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

中华医学论文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论文 撰写

健康网讯:

1 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 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 2.1 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 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 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2.2 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 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到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 2.2.2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 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 写作要求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 题名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 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 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⑶ 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 代替阅读全文; 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 ~ 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 3.5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3.6 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

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3.6.3 仪器 、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 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 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 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 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 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 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 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 数字用法 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 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3.14 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15 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级别依次列出。 4 初稿的审查 4.1 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标题要相对均衡。 4.2 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案来进行论证。 4.3 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 4.4 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 4.5 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 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 4.6 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 5 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如何投寄。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 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 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的间隔至少 1 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 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 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 二次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献号。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所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情况,仅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燕 鸣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论文 撰写

健康网讯: 1 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 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 2.1 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 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 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2.2 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 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到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 2.2.2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 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 写作要求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 题名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 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 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⑶ 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 代替阅读全文; 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 ~ 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 3.5 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3.6 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 3.6.3 仪器 、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 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 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 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 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 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 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 表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 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 数字用法 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 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3.14 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15 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级别依次列出。 4 初稿的审查 4.1 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标题要相对均衡。 4.2 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案来进行论证。 4.3 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是否按序标引。 4.4 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 4.5 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 4.6 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 5 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较,以决定如何投寄。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duplicate publication),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 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 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的间隔至少 1 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 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 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 二次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献号。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所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情况,仅供参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燕 鸣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政治要求 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 ,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 运用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解决医学上的各种问题,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医学科学 事业。 遵循科学道德,无政治性错误,无浮夸,无泄密。 2学术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目前均为学术类期刊,既要反映我国相关学科学术水平和 发展动向,代表国家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又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和实际工作 需要,为防病治病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预见和导向作用。 2.1选题得当 密切结合国家或地区医学科技攻关及重点研究项目 密切结合医疗卫生保健和防病治病实践 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2.2内容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 2.2.1创新性:学术论文的灵魂。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在同类领域中提出了 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 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研究的样本数更大,或采用的方法更为严格, 发现了过去没有发现的新事实、新现象,提供了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对原有的技 术方法,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有新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论文中应该反映作者是如何把未知变为已知,把未有变为已有,把知之不多 变为知之较多,把知其然变为知其所以然,从而有了新的认识,发现新的事实,找 到新的规律,阐明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这样的论文,才有刊出的价值。 2.2.2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生命。科研设计是科学性的基础,科研设计是否 严谨,关系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 专业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恰当,方法是否可靠,技术上是否成熟,诊断依据是 否充足,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是否客观、深入,资料是否完整等。 统计学设计:样本含量是否足够,是否具有代表性;分组是否随机化,是否具 有可比性;是否对照观察,有客观的定量指标;数据是否准确、完整及符合统计学 要求等。 临床研究的科研设计应符合循证医学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要求。 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否符合逻辑,结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并恰如其 分。仅仅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不够的,要重视各专科的特殊规律。通 过统计学处理后,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慎重考虑,结合专业特点具体阐明所观察 到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2.3实用性: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更应 该强调实用性,技术上要行得通,办得到。除了少量纯理论研究的论文以外,大多 数医学学术论文应该结合医疗、预防工作实际。论文的实用价值越大,指导作用越 强,就越具有重要性。 3写作要求 期刊常用的论文类型有述评、论著(临床分析、疗效观察、实验研究、调查报告等 )、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综述等等。 文字表达要求准确、严密、简练、通顺,用词稳妥,语言规范,说理明晰,推 理周密,可读性强,最好还有一定的生动性。一般应用科技语体。 论著类文章最常用的写作格式为“四段式”,即:前言,方法,结果,讨论。 3.1题名 题名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充分反映 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不使用标点。题名 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 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 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 3.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应是:⑴参与选题和设计 ,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⑵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 者;⑶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 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集 体署名的文章应注明通讯作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的书面材料 。 论文决定刊用后,需要全部作者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将论文专有 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 3.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高度概括、凝练、微型化,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 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 作用:让读者了解文章;代替阅读全文;便于制作二次文献及收入数据库。 格式: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 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 写摘要应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力戒空泛,应列出必要的资 料和数据,并有明确的结论。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 评论和解释。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 词左右)。 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作者姓名、第一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 政编码和国名。 有通讯作者时,应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 3.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 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编印的MedicalSubjectHeadings(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 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研 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 由词)必要时也可以作为关键词使用。要注意首标词的选用,首标词应反映全文最 主要的内容。 3.5前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仅需列出切题的参考文献,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 。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 用。 3.6方法 应详细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 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方法。这部分的描述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 3.6.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病人,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 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 、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6.2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 位和生产时间。 3.6.3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 范围。无须描述其工作原理。 3.6.4研究设计:应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应交代是

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

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

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

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

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

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3358

-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

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

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

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

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

,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

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

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

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

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

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

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

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

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

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

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

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

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

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数字用法

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

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

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

。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3.14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

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

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

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

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

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

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

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

”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

;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15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

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

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

级别依次列出。

4初稿的审查

4.1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

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

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

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

标题要相对均衡。

4.2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

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

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

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

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

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

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

案来进行论证。

4.3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

是否按序标引。

4.4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

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

4.5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

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

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

4.6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

5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

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

较,以决定如何投寄。

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

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

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

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

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duplicatepublication

),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

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

的间隔至少1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

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二次

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

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

献号。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意义重大的工作,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文所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中华医史杂志》;编史学

中图文献号:R-092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1.005 

改革开放以来,医学史作为全国医药卫生重要研究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此前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且,很多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中华医史杂志》是我国医学史研究唯一的专业刊物,在杂志出版发行的60年中,成果累累,刊载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关注。本文尝试以该期刊1980-201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出发,讨论这一时间段的我国中医史研究的整体走向和趋势,总结出其研究特点。 

1 《中华医史杂志》(1980-2010)中医史研究成果统计分析 

据统计,《中华医史杂志》1980-2010年期间共31卷85期,2787篇,其中关于中医史研究的文章为2139篇,西医史540篇,中西医结合的文章109篇。就其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医学史、西方医学史、少数民族医学史、地方医学史、外国医学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及比较史等领域。 

就医学史研究路径而言,人物研究、治疗方法、药物研究、基础理论这四个方面可谓“内史研究”的经典路径。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中华医史杂志》这30余年涉及的中医史研究状况,本文首先尝试从横向角度按照类别对关于中医史研究的2139篇文章进行统计(表1)。其次,为了体现出《中华医史杂志》这30余年来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布,本文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分为6个时间段,进行统计(表2)。 

表2是关于《中华医史杂志》中有关中医史不同类别的研究成果统计情况,从出可以看出中医史研究不同类别在这六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总体趋势上,改革开放30余年中医史研究发展平稳,波动不大,这和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为中医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史的发展概况 

《中华医史杂志》1980-2010年这一阶段的中国医学史研究,上述四个方面状况分别如下: 

2.1 医史人物研究 

医学史人物的研究作为医学史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重点内容,近现代以来在研究工作中一直受到重视。仅《中华医史杂志》30余年刊载的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医学史人物研究文章达199篇,占总量的14%,是各类别文章中最多的,并且杂志从第24卷开始特设“医学人物”栏目,为人物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中华医史杂志》有关中医史人物研究的文章主要包括研究著名的医学家生平及主要医学思想、围绕其专著论述其医学思想,结合医学家所处时代分析其思想渊源等。 

在我国医学史上,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章太炎、黄遵宪、李涛、陈邦贤等人曾为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也被医史学者研究的较多。如第21卷邢哲斌《张仲景对防治医源性疾病的贡献》、马堪温《我国医史科研教学的先驱者李涛教授》,第36卷段晓华在《章太炎在近代中医史上的地位及成就》一文中论述了章太炎融考据学、西医学、中医学为一体,以仲景学术为本,兼容唐宋,提出“融会中西,更造新医”,对我国近代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38卷杨杏林等人《一代名医祝味菊生平述要》详述了民国时期医学家祝味菊的从医经历以及中西医学融合的医学思想,第39卷李姝淳《刘昉生平及著作考》谈论了宋代医家刘昉及其著作在医学中的作用。类似的文章被多次刊载。另外,为了纪念老一辈的医史学家,《中华医史杂志》每逢重要医史学家诞辰会特出纪念专号,如特别出刊的纪念孙思邈逝世1300周年专辑(第13卷)、纪念医史学家李涛教授诞辰90周年(第21卷)等,从中可以体现出在医史研究工作中对老一辈医史学家的热爱与尊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医史人物的过程中,医史研究学者一直遵循对医史人物的评价必须符合实际,所下的结论必须客观中肯的原则进行研究工作。在杂志第24卷李经纬的“论《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编写诸问题”一文中则很明确地提出了关于评价医史人物的以下几条原则:“(1)必须全面占有资料,更重要的是第一手资料,回归文本在此基础上更可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初步看法。(2)不要回避矛盾。(3)不为前人的结论所惑,避免人云亦云。(4)予以历史的评价,一分为二,有褒有贬,防止绝对肯定或全盘否定。(5)要抓住主流。(6)要探讨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性问题。”等原则。从30余年所发表的论文来看,学者们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同时期其他期刊杂志也出现了不少专论医史人物的论文,如《医学与哲学》也设有“医学人物”栏目,刊载了不少研究医史人物的文章,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史医史人物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也有关于医史人物研究的专著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经纬主编《中医人物辞典》、刘仁远主编的《扁鹊汇考》、刘隽湘主编的《医学科学家汤飞凡》、钱超尘,温长路《王清任研究集成》等,这些专著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对于中医学术之研究,医史知识之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各地相继举行了许多位著名医学家的纪念活动,同时也有一些关于医学人物研究的课题项目开展,这些对医史人物的研究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医史理论研究 

医学史理论、基础研究较其他研究类别起步较早,近代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医学起源和医学分期问题的讨论,如余山岫、范行准等就提出过医学起源“源于经验积累”、“源于巫”的看法。这些讨论相对来说不够客观深入,随后就有学者对这一看法进行批判并提出了医学源于劳动的观点。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史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关注点又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1983年学者祝长坦、唐民浩等人也对医学起源问题做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活跃了学术空气, 这些论点为我们为综合考查这一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从医学史理论研究的现有成果来看,虽然理论研究起步早,但近代的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现代医学史在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除了对近代讨论的医学起源及医学分期问题有进一步的探讨外,也开始探索医学发展的规律性和医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关系。《中华医史杂志》30余年的中医史理论研究为287篇,占13.4%。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医学起源与医学史分期问题:《中华医史杂志》杂志第11卷邱仁宗《医学巫源说和医学起源问题》、东人达《“巫医结合”的进步与反动——我国早期医学史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金德昭《不能把“劳动创造世界”作为医学起源研究的结论》,第21卷赵璞珊《对中国医学形成的一些看法》等文章对医学起源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第10卷贾得道《试论中国医学史的分期问题》论述了医学史分期问题,第35卷李志平《20世纪下半叶中国医学发展史分期问题探讨》以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对象进行分期研究。 

(2)医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关系问题:有第18卷郑金生的《宋代政府对医药发展所起的作用》、张瑞贤的《试论北宋政府与医学的关系》探讨了国家政策对医学发展的影响,第22卷张志斌的《古代疫病流行的诸因素初探》、王三虎的《社会因素对中药文献的影响》等文则从各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疾病、医学、药学的影响,第23卷张知寒的《略论医儒关系》探讨了儒学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出现的这些文章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学发展与外部因素的紧密关联,学术界对此也重点关注。 

(3)医学史学科的任务、研究重点方面:第21卷甄志亚的《关于我国医学史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回顾与探索》,着重阐述了医学史的社会功能是认识现实、预见未来,进行教育等,提出医史研究工作一定要从现实出发,沿着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主动、积极地促进医史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22卷吴云波的《试论中医史研究重心的转移》则认为,中医史研究要为现实服务,就必须从以往的医家医籍的考证、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的一般论述,转移和提高到以中医学术发展史为中心,深入分析中医学术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外部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学术内部诸因素间的关系和作用,进入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理论性研究新阶段。 

(4)医史理论与方法方面:第39卷第2、3期集中发表8位“专家笔谈”,讨论“医学史与医史学”,内容涉及医史科学的界定及其学术地位、医史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医史研究的理念、医学史研究的多元发展、医学史料的基础性作用、医史学者的学养与取长补短等。其中朱建平提出中医史研究的三个理念:第一,从内史到外史,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第二,从编写到创造,编写历史与创造历史相结合。第三,从历史到现实,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次会谈讨论对于理清医学史和医史学的概念、学科划分、研究分野和研究方法等理论问题,对于医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期,《医学与哲学》也刊载了医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如林功铮的《论中国医学史研究范畴》、杨善发等的《中国古代医学家世系研究》等对医史理论研究颇有意义。 

此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专著。如李经纬、鄢良等人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马伯英主编的《中国医学文化史》、程之范主编的《中外医学史》“绪论”部分等。 

除了杂志以及专著的研究,也有医史学术会议对医史理论给予了关注。如1986年9月在黄山召开了第六次全国医史学术会议等,对医学史理论研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3 药物史研究 

药物学的发展和研究近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30余年中医史的药物学研究发展进入正轨,从现有的《中华医史杂志》研究成果来看,共计97篇约占总数的4.5%,相对其他领域来说较薄弱。近些年,随着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对于药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水平有所提高,研究的领域日益拓宽和深入,1984年《中华医史杂志》增设“药学史”栏目,为药物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好地交流平台。总的来说药物学史研究较偏重理论方面, 主要有古本草著作的研究、中药学史的研究, 少数民族药史, 药学考古, 药学人物研究等等。 

(1)对古代本草著作的研究 

有关药物学史研究,古代本草典籍是最重要,也是讨论最丰富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几部重要的综合性典籍尤为重要,《中华医史杂志》刊载了不少研究成果。第21卷王家葵的“《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新证”、23卷梁茂新“《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的计量分析”两篇文章,独辟蹊径采用数学统计计量的方法研究古代本草著作,可谓新的研究亮点。关于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是古本草研究中最多的,因为李时珍在医药学界和世界科技史学界受到双重关注,《本草纲目》不仅仅促进医药学的进步,对其他科学的发展也曾起过重要作用。医学学术界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研究曾出现过三次高潮1,讨论的问题包括,李时珍的生平以及学术医德思想,《本草纲目》的药物类别、译本、医药成就以及临床经验做了详致的分析讨论。三次高潮说明了现代以来我国在医学史研究上学术思想活跃,研究队伍愈渐扩大,研究日益深入。 

(2)药物史进一步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医学史料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近些年多种医药资料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早期药学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的新依据。第11卷马继兴的《马王堆古医书中有关采药、制药和藏药的记述》对马王堆医书中的药学资料及药材实物进行研究;少数民族药史研究起步较晚,自80年代以后研究者渐多,一般为文献学或通史研究以及人物传记等,相对来说研究的范围也不够广,主要集中在藏、蒙等几个民族。第17卷强巴赤烈的《藏医藏药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与张兴乾的《藏医药的发展概况》等文章对藏医药发展的研究做了全面的论述。以及1990年5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药史本草学术会议,是以研究少数民族药学史为主题,对推动我国少数民族药学史研究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关于药学教育和药史人物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此外,随着对药学史研究的深入开展,30余年药学史专著也层出不群。如俞慎初的《中国药学史纲》,薛愚等编《中国药学史料》,黄胜白等的《本草学》,尚志钧等的《历代中药文献精华》,陈新谦等《中国近代药学史》,张鸣皋《药学发展简史》,傅维康《中药学史》,陈新谦《中华药史纪年》,以及高晓山主编《本草文献学纲要》等等。这些著作都是通过收集、积累和分析大量的史料、在前人基础上形成的一部部专著,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近现代以上的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概况。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承担的973计划“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将中药药性理论源流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使史学研究与现实紧密联系, 对药物学的研究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药物史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研究相对来说不平衡,对传统药史研究较多,近现代药史和少数民族药史较少。 

2.4 治疗方法研究 

中医史研究中关于治疗方法的研究是医史研究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近些年伴随着专科史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古今病名的变迁及中西医病名的差异,治疗方法的研究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困惑。尽管如此,医学史界还是做了许多工作,在理论建设方面从近代以来研究情况来看已经迈出良好的一步,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治疗方法是比较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治疗方法的研究在改革开放30余年《中华医史杂志》统计情况来看较其他类别少,为66篇占总数的3.1%。这表明在促进医学理论和实践结合发展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仍需切实努力发掘与实践。 

在《中华医史杂志》中有关治疗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 

(1)论述治疗方法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以第11卷韦以宗《中国骨伤科手术疗法史》,第16卷宋知行《中医儿科中温补治法源流谈》为代表,其中《中国骨伤科手术疗法史》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和叙述了我国骨科诊疗方法的发展过程,在骨科治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2)考察疗法的史料文献,从史料分析角度对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如黄健的《我国古代“蜡疗法”史料》一文; 

(3)少数民族治疗方法的研究,如第25卷策.财吉拉胡《浅谈蒙医侵泡疗法之发展》和第35卷《论蒙古传统医学的安代疗法》等等,详细的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医学治疗方法,分析了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 

(4)紧密结合现代医学出现的疾病论述其治疗史,以第32卷的张大庆《 现代医学头颈癌治疗史》一文为代表,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5)治疗技术史方面的研究,近代以来治疗技术在医学史研究中已经有过探索,并且卓有成效。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关于外科手术,李经纬在《试论中国古代之外科手术》对东汉末华佗的麻醉术及肠部分吻合术、一些先天性的纠正术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肯定了其先进性及科学性。傅芳“关于《五十二病方》的书名及其外科成就的讨论”通过对《五十二病方》的研究,探讨书中所记载的丰富详致的痔瘩治疗技术。 

关于治疗方法相关的代表性专著有蔡景峰主编《中国医学史上的世界纪录》、陈泽霖《古今舌诊之研究》等,对治疗方法的研究做了系统的论述。 

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虽不如医史人物、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丰硕,但专注于此研究的医史学者也已对我国的医学史出现过的治疗方法从起源到成熟进行了历史的梳理,这也为今后医学史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3 关于中医史研究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中华医史杂志》1980-2010年30余年论文统计的情况,从横向看,这一时期中医史占到总数的76.7%,占据绝对优势,西医史研究为19.4%,中西医综合研究仅占3.9%。纵向角度看,近30年每五年为一阶段统计研究成果,大多数变化不明显,变化较明显的是2009、2010年这两年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预期杂志也会朝这个方向继续发展。这些数字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国现代医学史研究的总的趋势。在中国医学史所处的中西医结合的大背景下,中医史的研究成果始终遥遥领先,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研究相对来说不平衡,研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医学人物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药物史和治疗方法研究成果较少。西医史研究方面,理论研究占多数,药物史研究成果最少。并且西医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不及中医史研究的深入,研究较薄弱。对比中西医史研究发展趋势,可以分析原因如下。 

3.1 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促使中医史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中医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扶持中医发展的政策。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库,要认真挖掘。”这一时期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群。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很多高水平的中医史研究论著,科技史、医学史类期刊刊载的相关文章也大幅增加,诸多的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也相继展开,国家给予资金以及设备的支持使得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医学人才,这些客观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医学史研究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3.2 西医史的研究人员和机构较少是西医史研究较薄弱、成果较分散的主要原因 

回顾近代医学史研究状况,西医史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当局政府对中医的打压与对西医的扶持等原因分不开。彼时中医的发展环境恰恰相反,曾几度面临生存问题,幸好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的存活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中医史研究机构以及研究成员日益增多,中医史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西医史研究退居客位,西医史研究人员减少,再加上研究者需要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术功底以及深厚的西方文化的学术背景,专业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在研究成果上更无法与中医史研究相比。 

3.3 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医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30年余年《中华医史杂志》四个方面研究成果数量变化波动不大,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相对较稳定,科学技术各方面较之前飞速发展,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阶段。相应地,在中医史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会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也大幅上升。

3.4 《中华医史杂志》对古代医学史以及文献史料的重视为近现代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献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同样也可适用于医学史的研究。在《中华医史杂志》中,偏向于史料文献的研究占文章总数的四成左右,在医学史人物研究、理论基础研究、药物史研究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等类别中均有涉及,《中华医史杂志》特设“文献研究”专栏,对史料进行更深入充分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史的基础研究。同时,在史料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的挖掘和考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人的研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这个过程也包括对前人工作的补充、质疑批判以及研究成果的考证等。如第26卷仝小林、崔勿骄《“神农秤”质疑》,第37卷纪征瀚“《宋以前医籍考》的编纂与传承”,沈华,赵怀舟“对太邑友文堂版《傅青主女科》刊刻年代的质疑”等文章。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医学史研究中文献史料的重要性,《中华医史杂志》也为其研究提供了发挥的平台。 

3.5 同时期科技史、医学相关期刊杂志以及专著的活跃也极大促进了医学史的研究 

《中华医史杂志》是我国唯一的医史期刊,为医学史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刊载了丰富的医史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科技史期刊、医学类其它刊物对医学史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医史研究领域。如《科学》、《医学与哲学》、《中医杂志》、《中医药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等重要期刊,也刊载了许多高水平的关于研究医学史的文章。如《医学与哲学》设有专门的“医学史研究”栏目,虽然文章数量不多,但大多对医学史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也有助于推动医学史的研究。一批专著力作同时也涌现在医学史研究的领域,如童光东等的《现代医学发展史略》、刘学礼的《生命科学的历史与哲学思考》,这些著作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医学史研究的深度。总之,《中华医史杂志》和其他科技史杂志、专著为医学史研究提供了活跃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史研究的领域。 

注释: 

1 关于李时珍相关研究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83年9月,在薪春召开的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大会,即首届全国药史学术会议暨药史学会成立大会,以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为主要议题,收到有关论文86篇;第二次是中医学会在薪春于1989年9月召开的纪念李时珍诞辰470周年暨学术交流大会,交流的论文134篇;第三次是1993年10月在薪春召开的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的国际医药学术研讨会,有近200人参加,向会议提交论文298篇,审选交流论文212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1980~2010年. 

[2]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1. 

[3] 萧惠英,王吉民.伍连德与《中国医史》[J].中华医史杂志,2003 (2):92. 

[4] 萧惠英.王吉民与医史博物馆[J].医古文知识,2003(2):31. 

[5] 方鸣,金辉,杨慧林,唐建福.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要籍大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6] 周晓虹.试论社会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历史研究,1997 (3):77. 

[7]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J].近代史研究,2006(1):8. 

[8]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 

[9] 张平.浙江中医药文化博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0] 祝长坦.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劳动创造了医学[J].医学与哲学,1983. 

[11] 兰凤利.中医英译的历史回顾[J].中华医史杂志,2008(1):28-32. 

[12] (美)约翰.博纳姆:什么是医学史[M], 颜宜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 耿婵.近代中国的医学史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14] 任媛媛.民国时期科学启蒙背景下的中国科学史研究——以《科学》杂志为中心[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5] 聂菁葆.对中国医学史的哲学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1989(1):18-20. 

[16] 甄志亚.试论中国医学的文化背景、特点与趋势[J].中华医史杂志,1995(1). 

[17] (意)卡斯蒂谬尼.医学史[M], 程之范,甄橙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18] 张大庆.医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19] 张大庆,和中浚.中外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20]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86. 

[21] 朱丹.<中华医史杂志>近10年刊载论文初步统计[J].中华医史杂志, 2008,38(2). 

(责任编辑:王保宁)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Histo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entered 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1980-2010) 

BAI Yanhui ,YUAN 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参考文献可以帮助读者对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论点查阅原始资料进行核查,同时还为同一研究方向的学者提供相关的文献信息。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医疗纠纷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医疗纠纷论文参考文献: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易会中国医师现状调研报告2004年10月29日

[3]王娅妮.调查:医疗事故鉴定新华社2011年3月28日

[4]医疗纠纷处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北京律师协会2002年10月

[5]倪利莉郝杰赵莉祝海元,崇尚人文精神优化医患关系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年七月第4卷第14期

[6]郑建林柯予新医患纠纷现状透析中国法院网2004年1月

[7]庄一强魏小钢医患关系缘何紧张医患关系管理现状调查中国医药报2011年5月2日

医疗纠纷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竺.《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全面落实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2012.

[2]张有义.卫生部拟重点推行人民调解制度[N].法制日报,2008-11-02(190).

[3]刘跃,张圣泉.医患和谐十法[J].现代医院管理,2006,4(2):6-10.

[4]李华.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优化策略研究[M].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5]韩亚男,万里涛.,医疗纠纷处理模式及干预途径[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55-56.

[6]彭炜,王晓燕,张建.等.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患方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9):612-614.

[7]舒明蓉,王星月,庄红娣.等.加强医患沟通防范医疗纠纷[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94-1000.

[8]刘振华.医患纠纷预防处理学[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3.

[9]王华.医疗纠纷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73-275.

[10]姜世瑞,郭全民.浅议医疗纠纷的防范[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4):78.

[11]张元宇.某医院医疗纠纷成因216例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79.

[12]王汝哲.浅谈《侵权责任法》背景下的医疗告知知情同意制度[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11):98.

[13]李国俊,宋广军,赵栋.86起医疗纠纷原因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3(1):36.

医疗纠纷论文参考文献:

[1]崔卓兰.医疗纠纷维权指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黄鉴.医疗纠纷问答.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3]王为民,王晓静等.医疗纠纷,谁给你一个说法?.法学天地,2002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单守宽教授说,中国医学医疗方案是一庞大的系列,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断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等内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开天地,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国医学更是历史悠久,而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仅仅130年左右,美建国也还不足300年,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完全靠中医治病、养生,目前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单守宽提出,古中医学是保证中华民族健康的繁衍生息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

自强自立,潜心研究

1940年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一个中医世家的单守宽,起初并不是像父辈那样从事中医事业,而是在中学毕业后开始到丹东市交通局工作,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64年回丹东工作,1965年下放回乡。直到1976年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出家,并在中国佛学医学院参学三年,毕业后留校被聘为该院理事,才算是重操祖业,走上行医之路。

之后,单守宽又到北京古中医学院进修,专科攻读《医古文》医书,《医古文》是由中国北京、上海、浙江、广州、云南、贵阳、黑龙江,七所中医院校编著的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教材,经中国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科学研究院考核通过,获得大学学历“中国古医学专家称号”。

作为中医学术的专家,单守宽教授对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中药配伍和古代制药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创造了独特疗法,并发现利用草药治病更为神速,所以他认为,中国在世界医学史上留下神医一说。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草药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古中医学术还能治百病,中国中医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所以,他决心开始加深研究古代中国医学。

在接下来40年的中医药研究和实践生涯中,单守宽不断的改进中医医疗方案,不断的对草药进行各种配伍以解决疑难病症,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对有钱无钱的人都一视同仁,做到了有钱给钱无钱则免,用关爱公益慈善的形式走遍全国。同时坚持治病的三原则,及治病讲缘分,不用药少用药,以医院检查为准。

如今,单教授已经在全国各地行走的三十年间,救治有四万多人。各地名川大山,有康复者陪着游览开心惬意。

身兼多职,硕果累累

多年来,单守宽教授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担任全国建工委中央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医药传统医学博士、全国高科技医学协作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注册特殊诊疗执业医师、中华国医群英会委员、中国建筑风水十大执业医学家、中国古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单仁国际医学研究院院长、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研究所所长、中国古医学丹东研究院院长、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体科学学会顾问兼客座教授、CHC全国高科技质量监督促进工作委员会全国行业质量管理督察、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高级健康讲师等职。他还是全国首届百佳国医名师和张仲景医圣奖获得者,入选“中国当代中医药专家主任医师”、“中医专业人才库入库中医名师(高级)”、“中国中医特色诊疗医师专业人才库”,获得“中国易医导师”等称号和奖励。

同时,单守宽从2002年―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连续7年获得“公益楷模奖”;从2001年―2010年在人民大会堂连续10年获得“慈善英模奖”。经世界学术成果国际专家委员会评定,授予其中国古医学教授和中国古医学专家称号。2004年在国际第七回暨十五届国际易经现代化论坛大会上,荣获“世界易医学教授”称号,并颁发教授证书。2005年出席第二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国际论坛,被任命为大会组委会顾问,会上发表《周易易经的精华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谈周易学术在患者病理上的应用》两篇易医学论文,获得“世界医学一等奖”。同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当代名人的评选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医”称号,所发表的论文《古中医学术〈医德、医理〉是当今和谐社会人民健康可靠保障》被选编入《名人名典汇编》,并荣获“金奖”;获得“世界优秀学术论文成果文献金杯奖”,并颁发了证书,获得金像奖牌。2006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创新型发展论坛上,单守宽教授获得“中国古t学发展卓越贡献奖”,他所属古医学丹东研究院是唯一获得由中国管理科学院挂牌评定的“中国古医学创新学习型调研基地”及“全国中医研究学习示范基地”。在美国加里弗尼亚州世界病理防治论坛上,世界学术成果中国医学研究院中国古医学获得了“世界注册”,中国古医学术获得了“世界医学金杯奖”和证书。2006年5月,单守宽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得部级专家注册,并获得由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并荣获了“古医学术国家金杯奖”,并被中国行业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共和国名人”、“著名中医学专家”,被推举为中医行业副理事长。其事迹由国家主席题词的《人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的名人奖》,及《中国历代名格》、《从孔子、老子到20世纪名人格言》等书入编存档,荣获“中国古医学独创功勋人物奖”。同年12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荣获第三届“公益楷模先进单位奖和个人金章奖”和“华佗金像奖获得者”称号。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经济论坛大会上,荣获“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金杯奖”。同年7月7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第六届科学家论坛大会上,荣获“医学科学家”职称和证书;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公益事业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中国医药业十大社会公益人物奖”;9月在山西省闻喜县召开的首届中国当代易学名人峰会上,荣获“中国当代十大易学名师奖”;被全球华人易学家评选为“百名华人易学名师”,并入选由闻喜县政府在2007年9月特立的“全球当代华人百名易学名师”名人榜;12月在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医学专家交流峰会上,获得“百名文明医生”称号和“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章”(再次获得)、“中华医学发展优秀论文奖”;古医学丹东研究院由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评定为“促进文明诚信卫生研究院”。2008年1月,荣获由中国社会文化和公益总会、中国经济开发国际交流总会授予的“中国公益慈善形象大使金杯奖”及荣誉证书,并授予“中国古医学丹东研究院中国公益慈善明星单位”;6月,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华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中华爱国英才医学贡献奖”;在人民大会堂爱国宣言大会上,单守宽教授宣言中国古医学是“中国人民财富”,是“世界人民健康可靠保障”,被国家爱国英才报效祖国活动组织委员会镌刻在居庸关长城名人榜上;10月,由中国社会调查所和中国医学专家(专科专病)委员会评定单教授“独创古中医成果突出贡献特级金杯奖”并挂牌;在北京大会堂华夏中医药发展成果汇报大会获得“中医药发展突出金牌奖”,并获得“华夏中医药发展特色创新特级金杯奖”由中医药管理局黄局长亲自颁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中医院院长大会上获得“中医药成果成就金杯奖”,由中医药管理局黄局长亲自颁奖。目前,单守宽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会任职,具有“著名中医专家”和“专家委员会委员”职称,通过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考核,成绩优秀,获得“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工程”、“高级管理专家”称号;被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居庸关长城管理处授予“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百年优待免费蹬城证书”等荣誉。他牵头成立的中国古医学研究院,为中国古医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呕心沥血,为国为民

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备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而单守宽教授则是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慈悲之心。几十年来,他常年在外为有病的患者救治付出,一年很难回家两三个月,而回到家时最感动他的事,莫过于全国各地送来的锦旗、钛金扁等等,这其中有内蒙邮来的“草原神医”,佳木斯邮来的“医魂”,广东邮来的“在世活菩萨”,武汉邮来的“中医精华”,山西邮来的“手到病除”,海南邮来的“国褒名医”,香港邮来的“医圣在世”,黑龙江鸡西邮来的“悬壶济世”,吉林寄来的“健康使者”等等。

而单守宽的医术在全国各省市重病患者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年来,经他之手康复的患者有癌症病患者,有患二十年糖尿病康复的患者,有食道癌患者,有心血管癌病患者,有脑血栓久治不愈的患者,有心梗的和心脏病患者等等,并且治过的癌症患者都是在大医院被定性为不治之症的重症患者,经他治愈后无复发,长达20年后还在工作。

面对全国各地邮寄来近200个牌匾和锦旗,单守宽被深深地感动,于是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北京单仁国际医学研究院,以发扬中国传统医学为目的。自研究院问世后,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了政府各界肯定和卫生部及中医药管理局的嘉奖,至今共发表中医论文16篇,另有四篇重要医学论证文献获“世界金杯奖”和“论文金奖”。同时,他还向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无偿递交了《本草纲目》和其他史料中没有记载、最新发现能制成的草药1116种,而且每一种草药都注明了药用价值和准确的使用剂量,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嘉奖。由此,他从一个中医师晋升为主治专家,同时也被认定为“国际医学博士”,入选国家人才数据库,获得人才网首届“百佳国医名师”认定,使其人生价值得到真正的升华。

夕阳不晚,花甲不老

说起古代中医学,单守宽认为,其要点就是采用中国民间独特的治疗方法,以中草药为主,同宇宙、人体、地球的磁场相结合的一种医科综合学问,也是集道家医理、佛教医学、儒家医论、易学医经于大成的古为今用的新成果,这一学术对人体健康实用性极强。他对古中医学的理解为:人体的疾病是因体内的成分特殊失衡造成的。要想治疗,必须补足这些成分。他利用自身的研究成果,配合推拿、按摩、点穴,成为独特医学疗法,使一般患者短时间内立即康复。相对于目前大医院的手术治疗,单教授的古中医方法不仅疗效显著,而且费用低,甚至对于一些有缘患者或拿不出大医药费的贫困人家,他都会减费或者免费施治,为更多的平民患者带来了健康的福音。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主席冯理达教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高鹤亭教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龙致贤教授,世界医学气功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华源教授及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德国、爱尔兰、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美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北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功专家、教授、学者200多人出席了6月26日上午召开的大会开幕式。

本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10篇。这些论文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与前次大会相比较,本次会议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医学气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华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气功正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无病预防,有病治疗,促进康复的非药物、自然疗法,医学气功有益于身心健康,其全面调整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肯定。

6月27日,第五届医学气功学术会召开。来自河南王单一撰写的论文《少林禅庄功法――身法调整揭秘》,北京的王中平论文《练功与心理调整》,北京大学褚德萤教授科学实验《气功对中华蟾蜍心脏波动状态影响的研究》,夏双全教授的论文《脑涨落治疗仪三次重复治疗小鼠肝癌的抑制机制研究》,日本何云《用中医气功改善日本高龄者的健康状况研究》,黄孝宽的论文《传统医学气功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潘振华《医疗气功治疗多种疾病验案》,宋天彬教授的论文《内养功、强壮功与站桩》,赵宗春的论文《健身呼吸器的养生及应用》等10余篇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引起与会代表们的关注。夏双全等人论文获大会优秀论文奖。

大会6月29日晚7时胜利闭幕。

这次大会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于文明、李大宁等5位领导亲临大会。于文明副局长的讲话是对与会代表以及医学气功事业的极大鼓舞。

本次大会产生了新的理事会:

主席:冯理达

副主席:高鹤亭、龙致贤、吴道霖、带津良一、王超群、马科思、本卡特、加斯巴尔・戈西亚、洛伯兹、徐展略。

新增副主席:王汉鼎(菲律宾)、李启端(德国)、黄志伟(美国)、杰瑞・约翰逊(美国)、郑守增、林箐(香港)、杨武才(中国台湾)。

秘书长:龙致贤

常务副秘书长:华源

副秘书长:阿尔伯特・洛曼底(奥地利)、爱伦・凯尔森(澳大利亚)、青岛大明(日本)、托马斯・沙那汉(爱尔兰)。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公布的150种非法报刊名

二、被取缔的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期刊名单(第一批 共30种)

三、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报刊(第二批 共60种)

四、非法报纸名单(第三批 共19种)

五、依法取缔的非法期刊名单(第四批 共60种)

六、未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期刊名单

一、国家新闻出版署已公布的150种非法报刊名单

序号 刊 名(1-3为报纸类,略) 序号 刊 名(1-3为报纸类,略) 4 中华教育杂志 78 国际电子商讯 5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79 美丽人生 6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80 现代华人 7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81 外经导报 8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82 中国城市发展 9 中国教育 83 中外烟酒茶 10 中国现代教育杂志 84 美国中华护理 11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85 防雷世界 1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86 防雷 13 教学纵横 87 陶瓷 14 当代教育 88 中国关注 15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 89 中国关注(CN号与上不同) 16 当代素质教育 90 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17 中国教育研究 91 中外法制 18 中国新教育 92 旧闻新读 1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93 西部魂 20 中国新世纪教育 94 金卡工程 21 中国教育探索 95 CBF中国经贸聚焦 22 中华现代医药 96 中国视点 23 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 97 中国经济 24 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98 中国区域经济 25 中华现代全科医学杂志 99 中华企业 26 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 100 名流企业 27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 101 世界英才 28 中国医药保健 102 小康中国 29 中国医药 103 深度传播 30 世界医学论坛 104 金融与科技 31 建筑电气资讯 105 现代教学与管理 32 中国电气 106 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 33 电气设计与设备 107 世界医疗器械 34 电气世界 108 中华新医学 35 照明 109 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 36 电气&智能建筑 110 中华临床与卫生 37 中国石油瞭望 111 中华名医 38 触动 112 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 39 环球消防 113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40 中华财富 114 中华医药 41 当代市长 115 中华新医药 42 中国城市 116 中华中西医杂志 43 中外妇女 117 中国医药招商 44 中外慈善世界 118 中国医疗 45 中国农业产业化 119 医药市场 46 法制新闻 120 医药商桥 47 百姓与法制 121 动销医药 48 中国法治新闻 122 中国医药商情 49 诚信山西 123 中国殡葬 50 PIONEERCHINA 创业中国 124 中国发电 51 中国创新报道 125 国际LED技术 52 南方观察 126 国际光电显示技术 53 深度新闻 127 国际线缆连接技术 54 中国经贸 128 国际线缆设备 55 健康指南 129 中国通信 56 新旅行TRAVELER 130 中国电力采购指南 57 新旅行VOYAGE 131 中国电讯 58 新地产OFFICE 132 国际电源商情 58 新地产HOUSING 133 电气智能建筑 60 中国社会报“警视专刊” 134 国际电气资讯 61 WTO与中国 135 今日电气 62 中华医学论坛 136 中国电器博览 63 中国教育论坛 137 中国电源博览 64 中华之窗 138 中国电力电气 65 新印刷 139 新当代电气世界 66 纸张行情 140 国际智能交通 67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141 中国智能交通 68 中国经济论坛 142 中国工程机械 69 中国经济评论 143 上海楼市 70 中外新闻 144 中国建设工程新闻 71 中国社会新闻 145 CG杂志 72 中国社会新闻 146 中国食品制造工业 73 西部太阳能 147 维权 74 中国乳品 148 中外酒店 75 中国肉食工业 149 商用汽车周刊 76 中国烟草企业文化 150 CTVS商情博览 77 中外饭店

二、被取缔的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期刊名单(第一批 共30种)

序号 刊名 刊号 出版机构及境外地址 1 WTO与中国 ISSN1684-2170

CN62-4342/H WTO与中国杂志社

香港湾仔卢押道20号其康大厦801室 2 中华医学论坛 ISSN1684-8977

CN42-0125/R 香港中华新闻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8字楼807室 3 中国教育论坛 ISSN1684-9566

CN42-0138/H 中国教育论坛杂志社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 4 中华之窗 ISSN1606-9056 中华之窗杂志社

澳门南湾大马路50号 5 新印刷 ISSN1727-8899 新印刷编辑部 6 纸张行情 ISSN1682-4075 印包资讯/纸张行情杂志社

香港蓝田德田村德乐楼105室 7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ISSN1728-2462

CN43-8816/R 中国纵横出版集团公司

香港上环永乐街93-103号树福商业大厦14字楼1404室 8 中国经济论坛 ISSN1682-119XZS 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社 9 中国经济评论 ISSN1726-9598 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社

香港湾仔庄士敦道181号大有大大4楼A室 10 中外新闻 ISSN1607-4025 中外新闻杂志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字楼 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中里静安宾馆112室  11 中国社会新闻 ISSN1684-0305 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字楼 12 中国社会新闻 ISSN1727-5962 中国时代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庐押道20号其康大厦801 13 西部太阳能 ISSN1682-119X 西部太阳能专刊编辑部 14 中国乳品 ISSN1810-1291 香港财富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九龙将军澳景林村景色楠楼10楼1014室 15 中国肉食工业 ISSN1810-0465 中国肉食工业

香港九龙将军澳景林村景色楠楼10楼1014室 16 中国烟草 ISSN1688-518X 中国烟草企业文化杂志社

香港九龙尖沙咀加拿芬道广场10字楼1005室 17 中外饭店 ISSN1683-0261 中外饭店杂志社 18 国际电子商讯 ISSN1683-5468 香港环球资源出版社 19 美丽人生 ISSN1703-5724 《美丽人生》编辑部 20 现代华人 国际标准丛刊编号 《现代华人》杂志社

香港上环永乐街60-66号昌泰大厦203-204 21 外经导报 ISSN1683-4453 外经导报社 22 中国城市发展 ISSN1727-804XO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集团 23 中外烟酒茶 ISSN 1683-4674 中外烟酒茶杂志社

香港九龙湾展贸经1号国际展览中心9楼928室 24 美国中华护理 ISSN1543-1479 美国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 25 防雷世界 ISSN1727-5415 世界防雷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电气路180号 26 防雷 ISSN1684-484X 防雷杂志社

香港沙田火炭黄竹洋街5-7号富昌中心3楼A座 27 陶瓷 ISSN1726-2838 香港建材博览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北角电气路180号百家利中心 28 中国关注 ISSN1009-5071

CN11-4461/I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9 中国关注 ISSN1727-7221 中国新闻出版社 30 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ISSN1563-2431 讯星(香港)资讯服务有限公司

三、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报刊(第二批 共60种)

1.报纸

序号 刊名 刊号 所标出版机构及注册地址 1 人民权益报 ISSN1728-7383 中国国际文化教育传媒集团

香港中环德辅道中 121号远东发展大厦8楼803A 2 中国法制报 ISSN1810-1720 中国新闻出版集团 3 中国模具报 ISSN1683-0717 无 2.期刊

序号 刊名 刊号 所标出版机构及注册地址 4 中华教育杂志 ISSN1684-0445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香港新闻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香港元朗西裕街兴旺楼 11楼A座 5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ISSN1682-7317

CN(HK)NR4069- 194/01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6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ISSN1728-7502

CN16-1690/NR 中国教育教学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德辅道中 275号龙记大厦904室 7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ISSN1683-3767

CN(HK)NR4137-

53/02 中国和平与发展促进会、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8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ISSN1726-3018

CN18-4258/H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出版

中国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 9 中国教育 ISSN1681-1615

CN·NR37-02 中国教育研究院主办

中国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10 中国现代教育杂志 ISSN1682-2706

CN35-3917HK/G 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内科研究会主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oc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nue,Tsimshatsui, Kowloon ,HongKong 11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ISSN1728-3531CN03-3569/G·HK 中华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九龙弥道 555号九龙行703 1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ISSN1727-5121

CN(H)39-7869/G 世界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oc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nue,Tsimshatsui, Kowloon ,HongKong 13 教学纵横 ISSN1683-514X

CN(HK)NR4159/87/02 当代科技文化期刊出版发行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8室 14 当代教育 ISSN1607-2065 CN(HK)NR4064/190/01 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办

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出版

香港九龙尖沙咀广东道 16号2楼 15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 ISSN1726-6416

CN03-4383/HK 中华国际出版集团主办

中华教育与教学编辑委员会、中国 (香港)联合商务机构期刊中心编辑出版

香港九龙旺角弥登道 582-592号信和中心701 16 当代素质教育 ISSN1726-765X

CN03-3313/G·HK 中华素质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九龙弥敦道 555号九龙行703 17 中国教育研究 ISSN1727-0405

CN39-7848//G4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出版

FlatA4,7B,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18 中国新教育 ISSN1727/7167

NR4332/56/03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会主办

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 19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 ISSN1729-5726

CN13-9232/G4 中国教育研究会主办

中国科技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8室 20 中国新世纪教育 ISSN1684-8606

CN39-7618/G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教育研究会联合主办 21 中国教育探索 ISSN1009-5071

CN11-4461/I 中国报刊出版社主办 22 中华现代医药 ISSN1681-5572

CN98-0072/HK 中华临床医药学会主办

香港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23 中华医学教育与实践 ISSN1726-1899

CN(HK)39-7818/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主办、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4 中华医学教学与临床 ISSN1608-6716

CN19-2216/HK 世界中医药学会等主办

世界医药出版社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5 中华现代全科医学杂志 ISSN1680-6344

CN29-3227/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主办、出版

FlatA4,7F,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6 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 ISSN1606-4666

CN01-4097/R 国际健康科学研究会、中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

中国 (香港)联合商务机构出版委员会

香港北角马宝道 41-47号,华宝商业大厦20层2008 27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 ISSN1680-9343

CN31-3927/R 世界医药出版社、世界中医药学会等主办

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杂志社出版

FlatA4,7B,BLKA,Prat,Mansion,26-36Prat Ave,TST,KLN,H.K 28 中国医药保健 ISSN1810-363X 中国医药保健产业国际交流协会主办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167-169号台山商会大厦8楼 29 中国医药 ISSN1608-3776 《中国医药》杂志社

香港荃湾嘉力工业中心 A座写字楼 30 世界医学论坛 ISSN1726-295X 中国环球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253-261号依时商业大厦801-2室 31 建筑电气资讯 ISSN1606-9668 国际建协出版有限公司《建筑电气资讯》杂志社

香港北角电气道 180号 32 中国电气 ISSN1811-4709 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中国电气》杂志社

香港湾仔路骆克道 369号国家大厦八楼805号 33 电气设计与设备 ISSN1727-8171 《电气设计与设备》杂志社 34 电气世界 ISSN1684-9191 《电气世界》杂志社

香港粉岭安全街 33号丰盈工贸中心3楼E座 35 照明 ISSN1729-3979 《照明》杂志社 36 电气 &智能建筑 ISSN1609-0403 通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电气 &智能建筑》杂志社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层 37 中国石油 瞭 望 ISSN1727-9011 香港文汇报主办

香港文汇百花周刊、中国石油 瞭 望杂志编辑部出版 38 触动 ISSN1810-1216

CN03-0127/H 中国新时代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麒康大厦801室 39 环球消防 ISSN1726-8869 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号元朗贸易中心24号楼 40 中华财富 ISSN1727-7418 中华财富杂志社出版

香港尖沙嘴赫德道 8-10号11楼D室 41 当代市长 ISSN1681-6609 《当代市长》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 42 中国城市 ISSN1726-1759 国际远东报业集团

香港北角电气路 180号百家利中心12楼 43 中外妇女 ISSN1608-7836 《中外妇女》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 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16室 44 中外慈善世界 ISSN1608-7828 《中外慈善世界》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 嘉 力工业中心 A座5号楼16室 45 中国农业产业化 ISSN1683-3791 《中国农业产业化》杂志社、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中心A座5号楼 46 法制新闻 ISSN1727-0960 中国新闻出版社主办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21号嘉力工业 A座5号楼 47 百姓与法制 ISSN1728-8703 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主办

香港中德环铺道中 121号远东发展大厦803A 48 中国法治新闻 ISSN1727-5989 中国时代通讯社主办

中国时代出版 (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九龙西贡北围村 13号 49 诚信山西 ISSN1682-119XZs 《中国经济论坛》杂志社出版 50 PIONEER CHINA

创业中国 ISSN1729-1283 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号其康大厦801 51 中国创新报道 ISSN1684-3878 中国联合出版集团主办 52 南方观察 ISSN1728-2497

CN33-66065/9 南方观察新闻出版集团主办 53 深度新闻 ISSN1006-0400

CN99(Q)004 北京深度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深度传播杂志社 54 中国经贸 ISSN1606-8548 香港观塘创业街 36号华基中心1705室 55 健康指南 CN45-0056 人民保健报社主办 56 新旅行 TRAVELER ISSN1671-6930

CN46-1067/GO 海南出版协会主办 57 新旅行 VOYAGE ISSN1009-6450

CN42-1620/J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58 新地产 OFFICE ISSN1009-251X

CN23-1447/G2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59 新地产 HOUSING ISSN1672-5719

CN11-5052/Z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 60 中国社会报 “警视专刊” CN11-0021 《警视专刊》编辑部

四、非法报纸名单(第三批 共19种)

12 《每周参考》 盗用《海南新闻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18)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3 《环球新闻》 编造《海南广播电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8)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4 《新视点》 盗用《教科导报》(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5 《世界周刊》 盗用《教科导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6—002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6 《今日环球》 盗用《健康导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1—0061)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7 《焦点参考》 盗用《青年知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0067)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8 《纪实参考》 盗用《青年知识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21—0067)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19 《国际周刊》 盗用《江苏经济报》 (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2—0016)报名、全国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非法出版物

五、依法取缔的非法期刊名单(第四批 共60种)

序号 刊 名 刊 号 标称出版机构及其注册地址 1 中外法制 ISSN1726-4464 中国国际法学促进会 香港九龙望角道 33 号凯途发展大厦六字楼 2 旧闻新读 ISSN1003-9619CN 42-1013/I 《旧闻新读》杂志社 3 西部魂 ISSN762-8700-46-4 《西部魂》杂志社 4 金卡工程 ISSN156—1285 CN( 无 ) 香港亚社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19-21 号金钟商店大厦 2 字楼 5 GBF 中国经贸聚焦 ISSN1446-5051 澳中商贸促进机构 10 Junctiong Street Marrickville NSW 2204 Australia 6 中国视点 ISSN1811-3826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7 中国经济 ISSN1811-2927 香港北角渣华道八号威邦商业中心十九楼 1904-05 8 中国区域经济 ISSN1729-4762 NR207/03 中华艺术家企业家文化交流协会 9 中华企业 ISSN962-437-78-8 长城 ( 香港 ) 文化出版公司 香港新界上水坑头路 151 号富有门别墅第六座 G/F 层 10 名流企业 ISSN1726-703x CN-3966/F 中国供销商情《职业经理》杂志社 香港九龙旺角弥敦道 582-592 号信和中心 701 室 11 世界英才 ISSN1685-4314 泰国曼谷挽卿第 5 村喃茵他路 71 巷 96/45 号门牌 12 小康中国 ISSN1728-0214 中国时代国际传媒集团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13 深度传播 ISSN1006-0400 CN99(Q)004 北京深度传播中心 14 金融与科技 ISSN1562-5605 NR38-588-98/F3433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铜锣湾告士打道 255 号信和广场 12 字楼 1205 室 15 现代教学与管理 ISSN1683-9021 CN3559/111/02NR 国际新闻媒体出版社 16 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 ISSN1812-5190 CN98-0825/04 中华国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FlatA,12/F., Granddeo Mansion 287 Prince Edward Rd.Wast,Kln 17 世界医疗器械 ISSN1024-6924 香港沙田火炭坳背湾街 26-28 号富腾工业中心 1102 室 18 中华新医学 ISSN1561-5472 CN98-0121/R 中华新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19 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 ISSN1727-3153 CN39-7858HK/R 世界医药卫生出版社 20 中华临床与卫生 ISSN1540-7632 CN62-6193/R 美国中华医学会 21 中华名医 ISSN1685-0734 《中华名医》理事会 泰国曼谷挽卿第 5 村喃茵他路 71 巷 96/45 号门牌 22 中华中西医药研究与临床杂志 ISSN1684-8756 CN(HK)39-1217/R 世界中医药学会 · 世界医药出版社 ( 香港 ) 23 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 ISSN1606-8564 CN18-2243/HK 世界中医药学会 · 世界医药出版社 ( 香港 ) 24 中华医药 ISSN1680-676X CN40-9612/R 中国 ( 香港 ) 联合商务机构出版委员会 香港北角渣华道八号威邦商业中心 1309 室 25 中华新医药 ISSN1726-328X NR28/588/99 香港医药出版社 香港元朗青山道 99-109 号元朗贸易中心 24 字楼 26 中华中西医杂志 ISSN1606-8106 CN·H98-0606/R 香港医药科技出版社 香港九龙九龙湾淘大花园 D 座 3408 27 中国医药招商 无 北京先进广告有限公司 28 中国医疗 ISSN1680-2926 香港九龙尖沙咀广东道 30 号新港中心第 2 座 503 室 29 医药市场 无 北京中艺华纳广告有限公司 30 医药商桥 无 罗氏 ( 香港 ) 商务印书馆 香港中环德辅道中 121 号远东发展大厦 629 室 31 动销医药 ISSN1810-1739 无 32 中国医药商情 ISSN1607-8748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08 室 33 中国殡葬 ISSN1810-2921 香港望角弥敦道 636 号银行中心 805 室 34 中国发电 无 《中国发电》编辑部 35 国际 LED 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6 国际光电显示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7 国际线缆连接技术 ISSN1609-459X 无 38 国际线缆设备 ISSN1609-459X 无 39 中国通信 ISSN1027-8125 中国通信杂志出版有限公司 香港中环永吉街 9-17 号永享保险大厦 10 楼 B , C 座 40 中国电力采购指南 ISSN1682-3397 北京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服务中心主办 北京时代国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41 中国电讯 ISSN1684-0593 香港九龙弥敦道 582-592 号信和中心 701 室 香港国际新闻出版社 北京普华天马咨询有限公司 42 国际电源商情 ISSN1684-1972 香港九龙深水埠钦洲街建新大厦 4 楼 13 室 世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43 电气智能建筑 ISSN1609-0403 香港湾仔卢押道 20 号其康大厦 8 层 通泰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44 国际电气资讯 ISSN1819-3499 国际电气资讯出版社 香港九龙尖沙咀金马伦道 26-28 号金垒商店中心 45 今日电气 ISSN1727-7728 香港粉岭安全街 33 号丰盈工贸中心 3 楼 E 座 46 中国电器博览 无 北京博览安琪达文化信息资讯中心 北京普华天马咨询有限公司 47 中国电源博览 ISSN1608-9786 香港无线电技术出版社 香港九龙官塘成业街 15 号 9 楼 1 室 48 中国电力电气 无 北京中电网广告有限公司 49 新当代电气世界 ISSN1007-0885 CN13-1205/F 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龙源电气联合体 50 国际智能交通 ISSN1726-1953 H·K ISSN NO : 962-86758-3-4 香港亚视通资讯有限公司 香港湾仔谢斐道 408-412 号华斐商业大厦 2302 室 51 中国智能交通 ISSN1727-3544TELA NR 4371/ 80/03 中国公共安全出版社 香港九龙油麻地弥敦道 567 银座广场 2001A 52 中国工程机械 ISSN1608-2613 香港北角蚬壳街 9-23 号秀明中心 12 字楼 D 室 53 上海楼市 无 台北市基隆路二段一八九号十二楼之四 54 中国建设工程新闻 ISSN1683-6642 中国新闻出版社 香港荃湾白田霸街 5 - 21 号 55 CG 杂志 ISSN1684-4793 CN11-3758/TB 中华品牌传媒集团《中华品牌》杂志社 56 中国食品制造工业 ISSN1726-2690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 48-62 号上海实业大厦 2503-2504 57 维权 ISSN1811-0452 人民中国出版集团 58 中外酒店 ISSN1562-5591 NR39-588-98/F3434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59 商用汽车周刊 CN11017-75/TV CN11-5240/F CN51-0042 CN42-0018 中国长城文化传播出版有限公司 60 CTVS 商情博览 ISSN1672-5985 CN11-5062R( 盗用 ) 《商情博览编辑部》

六、未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批准的期刊名单

教育类杂志

教育界CN79-1229/Z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CN18-4258/H CN35-1239HK/G CN-4258/H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CN-1035R CN26-1035/I4 CN26-1035R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CN-HK-4311

亚洲教育CN(HK)NR4251/02 CN(HK)4251/171/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CN(HK)-NR4352/46/03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CN39-7859HK/G

中国教育(高教版)CN.NR37-02

中国新教育CN(HK)NR4332/56/03

当代教师CN(HK)25/11/03

教育科研论坛CN.NR 183/03

教育新发展CN(HK)NR 184/02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CN.H39-7869/G CN(H)39-7869/G CN38-3150HK/G CN03-1202 CN03-1202/G CN03-1202/HK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CN38-3153HK/G

教育新导向CN23-1340/GD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CN(HK)NR4069/194/01

当代素质教育CN03-3313/G

教育管理与科研CN142-03/G4

教学理论与方法CN23-1240/N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CN(HK)67-4359/R CN98-4359/G4

中华创新教育CN98-4362/G4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N(HK)NR4180/105/02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CN(HK)NR4137/53/02

中国教育研究CN39-7848/G4 CNHK0315 CN43-8319H/G CN98-0315/G4 CN98-0315/R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CN35-1515HK/G CN35-1515HK/GJ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CN43-8861/R CN43-8816/R

教育纵横CN(HK)NR 4540/264/03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CN56-082HK CN65-082HK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CN(H)39-7869/G CN.H39-7869/G

中国教育纵横杂志CN(HK)NR4159/87/02

中国创新教育CN(HK)NR3327/003/01

当代教育CN(HK)NR 4064/190/01

中国教育家杂志CN44-1406/Q CN11-4525/N

中华百年教育CN98-1031/G4

今日教育CN(HK)NR4263/186/02 CN(HK)4263/186/02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CN54-9887/HK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CN18-4258/H CN13-4412/H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CN16-1690/NR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CN(HK)NR4159/87/02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CN03-0173/G

医学类杂志

中华现代医学研究CN(HK)03-206/R

中华中西医杂志CN.H98-0606/R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CN.H98-0699/R

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CN39-7679HK/R

中华临床内科月刊CN16-1680

中华实用医药卫生CN98-4400/R

中华实用中西医药杂志CN(HK)39-7718/R

中华护理月刊CN10-4392/H

中华医药杂志CN40-9612R

中华医学护理杂志CN10-4393/H

中华临床综合医学研究杂志CN10-4803/H

中华临床杂志CN98-0147/HK

中华医疗卫生CN43-7760HK/R

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CN(HK)03-4360/R

其它类杂志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CN03-1204

中华现代全科CN29-3227/R

中国图书馆学CN1073-168

中国研究生杂志CN03-1029/HK

六、71种非法刊物名录

文史哲研究ISSN1606-6693

中国新世纪教育ISSN1684-8063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ISSN1606-5115,CN(HK)NR57/00

中国教育论坛ISSN1684-9566,CN43-7772/R

外语教育与翻译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中华教育教学杂志ISSN1726-6416,CN03-4383/G

跨文化交流ISSN1681-7346

中国教育ISSN1681-1615

外语教育与翻译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现代教育研究ISSN1681-3901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ISSN1605-5047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CN39-7859HK/G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ISSN1682-783X,CN35-1239/HK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华医学创新论坛杂志ISSN1608-2311,CN19-4721/HK

今日教育ISSN1728-3639,CN(HK)NR4263/186/02

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ISSN1680-1296,CN54-6180M/R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ISSN1682-7317,CN(HK)NR4069/194/01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教育新发现ISSN1729-8474,CN(HK)NR184/02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ISSN1728-0222,CN13-4412/H

教育纵横ISSN1729-6854,CN(HK)NR4540/264/03

中华教育学刊ISSN1728-2500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ISSN1729-5726,CN13-9232/G4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ISSN1683-3155,CN54-9887/HK

中国教育改革ISSN1727-7159,NR4331/51/03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ISSN1729-5726,CN13-9232/g4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ISSN1683-3767,CN(HK)NR4137/53/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ISSN1729-0759,CN(HK)NR4352/46/03

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ISSN1728-3531,CN03-3569/gHK

教育管理与科研ISSN1682-783x

航空教育CN11-2548/g4

现代教学与管理ISSN1683-9021,CN3559/111/02NR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ISSN1810-1089,CN(HK)0429NR

教育教学研究ISSN1002-9605,CN11-1038/f

教育新导向CN23-1340/gd,ISSN1005-0493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ISSN1728-581x

教育经济现管理ISSN1810-3782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ISSN1729-6528,CN03-1202/g

文教研究ISSN1682-324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teaching & studies ISSN1543-0979

国际新资本与管理 ISSN1566-9089

教育经济与管理 ISSN1810-3782

教育科研论坛杂志 ISSN1728-8169

社科研究 ISSN1562-3211

外语教学与翻译 ISSN1684-2871、CN(HK)4181-106-02

现代教学与管理 ISSN1683-9021、CN3559/111/02NR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ISSN1005-5843、CN22-1339

现代社科导刊 ISSN1672-8807、CN22-1242

学人论丛 ISSN1003-8140、CN22-1076/C

中国教育新理论 ISSN1683-3767、NR4137/53/02

中国教育研究 ISSN1727-0499、CN98-0315/G4

中国经济 ISSN1683-3392

中国科学学报 ISSN1810-018X、CN04-0212/H

中国图书馆员 ISSN1729-4533、CN.NR37-3686

中国图书情报科学 ISSN1727-6381、CN(HK)03-4406/G2

中国现代教育学报 ISSN1728-581X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ISSN1726-5525、CN 65-082 HK

中国现代教育与教学研究 ISSN1810-1089、CN98-0429/NR

中国学校体育学报 ISSN1609-3488

中华教育科学 ISSN1810-2425

中华社科论坛 ISSN1726-488X、CN NR-4271/02

中华学术论坛 ISSN1726-3271

中外比较教育 ISSN1728-4120、NR JUN-04

中外教育科学 ISSN1726-8281、CN(HK)NR4322/41/03

中外教育探索 ISSN1812-4860、NR4251/171/02

中外教育与研究 ISSN1728-2535、CN(HK)167/03

中外学术导刊 ISSN1726-1804

七、相关知识: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章第1节第32条规定:作品发表后,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合法出版物是经过国家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出版物,它分为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两种。正式出版物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严格审批,既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也有国内统一刊号CN;国际期刊号的签发部门是法国巴黎的ISSN International Centre。非正式出版物一般只限行业内部交流,不公开发行,其出版必须经过行政部门审核,并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

3、《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 CN号是由国家出版管理部门负责分配给各省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它以CN为前缀,由6位数字以及分类号组成,其结构格式为CNXX-XXXX/YY,CN与6位数字之间空半个汉字空,6位数字的前2位与后4位之间用半字线“—”隔开,前2位为地区号,依据GB/T 2260中的数字码前两位给出(11代表北京);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其中,0001~0999为报纸的序号,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的序号,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的序号,9000~9999为有形的电子连续出版物(如光盘等)的序号;分类号主要用来说明连续出版物的主要学科范畴,通常是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的基本大类给出,如:文化教育类为G,分类号置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位数字之后,用一斜线“/”隔开,连续出版物较多的北京地区,当地区代码“11”使用完毕后,北京地区的连续出版物使用“10"为扩充代码。

4、《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规定:题名不变,出版地改变,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要重新分配,即:连续出版物题名没有改变,出版地从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转移到另一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应重新分配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附:地区号:

11.北京市 12.天津市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 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 50.重庆市

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3.云南省 54.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

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巍,付寅琦.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

[2]韩小娟,王红梅.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J].

[3]朱红、郑春梅.“礼仪操”在培养高职护生良好形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4]陈如华.浅谈护士礼仪与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377-37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罗健京,单玉梅.医院品牌、医院精神与医院文化的辩证关系〔J〕.现代医院,2006,6(5):103~104.

〔2〕樊仁义.强化优势学科打造医院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2~53.

〔3〕于德华.医院品牌构筑的策略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40~441.

〔4〕王群.应用医院文化理论构建医院护理文化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37~38.

〔5〕孙淑华,吕健,王红,等.护理品牌的内涵与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9~60.

〔6〕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60.

〔7〕陈松,张萍.护理示范组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8):43~44.

〔8〕李妮,阎成美,翁庐英.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72~73.

〔9〕李红,王翠玲,李红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实践〔J〕.护理研究,2006,20(2):457.

〔10〕张莉,主编.护理人员形象重塑〔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梁银辉,何国平,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4.

[2]王萍,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2-4.

[3]董自清.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60.

[4]王蒙,王坤,杨群,等.哥伦布儿童医院护理文化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58.

[5]周群,李惠玲,王海芳,等.运用华森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优质护理服务专业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86-87.

[6]莫正芳,徐虹,厉娜.护理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93-794.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学术论文;加权;计量学统计;地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07-02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而建立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卫生厅核准的专科三级甲等医院,是荆州市六县(市)两区八所妇幼保健院业务指导中心。医院坚持“妇儿至上、关爱仁爱、诚信求实、追求更好”的服务理念,近几年来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和“学习型医院”,大力提倡“科技兴院”和扶持“重点专科”政策,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高。本文将该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计量统计,以期从这一方面来分析该院的学术研究情况与医疗水平,为评价该院科研绩效、促进该院科技进步等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级搜索和跨库检索为工具,在检索区输入“作者机构”,对应栏中输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时间栏选择“1998~2012”,以“被引次数”和有全文为条件,检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以同样的条件检索出荆州市各医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虽有不可避免的漏检情况,但检索结果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加权评分方法

各个加权因子均以平均数为基数分0分,论文总数和被引篇数与基数每相差50评±1分,被引率与基数每相差10%评±1分,其他因子按与基数的差值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分析

2000~2012年《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就整体而言,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在荆州市卫生系统排在第5位,在荆州市妇幼卫生专科系列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2.2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的质量分析

将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来分别评价一个单位的学术水平可能不尽全面,因此,在采用这些因素的计量学统计的基础上,再以平均数为基线0分进行加权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总体水平。见表2。

3 讨论

医学论文是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的主要表达形式[1-3]。 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在一个时期内人才实力和学术水平,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4-6]。从1998~2012年以来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2003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2004~2006年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论文平均数量增至96篇。以上数据表明医院在科技兴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切和医院近年重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奖励力度;鼓励临床医疗人员进行科研,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特色优势科室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看到医院论文的数量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和第一医院的差距,落后于这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近10年。

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发表的论文被大量引用,能够被科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产生深远的影响[7-9]。从医院论文的被引率来看,医院论文的被引率与被引频次偏低,12年来39篇被其他论文引用61次,占总论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仅有10篇,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医院,说明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论文的质量尚处于初级阶段,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在国家每年以“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10-12],提示我们要鼓励职工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一步加强作者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在投稿时需增强选刊投稿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

多年来,妇幼保健院一直在医学资源、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方面处于劣势。我院的论文涉及的范围与综合性医院相当,而且近两年的论文数量已经同综合性二甲医院相当,从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综合加权排名来看,我院总体排第5位,在全市妇幼专科系统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科技兴院战略的实施,近两年已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我们有理由对妇幼医学论文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嘉伟,郑利荣,贺莲,等. 从1999~2008年SCI收录广东省医学论文看其医学科研的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65.

[2] 张静. 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3):283.

[3] 钟伶. 福建中医药大学2008~2011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55-58.

[4] 顾华,李付冬,陈永弟,等. 2001~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分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 26(1):65-68.

[5] 黄红稷,程敏,王亚楠. 2007~2012年《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刊载论文分析[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1):94-95.

[6] 周庆辉. 医学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论文评价[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707-711.

[7] 龚瑜,黄习文,王晓燕,等. 医院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审核的几点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2,10(4):75.

[8] 刘览,郁卫刚,杨惠光,等. 浅谈提高基层医院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6.

[9] 程金莲,董秀娟,韩世范. 护理学术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2,10(21):1992-1995.

[10] 曹倩,林旋龄. 大型综合性中医院的论文管理策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 董秀娟,程金莲,段志光. 护理期刊学术论文投稿评价指标的构建[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3-215.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2篇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269种期刊)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12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学术、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广东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外社会科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汉论坛、江淮论坛、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社会科学、江西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宁夏社会科学、齐鲁学刊、前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求索、人文杂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探索、探索与争鸣、天津社会科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哲、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海、学术交流、学术界、学术论坛、学术探索、学术研究、学术月刊、学习与探索、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社会科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

哲学类(13)

道德与文明、孔子研究、伦理学研究、世界哲学、现代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报、哲学动态、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

宗教类(10)

敦煌学辑刊、法音、佛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世界宗教研究、研究、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宗教、宗教学研究

统计学类(4)

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研究、统计与决策、中国统计

社会学类(4)

妇女研究论丛、青年研究、社会、社会学研究

人口学类(5)

人口学刊、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

管理学类(4)

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学报、领导科学、中国管理科学

人才学类(1)

中国人才

民族学类(1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回族研究、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世界民族、西北民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国际政治类(20)

当代世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亚太、俄罗斯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国际观察、国际论坛、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国外理论动态、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太平洋学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西亚非洲、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政治类(46)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长白学刊、党的文献、党建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红旗文稿、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教学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导刊、理论前沿、理论探索、理论探讨、理论学刊、理论与改革、理论月刊、瞭望、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前线、前线、求实、求是、人民论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新视野、行政论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中国青年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法律类(27)

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法律适用、法商研究、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法学评论、法学研究、法学杂志、法制与社会发展、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环球法律评论、人民检察、人民司法、现代法学、 行政法学研究、政法论坛、政治与法律、知识产权、中国法学、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司法鉴定、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外法学

第二编经济(154种期刊) 综合性经济科学类(20)

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经纬、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经济研究、经济纵横、南开经济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世界经济类(9)

东北亚论坛、国际经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文汇、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外国经济与管理、亚太经济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33)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城市发展研究、城市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改革、 改革与战略、管理世界、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数学、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经济研究参考、开放导报、南方经济、上海经济研究、生产力研究、生态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特区经济、现代城市研究、现代经济探讨、消费经济、运筹与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流通经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资源与产业、 资源科学

会计类(15)

财会通讯、财会研究、财会月刊、财务与会计、会计研究、会计之友(上旬刊)、商业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审计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财务与金融、中国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会计之友(中旬刊)、会计之友(下旬刊)

农业经济类(16)

调研世界、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林业经济问题、林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世界农业、中国农村观察、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土地中国土地科学、中国渔业经济

工业经济类(13)

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管理科学、管理评论、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经济与管理研究、南开管理评论、企业管理、企业经济、软科学、预测、中国工业经济

旅游经济类(1)

旅游学刊

贸易经济类(16)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财贸经济、对外经贸实务、广东商学院学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探索、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江苏商论、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时代、商业研究、中国商贸、中国物流与采购

财政类(13)

财经科学、财经论丛、财经问题研究、财经研究、财政监督、财政研究、当代财经、涉外税务、税务研究、税务与经济、中国财政、中国税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币/金融、银行/保险类(18)

保险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国际金融研究、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论坛、金融研究、金融与经济、经济导刊、南方金融、上海金融、投资研究、武汉金融、新金融、浙江金融、证券市场导报、中国金融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303种期刊) 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类(15)

传媒、传媒观察、当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爱好者、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新闻知识、中国报业、中国记者

广播、电视事业类(2)

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出版事业类(10)

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读书、科技与出版、中国编辑、中国出版、中国图书评论

图书馆学,情报学类(19)

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

档案学类(10)

北京档案、档案、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

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类(10)

科技导报、科技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科技论坛、中国软科学

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24)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比较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科学、电化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学术月刊、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导刊、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评论、教育探索、教育学报、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开放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远程教育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类(1)

学前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20)

化学教育、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中学版)、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高校版)、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生物学教学、数学教育学报、数学通报、思想政治课教学、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高等教育类(14)

复旦教育论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高教探索、黑龙江高教研究、江苏高教、教育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现代大学教育、现代教育科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各类教育类(9)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民族教育研究、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成人教育、中国特殊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体育类(1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18)

辞书研究、当代语言学、方言、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民族语文、上海翻译、世界汉语教学、修辞学习、语文建设、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中国语文

外国语类(13)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文、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中国俄语教学

世界文学类(7)

当代外国文学、俄罗斯文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译林

文学理论类(20)

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红楼梦学刊、鲁迅研究月刊、民族文学研究、名作欣赏、明清小说研究、南方文坛、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评论、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小说评论、新文学史料、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文学作品类(16)

长城、当代、飞天、花城、剧本、民族文学、青年文学、清明、人民文学、山花、上海文学、诗刊、时代文学、天涯、小说界、中国作家、作家

艺术综合类(4)

艺术学院学报、民族艺术、艺术评论、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8)

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世界美术、新美术、装饰

摄影艺术类(0)

音乐类(8)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舞蹈类(2)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

戏剧类(10)

当代戏剧、上海戏剧、四川戏剧、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文学、戏剧艺术、戏曲艺术、艺术百家、中国京剧、中国戏剧

电影、电视艺术类(8)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当代电视、当代电影、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电影艺术、世界电影、中国电视

历史(除文物考古)类(25)

安徽史学、当代中国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历史档案、历史研究、民国档案、清史研究、史林、史学集刊、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世界历史、文献、西域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中国农史、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文化研究、中国藏学、中华文化论坛

文物考古类(14)

北方文物、东南文化、敦煌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华夏考古、江汉考古、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农业考古、四川文物、文物、中国历史文物、中原文物

第四编自然科学(351种期刊)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120)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技术通讯、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桂林工学院学报、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通报、科学通报、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兰州理工大学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天津大学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科学进展、自然杂志

自然科学总论类(14)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系统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系统管理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中国科技史杂志、中国科学基金、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数学类(17)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工程数学学报、计算数学、模糊系统与数学、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数学进展、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数学物理学报、数学学报、数学杂志、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学报、中国科学(A辑:数学)

力学类(13)

爆炸与冲击、固体力学学报、机械强度、计算力学学报、力学季刊、力学进展、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实验力学、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应用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振动与冲击

物理类(22)

波谱学杂志、大学物理、低温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发光学报、高压物理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光学学报、光子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计算物理、量子电子学报、量子光学学报、声学学报(中文版)、物理、物理实验、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中国激光

化学/晶体学类(26)

催化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子催化、分子科学学报、影像科学与光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功能高分子学报、光谱实验室、合成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化学进展、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人工晶体学报、色谱、无机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有机化学、中国科学(B辑:化学)

天文学类(2)

天文学报、天文学进展

测绘学类(8)

测绘科学、测绘通报、测绘学报、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遥感学报

地球物理学类(11)

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震、地震地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学报、地震研究、空间科学学报、水文、西北地震学报、中国地震

大气科学(气象学)类(10)

大气科学、高原气象、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气候与环境研究、气象、气象科技、气象科学、气象学报、热带气象学报、应用气象学报

地质学类(30)

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层学杂志、地球化学、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学报、地球与环境、地学前缘、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学、地质论评、地质通报、地质学报、地质与勘探、第四纪研究、高校地质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矿床地质、矿物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与化探、现代地质、新疆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石学报、中国地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海洋学类(13)

海洋地质动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工程、海洋湖沼通报、海洋环境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科学进展、海洋通报、海洋学报(中文版)、海洋与湖沼、热带海洋学报、台湾海峡

地理学类(19)

冰川冻土、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进展、干旱区地理、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湖泊科学、极地研究、经济地理、热带地理、人文地理、山地学报、世界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沙漠

生物科学综合类(25)

古脊椎动物学报、古生物学报、生命的化学、生命科学、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物多样性、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技术、生物技术通报、生物数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学通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水生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体古生物学报遗传、应用生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植物学类(11)

广西植物、菌物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云南植物研究、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态学报、植物学报、植物研究

动物学/人类学类(10)

动物分类学报、Current Zoology、动物学研究、动物学杂志、昆虫分类学报、昆虫学报、昆虫知识、人类学学报、兽类学报、四川动物

第五编医药、卫生(251种期刊)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37)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重庆医学、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广东医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江苏医药、医学杂志、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实用医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津医药、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华医学杂志、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

毒理学杂志、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生殖与避孕、卫生研究、现代预防医学、营养学报、中国妇幼保健、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学校卫生、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类(20)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时珍国医国药、新中医、针刺研究、中草药、中成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天然药物、中国针灸、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材、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中医杂志

基础医学类(25)

病毒学报、国际免疫学杂志、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生理学报、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现代免疫学、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国共患病学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临床医学类(21)

护士进修杂志、检验医学、临床检验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全科医学、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内科学类(24)

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华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

外科学类(26)

临床麻醉学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男科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妇产科学类(4)

实用妇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

儿科学类(6)

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肿瘤学类(9)

癌症、实用肿瘤杂志、中国癌症杂志、中国肿瘤临床、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肿瘤杂志、肿瘤、肿瘤防治研究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3)

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耳鼻咽喉科学类(4)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眼科学类(5)

眼科新进展、眼科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科杂志

口腔科学类(5)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特种医学类(10)

放射学实践、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介入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

药学类(17)

华西药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药物分析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生化药物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第六编农业科学(137种期刊) 综合性农业科学类(38)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农业科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广东农业科学、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贵州农业科学、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河南农业科学、湖北农业科学、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农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江苏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农业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四川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农业学报、西南农业学报、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新疆农业科学、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农业学报、中国农学通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科学

农业基础科学类(11)

生态环境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土壤、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通报、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国水土保持

农业工程类类(8)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灌溉排水学报、节水灌溉、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中国农村水利水电、中国农机化

农学,农作物类(15)

大豆科学、核农学报、麦类作物学报、棉花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玉米科学、杂交水稻、植物遗传资源学报、中国棉花、中国水稻科学、中国烟草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种子、作物学报、作物杂志

植物保护类(9)

环境昆虫学报、农药、农药学学报、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植物检疫、中国生物防治、中国植保导刊

园艺类(8)

北方园艺、果树学报、食用菌学报、园艺学报、中国果树、中国南方果树、中国食用菌、中国蔬菜

林业类(1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福建林学院学报、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林业实用技术、林业资源管理、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世界林业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浙江林业科技、中国森林病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竹子研究汇刊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类(20)

蚕业科学、草地学报、草业科学、草业学报、动物医学进展、动物营养学报、黑龙江畜牧兽医、饲料工业、饲料研究、畜牧兽医学报、畜牧与兽医、中国草地学报、中国家禽、中国兽医科学、中国兽医学报、中国兽医杂志、中国饲料、中国畜牧兽医、中国畜牧杂志、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水产、渔业类(13)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淡水渔业、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科学养鱼、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学、水产学报、水生态学杂志、渔业现代化、中国水产、中国水产科学

第七编工业技术(496种期刊) 工程基础科学类(3)

工程力学、工程图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

工程材料科学类(7)

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类(2)

包装工程、中国粉体技术

声学工程类(2)

应用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

制冷工程类(2)

低温工程、制冷学报

真空技术类(2)

真空、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计量学类(1)

计量学报

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14)

爆破、非金属矿、工程爆破、化工矿物与加工、金属矿山、矿山机械、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矿冶工程、矿业安全与环保、矿业研究与开发、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矿测试、中国矿业、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煤矿开采类(10)

煤矿安全、煤矿机械、煤矿开采、煤炭工程、煤炭技术、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选煤技术、中国煤炭

石油、天然气工业类(29)

测井技术、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断块油气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化工、石油机械、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物探、石油学报、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钻采工艺、石油钻探技术、天然气地球科学、天然气工业、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疆石油地质、油气储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田地面工程、油田化学、中国海上油气、钻采工艺

冶金工业类(23)

粉末冶金工业、粉末冶金技术、钢铁、钢铁钒钛、钢铁研究学报、贵金属、黄金、炼钢、炼铁、轻金属、烧结球团、湿法冶金、特殊钢、稀土、稀有金属、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冶金分析、冶金自动化、硬质合金、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部分)、中国稀土学报、中国有色冶金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26)

表面技术、材料保护、材料科学与工艺、材料热处理学报、电焊机、锻压技术、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腐蚀与防护、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机械工程材料、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金属热处理、金属学报、轻合金加工技术、热加工工艺、塑性工程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轧钢、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铸造、铸造技术

机械、仪表工业类(27)

工程设计学报、光学技术、光学精密工程、机床与液压、机械传动、机械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流体机械、摩擦学学报、与密封、水泵技术、现代制造工程、压力容器、液压与气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仪器仪表学报、振动.测试与诊断、制造技术与机床、制造业自动化、中国机械工程、轴承、自动化仪表、自动化与仪表、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武器工业类(11)

兵工学报、弹道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飞航导弹、含能材料、火工品、火力与指挥控制、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火炸药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现代防御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类(14)

车用发动机、电站系统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学报、锅炉技术、可再生能源、内燃机工程、内燃机学报、汽轮机技术、燃烧科学与技术、热力发电、热能动力工程、太阳能学报、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原子能技术类(7)

辐射防护、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核动力工程、核技术、核科学与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原子能科学技术

电工技术类(32)

变压器、磁性材料及器件、大电机技术、低压电器、电测与仪表、电池、电瓷避雷器、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电化学、电机与控制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电气传动、电气应用、电网技术、电源技术、高电压技术、高压电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电力、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绝缘材料、微电机、微特电机、蓄电池、照明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力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43)

半导体光电、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波科学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电视技术、电信科学、电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子显微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元件与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光电工程、光电子.激光、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光通信研究、红外技术、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技术、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激光与红外、激光杂志、数据采集与处理、通信学报、微波学报、微电子学、微纳电子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液晶与显示、应用光学、应用激光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31)

测控技术、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机器人、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软件学报、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系统仿真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信息与控制、遥感技术与应用、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中文信息学报、自动化学报

一般性问题(18)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化工进展、化工新型材料、化工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离子交换与吸附、膜科学与技术、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现代化工、应用化学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硅酸盐工业类(10)

电镀与环保、电镀与精饰、电镀与涂饰、硅酸盐通报、硅酸盐学报、耐火材料、水泥、陶瓷学报、无机盐工业、中国陶瓷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类(13)

工程塑料应用、合成树脂及塑料、合成纤维工业、聚氨酯工业、林产化学与工业、热固性树脂、塑料、塑料工业、料科技、弹性体、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橡胶工业、中国塑料

其他化学工业类(6)

煤炭转化、燃料化学学报、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新型炭材料、中国胶粘剂

轻工业、手工业(除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类(12)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林产工业、木材工业、皮革科学与工程、烟草科技、造纸科学与技术、纸和造纸、中国皮革、中国造纸、中国造纸学报、中华纸业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类(10)

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导报、纺织学报、毛纺科技、棉纺织技术、上海纺织科技、丝绸、天津工业大学学报、印染、印染助剂

食品工业类(20)

茶叶科学、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粮食与饲料工业、粮食与油脂、粮油加工、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技、食品科学、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机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酿造、中国乳品工业、中国食品添加剂、中国食品学报、中国调味品、中国油脂

建筑科学类(33)

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勘察、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工业建筑、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给水排水、建筑材料学报、建筑技术、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科学、建筑学报、空间结构、暖通空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施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土木工程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型建筑材料、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国给水排水、中国园林

水利工程类(13)

长江科学院院报、泥沙研究、人民长江、人民黄河、水电能源科学、水科学进展、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水利学报、中国水利

交通运输综合类(3)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铁路运输类(11)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机车电传动、铁道标准设计、铁道车辆、铁道工程学报、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建筑、铁道学报、铁道运输与经济、中国铁道科学、中国铁路

公路运输类(10)

公路、公路交通科技、汽车工程、汽车技术、桥梁建设、世界桥梁、现代隧道技术、中国公路学报、中外公路、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水路运输类(9)

船舶工程、船舶力学、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航海技术、上海海事大学学报、水运工程、中国港湾建设、中国航海

航空、航天类(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电光与控制、飞行力学、固体火箭技术、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动力学报、航空学报、航天控制、空气动力学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推进技术、宇航材料工艺、宇航学报、中国惯性技术学报、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类(19)

工业水处理、化工环保、环境保护、环境工程、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工程学报、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水处理技术、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环境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灾害学报、自然资源学报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3篇

1、方法

在医学期刊领域,中华系列期刊是医学期刊界的楚翘,一直是行业内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领跑者,在国内医学期刊界有很大的影响。中华系列期刊也积极尝试新媒体、全媒体出版,利用系统平台为其系列期刊搭建了视频出版平台;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华医学会官网上的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纳入研究。此外,因中华医学期刊大多是专业性的,所以又选择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收录的医学综合类期刊36种(《中华医学杂志》除外,将它纳入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研究),这些期刊在我国医学期刊出版领域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选择这2部分期刊,分别检索其官方网站,考察其是否有视频出版的栏目,栏目中视频的内容和数量,视频的形式,以及对视频出版的相关约定和规范情况。数据下载和统计时间截至2016年11月30日。

2、中华系列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5种中华系列医学期刊中,大部分(62种)建立了视频相关栏目,但是其中43种期刊的视频相关栏目内并没有学术研究内容(没有医学相关的学术研究内容,只有创刊词或期刊广告视频归入其中)。19种有学术研究内容视频的期刊中:只有3种给出了相关论文的链接,可以引用;而其余16种期刊能看到视频,但因没有原文链接,也没有DOI号,不能对视频进行引用。这19种期刊中:大部分(14种)期刊的视频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只有孤零零1个视频文件,其余5种虽然对视频配了文字说明,但大多较简短不详细,有的只有1句话;10种期刊对视频添加了片头或片尾的标题卡,有视频题名、作者和单位信息,但另外9种期刊没有制作标题卡,直接显示视频内容,视频制作比较简单粗糙,推送的视频数量不一,截至2016年11月30日,最少1个,最多43个,大部分(12种)期刊总共推送视频1~10条,4种期刊推送视频11~20条,只有3种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大于20条,说明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数量较少。这19种期刊视频内容形式多样,其中有专家访谈的期刊最多(10种),其次是手术视频(6种)和论文导读(5种),推送检查或实验结果展示视频的有3种期刊,而推送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病例探讨、科普知识视频的各有2种期刊。其中专家访谈、论文导读、会议报道、指南解读类的视频都是由编辑部制作的,且制作相对容易,所以这些内容的期刊较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医学期刊的视频出版中,相当一部分题材是依靠编辑部自己制作的,而作者投稿的还不多。

3、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视频出版情况

统计除《中华医学杂志》外的36种医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结果只有3种期刊有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其中1种有视频栏目但是没有学术内容,有学术内容的有2种刊。一种是《重庆医学》,有相关视频30个,均是手术视频;但是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没有配相应的文字说明,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视频名,给出的信息不详细。另一种是《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有相关视频3个,1条手术视频,2条消息;也无相关论文链接无法引用,手术视频配的文字说明只有1句话,有片头片尾但只有作者和单位信息,没有给出视频的标题。

4、期刊对视频出版的要求和规定情况

对有学术内容的共21种视频出版期刊的稿约进行分析,考察其是否有对视频论文的格式规范等相关指导说明。结果显示:只有很少的期刊对其进行了约定和说明,如《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在稿约中提到“欢迎清晰的内镜下图片或视频的投稿(视频将在网站上)”;而《中华外科杂志》虽然在“编辑部公告”的网页中对视频出版进行了相对详细的约定,并于2016—2017年全面实行,约定所有与手术相关的临床研究类论文均需提供相应的手术视频,但在其稿约中却没有提及,且其官网视频中心栏目中也没有推送相关的医学学术视频。其余期刊的稿约也均未提及视频方式投稿,更没有见对视频投稿的规范、格式、要求、细节等相关指导说明。而事实上,大部分作者都是通过稿约来了解期刊的收录范围和稿件要求的,因此对视频出版的约定最好放在稿约中给作者以明示。

5、国内医学期刊视频出版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医学期刊出版者已经看到视频出版可能给期刊带来的利好,开始着手打造形式多样的视频栏目,以期提高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黏度,提高期刊影响力,而这同时也会促进医学操作性技术方法的普及,甚至将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如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依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通过集约化的管理,专门设立了视频点播平台———医学新视界(http:∥movie.medline.org.cn/),它是中华医学网下的视频频道,承担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会议培训的视频,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医学期刊视频出版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配套的技术方法还不够成熟,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期刊自身宣传不够。许多期刊的官网上没有在醒目位置标志视频出版相关栏目名称,有的是在二级选单中显示,有的是在网页右侧小窗口显示,容易被忽略,甚至一些期刊设置了视频栏目也在论文中了视频文件,但却没有在视频栏目中相关视频和论文链接,特别是稿约中也没有提及。如果不是期刊的长期订户或核心作者,可能无法获知期刊开通了视频出版的相关信息;因而大部分医学期刊即便开通了视频出版栏目,视频投稿量和出版量仍然不大。而且,大部分期刊推送的视频文件都在10条以下,难成气候,对读者的冲击力和宣传力不强。此外,配有视频的论文没有在网页醒目位置增加视频文件标志,没有对视频增加醒目的相关文字说明或有效的外部链接,仅在论文文字中提到有相关视频,但在目前主要阅读方式为浅阅读的情况下,很多人并不会浏览论文全文,不知道有视频文件而不会去浏览,的视频内容也就成为信息孤岛,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期刊应从多方面加强宣传,告知读者,并要方便读者查阅视频。

2)观看体验不佳。目前由于真正开通视频的期刊不多,的视频大部分存放于各刊网站的服务器中,视频加载速度较慢,随着视频数量和浏览人数的增加,播放流畅性受到影响。在研究中发现一些网站的视频打开很慢;而一些用优酷、腾讯等第三方的视频,又必须忍受视频前长达1min左右的广告,读者的观看体验受到较大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纸质出版文件以及电子文本中只能给出视频链接或二维码,视频文件尚不能直接整合到文档中,需要读者输入链接或扫码后通过另外的浏览器才能观看,不够便利。如果能在PDF文档中直接整合视频,读者即可以在阅读电子文本的同时观看视频,体验度会更佳。马云彤[11]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做法和经验值得视频出版的期刊参考和尝试。

3)在第三方数据库中的显示度不强。目前,许多读者都是通过知网、万方等第三方数据库检索来获得论文信息的,而这些有视频的论文在这些数据库中没有明确标志,单从搜索结果的浏览界面无法知道哪些文章有视频资料,需要点击论文链接,下载论文全文,扫描二维码或复制视频链接输入地址栏,才能看到视频,显示度非常低。另外,相当一部分没有文本资料的视频文件,因没有被数据库收录而不能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显示,只能显示在期刊网站上,被检索和阅读的机会大大降低。

4)相关规范急需建立。调查结果是:一些接受视频投稿的期刊也没有视频文件的制作格式和规范,视频的长度、格式不一;许多视频制作粗糙,没有片头、片尾以及相关文本信息,包括作者、单位、视频题名等;也没有给出视频相关的文本说明、原文或链接,无DOI号,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视频文件,无法对其进行检索和引用。

另外,随着视频论文的增多,相关视频的版权、防伪、如何进行,这些规范如何建立,也是我们办刊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影响着未来视频出版的发展。因此,随着各家期刊视频出版的纷纷上马,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论文的实际效益,切实成为增强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加大自身宣传,同步更新网站和稿约;开发新的视频播放平台以及与纸媒出版的更好融合;在第三方数据库中添加醒目标志并建立有效链接;建立相关视频出版规范;等等。这些都需要多方努力,合力完成。

6、JOVE期刊可以借鉴的经验

JOVE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视频出版期刊,经过10年发展,相比其他视频出版平台,其视频出版成熟规范,视频论文分类清晰、格式统一、获取便捷、适合规模化出版、可操作性强,也是我们视频出版可以参考借鉴的标准,而且JOVE出版了许多生物学、医学相关的视频论文,非常适合国内医学期刊进行视频出版时学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订详细的规范。通过作者投稿指南了详细的视频投稿标准,包括视频的格式、长度、分辨率以及表现形式等;有开始和结束的标题卡,明确显示论文的题名、作者、单位以及视频编辑等细节;配合音频包含具体操作、代表性结果和总结性陈述。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4篇

上海龙华医院坚持不懈地走“名医、名科、名院”发展之路,迄今名医荟萃、人才辈出。2001年,医院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堪称全国中医界学习典范。如今,上海龙华医院由31位名老中医所带领的工作室,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掌舵领航、薪火传承,160余名中青年名中医崭露头角。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所“研究型中医院”,上海龙华医院陆续培养出28支龙医团队、28位龙医学者、280名龙医团队成员,如春笋般涌现的新生力量正在接过“继承、发展、创新”的接力棒,逐步承担起医院医疗、科研、教学、转化、推广的重任。可以自豪地讲,上海龙华医院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更是钻研出一大批原创性中医临床科研成果。目前,上海龙华医院成为全国唯一承担两个重点研究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一期建设,顺利进入二期建设。

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海龙华医院在中医骨伤科、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病、中医呼吸病等领域均取得重大创新,相继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时至今日,上海龙华医院走出了一条“国内领先、亚洲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并在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化研究型中医院的发展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说,不忘中医文化之本的“龙医人”带着浓厚的“中药味”,在不断变换的时代中传承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展望未来,上海龙华医院将进一步围绕“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出成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临床研究为根本,强化临床科研规范化,培养高水平人才与队伍,基地与医院相互依托,不断完善学科与基地联动发展机制,为实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总体建设目标继续努力。

中西结合 医研融汇

现如今,提及老中医,难免给人一种“玄之又玄”的错觉:望闻问切,把脉开诊,之乎者也,写方抓药。

全自动多色分析流式细胞仪系统、多功能全自动样本制备工作站、荧光倒置显微镜、病理图像分析仪、冰冻切片机、Micro-CT图像采集与分析工作站、Ⅰ期临床试验病房、GCP研究平台、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走进上海龙华医院,各类实验室,各种各样的进口实验设备可谓琳琅满目、种类齐全。让人不禁心生疑惑,这难道是中医院吗?

不错,这是一所现代化的研究型中医院。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医通常根据经验诊治,不作试验、缺乏数据、鲜有分析,全凭个体经验感觉。正是在这种所谓“黑箱理论”的影响下,困于难以找到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框架的理论根据,传统中医一直饱受欧美发达国家医学界的诟病。上海龙华医院一改久有的“经验”体系,引进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模式,与西方国家采用同样的试验标准、同样的临床设计方案、同样的检测方法,参照“循证医学”要求,不断填补与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

具体而言,中医治疗恶性肿瘤,被誉为是继西医手术、放疗、化疗“三大法宝”之外的“第四把利剑”。但是长期以来中医多采用以攻邪为主的“攻法治疗”,治疗效果不甚显著。令人赞叹的是,上海龙华医院肿瘤科刘嘉湘教授突破了这一理论瓶颈,以现代科学方法不断丰富“扶正治癌”法则,成为中医治疗肿瘤“铸剑师”中的佼佼者。而“铸剑征途”耗费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年华。

历经多年临床实践与探索研究,1972年,刘嘉湘教授提出“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及防治肿瘤放、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创始之初,他遭受到超出预估的质疑与诋毁。为了得出最准确的试验数据,刘嘉湘严格采用国际科学试验方法。一开始不知道是随机试验好还是队列研究好,他就去咨询统计学专家,得知随机数据更有代表性就坚定选择随机化设计。他严格遵循西医统计学方法执行,将患者随机分组,一组只采用化疗,另一组仅给予中药,第三组既接受化疗又服用中药,方法学规范、严格流程控制,每天护士定时定量备药、发药、监督吃药,谨防患者乱吃药等偏倚因素干扰。最后,数据统计全部由第三方把控。而且,前期动物实验的数据资料齐备。

从“六五”、“七五”、“八五”直至“十一五”,刘嘉湘观察了上千个病例,应用实验肿瘤学、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与动物体内外实验研究,统计了大量病患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硬指标数据。最终论证了由他研发的“扶正中药”――金复康的显著治疗效果。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金复康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5年生存率为11.17%;中药联合化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5年生存率为20.71%,均优于单纯化疗组患者(8.9个月)。

在一系列临床有效病例和经得住考验的循证数据面前,人们不由得口服心服。目前,由他首创的“扶正治癌法”不仅被国内中医、西医学术界广泛接纳,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主要治则之一,而且获得世界医学重视。至今,这位79岁的抗癌大师仍活跃在临床一线。

除金复康口服液外,刘嘉湘在“扶正治癌”理论基础上研发的肺癌中药治疗新药还包括芪天扶正胶囊,以及中药外贴治疗癌痛的蟾乌巴布膏。临床证据表明,上述扶正中药不仅能够提高机体细胞的免疫能力、有显著镇痛效果,有效率高达93%,同时长期用药无成瘾性和毒副作用风险,堪称国内首创并达国际先进水平,被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部级中药新药。凭着这些沉甸甸、高含金量的数据分析、实验报告,中药新药“金复康”还喜获素以标准苛刻著称的美国药监界首肯,经美国FDA批准现于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进行Ⅱ期临床试验。一旦通过,我国首个治疗肺癌的中药新药将有望步入国际市场。

交叉协作 佳绩频传

中医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同于传统中医的“固执己见”,在科研上,上海龙华医院历来鼓励龙医人大胆创新,提出“向西医同道学习,强化医院临床科研能力”的宗旨。

在骨伤科王拥军教授头脑中,科学研究也需要战略眼光,要把握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大势;既要具备清醒的自我认识、开放的全球视野、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同时要明白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在世界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的原创性科研意义;以古鉴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与医学的内涵,虚心学习并开拓创新之术。他将上述中医科研思想高度浓缩为“取势、明道、优术”六个字。

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眼界大开的王拥军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大展拳脚”,启动一系列改革:建立中医脊柱病、骨代谢疾病以及骨免疫疾病实验室,引进并完善“符合中医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实验室管理技术,将脊柱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芯片检测技术、Micro-CT、RNAi、系统生物学、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模式动物技术等先进科技方法运用于中医药研究。他在国内中医院校率先建立基于表达特异性报导基因克隆细胞株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以及基于基因敲除、转基因动物的体内药物筛选平台……

不仅如此,上海龙华医院向来注重多学科交叉协作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除与国内高校保持合作外,亦先后与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等5所美国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建立长期稳固的临床与科研合作关系。2005年,上海龙华医院在泰国华侨中医院开设龙华中医肿瘤中心;2007年,再与新加坡义安中医药中心达成协议,长期选派人员开展相关临床任务,实现业务量不断上升同时大力推进了与国外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

近年,上海龙华医院的中医理论创新、中医方法学研究、中药复方研究、证病结合研究能力不断提高,SCI收录学术论文影响因子逐渐提高。通过不懈努力,现已经完成“扶正祛邪法”、“益气化瘀补肾法”、“筋骨平衡法”、“健脾法为主”、“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法”等多项子领域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研究。例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筋骨平衡法”防治慢性筋骨病,“健脾法为主”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等。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被列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中医诊断疗效标准被纳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中西医结合颈腰综合征诊疗指南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规范,脊柱侧弯体疗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弯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

5年来,上海龙华医院还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3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公示19项;形成165个医院制剂,拥有中药新药证书12项,实现成果转化39项,成果推广应用19项。

再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中医三级实验室、卫生部“十二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百余部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级别、项目量和科研经费在上海市同类医院均名列第一……这累累硕果绝非偶然。

作为上海唯一拥有上海市中医外科和中医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两家临床医学中心的中医院,科研一直都是上海龙华医院的重中之重。“以科研为核心带动临床,以临床为基础带动科研创新”,即临床产生的问题由研究所研究,研究所研发的技术、药物再由临床检验。正是得益于此医研融合,上海龙华医院这所中医院才能在与西医院的惨烈竞争中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永葆中医的神奇魅力。

老干扶持 小荷初绽

在上海龙华医院,尊老是一种传统。

硕士生、博士生高级别“徒弟”每日接送“老师傅”上下班,中午帮着打饭,陪同“师傅”前往外地开会调研……事无巨细,凡是和师傅有关的工作,徒弟们全都亲力亲为。点点滴滴,都出自内心的敬重与爱戴。

老中医,愈老愈贵。54年前,黄文东等八位知名老中医齐聚上海龙华医院,将毕生行医所学带来并留在这里。他们对医院精心“呵护”,为医院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学术与人文基石。继第一代“元老”之后,胡建华、姚乃中、邵长荣、王大增、刘嘉湘、施杞、陆德铭等28位第二代名中医渐行成长成熟并挑起大梁。

新生代力量的培养始终是上海龙华医院的核心工作。传统中医,以名医招收弟子的方式得以传承。上海龙华医院不仅一直坚守着“师徒”传承模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中医工作室”。由医院牵头,名老中医公开招收学生,各位学生可自愿报名,经遴选后正式献花鞠躬拜师,一位老中医亲带3?5名学生。每周,工作室的师生要共同门诊2?4次,并一起参与查房,由老师口授心传,确保弟子如愿得偿“真传”。弟子们在抄方子、整理病案、报成果、口授内容整理汇编过程中受益匪浅。名中医刘嘉湘总结提出,有的东西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要多听多看,有时候一两句话却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经验之谈。

“名中医工作室”为上海龙华医院培养了一拨又一拨“名师高徒”,如妇科李祥云教授、学生郑锦,骨伤科施杞教授、学生王拥军,肾内科陈以平教授、学生邓跃毅等。2007年施杞与王拥军师徒二人同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一时传为美谈。

王拥军对师傅施杞教授满怀感激之情,因为对他而言,施杞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更是如同父亲一般的亲人。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回想当年,王拥军有机会公费出国深造,但必须交纳保证金,施杞“拥军出国,我来担保,不用交押金!”的一句话令王拥军铭记一生。师傅传承给学生的,不单是学术思想,还有一种精神。师傅常说“于仁厚处用心,于熟精处用功。对待患者博爱,对待学术踏实”,这种仁爱、博爱的医德,又何尝不是前辈们留给我们最美好、最珍贵的一剂“良药”。循着师傅的足迹,现今王拥军也已桃李天下,徒弟梁倩倩博士荣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得主,这在上海市中医界尚属首例。

毋庸置疑的是,“名中医工作室”发掘中医古籍经典并融汇新知,为中医继承发展留下了理论精华。数据显示,自工作室创建以来,已然整理医案医话超过万则,临床随诊笔记两万余篇,出版书籍230余种,千余篇,而且收集了大量的宝贵影像资料。刘嘉湘教授的“扶正法治癌”,朱培庭教授的“胆病从肝论治”,邹菊生教授的“眼深部望诊、角膜深层辨证”等,无不成为现代中医理论创新的经典之作。

如今,上海龙华医院已从当年的“元老”丰富发展为拥有31个“名中医工作室”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而且“名中医工作室”效应已席卷全国各大中医医疗机构,成为中医传承的不二法门,其中不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上海市海派中医流传传承研究基地。2012年9月8日,上海龙华医院又率先创立了全国首个以专家姓名冠名的中医流派学术研究中心――“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

再者,上海龙华医院针对年轻人的苗圃计划、龙医团队系列人才培养方案陆续出台。新的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中医复合型人才“六结合培养模式”再次大放异彩。“六结合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

此外,上海龙华医院“注重人格培养,立身树人”。因为,中医药要发展、要走出国门,更需要优秀的中医科研人员。由此,医院要求学生加强外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要求在国外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的氛围下,研究所的创新团队佳绩频传。

半亩方溏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施杞教授根据长期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实践,总结出“1+1>2”的人才培养超越模式。“1”是指施杞教授对学生们所做的工作――“引路、铺路、养路”,即引领学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思路,培育弟子们献身中医药事业的高尚情操。他坚持一手抓软件、一手抓硬件,建成了全国一流的中医骨伤科现代研究平台。2012年,施杞教授荣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正是在这些培养模式轨道中,上海龙华医院走出了王拥军、许玲、季光、莫文、李和根、刘胜、张惠勇、梁倩倩、杨燕萍、卞琴、崔学军、李晨光、王琛、王琳、钟逸斐、孙建立等后辈翘楚。

软硬俱佳 云帆沧海

走进国际学界,将中医药发扬光大,雄心勃勃的“龙医人”从没有停下脚步。闭门造车的中医发展模式已让传统中医吃尽了苦头,走不出国门、得不到国际认可。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国际影响就等意味着没有竞争力。作者认定医院必须培养一批不但中医功底厚实而且具备中西医结合实力的复合人才,谈国际影响才不是一句空话。

在施杞教授、王拥军教授的带领下,“前移式培养模式”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实行。近5年,研究所共计投入超过160万元,资助优秀医生、科研骨干、优秀博士研究生出国深造,学成之后再为医院、为研究所、为国家做贡献。截至今日,上海龙华医院先后派出17个博士研究生“好苗子”中,学成期满的12位已满载16个国际级学术奖项悉数“衣锦还乡”。

归功于“有中医内涵的留学博士”,研究所成功申请到3个部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这在过去是龙医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目前,这所中国中医药界的首家脊柱病研究所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多所著名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携手深化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医药促进脊髓修复与再生以及中医药治疗骨退变性疾病等相关领域研究。

2008年,上海龙华医院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格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同期承担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二大疾病系的研究。2012年,医院成为上海市“重中之重”的“中医药防治慢病(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龙华医院再接再厉、不断奋进,今年又组织申请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意义有三: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以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规范化研究评价为切入点,以高水平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构建中医药综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科研协作网络,使临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规范化要求,并不断向社区、基层转化。其二,建立国际临床规范化研究技术平台,使之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评价的基地和转化医学中心,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其三,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和技术揭示“扶正治癌”治疗恶性肿瘤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这是上海龙华医院给自己规划出的三点新坐标,无疑对科研水平、临床水平、国际合作、人才储备、硬件配套再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这里,任何一个决策都经历过规范的“循证分析”考证。医院相关人员负责收集数据,把全国各家同类型医院的政策数据全都汇总起来,共计分析了973例,同时制定出96个参数,十几大项用于政策研究。继而,借助医学科研循证方法,包括科技投资比例、配备专业人员、科技成本效益产出比等医院建设的各核心要素标准都具备科学的政策研究和指标依据。每一项决策都确保了雄图壮志的主观意愿与科学管理理念、手段的客观保障有机和谐。

在合理宏观决策同时,上海龙华医院更强调“精细化管理”,使办公流程更加科技化。通过计划、统筹、决策,通过信息化技术监督执行,行政科研效率大大提高,为民众服务更为便捷。

目前,一幢总面积37245m2的17层综合大楼,一幢规划面积13500m2的10层科研大楼拔地而起,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医技用房、临床教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临床科研信息中心等基建蓝图指日可成。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第15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most of the medical journals require English titles attached to the medical articles to be published. The awkward translation of title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sometimes will confuse the editors and consequently directly affect the adoption of the article.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some advice to the Chinese medical researcher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edical article title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by analyzing the main structural forms and some language transfer problems in the title translation.

    【Keywords】 medical article titles; structural form; translation

    【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加强,医学刊物要求来稿附上英文标题. 论文英文标题表意不清'用词不当'往往使阅稿人费解'直接影响稿件的采纳. 本文我们从标题的结构形式和英译医学论文标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对广大的学术研究者更好英译自己的论文提供帮助.

    【关键词】 医学论文标题;结构形式;翻译

    0引言

    标题是论文的浓缩'它既要告诉读者论文研究的是什么'又要满足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引人注目、便于编写索引等要求. 好的标题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提高论文索引的利用价值. 通常读者总是先浏览期刊的文章标题'在对其感兴趣后才会通读全文. 据美国广告专家的调查'看到标题的读者比阅读全文的读者要多出约5倍. 所以'要使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便显得十分重要[1]. 然而'众所周知'中文与英文分属于两种不同语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表达上有着各自的要求与特点. 因此'要译好学术论文标题并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便能解决问题. 本文通过讨论医学论文标题常见的形式及英译标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醒作者、译者、编者避免常规错误,使论文标题的英译更加规范.

    1常见论文标题的类型及其英译

    1.1词组型标题词组型标题是由一个或数个单词或词组单独地、并列地或按偏正关系排列组成. 按其组成关系又可分为以下三类[2]:①单一概念标题'是由一个不可再细分的、具有完整概念的单词或词组构成. 由于这些单词或词组是文章所讨论的唯一对象'即文章标题的中心词'因此'英译标题时可以直接对译. 例如:创伤性血胆症 Traumatic hemobilia[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7)];颅底软骨肉瘤 Chondrosarcoma of the skull base[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 19(6)]. ②多概念并列标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完整概念的词组并列组成. 由于词或词组之间没有说明或被说明、修饰或被修饰的关系'而是无主次的并列关系. 因此'英译标题时可按表达各个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先后顺序译出. 例如:催乳素和免疫系统Prolactin and immune system[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6)];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Clinical features of pheochromocytoma and anesthetic management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8)]. ③多概念偏正标题'由多个具有独立、完整概念的词或词组构成. 而其中有一个受其它词或词组所修饰、限制或说明. 这个被修饰、限制或说明的词或词组就是文章标题的中心词'它位于标题末'与修饰、限制或说明它的词构成偏正关系. 多概念偏正标题是科技论文标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又可分为并列偏正结构标题和递进偏正结构标题.

    并列偏正结构标题是以联合词组充当标题中心词的定语. 英译标题时'可按顺序译出各并列成分'并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泮托拉唑三联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对比研究Comparison of pantoprazole and omeprazole2 based triple therapy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18)];人喉癌组织中P15,P16基因缺失和STK15基因过表达的研究Deletion of p15 and p16 genes and overexpression of STK15 gene in human 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4)].

    递进偏正结构标题以偏正词组充当标题的中心词. 定语中的各组成部分总是前一个修饰后一个'层层相叠'最后作为一个整体来限定代表标题重心概念的中心词. 英译标题时'代表标题重心的中心词置于题首'定语中的各组成部分'在多数情况下'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次序排列. 例如:抑郁症患者红细胞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的研究The erythrocytes catechol O?methyl transfer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5' 38(3)];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载脂蛋白AI转基因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Molecular basis of preventive effect of human apolipoprotein 1 on murin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lipid deposition induced by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6)].

    1.2动宾型标题动宾型标题是由动词及宾语共同组成'译成英语时'动词可译成动名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动名词短语'置于题首. 例如: 提高抗人膀胱癌人?鼠嵌合抗体的表达和抗体的功能鉴定Expression of human?mouse chimeric antibody ch2BDI and its affinity to human bladder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4)].

    1.3动宾偏正结构标题动宾偏正结构标题以动宾词组充当中心词的定语. 英译时动宾词组可译成动名词短语、动作名词+of介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或不定式短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 采用腺管开口分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大肠肿瘤Pit pattern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tumors [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3(4)];应用皮肤牵张带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Effect of external tissue extender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efect in ankle and foot[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1)].

    1.4陈述句标题用陈述句作标题'译成英语时'一般不译成完整的陈述句'而译成英语的名词性词组、动名词短语及具有逻辑主谓关系的词组'突出关键词[3]. 例如:关节镜辅助治疗掌指关节内骨折Treatment of metacarpophalangeal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assisted with metacarpophalangeal arthroscopy[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骨基质明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Tissue engineered cartilage constructed by growth factor?induced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llogenic bone matrix gelatin[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3)].

    1.5带有副标题或破折号的标题正副标题之间为同位关系'或是后部分对前部分进行补充解释、细节补充、背景交代、分层说明等'可按原形式译出英语标题'中间用冒号或破折号隔开. 例如: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膳食治疗状况与血脂控制达标率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Dietary treatment and success rate of control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pid lowering drugs: a multi?center study of current status on clinical control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China[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4)];新型人工肝材料接枝改性聚丙烯膜体外免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In vitro immunocompatibility of a novel bioartificial liver reactor material: propylene?acidamide grafted polypropylene membrane[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2)].

    此外,中文医学论文标题'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常把病例数放在正标题中,而英文标题常把病例数置于副标题. 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带有病例数的中文标题'不论是否带有副标题'在译成英文标题时一般都放在副标题中'即用增加副标题的办法来处理病例数或者放在摘要正文一开始来说明病例数. 例如:北京地区108例SARS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转归分析Clinical manifestat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analysis of 108 cases in Beijing[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11)].

    2英译论文标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2.1避免缩写词医学论文标题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英文缩写词. 由于医用英文缩写词众多'如果使用过于随意有可能让读者费解. 国际刊物《儿科核心期刊文摘》(Core Journals in Pediatrics)对缩写词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 缩写词第一次出现时必须先写全称,缩写附后并加括号[4]. 我国医学期刊中论文标题用缩写词的使用频率很高'且没有缩写的全称'这可能也是科技情报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原因之一. 如果英译标题不遵守所投刊物的规则,文章就有可能不易被国际期刊所采用. 如果英译标题确实需要用缩略词时,应该在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缩写附后括号. 例如PDGF?2链基因三链形成寡核苷酸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Effects of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C6 glioma cells with triplex forming oligonucleotides (TFO)[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21(6)];肝纤维化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亚单位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关性The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receptor?β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hepatic tissue in hepatic fibrosis rats[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11)].

    2.2避免套用汉语题目的模式由于受汉语语法的限制和语言习惯的影响'在中文医学论文标题中'含“……的研究”和“……的探讨”的标题占相当比例. 我国一些期刊在翻译此类标题时往往将其直译为“study' research' discussion 或 exploration”等. 很多人由于受汉语题目的影响'认为题目中若少了“研究”、“探讨”等字样就不像论文题目[5]. 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题目中的“研究”和“探讨”两个字没有多少实在意义. 如果论文不是旨在介绍所谈问题的研究经过和方法'“研究”或“探讨”二词概可不译'尤其是那些概念多而英文长的复杂题目更需如此. 笔者曾查阅了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在2005年全年发表的484篇文章中'含这两个词的文章仅有4篇'占不到1%. 在2004年影响因子排在前五位的《Nature Reviews Cancer》和《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两个杂志中,其全年发表的文章总数分别是195和209,含有这两个词的文章数分别是4和0.

    此外'中国人写文章出于谦虚'标题中往往会加上“浅谈”、“初探”、“刍议”之类的自谦词,这已成为中文标题的一个模式. 这些词实为空话'与论文内容无关'读者在其阅读过程中也会对之熟视无睹. 在国外的医学刊物中'“浅谈”“初探”这类句式较少见'这是因为欧美人认为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不必谦虚客套. 如将这些自谦词译出'会让人觉得本该简练的论文标题显得冗长累赘'重点不突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论文题目有可能会让人觉得文章的作者不负责任'所论述的内容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缺乏严肃性. 因此,在英译标题时,应该省去那些受汉语影响又无实际意义的虚词. 例如:脑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因子ⅤLeiden 突变的研究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d factor ⅤLeiden mutation[中华医学杂志' 2002' 82(1)];肝移植术后血管与胆道并发症介入治疗初探  Vascular and bili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中国医学杂志' 2002' 115(11)].

    2.3正确使用介词由于论文标题英译时一般由名词词组来表示'所以比较多地使用介词. 论文标题中用最多的介词有of(表示动宾关系'所属关系'或同位关系)'on(表示对……的作用或影响)'in/among(在某范围中或人群中)'with(患有某种疾病'用某种方法等)'for(作为……)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汉语标题与英文标题对比中'领悟标题英译时介词的用法(划线部分):卡维地洛对心力衰竭时兰尼碱受体的作用Effect of carvedilol on ryanodine receptor in heart failure[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8)];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expression in the circ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and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8)];氨茶碱治疗急重哮喘的随机对比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minophylline for severe acute asthma [核心医学期刊文摘' 1999' 23(1)].

    有关医学论文标题的英译'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事项'例如数词、药名的翻译、冠词﹑标点符号的运用等. 论文标题翻译上也还有很多技巧问题'如词类转换、句子成分转换等等. 要想译好医学论文标题'除了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语言修养外'重要的是要对中英文习惯表达进行对比'应该以英语文体的思路风格来完成汉语标题的英译.

    【参考文献】

    [1] 刘明东. 试论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10):43-47.

    [2] 刘向红. 科技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英译[ 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1,14(1): 60-63.

    [3] 曾文雄. 刊物论文标题与摘要的英译特点与技巧[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