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

河道整治论文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类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设计标准。

一、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二、类型

2.1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①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②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如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典型的裁弯取直治理的河道有:蜿蜒河(36.3kni)、七星河(140.5km)等。③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⑧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基本原则

主要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总结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四、主要内容

4.1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还要尽量就可能引起的变化作出定量估计。这项工作一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4.2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城镇、工农业生产、堤防、航运等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的了解与分析。

4.3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4.4河道整治任务与整治措施的确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5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分析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论证防洪经济效益;Sk整治后增加的航道和港口水深、改善航运水流条件、增加单位功率的拖载量、缩短船舶运输周期、提高航行安全保证率等方面,论证航运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分析对取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4.6规划实施程序的安排治河工程是动态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应在分析治河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作出轮廓安排,以减少整治难度,节约投资。

五、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对口丁坝整治游荡性河道

引言

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一遇洪水为15700m3/s。即使发生1958年型22300m3/s的洪水,经小浪底水库调节后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也会小于10000m3/s[1。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不仅削减了洪峰,同时也使进入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在运用初期3~5年内水库将下泄清水[2[3,高村以上河段将产生大量冲刷,河道的泄洪能力将逐渐增大。在以后的相机排沙运用期,平、枯水年水库仍将蓄水拦沙运用,只有在中游产生大洪水时才有排沙机会。因此小水挟沙过多对下游河槽造成严重淤积新问题在这一时期基本上不会出现。洪峰流量的减小和水沙搭配条件的变化,为游荡性河道整治创造了新的条件,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需要游荡性河道整治配合,从而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功能,进一步把高村以上河段治理好。

游荡性河槽的整治宽度受多方面控制,即泄洪输沙的需求和控导河势的要求。其中输沙的需求和控导河势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过宽虽然利于排洪,但输沙和控导河势的能力较差,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泄洪、排沙和控导河势不同需求,确定合理的整治宽度。

一、不同历史时期对游荡性河槽整治宽度的建议

早在1922年美国水利工程师费礼门[4认为黄河下游堤距过宽是治理困难的主要原因,他根据京杭运河和黄河汇口石洼、位山、姜沟三处洪水期,洪峰流量8000~10000m3/s,最大含沙量9%~10%,实测河道断面自行刷深的情况,提出整治河宽为1/3英里(约为538m)的设想。

1946年在严恺院士主持下制定了黄河下游治理初步规划[5,下游河道整治宽度定为500m,其主要理由是,黄河山东河道虽然比降小,河宽小,但水深大。认为比降1的窄河段的过洪宽度,在比降2的游荡性河道足够用,建议采用对口丁坝为主的工程办法缩窄游荡性河段,并作了全下游河道整治规划图。

葛罗同、萨丹奇、雷巴特[4对上述治理黄河下游河道初步报告中提出的整治河宽500m表示赞同,认为河宽500m,深5m,尽可能取直的河道具有能输送含沙量达20%河水的能力。

50年代后期[6,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下游防洪新问题基本解决,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兴利,是在下游梯级开发修建拦河枢纽控制纵向的冲刷和整治河道,以利于引水航运。设计流量为6000m3/s,位山以上河道的整治槽宽定为600m,位山以下定为400~450m。由于三门峡水库改建和下游拦河枢纽破坝,河道整治工程未能实现。

1966年张瑞瑾先生提出把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成“宽滩窄槽”的设想,并具体的论述这个方针的合理性、实用性。利用窄槽输水输沙,利用宽滩滞洪滞沙,久而久之形成高滩深槽。

以上建议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无法实现,现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为实施这些建议提供了可能。

二、对现行河道整治宽度的评价及窄深河槽过洪能力

1.现行设计整治槽宽数值偏大

现行黄河下游河道整治规划[8,系根据洪水期主槽平均单宽流量为10m3/s-m,泄量22000m3/s确定的,过洪宽度为2.5~3km

若采用实测平均值,则计算出的B也为实测平均值,在游荡性河段,同一流量的水面宽变化很大,反映河床的不稳定。由于游荡性河道的比降陡,河槽极不稳定,不同来水来沙条件塑造了不同的水面宽,且经常处于变化中,如高含沙洪水塑造的河宽窄,低含沙洪水形成的河宽大,随着水沙条件的变化,河槽宽度经常变化。其二,由于河槽极为宽浅,水深在断面上分布极不均匀,漫滩后水面宽会迅速增加。因此形成游荡性河段,流量和水面宽关系散乱是必然的,不作具体分析采用平均值,确定的整治河宽不尽合理。游荡性河道整治的目的是缩窄河宽、规顺河势,故其宽度应小于自然条件形成的平均水面宽,应是主槽宽度。东坝头以上1200m,东坝头至高村1000m明显偏大。

2.窄深河槽具有极大的过洪能力

从公式可知,Q和R高次方有关,在B、n、J不变的情况下,水深增大对河道的过洪能力影响最大。

表1给出艾山站、泺口站1958年、1976年、1982年实测窄槽的过流能力表明,艾山站在1958年7月21日、22日,在河宽476m、468m,平均水深8.9m和10.6m的条件下,分别宣泄12300m3/s和12500m3/s洪水;泺口水文站在1958年7月22日、23日主槽宽295m,平均水深10.6m和13.1m的条件下,通过的洪峰流分别为10100m3/s和11100m3/s。

3.游荡性河道的洪水主要通过主槽排泄

同样由可知,在河宽、水深,n值相同的条件下,比降由1增加到2,河槽的过流能力增加40%;若泄量控制不变,则水深可减少23%。但由于比降陡的游荡性河道,同流量水面宽远大于窄河道,因此窄深河槽的过洪能力常不引人注重。在宽达几公里的水面中主流带的宽度常只有几百米。表2给出花园口站1958年,主槽宽600m、1000m过流量可达到10000m3/s以上,最大达15022m3/s。占过流总量的70~90%,甚至达到98%。

江恩惠等对游荡性河道主槽进行具体探究,认为目前所用河宽偏大[9。文献[9给出的流量和水面宽的关系图1表明,平均水面宽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宽,但水面宽的下限值,随着流量的增大几乎不变,均为500~600m。这表明主槽的宽度不随流量变化。

从图2给出的单宽流量沿河宽的变化情况可知,主槽的单宽流量可达20m3/s-m以上,滩地虽很宽但过流能力很小,单宽流量一般不足1m3/s-m。水流在宽浅河道上总是在一定宽度的主槽内集中输送(详见图3)。尤其是高含沙洪水通过后,滩地大量淤积,主槽强烈冲刷,塑造出的窄深河槽同样具有极强的输水能力,表3为花园口站实测主槽的过流能力[10,表明,在1977年经过7月和8月两场高含沙洪水塑造,在8月8日花园口站实测的主槽宽467、483m,相应水深为5.4、5.3m,平均流速3.85、3.73m/s。过流量达到8980m3/s和9540m3/s,由此可见,主槽的过流能力很大。只要能保持较大的水深,泄洪要求的河宽并不是很大。

4.窄深河槽泄洪机理

从图4给出的花园口、泺口两站洪水期,水沙过程和河床平均河底高程和最低点高程的变化可知,黄河窄深河槽在洪水期的输水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在涨水过程中主河槽不断冲刷,最大洪峰稍后河床高程到达最低,水深达最大。1958年花园口站水位流量关系(见图5-1)表明,流量从5000m3/s涨到15000m3/s,水位只升1m,而平均水深却由1.99m增加到4.82m,增长2.81m(详见表2),水深增长的幅度远大于水位的增幅。由于,泄量和水深的1.67次成正比,因此使得河槽的泄流能力迅速增大。洪峰前后5000m3/s水位下降2m(见图5-1),主槽河底高程下降近3m(见图5-3)。

从图5-2和表1可知,洛口水文站的流量和河床高程的变化,随着洪峰流量的增大,平均和最低点高程不断降低,最大洪峰后达到最低。流量从5000m3/s增长10000m3/s,水位升高2.95m,但平均水深由6.70m增加到13.1m,增加了6.4m,也远大于水位的升高值。最大水深由8.9m增至18.1m,增加了9.2m。水深增大幅度远大于水位升幅。水深迅速增加是河槽过流能力增大的主要原因。

三、利用对口丁坝整治游荡性河道

目前黄河下游整治是采用单岸修建工程的弯曲性河道整治方案,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水沙条件将发生很大变化,河道整治也将面临新的新问题。在目前已建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在某些河段采用对口丁坝方案整治,效果可能更好[11[12[13。其依据就在于该方法在利用窄深河槽满足泄洪输沙要求的情况下,还能更充分有效地控导河势,这是其它方案所难以做到的。

在无小浪底水库的条件下,由于小水挟沙过多,河槽严重淤积,游荡性河段若按几百米进行整治。主槽将迅速淤高,形成槽高滩低的不利局面,如目前的二级悬河。河道无法长期稳定。但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初期下泄清水河床发生冲刷,水库若是造峰冲刷下游河道,塌滩会更严重。根据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1964年10月下泄清水期高村以上断面实测资料分析,游荡性河道在主槽不断的摆动中下切,造成滩地的塌滩、河道展宽。目前只在单岸修建工程,主流仍有一定的摆动范围,有些工程常不能适应,尤其是中水整治、小水运行,矛盾突出,河势会有较大变化,滩地坍塌不可避免。采用对口丁坝双岸同时控制,无论大中小水主槽都能限制在较窄范围,河势会更稳定,可防止塌滩,使冲刷向纵深方面发展。在相机排沙运用期,平水、枯水年下泄清水和初期一样,河槽也会发生冲刷,不会淤积抬高。水库排沙期的流量均大于3000m3/s,整治后的河槽不应产生淤积,甚至还应发生些冲刷,对于漫滩洪水造成滩地淤积,则有利于高滩深槽的形成。

四、卡口槽宽为600、800、1000m时对洪水位的影响

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洪峰上涨的过程中河床不断冲深,在最大洪峰流量出现时间稍后河床高程达到最低,河槽的过洪能力达到最大。河宽的缩窄会影响过流范围引起水位抬高,但主流的集中则使河槽冲刷加剧,两者综合功能,引起洪水位抬升。根据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资料,600、1000m河宽水位,泄量变化规律(详见图6),推求河宽整治成600、800、1000m时,流量由5000m3/s涨到10000、15000m3/s时的水位壅高值,并和1999年防洪预告值进行了比较[15。

从表4给出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河槽整治宽度减小,流量由5000m3/s升至10000,15000m3/s的水位壅高值DH,在相同流量变幅的情况下,逐渐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整治河宽由1000m减少至600m,DH值仅增0.1~0.2m左右。由5000m3/s涨至10000m3/s,和由5000m3/s涨至15000m3/s相比,DH值只相差0.5m至0.6m。由此可见河槽整治宽度在600~1000m变化时,对水位升高的影响并不突出。

由表4给出的DH值还表明,河槽缩窄后对洪水位的影响和天然情况下相比,在流量由5000m3/s涨至10000m3/s时,各级整治槽宽的DH值和1999年相应流量变幅的预告值的河段平均仅差0.2~0.3m。相应流量由5000m3/s涨至15000m3/s时,整治和不整治的水位壅高值DH仅差0.3~0.4m。由此可见,河槽整治宽度缩窄到600~1000m时,对洪水位影响有限,不会对防洪造成重大影响。

五、有关对口丁坝的布置形式

据阿姆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经验[13,和我们对黄河游荡性河道按微弯布置整治工程的分析,采用对口丁坝进一步整治河槽可能更有效。有关整治工程的高度,从有利于排洪考虑,以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超高标准为依据,修建对口丁坝后对泄洪影响不大,河道保持天然河道泄洪特性,工程的兴建只起护滩功能,随着河槽的冲刷,槽深的增加,河槽的过洪能力增加,深槽会自然形成。从施工防守方便上考虑,筑坝基较为有利。

若两岸对口丁坝口门较宽,水流不经常靠坝头,抢险只能以陆上为主,为了使河道在洪水期仍能漫滩,滞洪滞沙,丁坝间不修联坝,坝间的交通只用道路联结,路面可和当地二滩高出0.5m,若为防止大洪水河势出现较大摆动,工程的高程可按10000m3/s洪水位齐平设计,若考虑百年一遇洪水,应按15000m3/s洪水位齐平设计坝顶高程。当平滩流量为5000m3/s时,堤高为1.3~1.4m。随着平滩流量的增大,同样的设防标准,堤高会逐渐减小。从以上分析可知,河槽缩窄后对排洪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应根据不同河段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布置形式,以满足防洪生产等方面的要求。有关河槽的整治宽度在顺直河段可以按600~800m设计,从有利于泄洪考虑,对弯曲段可按800~1000m槽宽整治河道。有关对口丁坝的间距,根据阿姆河实践经验,为800~2150m,合1.3~3.6倍的卡口宽度。

阿姆河年径流量190~770亿m3,年沙量2.46亿t,Qmax=8000~9000m3/s,洪水期S=16~20kg/m3,4~8月洪水期沙量2.12亿t,常见洪水流量3000~4000m3/s,枯水流量为400~900m3/s,河道比降为0.00016~0.00026,最大流速3~4m/s,河槽在3~5km范围内摆动。按照土雅姆水利枢纽下游200km河段整治规划,需要填筑255道横堤,总长度250km,河道整治宽度600m,对口丁坝间距800~2150m,规划的255道横堤中在1986年报道中已建成130道,总长度达105km,在30道横堤上完成了抛石。120km的河段已部分地得到了整治,整治工程修建后,在大洪水期间仍可漫滩。详见图7。

应根据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势可能的变化情况,紧密结合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因地制宜的确定对口丁坝工程的间距和护岸的长度。

六有关选择试验河段的建议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 施工 技巧 探讨 【论文摘要】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一、河道整治工程险情概述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它对控制河道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何种类型的坝、垛、护岸等,归根到底都要满足稳定河势、疏导水流、利于防洪的需要。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7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山东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共有191处险工、控导工程1491段坝垛出险2813次,抢险累计用石49.85万m3,耗资6212万元。工程布局及工程防守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加有效地规划治理流路,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由中国WWW.LWLM.COM收集整理。 二、出险原因分析 导致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沙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中常洪水持续时间加长,工程遭受洪水侵蚀的时间增多,工程失稳,这是工程频繁出险的主要根源;二是河势靠溜发生相应变化,上提下挫,左右摆动,造成工程和滩岸坍塌生险;三是坝岸基础薄弱,多数河道整治工程存在根石深度浅、坡度陡、断面不足等问题,达不到根石坡度1:1.5的标准要求,尽管每年都进行根石加固,但每年又有根石走失现象,导致险情不断发生;四是新修坝岸未经洪水考验,达不到稳定要求。“98”长江大水后,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新修坝岸筑坝时根槽开挖浅,冲刷坑深度不足等因素,洪水期间坝岸基础被水流迅速冲失,导致一坝或多坝连续多次出大险。 三、施工方法 (一)水上作业的施工方法 水上作业也就是旱工作业,就是在黄河河道滩地上施工,传统意义上的旱工作业除了工程主体的土方填筑之外,考虑到工程的稳定,往往要在滩面上用机械开挖一个坑槽并对坑槽进行处理且沉埋防冲体或裹护体。多选用散石沉排、铅丝笼沉排、柳石枕沉排等。 1、散石沉排实质上就是在坑槽内填抛块石加强工程的基础强度和深度。挖槽的宽度根据冲刷坑的深度及受水流冲刷的部位的强弱来决定。由于是散石施工,单个块石重量的不足使作业强度不是太高,散石沉排可以随着工程前冲刷坑的深度变化而成为坦石裹护坝体土胎并同时起到防止淘刷的作用,在长期的治黄实践中多有运用。 2、铅丝笼沉排则是将块石装入铅丝编织的网内并形成较大体积的抗冲体,减少了洪水时对单个石块的冲刷走失现象,其具体施工序为:先用泥浆泵开槽(或用大型机械挖槽),然后清理坑槽,开始铺设土工织物(其中有纺布在上,无纺布居下),土工织物上铺放一定厚度的柳秸料垫层,运输石料到基坑内,开始装笼做为压载体,铅丝笼沉排体施工完毕后,再在其上部覆压土体即可。柳石枕沉排坝主要以做水下的护根结构,它所用的主要材料有柳料、麻绳、铅丝、木桩、石料等。这种沉排体易闭气,保土防冲性能比较好,当其处于坝(岸)前受溜位置时,能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起到缓冲落淤,防止淘刷的作用。它的施工工序同样是先进行基坑的开挖,并修整清理坑底和边坡,而后就要捆扎柳石枕,铺设第二层枕时应摆放在两枕之间位置以保证闭气严密及完整性,枕体上抛护散石,裹护体施工,最后修整边坡即可。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程中开始应用土工织物沉排,土工织物是由合成纤维制成,具有抗拉耐腐、渗透性强、抗冲反虑、强度高、柔性好等特点,应用它可以削减水流对工程的冲击力,同时也可以防止水位骤升急降而形成的险情。土区织物沉排典型的有铰链式模袋砼沉排、抽沙充填长管袋沉排、褥垫式沉排等,这种结构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机织土工布作模袋,内充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砼或砂浆(沙),通过灌注压力作用有效保护工程基础,适应河床的冲刷变形。铰链式模袋砼沉排预先在模袋内埋设有高强绳索来将各个块体联接为整体,而长管袋(包括褥垫)则是将土工反虑布局部缝合加工成模袋,它们都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柔韧性,既适宜于旱工作业,也可以在水流速度不大的河面上施工。 (二)水下施工方法 河道工程的施工,经常遇到水中进占问题,传统意义上多采用黄河埽工的河工技术,即在水深流急情况下用柳石搂厢占体,底坯打家活桩以防止滑动,抛压散石并辅以抛护柳石枕闭气挑流。由于多为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 河道现状

1.1 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1.2 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论文参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2.1.1 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 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 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2]李宏伟,赵艳丽.宜阳县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T程建设与管理,2009,(9).

[3]余国庆,朱雯,邱美娟,等.淳安县山区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3).

[4]董哲,孙亚东.生态水利T程原理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 河道现状

1.1 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1.2 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论文参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2.1.1 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 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 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2]李宏伟,赵艳丽.宜阳县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T程建设与管理,2009,(9).

[3]余国庆,朱雯,邱美娟,等.淳安县山区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3).

[4]董哲,孙亚东.生态水利T程原理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河床演变;碍航;整治措辞

1.河道概况和滩险分析: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一级支流,是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向南纵贯全川经重庆汇入长江,被国家列为战备航道。它连接川、陕、甘、渝三省一市,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交通运输线,形成了一条西北、西南地区与三峡库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的通衢大道,是西南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运输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嘉陵江是全国第一条全江渠化的山区河流,嘉陵江干流广元至重庆河段共规划建设 17 个梯级,川境内规划建设 14 个梯级,目前,渠化工程已接近尾声,嘉陵江渠化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枯水期滩多水浅的问题, 未建梯级之前共有各类碍航滩险约 280 个,渠化工程完成后滩险数量减少到仅 49 个,主要分布在各枢纽坝下河道 1~5km 范围内,其航道尺度达不到设计标准。例如:马回船闸建成年代较早,其下游引航道淤积较为严重。不满足IV级航道建设要求。为了解决嘉陵江航运河道淤积的问题,加快推进嘉陵江航运复苏,全面发挥嘉陵江高等级航道的航运潜力,加快沿江地方经济发展,四川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 2014 年 4 月以川发改基础[2014]221 号文批复同意建设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

观音州是嘉陵江上著名的的滩险之一,河道两岸特殊的地形和地质造就了山区河流的流速大,流态紊乱等特点,河面狭窄,河内险滩,礁石居多,水深浅、落差大等特殊的工况条件,对船舶航行造成了极不利因素,因此采取措施进行航道整治显得意义重大。

2.项目研究意义:

宏观方面:嘉陵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善,系统的治理对促进长江与嘉陵江通航发展外贸经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河流的分布面广,有利于实行大、中、小结合及长短途运输的结合。微观方面:研究河道演变学,航道治理等理论分析,确保通航建筑物安全运转,满足船舶航行的基本条件,必须采取航道整治措施(如整治工程,疏浚工程,河流渠化),使整治建筑物调整水流与河床,加大航深,航宽和航道弯曲半径,改善水流流态,并且稳定优良河道,避免流态恶化。其次,进一步研究河床演变学,航道治理学及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相关航道治理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航道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通航河流上,水利枢纽越来越多,河流的天然成分就越来越少。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行,对其下游航道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受水库调流影响的情况也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水库下游航道问题具有普遍性,在航道整治理论中应加以重视和研究运行,对其下游航道有非常大的影响。

航道整治工程包括天然河道航道整治以及库区河道航道整治,目前,国内航道整治技术大体的现状是河床演变和整治工程设计理论接近世界水平,河工模型的设计理论和试验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足之处在于河流的系统整治和综合利用较落后;整治新材料不多;中小河流施工效率低;河道原型观测力量薄弱,资料收集不能满足设计和研究需要;新型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

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国内众多滩险的成功整治得益于整治措施的系统研究。川江斗笠子滩、筲箕背滩、青滩等,澜沧江曼厅水道、打脑新滩等,乌江羊角债滩群、通天槽滩等,红水河峡龙滩、坝淘滩,长江河口深水航道等著名滩险和水道的成功整治,使得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数值模拟由于具有无缩尺效益、方案比选方便、灵敏度检验快、费时少费力小等特点,在航道整治研究中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乏成功整治的案例,《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对数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详细规范,国内外也有较为成熟的数值计算软件包。

4.研究方法:

嘉陵江川境段观音洲滩群河段航道整治一般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河床演变分析由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地形高程、水位、比降、断面流速等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研究水域的水文、泥沙特征,利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航道整治、渠化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河道地形的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和将来的演变趋势,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拟采用物理模型方法,并结合相关HD-4B型电脑流速仪;采用几何平面比尺1:120,垂直比尺1:100,建立变态模型试验;所需的物理模型场地,计算机等物质条件已具备,研究经费有保证。另外,通过现场查勘,收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及水文泥沙等资料、历年实测的航道地形图,基础研究资料以及具备,利用sms软件,然后对数据分析整理,得到计算结果。

5.整治措施:

第一:船舶沿着主河道通航到中下游,出现江心洲,水流分两汊。左汊河道较浅,不利通航,若通航,则需采取整治措施。右汊河道是习惯性航道,该汊水流湍急,有泡漩急流,存在碍航滩险问题,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不利,若通航,则需采取整治措施。整治措施1:左汊采取疏浚河道,根据《内河通航标准》规范,确定航道尺度,航宽和航深,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保证顺利通航,又不使河道淤积,造成河道二次淤积问题;整治措施2:若船舶继续沿原航线通航,为使水流变缓,减少泡漩,有利船舶安全通航,且不造成河道泥沙淤积,采取炸礁,加修整治水工建筑物如丁坝,目的为了改善水流条件,加宽河面。

第二:观音洲的下游端由于河床较浅,不允许通航,需采取疏浚河道,依照《内河通航标准》确定航道等级尺度,保证河道不淤积,不冲刷,挟带泥沙运行。

综上所述:本试验解决主要问题是浅滩碍航,浅滩的水流分散,水深较浅,很容易造成船舶搁浅。对于浅滩的整治,主要采用顺坝、丁坝等整治建筑物来束窄河床,同时辅以疏浚主航道,增加航深。疏浚开挖的土石方可以填在深槽内,以抬高水位,增加航道水深;也可采用堵坝来封堵支汊,使水流集中。顺坝和丁坝的坝头位置需按照整治线的宽度来确定,高度一般在设计低水位以上1.0一1.5 m疏浚的深度根据水面曲线和设计要求水深来计算。

参考文献:

[1] 邓桂香,邓传伟.乌江羊角碛急流滩群航道整治研究[J].水运工程,1995,14(2):77-88.

[2] 尹崇清,傅华,彭凯,杜宗伟.红水河峡龙滩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119-122.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论述了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探讨了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 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 参考文献

[1] 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3]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 阐述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论述了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探讨了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是相对贴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生态型河道以安全、可靠、经济为基础和前提,以满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功能开发为目标,逐步形成陆域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水体鲜活流动、水质改善、具有多样水生物物种互相依存形成系统并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景观。

1 建设生态型河道的要求和特征

1.1要求

生态型河道是符合防洪除涝安全要求的除害兴利工程。作为工程,安全始终是第1位的。生态型河道建设并不是要求我们刻意地追求某种形式,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概地排斥硬质工程,而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形成河道形态的简洁朴素、自然通畅、水质改善、水体调活的局面。

1.2特征

(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 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形态的必然结果。水利建设发展历来是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低级的吃饭农业发展到温饱农业;由温饱型向综合发展的小康式的农业,又发展到种源、生态、装备的现代化农业。水利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服务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20世纪的80年代以前,我们注重的是水利工程建设,而很少考虑水利工程与自然的协调,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整治河道的方式似乎已经定格成为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追求豪华洋派,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投资规模日益庞大,河道整治出现了新的“硬伤”。于是,生态型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问题。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当是生态的。生态型河道建设更多的强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在水利建设中对河道整治做到江河不能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注重生态河流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现代社会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生态型河道本身就是一种景观。水景观建设是与城市的现代化相联系且密不可分的,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概念不再以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为唯一指标,应当体现生态、人文、活力。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 生态型河道建设涉及问题

建设生态型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安全与景观、需要与可能的关系。

3.1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3.2管理中的问题

生态型河道的管理更是以前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投入问题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4 参考文献

[1] 彭历.城镇河道生态化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8(30):349-350.

[2] 牛松杰.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新思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8):25,29.

[3] 胡方,杨利,赵静.论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与发展[j].山东水利,2008(6):49-51.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治理 河道演变 流域环境系统

1 绪论

江河流域多是开放的复杂环境巨系统。从地貌学的角度而言,该系统是由以坡面为主的能力聚集区子系统和以河道为主的能量及物质输移通道子系统构成的。水土保持治理不仅会对坡面生态环境变化产生影响,而且对下游河道的演变也会有很大作用,就是说,在流域环境系统下,水土保持的效应具有级联性。然而,关于后一效应问题的研究目前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山地的大规模开发,水土保持在解决江河水患和山区自然灾害中所具有的作用愈加被人们所认识。不过应当看到,水土保持是人类加诸自然环境的一种外界干预,对其必然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这种干预适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就会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增加其承载能力;反之,就难以达到治理的目的,可能会以系统性的或大局的损失换取局部或部分的利益,例如,若水土保持治理方案不合理,将对河流系统的水沙组合关系及其输移规律产生大的干扰或破坏,很可能在得到流域局部地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而造成下游河道泥沙灾害进一步加剧的局面。

目前,国内外对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例如,我国80年代提出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模式,就是我国在流域治理应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但是,就研究现状看,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壤侵蚀学科范畴,忽视了从流域整体系统出发,研究河流对流域治理的反馈响应;片面强调了水保措施在流域治理中的减沙效益,而忽视了流域治理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及水文学特性、输沙规律的影响;更多地研究水保治理对流域大时域平均意义上的产水产沙的影响,而对洪水要素影响的研究有嫌不足;只从总量上研究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效益,忽视了因措施配置方案不宜,而可能造成的不利水沙关系,使河道淤积加剧等问题。这些均属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是泥沙灾害防治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科学命题,直接涉及到制定江河治理方略及总体规划的科学决策。当前,国家对江河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视,大大加强了投资力度。同志提出了“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宏大目标。此时对有关水土保持治理效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研究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的几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2 研究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尤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甚,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以上。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近年来有增无减,如以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增加了52.9%~210.7%,且部分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也增加了30%左右[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实施了各类治理措施,在保护和改造当地的土地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减少入黄泥沙的作用。据统计,黄土高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1984年粮食总产比1979年增加了22%,其中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4省(区)所辖的122个县,1984年人均收入为1979年的3.7倍。水土流失严重的无定河流域经过20多年的治理,198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72年的近3倍。根据水文法计算,从黄河流域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治理的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利、水保工程年均拦减径流量超过10×108m3,80年代的为13.98×108m3,70年代年均拦减沙量为3.56×108t,80年代为3.95×108t[2]。

但是,就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趋势及近年来的洪灾情况看,黄河下游的泥沙灾害仍未明显减轻,甚至在诸如“96.8”洪水期间,尽管流量属中常洪水,但不少河段水位却达到或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经济损失也是建国以来最大。根据1969~1990年实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淤积量始终占其来沙量的15%左右。进入80年代以后,粗泥沙淤积量占该河段淤积总量的1/3,比80年代以前的还大32%[3]。同时,近年来该河段的淤积量占全下游淤积总量的比例有增无减。另外,根据无定河、秃尾河等黄河支流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河道冲淤变化分析,尽管经治理后取得了一定的减水减沙效益,但在有些年份其支流河道仍是淤积的。分析还表明,一些支流流域治理后,河道的水流输沙能力不一定能够增大,特别是对于粗颗粒泥沙,其输沙能力反而有所降低[4]?。

因此,从全面防治泥沙灾害的角度而言,对上述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从流域地理系统的观点来说,河流作为其中的主要子系统,其发育演变与水沙动力输送的关系极为密切,水沙条件一旦发生变化,河流必然会以河道的冲淤、形态变化作出相应的反馈调整。而且,河流的调整方向与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具有直接的关系。水土保持措施具有工程、生物等不同的类型,其减水减沙作用是不同的,有的减水效益明显,有的则减沙效益明显。不少专家研究均表明[5,6],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拦水拦沙作用具有很大差异,对流域的产水产沙量及洪水过程有不同的影响。如根据分析[5],黄河支流汾河流域水库淤地坝等治沟工程措施拦沙量占流域治理措施总拦沙量的65%,梯田、水保林等坡面治理措施拦沙量占35%,相应的拦水量分别占总拦水量的11%和89%。显然,如果在黄河中游大规模开展水利水保工程治理,不同的措施配置方案,就会使进入河道的水沙条件产生不同变化,也就直接关系到河道的冲淤演变方向。我们近期的初步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方案,减水减沙效益比是不一样,对水沙过程的改变,包括对水沙搭配的调整都是不一样的,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也相应不同。如根据多沙粗沙区个别重点支流的资料分析,只有当减水减沙效益比在某一范围时,河道的冲淤才能基本达到平衡,否则,淤积反而有所加重[8]。因此,我们必须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依据流域地貌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流域的整体研究,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只注重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经济的作用,而忽视对河流输沙及河床冲淤规律的改变效应,就难以全面解决土壤侵蚀灾害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河道淤积、水患灾害的问题,就有可能形成“减蚀不减淤”或“减沙不减淤”的局面,因此,必须对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对水沙组合及运行、河床冲淤演变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出治理下游河道淤积灾害的新途径。

坡面及沟道的水土保持治理对进入河道的水沙量及其过程的改变,实际上就是对流域系统内的能量进行了时空上的再分配,破坏了原有长期形成的河流的水动力平衡输入条件,改变了天然情况下的河流动力特性。作为一种响应,河流的能量耗散过程必然作出调整。河流能耗过程调整的方式、幅度和速率是与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系统能量分配的干扰作用大小有关的。因此,认识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冲淤调整的影响,应以分析水沙过程的改变与河流动力特性的调整作为基础和依据,这也是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合理性的理论前提。

从河流系统来说,流域坡面的产水产沙及河道的演变调整是能量耗散的两个子过程,而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着重注意的是前一过程的变化,忽视了作为流域重要子系统的河流的演变调整问题,多数仅限于流域的地理因子(如流域面积、纬度等)及地貌因子(如沟壑密度、植被度等)与河流径流量、输沙量的关联性的分析。关于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却很少。

流域治理干预了自然条件下流域系统能量的分配过程,引起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包括输沙水力特性)方面的变化,那么,作为能量耗散的主要形式,河床冲淤演变趋势亦将进行调整。如对黄河支流皇甫川流域资料统计分析,该流域从60年代以来,各时期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比例均有差异(表1),相应地,河流能量(单位时间动量)与河道的冲淤量关系也有所变化(图1),根据对河道发生冲刷的平均情况初步分析,其变化关系与坝地、草地的面积比(单项面积与总治理面积的比值)显得较为密切。另外,不同年代的单位水流动量的冲刷量是逐年减小的,至90年代稍有回升(图2)。根据统计[9],从50年代至90年代,汛期降水量、汛期径流量及洪水径流量年内分配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说外界输入流域系统内的能量过程变化并不大,这显然是与输至河流的能量过程及水流的动力特性变化有关的。可见,河流系统的能量变化对河道的冲淤演变趋势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认识流域治理对河床演变规律的影响,对确定江河治理的规划设计及治理方略均是极为重要的。

表1 皇甫川流域不同时期水保措施面积统计表

Area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uangfuchuan atershed

3.3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流水文学特性的影响

主要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目前,不少专家认为水土保持治理对一般洪水有明显的影响,可使洪水过程趋于坦化,洪峰流量减小,历时加长。但对大洪水尤其对特大洪水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及影响多大等需要研究,这不仅对认识下游河道的演变趋势是必要的,而且对制定下游的防洪宏观决策和规划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3.4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的冲淤演变影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主要有:流域产水产沙与河道冲淤演变的关系、流域治理后河床冲淤变化、横断面形态调整、纵剖面调整等等,及其与流域治理的关系。

在大的流域自然地理系统中,一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决定着特定的河流演变规律,这种演变规律实质上是河流为适应集水区内各种地理环境因子繁纷复杂演化过程的一种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就是说,河流的性质和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流域控制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共同决定着河流的水文泥沙特征、河道形态特征和演变趋势。

尤其对于黄河这类含沙量大的河流,其下游河道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在具有中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理背景下经漫长时期形成的,一旦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不仅直接改变了土壤侵蚀的环境演化过程,还必然使径流量及其过程受到调蓄或干扰。而正如上述,在流域环境系统行为中存在着集水与产沙、供水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当水土保持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后,流域环境系统的行为将逾越这种阈,各项控制因子演变过程将处于一种突变性的振荡态势,不过,这种演变过程却又总是力求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建立相应的阈。各级支流是直接受到感应的第一层次。因此,分析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影响的科学关键点是搞清水保措施与产沙、产水产沙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关系,并以支流作为基本层次,研究下游河道演变对水土保持治理的反馈响应。

3.5 水土保持治理方案的河流效应约束参数的研究

从流域环境系统的观点,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目标应获得三方面的效益,即防治土壤侵蚀效益、农业增产效益及减少河道泥沙淤积灾害效益(或作用),而这三方面的效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受约于流域系统整体稳定运行的要求。事实上只有此,才可能实现整体流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减少土壤侵蚀效益及农业增产效益的约束参数已有不少研究,但如何选择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效益或水土保持治理的河流效应的约束参数需开展研究,同时,关于河流效应同其它效应间的关系以及在考虑河流效应约束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体系的比选原理及依据也是应开展研究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 席承藩,徐琪,马毅杰,等。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 科学出版社,1994.

[2] 张胜利,李倬,赵文林,等。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3] 赵业安,周文浩,费祥俊,胡春宏,等。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4] Yao Wenyi, Zhang Suiye. Management in Transportation of Suspended Load in Heavy Sediment Laden Rivers. 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rehensive Watershed Management(ISWM-’98). Parent Documentation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98, 205~212.

[5] 唐克丽,熊贵枢,梁季阳,等。 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5~209.

[6] 熊贵枢。黄河上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的作用。人民黄河,1986,(4).

[7] 曹素滨,贾汉彭,刘潇。山西省汾河水库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泥沙与径流变化初探。泥沙研究, 1998,(4):1~7.

[8] 姚文艺,张胜利。黄河中游秃尾河流域治理对河道冲淤演变影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2):7~22.

[9] 内蒙古伊克昭盟水土保持办公室。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1998.

[10] L. Yilmaz. Effect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on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erhensive Wateshed Management (ISWM-’98). Parent Documentation Publishing House,1998, PP:194~203.

[11] T. Stott and S.Matks. Bank Erosion and Suspended Sediment Dynamics:Responses to Timber Harvesting in Mid-Wales, uk. 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rehensive Watershed Management(ISWM-'98), Parent Document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8; PP:213~220.

[12] 张仁,程秀文,熊贵枢,倪晋仁,等。拦减粗泥沙对黄河河道冲淤变化影响。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行洪;明渠;水深;流量

ˎ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egion needs more and more building materials, such as cement, lime and other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convenient for water and local materials, these enterprises are generally selected on near the river, level off hill terrain ditch.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terrain, conform to the planning establishment, typically for factory location curved river diversions. Introduce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finally designed for flood discharge in river channel, for the project smooth implementation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Key words: flood passage; Open channel; The depth of the water; traffic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南江县水洞乡黄龙村拟建海螺水泥厂,为了按照规划布置厂址,现需对黄龙村河道进行改道处理。

拟建厂址原料区域河段为上游河段,河道呈S型。河床为乱石,断面呈“V”型,河谷狭窄,两岸为植被较好的山坡。拟改河道位于弯道,对原河道截弯取直。

拟建厂址中间河段基本顺直。河道右岸有简易堡坎,堡坎以上一级阶地上分布有农田。河道左岸由乱石组成,岸边一级阶地上南江镇到黄泥村的村道公路沿河走向从区内通过。左侧岸坡较为较开阔,断面呈“U”型,低水河面宽5~15m之间。本工程厂房位于地势相对开阔的左岸。

拟建厂址厂前区河段为下游河段,河道呈S型。河床为乱石,断面呈“U”型,河谷狭窄,两岸为植被较好的陡坡。拟改河道位于弯道,将原河道向右岸偏移。

2、设计洪水

1、设计暴雨

由于水洞乡黄龙村上游无实测水文资料,本次采用相距项目4.9公里的桥坝雨量站资料作为该工程设计依据,桥坝雨量站具有连续34年的观测资料,包含了丰、平、枯水期,故所采用的雨量资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代表性。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标准和海螺水泥厂属中型企业规模确定,该河断设计洪水频率为50年一遇。对桥坝雨量站年最大24小时暴雨进行排频计算,采用P-Ⅲ型曲线进行适线确定统计参数,均值为112mm,CV=0.59,CV/CS=3.5,计算出该站最大24小时50年一遇设计暴雨为305.6mm。

2、设计洪峰流量

计算河道断面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中的推理公式法,进行暴雨洪水计算。

①计算公式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公式为:

Qm=0.278(SpΨ/Jn)F

当tc≥τ时,Ψ=1-(µ/S) Jn

当tc

式中Qm――设计洪峰流量(m3/s);Ψ――洪峰径流系数,查图;Sp――设计频率的雨力(mm/h);J――汇流时间(h);n――暴雨衰减指数; F――流域面积(km2);µ――损失参数;tc――产流历时(h)。

②河流特征数据

河流特征数据采用南江县5万分之一地图册,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级量算,得到分析断面以上流域集水面积为21.6km2、河长6.49km、工程断面以上平均坡降43.8‰。

③推理公式参数及设计洪峰流量

对桥坝雨量站历年最大雨量进行排频分析计算,并结合《四川省水文手册》,在附图4-13短历时暴雨均值指数n2等值线图(t=1~24小时)上,查得水洞乡参数n2=0.622。

由于所建设项目地处盆缘山区,根据《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表3-1中第Ⅲ类,查得公式u=3.6F-0.19;表3-2的第Ⅱ汇流数:1

3河道整治分析计算

首先分析计算河道整治前在设计洪水位时,河道中应达到的正常水位高程,以及河道改建后,在确保相同频率下的洪水不得高于原水位情况下,并适当提高防洪标准,设计出河道的行洪宽度、河堤高度以及相关参数。根据本次选定断面处的设计流量、水位,工程前后有关水力要素及影响河段内若干断面的测量资料,通过水文分析计算推求整治河段设计洪水自然水面线,再利用谢才公式设计出河道整治后的断面宽度和河床两岸堡坎高度。

3.1基本原理

天然河道蜿蜒曲折,过水断面很不规则,断面形状、粗糙系数及河道底坡沿程都有变化,其水力因素十分复杂。采用水力学中河道水面线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计算各断面的水位,假定发生设计洪水时,河道水流属恒定非均匀流,水面线计算采用天然河道水位沿程变化的伯努利能量方程式:

3.2断面布置

为了全面了解和准确地分析工程处的河道行洪情况,根据断面布置的基本要求,经过实地查勘测量,综合考虑左右岸边坡的地形以及河道上的建筑物等情况,在水洞乡黄龙溪论证河段内共布设了3个计算断面,进行河道大断面的测量,断面编号从下游往上游记为1~3号。

3.3黄龙溪下游卡口控制断面水力要素的计算

1、工程下游控制断面行洪计算

由于行洪论证河段没有实测水文资料,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的推求采用曼宁公式:

计算中有关参数的采用:过水面积、水力半径是根据实测大断面资料逐级水位计算,水面比降是根据实测的现时水面比降和洪痕水面比降分析得到的,该河段的平均糙率在0.039~0.041。

2、水洞河黄龙溪卡口处设计洪水水位计算

利用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查得设计断面处的洪水水位,利用伯努利能量方程推算出中断面、上断面河道水面曲线。1、2、3号断面50年一遇洪水位分别为508.7m、510.84 m、514.63 m;河宽为22.6m、69.7 m、41.2 m;水深为3.87m、4.08m、4.20m。

3.4黄龙溪河道整治行洪分析计算成果

根据防洪标准和海螺水泥厂规模要求,现对水泥厂工作区以及职工宿舍区附近河段进行全面整治。黄龙溪河道整治长度全长约1km,共分三段,其中在水泥厂取水口下游至厂房上游有一弯道需截弯取直为第一段,直线长度约为219m;在厂房下游约500m处为职工宿舍楼区,河道弯曲,河堤较低,河道需截弯取直为第三段,直线长度约为222m,中间河段为第二段。

整治河道防洪要求,以50年一遇洪水为设防标准。分别在整治河道三段的中间断面处,按要求设计出不高于整治河道前各洪水水位情况下的明渠宽度、护堤高度以及边坡系数等水力要素。从项目安全性考虑在设计值上加上安全系数,本次分析计算结果将加上0.4m安全值,为最终设计结果,计算成果见附表和附图。

河道整治后的基本状况是:河底为砂砾石或卵石组成,床面平整,断面规整,水流通畅,截弯取直段河段顺直,从上段到下段为顺坡无逆坡现象。比降增大,糙率降低,流速增大,更利于行洪。

3.5综合结论

黄龙溪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规范了洪水的走向,加高了堤防高度,河道顺直床面平坦,河堤规整,洪水不再出现跃水、跌水、回水、死水和漫滩现象,大大增加了黄龙溪河道的行洪能力,为海螺水泥厂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黄龙溪河道整治后各段水力要素计算成果表

参考文献:

[1] 《水文普通测量规范》(SL58-93)

[2] 《河床演变及整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水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水文水利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5] 《防洪标准》(GB50201-94)

[6] 《水文年鉴编印规范》(SD244-87)

[7]《四川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发[2004]40号)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水环境建设与群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对河道水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河道整治必须从传统河道单一目标整治向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整治转变。对当前天津市东丽区河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东丽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对策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天津东丽区;水环境;河道;综合整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85;X5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328(2009)04-0025-03 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对河道水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整治必须从传统河道单一目标整治向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整治转变。目前,天津市东丽区水环境建设的水平难以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要求,河道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该区环境建设重要内容之一。 1 河道治理的基本情况 东丽区共有二级河道6 条:东减河、西减河、东河、西河、月牙河、新地河,此外还有市属河道外环河。河道总长度105.3 km,目前已完成河道治理31.9 km、未治理河道73.4 km。已完成的月牙河、外环河和津塘公路路河节点都有效地改善了河道环境,既提升了该区城市环境建设的品位,又带动了周边土地大幅增值,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东丽区加大了对水环境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该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水环境建设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1 水体污染严重 东丽区二级河道基本上是“有水皆污”,河水又黑又臭,给沿河村民生活和该区整体环境带来很大影响。造成河水黑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污水排入河道;二是河道淤积严重;三是河道水系不循环,河道自净能力差。 2.2 岸坡垃圾随意堆放 由于沿河部分居民、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建筑垃圾随处堆放现象屡禁不止,加之没有一套完整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给河道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3 河道景观建设水平低 东丽区的二级河道以前主要为农业服务,主要承担灌溉和排沥任务。河坡上杂草丛生,部分河段只种植少量树木,景观效果很差。而且,很多村队依河而建,甚至大量民房建于河坡之上,占用了防汛通道,既给该区防汛工作带来不便,又影响了河道景观建设。随着该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日益突出,急待解决。 2.4 涉及管理部门多 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拆迁安置、污水截流、防洪排涝、水源的统一调度以及日常管理等,需要水利、规划、建设、土地、市容、环保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与大力支持。 3 对策与建议 3.1 成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构 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政府成立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区主管领导挂帅,水利、建委、规划、国土、环保、市容、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协调和决定整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事项,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的指挥组织格局,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如,天津市西青区和津南区将河道治理与规划统筹考虑,区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作为成员,结合城市发展建设统一进行规划,河道规划方案由领导小组统一确定,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2 统盘规划,提高水环境整治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 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把这项工程建设好,必须科学地制定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首先,应该对规划建设进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如北京市提出了打造“健康河道、亲水河道、生态河道”,西青区提出了“五路五河”。东丽区河道改造可结合东丽湖及华明、军粮城、新立3 个新市镇,形成“一湖、三镇、五带”协调一致的生态水利体系,即东丽湖打造无污染的休闲度假会议区,华明、军粮城、新立3 个新市镇建成污水零排放的生态居住区,5 条河道打造成“水清、岸绿、船行”的5 条绿带。“一湖、三镇、五带”的实施,可进一步提高河道承载力,改善生态水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体系,达到水环境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在该区排涝规划的基础上,综合污水截流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 关键词:河道整治 规划 类型 原则 内容

论文摘要:介绍了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类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设计标准。

1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 规律 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2类型

2.1按河道 自然 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①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②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如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典型的裁弯取直治理的河道有:蜿蜒河(36.3kni)、七星河(140.5km)等。③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 发展 ,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⑧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基本原则

主要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 总结 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4主要内容

4.1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 自然 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 历史 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 规律 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还要尽量就可能引起的变化作出定量估计。这项工作一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 计算 、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4.2河道两岸社会 经济 、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城镇、工农业生产、堤防、航运等建设现状和 发展 规划的了解与分析。

4.3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4.4河道整治任务与整治措施的确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5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分析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论证防洪经济效益;sk整治后增加的航道和港口水深、改善航运水流条件、增加单位功率的拖载量、缩短船舶运输周期、提高航行安全保证率等方面,论证航运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分析对取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4.6规划实施程序的安排治河工程是动态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应在分析治河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作出轮廓安排,以减少整治难度,节约投资。

5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5.2整治线。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的平面轮廓线,称河道整治线。平原河道整治线分洪水河槽整治线、中水河槽整治线和枯水河槽整治线,其中对河势起控制作用的是中水河槽整治线。洪水河槽整治线即两岸堤防的平面轮廓线。堤线与主河槽岸线之间需根据宣泄设计洪水和防止堤岸冲刷的需要留足滩地宽度。

中水河槽整治线一般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曲线之间以适当长度的直线连接。对不能形成单一河槽的游荡型、分叉型河道,其主流线也应为曲率适度的连续曲线。中水河槽整治线的弯曲半径和曲线间直线段的长度,通常可参照邻近的优良河段确定。一般最小弯曲半径为河道直线段平滩河宽的4—9倍,曲线段问直线段长度为该段平滩河宽的1~3倍,通航河道还要考虑通航要求。在中水河槽整治线的基础上,根据航道和取水建筑物的要求,利用稳定的深槽、边滩或江心洲,设计枯水河槽整治线。为保持航道稳定,要求整治后枯水河槽的流向与中、洪水河槽的交角不大。枯水河槽的弯曲半径和曲线段间直线段的长度,可参照邻近的优良河段选定,其数值一般小于中水河槽整治线。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建设生态区、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以河(道)带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管理、带改造、带建设,加快城市更新”的生态治理观,努力打造亲水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整治目标

以“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拆违、文化”为重点,通过综合整治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力争到2010年,绕城公路以内的河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要求;到2012年,绕城公路以内的河道水质三分之一达到IV类要求。

三、整治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要与截污纳管、城中村改造、环境治理相结合,与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以民为本、因河制宜、自然和谐、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区河道整治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按照统一的规划、统一的标准,由各相关主体分步实施。

三、整治范围、标准和时间

(一)整治范围

整治的范围为绕城线以内的155条河道,总长284公里,其中1公里以上河道89条。整治范围内的河道分城区河道和城郊河道两部分。

1、城区河道:包括城区区块(东至新城路、南至南二路、西至风情大道、北至北塘河的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块和湘湖区块的河道。

2、城郊河道:绕城公路内除城区河道以外的其它所有河道为城郊河道。

(二)整治内容和标准

按整治范围划分,分城区河道和城郊河道两个整治等级。

1、城区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截污、护岸、疏浚、引水、绿化、管理、拆违、文化等整治内容,以体现河道的生态性与亲水性为整治宗旨。

2、城郊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护岸、疏浚、引水、绿化、管理、拆违等整治内容,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整治工作。

集镇建成区河道有条件的按城区河道实施整治。

(三)整治时间

从*年开始,二至三年内完成城区河道整治,五年内完成城郊河道整治。以此为目标,促进全区河道的整治。

四、整治工作分工及工作职责

(一)整治工作分工

在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城区河道由区建设局负责实施整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湘湖区块内的城区河道,在区建设局的协调管理下,分别由开发区管委会和湘湖管委会实施整治。

城郊河道由区农水局负责统一协调管理,分级实施。

(二)工作职责

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区综保工程计划,督促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参与区所有综保工程的设计方案会审;负责编制考核和奖励办法;负责组织例会及考核工作;参与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负责综保工程有关文件、简报、信息的编印、发送等工作;负责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区建设局:负责处理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实施城区区块的城区河道整治;负责协调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湖区块的城区河道整治。

区农水局:负责做好城郊河道的统一协调管理工作;负责对河道引配水方案的制定和落实。

区水务集团:负责对河道整治范围内截污纳管工作的调查及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同步实施截污纳管工程。

区环保局:负责制定污染源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未截污纳管单位的废水排放的监管工作,监督其限期并网或达标排放;加强对未截污纳管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

区城管执法局:负责河道综保工程实施范围内非法侵占河道、违章建筑等城市管理执法查处工作。

工商萧山分局:配合环保、城管执法等部门对非法排放的服务业经营户进行整治。

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湘湖管委会:在区河道整治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负责做好本区块内的河道整治工作。

区河道整治领导小组的其它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克难攻坚,优质高效地完成河道综保工程。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4篇

Abstract:The water system in Xiaoshan District can be divided into: Southern hilly and valley plain, plain water network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Plains for the artificial river, showing lattice-like distribution.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very conspicuous. Therefore, the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regard improv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as a key task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Eleventh Five-Year Plan", objectives are cleared 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regulation and the river after renovation have quietly become a scenic lin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关键词:河道整治;改善水环境;萧山区

Key words:river regulation;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Xiao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57-01

1萧山区及其河道概况

1.1 南部水系以浦阳江为干流,其它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境内浦阳江主流长149.7公里,流域面积3451.5平方公里。其它有永兴河、凰桐江、进化溪、径游江等主要支流。

1.2 中部水系是以西江塘以东,北海塘以南地区,河流湖泊呈网状分布。主要有西小江、萧绍运河、南门江、湘湖、白马湖等。

1.3 北部水系是以北海塘以北的南沙灌区和围垦地区,为人工河网水系,共有人工开挖的南北、东西向纵横交叉的大小河道326条,总长841.7公里。

2河道整治的必要性

2.1 河道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河道是水的重要载体,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地区,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大多都是在江河之畔建城发展。临江近河,不仅有经济发展供水用水之利,舟楫航运交通之便,而且还有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

2.2 河道水环境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萧山区河道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原水网地域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在不断恶化,工业废水的违规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所产生的残液,生活垃圾胡乱倾倒所造成的污染,使河道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水质不断恶化;二是主要骨干河道严重淤积,行洪排涝严重不畅,从现有河道现状调查看,河床淤积平均高度达1米以上。在不少地段,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有河道水系遭到的破坏已使这一地区的防洪排涝受到严重影响;三是行洪排涝的主要骨干河道被任意侵占设障,一些沿河居民和企业,任意侵占河道,堆放杂物,建设临时用房,严重侵占河道空间,使得河道周边环境存在着脏、乱、差,直接影响河道水环境。

2.3 水环境和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萧山区地域多为平原水网地带,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涌入,使之以往清澈明净的河水已不复可见,有着丰富水资源的江南水乡,却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性水荒。河道的生态环境已不能自我调节,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改善水环境整治河道,已刻不容缓。

3河道整治的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3.1 明确整治目标根据水环境正常,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全区河道综合整治思路。区委区政府决定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体目标,区政府出台了《萧山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意见》,从2008年起,集中开展全区农村河道整治建设,通过整治,使全社会爱水、护水、治水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高,河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行洪排涝畅通,生态环境良好和河道水系格局。

3.2 确定整治方法农村河道整治以“一河一方案”整治为原则,主要分三类开展实施:一是根据《萧山区河道整治规划》(萧政发[2003]105号)确定8横8纵主要排涝河道为骨干河道,通过骨干河道整治,形成全区防排涝、调配水源的主要通道。二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河道示范镇,示范村等河道综合整治示范亮点工程,把河道整治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树立新品亮点,打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农村新环境。三是以集镇、主干道周边为主,实施其它河道的综合整治。

3.3 河道整治的内容护岸:通过新建、整修、补缺、提高、保护等措施,对整治范围内的河道按规划进行护岸、加固。根据河道输水要求和现有实际情况基本确定六种结构断面形式,即斜坡式护岸、叠砌式护岸、木桩式护岸、直立式条石饰面护岸(直立式护岸)、自然坡式护岸和老挡墙整修式等六种护岸加固形式。绿化:河岸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绿化,根据条件可能,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修建沿河通河道路,努力使河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人。清淤: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和淤积情况,开展河道清淤工作,进一步增加河道蓄水量,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清面:全面清除河道及岸边堆积的垃圾杂物,改善河容河貌,确保整治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清障:清除河道内阻水障碍物和各类拦渔设施,保障水顺畅。依法制止沿河建房、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为河道建设、管理创造外部条件。

4.4 护岸加固的标准河道建设以恢复和强化河道行洪、排涝、输水、航运等综合功能,稳定河势,改善水环境为目标,适应河道的自然性、安全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为要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以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农村河道整治以“全河段整治”为原则,护岸结构应根据河道地形地质,实际功能需求不同,基本采用6种护岸结构断面形式:即斜坡式、自然坡式、木桩式、直立式、叠砌式、老挡墙整修式。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黄河;河道;软约束;芦竹

黄河是世界上少见的多泥沙河流,凡是存在堤防的下游河道、河槽均是中上游泥沙不断输移、淤积延伸形成的。主河槽的河相变化和调整也是在原已有河床质上进行。历代治黄专家大多数认为,无论是宏观的治黄方略,还是微观的工程措施,都把以稳定现行河道作为黄河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在黄河三角洲从事水利工作十几年,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提出“石方圬工工程硬约束控制河道节点,植被护岸软约束固定顺直段河槽。”的综合治理观点,期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稳定下游河道,进而达到稳定河道,长治久安的目的。

一、 设想由来

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殿魁在《论黄河的本质、主要矛盾及根治对策》一文,对黄河的本质论述为在一定能量推动并在三种主要约束之下的流体运动,笔者持认同观点。其中第二种约束是黄河滩地乔、灌、草结合的生物约束,即软约束。他建议在河口河段开展三约束理论指导下的河道治理试验为黄河治理提供参考。文中还提出了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疏浚破门、植被定槽的具体措施。

自2002年,从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小面积试种芦竹取得成功,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企业的重视。从经济效益来说,它是造纸行业替代木浆生产高档纸的上好原料;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芦竹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用于堤坝防护、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明显。

笔者设想,在黄河河道主槽岸坡人工引种芦竹,通过芦竹根系的固土作用维持主河槽河相关系,与圬工工程相互配合达到稳定河槽和河道的目的。

二、芦竹介绍

芦竹,英文名称为Arundo donaxl,亦称“荻芦竹”,江苇,旱地芦苇,乔本科,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芦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起辽宁,南至广西,生产最多的是江浙一带。芦竹的适应能力很强,也易于繁殖,三年生芦竹根每平方米35公斤左右。它即耐寒又耐热,即耐旱又耐涝,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在水肥条件好的大田种植,产量会有大幅度提高。

芦竹的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3吨/亩每年,高的可达5吨/亩每年。可制得纸浆1.25~2.25吨,如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栽培管理,产量还会大幅提高。芦竹可以生产优质的高级纸浆,造出的纸强度大,光洁度好,易于漂白。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造纸原料和优美的旅游景观植物。

从芦竹中可以提取普通纤维素(出浆率45~50%)和纯纤维素(95~97%),戊聚糖(2.4%),以及在没有木质素条件下的灰分(0.1%)这种半成品适合加工人造丝、汽车轮胎帘子线,及各种硬板纸,书写纸、印刷纸、纺织粘胶丝、纤维板和硬压板,在化学加工过程中还可提取饲料蛋白酵母、酒精和糠醛。

三、设想方案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槽整治和滩地整治,而河槽整治历来就是河道整治的重点。而对滩地、滩岸、除硬约束工程已有和规划实施位置之外的顺治河段、未实施工程段没有任何考虑。

河道整治工程的完善为河道的基本稳定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无约束河段的演变,也不遵从已认识的规律,有的变化不可逆转,也进一步影响到河道整治的大局,比如说整治河宽B,无约束河段按照规划应该维持在设计宽度,但是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使无约束河段的变化超出硬约束的控制范围,或达不到理想状况,从而使硬约束工程措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甚至失效。假设采取一种措施固定无工程硬约束段,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与硬约束工程共同发挥作用,则河道整治应该能够更快更好的达到预期目的。

四、 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主要包括:汛期的抗冲刷性、抗波浪破坏性;芦竹的耐水性;平时的维护管理、及时补种保持完整性。

抗冲刷性: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维护管理,芦竹根系深入岸坡土壤,根据黄河三角洲种植芦竹的经验,根系深度是40-60厘米,固定土壤效果显著。预备实施软约束的河段、河岸按照水流流速大小,可分为缓流段和急流段,大部分河岸处于缓流段上,河道主泓不会位于岸边,少部分处于急流段,一般是硬约束工程的上下游少部分岸段。针对这两种情况可以两种不同的实施方案。方案一可以在缓流段直接整理岸坡按规划设计种植芦竹根。方案二可以在急流段结合采用软料护岸埋设芦竹根和芦竹茎干的办法远近期结合解决。采用软料可以解决短期内水流过快造成的冲刷、坍塌,远期芦竹长成就可以发挥作用。几个生长期过后,就不再需要投入精力管理。

冻害的防止:根据有关资料和黄河三角洲种植经验,芦竹越冬没有问题。

风浪破坏:黄河洪水期间一般不会有大风天气,况且下游主槽河道宽度一般500余米,吹程较小,波浪作用不大,可暂不于考虑。

芦竹的耐水性:芦竹喜湿但不喜水,长期的浸泡肯定不利于其生长,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河网岸边的水中的或紧靠的芦竹,虽生长茂密,但是单株茎干长度、直径均不如再靠上的的植株。黄河下游河道来水季节性强,历时较短,植株长成后部分浸泡时间有限,不会造成巨大影响。

五、经济可行性

芦竹作为一种造纸业原料,有它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如果在大田精细管理亩产量可达三吨,毛收入约在1200元。随着造纸业对原料需求的转变,芦竹会成为一种主要原料,又很好的发展前景。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较多,种植芦竹是一个上好选择。黄河岸边土壤、水利条件要优于其他地方,如果在此措施下,稳定了河槽,不仅保证了滩地上其他农作物的经济产量的获得,同时自身也有经济效益存在,既可以当做原料卖出,又可以当做防汛抢险软料使用和储备,还可以进行其他形式的深加工。经济可行。

六、政策需求和社会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