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

康复医疗论文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篇

康复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康复机构建设起步更晚,机构运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其绩效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康复机构的发展进程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1绩效指标缺乏科学导向与明确标准我国大多数康复机构隶属于残联系统,是国家事业单位,主要依据政府制定的管理法规、行业标准和部门规章运行,康复机构没有自己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科学的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绩效考核过程中,不论是医疗专业科室还是职能管理部门,都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完全采用一样的考核标准,缺乏考核周期的具体绩效目标,使执行绩效考核的人员难以操作,降低了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1.2绩效管理缺乏全员参与意识有些康复机构的管理者,尤其是业务科室的管理者与专业人员错误地认为,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部门的事情,与医疗业务科室无关。事实上,绩效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部门只是绩效管理的组织协调部门,各医疗科室负责人才是绩效管理的主角。全体医务人员是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改进问题、提高绩效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只有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到绩效改进的过程中,机构的绩效才会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1.3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混为一谈有些机构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在观念与实践上混淆,甚至把绩效管理作为约束控制员工的手段,这是绩效管理的方向性错误。事实上,科学的绩效管理是围绕着组织目标的完成开展管理工作,包括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结果使用4个环节,绩效考核只是一个中间过程和手段。绩效考核是一个点,而绩效管理是一个面。

1.4绩效计划制定欠缺沟通目前许多康复机构在制定绩效计划时缺乏考核对象部门的参与,只是由职能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以及康复机构管理层的意见制定绩效计划,然后以院内文件的形式下发各科室。在具体制定绩效计划中,往往由上至下布置任务,通过考核评出业绩结果,缺乏上下互通的环节。

1.5绩效考评结果反馈不及时甚至不反馈考评结果反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结果必须与各考核对象部门和员工及时进行沟通反馈,让考核对象知道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很多康复机构管理者仅仅把绩效考核作为一种例行的形式,不及时反馈绩效考核的结果,使考核对象对自己的绩效表现和考核结果不了解,考核对象无法改进绩效。这对康复机构绩效管理相当不利。

2医疗康复机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

医疗康复机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在立足于促进职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伤残者提供有效的医疗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恢复躯体、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功能,融入家庭和社会;同时实现医疗康复机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以上目标,以全面绩效管理为整合平台,让各项管理,如制度管理、文化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服务管理等都通过这个平台,形成一个互为促进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从而形成医疗康复机构的科学管理体系。

2.1绩效管理实施机构设置

2.1.1领导者——康复机构绩效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委员会作为绩效管理领导机构,成员以康复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核心,主要成员有康复中心主任、分管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等,主要职责涵盖以下几个方面:①决定绩效管理的重大事项,领导、支持职能处室和业务科室的绩效管理工作;②听取各部门的初步考评意见和总结报告;③纠正评估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考核尺度,推动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④仲裁员工申诉,对员工的大功、大过事件予以审定,确保绩效考核的客观和公正。

2.1.2主管部门——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配合)绩效管理工作应有运营管理部主管,并设置绩效管理专员岗位,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人力资源部门配合完成。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和完善绩效管理相关流程、制度;②拟订每年度绩效管理各流程工作时间进度表,检查、监督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各部门绩效管理实施人进行培训;③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各部门考核结果与绩效管理总体工作情况,对总体结果提出初步分析意见,供绩效委员会讨论;④针对绩效委员会平衡和纠正后的考核意见,建立员工绩效管理档案,为员工的发展、绩效工资计发、激励、合理调整岗位提供依据;⑤针对某些部门或某些专题,如目标设定、面谈技巧等,进行咨询和辅导;⑥接受、处理员工有关绩效考核的投诉;⑦分析、总结每年度的绩效管理工作情况,为改进机构绩效管理工作提出创新性意见和方案。

2.1.3具体执行者——各科室和各岗位员工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应为各科室和各岗位每一位员工。各部门在执行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绩效目标,制订实施计划;②执行绩效计划,科室负责人对员工进行辅导;③实施绩效考核,进行绩效反馈面谈;④制定改进措施,持续进行绩效改进;⑤严格执行绩效管理制度和流程,向康复机构绩效管理委员会提供改进建议。

2.2绩效管理流程设置

医疗康复机构的全面绩效管理体系涵盖绩效考核和绩效改进系统,将贯穿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的不断循环中。

2.2.1绩效计划

2.2.1.1开展战略研究明确医疗康复机构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最终要实现的愿景。

2.2.1.2确定目标从下至上分别开展各层级研讨活动(基层员工研讨、中层部门研讨、高层院级研讨),确定全年重点工作与任务目标。

2.2.1.3制定计划对全年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由各部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内容与完成时限。

2.2.1.4任务细分各科室根据本科室年度目标责任书内容,细分各岗位工作目标,明确科室负责人与员工的考核指标。

2.2.2绩效实施

实施阶段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关键阶段。科室负责人应持续关注员工的绩效工作执行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进行绩效实施过程管理。

2.2.2.1绩效管理方法的选择在拟定了工作计划与绩效指标之后,如何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获取真实可靠的绩效信息,仍是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目前,管理学界有多种绩效考核方法可供选择,如简单排序法、强制分配法、要素评定法、目标管理法以及平衡计分卡法,每种办法各有千秋,医疗康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一种或多种考核管理方法,其中目标管理法(MBO)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方法,在各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

2.2.2.2绩效管理中的培训辅导在确定了计划目标和绩效考核方法后,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就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员工进行培训辅导。培训辅导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会议式,通过正式的会议实施培训辅导过程;二是非正式,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和方法实施对员工培训辅导。

2.2.2.3绩效实施过程的监控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医疗康复机构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监控,防范实施细节偏离计划。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主要做好两件事:①认真及时收集、分析和汇总数据信息;②持续不断开展绩效沟通,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管理的实施。

2.2.3绩效评估在阶段性工作结束时,运营管理部应组织开展阶段性业绩评价,通过实际实现的业绩与目标业绩的比较,明确描述并总结业绩的发展表现趋势。绩效评价的内容和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量度,包括量度的原则与方法;②评价,评价标准和评价资料的来源;③信息,过去的表现与业绩目标的差距,需要进行业绩改进的地方。

2.2.4结果应用科学有效地利用好绩效结果,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结果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4.1绩效分配、奖优罚劣一方面,将绩效考核的结果用于绩效工资分配;另一方面,年终对所有科室考核结果进行排序,业绩优秀者给予表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绩效结果不理想的科室与个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2.2.4.2推广经验,调整策略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科室要总结经验,对认为是成功的做法要在整个机构推广。绩效考核结果低于要求者,应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2.2.4.3分析总结,改进提高运营管理部对阶段性绩效管理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并与各科室合作,共同制定新的、可行的绩效工作计划,作为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改进的依据。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2篇

颅骶疗法的应用

1颅骶疗法的适应证

颅骶系统的颅和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架,对维持人体正常体态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颅骶系统对脑和脊髓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这个系统在结构上失衡或者在生理上受限,都可能引起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障碍以及其他的神经症状。与中医按摩手法治疗相类似,颅骶疗法也有相应的适应证[11]。在临床上,颅骶系统的不协调可以产生很多疾病,颅骶疗法可作为一种单独的疗法为患者解除病痛,也可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尤其对与头颅和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最为有效[12-13]。通过触感手法调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调节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等体液的均衡分布[4]。从整体调节入手着重于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脏腑和经络)的“调平”(以平为期),包括调节各个系统和器官(脏腑和经络)功能趋向正常水平和相互间的平衡。治疗方式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则与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相关,如颅骨骨折、急性颅内出血、颅内动脉瘤以及颈椎受伤等不适合使用颅骶疗法治疗。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已知的不良反应皆发生于成人,尚未见小儿案例[6]。

2颅骶疗法在国外康复治疗的应用

颅骶疗法是由整骨疗法发展而来,治疗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手法技术。早期,颅骶手法技术主要针对骨和关节病变以及损伤的治疗,尤其是用于治疗头颅和脊柱的损伤和功能障碍[14],后来被用来解除肌筋膜紧张和疼痛[15]。Cas-tro-Sánchez等[16]将92个纤维性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颅骶疗法、对照组接受间断磁疗设备的安慰治疗,结果显示颅骶疗法能明显改善中度的疼痛。Curtis等[17]用低强度静态磁疗法与颅骶疗法治疗偏头痛作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疗效和患者的接受程度等方面,颅骶疗法均好于低强度静态磁疗法。这些研究显示,颅骶疗法在消除疼痛和解除肌筋膜紧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18-19]。Upledger及其团队[6]注意到包裹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被膜,尤其是脑脊液的脉冲性流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颅骶疗法的基础理论和手法技术,将颅骶疗法的应用推至更深入和更广阔的领域。在儿科[20-21],治疗因生产引起的婴幼儿颅脑损伤及后遗的脑瘫,随后用于治疗小儿自闭症、学习障碍等,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妇产科[22],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和盆腔炎等的治疗,轻柔的手法也用于孕期和产前的护理。最近,美国癌症协会将颅骶疗法作为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在减轻疼痛和消除抑郁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23]。颅骶疗法在神经精神和身心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显示出卓著的疗效[24-26],可从躯体、心理和意识等不同层面介入,应用于心理治疗和神经精神系统的康复[27]。

3颅骶疗法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李君等[28]对42例慢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颅骶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的总有效率为88.10%,对于男女患者同样适用,对年龄较轻、病程越短、轻证、虚证和肝气不舒者疗效较好。吴靖国等[29]运用颅骶疗法治疗不同类型偏头痛患者64例,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对肝阳上亢型和痰阻脑络型疗效更好,表明该疗法较擅长于疏肝理气、疏通经络、镇静脑海、减轻疼痛。颅骶疗法也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在国内尤其可以与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配合治疗疾病。吴靖国等[30]对62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了头针配合颅骶疗法治疗,与单独使用头针比较,可明显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李君等[31]对65例慢性失眠患者采用针刺配合颅骶疗法治疗,针刺配合颅骶疗法在睡眠质量的提高和减少催眠药物用量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作用。这显示了针刺配合颅骶疗法能够提高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因长期失眠引起的不适,减少辅助用药,帮助患者日间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我们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32]。结果显示,两种治疗对偏瘫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显示将颅骶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3篇

1.1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基础不高

部分康复医疗档案管理者还存在缺乏专业素质和档案管理能力的实际现象,造成康复医疗档案制作、利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隐患。康复医疗档案信息的增加和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结构矛盾,一些康复医疗机构甚至出现缩短保存期限、擅自销毁康复医疗档案的问题,给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带来基础性的影响。

1.2康复医疗档案质量不高

康复医疗档案的质量与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密不可分,当前康复医疗档案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例如:康复医疗档案的书写质量不高,缺少必要的环节和部分,造成康复医疗档案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准确,给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基础性影响。还有些康复医疗人员在制作档案过程中不能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工作,出现字迹潦草、语言使用不规范、专业名词错误,大大地影响了康复医疗档案的正规性,导致康复医疗档案的法律效力降低,难于确保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1.3康复医疗档案管理规范化不高

规范化是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而当前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各自为战的实际问题,部门分割和行业封闭现象明显,使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失去规范化的引导,出现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信息交换不足、康复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目光狭小的问题,既不能全面发挥康复医疗档案的重要价值,也不能为康复医疗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

2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发展对策

2.1提高对康复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视

康复医疗的领导者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有超前的意识,要敢于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给予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更多的指导,使康复医疗档案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的智能化管理迈进。

2.2加强康复医疗档案的专业建设

康复医疗组织应该成立康复医疗档案室和信息科,要重点组织康复医疗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学习,以适应康复医疗档案管理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2.3提高康复医疗档案基础环节质量

要建立康复医疗档案质量奖评考核制度,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严格诊疗规程,材料形成过程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符合规范,要常检查,常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结语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70-01

现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和l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一、我国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现状

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中专教育,近几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但在本层次学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条件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师是在康复或康复相关机构工作,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康复治疗师的主要职责是在综合的康复治疗中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促进其康复。康复治疗师属医学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不属医学范畴。根据卫生部科教司制定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准入标准等确定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扎实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治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保健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等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种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参照了国际PT教育体系及国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科),同时结合高职的办学特点,与省内康复专家共同探讨,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具体做法为:首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能力,即具备康复功能评定及康复治疗能力;围绕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即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临床康复学、康复护理学、医学心理学、疾病学概要、中医学概论;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即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课程安排为:第一年开设的主要为基本素质课、基本能力课,同时开设康复医学概论,让学生学一些专业知识;第二年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职业能力课;第三年为临床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从中习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3.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置虽与国际玎教育体系及其它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教学内容涵盖了PT、OT、ST应掌握的内容(以Pr为主)。其中康复医学概论包括了运动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的基本知识,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功能损伤后恢复的理论,肌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挛缩的形成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长期制动的不良反应及康复理论,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及康复方式等内容;康复评定学包括了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痉挛及肌张力、步态、认知、日常生活活动、生活质量等评定;运动疗法介绍了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改善训练、关节松动技术、增强肌力和耐力的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摆放及身体移动训练、牵引、神经生理学技术等内容;物理因子疗法介绍了电、光、声、磁、热等常规理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作业治疗的基本技术,日常生活活动度的训练及环境改造等内容;传统康复疗法侧重于传统康复技术应用;临床康复学以临床疾病的功能障碍为主线,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康复治疗技术的能力,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学在学习一般康复护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有关康复护理的技术及临床疾病的康复护理。

4.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工作中,能力本位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理论数学中采用的方法(1)在绪论教学中,讲清课程的地位及课程的框架,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2)减少纯理论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高职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略。理论可用于指导实践。在教学中本着理论以“够用为度”的思想,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完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偏瘫患者仰卧位时枕头不宜过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际例子将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记住,同时又能学会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3)将仅通过文字描述难以理解的康复训练内容,配以图、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方法(1)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以运动疗法的实践课为例,在实践课开始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种感性认知,然后再具体进行各项技术的实践,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观看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提问。这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践课上,开始时教师先示范,学生练习,渐渐地,教师不做示范,要求学生2人1组,看书上的文字描述或图,自己把动作做出来,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考核制度专业课的考核成绩为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其中理论考核占60%,实践课平时考核占10%,实践课期末考核占30%。高职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也十分重视实践考核。实践课平时考核的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的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的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学生随机抽题,按照抽到的题进行操作。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聚居地域繁多,其中,各民族地区人民对医疗卫生的更高需求显得尤为突出,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在广大民族地区体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本文就康复医学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前景分析作简要阐述。

1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必要性

1.1发展康复医疗是完善医疗民族地区保障体系的需要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本构成。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地区的人民仍然很难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1.2发展康复医疗是改善民族地区人民健康状况的需要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有限,包括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导致许多民族地区呈现“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现象,近年,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寿命延长,并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以及病谱的改变,患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慢性病症却呈现增多,而以物理治疗和运动治疗为特色的康复医学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大大提高了残疾人或功能障碍者的生活质量。

1.3发展康复医疗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民族地区更为重要。各民族地区多为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已极大地制约着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可以直接或间促进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解决,为民族地区和谐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起推动作用。

2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1]

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目标:使残疾者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为他们重返家庭和社会创造基本的条件。两个手段:一是主要应用康复医学中的功能恢复训练、代偿和适应等手段;二是辅之以必要的药物和手术。三大类伤病及其功能恢复的理论:神经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肌骨系统伤病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心肺系统病症及功能恢复的理论。四大评定:躯体功能、精神功能、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评定。五在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处理等。

3民族地区康复医疗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在内陆地域,且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之列,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而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人数却相对增多,医疗服务水平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以及近年政府部门在医疗卫生建设方面通过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大投入,加之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等等现状。这对于康复医疗的更好发展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客观前提。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 365万人,占新增加残疾人口的75.5%;农村残疾人口6 225万人, 占75.04%[2]。

4讨论

我国康复医学具有起步晚,发展较快,欠规范的特点,我国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作用,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前提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病有所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康复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4.2将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康复医疗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占有额、群众基础也相对不足,在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将康复医疗纳入医疗保险管理。

4.3利用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加大康复医学的研究和创新包括大力加强康复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规范康复医疗机构人员标准和准入制度、民族地区康复医疗试点与推广等。要利用好高校、医院、医学研究所等有效形式分别加以挖掘和研究,突出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规范康复医学的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参加“支医”计划,做到既能够利用能够好传统康复的特色又能保证现代康复的优势,提高民族地区康复医疗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阚宝华,乔元霞.康复事业发展势在必行[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1):2952.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 可行性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36-02

新乡医学院是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英国基督教牧师劳海德在古城卫辉开办的教会医院。1922年加拿大传教士维特立夫创办“惠民医院”护士学校,是为新乡医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开端。1962年,学校更名为豫北医学专科学校。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乡医学院。80余年的办学经历,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为国家教育、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康复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与卫生部的要求相差甚远,我院于1999年开始举办三年制康复专业新高职班。2002年开始开办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康复医学方向)本科教育[1]。

国内外诸多专家的观点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仅可以培养康复治疗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不是培养康复医师,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从我院近几届临床医学专业(康复医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可看出[2]。为此,我们组织专家搜集资料,进行调研,反复论证,认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市场潜力巨大,我院开办本科层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1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现状

美国的治疗师[3]必须全面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取得相关学历认可,而且其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进入一所注册认可的物理治疗学校学习开始,一直到退休不再从事物理治疗为止。所以美国康复医学教育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康复医学特别是PT已成为美国教育的热门专业。学历教育的层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康复机构中[4],往往只有几个康复医师。更多的是各种治疗师群体。例如全香港只有几名注册的康复医师。他们的治疗师培养主要来源于理工科大学的康复治疗本科专业学生,甚至开设有治疗师的硕、博士学位。目前我国内地还没有自己培养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康复治疗师,而在香港地区一半以上的康复治疗师有硕士以上学位。随着康复医学的深入发展,相信我国将来也会有自己培养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康复治疗人才。

2000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在南京医科大学设置本科康复医学(100307W)专业。开创了中国开办正规本科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先河。南京医科大学于2001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该专业的建立为康复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使我国康复医学融入国际康复医学奠定了基础。此后申办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2010年12教育部备案或批准了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学院校44所,另外还有13所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制多为四年,毕业生学位多授予理学士。2011年3月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已将《康复治疗学(授予理学学位)》列为正式专业目录,专业代码:101005可以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立,对于我国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复治疗学专业[5]是一门新兴学科,不同于以往医科院校的其他专业,是科学技术与医学相互渗透结合,逐渐发展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应用技术学科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4-7](PT师、OT师),而不是康复医师,所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仅可以培养康复治疗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不是培养康复医师,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2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交通事故的增加,人民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根据卓大宏、纪树荣等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较大。国家卫生部多次明文规定二、三级综合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属一类临床科室,作为评审综合医院等级的必备条件。1996年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卫医发[1996]第13号)《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管理规范》的文件,文内对二、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人员配制及硬件做了明确规定。人员配制最低要求:二级医院康复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2名;三级医院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师≥4名。2009年公布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修订稿)》对人员配制要求更高,目前我省的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和理论需求量及卫生部的最低要求量均相差很远,尤其是康复治疗师更为突出。河南省二级及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目前大约有450所,民政系统还有许多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残联系统各种康复机构。因此河南省本科康复治疗师市场需求巨大。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四模块五方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55-02

康复医学是一门有关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并称为20世纪“四大医学”,其治疗对象为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等。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1]。因此,有必要对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索。

一、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符合康复五大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2]

在康复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长株潭康复市场调研,明确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依据国际PT、OT执业标准、国内康复治疗师(士)执照考试大纲,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康复治疗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全面评估,总结出基于“四模块五方向”康复专业课程体系(图1):“四模块”即公共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模块;“五方向”即PT、OT、ST、中医康复及康复护理方向。

二、紧贴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标准,加强职业道德培养[3]

将职业人文素质与知识、能力进行一体化设计,按照医院康复治疗师的规范要求,与医院共同研究制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将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临床实践紧密衔接,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课程化,开设学生职业道德活动课程《职业指导》[3]。紧贴行业岗位职业道德标准,设立职业道德阶段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化教育活动,服务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有效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医院不能紧密结合的难题。

三、参照康复治疗师(士)职业标准,开发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4]

按照康复治疗师(士)职位资格标准,与康复临床专家、康复职教专家一道,制订《康复评定》、《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临床康复》、《言语治疗》5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研制课程标准和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4]。

四、优质核心课程建设[5]

成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每门课程由骨干教师牵头,确立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开发实训项目,探索实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和考核方法,分期分批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开发[5]。将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康复评定》、《作业疗法》、《运动疗法》3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优质核心课程;将《人体发育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康复学》、《言语治疗》、《理疗》5门课程建成院级优质核心课程。

五、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教材[6]

结合职业标准,分析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开发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具有现代康复理念的特色教材《康复评定》、《运动疗法技术学》、《作业治疗学》、《康复工程学》、《中医康复学》等9本,同时配套开发校本辅导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教材。

六、构建全程性课程考核评价方式[7]

从现场认知、仿真操作、岗位协助到岗位实践,在学生学习、见习到实习阶段引入全程评价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学习中培养职业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质,采用理论考试、课程考核、见习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对学生的培养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8]。

七、小结

基于四模块五方向的康复治疗学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国家康复行业发展规律,课程设置科学,教学计划严谨,教学实践合理,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是康复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的一种重要探索途径。

参考文献:

[1]夏青,张健,阎丽娟,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14,33(6):14-16.

[2]薛晶晶,肖灵君,燕铁斌,等.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53-956.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0,12(36).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5]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Z1):98-99.

[6]尹宪明,吕俊峰,蔡小红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老龄化社会;课程体系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发展仅有30年历史,最早的康复医学工作人员基本来自于临床医学、运动康复或中医学等专业,而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自2011年教育部批准开设仅有十几年时间。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我国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作为一个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度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康复治疗师,已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

康复治疗学在国家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目录中归属于医学、医学技术类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医学康复科和医疗康复机构。目前,国内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除了医学院校之外,还有体育类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学校由于本身条件不同,自身依附的专业基础不同,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如体育类院校主要从运动康复的角度,中医院校强调的是传统的针灸推拿,医学院校则强调以西医为指导的临床康复治疗学。总之,由于我们国家本专业建设比较晚,现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应设什么样的课程各个院校也多有不同。以下是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

1.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设立的康复治疗学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康复理论及技能,能够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比较系统地掌握康复治疗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规范的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和初步的康复研究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从事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等方面的工作。

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一方面强调康复治疗学的基本技能是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语言治疗这三大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在康复机构工作为就业方向。虽然国际康复医学教育早已发展成为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成立了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师治疗联盟(WFOT)等国际组织,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及作业治疗师培养模式,但至今,我们国家尚没有加入该组织,也没直接采用该教育模式,故我们也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

2.老龄化社会的培养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与老年相关的疾病越来越多,老年人康复的需求自然也逐年增加,作为康复治疗学的学生,将来要为社会服务,老年病人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康复治疗的疾病谱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我们在设计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充分注意到这种社会现象,并且专门建立了老年康复实训室,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的康复进行重点学习,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

3.课程设置

有作者指出,康复治疗学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 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和实验制定。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 同时要系统地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 因此课程设置既不能照搬国内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也不能照搬国外康复教育的教学计划,而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内容, 制定出具有自己特色又基本符合世界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联盟标准的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1]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比较符合目前康复治疗学教育的国情。为此,我们在康复治疗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中,除设置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药理学外,重点设置了与康复相关的课程如:医学物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及康复医学概论,而与康复治疗关系不大的课程像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放弃设置,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医学物理学中的力学,诊断学与医学院影像学中的骨与关节,人体运动学中的关节功能等教学内容,这为此后的物理治疗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08学时,其中理论440学时,实验168学时,教学以满足康复专业基础知识为目的,也不同程度加深教学内容。

在康复专业课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康复治疗学的技术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语言治疗学等课程;二是临床疾病的康复课程,有神经康复学、社区康复学、临床疾病概要、内外科疾病康复学、肌肉骨骼康复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使学生基本掌握康复治疗技术及这些技术在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另外根据有些学院的经验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传统康复方法学,在中医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针灸、推拿和按摩等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治疗方法。专业课总学时672学时,其中理论480学时,实验192学时。除此之外,学生在第四学年进行集体毕业实习40周,按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和完善实习教学大纲, 制定了实习轮转计划和实习期内要求完成的学习内容。在实习中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实验室的建设与开放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人才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 由于康复治疗学本身的特殊性, 教学应偏重于康复治疗技术, 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中有很多操作技术, 单纯理论课讲解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相当部分的实践操作难以在临床完成, 因而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建设得到领导高度重视, 在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康复治疗实验室, 购进设备共约70余万元。现有高、中、低频电治疗机、磁疗机、腰椎牵引机、平衡训练测试系统、语言训练和评估系统、吞咽电刺激治疗仪等大型设备, 建成物理治疗实验室、作业治疗实验室、语言治疗实验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康复评定室。实验室的规模完善, 为我院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为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强化人文教育

现在随着医患矛盾的增加,也使医务工作者更加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社会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而要求医疗服务更加社会化和人性化[2]。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开设了就业与创业教育及三门选修课,增加学生的社会学知识,通过对社会的了解,认识医学康复工作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到社会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人文课程总学时166学时,其中理论160学时,实验6学时。

【参考文献】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9篇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0篇

康复科在随着人们生活所需,业务随之快速发展,为进一步规划好科室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1

近年来,现代康复治疗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是为康复医学发展的绝佳时机,加之我院各级领导对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又恰逢我院新病房大楼开诊,对康复医学科的硬件装备,人员配备,管理、教学和医疗质量安全保障,均提出较高要求。为此,更鞭策我们在科室建设、诊治水平、医德医风、科研创新、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上不断发展,现制定2014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着力建设康复科病房、规范发展康复科病房管理

请求院部成立康复病区,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装潢留置康复训练治疗大厅,面积200平方米左右,设置床位20张,按照康复科标准装潢病区。加强住院部病人管理,实行有康复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

二、人才引进,培养

我科现有医师5人,其中理疗医师一名,医师严重缺编,请求院部至少安排二名医师,一至二名治疗师上岗,以维持病区正常运行。现有医师建议院部安排到省立医院康复科依次参观学习一个月,主要针对神经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学习。

三、医疗器械配备

请求院部购置康复训练器材一套,大概20至30万左右,现有理疗器械破旧不堪,部分更新如腰椎牵引床,超短波,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大概至少10万左右。(可行性报告附采购申请后)

四、康复护理

建议院部安排最小护理单元,5人,或者固定2至3人,白班,夜班由中医科护理部代值。

五、内部管理,横向联系

1.安排医生定期到其他科室查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指导相关科室医师开需要的康复治疗项目,指导本科人员制定康复计划及实施。本科医师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适应证,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

2.有计划对本科医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3.全面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吞咽障碍治疗,拓展脑损伤、脑瘫、骨折术后功能康复。

4.在院内外宣传康复项目特点治疗效果提高社会各界康复意识。通过病人及时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正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

5.对疑难病人进行科内讨论,以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康复医疗技术水平。

6.劳务酬金实行二级分配,以工作量为主,结合岗位工作、职称、病人满意度综合考虑

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2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将科室工作做得更好、使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医疗质量逐渐提高,特订计划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1、在医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科人员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认真贯彻执行,坚持“九不准”,积极参加院内外一切政治活动,坚持政治学习。

2、调动全科人员的积极性,继续发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争取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服务态度,一切为了病人,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疾苦,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业务、人才培养方面

1、开展门诊诊疗工作,争取住院人数达到40人,收入达到380万。 2.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加强与ICU、骨外科、其他科室的合作;

3、拟开展穴位贴敷、脐疗、足心疗治疗中风后遗症、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肩周炎、慢性胃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熏洗治疗肢体运动障碍,突出中医特色; 4.有计划对本科医师、治疗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

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5、加强人才培养,拟派三名治疗师和两名护士先后到省级康复医学科参加康复进修学习。拟增加1名内科研究生,三名康复治疗师,可以从在本院实习的学生中挑选,还可以从外面招聘,申请一名有经验的针灸治疗师,开展中医治疗项目。鼓励现有治疗师考康复治疗师证,争取人人有证;

6.按照诊疗方案进行,及时完成临床路径;

7、鼓励开展新项目新疗法,鼓励科研及论文撰写。将其作为评先的条件之一。争取2项科研立项,2篇论文在部级杂志发表; 8.利用万名医师下乡村和网络、电台,做好科室宣传;

9.新院建成后,三年后,在充分利用60张床基础上,争取达到80张床,争取再引进四名研究生,一名康复专业,一名内科专业,一名骨科专业,一名针灸专业,十名康复治疗师,康复科分成三个单元:卒中单元、骨关节病单元、内科病单元(老年病康复),康复治疗师也分成三组,有计划地向这个方向培养。

三、综合治理方面

加强综合管理,按规定及标准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做好医疗安全工作,搞好室内、外卫生,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营造良好就医环境,继续做群众满意医院,配合医院的中心工作顺利进行.

康复科下一年度工作计划3

近年来,现代康复治疗项目逐步纳入基本医保,是为康复医学发展的绝佳时机,加之我院各级领导对康复医学科大力支持,康复病区成立,开张大吉,病房供不应求,对康复医学科的硬件装备,人员配备,管理、教学和医疗质量安全保障,均提出较高要求。为此,更鞭策我们在科室建设、诊治水平、医德医风、科研创新、人员配备、硬件设施上不断发展,现制定2015年度工作计划如下:

一、着力建设康复科病房、规范发展康复科病房管理

康复病区已经成立,按照卫生部国家标准装潢,焕然一新,装潢留置康复训练治疗大厅,面积八十平方米左右,设置床位二十张,目前床位供不应求,开张大吉,采购器械最迟三月份到位。按照规范病区管理,加强核心制度学习和执行,完善三级查房,加强住院部病人管理,实行有康复特色的病房管理模式。

二、人才引进,培养

我科现有医师五人,其中理疗医师一名,门诊上班一名,病房三名医师,无法正常排班,严重缺编,存在严重医疗隐患,请求院部至

少安排二名医师,一至二名治疗师上岗,以维持病区正常运行。此十万火急!现有医师建议院部安排到上级医院康复科依次参观学习一个月,主要针对神经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学习。或者请上级医院医师过来传帮带。

三、医疗器械配备

现有采购计划院部已通过,估计争取春节前安装测试使用完毕,暂时以器械公司培训为主,所有医师必须熟知操作,完全掌握适应症,禁忌症,专人保管,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医疗需要,逐步添置被动训练器械.。

四、关于医保

加强住院病人床位管理,严格实行病人离院请消假制度,避免医保查房,堵住医保漏洞。及时书写病历,病程记录,规范用药。

五、内部管理,横向联系

1.安排医生定期到其他科室查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指导相关科室医师开需要的康复治疗项目,指导本科人员制定康复计划及实施。本科医师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适应证,向其他相关科室医师推介本科特色。

2.有计划对本科医师进行全面康复培训,做到康复理论和康复治疗技术每周一小训每月一大训,以提高每位医师的康复理论及康复治

疗技术水平。

3.全面开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吞咽障碍治疗,拓展脑损伤、脑瘫、骨折术后功能康复。

4.在院内外宣传康复项目特点治疗效果提高社会各界康复意识。通过病人及时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正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服务。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风偏瘫 中医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421-02

中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一般将由于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流循环障碍性疾病,统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中风。我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每年死于中风约150万人[1]。中风致残率高达80%左右[2]。在中风所导致的多种功能障碍中,偏瘫发生率最高。而偏瘫是直接关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中医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方面见解独到,行之有效,兹就其理念,原则,方法做一初步探讨。

1 天人相应的整体康复观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对临床康复对象的选择、康复适应症的辨证、康复医疗原则的确定以及康复方法的运用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决定了中医康复学的目标必须使患者在形体、精神、职业等方面实现全面康复[3]。

1.1 因时治宜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顺应自然环境变化开展康复治疗是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与气候变化相适应,随四时阴阳之气的升降,寒热温凉的变化,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精神活动等都随之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气血的运行也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异,天气温热则气血则易于畅通运行,天气寒冷则气血易于凝涩。人体的康复也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顺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理脏腑,调畅气机,调摄精神,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相关平衡,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条件的差异,既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又能影响疾病的康复治疗。地势对疾病和治疗方法均有较大的影响。在治疗上应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时,地理等生活情况,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方法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复理念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形体是形神合一的统一体,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而形成的来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体的产物,是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形体与神气的统一是生命活动正常的体现,形体与神气的平衡关系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特别是神败不复,是病后难以康复的重要原因。众多的康复医疗措施,不外乎调整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使形体健壮以促进精神康复,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体康复。

3 辨证论治的康复原则

对中医偏瘫而言,中风是疾病,偏瘫是症状。中风造成偏瘫,偏瘫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能力的障碍,两者有因果关系。中医治疗学认识的范围是病、证、症;因偏瘫症状造成的功能障碍则是中医康复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当这些方法在中医康复过程中用来改善功能障碍时,同样需要辩证论治的原则来指导。因此,在中医康复方案中,辩证论治是基本的原则。

4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康复方法

中医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两大类。这些方法体现了中医数千年有关疾病、养生及康复的发展水平,在临床行之有效。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针灸、按摩、熏洗等,对偏瘫的弛缓和痉挛两种状态具有明显的效果。由于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现代康复学中对偏瘫的康复治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主张以康复训练的方法重建运动功能。由于中枢性瘫痪的特异性是运动模式的改变。决定了其训练方法应以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恢复,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为原则。将现代康复学中有关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与中医传统康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吸收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的部分知识,吸收现代康复学的某些思想[4],遵循现代偏瘫康复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康复程序,与中医对中风偏瘫的认识及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以达到中西康复的汇通,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长生.脑卒中是一种可以高度预防的疾病.药物与人,2008(1):5-7.

[2]李振卿,杨云芳.浅论偏瘫的康复治疗.四川中医,2008,26(8):26-27.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2篇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协同学;康复医院管理;序参量

1协同学的基本思想

协同学((Synrgeties)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人赫尔曼哈肯第一个提出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时,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到目前来说协同学基本发展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协同学是揭示了人类自然界及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是大系统的集体行为标准。“协同学”、“混沌论”和“耗散结构”三个理论我国称之为“新三论”。协同学又叫做“协调合作之学”,是一个研究自然界社会普遍规律调控下,系统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哈肯教授自己称:热力学规律在综合性上已经被协同学所超越,与之比较协同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在现实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证实了协同学原理应用价值[2]。

2协同学在康复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前中国社会各个行业中,医疗卫生行业仅是个子系统,而康复医院在这个子系统中只不过是一个很小板块,但就康复本身来说又是一个系统。由于康复医院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复杂系统,如果想更好的发挥康复医院功能,提高康复医院应有职能作用,应该注意高技术人才引进,科室配备合理,医疗器械更新有效利用,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革新,即做到人、财、物最佳组合,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在康复医院管理中,对于一个院长来说,协同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康复医院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2011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多个支持鼓励康复医院建设的文件后,我国各地区康复医院出现井喷式建设,然而当前康复医院还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医院内部隐藏着很多不稳定状态,待管理者进一步协同。

2.1医疗科室与后勤科室协同

在国内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多数都由本医院自己负责,医疗水平的建设没有后勤保障工作的配合是不可完成的,在医院管理中要建设一个与医疗水平相匹配的后勤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协同学理论分析,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如果存在一个或几个不稳定的自由度,一定要把稳定的自由度移走,一直移到空间的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系统里的一个稳定状态的目标。医院管理领导应在医疗科室与后勤保障科室之间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医院系统自由度,并控制住系统目标,使医院整个系统有序化和有组织化,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医疗科室与后勤科室平衡状态。

2.2康复医疗科系间协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分科越来越细,科室逐渐增多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科系在技术建设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但科系间往往有争人力、争设备、推病人的现象。与此同时,其服务的对象—人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康复工作又是团队工作,不是像临床一个医生就可以完成一个患者就诊,康复从诞生就明确是团队工作,不是一个治疗师完成,而是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评定师、心理治疗师和康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完成患者康复,在康复科管理中这几个治疗师都在一个科内,康复科主任就能协同管理,然而在康复医院上述提到治疗师都会成为一个科系、于是各科系间协同配合就需要康复医院层次的管理者负责,各科系间的康复团队配合程度就决定了整个康复医院系统的组织性和有序性程度。在康复医院管理实践中得知,只有加强每一个科室的平衡发展,定期召开康复团队评定会议,各科室治疗师无保留讨论康复建议,共同制定康复计划,都为一个康复目标努力,这样患者才能得到最后有效的康复。同时,对新增设的科室,除加强其可行性制定,还必须努力使其成为康复系统中具有一定功能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康复医院的整体发展,提高康复医院的整体康复水平。

2.3康复医院与外环境协同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院由原来的单一临床医学向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全面医学发展,康复医院也逐渐向全面医学延伸。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疾病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国家和社会对康复的重视,近两年全国各地井喷式建设综合性康复医院,在众多康复医院发展竞争中,迫使医院要进行自身调整,不断的适应社会对医疗的需求,增加新设备,开展新的康复技术,采用新的康复技术,引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科室,完善管理制度,顺应国家新的制度和政策,参加院外论坛和学术会议,与养老、保险和旅游有机结合,这些都使康复医院与卫生医疗系统和社会各行业发生有越来越多的联系,康复医院内部日常康复工作的开展和外界社会各行业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康复医院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康复医院管理者只要对不稳定的因素进行不断的协调,才能使康复医院长期保持在一种自身内部稳定,外部因素逐步融入的有序状态,协同好外部因素进入康复医院稳定状态的时间和量,充分发挥新融入的子系统作用,使康复医院长期处于一个稳定、平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2.4员工之间协同

康复医院工作科室多,职责细,专业性强,还是团队工作,同事间长期在同一个科室的工作,各科治疗师还会为一个患者康复成为一个康复团队,在日常工作和私下生活中避免不了有磕磕碰碰之事。加之每个人的道德水准、兴趣爱好等不同,一旦有了摩擦就不易消除,甚至有的会造成长期的势不两立,各成一派。尤其是涉及到优秀名额分配、评定会议发言讨论、职称评定等个人利益时,更容易产生一些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样会造成集体的合力不强,易形成内耗,给科室发展带来弊端。因此,使有摩擦的同事求同存异,大的思想统一,患者的康复目标保持一致,始终所有人朝向一个目标努力,并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定量、定性评价,利用科学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这也是康复医院管理者的一个艰巨的协同任务。

3康复医院系统管理的序参量分析

序参量是协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康复医院系统中,有很多事项需要协同和竞争,在医院管理过程中一定会出一个引导医院管理的参量。这个参量会引导医院发展,如今医院管理中有的重视全面管理,而在全面管理过程分散管理层的精力和时间,忽略了关键环节的管理,有的重视医院专家培养忽略了医院制度的建设,还有的医院更重视医院领导的个人意志,把领导的个人意志作为全院的指导思想,这样势必会导致医院没有长期战略目标,换领导就会导致医院发展方向改变,从医院长期稳定的正常运营来说,领导的个人意志绝不是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在医院众多管理事项中的内部规范管理、科室间协同、同事协同、财务管理、经营策略、服务定位,制定目标,奖惩制度都不可能成为医院管理的序参量,那么康复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本人在康复医院工作经验,我认为指导康复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就是“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可说是无处不在,医院员工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随处都体现着医院文化。员工是医院文化系统的一个个体,医院的员工也是医院文化综合的体现。医院文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科室可以形成的,医院文化是全院职工共同创造,共同努力的结果。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长期运营过程中全员创造的、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全院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也是社会群体对医院的综合性的评价。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医院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在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不再需要管理者一一协同,医院各科室、各项工作、每个人都会按照医院文化履行自己行为,一旦违背了它就会有一种不舒服感。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协同学;康复医院管理;序参量

1协同学的基本思想

协同学((Synrgeties)是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人赫尔曼哈肯第一个提出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时,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到目前来说协同学基本发展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协同学是揭示了人类自然界及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是大系统的集体行为标准。“协同学”、“混沌论”和“耗散结构”三个理论我国称之为“新三论”。协同学又叫做“协调合作之学”,是一个研究自然界社会普遍规律调控下,系统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哈肯教授自己称:热力学规律在综合性上已经被协同学所超越,与之比较协同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在现实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证实了协同学原理应用价值[2]。

2协同学在康复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前中国社会各个行业中,医疗卫生行业仅是个子系统,而康复医院在这个子系统中只不过是一个很小板块,但就康复本身来说又是一个系统。由于康复医院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复杂系统,如果想更好的发挥康复医院功能,提高康复医院应有职能作用,应该注意高技术人才引进,科室配备合理,医疗器械更新有效利用,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革新,即做到人、财、物最佳组合,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在康复医院管理中,对于一个院长来说,协同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也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康复医院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2011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多个支持鼓励康复医院建设的文件后,我国各地区康复医院出现井喷式建设,然而当前康复医院还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医院内部隐藏着很多不稳定状态,待管理者进一步协同。

2.1医疗科室与后勤科室协同

在国内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多数都由本医院自己负责,医疗水平的建设没有后勤保障工作的配合是不可完成的,在医院管理中要建设一个与医疗水平相匹配的后勤保障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协同学理论分析,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如果存在一个或几个不稳定的自由度,一定要把稳定的自由度移走,一直移到空间的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系统里的一个稳定状态的目标。医院管理领导应在医疗科室与后勤保障科室之间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医院系统自由度,并控制住系统目标,使医院整个系统有序化和有组织化,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医疗科室与后勤科室平衡状态。

2.2康复医疗科系间协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分科越来越细,科室逐渐增多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科系在技术建设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但科系间往往有争人力、争设备、推病人的现象。与此同时,其服务的对象—人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康复工作又是团队工作,不是像临床一个医生就可以完成一个患者就诊,康复从诞生就明确是团队工作,不是一个治疗师完成,而是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评定师、心理治疗师和康复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完成患者康复,在康复科管理中这几个治疗师都在一个科内,康复科主任就能协同管理,然而在康复医院上述提到治疗师都会成为一个科系、于是各科系间协同配合就需要康复医院层次的管理者负责,各科系间的康复团队配合程度就决定了整个康复医院系统的组织性和有序性程度。在康复医院管理实践中得知,只有加强每一个科室的平衡发展,定期召开康复团队评定会议,各科室治疗师无保留讨论康复建议,共同制定康复计划,都为一个康复目标努力,这样患者才能得到最后有效的康复。同时,对新增设的科室,除加强其可行性制定,还必须努力使其成为康复系统中具有一定功能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康复医院的整体发展,提高康复医院的整体康复水平。

2.3康复医院与外环境协同

医学模式的转变促使医院由原来的单一临床医学向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全面医学发展,康复医院也逐渐向全面医学延伸。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疾病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国家和社会对康复的重视,近两年全国各地井喷式建设综合性康复医院,在众多康复医院发展竞争中,迫使医院要进行自身调整,不断的适应社会对医疗的需求,增加新设备,开展新的康复技术,采用新的康复技术,引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相关科室,完善管理制度,顺应国家新的制度和政策,参加院外论坛和学术会议,与养老、保险和旅游有机结合,这些都使康复医院与卫生医疗系统和社会各行业发生有越来越多的联系,康复医院内部日常康复工作的开展和外界社会各行业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康复医院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康复医院管理者只要对不稳定的因素进行不断的协调,才能使康复医院长期保持在一种自身内部稳定,外部因素逐步融入的有序状态,协同好外部因素进入康复医院稳定状态的时间和量,充分发挥新融入的子系统作用,使康复医院长期处于一个稳定、平衡有序的发展状态。

2.4员工之间协同

康复医院工作科室多,职责细,专业性强,还是团队工作,同事间长期在同一个科室的工作,各科治疗师还会为一个患者康复成为一个康复团队,在日常工作和私下生活中避免不了有磕磕碰碰之事。加之每个人的道德水准、兴趣爱好等不同,一旦有了摩擦就不易消除,甚至有的会造成长期的势不两立,各成一派。尤其是涉及到优秀名额分配、评定会议发言讨论、职称评定等个人利益时,更容易产生一些同事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样会造成集体的合力不强,易形成内耗,给科室发展带来弊端。因此,使有摩擦的同事求同存异,大的思想统一,患者的康复目标保持一致,始终所有人朝向一个目标努力,并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客观定量、定性评价,利用科学的奖惩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这也是康复医院管理者的一个艰巨的协同任务。

3康复医院系统管理的序参量分析

序参量是协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康复医院系统中,有很多事项需要协同和竞争,在医院管理过程中一定会出一个引导医院管理的参量。这个参量会引导医院发展,如今医院管理中有的重视全面管理,而在全面管理过程分散管理层的精力和时间,忽略了关键环节的管理,有的重视医院专家培养忽略了医院制度的建设,还有的医院更重视医院领导的个人意志,把领导的个人意志作为全院的指导思想,这样势必会导致医院没有长期战略目标,换领导就会导致医院发展方向改变,从医院长期稳定的正常运营来说,领导的个人意志绝不是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在医院众多管理事项中的内部规范管理、科室间协同、同事协同、财务管理、经营策略、服务定位,制定目标,奖惩制度都不可能成为医院管理的序参量,那么康复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到底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本人在康复医院工作经验,我认为指导康复医院管理的序参量就是“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可说是无处不在,医院员工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随处都体现着医院文化。员工是医院文化系统的一个个体,医院的员工也是医院文化综合的体现。医院文化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科室可以形成的,医院文化是全院职工共同创造,共同努力的结果。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长期运营过程中全员创造的、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全院员工所认同的群体意识,也是社会群体对医院的综合性的评价。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必将医院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上,在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中不再需要管理者一一协同,医院各科室、各项工作、每个人都会按照医院文化履行自己行为,一旦违背了它就会有一种不舒服感。

康复医疗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 中医传统康复 双轨并行 特色化

[作者简介]丁勇(1963- ),女,江苏沭阳人,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江苏 淮安 223300)周少林(1957-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学基础教学。(江苏 盐城 22400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17-03

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康复医学教育事业作为崭新的医学教育领域亦应运而生,有待进一步开创、探索和发展。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而事实上仅有2万人,我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存在33万的缺口。除了医院需要康复治疗师,社区康复治疗师的配置尤为薄弱,有些甚至为零。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无论是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中国传统康复医学都要求我们高职高专,要狠抓机遇,努力培养出较高层次的适应于社会的实用型康复治疗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是中医学的精华,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有机地植入现代康复医学,是对现代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走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专业建设道路,探索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历局限性转化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的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突破劣势,寻找优势,是值得康复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构建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与康复治疗职业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职业入门资格为基础,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格为标志,采取中西医双轨模式,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双轨并行的康复课程体系。

1.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架构。“双轨并行”即中西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按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课程设置实行整体模块架构、中西医康复课程体系双轨并行。西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公共文化课程类模块、康复专业理论基础类模块、康复技术专业技能类模块和康复拓展课程模块;中医康复课程设置为:古汉语知识模块、中医基础理论模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模块、中医康复拓展模块。既能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柔性化,也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康复知识体系各自的完整性,保存了中医康复知识体系的可成长性。

2.中医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高职培养的康复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基层,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的规格要求是“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强、医学知识相对全面”。围绕这一培养规格,对中医主干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如下方案:一是整合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形成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化课程。该课程名称为“中医学基础”,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按照“知识—技能”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临床,课程功能指向为相对系统地培养学生具有中医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思维方式。二是分解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学课程,形成“推拿康复”“针灸康复”“刮痧康复”“拔罐康复”等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在中医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按照“技能—知识”型链路主线搭建课程内容结构,选择、组织相关课程内容,构成学习或活动项目。课程功能指向为以推拿康复等工作项目为中心,研究行业执业标准,将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元素纳入课程,将工作环境认知、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认知和项目实训等巧妙地融合于学习中,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之符合康复治疗师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中医课程的优化整合,改变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传统教学状况,为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也有利于教师采用多媒体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中医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为了使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和整合后的新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将开发一系列课程主题素材库,即课程资源库,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说服力和直观性,提高学生对中医传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建设精品课程,优化中医康复网络教材、收集备课素材,积累中医康复案例,建立课程试题库等。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将制作与教材配套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形式教学法赋予传统授课体系以新的活力,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顿时形象生动起来,它能够与教师的教取长补短,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及时、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利用它把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同时可以减少板书,节省时间,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场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多媒体形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原理,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获得知识,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二、落实“三证融通”的培养规格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平台是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对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技能性都很强,需要把各种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实施“三证融通”的教学路径和要求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省内各级医院进行调研,我们确定了有中医传统康复特色的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对所涉及的中医课程进行设计,制定了理论课程标准和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双标”),合理安排了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的技能实训、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在实训教学环节,学校招募了教职工充当病员志愿者,学生通过竞争和考核后,上岗为病员志愿者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服务效果有考核反馈,记入学生实践成绩;定期组织康复技能比赛,加入点穴等比赛内容,促进学生中医康复技能水平提高;建立校区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不仅可以用中西医康复知识为社区群众开展健康宣教,还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用中西医康复技能为慢性病或病情稳定的患者服务,大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与康复服务对象接触,学生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在社区康复服务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角色定位和就业选择。

2.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医传统康复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和必修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同时更强调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中我们采取“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师为做而教,边教边做;学生为做而学,边学边做。教学活动一切都围绕“做”而展开。教师和学生都在做中教和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亲力亲为,通过做所获得知识会在大脑中根深蒂固,经久不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临床社区康复零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医患模拟、角色扮演等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角色,从感性—理性—实践—理性,牢固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真正为社区为基层培养新型实用的康复人才。

3.实现“三证融通”目标。“三证”是指学生的毕业证、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毕业证是学生完成学业的依据,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证是学生的行业资质,而保健按摩师等级证则是学生具备中医康复技能水平的标识。为了提高学生毕业后执业考试的通过率,学校调整课程内容和毕业考试科目,使之与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接轨,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以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应职业资质。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取得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等级证的水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首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并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牵头,聘请本地的临床中医康复专家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技能等级认定的标准,组织实施教学,为实现“三证融通”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三、做优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是实践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整合体。双轨并行康复课程体系的有效建立,需要先进、系统的功能多元化的实训基地作强力支撑。

1.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基地。为了解决实训基地建设格局单一、设备重复、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学校可以统筹建设专业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和针灸推拿技术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分别按照康复和针推的专业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布局上将两基地相连,功能上既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康复基地具体包括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理疗室、机能评定室、言语疗法室、脑瘫康复训练室等;针推基地具体包括针灸练习室、推拿练习室、推拿手法测试室、中医体质检测室、特色疗法室、现代化的多媒体示教室等,以确保实践教学的硬件要求。实训基地建立好以后,要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实训课程,充分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

2.建设“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为提升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水平,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建立集校内实训、校外培训及校办医院“三位一体”的实习基地。按照医院的标准建基地,同时按照教学的要求办医院,设计包括中医康复各类项目的相关诊疗室,打破职业学校和医院的分割,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医院环境,推动形成真实的职业场景,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和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打造中西组合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的结构影响着专业特色化的建设,专业教师的素质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教学工作的质效。学校围绕康复治疗技术特色专业的创建,以改善优化结构为切入点,突出多元组合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明显的专业师资团队。

1.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负责者,负责组织拟订、修订和执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新课程体系、开展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等各项事务。顺应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学校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度,其中一名专业负责人为中医,为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2.组建中西医名师工作室。2009年,经过申报并通过审核批准,学校成立市级康复名师工作室,参与淮安市职业教育“十百千”名师工程建设。工作室核心成员共5名,以中西医组合结构的名师为引领,实行“导师培养制”“项目负责制”“信息服务制”和“成果辐射制”,开展课题研究,参加或指导技能竞赛与创新大赛,开发精品学习项目,并围绕信息做好服务,围绕成果做好推广工作,打造职教品牌,培养名师团队。建立康复名师工作室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名师工作室有利于中西医不同知识体系的教师沟通交流,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建构“立体化”师资保障团队。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建设,需要有中西医专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作支撑,而“双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中医特色高职康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组建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双师”特征明显、梯队结构科学、同时业务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师中,中医占42%;“双师”占79%;中、高级职称各占43%;如果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从20~60岁,分别占百分比为14%、36%、43%、7%;呈现出专业、梯队、“双师”等“立体化”交叉的良好的师资结构特征。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医传统康复特色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种探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特色化专业创建的支撑点分散在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各个专业建设的要素中,而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优质的高职康复技能人才。所以,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在中西医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扬长避短、兼容并蓄,以专业的特色优势更好地培养实用型康复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基层,为广大的社区康复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阿果.中国:期待35万康复技术人才[J].中国残疾人,2007(10).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3]李晓捷,张伟,姜志梅.对外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康复医学,2008(9).

[4]潘翠环,陈艳,叶正茂,等.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模式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2).

[5]宋玉兰.对中职康复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