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

货币市场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出售基金单位,将募集的资金专门投向以货币市场为投资组合领域和对象的共同基金投资方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债务型金融工具,其期限为一年或少于一年,政府、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等是这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发行主体。因此,货币市场工具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特点。但是货币市场具有批发市场的特点,单笔交易金额巨大,动辄以百万计,个人投资者难以参与投资。而通过募集个人小额资金组织共同基金的形式,建立货币市场基金,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参与货币市场投资活动,在保持个人投资流通性的同时,享有一定的投资收益。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Cost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CompanyActof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直线法是在货币市场工具剩余期间平均摊销溢价或折价;而在实际利率法下,基金本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投资的每期期初账面净值乘以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限制+各期获得利息的现值”公式,通过插值计算获得。

笔者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时间短、价格波动小,使用直线法摊销与实际每期应摊销额之间的差额不会很大,在基本满足核算准确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使用直线法更容易操作,且能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在每期摊销溢折价,计提利息时,如为溢价,借记“应收利息”,贷记“债券利息收入”和“债券投资——溢价”;如为折价,借记“应收利息”和“债券投资——折价”,贷记“债券利息收入”。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创新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创立货币市场基金的呼声不断提高,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交流会上,有关方面透露,央行今后将重点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基金,力争年内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考虑允许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推动货币市场发展。而在不久前由中国国债协会主办的国债流通市场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央行就曾表示银行可以提出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去年5月,南京商行与江苏省内其他1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总额3.8亿元,年收益率达3.5%,7月南京商行与杭州市商业银行、大连市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8个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已为时不远。

一、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发展实践

货币市场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新兴的共同基金,它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型投资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来聚集资金,投资者要进入货币市场基金只要交1000美元就可开立账户,买入基金股票。其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低,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这些证券具有共同的特点是:1.成熟期短,最长不超过1年,最短的为隔夜商业票据和1周期国库券。2.风险极小。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很多银行存款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存款。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基本上采取开放式基金的形式,在基金单位的买卖形式和便利程度上都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允许投资者在自己的基金账户上签发支票和转账,这些使得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也并不比银行存款逊色,虽然不像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但是货币市场基金以其独特的投资组合和流动性管理同样确保了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性也为货币基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广泛的投资基础,同时其收益率也慰为可观,在1980~1985年间平均为10%以上,其中1981年高达17%,大大高出同期的零星存款利率水平。

在高收益率的激励下,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里,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共同基金,并取得了成绩。在1974年,其资产净额只有17亿美元,到1978年增长到100亿美元,1982年达到2300亿美元,到1993年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占基金市场份额的27.2%.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1年9月30日,投资基金总资产中大约有34%(21620亿美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仅次于股权类基金所占的比例47%(30200亿美元);同期,债券类基金占据了14%(9097亿美元),而混合类基金(既投资于股票又投资于债券)仅占5%(3336亿美元)。

这一统计指标说明,经过30年的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在基金业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深受投资者青睐,同时也说明除了资本市场外,货币市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以流入基金的现金流为例,虽然每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增长情况不同,但是1990~2001年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55%.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原因看,一方面是在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利率逐步上升,最敏感的联邦基金利率1980年曾一度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存款金融机构的利率受到Q条例的管制。当时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额为5.25%~5.5%,这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赚取利差的空间,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有关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伴随而来的是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竞争相提高大额存款利率,从而抢购大额存款市场而无视小额存单。这种情况产生了对存款小户不利的歧视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正应运而生,它最初目的就是集中小户的零散资金,以“大户”的姿态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以获得“大额存单”的同等待遇。这样中小投资者便能够通过该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寻求更高的收益。

作为金融创新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其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表明投资基金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而是广泛地延伸到各种金融资产的投资,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货币市场基金强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商业银行一系列限制性法规被取消、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业的革命。面对着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纷纷推出了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众所周知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0Ws)、自动转账账户(ATS)以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二、基金业在我国的发展

自1991年“珠信基金”和“武汉基金”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多年中,我国的基金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美国基金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1.基金规模较小,基金形式单一。从组织形式上看,我国目前发行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为封闭式基金,1997年以前发行的75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基金;1998~2001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封闭式基金有48只,开放式基金仅有3只。

2.基金的投资领域不确定。美国的基金的投资领域绝大部分都是单一且清晰的,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目标细化、投资对象集中。而我国1997年以前的基金除投资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外,还涉及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高新技术项目等;1997年以后设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基本上都是“全能基金”,投资目标不清晰。

3.基金风险较大。由于基金大多以封闭式为主,且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保持其流动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基金的整体风险较大。综合而言,这些基金的整体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以及投资项目的表现密切相关——当宏观形势不好、资本市场走低、投资项目亏损时,这些基金投资者缺乏备选的投资品种,从而可能被套牢。

4.基金角色不清。基金的投资原则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谋取收益,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封闭型的,投资领域不确定,流动性较差,所以,这些基金实际上扮演的是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的角色,投资者则往往把基金当作一种债券来投资,或者当作股票来炒作,从而扭曲了基金的本来意义。要更充分地发挥投资基金的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基金业应适时引人新的品种,不断完善投资基金结构。这方面,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实践可以看出,其产生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一致,势必会存在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这些差额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然而,要把握这些投资机会,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一定规模的资金:第二,具有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预测金融市场的动向,而且在操作技巧与技能上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是广大投资者所能具备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若想获得这种利差收益,就可以通过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来实现,因而,也就产生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而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提供了制度因素。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摸索前进的性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要能够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正在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转变,而这又需要有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要不断健全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所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符合制度创新的要求。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可减轻银行资金难以运用的压力。目前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银行的存贷差已达到4万亿元,同时银行存款利息负担过重,贷款风险过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有效地分流银行资金,减轻银行资金压力。

2.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给货币市场工具增加流动性,丰富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拓展新的参与主体。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的同时,也活跃了二级市场的交易。目前的CD市场、票据市场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流动性较差、二级市场的交易不活跃。引入货币市场基金可使CD、票据的需求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CD、票据的流动性,同时也会激发企业使用票据、CD的积极性。

3.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包含的内容:一方面,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与需求决定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由局部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推进,而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央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同时,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

4.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高市场效率,为迎接入世做准备。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收益高、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征,必将会夺走商业银行大批的存款客户。在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就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这正如美国商业银行80年代所产生的金融创新一样。创新的同时也会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如果长期内再给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则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将很难提高,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仍将缺乏根本的动力。入世后,金融业受到的政策保护最多将只有5年,现在一味地赚取垄断利润,将来如何去面对外国金融业的挑战呢?因此,适时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对于抵抗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必要的,这其中就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而且,我国尽早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会防止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业务被外国金融机构所垄断。

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发展的投资基金均为资本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尚处于空白中。适时引入货币市场基金,能有效的改变目前基金全是资本市场的状况,在丰富业务品种的同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多元经营,分散业务风险,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近年在利率不断下调的环境下,我国的储蓄存款仍持续增长,这除了中国国情使得人们偏好储蓄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人们不愿承担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较大风险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进出自由,投资额灵活,风险极低而收益不错的投资工具,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其风险低、收益好独具魅力。这将促进资本市场基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来与之抗衡。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首先要制定有关货币基金的管理法规。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存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我国引进这一基金类型,在运作机制等技术环节方面,与国际惯例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要做到法规制度先行,因此,在有关货币基金的法规中应当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会计核算原则,监管体制,风险控制原则,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

2.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货币市场,尤其是一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是货币市场基金运作的基础。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应做到:(1)实现市场运作一体化。货币市场是一个包容多个子市场的综合性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应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并能通过交易和套利活动实现一体化。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货币市场进行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以改变我国货币市场中各子市场参差不齐、分割严重的现状。(2)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的前提下,我们应大力培育发展其他货币市场主体,并放宽他们的进入限制,从而活跃市场的交易,增强流动性。(3)实现市场客体多样化。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其灵活性。因而在完善现有货币市场工具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工具。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吴晓求教授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背后含义就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研究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第三,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吴晓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国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3)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模式问题。

吴晓求教授谈到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种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潜在地包括了股票这种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4)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制定应在什么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真的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状态等问题。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协作的伙伴,两者截然分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个包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我国的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的过度上升往往出现在一般价格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

(2)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传统的、教课书式论述的是凯恩斯的理论,即央行的政策调整先影响市场短期利率,再传导到长期利率,影响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实际经济。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资产存量较大,短期利率的变化,会引起各种资产价格相对水平的广泛调整,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通过企业净价值变化影响企业的借贷成本和借贷能力,从而影响社会信用规模和实际经济活动。

FSI研究组认为,虽然从理论上不能说明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意义,但是在实践上,目前各国中央对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要考虑资产价格因素普遍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资产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变动不拘的心理预期左右,定价基础很难把握,中央银行缺乏影响、控制资产价格的有效手段。如果货币政策将资产价格纳入调控范围,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道德风险”,导致资产价格更大的波动。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实证研究:国际视角

为了动态地把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FSI报告系统研究了成熟市场国家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这些国家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其演变,样本为美国、德国和日本。FSI研究组希望从这些样本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1)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FSI研究组分别对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金融创新浪潮以来美国、日本以及德国三个国家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关系的演变作了历史的回顾。

1、美国。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美国国内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强大的国际货币市场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共同构建起美国以直接金融为主的金融模式。2、日本。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进而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并先后向证券公司开放,极大的解决了证券公司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同时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随着1998年的“大爆炸”,日本银行、证券和保险开始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融合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传统界限,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各自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综合性业务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实现了资金在两个市场的无障碍自由流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逐步走上了相互融合的发展道路。3、德国。德国金融体系的典型特征是占统治地位的“全能银行”。全能银行不仅提供银行服务,还从事有价证券业务,很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都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出来并由其来操作的。德国金融体系的这一特点导致了德国的资本市场对其货币市场较强的依赖性。

(2)国际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的考察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FSI研究组深入地考察了美、日、德三国信贷资金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联系。

美国的金融业非常之发达,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灵活度很大,这不仅得益于中央银行得力的监管,也与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构架密不可分。在美国,金融体系从微观到宏观是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金融机构对资金如何运作完全是金融机构自身微观层面上的选择,监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出一个框架加以督促和约束。因此,在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方面,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明文限制,更多的是靠金融机构自身进行的微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的这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就在于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健全和发展整个金融体系上,其中重中之重是加强各经济、金融主体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德国的金融市场比较落后,证券业发展远远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与其强大的全能银行体制有关。商业银行不仅提供信用,还包揽了很多证券业务。这种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间接式金融体系为信贷资金有序进入证券市场创造了条件。日本的模式存在两极化的趋势,1998年以前一方面它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制,另一方面其金融制度又是以银行间接金融为核心的。这样就造成了对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严格管制。但是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和金融大爆炸计划的实施,日本也在逐步放松对银行业务的限制,银行资金流入证券市场也逐渐获得了一些合法的渠道。

四、关于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政策研究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银行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的中国部分,是报告的重要内容。在报告中,FSI研究组集中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FSI研究组指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可以说,中国股票市场这1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总是以或明或暗的不同表现形态出现。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这在当时来说是必要的。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明确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99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在监管态度上出现了变化,先是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而又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提供了两条合法通道。在我国股票市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之后,允许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应该说时机是比较成熟的。

(2)2000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测算与路径分析。

FSI研究组认为2000年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特征,其中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是推动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我们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在4500—6000亿元左右,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违规进入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条:(1)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融入资金,用于自营。这条路径进入股市的资金余额在800-1000亿元。2000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一个月以内(含一个月)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88.4%,其中7天的交易量占63.7%,这与2000年一级市场新股申购冻结资金量屡创新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2)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并将获得的资金投入股市,估计为400-500亿元左右。(3)企业挪用银行贷款进入股票市场,规模应在3000—4000亿元左右。2000年1-12月累计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13300多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870亿元。我们通过图表分析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的月份,往往也是股票成交金额较大的月份。(4)其他途径,如个人贷款炒股,来自境内外的银行外汇信贷资金,国家股配股资金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购买股票等,约在300—500亿元左右。

(3)关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

FSI研究组认为我国应允许银行信贷资金合理有序进入股市,但同时也必须加强对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监管。具体建议如下:

1)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继续允许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但必须规范运作。现阶段我们的政策是制止银行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禁止银行信贷资金直接入市,但绝不是要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2)开明流,堵暗渠。在开明流方面,主要是要积极准备并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在开明流的同时,要切实堵暗渠,企业和个人除了股票质押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之外,不得用其他任何贷款炒股;

3)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最大的问题是金融风险问题,监管部门要完善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规则,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4)完善统计监测制度,适时调控银行信贷资金入市行为;

5)及时调整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必要时修改有关法规;

6)各金融监管部门要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

前言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今天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总体来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没有相适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概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研究:1、金融发展到今天,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与以前一样?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研究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资产的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因为资本流动性的改善和提高是一种趋势。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加以研究。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背后含义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更明确地说,研究的是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渠道。这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作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以及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3、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这要引起我们注意,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的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4、金融业的发展和监管模式问题。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些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在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股票这类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5、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业务中,如果还是传统的业务占主导地位,从国际趋势看,这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以,需要研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及其管理政策问题,即要研究商业银行在不扩大风险基础上来扩大其业务平台以提高其竞争力,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扩大其边缘性业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6、我们应认真的梳理一下,目前有多少种管道使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的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当局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过程,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发育成熟,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股票市场已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还不明显。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深化,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股票价格指数与GDP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股市已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供给与需求,从而影响着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效率。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关系的研究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即通过研究货币供给对投资或对消费的影响来揭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路径:

1.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渠道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以詹姆斯。托宾的q理论为支撑。托宾(JamesTobin,1969)认为,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变动影响收入变化,其间存在着一个股票市价或企业市价变化的问题和一个固定资本重置价格变化的问题,即货币政策是通过影响证券资产价格从而使投资者在不同资产之间做出选择而影响经济活动的。为此,托宾引入一个新概念“q”,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q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愿望,q高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新厂房和设备的投资比较便宜,因而企业可通过发行股票获得价格相对低廉的投资品,从而增加投资,经济呈现出景气态势。相反,如果q低,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则投资萎缩,经济不景气。

托宾的q理论突破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囿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局限性,将货币传导分析推广到整个金融结构,从而将货币部分地内生化。该理论为从资产结构调整角度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具体而言,当一国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其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将导致利率(r)下降,而股票和债券的相对收益率将会上升,经由公众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最终促使股票价格(*)上升,q相应上升,带动企业投资(I)扩张,最终使国民收入(Y)增加。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示为:Mr*qIY。

2.财富效应渠道

莫迪格利亚尼(FrancoModigliani,1971)在其生命周期消费模型中指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将在更长的时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决定消费的不是现期收入,而是消费者的毕生资财,包括人力资本、真实资本和金融财富,股票是金融财富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通过改变利率和股票价格来影响居民的金融财富(w)及其一生的财富量(LR),进而影响其消费需求(C)和国民收入(Y)。财富效应理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为:Mr*WLRCY。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的股票市场繁荣,尤其是美国股票市场的空前繁荣所引发的消费增长,为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提供了直接的实证支持。S.Ludvigson&C.Steindel(1999)对美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股票财富与社会总消费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确实增加了市场中的消费。但计量结果同时也显示,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相当不稳定,而且很难消除这种不稳定性。

3.流动性效应渠道

流动性效应理论认为,企业或居民在选择持有何种资产时会考虑流动性的要求。其原因在于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宅等)的流动性较弱,当发生财务困难而必须出售这些资产时,不可能完全收回它们的价值;而金融资产(如银行存款、股票或债券)的流动性很强,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按市场价值出售而收回现金。当预期自己将陷入财务困境时,人们通常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而不愿意持有缺乏流动性的耐用消费品。因此,如果消费者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消费者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减小,耐用消费品支出就会增加。

消费者的资产负债状况对消费者评价自己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说来,当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相比为数较多时,他们对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的估计比较小,因而就更愿意购买耐用消费品。因此,当股票价格上升时,金融资产的价值将提高,消费者因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估计就很低,因而耐用消费品支出将会增加。由此可见,货币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对经济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这一过程被米什金(Frederics.Mishikin,1977)描述为:M*金融资产价值财务危机可能性耐用消费品开支Y。

4.资产负债表渠道

伯南科和格特勒(BenBernanke&MarkGertler,1995)在分析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认为,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没有考虑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因而是不完全的,甚至像“黑箱”,同时利率渠道的传导作用很难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基于此,他们提出了资产负债表渠道(也称为净财富额渠道),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潜在借款人(企业或居民)的资产负债表质量或财富净值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借贷市场存在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而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机构为了防止借款人的败德行为给自己带来损失,其授信额度控制以借款人的财富净值为基准,并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企业净值的增加会减少逆向选择和降低道德风险,因为较高的净值意味着借款人拥有较多的担保品,逆向选择的损失将减少,从而鼓励对投资支出的融资贷款。同时,企业较高的净值意味着所有者在该企业投入了较多的股本,而股本投入越多,所有者从事风险项目的意愿也就越低,也不会将公司的贷款投向于个人有利但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的项目,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净值也将随之提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减少,导致贷款和投资支出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描述为:M*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贷款IY。

5.股票市场渠道

RalphChami(1999)等通过分析股票市场的内在作用机理,提出了不同于托宾q理论和财富效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股票市场渠道。RalphChami认为,企业股东的收益包括股票红利和股票价格上升两个部分,但无论哪一种收入都表现为名义收入,其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或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政策变量(如货币供应量等),影响经济社会的一般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水平),居民拥有的股票的收益和资本金(表现为名义收入)将会受到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股票的价格便会发生波动,这样股票持有人就会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改变其对股票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公司为了满足股东的要求就会相应调整生产,最终使总产量上升。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表述为:MP股票除息价值本期股票真实回报&消费I资本存量下一期产出。

二、我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障碍因素分析

股票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制度基础、市场规模以及各金融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高低等因素密切相关。上文在分析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时,实际上隐含了一些基本前提条件:一是规范、成熟的股票市场制度与一定的市场规模;二是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之间一体化程度较高;三是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投资者预期等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股票市场和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在上述几个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股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并进而成为制约股票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

1.股票市场规模偏小,缺乏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

一般而言,大规模、高效率的股票市场可以充分反映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同时也能将这种对货币政策变化所做出的反应通过其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递到现实经济中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尽管股票市场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其规模仍然相对偏小。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有关统计资料,截止2002年底,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224家,股票市价总值38329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7.43%,若扣除不能上市流通的部分,股票流通市值为12485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即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仅为12.19%,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同期美国的120%、英国的138%、香港地区的180%,甚至也低于印度的75%、泰国的92%。同时,股票市场结构不合理。从现代技术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层级结构,目前仍然缺乏适应于创业型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投资者选择余地小;市场的地域分布不合理,广大中西部地区缺乏应有的市场布局;证券交易品种太少,与证券相关的金融衍生工具,如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等尚未推出,投资者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由此可见,规模有限、结构失衡的股票市场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程度有限,难以发挥资本市场对我国国民经济应有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

2.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较低

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依赖于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有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各个市场的资金价格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在不同市场之间迅速流动,以达到调节资金供求的目的。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收益率)缺乏内在联系,股票的价格变化尚不能准确反映货币政策的松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是优先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从而使货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我们知道,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而货币市场滞后于资本市场的现实,使两个市场的利率与收益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投资者在货币政策变动时对银行存款、股票等不同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难以进行有效比较,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于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因此,货币政策试图通过中介目标调控股票价格,并使之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3.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尚不明显

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通过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来激活市场,促进经济良性循环,股票市场的长期繁荣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股市的持续繁荣不仅使投资者因金融财富增加而派生出额外消费支出,而且有助于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收入预期(在心理上将股票投资收人由暂时性收入转为持久性收入),从而使长期边际消费倾向(MPC)呈现出扩大趋势,消费支出进一步增加。同时,较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在美国,居民个人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组织参与股市)可以确保个人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分享股市持续繁荣的成果。财富效应之所以在我国股票市场难以显现,主要是因为我国股票市场持续繁荣的趋势不明显,股价波动幅度过大,投机成分较多,投资者难以形成“持久性”收入预期。同时,不合理的投资者结构也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形成。一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呈现出以散户为主导的格局。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我国投资者开户数达6884万户,个人投资者占开户总数的99.13%,但由于投资水平不高、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整体投资收益不高,而拥有资金、信息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却成为股市繁荣的最大获利者。但这些机构投资者通常由少数人或经济主体投资,投资收益分配严重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倾斜,中小投资者难以分享股价上升的成果。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低收入者的MPC要高于高收人者,因此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并未将股票投资所赚取的收益主要用于消费,而是滞留在股市通过循环投资以获取更大收益,财富效应难以有效形成和充分发挥。因此,货币政策变量的变化能够调整的主要是社会资金的分配结构,货币政策难以通过财富效应渠道实现有效传导。

4.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由于历史的、体制性的原因,我国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被简化为“融资”——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政策取向导致股票市场在发展和运行中存在一系列制度缺陷:(1)公司上市制度不科学。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制度已由审核制改为核准制,虽然不再由政府直接审批,但仍需由券商推荐,并经过专家评审等程序。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仍然存在问题,而上市公司的总量仍受计划的严格限制,股票的供给不能对股市需求变动做出灵敏的反应。(2)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而组建起来的,现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设置有国有股(含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公众股等,且股权过度集中于国有股,而国家作为公司大股东无法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行为也趋于短期化。国有股、企业法人股等不能上市流通,不仅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与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效率,而且进一步放大了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扭曲股票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3)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准确地披露法定信息,有的公司甚至隐瞒重大事件或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上市、资产重组或操纵股价等目的。(4)证券监管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监管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监管手段偏重于“政策化”,股市运行的政策性特征明显,证券监管中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运用不协调。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上述制度性缺陷,股价严重偏离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激发股市投机或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不能借助于股票市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因此,从总体上讲,目前股票价格指数与CDP的相关性较弱,股市还不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建议

股票市场的发展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主体的增加也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也随之加大。因此,理顺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现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部分,股票市场无疑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要发挥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必须有一定规模的、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为支撑。因此,应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和优化市场结构,为构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市场基础。(1)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股票市场规模。一是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前者如允许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以及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发展投资基金对吸引中小投资者,确保他们分享股票市场繁荣的成果和稳定股市、放大财富效应具有独特的作用)。后者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进行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的机会。二是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和提高上市整体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否则会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反而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2)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弥补证券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在市场级次结构方面,建立以场外交易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与“金字塔”式企业层级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结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尽快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与渠道;在市场布局方面,适当增加新的交易所和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特别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股市场与B市场的并轨整合。

2.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

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高低,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应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为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筑制度基础。(1)调整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在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弱化股票市场的政策,积极培育和发挥股市在优化资源配置、转化储蓄、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构筑新的渠道。(2)进一步改革公司上市制度和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逐步过渡到注册制,真正让市场选择上市公司和决定股票的发行规模与价格,有关管理部门主要审核公司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要求。同时应取消所有制歧视,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实行同一标准。(3)通过减持国有股等途径优化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约束功能,并可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制度;设置中小股东保护机制,改变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完全外在性,使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方式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改变国有股“所有者虚位”现象,建立国有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4)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建立信息披露的事后跟踪制度,对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应予以追究和惩处。(5)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证券业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的证券监管体系,强化证券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以适应“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设立官方股价指数平准基金等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股市稳定机制,减少市场波动的频度与幅度,消除因股价异常波动而产生的股市“幻觉”。总之,应通过上述制度建设使股票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最终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作的市场基础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应积极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协调运作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1)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业与证券业、证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如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2)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完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更多券商进人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巨大存差,而且有利于放大券商在二级市场中的运作能量,使股市行情得以延续与强化,从而不断吸引场外资金进入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促进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与“资产结构效应”的形成与发挥;(3)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在企业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一)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解析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以此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政策总称。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别称,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服从于总的经济政策的要求。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包含的首要内容,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与要求,它的确立与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中介目标应具有可测性、可行性、相关性等条件,它是指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货币当局必须先掌握的一些指标,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应达到一定数值。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之一,通常有四大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的提出和确立是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转变的结果。对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经济学派理论分歧颇大,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实际操作机制中,西方货币当局主要以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第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货币当局用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货币运行环境,并经由中介目标去逼近最终目标所借助的方法和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指以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后者指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某种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只影响某些特殊经济领域中的信用和货币状况的货币政策工具。西方国家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通常采用的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即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几乎可以实现货币当局的任何中介目标,因此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多少,对经济作用的威力巨大但弹性效果低下,故不常采用。贴现率政策使货币当局只能被动等待,不能主动出击,同时还会产生难以测度的告示效应,干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道义上的劝告、法定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房地产信用管制和利率最高限额等,它们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因此许多也已逐步取消。

第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分成凯思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认为,从局部均衡观察,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通过利率变动,改变实际生产领域的均衡,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引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发生增减变动,然后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增减变动,这必然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投资发生增减变动,通过乘数效应,最终将影响到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变化。

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其基本传递过程为:中央银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证券,则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使商业银行贷款能力增强,于是利率降低,扩大投资和放款。利率降低,使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这就相对地降低了耐用消费品和房屋等真实资产的价格,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这类真实资产的需求,使其价格上涨,并且会波及到其他的一些真实资产,这样循环下去,又增加了新的货币需求,使其社会的名义收入提高。

(二)股票市场相关理论解析

股票市场是指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场所,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股票市场分为股票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指发行人经证券承销商包销或代销,将未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以供交易的市场;后者指已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相互转移的市场。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的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股票价格。股票市场的行为通过股票价格得以定量反映。股票价格是股票市场上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股票市场的一切走势和行为特征。股票价格包括股票发行价格和股票交易价格。股票发行价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将股票公开出售给特定或非特定投资者所采用的价格,通常由发行人依据股市行情及其他有关因素决定。它受发行人的收益状况、社会声誉、地理位置、股市供求状况、二级市场股价状况、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常见的发行价格有面值发行和溢价发行两种。股票交易价格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转让时的价格,它能够对货币政策做出直接的反应和变化。股票交易价格是股票的持有者(让渡者)和购买者(受让者)在股票交易市场中买卖股票时形成的股票成交价格,目的是完成股票交易过程,实现股票所有权的转移。与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股票的价格也是由其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第二,股票市场的作用。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筹集资金,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更新,增加其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金融改革,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

二、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当中央银行变动货币政策时,就通过货币政策有关手段促使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波动,使流入股票市场的社会信贷资金、社会游资和储蓄分流资金相应增多或减少,从而引起股票市场规模和股票价格指数相应变化。股票价格决定于股票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对股价指数影响。从股票价值角度看,当松动性货币政策启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货币资产总额相应增加。增加的货币数量打破了原先货币数量供求的均衡状态,导致货币资产短期内收益下降。由此,社会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比例引起变化,企业和居民负债和资产结构也要发生相应变化。就是说,随着人们手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和货币收益率的下降,人们必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实物资产,从而引起实物资产价格的随之上涨。股票价格是实物资产价格的缩影。确切的讲,股票价格体现代表着实物资本的价值,当实物资本价格因货币数量增加而上涨时,其价值的虚拟代表股票价格因其敏感度强,早就发生了变动;另一方面,从资金面角度看,任何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使社会货币总量变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股市中资金量。股市中增量资金的增加会改变股市供求关系,引起股价指数上涨。松动型货币政策一旦实施,既使是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倾向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的资产结构也保持不变,股市中的资金绝对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按照原先股市资金与资金相同比例流进股市和其他领域。同样,紧缩型货币政策又以相同比例和方式减少着股市资金量。当然,不同的货币政策手段,或货币政策实施长短,对股市资金量影响特征会有区别。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同时改变股票内在价值和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而对股票价格也有明显的改变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一,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股票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地减少,股票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股票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股票行情上扬。

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有三种表现,一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使股票需求增加,从而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三是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增加。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当中央银行大量购进有价证券时,市场上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企业投资规模扩大和居民消费增加,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的,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和国债行市的波动,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公开市场业务包括债券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是指央行在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的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再买回上述债券的业务,其实质是央行用债券做抵押借入资金,目的是为了回笼货币;逆回购则与正回购相反,目的是为了投放货币。由于正回购和逆回购的操作会影响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往往对股市会产生一定影响。如2002年的6.24井喷行情后,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立刻由投放资金的逆回购转成回笼资金的正回购,长达半年,总计回笼资金2430亿元,其间行情一路下挫。可见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工具最先、最直接地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

(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并不是单向地通过商业银行和货币市场来传导其作用过程,它还会通过股票市场这一中介传导其对实质经济的调节作用。利率是股票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或市场对利率变动的谣言都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首先,利率发生变化会使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持有债券所得到的收益相对于股票而言就会降低,那些债券持有者将卖掉债券转而投资股票,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股票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为企业的股票筹资活动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企业股票发行和筹资量的增加,企业的投资会相应扩大,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进而会带动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的增长。相反,中央银行提高利率,则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行,进而降低企业的股票市场筹资能力和实物投资积极性,在投资乘数的作用下,进一步引起社会收入、消费和投资规模的收缩。其次,利率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当利率提高以后,公司贷款成本提高,公司利润下降,这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降低股票价格。再者,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率的提高会给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使储蓄分流成为可能,而利率下调则使储蓄分流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我国中央银行自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8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名义利率降为1.98%,扣除利息税后的收益率仅为1.584%。在预期股票价格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由于股票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存款的报酬率,部分居民将一部分存款转化为股票和基金投资。

表2-11997—2004年我国居民储蓄及增长率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平均

储蓄(亿元)46280534075962264300737629430711069512619678571

增长率(%)19.317.111.67.914.717.117.414.014.8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极易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从1996年至2002年,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投资,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1996年5月1日,央行首次降息,上交所股市对这一利好做出了积极反应,步入持续上升的态势;1996年8月23日,央行实施第二次降息,企业一年期存款利率降低1.71个百分点,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受此消息刺激,股指屡创新高,并在当年年底冲上804的高点。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央行再次降息,虽然力度没前三次大,但对准备金利率做出大幅下调,下调幅度分别为2.34和1.71个百分点。1998年12月7日,央行第六次宣布降息,一年内三次降息的间隔之短,在我国银行利率调整史上也实属罕见。但降息当日,上交所股指从前番降息时的1316点下跌到1260点。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八次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上交所股指也于消息宣布后开市首日应声而涨。

(三)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指的是银行同业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它有两个利率,拆进利率表示银行愿意借款的利率;拆出利率表示银行愿意贷款的利率。一家银行的拆进(借款)实际上也是另一家银行的拆出(贷款)。同一家银行的拆进和拆出利率的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

在20世纪初80年代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只能感,金融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通过“分立”和“扩容”两条途径,改变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局面。各家专业银行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客观上要求进行资金借贷,调剂余缺。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形式中央银行职能后,实行“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银行信贷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时间差、地区差进行拆借。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拆借,同业拆借市场得以真正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为中心的有形市场。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在经济过熟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拆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违规现象,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股票,或用于在开发区上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延长拆借期限,哄抬拆借利率,干扰了金融宏观调控,扰乱了金融秩序,而且市场内存在系统分割和地区分割,降低了融资效率。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撤消了各商业银行及其分行开办的融资中心、资金市场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在此基础上,1996年1月3日借助于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和信息服务,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在上海建立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融资中心停止自营业务,并逐渐淡出市场。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增加入市主体、完善相关法规等方面积极推进同业拆借市场建设。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更加广泛,资金供求趣同的矛盾有所缓和,交易规模日趋扩大。

银行同业拆借说明资金的流向和需求,当市场资金需求大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就会上涨,利率上涨将会导致股市看淡,但这都是技术上理论。对股市实质的影响并不大,要结合其他很多因素一起看,比如远期利率,或导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上涨的真正因素或汇率等。单研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意义不大,只能知道市场近期的资金需求情况和是留入还是留出,那对股市的影响也不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对策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市在转化储蓄、刺激消费、优化资源配置和传导货币政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一)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部分,股票市场无疑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要发挥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必须有一个具备一定规模、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为支撑。因此,应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和优化市场结构,为构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市场基础。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股票市场规模。一是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前者如进一步放松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以及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目前发展投资基金对吸引中小投资者,确保他们分享股票市场繁荣的成果以及稳定股市、放大财富效应具有独特的作用)。后者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进行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的机会。二是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和提高上市整体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股市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否则会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反而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市场层次结构方面,完善以场外交易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与“金字塔”式企业层次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结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尽快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与渠道;在市场布局方面,适当增加新的交易所和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特别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并轨整合。

(二)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

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高低,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应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为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筑制度基础。

第一,调整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在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弱化股票市场的政策,积极培育和发挥股市在优化资源配置、转化储蓄、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构筑新的渠道。

第二,进行股票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一是改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继续推动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建立国有股退出与再投资基金;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基金和合资券商。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完善股票市场客体结构,发展和规范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及其他金融衍生市场。三是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等途径优化股权结构,采取多种方式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

第三,进一步改革公司上市制度和股票发行制度。逐步使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真正让市场选择上市公司和决定股票的发行规模与价格,有关管理部门主要审核公司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要求。同时应取消所有制歧视,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实行统一标准。

第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一是试点和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用市场化手段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改革上市公司的融资机制,形成“上市融资——增大社会财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和投资——更多的绩优股份上市——融来更多资金”的融资良性循环机制,而不是“改制——圈钱”,形成资金的虚拟空转;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以规范会计制度为核心,着手建立完善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行为和欺诈行为,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与规范,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程度。取消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使上司公司真正优胜劣汰。

第五,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事后跟踪制度,对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应予以追究和惩处。

第六,防止并控制过量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持有证券资产的数量实行比例限制,对其交易和投资收益加大征税力度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率水平的市场调节保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适当比例,促使资金流动的均衡分布。

第七,建立和完善监管。应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证券业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的证券监管体系,强化证券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设立官方股价指数平准基金等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股市稳定机制,减少市场波动的频率与幅度,消除因股价异常波动而产生的股市“幻觉”。总之,应通过上述制度建设使股票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最终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八,进一步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仅要把外资和国外投资机构引进来,国内证券公司和投资机构也要走出去,在双向交流中提升本国证券市场和相关主体的竞争力。

第九,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二板市场,使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安排,为有发展潜质的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有机结合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加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作的市场基础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应积极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协调运作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第一,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业与证券业、证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如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第二,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完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更多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巨大存差,而且有利于放大券商在二级市场中的运作能量,使股市行情得以延续与强化,从而不断吸引场外资金进入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促进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与“资产结构效应”的形成与发挥。

第三,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在企业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四)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和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使之能有效地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做出合乎意愿的反应。

第一,重新确定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央行从1996年起,每年根据GDP增长速度、物价控制目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幅度提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力求使货币供应量达到预定目标,进而为实现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然而,在股票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和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之间的关系己变得复杂化,越来越由经济内生决定。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己开始对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产生扰动。

股票市场及股价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股市扩容和股价攀升吸纳了大量资金在其内部循环,但这部分新增货币需求的满足尚没有包括在央行的货币供应量计划中,只能用流入实际经济领域的货币资金予以满足,物价水平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意图之间的背离也是应有之义。

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也影响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四个:通货比率(流通现金/活期存款)、存款倍数(全部存款/活期存款)、超额准备金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增强了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流动性,而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资金主体,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相应的受到这种资金流动的影响,其超额准备金率自然随之发生经常性的变化。存款倍数反映了居民(企业和个人)以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替代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的意愿程度。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居民只能在现金和储蓄存款间选择,因此伴随着通货比率下降的必然是存款倍数上升。但在股票市场迅猛发展后,越来越多的资金由广义货币转换为狭义货币,而且股市行情的变换使得转换的频率和规模难以事先确定和测量,从而使通货比率和存款倍数的变化方向和幅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三个因素存在许多变数,使央行对货币乘数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期。随着股票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具将不断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将越来越复杂,使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与可测性进一步下降。

因此,在货币供应量指标作用减弱的情况下,要加速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形成内在统一的利率信号,并且可以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为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资金成本和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机会成本,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的交易及时反映出来,而且能及时地被中央银行观察到。在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超过实体经济规模的趋势下,利率作为套利信号引导资金流动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通过向货币市场发出利率调整的信号,可以影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价格水平,并将政策意图传递开来。但是在我国,利率尚没有完全市场化,不具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实践,放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密切监测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央行需建立适当的经济计量模型,力求较准确的评价股市与利率、价格、产出、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在考虑货币投放时,应把由于股票市场发展和包含基本因素的股价波动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增加考虑在内,同时进一步完善现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以使其全面反映资金运行的状况,便于央行判断实体经济运行与股票市场运行间的差异。上述选择符合狭义股票市场传导机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调控目标的理论,并同时提高了货币政策其它股票市场传导渠道的效率。

第二,注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建立货币政策对股价波动的反应机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具有主动性、适时性、灵活性,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微调,因而最为适合股票市场传导机制。1998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工具,2002年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已达到1801.61亿元。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适时地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吞吐基础货币,不仅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头寸,而且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会对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散户的行为和资金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随股票市场的发展而日益扩大。

在我国目前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公开市场业务以商业银行超额储备为主要的操作目标是合理的。但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分割状态的打破,货币政策需要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而以通货膨胀率为调控目标。在这种新的政策框架下,央行需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因此,央行仍需不断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性建设,推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继续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成员,扩大操作力度和影响面,不断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种类和范围,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市场利率的能力,提高操作的灵活性。

同时,在操作中要加大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披露,扩大向交易成员提供的信息量,在必要时采取公告的形式来宣布将进行的交易数量和对系统流动性头寸的预测,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性,促成公众的合理预期。另外,在股票价格出现过度波动,影响长期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时,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以下两个反应措施:一种是中央银行及时宣布货币政策意图。中央银行在股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要预测潜在的通货膨胀变动趋势,分析对通货膨胀有影响的一揽子经济变量。如果确实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首先宣布政策(提高利率)意图,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待金融市场做出反应,再根据市场动态决定提高利率的时间和幅度。

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提高证券交易保证金比率,限制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并不存在银行贷款向股票市场流动的禁止性规定。不过,银行贷款向股市的流动并不是无序的、不受限制的流动,而是处在中央银行严格调控下的流动。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上早已形成了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股票交易者按照确定的比例,将一部分价款或一定数量的股票交付给经纪人,不足部分由该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垫付。因此在这种方式下,股票的买卖者只使用部分自己的资金,其余部分则通过交付保证金而得到证券公司或金融机构的信用。至于保证金比率则由中央银行制定,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股票市场和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整保证金比率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从而起到调控股票市场运行、间接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作用。当中央银行提高保证金比率时,投资人所付现款数额就会增大,进行保证金信用交易的人就会相应减少,因而就可抑制股票需求,降低股票交易量,遏制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进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相反,当中央银行降低保证金比率时,则会刺激投资人购买股票的欲望,同时使银行资金大量转移到股票市场,从而使整个股票市场活跃,交易量增大,最终达到刺激企业扩大证券发行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五)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信贷的关系

应该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可靠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估工作,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贷款数额,增加商业银行收益;同时准备在长期内积极培养信贷人才,提高信贷项目评估和贷后的管理能力,努力挖掘可贷项目,要在扩大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的健康增长中防范金融风险,而不是消极被动防范风险;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营业单位的积极作用;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权限划分、利益激励和内部控制方面作好平衡。

参考文献:

[1]Al-Khazali,OsamahM.,ChongSooPyun.ReviewofQuantitativeFinance&Accounting,2004,22:123-140

[2]Alchian,Klein.OnaCorrectMeasureofInflation.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3,l5:173-191

[3]Allen,F.,GaleD.BubblesandCrises.WhartonFinancialInstitutionsCenterWorkingPaper,1998,August

[4]Amihud,Y.Unexpectedinflationandstockreturnsrevisited-evidencefromIsral.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6,28:22-33

[5]AndrewJ.Fiardo.MonetaryPllicyandassetprices.FrbksEconomicReview,2000,ThirdQuartery

[6]AntonelloD''''Agostino,LucaSala,PaoloSurico.TheFedandtheStockMarket.Macroeconomics0507001,EconomicsWorkingPaperArchiveatWUSTL,2005

[7]Arestis,Philip,Panicos,Demetriades.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AssessingtheEvidence.EconomicJournal,1997,Vol.107

[8]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姜波克.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成思危.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萌琦.股票市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情况,2006,(1).

[17]肖才林.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J].特区经济,2006,(5).

[18]周淼,谢云山.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3).

[19]田银华,罗江林.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1).

[20]原素芬.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1).

[21]高艳,徐筱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2]靳昌松,李凡.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6).

[23]陈德伟,金戈.利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J].商业研究,2005,(13).

[24]刘忠勋,张英杰.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7).

[25]李娟娟,杨毅.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26]米传民,刘思峰,党耀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灰色关联度[J].统计与决策,2004,(12).

[27]王德园.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互动研究[J].现代企业,2004,(4).

[28]刘玉华,成春林.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5).

[29]周行健.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新挑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

[30]范云凤,陈楠.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J].当代经济,2003,(6).

[31]周洁如,王方华,项韶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2).

[32]刚猛,陈金贤.实际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3]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34]朱云高,蒋小敏.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变革[J].山东经济,2002,(5).

[35]宋清华,余莎.论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武汉金融,2002,(5).

[36]刘端.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3).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假设模型中存在的经济主体有家庭、生产部门、政府和中央银行。其中,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生产部门、最终品生产部门。家庭提供劳动,将剩余收入按固定利率存入商业银行,获得工资、利息和转移利润用于消费;中间品企业部门处于垄断竞争市场,雇佣劳动和向资本生产中间产品;最终品厂商处于完全竞争中,将中间品合成最终品出售。政府和银行构成广义政府,实施货币政策。

(一)家庭行为假定市场上存在大量无差异家庭,家庭需要消费、货币、休闲来满足其需求。参考Ireland(2003),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为MIU形式,预期效用贴现如式(1)所示。方程(2)为家庭部门居民预算约束条件,方程(3)为资本转移方程。其中,式(4)表示劳动供给式,该式表明,当期消费受实际工资的影响,提高实际工资可以增加当期消费。式(5)为家庭问题的跨期一阶条件,它反映了家庭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表明在通胀稳定的情况下,期末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会抑制当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由此可以认为,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比例相对较低而投资比例相对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较低的期末名义存款利率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抑制当期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投资水平。对式(6)可以做类似理解。式(7)为居民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增加消费,则需要增加货币需求量。

(二)企业部门最优行为这里引入一个在中间产品领域存在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Blanchard和Kiyotak(i1987)、Ball和Rome(r1991)、Ireland(2003)也曾运用这种模型。(2)中间产品企业行为。假定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中间投入品,它们有同样的生产技术。以上两个方程表示中间品企业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力。由于中间产品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企业有一定的产品定价能力,这样就可能产生价格粘性。引入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价格粘性,假定中间产品企业定价方式为Calvo(1983)的交错定价形式,在每一期,只有1-ρ比例的企业可以最优化价格。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1.数量型工具。参考金中夏等(2013),中央银行利用名义货币增速作为货币政策执行工具,方程(18)和(19)表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方程(18)表示期末名义货币余额、期初名义货币余额和名义货币增量之间的关系,方程(19)是央行名义货币增量决定方程,由方程(19)可知,中央银行名义货币增量取决于稳态货币增长速度、货币增速偏差eut和期初名义货币余额Mt-1。货币增速偏差服从一阶向量自回归AR(1)过程。2.价格型工具。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既包括管制利率(如存贷款利率),也包括市场化利率(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相比而言,管制利率对实体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的影响较大一些(张屹山、张代强,2007),而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是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础,因此选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代表价格型工具,这与理论模型也保持了一致。

二、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本文模型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模型稳态特性的参数,另一类为刻画模型动态特征的参数。前者主要采取校准的方法来估计,后者主要采取贝叶斯估计。

(一)数据的选取和初步处理由于本文包含消费者冲击、货币偏好冲击、技术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为了避免估计过程中的“奇异性”问题,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供应量M2、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作为模型中产出、消费、货币需求和利率的替代变量,通货膨胀是以环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价格的替代变量计算得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数据分析区间是1996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选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征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开始公布月度CPI环比,结合月度CPI同比,计算得到1995~2000年的月度CPI环比,在此基础上将同一季度内三个月的CPI环比值连乘求得季度环比序列和以1995年第1季度为基期的CPI定基比序列。用该定基比序列表征季度GDP平减指数,实际产出为GDP的季度名义值除以上述CPI定基比序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处理过程:首先利用定基比通货膨胀率序列计算得到实际的产出;然后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和HP滤波处理,从而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部分的时间序列。

(二)参数校准稳态通胀和名义利率为样本期内的平均值。综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对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其估计出的资本产出弹性一般都在0.5~0.8之间,而多数估计是在0.6~0.7之间,本文取0.6。物质资本折旧率的年度值大多设定为10%,对应的季度值为2.5%。大多数国内外文献将mc取值为0.91,国内学者基本做此设定,如刘斌(2008)、王彬(2010)等。φ为闲暇与消费的替代系数,设定为1,价格前向性概率ζ为0.25,样本数据中除去实际GDP增长率的M0增长率平均值为2.5%,因此设定为0.025(见表1)。

(三)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1.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上述线性DSGE模型的参数,该方法提供了观测数据的全部信息,结合似然函数和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形成后验分布密度函数,采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MCMC)抽样方法加以最优化。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时,考虑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参数的经济含义,对位于(0,1)的参数设定为Beta分布,对位于(0,∞)的参数设定为Gamma分布。同现有文献一样,将外生冲击标准差的先验分布定为逆伽玛分布(inv-Gamma),通过不断估计尝试获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确保参数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根据其他作者的相关研究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货币供给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实际货币余额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对估计结果的检验见图1。多变量诊断统计量主要包括各估计变量对应的一阶矩、二阶矩和三阶矩。从图1看,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图上两条线重合,表明估计的结果是稳健的,因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度量指标相对稳定。2.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参数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利率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存款利率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率对利率的调整系数小于1,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同理也可以对以上估计结果进行收敛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表明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利率市场化对两种货币政策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产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从脉冲响应以及居民福利损失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影响。

(一)货币政策脉冲响应分析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包括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间两个部分。政策的影响程度方面,需要回答的是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货币政策调整能对产出和通胀波动产生最大的影响。在经济的起伏波动中,一种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通过自身的松紧变换最大程度地烫平波动。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而言,自然是越短越好。因此,从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看,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图3为当长期稳态利率为1.035、1.07和1.105时,两种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和通胀对一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调控产出的初始效应都在减小,利率市场化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从纵轴数值比较可看出,各种均衡利率下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调控产出波动。图4表明,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初始效应逐渐减小,而价格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效应增大。说明利率市场化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通过以上脉冲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纵轴比较还发现,当前利率下,数量型调控效果仍优于价格型。

(二)社会福利损失分析Woodford(2003)证明了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的多期表达式与社会福利目标函数的一致性,即在二阶近似的范围内损失函数最小化也是社会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具有前瞻性,考虑当期货币政策对目标变量未来的影响。通常政策目标用预期的跨时损失函数表示,因此福利标准是基于下面的跨时损失函数。其中,谆为折现因子,λ>0刻画了中央银行对产出的相对关注程度,n为时间范围,多数情况下取∞,本文设定其最大值为40,即银行最多考虑10年内的政策效应。与前面脉冲响应图的时间范围一致,假定中央银行与家庭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即谆=β=π/R,λ分为(0,1),1,(1,∞)等三个区间,分别取值为λ=0.5,λ=1,λ=2进行分析。本文中非货币政策冲击为技术冲击,分析技术冲击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表4显示,随着稳态利率的上升,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技术冲击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影响较小。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使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社会福利损失较小。

(三)参数的敏感性测试初始校准值中π,R軍,,β=π/R軍均是基于样本期内的平均数计算得到,无须进行敏感性测试。其他参数均借鉴李浩等(2007)进行参数敏感性测试,假定上述参数在本文校准值的(-5%,5%)区间内变化,分析这种变动对模型模拟的产出和通胀标准差的影响(见表5)。表5中,数量型和价格型对保持价格粘性的参数ρ较敏感,对其余参数不敏感。数量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643增大到0.1058,通胀标准差由0.0117减小到0.0080;价格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223减小到0.0212,通胀标准差由0.0121减小到0.0047,说明当价格的黏性提高时,通胀的波动减小。上述分析显示,数量型工具调控下产出和通胀的标准差对参数变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度,且产出和通胀标准差对不同参数的敏感度有显著差异,说明价格型调控受经济结构性参数的影响较小,较为稳定性。数量型工具的调控易受经济结构参数变动的干扰,其调控效率降低。因此,从参数敏感性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也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他均衡利率下进行敏感性分析仍然得到相似的结论。

四、结论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股票市场资金流动升值预期

1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股票市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人民币汇率调整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必将改变我国现有进出口状况,进而影响对进出口依存度大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业绩,尤其是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影响较为突出;对于出口型企业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居主导,主要是以价格取胜,一旦人民币升值,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从而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目前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与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个股主要集中纺织、机电、从事外贸进出口的企业。同时,由于进口的增加,人民币升值意味进口产品成本的降低,一些原料依靠进口的上市公司也会因成本降低受益,如:石化板块、航空板块的上市公司,因为飞机、汽油等进口物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盈利上升,总体表现为利多。高科技产业也将受益人民币升值,这些行业的关键设备或配件往往依靠进口,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公司的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明显下降,公司盈利将上升。下面对不同的行业做具体得分析。

2.1房地产行业

人民币升值一般意味着国内经济整体向好,投资机会多而且收益水平相对可观,因此,将有大量的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房地产等市场由于流通性较好将成为这些资金集中的场所,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扬,这在日本和台湾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

2.2银行业

汇率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实体经济的影响等等。汇兑损益、资本金充足率主要影响的是净外币头寸比较大的银行,根据去年的统计,在目前上市的银行中,民生银行的外币净头寸在几家银行中最多,汇率调整会使其产生大量的汇兑损益,对其净利润影响较大,浦发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最小。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对银行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旦实体经济不能经受汇率调整所带来的冲击,银行在短期之内坏账就会上升,金融体系可能受到影响。

2.3航空业

人民币升值将使外币负债水平高的行业公司,以支付较少的人民币完成原先等额的外币债务支出,其中交通行业以航空股的外币负债最为集中,航空公司有大量的航空器材融资租赁负债,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费用和本金。以南航为例,其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在70%左右,经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航空公司毛利率将提高0.5%百分点。上海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人民币每升值1%,产生的汇兑收益折合每股收益约0.035元、0.026元和0.021元。

2.4钢铁业

人民币升值对钢铁行业的最大利益在于降低钢铁行业的采购成本:目前40%左右的铁矿石依赖进口,而以铁矿石为主的原料占钢材成本的30%~40%;受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宝钢、武钢、马钢、济钢、南钢等以进口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公司,这些公司的铁矿石国外进口和国内采购的比例基本是7:3,其他如鞍钢、新钢钒这类公司以自有矿山为主的公司,则影响较小。

2.5石化行业

我国石化行业进出口模式是资源换技术和资金,就进出口结构而言石化行业出口主要集中在基础化工加工原料,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例如:尿素、纯碱、烧碱、磷肥、硫酸镁、碳酸钠等基本化工产品;进口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国际市场高附加值产品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会削弱资源类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受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比较小的主要是依靠非关税壁垒保护的化工产品,配额外的高关税能够减缓价格下降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作用。而对于中国石化这种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公司来看,整体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2.6纺织行业

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较大。上市公司中的先进企业,因利润率较高,导致成本中可贸易品占比下降,每百元受损的绝对额较大,但利润率下降的幅度较小,但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其升值的边际负效应会扩大。我们对升值后内销产品利润率变化的判断是:理论上计算,因成本中可贸易品的存在,内销产品的利润率应上升。如果动态分析,外销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必然导致销售的“外转内”,内销的“升值优势”很快消失。

2.7旅游业

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使境内居民出境旅游变得更加便宜,而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变得相对昂贵,这对国内的旅游景点类公司显然是不利的,但对旅行社类上市公司有利。

2.8造纸业

由于我国优质纸浆大量依靠进口,人民币升值能降低造纸成本,对造纸和纸包装类上市公司是利好。

3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升值以及升值预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3.1从总体上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全球视野下,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国内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因此将吸引国际投机资本,以正规和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套汇,人民币升值将提升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的国际估值,随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机会感兴趣。而QFII则打通了外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2005年6月我国将QFII额度从40亿美元提升到100亿美元,随着未来市场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并提升整个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估值。

(2)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的预期,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普遍在5%~10%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未达到热钱预期之前,投机性热钱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是否升值的不确定性因素消失后,投机性的热钱可能会迅速放大,进入市场。所以从“热钱”预期效应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近期证券市场构成正面影响,冲淡长期的负面因素,因此“热钱”很可能会继续进入房地产、债券和股票等人民币资产。

(3)基于升值通缩效应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处于回落阶段,促使国内维持低利率水平的预期得到加强,各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将凸显A股市场的资金洼地效应。由于国内宏观经济已经处于回落阶段并且政府也担心通缩压力加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利率仍将维持较低水平并且各行业回报率水平仍在下降。除了股票市场,当前我们已经难以发现另外一个可以替代股市的长期下跌的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多数实业投资的暴利让位于宏观调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黄金价格随着美元走强开始疲弱;房地产价格受到国家严厉监控;债券市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2003年底水平,国债收益率已经与当前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率相当;货币市场收益率也持续下降。我们发现,在市场游动资金在房地产、大宗商品、债券及货币市场的游走过程中,从吸引力角度来看,随着其它投机机会的逐步消退,股票市场无疑越来越具备投机吸引力。

3.2人民币升值将对A股、B股、H股市场形成结构性的冲击

(1)A股市场。实质利好,但潜藏一定风险且会产生新的分化。汇率升值,会带来资本市场效应,使大量外来资金投到股票市场上去,有利于市场资金的扩容,活跃A股市场,增强市场信心,从中长期的技术面上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实质性利好。同时,通过带动直接投资直接进入各行业,形成资本投入、购并和重组的热潮,成为促进A股上涨的另一条途径。尤其是不断升值的预期对不断上扬的股市起到进一步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可能成为影响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一个谨慎的逐步开放过程中,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将更为明显。预期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资本,尤其是投机资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金融资本的流入短期内无疑会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刺激市场行情上涨,但基于投机资本“快进快出”的特点,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会造成资金的抽离,对证券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增加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也将使监管当局面临巨大压力。

(2)H股市场。H股是以港币标价的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意味着H股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成为刺激行情上涨的重要力量。目前H股公司资产优良,经营稳定,业绩增长较快,优势突出,加上与对应A股股价水平相比偏低,H股行情依然可期,而升值预期的影响也将为其行情演绎推波助澜。

(3)深、沪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后,B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将增值,有利于其开展业务和增强盈利能力。人民币升值对沪深B股的影响略有差异。由于深市B股和沪市B股分别以港币和美元计价,美元的走弱会使沪市B股市值缩水,投资者面临着系统性汇率风险造成的投资损失,对沪市B股投资者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安。从2001年2月B股对境内居民个人开放以后,国内投资者逐渐成为B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体,人民币潜在的升值预期导致多数投资者目前不愿以现在价格兑换美元投资B股市场,以避免人民币升值给自己的外汇资产带来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支持,沪市B股整体走弱将难以避免。但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如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启动B股市场,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性与B股投资的高收益将成为投资者未来博弈B股市场的两种选择。深市B股市场由于毗邻海外短期资本活动频繁的香港,因而资金供给将比沪市相对宽裕,虽然目前港币采用紧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在人民币升值下,香港汇率制度和港币币值走向实际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而持有港币非像持有美元那样必定受损。

参考文献

1张艳,陈鸿鸿.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3)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但随着货币市场的逐渐发展,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这些投资对象的性质来看,主要特点有:

(1)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基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是每个基金单位1元。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拥有的基金份额。比如某投资者以1000元投资于某货币市场基金,可拥有1000个基金单位,l年后,若投资报酬是8%,那么该投资者就多80个基金单位,总共1080个基金单位,价值1080元。

(2)收益率是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好坏的标准。这与其他基金以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

(3)流动性好、资本安全性高。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基金所投资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投资者可以不受到日期限制,随时可根据需要转让基金单位。

(4)风险性低。货币市场工具的到期日通常很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一般为4~6个月,因此风险较低,其价格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

(5)投资成本低。货币市场基金通常不收取赎回费用,并且其管理费用也较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比传统的基金年管理费率1%~2.5%低。

(6)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它通常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日常赎回。即使在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时,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迅速变现自己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获取现金以满足客户要求。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

2.1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是指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必须承受的其外部发生的,非基金本身所能控制的来自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的变更等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不同于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场利率越高,其盈利空间越大,反之则收益较低。

(2)资金转移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且收益率一般会超过银行存款,如果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可能就会出现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中不扮演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的经营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资金转移的另外一种风险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走势将导致资金的流动。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出现差异时,货币市场基金就有动力超越有关限制,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不正常流动就会出现,这需要行业自律的提高和监管的强化。

(3)政策风险。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后货币市场基金到底由谁来监管,参与者的范围,政策方面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之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是否足够广泛、投资工具发展是否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货币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等,这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大都与政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有关。.2货币市场基金的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局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是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基金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

(1)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实质上是契约的组合,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的形式形成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投资者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基金管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只是基金管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因此,基金管理人随时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动。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是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产生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为投资对象,其中各类不同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和经营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某些企业一旦遇到经营环境恶化,经营业绩不佳,净现金流锐减,此时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必然影响到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一定的资本损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价值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指基金经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基金经理常常面对两大流动性风险:一是所持有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可能遭受损失;二是现金不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所以一旦基金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基金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货币市场基金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

(4)经营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将可能存在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的收益、风险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平。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及其业绩档案能提供下面一些重要信息: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度能否被坚持;基金对未来的机会或严峻的形势将作何反应;该基金的顾问以受托人方式,按照基金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可能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3.1外部环境的治理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规制定应当先行,应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特别是要严格禁止货币基金投资股票、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以及实业领域。

(2)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众所周知,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工具仍显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货币市场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它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货币市场工具。

(3)实施制度创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降低基金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要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要市场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首先,要打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局面,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企业进入货币市场,以进一步壮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其次,引入货币市场经纪商,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3.2内部环境的治理

(1)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投资或据其基金账户的资产净值予以签发支票,所以基金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不仅是指平常资产组合中应保有相应量的现金性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持有必要量的短期国库券。因为能够形成大规模和范围广泛的流通交易市场的是短期国库券,所以国库券已成为仅次于现金的准现金性资产。同时,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2)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必须每天公布基金资产的净值与收益水平,允许投资者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按公布的资产净值自由进出货币基金。为此,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托管银行密切合作,将商业银行的网络作为投资者进出货币基金的窗口。并且,基金账户与投资者的银行资金账户要有顺畅的沟通,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根据需要在两个账户间快速流动。

(3)特别的内控程序。①估价。准确的估价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基金净值的重要因素。应定期(每天)估算基金实际市值和按摊余成本法计价得出基金净值,并将偏离度控制在0.5%之内。当发现偏离度超过0.25%之时,基金应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降低偏离度,如卖出对偏离度贡献最大的品种等;②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单个证券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的敏感性。

目前,我国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金融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保持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的同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3田启伟,马建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但随着货币市场的逐渐发展,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这些投资对象的性质来看,主要特点有:

(1)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基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是每个基金单位1元。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拥有的基金份额。比如某投资者以1000元投资于某货币市场基金,可拥有1000个基金单位,l年后,若投资报酬是8%,那么该投资者就多80个基金单位,总共1080个基金单位,价值1080元。

(2)收益率是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好坏的标准。这与其他基金以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

(3)流动性好、资本安全性高。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基金所投资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投资者可以不受到日期限制,随时可根据需要转让基金单位。

(4)风险性低。货币市场工具的到期日通常很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一般为4~6个月,因此风险较低,其价格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

(5)投资成本低。货币市场基金通常不收取赎回费用,并且其管理费用也较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比传统的基金年管理费率1%~2.5%低。

(6)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它通常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日常赎回。即使在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时,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迅速变现自己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获取现金以满足客户要求。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

2.1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是指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必须承受的其外部发生的,非基金本身所能控制的来自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的变更等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不同于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场利率越高,其盈利空间越大,反之则收益较低。

(2)资金转移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且收益率一般会超过银行存款,如果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可能就会出现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中不扮演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的经营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资金转移的另外一种风险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走势将导致资金的流动。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出现差异时,货币市场基金就有动力超越有关限制,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不正常流动就会出现,这需要行业自律的提高和监管的强化。

(3)政策风险。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后货币市场基金到底由谁来监管,参与者的范围,政策方面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之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是否足够广泛、投资工具发展是否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货币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等,这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大都与政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有关。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研究_金融研究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7-9-2014:33:20人:lsy1chj2wdh3

2.2货币市场基金的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局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是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基金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

(1)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实质上是契约的组合,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的形式形成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投资者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基金管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只是基金管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因此,基金管理人随时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动。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是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产生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为投资对象,其中各类不同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和经营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某些企业一旦遇到经营环境恶化,经营业绩不佳,净现金流锐减,此时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必然影响到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一定的资本损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价值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指基金经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基金经理常常面对两大流动性风险:一是所持有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可能遭受损失;二是现金不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所以一旦基金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基金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货币市场基金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

(4)经营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将可能存在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的收益、风险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平。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及其业绩档案能提供下面一些重要信息: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度能否被坚持;基金对未来的机会或严峻的形势将作何反应;该基金的顾问以受托人方式,按照基金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可能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3.1外部环境的治理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规制定应当先行,应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特别是要严格禁止货币基金投资股票、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以及实业领域。

(2)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众所周知,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工具仍显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货币市场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它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货币市场工具。

(3)实施制度创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降低基金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要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要市场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首先,要打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局面,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企业进入货币市场,以进一步壮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其次,引入货币市场经纪商,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3.2内部环境的治理

(1)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投资或据其基金账户的资产净值予以签发支票,所以基金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不仅是指平常资产组合中应保有相应量的现金性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持有必要量的短期国库券。因为能够形成大规模和范围广泛的流通交易市场的是短期国库券,所以国库券已成为仅次于现金的准现金性资产。同时,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2)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必须每天公布基金资产的净值与收益水平,允许投资者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按公布的资产净值自由进出货币基金。为此,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托管银行密切合作,将商业银行的网络作为投资者进出货币基金的窗口。并且,基金账户与投资者的银行资金账户要有顺畅的沟通,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根据需要在两个账户间快速流动。

(3)特别的内控程序。①估价。准确的估价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基金净值的重要因素。应定期(每天)估算基金实际市值和按摊余成本法计价得出基金净值,并将偏离度控制在0.5%之内。当发现偏离度超过0.25%之时,基金应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降低偏离度,如卖出对偏离度贡献最大的品种等;②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单个证券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的敏感性。

目前,我国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金融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保持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的同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3田启伟,马建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信贷规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和央行配合的下调存款准备金,导致商业银行可贷款资金增多,增加了货币供给,进而增加了投资需求。2008年以后,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一直持续上升,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一直快于银行贷款增长速度。2009年银行全部贷款增长率为26.57%,较2008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增长率也增至38.61%。经济大增,投资需求旺盛,也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从2010年开始,央行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了信贷规模,使房地产贷款的增长率减缓,减缓至2012年的12.86%。在2012年年末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定经济,使得2013年房地产增长率有所增加。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再次打压房地产市场,增长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从表3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贷款占银行总贷款比重越来越大。一般认为,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超过10%则存在轻微的房地产泡沫,超过20%则存在严重泡沫;而我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比重逐年增加,到2013年为20.32%,超过20%。可见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泡沫。房企融资单一,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时对银行来说也加大了风险。如果企业资金链断裂,那么银行会出现很多坏账,从而导致银行的危机,银行为了防止泡沫破裂,继续给房地产大量贷款,又会加剧泡沫,进入死循环。

2利率

通过调整存贷利率,可以用来控制信贷成本。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0%,而我国房地产开发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利率提高会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房价不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开发商就会减少投资。相应的利率降低,融资、财务等成本减少,就会加大投资。对于老百姓来说,购买房屋主要靠银行贷款,利率增加时,购房成本增加,增加了购房者每月还款的负担,会减少购房或者持观望态度,投资买房的人也会因为投资成本加大,利润减少而减少买房,转而把钱投入储蓄或者债券。当利率减少时,人们更愿意把钱从银行取出,进行投资,我国投资渠道少,房地产就成为最好的选择。但是利率政策具有时滞性,并且跟房地产高额的回报率相比,效果不明显。而老百姓买房也主要受需求影响较大。

3结语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1篇

1.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最终结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容易获取金融市场中与股票相关的信息,致使政策制定部门与企业两者间的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都会极为敏感,政策的制定出台还会作用到投资上,进而在信贷企业加入后对企业的资金周转产生影响,最终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作用。为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出台政策的部门就要对股票价格及其相关的资产价格进行监控,以此为基础制定与之对应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对股票市场的调控。在当下的经济体系中,股票市场在我国的金融体制中有着较重的地位。通过经济学家的分析研究,可以知道非预期的货币政策变化时,股票市场的价格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影响股票购买者对股票的购买与抛售。因此,研究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间的相依性可以提高政策制定者的精准性,最大限度地维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1.2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越来越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开放,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发行量更加难以管控。金融体制继续转型,货币政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对货币发行量产生了重大的作用,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变化,货币的发行量也随之变化。比如,美国在20世纪末,货币的发行量与股票市场的价格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知道股票市场价格变化对货币的发行量产生作用,即使现阶段这一影响还不够强烈。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时货币政策随之快速响应,进而加快了资金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因此,股票市场价格变化对货币的运行情况呈现出负向的作用。随着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银行等金融企业以及货币总供应量也随之变化,增加了货币政策部门的掌控负担。

2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的作用分析

2.1投资作用经济学家托宾在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得出著名的Q理论,表明了股票市场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其中Q指的就是企业的实际价值与重置成本相比得到的结果。当Q值较大时,则显示出该公司相对其重置成本,实际价值比较高,新投资引进的成本较低。此时公司就可以增加股票的发行量以继续新的投资,进而增加了社会的投资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利率不高,导致人们更喜欢投资股票市场。购买股票的人增多,股票的价格也就升高。反过来,当股票的价格升高之后,Q值也就更大,又开始新一轮的投资,最终使得社会的总需求增加。

2.2资产负债表作用在金融的信贷市场中常常会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作用,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中充当价格变化的传递途径。当一个企业的净产值较低时,被贷款方遇到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就会很大。较低的净产值意味着贷款的企业还款的能力降低,企业通过高风险投资行为来弥补漏洞的几率就会增加,而这样就使得公司成功再借款的可能性降低,公司的新投资就会减少。此时,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使得股票价格升高,公司净产值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3流动性作用家庭单位的耐用生活用品以及住房消费属于流动性作用,此类资产负债表作用仅仅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作用,而对债权人的借款却不产生作用。由于现代市场中诚信的缺失,致使产品实际质量与标示质量不符,当消费者的收入降低时,耐用生活用品以及住房等不流动性资产会导致降低价格来进行促销的可能性。当消费者拥有金融资产时,由于其较大的流动性,会使得这些资产以等价或者高价来快速的变现。要想有效从容地应对财务危机,可以调整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增加一定程度的金融资产,可以降低发生家庭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提升股票的价格,增加消费者的股票资产,在降低家庭财务风险后,提高了购买耐用生活用品以及住房的可能性。

3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良性互动

近几年以来,世界金融体系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市场规模以及交易额等都有较大的变化。股票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市场价格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货币政策。良性的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有助于国家积极进行新的投资,发展经济。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出台过程中,由于股票市场价格变化涉及到了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关于产出等金融信息,并通过调节资产的价格来对货币的发行量进行控制和调节。由于我国货币政策在股票市场中传递不顺畅,因此要加强对股票市场的行为规范。股票市场的控制调节能力直接地体现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传递效率。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预防股票市场出现异常以及在发生异常之后能够及时地制定出有效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的联系,积极创新股票市场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

4结语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基金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MoneyMarketFunds)作为投资基金之一,其投资对象为货币市场质量高、期限短的生息工具。根据《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在基金名称中使用“货币”、“现金”、“流动”、“现款”、“短期债券”等类似字样的基金属于货币市场基金。它具体投资于现金、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以内(含397天)的债券、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债券回购、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中央银行票据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

与股权、债券类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性、投资成本小,收益较稳定等特点。因而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基金规模持续走高。而货币生产基金的发展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1发展货币生产基金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

1.1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吸引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到货币市场交易中去,扩大了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丰富了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了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为各个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的流通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基础。同时,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也可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增加交易总量。

1.2促进融资结构比例协调,降低我国金融体系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而间接融资比例较高。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储蓄分流的功能,可以起到弱化银行存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模式的作用,强化购买基金来投资短期证券的直接融资模式,促使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提高。

1.3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

金融市场效率主要体现在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上。运行效率指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资金交易障碍小,可以低成本运行。配置效率指风险收益相同的投资工具应具有相同的价格。货币基金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短期融资的便利,促使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流动,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

2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是专门投资于货币市场的基金,因而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便是其最根本的基础与条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发展较快,他们所依存的是一个完善的货币市场,该市场有着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可供交易,尤其是商业票据的买卖;市场上有着不同类型的众多市场参与者;同时有着优化的结构和层次,比如不同的信用级次与不同的税收优惠程度。而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还不够完善,因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货币市场投资工具还不够丰富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因而货币市场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关系到该基金的发展水平。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货币市场上投资工具较为丰富,如一年到期的商业本票、回购交易、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金融债券等等。这些货币市场金融产品,交易量大,价格波动性适中,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我国货币市场投资工具相对缺乏。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工具主要包括本票和汇票,现有监管法规对本票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对商业本票未作规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约为95%,为主导地位,而商业承兑汇票仅占5%;同时尚未发行同等质量的3个月、6个月的规范的商业票据,更没有商业票据二级市场,仅仅是贴现与再贴现或商业银行间的转贴现。大额可转让存单一度发行过,但没有形成二级交易市场。国库券市场规模最大,但国债多,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少,中长期国债多,短期品种少。货币市场不够完善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的缺乏限制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风险也难以分散,容易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经营业绩。

2.2货币市场清算机构和清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还缺乏高水平的货币市场清算结算体系。从货币市场基金的性质来说,它采取开放式,投资组合中工具期限也较短,每天都要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与清算,使投资者能了解基金资产的净值来随时追加投资或退出,因此只有具备真正高效的清算结算系统,才能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提高清算速度。关于赎回到账期限,我国目前还停留在T+1日和T+2日两种,与国际T+0日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与我国货币市场清算结算系统不够发达有关。我国尽管已建立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的服务机构,但该机构运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货币市场的资金清算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进行,其清算效率尚不能满足发展货币市场的要求。

2.3国家货币政策变动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性

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国家货币政策变动会直接影响其风险性。其一,从利率方面考虑,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因此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一般而言,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随着近几年我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而消费需求不足,国家不断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直接影响到短期市场利率水平,也将对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影响。其二,货币市场基金属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并免收申购、赎回费用。除上述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外,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收益预期的变化等,一旦出现大额赎回,基金有可能被迫卖出而遭受损失。

3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货币市场基金操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但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尽快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法》,以法律形式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方式、投资范围、运作机制、收益分配、托管方式和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对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本身经营的规范性管理,严格审核基金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加强货币市场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应至少于每个开放日的次日在指定报刊和管理人网站上披露开放日每万份基金净收益和7日收益率。同时定期编制基金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中,其中至少披露本期净收益、期末基金资产净值、期末基金份额净值、本期净值收益率、累计净值收益率和期末基金资产组合、资产融资平均剩余期限等。

3.2丰富货币市场的投资工具,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加强货币市场的组织体系建设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货币市场投资对象和较完善的货币市场。首先,应丰富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工具。一方面应扩大短期债券的供给。应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改进国债发行结构,增加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比例,这是当前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最迫切的措施,因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主要投资品种就是国库券。另一方应完善企业债券的评级机制,促进企业短期债券的发展,使资信良好的企业债券能进入投资领域,以丰富短期债券投资品种。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良好的集团、财务公司定期批量发行3个月、6个月的商业票据,以扩大票据市场的规模。另外应扩大银行大额存单的发行种类和数量,发展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并进一步鼓励和发展金融创新行为。其次,应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大企业和公众个人进入货币市场,参与货币工具的投资与交易,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继续完善做市商和市场经纪商机制。吸引合格的证券公司加入做市商行列。以弥补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者、银行间市场的投资模式过于单一的缺陷,使更多的投资者通过做市商和经纪商方便快捷地进入货币市场,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结算,提高市场流动性。

3.3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

发达国家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线相当完善,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细分出不同的子类,如国家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州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应税货币市场政府担保基金和应税货币市场非政府担保基金等类型。要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也应该鼓励产品创新,在发展债券和票据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货币市场基金子类,促进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品种的扩展,以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同时应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经营者提高服务水平和提供特色化服务,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发起和经营货币市场基金,这样就可以较方便的使货币市场基金与居民投资者的银行卡账户相连,为投资者提供刷卡消费等功能。

3.4加强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组建独立的清算银行

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便于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应逐步建立我国独立的“清算银行”,专门从事货币市场各类资金清算业务。中央银行的清算中心已迁址上海,并开始建设“全国清算中心”,说明建设我国的“清算银行”已迈开一大步。另外对于债券的结算工作,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虽作了一个很好的设施铺垫,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权威性和运作效率。

3.5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是由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和管理,同时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上投资和经营,而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两类,这样就使得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货币市场由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行为由银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基金机构又由证监会监管,这样监管工作就需要兼顾多个部门,较为复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监管真空或重复管理。因而将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多方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是对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提出的新要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活动的合规性检查;证监会应根据证券信托法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运作,信息披露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的违规行为;银监会和保监会应加强对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管理。同时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法人基金公司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政策的放宽,银监会和证监会也应建立联合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管理,保证其操作行为的规范性。在管理中应防止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用于购买其股东发行和承销期内承销的有价证券,防止商业银行销售由其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的同时参与到基金产品开发等方面,防止不正当销售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1莫泰山.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监管[J].金融与保险,2004(3)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发现;协整分析

一、引言

2012年9月17日,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批准,全球首只人民币可交收货币期货合约――人民币货币期货合约在香港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外汇期货市场具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套期保值功能,另一个是价格发现的功能。外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外汇期货市场上,通过参与者各方有序的公开竞争和讨价还价,形成的汇率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会对现货市场的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外汇期货市场由于其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强的流动性的特点,会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发现制度。

国外学者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外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方面,Kyle(1985)以及Stoll和Whaley(1988)通过研究认为外汇期货的引入提高了现货市场流动性,降低了其波动性,因而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深度的信息传递的速度。Theodor(1987)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加元、英镑、日元、德国马克以及瑞士法郎等货币期货能够有效的预测远期外汇汇率。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期货合约对象绝大多数以实物期货为主,因此国内学者对实物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比较多。近年来随着我国股指期货交易的上市,对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朱寅姝(2011)以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相互关系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刘向丽,张雨萌(2012)在VECM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因子份额模型和修正信息份额模型实证研究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发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在开放半年内具有较强的价格发现功能。蔡振忠(2012)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股指期货长短期的价格发现机制,结果表明我国股指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的贡献率较大。总的来看,国外关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多,这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国内关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择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现货市场影响因素

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到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主要包括:第一,有效的离岸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也缺乏一个合理的汇率定价制度,因此即期人民币汇率并不能完全反应人民币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市场交易者无法准确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来进行套利或投机,期货市场也难以形成基于现货基础上的均衡价格;第二,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规模。由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拟合程度和现货市场规模呈正相关趋势,因此香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市场的自由程度。市场规模越大,则会有越多的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或者投机操作,进而大大提高了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一致性。

(二)期货市场影响因素

首先,期货市场的交易成本会直接影响到价格发现的效率。如果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则很难吸引投资者的加入,因此不利于市场信息融入到期货价格中去,影响价格发现的效率。周波(2006)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发现交易费用的存在会损害金融期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充分发挥,并且会降低市场的交易量。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的交易费用为每张合约人民币8元。其次,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到价格发现的效率。流动性较强的期货市场,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大量参与者依据不同的市场信息给出自己的价格预期,市场将这些预期汇集起来会形成一个贴近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因此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

三、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由于人民币货币期货上市交易时间较短,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类型为日交易数据,样本区间为2012年11月1日至12月24日,除去双休日共38组数据。本文的数据分析是基于Eviews6.0进行的。对于每一个货币期货合约,其时间跨度是有限的,任一交割月份的合约在到期日以后将不再存在,因此不同于即期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本文为了构造连续的时间序列,选取离交割月份最近的人民币期货合约的每日结算价,在上一月份合约到期后,再选取下一月份合约的每日结算价。为了保持时间的一致性,人民币每日即期汇率的选择与每日期货结算价的时间一致,即同时去除双休日的即期汇率数据。本文所定义的变量如下:Ft表示人民币货币期货日结算价(数据来源于香港交易所),Pt表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数据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样本区间自2012年11月01日至12月24日。

(二)实证分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限,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价格发现的作用,对人民币汇率的短期影响较弱,但是长期内仍然会对现货市场上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短期内受到现货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大,且长期内一直存在。

四、本文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短期内偏离均衡状态时会进行自动调整,说明人民币货币期货结算价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第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一阶滞后值对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的影响较大,而人民币货币期货价格的一阶滞后值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较弱,说明目前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较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发展更加成熟。第三,在价格发现功能上,目前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较低,没有真正发挥出期货市场的功能,但是其价格发现作用已经初显。

通过本文的分析,关于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我们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但是由于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起步较晚,上市交易仅三个月左右,因此可获得的交易数据数量有限,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一定的影响。未来随着投资者对人民币货币期货产品认可度的增加,人民币货币期货市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价格发现功能也会逐步发挥。

参考文献

[1] 朱寅姝.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实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8~34

[2] 刘向丽,张雨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J].经济与金融.2012(2):71~76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土地资本化;货币需求;金融深化;弗里德曼;存量要素

一、引言

资本是运动的并不断改变形式,同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而资源是静态的,在静态中它不会增值;资源要增值必须运动和改变形式,而这就是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所谓土地资本化,就是土地资源转变成可以运动并增值的土地资本,具体地说,土地资本化是土地财产权利流动化的过程。土地最早是以资源的形态存在的,当土地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具有稀缺性,从而被人们当作财产占有的时候,土地就由资源转化为资产,当土地市场出现后,土地资产的各种财产权利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并且能够给所有者带来预期收益,产生增值,这时土地资产就转化为土地资本。因此,土地资本具有二元性,其兼具土地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只有在运动之中土地资本才有存在的空间。在中国市场经济和金融深化背景下,土地资本化实际上就是存量要素货币化的过程。陈仲常等(2006)认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素市场的培育使得土地、资产等非流通的生产要素上市流通,这是我国金融业不断深化的主要解释变量;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转轨时期当局的货币政策应当考虑实体经济、培育金融市场与要素市场三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函数方面,谢富胜等(2000)用回归的方法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货币需求存在利率弹性以及证券资产需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高云峰(2006)则以金融改革和发展为背景,从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校正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可以看出,虽然理论界对货币函数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将土地资本化作为一个自变量来研究货币函数。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的基本形式,将土地资本作为其中一个代表变量构建数学模型,并提出相关的模型检验和优化方法。

二、土地资本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956年,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阐释》一文,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说,他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三项重要因素:以各种形式持有的财富量;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推导出货币需求函数为:

M=f(P,rb,re,■·■,Y,ω,U)

其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rb表示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re表示非固定收益证券的利率,■·■表示物价变动率,Y表示恒久性收入,ω表示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U表示其他因素,如主观偏好和制度性因素等。

跟据上面的理论,结合我国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变量来构造我国居民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

(一)基本模型

1.广义的货币供给量M2。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需求量不仅包括传统货币数量论提出的实体经济所需的货币量m1(交易和谨慎需求),还包括投机需求所要求的货币量m2,即:

M=m1+m2=L1(Y)+L2(r)

其中,M为货币总需求,Y为收入水平,r为利率水平,L1表示货币的交易和预防需求,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深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土地等存量要素的货币化已经开始。如果我们假设存量要素交易带来的货币需求为m3(m3是一个和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变量),则改进的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为:

M=m1+m2+m3

其中,m1可以看作是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货币量,m2可以视为金融市场所需要的货币量,m3是要素市场的货币需求。依照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m3除了包括土地市场的货币需求,还应该包括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的需求。按照我国目前货币需求量层次指标体系,选取M2作为名义货币需求量比较符合实际。这是因为,M2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高于M1,不管其结构如何变化,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它在短期内的波动主要取决于银行系统的贷款规模,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松紧,因而可以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方向上保持一致。

2.消费品零售总额Y和股市成交额SM。选取Y是因为在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的基础上,利用居民消费水平更能反映出居民把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规模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m1的代表变量。市场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的发展和扩张同样对货币需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SM是一个描述货币流量的指标,相比股票市值等存量指标更具有代表性。SM的计算表达式为:

SM=股票价格×股票成交量

SM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m2。综合Y和SM可以代表弗里德曼货币函数的物价水平P和恒久性收入。

3.预期通货膨胀率EI。在现实生活中,理性的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对信息进行搜集、选择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时,居民更愿意放弃持有货币,而购买实体商品,减少和规避通胀风险;当预期通胀率降低时相反。这样,人们决策的结果对货币的需求的造成影响。市场经济越成熟,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行为就越理性,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就越大。■·■表示物价的变动率,用EI能够较好的表达该因子对函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滞后前几期的通胀水平对人们的预期影响较大,本文选取滞后i期的通胀率作为代表变量。

4.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非常成熟,金融机构完善,居民的投资渠道广泛。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目前的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普通居民的理财渠道还很有限,目前仍然主要是通过银行存款取得利息。因此,用R作为代表变量来表示rb和re的持币机会成本比较符合实际。并且,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由央行规定,各种期限的利率差别不大,为了方便,可选取一年期利率作为代表。

5.非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比率W。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A作为非人力资本的代表变量,选取就业人数EF作为人力资本的代表变量。则W的表达式可近似表达为:

W=FA/EF

6.土地成交金额LA。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土地交易逐渐得到普及,其过程必然催生新的货币需求,将其作为货币需求函数一个代表变量符合中国国情。

为了能够体现变量百分比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也为了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规模变量取对数处理,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

ln(M2)=c+a1ln(Y)+a2ln(SM)+■nt-i(EI)t-i+a3R+a4W+a5ln(LA)+ξ(1)

其中,c表示常数项,a1、a2、a3、a4、a5分别表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系数,(EI)t-i表示以第t年为基期滞后i年的通货膨胀率水平,nt-i表示其对应的系数,ξ表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二)模型的检验方法和优化

式(1)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一般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一般会有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的情况下,必须对各项系数和函数整体做统计检验,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变量剔除,重新进行线性回归,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同时,由于大部分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的出现,还要同时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在有些情况下,为了验证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上的因果关系,还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利用模型(1)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除了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外,还和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代数式■nt-i(EI)t-i的具体表达形式可能会千差万别,这和人们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而人们的预期又取决其他很多因素。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流通股,实现非流通股流动化和建立土地市场是相似的,其本质都是实现存量要素的货币化。因此,在合适的条件下,将非流通股交易量纳入货币函数在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模型。此外,优化模型还要注意科学选取数据,我国进行土地市场化改革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繁荣,土地的出让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化,其稀缺性开始通过市场价格加以体现。

三、结论与对策

在土地市场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原来的土地要素成为土地资本被不断地通过流转过程释放出来,该过程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货币的需求。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量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在存量要素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当局正确的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除了包括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还应该包括要素市场所需要的货币增长。因此,目前我国的一个扩展的货币需求方程式应表达为M=m1+m2+m3。土地资本化的货币需求构成m3的一部分。经济转轨时期制定货币政策应当综合考虑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三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如果货币当局仍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只盯住实体经济进行调控,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进而引起经济衰退。

第二,根据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模型:ln(M2)=c+a1ln(Y)+a2ln(SM)+■nt-i(EI)t-i+a3R+a4W+a5ln(LA)+ξ,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土地资本化对货币需求的弹性系数a5,货币当局可以以此作为参考指标,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

第三,持续关注制度等变量的影响。在模型中本文用表示其他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制度变量是经常变化的,并且制度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不同于其他变量的,在旧的制度钝化的情况下,要持续关注新的制度变量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本文在模型优化的思路中曾提到非流通股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货币需求构成影响的变量。

第四,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完善货币需求体系。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管理层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相应地采取带有预见性货币政策,这对平稳经济发展及降低因货币政策的模糊性对经济的短期冲击有重要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货币需求体系,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使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调节作用得以发挥,使我国的货币需求更加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陈仲常,杨祥,丁从明.中国转轨时期的存量交易与货币需求—基于股票、土地市场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

2.邹裔忠.我国居民货币需求变化的实证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

3.谢富胜,戴春平.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0(1).

4.高云峰.金融发展中的货币需求稳定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5.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

货币市场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股票市场 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中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问题时刻摆在人们的面前。货币的多少能够决定通货膨胀的大小,投资,消费等等众多宏观经济变量。在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模型中,把股票、存款、债券的利率纳入其中,并用市场名义利率代替。但是在当今中国股市对于货币需求的贡献仍然未知,自从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成立至今中国股市已经有23年的发展历史,那么中国股市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和货币需求的贡献会是怎么样的呢?所以我们把股票市场中的一些因素比如股票市价总值、股市成交额考虑在内,用定量的方法来解释其中的贡献程度。

二、理论与模型设定

弗里德曼把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为持久收入、存款债券和股票的预期收益、财富结构、预期物价变动水平以及其他随机因素。随后弗里德曼进行分析:首先,W稳定,其次,由于存放货币的收益一般为零,所以rm可以不用考虑,rb re可以用市场利率r代替表示。再次,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已经包含在市场名义利率中,所以将其去除。最后u也较为稳定,所以将原式简化Md /P=f(Yb R),得出结论:实际货币需求是持久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对于建立模型思路,本文首先建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然后加入股票市场因素作为对比看能否更好地描述货币需求。当然本文为了方便运用数据研究进行了一些变量的替代:首先对于实际货币需求来说,用M2/CPI来进行替代是相对合理的,这里我们暗含了货币供给的货币需求的均衡。其次永久收入对于用GDP进行替代,最后对于市场利率用一年期的存款利率r进行替代。数据上选取1993-2012年所需各项宏观数据。

考虑到实际货币需求与持久收入和市场利率在数据上量纲级差距过大,所以用取对数的方法加以调整。

三、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一)标准的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

EVIWS软件建立模型得:ln()=-2.6490+1.1794ln(GDP)-0.2456ln(R)

t= (-13.1379)(58.4832)(-9.1479)

=0.9973 F=3107.432 DW=1.8788

由数据可以知道,其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推断检验。 计量经济学检验都通过。综上,本文至此已经利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求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但是此时由于影响货币需求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股票市价总值s,股市成交金额t,下面我们对这些因素作分析。

(二)货币需求对股票市场股票市价总值s和股市成交金额t的回归

考虑到股票市场选取的两个因素同时作为单独的变量加入会导致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所以考虑用s/t的形式作为单独的一个变量加入。又由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肯定会存在滞后的性质,所以在不停的变换s,t的滞后期后选取出最好的方程,回归结果如下:

ln()=-2.5646+1.1717ln(GDP)-0.2474ln(R)-0.0466log(s(-1)/t(-2))

t=(-13.4218)(68.2830)(-10.1751)(-2.9324)

=0.9978 =0.9973 DW=1.6039 F=2127.329

经济意义检验中各项系数符合经济意义。特别当股票市场行情看跌时,成交量市值下降,所以人们把股票换成货币持有,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统计推断检验中相比前面的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相比提高了可绝系数,其次t检验全部通过,F检验全部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中在a=0.01,根据判定区域dU

本文也尝试再加上其他的股票市场的其他解释变量,但会导致可绝系数太高而使模型的预测能力变低,所以不再求导,只求出此简单的四元模型。

四、研究的结论

由以上分析表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中国当今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试用的,对货币当局的测算货币需求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加入的股票市场的两个因素之后,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也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然而由于本文的数据量中等,得出函数必定存在一定误差。

而且由股票市场上的系数只有0.0466可以看出,因为股票市场在我国发展依然不够成熟,再加上我国金融管制比较紧,股票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居民对股票的信心不足等原因,是的股票市场对于货币需求的影响还是有限。

从股票市场因素的滞后期可以看出,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不高,市场传导能力不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

五、政策建议

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股票市场求出货币需求,再结合上期的货币供给经济状况合理分析,确定最后的货币供给量。对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创新,提高金融工具的效率,提升股票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