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GIS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33-0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地理数据以一定的格式输入、编辑、存储、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如图形数字化、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地形数据的三维模拟、虚拟场景、地图输出等[1]。自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 Tomlinson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理数据的编辑、存储及传输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从简单的基础信息管理转向更复杂城乡规划与管理及城市交通、水力水电等的实际应用,逐渐成为人们解决复杂空间辅助决策的工具,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形成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GIS向产业化方向深入和发展,GIS技术已经渗透到包括农业在内的许多领域。在县域的资源环境的管理和调查中,地籍管理、城市的管网建设与维护、自然资源调查、流域管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技术发展的起源就是要解决林业资源清查、农业土地调查等任务而提出的,这就需要了解或掌握农业领域的相差知识与理论,高等农业院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GIS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也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管理与发展的水平,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农业知识或理论的GIS应用型人才来实现。近年来随着GIS技术发展和应用,其在解决农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很强的优势。农业院校许多专业的研究领域都与地理空间有关,如:农作物估产、精确农业、景观生态学、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管理、地籍调查与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农业区划等,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因此GIS技术作为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及林业领域将得到普遍应用和迅猛发展。

一、农林院校GIS课程内容体系

1.GIS理论教学体系。由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地理数据结构及文件组织、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8部分构成。①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GIS技术的应用。②地理数据结构及文件组织:包括空间信息的概念及描述方法,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栅格和矢量数据编码方法及其相互转换和空间数据库的特点、结构以及数据库模型。以ArcGIS10.0软件为例,利用coverage数据格式与shape数据格式的农业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如土壤数据、土地数据以及农作物信息数据等,剖析数据结构及文件的组织形式。③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包括空间数据的采集方式,空间数据的压缩处理方法,空间数据质量及元数据。以农业领域中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特点与方法为例,如土壤信息,作物信息等加以详细介绍与举例。重点讲述已有图形的录入和CAD、MAPGIS及MAPINFO等数据的转入。④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重点介绍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和常用平台软件采用的数据模型。⑤空间分析:包括GIS中模型的概念,空间查询与量算的方法,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⑥GIS产品输出:包括空间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电子地图的特点及制作过程。主要以作物施肥专家系统、耕地评价信息系统等为例加以介绍。⑦GIS设计与建立:GIS系统定义、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及维护等的方法、步骤、工具以及GIS设计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相关理论方法。⑧GIS应用:GIS在区域规划管理、农业信息管理、环境监测、道路交通管理、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应用。

2.G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GIS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和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学习,培养自己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做技术上的准备。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设备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设计空间查询、分析量算及统计程序,掌握各种空间分析的原理、步骤、插值处理及空间信息分类的方法,空间数据的输出等。

二、G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由于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通信技术进入各个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新的知识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正是信息通信技术和人文地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偏向于拓扑地理编码、信息管理和遥感监测等方面,但空间模拟、单一的量化模型难以满足人们对情感、认识等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就是定性地理信息系统之所以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一、定性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出现于1960年,主要被当作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定量空间分析工具,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单一的定量化技术为主的地理信息系统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强烈批判,这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在实践应用方面几乎毫无作用。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这一片批判声中出现的,它的出现,使地理信息系统扎根于积极认识论,推动了质性数据、质性研究与空间分析技术三者之间的契合。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了更多的定量技术、空间科学,将质性数据,如音频、图片等嵌入地理信息系统以反映出空间信息,从而产生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这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术语。

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融入了质性数据和空间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它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新的地理专业术语名词的诞生,而是对人文地理学对空间研究的关注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次地理学变革。人文地理学需要采用质性数据,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正契合了这一研究现状,因此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并对人文地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丰富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并且对地性主义地理学、酷儿地理学、地方感与身份认同、空间建构与展演等多方面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应用

女性主义地理学是指利用女权政治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性别与地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理信息系统诞生时,女性主义地理学被融入其中,在这方面,美国地理学者关美宝就是先驱人物之一。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是通过时间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女性的日常行为轨迹。在关美宝的研究中,她将城市地利得用、街道网络数据与特定的对象的日常行为的质性数据三者结合起来,实现基于地理学信息系统模型的行为分析。通过形象化的3D生命路径,表现出了不同种族女性、不同社会团体的日常行为路径。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除性别差异外,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种族背景下的女性对城市空间的理与体验都着深刻的差异。

在关美宝的另一个研究中,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形象化的反应出穆斯林女性的安全城市空間,在这一研究中,她引入了“情感”这一抽象数据,使女性地理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人口、面积、容积率等统计数据,体现了了时代精神,开创了学术新风潮,更表达出了人文关性,也表现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女性主义地理学中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2、酷儿地理学的应用

酷儿地理学形成于1980年代初的性别研究理论,是对传统性别两分模式的挑战,具有极强的后现代主义性,并且强调研究对象的流动性。酷儿理论认为身份与身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性少数群体身份认同的亚文化群体。即指在性取向和性认同方面有异于主流异性恋文化的社会群体,包括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和酷儿一方向,统称为LGBTQ人士。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不仅使酷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更拓宽了其研究领域和学术的多样性,使研究更加彻底。将表征、认识论和本体论三者的批判性和解构性的质疑相互联系起来。通过对同性恋游客的直接体验比较,检验了同性恋旅游产业宣传下地方感的产生。这一研究结合了性别这一因素,通过研究表明,在资本环境下,女性同性恋者和男性同性恋者具有不同的消费空间,而且女性同性得的空间实践具有更多的意义。

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本身就是对地理学的一个建构。其中经济行为对文人地理学的影响最深刻。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形象的表明居民个体的经济行为轨迹,包括正式与非工式职工的工资收入所得;非正式和没有支会家庭内部物品、饮食、教育等的流向;家庭与朋友之间的食品和服务交流等等。在对单亲和双亲家家庭的研究中显示,单亲父母经学为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努力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网络,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扩展这个社会网络。

4、在空间建构与展演中的应用

很多学者在对城市家庭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中,都明确地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和民族志相结合起来,甚至为此设计了一个数据库,将深度访谈信息和访谈过程中,研究对象所提到的所的地方集合起来,在这个数据库中,甚至还添加了受访者所居住的社区以及犯罪信息等数据记录。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研究人员可以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居民的人文地理学行为更深入的研究。如对美国东北部一个渔业社会的研究中,就对当地的捕鱼历史、群体、环境知识等进问题对当地的渔夫进行了采访,并通过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表现出来。借助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结合起来,展现出空间表征中所产生的不同矛盾,这正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结束语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信息理论/三个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思想空间/思维空间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建树,曾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趋势》对整个信息界的撞击,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今,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理论研究显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个空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sphere)和思想空间(Noosphere)。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约翰·阿奎那(JohnArquilla)与其合作者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关于未来军事事件、社会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与著作,如1996年的《网络战争的来临》、1999年的《历数新的边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现》、即将出版的《战争中信息作用的转换》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现》一书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论基础:三个空间的理论,为这一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网络空间(cyberspace)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该术语可用于解释信息的电子存贮和信息流、该信息系统的服务商和用户、及其与之相连为一个领域和系统使之成为如同政治学、经济学那样明确的特征的技术。理想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应该能够通过硬件软件进入并运作这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是世界上势力与所有权范围最新的领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当前最大的项目之一,网络空间这一术语也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该术语比信息空间和思想空间具有更趋向于技术的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从WilliamGibson1984年用Cyber-punk来说明交感幻觉(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们用Cyberspace用于说明建设创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强人们精神上的联合,这种观点实际上预示着网络空间与思想空间的部份重合。

网络空间比信息空间或思想空间更受限制些,表现在其主要表示网络(这一似虚而实的事物)。但有些定义也跨出了因特网的范畴,如那些与网络空间有关的,影响重要基础设施的公共电话网、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远程通讯系统、金融票据交换、航空控制系统、铁路编组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等。策略性的信息战争大部份在于保证国内的网络安全,并发展对系统里其他势力弱小的国家的剥削能力(Arquilla,1999)。

2信息空间(infosphere)

明确了网络空间概念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义: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Derian,1996)。

3思想空间(Noosphere)

到目前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睐的就数思想空间了。该词源自于希腊语noos,意为思想,由法国神学家和科学家PierreTeilharddeChardin在1925年首创,并通过50和60年代他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而传播开来。依据他的观点,世界首先进化出地理空间,然后生物空间。由于人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联系交流,于是世界开始出现思想空间,他将此描述成许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

领地、思想线路、巨大的思想机器、充满纤维与网络的思想外壳、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识等。

根据Taihhard的说法,思想的力量多年来已经创造和发展了部份思想空间,最后终将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种各样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后,一个合成体系将呈现出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意识与精神活动将无需确定的范围,但又不丧失个人的特征。再认识充分些,思想空间将把人类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进化阶段,人们由集体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驱动,由一种对道德和法律的虔诚所驱动。当然,这种过渡也许不那么简单顺利,或许要依靠某种全球的震动或者是某种启示以成为思想空间最终的融合特征。

尽管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远不如网络空间或信息空间的技术性强,但Teilhard已经把不断加强的通讯交流归结为一个因素。在他的时代还没有类似因特网的媒体存在。然而,50年代的广播和电视媒体促使了这种全球意识思想的产生。他期待惊人的电子计算机给人类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预测与如今的因特网竟不谋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兴趣促进全球思想空间的构筑,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如国际法、政治或经济理论界的研究人员。促进全球思想空间实现的动力更可能是来自那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或其他民间社会的成员,如教学、学校等,或那些献身于信息交流自由和伦理价值规范传播的个人。我们相信,现在是到了政府与商界开始往这一方向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尤其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强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人员与民间社会活动家的合作力量。

4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所有三个领域都还在发展中且继续维持着这一状态。三者都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地扩展,但都还分裂成更小的组成空间,其中有的空间在世界某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些。尽管三个空间都在均衡发展,但仍继续其间的交叉覆盖。网络空间将维持最小的部份;居于其他两个空间之内的信息空间次之;而思想空间则将三个空间全部包括在内。见下图。其中某一空间发展时,其他也都在发展,尽管不必要平衡进行。

三个空间示意图

附图

本图录自Arquilla,JohnandRonfeldt,David.Theemergenceofnoopolitik:TowardanAmericaninformationstrategy.SantaMonica:RAND,1999,p16

三个理论一个都不能忽视,但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倾向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三个空间都有技术、组织和思想层次,但这些层次及其作用却不尽相同。更进一步说,每个空间都有其内在的特性。在三个空间中,网络空间最具技术性,而思想空间则最具观念性。当人们考虑网络空间时,跳入其脑海的首先是连接了因特网的计算机屏幕,而其内容无关紧要。当人们考虑信息空间时其图像可能是通过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当人们考虑思想空间时,其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会是什么技术,却可能是涉及文化伦理的什么观点,其内容应该是文化的。

当我们讨论网络空间的延伸趋向于技术性时,讨论信息空间则经常强调通讯交流的动力以及对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讨论到思想空间的未来时,似乎一定是哲学方面的,尽管两者之间少有联系,或相距甚远。

虽然每一个领域的运用都是独立的,但讨论时都很可能岔到另一个空间的方向上去。因此,许多对网络空间的讨论可能很大程度上转移到思想空间去。如通过网络空间和信息空间讨论分析信息战争的军事分析家们争辩说,信息战争实际上是关于人们智力、精神的战争,是侵犯到人们的观念、认知领域的战争。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关于网络黑客的讨论,而同时在美国又有观念被黑客入侵的个案,如对手、操纵者通过广播媒体或因特网传播其声明或公告。同时,拥护思想空间理论的哲人们亦注意到该理论的发展,还得依靠这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了的、联网了的信息和通讯系统的传播。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是数字地球的城市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现在城市的生活发展离不开信息服务,城市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发展。

1、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意义

随着数字城市的初步建设,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就被提了出来,并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2001年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编撰的数字城市导论中就给出了一个经多次讨论修改的数字城市框架体系,该体系中列出了三个公共平台,分别是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城市电信基础设施平台。

通过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城市统一的基础信息平台,实现整个城市的各类信息可视化查询、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满足城市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办公及其专业应用需求,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在时间上合理利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综合和合作;同时还能宏观性的全局性的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提供综合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

2、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程序专用或公共网设施,为城市信息共享和应用提供高效率的网络环境支持。实现城市的网络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共享平台;二是通过建设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为社会经济等信息基于位置的整合与集成提供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既是一座城市的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信息集成的载体,是数字城市赖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三是在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扩展城市公共社会经济等信息,建立信息管理与应用服务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信息的共享,为基于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开展综合或专题应用提供保障。

3、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内容:

早在2002年中国GIS协会完成的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中,数字城市框架系统基本上被完全接受,并被扩展为数字中国基本框架,上述提到的三个平台被分别表述为: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尽管用词不一致,但在城市层面上提及意思是一致的。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为数字城市的运行提供基础保证,是国家和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一般由城市最基本的空间信息及其管理和服务系统构成,是空间信息应用以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信息整合的基础;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和社会经济信息平台,就是在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平台的基础上的一个服务于城市应用的整合性公共平台。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所应包括的基本功能和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要建设起来,并能发挥其作用,首先需要合理确定城市公共信息的内容及质量。地理信息提供与地理位置有关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其他各类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载体,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目前所谓的基础地理信息实际上是基本地形信息,不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需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是一级有最广泛用户群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体、地名、建筑物、地下空间设施、地址、地籍、数字影像高程测量控制点,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用地园林绿地,特殊管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数据。

城市公共信息除包括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外,还应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经济和统计等信息,这些信息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特征及应用需求,同时还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式,北京、武汉等城市在信息平台服务方式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可以提供基于专用网络在线信息租赁服务,传统意义上的数据提供或拷贝服务以及面向公众的信息和浏览服务等等。

4、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果:

应该说在十五期间,我国在数字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比如,众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与空间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应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对城市空间信息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研究开发了一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若干示范应用工程,多项城市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等等。而与此同时,人们对数字城市及城市空间信息应用的认识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5、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面临的挑战:

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广阔数据平台,充分实现了城市信息的共享,为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提供了工具。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既有技术上的局限,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比如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程度较低、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时效性相对滞后,海量公共信息的存储维护更新问题,地理信息的保密与公开服务的矛盾问题,具备处理公共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等,使信息平台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整个数字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推广和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但是信息平台包含着的强大功能和应用价值,只要在未来采取措施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平台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6、结语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慧城市、云中心、物联网建设的兴起,城市信息化建设又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通过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一些挑战,必须转换观念,以战略眼光认识城市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以发展眼光看待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前景,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建华.罗名海.Xiao JianHua.Luo MingHai 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期刊论文] - 城市勘测 2010(5)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空间教学,资源,共享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语言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校园网、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局域网、卫星电视等都有效地、科学地、系统地整合到外语教学中去,对语言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时将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引入课堂,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职教新干线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而获得一辈子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教师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就自然而然接近整合了。

1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涵义及特点

所谓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是指在教学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信息、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毕业论文怎么写,促进教学现代化进程,是学院适应信息化社会新要求的一系列过程。

从教学实现过程上讲,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1教材多媒化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空间教学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别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学等许多特点。它可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语言及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这种展示手段非常适合知识容量大,信息琐碎的语言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多媒体的交互功能为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料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1.2资源全球化

网络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学习的有关专业信息资源,其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何处,连接终端的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机构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信息化为上网查寻信息的用户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挖掘、发现一些专业学科的信息资源,通过分类、标引、组织,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对自主性学习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习者通过上网不仅能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还能感受到文化差异,体验跨文化交际,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思想,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多视角、立体式的思维方式cssci期刊目录。再次,信息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而且学生对课件活动参与性应该得到关注、鼓励和倡导。

1.3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院目前提倡的空间教学,就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较快地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或查看更多例子和说明。个性化教学往往使课程显得更有趣,适应性更强,通过学习者自己的选择更能感到内在的学习动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4 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资源的,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任务分配毕业论文怎么写,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等功能。

2.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意义

空间教学为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开发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空前的意义:

2.1 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材料,弥补师资、语言学习环境及教学环境的不足。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2.2 学习者在空间系统中能有效地进行协作式语言学习,是语言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交互随意。通过大量具有真实交际语言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潜能,这更有助于学生有效地习得所有语言。

2.3 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名家指导(BBS,音频,e-mail,视频),同时,教师也获得直接反馈和提升。

2.4 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所需信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专业兴趣,自由选择语言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掌握学习进度。

2.5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搜索、选择、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1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1earn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 to do),学会发展(1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

3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教学内容要素基本相似。调查中发现空间资料有重复利用现象,有的空间内容庞杂,只是堆砌罗列材料,片面追求博客发表数量。个人空间网站开发要“量身制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实用的个人空间网站,避免重复,浪费人力、物力和资源,空间网站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2 硬件投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网络教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推行空间教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资源,据粗略统计,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事0931班、外事0932班、外事1031班、外事1032班、涉日1031班、涉日1032班六个班为例,共计253人,目前62人拥有个人电脑,占总数的24%,图书馆1000台电脑可以供学生免费上网,但全院有在校生1万8千多人,电脑的拥有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空间学习的需求。

3.3空间建设的维护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互动交流板块只是访问者的留言和疑问,看不到管理者针对这些疑问的反馈和解决方法。实现教师、学生双方的互动,技术上实现这个功能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对这些互动交流板块的维护和更新,需要定期整理、反馈,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使得空间互动交流良性循环发展。

3.4 学生对空间教学的适应能力。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比较陌生,不能适应新的网络教学。还有的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加上网络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使学习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4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当前教师最需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4.1驾驭PPT的能力

制作多媒体的工具软件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媒体素材处理类(Photoshop、Premiere、CoolEdit等)、素材整合类(PPT、Authorware、Direct、Flash等)cssci期刊目录。制作一个精良的多媒体软件,最少要熟练掌握3—4种软件(处理图片的、声音的、视频的、整合的),这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对于配合课堂讲授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实际上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熟练掌握Powerpoint,普通教师就能制作出效果不错的课件,贵在用心设计。

4.2空间操控的能力

空间教学,教师需要且必须学会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比如: (1)学科专业网站的使用,如何、浏览、搜索所需的教学资源? (2)如何发表博客文章?如何网上开博? (3) 如何在自己空间左侧栏目下创建分栏目?(4)如何建立自己的群组?实现群组交流? (5)如何在自己的空间上传视频?如何转换视频格式?(6)如何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快速制作视频课件?(7)如何在文章中插入MP3、Flash等音频文件?(8)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9)如何用空间进行交流和沟通?(10)如何在空间发Flashpaper?(11)如何在个人空间建立自己的相册并上传照片?这些空间操控能力是每个教师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4.3信息搜索、挖掘的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上具有平等性毕业论文怎么写,教师能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学生也能。教师应提升利用互联网、内网等平台搜索、挖掘信息资源的能力,应学会使用Google、百度、内网搜索等搜索引擎。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工具。

5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5.1 利用网络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5.2培养良好的自学、自控能力。

5.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网络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坚持的选择。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给语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课堂步入网络环境中。网络是一张巨大的知识信息的资源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合过程,从而更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教学的信息化必将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同时也为语言学习客体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将空间引入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学习资源在学生中的传播,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与空间教学三者结合,进一步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视野,同时兼顾师生情感的交流,使空间教学与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相结合,做到摒弃不足、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海才,陈明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

[2]刘可里.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5

[3]王湘玲,宁春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2

[4]顾超.论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语言学习[J].教育理论,2009

[5]万惠玲,曾玉.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J].教学研究,2006

[6]范姣莲.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 教学研究,2006

[7]陈诗颖,苏桂兰.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定位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3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空间教学,资源,共享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语言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校园网、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局域网、卫星电视等都有效地、科学地、系统地整合到外语教学中去,对语言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适时将职教新干线空间教学引入课堂,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促进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职教新干线世界大学城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是全民终生学习的校园。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而获得一辈子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教师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每天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就自然而然接近整合了。

1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涵义及特点

所谓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是指在教学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信息、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对教学资源实行有序管理和充分共享,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毕业论文怎么写,促进教学现代化进程,是学院适应信息化社会新要求的一系列过程。

从教学实现过程上讲,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1教材多媒化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空间教学具有多媒体集成、跨平台资源共享、个别化学习、交互和远程教学等许多特点。它可以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语言及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这种展示手段非常适合知识容量大,信息琐碎的语言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以及多媒体的交互功能为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料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1.2资源全球化

网络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的语言学习的有关专业信息资源,其网络终端无论延伸到何处,连接终端的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资源机构有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信息化为上网查寻信息的用户提供了指引和帮助,挖掘、发现一些专业学科的信息资源,通过分类、标引、组织,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查询服务,对自主性学习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语言学习者通过上网不仅能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还能感受到文化差异,体验跨文化交际,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同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思想,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多视角、立体式的思维方式cssci期刊目录。再次,信息化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而且学生对课件活动参与性应该得到关注、鼓励和倡导。

1.3 教学个性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学院目前提倡的空间教学,就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较快地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或查看更多例子和说明。个性化教学往往使课程显得更有趣,适应性更强,通过学习者自己的选择更能感到内在的学习动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4 管理自动化

利用计算机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资源的,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任务分配毕业论文怎么写,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等功能。

2.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意义

空间教学为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开发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空前的意义:

2.1 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材料,弥补师资、语言学习环境及教学环境的不足。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2.2 学习者在空间系统中能有效地进行协作式语言学习,是语言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交互随意。通过大量具有真实交际语言的活动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潜能,这更有助于学生有效地习得所有语言。

2.3 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名家指导(BBS,音频,e-mail,视频),同时,教师也获得直接反馈和提升。

2.4 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自由获取所需信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专业兴趣,自由选择语言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由掌握学习进度。

2.5 学生利用网络学习,促进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搜索、选择、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1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1earn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 to do),学会发展(1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

3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教学内容要素基本相似。调查中发现空间资料有重复利用现象,有的空间内容庞杂,只是堆砌罗列材料,片面追求博客发表数量。个人空间网站开发要“量身制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实用的个人空间网站,避免重复,浪费人力、物力和资源,空间网站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2 硬件投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网络教学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推行空间教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资源,据粗略统计,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事0931班、外事0932班、外事1031班、外事1032班、涉日1031班、涉日1032班六个班为例,共计253人,目前62人拥有个人电脑,占总数的24%,图书馆1000台电脑可以供学生免费上网,但全院有在校生1万8千多人,电脑的拥有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空间学习的需求。

3.3空间建设的维护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互动交流板块只是访问者的留言和疑问,看不到管理者针对这些疑问的反馈和解决方法。实现教师、学生双方的互动,技术上实现这个功能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对这些互动交流板块的维护和更新,需要定期整理、反馈,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使得空间互动交流良性循环发展。

3.4 学生对空间教学的适应能力。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比较陌生,不能适应新的网络教学。还有的学生自觉性比较差,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加上网络中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使学习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如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一些不健康的网站。

4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当前教师最需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4.1驾驭PPT的能力

制作多媒体的工具软件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媒体素材处理类(Photoshop、Premiere、CoolEdit等)、素材整合类(PPT、Authorware、Direct、Flash等)cssci期刊目录。制作一个精良的多媒体软件,最少要熟练掌握3—4种软件(处理图片的、声音的、视频的、整合的),这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对于配合课堂讲授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实际上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熟练掌握Powerpoint,普通教师就能制作出效果不错的课件,贵在用心设计。

4.2空间操控的能力

空间教学,教师需要且必须学会使用网络,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通过网络实施教学,比如: (1)学科专业网站的使用,如何、浏览、搜索所需的教学资源? (2)如何发表博客文章?如何网上开博? (3) 如何在自己空间左侧栏目下创建分栏目?(4)如何建立自己的群组?实现群组交流? (5)如何在自己的空间上传视频?如何转换视频格式?(6)如何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快速制作视频课件?(7)如何在文章中插入MP3、Flash等音频文件?(8)如何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9)如何用空间进行交流和沟通?(10)如何在空间发Flashpaper?(11)如何在个人空间建立自己的相册并上传照片?这些空间操控能力是每个教师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

4.3信息搜索、挖掘的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上具有平等性毕业论文怎么写,教师能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学生也能。教师应提升利用互联网、内网等平台搜索、挖掘信息资源的能力,应学会使用Google、百度、内网搜索等搜索引擎。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工具。

5 信息化下的空间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5.1 利用网络掌握新的知识技能。

5.2培养良好的自学、自控能力。

5.3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网络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不被时代淘汰必须坚持的选择。

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化给语言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使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课堂步入网络环境中。网络是一张巨大的知识信息的资源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很好地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合过程,从而更能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教学的信息化必将引起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同时也为语言学习客体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将空间引入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快学习资源在学生中的传播,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将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与空间教学三者结合,进一步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开阔视野,同时兼顾师生情感的交流,使空间教学与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相结合,做到摒弃不足、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海才,陈明明.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

[2]刘可里.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5

[3]王湘玲,宁春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英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2

[4]顾超.论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语言学习[J].教育理论,2009

[5]万惠玲,曾玉.论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J].教学研究,2006

[6]范姣莲.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思考[J]. 教学研究,2006

[7]陈诗颖,苏桂兰.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定位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3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创新分析

引言:人文地理学主要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历史数据上增加人文活动的范围,对人文地理的思维进行分析。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与人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规律,是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纽带。

一、信息时代地理学的主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了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人文地理学从深远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对信息产业和技术以及地理关系。以信息时代为背景,以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为依据进行分析,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联网信息和地理学,地理学的思维创新与人文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路径。

二、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研究的创新

(1)空间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已经从流动空间的信息技术延伸到地理空间的领域[1]。主要是以空间分析和框架结构为依据,将传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界的地理学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能够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基本概念,从而促进了人们形成新的流动时空和流动区域的形成。新的流动范围将围绕自然科学预地理学作为重点的基础内容,将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相互结合。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将流空间从单一的要素向网络分析转向虚实空间的互动,还能向耦合结果的流动空间转变,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框架。并且将流动空间能及时从移动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信息时代向现代方向转变,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维度上相互融合,流动空间的本质是信息时代的活动内容。也是对公共场所的一种建设,从而实现了远程控制的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出现将重新塑造城市与空间区域的结构,对范围的集聚和扩散变化程度进行整体的补充,也能促进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感观形式的出现。所以,流动的信息时代技术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理论依据为主导,具体如(图1)所示。

(2)新型的人地关系的变化

随着新型的人地关系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地理學,主要强调人地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优化过程,科学系统的人地关系构成和综合实践以及动力学模拟都是根据3S技术的新方法和手段为开发依据,这种新的开发技术将不断应用到人地系统的研究领域[2]。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上,主要是针对人文地理的理解从理性的的角度分析人的情感关怀,并且向地理学的角度去延伸来认识自然环境和资源共同组合,逐步转向对要素流动和地域创新能力方面扩展,对时空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新的认识。一些新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以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为理论依据,还能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来促进人文地理与自然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倡绿色生态建设的动态感观意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信息时代将改变了传统的现状,以新型人地关系为目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关系的实现,主要强调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将人文地理关系和地理学相互统一。通过科学技术的实现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在高新区域内协调和城乡相互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向智慧城市的阶段跨越,新城市的建设对处理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以及新型的信息手段来维护将传统数据相结合。充分实现精确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的模拟,并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以此来展现高层次的人文地理关系的协调和发展作用,为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人地关系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创新研究方向

首先,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人文地理格局的发展过程之间是相互雇佣的关系,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将系统全面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大数据来定性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研究方向。其次,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观察地理文化的流动和变化情况,避免对产业组织和地域空间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充分将地理空间的距离和交通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以网络空间的形式定性。信息技术的实现提高了空间地域的流动性和变化规律,并且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将人文地理学重新规划和调整。也实现了创新研究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时代的功能与结构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将流动空间的框架为指导依据,信息时代加快了地域发展的空间流动性,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地域空间的生活和实践影响。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情感搭配,并且与地理空间的互动模式为新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和展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情感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对空间布局和空间数据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演变,评价出不同的地域发展状况。最后,还要加大对数据的分析,结合传统的方法对新型数据整体总结,构成人文地理与创新研究的体系。

结束语: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新技术来实现。这就需要摆脱传统的信息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对新技术的实现将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学有了新的内涵,同时还能更好的实现地理学的创新过程和研究。

作者:刘进波

参考文献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创新分析

引言:人文地理学主要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从历史数据上增加人文活动的范围,对人文地理的思维进行分析。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与人文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规律,是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纽带。

一、信息时代地理学的主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研究了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人文地理学从深远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对信息产业和技术以及地理关系。以信息时代为背景,以人文地理学的创新为依据进行分析,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联网信息和地理学,地理学的思维创新与人文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主要路径。

二、信息时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研究的创新

(1)空间分析的框架和思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已经从流动空间的信息技术延伸到地理空间的领域[1]。主要是以空间分析和框架结构为依据,将传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自然界的地理学为基础。人文地理学能够以新的信息技术为基本概念,从而促进了人们形成新的流动时空和流动区域的形成。新的流动范围将围绕自然科学预地理学作为重点的基础内容,将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相互结合。对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将流空间从单一的要素向网络分析转向虚实空间的互动,还能向耦合结果的流动空间转变,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框架。并且将流动空间能及时从移动信息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信息时代向现代方向转变,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维度上相互融合,流动空间的本质是信息时代的活动内容。也是对公共场所的一种建设,从而实现了远程控制的技术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出现将重新塑造城市与空间区域的结构,对范围的集聚和扩散变化程度进行整体的补充,也能促进城市形态的变化和感观形式的出现。所以,流动的信息时代技术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分析的主要方法是以理论依据为主导,具体如(图1)所示。

(2)新型的人地关系的变化

随着新型的人地关系的产生,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地理學,主要强调人地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优化过程,科学系统的人地关系构成和综合实践以及动力学模拟都是根据3S技术的新方法和手段为开发依据,这种新的开发技术将不断应用到人地系统的研究领域[2]。在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上,主要是针对人文地理的理解从理性的的角度分析人的情感关怀,并且向地理学的角度去延伸来认识自然环境和资源共同组合,逐步转向对要素流动和地域创新能力方面扩展,对时空关系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新的认识。一些新的人地关系主要是以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为理论依据,还能以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来促进人文地理与自然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倡绿色生态建设的动态感观意识。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信息时代将改变了传统的现状,以新型人地关系为目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关系的实现,主要强调城乡空间的协调发展,将人文地理关系和地理学相互统一。通过科学技术的实现来解决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在高新区域内协调和城乡相互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向智慧城市的阶段跨越,新城市的建设对处理人地关系的相互协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和移动技术以及新型的信息手段来维护将传统数据相结合。充分实现精确的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经济的模拟,并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结合,以此来展现高层次的人文地理关系的协调和发展作用,为构建信息时代的新型人地关系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创新研究方向

首先,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人文地理格局的发展过程之间是相互雇佣的关系,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结构,将系统全面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大数据来定性人文地理学的创新研究方向。其次,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内容,观察地理文化的流动和变化情况,避免对产业组织和地域空间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充分将地理空间的距离和交通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以网络空间的形式定性。信息技术的实现提高了空间地域的流动性和变化规律,并且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将人文地理学重新规划和调整。也实现了创新研究的发展方向,而信息时代的功能与结构是实现理论创新的基础。将流动空间的框架为指导依据,信息时代加快了地域发展的空间流动性,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地域空间的生活和实践影响。创新是信息时代的情感搭配,并且与地理空间的互动模式为新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和展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情感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对空间布局和空间数据以及变化规律进行演变,评价出不同的地域发展状况。最后,还要加大对数据的分析,结合传统的方法对新型数据整体总结,构成人文地理与创新研究的体系。

结束语: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还需要结合新技术来实现。这就需要摆脱传统的信息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互作用,对新技术的实现将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人文地理学有了新的内涵,同时还能更好的实现地理学的创新过程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 度.陈述彭.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25): 600-606.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

一、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特点

信息共享空间是数字化时代为满足读者的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自在美国高校图书馆界创建以来,已经成为国外大学校园里最流行、最受师生欢迎的服务模式。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研究、交流与协作的新型实体空间和虚拟环境,也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的创新。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和学习环境,代表着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信息共享空间的成功使得图书馆在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道,也使得图书馆重新回到大学校园的中心。信息共享空间具有以下属性:①分布性:每一台计算机都有相同的界面,使用同样的软件和电子资源;②适应性:旨在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③伸缩性:适应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要;④群体性:提供一个舒适的共同合作空间。正是这些特点使信息共享空间在许多大学图书馆中流行和倍受欢迎。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由此可见,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服务模式,具备如下的优势:

1.结合了虚拟与现实两维空间

信息共享空间把图书馆从一个肃静场所变成一个允许喧闹的空间,这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一种调整,将一个只有图书文献等精神资源的场所,转变成一个既有精神资源,又有饮料、点心等物质资源的空间。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界面可获得多种数字服务,检索馆藏和其他数字资源,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提供服务。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信息共享空间。其中,物理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虚拟空间主要是指数字资源的网络环境使用户通过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利用搜索引擎从各个工作站点获取数字信息服务,服务的内容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书目信息,更多的是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在此基础上,馆员也转变成积极参与读者的学习过程的新秩序缔造者。

2.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

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针对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再加上设备、服务人员数量、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用户很难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全部信息资源。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享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专业问题而寻找相关的图书馆员或学科专家了。信息共享空间的目标是能够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3.实现研究与学习的合作化

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可以共同学习和研究,并能得到图书馆员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信息共享空间顺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共同学习的需要,在空间中,可以充分享有研究、讨论和学习的自由。尽管多数学生都自备电脑,但他们更喜欢到一个集中了各种资源的信息共享空间里学习,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模式分析

1.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

信息共享空间由共用空间和共用资源两大部分构成。共用空间开设了可以满足从个人到团体的一站式学习空间,提供了一个便于用户之间、用户与馆员之间交流的平台。空间布局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适应现在用户学习和研究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①信息服务台:对整个信息共享空间进行管理协调,有的服务台还兼有参考咨询台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②个人学习空间:方便个人独立学习,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③团体协作空间:供研究课题组或学生学习小组集体学习和讨论;④开放学习空间:类似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但空间更为开阔和开放,方便小规模的学生学习和讨论,参考咨询员也可以方便地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⑤饮料与食物的休闲区。

共用资源包括:①信息资源:提供计算机或者网线接口、无线上网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以及因特网资源;同时还配有必要的图书、期刊以及音像资料,以方便读者及时便捷地查询。②设备资源:配备有计算机、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方便用户完成信息利用和生产的硬件设备;计算机上都会安装用户学习与研究所必须的软件资源,并保证及时更新。③人力资源:优秀的人员是有效运行的关键,图书馆、部分院系的人才共同构成了重要的人力资源,这使得工作人员已不是传统的图书馆馆员,而是普遍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2.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内容

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中,信息服务台处于中心地位。它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图书馆与学校的基本信息,同时与图书馆的其他服务台和各个区域相协调。当有用户要求比较复杂而信息服务台工作人员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它们将用户需求推荐给其他相应的服务台或者专业的馆员或部门。信息共享空间主要提供下列服务:

①数据提交。工作人员帮助用户识别数据,获取数据,并以用户需要的格式处理数据。提供数据资源和数据的检索与处理,其中技术资源(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在公共区域和馆员服务区域可以使用。②读者指导。针对各种科研软件使用指导,对数据检索方式方法的简单指导,团队合作研究项目过程的指导,以及参与大学课程的设置,还包括图书馆各种网络数据资源的指导课程等,向用户提供关于图书馆服务与资源的指导支持,不同的专业馆员提供针对多层次的图书馆指导。③媒体服务。提供用户需要的各种媒体资源和设备支持,包括打印机、扫描机、刻录机、投影仪和各种影像设备。媒体服务也负责大学课程的应用设备安装、提供在线培训的服务、为远程教育提供技术上支持、视频会议、电视转播等。在原有的传统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扩展了更多的多媒体服务项目,其中包括多媒体放映、图表制作、扫描资源和一般技术指导等。④实时咨询。馆员根据时间表安排在参考咨询台服务,一对一地指导读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期刊、报纸、政府出版物、全文资源、在线书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撰写论文、完成作业及科研工作。

三、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推动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信息服务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充分满足各种用户需求为目的,及时提供对个人有价值的、专用的信息,体现出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场所,它整合了图书馆中各种软、硬件资源,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人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信息检索,并能进行交流、学习和协作的空间。

1.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创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自由地查询馆内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收发邮件或上网聊天等。用户需要查询传统的文献资源,这里提供了常用的工具书、各类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里还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供用户输出材料使用,所有设备都是联网的,用户可以从任意计算机进行操作。当用户需要进行交流和讨论时,可以在小组讨论室内进行课题研究。当用户有技术问题或专业问题时,还可以向参考咨询人员、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在线专家寻求帮助。这种将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和服务都整合在一起的新服务模式,不但能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效率,迎合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

2.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

在信息共享空间里,用户可以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也可以和图书馆员交流,享受他们提供的信息服务或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图书馆员及时掌握用户的需求,通过调整服务方式来提升服务的效率。用户还可以在小组讨论区进行交流和讨论。现代大学生对于交流、沟通、讨论非常渴望,他们需要的学习空间是一个小范围的交流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顺应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将图书馆营造成了一个集聚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图书馆员以及丰富信息资源的综合的交流空间和学习研究场所,供小组学习和集体学习。

在新的学习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能力有了更高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信息共享空间作为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硬件设备、数字资源、服务及管理机制、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等,灵活地进行集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从而推动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毅.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公共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的意义与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6):71-73.

[2] 于丽凤.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8,(3):31-34.

[3] 卞清.信息共享空间: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07,(4):5-9.

[4] 任树怀.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2-125.

[5] 黄宗忠.图书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98-105.

[6] 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0篇

计算机理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维信息空间探析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为了建立起和谐的人机环境,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造虚拟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确立在此空间中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的信息处理原则,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虚拟现实系统就成为VE多维信息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多维信息空间

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而通常在计算机中信息的处理只是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这就造成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产生了人们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已有的感知经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需要突破计算机处理单维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

2 基本构成

近年来,人们由于使用了计算机,大大加速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但同时也开始对现有的、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表示疑义。例如:当需要对一个较复杂的物理情景进行实时的模拟,并且还希望得到大量直观的模拟结果时,我们立即发现其计算量将大增,即使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缩小被模拟的物理情景的规模或减低对直观性的要求。客观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是否应当改变我们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这种一切依靠单维的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吗?”“怎样在人对物理世界已有的感知和认知的体验和经验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加深认识?”事实上,由于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的,是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的,而现行的信息处理工具(尤其是数字计算机)只具有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产生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工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人类较难直接理解信息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自己已有的感知体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突破现有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单维的、数字化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换言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人类希望自己在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中去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我们把能在这种多维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或环境称为VR系统。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灵境系统都是构成多维信息空间的组成部分,

为了说明多维信息空间的构成,不妨把它与传统的单维信息空间作一比较。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是通过键盘、二维鼠标和显示屏幕等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的。在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VR系统,人与VR系统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人机接口系统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与体验(全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是理解问题、寻求解答和提出新概念的基础。

人是通过传感器把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传送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VR系统的,而VR系统通过作用器把处理结果输出给人:人基于过去已有的对该物理情景的经验、人在该物理环境中的现时体验以及VR系统的现时输出,在VR系统的帮助下,经过综合集成获得了对该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提高,VR系统对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增长。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计算机理论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敬请关注!!

计算机理论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1 概述

3 发展前景

客观而论,目前VR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内系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开始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克服了。只有到那时,信息处理系统就再也不只是一个只能处理数字化的计算装置或信息处理装置了。它将是一种具有对多维信息处理功能的机器,将是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它将是人对他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到那时,人仍将是这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主体。

VR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信息技术、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目前宣传媒介对这一领域大肆渲染,把它的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目前尚处在它的婴儿时代,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参考文献

[2]郭四稳多维信息空间的动画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09)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数字地图;制图理论;传统地图;全数字自动化制图

中图分类号 P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178-01

1 数字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制图关系

1.1 数字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对比分析

1)载体不同:传统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其使用方式也不同:传统地图通过目视直接阅读,分析解译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可进行简单的量算和分析。而数字地图可自动显示、读取、计算和分析。

2)信息量不同:数字地图磁介质比传统地图纸介质的信息量大,且还可以与外接属性数据库(含地物数量、质量、名称和分类等的描述数据)相连,可方便查询和显示;传统地图的载负量在地图制成后是有限的,数字地图不仅能显示传统地图所显示的信息,还可以显示三维信息时态信息,在计算机上一幅地图的范围不会因比例尺的扩大而无法显示,无缝连结又使漫游成为可能。

3)使用条件和时间不同:传统地图阅读使用时比数字地图打开时间短,且不受仪器设备和操作水平的限制,目视效果较好;另更新方式和周期不同:传统地图的更新和修改周期较长,数字地图可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任意形式的要素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图,极大地缩短成图时间、更新周期。

4)应用潜力不同:数字地图可以很方便地与卫星影像、航空像片、其它电子地图、数据整合、拟合、显示等,生成各种类别的新型地图;利用数字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直观立体地表现。

2 数字地图制图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数字制图的理论基础。用现代地图学理论的观点研究数字地图制图是推动数字制图的重要基础。其基本理论有:地图信息论:研究地图图形的表示、转换、传递、存贮、处理、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与理论。地图 信息传输论:研究地图信息传递过程和方法的理论。地图感受论:研究地图视觉感受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分析用图者对图形感受的心理、物理因素和地图感受效果的理论。地图符号论:研究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系统及其特性与使用的理论。地图模型论:用模型来认识地图的性质,解释地图的制作和应用的理论。地图认知理论: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地图对客观环境进行认知和信息加工,并弄清地图设计制作的思维过程及其描述的理论。制图综合理论:研究地图制作概括取舍的理论与方法。它们是指导地图制图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计算机辅助制图的基本理论。

2)数字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数字地图制图使地图制图技术实现了现代化,其技术支持:计算机将数据信息处理、生成和显示为图形的研究,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其从图形数字化、建库、制图概括乃至多媒体网络制图,需实施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包括: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是进行数字处理的重要工具。建立地图数据库,不断进行数据更新和处理,可以及时提供现势性强、科学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地图。制图综合技术:建立计算机辅助的地图综合系统,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综合,对重复建库和数据库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是对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变换、显示、理解与综合利用的技术,可输出图像、有关数据和资料,用于数字制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地图制图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不仅能够处理数字、文字等信息,而且能够存贮和展现图片、声音、动画和活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为用户提供各类空间实体的分布,文字、声音、照片和活动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实现更深层次的技术支持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网络软件实现包括硬件、软件及信息等网络资源共享的技术。通过网络分发数字地图将改变地图的出版发行方式,共享和普及使用地图。基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与便携设备的结合,则可使地图的使用摆脱时空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可为用户提供更真实、临场感更强的景像效果。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将空间现象按照人们的意愿展现出来,更能表现人眼看不到的空间分布现象。

3 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地图制图实现了空间地理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地图学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诸如,美国的三维全球数字地图,我国的《京津唐区域开发电子地图集》、《中国地图集》、《世界地图集》、《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经济地图集》、《深圳市电子地图集》、《杭州电子地图集》、《湖北省农村电网图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地图》、《内蒙古公路电子地图》、《香港电子地图》、《深圳地图在线》等,以及二维平面数字地图、立体透视图、虚拟互动地图、影像地图、地貌晕渲图、动态地图等专题地图。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各种图件的制作、印刷以及为各类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地图库。通过数据库与数字地图相结合,以动态、直观的形式显示在数字地图上。实现数据库的显示、输入、管理、统计、打印和更新等功能。广泛地应用于油田、城市规划、交通、公安、管线、国土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工业、农业、矿业、测绘等数字化工程。如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图形库通过分幅输入、接边、校准,形成完整的城市地图,将城市有关要素分层管理。同时,利用城市地形库,结合用地现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分布情况、水文地质条件,通过SQL查询、组合查询等功能,为规划决策服务。另外,在商业、银行、保险、企业营销等方面,也开始应用地图。如银行网络遍布城市、乡村,但是如何实现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地理分布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效益的最佳化,数字地图在决

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数字地图制图正朝向:

1)注重空间地理信息的传输与表达。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空间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为主,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数字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克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延伸了数字地图制图的使用,扩大其应用范围。

2)网络地图、虚拟地图方向发展。数字地图制图为网络地图、虚拟地图提供了发展的基础,网络地图、虚拟地图则延伸了地图的应用范围和功能。

3)全数字自动化制图方向发展。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实施过程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GIS RS、GPS的集成,使数字地图制图向纵深发展。总之,数字地图制图为地图制图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成为地学时空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力果.地图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2篇

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旨在为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测绘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目标,逐渐的向着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方向上迈进,所以,我国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技术方面的研究活动,以此将整个社会的力量充分的调动起来,集中有限的资源,使其能够在一些重要的技术上得到全面的突破,从而促进测绘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含义及建设目标,其次指出了信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旨在为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含义及建设目标

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主要是将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作为根据,它是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经过诸多学科交叉以及融合后逐渐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对于信息化测绘体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测绘体系中属于核心部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将获取多源化、空间化、实时化的具体数据作为重要支撑,在技术手段上以处理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及信息融合为主,在信息存储与管理形式上,主要以多个层次及网格化为主,以此产生出了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利用网络设施具有的便捷、快速等优势,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给社会各个部门及各个领域。

实际上,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具有的特征就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体现出了实时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及应用社会化的优势,主要目的是能够确保所有人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获取到自己实际需要的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来说,目前将有以下几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首先是构建地心、三维以及陆海天为一体的动态式的大地测量框架;目标在于构建和我国坐标框架以及水准高程框架相一致、陆海统一的似大地水准面无缝高程框架,有效的将多模导航定位综合技术进行了处理,使得空间无缝的测图控制速度进一步提高,其次,将新一代的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所具有的重要技术作为主要目标,以确保对地观测数据实现一体化、效能高等诸多的技术难点,从而产生出一套系统的,能够用在同时处理诸多大规模商用系统与集群式、网络分布式处理环境下的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最终使得信息化测绘数据处理技术系统得以形成。另外,应充分研究基础数据模型理论与网络地理空间信息管理方面的重要技术,争取开发出一套新型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大量的多维时空信息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效能高的传输、存储以及管理等目标。

2.信息化测绘的关键技术

2.1综合导航定位技术

这一技术具体涵盖了地下智能探测与定位技术、单点快速高精准度定位技术、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及室内定位技术等。其中,单点快速定位技术与水下定位技术的发展良好,在各种深度管线探测的新一代变频式调相地质雷达中能够适用,并且还在积极的研发有着自动智能导航功能的管道机器人;对于室内定位技术,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导航定位技术技术能够将现阶段导航定位效率与方式进一步的改善,从而让人类不受地点的限制及时的获取到准确的导航及定位信息,这对于地理信息产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智能化地球观测卫星技术

这一技术对于智能对地观测系统重要技术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涵盖了小卫星技术、多源卫星遥感影像自动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卫星编队与组网技术等,现阶段,智能对地观测系统已经从以往的理论技术上逐渐的迈向实际中,卫星编队及组网技术已经从之前的设想发展阶段正式的进入了试验探索环节,同时,小卫星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一技术的实现不仅能够集中处理各个卫星上所采集的数据,以得到内容丰富的遥感数据为诸多应用实际需要提供服务,同时还能够增强遥感数据获取的最新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使得数据时间分辨率有所提高,从而及时的获取到全天候及无地面控制的地理信息数据。

2.3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所谓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质上指的是在网络计算环境下涌现的一种新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广义空间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当做对当前形成的诸多空间数据库进行操作的基本工具。要想构建网格地理信息系统,就必须拥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网格环境下的效能高的存取访问技术、空间智能体技术、网格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和技术等。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网格地理系统的研究方面仍然在积极探索的阶段。这一技术能够使得地理信息实现随用随取、按照需求服务的目标,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测绘行业不再将地图生产作为主要,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作为了当前的重要战略。

2.4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动态更新地理信息数据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新的技术,具体涵盖了多源数据精确配准技术、针对多源信息的地形与地物要素变化发现及测定技术、增量更新和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是:构建主数据库增量数据模型、制定各个尺度地图数据库级联更新自动集成方法,更新后对信息加强管理及广泛应用等。这一技术很好的将现阶段地理信息现势性弱、更新速度慢等情况有效的完善。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我国已经正式的进入到了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之中,这一技术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测绘行业发展及地理信息共享和数字中国的重要话题。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责任大的工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构建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与信息化测绘体系,以不断的增强测绘保障能力及服务水平,促进测绘业持续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景文;面向对象空间实体矢量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2] 周星;周德军;乔朝飞;;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重点探讨[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3] 黄海文;地图制图系统中组合式对象的应用技术研究[D];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信息理论/三个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思想空间/思维空间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建树,曾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趋势》对整个信息界的撞击,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今,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理论研究显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个空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sphere)和思想空间(Noosphere)。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约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与其合作者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关于未来军事事件、社会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与著作,如1996年的《网络战争的来临》、1999年的《历数新的边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现》、即将出版的《战争中信息作用的转换》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现》一书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论基础:三个空间的理论,为这一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 网络空间(cyberspace)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该术语可用于解释信息的电子存贮和信息流、该信息系统的服务商和用户、及其与之相连为一个领域和系统使之成为如同政治学、经济学那样明确的特征的技术。理想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应该能够通过硬件软件进入并运作这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是世界上势力与所有权范围最新的领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当前最大的项目之一,网络空间这一术语也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该术语比信息空间和思想空间具有更趋向于技术的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从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来说明交感幻觉(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们用Cyberspace用于说明建设创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强人们精神上的联合,这种观点实际上预示着网络空间与思想空间的部份重合。

网络空间比信息空间或思想空间更受限制些,表现在其主要表示网络(这一似虚而实的事物)。但有些定义也跨出了因特网的范畴,如那些与网络空间有关的,影响重要基础设施的公共电话网、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远程通讯系统、金融票据交换、航空控制系统、铁路编组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等。策略性的信息战争大部份在于保证国内的网络安全,并发展对系统里其他势力弱小的国家的剥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间(infosphere)

明确了网络空间概念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义: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间(Noosphere)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研讨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16-02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条件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需求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被动的接收信息与知识、靠记忆获取知识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从教与学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教促学是信息化时代本科教学的需要。大学本科生毕业之后,帮你解决问题的是你思维,不是你记住多少,记住什么,而是你怎么想的,怎么解决问题。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这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数字湖南”人才建设的需求

“四个湖南”即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数字化是重要支撑。建设数字湖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四个湖南”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学生是“数字湖南”建设的潜在与贮备人才,是“数字湖南”建设的生力军。

(三)贯彻实施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求

21世纪,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对新世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强国的战略把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质量体系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内容

(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测绘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球表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显示的技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空间数据的存贮、管理和组织方式和空间分析的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特征,了解国内外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数据结构组织,并掌握常用GIS软件的操作。根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空间数据获取方式与空间数据质量、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和编码方式、空间数据库的组织方式、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空间数据模型、两种常用空间数据结构、空间分析的原理。

(二)《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问题的设计

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设置4―6个研讨式的问题,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研讨式的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设置的问题需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结合信息化时代对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要求。以长沙市公交线路的空间分布、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编码与路径分析为例,设置5个研讨式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总结小组答案,组长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式教学方式

(一)小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下的小班教学,研究GIS本科专业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时学生参与方式,确保即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30人以下的小班,以5人为一个小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设置5个研讨式问题,3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

(二)大班模式

针对3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分2个大组进行研讨式问题的设计,提供2组研讨式问题。每组研讨式问题列出5个研讨式问题,每个小组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与组长汇报解决方案,课后整理总结。3个问题在实验课堂解决,2个问题在理论课堂解决。

四、《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在2011级和2012级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行研讨式教学,课程总课时为32理论,16实验,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在3次理论和2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测绘工程专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在2次理论和3次实验课堂中采用研讨式教学。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研讨式教学时教学进度比较慢,《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共48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多,受到课时的限制,研讨式教学的内容和研讨式教学的问题不应设置的太多,因此,研讨式问题的设置一定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研讨式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张紫屏.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J].2013,311(6):25-38.

[2]袁维新.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批判[J].教育学报,2006,2(4):13-17.

The Discussion on Teaching Content and Mod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ZHAO Chun-yan,CHU Rong

(College of Scienc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地理空间信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空间;课程教学;数字资源;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73-04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腔热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风起云涌。湘南学院作为首批信息化试点本科院校,探索实践“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遵循从“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坚持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落脚点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人才服务,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资源网络化。近年来,学校依托云空间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大胆实践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本文简称为空间)的课程教学,强力推进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深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做好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建设,为课程教学方法变革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为了有效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变革,我校从优化网络环境、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条件保障,具体有:①建设快速、安全、高效的校园网,校园网总出口带宽达到3G,实现“万兆骨干、千兆汇聚和百兆桌面”,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宿舍区、教工住宅区宽带网络全覆盖,办公区、图书馆、体育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公共场所覆盖无线WiFi。②购买14020个空间发放给在校师生,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③使用方便和功能齐全的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全校师生在校园内提供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功能、全方位的数字服务。④购买10套功能先进的视频录播系统供教师进行视频制作,教师的上课视频能自动录播并上传到空间。⑤改造208间普通教室为多媒体教室以适应空间教学。

二、构建云空间网络学习平台,鼓励师生在教与学中多用空间

1.强化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培训,师生“个个会空间”

(1)制订《湘南学院空间建设和应用实施方案》,对空间教学的组织管理、培训指导作出详尽规定。

(2)争取上级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我校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指导。湖南省教育厅信息化办、省教科院高教所于2013年3月联合为我校主办本科高校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培训,培训讲师在3天的时间里对全校师生共进行了34场次、1400余人次的培训。随后,学校信息化办又针对各类人员进行了多次校内培训和研讨。

(3)采取集中观摩、公开研讨和个别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发挥优秀空间的引领示范作用,举行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示范课。

(4)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以校必选课形式纳入教学计划,16学时,计1个学分,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该门课程。信息化办牵头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做成空间课程形式,课程向全校师生开放,引导师生通过空间进行学习。

(5)信息化办切实做好空间建设的技术指导和保障工作。各院系成立本系的由学生组成的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的服务团队。

2.政策规定、项目带动、机制保障、奖罚结合等多管齐下,推动师生在教与学中多用空间

(1)把空间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① 在《湘南学院“教学质量年”实施意见》中,对空间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和具体应用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② 在《湘南学院教学示范岗评定管理办法》中,教师的空间建设、空间资源建设和运用、利用空间进行教学改革、在空间中与学生沟通交流和作业批改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详细的规定。

(2)建设一批名师空间课程。经本人申请、院系推荐、专家审查,学校每年以校级专项的形式选择若干门具有条件的课程作为名师空间课程建设。如,学校已于2013年5月、11月和2014年11月三次立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0门名师空间课程。

(3)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空间建设和空间教与学实践。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时,对运用空间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改革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中,鼓励学生进行空间学习和应用的创新及学习资源的开发。

(4)学校加强对教学空间的建设和应用的指导,制定了湘南学院教学空间、管理空间、学生空间、部门主题特色空间基本规范。对采用空间教学的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和课后辅导作出统一要求,如要求所有授课教师在每次授课之后,必须在自己的空间安排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完成作业、提交作业,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空间作业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

(5)教职工个人评价全部依托空间进行,教师教学比赛必须使用空间资源组织教学,使空间参与面广、透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如,今年我校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形式及评分标准如下:决赛评审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行网络评审(占总成绩的50%)。参赛教师必须提供至少10学时决赛课程的教学视频及相应的空间课程教学资源供专家评审。第二部分是对教师现场说课、授课进行评审(占总成绩的50%)。每位教师限时20分钟,其中,现场说课15分钟左右,就说课相关的内容现场授课5分钟左右,不需带学生参加。现场说课、授课时参赛教师必须使用空间教学。

(6)以奖为主、奖罚结合,督促师生用空间

①实行空间建设与应用滚动排名。学校将以部门、院系为单位进行空间上传资源数、点击浏览数、互动交流数等综合进行滚动排名,每个月公布一次排名结果。个人空间也采用滚动排名制,每个月公布一次综合排名靠前与靠后的个人,对于连续三个月平均排名靠前的5%教师空间,每次奖励200元,靠后5%的教师空间,采取在校园网内网等方式予以公开。

②实行领导与分管部门双向负责制。学校领导根据分工与分管部门对院系的空间建设与应用建设进行双向负责,学校领导空间资源上传数、浏览数、互动交流数计入分管部门和联系院系参与综合排名。各单位负责人是本部门、院系空间建设与应用的第一责任人。

③实行空间建设与应用项目责任制。对于学校层面的特色空间项目、空间建设与应用项目,由责任部门负责指定专人搞好建设,其空间上传资源数、浏览数、互动交流数计入所在部门参与综合排名。

④校工会与信息化办联合开展教职工“空间建设与应用”的岗位技能竞赛。

⑤设置“十佳空间教学优秀教师”和“百佳学生空间”两个项目,用于奖励在空间教和空间学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

三、试点引领、重点示范,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1.试点引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推广任务教学法

2012年,学校选择外国语学院进行本科高校外语类课程的空间教学实践。外国语学院成立了由院长带头,由14位骨干教师参加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学教研室,选拔了13位学生与教师一起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克服课件制作初期的一些技术问题。用心组织,精心安排上好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示范课、公开课,对比传统教学和空间教学的优劣,积极组织课堂观摩,整合教学资源。如,已在全校倡导使用的表格化教案教学就是试点成果之一。学生课后可以直接在空间上给教师留言,或者发私信同教师交流。空间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空间”。及时直接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

空间教学的推进,激发了广大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各教学单位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在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组成由同一个教研室或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为成员的团队,共同研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同制作和收集教学资源,共同设计表格教案。将共同设计好的资源和表格教案上传到任课教师的空间中,教师通过空间授课,学生通过空间学习。

外国语学院唐昊教师团队利用空间实践任务教学法,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上传到空间中,教师在课堂上将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任务和学习中需要注意之处向全体学习者作详细的交待,学生依据教师的设计按顺序完成一个个任务,只有完成了上一个任务才能继续下一个任务,在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时,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既可以在空间中得到教师的指导,与教师在线交流,还可以互相结合成小组通过空间合作学习。

2.以空间为载体,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2013年,我校对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综合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成理论精讲、专题研讨、课堂辩论、实践实训等模块。空间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中发挥了它特有的优势。在“理论精讲”模块,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主要的理论和观点,更多的相关知识作为空间资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放在自己的空间中,供学生课后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在“专题研讨”和“课堂辩论”模块,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由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主题,充分发挥空间的优势,师生各自搜集素材,共同制作课件上传到空间中,既在课堂上进行研讨、辩论,更多的是课后在空间中进行。研讨和辩论的内容不再拘泥于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等青年话题,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马航失联事件、俄乌克里米亚争端等社会热点问题都可成为师生课堂和空间交锋的主题。在虚拟的实名制空间中进行讨论,师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既生动、活泼、随意,又不会出现低级、俗气的言论。

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中共湖南省教育工委《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研究项目》立项资助。

3.挖掘应用,让数字校园卡助力课程教学改革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记载、管理和考核则一直没有解决。另一方面,各高校的数字校园卡系统在学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则几乎是空白。我校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齐全,在校园内为全校师生提供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全方位的数字服务。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将学生在自主学习室学习情况、开放性体育场馆锻炼情况、开放性实验室实验信息通过数字校园一卡通系统处理并传送到教务管理系统,然后再通过教务系统计算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分。如:

(1)建设英语自主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英语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对公共英语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新生进校后进行摸底考试,按照“非艺术体育”和“艺术体育”两大类分别进行分级,每类分为A、B、C三级,根据不同类、不同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过级方案。

(2)新生进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根据学生在中学学习计算机情况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分别达标的个性化教学。如:①压缩课内学时,增设自主上机学习学时。文科及艺体类专业只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节省的学时用于学生自主上机学习,学时数为50,并安排教师辅导。自主上机学习时间读入学生数字校园系统卡中,自主上机学习时间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平时成绩。②医学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和《VFP数据库程序设计》两部分内容。课内106学时,学生自主上机学习38学时。

四、采取多种途径、分类建设的方式,师生共建共用学习资源

1.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的基础。我校通过购买或者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成了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中心平台、掌上校园平台等5大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完成了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实验实习管理系统等20个业务应用子系统的建设。购买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终端网络型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新潮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北森人力资源测评实践教学系统、电路分析课程实验仿真平台、化工实验室流程单元仿真软件、数字化切片、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学生端等20多个网络教学、学习平台。

2.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服务

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决定了空间教学数字资源形式的碎片化、建设方式的多样性,为教师共建共用教学资源提供了方便,更为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

校级公共选修课课程门数多,学生分布的专业、班级广且不固定,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有诸多的不方便,让学生采用空间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公共选修课学习,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时间地点方便,学习进度安排自由,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自我把握,作业考试自主等优势。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建设我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

(1)发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优势,采用项目立项,选择有条件的教师和课程,开发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将课程建设与自主、开放学习相融合,学生在空间中学习、与教师和同学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在空间中指导、考核学生。我校2013年、2014年共立项15门公共选修课,如《音乐作品欣赏》、《中国古代诗词鉴赏》、《邓中夏与中国工人运动》、《中国旅游地理》等。

(2)为丰富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从专业公司制作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中选择我校培养计划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提供给学生进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选修课学习。学校引进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网络通识课程供学生学习,如本学期选择《西方文化名著导读》、《西方文明通论》、《魅力科学》等8门课程。

3.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湘南学院应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聚集的优势,以网络空间平台为载体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院系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建立专门的网络空间,把网络空间作为学生建设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平台,与社区进行对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打造服务当地的资源共享和学习交流平台。如:

(1)以空间为载体,通过开放的方式来挖掘、继承、弘扬、提炼郴州地方文化,让郴州的地方文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建立“岭北文化”空间对郴州地方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和研究,师生和民众在空间中展示对周敦颐的理学、衡山文化、湘昆剧社、女排精神及经过长久积淀的郴州民俗文化的挖掘成果、学习体会和研究心得。

(2)法学专业学生建立“法律在线”空间,搭建市民热点热线专栏,为市民、当地企业、商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加强地方民众法制意识建设、解决简单的法律纠纷,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援助。

(3)医学专业学生建立“医网情深”空间,将师生对应到各个社区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师生和民众更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保健建议,直至给出医疗指导建议。

五、经验总结

1.注重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为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方案和分期目标,理顺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的关系,自主建设和购买服务的关系,为信息化教学的建设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教学改革深入融合

以空间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建设和条件建设要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有教改专家和信息化专家的指导,使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条件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又需要学校行政的强力推动、周密安排和有效组织,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效果。

3.推进信息化教学应采取试点引领、重点示范、辐射带动的模式

当今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较欠缺,信息技术水平也不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还有诸多困难。学校选取代表性的院系、代表性课程和信息技术基础好的教师开展空间教学探索实践,形成示范性空间教学教案、示范性授课过程,总结出具有共性特征的空间教学基本方法,向其它院系推介,最终形成了少数教师探索、部分教师应用、全校教师推广三个层次的本科高校空间教学推广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5-107.

[2]韩先满.教育信息化常态推进的制度建设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0-11.

[3]杨思炜,高东怀,宁玉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20-23.

[4]刘洪宇.解构工作,重构学习,构建互联网空间课程资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4.

[5]谢泉峰.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平台空间群组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