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经济评价

0.引言

城市河道生态整治需要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估,经济评价指标是有效衡量河道治理效果的指标,经济评价方式是针对河道整治中的投资与效益等内容进行评估的有效模式,有助于我国有关部门及时调整城市河道生态整治策略。各城市要根据城市河道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经济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评价体系,指标要全面,要有层次性。将健全的经济评价方法应用于城市河道整治效果的评价,有助于为环境生态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河道整治经济评价的意义

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整治,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充分发挥河道的调节作用。很多城市的河道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娱乐场所开放,建立亲水平台和公园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娱乐和休闲游览场所。河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河道整治有助于推动周边沿线经济的发展,河道水质改善和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周围房产的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效益。

做好河道生态整治的经济评价是有效评估河道整治效果的依据,可以有效预测河道整治带来的效益,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河道整治会取得良好的收益。河道整治的经济评价,有助于提升评价体系的效用,有助于城市评价体系的完善,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河道整治项目经济评价分析

城市河道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整治工程的经济来源以政府拨款支持为主,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有关部门不够重视,政府筹措资金时力度不够,整治资金金额较少,于是很多河道整治工程还是要依赖银行贷款。因此,无论是政府出资还是银行贷款,或者是社会团体或企业融资,首先要对河道整治需要的资金进行系统的评估,确定河道生态整治需要的成本资金,确定其整治后的效果和可收获的效益,从而做好经济评价,做好财务分析和效益计算,为河道整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准确的参数,进而完善河道整治政策,构建河道整治的体系,河道整治经济评价的特点如下:

一是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是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工程,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出资和社会融资,有时需要银行贷款,要还本付息。很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的出让获得大量的收益,这样其经济效益十分影响,这与其他经营性质的项目又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二是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与一般防洪工程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防洪工程项目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是防洪获得的收益,还有交通改善获得的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城市河道整治工程却不同,除了上述交通改善获得的效益以外,周边土地也会随之升值,周围环境的改善也会带来一些社会效益,还有旅游资源的顺利开发带来的效益。土地升值使政府部门可以获得一部分收益,正好可以为河道整治提供大量的资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是河道整治工程面对的业主、管理部门和普通项目是有区别的,普通工程面对的业主是项目资金融合和收取利益的主体,但是城市河道整治工程的业主是负责管理工程项目的人。一般土地的出让都是由政府部门管辖的,土地的出让权归政府所有,其得到的收益也都归属政府财政部门,所以说河道整治工程的成本和收益的主体是统一的。

四是土地不是普通的商品,是具有升值价值的重要资源,土地的出让一定要经过政府部门的严格管理和控制,出让权由政府支配。由于不属于企业或社会个体的财富,所以土地的出让不用缴纳税金,河道整治工程的成本收入就是土地出让的净利润。因此在河道整治财务评价时要与一般的经营活动有区别,政府部门和工程负责部门可以不用编制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可以直接根据成本、贷款,预测所需的费用,可以变质借款还本付息表,设定财务盈利能力指标,供政府部门参考。

3.河道整治经济评价的应用

3.1了解整治项目,搜集基础资料

做好经济评价之前要先了解河道整治工程最初设计的技术方案,要了解各类经济问题的意见,评估部门要做好专题研究,要做好当地城市河道整治影响因素的分析,要分析当地的社会经济情况,要及时搜集一些基础资料,用于经济评价的计算和统计,例如工程的年运行费和市场价格资料等等。

3.2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研究

(一)效益分析

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经济评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也是河道整治工程评价中最难的部分,做好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是衡量工程项目利益和合理性的关键。评估人员要做好实际调查,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防洪、航运、岸线的利用率,要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统一于评价体系当中,要保证工程费用的计算口径一致。效益计算可以采用有效的、无对比方式增加效益值。

(二)费用分析

河道生态整治的费用主要包括投资和年运行费用两项,投资的资产主要指固定资产。这两大项目包括财务费用和影子费用两个层次,工程固定投资要根据水利部和政府部门的有关规范和程序进行定额计算;年运行费要参照工程的基础资料,按照工程投资的比例进行计算,影子费用要按照水利工程经济评价规范进行。

3.3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是衡量一项工程的效益获得能力的关键,主要分析的内容是国民经济盈利指标和敏感性分析。国民经济指标包括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三项。由于河道整治的经济评价主要的参数源于估算,所以不是十分准确,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准确性,检验数据变化对效益的影响,所以做好敏感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要将费用增加、效益减少、工期延长等元素作为变化参数。

3.3做好河道整治财务分析

做好河道整治的财务分析十分重要,这是确定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评估人员要将财务分析作为重要内容,不能忽视。首先要对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设资金筹措方案进行设计,做好资金筹措工作。其次,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做好河道整治工程运行所需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协调费用等等,进而确定工程所需的成本。再次,研究和分析河道治理工程年运行费的资金来源,力求获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好社会团体的融资工作,确保河道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2篇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

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是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进行的航道整治工作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上文中讲到河道具有防洪、排涝、航运、蓄水等功能,其作用不可小觑,进行河道治理的目的在于进行河道的有效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了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的发展。

2.2生态水利工程及其设计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2.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2.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环境影响;对策

河道治理工程可要肩负起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重要职责。但由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大量废水与废弃物排放在外,使周边水体、空气质量受到严重不利影响,因此需结合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要求,制定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1河道治理工程现状分析

河道主要有河床护坡,水体等组成,通过合理的治理手段,可使河道具备更加显著的防洪排涝功能。就目前来看,我国河道治理工程数量增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忽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在河道两侧,导致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严重损坏了河道水系统的正常循环[1]。不仅如此,对河流进行过度开发,导致河流内部生态多样性下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背道而驰。由此可见,为从根本上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积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需将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目标之一,细致分析河道治理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传统施工方式进行不断优化。

2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河道形态治理的影响

在河道形态治理期间,主要采用渠化或固化等方式,将河道原有自然形态进行改变。对河道内的水流进行控制,使河道上下游态势更加符合防洪要求。对河道断面进行几何化处理,从根本上约束河流的自然冲淤能力,使河道原有纵向及横向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此种河道形态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导致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2.2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会对周边水资源造成一定污染,部分单位将未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完善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河流中,使河道内水质不断下降。同时,工程建设也会对周边环境的小气候造成影响,使地面温度上升。通过拦截等方式储存大量水体,也会导致河道上方空气流动产生变化,空气内的能量转换能力下降。

2.3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为确保河道治理工程能够更好保护河床边界的稳定性,相关施工单位往往采取在河岸护坡涂抹防冲刷材料的方式。此些材料会直接与水体接触,导致水体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障河道治理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护坡处理期间还会采取河床硬化措施,导致河床自身的过水性及多孔性下降,河岸周边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水分。

3河道治理工程环境保护对策

3.1创新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理念

在原有河道治理工程改造技术基础上,运用更加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从根本上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河流具体情况与特征,明确河流自然形态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与干扰程度。细致分析课程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区域利益共存为原则,更好实现生态环境长远发展目标。做好河道治理规划工作,确保河道治理施工方案能够更好满足河道自然发展需求,顺应河道具体走向布置工程结构。注重控制河道整治的面积与范围,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河道布局边界,从根本上控制河道治理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程度[3]。划分出河道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注重保护此地区的环境完整性,从根本上降低工程建设环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严禁利用自然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确保河流治理工程能够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符。

3.2应用先进整治手段

通过在河道治理工程开展期间应用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从根本上保护周边水土资源。切实提升工程施工方案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选择对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性较小的施工技术与设备。注重对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监管,细致评估工程各建设环节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在保障河流治理工程各项功能符合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注重河道治理施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施工人员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维护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河道治理工程的开展效益,为周边居民与水生物打造出更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不仅如此,在河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需加强施工监督力度,防止污水及污染物随意排放。利用先进工艺将污水进行二次处理,从根本上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控制工程实施成本。

3.3做好水生物调控工作

为确保水生物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需在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期间开展生物协调、补充水量等工作,保护水生物原有生存环境。在河道内部放养鱼、虾等水生物,通过充分发挥出水生物的滤食作用,使受污染的水体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正常。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水量等方式增大河流流量,稀释河流内部污染物,从根本上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大众的用水需求。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流域河道 防洪堤坝 人工湿地 治理方案

现阶段,各个地区有许多小流域河道作为该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基础正在使用,河道流经范围较小且水量不大,多为冰雪融化或山泉渗滤而形成的水源,在严重干旱时可能干涸。因水资源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匮乏可能导致区域生产、生活受限,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小流域河道面临的问题是缺少资金维护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重视,一些地区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水直接排放至小流域河道中,形成脏水河道,丧失了提供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并加剧了小流域地区水土资源的恶化。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

回顾小流域河道治理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探索,并在陕西、山西等地区开展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河道治理试验,这可以说是我国开展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1956年,支毛沟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得到了进一步肯定,黄河水利委员会将这一经验逐步推广到全流域的水利治理工作中。进入上世纪60年代后,我国水土资源生态治理工作逐渐转向以农田建设为核心的时期,开始将水、堤坝、梯田、滩地等工程作为主要治理对象,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但因缺乏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可行方案,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上世纪70年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人员总结和以往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及教训,逐渐认识到以小流域河道为单元维护水土资源的成效和实践意义。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在量和质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改观,不仅有一定的治理规模,且群众基础十分广泛,一批效益显著的河道治理工程成为建设典型在各地区推广、借鉴。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也面临着新的困惑和挑战,使小流域河道治理的总体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也受到了较大影响。面对上述问题,各地区总结多年的小流域河道治理经验,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治理的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拓展出一条发展水资源保持特色产业的道路,并不断付诸实践,使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逐步纳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

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技术与方案

1、防洪堤坝

现阶段河道治理防洪标准要求,农田防洪按照每5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村庄则按照每10年一遇暴雨的标准设计,城镇按照20年的标准进行设计。小流域河道的治理,通常情况下,同一条流域内采用统一的防洪标准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其次要根据近几年的天气变化,如暴雨发生几率大,成灾因素显著,则防洪标准也要进行相应提升。最后小流域河道的截弯取直要从河道的坡降、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分析。

如上图所示,在修建防洪堤坝时,设计必须按照相关建设标准,制定如图2的施工设计图纸,因为工程开工必须建立在施工图纸的基础之上进行,在开工前,还应当依据所修建河流的地形特征,参照施工设计方案,制定出相关的效果图,让整个整个工程最后能达到的效果直观的体现在人们的眼前,最后参照图一的模式开始进行施工

防洪堤坝作为小流域河道治理的主要建筑物,需要按照小流域河道洪灾特点进行设计,并符合堤坝“防冲不防淹”的建设原则。在实际工程运行中应注意在同一设计过水流量下,需结合两岸的高程考虑河床被降、河床糙率、河床宽度、防洪堤坝高度等进行经济比较,尽量降低堤身高度。同时防洪堤坝的波浪爬高与安全超高要根据河床坡降确定。

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人工建设和监督控制的同沼泽相类似的湿地类型,其主要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方面的协作作用,实现对区域污水进行净化的新型生态工艺。人工湿地在改善水质方面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利用湿地改善区域水质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在污水排放的过程中,湿地就开始对水质进行净化,如果污水直接或间接的排放到洼地中,也会加速湿地的形成,从而构建成一种天然的污水净化工程。直至今天,单独的房屋住所和乡村农产所排放出的生产、生活污水还在居住地附近通过沟渠等设施进行过滤处理,并在污水排放地形成典型的湿地。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人工湿地或人工规划建造的湿地都包含透水性机制、易在饱和水与厌氧基质中生产的植物、水体、具有好氧和兼氧或厌氧的微生物、无脊椎或脊椎动物这五个部分。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一种有一定长宽比和地面坡度的哇池中,由土壤、填料混合而成的填料床。生产或生活污水在床体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流动,床体表面由成活率高、生命周期长、抗水性优良并具有一定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特有的动植物生态体系,对污水与废水进行系统处理,使水源得意再利用,与此同时,湿地中的水生植物也可用于经济生产,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3、多目标、多功能治理方案

当前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应逐渐向“高、深、细”的方向发展,满足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蓄水保土能力,力争达到高治理、高开发、高产出的治理要求。同时确保小流域河道治理和发展的一体化,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使治理方案最大限度的优化,促进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在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和维护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育合理总结,做好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资料的管理。基于小流域河道的综合治理模式,现阶段区域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由林粮草立体种植、有机废物循环利用、桑基鱼塘等子模式向种植、养殖、有机循环利用的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发展,以取得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使小流域河道得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作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数十年来在防治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宝贵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小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小流域河道的治理是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小流域河道的治理,减缓了水土流失速度,改善了区域经济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张淼,查轩.红壤侵蚀退化地综合治理范式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4).

[2].聂碧娟,林敬兰,赵会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3).

[3].朱晓柯.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做法[J].人民长江,2009(8).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功能区;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72-01

水是城市的灵魂,人依水而生,城得水而灵。现代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水系既发挥着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等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及居民精神的依托。从而对水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加强。水―具有生态环境、空间景观和文化心理等综合价值,对凸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识别性、提升综合环境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黑臭水体整治背景

城市水环境的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改善城市黑臭水体。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

2、黑臭水体治理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尊重本底自然条件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秉承“人―水―城”和谐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格局构建、水安全措施保障、水文化整合传承、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指数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安全保障。

2.1 治理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遵循城市水系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系统性和特色文化性原则。既要全面考虑防洪、除涝、降渍、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等各项水利目标,也要兼顾水生态修复、交通航运、旅游开发、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要求。注重水资源水环境容量资源、水域与岸线资源等河道相关资源的集约开发、节约利用、管制使用,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高效并与河道保护相协调。

(2)畅通水系、发挥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疏浚局部卡口、束窄段,以及现有泵站、闸坝,通过调度手段畅通水流,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用地布局要求,适当新增、拓浚河道,合理调整河道功能,完善现有水系布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突出重点。突出骨干河道、重点区域的保护和治理,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城市排水、排污口整合方面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水和谐,彰显城市水文化的传承与鉴赏。创建城市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

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

黑臭水体治理主要分为六个步骤:调查与分析、问题识别、整治方案、重点项目、完成目标。

调查分析包括现状调查:水系水文、水环境、水生态、市政设施、污染源、景观绿化、历史文化等;规划梳理:总体规划、水功能区划、绿地系统、防洪排涝、排水规划等。

问题识别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重点,是提出整治方案的重点。水环境问题识别包括确定水功能区,查找污染源,计算环境容量;水生态问题识别需认清城市水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河栖息地;水安全问题识别重点是城市防洪排涝和水系沟通。水文化和水资源则要搞清城市水系格局,历史文脉以及城市过境水、雨水利用、污水再生状况等。

在调查分析与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和重点项目,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分类。水环境工程:管网截污、污染源控制、生态补水、水系贯通;水生态工程:生态修复、雨洪收集、城市湖泊恢复、控制初雨、增加海绵体;水安全工程:分流排洪、完善防洪围堰、疏通水系、增加排涝能力;水文化工程:梳理文脉、确定主题、构建体系、多彩文化施策、分类整治;水资源工程: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中水回收利用。

4、黑臭水体治理思路

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贯彻“全区域统筹、全方位治理、全过程控制”的总体方针,遵循“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污染削除原则,按照城市的分区策略,根据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对河道分级,在水环境现状调查及污染源解析基础上对河道进行分类,并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依据确定治理目标,提出分级管控、分片治理、因河施策、分期实施的系统治理思路,全面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1)分级管控

按照城市水系格局和规划,将区域内水体进行分级:饮用水源地、过境河流、城市内河以及城市封闭水体。对不同水体提出相应管控措施:为重点管控区,划分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进行重点管控:重点加强城区污染源管控,逐步完善上游污染治理;城市内河及封闭水体:完善“河长制”,消除城区污水直排现象。

(2)分片治理

根据水系和黑臭水体分布特点,将规划区划分为多个片区,并根据汇水区域和水系连通进一步细分为治理单元,最终将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及工程措施落实到各个治理单元。

(3)因河施策

根据水体污染来源和污染因子特点,分配污染物削减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措施,,水质较好水体以生态修复为主,水质较差河流以“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措施进行治理。

5、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研究

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环境功能区划,将城市的河道作为对象,按照水环境现状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将城市地面水水域分类。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划定城区主要河道水功能与水质目标。

根据主要河流现有的水文参数及水质监测数据,参照水质目标,城区景观河流选用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水文条件,入河控制量计算执行《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8-2010),计算指标为COD、氨氮、TP。

6、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治理是对城市防洪、供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城市河湖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能显著提高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从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维护流域的生态安全。社会效益:美化人居环境,创造人与自然交流的机会;生态科普,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源,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发展;传承历史文化,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优化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促进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吸引投资,拉动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建设必要性;措施

河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通过纵横分布的河网将水分以及养料输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河流极其周边的环境往往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局部生态系统,对于周边生态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历史上人类的早期文明就是发源于河流的两岸。除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之外,河流还为人们提供饮水、灌溉、运输、发电等便利,维系这人类经济的发展以及正常的生活,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河流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河流的使用也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过度取水、水质污染都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导致河道干涸、萎缩、污染。人们开始反思河道建设工作,从而提出了生态河道建设的新理念。

1 生态河道

1.1 内涵

生态河道就是河道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可以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而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处。在河道建设过程当中,充分贯彻生态河道的理念,在使河道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于河道所处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我恢复的功能,从而使人类和河道以及周围的生态系统能够和谐共处。生态河道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生态河道的建设,使河道既具备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2 建设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生态河道的建设正是符合上述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恢复河道的排涝、航运功能,从而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同时还要改善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水质,使河道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3 建设特征

1.3.1 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河道建设中应该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设之前通过科学的论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各种浪费以及污染问题。通过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河道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便利以及生态环境上的益处。

1.3.2 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

传统的河道建设无论是施工过程还是日后的维护和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河道的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建设过程当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保证整个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尽可能的减少硬化工程。使用本地常见的植物进行绿化,从而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1.3.3 提倡渐进式的生态河道整治

河道的生态恢复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生态河道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律,不能够急功近利,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功能,这样不仅仅可以减少投资,同时也能够得到最佳的效果,避免人为干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

2 生态河道建设基本要求

生态河道建设要求在河道治理中注重生态效应建设,形成具有生命力、适合自然生存的状态,既要适宜人类生存,又要适合动植物生长、栖息。一是必须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积量。水面率和水体容积量是水环境和水体承载能力的最基本条件,足够的水面率是保证空气、水分流通、能量交换的条件,足够的水体容积量既是行洪输水、航运等的需要,也是进行水体流动、循环与交换的必要条件。二是对水质的要求是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流势必须富于变化,动中有静,生动和谐。三是河道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四是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与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河道纵向应尽量保留原有蜿蜒曲折的形态,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自然景象,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避免“裁弯取直”。五是生态河道必须有抵御洪水冲刷的能力。

3 生态河道建设措施

3.1 提高河道管理水平

生态型河道管理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二是落实管理经费。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2 加大河道综合治理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疏浚、河流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二是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注重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途径再去营造景观。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要当前特别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

3.3 河道建设投入多元化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这部分投入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二是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带有公益性意义,是自愿的。三是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其他受益企业和个人按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参考文献:

[1]徐芳,岳红艳. 生态型护岸及其发展前景[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5, (05) .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8篇

一、遵循原则

1.防洪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社会效益。河道生态建设工程要在确保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突出生态性、亲水性和景观性,顺应河道自然的形态,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治理。对不同河流、河段(城市与乡村河段、干流与支流、凹岸与凸岸等),要根据河道功能和河道土质的不同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因河制宜,注重形式多样化,走出一条人水和谐的新路子。

3.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河道生态建设要以河流、地域为单位,兼顾林业、畜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建成构件结构合理、效果明显的生态防护体系,构建典型示范区,积极探索和积累经验,以点代面,全面铺开。

4.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与河流水质污染治理项目有机结合,同时要有利于河道滩地种植结构调整,充分体现流畅、岸绿、景美、生态。

5.依靠科技,注重实效,节省工程投资。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充分利用省补助资金进行重点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河道生态建设,同时还要结合地区流域中长期规划,避免重复投资。

二、治理范围、时间、任务及整治目标

1.治理范围。流域面积在**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重点是大凌河、绕阳河2条大型河流;其他河流的城市段及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

2.治理时间。在20**~20**年完成绕阳河、大凌河锦州段河道生态建设任务;在20**~20**年完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建设任务。

3.治理任务。全市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治理总面积为14.8万亩,其中大凌河6.8万亩、绕阳河1.59万亩、其他河流6.41万亩。生态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7亿元,其中绕阳河、大凌河2条重点河流生态工程建设投资1.47亿元,其他河流投资2356万元。

河道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承担。省投资采取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形式,补助资金为4837万元,其中**河2条重点河流城区段补助资金**75万元、农村段补助2584万元,其他河流补助资金1178万元。其余资金根据行政区划,由市、县进行配套,配套资金可采取多种形式筹集。

4.治理目标。结合河道治理项目的实施,通过科学的河道生态治理措施,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有效遏制沙尘、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恢复和维护河道生态,使河道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

三、工作要求

1.科学规划,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河道生态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根据省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水利部门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河的生态建设规划已由省水利厅编制完成,各县(市)区要抓紧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其他河流的生态建设规划,务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并于20**年11月末前完成,市水利局负责各河流生态规划的汇总和审查工作。

2.通力合作,摸清底数。

各相关部门要树立生态理念,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生态河道建设的强大合力。土地、林业、水利部门要通力合作,尽快摸清各河流滩地的底数,区分国有、集体和个人等土地性质,根据土地性质和分类,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务于20**年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3.全民参与,积极推进河道生态建设。

根据省政府要求,2009年底前重点完成绕阳河、大凌河及其他河流的跨河桥梁上下游可视范围内的河道生态建设治理任务,各县(市)区要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按照规划要求,认真组织落实,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

4.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市水利局要对已完成的治理任务进行阶段性验收,并对完成好的县(市)区在投资上给予支持。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确保河道生态建设顺利完成,市政府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市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市水利部门负责全市各河流规划的汇总及工程建设的监督、指导、检查验收以及日常协调等工作。发改和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和落实建设配套资金,推进工程实施。国土、林业、农业部门要对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用地、林木抚育及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县(市)区也要成立河道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通过签订河道生态区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责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全社会动员,多元化参与。

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传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了解河道生态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已的系统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一是政府动员,率先垂范。各级政府要动员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河道生态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可采取共同投资建设,共同受益的联合方式推动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河道生态建设的热情。二是鼓励重点大户积极参与。20**年金城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在**河林纸一体化改革中取得近两万亩河滩地的所有权,各国有、集体林场在**河也拥有不同面积河滩林地的经营权。因此要对这些大户进行重点发动,要在水利部门的规划下对不影响行洪的宜林地、河滩地进行生态造林,充分发挥这批生力军的示范作用。三是创新思维,招商引资。河道生态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全民参与,打破市域、县域进行招商引资,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先导,吸引域外大户的积极参与。四是实行企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可通过林权改革,对投资能力弱,地块分散的经营者进行企业化运作,建立股分制经营机制,本着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对这些投资者进行资源整合。五是抓住机遇,壮大水利行业的自身力量。各级水利部门是这次河道生态建设的重要组织者,要充分抓住这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强化自身建设,把河道生态建设做为发展自身的机遇,利用行业优势充分调动职工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壮大水利行业的实力。

3.多方投资,重点扶持。

对宜农宜林河滩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生态建设新方法。在摸清地类的同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相应的承包、租赁、合作等投资形式。各县(市)区政府要牵头落实配套资金,坚持政策跟进、重点投入,对省补资金可集中使用,重点使用。

4.加强目标考核。

为确保按计划完成河道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纳入到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考核内容和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将缩减生态建设投资,并在“大禹杯”竞赛活动年度考核评比时实行一票否决。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 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本文针对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以及国际上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 中小河流;现状;治理对策;措施

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不仅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且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没有城市河流作为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景观相映衬,城市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充分展现。而且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城市河流的开发现状参差不齐,致使河道萎缩严,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 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河流现状

1.1.1 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流由于大量承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都比较严重。在主城区河段,穿堤排污管道多而乱,而且向河道排放的大多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再加上沿河两岸居民及工商企业密集,居民任意向河道倾倒残土、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使每条河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1.1.2 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不断被人为缩窄,或者是水质污染严重时一埋了之。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河道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

1.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一般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河堤年年加高,且大都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方式护砌,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使人类自动放弃了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1.2 存在的问题

1.2.1 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由于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2 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对防洪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1.2.3 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使中小河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2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2.1 对策

2.1.1 统筹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2.1.2 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依靠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扶持一点加以解决。

2.1.3 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1.4 搞好综合治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保证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和顺利完工。

2.1.5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使用年限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治理河流的关键。

2.2措施

2.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

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2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 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 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2.3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2.4 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2.5 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2.6 要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四项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在项目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规范标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在工程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质量监督部门要随时跟踪检查督导,同时要把工程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营 开发 治理

一、经营开发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内河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防洪安全的需要

内河地处城市市中心城区的腹地,沿岸居民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度高,商业繁华,经济发达,一旦失事,将给沿岸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2、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是经营城市的首要任务,内河贯穿市区黄金地带,采取经营城市的理念,使城区内河这一独特的稀有的水土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以河兴城是必然选择,是建设区域特大型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

4、美化城市、造福居民,是建立和谐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进行系统治理与开发,建设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

5、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需要。

(二)内河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内河治理是全市广大市民的期盼,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务实之举,正在兴建的靳庄水库,为内河的治理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也为内河的污水治理提供了保障。

2、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最大制约因素——资金,利用市场化运作,开发性建设,化资源优势为资金优势,投资主体由政府向城市运营商转化,探索多元化投资经营城市的新模式,使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相得益彰。

3、综合治理的关键因素——拆迁安置,可根据迁安数量在造景区附近集中开发经济适用住房,边建设边拆迁边安置,确保治理开发顺利实施。

4、市领导对城市市中心城区的河道综合治理与开发非常重视。

内河的开发治理有助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传承河流生命,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达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

二、综合治理标准、原则、依据

1、综合治理标准:内河综合治理基准年为2004年,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

综合治理理念:水利资源转换为水利资本,使水资源融入经济循环并在市场运作活动实现价值,实现以水兴水,以河治河。

2、治理目标:确保河道行洪能力,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塑造景观特色,盘活区域土地,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活力,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永续的平衡。真正达到“水美、岸绿、景观新,河顺、人祥、经济旺”。

3、综合治理原则:

(1)、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以水利资源保护、利用、配置来服务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恢复河道健康生命。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相结合,治理开发相结合,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污水治理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逐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确保重点,点线结合,以点带线,兼顾全线。边开发边治理,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治理开发相结合,滚动发展。

(4)、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力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和综合治理效益“双赢”。

(5)、在治理中,以河道安全功能为主,环境保护为主,整体系统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土地利用,创造土地增值。

(6)、 在实施方案上,采用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实施为主,确保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7)、综合治理的同时,依法管理,建管结合。

三、综合治理规划方案

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河道防洪安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沿河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拆迁安置规划。

(一)河道防洪安全规划

设计堤线:设计水面线的推算基础,根据现场实地查勘,现有堤线基本合理,且两岸已布满建筑,故维持原堤线基本不变,按现有堤线进行整治。

控制断面:以现有河道为基础,经过清淤,河床整治以后,能通过设计标准洪水,堤防在现有高程基础上少加高或不加高,河床宽度采取分段设计控制断面。小于控制断面的按设计控制断面扩宽,大于的维持不变。

阻水桥梁改建:按照设计水位计算有效行洪断面,采取加孔、扩大河道断面的办法使桥梁壅水通过过水断面的加大而化解。

排涝泵站规划:雨水管渠入支流设排水涵闸,与支流河道交汇处建提排站。

回水建筑物:近期修建回水堤,远期修建防洪闸,在白河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为防止白河水倒灌,防洪闸关闭。防止内涝,需增设排涝泵站。

(二)水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创造亲水空间,岸边实施截污,重在治污。

治污工程:内河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内河汇入白河,污水则通过排污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管线的布置:对内河两岸堤防建成区污水管线顺水流而下布置在绿化带下,对车站北路的未建成区布置在台地下。最后接入白河四坝排污管道检查井W-125,将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

(三)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

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包括以滨河绿地为主的绿地系统、主题公园为主的景观系统、水景天地、水上乐园、小桥流水为主的水域景色。

沿河两岸全长范围内设线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在沿河的绿色水景长廊中,在主要节点附近镶嵌多元化的以弘扬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主题公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与景观的交融。

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是河流的生命。规划三级橡胶坝,形成有效绿色水面。

三顾桥建一级橡胶坝,用以拦蓄河水,形成有效面积达5万m2的绿色水面,并设游园,为市民提供生态环保的休闲空间。

在七一路桥下游建二级橡胶坝,回水至建设路,琴声、水声相得益彰,打造新的七一游园景观。

在城市齿轮厂阜通桥上游,兴建三级橡胶坝,回水至312国道。

在建设路桥~光武路桥段通过河道生态建设、自然水面、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

入河口~三顾桥段,以内河为依托,结合植被保护与绿地建设,通过高品质景观、文化设施和传统滨水开敞商业设施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亲切怡人的滨水休闲空间——文化公园;

七一路桥~文化路桥对现有的七一游园进行景观改造,品味提升;

建设路桥~光武路桥的水景天地;

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规划重庆大学设计的“天地之间”游园。

(四)沿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内河两岸的主要用地为居住用地、耕地种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市政用地等。

各区段开发措施规划如下:

1、入河口~三顾桥:在文化公园周围和河面东侧,建设高层、小高层和多层半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

2、三顾桥~工业南路:内河西岸红庙村土地资源重组,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

3、七一路桥~文化路桥:通过合理的土地资源重组,对官庄做适量拆迁,布置多层和滨水小高层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对现有游园实施景观改选,提升景观品质。

4、中州路桥~新华路:现有河堤较完整,且地处商业区,利用开敞水域、景观桥和仿古商用建筑,点缀绿色景观和雕塑建设汉唐文化商业街。

5、八一路~建设路桥:再现风光旖旎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诗画的城市周庄。

6、建设路桥~光武路桥:在位于三区交汇的黄金地段,兴建太阳城商务广场。通过水体、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和星光广场,开创城市市内河开发整治的新篇章。

该区段作为第一期工程重点实施,因为太阳城商务广场位于城区三纵三横十字中心,在发挥景观枢纽功能的同时,具有对周边县市区和豫鄂陕毗邻地区的商业辐射作用,且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主要拆迁任务已经完成。

7、工业北路桥~阜通桥:内河东岸建住宅小区,建设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

8、焦枝铁路桥~312国道桥: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开发高品位的住宅小区沁梅园。

9、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在天地之间游园附近设低密度的高档叠拼别墅区疏梅园。

(五)拆迁安置规划

拆迁安置范围:自入河口至靳庄水库沿线堤防、污水管道、绿化带、主题公园、土地开发所需拆迁安置。

梅溪汉唐商业街,在河两岸设10米宽绿化带,10米交通路,12米宽的仿古建筑。

水景天地,对现状河道进行整治和水景开发,不拆迁占地。

小桥流水家居区沿河两岸堤路合建5米宽,10米宽绿化带,12米宽的东方建筑。

其他占地为太阳城商务区、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主题公园建设,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迁安补偿:补偿分为两类,一是住宅补偿,利用开发的经济住宅,补偿安置拆迁户住宅实物,一是利用高档商住房的开发利润进行经济补偿。转贴于  四、实施思路

工程投资大,迁安任务多,实施战线长, 本着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期分片实施。

综合治理工程第一期,完成资金已落实、条件成熟的太阳城商务区及水景天地,并按近期标准整治河床、堤防、清淤、排涝泵站等,埋设上游段污水管道。

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期工程,利用第一期的开发取得效益和经验按近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建设路段的堤防、清淤、河床、埋设全段污水管道,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水域开发,完成入河口--建设路桥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高档步行休闲购物观光街、小桥流水人家的休闲家居。

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期工程,利用第二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近期标准整治光武路至靳庄水库段的堤防、清淤、河床、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开发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期工程,利用第三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远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靳庄水库全段的堤防、防洪闸、排涝泵站等。

结 论

1、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中心城区应走在前面,因此必须探索经营城市新思路,用市场运作,提升资源价值,弥补工程投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吸引高层人才、吸引资金、吸引众多企业家落户城市。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河道综合治理 长效管理 菇溪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23-01

菇溪位于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是桥头镇的母亲河,养育了敢为天下先的桥头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曾被两岸的纽扣、拉链、电镀等私营小作坊和生活垃圾污染成了一条的“牛奶河”、“垃圾河”和“黑臭河”。随着桥头镇综合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重振桥头昔日雄风,再圆清水之梦,治理菇溪的呼声越来越高。让母亲河焕发生机抗击洪灾,并继续浸润这座承受了她千年恩泽的小城,成为了菇溪两岸人们急切的渴盼。

1 菇溪河道基本情况

菇溪是瓯江下游左岸的一级支流,主流长35.15 km,流域面积153.29 km2。菇溪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菇溪流域遭遇5年一遇洪水时,各代表断面洪水位普遍超过地面高程。流域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将发生严重的洪灾。

菇溪流域现状:两岸小厂密布,村庄众多,企业生产废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基本上直接排入菇溪,垃圾和生产废水的随意排放造成河道污染,河内污水横流,逐渐变成了“牛奶河”、黑臭河、垃圾河。

2 存在主要问题

(1)河道防洪标准低,存在较大的洪灾隐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堤防标准不高,未达到应有设防标准。下游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河床开阔,河口河道走势不稳定,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

(2)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治污规划滞后,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健全,市政设施薄弱、管理不善,导致雨污混流现象十分严重;流域内存在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流失及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截污纳管率撤底,水体污染严重。

(3)涉河占河建筑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工棚、畜禽栏舍、茅坑、简易住房等建(构)筑物,严重影响了河道两岸环境和景观,同时还对水质造成危害。

3 菇溪河道整治措施

(1)截污治污:治河先治污,治污是难点,也是重点,是菇溪河道综合整治成败的关键,主要作好工业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和河道垃圾治理,坚决关闭拆除小企业,对排放污染物超标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通过建设桥头外头垃圾中转站等措施,着力完善污水支管建设工程,全面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最严格的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制定排污口治理方案和实施计划,减少入河污染源。建立菇溪水质安全预警系统,制定水污染应急管理预案,实现菇溪水体清洁无黑臭。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降低农村生活污水排放。

(2)防洪保安:菇溪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总长度6.509km,范围为桥头大桥~梨村,工程主要功能定位是:以城镇防洪为主,建成一条有较高安全性的防洪堤工程,兼顾两岸市政道路,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居民休闲观光等,以提升城镇品位,促进桥头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

在永嘉县委、县政府的宣传下,沿河各村村民对菇溪河道治理工作极为支持。沿岸19个村相继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与镇政府签署协议书,商定凡是河道范围内的土地、滩地、临时建筑物等均依法予以征用等。与此同时,桥头镇48位市民自发组成的菇溪河道综合治理“市民监督团”和“参谋团”,充分发挥余热和专长,全程监督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

(3)生态绿化:将生态治河的理念渗透到工程规划中,改变旧的设计思维模式,吸收亲水性和近自然设计方式,突出生态,兼顾景观,在滩地及堤防两侧进行绿化,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结合水文化提升工程,挖掘水文化特色。

(4)长效机制:加强菇溪河面保洁工作,制定长效保洁方案,落实保洁人员,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保障管理机制,要求达到“河面、河滩、堤岸无聚集性漂浮垃圾;无有害或废弃漂浮物;无影响水生态的杂草,无水生物及动物尸体;河内无阻洪障碍物”的基本目标。

同时,建立“河长制”,并在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公众监督。

(5)资金保障:积极谋划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在2012年将菇溪治理项目纳入省重点,争取上级土地指标及资金补助。同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实施多种融资建设模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 结语

通过对菇溪河道综合整治思路的分析,可以看出:

(1)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河道整治已不单纯只依靠工程建设,还需要合理的规划、长效的管理。河道日常管护工作跟不上,即便年年整治河道,河道的效益仍会逐年削弱,无法达到防灾抗灾的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三分工程七分管理”的意识,强化管理长效化、制度化,用长效管理来保证河道效益的长效发挥。

(2)河道整治已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成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水利、城建、环保、林业等多行业协调配合,治水治污,治标也治本,才能实现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确保河道整治真正发挥长期效益。

(3)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充分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在该县财政紧张的前提下有效筹集资金开展项目建设,菇溪河道治理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河道整治是社会公益事业,既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又要依靠受益群众的投劳,要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群众参与、社会捐助”的办法,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所需资金。

参考文献

[1] 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6).

[2] 沙默,叶圣.经过治理的永嘉桥头菇溪生机重现[N].温州日报,2013-08-06.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经营 开发 治理

一、经营开发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内河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防洪安全的需要

内河地处城市市中心城区的腹地,沿岸居民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度高,商业繁华,经济发达,一旦失事,将给沿岸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2、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是经营城市的首要任务,内河贯穿市区黄金地带,采取经营城市的理念,使城区内河这一独特的稀有的水土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以河兴城是必然选择,是建设区域特大型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

4、美化城市、造福居民,是建立和谐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进行系统治理与开发,建设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

5、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需要。

(二)内河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内河治理是全市广大市民的期盼,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务实之举,正在兴建的靳庄水库,为内河的治理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也为内河的污水治理提供了保障。

2、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最大制约因素——资金,利用市场化运作,开发性建设,化资源优势为资金优势,投资主体由政府向城市运营商转化,探索多元化投资经营城市的新模式,使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相得益彰。

3、综合治理的关键因素——拆迁安置,可根据迁安数量在造景区附近集中开发经济适用住房,边建设边拆迁边安置,确保治理开发顺利实施。

4、市领导对城市市中心城区的河道综合治理与开发非常重视。

内河的开发治理有助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传承河流生命,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达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

二、综合治理标准、原则、依据

1、综合治理标准:内河综合治理基准年为2004年,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

综合治理理念:水利资源转换为水利资本,使水资源融入经济循环并在市场运作活动实现价值,实现以水兴水,以河治河。

2、治理目标:确保河道行洪能力,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塑造景观特色,盘活区域土地,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活力,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永续的平衡。真正达到“水美、岸绿、景观新,河顺、人祥、经济旺”。

3、综合治理原则:

(1)、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以水利资源保护、利用、配置来服务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恢复河道健康生命。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相结合,治理开发相结合,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污水治理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逐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确保重点,点线结合,以点带线,兼顾全线。边开发边治理,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治理开发相结合,滚动发展。

(4)、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力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和综合治理效益“双赢”。

(5)、在治理中,以河道安全功能为主,环境保护为主,整体系统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土地利用,创造土地增值。

(6)、 在实施方案上,采用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实施为主,确保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7)、综合治理的同时,依法管理,建管结合。

三、综合治理规划方案

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河道防洪安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沿河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拆迁安置规划。

(一)河道防洪安全规划

设计堤线:设计水面线的推算基础,根据现场实地查勘,现有堤线基本合理,且两岸已布满建筑,故维持原堤线基本不变,按现有堤线进行整治。

控制断面:以现有河道为基础,经过清淤,河床整治以后,能通过设计标准洪水,堤防在现有高程基础上少加高或不加高,河床宽度采取分段设计控制断面。小于控制断面的按设计控制断面扩宽,大于的维持不变。

阻水桥梁改建:按照设计水位计算有效行洪断面,采取加孔、扩大河道断面的办法使桥梁壅水通过过水断面的加大而化解。

排涝泵站规划:雨水管渠入支流设排水涵闸,与支流河道交汇处建提排站。

回水建筑物:近期修建回水堤,远期修建防洪闸,在白河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为防止白河水倒灌,防洪闸关闭。防止内涝,需增设排涝泵站。

(二)水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创造亲水空间,岸边实施截污,重在治污。

治污工程:内河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内河汇入白河,污水则通过排污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管线的布置:对内河两岸堤防建成区污水管线顺水流而下布置在绿化带下,对车站北路的未建成区布置在台地下。最后接入白河四坝排污管道检查井W-125,将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

(三)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

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包括以滨河绿地为主的绿地系统、主题公园为主的景观系统、水景天地、水上乐园、小桥流水为主的水域景色。

沿河两岸全长范围内设线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在沿河的绿色水景长廊中,在主要节点附近镶嵌多元化的以弘扬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主题公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与景观的交融。

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是河流的生命。规划三级橡胶坝,形成有效绿色水面。

三顾桥建一级橡胶坝,用以拦蓄河水,形成有效面积达5万m2的绿色水面,并设游园,为市民提供生态环保的休闲空间。

在七一路桥下游建二级橡胶坝,回水至建设路,琴声、水声相得益彰,打造新的七一游园景观。

在城市齿轮厂阜通桥上游,兴建三级橡胶坝,回水至312国道。

在建设路桥~光武路桥段通过河道生态建设、自然水面、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

入河口~三顾桥段,以内河为依托,结合植被保护与绿地建设,通过高品质景观、文化设施和传统滨水开敞商业设施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亲切怡人的滨水休闲空间——文化公园;

七一路桥~文化路桥对现有的七一游园进行景观改造,品味提升;

建设路桥~光武路桥的水景天地;

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规划重庆大学设计的“天地之间”游园。

(四)沿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内河两岸的主要用地为居住用地、耕地种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市政用地等。

各区段开发措施规划如下:

1、入河口~三顾桥:在文化公园周围和河面东侧,建设高层、小高层和多层半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

2、三顾桥~工业南路:内河西岸红庙村土地资源重组,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

3、七一路桥~文化路桥:通过合理的土地资源重组,对官庄做适量拆迁,布置多层和滨水小高层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对现有游园实施景观改选,提升景观品质。

4、中州路桥~新华路:现有河堤较完整,且地处商业区,利用开敞水域、景观桥和仿古商用建筑,点缀绿色景观和雕塑建设汉唐文化商业街。

5、八一路~建设路桥:再现风光旖旎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诗画的城市周庄。

6、建设路桥~光武路桥:在位于三区交汇的黄金地段,兴建太阳城商务广场。通过水体、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和星光广场,开创城市市内河开发整治的新篇章。

该区段作为第一期工程重点实施,因为太阳城商务广场位于城区三纵三横十字中心,在发挥景观枢纽功能的同时,具有对周边县市区和豫鄂陕毗邻地区的商业辐射作用,且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主要拆迁任务已经完成。

7、工业北路桥~阜通桥:内河东岸建住宅小区,建设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

8、焦枝铁路桥~312国道桥: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开发高品位的住宅小区沁梅园。

9、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在天地之间游园附近设低密度的高档叠拼别墅区疏梅园。

(五)拆迁安置规划

拆迁安置范围:自入河口至靳庄水库沿线堤防、污水管道、绿化带、主题公园、土地开发所需拆迁安置。

梅溪汉唐商业街,在河两岸设10米宽绿化带,10米交通路,12米宽的仿古建筑。

水景天地,对现状河道进行整治和水景开发,不拆迁占地。

小桥流水家居区沿河两岸堤路合建5米宽,10米宽绿化带,12米宽的东方建筑。

其他占地为太阳城商务区、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主题公园建设,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迁安补偿:补偿分为两类,一是住宅补偿,利用开发的经济住宅,补偿安置拆迁户住宅实物,一是利用高档商住房的开发利润进行经济补偿。

四、实施思路

工程投资大,迁安任务多,实施战线长, 本着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期分片实施。

综合治理工程第一期,完成资金已落实、条件成熟的太阳城商务区及水景天地,并按近期标准整治河床、堤防、清淤、排涝泵站等,埋设上游段污水管道。

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期工程,利用第一期的开发取得效益和经验按近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建设路段的堤防、清淤、河床、埋设全段污水管道,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水域开发,完成入河口--建设路桥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高档步行休闲购物观光街、小桥流水人家的休闲家居。

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期工程,利用第二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近期标准整治光武路至靳庄水库段的堤防、清淤、河床、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开发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期工程,利用第三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远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靳庄水库全段的堤防、防洪闸、排涝泵站等。

结 论

1、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中心城区应走在前面,因此必须探索经营城市新思路,用市场运作,提升资源价值,弥补工程投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吸引高层人才、吸引资金、吸引众多企业家落户城市。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 美观 人水和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态城市一词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成为了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追求的目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等功能而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忽略了护岸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们对于生态护岸的主观情感。为此,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生态护岸,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个人看法。

2.河道生态护岸的含义

河道生态护岸是指将原有河道进行治理,使恢复后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储蓄水源等作用,而且整体提高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提高河道的美观性,促进人水和谐。[1]

3.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3.1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传统的河道护岸过分重视护岸的防洪、排涝功能,将护岸的治理重心放在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水资源调度能力上,不仅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美观性,而且忽视了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传统的河道护岸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与自然水之间设立了一个高大的屏障,让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同时,传统河道护岸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使用过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传统河道护岸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加强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

3.2河道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3.2.1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设,采用的是具有较强渗透能力的界面,它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在丰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高,河道生态护岸可以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水层,可以起到暂时缓解地面水位过高带来的危险的作用;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低,河岸生态护岸可以将地下水反渗透到地上层面,可以暂时缓解地面水位紧缺的情况。总之,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加强河道蓄水能力。

3.2.2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蓄水源的作用,有利于调节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其次,河道生态护岸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与河道周围的绿地、森林等有机统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3.2.3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越性之外,还具有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作用。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河道护岸的美观性,在防洪排涝、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突出河道的整体美感,让河道的护岸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愉悦人们身心。同时,生态护岸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水边亭台、河中小岛等近距离地与大自然接触,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4.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措施

4.1以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

河道护岸的治理首要目标是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护岸的生态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平衡,而且有利于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涵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对河道的生态护岸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以提高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在满足此前提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河道生态护岸的工程成本,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河道生态护岸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注意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以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因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第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更加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护岸的生态植物要与周围的森林、绿地等协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

4.3注重河道生态护岸的美观性

在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刚性结构的构造,在进行河道护岸设计时要注重护岸的风格多样性,以形式多样的“软效果”提高河道生态护岸的视角效果,在发挥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美感,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美观性的河道生态护岸还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不仅节约了河岸生态护岸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设计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协调

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要更加考虑人们的亲水情感,可以设立专门的亲水空间拉近人们与自然水的距离,例如在河道护岸治理时可以设计台阶、水中亭台、河中小岛等,供人们在水中赏景。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河道护岸的蓄水、调节水资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促进人水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统一。[3]

5.结语

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护岸的美观性,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河道生态护岸的亲水性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水协调。

【参考文献】

[1]马玲,王凤雪,孙小丹.河道生态护岸型式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2-3.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探讨;澜沧县;南朗河;河道治理;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对于水环境的要求也是在日益增加。城市河道不仅具有航行、蓄水、排涝、防洪等功能,还有旅游、休闲、景观、生态等功能。但是由于城市人口集中, 地域有限,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河道往往会成为城市纳污的容器和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脏、乱、差的情况,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澜沧县南朗河治理工程为例,对河道治理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提出探讨。

工程概况

南朗河属澜沧江水系,境内河长210㎞,径流面积2100㎞2,发源于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甘河头,向南流经澜沧县拉巴乡、竹塘乡、勐朗镇、东回乡、酒井乡、糯福乡、惠民乡7个乡镇后,在中缅边境214#界碑处称为南朗河,此后沿国境进入西双版纳州后纳入打洛江,再蜿蜒南下,最后注入湄公河一级支流南垒河下段。澜沧县南朗河勐朗段(县城河段)治理范围包括南朗河勐朗坝段及热水塘支流河段,其中勐朗坝河段从“三岔河”至“大桥头”沿河流两岸,全长4.8km,热水塘支流河段为南朗河交汇口以上0.7km。南朗河勐朗段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澜沧县城及勐朗坝子、勐滨坝子内村寨、农田的防洪安全,防止国土流失。同时,也是澜沧县城市化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澜沧县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澜沧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城市规划,将南朗河勐朗段河道整治分为四段:(1)上段:南朗河0+000~3+800河段;(2)中段:南朗河3+800~4+485.56;(3)下段:南朗河4+485.56~4+800河段;(4)热水塘河段。各堤段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堤型。

如何有效加强澜沧县南朗河河道治理,推进城市生态建设

(1)水利工程与市民休闲场所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主要以兴水利、除水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在澜沧县南朗河河道治理中应该采取治理与公园建设、防洪排涝功能与生态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形成水利工程与市民休闲场所的和谐统一,这是水利建设在民生工程建设中的又一重要举措。河道防洪坡堤淹没区域采用浆砌面石,设计洪水位以上采用钢筋砼网格梁固土,网格梁内植草,种花,底铺植物生长砖,面铺土植草、种花,以美化河堤,形成绿化景观带,打造休闲场所与防洪排洪和谐统一的生态长廊。同时,沿河每200米左右设置一道亲水平台,便于人们与河水的亲密接触。在规划河流形态时,应遵循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保持河道自然的弯曲形态。此外,河道整治应多采用泥土、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代替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以此来改善水质,提高河道的功能性。

(2)实行截污和保洁工程两措并举

整治河道,必须首先实施彻底的沿河流域截污工程,贯通河流上下游截污干管,完善跨域管网衔接,扩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范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再生水循环利用设施。2008年澜沧县启动了规模1万m3/日污水处理厂建设,2011~2012年项目建成。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所有排入南朗河的污水口全部封堵,将县城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入南朗河,阻断了河道的水质污染源。根据排涝规划及澜沧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在南朗河县城段K0+000~K4+500段共设置9个排水口,在支流热水塘河K0+000~K0+800段设置2个排水口。其中南朗河干流左岸片区主要靠南朗河干流上的5个排放口和支流热水塘河右岸上的1个排放口解决,右岸主要靠南朗河干流上的4个排放口和支流热水塘河左岸上的1个排放口解决。地势高的区域排涝口采用自排;低洼地带为防治河水倒灌淹没农田,在排涝口处设平板闸进行控制;同时部分堤段后设排水沟,用于汇积该地段堤后积水,并通过排涝口向河道排泄。

(3)取缔河道非法建、构筑物和采砂场等

在南朗河治理项目批准立项后澜沧县人民政府及时下达文件全部取消南朗河勐朗坝段原有采砂场,同时拆除河道两岸保护范围内堤上或河堤内所有构、建筑物,如废弃桥墩、河内取水井、占河建房、废旧河堤等,严禁向河道内倒垃圾,排放污水

(4)河道治理采用工程措施与水保措施并行

澜沧县水务局和环保部门启动河道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在河道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缓坡地段采用固土措施和保水措施。

(5)河道治理与城市规划统一协调

南朗河治理工程实施的同时,澜沧县同时启动了澜沧县城市规划,在河道治理的同时做好河道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极大体现的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6)河道治理工程投资效益的好坏关键是后期管护

南朗河治理工程在项目立项的同时,就成立了澜沧县河道管理局,政府承诺今后的运营管护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明确管理任务和职责,制定管理规章制度,随时掌握工程运行状况,做好各种观测 、预测、预警、测报和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7)全民动员,统一思想,全面规划。

加强澜沧县南朗河河道治理,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民动员,统一思想,全面规划,有计划分步骤,科学高效地实施。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开发建设“生态治理澜沧县南朗河河道”重要性的认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如环保局做好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工作;水务局做好河道治理工程工程措施和水保措施;城建局做好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实施工作,形成合力,全面推进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全局的意识。其次,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在挖掘“水”文化,发展“水”产业,建设傍“水”城的思路上下功夫。为改善澜沧县南朗河水质,澜沧县政府于2009年关停了澜沧县重金属污染最严重企业澜沧铅矿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澜沧县为救澜沧县“生命之河”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重大方案通过媒体公示,公开论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建议和意见,再其次,通过电视新闻,增加公益性广告,动员广大市民保护“生命之河”;最后,要积极筹措资金为“生态治理澜沧县南朗河河道”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来源。

总之,澜沧县南朗河勐朗坝段5.5公里长的河道经过科学设计,精细施工建设,以及规范化管理,一改过去臭气熏天、苍蝇蚊子成堆,污染严重的现状,再现澜沧一个碧水蓝天、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 JOHNSON,Blaine. EBBERTS,BenD. ZELINSKY. 美国哥伦比亚河下游及河口地区基于生态系统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哥伦比亚河口生态系统恢复工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112-115.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第15篇

河道机械疏浚技术是一项集农机、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即克服了人工开挖河道的缺点又兼备了省工、省力、省成本的优点,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生态,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2013年至2014年,百步镇共完成机械疏浚县乡河道144条,长141.17公里,土方101.37万方,岸坡整治8.23公里,总投资2223.98万元。

1、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的现状、问题

1.1现状 百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于城,北接嘉兴秀洲区,西和海宁相连。其间河流纵横,地势低,雨水多,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平均水位0.98米。其中95%以上为农村河道,河道属自然形成和农民人工开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共有河道216余公里,206条,水体面积345公顷。水体容积691.2万立方米。截止2014年底完成机械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

1.2农村河道机械疏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 河道淤积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长期处于疏淤动态平衡之中,因此河道机械清淤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特别是河道机械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全县大部分河道淤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环境。

1.2.2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薄弱 百步镇实施圩区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后,保护区域安全为主的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而农村和农业防洪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前海盐县实施“河道整治、沃土清淤”等人工工程,无奈面积不多,示范辐射效果不明显。河道行洪不畅,村庄和农田防洪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1.2.3水污染问题严重 八十年代初期,百步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乡镇工业环保设施简陋甚至配套不全,加上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大量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对农村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4河道脏乱差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幅增长,同时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垃圾没有出路,加上许多陈规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倒入河道、池塘现象十分严重。

1.2.5农村河道占有现象较多 七十年代,百步镇农业学大寨围填河成田导致农村河道水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空前膨胀,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包括土地整理等填占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区许多小河小浜由于垃圾弃置、脏乱差现象突出,最后导致填埋的现象比比皆是。

2、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效益分析

2.1社会效益

2.1.1河道机械疏浚显著提高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通过清淤、机械疏浚等措施,百步镇提高了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村镇和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将河道清淤与圩区堤防达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解决了淤泥的出路问题,也使整治后的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

2.1.2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道是天然的蓄水水库,通过河道机械疏浚,增加了百步河网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今年,百步镇实施了“河道疏浚机械化施工”工程,就是把河道疏浚出来泥块修筑圩堤,实现疏浚河道和修筑圩堤一举二得的效果。

2.1.3消除河道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清理淤泥、清除漂浮物、疏浚水系,改善了河道水质;通过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绿化岸坡,改善了河道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2.1.4缓解河道水质污染,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

百步镇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尚处在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初级阶段,因此河道水体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碧水蓝天建设通过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清淤、绿化、驳坎、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消除了河道黑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2.2经济效益

百步镇2013——2014共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区域内共涉及面积36500亩水稻。通过疏浚后,灌溉机站水源得到了保障,根据抽样统计,百步镇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一个档次,每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增收1095万元。结合疏浚、又加固加高圩堤20.5公里,岸坡整治8.23公里,河边绿化20公里,产生效益明鲜。

2.3生态效益

河流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通过河道疏浚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灌溉排水、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3、大力发展河道机械疏浚的对策

3.1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 开展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尽快形成全镇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大力引进河道疏浚机械,确保农业机械在河道疏浚中的重要作用。

3.2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 要打造“碧水蓝天”,着力推进清河全面机械清塘,积极建好配套工程,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要 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地养林、以林护岸。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通过机械疏浚,把泥块做圩堤,实现疏浚、圩堤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