两者的替代关系。而Pfaffermayr(1994)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奥地利的FDI和出口,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Joshua Aizenman和Ilan Noy(2006)把207个国家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两类,分析其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在发展中国家贸易和FDI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而在工业化国家则不太明显。

然而,以上这些理论都是以制造业FDI为研究对象的,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有其特殊性,所以这些理论能否适用于服务业,学术界也对其适应性做了很多探究。W.Hejazi和A.E.Safarian(2001)利用引力模型对美国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服务业的FDI对美国的服务出口和进口有着极为显著的正面作用。Grufeld & Moxnes(2003)也利用了引力模型对OECD的数据研究发现:对同一投资国来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服务总出口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查贵勇、顾诚(2006)通过对中国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发展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国服务业总体引进外资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动力,但不同行业影响力度和方向有所差异,故中国应逐步调整FDI分行业流向。李练军(2010)通过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服务业FDI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且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优化和服务贸易逆差的改善。盘和林、马建平、陈琦(2011)采用我国1990~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OLS回归对我国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FDI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和进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要小于对进口的促进作用。舒燕、林龙新(2012)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以中国与19个OECD国家和地区之间2000~2008年的服务贸易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中国吸引外资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的互动关系,计量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显著因素,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较弱。杨逢珉、周洁(2013)采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检验,分析服务业利用FDI对服务贸易出口结构竞争力的优化作用,分析表明:长期FDI增加1%,出口结构指数会上升44%;短期服务业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会偏离其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优化的均衡关系,但是会以较快的速度拉到长期均衡上,其纠正速度系数为-0.944,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优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由以上综述可知,学术界对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加入WTO尤其是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其作为首都所具备的基础设施、交通、人才等优势不断吸引跨国公司到此投资。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情况下,北京市服务贸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研究服务业FDI对北京市服务贸易的影响,控制其流向,从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数据描述性分析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市商务部和北京对外贸易协会网站数据,以2003~2012年数据为样本,分析北京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总额和进出口额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行业的实际利用FDI的数据加总作为服务业FDI的数据。同时,为了剔除汇率的影响,数据已按各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回归与检验的计算过程是借助计量经济软件EVIEWS 7.1完成的。

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FDI由2003年的116.2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的452.42亿元人民币,同时服务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总额由1,228.6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6,313.76亿元人民币,出口总额由681.45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809.76亿元人民币,进口总额由547.1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504.01亿元人民币。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FDI与服务贸易情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那么,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增长关系呢,接下来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以计量方法得出相关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三、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由于在实际中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为了解决线性回归的“伪回归”问题,恩格尔和格兰杰提出了协整的概念,该理论在两个或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第一步将先对北京市服务业FDI、北京服务贸易总额和北京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四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接着再分别给出协整关系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以此来考察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的计量关系。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可以归结为验证是否含有单位根的问题。因此,需要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定其平稳性。本文采用的是应用最广泛的ADF检验来考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通过EVIEWS软件,得到的检验结果可知变量FDI、TOTAL、EX、IM在10%的显著水平下均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他们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且它们的一阶差分也在10%的显著水平下未通过平稳性检验,但它们的二阶差分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这就满足了协整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二)协整检验。利用OLS分别对北京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总额、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进口额、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回归,得到三组协整回归方程:

TOTAL=15.37250FDI-691.9628+ξ1

EX=6.529927FDI-40.89409+ξ2

IM=8.842572FDI-651.0687+ξ3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按照AIC定阶准则确定滞后阶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03~2012年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都具有协整关系。在这种长期均衡关系中,FDI的变化对我国的服务贸易额的扩大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从方程中可以看出FDI流入量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总额会增加15.37250个单位,其中出口增加6.529927个单位,进口增加8.842572个单位。

(三)因果关系检验。以上计量分析的结果只是说明了一个经济变量对另一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但我们并不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变量服务业FDI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分析这两者的因果关系的方向,结果表明,北京服务业FDI是服务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3~2012年北京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检验说明:北京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贸易进出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FDI流入量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总额会增加15.37250个单位,其中出口增加6.529927个单位,进口增加8.842572个单位。同时,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北京服务业FDI是服务贸易总额和进出口额的格兰杰原因。总之,北京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北京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优化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增强北京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以上结论,如何加大外商直接投资在北京服务业的比重是北京市发展服务业的重点。为此,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清除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大力地营造规范严格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有利的政策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引导作用,优化服务业的外资结构。应着重对新兴服务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又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贸易均衡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Joshua Aizenman,Hon Noy.FDI and Trade-Two-Way linkages?[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ance,2006.46.

[2]Grufeld,Moxnes.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80.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3-0103-03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更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实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既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熟悉一定的实务操作技能。同时,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前提课,学生在本课打好基础,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关键。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发展规划为指引,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以后,才能开始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包括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等,同时这些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课程,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因此我们首先在课程定位方面强调国际贸易实务的基础性,侧重介绍国际商品交换涉及的法规惯例、操作流程、专业术语等内容。明确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的技能。同时,在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后续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连续性有一定的认识。另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借助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收集中国及其他国家经贸政策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实践中最新的和最有用的。

在教学方法上,为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以课本为中心,不能呆板地对各项贸易条件逐条讲解,而应当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以模块教学为基础,以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为重点,穿插案例教学。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总结和分析以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长,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块教学

就知识体系来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以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为基础,以进出口合同签订和履行的业务操作程序为轴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力模块:一是对国际货物买卖条件的把握与运用;二是整个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操作方法和技术;三是贸易风险、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就教学来讲,该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二是进出口贸易程序;三是基于前两项之中的风险及其防范。教学难点为贸易惯例和贸易术语解读,以及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将课程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模块组合式教学,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点多面广、较散杂,而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难以将其串联成系统知识消化掌握的问题。譬如我们将进出口买卖的主要业务环节按照操作流程分成进出易磋商、进出口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进出口货物报验、进出口货物保险、进出口货物托运、进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模块,最后,通过具体项目进行填单教学模拟。

(二)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是为案例教学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通常承载着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案例教学,我们采用了两种模式。一是用一个出口贸易实例贯穿整个教学,每章以该出易中的相应环节开篇,作为“案例导入”,引出本章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该出易适用的单据样本,使学生直观掌握理论知识在现实业务中的应用。二是汇编了案例题集,涵盖国际贸易实务的每个章节,从国际贸易术语的讲解,到合同具体条款、贸易争议的处理,再到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签订,都提供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小案例供学生分析。此外,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提问、启发引导大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外,也结合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布置适当的题目,并提供一定的资料素材线索,要求学生课后按小组进行参考文献阅读、调研、分析和研讨,提出自己观点,写出相应的文献阅读笔记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及规范严谨的研究作风。

(三)双语教学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语言和教材基本上都是汉语,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环节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基本条款,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严重影响了进出口模拟操作的效果。而现实中国际贸易业务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这样就造成了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就业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采用双语教学,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实施,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国际贸易知识及相关方面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有机结合,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并不是均衡地在课堂上使用两种语言,而是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渐进性”原则。譬如在专业术语较多的合同条款部分,对特有专业术语用英文解释,并辅以中文讲解,帮助理解,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在教学合同的磋商和订立部分,应用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而对于磋商的情景表现亦尽量全部采用英文,贴近实际。同时,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发言,课堂英语使用比例争取达到30%左右。而在教学货款的收付部分,主要涉及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的使用,应将英文完全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单据和业务流程等均用英文展示,用英文讲解操作实践环节的单据的制作、信用证的审核等重点和难点,以期保证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很多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感到抽象,理解困难,容易造成理论和实际的分离,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但经过实际操作,可以将抽象问题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实践教学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专业的实践教学规划中提出,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体应用能力、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安排来完成:课程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课程、创新实践与培训等。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就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理论授课2—2.5学分,剩余的1—0.5学分进行模拟仿真教学,根据情况在课堂内或在实验室完成。主要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了解某项业务流程的情况,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内模拟包括在介绍国际贸易流程中使用的单据时,由学生扮演贸易流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单据在贸易当事人间的流转,加深学生对单据使用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海运提单(B/L)的使用流程时,由学生分别模拟B/L使用过程中涉及的托运人(出口商)、船运公司、船上大副等,就其模拟角色开出相应的单据,出口商最后拿到提单到银行(可由教师模拟)议付,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货物的运输,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提单才是结汇所用的有效单据。在讲解结算单据时,也可以由学生模拟贸易商的角色,填制相应的单据并完成单据的流转。例如在讲授信用证结算时,由学生扮演信用证结算流程中的各个当事人,然后在一定的贸易情境中,完成信用证申请书的填写、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等业务,使学生真正理解信用证的作用及其与贸易合同的关系。这样把教学放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全面地进行仿真业务操作,是一种很有效率又经济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纸上谈兵,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授,忽视实际操作的问题。

2.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外贸模拟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本身课时有限,单纯的课内实践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要求。而引入国际贸易实习软件,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商业环境中体会并实际操练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这是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专业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外贸模拟,利用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操作软件系统,模拟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及外贸实务流程。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仿真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外贸模拟课程所要求的操作练习之外,还在课后继续自主练习。从完成该课程的毕业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外贸模拟课程是大学阶段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对从事外贸行业工作的同学有极大的帮助,让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更快地融入未来实际工作中。

3.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科竞赛

如果说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课程是分别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中的专业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业务素质培养,那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基本训练和创新实践来实现。我专业成立了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生社团组织——“国际经贸学社”。学社以“学以致用、特色锻炼、创新实践”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导师学长为两翼,学术与实践互动双赢”为特色,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社下设外贸业务部,社员主要由已经学习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组成,因此可以视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通过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各项社团活动,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深化与应用,激发再学习的热情。如组织“外贸沙龙”,对外贸知识和当今外贸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组织企业参观,了解现实外贸及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包括国际商务单证职业技能竞赛和两岸校际国际贸易模拟商展竞赛等,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集结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既检验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将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落实到课程与活动中,又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贸易形势不断变化,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外贸人才时,既要立足专业,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之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以“知识型”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转变,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学科竞赛为重要方式,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为重要导向,培养符合中国贸易发展实际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可多角度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厚基础、重能力、强复合、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筱霞.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2009(2):40.

[2] 江美芳.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苏南科技开发,2007(8):69-71.

[3] 李春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整体方案的探讨[J].甘肃科技,2008(12):188-189.

[4] 李洁.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88.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贸易内生技术进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业升级机理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15BJY07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对省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理论框架及河南的应用”(项目编号:15A790039)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2-0012-05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年间,与货物贸易相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在2009年出现了唯一一次负增长(-9%)后迅速于2010年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更是实现了5%的净增长,而同期货物贸易出口仅增长了0.5%。这些事实说明,服务产业对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大的弹性。长期来看,虽然服务贸易额近10年间增长了约1倍,但2015年度却较上一年度出现了小幅下跌,其原因主要是发展经济体对集装箱运输需求严重不足引致了运输服务部门10%的下滑,全球旅游收入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出现大幅减少,占世界一半以上的其他商业服务收缩了5%,建筑服务部门则同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出口受袭最严重的部门,降幅高达15%。

从世界服务贸易主要出口部门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995年至2014年期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速最快(18%),其后依次是金融服务(11%)、其他商业服务(10%)、特许权使用费(9%)、通信服务(8%)、保险服务(8%)、旅游(6%)、运输服务(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5%)和建筑服务(5%)。至2015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方面形成了显著差异,发展中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旅游(37%)、运输服务(20.2%)、其他商业服务(20%)、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9.1%)、金融服务(4.1%)、建筑服务(3.2%)、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1%)、保险与养老服务(1.7%)、知识产权使用费(1.1%)、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7%)、其他服务(0.3%),而发达经济体各出口部门及占比分别是其他商业服务(23%)、旅游(20.7%)、运输服务(17%)、金融服务(11.2%)、电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0.5%)、知识产权使用费(8.9%)、与货物相关的服务(3.2%)、保险与养老服务(3.1%)、建筑服务(1.6%)、个人及文化娱乐服务(0.9%)。

从服务贸易依存度来看,2010年至2014年,世界平均水平由11.6%升至13%,高收入国家由13.1%升至15%,中高等收入国家由6.9%升至8.5%,中低等收入国家由12.1%降至11.8%,低收入国家由15.6%增至16%。在2014年,前六大服务贸易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英国(19.3%)、法国(18.7%)、德国(16.3%)、日本(7.8%)、中国(7.1%)和美国(6.8%)。至2015年,英国(19.5%)和德国(16.8%)的服务贸易依存度仍然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2.8%),而日本(8.2%)、中国(7.0%)和美国(6.7%)却依旧相对较低。

作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中国在2014年位列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第五名和进口第二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比约为6.2%,其中:出口占比4.5%,进口占比7.9%。然而,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脆弱与结构性失衡问题依旧突出,自1992年起中国服务贸易专业化指数呈现负向发展趋势,服务业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比较劣势阶段。尽管中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从其纵向发展历程来看,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比持续增大,从2007年的10.34%升至2015年的15.4%;二是以金融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的增速分别为59.5%、24.6%、25.4%;三是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在拉动内需和带动就业方面的关联性日益增强;四是服务贸易在国内的区域分布上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占比2015年达到15%,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区域服务贸易发展强劲。毫无疑问,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的外贸发展重要引擎,服务产业也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动力源①。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中服务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以及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效率水平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货物贸易以及服务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具体到服务贸易领域,其成果则相对有限,且基本围绕服务贸易的各类效应展开探讨。譬如:李慧中(2002)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部门生产率对比,发现其效率差异导致服务价格在发达国家相对偏高②;苗秀杰(2005)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正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优势效应、经济刺激效应、资源充分利用效应及学习效应,特别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并从外在竞争压力和内在低成本动力两方面促进本土服务业的效率提升③;徐光耀(2008)认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不如新兴的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显著④;而蒋昭乙(2008)的研究表明,出口服务贸易具有比进口服务贸易更强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二者的作用远不及货物贸易⑤;唐保c(2009)探究了不同要素密集型进口服务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技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作用不显著⑥;陈健和余翠萍(2014)研究了服务进口对产业就业的影响,认为其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在产业间更为显著,且存在技能偏向性特征⑦。

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是讨论传统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适用性,以及服务贸易在知识累积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例如:以Dick & Dicke(197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服务贸易的交易特性使传统贸易理论仅能对货物贸易模式做出合理解释,而即便适用,也必须建立在要素不能国际流动这一假设前提上;而以Bhagwatti(1984)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传统贸易理论适用或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Sagari(1989)认为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缩小技术领先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的差距;Romer(1990)提出知识型服务部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征,故其生产的边际成本相对较小⑧;Hindley(1994)指出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能够相互联动和彼此促进;Wolfson(1999)认为知识型服务是影响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Robinson,Wang和Martin(2002)利用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对进口国服务型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提升作用,且收益巨大;Li, Greenaway和Hine(2003)的跨国面板数据分析表明进口服务贸易有利于发达国家,却有损于发展中国家;Khoury等(2003)则认为服务贸易对一国的作用效果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特别指出新兴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⑨;Sherman Robinson等(2002)指出进口新兴服务有益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⑩;OECD(2006)研究了服务开放对技术转移或扩散的影响,发现市场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扩散与社会全体经济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特别是明显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成本11。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学者们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热情显然不及对货物贸易的研究,其原因主要是货物贸易规模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学者们在讨论有关服务贸易技术外溢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中使用的技术方法也远不如货物贸易领域研究复杂,大多数是相关性研究且缺乏理论基础。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实证分析中国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丰富现有理论成果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

三、模型的设定与数据分析

1. 理论模型

Andrew Levin & Lakshmi K. Raut(1997)在从事经济增长中的出口贸易与人力资本关系研究中提出了出口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新增长模型,从而为定量化分析出口的技术外溢效果与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奠定了基础。本文则将其理论模型扩展至服务贸易领域,并分别从总体和结构两个视角实证研究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建立基本生产函数:

假设I:当技术进步由出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假设II:当技术进步由进口服务贸易引致时

上式中,Yt、Lt、Kt、Xt、Mt、At分别为t时期社会的产出、劳动、资本存量、出口服务贸易额、进口服务贸易额与全要素生产率,α和β为待估计参数,Bt和Ct均为随机扰动因素,η和γ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生产效率,θ和φ分别度量对应服务贸易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定义δX和δM用来表示出口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各自相对于国内非开放部门的效率差异,其中:δX=(η+θ)/(1-η-θ),δM=(γ+φ)/(1-γ-φ)。

对于假设I,将(2)代入(1)得到:

进行自然对数化处理有:

式(6)即为出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同理,对于假设II,重复上述推导可得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为研究不同要素密集型服务贸易分类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以下标L、K和T区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与进口,修改式(2)和(3)如下:

经推导,可得扩展的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2. 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定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旅游和建筑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服务和通信服务,将剩余的八类行业统一归入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数据分析的样本期确定为1997年至2014年,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与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且数据均经过了以1997年为基期的消费价格指数缩减。同时,产出Yt选择GDP,劳动Lt选择就业人员年底数,资本存量Kt则根据Gold Smith(1951)和张军(2003)所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12。模型(6)、模型(7)、模型(10)和模型(11)的估计结果见表1和下表2。

由表1可见,两类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其中,出口服务贸易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不高(参数-12.37),且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产生了正向的技术外溢(参数0.52),劳动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显著,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进口服务贸易自身的生产效率水平亦较为低下(参数-18.96),且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向作用,但该部门仍对社会其它封闭部门具有正的技术外部性影响(参数0.79),其影响力度高于出口服务贸易部门,劳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资本却影响不显著。进一步计算两类模型中服务贸易部门与社会其他部门的效率差,可知开放的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部门效率低92.2%和94.8%。

表2的扩展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出与前述基本模型估计相近的结果,即:出口服务贸易按要素密集度区分的三类结构性部门均呈现出生产和竞争效率不高的状况(参数全部为负数),且对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进口服务贸易中除了劳动密集型部门显著表明效率低下外,其余部T的效率参数尽管为负数但未通过检验;出口服务贸易与进口服务贸易整体上具有的正向技术外溢效应没有发生改变,且出口的正技术外部性影响略大;劳动对经济作用不明显,但资本促进了经济增长;出口服务贸易部门与进口服务贸易部门分别较其他社会部门效率低97.4%和96.8%。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我们发现服务贸易整体及各结构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较为低下,且其效率相对于社会其它封闭部门也处于劣势水平。这一结论符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出口服务贸易,其原因在于中国涉外服务型企业大多停留在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和能力为主的低附加值服务领域。但是,服务贸易却通过外部性影响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技术外溢,这说明当前中国服务产业开放的红利集中体现在以服务贸易为载体的国际技术扩散这一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上,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技术进步与服务产业成长。作为中国后工业化时期主导产业的服务业,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上顺利实现跨越。对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增强中国服务产业与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优势。

1.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导向助力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

由于创新是企业应对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约束的唯一可行选择,亦是带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因而必须使创新理念内化于人们的思维、生活与生产全过程,使其在中国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成为灵魂。对此,服务产业创新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具体措施是完善人才信息库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生活保障,大力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同高校与科研院所实施联合创新与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创新金融制度增强其对服务业的支撑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高成长型企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同时通过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完善融资担保制度来保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基于“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技术等发展机遇,精准品牌定位和新商业模式,提高服务产业同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度与融合度,充分挖掘服务业的增长潜力。

2. 以遵循WTO规则为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服务贸易必将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中国必须严格按照WTO的要求调整有关法律法规以实现内外制度匹配,进而为在此高附加值领域赢得先机和减少贸易摩擦做好基础性政策保障。具体措施就是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重点发展具有高知识水平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型企业,通过宣传增强消费者对旅游、信息、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认识并采取措施鼓励消费,扩大这些领域的本国市场份额与市场成熟度,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3. 以协同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强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

尽管从行业属性来看,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是界定清晰的,但从自然关系来看,它们是彼此互补、相互渗透的整体协同关系,如现代制造业的成功密切依赖于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因此,中国必须加强相关产业与服务业的匹配度,促进制造与服务两业协调发展,打造“中国制造”与“中国服务”两大品牌。各级政府机构则应当依托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的既有优势,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各项宏观管理流程与服务工作,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此外,对于传统农业,应当通过拓展其产业链与功能等方式加速其朝着现代农业方向的改造与升级,促进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优先培育发展与现代农业需求相一致的经营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提升包括金融、土地、人才、技术、设备、物流等在内的农业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4.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政府应大力引导服务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着力支持经营理念先进、创新能力突出的服务企业不受地域、行业、产权等限制实施并购,打造具有强大跨界融合发展能力的行业巨头或联盟,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卓越、影响力强的龙头型服务企业或集团。同时,政府也应确保相应的支持性政策落地并被有效执行,如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环节,优先推荐其成为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单位或示范企业,鼓励金融机构给予该类企业更高的授信额度等。

5. 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宗旨构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

正如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的服务产业开放会促进技术外溢,中国应重点研究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问题、新趋势,并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战略性部署,通过优化服务贸易的结构特别是提升高技术含量、高知识水平的现代生产的水平来带动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型。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标准方面秉承渐进式开放原则,持续扩大开放领域,在坚定维护中国产业安全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强的力度破除一切制约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的制度障碍,实现服务要素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二是通过建立更多的服务贸易研究与培训平台,以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来加速服务贸易行业具有国际化视野、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采取措施促进金融、保险、通信、运输、计算机和信息、专利许可等生产性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提升;四是鼓励服务贸易领域更多地向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来激活服务企业的创新力;五是实现服务贸易与服务投资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基础优化服务行业的外资利用质量,吸引国际知名的外资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软件开发、跨境外包、技术研发、物流服务等高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支持本土有条件的服务型企业走出国门从事高附加值的对外直接投资。

注释:

① Gary Hufbauer, Sherry Stephenson, Services Trade:Past Liberaliz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07, 10(3), pp.605-630.

② 李慧中:《贸易与投资动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③ 苗秀杰:《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的正负效应分析》,《理论前沿》2005年第11期。

④ 徐光耀:《我国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⑤ 蒋昭乙:《服务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3期。

⑥ 唐保庆:《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技术效应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4期。

⑦ 陈健、余翠萍:《中国服务进口技术外溢的就业效应及其就业增长技能偏向性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⑧ P. M. Romer, The Origin of Endogenous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4, 8(1), pp.42-56.

⑨ Denise Eby Konan, Keith E. Maskus,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6, pp.42-62.

⑩ Sherman Robinson, Zhi Wang, Will Martin,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2, 14(1), pp.3-33.

11 OECD, The Linkages between Open Services Marke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OECD Trade Policy Working Papers, OECD Publishing, 2006.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专业认知 课程实训 校外实践 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33-02

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海南一跃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热点地区。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将深入开展,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与科技交流将广泛开展。在未来十年之内,海南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将预示着海南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但是海南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需求的人才很少,国际经贸人才成了海南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海南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南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服务、技术、信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海南对国际人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的国际贸易人才转向为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具有国际营销、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的复合型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是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

为了培养有特色的海南国际复合实用型人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做了些创新与突破。

一、课程体系围绕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做文章

我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有效实用型。因此,在课程的体系上,注重厚基础。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基础,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实用与有效。因此,追求课程设置的宽基础和实用性。加大技能实务性课程的比重,加大该类课程中实训的比重,要求技能实务性课程的实训课时占该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我们的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删去课程重复的部分,根据需要,将这些课程过重的理论部分重新编写,以适应课程精而实用的要求。

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实用技能培养,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海南国际经贸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企业战略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突出实训实验教学

为了实现我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我们始终将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之中。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我们不仅利用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网络体验式教学,且还专门抽出四段整体时间,安排了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1.专业认知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其内容为:国际贸易程序认知,通过实训,了解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和步骤。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专业实验室里,让学生根据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流程扮演不同角色。如:注册公司、供求信息和网络广告、寻找客户、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进出口业务中所涉及的流程,让学生分别以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等不同身份参与进出易模拟实验。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初步接触到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更快地了解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要干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要学什么。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模拟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进出口业务中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网络,参照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做法,对整个进出口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和演练。通过专业认知实训,使学生了解国际货物贸易交易的一般程序、做法,了解国际贸易交易磋商、合同订立和合同履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通行的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规则与惯例;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2.专业课程实训

实训安排在第二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这时,国贸的学生已学了不少的专业基础课,也学了《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专业课,马上要学习《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后续延伸的专业课。此时的专业课程实训能对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实训重在外贸单证缮制。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是进出易必不可少的凭证,历来受到企业的重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单证必须符合商业习惯和实际需要。“国际贸易单证”综合实训是专业必修技能训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内容是商业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金融单据的缮制,要求学生根据买卖合同、信用证、货物出仓单、供货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业务部门的有关资料与要求。明确提出外贸制单的基本要求:简洁、及时、完整、正确,即遵守进出口国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惯例。要求学生遵守外贸单证工作的核、算、配、制、审操作规程。经过此阶段的实训,有助于使学生把已学过的专业课重新夯实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的任务完成路径应为:根据合同开立信用证――审核更改信用证――申请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作商业发票――制作装箱单――办理出口报检手续(填制出境货物报检单)――办理产地证――办理出口托运手续(填制托运单)――办理投保手续(填制投保单、保险单)――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填制出口核销单)――办理出口货物报关手续(填制出口货物报关单)――换取提单(填制提单)――制作装运通知――制作其他证明(船级、航程证明)――填制汇票。

3.专业实习与实践

专业实习与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进行。专业实习与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实施专业实习与实践之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即将进入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专业实习与实践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专业实习与实践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在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上的仿真实践,也称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业务洽谈建立业务联系交易磋商报价核算签订进出口合同审证、改证租船订舱出口报检出口保险核销备案出口报关取回提单,发送装运通知制单结汇核销出口退税。

通过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归纳和总结整个国际贸易实务的流程和惯例,通过互联网上建立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帮助学生把握整个业务过程,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等)充分掌握各种业务技巧,熟悉和体会客户、银行、保险公司和动卫检、海关等机构的互动关系,熟悉国际货物买卖的全过程。

专业实习与实践的第二部分是社会实践。利用我们与三亚海关、商检、港务局、省中行国际结算部、东方船货、中海油富岛化肥进出口有限公司紧密合作的优势,实施十天的校外实习实践。学生通过校外实习,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体验到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体会到外贸政策如何在实际业务中运用。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校外实习也是我们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大四上半年实施。为适应海南国际经贸人才实用型、多样化的需求,我们需培养复合型的国际贸易管理人才,培养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选用了ERP电子沙盘作为我们的课程平台。ERP电子沙盘模拟与出口贸易模拟仿真实验程序一样,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对大学四年所学课程的综合实训。借助ERP电子沙盘模拟,推演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每一次基于现场的案例分析及基于数据分析的企业诊断,达到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运用战略管理的理念,制定产品战略、市场战略、竞争战略及资金运用战略。实践财务管理方法,将清晰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以最佳方式筹资,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在模拟中,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把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一纳入到生产管理领域,把新产品研发、物资采购、生产运作管理、品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加以综合考虑。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我们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专业实习与实践和毕业设计,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寓实践教学于理论教学之中,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触类旁通。同学们喜欢学,学得好学得快,用得上带得走。毕业生的反馈相当好。这对我校培养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的人才、对我校教学理念的实践做了有益和大胆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对接。我们将在海南国际经贸复合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方面继续探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学生感兴趣、家长满意的、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76~77

2 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33~34

3 林 静.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6):24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关于发展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服务贸易概念的形成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人由此认为,服务贸易缺乏理论基础,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也不适用服务贸易。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也都有着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其实,服务贸易之所以产生和迅速发展除了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外,也必然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早在17世纪,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开始意识到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威廉・配第就根据当时英、法、荷的经济情况,通过对当时各种不同产业从业人员情况及其比例的分析,得出了“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的“配第法则”。到了20世纪40年代,克拉克进一步揭示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业将从农业转向工业,进而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

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虽然在当时比较优势理论是针对货物贸易提出来的,而且服务贸易确实具有与货物贸易不同的特点,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服务贸易,各国间的服务之所以得以交换,还是由于各国提供服务本身的差异性,各国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提供服务的优势。当然,服务并不像货物贸易那样直观明了,而是在交换中体现为更加多样性、隐蔽性和难量化性。比如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与美国的金融服务交换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二、产业革命、经济全球化与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逐渐取代其他经济部门而居于主导地位,各国之间的服务交换随之扩大,服务贸易从而发展起来。服务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各国经济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标志一: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地位提升

科技革命引发了世界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械化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内燃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计算机,知识和信息革命实现了信息化绿色化知识经济。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使服务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也有人用领先产业来形容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70年代――硬件,80年代――软件,90年代――信息通信网,21世纪――创意内容。

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交通、通讯和信息处理能力,为信息、咨询和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各类专业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使原来不可贸易的许多服务领域现在可以进行跨国贸易。例如:成立于1998年的Google,现在总共部署了超过10万台服务器,使用了4万亿兆的存储空间,收录了80多亿个网址,每天接受全球超过2亿次的网上信息搜索查询。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畅销全世界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描绘了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一个逐渐变平的世界,表明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方式呈现新的变化。

国际产业的重心正在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OECD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的70%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73%。根据欧洲学者佩尔西・巴纳维克预言,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标志二:经济全球化推进了生产业的全球化

制造业的全球化带动了生产业的全球化。制造业向世界扩散转移并重新建立产业集群的同时,与之配套、为之服务的生产业也相应地跟进,并同样建立起比较发达和完善的服务业集群。而且,生产企业越集中,生产业企业也越集聚。

标志三: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推动服务业自身的全球化

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服务产品开始衍生和细分,服务的可贸易性不断提高,使得服务的采购和提供也逐渐全球化,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例如:医疗服务由传统的面对面服务,开始向多元化服务发展,逐渐衍生出了客户医疗服务呼叫中心、远程医疗诊断、工资管理、网上预约服务等相关服务种类。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三分之二;到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

三、充分认识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一)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竞争的焦点

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本国服务贸易加以管理和促进。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向世界各国施压开放服务业市场。在我们参与的WTO新一轮谈判和其他各种多双边谈判中,服务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大国竞争的焦点。今后,世界贸易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于服务贸易的竞争,而服务贸易竞争的成败将决定各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美国已把服务贸易看作其全球核心竞争力关键。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比重更是达到了85%,但是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仅为28%,与其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与实力完全不相称。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在国会、纽约经济俱乐部等多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提出要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作为加州的重要战略来实施,加州的高等院校的外国学生数量之多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服务贸易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保节能等特点,这是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日本动漫在美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对美钢铁出口收入的4倍。据麦肯锡预测,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的单位能耗是工业的五分之一。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出口前5名。2005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为37.2%,其中美国占14.6%,英国占7.6%。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

(二)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1980至2005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4147亿美元,25年间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七分之一增长到近五分之一。期间,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也超过了货物贸易。

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服务贸易结构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1990年至2005年,运输和旅游服务合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62.5%下降到52.2%;而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则从37.5%逐步增长到47.8%。

(三)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据WTO秘书处估测,全球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销售收入已达到50%(见表1)。

1995年,美国通过商业存在方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跨境贸易,到2003年已经是跨境方式的1.66倍。

(四)服务外包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目前,世界服务外包市场大约有4000-500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400亿美元左右。

四、中国发展服务贸易潜力巨大

中国发展服务贸易有着巨大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潜力一: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9.5%(见表2)。远低于发达国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52%的平均水平。随着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发展服务业,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速为15.4%,远远高于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潜力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4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8亿美元,仅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19.4%。而外资服务企业占有的中国市场份额则很少。截至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不到3%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这与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格局差异显著。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政策调整最集中的领域是服务贸易。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来看,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吸引的外商投资还应当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在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物流行业以及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和其他咨询服务业,将成为外资流入的重要部门。

潜力三:服务贸易出口大有可为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够合理,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则比例偏低(见表3),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中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2005年,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154.3亿美元(占全球2.9%),逆差却达到130.2亿美元,运输服务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中国海运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海运服务得到促进和发展,至少可以发挥替代进口、减少逆差的作用。

美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高达40%,韩国也占到了3.5%,而具有丰厚文化资源的中国则只占1.5%;美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258亿美元,而中国只有2亿美元;中国动漫市场份额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中国原创仅为11%,近90%的中国动漫市场份额被国外动漫产品占领,更不用说让中国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国际市场了。实际上,中国的武术、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完全有条件进入国际市场的。

2005年,中国专利使用和特许费出口1.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1%),进口却达到了53.2亿美元,是出口的33倍。

服务外包是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新兴服务贸易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离岸市场规模在300―500亿美元,中国在美国离岸外包市场份额中占2%,占欧洲市场的1%,占日本市场的4%,增长空间很大。

中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的保险、分销、运输等服务领域几乎没有分支机构,与著名外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大量企业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的“中国服务”将逐渐增多。

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并不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当前面临着国际服务贸易转移的机遇,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有利于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摩擦,而且对于改善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当像当年把握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那样来把握当前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要成为服务贸易的强国;应当像抓货物贸易一样来抓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货物贸易时成功采取的鼓励政策同样应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当前加强服务贸易工作的重点

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要求,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大力促进文化、运输、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的出口,搭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全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通过政策扶持,各部门各地方密切配合,培育一批重点出口项目、一批重点出口企业、一批重点出口地区。力争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建立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金融、保险、文化、教育、通信、建筑等诸多部门。要加强整体协调,推动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要加强宏观规划、调查统计、市场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

(二)贯彻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首先是贯彻落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该制度将于2007年开始实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由商务部负责汇总、,内容包括国别数据、各省数据和行业部门数据。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在统计数据方面的合作;积极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收集、整理和完善统计数据。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国际组织开展数据交换比对合作;跟踪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结合中国服务贸易统计工作的实际,不断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其次是编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作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编撰该报告,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回顾,分析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展望各重点领域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调查研究,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出台鼓励服务贸易出口政策。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尽快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研究起草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的相关政策,加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从具体的服务贸易领域立法做起,服务贸易统计、重点行业走出去的法规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贸易标准化体系;地方部门要整理、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研究编制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重点服务贸易领域、区域发展对策、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系等进行调研,通过与各部门的配合,确定“十一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和重大措施。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以促进文化出口、促进重点服务贸易部门出口、建立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各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等问题为重点进行课题调研。

(四)推动重点服务部门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新兴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大力促进中国文化、特许专利出口,继续扩大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不断优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大力促进文化出口。实施“文化出口工程”,研究制订《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开展文化出口统计工作。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措施,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以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城市为重点,加大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力度。各地要贯彻落实服务外包统计规范,完善服务外包统计体系。

着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品牌。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出口品牌作为商务部2007年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力促进技术出口。研究具体措施,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着力推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技术出口的能力。

进一步开拓服务贸易市场。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市场,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服务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五)把握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一是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在香港联合举办中国服务贸易洽谈会;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在美国参加服务外包展览;在爱尔兰举办服务外包交易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相关活动。

二是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站。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本地区的子站并与服务贸易指南网站链接,为中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

三是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充分发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建设三到五个部级服务贸易示范区,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

四是筹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企业自发组建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行业自律和约束,组织市场开拓活动,与国内外服务贸易相关部门、商会协会建立联系。

五是建立境内外服务贸易支持网络。以驻外经商参处、特办、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为主体,建立境内境外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本文将贸易结构定义为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之比,运用30个主要服务贸易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服务贸易顺差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联性;对于服务贸易逆差国来说,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负相关。因此,在对贸易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例,特别是进出口中服务贸易的比例。

关键词:贸易结构;经济增长;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6-15

作者简介:赵若锦(1989-),女,山西运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对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分析实质上是对一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分析,关于对外贸易模式,很多学派做出过研究。古典的绝对优势论认为贸易展开的前提是成本的绝对优势,但比较优势论对此做出改进,认为一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贸易结构问题,里昂剔夫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是否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过程中,他提出了“里昂剔夫之谜”。自此激发了更多学者关于贸易模式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讨。随后出现的要素禀赋论、人力资本论乃至包括需求偏好论、规模竞争论在内的新贸易理论都对贸易模式做出了进一步地阐释。但是这时期对贸易模式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货物贸易范围内,所涉及贸易结构也指的是货物贸易的进出口结构。

由于长期以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问题都仅限于货物贸易的范围,对于服务贸易长期忽视,因此在理论分析或者贸易统计中,贸易几乎等同于货物贸易,贸易结构等同于货物贸易的进出口结构。贸易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贸易结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状况,而狭义的贸易结构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进出口状况。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综述发现,现存对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多是从贸易结构的狭义角度去展开研究。对于广义上的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至今未有系统的理论性阐述。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相较于已有200多年发展历史的货物贸易来说,服务贸易理论起步较晚,发展至今也不过30余年,对于服务贸易的定义、性质、内涵、贸易理论的适用性、贸易自由化的收益等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对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探讨。第二,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缺乏基础的统计数据,使得横向和纵向上对跨国面板数据的比较无法展开,更无法进行假设的实证检验,进而影响到贸易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对于贸易结构定义的混乱使得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清晰。学界关于贸易结构,有从贸易量的角度出发,也有从贸易开放度的角度出发,这种无统一标准的定义使得对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解释五花八门,得出的结论也不统一。

自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服务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一国对外贸易已经超越了货物贸易的范围,还包括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本文拟从贸易结构的广义角度出发展开论述。虽然对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很少,但是现存文献中有很多对于服务业、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是“原像”与“镜像”的关系,服务贸易正是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而服务贸易是一国服务业比较优势的体现[1]。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牵引力[2]。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业的深化发展使得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服务业越发达[3]。George Verikios(2001)使用1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一般均衡模型验证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收益大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收益[4]。

至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Sohu(2006)等在综合考虑了赫克歇尔模型、产品异质性模型的基础上,对66个国家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设定贸易结构为一国要素禀赋含量的资本品和初级产品进出口比,证实了贸易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5]。Rajakal(2007)等发现在研究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贸易量和开放水平的测度,于是另辟蹊径对进行贸易国家的贸易伙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增长与贸易伙伴紧密相关,贸易伙伴的数量、贸易伙伴集中度都和经济增长有密切关系,但这篇文章所指贸易结构主要是说贸易伙伴结构[6]。裴长洪(2013)在经济增长趋势性改变的基础上,将货物贸易进口结构以及服务贸易进口结构进行细分,结合经济增长规律,使用国际数据分析得出进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实现预期经济增长,就需要对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尤其在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优化进口中资本品的数量与结构[7]。

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货物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是国际贸易领域的定论,但是在一国对外贸易中,贸易结构或者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本着为经济发展寻求新“动力”的旨意,本文以贸易结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和全面FGLS回归从实证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和贸易结构的关系做出分析。

二、现状描述

综合近年来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数据及世界占比状况,选取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荷兰、印度、爱尔兰、澳大利亚、芬兰、意大利、俄罗斯、南非、新加坡、比利时、韩国、瑞士、西班牙、加拿大、卢森堡、瑞典、丹麦、巴西、奥地利、中国香港、马来西亚、阿联酋、土耳其、泰国等30个代表性国家(地区),对其1980-2014年的经济增长做出研究。

1.GDP变化趋势

1980-2014年间,主要贸易国GDP整体都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这30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大致可分为两种:稳步增长型和交替增长型,其中美国、中国、泰国、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属于稳定增长型,其他国家属于交替增长型。偶有年份出现负增长,表现在图1中就是GDP趋势线的回落,其中又以日本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趋势线呈明显的波峰波谷型。

2.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

使用1980-2014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数据作为考察对象,用服务贸易额/货物贸易额来表示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对于GDP与贸易结构变化趋势,从整体上来看回归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说明GDP与贸易结构正相关;但是如果允许每个国家的回归线有自己的斜率的话,有些国家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正相关,而有些国家与贸易结构负相关,表现在图2中就是单个回归线的向右上方和左下方倾斜。

三、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使用外商投资fdi、个人收入水平income、开放度open、贸易结构ssvg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来源于Comtrade数据库,囿于数据的不完整,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仅采用2000-2014年的数据;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140,为了消除可能出现的多重共线性,对于所选取的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建立模型为:

lngdp=á+β1lnssvg+β2lnopen+β3lnfdi+βdlnincome

其中贸易ssvg=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对于这3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得lngdp=-1862+0301lnssvg+0593lnopen+00836lnfdi+1793lnincome,贸易结构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贸易结构的系数为正,这也与上图中回归线斜率相符合。

通过对30个国家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进行回归,按其系数β1的符号对上述国家进行分类。其中正相关组包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爱尔兰、芬兰、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卢森堡、瑞典、丹麦、巴西、中国香港、泰国;负相关组包括日本、中国、荷兰、印度、澳大利亚、意大利、俄罗斯、南非、韩国、瑞士、奥地利、马来西亚、阿联酋、土耳其。

2.正相关组

对于正相关组的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固定效应回归的聚类稳健标准误系数与固定效应回归系数相差不大,随机效应回归的聚类稳健标准误与随机效应回归系数相同。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lnssvg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且系数都为正。

对于究竟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要通过豪斯曼检验进行判断(表2)。豪斯曼检验的p值为000000,故强烈拒绝不相关的原假设,认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

在使用固定效应回归时,同时考虑时间效应,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并使用2000年作为基期。回归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的系数都为负,但是有些年份虚拟变量显著,而有些年份虚拟变量则不显著。对年份虚拟变量的联合显著性进行检验,由于F(14,15)=2104,而Prob>F=00000,因而强烈拒绝“无时间效应”的原假设,认为在模型估计中应包含时间效应。因此在估计时应考虑时间效应,采取双向固定效应方法。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中对于lngdp、lnssvg显著性降低,但是相关系数变化不大。

第一组数据回归的结果显示为lngdp=-2142+052lnssvg+011lnopen+0048lnfdi+223lnincome,说明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呈正相关关系。

3负相关组

负相关组是一组长面板数据。对于长面板数据,由于n相对于T较小,对于可能存在的时间效应,可以通过增加时间趋势项或者平方项来控制;对于可能存在的固定效应,只需要加入个体虚拟变量,采用LSDV方法即可。为了控制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分别生成“国家虚拟变量”和“时间趋势变量”,使用LSDV法估计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很显著,p值为0,而国家虚拟变量中,有些变量很显著,可以认为存在固定效应,应该在模型中允许每个国家拥有自己的截距项。

对该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沃尔德组间异方差检验、组内自相关检验、组间同期相关检验,p值均为0,认为该面板数据存在组间异方差、组内一阶自相关以及组间同期相关。对于面板数据的处理共有“同时处理组内自相关、组间同期相关的FGLS”和“仅解决组内自相关的FGLS”两种方法。如果要同时考虑组内自相关、组间异方差、组间同期相关的话,应该使用全面FGLS估计。

表3中AR1代表各组的自回归系数相同,而 PSAR1则允许各组自回归系数不同。可以看到AR1和PSAR1的估计值比较接近。但是由于时间维度并不比横截面维度大很多,时间维度T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分别估计每个面板自己的回归系数,所以使用AR1估计,约束每个个体的自回归系数均相等。使用AR1估计下,lnssvg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方程的回归结果为lngdp=-0093lnssvg-0323lnopen+002lnfdi+036lnincome,方程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对于这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负相关。

四、贸易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那为什么对于服务贸易大国,有些国家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正相关,而有些国家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负相关。这是一种短期经济波动的影响呢,还是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

本文选取贸易结构的宏观定义作为研究对象,贸易结构越大,说明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越高;贸易结构越小,说明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比越低。通过对经济规模与贸易结构的趋势线进行分析,发现对于第一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趋势线与贸易结构趋势线趋于相交,而且两条趋势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越来越小;而对于第二组国家,经济增长趋势线与贸易结构短暂相交后,两条趋势线间的垂直距离越来越大。

分析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的国家,发现这些国家多为服务贸易逆差国,服务贸易发展很快,但是长期以来服务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根据贸易竞争指数计算公式,日本、中国等都只具有微弱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这也与比较优势理论相适应。正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贸易部门的发展促进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比较劣势的贸易部门的发展在短期内不仅不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还可能造成国家对外收支的失衡现象。

至于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是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收益问题的进一步阐释。由于对于服务贸易的限制不仅是针对外国厂商,还包括本国新厂商的进入,这使得服务贸易自由化收益远远大于货物贸易收益[8],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市场活力,同时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还能解决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国家间的传播,这种传播提高了资本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的效率。而这种内生经济增长因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刺激R&D投入和扩张,以及“干中学”效应的发生,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

从另一方面来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也反映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贸易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由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导入的过程。具体而言,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资本、技术、土地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低附加值的“两高两低”的生产部门退出,再进入到高附加值、高效率、低污染、低消耗的“新两高两低”生产部门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反映在贸易结构方面就是服务贸易占比越来越高,贸易结构越来越大,和经济增长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分析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是否会影响经济增长,分析的本质在于探索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致作用,或者说一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证分析发现:对于一般国家,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对于服务贸易逆差国,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具体而言:

第一,贸易结构是国家比较优势的体现。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如果国家在货物贸易方面存在优势,货物贸易相对服务贸易更具有国际竞争力,那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负相关;而如果在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有优势,货物贸易处于劣势,那经济增长与贸易结构正相关。

第二,贸易结构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许多国家正处在一种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外贸易仍以货物贸易为主;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贸易处于长期顺差状况,而且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很高;另外即使对于一些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国家来说,由于政策扭曲或者开放度差异等问题,使得对外贸易结构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产业优势。

第三,贸易结构背后是产业结构机制的作用。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长期依靠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且以“两高两低”的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因此,国家在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当: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贸易结构的优化。要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宏观收益的最大化。

第二,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出口,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在服务贸易主导的经济时代,只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要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缩小服务贸易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其次利用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升级和转型,促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补发展;最后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第三,实施一致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外需,还要重视内需,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兼顾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实施一致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避免出现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背离。同时加大服务贸易开放力度,放宽贸易管制,借鉴已经发展成熟的货物贸易政策来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缩小贸易逆差。

参考文献:

[1]Melvin J R.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5, 97(5): 96-1180.

[2]程大中. 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 2004(2):68-73.

[3]邵望予. 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 2005(6):1-7.

[4]Verikios G, Zhang X G. Global Gains from Liberalising Trade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Financial Service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1.

[5]Sohn C H, Lee H. Trade Structure, FTAs,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East Asia[J].SESSION I. THE KOREAN CRISIS AND ECONOMIC CHANGES, 273.

[6]Kali R, Mendez F, Reyes J, et al. Trad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7,16(2): 245-269.

[7]裴长洪. 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 2013(7):4-19.

[8]樊瑛. 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 2010(8):76-82.

Trad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ransnational Panel Data

ZHAO Ruo-jin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