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7:06:36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建筑装饰艺术可以说贯穿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最早期——原始人壁画。而近代装饰艺术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与19世纪中期发生的英美两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1)都反对维多利亚装饰风格,旨在重新重视和热衷于传统手工艺;
(2)都喜欢采用以植物和动物为中心的装饰手法;
(3)影响范围广泛——这场装饰艺术运动在当时影响之深之广,以至于美国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均卷入。
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有意义的设计中心。第一,巴黎六人团体。此团体于1898年成立,自然主义是其设计风格,并提出设计要回归自然的口号,曲线和植物纹样是其进行设计的特点。其中最优秀的设计师吉马德,在20世纪初期,在巴黎市政府的委托下,对100多个地铁入口进行设计,所用原材料基本是青铜和其他金属,将其自然主义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二,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比利时作为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中心之一,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设计。霍塔旅馆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此建筑无论外观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曲线流畅,色彩协调,形象堪称完美。第三,西班牙新艺术运动。安东尼•高迪是此运动的杰出建筑设计师代表,米拉公寓这一极至作品则出自此伟大的设计师之手。该公寓特点是自然美观,整个设计避免使用直线和平面,以混凝土模具成型,内部家具、门窗等大范围模仿动物和植物的造型。将建筑设计打造成为一个完全的有机形态。
二、建筑装饰艺术的繁荣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装饰设计出现,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主张恢复装饰性,并强调装饰性,以形成装饰的多元化。
第一,符号性古典主义。具有装饰细节丰富、大量采用古典建筑符号等特点,如由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以古典拱门为广场装饰,拱门重复、交叉,形式交叠,风格冲突,有冷嘲热讽之感。广场大水池中的半岛,正中有一个空框,以及三长方形门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罗马的凯旋门。
第二,原教旨古典主义。不以古典符号或者是设计细节达到装饰效果为追求,也不以传统和古典结构获得古典韵味为追求,而是更多强调以古典城市布局为中心,以古典比例获得现代与传统的和谐。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品发展史上,漆器因纹饰优美、光照鉴人、造型独特而举世闻名,多年来,中国漆器一直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漆器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的象征,在众多传统艺术领域,漆器的地位不容忽视。中国是世界漆艺的发祥地,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国家。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开始使用漆器制品[1]32。从战国《韩非子•十过篇》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末期,木制漆器已经出现,虞舜时期就已经有了食器的漆器。在虞舜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漆器制作较费人力,禹得天下后,就将食器的漆器内涂红漆,外涂黑漆,作为祭器。漆器的工艺以及涂色在夏禹时期,进步非常神速,和后世漆器的一般装饰漆器相比,二者的涂色非常类似。因为早期多采用木制的漆器,腐朽得快,所以早期器物极少出土。1976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出土了朱漆筒木和胎漆碗,对虞舜时期就已经有了漆制食器进行了再一次的证明。汉代时期,中国的漆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漆器工艺进入黄金时代,不仅漆器产量大大增加,生产规模也不断加大,漆器工艺发展势头空前盛大。在对前人漆工艺予以继承的基础上,汉代漆工艺进一步创新与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漆器生产在汉代时期,已经成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项目,不管是生产数量还是产品质量都进入了黄金时期,汉代漆工艺逐步成为青铜文化之后又一突破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漆艺专业,同时它的历史价值还将工艺美术的范畴突破,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的铜器、玉器、陶器、绘画和书法艺术,并对后世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 汉代漆艺的历史价值
在我国汉代,漆器工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漆器。汉代漆器通过对先人漆器工艺的继承,发展是盛大空前的。漆器艺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如同商周时期青铜器、明清时期的瓷器一样,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水平,在手工业行业中都居首位。尤其是漆器的绘画,更加典雅、生动、华丽和精美,使漆器工艺的艺术价值倍增。汉代漆器不仅继承传统工艺技术,还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商周以来,青铜工艺开始衰落,漆器手工作坊逐渐兴起,战国至汉代时期是漆器工艺的蓬勃发展时期,汉时期漆器工艺进入黄金时代,由于汉代时期有着非常发达的手工艺,社会环境又极其稳定,对漆器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汉代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漆器随处可见,不仅华丽轻巧、又实用和方便,将笨重的青铜器逐渐取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汉代初年,政府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在这种安定的生活中,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汉代手工业往往都是自产自销的模式,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了漆器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就汉代的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发达的纺织、铜器和陶瓷。漆器的工艺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49。不仅品种多,产量也十分大。呈空前繁荣之势,无论是创新和发展,其风格和特色都非常独特。汉代漆器的生产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汉代时期,出现了许多官营手工业作坊。汉代官营手工业漆器作坊分工细致,管理严密。生产组织严谨,据有关史料记载,官营汉代漆器生产分工明确,主要有素工,主要做漆胎灰底;画工,主要在漆器上作画;髹工,主要在漆胎上涂漆;上工,在漆器上进一步涂漆;清工,相当于现今的检验工,还有专门制漆的漆工;专门供应材料的供工,还有造工,作坊主;可见汉代官漆有着极其细密的分工。官营的漆器作坊主要是对官府、军队和皇室的需求予以满足。因此,官营的漆器精工细做,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轻巧华丽方便的漆器,在汉代贵族日常生活中逐步成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汉代贵族不惜大量的金银财宝,购买漆器制品装饰自己的殿堂。据史料记载“赵飞燕女帝,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墓出土约七百件漆器,虽然经过了两千多年,但一、三号墓漆器色泽如新,光彩照人,这些漆器证明,汉代的漆器制品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受到了不少贵族们的热捧。汉代的贵族阶层,不仅将漆器制品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建筑中,还将漆器当作馈赠的礼品。这种馈赠所用的漆器制品,有着华丽的装饰和精美的制作工艺,其历史价值也更高。汉代漆器用色上大多用朱红描绘,底漆为黑色,色泽光亮,单纯而典雅。同时,也有一些汉代漆器用色上运用色彩的组合,一般情况下,常用白、灰、黄、绿、褚等色,通过平涂渲染等表现技法,效果华丽丰富,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1973 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曾经出土了神人怪兽纹龟甲形漆盾,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漆器艺术品。此件漆器底色为黑赭色漆,平面呈龟腹甲形,神兽奔走欲飞、昂首屈身。漆盾的背面相对而立两个衣着相同的人。右边的人还身配长剑。此漆盾在构图上采用了对称的表现方法勾勒人物,神兽用简练粗率的线条,以浓笔平涂,不仅概括地表现画面,还增强了神兽的力度感。动态可掬、寥寥数笔,其风格不仅超越了时代,还符合现代派的风格[3]63。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漆棺,棺外的朱漆底上,采用明亮的漆色,如青绿、粉褐、赤褐、黄白,对仙人、朱雀、龙、虎、鹿等纹样进行了描绘。盖板主体对二龙二虎相斗的纹样进行了描绘,其形象栩栩如生。该棺所绘图像,与长沙砂子塘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图像颇为相似。长沙砂子塘出土的朱漆彩绘棺也是西汉早期所埋[4]36。还有马王堆 1 号汉墓出土的黑底彩绘棺,上面彩绘的仙人和禽兽大约有 90 多个,这些仙人和禽兽形态各异,在通体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仙人或满弦将射,或翩翩起舞,挥动长袖,而禽兽则翘尾回首、惊恐奔逃,整幅画面以黑色为主,主题花纹采用粉绿、灰等偏冷的间色,其花纹为流云纹、卷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画面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丰富的感彩。动感十足,形象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4]12。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小型墓室漆器较少,漆器多出于大中型墓室,亲王贵族漆棺贵至万金。制作精美的漆器价格十分昂贵。名贵华丽的漆器,只有贵族和统治阶级才享用得起[5]21。因此,也可以说,研究汉代漆器工艺,对于了解汉代历史发展,了解漆器艺术对于工艺美术以及装饰艺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代漆器艺术对后世装饰艺术的影响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线条;造型艺术;情感;创意设计;现代装饰画
线条的造型变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现代装饰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成要素。线条造型在装饰画运用中散发着特有的重要光彩,它通过不同的形态和形式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心理感受;它用自己的丰富造型产生独特的言语,从而向人们传递着要诉说的情感。好的线条创意形式表现会使人们在心里对现代装饰画产生理解和共鸣,跨越地域限制、打破语言冲突,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不同的艺术涵养来表现传递达到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视觉体现。所谓的线条造型就是以不同的形态创造装饰美感。而装饰艺术的定义:指某种客观的对象,在适应的客观的环境里面,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创作出有艺术气息并且富有美感的作品。
一、现代装饰画构成元素——线条的语言概述
现代装饰画是现代艺术打破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与环境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视觉作品,其视觉性最初来源于图案和图形,因此构成其画面的语言形式则是点、线、面。而在这三种构成要素中,线具有独特的、丰富的造型语言,更具有符号和图形的某种特征,在表达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传递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现代装饰画风格多样、运用材质多样,线的变化在现代装饰艺术中无论是点汇聚变化形成的线条,还是平静安稳的直线,运用都必不可少。线条的定义是点的移动就构成了线条。线条的造型语言分为有形和无形。像直线、曲线,虚线这一类可以被直观的呈现在视线内,被认知熟识的将他归类称之为有形的线条;而无形的线则是客观的表现,可以是运行的轨迹,可以是大自然的轮廓,可以是一种状态。在线条的造型上面,有形的线条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它们有些无法在人们视线里存在,但是它们的存在是客观且实在的。根据线条的造型又可以被分为直与曲、粗与细、疏与密、长与短、虚与实、斜与正各种线形。直线的造型语言,横线的平静、竖线的直率、横竖结合的安定……一种男性性格,一种力量之美。直线条的疏与密不同的排列也暗示着不同的情感,紧凑的线条会给人安定,由此也可以看到浓厚的稳定性、安全感;稀疏的线条会给人通透,单纯眼前一亮的情感。直线的粗与细表达的情感:线条的粗细产生远近的效果。粗线条往往会然作者感觉到稳重与强韧……而细细的线条作者会认为秀气、轻盈。直线的长与短表达的情感:相对中长线的情感更偏向安定、平稳。而相对短线段情感就显现的易碎、紧张、飘渺。曲线的造型语言:S曲线、C曲线、自由曲线、抛物线、波浪线……而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柔和、浪漫、优雅……一种女性性格,一种魅力的展现。有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稳定,无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更多不同的情感。粗线条的曲线往往会便显出稳定,细线条的曲线在粗线条的映衬之下给人一种较远的视觉情感感觉。漩涡线的造型语言:一种神秘的向往态势,动态感十足,让人们产生浮想。折线:神经质、跳跃、敏锐……激情澎湃的动感。例如生活中的音频表现跳跃的动感、笔直矗立的山峰的轮廓线表现的惊心的矗立之感等。线的造型艺术表现形态是丰富的,因此,也能产生丰富的情感语言特征,让人们在现代装饰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表达。灵活的运用线的不同形式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就能形成造型各异,层次丰富做作品,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不失为一种理想并富有个性及创意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装饰画中线的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以及情感表达
在现代装饰画中,对于不同造型艺术线条的运用,也是体现设计者创意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变化比较丰富的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造型,形象表现方法会十分客观,细节的刻画会很详细,柔和的线条相对的运用也会比较丰富,无论是背景的表现还是主体物的表现,疏与密的线条造型以及变化的排列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修饰整个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人物装饰画的表现中将人物平面化的同时,对形象的表达也会十分精致。有序的线条排列,各种穿插的布局表现,线与线之间的切割分布,会用到统一之间的线与线的排列,也会用线条的创意表现来丰富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绘画的抽象表现与造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线条的变化错觉在装饰画中的运用也特别广泛。日本艺术家波点女王用点的变化制作出各种视觉错觉,同样线条造型也会有视觉错觉。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其首末加上不同的符号,在同一画面,视觉的错觉会让两根线段看上去并不是一般长度;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垂直摆放,视觉的错觉会让人感觉到竖着的线条会相对比较长一些;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也会让人发生错觉。从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曲折变化、粗细变化、疏密变化、深浅变化中,可以看出创作者都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线条的变化与丰富在视觉体现上不会觉得疲劳并且能看到线条的形象动感,仿佛是一首诗篇,又仿佛是一首美妙的轻音乐,还像是一个舞者在蓝澈的大海自由律动。我国晋代画家顾恺之曾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思就是没有神韵以及情感的物体形象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在现代装饰画中,不同的画家正是以不同感觉的线条去表现情感特征。
结语
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画中的运用广泛,每一种现代装饰绘画的风格成就不同的造型艺术,然而不同的线条造型变化方式在情感上的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线条的造型艺术代表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每一个画面的表现都有独特的情感。同时,如此丰富的线条语言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传递信息的方式载体。运用线的不同造型艺术构成有规律的对比,能够让现代装饰画的画面更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和装饰性。通过探究如何将线的造型艺术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大众对现代装饰画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构图元素——线条的造型艺术,达到更具实际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民.浅析装饰画的形式表现[J].美术大观,2008(02).
[2]陈世雄.线条的语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装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服装设计,因为它要依靠服装这个载体来展现自己的美感,如新时期时期彩陶器上面的装饰都是经过夸张变形之后的图形,这些装饰艺术为彩陶器增添了艺术美,在服饰的装饰上亦是如此,特别是发展到现代,装饰艺术与服饰设计更加密不可分,服饰脱离不了艺术装饰。
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艺术或文学形象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所动用的思维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流变中,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丰富多样,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装饰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环保理念等现代思维方式。
2.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灵感的来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传统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装饰艺术中的灵感,比如中国的龙图腾、摩洛哥的靠垫、巴布亚的屏风,这些意象直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取材来源,这种直接现实性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点,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装饰艺术的发展充分成熟,灵感的来源能够直接作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当下大热的豹纹图案、复古军用鞋上面,设计师们在用装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装饰艺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感官影响直接而鲜明,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于把握是一项重大的课题。色彩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基于人类的生理属性,在对颜色的反馈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其社会属性则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间,其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色彩在装饰艺术运用上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影响到了服饰的视觉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装饰艺术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材料选择上面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从最初的动物皮毛、树叶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选择,到如今的棉、麻、丝绸、雪纺、牛仔、呢绒、皮革等等材料,这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设计的选择性,而装饰艺术上的材料也发展为金属、石器、木材、贝壳、绳索等,这些材料因为自身天然属性的特征,在装饰艺术中呈现出诸如透明、粗糙、莹润、奢华、细腻等视觉效果,通过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进行重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3.装饰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义图案是指某种器物的造型样式、结构色彩,而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则专指设计艺术中的装饰纹样,它包括了几何图形、人像、花卉、动物、风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这些图案以或规律或杂乱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图案的应用技巧更为灵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服装图案,为现代服饰文化增加了丰富性。
四、结语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一、引言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荣,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罗山皮影在当地俗称“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广语系,被归为西调皮影。罗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风楚韵的独特魅力,曾经占据各类民间艺术的龙头地位。皮影有动为戏、静为画的特点,这些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远销美国。1984年罗山皮影艺人杨龙山绘制的影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受中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见图1)。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被誉为美妙的工艺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08年,罗山艺人李世宏创作的影偶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获得特殊荣誉奖。同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罗山皮影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生存危机,如何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罗山皮影这朵艺术奇葩在现代绽放。本文将从现代装饰的视角全面解析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并试图找出现代装饰对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装饰视角下的罗山皮影造型艺术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由头茬和身段组成,通常一个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头茬来实现人物角色的变化,特定人物的服装和头茬是固定的。艺人通常会在影人的两手和脖子处安装操纵杆,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影人做出动静举止、喜怒哀乐来完成动态的画面。静态的罗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质朴、自然单纯、色彩浓重,表现力较强,尤其重视面部的精雕细琢。罗山皮影整体造型相对河北皮影“土”味更浓,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装饰图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从皮影整体外形上,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从轮廓内部上,以线描、雕刻、镂空、彩绘为主,图案很紧凑,同时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一)多视角的二维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二维平面性特点,为了加强表演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罗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视角多拼接的空间造型艺术手法,简单划一的人物外轮廓和纷繁复杂的身段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侧面刻画,也称“五分脸”,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如生、旦、净人物刻画时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张延长至耳际,线条流畅飘逸,一气呵成,而嘴部、头冠多采用四分之三侧,也称为“七分像”。这种多视角的手法根据角色不同灵活运用,如丑角造型多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刻画面部特征的表现范围,若有独眼瞎丑角时,七分脸便于表现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剧性和趣味感。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多视角同时出现在一种形态要素中,如罗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饰后面的羽翅几乎对等安置,发髻却作为正侧处理;服饰造型上领口用正面、衣袖为正侧面、腰部以下为四分之三侧;腿部造型多为一前一后两个正侧面表现(见图2)。在衬景配景处理上同样运用了多视角的方法,如桌子处理,出现了显示三大面透视效果的四条腿,而非正侧面的两条腿,从观众席看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适。智慧的罗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单调与不足,娴熟的运用了平视、俯视、仰视等多角度以期表现立体感,这种造型与我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戏观众的审美情绪和习惯。
(二)写意和写实打造传神形象
罗山皮影造型与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一脉相承,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内在精神神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相似,以形写神,注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艺术。影偶造型上,紧紧抓住各类角色人物、动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规律基础上,抒发艺人主观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气质和神韵,将写意和写实完美结合,极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观赏性。生、旦角的纤眉细眼、高耸额头、细挺鼻梁、点紅小口、莲指修长再加上阳刻面部轮廓,尽显白净斯文、温文尔雅的独特韵味(见图3)。阳刻的五官轮廓配上阴刻的发饰,产生起伏对比,愈发显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别区别多在眉目上,男性剑眉目长,眼角上扬,棱角分明,多忠诚,女性挑眉凤目,纤腰莲足,明媚皓齿,多温婉。另有一类生角,相貌异常俊美,耳处饰花,粗眉压眼,多风流奸诈之徒。净角狮鼻豹眼,夸张到变形的阔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衬,表现其威武强悍英勇之势,而鹰鼻鹞眼张口刻画多奸诈。丑角吊高眉毛、豹额圆眼、朝天鼻翼、龇牙歪嘴尽显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虽丑陋而无厌恶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阴刻实雕、或实空结合、或绘制,勾勒出脸型和神态,以加强图案上的轻佻滑稽之感。怪兽造型多为汇集诸兽于一兽的形象,威猛矫健而无怪异之感。艺术处理上运用提炼、变形手法,经过现实与主观的巧妙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三)形式多变的装饰纹样
罗山皮影在二维平面性的造型空间中运用多视角的手法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整体造型又无杂乱不适之感,这在西方严谨理性的透视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影展现其独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实验,认为其关键在于巧妙的装饰手法。
1.装饰纹样的统一性
罗山皮影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吸收了汉画像砖和朱仙镇年画的处理方法,采用彩绘和刻镂相结合的工艺,绘制具象和抽象的纹样做装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散点平置的艺术手法排列,形成韵律和节奏感(见图4)。影偶在面部特征的处理上多采用对五官的夸大、移位和变形上,尤其表现在对嘴部处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凤图案修饰女性,用龙虎水云图案代表男身,一刚一柔的图案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别。而在人物的裤脚、袖角、帽子、领口处常绘制抽象几何纹样,如文官蟒袍裤脚下的几何海水图案,女性裤脚处的半圆图形等。这种抽象纹样属于热情的抽象,就像图腾深置百姓内心,配以阳雕阴镂,适当计白更显得繁简相宜,虚实相生。“这种抽象的合规律造型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级的造型,当人类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造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安息。”[1]这就是装饰纹样赋予皮影的魅力。
2.装饰纹样的图底关系
影偶造型借助灯光,较暗,身高十五寸为图,三尺白幕,明亮,面积大为底,这种图底对比使有着流畅轮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规则形状的明亮的白幕衬托下,每一个空间细节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静一动,白幕与影人互补互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视觉整体。观者在这种明暗、简繁、虚实、曲直的对比中进行视觉的调试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动态画面。
3.装饰图案的寓意性
民间有图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说法,同样在皮影图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比比皆是。皮影图案大多都以隐喻、谐音、暗示的方法在装饰造型的同时,起到了甄别人物身份,彰显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饰处理中,花朵多半正面处理,以追求圆满,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饰牡丹、桃花、桃子、寿字纹、佛手、万字不到头等纹样讨个福寿双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装饰,雪花象征淡雅文静,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几、轿的配镜上多出现狮子滚绣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寿、五龙戏珠等装饰图案。另外,在服装的装饰上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水云龙凤的纹样,运用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排列技法,配上镂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热闹、饱满而又有秩序感,对于已经多年流传,形成定式的纹样,如龙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饰或皇帝专用的器皿装饰上。
(四)绚丽色彩点亮整体氛围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罗山皮影在选色上受五行用色观的影响,多用纯度极高的丙红、稀绿、肤青、藤黄、焦黑,肤白,其中肤白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黄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这跟其独特的上色工艺有重要关系。艺人选用当地矿物质熬制颜料,用平涂和晕染的方法,按祖传技法循赤、青、黄、绿、黑的先后顺序,双面着色一气呵成上色过程。经过多种工艺使颜料吃进皮子,再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选色上借鉴京剧脸谱的用色处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红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恶,绿色则表示骁勇善战。如“三国”中的关羽画红脸,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勾绿脸。在颜色搭配上,讲究简中求繁,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来增强色彩醒目感,这与现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红配绿,现代人认为对比过于强烈很是俗气,而在皮影中却极为常见。如关羽施红脸,一身绿色蟒袍搭配,黑色长胡须,黑色结构线,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黄色和镂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义之气。罗山皮影多用大红与大绿、黄与黑、黑与红、黑与绿的强对比,运用调和法和恰当的用色比例、使颜色协调统一于淡黄色半透明的皮质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现,用味觉、听觉和时间来形容她的话,那一定是一串串热火朝天的辣椒,奏响一首颜色冲撞的奏鸣曲,去享受骄阳似火的灿烂夏日。
三、现代装饰继承与发展罗山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现代装饰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诸如罗山皮影这些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则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萎缩沉寂。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使其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笔者认为现代装饰唯有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取装饰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做好传承和创新,才能称之为民族设计,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手法借鉴。将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中的多视角和散点并置、图案的对比与统一、夸张与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现代装饰中。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合理的设计手法去安置,显得尤为重要。如获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的《皮影字体挂历》,提取了传统皮影的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概括、夸张,用现代色彩进行填充,形成了时尚和古朴交融的和谐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室内软装饰设计,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室内的屏风、背景墙、隔断,装饰物件上,可以营造出一个别样的皮影世界。与各种材料相结合,形成不同肌理、质感具有皮影韵味的装饰艺术,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种立体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现视觉美感。如在中国数字科学馆中展出的艺术家Eggdoodler创作的命名为Africa的鸵鸟蛋雕刻艺术作品,他就是利用了传统的皮影刻镂和造型工艺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鸵鸟蛋的厚度,让作品的层次成为重点,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不小的轰动。在他的作品中就连动物细微的神情与身上的纹路都能清楚呈现,原本平面的作品产生了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还能产生微微的阴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质感。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罗山皮影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兽皮,存在取材难,制作工艺繁琐的缺点,现在有很多皮影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或赛璐洛片、有机玻璃板、综合材料和聚酷薄膜来替代传统兽皮。与新科技的结合。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他们将传统的皮影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一个指令,能够完整的完成转身行走等各种平面动作。还有一些包括实时指令的输入和演示过程中手指接触,对实时动作的反馈,机器人的响应迅速动作过度自然,当时整个系统设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如果这项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机器人来进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机器人直接参与表演,那将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同时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民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灯具设计中利用现代材料,在灯罩上刻意使用镂刻的精致花纹,让光线透过图案洒射出去,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间文化意蕴。利用皮影的光线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厅做个补充光源的台灯,只是台灯的一侧有可以变化的类似影人的模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将模具投射到墙面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把灯泡换成蜡烛或者仿蜡烛火苗变化的灯泡,就可以在墙上得到可变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内环境趣味和氛围营造。另传统的皮影是依赖外界光源才能产生影的效果,艺人在操作时难免会有外影闯入的现象,如果可以设计出有自发光功能的影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和黑白对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强烈生动逼真,这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缀结在艺人操控下形成动作的工艺特点,借助现代数码科学技术创造出可灵活变形的艺术产品。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装饰类家具设计中,希望利用特殊结构或技术,在不添加和减少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装饰图案上的变化,满足现代人对室内空间装饰的新鲜感需求。
四、结语
现代装饰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将半透明的彩色皮质影偶紧贴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艺人们手持木杆操控影偶并在多种民间乐器的配合下进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语演唱,取材于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神话传说,深受老百姓喜爱,是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罗山皮影历史悠久,据明、清《罗山县志》记载,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入罗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荣,距今已有460年的历史。罗山皮影在当地俗称“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广语系,被归为西调皮影。罗山皮影是中国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处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风楚韵的独特魅力,曾经占据各类民间艺术的龙头地位。皮影有动为戏、静为画的特点,这些由皮影艺人亲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远销美国。1984年罗山皮影艺人杨龙山绘制的影偶在中国美术馆参展,受中外专家学者一致好评。1991年后,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被誉为美妙的工艺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2008年,罗山艺人李世宏创作的影偶参加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获得特殊荣誉奖。同年,罗山皮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罗山皮影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生存危机,如何才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使罗山皮影这朵艺术奇葩在现代绽放。本文将从现代装饰的视角全面解析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并试图找出现代装饰对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装饰视角下的罗山皮影造型艺术
罗山皮影造型艺术由头茬和身段组成,通常一个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头茬来实现人物角色的变化,特定人物的服装和头茬是固定的。艺人通常会在影人的两手和脖子处安装操纵杆,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影人做出动静举止、喜怒哀乐来完成动态的画面。静态的罗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质朴、自然单纯、色彩浓重,表现力较强,尤其重视面部的精雕细琢。罗山皮影整体造型相对河北皮影“土”味更浓,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装饰图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从皮影整体外形上,轮廓清晰简练概括,线条紧凑生动有力、变化丰富、节奏明快、富于韵律;从轮廓内部上,以线描、雕刻、镂空、彩绘为主,图案很紧凑,同时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一)多视角的二维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决定了其二维平面性特点,为了加强表演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罗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视角多拼接的空间造型艺术手法,简单划一的人物外轮廓和纷繁复杂的身段造型形成鲜明对比与和谐统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侧面刻画,也称“五分脸”,正侧面的五官轮廓线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真实。如生、旦、净人物刻画时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张延长至耳际,线条流畅飘逸,一气呵成,而嘴部、头冠多采用四分之三侧,也称为“七分像”。这种多视角的手法根据角色不同灵活运用,如丑角造型多设计成七分脸,露出双眼,扩大刻画面部特征的表现范围,若有独眼瞎丑角时,七分脸便于表现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剧性和趣味感。最为独特的是这种多视角同时出现在一种形态要素中,如罗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饰后面的羽翅几乎对等安置,发髻却作为正侧处理;服饰造型上领口用正面、衣袖为正侧面、腰部以下为四分之三侧;腿部造型多为一前一后两个正侧面表现。在衬景配景处理上同样运用了多视角的方法,如桌子处理,出现了显示三大面透视效果的四条腿,而非正侧面的两条腿,从观众席看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适。智慧的罗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单调与不足,娴熟的运用了平视、俯视、仰视等多角度以期表现立体感,这种造型与我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戏观众的审美情绪和习惯。
(二)写意和写实打造传神形象
罗山皮影造型与朱仙镇年画在构图和表现技法上一脉相承,不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内在精神神韵的表达,追求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特点相似,以形写神,注重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艺术。影偶造型上,紧紧抓住各类角色人物、动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规律基础上,抒发艺人主观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气质和神韵,将写意和写实完美结合,极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观赏性。生、旦角的纤眉细眼、高耸额头、细挺鼻梁、点紅小口、莲指修长再加上阳刻面部轮廓,尽显白净斯文、温文尔雅的独特韵味。阳刻的五官轮廓配上阴刻的发饰,产生起伏对比,愈发显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别区别多在眉目上,男性剑眉目长,眼角上扬,棱角分明,多忠诚,女性挑眉凤目,纤腰莲足,明媚皓齿,多温婉。另有一类生角,相貌异常俊美,耳处饰花,粗眉压眼,多风流奸诈之徒。净角狮鼻豹眼,夸张到变形的阔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衬,表现其威武强悍英勇之势,而鹰鼻鹞眼张口刻画多奸诈。丑角吊高眉毛、豹额圆眼、朝天鼻翼、龇牙歪嘴尽显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虽丑陋而无厌恶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阴刻实雕、或实空结合、或绘制,勾勒出脸型和神态,以加强图案上的轻佻滑稽之感。怪兽造型多为汇集诸兽于一兽的形象,威猛矫健而无怪异之感。艺术处理上运用提炼、变形手法,经过现实与主观的巧妙融合,使其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
(三)形式多变的装饰纹样
罗山皮影在二维平面性的造型空间中运用多视角的手法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整体造型又无杂乱不适之感,这在西方严谨理性的透视原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皮影展现其独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经过大量调研、走访、实验,认为其关键在于巧妙的装饰手法。
1.装饰纹样的统一性
罗山皮影造型的设计上大胆吸收了汉画像砖和朱仙镇年画的处理方法,采用彩绘和刻镂相结合的工艺,绘制具象和抽象的纹样做装饰,运用反复、连续、对称,散点平置的艺术手法排列,形成韵律和节奏感。影偶在面部特征的处理上多采用对五官的夸大、移位和变形上,尤其表现在对嘴部处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凤图案修饰女性,用龙虎水云图案代表男身,一刚一柔的图案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别。而在人物的裤脚、袖角、帽子、领口处常绘制抽象几何纹样,如文官蟒袍裤脚下的几何海水图案,女性裤脚处的半圆图形等。这种抽象纹样属于热情的抽象,就像图腾深置百姓内心,配以阳雕阴镂,适当计白更显得繁简相宜,虚实相生。“这种抽象的合规律造型就是独一无二的最高级的造型,当人类面对外物巨大的杂乱无章时,在这种造型中就能获得心灵的安息。”这就是装饰纹样赋予皮影的魅力。
2.装饰纹样的图底关系
影偶造型借助灯光,较暗,身高十五寸为图,三尺白幕,明亮,面积大为底,这种图底对比使有着流畅轮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规则形状的明亮的白幕衬托下,每一个空间细节都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这样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静一动,白幕与影人互补互存,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视觉整体。观者在这种明暗、简繁、虚实、曲直的对比中进行视觉的调试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动态画面。
3.装饰图案的寓意性
民间有图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说法,同样在皮影图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比比皆是。皮影图案大多都以隐喻、谐音、暗示的方法在装饰造型的同时,起到了甄别人物身份,彰显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时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饰处理中,花朵多半正面处理,以追求圆满,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饰牡丹、桃花、桃子、寿字纹、佛手、万字不到头等纹样讨个福寿双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等图案装饰,雪花象征淡雅文静,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几、轿的配镜上多出现狮子滚绣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寿、五龙戏珠等装饰图案。另外,在服装的装饰上大胆吸收了民间剪纸中水云龙凤的纹样,运用四方连续和二方连续的排列技法,配上镂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画面热闹、饱满而又有秩序感,对于已经多年流传,形成定式的纹样,如龙纹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饰或皇帝专用的器皿装饰上。
(四)绚丽色彩点亮整体氛围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罗山皮影在选色上受五行用色观的影响,多用纯度极高的丙红、稀绿、肤青、藤黄、焦黑,肤白,其中肤白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黄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绚丽多彩、赏心悦目,这跟其独特的上色工艺有重要关系。艺人选用当地矿物质熬制颜料,用平涂和晕染的方法,按祖传技法循赤、青、黄、绿、黑的先后顺序,双面着色一气呵成上色过程。经过多种工艺使颜料吃进皮子,再用当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学物质,特别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对人物的选色上借鉴京剧脸谱的用色处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红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恶,绿色则表示骁勇善战。如“三国”中的关羽画红脸,程咬金、《五峰会》中的暴虎勾绿脸。在颜色搭配上,讲究简中求繁,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来增强色彩醒目感,这与现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红配绿,现代人认为对比过于强烈很是俗气,而在皮影中却极为常见。如关羽施红脸,一身绿色蟒袍搭配,黑色长胡须,黑色结构线,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黄色和镂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辉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义之气。罗山皮影多用大红与大绿、黄与黑、黑与红、黑与绿的强对比,运用调和法和恰当的用色比例、使颜色协调统一于淡黄色半透明的皮质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现,用味觉、听觉和时间来形容她的话,那一定是一串串热火朝天的辣椒,奏响一首颜色冲撞的奏鸣曲,去享受骄阳似火的灿烂夏日。
三、现代装饰继承与发展罗山皮影艺术的有效途径
现代装饰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诸如罗山皮影这些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则因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萎缩沉寂。如何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使其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笔者认为现代装饰唯有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提取装饰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做好传承和创新,才能称之为民族设计,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手法借鉴。将罗山皮影造型艺术中的多视角和散点并置、图案的对比与统一、夸张与抽象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现代装饰中。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中和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合理的设计手法去安置,显得尤为重要。如获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的《皮影字体挂历》,提取了传统皮影的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概括、夸张,用现代色彩进行填充,形成了时尚和古朴交融的和谐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室内软装饰设计,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结合现代的艺术手法,运用在室内的屏风、背景墙、隔断,装饰物件上,可以营造出一个别样的皮影世界。与各种材料相结合,形成不同肌理、质感具有皮影韵味的装饰艺术,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种立体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现视觉美感。如在中国数字科学馆中展出的艺术家Eggdoodler创作的命名为Africa的鸵鸟蛋雕刻艺术作品,他就是利用了传统的皮影刻镂和造型工艺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鸵鸟蛋的厚度,让作品的层次成为重点,在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不小的轰动。在他的作品中就连动物细微的神情与身上的纹路都能清楚呈现,原本平面的作品产生了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还能产生微微的阴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质感。同样,这个方法也适用于罗山皮影自身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兽皮,存在取材难,制作工艺繁琐的缺点,现在有很多皮影艺人开始尝试用纸或赛璐洛片、有机玻璃板、综合材料和聚酷薄膜来替代传统兽皮。与新科技的结合。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获得最高奖项“英特尔杯”。他们将传统的皮影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成一个指令,能够完整的完成转身行走等各种平面动作。还有一些包括实时指令的输入和演示过程中手指接触,对实时动作的反馈,机器人的响应迅速动作过度自然,当时整个系统设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如果这项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机器人来进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机器人直接参与表演,那将是对民间皮影艺术的一种颠覆性创新,同时也对皮影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重新定义民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灯具设计中利用现代材料,在灯罩上刻意使用镂刻的精致花纹,让光线透过图案洒射出去,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间文化意蕴。利用皮影的光线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厅做个补充光源的台灯,只是台灯的一侧有可以变化的类似影人的模具,在灯光的照射下,将模具投射到墙面上,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把灯泡换成蜡烛或者仿蜡烛火苗变化的灯泡,就可以在墙上得到可变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内环境趣味和氛围营造。另传统的皮影是依赖外界光源才能产生影的效果,艺人在操作时难免会有外影闯入的现象,如果可以设计出有自发光功能的影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纯净度和黑白对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强烈生动逼真,这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缀结在艺人操控下形成动作的工艺特点,借助现代数码科学技术创造出可灵活变形的艺术产品。如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隔断装饰类家具设计中,希望利用特殊结构或技术,在不添加和减少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装饰图案上的变化,满足现代人对室内空间装饰的新鲜感需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