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

货币需求论文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需求;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一、中国货币数量的主要特征

(一)货币增长率

近30年我国广义货币量(M2)和狭义货币量(M1)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见下图)。1979年以来,M1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间跨度达31.6%,M2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也有25%。特别是1998年以前,波动十分剧烈,1999年以来波幅缩小。另外,多年来,M1和M2增长速度较快。1978-2007年间M1年均增速19.1%,M2年均增速22.4%,两者年度增长率最高时接近40%。从国际比较看(见表1),我国货币增长率偏高。

(二)货币流动性

M1与M2的比率是衡量货币流动性强弱的基本指标。从总体上看,我国货币流动性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0.82下降到1995年以来的不到0.4。货币流动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之前持续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增长的活力得以释放,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促使货币需求快速上升。其次,从1990年两大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到1995年,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证券市场很不发达的状态下,居民可投资的金融资产数量很少,因此增加的收入中很大部分只能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造成M2增长速度快于M1(见下图)。

近年来我国货币流动性(M1/M2)变化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见表2)显示,我国是在货币流动性偏高的国家行列中。对此的一种解释是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导致货币与准货币之间兑换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居民倾向于持有较多货币。

(三)货币化指标

M2与GDP的比率也被称为经济的货币化率,它在我国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在麦金农提出以M2/GDP这一指标衡量一国尤其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货币增长水平时指出,这一比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逐步提高的,但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货币化程度不会持续提高,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个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他认为这个区间的上限在1~1.2之间。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率在1998年超过1.2,其后继续上升,到2003年后才基本稳定在1.6左右的水平。这种现象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货币量变化的特殊性。对此的理论研究较多,比较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制度因素。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投资品通过政府调拨方式进行,消费品也更多表现为实物补贴,使用货币的交易行为较少。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使交易和支付的方式发生转变,货币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大。此外,转轨过程中还存在由计划控制造成的抑制性投机需求逐步释放、由计划体制软约束造成的过度资金需求出现膨胀等情况,这些问题共同促使货币需求超经济增长,形成货币化指标快速上升的状况。

二、中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财富与收入因素

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收入,是约束货币持有量的上限,同时也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弗里德曼强调包括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在内的总财富与财富构成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现实中,总财富规模和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相对比例,在度量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以国民收入作为货币需求函数中体现财富与收入因素的变量成为货币需求研究特别是相关实证研究的普遍做法。

(二)影响持币成本的因素

1、利率。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尽管存在市场化的债券市场利率,但由于债券市场的相对规模小,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都还不够合理,难以体现持有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状况。因此,不宜作为衡量持币机会成本的变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是目前在我国广泛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变量,但尚未市场化,与金融资产预期收益的联系不紧密,明显不同于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中使用的利率概念。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际上是居民持有货币的一种预期收益,但存款利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细化,如利率期限结构变化、利息税的影响、通胀率上升形成负利率等,都应视为存款利率对货币需求实际作用的调整因素。

2、预期通货膨胀率。由于持有物质财富也是持有货币的一种替代方式,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而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保持不变。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可视为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持有货币的一种机会成本。一些学者认为,只要不发生超级通货膨胀,名义利率的调整就能够反映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因此,在货币需求函数中,仅以名义利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就足够了。但这种观点同样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发达,利率完全市场化,因而名义利率对市场反应灵敏、调整速度快。对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不能完全依据市场状况调整的现状来说,预期通货膨胀率还是可能作为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而对货币需求产生独立的影响。

3、风险资产价格与风险偏好。弗里德曼(1988)关于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需求影响机制的经典研究指出了四种不同途径和机制:一是替代效应。股票市场价格上涨表明持有股票的收益增加,从而吸引人们将持有的货币转换为股票,降低货币需求,这种效应主要影响包括储蓄存款在内的广义货币需求。二是财富效应。股票价格上涨意味着名义财富增加,这将导致消费需求上升,货币的交易需求随之上升。三是资产组合效应。股票价格上涨使资产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比例增大,在风险偏好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将调整资产组合以恢复原有的风险水平,调整方式就是增加短期债券、货币等无风险资产的持有,因此引起货币需求上升。四是交易效应。股票价格上涨往往伴随着股票市场交易量的增加,这将产生相应的货币需求来满足或完成这些交易。从四种效应形成的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看,替代效应使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反向变动,其余三种效应则使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同向变动。综合四种效应的总影响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风险偏好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需求。当人们的风险偏好上升,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减少。但风险偏好这一指标在计量方面有较大的难度。

关于我国货币需求中代表风险资产价格的变量选择,要考虑不同风险资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与代表性。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债券市场利率对风险资产收益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同,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程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也落后于股票市场。公众在债券二级市场的参与程度低,债券市场更多地担当了货币政策操作(央行的回购和现券交易)平台,而没有成为经济主体进行货币与风险资产转换的主要场所。随着近年来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已日益成为经济主体持币的重要替代资产之一,股票指数的变化体现了持有货币的一种机会成本。

(三)制度因素

对“迷失货币”现象的研究,导出了我国货币需求受制度因素影响显著的观点。一系列制度因素来源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乡镇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价格双轨制的实行与取消、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等等。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货币化。易纲(1996)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至少通过以下五个渠道导致货币化,进而形成“迷失货币”:通过增加居民和企业的交易需求;通过在农村引入生产责任制,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进入了市场;通过改革中出现的大量乡镇企业;通过迅速发展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通过迅速增长的自由市场。对制度因素影响中国货币需求的研究很多,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与多个变量相联系,引入多个变量的做法可能更精确,但在实证分析中,从保障自由度的角度考虑,适当简化也是可以接受的。本文认为,经济货币化指标可作为制度变量的代表。

三、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方法选择

1、变量选择。将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建立模型。根据前文的分析,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存款利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货币化率(M2/GDP)和上证A股指数五个解释变量。其中,GDP为财富/收入变量,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示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上证A股指数共同构成持有货币的成本因素,M2/GDP为制度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中,出于保障自由度、指标可获得性与连续性等方面的考虑,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包括:第一,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利率代表性变量。总体看,存款期限越短、利率水平越低的期限结构状况在我国基本没有变化,但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具体比例在这里被简化掉了。第二,以上证A股指数作为风险资产价格代表性变量。这主要是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但需明确纳入函数的上证A股指数,实际上涵盖了其他一些公众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第三,以MJGDP为制度因素代表性变量。这里参考了易行健(2007)通过计量分析得到的M2/GDP指标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结论。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我们选择1992~2006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持币成本变量,在模型中应使用预期值,但考虑到预期调整的期间相对于年度来说较短,我们认为假定预期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是可以接受的。二是存款利率存在年度内一次或多次调整的情况,因此我们使用年初和年末利率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当年的利率值。

2、模型设定。模型设定如下:md1=c+β1y+β2r+β3p+β4SI+β5I+u1………………(1)

md2=c+β1y+β2r+β3p+β4SI+β5I+u2

……………………………………………(2)

其中,mβd1、mβd2、y分别表示实际狭义货币需求、实际广义货币需求、实际GDP的自然对数;r为一年期存款利率;p为通胀率(RPI)、sI为上证A股指数、I为制度变量(M2/GDP)。

3、分析方法选择。出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方法。

(二)主要结论

根据估计结果,两个协整方程表示如下:

md1=1.678+0.836y-0.1r+0.016p-0.175×10-3SI……………………………(1)

md2=-1.158+1.052y+0.001p+0.223×10-4SI+0.655I

…………………………(2)

从协整方程估计结果中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来看,Md2的收入弹性为1.052,与西方的典型结果接近;而Md1的收入弹性较小,为0.836。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住房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居民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上升,交易需求上升缓慢;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投机性货币需求也有所增大,而居民倾向于以储蓄存款的形式保有预防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因此,收入的增加使Md2几乎等速增加,Md1对应的增速却相对缓慢。在两个协整方程的估计结果中,通货膨胀指标都是显著的,这表明通货膨胀指标显著影响我国货币需求,且对狭义货币需求影响的程度更大。

上证A股指数是风险资产价格的代表性指标,这一变量在协整方程估计结果中显著,表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包括股票在内的风险资产已成为经济主体持有财产的重要形式,因此,显著影响货币需求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上证A股指数在两个协整方程中的符号相反。对此,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狭义货币Md1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主要是用于满易需求和短期内的预防需求,而广义货币Md2除包括狭义货币外,还包含准货币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以及证券交易保证金等内容,这些部分主要是用于满足投机需求,且证券交易保证金直接与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效应相关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d1与风险资产价格反向变动,也就是说,弗里德曼分析的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四种效益中,替代效益的力量较强,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使经济主体压缩了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Md2与风险资产价格同向变动,则意味着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较大程度上体现在广义货币的需求上。

从2006年我国M1增速快速上升、当年末超过M2增速的情况看,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变化与股票市场价格快速上升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实证研究结论与经济实际运行中的这种表现相反,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证模型的简化处理。在模型设置中,我们从长期可计量且数据连续性好等方面考虑,选择了上证A股指数作为风险资产价格因素的代表性变量,对难以计量的风险偏好则没有纳入模型。因此,风险偏好因素还包括近几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变化等因素,都计入了随机项u,成为扰动因素。2006年长期均衡Md1明显低于实际M1,也印证了某些未纳入模型的因素及短期因素造成了实际值对均衡值显著的向上偏离。M2实际量与长期均衡需求量的吻合程度要好于狭义货币。2006年,M2出现了相对较大的向下偏离均衡需求量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偏紧的货币政策在控制广义货币供应增长方面起到一些作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Md1、Md2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716、-0.773,这意味着,如果在t-1期Md1、Md2偏离均衡水平1%,在t期将分别向均衡水平调整0.716%、0.773%。可以说,货币需求在短期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四、政策建议

(一)关注货币需求变化长期趋势,提高货币政策预见性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为尽可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十分重要。对货币需求变化长期趋势的研究,有利于及早观察到货币数量的短期异动,判断异动可能对未来货币形势产生的影响,进而有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期冲击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由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使利率难以成为货币调控的有效工具。在实证分析中,广义货币需求模型中的利率变量不显著,而通货膨胀率、资产价格等因素却对广义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这与中央银行直接调节下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缺乏弹性和与市场供求联系不紧密有很大关系。为增进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求的有效性,应加快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使利率真正发挥货币供求的价格调节指标的作用。

(三)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操作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印证了我们对风险资产价格影响货币需求的判断,且风险资产价格对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不相同。目前,货币供应量仍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近年来频繁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也都是指向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工具。但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物价等因素的影响,对货币供应量的考察应结合实际,考虑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对货币形势作出判断,采取合理的调控政策手段。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2篇

一、征收铸币税,应对内需不足

我国在经历了1993-1994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经济开始逐渐降温,1996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0%,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但不久就陷入了供过于求、通货紧缩的怪圈。从1997年10月至今,除在2000年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物价持平或略有上升外,其他时间始终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而难以摆脱。从1998年开始,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内需仍然不足,低物价、低就业和经济的低效率始终困扰着我国的经济。

从国民收入流程图中可以看到,在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漏出与注入。注入是使经济扩张的力量,它使流程中的总需求增加,并使国民收入扩张,经济得以增长;漏出是使经济收缩的力量,它使流程中的商品需求量趋于减少。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即使在我国的每一个财政结算年度都能使漏出与注人相等,按照宏观经济理论,也只能使一国经济不出现经济衰退,而不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力。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快地增长,必须进行强大的资金注入。只有当注入大于漏出时,经济才会产生大于零的增长。这一思想可以表示如下:

总需求>总供给(1)

总需求=C+Ip+G+Ig+(X-M)(2)

总供给=YD+T(3)

式中:C代表消费,Ip代表民间投资,G代表政府日常支出,Ig代表政府的公共投资,(X-M)代表净出口,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T代表政府的纯税收。由于可支配收入可以表示为消费与储蓄之和,则:

YD=C+S(4)

将(2)、(3)和(4)式代入(1)式,可得:

(G+Ig-T)+(Ip-S)十(X-M)>0(5)

(5)式左边第一项代表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第二项代表民间收支状况,第三项代表本国国际收支状况。自1997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表现良好,每年均为顺差,即(X-M)>0.政府的财政预算则每年均为逆差,有(G+Ig-T)>0.对比(5)式,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第二项所代表的民间投资小于民间储蓄所形成的民间资金的盈余,正是这部分的资金盈余,对经济产生了漏出。近几年来,我国库存商品及闲置物品的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其总量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社会消费总额的80%(杨殿宗,在2002年4月5日的《中国信息报》上刊文)。企业产能大量过剩,设备与资金的闲置现象十分严重,在民间投资缺乏机会的条件下,期望短期内民间投资的大量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弥补民间投资的负向缺口,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向民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为建设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工程筹集资金,为低迷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债负担日益加重,在2002年我国编制的预算中,赤字数额3098亿元,占GDP的3%左右。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国债余额是187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左右(郝中华,2002.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能谈出,政府的财政赤字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减轻国债负担,化解当前日益突出的矛盾,本文提出通过征收铸币税,运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法,使政府能够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债务负担,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二、货币供给与铸币税

所谓铸币税,是指政府由于其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获得的收人。印制货币所需花费的成本极低,而所印出的钞票本身具有购买力,政府可以用它来换取商品与服务。铸币税的征收可以通过一国货币需求的增加来实现。当一国实际货币需求增加时,通过增发货币进入流通,给政府提供某些免费的资源,这种购买力的收益,就是铸币税的含义。在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获得铸币税。

其一,在通货膨胀率为零的条件下,国际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使货币的周转速度不断下降,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增加,使民间部门向中央银行出售外国资产以换取本国货币,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印制钞票换取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获取铸币税。

其二,执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货膨胀时,随着国外价格的上升,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导出国内价格也将会上升,名义货币余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就会产生,中央银行通过适量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随着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收取了铸币税,并不减少任何储备(萨克斯,1997)。

其三,当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引起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同步增长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社会对实际货币的增长需求而不出现超额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取得铸币税,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其四,国内商品供给过剩且存在失业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如果央行所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政府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时,就不会出现货币的超额供给,政府也可以由此而获得铸币税。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把征收铸币税作为一项财政收入,但不同的国家征收铸币税的数量各不相同。在1975-1985年的十年间,美国每年所征收的铸币税占GDP的比重为1.17%,英国为1.91%,法国为2.73%左右(萨克斯,1997)。

当政府部门入不敷出时,通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偿付赤字:一是向公众借债;二是消耗外汇储备;三是印制钞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铸币税对一国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铸币税进行合理的征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提高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能有效地克服困生产过剩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有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另一方面,对铸币税这一工具如果运用不当,超量征收,则会因货币的超量发行而造成经济中需求过旺,引发严重的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国家有20世纪80年代的玻利维亚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在社会需求不足的紧缩时期,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增加内需,也可以用作中央银行扩张货币的一种工具。与已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铸币税既不仅仅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也不完全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紧缩时期征收铸币税,其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过程。

三、我国征收铸币税的基本思路

(一)征收铸币税的可能性

征收铸币税是否能获得成功,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与资源的利用状态,也取决于一国货币信用程度和汇率制度。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再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所征收的不是铸币税,而是通货膨胀税,其结果只会将经济引向灾难。如果一国货币缺少信用,且实行固定汇率制,当央行增发货币时,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量供给会导致外汇储备的等额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实际上没有征收到铸币税,而是用外汇的损失换取了等额货币的超量发行。由此看来,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是在保持物价稳定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发货币获得某种购买力而又不使社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设备与资源闲置等现象,各项经济指标在低位徘徊,国际与国内利率已经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物价指数自1997年10月以来不断下降,屡创新低,这些表明在我国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符合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向经济中注入新的带有特定需求的货币增量,用这笔钱可以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征收铸币税的政策选择

以往各国在征收铸币税时,其目的各不相同,有些政府只是被动地征收铸币税,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实际货币余额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客观上要求央行增发货币,以满足公众对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额需求,政府在增发货币的过程中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征收了铸币税。另有一些政府则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发货币,在这方面较为极端的例子是政府长期以来欠下了巨额赤字,他们已经为此耗光了外汇,大量无休止地向民间发行国债的行动已经使政府的信用扫地,再也无法据此而获得收人,靠增发货币获取收入以弥补赤字就成为这些政府的唯一选择。当然,也有些政府增发货币主要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有时甚至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而不惜牺牲国内的某些经济利益。

本文提出征收铸币税,是针对当前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的特定经济形势而提出的,其基本点是将征收铸币税作为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由央行以支票形式将等额存款拨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保证的资金。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购买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减轻过剩物资的供给压力,其本身就是扩大内需的良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央行获得了国债,政府则获得了等额的国债建设资金。由于此时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刚好可以吸收这些过剩资源,增加就业机会,而不会引起价格上升。央行增发的这部分货币,是以广义货币M2的形式进入流通的。由于广义货币M2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大于1的比例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少量的基础货币,增加现实经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有效需求,使铸币税的征收落到实处。

在提出此观点时,本文特别强调征收铸币税的目的在于启动低迷的宏观经济,缓解目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内需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收入结构和就业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国民经济弱势运行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财政赤字是因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启动宏观经济而生,只要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转强,财政赤字就会自动下降,这时征收铸币税的历史使命也就会自然终结了。

(三)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性

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使我国实现短期经济目标。

1.征收铸币税,可以使财政赤字货币化,降低还本付息的债务负担。与向民间发债的形式不同,这次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是直接卖给中央银行的。作为一种交换,政府获得了由中央银行下拨到商业银行的资金。这时由央行持有国债所应获得的利息仍可作为一种收益交还国库,不会加重国债负担。这样可以弥补财政赤字,改善财政收支。

2.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征收铸币税,可以在不出现超额货币供给的前提条件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通过公共工程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这对于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和提升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提高就业水平。征收铸币税,可以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中产能过剩的供给矛盾,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扭转价格下跌的被动局面,使企业真正走出低物价和低效益的经营怪圈,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与民间投资,提高就业水平。

4.征收铸币税,可以使央行增持政府债券。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和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权。2002年4月公布的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这两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2.11%和41.49%,而对政府的债权(含国债)一项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6%。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债券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66.6%,托管日本政府债券所占比重为5.7%,所借政府债券现金抵押所占比重为6.5%,三者合计共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8.8%,而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4.6%(张贵乐,吴军,1999)。由此看来,我国央行所持有的国债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征收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增加央行所持有的国债总额,使央行资产的持有比重趋于合理,为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收回货币的操作提供足够的筹码,从而可以提高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四)征收铸币税的主要思想障碍

为调节宏观经济而有目的地征收铸币税,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尚属首次,许多人可能会对此产生顾虑。

1.征收铸币税,会引发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可能对当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降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已经远离我们而去,防止通货紧缩,增加有效需求才是当前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要抓好的主要矛盾。如果征收铸币税会引起物价上升,这正好说明这种工具对治理通货紧缩有着特殊的功效,是我们攻克内需不足的有力武器。由于征收铸币税的目的是为了启动低迷的经济,物价上升正好说明经济已经启动,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征收铸币税的政策就可以谈出了。笔者要大声疾呼:在我们面临通货紧缩威胁的时候,大谈什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之类的口号,对解决经济中已经存在着的内需不足与大量失业来说是无益的。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要解决当前经济中已经出现的主要矛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如果真的出现了物价上升的趋势,央行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随时抛出手中持有的国债,收回基础货币,以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需求函数制度变量协整分析向量误差调整

货币需求函数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焦点,从费雪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古典学派,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托宾-鲍莫尔的存货模型,直至弗里德曼和梅尔茨的货币主义学派,投身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不计其数,所获得的成果也是相当可观。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建立也是政府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人们研究宏观经济形势的起点。进一步讲,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1.理论和研究方法回顾

1.1国内理论的回顾

由于国外的货币需求理论汗牛充栋,各类文献都有涉及,故本文不给予回顾,而是主要着眼于国内理论的新近发展。从国内的有关文献看,近年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大多是在国外经典理论上的修补,部分学者看到国外发达市场上发展出来的货币需求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货币现象,从而引入了制度变量。易纲(1991)提出旨在突出经济货币化因素的货币需求函数,他认为,中国转轨经济中货币化因素促使了超额货币需求的产生。根据其模型的推断,随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货币化指数的影响程度必然会逐步缩小,货币化进程对超额货币需求的吸收能力也将逐渐变小。秦朵(1997)经过实证分析发现,用一般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我国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过于简单,仅仅构成Goldfeld和Sichel(1990)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例,她对通用货币需求模型进行扩展时考虑了与中国经济制度有关的三方面因素:一是由计划控制造成的抑制性投资需求,二是计划体制软约束造成的过度资金需求,三是市场化改革引起的对货币的超常需求。李成(2002)在对易纲、秦朵、张杰等人的理论进行研究之后认为,中国在不同改革阶段,货币需求函数中包含的主要因素不相同,处在制度转轨期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需要做出不断修正和扩展,才能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加以解释。改革初期货币化进程是促成货币超额需求的主要因素,90代国家控制能力又成了促使货币供应量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90年代末期迄今则需要新货币需求函数的出现。

另外,在选取制度变量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有:郭浩(1999)从金融资产积累角度考察了货币需求。李恒光(2000)对美国和亚洲九国的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货币定义,而且也使货币需求动机和货币需求目标变量发生变化。谢富胜(2000)和焦瑾璞(2002)对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货币需求函数之间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王平权(2002)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研究了人口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王松奇(2003)通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内涵的重新解释,理论上解释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货币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1.2国外研究方法的回顾

90年代以来,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大多采用动态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考察货币需求与相关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LastrapesandSelgin(1994)运用向量自回归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短期持有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对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反应;Darrat(1996)利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做出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长期和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值得注意的是他引入了外汇作为其中的一个因变量,以代替该国的国内资本市场收益。

H.Fujiki(1998)利用季节调整合成数据(paneldata)的方法,估计了日本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检验结果是强有效的。MichaelFunke(2001)利用1980~1998年间的季度数据考察了欧元区的货币需求长期有效性和短期有效性之间的联系。JunNagayasu(2003)通过对货币需求模型的稳定性检验,发现标准货币需求模型无法解释1992年以来(即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经济衰退现象。

1.3国内研究方法的回顾

我国目前对货币需求函数建模的方法与西方国家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黄先开和邓述慧(2000)利用1980~1996的季度数据给出了Johansen检验结果,得到两个协整向量,分别对应货币市场和和商品市场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然后建立了误差调整模型。陆金海和陈浪南(2000)运用了协整分析和误差调整(ECM)分析方法,考察了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同样存在长期均衡,货币需求量受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呈显著水平。汪红驹(2002)根据误差修正(ECM)模型估计了中国1979~2000年的货币需求函数,结果表明M1和M2的实际金额与实际GDP和一年期存款利率之间存在同积关系,说明长期的货币需求与实际GDP以及利率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2.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在对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回顾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那些参考国外的经典理论并用较为现代的计量方法建立的模型,尽管在统计意义上看是成功的,但他们建模时大多忽略了制度变量,这些制度变量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货币需求;而那些对制度因素感兴趣的学者往往无法测度出制度变量或者建模技术过于陈旧,难以给出较严格的货币需求函数。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利用1998~2002年的月度数据,选取了能够代表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信贷活动规模两个方面的制度变量,通过Johansen检验,试图找出长期稳定关系,并得出经过向量误差调整(VEC)的货币需求函数。本文的贡献就在于对若干制度变量的选取和测度,使得模型更具备对中国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本文之所以只选取代表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信贷活动规模两方面的制度变量,是因为我们在选取制度变量时,主要考虑到目前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比如经济结构转型,这是贯穿于中国经济现象的长期命题,不可忽略;而企业信贷活动扩张恰好是当前中国市场的一个特殊现象,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分额不断下降,但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银行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对国有企业仍然有着体制性的“软预算”机制。正是这些现象,它们对货币需求影响程度有多大,把它们引入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中是否合理,就成了本文要考察的问题了。影响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复杂而且广泛,除了以往经典理论里出现的解释变量外,要想对货币需求函数精确建模,还需要现在和后来的学者们不断挖掘尚未发现的解释变量。

以下是对本文建模所包含的变量以及数据的说明:

2.1因变量:

实际狭义货币MR=M1/P:中国人民银行将M1定义为现金+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我们采用M1作货币指标,而不采取M0和M2;原因在于:一、M0已经无法反映实际货币需求;二、M2包含的货币存量部分与国民生产总值这类代表社会总收入的流量指标不相匹配,通常,存量与流量之比例总是时变的,但这并不反映理论隐含的规律性。另外,我国的M2统计口径在不同年份有较多差异,从数据的可采取程度来看,也不倾向于采取M2。这里的P我们取较常用的消费价格指数。

2.2规模变量:

实际消费品零售额YR=Y/P:一般代替财富的规模变量可选用GDP,GNP,国民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货币收入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取了消费品零售额,在实际操作中是反映国民永久性收入的一个比较好的变量。

2.3机会变量:

2.3.1实际利率RR:等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减去通货膨胀率INF

2.3.2静态预期通货膨胀率INF:即INF=P(-1)。

2.3.3实际证券市场市价总值VALUE: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里,债券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是货币持有的机会成本,但由于我国的债券市场较晚开展,而且交易量较小,其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另外,债券收益率数据在中国是相当难采集的;而股票市场的收益率由市价总值来度量,是以往的文献里较多出现的测度指标,更值得注意的是证券市场总量的急剧扩容有可能是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2.4制度变量:

2.4.1国有工业产值比重RATIO:

即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是反映我国经济结构转轨过程的常用变量,把它归入制度变量,目的在于考察市场化程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对于为什么选取这个指标,秦朵(1997)给出了论证,我们这里直接采用。

2.4.2企业信贷活动规模CREDIT:

谷京萍(2001)曾重点阐述了企业信贷需求过度扩张的成因,她认为企业信贷需求过度扩张在于国有企业的微观机制的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改革的滞后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企业的投资饥渴与个人收入的超分配,企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来维持正常的生产以及过度的投资需求和收入分配需求,而银行信贷约束的软化使企业过度扩张的信贷需求得以实现。她由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构造一个新的指标衡量企业信贷需求扩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这涉及到各个企业混乱的微观财务状况,统计意义并不明显。1998年,构成我国金融资产总量中,对银行债权仍占78.4%,构成金融资产总量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银行存款贷款;而银行的资金运用中,信贷资金占到了70.4%。企业在贷款取得后一部分存在企业活期帐户和少量现金持有以待扩大投资,另一部分一般是弥补亏损,我们要测度的是这部分企业信贷占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变化程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所以大致上取CREDIT=【(金融机构存款-居民储蓄)+企业亏损额】÷金融机构贷款。

2.5随机因素:

随机变量u,包含其他制度变量以及数据观测误差等等,除本文选取的两个制度变量外,其他的变量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挖掘。

相应的,以上变量取对数形式后,分别为LMR=LOG(MR),LYR=LOG(YR),LRR=LOG(RR),LINF=LOG(INF),LVALUE=LOG(VALUE),LRATIO=LOG(RATIO),LCREDIT=LOG(CREDIT);上述变量都经过了从名义变量到实际变量的转换,且不考虑对上述变量进行季节调整。

从而函数表达式为:

LMR=F(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u);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等,数据从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60个样本,这次考虑只是做1998年至2002年的函数形式,原因在于:一、以往的文献证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1994年以后的货币化程度可以在模型中忽略掉,这样做可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谢富胜2000);二、满足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三季度起定期公布季度数据,而月度数据在1998年以后比较容易计算和获得。三、我们认为5年符合中国5年发展计划的宏观调控周期,可视为中长期时间跨度,在这个期间内,制度变量是不可忽略的。

3.计量方法与实证分析

3.1计量方法:

由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容易出现伪回归(SpuriousRegression)现象。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所有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整形阶数。本文采用增广的Dickey-Fuller检验(ADF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

对于1阶差分稳定的时间序列变量,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可以确定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关于协整检验研究已经发展成了两种主要的方法:一是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回归残差的ADF检验;二是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Johansen极大似然法可以精确地检验出协整向量的数目r,因此我们采用Johansen方法。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误差修正(VEC:VectorErrorCorrection)模型对函数进行估计。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不同于误差向量调整模型(ECM),是因为它对诸变量施加了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VEC模型只能用于有协整关系的序列建模。

3.2中国的实证:

我们利用计量软件SPSS10.0对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对LMR=F(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u)建模。

3.2.1ADF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长期的协整分析之前,必须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考察它们是否具备同阶整形的条件,这也是进入协整分析的前提。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c,t,n)临界值(5%)

LCREDIT-2.314544(c,t,3)-3.4904

LCREDIT-5.620754(c,o,1)-2.9127

LMR-3.068633(c,t,3)-3.4904

LMR-7.944472(c,0,1)-2.9127

LYR-4.586632(c,t,3)-3.4904

LYR-4.920526(c,0,1)-2.9127

LRR-2.580948(c,0,3)-2.9137

LRR-7.757722(c,0,1)-2.9127

LINF-3.187362(c,0,3)-2.9137

LINF-5.890185(c,0,1)-2.9127

LVALUE-0.879052(c,t,3)-3.4904

LVALUE-4.635321(c,0,1)-2.9127

LRATIO-0.366660(c,0,3)-2.9137

LRATIO-7.611158(c,0,1)-2.9127

注:检验形式(C,T,N)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表中所列临界值为5%置信水平下的ADF检验Mackinnon统计值。

我们可以看到在95%的置信区间里,上述7个变量全部是1阶整形;可以进入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3.2.2Johansen检验:

通过Johansen检验发现,第五个似然比统计量大于99%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第五个原假设被拒绝,即至少有4个协整关系。我们关心有一般经济意义的协整关系式,故取经过标准化的协整系数表,如下:

表2Johansen检验结果

EigenvalueLikelihoodRatio5%CriticalValue1%CriticalValueHypothesizedNo.ofCE(s)

0.756385221.3992124.24133.57None**

0.529316140.905794.15103.18Atmost1**

0.45029497.9522568.5276.07Atmost2**

0.42446163.8450647.2154.46Atmost3**

0.34331132.3555329.6835.65Atmost4*

0.1279038.38445215.4120.04Atmost5

0.0101890.5837653.766.65Atmost6

注:*(**)表示在5%(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表3标准化协整系数

LMRLYRLRRLINFLVALUELRATIOLCREDITC

1.0000001.168161

(0.36872)0.301516

(0.06185)3.514679

(0.83901)0.109613

(0.10296)2.413601

(0.39713)-2.832221

(0.57258)-37.75279

写成数学表达式:

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该方程式反映了序列间的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另外,令

VECM=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对序列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已经是平稳序列,并且在0附近上下波动,验证了协整关系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是,VECM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核心部分。

从协整关系看,

1、实际消费品零售额的系数为1.168161,接近于国际上的检验结果,即实际消费品零售额每变化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变化1.168161个百分点;一般而言,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收入大于1,说明经济中的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模型中的弹性系数并未偏离太多,可以大致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这与以往学者们的结论一致。

2、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利率每变动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变化0.3个点。但要注意到,中国利率尚为市场化,利率的变动并真正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均衡,人们在持有货币时并未十分考虑利率因素,认为中央政府一旦将利率提高就意味着要紧缩经济,反而持币观望。

3、通货膨胀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且弹性系数相当大,将近3.5。我们知道,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使经济走出通货紧缩,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宏观经济状况,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

4、股票市值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说明投资者更愿意在股市上冒险赚钱,而不是分散风险。但0.1的弹性系数并不是太大,我们尚无法推断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孰大孰小。

5、市场化程度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且系数相当高2.4,这也表明了市场化程度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影响相当大,中国经济转轨的制度因素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应该忽略,这也是学者们在从事货币需求理论研究时不能绕开的问题之一。随着国有经济比重的逐渐减小,实际货币需求量将大幅的减少。

6、企业信贷扩张与货币需求量呈相关系数相当高,接近于市场化程度弹性,这与我们对企业信贷扩张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的估计相符合的。这反映了近5年里,现行体制内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冲动”仍然存在,随之而来的政府对国企资金的“软预算”和对银行的特殊“安全”准则继续存在。国企改革和银行改革任重道远。

3.2.3向量误差调整模型:

最后在协整关系的约束条件下,建立货币需求函数的向量误差调整模型,观察在长期均衡中的短期波动。采用Hendry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去掉检验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向量误差调整模型。

D(LMR)=-0.4710102847×D(LMR(-1))-0.4330927203*D(LMR(-2))+0.1503427887×D(LYR(-1))-0.8126287334×D(LINF(-1))+0.053675543×D(LVALUE(-1))+0.05528580046×D(LVALUE(-2))+0.1052109636×D(LRATIO(-1))+0.1682600795×D(LRATIO(-2))-0.3706352754×D(LCREDIT(-1))+0.02635528142-0.153780584×VECM

其中,VECM=LMR+1.168161LYR+0.301516LRR+3.514679LINF+0.109613LVALUE+2.413601LRATIO-2.832221LCREDIT-37.75279

从拟合度、AIC和SC等统计量上看(如附录之表4所示),模型是成功的。

从结果上看,长期系数是-0.154,修正幅度并不太大,而短期冲击值得关注,这说明在研究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时既要看中长期的稳定,也不能忽视短期内的波动。我们发现:

1、短期的滞后一期的收入弹性继续存在,且影响较大,即短期内实际消费品零售额波动1个百分点,货币需求量正向波动0.47个百分点。

2、模型中忽略掉利率变量,这与中国的利率非市场化有关,因为中国政府可以坚持2~3年利率不动,短期内利率期限结构曲线是条直线。:

3、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因变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弹性较大,这既符合传统理论,也较好的解释了居民更愿意采用通胀率而不是利率来预期未来。

4、证券市场短期对人们的持币量影响很小,说明投资者短期内对中国证券市场不信任,容易用脚投票,短期内中国的股票市场投机性很强。

5、滞后一期和两期的市场化以及滞后一期的企业信贷扩张,它们在理论上是假设短期内不变,但我们还是将它们引入了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影响不大,这也与理论假设相符合。

4.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结果表明研究中国货币需求函数时既要看中长期的稳定,也不能忽视短期内的波动。我们发现,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证券市价总值和国有工业产值比重及企业信贷活动规模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在短期内利率、证券市值波动以及制度变量等一些解释变量不会对实际货币需求产生大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利率市场化必须加快,中国经济转轨的制度因素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应该忽略,以及现行体制内政府对国企资金的“软预算”的现象继续存在。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建模是个复杂而又必要的工作,特别是对制度变量的挖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郭浩,1999,“从金融资产积累角度对货币需求的考察”,《城市金融论坛》,第5期,P16-22.

【2】谷京萍,2001,“企业信贷需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易纲教授.

【3】黄先开、邓述慧,2000,“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共同均衡下的货币需求建模与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5期,P46-53.

【4】焦瑾璞,2002,“股价变动对货币供求影响增大---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课题组.

【5】李成、赵鹏,2002,“货币需求实证分析和区域货币政策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P27-33.

【6】李恒光,2000,“金融创新和货币需求函数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第4期,P5-12.

【7】陆金海、陈浪南,2000,“中国货币需求函数长期均衡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63-68.

【8】秦朵,1997,“改革以来的货币需求关系”,《经济研究》,第10期,P16-25.

【9】汪红驹,2002,“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世界经济》,第5期,P55-61.

【10】王平权,2002,“人口和货币需求论”,《人口与经济》,第5期,P59-63.

【11】王松奇,2003,“中国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西南金融》,第4期,P9-13.

【12】谢富胜、戴春平,2001,“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第1期,P24-29.

【13】易纲,1996,“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第12期,P21-26.

【14】Ali-F.DarratandSulimanMOsman,1994,VolatilityofMoneyGrowthandtheU.S.VelocityPuzzle:SomefurtherResults,JournalofBusiness,May.

【15】EngelRF,HendryDF,andRichardJF.,1983,Exogeneity.Econometrica51,277-304.

【16】EngleRFandGrangerCWJ.,1987,Co-integrationandError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Testing,Econometrica55,251-276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函数;实证分析;稳定性检验

[作者简介]李冠军,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教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34―04

货币需求问题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特别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介目标,货币需求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需求所涉及的变量与我国货币政策采用什么变量作为观测指标体系息息相关。本文采用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看我国货币需求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看我国货币需求是否稳定。

一、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

通过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以下:

1.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讲,GDP值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而且它对各层次的货币需求是同方向的。

2.利率(R)。虽然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在进行。1996~2005年,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加紧进行,随着经营机制的转变,利率的变动必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目前,中国非国有经济部门在GDP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率均已超过50%,这些部门的投资决策对利率调整的反映是敏感的。另外,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储蓄不再是居民投资的唯一方式,在决定资金投向时,会更多地对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因此,利率的变化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一般来讲,利率的变化同货币需求是反向的。

3.股市总市值(SV)。一般来讲,股市市值增加,对货币需求增大。不过股市市值的高低对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值增加,对货币M1的影响大于对货币M2的影响,因为M2中的储蓄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

4.预期通货膨胀(Pe)。在居民和企业都是理性的假定条件下,预期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应该是反方向变化的。

5.随机因素(U)。随机因素包括政策变化、金融创新活动等不易获得量化指标的因素及其他未考虑到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综上,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M1d:(GDP,R,SV,Pe,U)

(1)

M2d:(GDP,R,SV,Pe,U)

(2)

式中:Mid代表对货币M1的需求,M2d代表对货币M2的需求,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R代表利率,SV代表股市总市值,P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U代表随机因素。

二、关于数据的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1995年以后的中国货币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3季度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季度数据。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区间为1995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40个样本值。

1.由于得到的M1、M2和GDP数据是季度数据,为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censusX―11法对它们进行了季节调整。调整后的变量分别表示为M19a、M2sa和GDPsa。

2.利率选取的是一年期贷款利率,用R1表示。这是因为我国利率的制定一般是先确定一年期利率,然后,以它为基准再确定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而贷款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存款利率更为明显。

3.股市总市值(SV)是沪深两个股票交易市场的市值之和。计算方法为股市市值=∑发行股数X每股市价(市价采用的是期末值)。

4.预期通货膨胀采用静态预期形式,即Pe=п(t-1),其中п为通货膨胀率。原因有二:一是从理论上看,季度货币需求依赖于前一季度的实际通胀率;二是国内居民的储蓄行为也反映了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我国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GDP缩减指数。本文用RPI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这里令Pe:BPI(―1)。需要说明的是,Pe=BPI(―1)中的Pe不代表真正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只是代表反映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的一种指标的预期值。

5.以上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回归分析

假定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均衡的。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假设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按照(3)式,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利用Eviews4.0软件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区间是1995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T检验值):

1.关于回归结果的总体检验

从以上回归结果来看,各样本区间所得到的关于M1、M2的样本决定系数R2、D.W检验值和F检验值都不错,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也显著。为了避免“伪回归”,对(4)、(5)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4)、(5)式的残差都通过单位根检验。所以,(4)、(5)式不存在“伪回归”。

接着再对以上方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它们用累积和检验(CUSUM)与累积平方和检验(CUSUMSQ)进行参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1至图4所示。

根据参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狭义货币MI还是广义货币M2的需求模型在整个样本区间都是不稳定的。

2.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通过(4)、(5)式的回归系数,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GDP与各层次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当GDP增加时,居民和企业的财富增加,从而以银行储蓄形式来持有其财富的需求也会上升。货币M1和M2的这一弹性系数大于1,这可能是新一轮货币化进程造成的结果。根据易纲(1996年)的研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在其后许多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又开始进人新的高潮,货币化的情况再次出现也属正常。

第二,货币M1、M2的需求与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反向关系。这是加入WTO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一个表现。

第三,货币M1、M2的需求与股市市值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关系。从弹性系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股票市场对M1层次的货币需求大于对M2层次的货币需求。我们也发现这一弹性系数还比较小,并

且其波动是很明显的,这和我国实际情况是比较相符的。首先,我国股市规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规模还是相对较小,就SV/GDP这一比值来说,西方国家这一比值平均水平在90%以上,美国更高达150%左右。其次,我国股票市场中可流通的股票占其总股票数额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所以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目前肯定不会太大。另外,我国股票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市场操作不规范等情况都使得股市波动比较剧烈。

第四,预期通货膨胀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与理论不相符合,货币M1、M2的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水平成正向关系,但是与我国实际情况比较相符。我国在1998年以后出现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负值,而且商品和投资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货币需求减少,所以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的正向关系出现在我国是有它的现实背景的。这也证实了“在我国现实经济中已经出现了非一致性预期结构的特征”(夏斌,廖强,2001年)的论断。(4)、(5)式中还反映了一种情况,货币MI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大于货币M2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范从来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2000年)一书中认为通货紧缩所反映的货币量紧缩主要是现实流通货币量的紧缩,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与现实流通货币相近的是M1。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M1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大于货币M2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在我国应该是正常的。另外,笔者在对本文所用的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中还发现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从负向关系逐渐变为正向关系的,这种变化发生时段在1999~2000年。

四、回归分析的结论

通过对我国货币需求模型的回归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1.1995―2004年我国货币调控方式发生了变化,注重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我国各层次的货币需求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大。这一结果说明我国在这一阶段不存在流动性陷阱,既不存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的情况,也说明近年的货币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

2.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尽管其弹性值很低,但从股市的规模来看其相对影响并不是很小。另外,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波动性较大。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逐渐规范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弹性值在未来应该会呈上升态势。

3.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成正向变化,这种情况跟货币经济学理论中所讲的预期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呈反向变化不一致。我们注意到这种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呈增长趋势,公众的心理预期因素是中央银行在未来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4.我国的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我国的货币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近几年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我国的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在1995-2004年这个时段我们不能得到各层次货币的比较稳定的货币需求模型。另外,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推断,对能找到的用季度数据所做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文献中所用的货币需求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样本区间:1995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这些货币需求模型同样出现稳定性变差的情况,而且这些模型包括了回归模型、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和局部调整模型。

五、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的原因分析

1.中国自1995年以后,物价水平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下降,这降低了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2.中央银行在1996年以后9次变动利率,这必然使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

3.受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居民普遍对未来经济走势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出于预防性动机,增加储蓄。我们可以从利率不断下调而居民储蓄额却不断上升的这一事实看出。

4.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在这前后我国已经为适应WTO进行了很多的政策修订和各项改革活动。在这之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管制逐渐放松,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货币替代的趋势呈上升态势,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动态地发生变化。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和外生货币供给;均衡和非均衡;流量和存量

在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关于货币供给,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无论是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在他们的理论中,或者没有明确的货币供给理论,或者是对货币供给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即货币供给或者是内生的或者是外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关于货币问题旷日持久而又毫无结果的争论。从最根本上来讲,造成货币供给分析几乎被所有的学派或忽视或简单化的原因就是在货币市场所有的学派都坚持货币均衡的思想。在货币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基本思想都经历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观点,但是货币市场就是均衡思想。

一、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被当成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其本身除了能够影响绝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之外,对经济中的真实变量没有丝毫作用。货币数量说是他们关于货币的核心理论,简单的“费雪交易方程”或“现金余额方程”就能够满足建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厦的需要。尽管我们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中寻找不到关于货币供给理论的明确表述,但是如果认为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只有货币的需求而完全没有货币的供给的理论也是一种误解。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存在一个隐含的货币供给理论,这个理论是以它们的利率理论为支撑的。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的核心是“实物利率”,这种理论认为,决定利率的因素不是货币而是经济中的真实资本的供求状况。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理论是古典和新古典利率理论的集大成者。维克塞尔把利率区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如果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引起任对货币贷款的需求增加;反之,如果货币贷款的利率高于“自然利率”,人们就不会提出任何贷款申请。这种对货币的供给是以经济系统对货币的需求为基础的,即货币供给是由经济系统内在决定,这就是货币内生供给思想。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中,他也开创了货币研究的新时代。首先,凯恩斯批判了新古典的利率由真实经济因素决定而与货币供求无关的思想,提出了“货币利率”理论。其次,凯恩斯抛弃了“两分法”。但是,在对于货币的具体问题研究方面,凯恩斯走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

对于货币供给,凯恩斯在否定了新古典利率理论之后,维克塞尔积累过程就不会自动发生,因此,新古典的货币供给就不能成立,但是,凯恩斯对货币的供给过程却做了简单的处理,即假定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之外的因素,即主要是由货币当局或者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但其本身却不受经济的影响。这种无弹性的货币供给曲线确实给凯恩斯的分析带来了许多方便。显然,凯恩斯抛弃了新古典关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思想,尽管凯恩斯本人事前、事后(即《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作的前后)都明显表现出对货币外生思想的反对。而且,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只涉及货币供给的存量问题,而没有涉及流量问题。这一点,凯恩斯也和以流量供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古典理论存在差异。

对于货币的需求,凯恩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流动偏好理论,并具体将货币的需求划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影响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而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率。预防需求和交易需求,尤其是交易需求是“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的主要内容,可见,凯恩斯对新古典的货币需求不是否定而是修正。因此,人们通常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看成是现金余额说的延伸和发展,即在现金余额说的基础上加上了投资因素造成的货币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关于货币的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也是由利率决定,不过,凯恩斯的利率不是“自然利率”,而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货币利率”。利率与货币的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关系,因此,在利率——货币供求量的空间中,货币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货币供给则是一条垂直线。因此,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总能够与垂直的供给曲线相交,就是说,货币的需求总等于货币的供给。可见,尽管凯恩斯否定新古典货币理论的部分内容,但是货币市场均衡的思想还是被凯恩斯保留了下来,不同只是,凯恩斯是用“萨伊定律”取代了新古典的“萨伊逆定理”。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到凯恩斯批严厉批评的均衡思想,却在货币市场被凯恩斯不假思索地捡了起来。而且,凯恩斯的货币市场的均衡不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被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和供给本身总是相等的,没有任何调整的必要。既然货币市场总是均衡的且货币的供给又是由货币等价外生决定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研究货币的供给呢?

三、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遭到了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批判。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鲍莫尔修正了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和利率有关,其关系即为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惠伦则修正了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并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率有关,其关系即为著名的立方根公式;关于投资需求,则被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发展为“资产选择理论”。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视为一种资产形式,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风险和受益的比较。

关于货币供给,后凯恩斯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凯恩斯把货币供给外生化遭到了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的反对。在这一点上,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坚持回到新古典理论上去。早期的内生论者从货币乘数入手(外生论的核心假设就是和货币乘数是稳定的),对外生论提出批判。后期的内生论者则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提出货币供给主要是经济自身对货币的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又把货币供给作为流量来分析。

早期的内生性论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批评中,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开始复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的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思想一直在英国享有重要

地位;1959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了货币供给主要由银行贷款决定,提出了内生性供给的思想;罗宾逊、卡尔多、凯恩和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者明斯基提出并发展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适应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面对企业的信贷需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当商业银行因扩大贷款而出现储备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寻求准备,中央银行必须适应性的满足它们的需要,否则将引发金融危机,严重时会危及宏观经济的安全。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没有控制力,相反中央银行只能适应商业银行寻求准备。因为在适应主义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方程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利率弹性,所以莫尔将货币供给曲线表示为一条水平于货币供给横轴的直线,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又被称为水平主义。

结构主义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商业银行对储备金的需求的,而是可以拒绝商业银行寻求准备。但结构主义者同时认为,虽然中央银行拒绝了适应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扩大了商业银行储备的来源的范围。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同业拆借、金融创新等手段来解决自身的准备不足问题,流动性偏好观点的学者同意适应主义和结构主义关于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同时认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对其未来的流动性做出预测,特别是对家庭部门的流动性偏好做出预测,由此银行的流动性偏好和家庭部的流动性偏好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家庭部门的流动性偏好增加而倾向于持有银行最具流动性的负债(即存款增加),则计划消费会随之减少,而储备需求会增加,单个银行将面临储备枯竭的情况(Wray,1992)。总之流动性偏好的观点在承认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核心即在贷款创造存款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从存款到贷款过程的因果关系。

总之,无论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内部存在怎样的差别,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对信贷需求而创造的,货币供给的过程就是信贷发放的过程。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随信贷的发放而增加,随信贷的回笼而减少。

虽然,内生论的许多思想极富启发性,但是,和凯恩斯一样,货币供给仍然没有成为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的研究主要对象,究其原因,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只是抛弃了凯恩斯的形式而继承了凯恩斯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货币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凯恩斯认为货币市场是供给决定需求,而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则认为,货币市场是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在货币市场的状况上,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又和新古典理论决裂转而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即认为货币市场总是均衡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凯恩斯是以“萨伊定律”为依据,而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是以“萨伊逆定律”为依据的。

至于货币的需求,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主要是以资产选择理论来解释对货币的需求的,这实际上也是凯恩斯投资性货币需求的扩展而已,并无本质差别。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地资本化;货币需求;金融深化;弗里德曼;存量要素

一、引言

资本是运动的并不断改变形式,同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而资源是静态的,在静态中它不会增值;资源要增值必须运动和改变形式,而这就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所谓土地资本化,就是土地资源转变成可以运动并增值的土地资本,具体地说,土地资本化是土地财产权利流动化的过程。土地最早是以资源的形态存在的,当土地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具有稀缺性,从而被人们当作财产占有的时候,土地就由资源转化为资产,当土地市场出现后,土地资产的各种财产权利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并且能够给所有者带来预期收益,产生增值,这时土地资产就转化为土地资本。因此,土地资本具有二元性,其兼具土地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只有在运动之中土地资本才有存在的空间。在中国市场经济和金融深化背景下,土地资本化实际上就是存量要素货币化的过程。陈仲常等(2006)认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素市场的培育使得土地、资产等非流通的生产要素上市流通,这是我国金融业不断深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转轨时期当局的货币政策应当考虑实体经济、培育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三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函数方面,谢富胜等(2000)用回归的方法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货币需求存在利率弹性以及证券资产需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高云峰(2006)则以金融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校正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理论界对货币函数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将土地资本化作为一个自变量来研究货币函数。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的基本形式,将土地资本作为其中一个代表变量构建数学模型,并提出相关的模型检验和优化方法。

二、土地资本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956年,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一文,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他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三项重要因素:以各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推导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M=f(P,rb,re,■·■,Y,ω,U)

其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rb表示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re表示非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表示物价变动率,Y表示恒久性收入,ω表示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表示其他因素,如主观偏好和制度性因素等。

跟据上面的理论,结合我国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变量来构造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

(一)基本模型

1.广义的货币供给量M2。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量不仅包括传统货币数量论提出的实体经济所需的货币量m1(交易和谨慎需求),还包括投机需求所要求的货币量m2,即:

M=m1+m2=L1(Y)+L2(r)

其中,M为货币总需求,Y为收入水平,r为利率水平,L1表示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深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土地等存量要素的货币化已经开始。如果我们假设存量要素交易带来的货币需求为m3(m3是一个和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则改进的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为:

M=m1+m2+m3

其中,m1可以看作是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货币量,m2可以视为金融市场所需要的货币量,m3是要素市场的货币需求。依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m3除了包括土地市场的货币需求,还应该包括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的需求。按照我国目前货币需求量层次指标体系,选取M2作为名义货币需求量比较符合实际。这是因为,M2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M1,不管其结构如何变化,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它在短期内的波动主要取决于银行系统的贷款规模,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因而可以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2.消费品零售总额Y和股市成交额SM。选取Y是因为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的基础上,利用居民消费水平更能反映出居民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规模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m1的代表变量。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扩张同样对货币需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SM是一个描述货币流量的指标,相比股票市值等存量指标更具有代表性。SM的计算表达式为:

SM=股票价格×股票成交量

S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m2。综合Y和SM可以代表弗里德曼货币函数的物价水平P和恒久性收入。

3.预期通货膨胀率EI。在现实生活中,理性的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信息进行搜集、选择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时,居民更愿意放弃持有货币,而购买实体商品,减少和规避通胀风险;当预期通胀率降低时相反。这样,人们决策的结果对货币的需求的造成影响。市场经济越成熟,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行为就越理性,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就越大。■·■表示物价的变动率,用EI能够较好的表达该因子对函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滞后前几期的通胀水平对人们的预期影响较大,本文选取滞后i期的通胀率作为代表变量。

4.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金融机构完善,居民的投资渠道广泛。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普通居民的理财渠道还很有限,目前仍然主要是通过银行存款取得利息。因此,用R作为代表变量来表示rb和re的持币机会成本比较符合实际。并且,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由央行规定,各种期限的利率差别不大,为了方便,可选取一年期利率作为代表。

5.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W。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A作为非人力资本的代表变量,选取就业人数EF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变量。则W的表达式可近似表达为:

W=FA/EF

6.土地成交金额LA。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土地交易逐渐得到普及,其过程必然催生新的货币需求,将其作为货币需求函数一个代表变量符合中国国情。

为了能够体现变量百分比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也为了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规模变量取对数处理,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

ln(M2)=c+a1ln(Y)+a2ln(SM)+■nt-i(EI)t-i+a3R+a4W+a5ln(LA)+ξ(1)

其中,c表示常数项,a1、a2、a3、a4、a5分别表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系数,(EI)t-i表示以第t年为基期滞后i年的通货膨胀率水平,nt-i表示其对应的系数,ξ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二)模型的检验方法和优化

式(1)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一般会有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必须对各项系数和函数整体做统计检验,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剔除,重新进行线性回归,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同时,由于大部分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还要同时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在有些情况下,为了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上的因果关系,还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利用模型(1)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除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外,还和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代数式■nt-i(EI)t-i的具体表达形式可能会千差万别,这和人们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而人们的预期又取决其他很多因素。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流通股,实现非流通股流动化和建立土地市场是相似的,其本质都是实现存量要素的货币化。因此,在合适的条件下,将非流通股交易量纳入货币函数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此外,优化模型还要注意科学选取数据,我国进行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繁荣,土地的出让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化,其稀缺性开始通过市场价格加以体现。

三、结论与对策

在土地市场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原来的土地要素成为土地资本被不断地通过流转过程释放出来,该过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货币的需求。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量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在存量要素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当局正确的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除了包括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还应该包括要素市场所需要的货币增长。因此,目前我国的一个扩展的货币需求方程式应表达为M=m1+m2+m3。土地资本化的货币需求构成m3的一部分。经济转轨时期制定货币政策应当综合考虑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三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如果货币当局仍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只盯住实体经济进行调控,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进而引起经济衰退。

第二,根据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ln(M2)=c+a1ln(Y)+a2ln(SM)+■nt-i(EI)t-i+a3R+a4W+a5ln(LA)+ξ,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土地资本化对货币需求的弹性系数a5,货币当局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指标,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第三,持续关注制度等变量的影响。在模型中本文用表示其他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制度变量是经常变化的,并且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不同于其他变量的,在旧的制度钝化的情况下,要持续关注新的制度变量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优化的思路中曾提到非流通股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货币需求构成影响的变量。

第四,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完善货币需求体系。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管理层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相应地采取带有预见性货币政策,这对平稳经济发展及降低因货币政策的模糊性对经济的短期冲击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货币需求体系,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使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调节作用得以发挥,使我国的货币需求更加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陈仲常,杨祥,丁从明.中国转轨时期的存量交易与货币需求—基于股票、土地市场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

2.邹裔忠.我国居民货币需求变化的实证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

3.谢富胜,戴春平.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0(1).

4.高云峰.金融发展中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5.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7篇

“货币流通速度”一词的英文表述有两个:“VelocityofCirculation”与“VelocityofMoney”,两者都是指“therateofturnoverofmoney”(货币的周转率)。例如,克拉默(Cramer,1992)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就使用前一词,而米什金(Mishkin,2002)在《TheEconomicsof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中则采用后一个。

理论研究的历史表明,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关注是建立在人们因何需要货币(从而导致货币流通)的前提之下,因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直从属于货币需求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是否稳定、可测的回答直接影响着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容,并最终决定了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一货币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近十年来,随着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国内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方面,它可以直接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经济的一些典型现象,如货币“超供给”(也称货币“超需求”)等提供解释。而事实上,西方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尽管实证研究还在继续,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已基本停滞。是什么导致西方学者不再从理论上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其原因对国内当前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有何借鉴和启示?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源与流,并总结出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规范来回答。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与早期研究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随着近代数量论而正式进入理论研究的范围的,这与货币数量方程(quantityequation)分不开。

(一)货币数量方程——货币流通速度的缘起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往往把货币数量方程误认为货币数量论。必须注意的是,货币数量方程是一个恒等式,而货币数量论是关于价格、总收入以及流通速度决定的理论。

一般地,货币数量方程可以表示如下:

(Y)MVPy(1)

其中,M是货币存量,V是货币在融通交易过程中转手的平均次数,Y是购买商品支出,P是商品的平均价格,y是交易商品的数量(也代表了经济中的收入)。

根据对商品交易(方程右边)和支付媒介(方程左边)的不同关注,公式(1)可以变化为四种形式,分别界定涵义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

(ⅰ)商品法的数量方程

(Y)M·VMyPy·y(2)

这里,VMy就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incomevelocity),它等于YM。

(ⅱ)交易法的数量方程

M·VMTPT·T(3)

这里,VMT就是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transactionvelocity)。

(ⅲ)分解货币的数量方程

D·VDy+C·VCyPy·y(4)

这里,VDy代表活期存款的收入流通速度,VCy代表通货的收入流通速度。

(ⅳ)用基础货币表示的数量方程

B·VByPy·y(5)

这里,VBy代表基础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货币流通速度时,往往根据问题的背景、性质与侧重点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数量方程,并演化出不同的理论范式。

(二)近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深入认识是与货币需求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从历史顺序和理论逻辑上看,20世纪初面世的近代数量论是货币流通速度最早的理论范式,它包括交易说、收入说和现金余额说(弗里德曼,1992)。

(ⅰ)交易说

欧文·费雪(1911)提出的交易说最为著名:

M·VMT=PT·T(6)

D·VD+C·VC=PT·T(7)

费雪的数量论有两个要点:其一,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是稳定的;其二,在均衡状态下,外生货币供给通过支出导致价格的按比例变化,该机制后来被称为货币政策的直接传导机制(directtransmissionmechanism)。

(ⅱ)收入说

收入说的形成从时间上晚于交易说和下面的现金余额说,代表性的观点来自詹姆斯·安吉尔(JamesAngell,1936)。

由于交易说需要度量所有的中间交易——尽管它们都是具体可观察的实际交易,但这在实践上是做不到的。因此,经济学家开始选择用国民收入交易(即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付)来表示货币数量论:

(Y=)MV=PNy=Py'(8)

这里,N代表人口,y代表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y'代表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所以,最常见的一种货币流通速度就被定义为(米什金,2002):

从交易说到收入说,货币的职能(即人们需要货币的原因)已经悄然发生了转换。前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转移支付,而后者突出的是货币的财富贮藏。

(ⅲ)现金余额说

倡导现金余额说的著名学者包括庇古、马歇尔和早期的凯恩斯,其中,庇古(1917)应该是最早的提出者。其创造性贡献在于,他从个人保存财富的动机和行为出发,刻画了人们对货币余额的需求,进而又站在货币供求均衡的角度得出了著名的剑桥数量论:

MdY=k(r)(10)

M=(Md=)k(r)Y=k(r)Py(11)

这里,r代表投资内部收益率,k'(r)<0,庇古认为,“财力的生产性用途越没有吸引力、货币性用途越有吸引力,变量k就会越大”。于是有:

V=1k(r)=YM(12)

显然,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利率。因此,在庇古的数量论中它不是一个常数,而且在均衡状态下与货币供给无关。但是,剑桥学派习惯于把k视为一个常数,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成了一个常数。

需要注意的是,现金余额说中,货币需求已经被认为是既来源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也来源于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这些原因后来被凯恩斯发展为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

简言之,近代数量论的研究范式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或流通速度函数稳定),当中不重视或忽视利率的影响,但持币动机已经被关注。

三、现代经济学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凯恩斯理论和现代货币数量论代表了现代经济学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最主要的观点;但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研究就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

(一)凯恩斯理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我们知道,大危机时货币流通速度极不稳定的“反常”现象,促使了凯恩斯从货币需求稳定性上开始了伟大的思考和分析。

简要地说,凯恩斯在持币三动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

以利率为自变量的货币投机需求是不稳定的,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是不稳定的。从公式(15)可以看出,与事实相契合,货币流通速度并非常数。具体地,凯恩斯提出了两个理由:首先,利率的顺周期性必然通过货币需求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其次,人们对正常利率水平预期的变动将(通过投机需求)导致货币需求的变动,从而进一步使顺周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加大波动幅度。简言之,货币流通速度是与波动剧烈的利率正向相关的变量,这就是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的重要意义。

二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尤其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鲍莫尔(Baumol,1952)、惠伦(Whalen,1966)、米勒(Miller,1966)、奥尔(Orr,1966)和托宾(1958)等人。简单地说,他们的研究更精确地阐释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常数的命题依然成立。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弗里德曼(1956)应用资产需求理论建立了新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他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这里,rb和re代表债券和股票的名义收益率,代表通货膨胀率,w代表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比,代表永久性收入,u代表个人嗜好。

当货币供求均衡时,就可得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主要取决于收入;而永久性收入又相当稳定,因而它是稳定的。这样,货币流通速度就是稳定和可预测的。他的观点与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得到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认可。

以上历史和理论的进程表明(包括早期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是货币需求研究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必然地在逻辑上支持着后者,从属于货币需求的范式——这些范式在不同经济学家那里又有很大差别。而且,货币流通速度是事后概念和实际变量,体现了货币供求均衡及变动。这两个基本要求构成了西方经济学家研究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规范。

(三)货币流通速度理论研究的淡出

从历史上看,20世纪早期货币流通速度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然而在现代经济分析中,并没有V这个的位置;20世纪30年代是它的全盛期,人们曾对它有些兴趣”(……thisVhasnoplaceinmoderneconomics.Itsheydaywasinthe1930s……)(克拉默,1992)。

这种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上世纪70年代之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并具有解释力。但是,1974年之后,风云突变,原有的货币需求函数不再稳定。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经济学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努力,试图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目前较多地应用了单位根、协整和误差校正技术,但结果始终不令人满意。这样,在获得了一些基本结论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就失去了理论研究的吸引力;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理论研究陷入了停滞,期待着新的理论范式。所以,80年代之后,货币流通速度只存在一些实际验证工作。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的事实是,在美国,1982年之后,M1流通速度波动剧烈,而M2比较稳定,美联储于是在1987年放弃M1目标,集中关注M2;90年代初期,M2流通速度也不再稳定,美联储于是又在1993年7月宣布全面放弃所有货币量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功用性下降了。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们逐渐失去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兴趣。

四、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研究

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研究(empiricalstudies)依然体现着货币需求的大主题,一方面验证着货币理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具体的决策支持;而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研究应属于经验研究的范畴。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国际经验

首先,从国外的研究看,货币流通速度经验研究的一个方面是用来检验有关的货币需求理论。米什金(2002)按照公式(9),以名义GDP代替名义收入,计算了美国1915-1999年间M1和M2的流通速度。他分析了这两个流通速度的历史变化规律,以“货币流通速度是常数吗”的自问题,在货币需求的理论范畴内,对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理论的发展和弗里德曼的现代数量论进行了对比。实际上,公式(9)是实证中货币流通速度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事后的不同货币统计口径对应的流通速度;然后,再根据不同货币口径对应的经济活动意义进行分析。此外,还必须提到的是,塞尔登(Selden,1956)在《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文中以现代数量论的立场详细地分析了美国1839-1951年间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

其次,这种经验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为货币金融当局(当然也包括理论界)提供货币(交易)流通速度的具体统计方法和数字。基于实践意义,人们更关心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流通速度,因此,这方面研究遵循了公式(7)(D·VD+C·VC=PT·T)的货币流通速度。关于Vd(以年计,包括金融交易和货币市场),加维(Garvy)和布林(Blyn)(1970)指出,美国从1919年不足30增长到1929年的35,然后一直下降到1945年的不足15。二战后,开始长期上升,1965年达到50,随后狂升,1984年达到400以上。至于美国Vd大幅提高的原因,学者们一般认为在于银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克拉默,1986)。此外,克拉默(1981)计算过英国的净Vd(不包括货币市场),博伊斯乔坦(Boeschoten,1982)和法塞(Fase,1984)计算过荷兰的净Vd。VC(以年计,不包括货币市场)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由劳伦特(Laurent,1970)设计,他主要借助回笼率计算得到,美国从1875-1890年间约为30,然后在1928年上升到顶点120,随后陡降至1945年的32并一直延续。第二种方法由费雪(1909)创立,他通过银行取款(或存款)额与平均付款回路(loopsofpayments)长度相乘来计算现金付款数。采用费雪的方法计算得出,英国1960-1978年间VC约为常数18.5。如果结合两种方法,可以得出荷兰1965-1982年间VC约为常数15.3。所以,一般认为,现金流通速度是一个介于15-20的常数。

(二)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的最新动态

理性地讲,对比国内、国际在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水平或成果没有太大意义。国内研究节奏上的滞后,是由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实际进程决定的。

国内有学者(耿中元、曾令华、张超,2005)总结和评价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他们认为,90年代以来的进展,主要有四方面内容:货币流通速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原因或影响因素、收入流通速度与交易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宏观经济政策。同时,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实证分析偏少是国内研究的不足。笔者基本赞成他们的看法,并简要评述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进展。

何运信(2006)强调,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应该统一在一个基于微观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下进行,这是现代经济研究的规范。他的观点鲜明、正确,但可能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王曦(2001)遵循规范框架,强调了制度转型对货币需求的意义,建立了计量模型,并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原因。该文相当重要,尤其是其对中国制度因素的引入和考量。艾洪德、范南(2002)进一步运用了协整计量方法,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该文的结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启示意义,其实证技术规范符合国际趋势。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是基本的事实,而施锡铨、夏国忠(1999)通过时序模型的建立,全面计算和检验了各种货币流通速度数量特征,得出了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呈对数线性递减的结论,并分析了下降的原因(但货币化是主要原因的说法存有争论);孙健、辛然(2002)则比较详细地探讨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可能原因。陶江(2003)通过对弗里德曼数量论逻辑的置疑,对比分析了交易速度与收入速度,提出交易速度更真实也更有价值;伍超明(2004)确认了交易速度的复归倾向,他通过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分析,研究了交易速度与收入速度差异的表现与决定,提出了一个新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夏斌、高善文、陈道富(2003)以黑箱理论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理论与实证充分结合,具有较高的货币政策意义;戴金平、阮君(2000)分析了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的制约作用,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最后,王有贵、丁宁、张黎(2002)通过微观主体持币时间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的统计表达,并指出,货币流通速度并不由制度和技术决定,而是由理性消费行为决定。

按照学者们的共识,目前中国经济同时面临着发展与增长、市场与调控等主题。一方面处于转型中的经济快速增长,金融经济日益发达,金融制度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中微观主体基本行为(如消费、储蓄等)的规律和特征难以准确界定;另一方面,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深化和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均无现成模式或经验可援。这样的国情和背景,对于中国的货币经济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五、结语

西方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始终在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的框架中进行,这是理论研究的基本规范。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形成了一些基本结论。汉达(2000)说过,它在长期内变动,而在短期内波动。不管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具体是多少,它们的增加都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由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失去以及仍在进行的重建,也由于对货币政策参考意义的降低,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流通速度不再重视。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在构建凯恩斯理论微观基础、批评弗里德曼逻辑缺陷时指出[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Greenwald),2002],货币流通速度理论上可以无穷大,而利率可能出现反周期性,所以现代货币政策应充分重视信贷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兴起,货币政策在超越货币量、利率中介目标的同时,也在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甚至货币需求的意义在降低。

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正在重视研究规范;但是,不存在与国际相比先进或落后的水平问题,因为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及背景差别很大。转型和快速增长的经济,不断加强的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货币政策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一段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纽曼,米尔盖特,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弗里德曼,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沃什.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二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斯蒂格利茨,格林沃尔德.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6]史密森.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费雪.货币的购买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9]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弗里德曼等.货币数量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以往国内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批判[J].上海金融,2003,(6).

[12]耿中元,曾令华,张超.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研究述评[J].经济界,2005,(2).

[13]Mishkin.TheEconomicsofMoney,Banking,andFinancial

Markets[M](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Pigou,TheValueofMoney[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32,November1917.

[15]Goldfeld,Thecaseofthemissingmoney[J],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No.3(1976);

[16]GarvyandBlyn,TheVelocityofMoney[R],FederalReserveBulletin(1970);

[17]Cramer,Thevolumeoftransactionsandthecirculationofmoney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BusinessandEconomicStatistics4(1986);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需求;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29-2.5

货币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流派众多。Fisher(1911)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费雪方程式。马克思(1972)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货币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Friedman(1956)认为,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种因素: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以及财富所有者的偏好,并给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M/P=f()。随着各国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出现,股票市场迅速发展,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更多的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经济学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别是交易需求、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

(一) 从交易需求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满易性需求是持有货币的基本动机,股票市场交易与实体经济交易一样会对货币产生需求,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所以,股票市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不能被忽略。

Field (1984) 对股票交易产生的货币需求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运用1919—1929年纽约市场的季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股票交易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正向影响。他认为,1925 年以后的股票交易产生了较大的货币需求,而且恰恰是货币当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实体经济面临普遍性的流动性不足,并最终导致了1929 年的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危机。Furey(1993)具体研究了股票交易中的支票交收机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运用美国市场1960—1988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票交易金额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他认为,如果不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打折扣。Palley(1995)运用美国市场1976—199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票市场交易额和货币需求正相关的结论。

(二)从财富效应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弗里德曼(1988) 把股票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归纳为财富效应、交易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替代效应。他认为,财富效应、交易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增加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货币需求,股票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四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运用1961—1986年美国市场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财富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影响。McCornar(1991)运用1975—1987年日本市场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影响。Thornton(1998)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60—1986年德国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票价格对长期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非常显著。

(三)从资产组合效应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Hamburger(1977)运用1955—1972年美国市场的数据研究了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效应,得出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反向影响。S.B.Carpenter和J.Lange(2003)运用1995—2002年美国市场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存在负向影响,股票价格波动性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Choi和Cook(2007)运用美国市场1962—2005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股票流动性对货币需求的正向影响。

二、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债券和商业债券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市场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否对货币有增量的需求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至今没有定论。

(一)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石建民(2001)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1993年1季度到2000年3季度的数据。为了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模型变量全部采用同比增长率而不是绝对量,模型的因变量为狭义货币余额增长率,自变量包括工业生产总量增长率、物价增长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增长率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增长率。运用广义差分法和cochrane-orutt法修正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得出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额同货币交易性需求和货币总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谢富春和戴春平两位学者(2000)采用对数线性方程回归了1994年1季度到1999年2季度的数据,选用的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原始数据、股市市值、一年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静态预期、各层次货币需求量,得出的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王志强和段谕(2000)采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选用1991年第1季度至1998年第4季度的数据,选取的变量为M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年期存款利率,以上海股票市场综合指数每季度的凭据收盘价作为股票指数、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作为物价指数,得出股票价格对长期实际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股市市值和交易量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的很大部分资金已经长期沉淀为证券交易资金,这部分资金几乎很少再进入生产领域,所以应该被视为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使货币的供给量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

(二)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易行建(2004)采用Johansen协整方法,选用1994年第1季度至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选取的变量为实际货币余额、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余额、剔除价格变化后的股票市场交易额的自然对数、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虚拟变量,检验了一个包括股票市场交易额变量的标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动性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张减少了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需求的结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票市场是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影响货币需求的,除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存在负向影响以外,其余三个效应都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并不显著,资产组合效应很难测算,并且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股票市场的替代效应大于交易效应,所以我国股票市场交易与广义货币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

(三)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没有相关关系

徐亚平(2005)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M2为因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股票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为自变量,通过分析美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是相互畅通的,大量的资金在不同的领域内流通。同时,他们也认为,影响货币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信用结构的差异、内生金融能力和企业债务的货币化,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语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是否对货币需求有影响、有什么影响逐渐成为了经济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很不成熟,得出的结论可能因为方法、变量的选取等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差异。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中国相关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Milton Friedman.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6,No.2,pp.221-245,1988.

[2] Alexander J.Field.Asset Exchanges and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Money,1919-29[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May,pp.

43-59,1984.

[3] Seth B.Carpenter and Joe Lange.Money Demand and Equity markets[J].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nd Cor-

nerstone Research,October,2002

[4] Sriram S.S.Survey of Literature on Demand for Money: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ork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rror-Correc-

tion Models[J].IMF Working Paper,WP/99/64,1999.

[5] S.B.Carpenter & J.Lange.Money demand and equity markets [J].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6] W.G.Choi & D.Cook.Financial market risk and U.S.money demand [J].IMF Working Paper No.07/89.

[7] D.McCornar.Money and level of stock market prices : Evidence from Japan [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0:42-51.

[8] M.Hamburger.The behavior of the money stock :Is there a puzzl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65-288.

[9] T.L.Palley .The demand for money and non-GDP transactions[J].Economics Letters 48:145-154.

[10] K.Furey.The effect of trading in financial markets on money demand[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1):83-90.

[11] J.Thornton.Real stock prices and the long-run demand for money in Germany[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8:513-517.

[12] 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13] 魏永芬.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 .

[14] 孙华好,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1).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开放条件;货币需求函数

一、引言

在现今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的中介目标,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则是货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同时,从货币需求函数中可准确推算出货币扩张与资金收入、人民币内外汇率、利率、价格之间的影响规律。因此,对基于经济转型与开发条件下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二、货币需求函数的简述

货币需求函数是指货币需求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一种关系式,在货币需求函数中通过有效评估货币需求的变量因素,并对其变量因素以及函数程序作出相应的假设,可有效的反映出货币需求与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与研究可知,货币需求函数最初是一种关于货币需求的方程式。最为人熟知的是由弗里得曼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方程式“M=?(P,Rd,Re,P/P,W,Y,u)”其中P主要代表价格标准;Rd代表债券;而Re则代表股票预期收益效率;其中P/P表示通胀率;W则表示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所占有的比例;Y代表永恒收入;u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可见,弗里得曼在此将货币看成了一种资产形式,弗里得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维持资产财务的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需求函数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方程式,例如,凯恩斯依据货币动机推测的“物价方程式”;麦金农基于发展中国家货币需求发展的“货币需求函数式”等等。

三、基于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分析

1.基于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意义

货币需求作为经济研究中宏观经济货币理论的基础内容,不仅诠释了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制定具有重要联系。而货币需求函数作为货币需求研究分析的重要关系式,其稳定性的探索已成为现今宏观经济理论与货币政策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系的转型,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此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汇率与利率的制度革新,已切实改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条件。由“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决条件”可知,对基于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建立动态模型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学习与对资料的研究分析得知:货币政策所具有的调控能力以及对货币目标的设定权利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在实际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学习中了解到,维持货币的供求平衡是货币政策的基础内容,而货币需求又是货币供求平衡的重要决策条件,那么经济转型与经济开放发展环境下的货币政策的改革是否会影响到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已成为现今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得知,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全球化、迅速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国经济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经济转型对货币需求函数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实践结果与研究理论证明:经济转型与制度变革与货币需求函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基于此,笔者通过建立货币需求动态模型,在经济视角上,探究了经济转型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具体联系。

所谓的动态建模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对数据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进行不断的简化,并在基于反复检查和确认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建模过程中的设计明朗性、操作规范性、随变量意选取性的效果。资料研究证明,通过有效地运用动态建模方法对货币需求的理论方程和实践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有利于深化探讨经济理论的实用性,也有利于总结和掌握实际经济运营的规律性,

同时也有助于针对货币需求函数发展稳定性与均衡性的优化调整。此外,在动态建模过程中应注意理论数据是其相关的实际数据之间的对应性,从而确保分析推算的准确性。通常我们所研究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是在基于经济学基础上,从交易需求角度和有价证券平衡法角度,建立的理论模型。动态理论建模方法采用的模型一般是LnM=?(LnY,LnP,Rd,Rf,Rl)的通用模型(M―货币需求、Y―规模变量、P―物价水平、Rd―利率、Rf―制度变量、Rl―软约束存贷比、函数?―参数线性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货币需求关系的制度分析模型(***、**、*分别代表1%、5%、10%):

经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最终得出:基于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特性是不变的,因此,可有效的实施中国货币政策,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需求函数机构的稳定性,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了阻碍。因此,在基于经济转型与开放条件下的发展环境中,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变革以及宏观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有效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肖卫国,王光源,刘杰. 转型时期中国货币结构函数的实证研究――基于货币职能的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32-37.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货币缺口;M/GDP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18-05

中图分类号:F82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自2008年末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来,信贷和货币供应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强劲增长。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引起一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它是否将引发我国新一轮资产价格膨胀和通货膨胀。对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借鉴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概念,它是超过了均衡货币存量的货币供给。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简称ECB)将货币流动性过剩作为衡量货币政策走向的第一标杆(First Pillor),认为严重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在中期内将引起通货膨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专门针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则较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8);李子联(2008);谈华君(2008);许涤龙、叶少波(2008)等除外)。但由于这些文献应用了不同方法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所得结论差异很大。为了正确理解这些差异,以及判断何种指标更适合我国情况,本文系统性考察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指标。

目前有ECB(2001)和Polleit & Gerdesmeier(2005)从理论上专门探讨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方法。然而上述两篇文章只从预测未来通胀的角度对货币流动性过剩进行了讨论。其实在他们之外,已经有很多考察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者扩展了其衡量方法。目前还没有文献将这些括展进行总结。本文力图从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实证应用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为解读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参考,二是避免我们将来研究货币流动性过剩指标选取的局限性。

二、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指标总结

货币流动性过剩是一种宏观流动性过剩,它是超过了均衡货币存量的货币供给。本文下面将其度量方法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进行综述。介绍顺序是先给出指标的理论基础,然后讨论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一)数量指标

1.货币缺口(Money Gap)

ECB(2001)正式提出了货币缺口的概念。该报告指出,除去货币的年增长率以外,用货币缺口衡量的流动性过剩能为通胀压力提供额外信息。货币缺口就是实际货币供应量和均衡货币供应之间的差额。均衡货币供应计算值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根据交易方程式和货币需求方程得到。将货币交易方程式MV=PT取对数以后动态化,得到M/M=P/P+T/T-V/V,考虑经济发展及金融发展等因素分别估计出P、T和V的均衡增长率,就可以得到货币的均衡增长率。再通过基期(在基期中,实际货币供应和均衡货币供应相等)的货币供应量计算得到每一期的均衡货币存量(欧洲中央银行称之为执行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参考值(Refer-ence Money Supply))。第二种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得到均衡货币存量则是在货币需求函数中用相关变量的长期均衡值代入,求得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值。用这种方法求货币缺口,需要先估计货币需求函数(一般包括一个规模变量如GDP,和一个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量如利率)。货币缺口的第一种计算方法比第二种计算方法应用更广泛。

货币缺口又可分为名义货币缺口和真实货币缺口。关于名义货币缺口的求法,欧洲中央银行用第一种计算方法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他们用1998年最后一个季度作为基期,估计出稳定的价格增长率为2%,潜在产出增长率为2%-2.5%,流通速度下降率为0.5%-1%,得到均衡的增长率应为4.5%-5.5%。根据199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货币供应实际值,计算得到以后每期的货币供应参考值。实际货币存量和该货币供应参考值求差就得到名义货币缺口。和名义货币缺口相比,真实货币缺口的求法稍微复杂一些,它是将实际货币供应和货币供应参考值都先用实际的CPI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再求差得到。名义货币缺口和真实货币缺口的区别在于真实货币缺口剔除了实际价格对均衡价格偏离的影响。当实际通货膨胀率超过了均衡通货膨胀率时,名义货币缺口会高于真实货币缺口。

以下几位作者也讨论了货币缺口指标。Polleit & Gerdesmeier(2005)在ECB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从1998年12月到2004年10月份欧元区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自1998年以来,欧元区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非常明显,其中名义货币缺口在2004年末高达10%,真实货币缺口高达6%。Sergioi(2001)和Trecroci & Vega(2002)则是用了第二种货币均衡值的计算方法考察了货币缺口。他们通过倒推欧元区成立以前的货币需求函数,用长期均衡产出和长期均衡利率计算了该地区1980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真实货币缺口。

2.货币过剩(Money Overhang)

ECB指出也可以从货币需求方面解读流动性过剩,并在该报告中定义了货币过剩指标。从这个角度出发,货币过剩就是超过了货币需求的货币供应。货币过剩和货币缺口的区别在于对均衡货币值的定义不同。货币过剩定义中,均衡货币值为长期货币需求估计值,这种估计值没有考虑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以及实际价格水平对均衡价格水平的偏离。而货币缺口中的均衡货币值是和价格稳定及潜在产出相一致的估计值,它不考虑这两个变量的当期实际值。一般来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残差项就是货币过剩。由于货币过剩指标中包含的信息较少,目前已有文献中对各国货币过剩指标进行测算的并不多,用它来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比较少。不过上文提到的Sergioi(2001)除了应用真实货币缺口指标,也用了货币过剩指标考察它对欧元区通货膨胀的预测作用。与国外不同,货币过剩指标在我国应用相对较多,其中许涤龙、叶少波(2008)应用货币过剩指标对我国1997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流动性过剩状况进行了测算。李建军(2006)也通过估计货币需求函数,测算了我国1978-2004年间的货币过剩。

3.M/GDP指标

可以用M/GDP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

是因为它提供了货币总量相对于经济总量的信息。这里的M指货币供应,一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也有少量文献中既用了广义货币,又用了狭义货币。M/GDP指标在实证文献中比较常见,关于它的理论讨论则比较少。具体而言,该指标又细分为水平值、取对数的动态增长率、与趋势值的偏离三种情况。水平值的应用有以下文献:Gouteron&Szpiro(2005)用它分别来研究了欧元区、美国、日本和英国1980年代以来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的相关关系;Rueffer&Stracca(2006)用该指标研究了1980年以来的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Belke,Orth & Setzer(2008)则对OECD国家应用该指标进行了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价格的相关研究;Chen(2008)和Zhang&Pang(2008)分别用M/GDP指标研究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M/GDP取对数以后的动态增长率就是货币供应增长率减去名义GDP增长率,因为d In(M/GDP)/dt=d inM/dt-d lnGDP/dt=M/M-GDP/GDP。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下,超过名义GDP增长率的货币供应被称为超额货币供给。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出现超额货币供给意味着是货币流动性过剩。Baks & Kramer(1999)用该指标研究了G7国家1971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对股市回报率的影响。Giese & Tuxen(2007)在研究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美国这6国的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关系时,在其协整VAR系统中也应用该指标来表示货币流动性过剩。Deutsche Bank(2007)则是用该指标粗略地估计了全球主要国家自1996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状况。Chen(2008)认为中国1990-2007年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大大高于名义GDP增长率意味着该期间中国流动性过剩现象非常严重。

也有文献用M/GDP与其长期趋势的偏离来计算货币流动性的过剩程度。该方法是首先求出该比值的长期趋势,然后用M/GDP的实际值与趋势值进行比较。实际值若超过了趋势值,则可认为出现了货币流动性过剩。目前的应用中有两种方法求M/GDP的长期趋势,一是确定性时间趋势,二是HP滤波。Bruggeman(2007)用M/GDP和其HP滤波的偏离值作为他所研究的18个工业化国家货币流动性过剩的衡量尺度。哈继铭(2007)用发达国家M/GDP和趋势值的正偏离来说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在2000年以来货币流动性过剩明显,但他没有提及趋势值的求法。Belke,Orth & Setzer(2008)在用M/GDP指标指出相关国家存在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用了货币绝对值和长期线性趋势的正偏离加强了他们的判断。

4.Credit/GDP指标

这里的Credit指银行体系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总量。在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出现在负债方,而信贷是资产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也可以用信贷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它和用货币衡量的流动性过剩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B060 & Lowe(2002)首先了采用该指标来研究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该值比简单的信贷年增长率能更好地体现信贷扩张的积累性效果。和货币扩张一样,一年的快速信贷扩张或者常年的慢速信贷扩张都会引起信贷膨胀,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Gouteron & Szpiro(2005)也在用M/GDP和利率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以外,考察了Credit/GDP指标。

(二)价格指标

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的价格指标是利率。由于价格和数量相互关联,所以对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理解可以从数量上解读,也可以从价格上解读。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量的衡量一般用均衡货币量或者GDP作为参照,它的价格尺度一般用自然利率或者Taylor规则利率作为参照。低于自然利率或Taylor规则利率的实际利率表明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这会刺激信贷的过度膨胀从而引起货币流动性过剩。

上文提到,Giese和Tuxen在对英美等6个发达国家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研究中既用了M/GDP指标,又用了Credit/GDP指标。这两个都是数量指标,此外他们还应用了利率指标来进行更完整的分析。他们的利率参照物是Taylor规则利率。Gouteron和Szpiro也在M/GDP、Credit/GDP之外,用了利率指标来衡量了样本国家的货币流动性过剩。他们的利率参照物则是自然利率。自然利率概念来自于维克塞尔,它代表经济中不存在货币时的均衡利率水平。由于自然利率是不可观测的,Gouteron和Szpiro基于长期经济增长率估计了自然利率,该长期经济增长率在样本期间被视作常数。

目前,还没有文献只用价格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一般都是在数量指标之外另取价格指标以让研究更为完整。不过,从以上两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来看,价格衡量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和数量衡量的货币流动性过剩具有一致性。这点从他们的数据图中可以得到验证。

三、各指标的比较

这里比较各指标的优缺点,主要从理论精确度和衡量中的稳健性两方面进行考察。货币缺口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它的缺点是稳健性较弱。无论是名义货币缺口还是真是货币缺口,它们对基期选择都比较敏感。不同的基期选择将会导致计算结果大不相同。此外,货币缺口的计算结果也高度依赖于对均衡通胀率水平、货币流通速度趋势值以及潜在产出的估计。Gouteron和Szpiro指出了目前货币缺口在应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在这些研究中,计算货币缺口的基期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其计算结果的解读需要持谨慎态度。他们还指出,目前应用广泛的货币缺口第一种计算方法将交易方程式从实证研究范畴扩展到了规范研究范畴,对于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他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货币过剩弥补了货币缺口概念上的不足,它避免了基期选择的问题,也避免了对产出缺口和货币流通速度做出假设。但是,货币过剩也有它自己的问题。估计货币过剩的关键在于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如果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则该方法的应用会受到限制。

从前面的实证研究列举中可以看到,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各种衡量指标中,目前属M/GDP指标的应用最为广泛。和货币过剩一样,该指标也具有不用选择基期的优点。由于M是货币供应的总量值,该指标也将货币扩张的积累性效果包含在内。但是Rueffer和Stracca指出,直接用M/GDP的水平值来衡量流动性过剩,意味着给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且施加了GDP的货币需求弹性为1的约束条件。所以他们认为用这种方法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略显粗糙。

M/GDP取对数以后的动态增长率指标的优点是直观性强,它直接比较了货币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大小。该指标的缺点是它只能衡量当期的货币流动性过剩状况,不能像水平值那样考察货币扩张的积累效应。而且,它也不能逃脱Ruef-fer和Stracca的指责。

和利率指标一样,目前也没有单纯只应用Credit/GDP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文献,它一般也是作为其他指标的补充。这可能和货币与信贷从理论上来讲并非完全重合有关。特别是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从而信贷指标并不能完全反应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利率指标的应用比较少见,这和世界上实施利率盯住货币政策的国家数目不多有关。从理论上来说,利率指标的缺点是在利率参考值选取时,自然利率的估计含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而Taylor规则利率的估计依赖于均衡真实利率和潜在产出的稳定性。

四、指标选取原则

综合以上讨论,以及结合目前已有研究的经验,本文提出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取原则。首先,关于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之间的选取。为了研究具有可操作性,指标选取要结合各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施货币盯住的国家适合采用数量指标,而实施利率规则的国家适用采用价格指标。此外,这两种指标的取舍也和理论框架相关,货币主义框架的理论适合用数量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新凯恩斯主义的框架适合用价格指标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

其次,指标的选取和研究目的紧密相关。从已有文献来看,研究货币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多选取货币缺口及货币过剩指标,如Sergioi(2001);Trecroci & Vega(2002);Polleit & Gerdesmeier(2005)。研究货币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关系的一般多用M/GDP和利率指标,如Baks & Kramer(1999);Gouteron & Szpiro(2005);Ruef-fer & Stracca(2006);Giese & Tuxen(2007);Deutsche Bank(2007);Belke,Orth & Setzer(2008)等。研究通货膨胀选取货币过剩和货币缺口是因为它们的理论定义中对应的是商品价格水平,超过均衡货币量的货币供给有使商品价格水平上升的压力。研究资产价格多选取M/GDP以及利率指标是因为它们粗略估计了超过经济实际需要(以GDP衡量)的货币供应。和GDP相应的货币需求是一种交易需求,超过GDP这种流量型交易需求的货币供应可能就会引起资产价格上涨。

最后,指标选取要结合各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从计算结果来看,货币缺口和货币过剩的背后体现了不同的货币政策哲学。名义货币缺口最为“严格”,它既包含了实际产出对于潜在产出偏离的积累性信息,又包含了价格水平对于目标价格水平的偏移。真实货币缺口比较“中庸”,它允许价格水平对目标价格水平的偏离,但将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记录在内。货币过剩则最为“宽容”,它既不考虑实际价格和目标价格的偏离,也不考虑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而只是一个反映额外因素影响的数据。Polleit和Gerdesmeier将货币过剩允许价格和产出的漂移称为“过去的就过去了”(Bygones are bygone)的政策哲学。所以,对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言,如果价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不允许价格水平的偏离成为“过去了就过去了”,那么应该选取名义货币缺口;如果通货膨胀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允许价格水平一次性偏离,那么应该选取真实货币缺口或者货币过剩;进一步,如果货币政策并不在意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那么可以选择货币过剩指标。

五、衡量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指标选取

结合以上指标选取原则,此处提出关于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衡量指标的选取建议。首先,价格指标的适用性弱于数量指标。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所以用数量方法来衡量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过剩更具有可操作性。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1篇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自从世界上出现中央银行、自从中央银行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经济体中承担重要宏观调节职能以来,货币需求分析就一直是货币当局寻求最优化货币政策调节方案的理论出发点。货币政策具有短期和微调两个基本特性,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与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但尽管如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两大宏观调节工具,它们的目标却大体相同,那就是,在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工具变量影响社会总支,出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扩张尽可能地达到其可能性边界。

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实物商品、劳务商品还是金融商品,它们都以货币为核心形成循环或对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越发达,金融商品种类越丰富,交易越活跃,这一特殊商品所吸引的货币就越多,投机性货币需求在各个微观主体总货币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因此,在对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货币需求进行分析和估量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为考察基点,注意其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商品与传统的实物商品、劳务商品之间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总体货币需求规模和结构性因素进行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实物商品是由企业提供的,劳务商品是由家庭部门提供的,而金融商品是由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债券也是金融商品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但鉴于本文的论题因而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其省略,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考察除政府债券之外的其他金融商品的供给主体――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理论概述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货币需求量的总和,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主要经济学家对货币的需求都做过自己的研究,如费雪、马歇尔、庇古、凯恩斯、弗里德曼和麦金农。本文简要介绍凯恩斯的流动性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永久性货币需求理论和麦金农的引入金融深化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对货币有需求,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流动性偏好,而利息便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人们在得到收入时要进行两次选择,第一次是根据时间偏好确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即在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第二次是在储蓄总量确定后,对具体储蓄形式的选择,即流动偏好的选择。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防御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防御动机都和人们收入有关,收入越多,人们由这两者而持有货币的数量便会增加。而投机动机却和利率成反比,当利率升高时,人们便会把货币投入到资本市场,获取投资利益。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就会降低;反之,当利率降低时,人们担心利率升高会造成其证券价值损失,便会把证券换成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升高。因此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M=MI+M2=L1(Y)+L2(r),其中M1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其后的凯恩斯学派在此框架内,对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凯恩斯不仅将利率的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而且明确了将货币的两大功能结合起来,即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著名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模型。这个现代货币数量论模型认为个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它具有高度稳定性,所以该模型所表示的是一个相当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比例愈小,则对货币的需求愈大;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它包括货币、债券、股票各种金融资产和各种物质财富(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等各种有形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他不属于收入方面的因素。弗里德曼认为,以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就个人实际货币需求来说的,如果去掉Y、W在各单个财富持有者之间分配上的影响,这个货币需求函数也可运用于整个社会。弗里德曼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需求主要受实际持久性收入的影响,受利率的影响不明显,货币流通速度随着货币供给量的波动而发生变动。

麦金农认为,靠自身积累的储蓄一投资者,购置实质资本扩充生产,必须将实际现金余额积累到一定规模。这表明,投资倾向将会明显地影响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而且,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同实际产量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它们也要受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的强烈影响。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分析中,主要从宏观方面讨论了经济中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而很少涉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麦金农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对货币需求理论方面则做出突出贡献,分析不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所造成货币需求的影响。而现实社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丰富,金融业务越来越广泛,金融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分析货币需求时,着重考虑金融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三、我国金融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证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交易都要求一定的货币与之相对应,证券发行规模越大,市场交易越活跃,这类金融商品引致的货币需求就越多。对资本市场与货币需求中间联系的研究,经济学家主要从三条路径对股市状况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一是财富效应,股市上涨,人们收入增加,相应地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二是交易余额效应,股市交易越活跃,交易量越大,需要的媒介货币也就越多;三是替代效应,股票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作为非生利资产的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中的相对比重将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货币需求。无论股市行情是好还是坏,财富效应和交易余额效应的货币需求强度总是大于替代效应产生的货币需求强度,正是由于这一点,可以认定:证券市场的状况同货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证券市场不完善,证券法律不健全,证券产品单一,投资证券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投机,因此随着股票交易量的增加,人们的投机欲望和投机行为就会增强,这时货币需求和股市状况主要表现在第二种,即交易余额效应,而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则表现得不太明显。这也说明了现阶段,在我国特定的国情条件下,证券业务活动和货币需求是成正比关系。

保险公司发行保单,保单实际是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集中化、社会化表现。在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环境中,讲信誉、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会产生理赔支出同保费收入大体相抵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保险公司的利润

将主要来自保单销售资金的运营收益。并且,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保单也同样存在着二级市场,因此,货币需求就会由投保人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保单转让市场所必需的交易余额需求共同构成。当人们的对将来的不确定增加时,就会产生预防性货币需求,人们为了尽可能防止不确定性的损失,就会产生对保单的需求,保单的需求会促使保险市场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保险市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好地防范将来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货币来预防不确定的需求,这样也会就使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另外,保险市场越发达,人们就可以采取投保的方式来弥补由于各种决策行为如投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相应地就可以刺激人们过多的投机行为。因为投机者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来把自己损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投机行为的增加就必然就会提高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就会造成货币需求的增加。通过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和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险市场的发展是由于人们对将来各种不确定性规避行为所促使的,而保险市场的发展同w者规避投机风险的作用,而主要是起到规避将来不确定性的作用,这样保险市场业务活动将会降低中国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从而降低总的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魏克塞尔;凯恩斯;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90-03

近年来,我国央行不断紧缩银根,货币供应量大幅减少,但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有效控制和预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从理论上来讲,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会产生影响,我国央行仅仅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从而调整GDP的变化时,货币流通速度的顺周期性会反方向抵消货币供给量变动的预期效果,最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所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20世纪开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不断出现,各个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见解,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我国的货币政策,有必要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理论入手,了解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观点。本文将对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加以归纳和阐述,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一、魏克塞尔关于货币政策的研究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魏克塞尔的金融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魏克塞尔提出其观点之前,当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把经济体看作一种实物经济,并不承认货币对经济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而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中,投放市场的货币数量的增加会造成物价水平的同幅上涨,而对就业、产出等实体经济变量并不会造成影响,政府干预和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魏克塞尔认为传统货币数量理论有两大缺陷:首先是对货币流通速度设定了不变的假设;其次是夸大了纸币和硬币在交换中的作用,而低估甚至忽略了信用票据的效能。在魏克塞尔发表的《利息与价格》一书中,他对流通速度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在现代信用经济和银行制度方面,魏克塞尔指出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极富有弹性的变量,但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政府有关部门很难把握这一变量。

同时,魏克塞尔以货币均衡理论为依托,首先提出了应该使用宏观金融手段来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的政策思路。同时他认为,货币的均衡体现了金融运行的重要性。假如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那么货币就是均衡的,因此,货币因素就不会对实体经济活动造成影响,通过货币均衡的作用,宏观经济就能达到经济均衡。但是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并不能总是保持一致,这也是造成经济累积性波动的最根本原因。为了实现货币均衡,政府部门必须主动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经济政策,使得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向一致的方向靠拢。除此以外,他还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动是考查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是否一致的标识,由此建议采取盯住物价的利率政策。

正如魏克塞尔所指出的,由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晰,该如何对此加以区分以及加以规定,即便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也有着较大的困难。作为该理论框架的中心环节,由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这两个重要概念难以准确进行界定,因而其理论的实际价值也是有限的。

二、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观点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深刻反思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假设的基础上,否定了市场经济能够自发配置资源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状态的自然均衡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新范畴,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主张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减少宏观经济波动。

从理论上说,凯恩斯的整套宏观经济理论都是围绕货币金融运行而建立起来的。他从扩大总需求以及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首先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对利率水平造成影响,利率的变化改变了经济中的投资规模,最终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收入等变量。如果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进而投资增加,那么总需求和总收入就得以扩大。所以货币政策调控的效用,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和投资支出的利率弹性以及货币乘数等因素。

尽管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是第一位的,但他同时也指出,财政政策必须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凯恩斯始终认为,货币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货币供应量调节的责任,引导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他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足,经济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经济的均衡一般都出现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只要有未被利用的资源存在,总需求的增加就会造成产出增加,最终刺激经济增长,因此,对影响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但是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当利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而无法再下降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接近于无穷大,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此时的货币需求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线,新增任何数量的货币供给,都会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被抵消,货币的持续投放对实体经济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这时的货币政策就是无效的。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分为三种动机需求,即交易动机需求、预防动机需求以及投机动机需求。交易动机需求和预防动机需求的划分承袭了剑桥学派的主要观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提出则成为凯恩斯的重要理论贡献。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是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一个,它是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持有投机性的货币进而从中获利的动机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作为货币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共同决定的。在经济衰退时期,利率水平的下降能否扩大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即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央行通过货币的扩张实现了利率的下降,如果资本的边际效率同时也下降,而且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的速度更快时,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所以,凯恩斯认为仅靠货币政策是无法挽救经济衰退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还认为,当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的紧缩行为却非常有效,减少投放的货币供应量能够迅速控制通货膨胀。当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冲减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以及减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投放的资金就会迅速受到遏制,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也明显下降。但如前文所说,在进行货币扩张的货币政策时,银行却能持有更多的银行准备金而使得货币政策调控失败。

三、现代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凯恩斯之后,凯恩斯主义的两大经济学派,即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对凯恩斯的理论加以发展。新剑桥学派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角度对凯恩斯理论加以发展;新古典综合派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最终目标以及中介目标等角度对凯恩斯理论加以发展。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权力和意志的产物,是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外生变量,受经济运行的影响,但本身又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利率在货币政策的实施和传导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利率变动的控制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投放的控制来改变利率,除非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资本边际效率出现大幅下降,货币政策才有可能失效。

新剑桥学派则认为,中央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有限,就算是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也不是完全有效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货币供应由中央银行决定的,但发行量多少却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时,银行贷款增加,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增加;反之,投放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所以,中央银行支配基础货币的投放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并不能直接控制或者支配居民和企业银行的支出。所以货币供应量是具内生性的,至少也是一个外生性和内生性共同存在的混合经济变量,它是由经济运行本身所决定的。央行无法完全自主地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只能够被动地按照经济的需要来形成货币供应量,不可能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无限制增加来刺激投资、降低利率、提高就业量和增加有效需求。

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思想加以发展,把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思想融入到实际条件的变化中,最终形成了一整套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此学派主张将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到了20世纪50年代,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森提出了反经济周期的主张,即稳定中求发展,倡导实施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做法是和经济周期反方向操作,采用扩张与紧缩交替的财政与货币政策。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日本和西欧,在此背景下,托宾等人对此提出了增长型财政货币政策的建议,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他们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必须推行扩张型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复苏时期,只要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应当实行扩张型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潜在的水平。

虽然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结合各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大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政策理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角度上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对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缺陷以及对“相机抉择”原则的负作用也缺乏研究,这都为货币学派攻击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并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提供了可能。

四、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资产价格,货币需求,影响途径

一、研究背景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会对其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1997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最终引起一场空前的货币危机,并最终演变成一场金融危机;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泡沫的崩溃,引起全球金融海啸,并最终演变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可见资产价格的剧烈变动会对货币供求,进而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探讨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从而厘清资产价格对货币供求影响的一个方面,以期有所启示。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认为经济中货币需求量与所要满足的商品交易量成正比,可由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表示:

MV = PQ,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P为交易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Q为商品交易量。

现代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所提出,其理论又被称为现金余额说,在形式上与费雪方程式有所不同,即由交易型货币数量论衍变为收入型货币数量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 = PY

弗里德曼在与施瓦兹合著的代表性著作《美国货币史》一书中,通过对长期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证实了其现金余额说的有效性。其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收入型货币数量论公式中,V被认为是一个受社会制度、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影响的结构性变量,是由是由长期因素所决定的,在短期可以假定不变;根据自然率假说,实际国民收入Y在短期也是不变的。从而他们得出了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一致的结论,即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有规则的正比关系。这一结论为货币政策的制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货币供应量每年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增长,以保证经济在无通胀条件下按自然率水平稳定增长,从而确定经济的稳定增长。货币主义的收入型货币数量论和相应的货币政策主张,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所采纳,时至今日仍是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货币当局制订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和信息技术发展,收入型货币数量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日益降低,人们发现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而是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货币媒介的交易(包括金融市场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在此背景之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新的实际,从而收入型货币数量论开始出现向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论复归的趋势。Allen (1994)把证券市场交易量指标引入货币数量方程,通过对80年代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货币需求量与包括GDP交易、金融交易在内的经济体系所有交易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并不像货币与名义收入的关系那样出现明显变异和不稳定。

三、资产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途径分析

Friedman(1988)提出,在假定短期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股票市场引起货币需求变动的途径体现在一下四点:

第一,财富效应。股票市场价格的上涨会使得人们名义财富的增加,在假定收入比股票价格波动性更小的条件下,这意味着财富/收入比上升。而货币需求函数认为,该比率越高,往往反映为货币/收入比越高,或者说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越低。

第二,资产组合效应。股价上涨反映了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相对无风险资产而言有所上升。在投资主体风险偏好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相对价值的变化将提升风险资产的风险程度,为规避风险,投资主体会增加其资产组合中安全资产的比重来抵消风险资产风险的增加,比如增持短期债券、货币等,从而引致货币需求增大。

第三,交易效应。股价的上涨,尤其在不对称性股价上涨时,股价变动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往往会引起股市交易量的扩张,这种扩张需要相应的货币需求来满足这些交易。

第四,替代效应。根据标准的资产组合理论,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会提高股票的相对收益,从而在投资主体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货币资产(主要是广义货币,如居民储蓄存款)有一种替代作用,从而降低货币需求。

在上述四种效应中,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而替代效应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因此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作用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无法从理论上确定,只能通过实际数据来检验分析。

石建民(2001)通过对我国相关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证实,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总需求函数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表现为正相关,说明在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产生的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替代效应等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中,增加货币需求的力量超过降低货币需求的力量,从而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石建民,2001《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经济总量》【J】《经济研究》第5期。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4篇

因素变量的选取

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包括制度性因素在内的其他变量。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本文从这三类变量中分别选出一些变量因素,建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因素模型。

① 货币需求变量的确定

一般而言,货币需求的建模分析是以货币的交易性需求理论和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交易性需求理论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具有一般交易媒介功能的资产只有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正是它们共同组成M1。另一方面相对于M2,M1更易于受到中央货币当局的控制,并且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出货币需求的利率效应。考虑到我国当前较低水平的金融发展状况,且M1具有稳定的趋势,于是这里我们选取了M1作为函数估计的因变量。

② 货币需求的规模变量选择

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用于衡量经济活动中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规模,而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认为,现期收入是经济交易量的代表,因此一般将收入看作是规模变量的指标,大多数研究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规模变量加入货币需求函数,本文也是如此。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于是,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具有同向关系。

③ 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选择。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其他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它一般包含货币自身的收益率、除货币以外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即货币替代品的收益率。一般而论,货币自身的收益率选取一定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R作为指标,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投资渠道的拓宽,影响投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与收益率的比较,所以,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而货币替代品的收益率一般用预期通货膨胀率Pe来替代,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用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则可以根据零售物价水平P计算得出。

因素模型的建立

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入手,给出总体货币需求函数,本文所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是M1/P=f(Y/P,Ir,Pe,u),其中u为相应的随机变量。

因素模型一般都采用对数线性模型,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管制尚未放松,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创新明显不足,本文采用局部调整的对数线性模型,以期得到较为稳定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取对数以体现变量之间百分比的变化关系,得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同时也可以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而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Pe,由于其值可能为负,则不能取自然对数。因此,经过调整的我国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最终形式为:LN(M1/P)=C+C1*LN(Y/P)+C2*LN(Ir)+C3*Pe+%^(其中%^为随机残差项) (1)

货币需求函数季度模型的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单位根检验

由于如果时间序列数据处于非平稳状态,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偏离,所以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个序列的整形阶数检验(ADF检验)结果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但对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说明序列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这说明虽然序列本身是非平稳,但序列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

回归分析

采用OLS法对上述变量按(1)式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N(M1/P)=0.879165+1.011596*LN(Y/P)-0.283984 *LN(Ir)+0.020227*Pe

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一致,并且其大小在经济理论上也解释得通;杜宾瓦森系数D.W. =2.202013,其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给定显著性水平5%,回归结果显示整个模型的F值为333.8748,远远大于临界值,表明整个模型估计效果显著;给定显著性水平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54的临界值为2.021,均小于LN(Y/P)、LN( Ir)、Pe的估计值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说明各个序列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47799,因此样本拟合较好。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

通过前面的数据和归纳总结,在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狭义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

模型中LN(Y/P)的回归系数为1.011596,在影响LN(M1/P)的几个因素中该系数最大,这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实际狭义货币需求的贡献量最大,我国实际狭义货币需求量的长期收入弹性显著大于1。所以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中国的收入水平。

②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反向关系

模型中lnIr的回归系数为-0.283984,说明我国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存在反向关系,符合货币需求理论的推断,因为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意味着居民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所以他们更愿意增加银行存款,即减少货币持有量,从而导致货币需求量下降。与收入弹性相比,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较低。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一直注重利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利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我国货币需求的金融杠杆作用微乎其微。

③预期通货膨胀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

模型中Pe的回归系数为0.020227,说明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我国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与货币需求理论的推测不相符。这是因为在所选的样本期间内,多数年份我国均处于通货紧缩时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均为负值,与此同时伴随着商品需求的减少,从而货币需求也减少。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的通货膨胀明显小于货币的增量需求,使得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并不敏感,于是在一定的通胀预期下,并不会减少货币需求,反而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最终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我国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变动的关系。

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存在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些经济变量共同决定了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而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又是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现阶段,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其他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增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①因为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际研究的结论显示我国目前应该主要以M1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②滞后效应的存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央银行如果想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对经济运行的现状及其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克服滞后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自由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此,要求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决策能力和技术水平。

货币需求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函数;协整;误差修正

中图分类号:F0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14-02

1 引言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的核心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各国央行实行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依据,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运用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以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货币需求函数。因此,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论分析与模型的选定

(1)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论。

“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三种形式:其一是欧文•费雪于1911年提出来的交易方程式(又称费雪方程):MV=PT,其中,T代表一段时期内用于交易的商品与服务的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商品与服务的价格、M为名义货币供应量。这一结论被认为是经济学最重要也是最成熟的规律之一; 其二是国民收入方程式:MV=PY,其中,M是货币存量,Y是实际国民收入,V为货币流通速度、PY即名义产出或名义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方程式可以看做是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的过渡;其三是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和庇古建立的剑桥方程式:M=KPY,其中,K代表货币量与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其它的参数意义同上。

(2)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认为,公众之所以对货币有需求,主要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一定量的货币;预防动机,即为了谨慎起见以应付不时之需而持有一定量的货币;投机动机,即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投机而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为满足这三种动机所需而持有的货币总量,共同构成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利率,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与利率反向变动。由此,得出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

(3)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构造。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一般包括规模变量和机会成本变量。收入、财富或消费常用来表示规模变量;而机会成本变量则通常用持有货币的收益、以及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表示。持有的机会成本指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收益,一般用国内利率水平和预期通货膨胀率来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货币需求基本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我们认为现阶段对我国货币需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利率(R)、预期通货膨胀率,外汇储备FRT及随机扰动因素。

因此可构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Mit=f(Yt,Rt,FRTt,RPIt,μt)。

LnMit=β0+β1lnYt+β2LnRt+β3LnFRt+β4LnPt+β5t+μt(i=1,2)(1)

式中:M1t:即期对狭义货币M1的需求;M2t:即期对广义货币M2的需求;Yt:即期国内生产总值,也是持久收入;Rt:即期利率;Pt:预期通货膨胀率;FRT:即期的外汇储备;t:时间变量;μt:随机变量。上式中各个变量均为关于时间t的函数:

β1=dLnM0dLnY,β2=-dLnMdLnR,β3=dLnMdLnFR,β4=dLnMdLnP

3 数据处理与模型估计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常用的协整检验的方法有:格兰杰―恩格尔两步法、约翰逊秩检验法以及博斯维克误差纠正法。其中,格兰杰―恩格尔两步法是最常用的,它是格兰杰和恩格尔于80年代末提出的协整检验,所针对的是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即检验一组变量是否为平稳过程,若为平稳过程,则称其为I(0)过程,否则,对各自进行一阶差分,若一阶差分为平稳过程,则称为I(1)过程。只有当这组变量均为I(0)或I(1)过程,即所谓的同阶单整过程才可意味着它们是协整的,即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样,就可以直接建立回归模型,运用OLS进行参数估计。

(2)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短期货币需求函数。

第二步:记方程(2)、(3)的残差序列为e1 、e2,对残差序列e1 、e2 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从表1可看出,残差序列e1 、e2 为平稳序列,说明时间序列LnM1 、LnGDP、LnFRT、LnR 、LnRPI及LnM2、LnGDP、LnFRT、LnR 、LnRPI 存在协整关系,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剔除回归系数t值不显著的项得误差修正模型:

DLnM1)=1.059DLnGDP+0.649DLnRPI-

( 42.64)(4.24)

0.206DLnR-1.0181Ecm1(-1)-0.641AR(2)(2)

(-7.524)(-5.6)(-4.188)

R2=0.8649 D-W=2.17

DLnM2=1.187DLnGDP-0.1492DLnR-0.7363Ecm2(-1)(3)

(34.62) (-5.53)(-2.94)

R2=0.8690D-W=2.02

ECMM1(-1),ECMM2(-1)分别为(2)、(3)的误差修正项。

在狭义短期货币需求函数和广义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别为-1.018和-0.736,符合反向修正机制,由于差分会丢失部分信息,所以拟合优度有所下降,其它检验模型整体效果的统计指标均较好,说明本文设定的误差修正模型符合反向修正原理,能够很好的表述变量的动态结构。

4 结果分析及其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狭义货币需求M1还是广义的货币需求M2,与GDP、物价水平、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外汇储备均存在长期的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政策长时间以来是比较合理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来看,上述模型的估计结果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以下的基本认识:

(1)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要求流入中国的外汇必须由中国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而从央行流出的基础货币进入到货币市场,在“货币乘数”作用下,按目前条件计算会产生4倍以上的放大效果,由于经济增长也需要货币投放来支持,在外汇储备规模还不算特别大的时候,由外汇占款原因所形成的货币投放,可以基本上为经济增长所吸收,因此在以往这个矛盾还不突出,但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41.5%,数倍于经济增长率,这样一来,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大幅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之一。因此,如何发挥外汇储备的作用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值得我们去思考。

(2)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从货币需求的长期方程来看,M1与GDP的弹性为0.893,M2与GDP的弹性为0.865,这恰好说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民众更愿意以银行储蓄的形式来持有其财富,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

(3)利率对货币的需求调节,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利率的影响力主要是通过调节货币总量的结构,即M1占M2的比重实现的。利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引导M1(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和M2(具有储蓄性质的准货币)之间相互转化,从而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欧阳志刚.货币需求函数的经验研究[J].统计观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