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的实质是对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应用,这一科学应用需要得到网络技术、远程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如何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与各类现代化技术实现有机结合,正是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展开具体研究的目标所在。

1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应用中,电子信息工程主要负责信息的获得、处理。各类电子系统或设备的开发、设计、应用、和集成同样属于电子信息工程涉及范畴。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始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的发展却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多源于进口便是这一认知的最好体现,很多企业的转型和升级也由此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在近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寻求信息技术与自身行业结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得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模式支持,使得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重要性日渐提升。

2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常见现代化技术

2.1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属于较为典型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带来多种积极影响。网络技术的具体应用如下:

2.1.1信息传递

随着计算机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对于信息传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就使得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2安全保护

电子信息工程虽然存在多方面优势,但其本身在安全领域却往往存在着一定不足。这种不足与网络信息威胁存在较强关联,因此相关不足的消除也必须得到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安全防护核心手段之一的加密技术必须由此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实现访问地址、密码两种加密形式的综合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传递安全才能够得到妥善保障。

2.1.3设备研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满足电子信息工程的网络化、社会化需求,而这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设备研发同样需要得到网络技术的支持。例如,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便需要重视专业线路和公用线路之间的差别,并做好专用线路施的防护加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电子信息工程。

2.2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同样属于典型的现代化技术,同样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多方面支持。具体的支持内容如下:

2.2.1远距离操作

远距离操作是远程控制技术的核心内容,而该内容与电子信息工程的结合便能够有效实现工作难度降低、工作量减少、工作热情提升,由此实现的空间距离压缩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因空间距离受到的各类负面影响也将真正成为过去,电子信息工程的实效性将实现大幅提升。

2.2.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在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事物与信息相结合的形式,由此实现的各类事物信息控制和连接覆盖。能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多领域支持,电子信息工程的经济性提升、工作效率提升均将获得有力支持。但是,物联网技术这一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初期投资成本较高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2.2.3远程维护和管理

远程维护和管理指的是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电子信息工程的远程维护和管理工作,各类软件的安装与升级、批量命令的执行、一对多操控的实现、计算机的统一开启与关闭、各类故障的快速修复均将在远程控制技术的维护管理中得以实现。

2.2.4监控。

电子信息工程在多数情况下面临着资产安全等威胁,以往这类威胁的应对往往会带来不少新的负担,但在远程控制技术支持下实现的全方位监控则能够有效降低相关负担,电子信息工程的管控水平也将由此实现大幅提升。

2.3自动化技术

作为未来工业领域的发展核心,自动化技术同样属于现代化技术范畴,而这一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电路分析与计算机控制

电子信息工程的设计往往与自动化技术存在较强关联,三相电路、双口网络、含有互感的电路等领域的设计均需要得到自动化技术的支持,同时自动化技术本质上也可以被视作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子”,由此可见二者联系的紧密程度,由于“影子”无处不在,自动化技术也可以视作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分支。

2.3.2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属于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而这一应用本身与电子信息工程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实现的输入相关数据自动输出设计结果便属于自动化技术支持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典型,同时涉及的计算机辅助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内容也将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更多领域的支持。

2.4数据库技术

作为数据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形式,数据库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同样能够发挥不俗的效用,其具体效用发挥如下:

2.4.1数据备份

数据库技术能够提供计算机远程数据备份、计算机高性能数据备份、计算机网络数据备份、计算机数据的归档分级备份等多种备份服务,而这些就为涉及信息较多的电子信息工程提供了有力保证,火灾、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信息威胁将由此实现较好应对,而相关信息的安全水平也将由此长足提升,这些都将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较为有力的支持。

2.4.2数据恢复

数据库技术能够提供针对个别文件、重定向、全盘恢复等多种数据恢复模式,由此很多以往被认为难以追回的电子信息工程数据将得以恢复,电子信息工程由此就将实现高质高效的信息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也将由此得以更好的应用。

3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的策略

3.1加强政策扶持

虽然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当下的应用日渐广泛,但该领域本质上仍属于新兴行业范畴,底子薄、实力弱等劣势仍旧广泛存在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之中,这些都使得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需要具体分为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各类现代化技术由此才能够与电子信息工程实现较好融合。两类支持的实例如下:

3.1.1资金支持

我国财政部2017年7月20日颁布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通知便属于政府在资金领域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的支持,这一支持使得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基金使用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程度大大提升,资金效益的发挥也为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3.1.2政策支持

2017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台商论坛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分论坛顺利召开,而这一论坛所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未来发展新机遇、新趋势,并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淮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打造的电子信息工程“4+2”优势产业,则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结构优化、人才引进、产业链条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这些都将使得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获得优质、高效、公平、公正的环境。

3.2结合应用领域

除政策扶持外,设法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实际同样能够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契机,而这就需要电子信息工程在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效益增长点,由此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才能够形成“创新发展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电子信息工程也才能够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工程造价管理、公路建设与管理、日常设备信息化等领域都属于较为典型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而三者领域的具体应用如下:

3.2.1工程造价管理

现代化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搭建内外互通操作平台、合理应用计算软件、恰当结合数据库技术、利用信息网进行数据的采集与,而这些就使得现代化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信息工程得以更好参与到相关工程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中。

3.2.2公路建设与管理

考虑到公路建设与管理涉及的信息多位于一个数据库,而公路建设项目对于工作人员存在不同的差异,这就使得电子信息工程需要在数据库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支持下实现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等指标的全方位计算工作。

3.2.3日常设备信息化

各类日常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我国民众工作与生活的重要组成,而电子信息工程在其中便发挥着保证相关设备合理应用的功能,例如车辆电子系统便负责调整车辆的最好运行状态,而这便需要得到自动化技术应用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支持。

3.3人才培养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设法加强电子信息工程相关人才培养也必须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本身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而在具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中,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的开展、各地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均值得相关业内人士借鉴。例如,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由浙江大学与大唐电信产业集团联合举办,而这一论坛举办目的便是为了探索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课程改革,论坛中涉及的许多实践报告也为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借鉴。

3.4优化应用环境

企业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见电子信息企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建议相关电子信息企业进行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环境的优化,由此不仅可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人才的较好培养,企业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使得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得以获得现代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契机,职工获得的更好交流、学习等机会也将大大提升员工开发视野,有效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价值与发展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多领域均能够实现较高质量应用。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通知、电子信息类课程实验改革高峰论坛等实践内容,则直观展现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将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媛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1).

[2]赖凯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J].广东科技,2014,(18).

[3]邓钧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8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实跋打下基础。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如图2。

1.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元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提高研究能力。

3.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三个学院共建),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f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44-02

电气信息类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等与电相关的专业。该类专业的目标是让设备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即通常所说的“智能化”。因此,该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能力胜任工业企业工作的高级电气人才。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工业界对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应重点关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而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对于低年级大学生一般设置课程设计、企业参观实习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毕业生一般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1]这些固然是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一般高校的“课程设计”大都沿用以前的传统,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企业需求的改变有一定的更新,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参观实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设备运行过程,但是时间相对仓促,真正能够深入的有限;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数量有限,只能锻炼部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环节一般由导师根据研究方向选定,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毕竟时间较短。本文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内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出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引入了“项目实习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定位和学科内涵

按照教育部电气信息类专业目录和定位,电气信息类专业方向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

从学科内涵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主干学科包括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由此决定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以电气工程为背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以信号分析和处理为手段;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核心。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引用、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能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管理与决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各类电子设备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集成、应用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3]当然,对于归属于电气信息类专业下的各个子专业来说,根据其主干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要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对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素质方面应提出以下要求: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管理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军政素质;掌握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含电工理论、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基本原理与应用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内1~2个研究方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又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简称专业课)三部分。[4]公共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展开,包括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及能力培养课程类。公共课程是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考虑,针对该类专业大学生必备的知识和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获得较宽泛的公共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基础课程涵盖非常广,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要求中提到的电路理论、电工理论、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原理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等课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根据电气信息类下属各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核心课以及专业拓展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接触相应学科的学术前沿。

综上所述,从课程体系来看,各个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严格遵循该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学科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而设置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这种“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的统一的教学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与课程对应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各种相关技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效果。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中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本专业知识框架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电气信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题,真正参与到一些没有借鉴的实际开发类项目中,与教师或学生共同讨论、设计并实施项目方案,了解电气信息类项目的整体实现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学校教师 在学校主页上本科学生招聘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现目标和要求、具体负责任务、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联系方式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查找学校教师的招聘信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可以联系相应教师,申请相关职位;教师收到学生申请要求后,组织面试;学生面试通过后正式加入该教师项目组,与团队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国内高校,近年大量出现“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即各企业在相关网页上暑期实习职位,相关专业大学生递交个人简历,申请企业提供的实习职位;企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简历筛选、笔试以及几轮面试,通过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就业的相关知识、技能,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对于能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还能锻炼其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由此可见,学生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需要实际的项目或任务支撑。为了更好地锻炼和培养电气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借鉴上述国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大学生暑期企业实习计划”,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可以引入“项目实习制”,引导学生尽早、更频繁地接触实际项目工作,感受专业氛围。

另外,目前国内高校中一些青年教师指导的学生比较少。一方面,没有指导的研究生或者研究生数目比较少;另一方面,本科生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与项目进展不同步,缺乏延续性),因此导致教师有实际的科研项目但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去实现。“项目实习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能解决青年教师项目人员缺少的现状,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双赢策略。

本文介绍的“项目实习制”具体如下:

1.实施方法

高校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发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内网站等)项目实习职位需求,相关专业的各年级大学生可以应聘感兴趣的职位,教师经过考核后聘用适合的学生。聘用后的学生要按项目进度完成教师交代的各项任务,出现问题可以查阅资料、与课题组其他组员以及教师商讨。以“水压试验机故障诊断”项目为例,学生首先需要到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水压试验机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流程,学习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WinCC等软件编程方法,同时针对该设备的故障诊断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此外,还要考虑方法的时效特性。

2.管理方法

高校制定有关使“项目实习制”进入正规化渠道。学校制定学生实习津贴标准,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划分为五档:A档(考核成绩 90分),B档(80分,考核成绩<90分),C档(70分,考核成绩<80分),D档(60分,考核成绩<70分),E档(考核成绩<60分)。根据学校规定的标准以及学生参与实习的时间,教师从项目人力资源经费中支出学生的津贴。

3.实施过程和效果

在项目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通过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调研与高年级学生以及教师交流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实习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灵活应变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的培养也非常有益。相比而言,“项目实习制”比“大学生暑期实际计划”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项目实习制”人才培养方式,本科生可以跟随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以及博士、硕士资源,把课堂“填鸭式”教学扩展为现场教学,为本科生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接触多个研究方向,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爱好所在,为学生继续求学或就业指明方向。

四、结束语

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实习制”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参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对于满足岗位需求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寒林,林洪贵,蔡振雄,等.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2,13(1):126-128.

[2]邹逢兴,陈立刚,徐晓红,等.关于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9):37-40.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1-02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电子信息类专业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背景很强。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优化学科,办出特色,服务地方”。因此,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凝练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明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隶属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近几年南京及江苏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立足南京,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需要,抓住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创建以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几年来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

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偏向传统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高,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甚至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2.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成果丰硕。美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目标和学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都是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结合现实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来不断推进。[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专业型、技术型为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指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较强的应用背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实践创新上。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1.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创新机制是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近几年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学分总计达到了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重庆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单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对我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

2.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及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实际需求,增加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不断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与运用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4]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学有所长。

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6]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课堂作为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7]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当前电子信息学科中用于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如Multisim、Labview、Matlab、Proteus、ADS、HFSS等。这些EDA工具软件有些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但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会涉及,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仿真软件图形化或可视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突破传统实验箱的限制,改变验证性实验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验箱实验的基础上去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结合项目的完成设置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加强与电子信息类软件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校外实习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主要在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优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各实习单位提供数据通信、网规网优、嵌入式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等不同方向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到企业进行1个月或3个月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企业培养过程中为学生配备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做指导老师,参加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近3年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课题达到30%以上。学生通过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和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锻炼了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给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一个桥梁,教师科研项目分解,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课题也可吸引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平台的建设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可以参加科技竞赛的合作团队,或者老师课题或企业项目而组建团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行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创新团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一个可以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它能够吸引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进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新的历史机遇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软件科技大学建设,总结出一套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金庭.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7):186-187.

[2]赵景春.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延边大学学报,2007,

40(6):108-112.

[3]翟安英,成建平.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219-222.

[4]陈晋音,杨东勇.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编程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87-103.

[5]谢东,王锋,王敏,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5):129-131.

[6]关荣锋,董兴法.创新人才培养与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3):45-46.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5篇

[关健词]电子档案;问题

一、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实验。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二、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一)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和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

(二)非文本型数据

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能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

(三)网页类型文件

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自己机构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90.3%、94.9和77.7%。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三、双轨制与双套制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可以想象,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四、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 就业 学习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方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要有坚实的数学知识,同时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学习很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还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加入一些电路,基于计算机进行实验,对操作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例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通过计算机建立小型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求学生喜欢思考问题,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的信息化,大多数行业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工资是非常高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例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一些电子和通讯设备,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和开发各种相关软件和硬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就要求有充足的经验和知识,还可以继续学习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等。中国IT行业开始了将近十年,很年轻。人们总是高度关注新鲜事物,关注新朝阳产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很多同学为了能踏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而挤破了头,努力向这一目标奋进,有些人出于兴趣,有些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项技能,还有的是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目标

与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的火爆相比,近年来,人们对这个专业的选择趋于一个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学生和父母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有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在毕业前掌握下列知识和技能。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电子技术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工艺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掌握电子电器类维修焊接技术具有按工艺文件完成复杂产品的全部装接焊接能力;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和按高度文件调试设备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电子工程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基本能力。

三、就业展望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1.电子系统方向(原雷达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雷达 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面向雷达和通信等行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 力,掌握雷达、通信等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的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系统控制等方面 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以从事雷达、导航、通信、制导等各种电子信息系统 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2. 信息处理方向(原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 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处理研究和开发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及其信息处理的软、 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 业生可以从事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 科的硕士研究生。

3.空天电子技术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为适应空间科学与应用迅速发展而设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面向航天电 子信息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微波遥感及其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空间电子 信息传输与处理、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从事空间科学与应 用和航天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 研究生。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

向依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天线与微波技术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面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天线、微波、电波传 播和电磁兼容的设计、仿真及测量能力,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天线与微波技术、电磁 兼容原理与技术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从事天线、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应 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7篇

作为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经济学是当之无愧的NO.1——开设最普遍。经济学门类根据面向领域的不同而分别倾向于理论经济学、经济政策、货币与流通和对外贸易等,包括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审计学、保险、财政学……虽然同是以经济学类为专业名称进行招生,但不同的大学所包含的具体专业不同。这就是说,在具体分专业时,考生只能选择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因此,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弄懂拟报院校该类到底包含了哪些专业。目前以经济学类招生的院校中,专业构成情况可分为以下五类——

其一包含了经济学类的大部分专业,如西安交通大学包含了金融学、金融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贸易经济等专业方向,山东大学包含了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等专业。

其二为经济学类中设置最多的几个专业的综合。有的是包含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如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中南民族大学;有的则只包含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其三是包含具体专业除大家所熟悉的经济学类专业外,还与学校特色联系在一起,开设了相关专业,如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类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专业外,还包括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经济学类,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之外,还开设了能源经济学。

其四是同一院校有两个以上的以经济学类为名来招生的专业,但在经济学类后面还加有备注,标明不同专业的区别。如北京工商大学分为经济学类(经贸类)和经济学类(财贸类),前者包括经济学、贸易经济和国际经济与贸易3个专业,后者包括财政学、保险和统计学共3个专业。

其五是部分高校所开设的经济学类打破了只包含经济学类下相关专业的构成,还与其他学科所包含的近似专业联系在一起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也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之一,天津商业大学则把信用管理包含其中。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数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

院校展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生首届以经济学类招生的学子即将毕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经济学类专业属于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际运输与物流方向)、经济学专业(国际税务方向)、经济学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等五个专业或方向。入学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将根据自身专业学习规划、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情况,在贸易、金融、经济类学科内自愿选择专业,确定主修专业(方向)。

武汉大学——经济学类采取“打通”和“分段”方式培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经济和管理人才。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打通专业界线,采用统一的经济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二年级末,在学生对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兴趣、专长、人生规划和社会需要,分别进入四个专业(财政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继续专业课学习。

工商管理类

专业构成

从开设院校的数量来看,文理兼收的大类专业中,能与经济学类比肩的只有工商管理类。作为备受考生青睐的工商管理类,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和旅游管理类共同构成管理学类。九大类的差异从其命名可略知一二,工商管理类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

在工商管理类下,有的专业以市场活动为主,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有的专业则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如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等,还有些是针对特殊领域开设的,如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于是,在高校以“工商管理类”招生的专业中,具体包含的专业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与经济学类学科有所交叉。如同介绍经济学类专业时,有的高校将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纳入其中一样,也有一些高校则将属于经济学类下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招生、培养,如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类所包含专业除会计学与市场营销外,还包含了经济学类的金融学专业。

第二类则可称为工商管理类的。核心型”,将工商管理类下最常见的专业都纳入其中进行招生,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类包含了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

第三类则是在管理学类下,打破九小类之间的界限,将属于其他类的专业纳入工商管理类中。如大连理工大学包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类包括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共6个专业。

还有一类则更为与众不同,以工商管理类招生,但实行的却是双学士的培养模式。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该校工商管理类又称为“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在四年的修业年限中,接受管理学(或经济学)+工学专业的培养,毕业时可获得双学士学位。

主干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经济法等。

院校展台

电子科技大学——该大类整合经济管理和电子工程两大学科优势,突出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和国际化,培养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在修读通识类课程、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志向选择在工商管理类(含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该大类以实验班形式培养,包含专业众多,有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商品学、物流管理等。前期进行基础阶段学习,后期进入专业学习。

公共管理类

专业构成

同属于管理学类,但公共管理类把关注点集中于社会管理之中,是以政府、企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结构、工作程序、工作绩效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与工商管理类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对经济领域涉足较少,而更倾向于解决公共事务——土地、公共关系、文化、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等问题。

公共管理类下包含专业与工商管理类一样多,但最为人们所知的只有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其他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文化产业管理、劳动管理、食品经济管理等或是设置较少,或是仅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因此,公共管理类的构成大多以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为主,再适量增加一两个专业。

在设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仅包含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侨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外,又加入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专业。与一般高校以招收文科生为主不同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类招收理工科考生,包含专业有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

主干课程

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社会学管理、会计学、社会学、应用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人事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文写作与秘书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政策科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原理、组织行为学等。

院校展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各专业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充分发挥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作用,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不分专业,进入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志愿、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因素,分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习。

华侨大学——招收文史、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前两年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3个专业开设相同课程,第三年在自愿选择与学院考核的基础上分成3个不同专业。成绩达要求可修读法学专业双学位,理工类选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修读城市规划专业双学位。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构成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哪些专业?只要将其名称拆分一下,中国、语言、文学三大关键词就能解释得很清楚,即适用于中国,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语言和文学为研究对象。语言既包括官方语言——汉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则涵盖了诗歌、词赋、戏剧、小说等。

由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所含专业较少,因此高校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组成也比较简单,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两种。“闭合式”指的是所包含专业均为该门类下的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含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包含汉语言和对外汉语专业,山东大学仅含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河北大学包含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闭合式”专业组成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目前招生高校中占据多数地位。而“开放式”则是将中国语言文学类下的专业与其他文学类的专业以“中国语言文学类”名义招生,如中南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则将属于新闻传播类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组成招生。(注:原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主干课程

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含当代)、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经典导读、美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文学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

院校展台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六所部属师范院校之一的华中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类的构成上较有特色:汉语言与对外汉语的结合。两个专业紧紧围绕语言,一个是内在的汉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一个是把汉语传递给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

广西民族大学——学制四年,双学历[同时颁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方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的壮汉双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从事进一步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具有双语写作、交流和研究能力及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并粗通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

能源动力类

专业构成

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性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隶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能源动力类就是以各种能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一次性能源随着使用的减少,人们更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所以在能源动力有许多专业都围绕核能、风能、新能源设置。

能源动力类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最为普遍,其他专业如能源工程及自动化、风能与动力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都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专业。所以在以能源动力类为名进行招生的大类,一般都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的形式组成。如大连理工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山东大学包括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基地班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许多开设此大类的高校,都将与该专业相关较大的但属于土木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注:现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纳入其中。如北京科技大学该大类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南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除以上两类以外,还有少数以能源动力类招生的高校在培养方面是打通本硕连读进行培养,如西安交通大学该大类学生在完成综合基础素质教育、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动力工程、汽车工程、热能动力与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选择,再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

主干课程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透平机械、热力发电厂等。

院校展台

北京科技大学——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专业,按大类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一年半后学生将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

哈尔滨商业大学——以实验班(能源动力类)招生,前期以基础学习为主,第三或第四学期再选择具体的专业,可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

电气信息类

专业构成

作为工科门类招生专业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电气信息类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因此专业可以分为相关的几类。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工程与管理是与传统的电工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则与计算机更为投缘;电子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等则与电子牵手……在以电气信息类为名称招生的大类专业中,各高校又包含了哪些专业呢?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首先是相关专业的结合,如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气信息工程专业都与电工技术有关;防灾科技学院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包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则与计算机有关。

其次则是在传统电子与计算机或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电子信恩科学类包含了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四川大学包含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专业。

还有一类构成比较复杂,包含专业比较多,还有些把近年才新增设的专业也包容进去,如大连理工大学电气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强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中南大学则包含信息安全、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和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

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电路、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等。

院校展台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信息类所属电气工程学院其前身创建于1908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创办最早的电工学科;是全国电工二级学科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电气工程学院之一。电气信息类实施本科生与研究生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掌握好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以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按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深造,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分阶段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类

专业构成

用一句真实并且高度概括的话说,人类的世界始终是一个由材料组成的世界。从属性来分可分为无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可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

材料类下的专业就是围绕研究各种不同材料的特征以及运用不同的材料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覆盖了冶金、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热处理、材料腐蚀与防护及表面等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则是研究水泥、玻璃、陶瓷与建筑(墙体)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则是针对纤维、橡胶、塑料、乳胶漆等材料。

以材料类大类招生的专业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部专业都由材料类下的专业构成,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该类包含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都属于本类下的专业。

第二种是由材料类下的专业加工科门类下其他类的专业,如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的材料类,既有属于材料类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之一,又有机械类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第三种是材料类下的专业与理学门类下的专业的组合,如中南大学材料类由属于理学门类下的材料化学专业与材料类下的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组成,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类也包含了理学门类下的材料物理专业。(注:现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已归为材料类。)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检测技术及质量评估、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学、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等。

院校展台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8篇

国内设有电子类专业的大学非常多,一般的理工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有,甚至一些文科类大学也开始尝试开设该类专业。而今电子相关专业有上百个,且各个学校的电子类专业名称都不一样,为了让大家更系统地了解电子类专业,下面以电子科技大学的院系分类为例,从学科名称、学科内容、毕业走向几个方面分类介绍一下电子类相关的专业。

第一类:通信与信息工程类

通信和信息类专业的方向通常有三个: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主要学习内容为电路系统、数字逻辑、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方向也有所不同,通信工程专业更偏重于与通信技术相接轨的一些专业课程,如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原理等;网络工程更偏重于与整个通信网络相关的组网原理、组网技术的学习,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设备原理等;而信息工程则偏重于学习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主要学习信息分析、智能计算等偏数学分析方面的专业课程,如果你想进入电子信息行业,又对数学有兴趣,这个专业的学习会让你得心应手。

这三个专业都是面向现在很热门的IT行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类:一是科研、事业单位,如研究所、高校等;二是通信运营商,如各地方移动公司、电信等;三是各类通信与IT企业,如华为、中兴、IBM、腾讯、百度、长虹等优秀的企业。

第二类:电子工程类

电子工程类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几个方向,主要学习内容有电路系统、数字逻辑、集成电路、微波与天线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电子信息工程偏重于学习测控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内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偏重于微波、电磁、电路方面的理论;信息对抗技术偏重于学习对信息的处理,如信息加密、编码等专业理论,相对于前两个专业而言,比较偏软件类的研究。

本类专业的学习内容偏硬件,也比较宽泛,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所、高校、企业以及交通、国防、雷达、航空航天等相关部门。

第三类:微电子、固体电子类

这一大类的方向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固体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应用化学等。主要学习内容有集成电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在这几个专业中,集成电路是人们最熟悉的,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的核心就是一块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主要就是对数字、模拟集成电路原理、测试封装技术等做系统学习,而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则偏重于对集成电路的组成原件——主要是半导体,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学习。

这个学院的毕业生多从事电子信息材料、元器件、集成电子器件与系统等领域的单位、研究所工作,比较知名的单位如威盛微电子、英特尔、炬力集成电路等公司,还包括一些中电集团的研究所。

第四类:电子自动化类

电子自动化类专业下设的方向主要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环境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学习内容为电路、信号、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接口技术等理论知识。自动化专业除掌握自动控制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兼顾计算机控制方面的技术,注重实际应用;测控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采集、处理、控制显示等技术,适应目前智能化仪器的硬件与软件设计的发展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性更强一些,学习课程多与电力系统、电机学相关。

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可到企业、研究所、高等学校、部队等部门工作,也可在航空、航天、通信、广播电视、雷达、汽车、电子对抗、工业自动化等各种军用、民用领域开展测控技术应用研究。

第五类:机械电子类

机械电子类专业更偏重工科,旨在采用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提高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的自动化程度。工业工程专业除学习相关的工程技术类专业理论外,更偏重对运筹学、统计质量学、物流生产等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现代生产管理中的关键技术。国家一直在高喊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很多同学都希望能为振兴祖国重工业计划作份贡献,如果你也有这个理想,机械电子类专业将是你成就理想的不错选择。

该学院的毕业生大都到机械、电子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所、企业、相关政府部门从事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第六类:交叉类学科

由于电子行业的发展飞速,其与社会各领域的交叉综合学科将日益增多,不断地有新生的电子类交叉学科出现。电子类的交叉学科包括物理电子类、应用化学、生物医学类、环境工程等。物理电子类包括应用物理、真空电子、核技术、新能源技术及光电技术、光电通信等。应用化学类专业主要学习电子化学、电子工艺等与电子精细化工材料相关的基本理论。生物医学属于电子科技与生物医学紧密结合的理工交叉学科,理、工、医相结合,涉及生物医学、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其知识结构表现出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环境工程属于电子技术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适应现代化的未来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人才需要。

这一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比较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专业的对口比较重要,就业面显得不是特别宽泛,对口的单位如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GE(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等,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在科研领域奋斗的人,可以选择这些专业,这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对于研究人员是个沃土。

选择心仪高校:电子类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22个百分点,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我院于2001年设置这一专业,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本专业是原电子工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与图像技术等10多个专业重新调整后的新宽口径专业,其主干学科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我们制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能在图像和语音处理、多媒体信息综合、广播电视工程、通信工程、数字音视频系统等电子设备与信息工程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及实施

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我们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进行调研,比较他们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收集已毕业工作学生和部分电子信息企事业单位的反馈信息,结合我院实际,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1)合理构建三级知识平台

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和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历史,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专业基础平台:应该覆盖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些主干学科。可分成5类:①电路类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EDA设计等课程;②信号类,有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③通信类,主要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等课程;④计算机类,有微机原理、单片机等课程;⑤磁波类,主要课程为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与天线。

专业方向平台: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宽口径专业,不能再以过去狭窄的专业对口思想设置专业课程,但也不可能在四年大学学习中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较多,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目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又是发展和更新极快的技术,日新月异,这些给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带来许多问题,如课程的衔接、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更新等。我们采取课程内容整合、课时的精简以及实践环节的配合来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在实践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安排课程设计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课时有限前提下讲授的新内容多又注重实际应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合作的精神,锻炼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磨练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3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

(1)淡化专业界限,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涉及到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和传输、自动化等领域,因而在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立足于信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重点加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传输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并兼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教学,建立系统和控制概念,为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的设计、调试、应用和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电子信息技术更新发展极快,要求教学内容、实验手段、实践环境紧跟时代步伐,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广泛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不仅有利于专业建设,也能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没有止境的,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注意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效地进行后期的产品开发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archives the precious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for the modernization management of archives work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rchiv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ge file management problems needed to resolve.

Keywords: file management; Moder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档案信息化源于现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昨天的文件已成为今天的档案,今天的电子文件将会成为明天的数字档案。档案信息化推动了档案管理的深刻变革。电子记录归档保存、馆藏档案数字化以及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档案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档案工作不再延续大量的手工操作,而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结合手段。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的传统方式不仅难以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利用要求,而且也难以保障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永久保存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档案工作者需要转换思维方式、改变传统观念,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上探索如何创新。

一、电子文件的概念及其主要特点

电子文件是指由计算机直接产生并处理的、以计算机硬盘存储、磁盘和光盘等物理存储介质为载体的所有相关文件。电子文件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产物,它在计算机中形成并得到处理,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其归档后即形成电子档案。它主要包括文本文件、程序文件、图形图像文件、数据库文件等。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相比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各种处理均是在计算机等设备的支持下完成的,与传统直观的纸质文件不同。

二是电子文件具有非直读性,需借助计算机设备才能进行阅读与利用,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文件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三是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以从一个载体转换到另一个载体,其内容信息却不发生任何变化;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网络共享和传输,而不像纸质文件一样,受时间和距离的影响较大。

四是电子文件资源共享的方便快捷与信息的不安全性。电子文件的保存主要与保存设备或介质存放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以及计算机存储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能有关;而纸质档案保存条件和环境主要与保存场地的要求有关。

五是电子文件的可转换性。电子文件可随时转换成为纸质文件。

二、电子文件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不同

电子文件管理与传统档案管理的不同之处如下:

其一,电子文件产生后,可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随时更改,并最终存贮于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采用档案管理信息数据进行代替,它的整个管理过程与计算机系统密不可分。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可以采用磁盘、光盘或移动存储工具进行移交,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其整个接收管理过程有可能是交错进行的;而传统档案工作全部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进行纸质文字信息存储,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管理流程的起点,也是文档工作和档案管理的结合点,文件形成付诸实施后,由各工作部门收集初始文档进行立卷,并交由档案部门管理,其管理过程相对滞后。

其二,电子文件由于其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可分离的独特性,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层次的程序,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其工作时间和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而纸质文件必须进行手工操作分类整理,其时间、效率同电子文件相比要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随着电子文档管理的运用,在文档整理、分类、建册和应用方面有着传统纸质文档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其三,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制作方便,信息和数据可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补充,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此外,鉴定电子文件保存价值的方法、内容、标准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的理论分析范围也会扩大,难以划定同定的保管期限。因此可见,电子文件的鉴定、管理方法还有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实践。

三、企业档案管理采用电子化信息技术的优点

采用电子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进行管理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企业档案接管由后到前。传统的企业纸质档案的接收管理工作,通常是存企业各项工作完成后,由相关工作部门整理、分类,完成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移交。在文档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不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参与,他们更多的是对移送的档案资料进行检查和分类指导;而在电子环境中,电子文件、电子图纸会随时产生,要求企业档案工作者不能坐等档案的最后形成与归档,档案人员他们必须存产生电子文件的源头行使档案的监督与指导职能,积极参与文件的形成与保管过程,使用专门的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平台,实施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控制并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伴随着电力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日益完善的OA、ERP、SCM等系统,也急切地需要整合,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而这一系列的整合无时无刻不需要信息安全的保护。因此,对于电力系统整体来说,信息安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之一。上海电力学院作为电力特色明显的院校,2008年成功申报了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安全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信息隐藏与伪装等。

沈昌祥院士指出,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国际上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本校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学科条件和优势,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上海电力学院办学五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方针,坚持面向电力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开办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该学院目前下设如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因此,根据现在的学院专业设置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科特点,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主, 兼学电子、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基础,了解电力信息网络,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再通过学习其他人文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使学生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体系

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特点,借鉴其他学校的信息安全培养体系,我校的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信、电子信息、密码学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概论为主线构成学科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阶段形成应用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类安全和信息安全实践课程群。

数学主线中包括了概率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密码学基础等课程。数学类课程为学生理解应用密码学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主线中包括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课程,为学生建立了对基本计算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的概念,为理解并实施系统的安全奠定了基础。网络通信主线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安全、通信基础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理论与结构、安全体系设计以及网络安全工程的问题。电子类课程主线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信息处理、 基于身份识别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解决学生理解电子技术及其安全技术应用等问题。

根据上述主线,信息安全专业本科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三个层次,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其中每个层次的课程都分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表1、表2、表3。

3专业特色

为使学生达到所选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中在注重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安排了系列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特色是重视工程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安排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基础课程和信息安全工程类课程设计在学科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中都安排了实验课时。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安排了集中实践环节,32周,共640学时。其中包括14周的主干课程设计以及18周的毕业设计,如表4所示。综合上面两项内容,在必修课中安排的实验和设计类课程的比例接近35%。

根据表4,前六个学期每个学期末都安排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计。其中,二三和四学期安排了电力特色明显的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以及电子工艺实习。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加完整的信息安全综合实践,获得较为完整的工程训练,此过程延伸到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学生通过课内实验、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多样化、自主性强的培养过程,提高工程训练和设计、合作能力,为其后的研究或设计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正在筹备的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实验室能够为上述实验提供实际的实验平台。

4师资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与传统计算机学科、通信学科、电子学科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信息安全专业教师一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同时还必须紧跟踪技术发展前沿和最新安全动态,了解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目前,我校现有教师队伍中来自名校的博士有4名,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正通过人才引进、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 结束语

笔者根据亲自参与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成功申报及信息安全培养计划的制定,分析了信息安全学科特点,给出了适合上海电力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特点以及对师资建设的建议。信息安全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计划也会根据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说,信息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提出了挑战。目前,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基础知识(语文、数学)并不是很扎实的情况下,要从纯理论的角度来掌握电子类课程的原理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电子学的基本原理及技能操作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早已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和科研,在我国内也有一大批专著和,对促进电子专业的高等教育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1.在五年制高职领域,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教学现状

在高职教育领域,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校这个江苏省特有的高职校领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材内容体系大部分延续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为主线,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技术发展;专业课的尤其是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包括虚拟仪器软件。所以要分析生源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理念,对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遵循“浅显易懂、够用实用、练技重能”的务实性教学原则,改革“繁难偏旧”知识,挑选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使学生“易学、够用、易懂、易通”,改革教学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任务式、现场式教学,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使在争议中蓬勃发展的五年制高职校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2.在五年制高职领域,信息技术和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支撑课程整合的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石给我们现代教育教学有益的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多元智能理论指的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

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对于五年制高职的电子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看,社会与经济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多元化,市场竞争激烈,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企业急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行课程的实践改革刻不容缓。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它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根据现在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从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来重新考虑电子学的教学方法。

从学校的发展角度看,这也是高职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重要在课程改革,近年来各个高职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建设了校园网。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提高学校吸引力学和竞争力。

因此,将现代技术与课程的实践研究,对于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规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电子类课程整合的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制高职电子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缺少吸引力。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为我们电子专业课的教学展示了无限多的想象空间。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形象的表现,有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电子知识的应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带到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三相交流电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在引入三相电源时,可以将视频播放工厂用电和家庭用电的不同;在学习数字电路的移位寄存器时候,播放节日的彩灯,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完成目标。必须解决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这两个问题,老师纵然绘声绘色、费力讲解也不能完全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是一只“魔术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在电子技术中的“PN结形成”的原理是课程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在讲解时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声音展示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内部电子和空穴的运动情况,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了。又如,单片机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理解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化解难点,突破重点,以数码管动态显示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仿真软件proteus先进行仿真,仿真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做个位数字的动态显示,再完成十位数字的动态显示,最后合起来,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学起来也可以更加轻松。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中的虚拟实验室能使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工厂,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教学手段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重点在于老师的讲述,而学生要听懂其知识,一是靠良好的悟性;二是靠精良的设备。电子仿真技术使教学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利用电子仿真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展示电子技术的神秘与魅力,更好地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使结果更真实,内容更完备,效果会更好。电子仿真最突出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画面真实、结果直观、一致性好,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相关要求随时改变电路的参数,使结果更具说服力。下面就电子仿真在电子电工课程中的巧妙应用举例说明。如在静态工作点在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是保证三极管正常放大的重要条件,合理设置静态工作点,直接关系到电路的放大效果与质量,而静态工作点要靠电路元件的参数来决定。要调节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必须改变电路的相关参数,在确定静态工作点时,要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果,往往需要复杂的计算或繁琐的测量,同时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采用电子仿真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放大电路之后,直接将仪表接入电路,能随时把握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即使要作相应调节,结果也会在修改元件参数后通过仿真在第一时间得到,效果非常直观,对教学具有极强的支撑力。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具有交互性,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为学生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等合作,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如我校现有的传感器课程是采用和厦门创壹公司合作开发的3D实验仿真平台,通过对实验仿真平台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看到各种传感器的3D图形,并且可以进行各种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实验,并且开发了一些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拓展项目,仿真平台还配有相应的习题、评价软件,自动对学生所完成的实验进行评分,指出错误之处。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平台中的教学资源、比如课件、视频、习题库等进行自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大家交流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与五年制高职课程的整合,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工厂、虚拟实验室,提高了学生学习电子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提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平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立、互助的精神,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习的解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我们也充分地意识到,一方面到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任课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电子学科的知识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研究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正确选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整合的最优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素萍,晋彦斌.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4):105-106.

[2]王怀平,林刚勇.电工电子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3篇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机关都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所谓电子文件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等。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强电子文件管理刻不容缓。与纸质文件比较,电子文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电子文件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

(二)对系统的依赖性。

(三)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四)电子文件信息的易逝性。

(五)电子文件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

(六)电子文件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

(七)电子文件的可操作性。

二、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

(一)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是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一般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产生,随时更改,存贮在计算机磁盘或光盘中。

(二)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三、电子文件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一)对档案本质属性的影响。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这种原始记录性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内容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档案的形式上。也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才使得档案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等其它信息,而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电子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中的最后一个文本,没有草稿与印稿的区别,也没有正本与副本的差异,甚至文件与档案之间很难划定一条人为的界限。人们可以在机器上随时方便地复制电子文件,这样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这一档案概念就变得难以理解。

(二)对档案来源原则的影响。来源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外部来看是尊重全宗,从内部来看是尊重原始顺序。目前,随着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后者愈益受到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源于来源原则的档案检索系统必须一律建立在文件形成者或信息提供者的组织机构及其文件的基础上。只有根据其来源,从形成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正确整理和理解档案文件。而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再严格对应于现存的机关、组织、机构这一现象而产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文件信息复制、修改和重新组合、打乱或破坏文件的本来顺序。

(三)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内容的影响。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是由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以往的档案学理论研究是以纸质档案为主要对象,电子文件出现以后,档案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其理论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原有的一些定论、模式将被重新审视,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将得到更新和补充,原有的档案学科体系也将得到充实和完善。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围绕电子文件来开展。如电子文件的整理排序技术、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等,都将成为档案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档案界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

(二)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存问题。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使档案管理向立体化方向发展。以前的档案管理是呈直线状态的,随着人们对利用服务工作的重视,使利用工作和其它基础工作构成一个平面。随着电子文件的介入,档案种类在增加,其基础工作和利用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个性。因此,在原有平面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信息载体内容,就构成三维空间,形成了立体化的管理结构。

(四)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迫在眉睫。我国档案人员要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抓好知识更新,引进、消化、适应信息技术的成果,使档案人员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可以肯定,加快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人才,是档案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最根本的对策。另外档案人员还应加强电子文件的保密工作,确保档案不丢失不失窃,不被修改,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子化;档案工作;影响;益处

一、电子文件对档案业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1.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而应用计算机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贮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技术人员、档案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档案与文件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原则、方法及流程,如文件的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是文件的归档立卷工作,也是档案工作和文书工作的结合点,文件形成后,由文书部门收集立卷后,交档案部门管理,通常一年归档一次。而电子文件随时更改,随时产生,存贮在计算机光盘或磁盘中。因而,其对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倘若归档,必须采用光盘或磁盘的形式移交,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2.由于电子文件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档案实体分类也可能将被概念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实体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属性联系,这种单线排列的方式是手工操作管理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电子文件的环境中,文件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多角度、有效、迅速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纸质文件那样的分类整理。不同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3.由于电子文件的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其可读性和自身价值,其鉴定的标准、内容、方法均将发生变化,原有的档案价值理论分析范围也将扩大,要分析电子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根据传统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文件应根据其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确定保管期限,而电子文件一方面由于用户的需要,数据和信息不断地补充和修改,另一方面由于制作方便,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因此很难划定固定的保管期限,况且目前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尚无法律保证。因此,其管理、鉴定方法亦无定论。此外,由于电子文件信息载体的特殊性,其保管要求、方法以及对外利用和检索等方面也与纸质文件有许多不同之处。

二、档案信息电子化的益处

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室藏档案资料采用机读形式做为主要物质对象,用计算机对档案文献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和筛选、收集,使之转化成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其益处有:

1.可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计算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室对计算机的开发功能简单,应用单一,有的仅仅用于文件打字贮存或档案著录,使用的低效率造成时间、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极大?良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2.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题一选材一编辑一出版,这条“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即从文件资料形成到开发“二次文献信息”时间长,导致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而档案信息电子化,编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出版二次文献。

3.档案信息电子化,可多次产出,一次投入,可改变信息加工工作受经费限制的局面。手工编研信息成果出版需要较多的经费,但目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期望农场给档案部门拨较多的经费进行信息编辑是不现实的,依靠自身解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不好,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只能“待字闺中”。

4.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各个部门及领导,就拓宽了服务范围,扩大了社会影响,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5.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最新技术顺利地与档案信息接轨。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建设阶段,但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超前拿出对策,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要求和变化,使现在的档案电子化,为将来“信息高速公路”中有一份档案信息打下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以信息科学为关键技术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专业之一[1][2]。地方性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既不同于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也不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一些优秀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缺乏政策、资金、地域优势,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构建面向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的一般性特点,探讨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在某一专业方向具有技能专长的应用型和工程型技术人才。

一、课程设置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

如何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地方与行业的需要,如何建立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面向工程应用的原则。

课程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必修课程群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力求保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电子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在电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等几个方面受到基本的、规范的专业教育;专业选修课课群则根据技术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更新,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跟踪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系统观、强化综合实践能力,使能从事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

二、建立适应时展和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科类专业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4][5]。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多学科综合课程设计,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设计能力。

1.学科实验课

实验教学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论证、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的综合实验台,虽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学生的失去了动手参与的机会,这样的实验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目标要求在实验课中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际教学中在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C++编程等课程要求设计性、开发性试验或编程题目达到80%以上,并要求每学生每门课程至少提出一个创新性题目,并进行方案设计,实验室提供相应制作条件并计入学科成绩,这对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某一专业学科基本分析、计算、设计方法的过程。但是纵观现阶段电子技术发展,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硬软件结合紧密,学科知识综合交叉,仅用一门学科知识很难完成实用性的设计;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进行分门别类,组合成群,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才能加强课程设计的全面性、有效性。实际教学中我们把电子信息专业基础平台组成四个课群,开展四项综合课设,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理解电子系统的组,建立了系统工程观念。

(1)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和通信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电路的综合设计,通过使用开发板、计算机仿真、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融合电子线路基本理论、方法。综合性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有:数显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的设计、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设计、数调信号发生器、数字频率计、数码功率放大器等等。

(2)单片机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难度适中、应用开发成本低,设计过程具有创造性,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特别适于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在完成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线路、单片机、传感检测等课程后,学生已具备了较多的电子方面的知识,选择一个与单片机应用相关的项目,设计出进而完成一个实际产品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观、工程意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产品设计。采用的单片机以51为主,兼顾其他如6805系列,PIC单片机、AVR单片机、MSP430单片机等。电子信息专业中,信号处理课程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等),但是由于课程的概念比较抽象,许多理论是基于较为繁琐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推导,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考虑实际硬件制作的难度和成本,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软件Matlab等进行仿真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而是要求学生掌握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基本应用。因此,我们采用仿真软件来满足“信号处理”课的教学的需要。如: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语音信号的编码、合成、识别等都可通过Matlab仿真实现。

(3)应用软件编程的课程设计。电子信息专业软件类课程有基础层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和专业选修课《C++与可视化程序设计》、《JAVA语言》等课程。众所周知,计算机语言系列的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为此在综合设计中突出实用性,需用所学的一门以上的语言对一些小型项目进行模拟开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独立完成项目设计问题、加深软件系统理解,提高编程水平,实际教学中题目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可视化工控程序设计、开发网络小游戏、网页制作等。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业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工具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知识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来源于生产实践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实际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兴趣、社会需求自拟毕业设计课题。面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题目类型主要有:①硬件设计部分,以各类单片机为主的系统设计;以DSP为主的信号处理硬件设计;仪器仪表信号采集处理的电路设计,通信系统设计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面向工控的PLC应用系统设计等。②软件部分:管理数据库设计;网络通信编程;基于Vis)ual C++的工控软件、组太设计;语音、数字图像处理与仿真;此外毕业设计严格做到一人一体,要求使用当前先进理论和技术,选择流行的硬件芯片、软件和开发工具,是毕业设计过程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

三、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为了丰富大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我们由专业教师组建了大学生创新中心,还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我院地处河北,紧邻京津,创新中心根据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要求,设立了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电子设计竞赛,学校和院系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中小型的竞赛活动,如、无线电通讯比赛、网络设计比赛、网页制作等。

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高速DSP技术及其应用》、《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虚拟仪器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技术,使学生普遍获得了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人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的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参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6,(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