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科技

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尤其Internet网络的普及应用,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促使其它领域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完好补充。人们生活改变,加快了计算机网络向更高层面发展,其广泛应用促使其技术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1计算机网络技术

1.1计算机的发展

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加快我国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经历大约70年的发展,从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产生,到现在超大规模的电子管计算机,无论计算机速度,计算机容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巨型化,智能化。计算机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的产生,这也符合计算机智能化方向发展导航。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对提高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对经济建设起到技术保障。

1.2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网络成为焦点,如何加快网络速度,保障网络安全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主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构成如图1所示。

2电子信息工程

2.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其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广泛应用社会各领域,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手机、网络等,这些都是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而获取信息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电子信息工程的产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比较广,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系统,提高其行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其发展前景比较好。

2.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覆盖范围大.电子信息工程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涵盖的内容广泛,且普遍存在于生活及生产当中。其次,通信速度快.电子信息工程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无线电磁波及光纤,其速度快、传递的信息量大。最后,发展迅速.现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发展,因此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工程必然也地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了科技创新力量,对提高企业利润,加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1计算机网络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电子通信工程应用比较广泛,对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电子通信工程基础,没有足够的网络,计算机通信就无法正常完成,计算机网络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促进了科技的革新,对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都有现实意义。信息的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所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的处理不仅要保证其及时性,而且要保持其处理的准确性.将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系统相连接之后,电子信息工程必然会受到网络系统的冲击,由于网络系统的复杂性,来自互联网的外部攻击也是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用于处理信息,这样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必然受到影响,为此需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进行信息的处理提供相应的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安全技术来对信息处理进行约束。网络安全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有重要要求,数据通信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电子通信工程主要任务就是信息处理,如何保障数据安全,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利用密钥技术,防火墙技术等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人们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全只能提高,但不能杜绝。

3.2计算机网络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环境,研究者或开发者将所获得的有关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在系统内进行共享,不仅有利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而且还可方便研究者或开发者随时查询所需信息并投入试验当中,实现了信息的完善交互,以免因信息不足而影响电子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钟高强.简述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刘能源.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

[3]姜雷,雷鸣.电子信息工程的现状及发展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50).

[4]张乃丰,滕海宇,杨保林.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6(2).

[5]李程.浅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J].特区经济,2016(2).

第2篇

(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人才培养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广东白云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规格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等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关键词 :CDIO;“3+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3—03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教研教改项目。

收稿日期:2014—10—07

作者简介:龙诺春(1964— ),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技术。

余丽红(1985— ),女,湖北咸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林春景(1963— ),男,福建普田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结构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同时,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来看,“985”高校和“211”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定位模糊,大多采用“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条件的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人才要求,导致出现生产一线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用人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一、CDIO教育理念与“3+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愿景、一个教学大纲和12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CDIO的愿景是利用现代工业环境,以真实的产品或系统为载体,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CDIO的教学大纲反映了这个时代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目标的主流要求,对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逐级分别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具体化、可观测的目标体系。[1]CDIO的12条标准分别考察专业培养理念、课程计划的制订、设计实验和实践场所、教与学的方法、教师提高以及考核和评估等最根本的、体现CDIO工程教育特色的要求。[2]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面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它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改良)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学校内进行三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教学,进行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构建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即以什么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因此,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然后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关键。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地方区域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一线,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培养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能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厚基础、重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具有专业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电子工程项目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流程,具有掌控和管理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

5.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修养和素质修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门工程学科于一体的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广东白云学院的定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理念,基础学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置,相关主干学科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能力为本”为原则设置,以“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由五大模块组成: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语言与写作、体育与心身健康、形势与政策、职业与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2.自然科学知识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分电子工程和嵌入式系统两个方向。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专业课程有电子工艺、感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电子工程方向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

5.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类方面的基本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属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同时,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是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对工程项目和系统的掌控能力。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性质要求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选修课程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征和行业需求表明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本专业的主要特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4]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与应用综合训练两个教学环节。大多数课程有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学时按总分时的25%~50%分配,有些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课程实验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设置,重点是设计性、综合性内容教学。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应用综合训练主要是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安排在适当的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综合训练按训练项目和开发项目分类。训练项目主要有电工实训、电子线路CAD训练、程序设计综合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能力;开发项目主要有模拟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电子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学生的小应用系统设计与系统调试等基本能力。

(三)专业课外活动教学项目设置。课外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专业应设置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课外环境下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成才空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教学项目的设置应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赋予课外活动项目一定的学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做到课外与课内相贯通,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项目,又要考虑到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课外活动教学项目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可以从语言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拓展和整合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规划运作和操控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

(四)企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企业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教学体现了在现代工程实际环境下,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企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新技术、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通过企业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综合素质和技能构成,企业实践教学包括: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六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设计(论文)应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进行选题,真题真做。

为满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3+1”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CDIO 理念的“3+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武雄,钟东.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

[2]顾佩华,陆小华.以设计为导向的 EIP-CDIO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3]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

第3篇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and 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ave been effective develop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s life and society’s development.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and was used in various fields, has a promoting effect fo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s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P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发展;应用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odernized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N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078-02

1 概述

现阶段,电子信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市场竞争激烈。电子信息市场以现代化发展为目标,它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信息市场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水平。

2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发展,促进了电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有效应用。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时间短,取得成绩远没有国外大部分国家的成果。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本土开发出来的技术很难达到使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研究,促进我国技术发展。而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会使得系统更为细化。电子信息工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各个行业力求发展的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不仅对生活产生影响,对于我国综合国力一样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了国际基础工程,对我国行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调整,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传统技术和传统信息模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电子信息工程实现技术新发展新突破的一个契机。因此,讨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化技术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3 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对各个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不仅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同时对人们生活方式也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给予重视。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还没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应用。因此,我国政府对增加投资,使得信息技术扩大应用范围,根据有关数据表示,电子信息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且使用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部分电子信息工程生产出来的产品对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如网络购物等。而电子信息工程在企业中的应用,对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以及改变企业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是市场发展的导向,并不断增加电子信息工程投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应用不仅能使得企业各个类型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和创新,同时使得企业发展变得更为高端。但电子信息工程不能轻易地将之应用在企业中,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对于企业技术等方面要进行创新,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各类电子信息,加强信息平台上的交流,宣传企业产品,通过平台增加人们对企业产品的认识。

4 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策

4.1 增强国家扶持力度

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增强对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资金,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使用互联网推广,不断鼓励电子创新技术开发,而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工程成果给予足够肯定,可设立工程基金,以此鼓励电子信息过程项目有效发展[1]。

4.2 完善健全法规及有关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增加对电子信息工程有关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将信贷、信用保险的制度所包含的作用,并将中小规模电子信息企业有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增加电子信息有关产业法律的确立和实行,确保电子信息创业发挥的引导、保障和支持作用,将各方资源组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4.3 增加企业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创新发展

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的创新力度,对改革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制,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难点得到有效突破。并不断发挥自主创新战略的作用,熟练运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从而有效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组织的建立。

4.4 增强电子信息产权的保护意识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进一步推动相关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增强知识产权法建设力度。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工作创作的积极性[2]。

4.5 完善电子信息产业融资环境

将电子信息产业有关经济政策落实在每一处,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地方政府增加电子信息产业投入力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投资、融资,发挥担保体系的作用。以电子信息产业和集聚区作为重点,确定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发挥优势[3]。

4.6 鼓励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组合

积极鼓励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组合和并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集成、软件以及通信等行业,需要对我国国内资源不断地整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并对电子信息技术有关企业兼并或者参股,以此增加电子信息企业的力量,从而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国际竞争力[4]。

4.7 注重人才的培养

电子信息技术属于新兴高科技产业,是现展的主要标志,使人才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企业要不断地优化产业环境,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重视内部培训,对人才对外交流等方式培养高科技知识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信息产业人才。不断地完善企业团队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良好竞争机会,督促人才不断地完善,鞭策自身的发展,增加自身国际竞争力,强化技术交流,以此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化发展[5]。

5 结语

总之,要不断推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就要给予足够重视,将之视为重要的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研究力度,让其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也要采取电子信息技术,全面实行改革,顺应时展。除了不断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将其深化,不断向着国际水平接近。使得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应用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策中,主要从增加国家扶持力度、完善健全法规及有关政策、增加企业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创新发展、增强电子信息产权的保护意识、完善电子信息产业融资环境、鼓励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组合、注重人才的培养七方面发展。增加自身国际竞争力,强化技术交流,以此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化发展,从而有效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组织的建立,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我国产业结构整体格局角度分析,并结合有关领域促进工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胡传芳.探究电子信息工程的F代化发展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7(24):243.

【2】童朝.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6,8(02):144-145.

【3】王攀.探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发展应用[J].通讯世界,2016,5(21):222.

【4】方燕.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23(12):85-86.

【5】夏长林,陈见辉.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5,8(21):114-115.

【6】陈涛.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与发展[J].科学与技术, 2014,2(04):66-67.

第4篇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

第5篇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

第6篇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16-03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NG Shuyan, MA Chunlong, HAO Junhong, ZHU Juan, TIAN Jiya

Abstract Present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education objective, 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is so-called “four levels, six modules, four kinds of ability”,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actice ability

随着现代科技与工程的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中,民办高校在生源层次、学生特点和办学基础等方面都不同于地方普通高校,应考虑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监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1]。本文结合长春光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

1 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形式无法替代其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在谈论或开展实践教学,但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实践教学总体上水平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2]。

1)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许多民办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约80%,实践教学学时只占总学时的约20%,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2)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教学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工程应用的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只能照本宣科。

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严格。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达标。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由于缺少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 “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由多个要素组成,具体包含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3-5],在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大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是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根据岗位群的要求,构建了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框架的“四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依据四种能力的要求,为了实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完善并改革了原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四层次。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把实践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研究实践层四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综合,层层递进,是一个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为一体、专业能力学习和职业化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础实践层。基础实践是本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实践,通过开设基础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子产品安装焊接能力,具备读图能力,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技术指标测试能力及调试能力。

②专业实践层。通过专业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相关的重点内容,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实验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③综合实践层。综合实践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能力,增强工程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毕业专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职业化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

④创新研究实践层。科技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在这个层面上包括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

2)六模块。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包括课程实验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科技创新模块与职业化教育模块。

①课程实验模块。课程实验是针对于某一门理论课设置的。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课程实验的性质,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②课程设计模块。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课程实验,学生要经过查阅、分析、总结资料、设计任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也可是多门课程综合的。

③实习、实训模块。实习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④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适当的项目研究为背景进行研究。通过多个方面(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订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⑤科技创新模块。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础,对四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实践创新学习任务,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院组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同时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省市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电子竞赛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维护与管理工作,当教师科研助手,参与科研项目。

⑥职业化教育模块。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没有职业化教育模块,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增加了职业化教育模块。把职业化教育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增加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如单片机应用设计师与嵌入式工程师等培训课程,使许多学生考取了相关证书,提高了工程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六模块”融合在“四层次”中具体实施。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为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采取以下措施[6]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学校根据各学院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采用专家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形式分别进行。

对实践教学进行专门的教学督导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成立了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督导,通过随机听实验课、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实地考察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行。

加强学院自身监控与评估 电气信息学院在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基础上,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制度,使实践教学质量与每个教师的经济利益相关。

本专业成立实践教学监控小组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由本专业的负责人为组长的实践教学监控小组。该小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互相听课,检查实践教学文件。

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

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要使“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7]。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抓好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加大投入,同时依托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结合“吉林省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教学资源,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工作,能够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毕业后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培训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配备“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吸引与留住实践教学教师,采用了相应的措施:

1)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待遇;

2)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定期外出学习、交流,并鼓励其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3)部分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可以由实践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编写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大纲、计划、教材、总结等,并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同时编写了相应的实训室操作规程和实训室管理条例。

为学生配置专业导师 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让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专业导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5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工程能力为核心,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目前已与吉林省奥利夫电梯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出一批电子信息行业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6 结语

通过构建“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完善并增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学生得到了全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工程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增林,关秀峰,沈呈民,等.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6-57.

[2]王雪芳,邱仁辉.“四模块、四层次”网状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73-76.

[3]田纪亚,李晓光.民办高校理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22-23.

[4]张秀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122-123.

第8篇

关键词:专业英语;口头报告;讨论式教学;电子信息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87-02

一、引言

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专业的技术文献或资料,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读不懂英文技术资料而增加了专业知识学习的困难。英文摘要是毕业论文和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不会用科学的专业英语表达方式撰写,影响了论文质量,甚至可能影响正常毕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学学基础英语后扩展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掌握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翻译技巧,具备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写作能力,并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相关专业的英文科技论文[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2],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难点。

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既是基A英语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3]。但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4-6],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重要的,否则无法正常毕业,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备考中。另一方面,在多数普通高校中,专业英语都被设置为电子信息专业的考查课。很多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即使考试不通过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性差。尽管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多数教师仍是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一般是从生词识读开始,到文章的逐字逐句翻译。专业英语文章多为与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相关的说明文,无论内容还是文体都不如基础英语丰富,仍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另一方面,专业英语教师多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在专业英语应用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是无法与经过专业训练的基础英语教师相比的。

第三,教材内容侧重成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教材将基本原理的推导作为文章内容,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已经熟知这些基本原理,会感觉文章内容没有新意。有些教材选取文章多从微观角度描述现象,如电流的形成、电阻如何导电等,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很少关心这些微观现象,而是更注重如何更好地应用。

三、讨论式教学环节设计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讨论情境,让学生高效愉悦地接受知识、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7]。在国内外,讨论式教学法被广泛应用[8-10],它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11]。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应用需求,提出采用组织口头报告的方式实现讨论式教学。在专业英语的应用实践中,如学术报告、工作报告、产品会等,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口头报告。口头报告是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教学是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其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兴趣性和可讨论性的口头报告题目。口头报告题目要源于教材,又适当高于教材,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拟定学生感兴趣的、可讨论性较强的题目,例如,以“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DSP、FPGA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身边的应用”等作为口头报告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

2.合理分配课时,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参与度。分配课时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应用方法,如专业英语的行文及结构特点,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口头报告的规范与要求等预备知识。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讨论,真正在口头报告实践中正确应用和巩固教师讲授的专业英语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口头报告的各个环节中。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人数为80人左右的教学班,3―4人一组,每人5分钟口头报告,效果较理想。

3.教师现场主持,引导演讲者与听众,保证口头报告和讨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该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讨论问题的核心,也便于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例如要求学生讨论报告中被动句的用法是否恰当、长句的结构是否正确等。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讲去听,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展开讨论,会引起他们对知识点(如被动句的使用、长句的结构等)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对报告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以恰当的方式随时给予演讲者必要的指导,尽可能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学术报告场景。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次用英语做正式的口头报告,必然会出现一些小失误。

4.归纳总结讨论结果,点评专业英语应用中的亮点和不足。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对讨论的问题给出具体且全面的答案,这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

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的讨论式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突出应用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8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他们更乐于参与到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多次口头报告的锻炼,学生掌握了专业学术报告的表达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口头报告经验,这为其完成后续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面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1):63-65.

[2]郑浩,朱建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浸入式教学模式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185-187.

第9篇

关键词:学科;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林乐平(1980-),女,广西桂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讲师;欧阳宁(1972-),男,湖南宁远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2-02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化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从而构筑了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00多万人。在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探索一条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为国家培养一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真正夯实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工程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大事要事。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围绕国家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学科优势,拓展人才培养新领域,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为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人才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三过程一环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创新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发展。“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三过程”是指理论知识传授学习过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和工程素质拓展提升过程。按照“理论知识传授学习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工程素质拓展提升”的三个过程,按阶段、按层次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基础知识厚、工程能力强的人才。在理论传授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理论课程课堂讲授为主的上课形式,着重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打牢基础;在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完成,训练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工程素质拓展提升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工程实训、课外制作、导师科研项目训练及校外企业实习实践来实施,逐步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环境”是指学科促进教学的支撑环境,它主要围绕“三个过程”服务,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为基础,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培养为方法,以课程实验实训、课外制作训练、科研项目训练和企业实习实践为手段,共同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此“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环境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本文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二、学科促进教学支撑环境建设工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和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果。

1.立足学科优势,促进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坚持将专业建设融入学科发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优秀的平台与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依托于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该学科在隐藏目标的自适应探测技术研究、子空间自适应估计理论与跟踪技术、多维数据自适应处理技术、北斗卫星导航、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和智能视频监控等方面特色鲜明,承担大量国家、国防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同时,瞄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设备制造”中卫星产业发展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业,适时推出了“导航及应用技术”和“海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新方向。并且,梳理细化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分解出“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和“嵌入式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五个目标明确的专业方向,使得电子信息工程既做到宽口径又有很鲜明的特色。

2.围绕学科特色,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提炼出新课程或课程新内容,落实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

在导航及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上新增了“多系统融合技术”、“惯性导航原理及应用”、“航天器轨道动力学”和“天线与电波传播”专业课程。在海洋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上新增了“水声技术”、“海洋探测与数据处理”、“海洋通信”、“水下激光成像”、“海洋遥感技术”、“海洋技术概论”、“声学测量”和“蓝绿激光和紫外光在海洋通信中的应用”等专业课程。在其他三个方向上整合了原来的课程,结合电子技术发展前沿,增加了“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信号与系统及处理”、“电子测量与智能仪器”等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三个核心课程群:

(1)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构建了信号处理课程群。该课程群中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基本分析方法等,为应用课程打下基础。应用课程侧重于信号与信息的处理技术手段和应用,包括图像、声音、视频。该课程群分层次教育,通过开设“信号与系统及处理”、“多系统融合技术”,让学生掌握现代信号处理的新应用。

(2)以“通信原理”为核心,构建了导航及应用课程群。“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导航及应用课程群能让学生掌握导航的原理和基础、测量捕获和定位的方法、技术及其在军事、交通运输等行业中的应用。

(3)以“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为核心,构建嵌入式应用课程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由“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ARM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和“FPGA技术及应用”等构成的嵌入式课程群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导航及应用技术、海洋信息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平台,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群之一。

同时,将学科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教材是联系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桥梁。将学科最新动态和成果引入教材,使科研成果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作用。与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过程中,开发研制LPC系列嵌入式系统平台,利用这些项目成果编写了《ARM嵌入式系统——基于LPC2400和IAR开发环境》和《基于LPC3250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两部教材,并应用于课程教学。

3.依托科研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团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激励和影响着每一位老师不断在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孜孜以求。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教师从选题、申报书和开题报告的撰写、项目的开展和实施、难点的突破、中期报告的撰写、科学总结的汇报、论文的发表、项目的验收和结题等各个环节得到了全面的锻炼,逐渐成为能独立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如青年老师王国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UWB信号的隐藏活动目标自适应检测技术研究”,肖海林老师承担了广西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认知无线电MIMO广播信道功率控制与分配算法研究与实现”等。另一方面,将科研积累用于课程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名老师深受学生的欢迎。

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初步融合,由学科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指导和培养本团队的青年教师。

在宽带与智能信息处理科研团队中,团队带头人欧阳缮教授是全国模范教师,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负责指导了9名青年教师。广西区教学名师黄冰教授指导了5名青年教师。

4.依托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使其掌握科研设计工作的思路及方法步骤,同时通过科研工作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教师通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体会,了解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难点及共性,以便在教学工作中强化这些知识点的教学。[4]丰富的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效明显。

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两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项目课题组在科学研究、技术装备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鼓励和吸引大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或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课题相结合的设计竞赛或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省部级和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研究机构面向优秀本科生开放,成为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地。

广西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光纤声传感器阵列的语音技术研究”项目中吸引了3位2008级本科生负责小信号放大电路、数据采集两个模块的制作,帮助该项目顺利结题。在“基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项目中,将项目分解成多个科研实训模块,选拔学生进行项目培训。学生参与研制的“高动态北斗/GPS卫星信号模拟器”获得了2011年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5.发挥科研优势,构建校内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科研成果促进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升级换代。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利用上海丰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横向项目开发研制LPC2410嵌入式实验平台和Cortex M3实验平台,已在相关实验课程中使用。

学科优势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在校内设立校企共建实验室,在校外成立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加入德州仪器公司(TI)的大学计划,共建数字信号处理方案实验室,参与TI公司举办DSP大赛(2010年蔡晓东博士指导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并与北京锦鸿希电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培养基地。

三、结束语

“三过程一环境”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已在两个年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涉及学生达到600余人。以科研资源和平台为载体,开展分层次的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探索一条适合本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之路。学生在许多国家级、广西区的各类重大比赛,例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4次。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在当前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就业前景依然看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沿海及全国各地电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该培养体系的研究成果也在区内、区外部分院校进行推广,近两年内共有7所区内外院校到我院调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和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1]朱江,等.加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66-68.

[2],等.电子信息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52-54.

[3]韩宝志.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工程教育改革步伐——访天津大学校长龚克[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2-14.

[4]覃庆国,等.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5):103-106.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出借鉴“双校园、两段式、双文凭”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探索一条符合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2+3”模式;国际合作;双文凭;培养模式

1 背景

合肥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1985年安徽省与当时的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了友好省州合作协定,明确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各应用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作为省州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受到德方的高度重视。90年代后期,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高校的合作由单一的受援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开始互派教师赴对方讲学以及互派留学生。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合作交流进一步发展,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所有应用科技大学达成多项新的合作交流协议,开始了全面、深入、大规模的合作交流,按照“2+3”“3+1”等的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物流、德语专业人才。2006年7月14日,合肥学院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自2007年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项目实行双文凭双学位培养模式。

2 以学生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德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扎实系统地掌握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技术人才,使之具备从事信号处理、传输、交换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微波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工作的能力。

2.2 实施方案

双文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修完两校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的可获得两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符合两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可授予双方学士学位。学生前2年在合肥学院完成一定的德语学习及6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德方的德语和专业考核,德方按照学生的能力录取分为“2+2”(国内2年+国外2年)和“2+3”(国内2年+国外3年),然后前往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在2年或3年内完成德方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按照德方要求实施完成;本科顺利毕业后可以在德国就业或者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3 突显以学生能力为本的国际合作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按照两个阶段落实,第一阶段,国内2年要完成德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这期间将安排180学时学习任务,德方认可学分为60学分,到德方学习时这些课程将获得免修,双方互认学分,使学生能更好地衔接上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了“2+2”和“2+3”二种学习方式。第一阶段学习优秀的同学,暑假3个月完成语言强化和DSH语言考核,即可进入德方第二阶段的教学(2年);另一部分同学第二阶段的第一年,用德语学习部分专业知识和德语强化学习,通过DSH考核后,进入专业学习(2年)。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信息兴趣和已经具备的能力,在德方学校自主选择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媒体技术3个专业方向来完成本科阶段学业。具体衔接流程如图1所示。3项目合作成效显著

截至2013年7月,合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项目成效显著,具体情况如下:2007级项目学生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有25人,其中“2+2”学生13人,“2+3”学生13人,已经有21人顺利毕业,余下4人在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阶段;2008级项目学生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有21人,其中4人已经顺利毕业,8人已经进入毕业实习阶段;2009级项目学生17人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已经进入到专业进行学习;2010级和2011级分别有13人和17人前往了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进行后续学习。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已经毕业的学生均已经在德国不同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中2007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学生胡浩,如图2所示,本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继续在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攻读硕士阶段,获得了德国奖学金(Deutschland Stipendium),每年能获得3600欧元的特殊津贴。

第11篇

在国际上本科教育向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环境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的重要专业,教师如何在教授过程中顺应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大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国际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培养应用能力高、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成为了新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国独立建制的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已步入应用型大学转型进程。机电学院如何能够在转型初期跟上学校的步伐,甚至成为学校转型中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机电学院每个老师的教学研究重点。

一、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它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讯工程等从事各类电子设备、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更加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

在目前课程设置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理论课程改革1)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使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课堂上使用辅助教学软件MATLAB,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验中展开综合性实验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存在实验知识点单一,难度低等问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基础性实验后,开展难度更高知识点更加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2、实践教学改革1)专业综合性实习的有效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综合实习是在相应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前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综合训练[2]。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企业单位现状,面向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习,设置使学生感兴趣的小项目,学生可以单独或者小组完成,以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为目标。2)毕业设计的有力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毕业设计强调理论的思想,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关键的一环[3]。从毕业设计选题至学生组团、过程指导、论文写作及答辩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如设计题目可大可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结组完成等,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能有所收获为目的。

三、结束语

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引入教学辅助软件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中加入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使专业综合实习类实践课程有效开展,学生切实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并有所收获;毕业设计有力实施,每一个学生均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课题。相信这一改革必定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王枫 包长春 刘艳东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1(23).

第12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微机原理

中国分类号:H19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直接服务于我国通信、电子行业的重要工科专业。随着通信业和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才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知识是很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那么人才的培养方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微机原理》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本质和工作原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单片机、DSP等课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

按照《中华人民中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学业教学的规定: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还要求所培养的学生符合高级工程的要求。因此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更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汇编指令,以及培养学生汇编语言的编程能力。但是8086系统早已淘汰不用,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不同的系统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那么针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目的,在《微机原理》的教学当中应该是重点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外部接口的使用[2]。计算机的二进制运算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内容,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知识。当学生有了二进制运算的基础之后再适当地讲解CPU的内部结构,目前微型计算机的CPU都是采用了哈佛结构,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DSP系统也是采用哈佛结构,因此这部分的内容也需要详细地讲解。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电路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接口芯片的使用。那么在讲解《微机原理》这一门课的时,要结合数字电路的知识,重点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接口芯片使用。例如:AD0809、8255、8253等这些常用的接口芯片,在电路设计上应用很广泛。而且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本门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另外,寻址方式和存储器也是《微机原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知识为后续学习的单片机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从原理上掌握。

在计算机专业和控制类专业中,汇编语言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微机原理》学习的重点。但是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需要,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当弱化处理。因为汇编语言作为一门低级的计算机语言,如果只通过课堂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且汇编语言通用性不强,学生在学了80x86系统的汇编语言之后,即使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也很少使用,因为不同的处理器芯片汇编语言的结构不同。在后期所学习的单片机、DSP系统等课程,普遍采用C语言编程。基于C语言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非常成熟,而且C语言的通用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少而精地讲解汇编语言,同时要补充C语言的内容。

三、更新实验教学

《微机原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和实现,也就是说,实验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那么将起到巩固理论课堂中所学到知识的作用。既然教学内容上发生了改变,那么《微机原理》的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等也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汇编语言实验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但是实际收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微机原理》实验中,汇编语言部分要压缩课时量,让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编写和调试程序即可[3]。中断和接口技术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直接使用,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习的内容。芯片应用也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时量的内容,可以培训学生对芯片使用,以增强学生设计电路板的能力。而且芯片的使用和电路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具备有的能力。并且在芯片应用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学习怎么根据引脚定义进行电子线路的连接、怎样根据控制字的格式定义给芯片进行初始化等。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几款典型的可编程芯片,应该要包含有AD、DA等芯片的使用,这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在实验课前培养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与课后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在理论课中所学到的知识[4]。待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实验步骤都熟练后,可以安排一些创新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

最后,根据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最终的成绩评定,应当采取实验成绩与现场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评[5]。在实验过程中还应当开设与课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在规定的时间教师验收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并要求学生答辩,学生成绩采用答辩和检查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评定。

四、更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微机原理》教学中,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在《微机原理》这门课中应当积极探索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6]。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更多的是学习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难符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那么新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学习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随着新的教学方法提出,那么考核手段也应该伴随着提出,考核方式再也不能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应当包括考试的成绩加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所占的分量应该与考试成绩占同等比重。更新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微机原理》教学中,在课堂上能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除了课堂教学生理论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设计与课程相关的作品。其中所设计的作品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指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和文献资料。《微机原理》是一门理论知识多、技术性强、实验技能要求高的专业课,如果只靠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是很难达到这一门课的要求,学生应当多阅读查找相关的数据和文献资料[7]。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立问题,课后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根据问题的内容撰写报告。所撰写的报告要明确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所提出的方法必须要有依据,标出方法的出处。最终学生所选的报告也应当算入期末总评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本文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减少汇编语言的内容并增加接口芯片芯片应用这一部分内容以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工程训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应用,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青林,解争龙,田俊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学报,2007(9):118-119.

[2]李宝华.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教学改革[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金红.提高微机原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43-148.

[4]潘丽峰.微机原理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顾滨.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2):61-62.

第13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

第14篇

依据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案”从始至终体现“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毕业生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等通用素质和能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式逐步体现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征。我校电信专业明确了自己的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分析、设计、应用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能在电子信息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3小结

第15篇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简介:齐攀(1982—),男,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10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20202021);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XJS-2013—1014)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任,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专业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三学年教学(实习)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含企业现场教学)、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如下页图4所示。

1.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如下页图5所示),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向总经理汇报,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教师的地位弱化,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学习时间开放,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学习地点开放,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学习内容开放,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学资源开放,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如下页图6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校企联姻,共筑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发展。”同时,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2-103.

[4]李亚平,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