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希腊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异同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显现出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特点。而且经过对外贸易和通商传播,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而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的最终走向没落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地,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特别是希腊建筑的经典代表――希腊柱式。由此可见,希腊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之间的基本态度、基本布局理念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横向分析其二者的异同。

一、二者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不同

古希腊文化视建筑为艺术。希腊建筑是瑰丽多彩的艺术,尤其是希腊的柱式。它是凝聚了希腊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我们所熟悉的柱式就是源于希腊建筑。希腊的柱式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从侧面上反映出了希腊人对人体曲线的完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敬,即有表现男性健美及刚强的多利亚柱式;有表现女性柔美细腻,均匀轻巧的爱奥尼亚柱式;以及有用叶子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的更为纤细更富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而希腊的这三种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演变出古罗马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柱式,即混合式与尹特拉土坎式。可见希腊柱式对建筑界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中,建筑物本身是为享用此建筑的人所服务的,而并不是作为艺术来欣赏。在希腊,不仅遍布着古建筑遗迹,而且至今流传着那些艺术大师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建筑是作为活的历史渗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传统的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而同样地,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①

二、二者对建筑的布局理念不同

希腊建筑的布局是个体建筑是对称的,整体建筑是和谐而错落有致的。正如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就是极其追求建筑物本身的对称性,给人以宏伟庄严之感。然而如果从爱琴海上远望,就会惊奇地发现,希腊建筑错落有致,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别样的和谐之感。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讲究整体的对称与气派,讲究中轴对称,严整方正的群体组合与布局,所以极其讲究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就如清朝时期的北京城来说,整个城市都是方正而对称的,从而显出一种严谨的对称美。

三、二者的建筑观赏角度不同

希腊建筑适宜外部欣赏,希腊建筑外部气势雄伟庄严,但是并不适宜内部鉴赏。这是因为希腊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狭小,装饰性不强。正如神庙是用于人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的时候,神庙就是环绕游行的中心,所以希腊人重视神庙的外部造型,神庙的内部并不十分宽阔。因此,现今极少提及希腊建筑的内部的可欣赏之处。

中国建筑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是内外兼宜。我国的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及内部都给人以气派宏伟或精雕细刻之感。中国人十分注重体面与气派,这与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对建筑物内部的装潢也十分重视,决不会因为内部装潢寒酸而有失身份。

四、二者的共通点

事实上,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的。尽管,古希腊与中国分别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但不得不称奇的是,这两个文明古国,都对楣梁式建筑情有独钟。中国建筑是木制结构,而楣梁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架构,梁柱就是整个建筑的框架和承重的核心。

同样地,楣梁式建筑广泛用于希腊的建筑艺术当中,希腊的柱子给人以高大宏伟、参天而立之感,但其实这一根根宏伟洁白的柱子是用木材造成的。希腊人就地取材,用一节节的木材串接而成,然后再用白色石灰岩涂上表层。就这样,参天而立的高大柱子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希腊建筑与西方其他建筑艺术不同的是,它并非采用砖石承重,而是采用了楣梁承重。

五、结语

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体现了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但是,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其建筑艺术给世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方式与不同的美的享受,为世界的建筑艺术写下了不同的优美篇章。

注释:

① 王晶《建筑科学与文化》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 多媒体 创新 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和相关技能的介绍,属于理论课。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很多美术教师感慨,鉴赏课难,难于上青天。自从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图片、文本、视频录像等资源进行编辑处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优势分析

(一)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二)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三)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可感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如在《陶瓷、青铜器艺术》这些课中,我就通过网络资源把博物馆直接搬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去河南博物院、世博会、秦始皇博物馆观光旅游,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可以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图像、音像的编辑播放都紧扣学习主题,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授《商周青铜器艺术》时,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重点欣赏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感受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狰狞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观念和礼仪等级意识。我就上网收集一些清晰度高的青铜器图片,进行编辑剪接、局部放大等,再设计成根据图片辨别礼仪等级题,将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组合,了解纹样的设计原理,再让学生进行局部纹样的临摹或创作“兽首组合”以及“兽首含人头”。以及结合央视的《鉴宝》栏目剪辑播放有关“青铜器”的“鉴宝”,让学生也参与到几张青铜器图片的“鉴宝”活动,我们的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小组间人人争着参与,发表个人见解,总有理由说出“青铜器”体现的历史、政治、美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的教师就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课堂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睡觉课的老大难问题。

(三)体验文化,激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精心组织好教学,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体验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建立并完善“独立人格”的人文素养。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观看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一些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是民间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将收集的泥塑的录像剪辑加工,通过播放,向学生展现我国民间泥塑文化艺术,有时呈现北方泥人张的作品,有时呈现南方惠山泥人的作品,有时将作品定格,有时将作品局部放大,有时反复播放不同时期的泥人作品,有时还把工艺大师的捏塑过程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了解了泥塑的悠久历史也为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四)网络中鉴赏美术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建筑艺术的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生活,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但是其风格可以揭示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心理情绪、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在欧洲,人们把建筑比喻为“石刻的史书”。…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一、激感

高中欣赏课的第一节课十分重要。第一课不给学生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学生是绝对不会重视美术欣赏课的,那也就谈不上愿意上欣赏课了。因此,我的第一课留给学生的不是“读书课”“看图课”,而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课。为此,我围绕四个问题:即1.什么是欣赏课?为什么高中要开设欣赏课?2.欣赏课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何好处?3.你了解哪些中外知名的艺术家、画家及其代表作?4.二十一世纪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何新的发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第四个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的世纪、艺术的世纪,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是绝对不能适应的。因为生活离不开艺术,如衣――有服饰艺术,食――有烹饪艺术,住――有建筑艺术,行――有仪表美等。当然,我们将不一定都成为艺术家,但必须掌握一些艺术常识,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学会美化自己的生活。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我强调学习历史、地理、语文时经常碰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如果在欣赏课中学好有关知识,对学好其他课程一定会大有益处。例如,一幅画的历史背景涉及历史、地理等许多知识。一幅名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对写作中描写人物、景色,提高观察和想象能力大有益处。同学们认识到欣赏课不能片面理解为趣味课和消磨时间的课,而是知识性强、应用面广、实用性强的课,它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建筑、雕塑、工艺、绘画诸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评价。我还讲一些名人轶事,吸引学生,为今后的美术教学奠定基础。

二、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的成功,要靠师生共同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为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上。只有熟练掌握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居高临下,驾驭课堂,才能精讲精练,增加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中国宏伟的宫殿建筑时,将它和中世纪欧洲建筑艺术进行串联讲解,首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几个问题仔细阅读这两节内容,找出东西方建筑在指导思想、建筑时间、地点、基本格局及显著特征的不同点,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东西方建筑艺术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再介绍几幅彩色建筑图片(幻灯),加深学生的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高耸挺拔、轻盈灵巧、构造美观,内部空间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为之骄傲和自豪。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觉得生动活泼,培养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引导欣赏

美术欣赏,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外,还需进行较深入的艺术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艺方面的知识,只有使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增强,才可能更深刻地认识作品的内涵,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才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作品的内容、思想,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如何教学生欣赏作品呢?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入手;第二步是对内容的理解、体验;第三步是对作品的内涵的探究和领悟,要求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时均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去分析,才能全面。例如,在分析西班牙现代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首先介绍《格》是一幅巨幅油画,画中表现的对象是人和动物,并配有其他物体,整幅画具有恐怖感和战争创伤的气氛。学生对这幅作品的形式与形象有了初步感受和了解;其次介绍《格》是一幅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巨幅油画,但油画中的形象对于不了解现代派美术特点的人来讲,则是相当难理解。根据画家的自述,画面中发生嘶烈哀鸣的马,是象征着西班牙人民,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画面中还有表现人民所受到的种种苦难的形象,以及这些苦难造成暴力恐怖气氛。通过分析,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再次分析一般油画作品色彩都比较丰富,而毕加索的这幅油画打破了传统油画的惯例,全部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并对各种形象进行极度夸张和变形。他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他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逐步让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通过这三步的讲授,同学们基本懂得分析美术作品的方法,后来我让学生分析《开国大典》、《蒙娜丽莎》等作品,都取得成功。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一、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符合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些中国古筝名曲,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对一些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民居建筑;或者来到野外,那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一定会牵动着儿童的心。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3.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二、根据小学美术欣赏作品的分类及特点,多元化选择,利用各种感官,带着问题欣赏。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画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比例不准确,表现无拘无束。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作为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 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正如轩尼诗X.O的品牌精神所说:“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早在筹建国际会展中心时,邓鸿就创造性地将“金色歌剧院”置入其中,将高雅艺术带进成都人的生活,而筹建中的成都歌剧院无疑是深化这一理念的新尝试:开辟九寨天堂、引领会展和旅游相结合的潮流,他传递的是欣赏自然的生活态度,而建造海洋乐园、将亲近大海的乐趣带给身居内陆的人们,则是对欣赏内涵的一次新扩展。也许在他的心中,只要乐于欣赏,无处不是天堂。

国际会展中心:小试牛刀,奠定模式

1995年,邓鸿亲自操刀设计的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在成都沙湾动工的时候。人们纷纷投去疑惑的眼光。当时会展业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出手就是14亿,准备做一个以国际化展览为中心的综合性社区,这样大的手笔已经足以令人侧目。何沉在这个展览中心里居然还有一个艺术氛围十足的“加州花园酒店”、一座“金色歌剧院”、一个现代艺术馆和一个大型购物广场,这种破天荒的开发模式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邓鸿一直坚信这种会展。欣赏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必将取得成功,因为经历愈多,看得愈真,愈懂欣赏。这种信心源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来自他对欣赏的深刻理解。去美国之前,他当过兵,也摆过地摊,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不过也是700块钱起家,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拨经商的人而已。”这段经历让他对商业经营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他有机会去美国,而在美国的几年历练则让他看到了会展业的广阔前景,也使从小爱画画的他领略到了当代艺术的无穷魅力,毕竟当时国内的当代艺术尚处在起步阶段。回国之后,敏锐的邓鸿发现了国内会展业的巨大空白,但是富有创造力、而且一直对艺术欣赏情有独钟的他显然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会展中心,也坚持认为只有独具个性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于是个崭新的概念一将会展、欣赏和生活融为一体,就这样被他付诸实践。

于是有了举办过超过500个博览会的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有了成都现代艺术馆,也有了独具风情的加州花园酒店。在这个酒店里,从餐厅、回廊到房间,到处挂的都是真画,要是你打听,便会吃惊的发现这些不俗的画作居然都出自邓鸿本人之手。问起初衷,他直爽的回答道:“我不愿意在我的酒店里挂复制品,印刷品,因为总是想跟别人不一样,再者我觉得自己的画和自己的建筑比较相配,当然也有些现实的考虑。当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买那么多画。而我手上也已经积累了七、八百张画,所以就挂出来了。”

在邓鸿创建的这一片天地里,你可以去展览中心参加重量级的展览,可以在酒店里欣赏主人的画,乍,可以去成都现代艺术馆看看各色馆藏,还可以去购物,甚至可以去听听歌剧、看看表演,就这样欣赏着-生活着。

九寨天堂:塑造辉煌,可替代

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会展、欣赏和生活三位一体模式的成功经历。让邓鸿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经营要有规模,大到别人不可复制,它就有商业价值,这是商业的个基本定律,当然建筑也要很特别,要很标新立异。”欣赏成就阅历,阅历升华眼界。有着艺术家情结的邓鸿想要做的是一些有创意、不可复制的事业,而国际展览中心只是一个开端。

1999年,当旅游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他便敏锐的抓住了这一时机。将如画的风景和艺术风情十足的酒店、会议中心融为体。构建了无可替代的九寨天堂。说起九寨天堂的构思,他身为成都人的骄傲感油然而生:“我们四川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九寨,作为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在国内外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就是基于对这种资源的把握,再加上我们在做会议度假方面又具有很强的优势,因此很自然就想到了要做九寨天堂。”

在九寨天堂这个邓鸿花费五年心血精心打造而成的空间里,1万平方米的大堂采用钢拱架全透明玻璃结构,身在其中,窗外的森林和美景仿佛触手可及,一转身,便发现中国当代名家周春芽价逾百万的“桃花”就挂在位子旁边的墙上,似乎只是一件不经意的家居装饰;走进客房,一幅幅黄、绿、黑三种颜色的抽象山水画映入眼帘,自然而写意,稍一打听便发现这些也都是出自邓鸿之手:若再花几天工夫逛逛九寨沟、神仙池、白河川、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若尔盖大草原,方圆3.2万平方公里的“天堂”以让人心醉神迷。

无怪乎“2004生活方式创意榜颁奖典礼”仪式上,九寨天堂一举捧走“年度创意酒店”奖,并获得了“比英国的‘伊甸园’更像

个不留人工痕迹的东方伊甸园,比马来西亚云顶更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这样的赞美。中国最好的生态环境、大到超乎想象的规模、标新立异的设计……这座无可替代的建筑就此成为了邓鸿最辉煌的一张名片。

天府靳城:规划生活,扩属欣赏

“我希望客人能在寻常生活中享受到艺术带来的点滴感动。而不是把画买来,锁到仓库里。”邓鸿如是解释自己在国际会展中心和九寨天堂都大量放置画作的想法。事实上从一开始,邓鸿就致力于传递这种欣赏的态度,也相信自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态度。”阅尽千帆赏更真,现在他希望借助建筑和设计实现自己的梦想,将欣赏带入更多成都人的生活。于是有了包括歌剧院及艺术馆和成都海洋乐园在内的天府新城。

建设中的歌剧院及艺术馆由英国著名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整座建筑将坐落在巨大的人造水面上,设有歌剧院、表演厅、电影院、音乐厅、国际会议中心、画廊、商业区等,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欣赏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在浓重的艺术氛围中购物、参加会议。而规模空前的成都海洋乐园则由人造海洋、风情海岸、汤池、漂流、海边小镇客房等组成,让远离海洋的成都人、也让来这里游玩的人们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情,将欣赏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

8万平方米的超大歌剧院和文化艺术中心、23万平方米“成都海洋乐园”,邓鸿在这个项目的规划中总结了此前创作精髓,贯彻着自己对规模的重视,贯彻着自己对创意的坚持,规划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也扩展着他们欣赏的内涵。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艺术欣赏 作用和措施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埃菲尔;法国大革命;巴托尔迪;自由女神

1 埃菲尔铁塔建造前的法国政治经济形式

在19世纪末的法国政府是1870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的政府,在此之前的法国经历了近100年的政治动荡,在资产阶级足够强大的19世纪末期终于稳定了政局,赶上了第2次工业革命,使国家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法国在科技、文化、工业各个方面突飞猛进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国力日渐强盛。

2 铁塔建造前的社会思想

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法国民众享受着工业时代丰富产品,对神奇的大工业时代有种崇拜的心情,大家热情高涨,并极力申请举办了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了纪念伟大的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大家觉得无论如何也要修建一个丰碑式的雄伟无比的建筑,好把那积攒了100多年的动荡岁月的悲伤一扫而空,将法国人的脊梁高高挺起直耸云霄。

3 文化背景民族性格

当时的法国人民是欧洲最具革命精神的民众,他们身上流淌着游牧民族高卢人的血,他们血性十足,他们革命最彻底,爱恨分明。他们会把一切罪恶深重的封建统治者送上断头台,对一切侵略者迎头痛击,这一点和中国人民很像。也只有这样豪情万丈的性格的法国人民才会在那个时代如此大手笔的建造这样壮观伟大的大铁塔。这一时期的法国艺术家对古典的美术审美观,及表现手法感到厌烦,诞生了很多新的流派。而文学作品也很多是对封建思想,以及对自私丑陋的利己的旧思想的批判,歌颂爱与高尚的进步思想。这种思想也存在于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中,人们不愿再建造古典建筑,相反对当时最新科技的钢结构建筑十分欣赏。

4 工业水平与科技

在以电力为基础的第2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冶金技术和高精度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内燃机也被发明出来,伟大的汽车也诞生了。海里的轮船也不再是木结构的了,远洋的货船,各国的军舰全部都是钢铁结构的庞然大物。从1870年开始人类迎来了伟大的铁路大发展时代,我们伟大的钢结构建筑大师居斯塔夫·艾菲尔先生就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钢结构建筑师。

5 景观意义

(1)铁塔坐落在巴黎的中轴线上,他巧妙的将巴黎的身高拉高了,人们可以登塔欣赏巴黎的美景,使得巴黎的景观又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视角。同时相反的放射状设计的巴黎街道不论你在哪条道路上,都可以直接看到铁塔,所有的其他景观都可以把铁塔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就好像日本的富士山。

(2)铁塔二层,三层的面积巨大可以搭建很多旅游休闲设施,丰富了人们在铁塔上的观光体验,你可以在铁塔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饭;也可以买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直接把你的明信片寄出去。很多法国的文化体育的宣传活动都是在铁塔上举行的,她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景观构筑物了。

(3)铁塔在夜间的灯光下景色更加迷人,法国人民喜欢在节日的时候把自己可爱的铁塔装扮的缤纷多彩,甚至是烟花也经常在铁塔上绚烂的绽放,她与法国人民同欢共喜,见证了百年来无数法国人的幸福生活。

6 总结

具有多功能性的优雅的巨大构筑物具有统领景观的作用,丰富了景观的表现力,更能提供更多的欣赏视角和休闲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场所,甚至能够团结地区及国人的感情实现文化上的积极作用。

法国19世纪末的经典景观建筑雕塑就是埃菲尔铁塔是在大工业时代的基础上对法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纪念。

这些景观建筑都是19世纪人类智慧、科技、文化的最伟大的结晶,他们对人类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将万古长存,永照人心。

参考文献

1 乔治·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9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布达拉宫数字化再现布达拉宫数字化再现是指建立一个网上布达拉宫的虚拟展示系统,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建筑群的三维展示。虚拟宫寺的网上游览,实现壁画、佛像等珍贵文物的展览和介绍,并利用Unity 3D游戏引擎作为系统设计平台,借助Java Script脚本语言实现交互功能设计。网络三维技术可用来实现布达拉宫在一个交互三维空间中的表达,将整个系统以链接形式,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向世人提供全新的浏览和互动体验方式,提供探索藏族历史文化的途径。布达拉宫数字化复原技术可以选择以建模、贴图、漫游、交互为特征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可以采用全景图片VR技术。在实现或复原过程中,需要摄影、图像提取技术、三维建模、光影渲染、地理信息、三维扫描、分布式架构等,为建模和贴图后的布达拉宫细节图片,左侧图片为坛城和壁画,右侧图片为室内布置。还要完成人机交互图形驱动和网络数据库搭建,使网上布达拉宫实现文物藏品资源的海量存储和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手段进行传播,解释布达拉宫的内部空间、外部造型和环境,丰富了布达拉宫的演示方法,在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及表现上都有极高的价值。数字形态布达拉宫基本功能基于网络技术传播的布达拉宫,游览者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参观和游览,通过建立自己的账户和网络ID,自由自在地设计游览路线,对感兴趣的或者不了解的文物进行点击,以便全方位观看,也可以借助小图进行路线设计,欣赏珍贵文物的照片等。浏览者即使不到拉萨,在网上也可轻松欣赏到数字化的布达拉宫。

数字媒体下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与审美特征

1.数字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是人们在欣赏布达拉宫时因其所具有的鲜明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态、色彩、质地等,而对其建筑之美产生相应的感受和知觉。然而,在数字媒介形态下,由人类创造出的虚拟空间使审美感知的主体、客体和感知体验都发生了变化。(1)审美主体的数字化建构 数字技术造就了跨越时空的比特空间,同时也造就了审美主体在虚拟环境下的拟态化生存,形成虚拟主体。如果说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主体是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那么在虚拟的布达拉宫中,人要进行自由活动,自身也就被虚拟化了。对数字化布达拉宫的审美体验,是用户通过一系列的知觉传递感受到虚拟主体首先获取到的审美信息。审美主体的自我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而数字化审美主体的自我则可以看作抽象的数据和程序,这些数据和程序以多样化表现形式使数字化布达拉宫可以引发虚拟主体的思考,进而与现实主体进行沟通与交流,使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在数字化空间中共存,而建筑的审美信息则在两个主体之间自由融通。(2)审美客体的数字化建构 要实现对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源于布达拉宫的审美信息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审美客体。在虚拟的建筑空间中,虚拟现实技术对这种依赖于建筑实体的场所信息进行了数字化的复制与重构,形成了新的审美客体,其中包括能概括出布达拉宫整体存在状况的藏式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材质与颜色等表象化的艺术信息。它们决定了审美主体对布达拉宫的第一印象。主体对客体的欣赏,不仅停留于其表象信息,还包括建筑客体的内在气质,即建筑的环境氛围。数字化布达拉宫通过对现实建筑的仿真还原,结合民族乐曲对人的听觉刺激,会在虚拟空间中形成一种与现实存在紧密联系的具有宗教涵义的环境基调。(3)审美体验的数字化实现 知觉现象学主张身体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中心,布达拉宫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是伴随着审美主体的身体在整个建筑空间中的运动,结合审美主体对藏族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积累审美经验而来的。当受到时空限制时,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图文或影像资料,数字媒介为人们提供了逼真的场景空间,因此,当审美主体与布达拉宫之间审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通过数字媒介相关联时,就会产生与传统媒介不一样的审美体验。面对数字化布达拉宫,对其建筑信息的认知,首先源于审美主体的视觉方式对建筑表象信息的获取,大脑的视觉区域对视觉信息进行选择性整合并最终形成主观性的视觉结果。同时,触觉和听觉也会配合视觉帮助丰富审美主体对布达拉宫的审美体验,人们使用多功能触摸板、视听设备欣赏布达拉宫时,接收到的感觉要素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介带给主体的感觉,同时这种感觉需要审美主体运用已经取得的、积累的审美体验进行分析、感受、领悟和回味,在知觉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知觉的愉悦,当人们潜意识中的审美期待与客体信息、审美经验以及知觉体验达到一致时,就会获得使人愉悦的美感体验,从而形成数字媒介下布达拉宫的审美感知。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到现在,带给人类最大的改变是缩短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而布达拉宫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双向互动性的集中体现。在数字媒介传播过程中能够让人们进入其中,欣赏、游玩文物,了解历史文化知识,体验建筑的工程美,并且通过交互设备与虚拟布达拉宫进行交流、沟通,形成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产生独特的审美感知。

2.数字媒体下布达拉宫的审美特征(1)真实性和艺术性 构建逼真的布达拉宫建筑形象是在数字媒介下实现对布达拉宫审美活动的前提。布达拉宫作为基于时间的传播形式,无法实现空间上的移动,同时也在受着时间的侵蚀。然而,数字技术不仅将布达拉宫用简单的0、1的排列组合就可以使其建筑形象在世界各个角落传递,在此期间它的形象也不会发生丝毫的改变与损耗。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布达拉宫本身的建筑结构、材料和环境等等都可以达到近似真实的程度。同时,通过对数字化布达拉宫在形态、材质和光线上的艺术处理,可以完满地表达出布达拉宫本身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民族艺术的源于藏传佛教的象征性特征,使整个建筑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并充分传达民族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2)临场性和沉浸性 通过三维图像技术对布达拉宫进行艺术性还原,结合在系统内实现自由漫游的交互功能设计,如果观众有一定的佛教修养或者较好的工程美学修养,抑或是对藏式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筑造技巧有所涉猎或有所感悟,那么,他进入布达拉宫为审美客体的数字虚拟空间后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形成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虽相隔千里,但通过数字媒体却可实现无距离的审美沉浸。数字时代的欣赏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进行欣赏,甚至可以转动它进行不同角度的细节观察,由此带给观赏者的触动远大于传统的游览参观;在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时空限制的情况下,可供观众自由操控的立体仿真式布达拉宫相较于传统的多媒体影像、建筑摄影与艺术评论等,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感知上的触动也更加直观、明显和震撼。(3)感知界面的延伸性 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是人们游览数字布达拉宫、满足审美需求和学习愿望的延伸,为网络成为传播过程主体和数字布达拉宫交流的场所创造了条件。在网络上游览,能够超越时空,与其进行互动,对远距离观众获取布达拉宫审美信息的感知途径是极大的扩容。由原有的听觉和视觉延伸为集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一体的新的感知界面,从而使观众在接受、沟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4)交互性 与传统的建筑审美信息文字化、意象化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是,通过网络等数字传播方式,数字布达拉宫跟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交互式的。在数字技术创作的布达拉宫虚拟环境中,只需轻击鼠标,人们就可以实现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和更迭,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虚拟现实与欣赏者之间是互动的,没有互动,虚拟艺术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完美衔接就无法存在。虚拟艺术通过数字媒体传播手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无限遐想、生机盎然的虚拟世界。数字媒介传播形态下的布达拉宫并不是对传统美学体验、历史文化价值的颠覆,而是在数字化、交互化之后,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通过各种媒介的大融合,人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审美体验,使得艺术审美大众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知[5]。

结束语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85-02

体育欣赏为大家呈现的是体育比赛中永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还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体育精神。体育欣赏对于培养人的情操、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一种艺术,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欣赏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体育知识的传播方法,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欣赏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需要,而且又让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美的需求,这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措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1.体育与体育欣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有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心的目的,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一种身体和精神愉悦的过程。

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体育运动中对事物本质的美的一种认识。随着现在人们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体育欣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体育兴趣,了解体育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切身体会体育欣赏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对体育欣赏的能力。

2.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地和愉快地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表演进行观赏,能对有关的体育社会背景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在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个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在外界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通过遗传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外界体育环境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这方面发展,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个体体育欣赏能力。这些能力让欣赏者在欣赏体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还能够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去。

二、体育欣赏的内容

1.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临场发挥的欣赏。不管是哪种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都是欣赏者在比赛中欣赏的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完美的动作、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的战术加上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这些都能带动观众的兴趣,让大家赏心悦目。如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扣、垫、传的配合和娴熟的扣球、吊球的动作,花样滑冰中两人抛接、转体的技术动作,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2.对运动员在比赛中道德品质的欣赏。体育比赛中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彩的技、战术的展示,也是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等各方面的展示。全面展示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这样往往给观赏者以启示和教育。道德品质越出色,越是能鼓舞和激励观众,这样使比赛扣人心弦,同时也把观赏者的情绪带入高潮。

3.对裁判员执法水平的欣赏。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管是任何项目的比赛,裁判员的判罚,不但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同时还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正因为比赛的公平,运动员的竞争才有意义,他们背后艰辛的努力、汗水和付出才有意义。裁判员在赛场上的判罚能力水平与观众的欣赏情绪以及比赛的继续进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观众要从裁判法的角度去看待裁判在比赛中的判罚,正确地看待裁判的执法水平,对培养一名有修养的欣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体育馆的建设、艺术风格的欣赏。现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全世界对体育热衷的观众们,不分国度与文化的差异,共同创造美好奥运家园。这美好的家园就是奥运体育场馆建筑。体育场馆的建筑体现一个国家独特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集中表现。当观众欣赏到体育场馆的建筑时,看到千姿百态的外形,不一样的风格,不仅会使人进入艺术的天堂,而且会激励人,让人感到一种振奋。

5.对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欣赏。体育比赛中比赛器械的使用和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在运动服饰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所穿的名为“中国龙”的服饰,是一个龙形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服装,而且还让世界知道: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巨龙。

三、体育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1.掌握运动项目特点,熟知比赛规则。对于大学生体育欣赏者来说主要是观看比赛的门道,不是看看比赛的形式,要掌握比赛项目的特点,了解比赛规则。任何一项比赛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场地与比赛规则,有自己的战术配置,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战术与比赛规则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难度越来越大了,动作要求越来越优美了。作为欣赏者要随时关注了解规则修改部分的内容以及新规则给比赛带来的新变化。

2.具有较强的个人修养,进行文明欣赏。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变幻莫测、灵活多变,比赛场面激烈而紧张,因此使比赛的节奏影响着欣赏者的情绪,这就要求欣赏者在观看比赛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或球队失利,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体育欣赏者要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进行文明欣赏。

3.具备正确的体育观。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体育观为指导,这样才能清楚地分出在比赛中存在的美与丑。作为一名合格的观赏者对于在比赛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出现的故意伤人、对裁判员的辱骂、赛前买通裁判等恶劣行为,欣赏者在看待这样的现象时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因此,体育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时要具备正确的体育观。

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方法

1.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现场观看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观看比赛不是凑热闹,而是通过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美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很多知识。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动作等。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欣赏水平,使其终身受益。

2.加强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欣赏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比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需要在具体而广泛的实践中习得,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3.了解各项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及比赛规则。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和战术体系,不同的比赛项目也有不同的规则。其内容包括裁判员的职责、运动员的行为准则等。如果不懂技术和战术,又不懂该项目的比赛规则,那就属于是看热闹,达不到体育欣赏的目的,有时还可能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乱叫乱喊、打磕睡、精神不振等现象。体育欣赏者只有在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欣赏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加强体育的宣传,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图片展览、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对体育比赛进行更全面综合的报道,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欣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大学生在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对改善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和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观赏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

[2] 郑明远.浅谈高校体育欣赏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华章,2012,(22).

[3] 刘秋玲.论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与特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潘朝晖.论体育欣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5] 陈标,章亮.浅析体育欣赏[J].贵州体育科技,2003,(4).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一: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摘要: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关键词:欣赏;美术;优化;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康世著在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他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好。

在低年级中进行了智力和能力促进实验。把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同音乐相结合,音乐和电教融进美术课堂的做法,儿童喜闻乐见,因此教学效果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他把一些学生需要的资料画成挂图、幻灯片,制成录像带,展示或放给学生看。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作画意图和情绪。为了产生愉快教育的效果,他还根据不同内容采取手势法、口诀法、谜语法、连环漫画法等多种方法因势利导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愉快中,施展着自己的智能,锻炼着自己的智能,提高着自己的智能。在他的教学中,教师就是一位向导,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和能力方面出现的困难,使学生顺利产生构思构图,进入创作意境。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有关小学美术论文范文二:浅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认识

摘要: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更愿意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美术;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并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二、调动感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要靠眼睛来提高观察力,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思维、鉴别,然后完成自己独特的创造结果。小学生学画要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东西加以联想,就能画出更有情趣的画。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带领小学生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植物、马路上的人服装的变化;户外活动时,观察蓝天、白云、晴天、雨天;体验班级农作物收获所带来的喜悦......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在他们进行选择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来,才能使作品的内容丰富、生动感人。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叫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

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四、正确认识儿童画

“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只拿像与不像作为评价一幅童画的好坏标准,会对孩子学习美术产生消极影响。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要知道,儿童画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能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小学生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关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真正的儿童画。

五、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它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要使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老师做到情感真挚、丰富,并把这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渗入学生的心田,感染他们,使他们与自己一起参与到和谐美好的教学之中去。如在学生动手做作业之前,我都会像讲小故事一样给他们讲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表现美的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作业时学会介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作业透出情感的灵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创新思维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首先感谢主办单位邀请我参加今天的艺术品“租赁收藏论坛”。在我印象中这样的论坛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艺术品租赁收藏的概念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艺术品的租赁与收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今天我们有幸见证中国艺术品租赁收藏在这里起步,我想无论是在座的嘉宾还是我本人都是很荣幸的。

对于艺术品租赁收藏我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想从几件小事儿谈起。今年8月,我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到江苏考察文化设施。在一座历史名城考察当地官员非常自豪的文化中心,几万平米的现代化建筑,外墙面是花岗岩,内墙面是进口的大理石,大厅宽敞、气派,然而豪华的大厅里是各种形状、颜色的大理石拼贴的图案,却连一张画也没有,建筑设计就没有保留挂画的空间。我们楼上楼下考察一圈,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在哪里?第二,历史名城特色在哪里?第三,文化艺术在哪里?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既无中国元素,又无地方特色,作为传承文明和创新文化的文化中心,居然没有几张国画、油画,甚至连挂画的空间都没有,这是我尤感悲凉的。前不久,我到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上课,该校历史悠久并以文科著称,然而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楼内,走廊,教室依然是光秃秃的白墙和已经不太白的墙。有人解释说这就是外国设计师的理念、现代建筑的风格。别拿“外国”、“现代”吓唬人。据我所知一些发达国家法律规定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建设开支的一定比例用于室内装潢,包括悬挂、摆放艺术品。中国是文明古国,建筑的民族风格、装潢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源远流长。今天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华文明的血脉不仅不能割断,而且应当作为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因此,我认为不能为了建筑的现代风格而丧失民族传统,不能为了外国设计理念抛弃了地方特色,更不能让用花百姓纳税钱建起的地标建筑、公共设施从里到外都豪华得没有“文化”。

公共设施悬挂、摆放艺术品,既是对社会公众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众的艺术熏陶。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公共空间、文化环境,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其效果往往要几年、几十年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由我们做起,由我们完成,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公共空间特别是代表国家、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历史文明、现代文化的窗口,应当悬挂、摆放与其规格、功能相适应的艺术精品,至少是名家名作的限量复制品。如果国家或者地方政府一时拿不出大量资金购买艺术精品,也应当与美术馆、博物馆或者收藏家协商,采取借展的形式或者租赁的形式,使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艺术品,走出高楼深院的库房。地下室,能够在公共空间与人民群众见面,我想这是社会公众的期待,也是艺术家、收藏家的愿望。

其次是机构、企业空间悬挂、摆放艺术品。机构、企业空间是介乎于社会公共空间与家庭、个人私密空间之间的办公、待客和经营场所,这些场所既是企业门面,又是工作环境,装点什么艺术品,如何装点艺术品,代表着企业精神风貌、品味档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企业的经营场所比如宾馆、饭店等人流集中的经营场所,也注意悬挂、摆放艺术品,但是也许是眼界品味、经济能力的关系,相当多的地方装点的是假冒伪劣的艺术品,或者是假冒名家名作,或者是弄一些很“行”的艺术家粗制滥造的作品,还有些地方装点的艺术品与现代建筑以及室内装潢的整体风格或者场所的功能定位“不搭调”,不伦不类,缺少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些东西不仅降低了机构、企业及其经营场所的品味档次,也低估了当代顾客的欣赏水平。这些场所的装修、装潢需要一大批优秀艺术品,不过有了艺术品的租赁收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供需矛盾。机构、企业可以租赁与自身需求相适应的优秀艺术品,租赁机构还可以组成专家咨询团队,为机构、企业场所装点艺术品提供现场指导,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互利互惠。

再次是家庭居室等个人空间。今年十一期间,中艺博公司在国贸中心举办了一个青年艺术家新作展,集中了220多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每一幅作品―万元左右,个别高价也就是十万,是面向大众收藏的博览会。主办方介绍说,他们的定位不是艺术品投资,而是企业白领或者工薪阶层利用积蓄买来挂在家里欣赏的。这个定位可以说代表艺术品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但是主办方惨遭“滑铁卢”,或者说铩羽而归。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其一,中国由农耕经济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使我们的家居结构发生了变化。农耕经济时代即使是农村庭院,正厅中堂必定挂一幅大画,两边一副对联,对联必须请名人题写,要不然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一副对联能够体现这个家庭的家风、家德和历史文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城市住宅相对狭窄,最先被挤占的就是悬挂、摆放艺术品的空间,挂画的地方没有了,多宝格、书橱消失了。剩下的空间除了实用还是实用。字画、书橱、多宝格占据的空间是人最不可或缺的精神空间,是今人和古人交流的媒介,是现实与艺术对话的渠道。假日闲暇,与家中悬挂、摆放的文物艺术品相对而坐,细细把玩,静静欣赏,不需要语言,只要能从喧嚣浮躁的境况走出来,一种博通古今、温故知新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对古代文明有更深的理解,对当代艺术有更新的感悟,这是文明的对话,这是心灵的沟通。如果字画、书橱、多宝格都没有了,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将不复存在,那么闲暇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我们去跟谁煲一碗心灵的鸡汤?有人说这是“附庸风雅”,这个词够损的,我不知道附庸风雅有什么不好,难道风雅只是或者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吗?附庸风雅,至少表达了追求风雅、向往风雅、达到风雅的渴望,难道对风雅的渴望和追求也不应该吗?我真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人“附庸风雅”。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你只有从附庸风雅开始,才能够登堂入室,走向风雅。你连“附庸”都没有,你怎么走向风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闲暇时间会逐渐增多,居住环境会逐步改善,中国人也一定有足够的闲情逸致购买艺术品、悬挂艺术品、欣赏艺术品。如果有了艺术品租赁的话,至少可以租几幅好画在家里挂挂,短暂的拥有,也许就滋生了对艺术的一生情怀。

其二是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导向。农耕经济的中国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国在这样的 文化传统下进入计划经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配置,计划经济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艰难之旅。为了推动并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羞于言利的民族也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的响亮口号,出现了“下海”潮、经商潮,甚至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偏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艺术品的投资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艺术品的欣赏功能、收藏功能反倒被忽视了。进入2l世纪,艺术品投资功能借助中国经济的顺风顺水逐渐放大,投机气氛日趋浓重,特别是2103年中国当代艺术全线飘红以后,一些当代艺术作品辗转于拍卖公司的库房、展场,价格年年蹿高,上涨得让人看不懂。我认为,这是中国艺术品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以后的恢复性或者是回归性上涨,而不是艺术品市场的常态,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开始回归理性,投机的资金或者被高位套牢,或者套现离场。任何一个市场都很难杜绝投机,然而投机气氛过浓,或者过度投机,也必然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投机与投资在市场运行领域很难截然分开,如果说投机是短期的买人卖出套现获利为主要特征的话,投资则是相对长期持有,以谋取未来一定时期内比较持续和稳定的经济收益。据业内专家称,国外艺术品收藏家购藏五年以上的在70%,以长期持有、长线投资为主,如果以购藏五年以上为长线投资的话,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家购藏五年以上的能否达到30%仍值得商榷。投机或者投资的比例过大、气氛太浓,不仅加大了艺术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极大地忽视了艺术品最为基本的欣赏和收藏功能。

我最近有一个感觉,我们这个长期重农轻商的文明古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转型时期是否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重商轻农、重商轻文的倾向。十一期间,我随中国水墨展团到匈牙利办展,首都布达佩斯的宁静、安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布达佩斯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多瑙河上的明珠、世界最安静的首都。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多瑙河两岸,布达佩斯国会大街也有不少国际知名品牌的专卖店,店外装潢依然保持着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绝少中国城市商业街区花花绿绿的招牌和广告。布达佩斯城市人口170万,街上行人、汽车都不多,很少听到汽车喇叭和大声喧闹,静得几乎可以听到心跳。这里的商业气氛并不浓,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比较大,但是人们冷静、自信、充满活力,对中国当代水墨也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在布达佩斯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单纯、古朴和宁静,也许我的感觉有些“小资”,但是特别喧嚣、繁华、忙碌、浮躁也不是长期可以忍受的。艺术品是精神产品,无论创作还是欣赏,都是高雅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品也不能超然物外、出离市场,艺术品的商品属性决定它也是一种投资理财产品,但是投资理财不是艺术品流通、传播过程的唯一属性。因此在商品经济火爆的氛围中,艺术品的创作者、经营者、投资者、收藏者都要保持一份冷静、一点清醒。透过商场硝烟发现艺术品本来的功能和效益,引导社会舆论和艺术品市场拒绝投机炒作,倡导投资收藏,并逐渐向大众化的欣赏收藏发展,这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