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创新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创立货币市场基金的呼声不断提高,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成员交流会上,有关方面透露,央行今后将重点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基金,力争年内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考虑允许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推动货币市场发展。而在不久前由中国国债协会主办的国债流通市场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央行就曾表示银行可以提出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去年5月,南京商行与江苏省内其他1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总额3.8亿元,年收益率达3.5%,7月南京商行与杭州市商业银行、大连市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8个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设立已为时不远。

一、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发展实践

货币市场基金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一种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新兴的共同基金,它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型投资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来聚集资金,投资者要进入货币市场基金只要交1000美元就可开立账户,买入基金股票。其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低,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这些证券具有共同的特点是:1.成熟期短,最长不超过1年,最短的为隔夜商业票据和1周期国库券。2.风险极小。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很多银行存款的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存款。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基本上采取开放式基金的形式,在基金单位的买卖形式和便利程度上都与银行存款十分相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允许投资者在自己的基金账户上签发支票和转账,这些使得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以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也并不比银行存款逊色,虽然不像银行有最后贷款人的支持,但是货币市场基金以其独特的投资组合和流动性管理同样确保了投资者资金的安全。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性也为货币基金的生存、发展赢得了广泛的投资基础,同时其收益率也慰为可观,在1980~1985年间平均为10%以上,其中1981年高达17%,大大高出同期的零星存款利率水平。

在高收益率的激励下,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在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里,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成长壮大,目前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共同基金,并取得了成绩。在1974年,其资产净额只有17亿美元,到1978年增长到100亿美元,1982年达到2300亿美元,到1993年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美元,占基金市场份额的27.2%.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截至2001年9月30日,投资基金总资产中大约有34%(21620亿美元)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仅次于股权类基金所占的比例47%(30200亿美元);同期,债券类基金占据了14%(9097亿美元),而混合类基金(既投资于股票又投资于债券)仅占5%(3336亿美元)。

这一统计指标说明,经过30年的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在基金业中站稳了脚跟,并且深受投资者青睐,同时也说明除了资本市场外,货币市场也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渠道。以流入基金的现金流为例,虽然每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增长情况不同,但是1990~2001年间流入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流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55%.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原因看,一方面是在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结果利率逐步上升,最敏感的联邦基金利率1980年曾一度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存款金融机构的利率受到Q条例的管制。当时Q条例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额为5.25%~5.5%,这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赚取利差的空间,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1970年,美国国会取消了“Q条例”中有关10万美元以上存款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伴随而来的是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竞争相提高大额存款利率,从而抢购大额存款市场而无视小额存单。这种情况产生了对存款小户不利的歧视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正应运而生,它最初目的就是集中小户的零散资金,以“大户”的姿态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以获得“大额存单”的同等待遇。这样中小投资者便能够通过该基金进入货币市场,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寻求更高的收益。

作为金融创新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其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表明投资基金已经不再局限于从事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而是广泛地延伸到各种金融资产的投资,特别是货币市场工具,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货币市场基金强大的竞争压力导致商业银行一系列限制性法规被取消、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展,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业的革命。面对着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纷纷推出了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众所周知的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0Ws)、自动转账账户(ATS)以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二、基金业在我国的发展

自1991年“珠信基金”和“武汉基金”设立以来,在短短的10多年中,我国的基金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美国基金业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1.基金规模较小,基金形式单一。从组织形式上看,我国目前发行的基金中绝大多数为封闭式基金,1997年以前发行的75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基金;1998~2001年新成立的基金中,封闭式基金有48只,开放式基金仅有3只。

2.基金的投资领域不确定。美国的基金的投资领域绝大部分都是单一且清晰的,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目标细化、投资对象集中。而我国1997年以前的基金除投资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外,还涉及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高新技术项目等;1997年以后设立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等,基本上都是“全能基金”,投资目标不清晰。

3.基金风险较大。由于基金大多以封闭式为主,且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投资者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保持其流动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基金的整体风险较大。综合而言,这些基金的整体风险与宏观经济因素、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以及投资项目的表现密切相关——当宏观形势不好、资本市场走低、投资项目亏损时,这些基金投资者缺乏备选的投资品种,从而可能被套牢。

4.基金角色不清。基金的投资原则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谋取收益,由于目前我国的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封闭型的,投资领域不确定,流动性较差,所以,这些基金实际上扮演的是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的角色,投资者则往往把基金当作一种债券来投资,或者当作股票来炒作,从而扭曲了基金的本来意义。要更充分地发挥投资基金的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基金业应适时引人新的品种,不断完善投资基金结构。这方面,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我国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的现实意义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实践可以看出,其产生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一致,势必会存在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这些差额就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投资机会。然而,要把握这些投资机会,至少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具备一定规模的资金:第二,具有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预测金融市场的动向,而且在操作技巧与技能上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显然这两个条件都不是广大投资者所能具备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若想获得这种利差收益,就可以通过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来实现,因而,也就产生了对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而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为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提供了制度因素。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改革前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摸索前进的性质,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要能够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正在向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转变,而这又需要有畅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而要不断健全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所以,推出货币市场基金符合制度创新的要求。货币市场基金的推出将给我国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可减轻银行资金难以运用的压力。目前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银行的存贷差已达到4万亿元,同时银行存款利息负担过重,贷款风险过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有效地分流银行资金,减轻银行资金压力。

2.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给货币市场工具增加流动性,丰富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拓展新的参与主体。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的同时,也活跃了二级市场的交易。目前的CD市场、票据市场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流动性较差、二级市场的交易不活跃。引入货币市场基金可使CD、票据的需求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CD、票据的流动性,同时也会激发企业使用票据、CD的积极性。

3.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包含的内容:一方面,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应与需求决定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利率的形成是由局部市场向整个金融市场推进,而货币当局的宏观调控也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渡。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因而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央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同时,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

4.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高市场效率,为迎接入世做准备。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收益高、流动性强、风险低的特征,必将会夺走商业银行大批的存款客户。在竞争的压力下,商业银行就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这正如美国商业银行80年代所产生的金融创新一样。创新的同时也会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如果长期内再给予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则包括货币市场在内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将很难提高,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仍将缺乏根本的动力。入世后,金融业受到的政策保护最多将只有5年,现在一味地赚取垄断利润,将来如何去面对外国金融业的挑战呢?因此,适时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对于抵抗外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必要的,这其中就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而且,我国尽早推出货币市场基金,也会防止这一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业务被外国金融机构所垄断。

四、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发展的投资基金均为资本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尚处于空白中。适时引入货币市场基金,能有效的改变目前基金全是资本市场的状况,在丰富业务品种的同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多元经营,分散业务风险,提高风险承受能力。近年在利率不断下调的环境下,我国的储蓄存款仍持续增长,这除了中国国情使得人们偏好储蓄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人们不愿承担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较大风险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进出自由,投资额灵活,风险极低而收益不错的投资工具,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从行业的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其风险低、收益好独具魅力。这将促进资本市场基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获取更高的收益来与之抗衡。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首先要制定有关货币基金的管理法规。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的存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机制,我国引进这一基金类型,在运作机制等技术环节方面,与国际惯例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是要做到法规制度先行,因此,在有关货币基金的法规中应当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会计核算原则,监管体制,风险控制原则,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

2.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离不开货币市场,尤其是一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是货币市场基金运作的基础。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要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需要,应做到:(1)实现市场运作一体化。货币市场是一个包容多个子市场的综合性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应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并能通过交易和套利活动实现一体化。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货币市场进行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以改变我国货币市场中各子市场参差不齐、分割严重的现状。(2)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的前提下,我们应大力培育发展其他货币市场主体,并放宽他们的进入限制,从而活跃市场的交易,增强流动性。(3)实现市场客体多样化。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其灵活性。因而在完善现有货币市场工具的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等其他工具。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理财;货币市场基金

作者简介:李小勇(1973-),男,中国航天时代公司7107厂财务处会计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其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在从事主营业务的同时,如何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增加资产收益,成为企业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当企业有大量的资金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时,一般的选择是将其存放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企业的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这时,企业理财就孕育而生。企业理财是指企业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易变现资产或将资金短期内交由他人打理,以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为。但是,长久以来,企业理财没有受到重视。

1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从具体实际来看,企业理财不被重视的原因有:第一,在传统观念中,企业被定位为生产经营为主,与经营无关的其他行为受到限制,也不被人所了解。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很多企业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境,何谈富余资金进行投资?第三,企业对于理财资金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风险要低,流动性要好等。过去,很少有这样的投资品种。第四,企业缺乏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投资市场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如果投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定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的宽松,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衍生品种的增多,使得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逐步加强。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当企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寻求超过银行存款收益的行为就成为可能。在企业理财中曾经红火一时的当属委托理财。它是券商将企业托付的资金进行运做,并获得收益的行为。其刚推出时,以承诺的高收益,低风险倍受企业青睐。但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券商违规行为与日俱增,很多企业被抛进了资金无底洞,有的甚至血本无归。这种理财方式也成为昨日黄花,被大家所诟病。

其他的理财方式呢?债券,风险较低,但流动性差;股票,流动性好,但风险较高;外汇,专业性太强。有没有适合企业投资的品种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一种。而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特点如下:投资基金的单位面值较低,在我国是1元人民币;管理费、购买费较低,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由专家经营,有利于降低风险,得到较高回报;实行投资组合,《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进行证券投资,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保障投资者资产的安全。而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所有特征,又有其独特性。

2货币市场基金的特性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有以下特征:(1)货币基金与股票基金,债券基金类似,是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短期有价证券的一种基金。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安全性很高;(2)货币市场基金可随时申购,随时变现,流动性极强;(3)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恒定为1元,收益体现在其份额的增加,而且每日分配收益,按月结转基金份额,享受复利;(4)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等,收益稳定;(5)货币市场基金无申购费、赎回费,交易手续费为零;(6)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免税,不交20%的所得税;(7)赎回资金到帐迅速,T日赎回,一般T+2日资金即可到帐。

3货币市场基金的历史

货币市场基金最早发源于1971年的美国。由于对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将小户的资金集中起来,以大户的姿态出现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投资者因市场准入资格、资产规模等原因无法投资,而货币市场基金则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借道进入货币市场的便捷途径。它通过资金的汇集可进行金融“批发”业务,争取到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高收益,而且这种收益非常稳定。资金量较小的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不具成本优势,无论是信息,资讯或交易方面都会产生较高成本,通过基金公司进行大批资金的运做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以来,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的25家基金管理公司中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资产达到1.25万亿美元,高于债券基金和混合基金的总和,以25.11%的比例高居全球共同基金市场的第二位。在很多发达国家,它几乎是家庭和企业最主要的理财工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都非常适合企业进行投资。难怪在西方国家,货币市场基金已经成为企业现金管理的工具。当然,低风险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同于将钱存入银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截至2006年3月7日,从运作满一年的12只货币市场基金最近一年的总回报率的平均值2.24%来看(摘自wind资讯),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是非常理想的。2004年9月我国出台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更强化了资金的安全性。其明确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可转债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正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40%;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180天。这些规定增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力度,突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低风险,高流动的可靠性,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再如,同样是1000万元,如果存放在银行,只能享受活期利率0.72%,以一年为限,利息收入为7.2万元;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按2%收益率计算,一年可获利20万元,而且享受活期般的便利。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是指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投资对象主要包括: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但随着货币市场的逐渐发展,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这些投资对象的性质来看,主要特点有:

(1)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基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是每个基金单位1元。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拥有的基金份额。比如某投资者以1000元投资于某货币市场基金,可拥有1000个基金单位,l年后,若投资报酬是8%,那么该投资者就多80个基金单位,总共1080个基金单位,价值1080元。

(2)收益率是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好坏的标准。这与其他基金以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

(3)流动性好、资本安全性高。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基金所投资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投资者可以不受到日期限制,随时可根据需要转让基金单位。

(4)风险性低。货币市场工具的到期日通常很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一般为4~6个月,因此风险较低,其价格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

(5)投资成本低。货币市场基金通常不收取赎回费用,并且其管理费用也较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比传统的基金年管理费率1%~2.5%低。

(6)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它通常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日常赎回。即使在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时,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迅速变现自己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获取现金以满足客户要求。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

2.1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是指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必须承受的其外部发生的,非基金本身所能控制的来自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的变更等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不同于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场利率越高,其盈利空间越大,反之则收益较低。

(2)资金转移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且收益率一般会超过银行存款,如果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可能就会出现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中不扮演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的经营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资金转移的另外一种风险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走势将导致资金的流动。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出现差异时,货币市场基金就有动力超越有关限制,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不正常流动就会出现,这需要行业自律的提高和监管的强化。

(3)政策风险。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后货币市场基金到底由谁来监管,参与者的范围,政策方面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之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是否足够广泛、投资工具发展是否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货币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等,这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大都与政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有关。.2货币市场基金的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局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是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基金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

(1)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实质上是契约的组合,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的形式形成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投资者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基金管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只是基金管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因此,基金管理人随时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动。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是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产生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为投资对象,其中各类不同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和经营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某些企业一旦遇到经营环境恶化,经营业绩不佳,净现金流锐减,此时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必然影响到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一定的资本损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价值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指基金经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基金经理常常面对两大流动性风险:一是所持有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可能遭受损失;二是现金不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所以一旦基金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基金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货币市场基金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

(4)经营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将可能存在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的收益、风险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平。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及其业绩档案能提供下面一些重要信息: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度能否被坚持;基金对未来的机会或严峻的形势将作何反应;该基金的顾问以受托人方式,按照基金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可能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3.1外部环境的治理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规制定应当先行,应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特别是要严格禁止货币基金投资股票、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以及实业领域。

(2)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众所周知,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工具仍显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货币市场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它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货币市场工具。

(3)实施制度创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降低基金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要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要市场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首先,要打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局面,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企业进入货币市场,以进一步壮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其次,引入货币市场经纪商,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3.2内部环境的治理

(1)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投资或据其基金账户的资产净值予以签发支票,所以基金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不仅是指平常资产组合中应保有相应量的现金性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持有必要量的短期国库券。因为能够形成大规模和范围广泛的流通交易市场的是短期国库券,所以国库券已成为仅次于现金的准现金性资产。同时,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2)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必须每天公布基金资产的净值与收益水平,允许投资者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按公布的资产净值自由进出货币基金。为此,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托管银行密切合作,将商业银行的网络作为投资者进出货币基金的窗口。并且,基金账户与投资者的银行资金账户要有顺畅的沟通,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根据需要在两个账户间快速流动。

(3)特别的内控程序。①估价。准确的估价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基金净值的重要因素。应定期(每天)估算基金实际市值和按摊余成本法计价得出基金净值,并将偏离度控制在0.5%之内。当发现偏离度超过0.25%之时,基金应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降低偏离度,如卖出对偏离度贡献最大的品种等;②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单个证券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的敏感性。

目前,我国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金融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保持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的同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3田启伟,马建国.货币市场基金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 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1999-08. 崔建军.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文章 来源:中華勵志網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5篇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货币市场基金是在货币市场上从事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的一种基金。该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如国库券、大额银行可转让存单(CD)、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货币市场基金自1972年在美国问世以来,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而广受投资者青睐,现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在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证监会批准,采用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标准的博时现金收益、华安现金富利、招商现金增值基金已经成功发行。它们的诞生将大大满足投资者对低风险、高流动性基金产品的需求,金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后如何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对货币政策的正效应。(1)有利于货币政策通过金融市场有效传导,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间接化。从长远看,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可以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市场间接操作,提高政策的市场化传导效果提供保障。因为货币基金的发展前提是货币市场的发展,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必须拥有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可供交易,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市场参与者众多且市场结构和层次优化等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必要保证。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间接宏观调控下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就成了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买卖国债,影响债券价格、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基金收益与投资者的意愿,从而影响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有效传导。显然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将大大提高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率。(2)通过发展票据业务,扩大票据市场规模,中央银行可充分运用再贴现手段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票据业务的发展,一是扩大票据融资规模,拓宽融资渠道;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建立票据专营机构,使票据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经营和流动性管理手段,这样可使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窗口指导效果更加显著。中央银行可根据自身金融调控的要求,适时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成本,以实现自身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引导市场参与者充分发挥利率调节的杠杆作用,提高了中央银行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一种套利工具,与利率市场化密不可分,它的诞生本身也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72年在美国出现的货币市场基金就是为了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创新。货币市场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或管制利率)的差额就成为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且这一差额越大,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扩张也越快。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就发挥了引导大量资金的流向,促使各个金融子市场利率的平均化的重要作用。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扩大产生了金融监管当局的利率管制政策事实上失效的结果,从而导致利率管制的最终取消,这无疑会加速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者会对利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因而提高了利率信号的调节能力。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建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与公众进入货币市场,确保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递与影响具有足够的广泛性。(4)促使中央银行逐步改变货币政策调控变量,从原来以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规模控制为主、货币供应量控制为辅直接向以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利率等中间变量上来。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和支票存款账户,被统计为货币供应M2.我国中央银行必须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结构,增加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从我国的现实看,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要次于这些资金在商业银行时的活期存款,可以确定为M2,作为第三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商业银行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自动转账账户(AT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s)等,这也要求中央银行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结构,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以改变原来通过商业银行单一渠道传导为通过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双重渠道传导,拓宽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提高了政策传导效果。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可从两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一是货币市场基金扩大了货币市场的规模,会增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弹性;二是货币市场基金是商业银行存款的竞争者,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效率,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程度,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

2.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对货币政策的负效应。(1)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看,部分手段的运用效果受货币市场基金制度本身的制约,政策效果受内耗因素的影响。首先,在货币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会形成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争购债券、争购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格局,影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其原因:一是货币市场供应量小,买得进卖不出,市场筹码往往都被基金投资锁定;二是由货币基金本身的投资性质决定的。另外,货币市场基金与中央银行是货币市场上票据的竞争购买者,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可以自行选择是将贴现票据出售给中央银行还是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依赖程度将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而降低,再贴现政策的效果被削弱。其次,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效力。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将会吸引相当部分的银行存款,这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在负债中的比例下降,即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基数下降。这样既影响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力,又降低了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2)改变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结构,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带来了困难。如果根据上文将货币市场基金归入M2,那么我国货币供应量结构中M1的数量下降,M2的数量增大。M1通常反映经济主体资金的流动性状况,M2通常直接反映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M1/M2是货币的流动性比率,它的高低说明货币流动性的强弱,M1的数量下降、M2的数量增大表示货币的即期购买力下降,货币对物价的推动力减弱。中央银行在货币总量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结构的这种变化无疑会加大中央银行调控货币的难度。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因未计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显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不利的。(3)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利率管理的难度。面对储蓄存款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资金,这实际上使中央银行的利率管制政策失效。(4)货币市场基金没有商业银行存款那样有两道安全保护防线,存在一定的金融安全隐患。中央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对商业银行存款担保,这两道金融安全防线货币市场基金不具备。从这个角度讲,货币市场基金还存在着倒闭风险。因此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给中央银行提出了新的防范金融风险的课题,也要求中央银行不断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5)货币市场基金的诞生对中央银行全国清算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清算体系的化建设将不断加快货币结算速度,增强存款货币的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将明显增大,这就相对增加了市场货币供应总量。这些将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历年资料的可比性,从而增加中央银行金融宏观分析的难度。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界和实际部门近年来已作过较为全面的分析,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内生性因素论和外生性因素论。内生性因素论主要从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政策运作机制本身探寻导致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如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选择、最终目标的确定以及政策工具、中介指标与最终目标的关联性等;外生性因素论着重强调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主客体能动性,如政府的压力、中央银行自身的独立性、商业银行和企业体制倒逼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等。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重视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体制转型因素的分析则更为重要。

1.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型期间,传统调控手段失灵,新型调控手段运作环境不佳,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要求极不相适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佳的主要制约因素(江其务,2001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发生了从再贷款为主(1984——1993)到转向以收购外汇投放为主(1994——1997),再到目前的公开市场操作为主(1998年至今)的转变,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三次改道直接导致其政策的操作工具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即从贷款规模控制转向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再由对货币供应量为主转向对利率为主的调控。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正在加快,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面临的新问题,同时也给中央银行提出了货币政策如何从调控 M2转向调控利率,从货币的总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手段属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手段如再贷款等已经不够灵敏,另一方面运用公开市场和运用利率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市场环境还很不理想,这就成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力的转型瓶颈。同时在不发达货币市场中,中央银行难以通过货币市场传递利率信号,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措施就难以在广泛社会范围内释放,产生应有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还受资本市场萎缩效应、货币分布结构效应和货币替代效应的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佳的重要因素 (江其务,2001年)。首先,资本市场萎缩直接导致财富效应缩小,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效应受到一定的折扣。我国自2001年以来的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上证指数从2200点一路跌落至2003年的1300点附近,持续两年多的下跌使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成为套牢一族,股票市值缩水在一半以上,投资者收益的下降直接影响其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对中央银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货币分布结构畸形发展,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近年来我国货币结构分布表现为两种明显趋势,即货币向少数人集中趋势和货币向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货币向少数人集中趋势导致全国绝大多数人想消费但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下降,不敢消费,而少数高收入阶层有钱又不需要消费,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率;货币向沿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趋势直接影响我国开发西部战略的实施。再次,货币替代效应主要反映在近年我国外汇储备数量猛增,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中央银行用于收购外汇的货币供应量巨增。2003年我国中央银行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收缩银根,但大量收购外汇的人民币又回流市场,货币政策的效果被外汇政策所减弱。

三、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通过市场有效性传导借鉴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有效传导的。其直接是通过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动直接商业银行银根松紧,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来间接影响市场资金价格——利率的变动。从美联储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体现市场性、间接化,是有效的。

1.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意图多数是通过公开市场实施的,这里指的公开市场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因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的对象是货币市场产品,美联储公开市场政策的有效性完全得益于美国货币市场的发达,货币市场中有数量足够大、品种足够多、期限足够合理、流动性足够强、收益足够稳定的市场工具可供买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买卖证券产品,可以及时实现其增加或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意图,达到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效果。显然发达的货币市场是一国中央银行有效运用公开市场政策操作货币政策的基础。

2.货币市场基金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通常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是开放的,以基金单位的形式发行,其发行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一般每个基金单位是1美元。其所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都比较低,主要有短期国库券、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CD以及其他质量好、期限短的大面额金融工具。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数量庞大,它一方面在货币市场上是中央银行市场工具的竞争者(对于一个规模较小的货币市场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又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导体,中央银行可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其获利空间,达到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功效。事实上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大小对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至关重要。

3.联邦基金利率是市场利率的决定基础,而联邦基金利率是通过货币市场反映的。联邦基金是指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体系中开有准备金账户并缴存准备金的金融机构之间就准备金调剂所形成的交易市场,即那些拥有超额准备头寸与准备金存款达不到法定要求水平的金融机构间相互拆放与拆入的交易。一般地,那些大型商业银行是联邦基金的主要购买者,其次是那些非银行经纪机构和交易商,小型金融机构往住是卖出者。由联邦基金交易所形成的利率具有很强的信号指示功能,因为它最能表明银根的松紧情况。美联储往往通过直接变动联邦基金利率的手段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头寸的松紧变化,达到调控市场银根松紧的目标。

四、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的货币市场基金制度安排与政策建议

1.要大力货币市场,为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创造条件,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打实基础。货币市场基金是以货币市场为存在和发展基础的,也是货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因此,要发展的货币市场基金,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并且活跃的货币市场。一是要积极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规范同业拆借品种,允许资产质量高、信誉好的发行短期商业票据,增加银行承兑票据和CD的发行量,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国债现货与回购交易业务等。二是要扩大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要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对于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建立金融机构的形式间接入市,对于个人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建立柜台交易制度提高个人持有债券的流动性。三是要突出重点,扩大票据市场规模。要积极发展票据融资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提高票据融资所占融资总量的比重。四是要加快货币市场清算体系改革,组建与市场交易同步的清算系统。目前我国缺乏跨银行集中统一专门办理资金清算的清算银行,应适时组建全国性清算银行,专事资金清算业务,服务于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五是要鼓励、加强货币市场中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行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应注重开发各种衍生金融市场,只有如此,货币市场才能保持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健全制度,规范化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基金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作用,引导市场资金流向,有效贯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规范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由于其只能投资于货币市场的短期工具,通常收益稳定,风险极小,但往往盈利率较低。货币市场基金为了降低操作成本一般投资的稳定性较高,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极强,市场利率较高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短期证券的收益下降,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数量就会下降,市场流动性增强;相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短期证券收益就会增大,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就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就会减弱。货币市场基金对利率的高度敏感性,有利于引导市场资金流向,自动调节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因此,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建设的初期,就必须健全货币市场基金管理制度,规范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使其成为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

3.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人和管理者模式可采用德国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通过综合经营参与发起或管理货币市场基金,走有中国特色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道路。无论是从货币市场基金的供给还是需求来看,二者都与商业银行有着直接的关系。截至到2004年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居民储蓄余额为11.63万亿元。我国商业银行是货币市场上最大的交易主体,其所支配的巨额储蓄存款正是货币市场基金期望替代的对象,如果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没有商业银行的参与,那么短期内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将是很难想象的。国际上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式。美国商业银行参与货币市场的方式是通过商业银行设立的货币市场账户实现的。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账户获得的资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投资工具,获取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货币市场账户,除享受高于储蓄存款利率以外,还可以享受商业银行的各种服务。另一种德国式。德国商业银行直接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设立与基金管理,为实现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分开原则,德国采用的是有商业银行设立的投资公司充当货币市场基金发起人或管理人角色,这是德国式银行混业经营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笔者认为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易采用德国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业务从目前的单一化快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两者的合力势必加速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这样也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实施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有效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4.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创造盈利环境。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推进之中,从2004年1月1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下限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上限。从改革的方向看,将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这些相关的利率管理改革举措会直接影响到储蓄资金的流动方向,这将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调节货币政策也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主要:

1.[美]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袁东:《论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及其政策》,《财贸》2004年第2期。

3.巴曙松:《当前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13日。

4.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金融》2001年第2期。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实证分析;有效性;比较借鉴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即货币供给变化是否导致实际经济变量变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如果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化能够改变投资、消费、产出的实际值,即货币是非中性的,则货币政策是有效的。早期货币非中性论的先驱人物主要有约翰・罗、马克思和维克赛尔,已经初步论述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现代意义上首先论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是凯恩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强调了货币对实物经济活动的影响,指出货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物经济:首先,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变化;其次,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与其它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由于货币量的变化,影响人们对各种不同金融资产的选择,从而影响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合同的长期性、效率工资论以及集体谈判理论出发论证工资黏性,从菜单学说、交错价格调整以及投入产出关联论出发去论证价格黏性,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非中性论。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经济行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经济中关键的关系不是凯恩斯理论认为的总收入与总支出之间的关系,而是总收入与公众偏好持有的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在自然率理论、适应性预期和粘性价格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并分别利用长期和短期的带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证明了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内是无效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其经济增长模型。他们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说明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条件下,货币是非中性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实际资本和金融资产的存量很少,货币扩张有助于提高产出水平;当货币扩张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经济增长受到货币政策的反向制约,将出现“增长陷阱”。

实证方面较有影响的文献包括:Friedman和Schwartz(1963)实证发现,在周期当中(即在一个短期内),货币存量的周期变动与实际国民收入或商业活动的周期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Sims(1972)发现,一些国家货币供给上发生的扰动经常同实际产出中的扰动序列相关,货币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导致了GNP变动;Bernanke(1992)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分别考察了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票据利率和基金利率等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联邦基金利率是真实经济的一个比较好的预测器,而且联邦基金利率与其他利率之间的利差是货币政策的良好指示器;Thoma(1994)对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正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并没有影响,而负的货币冲击则会带来产出的变动;Mishkin(2001)利用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操作的指标,并利用事件分析方法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美国对货币市场以及汇率的干预操作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国内主要实证研究结论包括:陆军、舒元(2002)使用Fisher与Seater的长期导数检验方法,发现中国在1978到2000年期间,产出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导数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中国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刘霖、靳云汇(2005)基于1978―2003年度数据,采用协整方法,认为从短期和长期来看,货币供应扩张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杨小娟等(2006)运用合理预期下的货币中性假设模型对中国货币中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不论是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还是非预期的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显著的。蔡风景等(2008)利用DAG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供给、投资、GDP和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投资和货币供给量是我国GDP增长的同期原因,又是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原因,说明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

二、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实证中以实际GDP(中、美序列之前分别加C和A以区别)表示实际产出,实际GDP通过名义GDP扣除物价指数得出。以什么变量来表示货币政策要看中央银行的中介指标。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可用的信用工具较少的情况下,现金可以作为中央银行的控制重点;在发达金融市场条件下,M2与国民收入的联系比M1更为紧密,且M2比M1更便于中央银行控制。为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中、美两国的实际GDP、M1、M2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变量,价格指数以消费物价指数CPI代替。数据持续期为1996年一季度至2007年四季度,数据来源为OECD月度数据库,处理采用Eviews5.0。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对金融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要求所用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在估计将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判断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方法为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在分别加入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之后判断,每个时间序列都为一阶单整过程,即服从I(1)过程。其中CGDP需要作季度平滑消除季节波动;AGDP、ACPI、AM2、CM2分别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AM1包含常数项;上述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显著。CCPI序列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显著。

(三)协整分析。虽然一些经济变量本身不平稳,但它们的线性组合却可能平稳,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并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此即为变量间的协整分析。协整检验方法采用EG两步法,检验原理为:第一步,对同阶单整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纪录回归残差;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确定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不存在协整关系。回归变量选择中美两国的实际GDP、M1、M2。结果见表1:

美国的实际产出与M2之间的协整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中国的实际产出与M1之间的协整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而与M2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我国变量间回归方程中的R2明显偏低,说明货币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较美国讲偏弱,经济增长可能存在较多其他(例如制度变迁、市场体制变动)因素。

(四)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在协整理论分析上的误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不同经济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反映变量从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修正的机制。对两国的实际产出、M1、M2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CGDPt=-10.695CM1, t-2-11.857CM1,t-3+13.722CM1,t-4+3.992CM>2,t-2-0.886CECMt-1[1]

(-4.6296)* (-4.0803)* (4.9284)*

(2.0104)** (-5.7562)*

AGDPt=-123.44AM1,t-1+63.77AM2,t-1+21.47AM2,t-2+47.12AM2,t-3-4.35AECMt-4[2]

(-4.6186)* (7.0366)* (9.1119)** (5.586)* (-1.8875)**

我国经济增长变化主要由M1的变化解释。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四期(即一年)时滞。[1]式中,滞后一期M1的变化对经济影响并不明显,滞后两期的M1增加对当期的经济增长存在负面效应,滞后四期M1增加对当期的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影响因子为13.7左右。误差修正系数为-0.886,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了经济增长对于货币供给量M1的增加从非均衡向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

而美国货币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在M2的变化:滞后三期的M2变化对当期经济增长都有正面效应,说明了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持续性。误差修正系数为-4.35,表明美国经济对于货币供给量M2的变化从非均衡向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较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较为顺畅,原因可能是美国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来传导。

三、中美货币政策有效性差异的原因分析

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制定和执行,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美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能有效地反映和调节资金供求,从而对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产生更为直接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来传导。货币政策实施主要包括:(1)调节货币供应量。美联储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规模(主要是M2)和调节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政策工具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储备要求;(2)调控利率。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对作为操作目标的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库券利率的决定和影响来实现对利率的调控,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库券,可以实现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控。同时,由于市场利率与债券价格成反比关系,公开市场操作还形成了短期国库券的市场利率。利用再贴现率影响市场利率主要是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规模,通过存款创造的扩张或收缩来调节金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此影响市场利率;同时改变商业银行再贴现贷款的成本,通过“告示效应”向社会公众传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意图,引致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利率的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也会通过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利率。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政策工具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及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灵敏地反映到各种层次的资金市场上,引起不同层次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变动。美联储还会利用公开市场操作配合再贴现利率影响联邦基金利率和国库券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对联邦基金利率和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迅速做出反应。

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和利率体系完善程度尚未达到美国水平,在整个利率体系中,最重要、影响最广的存贷款利率仍由利率决策部门直接确定,是典型的外生变量。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的是货币供应量(最重要的是M1),存贷款利率成为近十年来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不同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MrIY),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可以直接从中央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产生的效应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M1)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产出,同时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产出(rIYM)。

四、美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意义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效果有限,相对而言,美国货币政策更为有效,这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提高中央银行决策独立性,增强货币供给的外生性。美国货币政策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制定和执行,美联储的独立性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保证。我国需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促进形成合理、稳定的货币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倒逼机制”导致的货币内生性问题,使中央银行处于操作货币政策的主动地位。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美国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能有效地反映和调节资金供求,从而对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产生更为直接和稳定的影响。因此我国要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寻求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时机,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形成完整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为央行确定基准利率提供参照。

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奠定健康的货币政策调控基础。完善的金融市场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未来需要增加货币市场工具,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增发适合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的短期国债,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拓展货币政策有效的操作范围。努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参考文献:

[1]Friedman,M. and A. J. Schwartz.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M]. 1867-1960,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NBER,307-422,1963.

[2]Sims,Christopher. Money,Income,and caus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 (62), 540-552.

[3]Ben S. Bernanke and Alan S. 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 (82),901-921.

[4]Thoma,M. A.. Subsample instability and asymmetries in money-income causal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4 (64),279-306.

[5]Mishkin,A. Monetary policy Actions,Intervention and Exchange rates: A Reexammination of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Using FederalFunds Rate Target Data [J]. Journal of Business,2001 (71),147-177.

[6]陆军,舒元.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2(6),32-40.

[7]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3),14-19.

[8]杨小娟,姜文.我国货币中性问题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6(6),67-68.

[9]蔡风景,李元,王慧敏.货币、投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08(1),102-104.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业现状

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是一种新型投资理财工具,但相较其它国家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第一只货币基金成立于2003年,经过短短的一年其规模就达到了14只,又经过两年的发展规模实现翻番,不能不说势头极为迅猛,为此,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力求规范各种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在货币市场基金高歌猛进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的时期,给不少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国家马上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控,央行票据收益率稳步回升给货币基金的重振提供了巨大保障。央行的票据收益攀升随之带来的是各种金融产品的诞生,短期融资基金、资产抵押债券、国家债券等都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体制更加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备,两者的共同作用使货币基金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变得无限广阔。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规模在2007年已达到4.53万亿,其中央行票据的份额最大,约占75%,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必将对资产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相较其它发达国家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一个体制健全的货币市场,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它严重束缚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首先我国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偏小,市场疲软,工具的缺乏阻断了活跃的市场交易,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市场交易的手段多样性,客观上也就减少了交易量;其次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这是由于角色定位错位造成的,习惯上我们把银行定义为资金供给方,而参与货币基金交易者是资金需求方,经济政策和法规对于银行是有着诸多限制的,所以就造成资金需求方在交易时可能不能及时找到出资方,那么资金流动势必受阻。我国货币市场基金业起步较晚,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货币市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而要使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整合不同的地方市场,而整合不同的地方市场要尽力避免出现股价大幅波动,以免对货币市场基金造成大的冲击,影响收益。

二、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货币市场基金业发展举措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健全的内部机制。那么在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格局中如何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策略和准确定位,将直接作用于货币市场的发展格局和模式,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货币市场作为金融的一大板块将会凸显出它的巨大影响力,在操作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货币市场的交易行为;清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刺激形成成熟的基金价格体制;坚持公正、公开的操作原则;加强监督,防范资金流失。

1.加快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货币市场法律体系

通过近十年的货币市场发展经验得出结论,一个庞大的货币市场如果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监管和定位,那么就无法保证各种交易有效安全地进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还非常不健全,亟待出台更加符合我国货币市场特点的法规,从法律的视角对货币市场各种角色和行为进行清晰地界定和规范,避免出现由于法律不健全而导致的破坏货币市场交易的行为。

2.加快货币市场清算体系改革

为了加快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同国际货币市场基金的积极接轨,组建先进的清算系统也是势在必行,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清算技术和模式,同时参考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现状,建立一个快速高效的支付清算系统,以满足我国货币市场的需要,货币市场交易的一大特点就是及时,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相关经济政策落实到位,避免由于时间滞后带来的经济波动和损失。

3.加快利率改革步伐完善货币市场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

利率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多样化的利率刚好调节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我国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的控制有所松动,这使得央行对地方货币市场能够及时掌握最全面的信息,而利率的管制仍然较严格,也使得央行对地方的货币市场调节力度有限,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利率改革,完善货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4.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中央银行的监管和调控是货币市场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央银行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是量的影响,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准备金的升降等直接影响银行资金而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进而影响利率;二是价的影响,即通过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实践结果看,后者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金融机构利率将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变化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但不宜频繁调整。各国的经验表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作用直接、操作弹性大,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市场利率的经常性调节手段。因此,我们应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并使之成为中央银行经常性经济调控工具,从而实现对货币市场的有效调节。

参考文献:

[1]李贤彬.全球货币市场基金发展迅猛[N].中国证券报,2005-03-08.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9篇

20世纪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学术界开始将目光投向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其中,针对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因素,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详细阐述。Eichengreen和Franke1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货币发行国GDP占世界总产值对国际储备中的货币比重有显著影响。而Eichengreen(1998)又在模型中增加了货币发行国的出口份额和时滞两个变量,由此证明了历史惯性对于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作用。Mundell(2003)的研究指出,来自投资者的货币信心是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而这种货币信心的来源包括:(l)货币流通的规模和范围。通常而言,流通的范围越广泛,越能增强投资者持有该种货币的信心。而对于货币的流通规模,则要求相对适中。(2)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稳定且可预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增强投资者持有该种货币的信心。(3)货币管制程度。通常而言,严格的货币管制,不利于培育货币信心。(4)货币发行国综合国力的保持和本国币值的稳定性都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反之则会减弱投资者的货币信心。上述研究普遍认为宏观经济实力、稳定的币值和政策以及强大政治、军事实力的支撑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其中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GDP)往往被视为衡量一国宏观经济实力的关键指标。这一视角固然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在新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下,已经不能很好地刻画影响和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关键性因素。这首先因为,随着全球范围内浮动汇率制度的不断普及,币值稳定对于货币国际地位的作用正在弱化;其次,更重要的是,随着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仅从实体经济因素考察货币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显得越来越片面。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金融因素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性。Kenen(1988)已经指出,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充足的货币供给能够为实现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国际货币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因此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和发达程度是决定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Tavlas(1998)利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得出了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货币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决定了国际货币的选择。Dwyer和Lothian(2002)则根据5世纪以来主要世界货币的历史演进,归纳总结了国际货币的几个主要特征,强调了相对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

魏昊、戴金平、靳晓婷(2010)对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德国马克五种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通过构建五个单一指标和一个综合指标衡量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其研究也表明:与社会惯例、经济规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稳定性以及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一道,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也是决定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因素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可能影响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货币国际化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层面发挥。第一,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所提供的充足的高流动性、高安全性资产与负债,对需求国际支付手段的国际贸易商和追求国际资产组合的国际投资者而言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通过网络外部效应的乘数作用,这又会进一步推动更多的国际交易者接受该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与投资资产;第二,它会有效地吸收其他国家的剩余储蓄,从而促使本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提高。

具体而言,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既表现为通过金融中介融资的间接融资部门的发展,也表现为通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融资的直接融资部门的发展,其中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代表的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增加金融资产的供应规模、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对于非居民来说,一个规模大、流动性高的发达的资本市场比起间接融资市场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非居民投资者而言,如果其主要关注投资的收益性,则股票市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对于侧重追求低风险与高流动性的国际投资者,包括贸易企业、金融机构与官方投资者而言,债券则显然是更有吸引力的资产形式。所以理论上讲,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其发展对于增加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计价资产的需求,乃至提高国际交易中该国货币被接受的程度从而促进该国货币的国际化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及数据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而言,除了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与贸易总体规模,以及由国内物价水映的宏观经济稳定程度等实体经济因素以外,由股票市场发展水平、债券市场发展水平以及总体金融深化程度所反映的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发达程度也可能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为了更为深入地分析上述诸多因素特别是各金融发展指标对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决定作用,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考察。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含有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因此利用面板模型可以构造比一般单独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具体细致的行为方程,并且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利用相关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可表示为:其中:Xit是k×1维解释变量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αit为常数项向量,μit是随机扰动项向量。这里假设随机扰动项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μ的条件,i,t分别表示面板数据的横截面和时间两个维度。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利用一国货币的主要国际货币职能衡量其国际地位,但某些国际货币职能如一国货币在全球市场上用于国际计价、结算的数据信息难以获得或者即便获得也难以形成一定量的数据集,因此这里采用各主要货币在全球市场中的储备比重这一指标来反映其国际地位,将该变量作为上述面板数据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其中美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欧元五个样本货币的储备比重数据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查得的1995-2012年国际储备额与所有货币储备额的比重作比算得。由于欧元于1999年才开始在区内流通使用,因此欧元的储备比重是由IMF查得的1999-2012年国际储备额与所有货币储备额的比重作比算得。模型中共包括7个自变量,其中以3个金融指标变量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反映一国实体经济状况的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各自变量的具体解释如下:反映一国经济总体规模的相对GDP水平是以一国GDP与全球GDP的比值表示;反映一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相对水平是以一国人均GDP与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比值来表示,相关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和《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我们以各国的贸易额与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各自的贸易相对模,其原始数据均由《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查得;以货币发行国股票市场交易额占世界交易总额的比重表示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债券实际交易额占本国GDP的比重来反映债券市场发展情况,其原始数据来源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网站以及世界证券联合交易会的统计资料。M2为广义货币发行占GDP的比重,CPI为以2005年为基期的消费者物价水平,其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数据库(参见文后表1)。根据所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及解释变量的相关指标,结合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所建立的模型具体可表示为:(2)式中,FER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货币储备量与世界货币总储备量的比重;STV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股票交易额占世界股票交易额的比重;BTV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债券交易额占GDP的比重;M2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广义货币发行额占GDP的比重;GDP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GDP总额占全球GDP总额的比重;PGDP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规模;TPit表示第t期国家i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本国GDP的比重;CPIit表示第t期国家i以2005年为基期的消费者物价水平;我们预期β1、β2、β3、β4和β5、β6为正值,β7为负值。

由于我们采用的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且截面数相对较少,可能在面板数据中存在单位根问题,即面板数据不平稳。直接使用不平稳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我们先对式(2)中的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以得到各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我们利用Levin,Lin&Chu、ADF-FisherChi-square和PP-FisherChi-square三种方法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均为1阶单整。由于单整阶数一致,因此可以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由Kao检验结果发现,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单位根及协整分析检验结果如文后表2所示。对上述模型进行设定检验,检验结果如文后表3所示。通过检验结果可知,该模型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了保证模型的稳健性,剔除一些不显著的变量后重新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样经检验后确定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也一同列出,如文后表4所示。由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可见,各参数相对而言显著性较高,调整后R2和F检验的结果反映出模型的构建比较合理,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还对控制变量进行了调整和增减,表4第2列显示的是在控制变量中去掉PGDP的结果,表4第3列显示的是在控制变量中去掉GDP的结果(这是因为GDP的参数在初始模型中并不显著,仅在去掉PGDP后体现出显著性),从各列结果看,各参数符号与显著性基本一致,表明实证分析的结论具有稳健性,可以作为讨论的依据。从表4所列结果可以看出,各项体现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总体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对于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股票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地位与作用的提高对于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我们曾经使用股票市场交易额占本国GDP比重这一指标进行衡量,结果相对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对于股票市场发展而言,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自身相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是需要加以特别重视的。其次,债券市场发展同样对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最后,反映一国金融总体发展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总体金融深化指标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都验证了本文所强调的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地位的重要意义。在各个控制变量中,贸易开放度的参数显著为正,表明在给定经济规模的情况下,一国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按照货币搜寻理论的观点,这会增加其他国家居民与本国交易的概率,从而促进其他国家居民在贸易中接受本国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CPI的参数显著为负,这也与传统理论相契合,表明一国宏观经济环境越稳定,则其货币的国际吸引力就越高,反之则相反。而对于经济总体规模而言,实证分析结果仅在部分设定下给出了显著为正的结果,表明虽然原则上讲一国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可以作为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但实体经济规模本身尚不足以决定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日本等国的历史经验显然也验证了这一点。同时,人均GDP相对水平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所谓“富国货币更易成为国际货币”这一近年来部分研究强调的观点,对于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对GDP与人均GDP相对水平的分析结果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相对发达国家特别是发达大国的货币国际化来说,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与货币国际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一个发达的、具有广度与深度的金融市场,对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与货币国际地位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虽然在现阶段,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方面的优势依然极为突出,但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渐进路径与区域化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进一步大力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是必要之举。首先,加快建设多层次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流动性、高效的股票市场和统一、灵活、高效、大容量的债券市场。我们的研究表明,发达而开放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境外本币回流,促进对外实体经济交易的本币结算进而促进本币国际化,而且有利于吸引境外政府与居民持有本币资产,对于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与投资货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中国来说,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开展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货币金融合作,尤其是区域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储备合作,包括某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基金的建设。为此,在现阶段,需要促进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扩大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与债券品种,加强证券评级、担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多元化市场投资主体,设计多样性的金融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进金融市场特别是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首先是逐步放宽在现有市场中对于市场准入的行政限制;其次逐步实现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上传统金融产品的基本市场化发行,放松对上述产品发行的行政审批,并逐步转向以备案为主的发行方式;第三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场外交易体系。

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主导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外,还会提高中国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部门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层面的金融制度安排与金融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因此可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当然,进一步发挥中国在经济总体规模、对外贸易开放度与国际贸易地位、宏观经济稳定等实体经济层面的优势,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与贸易计价,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举措。总的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需要中国在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两个层面上都做出相应的努力。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市;动态效应;SVAR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68-03

一、引言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经历了持续的扩张期之后进入紧缩期,货币政策在2008年经历了5次降息之后,于2010年步入加息和存款准备金提高阶段。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同期也出现了几轮明显涨跌。并相应地出现一定时期的涨跌趋势。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发现货币政策和股市之间存在联动。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存在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产生了影响,使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把握能力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而对股市能产生重大影响,以逐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自然对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产生强烈的兴趣。本文正是基于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对理论意义的分析提出了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这一研究主题,试图回答如下问题:货币政策的哪些指标对我国股市产生影响?影响性质和效力又如何?效力的动态性如何度量?

二、理论阐述与文献回顾

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各主流经济学派都有相关的理论阐述。费雪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价格水平(包括实物商品和金融资产)与货币流通量成正比。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投机动机的决定性因素。弗里德曼认为金融资产预期收益会通过持币的机会成本影响货币需求,同时货币需求又反过来影响资产选择。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是中性的,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对经济产生影响。同时,有效市场理论把理性预期的思想应用到了资本市场中,认为只有弱式有效市场中货币政策才对股市形成动态影响。上述各派理论存在分歧,货币数量说、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主义肯定这种关系,而理性预期学派和有效市场理论却否定这种关系。为调和矛盾Cooper(1974)提出了SO-EM模型,该模型的重要特点是加入了预期因素,从而一方面肯定了货币供应量是资本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指出收益变化可以领先于货币变化。

理论阐明了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存在性和作用的机制,但各派理论考察的角度差异很大,且不同市场、不同历史条件下市场对这种关系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实证分析进行检验。所以,中国这个尚未成熟且处于转型期的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会产生一个怎样的反应便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问题。谢平等(2002)从理论上论证了我国货币数量不再简单地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而与经济体系中所有需货币媒介的交易有重要相关性,并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定量和实证分析。瞿强(2001)就政策操作层面上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指出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要“关注”,但不要“钉住”。易纲、王召(2002)通过建立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理论模型,推导发现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有影响,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还取决于股市。孙华妤、马跃(2003)在提出综合理论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滚动式VAR方法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分析,印证了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陆蓉(2003)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控制方式下各货币政策变量对股市的冲击,发现在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方式下,贷款限额管理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大,间接调控方式下,货币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逐渐显现。刘松(2004)用趋势分析、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货币政策与股市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用年度数据存在影响作用而月度数据不存在。崔畅(2007)通过SVAR模型分析股市在低迷和高涨阶段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作用在低迷和高涨阶段都具有有效性。

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已经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股市的影响,并且股市的波动也得到了货币政策的关注,同时,股市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由于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不甚完善并且变量的选取和处理严谨性不高,使得实证结果的可靠性很难令人满意。本研究基于SVAR和更严谨的变量选择与处理来研究我国股市的货币政策动态效应。

三、股市对货币政策动态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处理

本研究选取的变量包括四类:宏观经济变量、物价变量、货币政策变量、股票市场变量。使用月度数据,研究期为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替代的科学性,四类变量的变量选择如下:宏观经济的变量为工业增加值,物价的变量为定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为2000年1月,基期值为1)。货币政策的变量为M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股市的变量是上证综指。数据来源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局网站和国泰君安大智慧软件数据库。本文所有数据处理都由计量软件E-views5.1完成。

货币政策变量的选择逻辑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分总量目标和价格目标,我国利率体系中只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已放开,使得货币供求价格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而很多机构投资者都已成为拆借市场的主体,这样拆借市场利率能够很好地体现资金投资股市的机会成本,所以选择了交易量最大的七天期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价格目标的指标。总量目标的变量,我们选择了M0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理由是: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现了一定的内生性,对于宽口径的M2的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央行只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央行票据业务影响M0,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虽然从1998年开始放弃贷款控制的直接方式而转向货币总量的间接控制,但央行的新增贷款计划却每年还在做,各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受到央行的紧密追踪,贷款仍受到计划贷款总量的约束,可见金融机构贷款仍然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指标。

对这6个变量的月度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先用X-11乘法季节调整对M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工业增加值进行平滑以消除季节趋势,再除以定基消费价格指数消除通胀影响,然后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处理后的数据分别用inmO、indky和Ingvz表示。对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减通胀率取实际值。用t11表示。对上证综指取对数,用

insz表示,上证综指取对数后,对数差就表示对数收益率。定基消费价格指数用wjzs表示。

(二)扩展(Lag-Auented)VAIL模型的建立

SVAR模型和VAR模型对变量的单整性协整性要求不同。对于无约束的VAR模型,若变量平稳,则可直接用水平数据建立模型,此时的模型估计是有效的:若变量非平稳但协整,则可对数据进行差分建立具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以获得有效的模型估计。可见,变量平稳性及协整关系对VAR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但SVAR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及协整性已有文献并无深入、系统的探讨。大多直接采用变量的水平值进行估计。但这样建模对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与通常的做法有差异。Todaand Yamamoto(1995)研究表明,采用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方法可以不考虑变量单位根个数及协整关系。这种方法采用P+K一作为模型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其中KMmax为变量时间序列的最大单整数,P为根据通常判定准则确定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避免以协整为依据所建立的VAR模型可能存在的严重事前检验误差而得出有偏的实证结论,且简单易行。本研究将以此方法建模。

SVAR模型是在VAR模型基础上对其误差项进行结构分解得到的。于是先建立包含4个内生变量(Idkv、InmO、tll和Insz)和两个外生变量(Ingyz和wjzs)的VAR模型,区分内生和外生的原因是:作为研究货币政策对股市冲击的系统,为尽可能准确地估计出冲击的直接作用,必须把影响股市的两大宏观要素工业增加值与物价水平包含在分析系统中,但内生变量的增加会造成模型待估参数以所增加内生变量数目的倍数增多,待估参数的增加会造成自由度的损失并直接影响到模型参数估计的精度,权衡利弊我们把Ingyz和wizs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来处理。其次确定扩展(Lag-Augmented)VAR模型的滞后阶数,需确定模型内生变量的最大单整阶数以及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对Indky、InmO、tll和Insz进行ADF检验(检验的方程都含趋势项与截距项,方程的滞后阶数都为12)最大单整阶数为1,即kmax=1。对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的检验发现5个判定准则中有4个在5%的显著水平下判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另一个判定为l,所以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p=2。所以,我们建立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只有模型是平稳时才有意义,SVAR模型对平稳性有同样的要求。VAR模型平稳的充要条件是模型系数行列式的所有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以内。对所建立的VAR(3)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条件满足,可进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同时。残差的LM自相关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各随机冲击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有必要识别结构式冲击,

(三)对SVAR模型同期相关关系矩阵的约束及矩阵的估计

要识别出机构式冲击需求出同期相关关系矩阵,而求同期相关关系矩阵需施加k(k-1)/2个短期约束(高铁梅,2003)。于是,对本文4个内生变量和2个外生变量的SVAR(3)需施加6个短期约束,本文施加的是零约束,表明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随机冲击没有当期反应,分别是:InmO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tll对来自Insz的冲击为零;lnm0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tll的冲击为零;Indky对来自InmO的冲击为零。上述约束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货币政策没有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所以有了前3个约束:我国现金流通量Mo主要受到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具有被动吸收外汇的特征,所以第4个约束也可行;我国央行每年都有信贷计划,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且中小企业长年受融资难困扰,使得贷款对利率不敏感,可见第五和第六个零约束也成立。在施加了6个零约束之后,SVAR模型正好可识别,此时根据变量顺序Ind,kv、InmO、tll和Insz估计出结构因子矩阵A、B。

(四)SVAP,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用结构因子矩阵A、B对VAR的误差项进行分解,可得同期独立的随机干扰项,据此得出脉冲响应函数就不再含有其它内生变量的交叉冲击。从而能更精确度量出变量冲击对系统的影响,这是SVAR脉冲响应函数的优点。本研究探讨股市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所以仅给出股市对一单位标准差货币政策变量结构新息冲击的响应轨迹(如下图所示),滞后长度为12期,图中横坐标表示冲击发生后的时间间隔(单位:月),纵坐标表示对冲击的反应程度(单位:百分数)。图中实线部分表示脉冲响应轨迹。虚线部分表示5%的置信水平。

由上图可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冲击作用是负向的且非常微弱,出现负向冲击与我们的经验是相反的,这种冲击到第三期才开始显现,到第十期冲击作用趋于消失。在第五、六、七期这种影响达到最大,此时达到0I01%左右。基础货币供应量M0对股市的冲击作用为正向且较显著,这种冲击从当期显现且冲击作用稳步上升,到第六期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在该水平而无明显下降,说明基础货币供应量对股市的冲击作用较明显且持久。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冲击效力较小,整体上是负向的且持续期较短,第八期之后影响就趋于零了,滞后三、四、五、六期的影响相对较明显,但在第二期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正向冲击。

整体上看,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基础货币上,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虽有影响,但很微弱。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却是出乎意料的负向,影响力也很微弱。

四、结论

本文用2000年1月至2010年8月的月度数据,建立4个内生变量(Indky、InmO、tll和Insz)和2个外生变量(Ingyz和州zs)滞后三阶的SVAR(3)模型,并求出正交化的脉冲响应函数以分析该时期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动态影响效力,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基础货币供应量M0,这种影响途径较显著且持久,影响的最大值在六个月后出现。基础货币对股市的追逐,说明了我国投资渠道的匮乏,现金持有者只能通过投资高风险的股市来实现金钱的时间价值。但现金的高流动需求一方面使得投资股市蒙受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股市的波动。不利于金融稳定。

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对股市的影响很小。虽然我国当前有一定数量的券商和基金参与了货币市场的交易,但是从数据的检验结果看股市对货币市场利率还不敏感,这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在稳定股市方面的作用尚未显现,我国股市的投机氛围依然浓重。

第三,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股市的影响呈微弱负向关系。这与经验相反,本文认为这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与企业投资效率有关。如果企业对商业银行形成一种倒逼,那么贷款的增加未必表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未必对公司的股票有正向影响。如果企业的投资效率不高,根据财务管理原理,项目的净现值可能为负。此时贷款的增加却可能对公司股价形成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l,(07)。

[2]谢平、焦瑾璞,中国股票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04)。

[3]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03)。

[4]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07)。

[5]陆蓉,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的度量[J]统计研究,2003,(08)。

[6]刘松,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价格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02)。

[7]崔畅,货币政策工具对资产价格动态冲击的识别检验[J],财经研究,2007,(07)。

[8]楚尔鸣、鲁旭,基于SVAR模型的政府投资挤出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08)。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1篇

因此本文将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问题纳入到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框架中去。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SHIBOR、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各个市场利率的属性及优缺点,找到比较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的(SHIBOR),通过实证考察SHIBOR自身期限结构等的效果及SHIBOR与其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关系是否通畅, SHIBOR是否真的具备了基准利率的潜质进而能够不负众望在金融市场上成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未来有何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培育完善它,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SHIBOR渠道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社会融资总量;管制利率渠道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SHIBOR、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央票发行利率、短期国债收益率等各个市场利率的属性及优缺点,找到比较适合充当基准利率的(SHIBOR),研究SHIBOR自身期限结构等的效果及SHIBOR与其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传导关系是否通畅,SHIBOR是否真的具备了基准利率的潜质进而能够不负众望在金融市场上成为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未来有何改进的地方,如何更好的培育完善它,如何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SHIBOR渠道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效力,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

1.2研究意义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基准利率培育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曾经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都作为我国基准利率培育的“试验田”,但由于各种因素夭折了。SHIBOR于2007年1月4号起运行,就被尝试作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进行培育,参照以前CHIBOR等内在形成及运行机制存在的缺陷,、教训,需要对SHIBOR的运行特点做实证考察,明确SHIBOR运行中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并疏通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总结概括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对我国货币市场上存在的各个准基准利率内在属性及优缺点做了定性比较,对SHIBOR及对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应做了实证分析,进而对SHIBOR形成机制的更加合理化及SHIBOR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通提出一些建议。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提供一个成熟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其市场基础,进而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别是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二、关于基准利率选择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理论

2.1关于基准利率选择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文献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基准利率的原则是什么;二是哪种利率可以成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首先,关于第一方面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的阐述并无大的差异。在后面理论分析部分也会详细阐述。

其次,就是关于我国应选择哪种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再贴现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短期国债利率这几种利率上有所分歧和争议。因为各个学者研究时点即货币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所选计量方法的差异,在得到的选择结论上有些差异。最后,有学者将基准利率细分为央行基准利率和市场基准利率,对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了研究。但温彬对于基准利率的所属范畴作了精确定位,基准利率最终会演化为由货币市场利率来充当。

2.2相关定义概念

2.2.1利率及利率体系

利率理论奠定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基石,是指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是借入(放出)货币资金的成本(收益)。与利率相关的一个重要货币金融学中的概念就是流动性,指货币因免去了转换成本或者交易成本而具有的内在的使用上的灵活性,流动性需求(偏好)就是指人们不愿意等待货币带来的时间价值(即“人性不耐”)而宁可手上持有现金方可落袋为安的心里倾向性,这体现的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流动性便利的无形价值之间的替代与权衡。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利率体系如本文所探讨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不同利率背后对应于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信用度的交易主体,不同的交易目的与动机,如政策利率是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变量,体现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利率;而市场利率是市场交易主体在对央行的政策利率释放的信号中进行理性与非理性的预期及理解,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动机达成的对资金价格的判断,当然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划分只是从一个角度,其他角度还有依据或反映时间长短、破产清算顺序、有无含权、税收优惠程度、市场流动性水平等因素来划分的。但是归根结底不论利率如何划分形成怎样的利率体系,本质上是具有不同风险和收益因素的综合体。本文讲的利率体系主要讲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反映不同的利率形成机制及功能。

2.2.2基准利率的基本定义及内在属性

准确地定义基准利率是全面厘清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的根本前提。关于基准利率,严格意义上讲应作央行基准利率与市场基准利率之区分。事实上应该把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称之为中央银行目标利率更为准确。银行并非直接规定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只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市场利率与目标利率水平相接近。央票发行利率是集政策性、市场性为一体的利率,从概念上作区分,因为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只具有市场性,而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本身具有比较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谈的基准利率更多的是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三、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一般原则

3.1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必要性

3.1.1培育基准利率是货币资金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要求

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相应的,货币市场是货币资金资源配置中很重要的市场,势必要建立一个标杆性的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价格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有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后,其他市场利率相应有序形成,市场参与者对各种市场利率形成合理预期,进而参与资金的供求,实现资金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帕累托配置最优。

3.1.2建立和完善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必要前提

基准利率使得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是通往利率市场化的必经之路。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就谈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无疑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动荡。

3.1.3 有利于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在前面的理论分析部分谈到我国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正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去过渡,不论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市场化特征还是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来看,没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没有一个能有效传导上下游至实体经济的基准利率,利率渠道效应的发挥绝对是一句空话,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就不能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去畅通地过渡。种种金融新形势下呼唤着一个成熟完善的基准利率的及早到来。

3.1.4疏通金融子市场的桥梁

从业界实践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定价一直参照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需要依托一个成熟完善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如中国企业债券市场之前发展步履维艰,是由于债券定价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利率期限结构不一致,定价基准的混乱,使得投资人承受一定的风险之下不能获得应有的风险溢酬(收益),市场发展缓慢。基准利率产生以后,企业债券定价有了可供参照的标杆定出来的价格才会合理,进而才能为发展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条件。

3.1.5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完善的需要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理论上应该沟通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和存贷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需要商业银行有良好的资金定价能力,较为准确地捕捉并预测货币市场信号,也就是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助于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这就需要银行内部从总行到下面分支行建立完善的转移定价机制,因此理论上,应该是货币市场利率有效引导银行内部转移价格,进而影响到存贷款产品定价,实现货币政策传导。只有存贷款利率逐渐放松管制这一制度变迁,使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成为可能,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则提供了市场基础。

3.2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

3.2.1稳定性

稳定性,指基准利率因意外事件的冲击所带来的波动相对较小,即抗干扰能力较好。满足稳定性就要求保持基准利率波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利率本身是具有内生性还是外生,人们一直难以区分:如果在特定阶段某项或某几项实体经济因素变动使得利率变化,同时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市场主体分不清利率的变动到底是实体因素还是政策因素引起的。如果基准利率不时地就异常波动,会使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乃至做出错误的投融资决策,而事实上在业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其央行很重视微调基准利率,对市场主体产生可置信的承诺或者宣告效应,而不会让其无所适从。

3.2.2基础性

基础性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最最本质的特性,也可称之为基准性,反映出特定期限下最低或者无风险收益水平,本质上属于某种“原点性”利率,可以衍生出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并引导着其他货币市场利率变化,也是金融产品定价基准。背后分别对应具有高信用等级的伦敦拆借银行和绝对无信用风险的政府的两个在国际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LIBOR和短期国债收益率。

3.2.3传导性

基准利率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其他利率具有标杆性的功效,首先从横向来看(利率角度),基准利率可能具有不同的期限品种,它的短端利率可`以顺畅地传导到自身长端期限品种,并且对外它的变化可以传导到其他货币市场利率或者长期利率,构成一系列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其次,从纵向来看,市场基准利率与流动性指标、CPI和PPI等价格指标、工业增加值等宏观经济指标密切相关。基准利率变化经过横向传导之后,使得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在不同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做理性选择,并且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储蓄、投资、消费等行为。

3.2.4可控性

其实,可控性有点类似于传导性,只不过可控性侧重于央行这个角度来讲的,体现的是上游传导功能(传导性综合了上游、中游、下游传导的要求)。可控性也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必须具备的特性,中央银行可以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作为切入点传达自己的货币政策意图。基准利率的培育说到底还是要靠央行的扶持,因为基准利率的市场性特性并不意味着央行对其完全放松监控,毕竟货币市场基准利率还是属于央行为实现政策目标的间接工具,只有基准利率具备可控性,央行才能及时顺利地传递其货币政策信号。

由上分析可以看到基准利率的这些特性其实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完全孤立的,只不过这些特性各有侧重。

四、目前我国国债存在的问题

4.1我国目前在发债结构及机制上存在着一定差距

首先从国债期限结构来讲,有1、3、5、10、15年期限品种,主要以中期国债为主,短期和长期国债发行相对较少,这种“中间多两头少”观铃式的期限分布结构使得国债还不能成为理想的基准利率。此外,从发债机制来讲,在利率招标环节,财政部事先给招标利率设定了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国债利率发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管制,离发行市场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4.2国债发行规模的限制难以满足公 市场操作的需求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集中在短期国债上,但现有的短期国债规模不够,不足以满足公开场操作对于现券的需求,为此,央行不得不自创负债——央票,来有效地调控流动性。短期国债存在的以上两大缺陷,限制了其对资金状况做出灵敏反应,无法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因此短期国债收益率不能满足成为基准利率的要求。

五、未来我们将如何做好SHIBOR本身的建设和完善

5.1减少对SHIBOR构成巨大冲击的外部因素如IPO的冲击、人民币汇价的冲击等。

对于IPO的冲击,可以继续推行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改革,及时发现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倡导理性投资,抑制过度投机,合理降一级和二级市场的收益差距,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将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落到实处,改变投资者热衷于打新股的心理倾向性;对于人民币汇价的冲击,应该处理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协调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提高对热钱跨境流入和流出的监测力度。

5.2继续大力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

着重发展3月以上期限品种的债券市场并促进其流动交易活跃,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渠道给企业融资,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要是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路径。适当地改变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回购市场分割的局面,实现资金在跨市场的流动,减少套利,有利于形成无套利的利率期限结构,因为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本来就要求无套利原则的成立,逐步培育回购利率使其与SHIBOR形成良性竞争,并且可以达到为SHIBOR中长端期限品种利率的预测提供参考进而提高中长端SHIBOR期限品种的流动性的一箭双雕的功效。

六、未来进一步的改进方向

考虑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贷款利率)是一个渐进化过程,这种金融制度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式的突变,但现有的计量模型如邹氏断点检验一方面难以捕捉和描述这种动态的累积变化;另一方面,邹氏断点检验中这个断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人为主观性。笔者将考虑尝试运用MS-VAR模型来做实证研究推断某项制度的累进变迁是否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发生变化,具体到SHIBOR与存贷款利率的关系,可以用于存贷款利率定价的传导关系,相对客观地捕捉这种金融制度的变迁下SHIBOR与存贷款利率的非线性动态反应关系的变化,当然存贷款利率进一步放松管制是前提,这样得到的结果才可能有显著改观。(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良松,柳永明,新魏克 塞尔主义下我国基准利率的比较与定位,财经研究,2009 (6)

[2]高丽,基于SVAR模型的货币市场SHIBOR基准地位研究,商业研究,2012(2)

[3]郑振龙,莫天瑜,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走势

[4]央票发行利率与央票市场利率双向互动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5]顾巧明,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6月

[6]方意,方明,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动态关系研究,金融究,2012年第7期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3篇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常态”,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电子货币是网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网络金融形式使人们的日常交易更加便利,也给市场中货币的流通速度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金融;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实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很多互联网公司、网络运营商也开始对金融服务进行跨界探索,拥有新型运行模式与行业理念的网络金融随之在我国快速发展。从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在2014年突破了8万亿元,比2013年同比上涨50.3%。可见,网络金融在我国已经形成一股强劲的金融创新力量。相比传统金融,网络金融有其独特的特征与运行方式,网络金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比较明显的是其给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带来挑战。网络金融发展之所以会冲击到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在于其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网络金融发展给予重视的同时,应深入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推动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而在分析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前,首先应对网络金融的概念、特征及运行方式进行全面了解。因此,本文从网络金融特征与发展情况入手,实证探讨网络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供参考。

一、网络金融概念、特征与运行模式

(一)网络金融定义作为网络技术与金融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金融是金融机构或互联网企业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加以运用的基础上,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在狭义理解下,网络金融的基础为提供金融服务者的主机,媒介为因特网或通信网络,其发展则是在包含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上展开的。在广义理解下,网络金融除了包括其工作模式外,同时包含着与其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市场及监管等外部环境。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第一,网络金融具有虚拟性。网络金融市场是一个由各种信息组成的虚拟化市场:在服务机构上,网络金融的金融服务活动主要依赖电子银行等来展开,而这种网络金融机构均为虚拟机构;在金融业务上,网络金融的处理主要依托于非物理性的网络平台;在交易媒介货币上,其支付方式并非传统的现金形式,而是以电子支付为主,通过这些虚拟媒介对金融服务活动等加以反映。第二,网络金融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网络金融打破了时空限制,在经济环境方面具有无界性。相比传统金融活动必须在分支机构或业务网点才能实现对客户的吸纳,网络金融只需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即可吸收世界各地客户。在业务提供上,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和更多样化的方式来展开。这种开放性,还体现在网络金融摆脱了各国货币形式的束缚,提供了更多便利给国际化的市场主体行为,能够推动金融业务全面地走向国际。第三,网络金融同时具有透明性与加密性。透明性主要指网络金融市场运行中的信息、交易指令及价格形成等都处于公开化,促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透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加密性则主要指脱离物理设置和现场办公的网络金融,交易过程中可采取技术水平更高的加密算法,使整个过程更加隐秘。第四,网络金融具有对称性。相比传统融资模式,网络金融模式可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充分地进行信息沟通,且交易更加透明化,在定价方面也比较市场化,在风险管理和信任评级方面具有完全数据化的优势。通过交易数据库,即可对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与信用状况有更加全面地了解,有利于提高信息对称性。互联网金融企业面对违约贷款对象,可通过对其违约信息的公开以及评级信息的降低等,促进其违约成品的增加。第五,网络金融具有直接性。资金供求双方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可以不再经过银行或交易中介机构的撮合步骤,即可对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等过程自行完成,具有明显的去中介化特征。网络金融这种直接性的交易过程,能够促进其服务效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成本。

(三)网络金融的运行方式网络金融在支付方式上,与传统金融有很大不同,主要以移动支付为主。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开通账户,即网络金融下的商业银行掌握的体系均为一级。与此同时,网络金融在支付和转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时,也是在移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网络金融用电子化的支付清算方式代替了现金流通。网络金融在信息处理方式上,信息生成和传播主要依靠社交网络;信息组织、排序和检索主要通过搜索引擎完成,从而促进信息超载问题的缓解,使信息需求得到针对性的满足;对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则依靠云计算来保障,即网络金融环境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进行传播,通过搜索引擎实现组织和标准化,进而促进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形成。网络金融在资源配置上,主要通过在网上资金供求信息,由供需双方通过直接联系和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资源匹配。个体之间的金融交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了资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这种打破了传统商业可行性边界的资源配置,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二、网络金融发展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

货币流通速度,顾名思义是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周转的平均次数。比如,1个月内如果1元货币实施了4次流通手段职能,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4元货币的作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而减少,反过来则随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而增多。在货币数量论中,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常数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国民收入对货币需求有决定作用。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除制度因素、预期通货膨胀、利率外,还包括交易技术、金融创新等。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根据当前常用的交易方程式来推断,即Vi=GDP/Mi。其中,Vi代表货币流通速度,GDP=P×Y,P与Y分别代表物价水平和交易的社会商品总量,Mi代表着货币数量。在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电子货币正在逐渐取代金融流通中的现金。电子货币比现金具有更高的流通性,且更加方便携带,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变持有现金的动机。虽然网络金融下电子支付使得货币流通的一些因素发生了改变,但用户收入实际上并没有任何风险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往往会对货币与网络金融中的电子财务进行比较,使得其名义收入中货币需求不再是一种固定比例。在此影响下,货币流通速度Vi也就随之不再是一个常数,那么国家在控制物价水平时就不再那么容易通过发行适当的货币量来实现了。所以,对网络金融发展在货币流通速度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虽然很多学者都表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但这种观点很多时候都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分析,并没有太多的实证支撑。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实现了较大发展。居民的财务观念在经济虚拟化形势下逐渐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实物财富,开始加强对虚拟财务的重视。实物资产容易被成本和定价所影响,虚拟资产则主要受资本化定价影响,因影响实物资产和虚拟资产价格变动的因素属于不同因素,所以实物资产与虚拟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不同,这种不同也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资产成本及预期利润水平,是决定实物资产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收入是其最终反映,相对来说这些变化量是比较平稳的,所以实物资产在变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平稳性。而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贴现率、市场情绪等,因这些因素变化较大,所以虚拟资产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反复变化,从这点即可看出虚拟资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在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上,投资者有很大不同,加之网络金融能够促使这种不同的实现,所以形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差异性。在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在联通各个市场的环节和因素中,利率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三、 网络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依据作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凯恩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在其理论中,凯恩斯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利率的变动对投机需求来说十分敏感。在凯恩斯理论下,货币余额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M,Y则代表着名义收入。在此基础上,假设M=M(Y),其中M与Y呈正比。再对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即比率(Y/M)加以考虑,从该理论中即可得出V=Y/L(I,Y),即货币流通收入的函数主要与国民收入(Y)和利率(I)有关。在这一理论中,投机需求会根据将来利率预期的不同而不同。人们持有货币余额的总量,会被投机性货币余额的变动而影响,在此基础上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对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解释上,凯恩斯采用的是“流动性陷阱”理论。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研究者们对其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扩展。在人们的持币行为方面,鲍莫尔和托宾计算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对利率变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了论证。在对人们持有预防性货币机会成本研究的基础上,惠伦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进行了证明。从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理论上与波动剧烈的利率因素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呈现出剧烈的变化。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在货币需求理论和计算公式的支持下,对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模式加以建立。货币收入速度V=(GDP+PF)/M,因M=F(i),所以V=(GDP+PF)/F(i)。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Vγ+AVf)/(1+A);其中Vγ与Vf分别表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前者为GDP/Mγ,后者为PF/Mf。只要对实体经济或虚拟经济中进入的货币量进行测算,就可以将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虚拟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分别计算出来。因为网络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能够得以实现资金的瞬时流通,而要对每个时段Mγ、Mf进行精确测算就变得相对困难。从网络金融发展来看,股市基本可以代替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非现金占比F=(M1-M0)/M2,网络金融的发展状况即可由该比值反映出来。文章对中国同业拆借120天利润数据加以选择,作为利率R数据的代表。相比隔夜利率与其他期限,120天利润数据波动较小,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市场的完整性,对市场情况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始于1996年6月,从放开市场起银行间拆借日益活跃,我国市场化利率基本可以由其代表。同年12月,我国对股市采取了涨停限制。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即由此开始,在股市和利率的关系上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作为资金价格,利率一方面可以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价格状况进行反映,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虚拟经济中进入的机会成本进行反映。作为拆借市场的资金价格,同业拆借利率不仅代表着货币市场的核心利率,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利率。同业拆借利率除了在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外,同时在整个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供求关系方面的反映也比较及时、灵敏和准确,可以说同业拆借率是一种在整个经济市场中都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对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货币流通速度研究方面,可对同业拆借利率加以应用,本文即根据模型选择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统计的2000-2014年我国期限120天数据为对象(见表1),对其实施年度加总平均化处理,以使个别波动较大影响得以避免。

(三)单位根检验结果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货币流通速度(V2)、拆借利率120天R(R)、非现金占比(F),一阶差分后平稳,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通过后,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V2)=-42.8434+48.1103F+0.1889R。且这一结果通过残差检验,得出货币流通速度与金融发展程度有长期稳定关系,也与拆借利率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可以一定程度地解释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趋势问题。网络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实体经济流通速度随之下降,而相对应的是不断加快的虚拟经济流通速度,而虚拟经济流通速度给我国资金价格带来了显著影响,同时显著地影响着我国货币供给结构、政策制定等,表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较大程度地被虚拟经济货币流通速度所影响。实体经济流通速度与虚拟经济之间呈现出相对的比例函数,且这一函数与它们之间的货币量占比有关。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反映货币流通速度各变量的关系加以探寻。通过对变量的检验,以及构建的误差修正模型,证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与金融发展程度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同时与拆借利率呈现出长期稳定关系,且单纯地从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本身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

(二)相关建议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是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另一方面又隐藏着一定的问题。基于网络金融发展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关系,只有正确引导网络金融发展,才能处理好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参考上述结论,我国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执行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应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利率、资金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央行应进一步加强对货币流通的监测,促进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完善,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得到保证,从而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网络金融开始在我国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在实体经济中虚拟经济已经不再是完全的附庸,并且逐渐成为趋向独立的经济领域。我国大量货币在虚拟经济中沉淀,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减缓,使货币效率在此影响下有所降低。货币总需求的规模以及货币政策效果,受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量的共同决定。在对货币政策进行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我国货币当局不仅要考虑实体货币流通给货币流通速度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对货币量分流中虚拟经济的作用加以考虑。所以,为了维持经济运行正常,保障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货币当局必须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加以掌握,使货币流通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对货币供给的度量进行把握。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方程关系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会被利率变化所影响。面对利率市场化,首先应确定一个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基准利率,对市场化基准利率机制进行完善,为市场化调控目标的达到提供保证。在市场利率中,基准利率能够发挥明确的指导作用。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会随之上升,在这一影响下货币资本会大量流动到借贷市场中,这一过程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当借贷市场中不再大量流入货币资本,则会导致货币速度的波动。所以,面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我国央行应对基准利率调控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完善,大力建设同业拆借市场和股票市场等,促进传递价格信息机制的健全,保证其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使货币供求状况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

参考文献:

1.何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

2.侯英,陈家宁.货币流通速度修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VEC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

3.王亮,吴浜源.我国电子货币的通货膨胀效应——基于2003-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35(4)

4.王勇.中国金融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研究——基于银行及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5)

5.蒋智陶.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电子货币度量指标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旬刊),2012(4)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货币政策;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92-03

货币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要保持币值稳定,并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不过,目前货币政策关注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未能考虑或者说很少考虑资本市场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的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以及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资本市场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体系稳定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十分关注的目标,有关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日益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

一、货币政策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货币政策的两个常用工具――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整都会影响到股票市场。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投资者持有货币数量增加,反映了资产组合中安全资产相对于风险资产比例过高,于是增加风险资产投资,导致风险资产价格上升。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会上升;另外,资金进入股市的直接动力在于股市相对收益的高低,而股市相对收益和利率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利率是股票价格的一个敏感指标,中央银行每一次利率调整,甚至投资者对利率走势的预期都极易造成股价的波动。利率变动影响股价的途径:一是利率下调引起储蓄分流,股票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股价上升;反之,利率提高,存款收益相对上升,社会各方资金进入股市的意愿会减弱,股价下跌。二是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盈利状况,最终影响股票价格。三是利率变动也是一种信息,会影响投资者预期和投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股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利率调节缺乏强制性,在经济特别不景气或股市投机过热时,利率水平的调节力度便显弱化。我国有学者研究,利率每次变动前后我国股市都有一定的波动。

2.中央银行资金管理政策的松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的多少,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票价格的稳定。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呈资金推动型特征,货币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主要渠道是信贷资金、储蓄分流资金和现金方式的社会游资,这其中银行资金的大量进入是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拆入资金和以企业、个人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挪用银行贷款进行股票投资。

3.货币政策还通过“指示器效应”影响股票市场。即货币政策变化影响实体经济,也即影响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从而对股票价格形成影响。如央行下调利率意味着经济不景气,投资风险加大,市场预期悲观,从而减弱投资意愿,导致股票价格下降。

4.其他货币政策手段。央行还会通过更加直接的手段“保证金比例”即购买股票资金短缺可透支的比例来调控股市资金量。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当局都是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二是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收入呈比例关系。然而,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股价的变动使货币需求函数发生变化,使实际货币需求与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方程估算结果出现较大的差额,即出现了“失踪的货币”。所以,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中仅考虑货币供应量与一般价格水平间的关系,而忽视资本市场的货币需求效应,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的动态,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是否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也因此受到质疑。比如,在相当部分资金被用于满足资本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用于保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供给相对偏紧,这样,在原有货币存量基础上,资本市场就成了内生货币供给的一个很大漏出,整个社会用于投资和生产的货币量相对减少,从而会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目标(如GDP增长率)的实现。

另外,股票市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一是股票市场发展会减慢货币流通速度。即当股票预期收益率上升,大量货币资金滞留于股票市场等待获利机会,货币流通速度会降低;二是根据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随着金融资产名义价值的上升,其隐含收益率上升,货币收益率相对较低,公众更愿持有现金和活期存款,以备将来再买入股票,因而流动性偏好有所上升,所以股票价格的上升,导致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因此,根据货币需求模型,货币供应量会相应变化。

2.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价格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一条重要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渠道主要有托宾的q理论、财富效应、非对称信息效应、流动性效应、预期效应等。理论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发展引起股票价格上升,通过上述几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带动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促进国民收入增长。一般而言,股票属于一种奢侈品,其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所以国民收入增长会使股票需求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带动股价进一步上涨,股价上涨又通过上述传导渠道,促进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因而在资本市场、货币政策传导和实体经济发展间存在一种“自我加强”的效应。

但是,也要注意到股票市场加入传导体系使得信用创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银行信贷需求管理难度加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和调控更加困难,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如股票质押贷款的开办可能使股票市场成为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场所,而一旦股价暴跌,信用链断裂,容易形成信用危机。所以,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

3.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带来金融运行机制的变化以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互动性的增强,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法定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机制的调控作用下降,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股市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告诉我们,央行货币政策为了实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股票市场是其政策操作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传导途径。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必须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制通畅,这需要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股票市场的同时完善。

1.重视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从世界性的金融变革来看,金融资产价格客观上已逐渐成为影响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变量。对于股市而言,股价一方面可对GDP产生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股价的巨幅波动又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运行带来极大破坏,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典型性事件。其次,我们必须明白股价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最后,股价中包含了利率、货币供应量、通胀以及产出等各类经济信息,这意味着货币当局利用股票价格来对货币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具有可行性。

2.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快利率体系市场化改革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关注传统的货币供应量。自1998年我国改革货币调控机制以来,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我国的反经济周期和稳定物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使我国基本实现了“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我国的实践检验与弗里德曼的理论推导基本一致。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联动的增加,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再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单一的中介目标是不可行的,我们有必要吸取凯恩斯学派把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思路,增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数量,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但是,基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基础,利率必须是敏感的,对于这一要求,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无法满足,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重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的重点。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至少要做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国内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与再贷款机制,以建立起中央银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变动的机制;三是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联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作用。

3.继续推进中国股市改革,提高中国股市有效性

目前,中国股市在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作用中的重要不足之处就是该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以及财富效应弱。这就要求提高股市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效率,使股票价格能够反映其内在价值。一是要改善国内投资者结构,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培养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的树立不是来源于理论,而是来源于股市实践。当投资者认为股价确定围绕价值区间合理波动时,价值投资氛围会自然形成。二是要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由于普通投资者没有能力了解所投资上市公司的真实成长潜力,加之国内上市公司问题不断,他们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选择短期炒作行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所以,上市公司行为规范程度的提高对理性投资氛围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三是要健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一方面我们要从数量和质量上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总的来说,股价作为股市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一环,只有提高了股价的有效性,上市公司才会对其公司的市场价值给予十分重视,并以此为价值准绳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从而得以增加股市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同样对于投资者而言,有效市场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从而形成有效的消费预期,这对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行的市场基础,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 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以及2000年2 月之后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的开办,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性得以增强。今后,我国要在加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开明流,堵暗渠”,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

1.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流入资本市场,同时,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形成真实的利率价格信号, 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2.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进入拆借市场融资,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有效避免市场风险。

3.优化银行资产结构,开展个人质押贷款,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4.建立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联系的统计框架。现在的货币供应量层次已经不能如实反映货币供给的变化,因此重建此框架是十分必要的。

(三)提高金融协作监管水平

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维持现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架构不变、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是必要的。

1.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入,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设,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探讨对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有效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既要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又要减少重复监管,确保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

2.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竞争力。借鉴国际上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经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机构要继续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等,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渠道和方式,推动整个中国金融业科学发展。

3.证监会要考虑对资本市场的企业监管到位,对股民和资本市场负责,站在公正、公开、平等的角度处理。同时要努力保证实现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化。

总之,在疏导和加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的同时,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彼此的协调合作,建立监管协调、信息共享的协作监管制度,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努力实现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钱小安.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8,(1).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风险承担渠道理论

一、引言

2007年2月,R丰银行宣布北美住房贷款按揭贷款业务遭受巨额亏损,减记108亿美元资产,次贷危机由此拉开全球性的序幕;2007年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大幅度裁员,并因严重财务问题并申请破产保护,华尔街整体陷入流动性危机;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股市剧烈波动,银行贷款业务遭受重创,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北美、欧盟乃至多个金融市场。

深究原因,截至2007年前两年的时间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货币政策连续17次提息。联邦基金利率从最初的1%上升至5.25%,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自2005年6月开始,美国的住房市场开始大幅度降温,房地产市场开始萧条,住房市场价格大幅下跌。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萧条,购房者难以将住房出售或抵押;另一方面由于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增加了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受此影响,次级抵押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由此开始,并愈演愈烈。

2007年的全球性的次贷危机体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2015年,我国中央银行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那么,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因此,本文主要在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货币政策内涵及当前运行机制的挖掘,从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和央行沟通效应四个方面探讨并阐述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内涵及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政策等货币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继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与居民消费需求,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最终目标。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涉及一般性货币政策,选择性货币政策与补充性货币政策。 传统的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传统工具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调节,从而影响总需求。一般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预缴进口保证金、优惠利率等,主要是对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限制、调节和影响;补充性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在自身地位及声望的基础之上,使用较为灵活的手段对金融机构发出指导意见或劝告,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补充性政策。补充性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

根据货币政策制定的效果与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可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最终达到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目标 ;同时,在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等一系列减少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缩减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最终达到缩减总需求的政策目标。

2011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尤其是2015年连续五次降息,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由最初的2.75%降至现今的1.5%,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由5.6%降至4.35%,五年以上的贷款基准利率由6.15%降至4.90%;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20%下调至16.5%。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全球性次贷金融危机影响下,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等一系列增加货币供给措施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刺激投资、净出口及居民需求的目的,最终以便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标。由此可见,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三、货币政策对我国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银行在经营业务的同时也承担与管理风险,往往业务风险与利润呈正向关系。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而银行的本质是协调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承担和管理风险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及多元化经营的动力来源。传统的风险承担渠道理论的前提是风险中性,风险承担渠道主要包括信贷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银行的存贷款规模及企业融资成本受到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最终受到影响;信贷渠道是指货币政策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和利率水平,带来成本的变化和社会投资量,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资产价格渠道是指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企业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扩大社会投资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股票价格的上升,进而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汇率渠道利率是指货币政策会带来汇率的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货币的贬值和利率的下调,汇率的下降带来企业出口收入的增加、居民进口消费的减少。

目前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理论主要从风险维度来考虑货币政策带给企业进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投资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与我国银行风险承担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一)货币幻觉效应

货币政策带来货币幻觉效应,从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较宽松的货币供给量,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大,这使得人们产生货币幻觉。一方面,市场上过多的流动资金也使得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造成了暂时性经济繁荣假象,提高银行资产负债质量。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资本充足率,降低了贷款损失拨备率。经济繁荣假象下,银行将自身资金投向风险较大的项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风险承担水平;另一方面,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繁荣假象,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资产价格上升,负债成本降低,企业现金流增加,资产负债情况改善,提高企业的贷款意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二)收益粘性效应

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中,资产预期回报率为风险报酬率与无风险市场利率两者之和。银行的收益一般具有较强的粘性,为了保持原有的、固定的预期回报率,迫于同业之间的竞争或业绩压力,银行等金融机构会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扩大风险资产的规模,提高风险资产的占比。稳健略宽松政策下收益粘性效应使得金融机构涉足更多高风险业务,宽松政策实施越长,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规模越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越高。

(三)投资惯性效应

从投资惯性出发,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利率下调,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门槛降低,信贷规模增加,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利好,企业融资约束减弱,融资成本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存贷款利率,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发生变化。基于利好的经济形势及预期,企业加大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越好,银行对于资产负债情况好的企业的风险偏好越强,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

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充足的流动资金,经济繁荣的假象,企业及社会居民对经济未来的预期越好。在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乐观的预期,银行、企业及社会居民都进行大胆的支出及投资。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及同业竞争的压力,银行等金融机构会降低自身的信贷标准,或在定价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将资金投向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暂时性的经济繁荣假象,基于投资惯性,提高风险偏好程度,进行大量投资,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四)央行沟通效应

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具有统一控制、统一管理与统一货币的权力。中央银行在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并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作为发行的银行,央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及统一货币;作为政府的银行,央行主要国家国库及财政,执行金融政策;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充当最终贷款人,并负责收缴与存放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作为管理金融活动的银行,央行主要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及管理。

央行主要通过补充性货币政策利用自身声望及地位,对金融机构进行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不仅通过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调高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售出国债等一般性宽松货币政策,还会采取窗口指导和道义劝告等补充性货币政策来制止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避免经济的过分繁荣与波动。基于央行沟通效应,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扩大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可通过收益粘性效应、货币幻觉效应、央行沟通效应及投资惯性效应等四方面,对银行的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中央银行在2015年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6年2月29日再一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由此可见,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m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但是,随着利率水平的降低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低,稳健略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

因此,中央银行应谨慎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结合货币幻觉效应、收益粘性效应、投资惯性效应及央行沟通效应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及调整货币政策,重视其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各金融监管机构也应密切关注货币政策的变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利率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时,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货币政策及金融机构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谭中,粟芳.货币政策,市场约束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2]金鹏辉,张翔.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银行业整体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06).

[3]解成锋,吴嘀.政治关联,货币政策和市场力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3(10).

[4]牟宝亚.论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