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毕业考入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许多方面将发生质变。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的改变,具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大学生涯的规划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导,以便顺利有效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自2010级开始已经将专业导论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导论课程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初步的全面认识,为新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步入该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消息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电磁波及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互联网与物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自动化与控制科学(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2 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别为10级、11级、12级三个年级8个班讲授了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感到专业导论是一门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之甚少,入学后很是迷茫。如何讲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逐渐摸索和体会的。在授课中采用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分组学习之后在全班做PPT报告、教师课堂讲评补充、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做好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记录,期末考核采取撰写学习报告的形式,教师给出学习报告的基本要求: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领域;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产业及社会的联系;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简述本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个本课程中你目前还不懂但想弄懂的问题;谈谈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规划4年的专业学习计划。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提前准备,最后一次课上手写提交。

这样,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近三年的期末学习报告来看,有不少题目拟得非常好。

3 教学建议

作者根据近三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感到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考核要求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数据,如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年讲授时这项科技成果都有新的进展,都发射了新的卫星;同时可以给学生多介绍推荐一些参考书,甚至一些好的网站、文章、视频,也动员学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加强教学互动,可以带一些电子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实物到课堂上,并适当带领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参观,认识示波器、电源、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常用电子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考核上,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让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写出主要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完成情况课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查也可以结合学习报告让学生分组做PPT来介绍一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4 结论

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且内容宽泛,要求教师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具有把握学科专业的核心、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才有可能讲授好本课程,虽然课时不多,但容量大,教师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此外,讲好本门课,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积累,通过上一届的教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哪些章节的学习上感到困难、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等等,为提高下一届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哲英.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杨杰,张中洲.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 史东承,梁超.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文生,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坛,2012(33).

[7]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锋(1970-),男,陕西商洛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田雨波(1971-),男,满族,辽宁铁岭人,江苏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9-02

作为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21世纪,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相应地,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知识领域更新与增长越来越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越来越紧密。伴随着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分化、细化的同时,电子信息各学科、专业或方向之间的交叉基础知识更加多,专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变化快、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共识。大类培养模式提倡按大类招生,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流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做出合理的选择。事实说明,大类培养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

一、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标

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是学习公共课和大类基础课,大三期间学习技术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四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和接受综合实践训练。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尽管大类培养适应了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但要更好地发挥大类培养的优势,还必须加强大类学习到专业培养之间的衔接,否则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在大类培养阶段,本科低年级学生对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缺乏整体认识,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不了解专业课程与基础通识课程的关系;在思想上准备不足,不知为何要学习这些课程,不知道这些课程对于专业学习和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作用,没有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缺少明晰的学业规划,甚至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到了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甚了解。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结果表明,在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前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情绪,找不到发展方向,不能心平气和、扎扎实实地学习,甚至出现了所谓“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的情况。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渴望自主成长的时期,抓好大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可以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引导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导论”作为专业启蒙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就读的学科与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激发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和第三学年的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技术导论更加符合教学实际。该课程的目标是: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学科知识体系、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激发部分学生对某些研究领域的兴趣;介绍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色、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

二、“专业导论”教学模式探索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特殊性,为使该课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应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1.课程安排

在大类培养机制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专业方面接触的主要是大类基础课,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解专业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某个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及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选择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初各开设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程。

2.教学内容

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初,针对即将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着重介绍专业特色、专业课程及专业知识体系、实践环节;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及发展走向、前沿研究课题等;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领域及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让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产生认同感,激发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分若干模块介绍信息科学的各个学科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及发展动态,如: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模块,通信技术与通信网模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安全模块,微电子、集成电路及其应用模块,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图像、语音处理模块,光电信息技术等。介绍各模块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基本框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体会信息科学所涉及的领域范畴,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达到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3.任课教师安排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采用课程教学小组的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小组长为课程的总负责教师,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系主任担任,小组成员为专业骨干教师,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负责不同的模块。小组长负责介绍课程总体概况,包括主要学科领域、技术、产业、前沿课题等,突出介绍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其他任课教师分别向学生介绍各模块的基本理论、技术及发展动态等。课程教学小组经常针对专业导论课进行教学经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交流、探讨和研究。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课程组长负责,采用作业小论文+课程大论文的形式。每位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模块拟出若干题目让学生选择,最后课程组长综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分给出本课程的总成绩。

作业小论文:若干题目自选,如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哪些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国民经济及工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各个学科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感兴趣的产业或领域,某领域的发展现状,大学期间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等。

课程大论文:要求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导论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发展进行规划,形成课程学习报告。包括各自特长和爱好是什么,自己的学习习惯、喜欢的职业,该领域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什么,本科阶段应培养的能力有哪些,大学剩下的时间准备做哪些事情,毕业后的发展规划是什么,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等。

三、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等形式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本课程之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学业生涯定位模糊,对基础课不重视。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09级学生在开课之前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的仅占14.3%,了解一点的占50.8%,认为自己对专业学科领域及相关产业了解的仅占9.5%,认为自己有明确专业爱好的仅占8%左右,不少学生渴望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课程学习之后,有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大学阶段学习及今后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学座谈会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和学生管理部门也对该课程持肯定态度。

由于“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与工程实际联系偏少、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时间安排不尽合理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时间安排

“专业导论”作为大类招生专业的专业先导课程,具有教育和引导的多重功能,在低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建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并尽早确立今后继续深造所要涉及的发展方向,减少专业上迷茫、学习精力分散等情况的发生;在中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不同分支,并结合自身爱好特长对学业和今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建议将“专业导论”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分别安排在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开设。

2.改革教学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优势,充分把握学科及其分支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专业内容及发展方向,并适当结合学校特色,构建特色化的教学内容。

3.重视条件建设,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积极利用实验室、企业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努力实现专题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有机结合。

四、结语

在大类培养体制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在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引领、规划和导向作用,指导学生认识专业、规划未来,对提高教学质量乃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2(1):37-39.

[2]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材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 热爱专业, 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 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 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材料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特点,对国内外参考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广泛收集材料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及最新信息,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出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力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坚持简化理论、增加应用、拓宽知识面、更新内容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在内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兼顾各种电子材料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对材料科学的五要素模型进行讨论, 试图在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建立一个整体和全貌的关系;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力求彰显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体品种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材料的比较与选择等内容中又比较兼顾个性,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能做到举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处。

2.2 更新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电子信息材料这门课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趣, 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授中把传统的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导材料、激光材料, 异军突起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购置相关的电子音像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一些情况。

2.3 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参与科研。介绍本专业教师正在从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发光方面、铁电材料方面、铁磁体方面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科研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快验证和应用。

2.4 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言荣,恽正中.电子信息材料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络;电子阅览室

1 引言

电子阅览室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集文字、图像、音视频和动漫等于一体的多媒体形态资源中心。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利用和获取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综合性阅览室。

2 重视电子阅览室的电子资源建设

(1)建立各种资源数据库。

电子阅览室应建立起馆藏书目、参考咨询、跟踪服务和网络导航等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结合学校开设的专业,恰当地处理印刷型文献和电子文献的关系。引进多种电子图书、期刊,充实馆藏电子资源。

建立资格认证考试专题数据库。如搜集、整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辅导,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计算机等级考试理论和上机操作;营销师、导游证、酒店管理上岗证、会计上岗证等,所需要的图书参考资料、真题、模仿题、音视频资料和模拟软件等。

开拓深层次的文献信息增值服务,按照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经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述评”、“综述”、“研究报告”等数据库。加强与其他院校合作、形成稳定的关系,丰富本馆电子资源数据库。

(2)重视灰色文献的收集。

建立教师学术专题文献数据库。如收集本校教师的学术论文、专著、参编的各类高职教材和日常教学开发的优秀课件等。教师承担的市、省及部级的课题项目研究成果。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带回的各种文件、学术资料等;本校历届毕业生的优秀论文、毕业设计成果;经过加工制作成电子资源。

要建立对本馆自建电子资源、购买及免费使用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连续地、系统地采集和积累的有效管理机制。并按一定的主题编制出与之相配套的二次文献。面向社会开展信息需求的收集、调研工作,把获得的对口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资料,充实到馆藏电子资源库中。

(3)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的建设。

网络课堂作为实体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视、听和练习等全方位感知体验。通过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博客和QQ群等,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师生与行业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

电子阅览室与学校教务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链接”。把公共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教学课件和辅导影像资料等,链接到网络上。为学生构建课件点播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第二课堂”。

3 加强电子资源宣传工作

(1)开展主动宣传服务。

图书馆主页是学生了解和使用电子资源的门户。主页界面的内容大致包括:“图书馆使用指南”、“新书目推荐”、“期刊索引”、“用户信息教育培训”、“读者论坛”、“网上留言”和“网络教室”等专栏。

可以利用图书馆园地、校报、校园广播、校内有线闭路电视等。来宣传图书馆。新生入学后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讲座,播放《走进图书馆》录像片,发放《电子信息资源服务指南》。开设文献检索课,不定期开办《师生与文献检索》、《信息・知识・情报》及《怎样利用网上图书馆》等系列讲座。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电子资源。在校园网上建00群、博客等,举办各种类型的网络知识问答、竞赛、书评和名著导读等活动。

(2)建立“网络导航站”。

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网络辅导员”制度。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图书、报刊、出版机构、数据库等网址。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电子资源,阅读网站目录。引导学生使用一些知名的信息门户网站上的“知识库”,如百度、新浪、雅虎等。各种数据库在补充更新后。应及时公告。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使用。

4 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培养

(1)对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虚拟的新型生存方式。但目前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或不能独立地使用网络系统进行查询、获取所需文献信息。图书馆应采取专题讲座或举办短期培训等有效的方式,使之逐渐地掌握信息检索知识。

当前,网络游戏中还存在着变相、暴力杀戳、形形的文化入侵、色情和下流粗俗等不健康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主动地收集沉迷网络游戏形成网瘾不能自拔,自毁前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惨痛案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对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2)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自律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教育。宣传有关网络法律、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签定“文明上网承诺书”,实行“实名”上网制。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5 拓展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

(1)图书馆是学校素质教育基地之一。

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设“红色记忆”栏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图书馆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如团委、党委联合,建立网上“团校”、“党校”,定期制作、上传有关课程的课件,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完善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如重大节日、纪念日,将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历史书刊目录、检索方法及存放地点;放到网上供学生查阅、摘抄、下载及打印等。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配合党的生日,组织“七一”书刊、图片等资料,开展网上展览、专题党史知识的讲座及竞赛活动等。

(2)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指导学生开展“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邀请校外专家、企业家来校作就业、创业指导报告;推荐各类创新人才的成长经历、事迹;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并邀请他们来校作创业实践的现身说法。把这些音、视频录像资料制作成电子资料。搜集报纸、期刊及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行业社会人才需要的信息,提供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及时相关就业信息,放在图书馆主页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咨询、参考服务。

(3)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状况,定期推荐相关心理学专题书目;组织心理学、政治课教师及聘请校外心理学专家开设讲座,并将书目、讲座的声像及稿件,制作成电子资源。通过“心理论坛”、“QQ网上聊天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及时沟通、互动,热情地倾听学生心中的困惑。认真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治疗和干预工作。

6 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思想素质。

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有爱心、热爱学生、熟悉学生心理特征。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牢固树立起尊重信息知识产权及保障信息安全的观念。具备较强的信息服务意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专业素质。

增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知识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收集、分类、加工整合、导航与等能力。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技术和继续教育。采取全脱产、半脱产及网络学习教育的形式,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会。实现从“信息守门员”到“知识管理员”角色的转变。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5篇

1.1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设置少是我国教育中各个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实验课程是依附于理论课存在的,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无法体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理论、方法及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等。然而,最近几年各大高校开始对实践性和综合型更加重视,因此出现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且这种重视程度及发挥水平走向一个极端,实践性课程种类繁杂、数量多,如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课程设计等,还会组织各种地区性、部级或校内的竞赛,这导致原来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重实践轻理论,同样是一种极端。学生无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弱也导致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无法提高。

1.2教师适应能力的局限性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让人感到振奋的同时,给教师带来的更多的是茫然。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难度很大,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面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需要时间,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也较为缓慢。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虽然能够很快接受并理解新技术,但是系统设计的实践较为缺乏,而且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未参加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思考

2.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内涵的扩展要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将电子信息工程人员看做单纯的技术人员,不仅要让他们对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的人文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理解,还要重视电子信息工程中人的重要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内容要进行划分,主要分为自然学科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将培养人才的知识理性和价值理性同样重视。目前,在实际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其社会性和复杂性特征日益明显,因此对于该学科的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更要重视综合知识及实践能力。如果技术是社会基础手段的基础,那么技术与综合知识的融合必将是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符合其工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2.2完善课程建设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电子技术,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级数理基础技术,以及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处理技术。针对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更新,强调信息系统控制、电子电路、计算机和电磁场等重要课程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专业特色,如气象电子或广电等,以特色专业为培养目标,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其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从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3毕业设计方式的改革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时必须经历的,大部分高校毕业设计只给学生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很多学生会为了节省时间或省事,毕业设计甚至利用“Matlab(一种用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及算法开发等的教学软件)”来完成,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毕业设计方式需要改革,可以鼓励高年级学生去企业参与实际的开发,并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以增强综合能力。

2.4完善导师制度虽然目前各大高校都已经采用导师制度,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导师水平差异较大,且每位导师面对多名学生,因此效果会有所影响。对此,高校可完善导师制度,如采取不固定的导师方式,也就是每位学生都有一位固定的导师,但同时还有其他辅佐性的导师,多名导师同时教学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不会被某一位导师的思想过多的影响或者说局限。

3.结束语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84-03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很多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C语言、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工程概论等课程。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此类课程更注重实践应用,因此传统的依赖于“讲授+板书+演示文稿”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新突破。研究表明,“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将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1]而电子学档就是一种建立此种“联系”、提供真实“情境”的教学手段,运用电子学档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是教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电子学档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付出、学习进步、学习成果及业绩,以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学习制品集合体,[2]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即以学习者为核心,注重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反思评价和意义建构。电子学档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运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些小范围的电子学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电子学档、温州大学的电子学档等。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电子学档应用模式,为“数字化校园”中电子学档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为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的问题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例如: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理论内容,但课程结束时仍难以独立完成好作品。再如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C语言,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普遍不能独立编程。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标准规划中实验课时太少,另一方面是缺少展示学生电子作品的平台,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致使学生以交作业的心态制作电子作品,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程序设计,有限的实验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跨课程综合应用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

目前的大学授课普遍注重“把书读厚”的过程,“把书读薄”的环节相对较弱。即授课时将学习内容分解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却相对缺乏连点成面的总结和连面成体(跨课程)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必然会淹没在知识点的海洋中,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例如:C语言的学习,老师往往从数据类型开始讲起,接着是各种语句,然后是函数等等。如此教学,学习者学到的始终是孤立的点,难以自觉地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面,就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了。随着学科科目划分越来越细,学习者在不同科目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形当中也被分割,导致学习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将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应用。

3.因材施教难以落实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最早由孔子提出并在我国古代的“学徒制”教学中得到体现。但当前的教育教学却未能很好地落实这个原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数量太多的因素外,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过程和状态的手段,导致教师难以了解每名学生的状况,也就缺少了因材施教的基础。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们传递等量信息,而学生们由于自身基础水平不一、理解能力不一,导致吸收的信息量参差不齐,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这种,差别出现累积效应,致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教学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测验评价,通过一系列孤立的问题和测验条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静态识记和理解水平。学生在测验中所得的分数,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也少有预见价值。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同样存在评价方式落后的问题,测验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测试分数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所处位置,这会对某些低分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对课程产生畏惧、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实实在在地提升能力和水平。

三、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应用

1.电子学档支持任务驱动式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依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难度适当、贴近真实、紧扣主题、扩展性强的具体任务,[3]并设计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具体标准(即量规)。设计量规时可以使用电子学档系统的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学习任务和量规,学生登录电子学档系统后可看到这些内容,明确任务和量规后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团队学习。学生制作的电子作品在电子学档中得以展示,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观摩,作品的公开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和关注下查阅资料、复习理论、完成作品。

当然,哪些内容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哪些内容适合课堂讲授是在教学准备阶段必须详加甄别的,如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基础性内容仍然适合课堂讲授,偏重于应用和实践的内容大都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应用课程中的图像处理部分,可设置运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并合成图片的任务。音频部分可设置运用Goldwave软件对多段音频进行混音的任务。视频部分可设置运用Premier软件对一段视频进行剪辑的任务等等。总之,任务驱动是基于电子学档教学的自然属性,运用电子学档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2.电子学档支持多课程联合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包含多门基础课程在内的一个课程体系,其内在的课程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联系。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网络编程,可以与C语言和软件工程结合起来;网站架设与网页制作部分可以和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中单片机编程部分,同样也可以与C语言结合起来。多课程联合教学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课程壁垒,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电子学档提供了多课程联合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组成教学小组,经讨论协商共同制定综合任务和量规,根据学科特长分工负责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关特定内容和问题的辅导,对于学生提交的作品分别从本专业的角度进行专业评价并形成综合评价。运用电子学档进行多课程联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问题。

3.电子学档促进差别化教学

电子学档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展示学业进步的有效工具,可以为教师提供每一名学生的已修课程、知识基础、作品及评价等信息,这是实施差别化教学的基础。电子学档提供了学生与教师直接通信的机制,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学生可以随时运用这些工具向教师提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是一对一的,电子学档提供了实施差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很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面向的教学对象往往数量庞大,给差别化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难度,但电子学档为差别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电子学档中以往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来判断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的提问内容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理解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学生划分若干层次(仅为教学需要),设置教学任务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电子学档的运用为落实“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化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4.电子学档支持过程性评价

电子学档可以通过提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作品范例来评估学生过去或正在进行的学业成绩的质量,从而直接提供学生学习质量的证据,提供一种过程性评价的根据。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估不仅仅依赖于最终的测验成绩或作品,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前期的基础水平和整个学习过程,评估结果的重点不再是学生之间比较而是学生自我进步的比较。电子学档通过学习笔记、答疑提问、论坛讨论主题和回复帖子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可以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进步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评估,理论方面主要采用传统的测验,实验方面则采用基于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且均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使评估结果反映学生的自身进步。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查阅学生的电子学档,结合其已修课程、作品及评价给出一个综合的定量评估,在电子学档创建完善之前,可以通过在课程开始前进行理论测验大致掌握。可以说,电子学档的应用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要解决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果说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那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构建的电子学档就是信息化教学的工具基础,对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理应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研究其应用模式的过程就是深化其建设需求的过程,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凝聚和实现,电子学档的应用对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必将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和牵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美]Leigh Chiarelott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文书档案课程教学;应用

文书档案课程在秘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培养应用型文秘人才的关键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档案管理系统开始实现了信息化。这意味着我们在文书档案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与新的时代形式紧密结合,将基于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系统积极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符合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一、对教学目标和定位进行调整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学区别于本科教学的地方。高职院校开设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课程,它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密切联系。基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文书档案课程教学,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目标定位。这意味着对信息档案管理系统的熟练掌握,早已成为学生在日后就业中必备的技能。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多是基于原来的纸质档案管理的,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难免存在不匹配的地方,这是需要我们及时做出调整的。

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运用于文书档案课程教学的方案

1.在理论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完善的理论知识能有效地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理论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地改革教材编排体系,有意识地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整个教材编排都应当遵照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为中心来展开。这样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意识。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早已走过了纸质时代,电子档案管理是当今时代所普遍采用的。所以,一个不能掌握、不善于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人,即使受到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也是难以适应档案管理岗位的。当学生加强了对这方面的认识,就会了解到今后的就业形势,自觉主动地学习电子档案管理系统。2.多渠道搜集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资料和案例供学生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采用网络搜索等手段,多渠道地搜集电子档案管理资料和案例供学生分析。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学习的手段,让学生针对这些资料和案例进行充分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交给教师打分。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增进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地搜集资料和案例。教师在计算学生的平时成绩时,要充分结合他们平时在资料、案例的讨论中的表现。3.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要积极开展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对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学,有足够的场地开展教学。(2)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一些教师从大学一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他们虽然理论知识完备,但是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难免有些着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企业进行考察,为他们补上实践这一课。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邀请一些培训师,为教师进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这样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其次,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认识不足,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导致他们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对这部分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提高对电子档案管理教学的认识,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完善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便于他们顺利地开展教学。(3)组织学生进行见习见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见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真实的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对人的要求,熟悉工作节奏。院系一定要充分地重视学生见习环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大二、大三的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在计算学分时,要将学生见习的情况计算在内。

三、结束语

文书档案课程是秘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早已实现了信息化。这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中,我们要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入手,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何斓.高职高专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程在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教学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快速流通,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延伸发展,物联网、车联网、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移动网络等各类网络合并融合统一是必然的大趋势。而建设现代信息网络所依靠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他们互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成为社会热门专业之一,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到,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在逐年下降,课程设置一成不变,如果不能及早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

本文是作者结合本校的现状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实践所做的一些探讨。

一、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应完成的教学要求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综合学科,其教学主导方向应侧重于实验教学,理论辅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主。

要求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和本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电工与电子学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使用常用电子设备,具有对常见故障的维修处理能力,能在信息、电子及相关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二、当前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现状和其他客观问题

1.专业授课方面

(1)教学对象定位不够明晰,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多参考本科类,造成理论性内容偏多、实践内容偏少,授课手段也比较传统单一,与迅猛发展的职业类电子技术培养目标不够协调;

(2)理论学习效果较差,学生普遍不爱学、不爱听,感觉枯燥无味,认为“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3)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些课理论与现代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有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缺乏明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同专业下更细的分支方向懵懵懂懂,看不清就业方向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易造成多而不精,进而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厌学、颓废情绪;

(4)授课的内容与最新技术发展严重脱节,教师的知识储备得不到更新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2.专业实践方面

(1)实践内容比较单一,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在综合能力方面、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创新性方面缺乏有效的内容。

(2)学生对实验缺乏热情和兴趣,自主性不强。

(3)是实验与实践中的设备自动化程度较差,使得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涉及的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也就是二者没有达到有效的配合。其实验环境不能适应本类专业发展的现状,导致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差;一些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且更新的速度快,以致无法满足实验与教学的要求;

3.其他客观问题

(1)生源质量因持续扩招逐年下降,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理解能力不比过去,对理论性内容学习困难,厌烦;

(2)没有形成竞争、有趣、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状态懒散;

(3)当前智能手机迅猛发展,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和效果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对于以上问题,作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做过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汇总如下:

1.对于理论教学方面

(1)多关注前沿专业的技术知识,多关心时事新闻,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持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

(2)理论授课时,忌程式化、照搬读书,忌一次性讲解过多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尽量能深入浅出,多举实例,少讲理论,多用一些风趣的语言带起大家的兴趣,尽量从学生的角度讲解一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并适应自身的教法;

(3)尽量利用多媒体,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比如通信里数据的传送问题,采用动画演示,直观易懂,效果很好;

(4)多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对学生多保持尊重,多鼓励;

2.对于实验教学部分

(1)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薄弱,最好把实验项目用学生易懂的方式规划好,如问题中心型、任务中心型、训练中心型、体验中心型、项目中心型、案例中心型和复合型等,多用学生在生活中有可能接触过的实例;每个基础类实验项目从实验文件、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注意事项都准备好,实验前教师带领大家演示,之后根据情况分组按流程进行,从而减少学生的实验难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并检查实验效果。

(2)鼓励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提出创新、设计实验,对于喜欢钻研、动脑的学生,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方式鼓励,鼓励讨论、合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增加综合类、融合类实验,实验内容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决定,尊重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鼓励课下研究探讨,形成良性循环;

(3)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

(4)及时申请更换、增添一些更合适的教学设备、仪器、器材。

3.对于其他客观问题

(1)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建议增开基础类课程,减轻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难度;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例,以更灵活的实践实验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实践带动学生的理论求知兴趣;

(2)建议调整学生的学习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而逐渐改变学校的学习氛围;

(3)手机对各群体带来的影响都日益明显,低头族越来越多,希望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出台统一可行的管理办法;

(4)强化学生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对自我的职业规划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加强道德教育。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要运用创新的手段,将实践理论运用到实验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坚持以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强基础、重能力、抓创新”的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社会在快速变革,一些技术和理念在日新月异,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也要时时更新,时时总结,用过时的方法和淘汰的知识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谢克明,梁宪生.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

[2]胡强.新形势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思考[J].2008.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从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来说:(1)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在虚拟逼真的实验环境中,电子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方法手段把实验内容或实验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历史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问题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对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整理、组合,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获得相关的数据或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教学环境的创设

当前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应用,为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环境。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实施等。首先,在电子技术室的每个实验工作台配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把每台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室LAN,然后与校园网相连,实验室LAN通过校园网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的环境下,处于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之间是连通的,可以相互间进行通信与访问。

(2)软件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开放性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此虚拟电子技术平台不但能实现教学管理和电子实验,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资源等。

3、教学内容的重构

针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在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呈现方式进行重构,以利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4、实验内容

(1)组织形式: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实验类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把电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综合实验打好基础。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应用等信息素养。

5、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分为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使用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原器件等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中,包括相应的实验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和实验信息资源,学生利用相应的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要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利用系统提供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即可进行实验,不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省去了器件的购买、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时间,不必担心器件与仪器设备的损坏,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费用和损耗,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的效率。而且仿真技术允许实验者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实验能实现与最新技术、器件同步,是现代电子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各种电子设计方案、电路可行性、电路合理性等分析验证的主要方式。

6、教学的调查与反馈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就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了解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有效的数据。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或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新民 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部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4-36. 

[3]保利勇,赵东风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13-114.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教学;应用分析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逐渐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电子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当今信息技术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展要求,全面提高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纷纷引进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环境迎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通过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综合型电子技术人才。[2]本文就基于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出详细分析。

一、高职院校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对高校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还应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注重 “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着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应用;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大部分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能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造成了教学效果与教学目的之间出现偏差。除外,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知识基础不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沿用黑板――粉笔等工具进行书面知识传授,导致在开展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基础差的同学表现吃不消,学习兴趣下降;基础好的学生觉得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屑进一步学习。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出力不从心,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

二、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从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模式革新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向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发展。在开展电子技术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与电教平台、模拟实验、仿真教学等相互整合,并融入创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对高职院校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提出的综合性要求。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需要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相互配合,才能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才能在使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成效。

如:学习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模拟电子技术》时,由于该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多以演示实验为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示的方式验证电子理论知识,并了解各种类型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电教平台教学活动,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和交互功能,让学生点电路的工作过程进行知识重构,让学生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禁锢,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引入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电子技术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课堂导入情景,是学生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航。因此,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情景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传感技术与应用》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法,播放生动有趣的机器人足球比赛视频,吸引学生们的眼光,激发他们对机器人为什么能进行足球比赛的研究欲望。在学生们兴趣激昂之际,教师再导入传感器的学习课程,向学生们讲解传感器是如何对不同的机器人进行操作,使其自动完成各项比赛动作。就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入学习课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程,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抽象的教学活动充满科技趣味,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1]

在一个完整的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其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传统的电子技术教学模式中,主要是通过作业评价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质量,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反馈,不利于教学进行教学调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慕课”的应用,老师不仅提供了课程教学视频,还可以在线为学生进行辅导。这种电子技术教学模式下,教师变成了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自我导向学习,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完毕后,能紧跟视频后面所给出的教学问题,进行自我检测,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调整,让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结语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有效提高电子技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还能使教学课堂脱离枯燥乏味,脱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听”单方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全面提高高职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必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高职电子技术人才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正淑.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J].成才之路,2011,12.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6Z03);大连海事大学教改项目:面向2017级培养方案的《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2016Y2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228-02

1.開设《微电子技术基础》的意义

目前,高速发展的集成电路技术产业使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成为最抢手的人才,掌握微电子技术是IC设计人才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本文希望通过对《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对集成电路制作工艺的认识,提高从事微电子行业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和就业渠道,从而培养更多的微电子发展的综合人才,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规模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2.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集成电路方向开设的课程已有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等。虽然课程开设种类较多,但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由于现在学科重心在电路设计上,缺少对于器件的微观结构、材料特性讲解[1],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学习中不能够完全理解。比如MOS管,虽然学生们学过其基本特性,但在实践中发现他们对N沟道和P沟道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近来学校正在进行本科学生培养的综合改革,在制定集成电路方向课程体系时,课题组成员对部分学校的相关专业展开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拥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微电子课程。譬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置了固体电子学基础、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微电子工艺学以及电子材料物理等课程。[2]又如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固体物理、微电子技术学科前沿、半导体光电器件以及高级微电子技术等课程。[3]因此学科课题组决定在面向201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在原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原理》、《集成电路设计应用》基础上,新增设《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掌握微电子技术的原理、工艺和设计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集成电路设计和工程开发打下基础。

3.微电子课程设置

出于对整体课程体系的考虑,微电子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课程呈现了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论、半导体器件的物理基础、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及封装测试等内容。[4]如表1所示,为课程的教学大纲。

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论是本课程的入门。通过第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认识。

构成集成电路的核心是半导体器件,理解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是理解集成电路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第二章重点介绍当代集成电路中的主要半导体器件,包括PN结、双极型晶体管、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等器件的工作原理与特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电子器件设计创新方法,具备分析微电子器件性能和利用半导体物理学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介绍硅平面工艺的基本原理、工艺方法,同时简要介绍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对工艺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内容部分以集成电路发展的顺序展开,向学生展示各种技术的优点和局限,以此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第四章围绕芯片单片制造工艺以外的技术展开,涵盖着工艺集成技术、封装与测试以及集成电路工艺设计流程,使学生对微电子工艺的全貌有所了解。

4.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微电子课程仍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觉实践的能力,降低学习兴趣,与本课程授课的初衷相违背。[5]为避免上述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本课程理论知识点多数都难以理解且枯燥乏味,仅靠书本教学学生会十分吃力。因此,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将知识点采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现。例如可通过动画了解PN结内电子的运动情况、PN结的掺杂工艺以及其制造技术。同时课件中补充了工艺集成与分装测试这部分内容,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际生产、科研的联系,便于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工艺设计流程。

教学形式:课内理论教学+课外拓展。

1)课内教学:理论讲解仍需教师向学生讲述基本原理,但是在理解运用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上增加教师提问并提供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依托学校BBS平台,初步建立课程的教学课件讲义、课后习题及思考题和课外拓展资料的体系,以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的巩固与深度学习。此外,利用微信或QQ群,在线上定期进行答疑,并反馈课堂学习的效果,利于老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进度。还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譬如在课前预习指南,帮助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工作。

2)课外拓展: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且有能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平时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模型及它们的封装制造流程,因此课题组计划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参观实验室或当地的相关企业,使教学过程更为直观,加深学生对制造工艺的理解。此外,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譬如与课程有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和探究。

考核方式:一般来说,传统的微电子课程考核强调教学结果的评价,而本课程组希望考核结果更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故需要增加教学进度中的考核。课题组决定采用期末笔试考核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期末笔试成绩由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所得的卷面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而成,平时成绩考评方式有随堂小测、课后习题、小组作业等。这几种方式将考核过程融入教学,能有效地协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做出准确评定。

5.结语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 电子白板 化学 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概念图

“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探究”就是要探究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技术环境中进行的混合式化学学习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化学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电子白板”是指以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所构建的相关技术环境,电子白板是实现师生信息交互、将传统义意的板书与多媒体投影融合在一起的新兴教育技术。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文所讨论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混合式学习理论和交互白板技术为依据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从现代传播学理论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在现代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媒体作为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之一,于是就有了教育传播系统的四元模型(如图1)。我们把学习材料看作为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把学习材料这一要素分成“教学信息”(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体”两部分,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可分解成以下6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现代教学中,常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必然要使用到多种传播的媒体,而各种媒体又有各自不同的多重功能特性,只有对它们了解熟悉、扬长避短、合理组合、科学使用、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信息传播活动中,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师生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教学信息的选择、组合和传递必须首先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能。当教师传递的信息源“频率”与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时,两者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才能达到最大化。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情景交融的信息传递氛围,并时时注意收集和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控教学传播活动的进程。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才能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

黑板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呈现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体工具,书写便捷、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明显。然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黑板在教学中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主要是信息呈现的过程慢、信息量小,不能即时呈现各种图表,不能呈现动态画面,不能长期保存教学中在黑板上所书写的有用信息,会产生大量粉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等。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以投影机、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组合的多媒体投影技术进入课堂,能高效地呈现数字化的文本、图形、照片和影像材料,演示多媒体课件等,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环境,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然而多媒体投影系统的使用,虽然改善了呈现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方式,但它也存在缺陷:①教师必须用主控台来控制投影信息的呈现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被转移到屏幕上,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关注度下降;②由于教师要在控制台前操作,不便于教师在讲台前走动和在教室中巡视,当教师从教室中的任何位置回到主控台操作时,会使教学过程和语言表述被短暂打断,因而课堂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③在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设计好的,教师的教学往往会被课件的预设程序牵制,失去了即兴发挥,处理偶发事件的自由空间,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的源头,教师那种挥洒自如,博古论今的情趣被打了折扣,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情况调控教学进程的能力被削弱;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常因教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原因被中断,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面的共鸣作用被弱化;⑤教师无法在所投影的材料上进行书写、更不能保存板书的内容,师生间的书写交流作用被阻断。

黑板教学和投影教学各有优势,但相互之间难以融合,因而在当前的多媒体投影课堂教学中,黑板与投影并存,使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不能很好地整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将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书写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教学媒体。它既能呈现即时书写的文字或手绘的图形,又能展示任何数字化的文本、图表、影像。使用者只需对着白板轻点鼠标笔(或用手直接点击白板),就可打开各种计算机文件(包括多媒体素材与课件)并投影到白板上;可以通过页面跳转按钮快捷地跳到已有板书内容的任意一页;师生不仅可如在黑板上写画一样,还可对当前一屏或过去任何时刻保存的板书内容及插入的图像进行编辑、修改、回放。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保持多媒体投影优势的基础上整合了传统黑板便捷自如的书写和擦除优势,同时还增加了保存使用者书写在白板上的文字和图形和书写过程的功能。

交互式电子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以现代教育传播学为基础的新兴教育教学形式。从教育信息传播层面讲,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通过改善“媒体选择”“通道传输”“接受解释”以及“评价反馈”的过程来优化教育传播的结构。

交互白板进入课堂,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传递形成多通道的网状的结构(图3),这种信息交流、传递的结构的改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度,使学生能接受更多的有效信息,因而有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教学媒体的课堂教学的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随着教学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媒体选择、媒体应用的方便性以及教学信息双向传递的便捷性和信息保存的及时性得以强化,媒体和信息要素的作用大大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因方便的电子白板沟通功能而比黑板授课形式或投影+黑板授课形式来得容易和频繁,而且不会因白板操作的原因被中断,使教学过程显得流畅自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此,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教育者、学习者、媒体、学习信息4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灵活,从而对整个教育传播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提高了学习者接受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能力,增强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2.从混合式学习理论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混合式学习形式上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Offline)的混合。但其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是让教学技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或工作环境和效能。

混合式学习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即研究那些信息传递通道更具有典型性,研究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通道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接受知识,有利于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学习者学习通道的选择应同其学习风格相适应,这是有效学习的先决条件,混合学习包含了面对面和在线学习两大基本通道。在中学教学中,面对面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线学习是面对面学习的补充。

混合式学习的关键是对媒体的选择与组合。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从而调节有效信息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呈现,解决速度、规模和效果的协调问题。

信息技术与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一样,既有其不可比的长处,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短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特点,判断采用哪些教学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的, 然后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而不是片面地用信息技术把所有其它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全面替代。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才能体现“混合式学习”的思想。

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投影、黑板的优势,将挂图、板书、影视播放、网络学习、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储存等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既没有抛弃黑板的板书的模式,又使它与信息通讯技术结合起来,使单调的黑板变成了多彩的计算机屏板,将不能书写、编辑和对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投影屏幕变成了能书写和能与计算机实现交互操作的界面,创造了一个既是低结构化的却又能方便的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教学环境,因此,交互式电子白板必将在混合式学习中担当教育技术的主角,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主流技术”。

目前的中学教学特征是以师生面对面为主的班级授课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的机会尚少,还处于启步阶段,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是在面对面学习为主的课堂授课环境中建立的。

3.从教育心理学认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后,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心理都会随之产生多种复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十分广泛,这里不能广泛讨论交互式电子白板对学习心理的影响,仅从注意力的角度进行简单的探讨。

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集中注意学习内容。在学习的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感觉登记器的主要任务是将外界剌激引起的生理感觉转化为心理知觉,信息在此处几乎不被筛选。然而人的心理能源有限,不可能对受到感觉登记的信息作全面反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由知觉对其整合、组织,并识别出它的意义。注意就象一台信息过滤器,它让一部分信息进入意识层,将许多信息挡在意识之外,以便于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学语言、板书、肢体语言以及个人魅力等成为学习者的注意中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与身后部分黑板间的相对狭窄空间,这一狭窄空间是信息传递、整合、组织的主要区域。

多媒体投影引入课堂后,引起教学结构发生变化,屏幕呈现的信息比传统教学的信息量成倍的增长,无效的信息也随之增多。屏幕成为另一种信息传递工具,而教师与屏幕间的联系是松散的,而且两者间有一段距离,这种松散的联系还会在教师操作鼠标和键盘时被人为分割开来。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长时间地在屏幕与教师之间来回转移,学生眼睛的注意区间被扩大了数倍。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耳中听着教师讲解,见物不见“人”,听声不谋“面”。教师从教学艺术的表演者,教学信息的传播、整合、组织者变成了机器操作员和图片资料的解说员。过多的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降低了学生接受有效信息的水平,学生的注意力会因长时间的“电灌”而“疲劳”,学生不能有足够的精力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工。在此情况下,教师也很难展现个人的教学品质和魅力。

电子白板进入课堂,其触摸屏和鼠标笔(或用手触摸),使教师能直接在白板上方便地进行计算机操作、随心所欲地在白板上书写,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在白板与教师的狭窄空间内;教师从机器的操作者和图像的解说者角色中摆脱了出来;多媒体投影与板书的有机结合,扩大了教学空间,让教师重新找到教学艺术表演者的感觉,其语言、动作、神态等在教学中能得到充分展示。教师成为有效信息传递的主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帮扶者,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注意时间和信息接受的效能。

二、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中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主要有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实验探究课、网络学习课等。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都不相同,每一课时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所应用的教育技术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各种课型所呈现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结构也不相同。

笔者认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和电子白板优势的课型主要有5类。它们是:①化学新授课;②化学单元复习课;③化学试卷讲评课;④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⑤学生在网络机房中进行的学科学习活动。

在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这里对前3种课型分别提出3种教学模式:①化学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②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③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

这3种教学模式,都突出了电子白板媒体工具在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功能;在模式中对各教学环节实施中的“白板的作用”进行了抽象的功能性描述。这是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与一般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是“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的特征性要素。

1. 化学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发现活动,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思维、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

新授课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主类型。新授课“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图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另一目的是让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观看图表、文字材料、以及视频录像、进行科学实验等,从而形成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创设情境阶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学习素材,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并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与交流活动中,教师是记录者和问题讨论的参与者,教师可应用白板,将问题和讨论要点记录下来,以便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解决,同时用简洁的语句记录下其他同学对问题的看法。探究学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白板的作用很多,如进行虚拟实验,放大实验的某一细节,投影实验数据,板书实验现象,投影学习材料、记录有关结论、进行例题推演等。探究学习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重构,学生在知识重构中会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明确是非。在探究学习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有关结论,对重要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在反馈评价环节,可用白板投影学生的反馈练习,虚拟演示动态习题,还可利用白板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现场批改,指出不足和错误。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本课中,电子白板的应用主要有:问题讨论记录,投影有关图表,板书计算过程,对学生的反馈练习进行即时批改纠错等。由于电子板书与手写板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问题讲解、板书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白板和教师的身上,提高了学生对问题分析、板演的关注程度,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师生间在共同的思索、演算交互过程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图5-1、图5-2)。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只板书问题的关键,其余的文字分析用电子板书投影,即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明确了该问题的关键点(图5-3)。图5-2、图5-3所呈现的教学环节如果只用投影教学方式实施,则“演算过程的电子板书”只能分步投影到屏幕上,师生间交互不足,教学效果必然下降。图5-2、图5-3所呈现的教学环节如果用投影+黑板的方式实施,同样存在屏幕与教师分离问题,当教师在黑板上板演时,学生的眼睛须不断地在黑板与屏幕间扫描,从而弱化教学过程。图5-4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将数字展台与电脑连接,可直接投影学生写在纸上的反馈练习,这样教师就能在白板上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纠错,并能对学生的练习页面进行数字化存储,从而提高了反馈纠正的及时性、有效性并对以后的教学有参考作用。

2.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

概念图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它通常是将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进行加工、概括,并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进行排列;它注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注重学习者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和拓展概念本身;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帮助学习者组织、建构知识,并使之概括化、网络化。

概念图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学生可以用纸笔作答、口头作答或计算机作答)、不同的表达形态(如开放式或封闭式,纸笔画或机械地移动卡片)和不同的绘制者(如学生、教师或研究人员)。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概念间知识联系、加强概念间理解的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理解化学概念和现象的综合整体性知识框架,建构丰富、完备的化学知识网络,从而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策略。

化学复习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化学复习教学中,概念图是很好的复习工具。将概念图引入化学复习中,教师可以用简明扼要的概念图形式引导学生对新旧化学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交融、整合,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绘制概念图,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对各阶段知识进行表征、检查、修正、完善以达到知识灵活迁移的目的。

化学单元复习课“图解、互动、综合应用”教学模式如图6:

在知识归纳环节,通过设问讨论,学案填写等由学生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或学生在白板上板书重点知识点、关键词,达到知识再现的目的。这些概念、知识点之间有何关连,是概念图解环节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有两种参考做法,一种是让学生对各概念及知识点之间进行连线,找出它们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点拨、解析、多媒体演示,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另一种是教师用备课时自己准备好的概念图进行演示,并在边演示边讲解过程中对某些难点、重点进行注释,在对概念图的演示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调用相关图表、多媒体素材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概念图解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对知识的互动重构过程,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网络,辨析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促进有用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存储和网络化。综合应用是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性例题的解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板书讲解和运算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概念图在改善教学结构方面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用PowerPoint讲义授课会使信息材料的呈现为刚性的线性关系,教师授课受课件的制约较大,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被弱化,个人风格被淡化。概念图的使用,能将教学结构变为非线性的关联关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不授课件的制约而即兴发挥,也可以方便地调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其他学习材料,自由地进行板书,组织讨论,使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弹性。概念图软件能与电子白板相辅相成,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由整合走向融合的理想软件之一。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本课中,电子白板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如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记录(图5-5);概念图的演示操作;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板书(图5-6);教师对关键知识的标注(图5-8、图5-9);进行动画演示并在演示过程中对关键画面进行注释(图5-7、图5-10)等。电子白板技术、概念图软件与复习课的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有机的融为一体。混合式学习得以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知识重构过程和能力的提高。

3.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毕业年级来说,试卷讲评课尤为重要。试卷讲评课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契机,提高教学质量的转机,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下一目标的时机。上好讲评课对巩固双基、规范解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有着特殊意义。

通过试卷讲评课,要使学生的单元知识或综合知识的结构达到同化和顺应,在纠错和方法的讲解中将缺位的知识补上,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在较高的层次上达到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化学试卷讲评课“评析、指导、练习”教学模式如图7:

“全卷综述”是试卷讲评的第一个环节,“综述”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对批改后的答卷进行自主分析、自我小结,二是教师利用统计数据在全班进行答卷综合分析。这里可利用交互白板,投影学生的自我小结,快速解决简单的共性问题和书写规范化问题。投影全班得分表,表杨成绩有明显提高的学生,将几次考试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激劢学生勤奋好学的斗志。对错因进行分析时,不能每题必讲,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从学生答题的错误中,找出全班在知识网络中的共同缺陷,以点带面,通过呈现相关素材、多媒体演示以及讲评,帮助学生补上遗漏的知识。对答卷中因方法不当造成的错误,要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可以在讨论中在电子白板上板演、画图,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或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变式练习是试卷评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变式练习,促进学生掌握方法,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不犯同类错误。可利用电子白板即时批改学生的变式练习作业,进行示范讲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课中“白板的应用”典型实录图如下:

试卷讲评的时效性很强,经常是昨天考试,今天就要评讲。时间非常紧,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做一个用于讲评的课件是很困难的。本课采用多种媒体、软件综合演示的方式,使教师不需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制作讲评课的课件。在本课中,教师打开Excel记分册,现场统计学生的考试分数段、排名情况,以及各题的得分率(图8-1);将典型答卷用扫描仪扫描后,在教学时直接用Win图片查看器打开,让学生观察纠错(图8-2);打开Word试卷文稿,直接在文稿上进行推演,讲解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图8-3);对考试中暴露出的知识缺失,利用以前的课件进行旧知复习(图8-4);在反馈练习时,打开Word练习文稿后象在黑板上一样进行解题板书(图8-5)。本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多种软件和电子白板使用技术,将各种讲评材料和计算机存储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各个教学环节自如地驾驭各种体媒体,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1.“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是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集中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之长,充分发挥各种教育理论的优势,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的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其特征是提出了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有效发挥“电子白板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要实现的目标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理想工具。能够把传统的黑板与现代的多媒体投影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弥补它们各自的不足,让教师自由选择需要演示的各种媒体,进行媒体的优化组合,并能对所显示的信息材料、板书进行即时存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得到改善,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流畅,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强化,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

3. 这里所提出的3种“基于电子白板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化学教学模式”,仅是能充分发挥电子白板作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能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优势的化学教学模式。

4.本文在引用的课例中,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媒体组合方式和电子白板的操作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相信这样的探索能够指导广大化学教师提高应用电子白板的操作技术和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基于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总课题组.课题实施方案, 2006,6:8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丁兴富,李敬东.从黑板到交互白板的历史进程―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前景的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

[4]李克东,赵建华. 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 电化教育研究,2004,7

[5]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6]沈理明,田军,朱妍.以皮亚杰认知发民理论指导化学新知识课的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14 (10)

[7]马春生.化学动态习题的设计和应用[J].化学教学,2002,1

[8]王丽萍.概念图理论与化学复习[J].化学教育,2004,10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引论

电子商务不仅是一个应用领域,而且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服务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电子商务涉及现代商务运营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利用商务网站和互联网进行交易前准备、贸易的磋商、合同的签订以及资金的支付,利用电子商务信息系统记录商务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及支持商务管理[1]。在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之际,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双创”战略如火如荼之际,电子商务类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即是对本教学团队多年《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探索进行提炼总结。

1、课程建设背景

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从EDI发展到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从PC端快速发展到移动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法律、社会和技术因素创造了一个高度竞争、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对新的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推动了传统工业的变革和融合,促进了其在农业、工业、军事、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在高等院校里,电子商务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其建设与发展却落后于市场实践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理论性和技能性区分度不高;二是教学内容体系性不强,教材内容严重跟不上电子商务实践的发展,例如直到现在还有教材在教如何网上购物等;三是课堂设计实践性差,未能抓住新一代大学生“数字原住民”特点,造成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因此,探索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2、课程定位

电子商务课程定位,一方面要与专业培养目标赋予该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要与前导、后续课程衔接一致。

经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理论与系统方法,具有“能说、会写、善算、实干”的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商科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经管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

电子商务课程以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技术等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商业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为专业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应用实践平台和领域。

作为经管专业的平台课程,电子商务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以电子商务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主要应用为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交易、营销、支付、物流等商务应用,塑造学生的商业模式分析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技术和模式创新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现代商务管理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业意识。

3、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二是有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属于比较年轻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课程,同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2]。该课程涵盖的知识领域较多,范围广泛:交易、营销、物流、供应链、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社会法律等等,因此课程内容选择应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区域特点、社会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要体系完整,重点突出。

经过多轮次教学实践,根据培养面向珠三角地区人才特点,选择以下四个部分作为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

1)电子商務信息流:涵盖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平台建站技术、EDI技术、数据处理技术、交易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协议、防火墙技术)等;

2)电子商务资金流:涵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子货币、电子支付、电子金融等;

3)电子商务物流:涵盖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设计、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

4)电子商务商流:涵盖交易模式(B2B模式、B2C模式、C2C模式,其他模式等)、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

4、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内容组织应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划分课程内容模块,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课时数,既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又要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在埃佛雷姆?特班等人著的《电子商务——管理与社交网络视角》中,将主要内容编排为电子商务与网络市场、电子商务应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战略与实施等五个部分。肯尼斯?劳登等人著的《电子商务——商务、技术、社会》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电子商务导论、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商务概念和社会问题、电子商务应用实务等四部分。戴夫?查菲等人著的《电子商务——战略、执行与实践》一书中,将主要内容分为概述篇、战略与应用篇、执行实践篇等三大部分,但本书概念和视角与《管理信息系统》更为接近。在清华大学覃征教授编著的《电子商务概论》中,分为基础篇、技术篇、管理篇、实践篇、案例篇、战略篇等六大部分,涉及内容更为全面。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结合以上著名《电子商务》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定位,结合本校实际,按照电子商务体系框架(即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外部支撑环境)进行安排,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旨,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突出不同商业模式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在不同商务领域和环节的创新应用设计。《电子商务》课程主要内容组织及课时安排(共32学时,30课时进行主要内容教学,2课时进行总结)见下表: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数字原住民”的教学模式[3],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翻转教学法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点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商业模式分析设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对电子商务概念、技术基础的掌握,讲授时结合周边生产生活实例,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模式。电子商务基础模块、信息流模块主要采用讲授法。

案例驱动教学法:对于商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和物流模块采用本方法,由教学团队精心挑选并编制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课前文献学习——引导问答思考——开放小组讨论——重点要点总结”为主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辨地分析和讨论,运用自身所学做出综合的判断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充分把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案例选择强调综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每一模块精选2-3个案例,其中1个案例作为课堂部分一以贯之,另1-2个案例作为课下学习扩充之用。

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在商流模块、信息流模块、资金流模块分别给出若干主题,创设情境,课堂上学生分组充分讨论、辩论,由老师组织进行适当的开放式探究,总结梳理,理清方向;课堂外由学生小组充分调查和讨论,形成结论,并制作PPT分享,提倡发散、变通、多维思考和认知。

翻转教学法:该方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間,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网络讨论等形式提前学习,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以问题辅导为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问题,这样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课堂时间学习效率更高[4]。外部支撑环境模块采用翻转教学法,组织学生小组课外深入研究电子商务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得到深刻认识,课堂上的引导使得学生思考讨论形成共识,再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解决路径。

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建设适宜“数字原住民”交流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PPT、实践指导、案例资源、音视频资源,供课外学习之用;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为学生提供共同的讨论社区,解决学生常见问题,开展热门话题讨论,重点案例自制征集,让学生和老师共建网络学习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结语

经过若干年的课程建设,团结协作的教学团队基本形成;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和深入,形成体系,并编写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改进,基本契合“数字原住民”学习特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技能明显提升,参加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取得了不俗成绩。

参开文献: 

[1] 田艳.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2] 郑丽. 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31(10):31-35. 

[3] 吴清列.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误区与专业发展思路[J]. 中国大学教育,2015,2:37-41. 

[4] 李绩才.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17,6:107-108. 

作者简介: 

王二威,讲师,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主要从事决策方法、信息管理研究。 

电子信息导论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存在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上各个行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并且该专业的招生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以及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高校在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时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不能一成不变地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

1.2 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射频技术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和课程设计之间存在着部分重复现象,没有形成一个梯度。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设计、综合电子系统设计中。

1.3 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设想

在当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改革,是极为有必要的。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现状,并能够在提高理论水准的同时也提升实践技能,从而打造一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具有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现状许多学校都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所存在的局限性,可以建立开放的用人机制,使校外的知名企业专家到校兼职并指导师生的实践活动,进而建构起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知识需求的教师队伍。

2.2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实践教学份量,建立起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项目设计、电子实习,电子实习由学生设计并制作产品,要求从性能设计到外观工艺设计等,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大赛。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新的环境下,专业的培养模式将从原来单一的校园培养,逐渐扩展到由校园、社会与单位合作培养。通过与校外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结合气象行业的历史渊源,分别与校外单位签定合作协议,从教学、科研、人才输送、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2.3 CDIO教学理念的引入

众所周知,大学工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合格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者项目。近十年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许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 CDIO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理工类高校提出,并最终成立了以CDIO 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疑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课程体系中,可以由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若干个课程环节来完成一个CDIO项目的实施。比如,在专业学习早期的“电子认知实训”中,抽出专门的学时,引导学生,在参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构思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雏形,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需求方案。

2.4 转变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我们认为这样不一定是最佳教学形式。因为有的教师使用随教材附送的PPT格式的电子教案进行教学,而不做任何的修改或只做很小的改动,这样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教材有90%以上的雷同性,会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外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调整,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要求,把最终评定成绩分为多种考核的综合,而且这些考核所占比重可以按照要求设置和调整,这样就避免了只凭最后笔试成绩决定是否给予学生该课程学分的片面考核方式。

结束语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虽然还算是不叫成功的,但是很多方面并不能满足市场和时展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几乎各行各业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云,李文,李宏民,等.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蔡帷铮,胡晓光,王立欣,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材编写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1,23(3):17-2.

[3]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Doris R.Brodeur,et al.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cation-The CDIO Approach[M].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