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

语言修养论文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史学工作者;语言;文字;修养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已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已来,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史研究在一个宽松、健康的环境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史学工作者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主体。语言文字修养是史学工作者除专业素养外,其综合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史学工作者应该具备较高语言文字修养,这是由历史学的学科特性,语言、文字对历史、历史学的作用,历史学的社会功能等决定的。

首先对历史、历史学、史学工作者和语言文字修养加以界定。

(一)历史

杜维运在《历史方法论》中说:“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1]16葛剑雄、周筱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2]杨燕起、高国抗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说:“历史:即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3]综上所述,还是《现代汉语词典》概括的最全面:“(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对过去事实的记载;(4)历史学。”[4]

(二)历史学

从方式上,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说:“历史学,以具体经验性的方式接触、经历以及研究的结果。”[5]从层次上,何兆武在《历史理性的重建》中说:“历史学,本身包含两个层次,一、对史实或史料的认识或认定;二、对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或诠释。”[6]从研究对象上,葛剑雄、周筱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学就是对历史的专门性研究,简称史学。”从功能作用上,杨燕起、高国抗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中说:“人类在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记忆、记载、总结,探讨自己的历史,以便吸取经验教训,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就是历史学。”

(三)史学工作者

我们把从事史学研究、史学工作的人统称为史学工作者。暂把他们分为两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系、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业余从事史学研究的人。这里仅论述前者。

(四) 语言文字修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修养”的解释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4]因此,语言、文字修养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文学方面具有的一定水平。

二、史学工作者应具备较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决定因素

史学工作者是史学的认识主体,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历史的学科特性、语言文字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历史的社会功能及当前史学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都决定了史学工作者应当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一)历史学的学科特性

历史有一度性,也就是说一去不复返、无法重现。因此,史学研究必须凭借史料。因此,要研究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就需要正确把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这正要求史学工作者必须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历史文献在史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一,它是史学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历史研究总要根据文献才能进行。正如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中说:“史学工作者所取得的成就大小,一般地说,要靠史学工作者的主观条件和各种社会条件。同时也要靠史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是否准确可靠及是否有准确的数量”。[7]第二 对文献本身的研究是史学工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历史文献的研究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等方面。

研究历史文献,要通过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如陈垣先生曾指出,沈刻本《元典章》的《新纲目》中有“颁行四方已有年矣”一句,据元刻本“颁行”系“板行”之误。一字之错关系到《元典章》的地位:是朝廷颁行,还是地方刻版印行。

(二) 语言、文字在历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伴随着历史学的产生、发展,对历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最早的历史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当时人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将事情传递给周围的人以及年轻一代,年轻一代同样以这种方式传递给更年轻的一代。

历史记载的方式从文字出现以后,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其他多种记录手段,但文字仍然是人类历史最有效、最基本的记录手段。

(三) 文学与史学的关系

《尚书》和《诗经》是我们所见最早的典籍。《尚书》是历史文献的汇编,备有各种文体。《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雅》有不少历史内容。白寿彝在《历史学概论》中说:“《国风》大抵产生在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它和《雅》的一部分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离开历史内容的纯文学作品。后来出现的《春秋》可以说是一部不具备文学性格的历史书。历史跟文学的分离,事实上可能要比《国风》和《春秋》早,但就我们目前所见到文献材料说,只能从《国风》和《春秋》算起了。”[7]

(四) 历史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历史学是社会科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历史学把社会的文化传统继承下来,又传播下去,这个继承下来过程中是一种扬弃,不是完全的继承,同时又把社会的创新和一些比较先进的文化,添加到史学里。

这些是历史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要想很好的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提高史学工作者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 史学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史学工作者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文字修养是职业素养的一部分。史学工作者理论、史法,史观的获得;史文的阅读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离不开包含历史内容的文学作品。可见,史学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这是其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六) 历史学的博学传统与人才培养任务

中国史学有博学的优良传统。历史学家应有比较广博的学识。因为史学的范围恢宏,且与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刘知几在《史通》中首次提到“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主张“博学强识”。也就是在广博上既要有历史知识,又要不断开阔视野,兼融文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识、见识。

史学研究除了“资治”功能外,还要对人进行历史教育。从而使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时代感,引导人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措施和方法

(一) 树立思想

树立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意识,首先要确立祖国语言的崇高地位。史学工作者要有史德。在这方面高等学校历史系,是培养史学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承担着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史德除了指尊重历史秉笔直书的职业道德外,还应关注国家、时代和社会。

(二) 严于实践

严于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扎实文字功底和提高口语水平。史学语言最基本的应该做到:准确性、科学性。主要指选用词语贴切,句子组织安排合乎逻辑,对历史教学语言而言更是如此。如专有名词的读音:左仆射、单于,会稽。如词语的选择,曹操实现了北方大一统,不能说曹操当了皇帝,一点不能含糊或模棱两可。生动性。语言要富有活力。

加强对词汇的掌握能力。汉语词汇非常丰富,词义也非常复杂,有些词汇,如同义词,词义之间的差别很细微;而古今异义词可能差别很大。加强对语法的掌握能力。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它包括词法、句法两部分。如词类的划分、构词法是词法范畴。如句子的成分、类型,功用等是句法范畴。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史学工作者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第一,在日常写作中多注意语法上的推敲,多查查词典;第二,主动地读一点语法书,认真研读中国古典文献并反复推敲,从中汲取营养;第三,在阅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时,顺便注意推敲其语法的正误。

史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教育者,是语言文字的直接使用者。历史语言应用本身不仅要做到生动、活泼、自然、多样化,更要做到规范和标准。

四、结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与环境中, 历史要更充分地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语言文字修养就是其职业素养的体现。语言文字修养在历史研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学工作者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史学工作者只有在学习、研究的实践中努力学习,努力呈现给时代以优秀的、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文化精髓和正确的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杜维运.《历史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葛剑雄、周筱.《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杨燕起、高国抗.《中国历史文献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现代汉语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言修养 精炼 准确 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语言修养呢?

1.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会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语文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2.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拨古筝,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3.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语文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修改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Www.133229.CoM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毛泽东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

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两方面来谈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毛泽东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转贴于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两方面来谈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毛泽东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两方面来谈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西方修辞;修辞素质;语言能力;语言创新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23-02

一、引言

从国内高校语言教学现状来看,仍侧重于语言的工具性,教学一直不能突破语言技能训练和应试教育的桎梏。尽管国内各类入学考试、学位考试、资格考试都将语言测试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之一,但从反馈的信息上看,我国大学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文字基本功低下、语言逻辑混乱、当众演说能力较差、缺乏应有的语言沟通技能等问题。而大学生作为语言使用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语言能力决定了个人、文化、民族乃至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和自我的表达,是未来中国的“声音”。在全球化的步伐强势进入社会、文化、政治、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今天,扎实的语言基础与较强的语言创新能力将成为高等教育外向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虽然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一样与生俱来,但是人们在各类语言实践中所表现出林林总总的形式和效果说明:这一先天能力能够行之有效地以适当的方法表现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西方修辞在语言创新实践中给予我们的启示让人耳目一新:首先,西方修辞不仅仅是利用语言表达的一种手段,更是研究如何有效致力于言语力量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西方修辞本身就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其次,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既能执着于中国身份,又了解西方修辞内在工作观念和方式”的国际对话者是中西文化对接的迫切要求。

二、西方修辞与修辞素质

培养修辞素质的传统在东西方都由来已久,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主要教授“修辞”“逻辑”和“语法”三门课程,他们认为修辞素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我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通过“游说”(即修辞活动)发挥言语的力量来打动当时的统治阶层,达到传播知识和学说目的。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修辞素质的人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修辞所追求的就是人们使用有效的语言论辩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信息,以最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最终影响他人思想并引导其行为的能力。从本质上看,这种能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之一。可以说修辞素质的培养是继往开来的实践,适合任何时代、任何文化背景。当前美国大学大都开设有修辞和言语交际相关课程,通过提高修辞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形之下,虽然我国研究学者如胡曙中、刘亚猛、鞠玉梅等都曾提出过以西方修辞思想指导大学生创造性语言活动如模拟联合国、模拟竞选、演讲赛和辩论赛等的设想。但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语言文字问题和言语交际能力问题普遍置若罔闻,也尚未把语言交际类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高校普遍存在“重外语,轻汉语”的误区,语文教育势单力薄。“大学语文”课程甚至不能像“大学英语”课程一样成为公共必修课。而唯一的高校语言类必修课“大学英语”也因无法真正提高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正面对重大而深刻的转型。

三、语言创新与西方修辞

语言创新是指语言交际中,在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谋篇布局或说法等方面以新颖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色彩而使交际进一步到位。可见,不论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产生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它们终究都是在利用各种五花八门的“象征手段”来达到“使交际进一步到位”的目的。这与西方修辞所秉持的“策略性地使用象征影响彼此行为思想的一切方法”不谋而合。我国著名修辞学家刘亚猛先生在阐述修辞与创新的关系时曾指出:“修辞与创造关系的一个误解,即修辞是公式化、陈套化的语言应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一个人的见解、态度、行为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人类的修辞必须是创新性的,修辞是通过象征手段改变人们思想的创造和能力。

西方修辞认为语言使用即思维活动,思维的活跃必然导致语言形式的不断变化――即语言的创新活动。可以说语言创新就是思维活跃的必然结果。在思维活动异常活跃的西方世界,不管是知识的构筑、真理的确立、学派的形成、观点的阐明和交流,还是广告的宣传,新闻的播报,党派的竞争都离不开以语言为媒介,以劝说、论辩为中心的修辞活动,离不开对相关修辞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人生阶段,具备洞察各种观点论述的雄辩本源,掌握其生成规律,分析其修辞情景、修辞意图和修辞手段等等的能力。学习如何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西方世界所认同的修辞规律,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创见,体会说服他人的乐趣;发扬批判精神,避免盲从西方,塑造外国人能够理解的中国形象,这一切都依赖于修辞素质的提高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增强。

四、利用修辞素质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构想

至今为止,我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语文能力的状况和发展,并对认读能力、写作能力、普通话接受程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如:常月华,邵晶;也有学者对新时期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存在问题和症结做出了研究,如:郑涛;同时还有学者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虽然众多学者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掌握和语言测试等角度对大学生语文能力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涉及到改善大学生言语交际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等关系语言外部的研究仍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从“人本主义”出发,借鉴西方修辞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提高修辞素质为途径培养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设想应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对新模式的研究实践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学生如何通过修辞知识的掌握来提高其语言创新能力

西方有其历史悠久的修辞传统、论辩实践、劝说模式。这些传统、实践和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说法是有理的,如何使用修辞资源才能在“合法”范围内达到最好效果,在特点场合下目标受众对劝说者报有怎样的期望,论辩关系如何确定等等,这些内容在国内语言课程中仍是凤毛麟角。追求语言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对西方修辞知识有所涉猎,才能积极应对各类修辞情景,掌握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知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在言语交际别是中西跨文化对话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语言教师的修辞水平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怎样的作用

作为语言教师,其自身也是修辞实践者,掌握科学理性的论辩方法和言语传播技巧,才能更好地传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全面考察西方修辞学介绍性课程的引入在大学生语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可行性

开设修辞学系列选修课程如“言语交际”“西方修辞实践”“中西论辩比较与实践”等理论课程和实践指导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论辩思维能力和修辞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是外部形式上的,更应掌握语言运作的内部规律,让语言学习落实到对修辞语境的深入解读上来,不断开发学生国际对接意识和语言创新意识。

五、结语

修辞素质与创新能力,两者唇齿相依,密不可分。作为人类社会交际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修辞素质聚焦语言表达的方法,能够调节社会关系,是人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是创造性的能力。修辞素质教育不仅适用于语言专业的学者和学生,更适用于具有创新意识的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在言语交际上同西方社会更为紧密地对接,为促成东西方平等而富有成果的对话,相信更多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改革者会意识到提高修辞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语言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Burke, K, 1969. A Rhetoric of Motiv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常月华.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3〕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鞠玉梅.修辞能力与外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外语界,2008(6).

〔5〕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6〕邵晶.重庆籍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性质;修养;关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列宁曾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由此可见语言是一种人们相识和熟悉的工具、手段,我们可以利用他来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的生活就失去了媒介和桥梁,人和人之间会缺乏信任和合作,其重要性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汉语言学习中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知识,以便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我们从刚刚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汉语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的更加的深入,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充分感受到了它的生动性、鲜明性和准确性,这也是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不变的原则,即用词准确、立意鲜明、句式生动。具体汉语言的性质如下:第一、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性;这就要求我们对所有的讲话和文章要有一个准确性的要求,这是我们做一些逻辑推理、概念和判断问题的基本要求,语言性即要求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要概念明确、判断周密、推理合乎逻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准确的应用。就专业设置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单独的语言类课程还是比较全面的,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所覆盖的语言层面也是极其广泛的。因此就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性是非常强。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性;汉语言文学除了应有的语言性外其最重要的延伸就在其文学性上,尤其比较侧重中国文学。就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与汉语言文学性相关的专业的课程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例如: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史等,其所涉及的课程繁多且涉及的内容深浅不一,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第三、汉语言文学的文学教育性;文学教育性与语言性和文学性相比其在专业设置上相比不仅其专业课的应用性强而且也具备很强的指导教育性。文学教育性的研究性、理论性以及深刻性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面,文学教育性在其本质上显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在规律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

就修养自身的概念来说:修养是指人的内在气质,也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一个人的修养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故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气质和修养,修养有高低和好坏之分。例如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人好逸恶劳;针对同一件事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人人袖手旁观。这就充分证明了修养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表现。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是修养要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和我们汉语言文学的文学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的汉语言文学与修养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学天地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这片乐园中就会被很多单纯美好的事物所包围,可以帮助我们净化心灵。在文学中可以教会我们辨识生活中的是非真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修养;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综上可见,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修B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修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9篇

    大学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以后,其课程逐渐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复旦、北大为首的名校,相继进行着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着提高。近些年来,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语言交际能力是最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所必备的一种能力。近些年,关于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日渐多起来,但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如何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口语交际的外在语音形式———普通话水平上。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浓缩了人的综合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是一个人在运用语言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感情、态度、思维、知识、表达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综合水平。大学生通识教育之语言修养教育研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现状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语言修养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找出影响语言修养的关键因素,研究语言修养教育课程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教学形式,为开设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课程探寻路径。

    二、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现状

    语言修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这一课程做好做精,保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已有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呈现单科、单论的单一化倾向。

    1.对《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并未做硬性规定,但鉴于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便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以此作为话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持续不断。(1)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的探讨。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语文》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所承载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成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2)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思考和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正在被边缘化,处境尴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循规蹈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性地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势在必行。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自身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对《口语交际》课程教育的研究。鉴于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对该课程教育的研讨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高低与职场成败的关系。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已全面走向市场化,在强手如林的人才竞争中,没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难以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分析影响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口语表达往往心存谨慎,“君子敏于行讷于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学校一度荒芜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培养,尽管近些年情况有所改观,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居多。(3)探索大学课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切实保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学课堂应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取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带领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让学生得到锻炼。

    3.对《普通话》课程教育的研究。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人际沟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说好普通话当属义不容辞。

    4.对《应用写作》课程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对《应用写作》课程重要性的再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写作》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需要重新明确。高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大学生应该坚守认真诚实的治学底线,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再探索。在多数高校,《应用写作》的课时量通常为一周两节(文秘一类的专业除外),在课时少、见效慢、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示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应用文的写作规范;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实训空间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阅读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文学阅读缺失将会导致大学校园人文素养的整体滑坡。与此同时,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也随即多了起来。其主要观点是:(1)强调文学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奠基性作用。(2)对大学生疏远文学阅读主要原因和后果的分析。(3)探讨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的新思考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类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乃至未来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做法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上的综合构想和实践。我们常常根据一些可感性较强的显性因素来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水平的高低,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隐性的日积月累地汇集多门知识的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注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问题。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如果学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又如何谋篇布局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再比如,即使能说一口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但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表情达意缺少文化底蕴,又怎会给人留下语言修养良好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1.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语言修养是人文素养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在多年重科技轻人文、重理工轻文史社会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语言修养教育备受冷落。一名专科生写不出一封格式正确的书信,一名本科生写毕业论文需要到网上七拼八凑,日常交谈常常失礼,招聘面试频频出错……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或缺失,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议论的社会话题。在“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高校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于以下几点。(1)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重视并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强国,首先要文化强民,高校进行语言修养教育,绕不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语言修养,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人文储备。(2)高校重视语言修养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语言修养已成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言文明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大学教育理应站在社会文明的最前沿,以提高包括语言修养在内的人文素养为要务,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3)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形象:如果拥有了良好的语言修养,一个店主可以凭此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律师可以凭此吸引更多的诉讼当事人;即使是一名普通员工,也可凭此联络上下级感情,寻求展现自我的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开辟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帮助我们筑造成功的人生。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类;选修课

一、引言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公共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职场应用能力为主。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寻求其他的渠道来配合课堂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外语选修课成为高职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平台,旨在“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语言欣赏水平,扩充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具有更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1]。同时,选修课程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挥特长,培养个性。

英语类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覆盖广泛,既有提升语言技能为主的写作或口语课程,也包含语言水平要求较高的英美诗歌欣赏或报刊选读等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需求,本文就设置原则展开讨论,以提供设计英语文化选修课的思路,从而使英语文化选修课丰富学生业余校园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人文修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赋予英语选修课长久的活力。

二、设置选修课的意义

1)英语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加强与拓展

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取决于充足的语言输入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但由于高职课程设置上公共英语课时有限,授课内容主要以培养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为主,更多的是注重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行业英语运用技能,此外,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有来自普高,也有来自职高的学生,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使得语言训练的容量和强度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不能满足一部分同学希望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需要。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等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必修的英语课程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增强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所必需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进一步丰展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必修课中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技能,“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2]

2)选修课的语言学习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英美影视、英美歌曲等文化选修课的内容大量涉及英语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感受两种文化的差异,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高新技术在通讯领域的使用和网络的普及,学生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急需客观理解异国文化的引导,选修课要服务于这项迫切任务,传授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逐步具有文化比较能力,掌握跨文化交际策略,同时促进他们在学习英美优秀文化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见,选修课的语言学习的重点并不只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词汇、语法的知识和应用技能,而是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设置原则

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英语文化类选修课包括三部分,语言技能类,如高级听说、口译、高级阅读;语言应用类,如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写作、英语报刊选读;语言文化类,如:影视欣赏、英美文化概括、英美文学选读。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一下原则:

1)英语选修课应帮助学生提高职场适应能力

学生主动选择一门课程,除了兴趣之外,高职学生主要考虑是否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是否能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所以英语文化类选修课的设置应帮助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急需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得在校高职学生更意识到注重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开设以培养叙事能力为主的口语课和职场应用文英语写作等实用性选修课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英语选修课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

选修课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可以就学生兴趣爱好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了解他们的求知需要和知识水平,掌握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的语言文化及欣赏类的课程,以供学生依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和兴趣进行选择。”[3]英美影视欣赏、英语戏剧与表演、英语歌曲欣赏、英美节日习俗等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学生已意识到与其日常生活和娱乐休闲密切相关,学有所用,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空间和选择的可能。对于来自职高进入高职的学生,语言文化类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英语学习领域,这些选修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选修内容应既经典,又与时代相结合

高职一系列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教学内容,不宜以“教”完教材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选修课时有限,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长时间学习同一课程易产生枯燥感,在考虑教情、学情等要素,教学内容更要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去除枝蔓,寻求短期内提升学生原有的英语素养,开阔其学习视角,获得最大的收益。各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必要会选择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经典或典型作品,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学生的需求,他们更想了解英美现在人们语言中行为、饮食尤其是情感表达和思考方式的表达方式,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中,教师要灵活处理,密切结合热点话题的英文表达方式,让学生学到“鲜活”的语言素材,激发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欲望,为学生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4)选修课应强调语言运用性教学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教学就要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其英语素养。课程内容专注提升学生英语素养,开阔其眼界的同时提升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理解类表达和情景模仿类运用途径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情境模仿类语言运用,主要是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情境中。通过语言运用再现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情境模仿可以是情境的再现,也可以是情境的再创造,可以通过剧本表演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表演前,教师引领学生认真分析体现性格特点的典型语言,要求学生在剧本中找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句子,并帮助其消化、理解新的语言知识,然后结合学生已学知识设计情节,拟定台词,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在表演中,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围,要求他们尽可能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和体态语,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的自觉性。

理解表达类语言运用,围绕对教学文本的深刻理解和鉴赏体验展开,通过诵读、基于文本的复述、创造性复述等口语形式将文本理解表达出来。例如英文歌曲鉴赏课程,就可以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形式。学生先通过听来理解歌曲内容,辨认歌曲的节律,教师鼓励学生表达歌曲所激起的联想,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跟唱以加深对英语歌曲的类型、节奏和韵律的理解。最后,通过释义理解歌曲中的难句,并引导学生就歌曲内容进行深层理解和讨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节奏重新填词。语言运用为教学过程的主线中,选修课的教学既重视书面语言的表达,也重视口头语言的表达。

5)选修课应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选修课具有课时少、信息量大、学生人数多等特点,多媒体教室可以满足开课教师的需求及学生的愿望。由于多媒体具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多媒体教育技术创造出良好的英语教学和实践环境,调动学生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英语文化类选修课在高职的开设,使学生在一个更大的视野范嗣内增强语言整体感,形成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框架。通过开设英语选修课,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作者单位: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高专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体系构建及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YYJG098

参考文献:

[1] 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语课程标准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修辞意识 构建 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20-01

写作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作不仅是一项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外语学习的目标之一。本文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修辞意识的构建过程,强调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写作意识的必要性,分析了它们在写作整体框架中如何设计,在写作类型、构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及英语写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

一、培养修辞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Brooks和Warren在他们合著的《现代修辞学》一书中说:“修辞学是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艺术”。语言有效性指语言的表达要符合语言使用的语境,能起到一定的效力,即语言的选取和语言交际效力之间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英语修辞使用分三个层级,首先是词语的选择,其次是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格的使用,还有一个等级为段落与篇章写作。(黄任,1999)英语写作目的非常明确:清晰表达思想,通过词语的熟练组合,构成正确的语法句子,并把这些句子符合逻辑地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语篇,完整表达关于某一主题的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因此,遣词造句和篇章布局是写作的基本能力培养。只有对学生进行修辞意识的培养,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英汉语言及文化差异,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练习。

二、英语写作修辞意识的框架构建

英语写作修辞意识意味着对指导和监控不同的写作文体,包括记叙、说明、描写和说明文写作的修辞要求和方法,对不同的文体特征,写作修辞方法、使用修辞手段和语言表达选择,同时包括有效修辞写作和写作修辞失误判断等。英语写作修辞意识的培养不是抽象的思想灌输,而是由众多的语言表达方式、写作修辞方法、写作修辞现象等根据写作原则和框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一个行之有效、更加优化的写作修辞系统。(李太志,2009)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写作修辞框架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了如下这些成对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反映出不同的写作修辞方法、现象及它们体现的写作修辞原则和倾向性:

首先体现在语音、形态、意义层面上的写作修辞现象对比,如:音节统一相对与音节的不对等;音调抑扬顿挫相对音调平淡。其次体现在词语、段落、篇章层面上的写作修辞现象对比,如:书面词汇相对口语词汇;专业学术用语相对于通俗词语;静态词相对与动态词;一般动词相对与动词短语等。第三种体现在写作修辞语气或是方法上的对比,如:站在读者立场的语气相对于作者立场的语气;积极语气相对于消极语气;情感语气相对于非情感语气。第四种为写作修辞原则与写作修辞失误的对比,如:平白直叙相对于过度重复;清晰表达相对于歧义表达;完整性相对于不完整性。上述对于写作修辞方法、手段、表达形式和表达失误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它们在英语写作中的用途及写作修辞效力,并构建起较为系统、完善的英语写作修辞框架。

三、英语写作修辞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英文文体分为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正式文体通常用在书面语中,结构较为严谨,逻辑表达较清晰,用词较准确较正式,也会使用些专业术语,并严格遵守语法规则等特点。非正式文体通常用在口语会话当中,词汇选取较简单,表达简洁,专业术语鲜有。

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修辞格意识。文体意识的培养是让学生掌握选词酌句,修辞格意识是让学生更加有效地直接或间接表达写作目的。通过修辞格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表现力。

最后,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修辞操控意识。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对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安排、布局。(从莱庭,徐鲁亚,2007)通常,修辞操作可以分为微观修辞操作和宏观修辞操作。英语写作修辞中主要关注微观修辞操作。

虽然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并没有真正把英语修辞运用到教学中,但是英语写作老师能注重修辞知识的教授,注重学生修辞能力的培养,根据微观修辞手段到宏观修辞原则的掌控,并结合文本的语体、文风,把修辞意识融入到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修辞使用率,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综合能力的提高、丰富语言知识,就会令学生行之有效地进行英语写作行为。

参考文献:

[1]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13-05

一、绪言

自建国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基本以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为己任,强调单纯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和文学文化知识的涉猎。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等才陆续开始在英语系开设经贸、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英语教学的框架下从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试验。到2000年,教育部批准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自己的任务,表明了我国外语教学界普遍认识到,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如“大纲”所指出:“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需求。”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各院校办学条件及师资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大纲”也指出:“由于各院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内容和进程也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由此可见,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如何具体实施这个培养目标。“大纲”将我国现设有外语专业的院校分为五类: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其它专科类院校。本文侧重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985工程大学属于国内高水平大学,探讨其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拟调研国际知名大学的做法,同时也考察985高校中同一层次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具体实践,可以获得启示。因此,本文将以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7所世界知名大学和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的调研,探讨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考察的7所世界知名大学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以及国外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1所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及同层次其它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国外属于同一层次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La Crosse分校。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8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在培养目标和特色、课程设置、学分要求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获得对985工程大学中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二、7所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课程设置

1. 概述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世界排名第131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和15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今年国内排名前10名(据The Times,the Guardian,以及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其中的英语与语言学系的研究水准国际领先,其语言学学科2011年在国内排名第一,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制3年,在专业课方面要求学生修读12门完整课程,获360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培养计划中要求学生在3年里修读的专业课程为8门,包括了语言和文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只要求选4门。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1年世界排名48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45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要求学生需有两个主修专业学分(各16分)和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或者一个加长主修专业学分(24分),外加一个辅修专业学分(8分)以及一定的选修课学分(至少16学分),在3年中修满48学分,才可获颁学士学位。以英语,传媒研究和艺术史学院(School of English,Media Studies and Art History)为例,英语文学专业修16学分+英语语言专业修16学分+全校公共基础选修课修16学分,共48学分,可以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般每门课2学分,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文学专业课程都是文学课,语言专业课程也以文学课为主。专业课供选择的课程数量较多。着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的人才。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自2003年起世界排名前40名,2011年世界排名第22名(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和37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该校英语系是加拿大国内大学中规模最大的两个英语系之一,其英语学科2011年世界排名13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修满54学分,可获颁学位。专业课程方面,基础阶段以文学为主,需修12学分(约4门课),高级阶段是专业方向课程,数量多(约40门),涵盖面广,分文学和语言学方向,各方向要求学生至少修读30学分(约10门课)。

清华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70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2分(包括专业基础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专业课程设置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46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要求本专业课程学分96分(专业必修课46分和专业选修课50分)。专业必修课种类齐全,但没有专业方向课程系列,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多,涵盖面广,主要是文学文化课程,但没有应用型系列课程,注重传授学生扎实精细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4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94分(专业必修58分,专业选修36分)。专业课程设置齐全,专业选修课程数量特别多,主要是语言、文学、文化课程。同时设国际商务方向课程系列,学生可以选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其它专业课程或副修学位。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总学分要求151分,除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外,专业课要求106分(专业必修70分,专业选修36分)。课程设置全面,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选修课主要是语言、文学、翻译课程,但不圈定某个方向的系列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首先,7所高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都要求一定的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学分:国外学校主要要求数学、物理、计算机课学分,所占总分比例不高;国内学校除此以外还要求人文历史课程学分,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最突出。其次,7所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共有三种,即专业基础型,多专业复合型,专业+方向型。

专业基础型:7校中有5校把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即听、说、读、写、译能力,加以宽广的专业知识面。

多专业复合型:昆士兰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两个主修专业,加上与主修专业同等学分的选修课学分,方可获颁学士学位。

专业+方向型: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学生修读专业课程12分后,即选择文学或语言方向,修读方向课程至少30学分,专业培养方向性强。南京大学在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扎实基本功的同时,设立国际商务方向课组,由学生选修。

在7所大学中,传统的专业基础型培养模式占主流,且学生就业率和满意率依然较高,主要缘于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从而使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达到较高水准。以兰卡斯特大学英语与语言学系为例,该系在2010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学生满意率100%。该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课方面必修8门完整课程,选修4门完整课程,修满360学分,可获颁学士学位。课程数量不多,但每门课程学分30~40分,学时长达400学时。几乎每门课程都注重理论与运用结合,注重广度与深度结合,既有学术性,也强调应用。每门课除了大班理论教学,还有小班(10人左右)辅导,要求学生提交讨论提纲,参与讨论,考察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每门课里的每个教学步骤几乎都有布置作业,有些课还有长论文要求,促使学生大量阅读,深度研究。系中有不少教师是领域内的国际知名教授,学术水准高,教学严谨认真,学生在每门课中长时间精耕细作,理解理论的同时又运用理论,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11所高校(主要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1. 概述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拉克罗斯校区。总学分要求120分,其中全校性公共基础必修课48分(包括人文艺术课,数学课,自然科学课,体育健康课)。人文学院英语系设两个专业方向:文学方向(36分);修辞与写作方向(37分),要求学生除修读自己选择的研究方向学分外,还需修读辅修方向学分(约24分)以及其它选修课学分。该专业课程方向性强,专业化明显,着重强固专业基础,文学方向注重文学能力培养,写作方向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文学性的写作能力,没有设置商务、法律、经贸等类型的课程。在方向内可选的课程较多。

山东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要求161分,其中专业课共101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主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训练,以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到熟练程度。在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方向课组,供学生选修。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6分。在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经贸类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国际市场学、微观经济学、西方会计学、国际贸易、美国企业经营管理、美国经济概况、国际商法。

华中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97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21.5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进行语言专业基本功训练。三、四年级开设专业领域课以外,还开设两个方向课组各8学分,要求学生任选一组选修:学术方向课组有普通语言学、希腊罗马神话、英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名篇欣赏、英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简史;实用方向课组有高级口译、翻译实践、实用翻译、商务英语谈判技巧。

西安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101分。一、二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语言文学方向课组(最低选修12分)、商贸英语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和医学英语方向课组(最低选修8学分),由学生自主选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60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7.5分。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前提下提升综合素养。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和“三大板块”,即“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以及“专业技能课板块”、“专业知识课板块”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板块”,课程计划采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式,开设了四个方向的课程组:语言学、文学、外贸商务和科技翻译。

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主干课程是英语语言文学类课程,但专业侧重方向是科技英语,体现文理渗透的特色,其特点是突出计算机技术与英语的结合,以及经贸管理与本专业知识的结合。培养计划设三个方向课组,即语言文学类、经贸管理类、双语类(英语和日语)。学生经过两年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修读。

重庆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0分。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开设三个方向课组:文学、商务和翻译(口译)。学生入学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可选读一个方向继续学习。

天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8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8分。英语专业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复合型、实用性高级英语语言人才为目标,其培养计划突出科技特点,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阶段开设科技、商务类课程,如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写作、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国际金融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之外,具有广阔知识面和较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英语专业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为专业培养的主方向,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经贸专业知识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基础阶段开设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在高级阶段开设科技及经贸、管理等课程,以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同济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总学分172.5分,其中专业课学分93分。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只开设专业课程,没有科技、经贸、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2. 特点与分析

11所大学中绝大部分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见下表。即在一、二年级主要是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三、四年级开设专业方向课组供学生修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方向课程一般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翻译方向、科技、经贸以及商务方向。

如上表所示,11所大学主要采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本校其它学科特色资源,着眼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其中一些学校如威斯康辛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良好效果,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的情况看,一方面,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发挥自身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优势,立足于凸显语言文学专业特色,主要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培养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面,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国内几所高校为例:

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过硬的语言应用技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毕业后成为研究、教学、翻译以及中外文化传播方面的博雅之士。

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特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学术界提供高级生源。立足于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实用技能,详悉最细碎的语言现象,同时语言与文化并举,技能与思想联姻。培养的不仅是工具型的优秀外语人才,而且是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对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有较深造诣的“北大人”。

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基本功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就是:“扎实的语言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优良的综合素质”。

中山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深的中西文化修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全面型英语人才。

由此可见,第一组世界知名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按传统型进行专业学习和训练,努力使学生在本专业内在理论和实践运用上达到拔尖水平,这需要仰赖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不是一般学校所能参照。第一组高校中也有学校采用多专业复合型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体现了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因应。

另一方面,第二组高校是比第一组高校低一等级的学校,主要是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及同一层次的其它院校,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专业+方向”的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本校其它学科资源,体现了立足本专业,发挥本校学科资源特色,因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国内985工程大学中的理工科院校有不少已经采取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已持续多年,获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有一些理工院校仍然按传统的单一语言专业基础型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尚未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笔者认为,国内985高校中的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在理工学科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往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因此,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无法效仿世界知名大学的做法,凭借自身的学术力量实施传统的、单一的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探索英语专业与本校优势理工科资源的某种链接或结合,实施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各个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都应积极探索本专业与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的有机结合,开创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执行全国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顺应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新需要。在过去的十多年中,985高校中某些理工科院校如大连理工大学等校曾经实行不以英语专业为主的多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然而,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也如前文调研情况显示,到目前为止,“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因应市场需求,充分依靠本校理工学科资源,发挥本专业师资力量,在传统的培养外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辅以相关专业方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讲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外语毕业生才最受社会的欢迎,实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985工程大学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才最具有活力,最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其莘.培养21世纪的外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3篇

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像过去的教学大纲那样将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单独规定出来,也未给基础知识专立条目,而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要求,仅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一转变,旨在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与训练的倾向,而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山林先生将语文素养分为“学科素养”与“基础素养”两部分,他认为有关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属于“学科素养”部分,而思维品质、知识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品位等属于“基础素养”部分。“学科素养”当然要以“基础素养”作为“基础”,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学科素养”;但语文“学科素养”是表现语文学科独特性的核心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显性标志,应该突出强调。“基础素养”是基础教育各门学科共同承担的目标,每门学科在突出强调自己的学科素养目标的同时,不能回避、忽视“基础素养”的目标,既要有牢牢把握“学科素养”的目标意识,也要树立“基础素养”的目标意识。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确有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偏差,但也不能一强调提高语文素养,就抛弃知识,淡化训练,忽视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培养,甚至有些语文教师因怕被人讥为观念落后而不敢提语文知识的教学,不敢提语文知识的系统性,陷入了“讳讲”的误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强调的重点应该是“不宜刻意追求”,而不是不要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不是不要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不应该排斥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离开了知识的依托,能力只是一副空架子。当然,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而并不是为了了解和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上。

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一般概括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

语法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世界发达国家的母语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把语法修辞的学习列为重点内容,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们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中有一条总括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明确指出了语法修辞教学的任务。

课程标准“附录”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包括五个部分,其中前四部分是语法,分别为词的分类(十二个类别)、短语的结构(仅列出并列、偏正、主谓、动宾、补充五种基本结构)、单句的成分(只列出传统的六大成分)、复句的类型(列出七种类型,并且仅限于二重复句);第五部分是修辞,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常用的容易判定的修辞格。很显然,课程标准把语法修辞知识控制在了最基本最简单的常识范围之内。通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词的大致分类情况、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单句的格局以及复句的有关常识,使他们能够具有分辨词句使用正误的能力,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现象、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通过修辞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在语言运用中的表达效果,使他们能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语文阅读与实践中去。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不要纠缠在术语、定义、特点、功能等概念原理体系上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规则少而概括性强同时又能激发学习者创造性的语法是最好的语法,换句话说,教学语法越简单越好。语法是供学习者使用的,因此不应使用那些繁杂的表述方式,而应最大限度地使用简洁的语言,做到通俗易懂”。亦即语法教学以少讲定义少用术语为宜,术语只是作为一个名称为称谓而用,学生只要明白这个术语的所指即可,不必消化概念,更不需要死记硬背概念。例如在教学中如涉及“短语”这个概念,只需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认识短语的面目,了解短语的基本的层次和意义关系,至于什么是短语,词与短语如何辨别等问题,则完全可以回避。据此,修辞格的教学也没有必要把主要教学精力放在各种修辞格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修辞格的辨别上,体会、品味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表现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如《围城》中的一个比喻:“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教学中不用要求学生记忆比喻的定义,不必讨论该比喻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属于该种类型,而应重点介绍该比喻的独特之处。该比喻不是比一个固定的事物,而是在比一个变化着的事物,所以比喻本身也要求是变化的。苏小姐的脸红是从部分的红扩展到满脸都红,因此用一个变化着的事物“纸上沁的油渍”来打比方,就很贴切,具体形象,便于接受。要通过修辞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是否使用了修辞格,关键在于修辞格的使用是否得体恰切。如“秋雨跳着欢快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成,真烦人。”这里使用了拟人辞格,但该辞格的使用并未给语言的表达增添魅力,其主要原因是拟人与文章的内容、语言环境气氛、人物的心理状态不协调。再如单句的教学。语法体系中的单句知识非常庞杂,同时不同的语法体系在对单句进行分析时又存在着分歧,既有名词术语的分歧,也有分析方法的分歧。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绕开所有的争论和分歧。如“老师喜欢他聪明”是一个有争议的句子,有人认为“他聪明”是“喜欢”的宾语,有人认为“他”既是“喜欢”的宾语又是“聪明”的主语。但不管作何种分析,语句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由于他聪明,所以老师喜欢他。结构分析只是手段,不同的分析并不意味着反映了不同的语言事实。讲授语句要注重说明语句所代表的事实,不能纠缠于语法术语和结构分析,术语可以改变,分析方法可以选择,事实却不能改变。如果不顾语言事实、不顾语言的具体运用,只在术语上争论不休,这种语法知识教学是无效的。

二、在阅读活动中结合实际情境教学,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将语法修辞知识应用于语文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为语言运用服务的,离开语言运用实际,单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知识的应有价值。教学时应把知识的传授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领悟这些知识,在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高语感能力。例如讲状语,《鞠躬尽瘁》这篇课文最后写到焦裕禄去世时的一句话是:“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这里的“才”是副词,作状语,表达一种时间范畴。如果只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有这个状语和没有这个状语大不一样,“这一个”和另一个也大不一样。有这个状语,表明了作者对焦裕禄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去掉这个状语,就显得冷冰冰的,似乎焦裕禄的死活和说话人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把这个状语换成“已经”,语句的情味就又发生了变化。学生会在这样的比较中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认识到状语的重要。

各种语言能力都建立在语感能力之上。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和理解、判断和评价、推敲和修改,靠的都是语感;我们能听出言外之意,能迅速准确地编码造句回答问题,靠的也是语感。语感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言语实践。语法能力和修辞能力都是语感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修辞和语法所追求的目的不一样,语法强调“规矩方圆”,修辞注重“得体适切”。修辞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用、句子的衔接、语段的组织、修辞格的使用等诸多方面,因此修辞教学更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比如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用主动句的时候多,用被动句的时候少,在什么情况下做何种选择,跟陈述的对象和语境有密切的关系。如:

①有一只鞋,她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捡起来抢跑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②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挡回去,还骂个不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例①中的被动句如改作主动句“一个男孩捡起另一只跑了”,在语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表达效果却比原文逊色很多。文中之所以选用了被动句,是为了突出强调“另一只”的下落,否则就实现不了该目的,并使得“有一只”与“另一只”失去照应。例②中使用被动句,是为了较好地连接上下文,使各分句主语一致,语气连贯。如果改成“二诸葛把她挡回去,她还骂个不休”,句子的衔接就变得不顺畅不自然。

一个词语运用效果的优劣得失,也必须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判断去评价。如鲁迅先生在刻画孔乙己和阿Q这两个典型形象的时候,都写到了他们拿现钱买酒时的动作: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④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阿Q正传》)

孤立地看,动词“排”和“扔”只是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前者指“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后者指“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而当它们分别出现在以上语境中时,就变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例③中的“排”不是简单地“拿出”,而是把九文钱一枚一枚地整齐地摆在柜台上,似乎是有些得意地给酒店老板看,似乎是有这样一句“话外音”:“看,我有现钱了,不赊帐!”这种斯文的付钱方式,暗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迂腐刻板、善良拘谨的性格特征。至于阿Q的付钱方式则与孔乙己完全不同,他顺手向腰间一抓,“满把是银的和铜的”,而且是“在柜台上一扔”,满不在乎,这既表现了阿Q那种冒失鲁莽的行为特征,也勾画了阿Q一时手中有钱便扬扬自得的神情。这一“排”一“扔”,使孔乙己和阿Q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活灵活现了。

三、通过语言现象总结发现语言规律,不要把课文当成寻找例词例句的语料库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引言

大学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以后,其课程逐渐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把学生培养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复旦、北大为首的名校,相继进行着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近些年来,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语言交际能力是最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所必备的一种能力。近些年,关于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日渐多起来,但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如何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口语交际的外在语音形式———普通话水平上。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浓缩了人的综合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是一个人在运用语言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感情、态度、思维、知识、表达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综合水平。大学生通识教育之语言修养教育研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现状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语言修养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找出影响语言修养的关键因素,研究语言修养教育课程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教学形式,为开设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课程探寻路径。

二、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现状

语言修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这一课程做好做精,保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已有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呈现单科、单论的单一化倾向。

1.对《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并未做硬性规定,但鉴于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便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以此作为话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持续不断。(1)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的探讨。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语文》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所承载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成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2)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思考和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正在被边缘化,处境尴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循规蹈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性地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势在必行。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自身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对《口语交际》课程教育的研究。鉴于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对该课程教育的研讨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高低与职场成败的关系。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已全面走向市场化,在强手如林的人才竞争中,没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难以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分析影响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口语表达往往心存谨慎,“君子敏于行讷于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学校一度荒芜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培养,尽管近些年情况有所改观,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居多。(3)探索大学课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切实保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学课堂应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取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带领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让学生得到锻炼。

3.对《普通话》课程教育的研究。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人际沟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说好普通话当属义不容辞。

4.对《应用写作》课程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对《应用写作》课程重要性的再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写作》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需要重新明确。高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大学生应该坚守认真诚实的治学底线,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再探索。在多数高校,《应用写作》的课时量通常为一周两节(文秘一类的专业除外),在课时少、见效慢、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示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应用文的写作规范;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实训空间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阅读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文学阅读缺失将会导致大学校园人文素养的整体滑坡。与此同时,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也随即多了起来。其主要观点是:(1)强调文学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奠基性作用。(2)对大学生疏远文学阅读主要原因和后果的分析。(3)探讨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的新思考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类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乃至未来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做法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上的综合构想和实践。我们常常根据一些可感性较强的显性因素来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水平的高低,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隐性的日积月累地汇集多门知识的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注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问题。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如果学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又如何谋篇布局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再比如,即使能说一口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但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表情达意缺少文化底蕴,又怎会给人留下语言修养良好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p#分页标题#e#

1.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语言修养是人文素养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在多年重科技轻人文、重理工轻文史社会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语言修养教育备受冷落。一名专科生写不出一封格式正确的书信,一名本科生写毕业论文需要到网上七拼八凑,日常交谈常常失礼,招聘面试频频出错……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或缺失,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议论的社会话题。在“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高校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于以下几点。(1)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重视并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强国,首先要文化强民,高校进行语言修养教育,绕不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语言修养,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人文储备。(2)高校重视语言修养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语言修养已成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言文明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大学教育理应站在社会文明的最前沿,以提高包括语言修养在内的人文素养为要务,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3)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形象:如果拥有了良好的语言修养,一个店主可以凭此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律师可以凭此吸引更多的诉讼当事人;即使是一名普通员工,也可凭此联络上下级感情,寻求展现自我的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开辟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帮助我们筑造成功的人生。

2.影响语言修养的因素。既然语言修养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那么影响语言修养的因素就不会是单一的。从根本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1)逻辑与语言修养。语言是离不开思维的,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思维是逻辑的研究对象,同时,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混乱实际上就是逻辑混乱。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形成高水平的语言修养。(2)文学与语言修养。高水平的语言修养离不开审美观照,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涵养语言词汇,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品位,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人生境界,从而为提高语言修养提供可靠的保证。(3)人格与语言修养。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质、性格的不同会带来人格的不同,而不同的人格又会使行为方式产生差异。“气以实志,志以定言。”既然语言风格是受人格特点制约的,那么,要想拥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就有必要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培养最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4)普通话规范与语言修养。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普通话说得怎样是衡量其语言修养的最基本标准。在求职场上,在谈判桌上,在法庭上,甚至是表白爱情的花前月下,东拉西扯的旅游途中,会不会说普通话,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大不相同的。(5)口语交际与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水平的高低是在语言交流中得以体现的,提高语言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文明、和谐地与人交流。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也不尽相同。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语言修养和口语交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语言修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而口语交际又会反过来督促语言修养的提高。

3.进行语言修养教育的途径。(1)营造重视语言修养的环境氛围。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人人都以拥有良好的语言修养为荣,就势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其认知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对语言修养的重视由被动变为主动。此时,语言修养教育的开展才称得上是水到渠成,教育效果也会事半功倍。(2)编写并使用复合式教材。复合式教材涉及到众多课程内容,在授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免让人产生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的顾虑。语言修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课程重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为其讲解影响语言修养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传授提高语言修养的方式方法,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采用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多层次教学方法是指在对学生的语言面貌基本了解之后,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多个层次,并为每一个层次制定各自的学习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灵活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优者更优,缺有所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语言修养水平都能循序渐进地得以提高。

语言修养论文范文第15篇

“语文素养”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前后出现了十多次,可见语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结合。

在一定的范畴里面:“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顾云龙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比较深入。他进一步指出:“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

因此,“语文素养”的进一步具体化,就应当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这一种能力又怎么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呢?有什么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有要求。但都较为系统,我们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受此影响,一般也就从通常所讲的“听、说、读、写”入手,并以此作为标准,最终造成受教育者“听不清,说不明,读不懂,写不好”的可悲局面。好的语文素养,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应是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听话看文章能融会贯通,说话写文章能自然充分地表情达意。

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看他认得几个字,写得漂不漂亮,背了多少成语,记了多少名言警句等,有的甚至就看他考试得多少分。这是及其偏颇的。

我认为,一个人要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仅认识几个字,背几个成语,几句名言那是不够的,应掌握多种的表现手法,当然包括修辞。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以修辞为主的语言。通过修辞,使学生了解语言准确、生动、有理的美感来源。通过修辞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智力,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修辞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的修辞教学现状怎么样?

胡性初先生在1994年国际语言教育研讨会上就指出:“从大陆与香港现行的中学语文(汉语)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大陆或香港,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他进一步指出,当前的修辞教学一是目标不明确,二是重点不突出,三是过于依赖参与教材附录联系资料。

时隔十多年,我们的语文修辞教学又如何呢?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其中第二部分对修辞教学方面是这样阐述的:“了解常见辞格的一般用法。”第三部分对语法修辞教学的要求是:“语法修辞和文体常识不列入考试范围内。”受此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会有多大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若是遇上那些对语文有兴趣的教师,他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趣讲一番――因为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有时可以说是一个卖弄才华的机会,别的教师就只会照本宣科地讲一讲――此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等。而学生呢?根本就没有兴趣理会什么修辞了!

可见,从1994年香港国际语文教育大会到现在,虽然时隔十多年,但修辞教学仍未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当前没有把修辞教学提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其次,当前的修辞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了常见辞格的一般用法,而对修辞手法所起的表达效果学生都没有掌握。我想,这势必会影响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实践要求我们重视修辞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好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子、阅读能力、协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素养包括情感态度和知识认知能力两个方面,要养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抛开修辞,恐怕是很难办得到的事情。不懂得修辞,阅读文章是难会其意的。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切壮烈的搏斗开始了。”一般而论,搏斗选用“激烈”修辞而不用“壮烈”。然而作者,此时无意说明搏斗本身形态上的剧烈程度,而是着意表现这场搏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意义――勇敢和气节。可见作者选“壮烈”而舍“激烈”正是从所要表现的题旨出发,注意用词的修辞和感彩。可见,不掌握一些修辞并能熟练运用,无论是在“听、说、读、写”的哪个方面,都不会有出色表现。

总之,为了养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抓好修辞教学。

四、科学修辞教学的策略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课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养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而这所谓“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离不开修辞。一个不懂得一点修辞知识的人,看文章能看懂,写文章能写得生动,与人交流能恰当地表情达意,那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出发点出发,从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出发,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理念出发,搞好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不要忽视或淡薄修辞知识教学。

2.提倡以语体教学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之路。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走上修辞教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的文学交界的学科。”由此,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可见一斑。

(1)语体是语文课中的修辞理论和各种修辞现象的载体。修辞与语体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修辞离不开语体,修辞寓于语体之中,并为语体服务。中学语文教学,如果抓住了以语体为中心这个纲,就如同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使教师教得主动,学生学得灵活、生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归纳起来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交际能力。而现行的中学语文修辞教学,却只重视培养学生去辨识几个修辞格,教师也只讲十几个修辞格来代替全部修辞格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打破以修辞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有很强的汉语交际能力的人才来。

(3)建立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4)奖励以语体为中心的修辞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思路。

3.贯彻修辞教学的基本原则。修辞教学要努力贯彻中学生语文大纲提出的“精要、好懂、管用”的要求,并注意两个原则:其一,整体考虑,分项教学。如可以按“词语锤炼――句式选择――辞格运用――变长结构”来确定。其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实施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

(1)结合题旨、情境。

题旨是说和写的目的,是说和写的灵魂。因此通过修辞活动进行的语言训练要结合题旨。如《茶花赋》中描写山茶花,先写“像一团烧的正旺的火焰”,结尾又写:“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目的是表达歌颂社会主义祖国的题旨。

(2)重视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