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我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大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而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管理。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保证语文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佳效益的保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1.显性管理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

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2.隐性管理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④动作指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与喜爱,可以达到移情传神的功效。甚至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课堂教学管理的作用。⑤环境熏陶。环境可以作用于无意识或者非理性的心理,进而孕育出某种倾向来。环境的影响是隐形的,却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教师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因为理想的社会心理,以外在的内在的组织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非强制性地规范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可以创造出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又以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班风、学风,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这种良性循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高效能。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课堂客观环境的培植。如教室的布置要注意颜色的选择和光线的处理。自然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心理相容。教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课桌课凳的美观排列不仅消除了“教学死角”,而且能够使全体学生处于教师视野之内,从客观上提高课堂管理效果。此外,教师的服饰也是环境因素之一,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如浅色服饰给学生以亲切感,深色服饰给学生以庄重的“权威”感,艳色服饰则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一般说来,教师服饰应讲究朴素大方、整洁,既不土,又不洋,更不能穿奇装异服。衣服色调尽以淡雅、调合、鲜明为宜。如果穿西装,要尽量可能地系上领带,以显气度;如穿中山装,要尽量系好风纪扣,以显严谨。这些环境的熏陶,起到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约束力也是非常之大的。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师印象;印象管理;课堂教学

一、教师印象管理的概念界定

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里在《君主论》里有关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见解,但真正对印象管理有较深入研究并对印象管理研究有过较大影响的还要算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享誉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交往的需要,我们常常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恰当的印象,这种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既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必要策略,也是人类社会互动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人类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印象管理是指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但它与其它人际互动中的印象管理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试图以此来有意识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发生某种期望的确认和转变,这种行为就是教师的印象管理。

二、实行教师印象管理的意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有自我印象管理的意识和技巧,一方面能有效地使教师自觉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呈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判断是否成功地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是由交往的对象来作评判的,因此这也会迫使教师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表现,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生的需求和反映上,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2.毫无疑问,教师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途径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层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教师的专业修养、对学生的期望,也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抱负、升学计划以及今后的专业取向。从教师那里,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榜样和示范的观察和习得,来为自己的个体生命注入知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等精神能量。[1]这就意味着,教师通过对自我印象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中完成自我社会化形象的建构。

3.当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赢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教师从凭借制度和法定优势确立起来的“地位偶像”转型为建立在学识和人格基础上的“精神偶像”,这种转型可以内化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对于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教师印象管理策略的探寻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中心,他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将人们的社会互动类比成戏剧表演,并划分了两个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也即让观众看到、使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同样,对于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前台和后台,因此教师的印象管理就包括对前台的印象管理和对后台的印象管理两部分。课堂无疑是教师展现教学技巧、专业修养的“前台”,而对于学生相对封闭的教师办公室则可视为教师的“后台”区域。

1.完善教师的“前台”印象。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上,教师的仪表和言语、行为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对知识传授和学生教育产生影响。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印象管理技巧来塑造自己专业的“前台”印象。

(1)强化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中非常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做“首因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者威信的树立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教师要重视初次与学生接触时的仪表姿态、言行表现和才学发挥,努力创造最佳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2]

同时,在塑造第一印象时要求教师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自己所期望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说有些教师想要扮演的是“权威者”的形象,有些教师倾向于“合作者”的形象,也有些倾向于“指导者”的形象或“大朋友”的形象,这些教师的自我定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及行为,就要以相应的外表和行为与角色相适应。

(2)理想的自我展示。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师生交往中一张精美的名片,要想获得学生长久的良好印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展现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进一步确立教师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比如说在赞扬某个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同时,你不由自主地讲起了自己以往学习阶段的辉煌成绩,这样就自然地展现了自我,并且让学生“内隐”地敬佩你,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但切忌过分表现自己,要及时关注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反映,适可而止,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以避免失误。比如说在课前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工具、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教师应该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态度。

(3)密切观察学生的暗示,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课堂情境中,当教师表现出令学生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言行时,学生会利用某些行为向教师发出暗示。比如当教师没有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如果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不是着眼于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将焦点放在了呵责、惩罚这些学生上面,那么最终往往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维护教师的“后台”印象。我们通常只停留在对教师“前台”的控制和管理,而很少关注到教师的“后台”形象会对其“前台”形象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比如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举止严谨,而回到办公室后却将腿翘到办公桌上,如果此时恰有学生闯入这一“后台”,则学生会更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从而认为该教师在学生面前是虚伪的,这样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原有的印象。因此教师印象管理不仅是探讨如何完善教师的“前台”印象,更要注重对“后台”印象的管理。

(1)保持教师集体的团结一致。教师之间难免会存在内部矛盾与意见,有些教师会在学生面前评论其它的教师或其它教师所任教的科目,其实这就好比是演出过程中演员之间的相互拆台,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因此,教师间内部的矛盾与意见都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教师这个职业所应具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期望。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和谐的“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虚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现会使评价者产生对被评价者矛盾的体验甚至全盘否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导致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所有行为评价的降低。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教师在后台的行为与前台不一致时,学生会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而这会导致教师在前台的所有努力都为学生所否定。

因此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在后台的言行举止与前台一致。切不可回到后台就粗话连篇,更不要在后台与其他教师大肆谈论学生的种种不足或对工作诸多报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贯的道德示范,积极地引导、影响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3)消极印象的修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过错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贬损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当教师主观上认为(或客观上被认为)给学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时,就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学生对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等。当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时,要真诚向学生道歉,即承认自己的应付的责任,并对自己的行径表示自责和悔恨,以期获得学生的谅解,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恶化师生关系;说明是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教师不慎造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的真实,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教师的印象管理贯穿在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有效的印象管理思想和印象管理技术进行印象管理,是树立和保持现代教师良好印象的有效措施。教师印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始终想着你的学生”为基本的教学价值观,即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体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正如英国小说家福特对于其他小说家所说:“你必须永远想着你的读者,仅此就构成了——技巧!”同样,倘若教师不能从作为接受者和观看者的学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所有的技巧和策略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5]陈晓康.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刍议[J].教书育人,2006,(8).

[3]金一波,王大伟,胡丛莉.教师印象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4]马和民.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规律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③目光暗示。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 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 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 奋。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 ,切不可老是两手扶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使视线顾此失彼。 尤其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后进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关注。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一、运用分组合作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分组合作学习尝试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其教学步骤基本如下:

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同时自学课本,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与辅导。

第三步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探讨最佳方案,教师巡视情况。

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抽样展示尝试结论。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展开讨论。

第五步教师简要小结,肯定对的,指出不足,适当讲解,并进行相应的奖励及批评。

在这五步过程中,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第二步和第四步。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例如在上初中第一册《〈咏柳〉赏析》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提示由“吹面不寒杨柳风”给人的联想时应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并能想象到有何感觉,然后出示《咏柳》诗,并提出问题:每一句分别抓住哪个关键词并是什么大意,你分别联想到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来,然后同小组讨论交流,后抽一小组代表提问,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小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初步掌握了“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自读课文,比较与自己的赏析有何不同。学生不但诗歌赏析,而且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保障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合作学习小组是由4-6人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集体,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而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开展。这种原则一方面使得各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另一方面又使各小组牌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3.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4.分组合作尝试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相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更经常、更亲切、更丰富多采,它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学习合作,将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战及方法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三、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席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

当今世界三大教学理论学派之一的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结构描述是:(一)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二)带着问题观察思考(三)解决问题的假设(四)组织材料(五)分析材料,引出结论(六)检验假设。分组合作尝试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与此相类似。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既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其教师的活动方式为讲和示(明示和暗示);学生自学的方式为听读说写观思练做;学生互动的方式是互查互议互评;师生的相互活动为谈启研。

而尝试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是创新的能力的基石。

四、分组合作尝试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思想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

语文教学是学科教学,只是知识群体的一部分,它和其他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学生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不仅仅追求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它还追求学习中思维的、情感的、思想的、心理的等等综合效应。

首先是激励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跃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物品交换。合作学习交换的是思想。必定产生1+1>2效果。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6篇

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1.创新导入指教师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导入:上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的“家”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后,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的主题,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同学们根据这些人是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同处于一种亲情之下的一家子,他们顺理成章地盼着“亲弟”钱财的支持。有了于勒的钱财,这个家显得和睦、温馨和稳固。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有了于勒的大力支撑,有女婿的紧紧依附,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美满的大家庭啊!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所谓的“亲情”只能是置于金钱之上的。没有钱,长脚的女婿自然更是随时可能迈出家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生,形象地设计出很有创意的表明社会中金钱关系主题的“家”字。

这个导语的设计始终让学生处于紧张而有兴趣的思维状态,既要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提炼的抽象思维,又要进行扩展的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进而将抽象的结果具体化为直观的实形。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较为完美的结合。此中新奇的联想与独特的比拟都是创造力的体现。这样“新”“巧”的导入设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保持高频思维的吸引力。

2.悬念导入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论求知》一课的导入: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导语设计:“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开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要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就水到渠成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上述两例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进而导致期待状态和探究行为的产生。学生急于想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因而达到了设置悬念的效果。

3.故事导入指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词义所指的范围有大小》的导入:有个小孩喜欢随地吐痰,爸爸看见了对他说:“吐痰不卫生!”从此小孩有痰就不吐出来,憋着劲往肚里咽。有一天,父亲看他涨红了脸,拼命咽东西,问他咽什么,他说咽痰。爸爸说:“有了痰不吐出来不卫生!”孩子迷惑不解地问:“前几天,你不是说吐痰不卫生吗?今天怎么又说有痰不吐不卫生呢?到底你以前说的话对,还是今天说的话对呢?”请说一说,爸爸说的哪一句话对?这件事中是爸爸有过错还是儿子有过错?是爸爸有错。孩子幼稚天真,对他讲话不能省略,必须明确指出吐痰所指的范围是“随地吐痰”,孩子就不会误解了。运用故事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应该注意的是故事内容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宜短不宜长,能说明问题即可。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

4.歌曲导入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愚公移山》时导入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很快进入学习阶段。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莫过于鲁提辖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就显出这样的英雄本色。作品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请同学们在主题歌的感情酝酿中自读感知有关内容,领悟文章的精巧构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歌曲导入,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5.情境导入指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例如:教读《听潮》,一边在磅礴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一边播放“海睡”“海醒”“海怒”幻灯片,并伴以海潮涌动、拍打岩石的音响。教《“友邦惊诧”论》放映帝国主义侵华的资料片,使学生认清“友邦”的丑恶嘴脸。教《沁园春·雪》放映诗朗诵电视片,欣赏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去感受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认识功能也发展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也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产生忘我的精神状态。上述例子,即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深刻体验教材内涵之美。

6.温故导入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把温故课上成一种纯粹的复习课。

导课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追求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性就是说导课应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学?针对性是要针对教学内容,使设计的导语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设计导语。

2.重视关联性和递进性。运用导课的各种方法时,要注意各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语的内容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

3.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导课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同时要讲究启发性,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7篇

1.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传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得到发挥。由于公共管理学课程通常是安排在大一、大二进行学习,该阶段学生对公共管理问题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易使得课堂内容枯燥且内容较难理解。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案例讨论等,但这些互动内容的核心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起“配角”的作用。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主导下,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2.案例教学不够深入“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已被整理出来的个别事物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同类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得当可以取得如下积极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②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案例的有效设计和对学生的合理引导,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主要还是运用例证法,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作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补充,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试图引起学生对案例的深入思考,但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案例,对案例的思考也缺乏深度。从实际效果看,学生难以从案例教学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主要还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卷面题目较大一部分内容是书本上一些记忆性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只要在期末进行突击复习就能通过甚至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不少学生通过与本专业的学长们交流,在掌握这一规律后,往往会出现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抱佛脚”的情形,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更加重了对平时学习不够重视的情绪,陷入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恶性循环。

二构建应用导向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教学团队认为公共管理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明白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与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体现公共管理学学习的价值。在此教学目标引领下,需要调整以往授课的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教学外,特别增设具有实践性的案例讨论、团队学习、成果展示、公文写作、实践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公共管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加深对管理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学时限制,教学内容增加后,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团队式学习与管理+课堂团队展示”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与团队展示点评以及案例讨论为主,而将关注公共管理热点问题、读书报告等实践性活动交由学生团队在课外开展完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能使教学改革收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学习投入明显增加,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团队意识逐步形成,合作能力提高;科研及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而是侧重于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互动氛围。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具体角色扮演中感知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等。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课程信息、电子课件、教学素材上传至共享平台,并设立BBS讨论模块,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余的互动交流,使有限的课堂讨论延伸至线上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更及时地实现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厘清理论知识、掌握调研方法等。尤其对于课程中涉及比较抽象的概念,坚持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思路,主讲教师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资料和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形成对知识点的有效补充,从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发多层次、分类别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案例设计、学生准备、案例讨论、讨论总结点评几个阶段。其中案例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导入阶段,案例教学以教师举例为主,通过讲解实际发生的公共管理案例,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正确理解现实公共管理实践中包含的各种理论。在课程进入重要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案例的引入、案例的讨论和案例的总结点评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卷面考试中,合理设计理论考核与理论应用考核的比重,将案例分析作为考核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层次的案例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中存在的认识模糊、理论应用困难的问题。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即可以让学生参与搜集、设计和制作经典案例,并注重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反馈、改进作用。

4.采用团队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学习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成4~6人的学习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实践调研、案例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因此,该团队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学生自我管理和进行管理实践的平台。通过团队式学习,学生不仅对公共管理理论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调平衡的能力。

5.尝试全课堂开放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将教学过程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学生目光由书本转向社会、并全方位地组织教学素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经典阅读、实践调查、案例搜集及讨论、团队自我管理等方式加以实施,并将部分课堂搬至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公共管理情境之中,使抽象的公共管理问题变得具体而真实。对于学生而言,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这些活动,能成功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同时也将学生学习的目光由书本转向了整个社会,引导他们关心社会,运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8篇

1.教学方式单一在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传授、学生听讲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得到发挥。由于公共管理学课程通常是安排在大一、大二进行学习,该阶段学生对公共管理问题的认知还处在较低层次,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易使得课堂内容枯燥且内容较难理解。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案例讨论等,但这些互动内容的核心主体仍然是教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起“配角”的作用。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主导下,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2.案例教学不够深入“案例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已被整理出来的个别事物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同类事物的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得当可以取得如下积极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案例的有效设计和对学生的合理引导,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时主要还是运用例证法,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作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补充,或者以提问的方式试图引起学生对案例的深入思考,但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案例,对案例的思考也缺乏深度。从实际效果看,学生难以从案例教学中培养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主要还是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卷面题目较大一部分内容是书本上一些记忆性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只要在期末进行突击复习就能通过甚至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不少学生通过与本专业的学长们交流,在掌握这一规律后,往往会出现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抱佛脚”的情形,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更加重了对平时学习不够重视的情绪,陷入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恶性循环。

二构建应用导向的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教学团队认为公共管理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明白公共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与原理,更重要的是,能将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体现公共管理学学习的价值。在此教学目标引领下,需要调整以往授课的教学内容。在基本理论教学外,特别增设具有实践性的案例讨论、团队学习、成果展示、公文写作、实践调查等内容,以培养学生公共管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加深对管理的体验和感悟。由于学时限制,教学内容增加后,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团队式学习与管理+课堂团队展示”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理论教学与团队展示点评以及案例讨论为主,而将关注公共管理热点问题、读书报告等实践性活动交由学生团队在课外开展完成。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能使教学改革收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学习投入明显增加,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团队意识逐步形成,合作能力提高;科研及实践应用能力提高。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而是侧重于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互动氛围。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具体角色扮演中感知公共管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现场观摩,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等。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把课程信息、电子课件、教学素材上传至共享平台,并设立BBS讨论模块,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余的互动交流,使有限的课堂讨论延伸至线上交流,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更及时地实现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厘清理论知识、掌握调研方法等。尤其对于课程中涉及比较抽象的概念,坚持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思路,主讲教师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科研成果资料和学生学习反馈信息,形成对知识点的有效补充,从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发多层次、分类别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案例设计、学生准备、案例讨论、讨论总结点评几个阶段。其中案例设计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程导入阶段,案例教学以教师举例为主,通过讲解实际发生的公共管理案例,引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正确理解现实公共管理实践中包含的各种理论。在课程进入重要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案例的引入、案例的讨论和案例的总结点评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卷面考试中,合理设计理论考核与理论应用考核的比重,将案例分析作为考核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层次的案例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中存在的认识模糊、理论应用困难的问题。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即可以让学生参与搜集、设计和制作经典案例,并注重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反馈、改进作用。

4.采用团队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程学习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成4~6人的学习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实践调研、案例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因此,该团队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学生自我管理和进行管理实践的平台。通过团队式学习,学生不仅对公共管理理论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调平衡的能力。

5.尝试全课堂开放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将教学过程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学生目光由书本转向社会、并全方位地组织教学素材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经典阅读、实践调查、案例搜集及讨论、团队自我管理等方式加以实施,并将部分课堂搬至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公共管理情境之中,使抽象的公共管理问题变得具体而真实。对于学生而言,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这些活动,能成功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同时也将学生学习的目光由书本转向了整个社会,引导他们关心社会,运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9篇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意味着教育在语言中,通过交往作用于师生的心灵,开掘着精神的生命。因此,语言对话就是教育的存在,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对话对于教育的进行,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大海之中,结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这无疑是给贫瘠的土地施加了新的肥料,在这片精神焕发和创意十足的智慧的沃土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茁壮地成长。尤其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二、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认识和深度也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

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就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这两个骗子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再说骗子有什么值得学习呢?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这两个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衣服定下了这样一个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人们心理最脆弱的地方,他们敏捷的思维、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的本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对他富有创意的答案大大的鼓励了一番,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两个骗子的思维和洞察力是值得学习的,但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同学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家的男子汉》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从话题设置的对象看,“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教师设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地是这种表演与“独白”式教育中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我采用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读课文,谈海伦凯勒是怎样度过三天的,让学生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交流,串起学生丰富的读说议写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话交流,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如果将教材比作是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工匠,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工匠是否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

然而,在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了一种“材料”,对话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如果说教材是一首乐谱的话,那么教师则是作品的演奏者,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不是因为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用自己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给乐曲赋予了第二生命。同样,教师和课程的对话也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赋予教材第二生命的过程。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0篇

课程管理方式是指教师对上课过程进行管理,调动各方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因素而使教学目的得到体现的过程。它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效率,课堂管理正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调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师行为过程,其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吸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一切行为,而教学行为有效性指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首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行为是不是明确的,学生的参与力如何,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课的模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那么所获得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课堂管理方式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

1.教学重点向学习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里更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是否全面等,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下来学生除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也没有被挖掘。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于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向过程偏移,只要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然后教师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组织出精炼的教育语言,将自己消化好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英语题目的解答。英语是众多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

3.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和教师沟通方式影响的,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此年龄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并且中职英语又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时期,如果前期基础打得不好,常常会变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遭受瓶颈。因此在此段时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育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善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中职英语学习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了几年,对于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似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诀窍。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的后果。因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部署。设置多种模拟情景,增加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涉及到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或是课堂管理计划还存在缺陷,即使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流利的交流,但是离开了课堂与外国人交流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己沟通能力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课堂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学生思维的自主运作。因此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上开展多方面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需要在歌唱、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

5.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特长。

一方面,需要了解的是中职英语教师一般都不只在一个班级上课,因此教师涉及到了班级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有的爱好沉默背书,有的爱好大声朗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配好个人教学、全班教学、部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不光是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长处,例如会画动漫的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单词拼凑出动画图案,会唱歌的教师每节课花五分钟教学生唱几句英文歌曲等等,教师的这些特长并不需要专业化,这只是达成有效教学的一种媒介,是将课堂管理和有效性教学进行结合的一种手段。

四、结语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1篇

1.1物流管理课堂教学目标及现状

物流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作为日后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需要,主要包括现代物流理论、物流产业发展、物流管理基本知识等理论体系,并融入了产品采购、产品运输、仓储管理、库存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实务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着重从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来培养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创新意识、握有现代物流技术、拥有物流经营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课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以专业配发教材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虽以多媒体或者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但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软件操作演示、课堂媒体文件展示等功能,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未达到指导学生结合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的目的,因此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来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进行革新。

1.2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意义

前面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其教学理念和要达到的实施目标正是物流管理课堂教学目前或缺的。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物流管理课程中,以教师讲解的专业基本知识为基础,由教师创造课堂学习氛围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同时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所学内容和专业技能综合利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融合,并开展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意识,在亲身体验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促使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迈进。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施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师资力量的提升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2研究性学习的物流管理课堂教学实施

2.1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教育层次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其采取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有所差异,针对大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原则,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开展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学生主动与教师辅助。

大学期间的学生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形成,思考问题和分析事物能够从多视角、多方面进行,他们的学习认知结构已趋向稳定,自学能力也有所增强,加上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信息知识的传播,与高中时代相比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课余生活使得每个个体的智能表现出多样化。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个体的优势潜能,实现其自身最好的个性发展是高等教育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科学素养和科学钻研能力,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能够针对性的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选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成果展示。同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应用并及时给与意见和建议。所以在物流管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智能优势,同时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辅助,这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2)分组合作与团队交流。

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身处社会生活环境中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时刻在进行着。团队合作,互助共赢是现在“地球村”时代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上至国家往来下至蚂蚁搬食,无不见证着合作与共赢的重要性。同样的,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也不是教师一个人或者是某些优秀学生就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依据选题意向相近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内队员之间进行课题的研究讨论,这样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同学间善意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自已取得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和团队交流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的两种组织方式并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渗透和彼此依赖的,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智能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又在学习过程中互助合作,交流分享,进而达到物流管理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目的。

2.2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研究性学习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主要分课题方向选择、课题内容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实施策略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课题方向选择阶段-教师角色转变和问题情境

创设的实施策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其教学理念并讲解给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和动员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并配合这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其次教师应该确定其角色定位。在研究性学习应用于物流管理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中,一是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综合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精神来审视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营造平等对话氛围,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最后教师根据现代物流管理工作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知识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指导学生依据情境进行问题的提炼和捕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交流,在学生研究兴趣和师生双向讨论下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方向。

(2)课题内容研究阶段-学生合理分组和研究工作

记录的实施策略。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实践阶段,教师依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人特性与学习基础来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形成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氛围,更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善意竞争、共同进步的环境。分组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和网络工具进行课题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并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特别是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这些亲身实践体验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将很有益处。

(3)课题成果展示阶段-学生全面总结和教师综合

评价的实施策略。课题成果展示阶段主要是教师指导小组内学生对于物流管理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学习方法、体验收获和课题结论等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指导小组间学生将成果互相展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成果和心得,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感悟和崇尚科学的使命感。展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动思维,不拘泥于形式,运用多样化手段进行。最后教师在遵从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下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指出不足、表扬创新,并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的教学经验。

3研究性学习的物流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2篇

那么,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应如何恰当地运用漫画激活课堂教学呢?

一.以漫画导入激发好奇心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而政治课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成见就应创造性地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使学生一开始便对这一堂政治课充满兴趣,从而取得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应,而漫画就能达到此效果。例如:我在讲授“资本主义民主的特点”时,尝试使用漫画导入的方式,先出示“你们有话就说吧,你们是自由的”这一幅漫画,漫画内容是两个平民在法庭上受审,但一个被封住嘴按着手另一个被两个凶恶的大汉按在铡刀石上,这幅漫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会产生“为什么会与题目矛盾?”这一思考。老师适时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观察漫画并思考:为什么被告口被堵住头被按下呢?资产阶级口中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真正的平等吗?那么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呢?通过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资本主义民主的特点是虚假的民主”。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到课堂,学生的直观感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兴趣盎然。这样使用漫画导入就有利于学生在兴趣高涨时自觉深入知识的海洋中去探求真理和学问。

二.课文内容渗入漫画深化理解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而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都比较抽象,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就必须想办法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活泼有趣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引用漫画,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漫画联系课文分析并展开讨论,使理论显浅化。教师在这种情境中通过处理好动与静、热与冷的关系,一方面印证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进行创造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时,适时出示“60亿人口”和“救救地球”这两幅漫画,学生可以从第一幅画中观察到地球的“腿”已发抖、“头”冒大汗,从第二幅漫画中直接观察到人类的浪费、工业污染、战争、乱砍乱伐使地球必须进入急救室。从两幅漫画学生直接就能感受到严峻人口形势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从而使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生动和通俗易懂并引人深思。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便可以悟出道理,扩阔思维空间,使一堂政治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漫画结束,引人深思

好的课堂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要有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耐人寻味的结尾。巧用漫画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性重复,使课堂再掀高潮,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了教学主题。例如:在上活动课《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结尾时,我出示了两幅“别光讲别人”的漫画,漫画第一部分内容是一个人在诉说“人家瑞士很讲卫生”第二部分他一边讲“不象我们……”时却随地吐口水,用这一诙谐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确营造美好环境关键是要从我做起共同参与为营造美好环境出力,深刻认识到“做”比“说”更重要。这样教学结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一堂课再推向了新的阶段,收到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四.漫画设疑,重在创造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3篇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使课堂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就得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应强调“五为主”。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看书、观察、操作、探求、思考、发现、归纳,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包括引导、指导、劝导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及情感,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3.以教材为主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也不能脱离教材。

4.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新时代需要一大批知识广博、能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同时,“主体”和“主导”可以统一在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之中。

5.以提高师生素质为主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应以提高师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作为教学的宗旨。一切有利于师生素质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值得肯定与提倡。

二、转变教师的任务

长期以来,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传统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被扼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任务主要是下面的8条。

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底子、身心素质、品行、个性、爱好等要做到胸中有数。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功欲。

4.循循善诱,传道解惑。

5.为每一个学生获取知识、发挥智慧与才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6.进行学法指导。

7.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8.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三、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为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所接受外,还因为它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要想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的《人人有份》中指出:数学教学将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比如,“四阶段八环节”模式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其模式的教学环节如下:

新知导入阶段1.复习铺垫

(5分钟以内)│

2.导入新知

3.启发诱导(获取新知过程的教学)

新知获取阶段│

(15分钟左右)4.归纳小结(获取新知结论的教学)

新知理解阶段5.“双基”训练

(8分钟左右)│

6.变式训练

新知应用阶段7.课堂练习

(10分钟左右)│

8.课堂小结

应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我们强调:教师重在引导、激励,贵在传道、授法;学生重在参与、获取,贵在乐学、勤思。

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921年秋,痛切地历数旧学校的坏处时指出:“学校的第二坏处,是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人的资性各不相同,高才低能,悟解迥别,学校则全不管究这些,只晓得用一种同样的东西去灌给你吃。人类为新生人格,不应该说谁‘管理’谁,而学生无完全的人格。这是学校最大的缺点,有心教育的人所万不能忽视的。”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仍然存在着同志所描述的情景:“死”的教案支配、牵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学生若不能回答,教师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目的为止。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师生带来的是无奈与厌烦。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突出表现。师生是有感情、会思考的人,在教学中,他们有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有多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新能力,他们不是听指令而行动的“机器”,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有关专家指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本人谈几点看法。

1.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1996年7月在菲律宾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不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创造力培养。归纳式教学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由以演绎式教学方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归纳式教学方法为主。

笔者听了一节全省的素质教育表演课,教者钟诚是一位只有一年教龄的女教师,教学班级是临时确定的。她出示例题(学校里栽了85棵柳树,栽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栽杨树多少棵?)后,要学生用线段图来分析这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由于该班没有讲过怎样用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她只好进行提示:一倍的量用一条任意长的短线段来表示,那么几倍的量就用几个这么长的线段来表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各自画出了一个线段图,大家的画法很不一致,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附图{图}

附图{图}

教师肯定这些线段图都画得好后,便引导学生从直观、美观、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归纳,学生终于明白了图3、4画得比较理想的道理。这样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教与学闪现了创造的光辉。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论文网。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论文网。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

课堂教学管理论文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职业倦怠

 

一、中职学校 “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

经调查显示,教师中认可“现在中职学校‘差生多’”的占80.70%,只有19.30%的教师表示“不同意”。教师认为学生“差”的理由,排在第1位的是“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 第2位是“自主学习意识差”。

1、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差

中职学校学生基础较弱,习惯较差,问题行为比较集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愿听讲,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课堂教学出现以下问题行为:不带课本、不记笔记、讲废话、思想开小差、烦躁不安、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听音乐、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发呆、擅离座位、喧哗、起哄、迟到早退或随意离开课堂等等。

2、自主学习意识差

一部分中职学生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缺乏兴趣,对前途渺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无任何理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学习没有任何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根本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对今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是家长逼来的,老师硬要教的事,学习好与坏是家长和老师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教师现状

面对综合素质明显下降的中职学生,使不少中职教师深感“课堂教学”过程的艰辛与无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心声。时间一长,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成功的体验甚少,迫使自己体验平庸感,感觉苦海无边,没有激情,缺乏创造欲望,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下去就会与学生的厌学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改进现代中职“课堂教学”,消除“职业倦怠”

作为老师,谁都想有十八般武艺,假如你有小品大师赵本山的两下子,有魔术师刘谦的功夫,都可以来一段精彩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们饱了眼福,看了热闹,也让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表演,获得了更开阔的知识。事实上大多数教师没有那样的细胞,面对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对职业教育产生厌倦。因此,中职教师必须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论文的格式中国。

(一)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要熟悉教学对象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针对目前的学生现状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乐观、向上、努力进取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以快乐的、平静的心境与学生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中职教育教学的挑战,心里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里健康的学生。

1、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要善于调整自身情绪和心态,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适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因材施教,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适者坦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舒适感。并通过自身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学生,从而找到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待学生应该“一见你就笑”,而不是“一见你就恼”、

2、注意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认识自我。有不少教师不与学生沟通,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过高,导致付出与回报不相符,从而心理也就失衡了。因此,教师应勇于面对现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达到维护和增进师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善于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压力、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作为中职学校教师在目前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下,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就很难经得住这种压力的考验,就有可能因此而情绪消极,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以宽容、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并适应眼下的学生问题,善于通过营造良好的心境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宽广的态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把负面的情绪变成生命礼物,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来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风采。

(二)中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首先要了解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实际。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能否提高,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驾驭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工作、成长的主要阵地,是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要确立“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淘汰教育;是成功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的教育观念。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当然包括尊重学生基础差和习惯差的现实。“差生”也是人才,某方面差,不等于各方面都差,今天不行不等于将来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而现实教育往往只注重数理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通常把这两项智能弱的学生误认为是差生,而忽视了这些所谓差生在其他智能方面的优势。作为我们的教育应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教学摘要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交往与互动”转变论文的格式中国。运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掌握“课堂教学”控制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眉飞色舞,能手舞足蹈。假如教师能活灵活现的将“课堂教学”与“表演艺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3、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仅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评价。面向学生全体,针对学生现状,制定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大部分学生取得较好成绩的多元评价方法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注重过程评价,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养成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三)学校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学校要设置更多的平台,从物质、精神、情感,心理各个方面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人文关怀,建立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使教师身心健康,专业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安全、宽松、团结、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一体的团队意识。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会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适好心理状态,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去。为我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

⑴王珂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⑵王利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K]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