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

通讯系统论文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武器系统网络拓扑

1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某武器系统地面15个节点,弹上8个节点,若全部采用星形结构,假设地面每个节点距“中央设备”的平均距离为3m、弹上每个节点距“中央设备”的平均距离为5m,则总线总长度为:15×3×2+8×5×2=170m根据2.2.2条的论述,此结果大于134.2m,是不适用的,因此系统不能全部采用星形结构。

若全部采用链形结构,由于导弹发动机燃烧喷出的尾焰、导弹发射后的冲击力都可能对链的连接点产生影响,影响整个系统的通讯。所以,将8发导弹单独组网并与地面网络隔离是必要的,即采用“双网”完成系统通讯。地面各节点位置相对固定,适合采用链型网络。总线的主干网布好后,在联试联调中各节点移动、离开主干网,都不会影响其它节点的正常通讯。弹上网络适合选择星形结构。基于以上分析,最终的某武器系统网络由导弹网络及导弹发射车网络(地面网)组成,地面CAN网络为链型结构,由屏蔽双绞线加两端的匹配电阻构成,各部件节点挂接在网络上;导弹网络为星型结构,所有节点通过接插件接在CANHUB上。网络拓扑见图3,图3中虚线所示的连接,在导弹飞离发射架后断开。地面网与弹上网之间通讯,还需要转接设备,目前使用发控装置(图3中节点3)进行转接。

发控装置有两个独立的CAN口,一个与地面网络连接,另一个与弹上网络连接;发控装置CPU对数据判读,将两个CAN口数据相互传递,实现地面数据上传或弹上数据下传。在实验室摸底时,发控装置计算机两个CAN口数据转接的延迟不大于2ms。

在导弹发射前,地面网所有分系统已经上电工作,弹上只有弹上计算机接收地面发控装置装定的诸元。导弹击发并飞离发射架后,弹上计算机与发控装置的连接断开,导弹所有节点上电工作,形成导弹、导弹发射车两个独立的CAN网络。增加或失去一个节点对CAN网络通讯没有明显影响,而且导弹与武器站两个网络之间没有直接连接,所以导弹是否在位不影响武器系统的通讯。

2最大总线线路估算

根据各项参数及芯片特性,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计算总线最大长度及两个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如下有以下两个公式:

系统通讯延时

1系统流程分析

系统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只有传递对准阶段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其它时间段的通讯有的数据量大但实时性要求不高,有的实时性要求高但数据量不大。在传递对准阶段,节点A将敏感到的传递对准信息通过CAN总线发送给发控装置,发控装置再转发给弹上计算机;弹上计算机通过RS422将传递对准信息传给节点B,节点B执行传递对准任务。

2传递延时计算

按照传递对准信息传递要求,有:式中,B为波特率,T转为发控装置的两个CAN口进行传递对准信息传递所需时间。T转在电路上有微秒级的延迟,更多的延迟是进行打包转发、数据拼接所耗费的时间。经过实验室摸底,时间T转<2ms。t0不大于5ms,则上式为:

2.1波特率选250kbps

当波特率选择250kbps时,式(3)为18.94ms<20ms;此时总线负载预计为:当总线数据量小于30%时,CAN总线才能稳定可靠工作。波特率为250kbps时,CAN总线负载大于30%,不能满足系统要求。

2.2波特率选500kbps

当波特率为500kbps时,式(3)为17.08ms<20ms;此时总线负载预计为:能够满足CAN总线的要求。

2.3结论

综上所述,系统在进行传递对准时,如果没有其它大数据量的信息传递,波特率选择为500kbps时,传递对准信息传递时间小于20ms,总线负载小于30%,能够满足系统要求。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1.1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我国油田通信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在处理一般问题时,尚能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作出大概的了解和认知,从基本角度,完成对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而对于特殊问题,由于技术的限制,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造成了时间延误,形成通信网络系统的漏洞,对油田的企业建设形成影响。

1.2缺乏系统的安全保障

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侧重于法律层面。众所周知,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对于法律条文的设定和推广,往往由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然而,由于油田事业具有较高的机密性和严谨性,法律部门未能真正落实到油田领域发展的深处,对于通信信息网络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无法用法律方法作出及时的保护和处理,导致了安全保障的缺失。

1.3通讯信息的标准尚未统一

现阶段的油田事业日益蓬勃,不少中小企业随之兴起,尽管油田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有效提升,却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容易造成企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油田通讯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时,往往会因为双方的理解力存在一定偏差,而导致信息的标准未能统一,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容易出现误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后期油田通讯信息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

2.1优化通讯信息技术

在后阶段的油田网络系统优化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强化通讯信息技术,而技术方面的支持,企业可以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用企业的利润和资金,赞助学校的基本建设,而学校方面,则尽可能培养多样性人才,为企业建设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尤其是相应通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和企业有效沟通,促成油田相关企业建设和网络信息优化。

2.2统一信息系统标准

为了防止通讯信息系统的表述偏差,而造成油田领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抗争,往往需要采取格式化的方法,统一信息系统的标准,使得油田通信信息网络系统,对于一般的网络结构以及网络内部相关信息的单位和数值,都能够尽可以能做到标准化。而油田企业与之相关的部门,应该达成统一标准的制度,促使行业内的竞争呈现出公平合理化趋势。

2.3强化政企合作共赢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1.1探测资源

短波通讯系统在进行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依赖于电磁波,通过天波的传播完成信息的交流,而在传播的过程中,电磁波会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但是传播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为电离层参数。日夜交替以及太阳活动的影响都会对电离层参数造成影响,即控制点以及传播反射点的电离层参数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虽然该种变化依照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人们仍旧无法预料其随机起伏。为了能够使得该种变化尽可能的为人们所控制了解,从而更准确地对电离层变化参数予以预报,以此确定其对通讯电路影响,电离层探测环节是频率控制系统的必须组成。在短波通讯系统的频率管理系统中,探测资源的主要依据来自于电离层观测网络,包括垂测站、斜测站、斜向返回探测站和Chirp探测站等。

1.2软件资源

在频率管理中,软件资源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以及辅助决策的过程中数据重要资源,通过软件资源能够实现系统接口功能以及人机交互功能,作为将系统内部资源以及通讯网络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连接的重要纽带,在频率管理系统中,软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系统所使用的软件资源主要包括通讯频率决策、电磁兼容分析以及点播传播计算、频率预报等软件,其中频率预报依照频率的不同还分为中长期预报软件以及实时预报软件和短期预报软件等。

1.3数据资源

在频率管理系统中,主要的数据资源来自无线电信息系统,除了由该系统提供的数据之外,还可以从电离层观测数据库中获得,而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主要来自通讯空间电离层探测,从而保证数据资源库可以满足各种需求,例如提供电离层的实时数据以及太阳黑子相关数据和电离层的状态等。

1.4网络资源

频率管理系统中,系统需要配套建立起相应的网络资源,这是短波频率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项目。短波通讯网络中为了提高通讯品质,在系统的应用中将动态管理模式引入系统。从而保证实施频率分发可以发挥作用,实现系统频率的动态管理,而这一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相应的网络之上,只有保证频率网络稳定才能实现频率的管理目标。

2关键技术分析

动态管理在短波通讯中的应用主要指实时监控通讯空间电磁环境以及电离层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通讯所能够利用的最佳可通频率,保证通讯站之间的短波通讯,将最佳可通频率指配通讯车队。为了保证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动态管理,就需要对其技术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关注,这里的关键技术主要指频率的分发以及实时选择,另外频率指配以及电磁环境监测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重点。

2.1实时监测电磁环境

短波频率管理系统中的无线电监测分系统主要完成对通讯空间电磁信号的监测与测向任务,通过建立各类监测测向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向无线电管理控制中心提供频率指配与管理所需的信息。对各类干扰信号或指定的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干扰分析以及测向和定位。无线电监测管理分系统主要由固定监测网(由监测站与一个中心控制计算机组成)和机动监测站(由频谱分析仪与控制计算机组成)两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有:频率时间占用度的测试和统计分析,监测需要的指定频段(频率)信号电平的扫描测试和频率时间占用度、信号电平分布统计分析和无线电信号发射参数的测量。利用监测设备已有的功能和多种算法,可完成信号频率、频偏、信号电平和场强、占有带宽等多种信号质量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无线电信号频谱测量,可完成无线电信号频谱的平滑、存储、重放和查询,提供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接口,实现与频率指配系统的数据通信和交换。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实时性强、准确性高、机动性好等特点,它能实时提供无线电信号的频谱使用情况,为实时动态调整指配频率提供了实现途径。它能准确测量空中无线信号发射参数的特征,判明不明信号的属性和类别。还可远程遥控测量。

2.2实时选频

在短波通讯中,工作频率不能自由的进行选择,如若不然,通讯的可靠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工频的选择是短波通讯前必须完成的环节。而短波频率选择的实现,需要结合实测以及频率预测,主要的考虑内容包括通讯双方所在位置以及太阳黑子数等相关参数,因而将可通频段通过数据分析出来,利用斜测站以及垂测站和相关探测站等短波探测资源能够实时对可通频段进行探测选频。而在实时探测中不选用全频段的原因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将选频实时性予以提高,并在探测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消除外界环境干扰,实时选频的流程主要为:首先,依照GPS对通讯的车队位置进行确定;其次计算出太阳黑子数并对可通频段进行预测;同时对电离层进行有效的探测;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最终确定最佳可通频率。

2.3指配短波频率

短波波段过窄是短波通讯在发展中受到的主要阻碍因素,加之电台数量过多,短波通讯在传播信号中方向性较差,由于传播范围广、没有针对性,因而电台和电台之间就会产生严重的干扰。另外在短波通讯过程中,电磁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通讯的不稳定,由于电磁环境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在短波通讯的过程中,信号极易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而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保证通讯频率的可靠安全,就需要保证电台对于电磁环境能够兼容,通过电磁兼容分析结果,有效指配通讯频率。在通讯的过程中需要在指配频段以及受到严重干扰的频率点时,将禁用频率以及保护频率进行区分,区分后向管理中心申请,得到确切的指配频率,完成短波通讯的频率指配。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实时选频系统需要进行频段指配的确定,然后进行频率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扣除保护频率以及禁用频率,同时也排除分配频率。筛选的依据主要来自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同时在进行筛选的过程中遇到新的信息资源也存入资源库中。完成筛选后需要分析通讯中系统的电磁兼容,分析的主要数据依据为电磁环境检测库中信息以及台站数据库信息和电子设备信息,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进行系统信息的更新,而电磁环境检测库中的信息同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的信息也应当相互进行交流更新。完成电磁兼容分析后,系统应当向管理中心发送申请,从而确定工频,完成短波通讯的实时选频,并将最终的信息反馈到短波频率动态资源库中。

2.4分发短波频率

短波频率在进行通讯的过程中通过动态指配进行信号的传递,而短波频率则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关键。通过短波频率分发系统,实现同车队的通讯,经过实时选择以及电磁检测和频率指配,从而将工频信号以信令的方式进行传递,实现短波频率的实时管理,确保通讯的可靠安全。其主要的工作流程如下:短波频率指配分系统通过确定短波频率分发决策完成信号的分配,将短波频率至网络中,同时监控电测环境,以此保证车队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畅通。其中频率网络是实现频率分发的关键。该网络主要包括远程通信站点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和远程通讯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1)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

勤务通信信道远程通讯站点间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的主要任务是在通讯站间交换数据,以实现探测数据的共享。它既是电离层探测的勤务通信信道,也可以作为正常的信息通信信道使用。目前,这个信道采用短波自适应技术来实现,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电路建立这个信道。

(2)远程通讯站间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

频率管理(特别是实时频率管理)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一系列指配的通信频率或频率组。这些频率或频率组只有实时、正确地分发到相应的通信节点,才能达到建立可靠短波通信网的目的。因此,建立可靠的频率指配信息传输通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讯站间通过无线电手段建立这个通道,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装有通讯频管系统的大、中型车队,可以利用其电离层探测勤务通信信道实现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但对于没有安装这些设备的车队,频率指配信息的传输则需要有专门的通道。可以考虑设立或利用短波通播(广播)网络向车队频率指配信息,而通播网络本身使用的频率则需要通过预先规划,在车队远行之前通知车队。为使在大范围活动的车队都能可靠地接收到频率指配信息,通播必须根据覆盖区域在多个频率上进行。车队则在这些频率上自动扫描,并从信号最好的频率上接收信息。中、长期频率预报系统可以协助频率管理人员规划和选择这些通播频率。当然,要实现自动扫描接收,必须有约定的信号格式、调制方式和传输协议。接收端还需要有符合传输协议的专门信号评估和识别设备,以便在扫描过程中自动识别信号和评估信号质量,确定最佳接收频率。当然,在条件允许时采用卫星电路传输频率指配信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结束语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并行计算机系统 通讯 开销 Active Message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传统的串行计算机速度已快达到其物理上的极限。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就是采用并行处理技术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

一、当前对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讯问题存在的认识模糊点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究有诸多方面,其中通讯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它是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以互连网(注意不是互联网)为基础展开的。而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却对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通讯问题研究存在模糊处,主要是搞不清通讯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搞不清通讯对并行处理性能的影响;看不到通讯过程中产生的开销问题对大规模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能针对通讯软件中的开销提出好的解决措施。

下面笔者根据研究情况对上述问题做逐一阐述:

二、阐述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点

1.通讯软件是实现并行计算机系统内部结点通讯的主要构件

处理结点之间通讯的实现在分布存储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设计中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概念上讲,并行处理无非是各个处理结点同时并行地处理同一应用问题的不同部分。因此,对于给定的应用问题,在结点数一定的条件下,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并行处理的速度:一是对应用问题求解算法的优劣;二是处理结点软硬的速度;另外,由于应用问题的不同部分之间往往有着某种数据依赖关系,因此,对于一个实际的并行处理系统来说,它的各个处理结点之间尚需有一种联系系统,这就是连接各处理结点的互连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通讯软件,它们的速度也是影响整个并行处理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看来,研究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通讯问题,以提高通讯的速度和效率,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通讯对并行处理性能的影响

一般来说,运行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上的就用程序是由计算和通讯两部分组成的。目前最常用的应用程序效率评价模型往往假定计算和通讯在时间上没有重叠,也就是说,整个应用程序的运行时间T是计算时间Tcomputation与通讯时间Tcommunication之和,写成公式就是:

T=Tcomputation+Tcommunication

而进行一次通讯的时间又可用与消息长度成正比的数据传输时间Lc×Tb,外加一个通讯启动时间Tstart-up来表示。其中,Lc是消息长度,Tb是每个字节的传输时间,假定整 个应用程序的通讯次数为Nc,那么应用程序的运行时间又可以表示成:

T=Tcomputation+Nc×Tstart-up+Nc×Lc×Tb

在一个并行计算机系统中,处理结点的主要工作是计算和启动通讯,即上述公式的前两项,数据传输的工作则由互连网络来完成,即上述公式的最后一项,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在计算和通讯不重叠的假设下,要提高系统效率,必须同时减小计算和通讯的时间。

如果计算和通讯在时间上可以重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3.利用Active Message通讯新机制,解决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的开销

在一些基于传统消息传递机制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互连网络的硬件开销已相当小了,但由于消息发送和接收所需的软件开销过大,并且计算和通讯在时间上不能够很好地重叠,导致处理结点和互连网络的实际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为此一种新的通讯机制——Active Message应运而生。它采用了与传统的通讯机制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可以大大减少通讯的软件开销,并且比较好地实现计算和通讯之间的重叠,充分利用硬件的性能,提高通讯效率。

一般来讲,不论采用什么通讯机制来实现消息传递,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MPP机器来说,系统中的通讯硬件提供的功能都大致类似:互连网络接收源处理结点发来的消息包,并用一定的寻径算法和流控技术将它送往目的处理结点,消息包到达后,用一个中断信号去通知目的处理结点,此时的处理结点会调用相应的中断处理函数来处理到达的消息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完全异步的过程,传统的通讯机制之所以会有比较大的软件开销,其实质上的原因就是过多地采用了与上述异步过程不匹配的同步协议。

鉴于此事,Active Message更直接地使用了通讯硬件提供的功能,它的基本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就是让消息包的发送方预先指定好接收方用于处理该消息包的函数,消息包通过互连网络到达接收方时,这个预先指定的函数被调用,来处理到达的消息包,不难看出,Active Message这种简单得几乎没有任何协议的异步通讯机制,相当恰当地适应了硬件的通讯过程,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通讯硬件的性能。

不需要软件提供缓存的特性使得Active Message非常自然地避免了传统通讯机制存在的由于复杂的缓冲区管理和慢速的内存数据拷贝造成的大量软件开销。另外Active Message比较适于直接在User-Level上实现,因此系统调用和中断所需的上下文切换造成的软件开销也不复存在了,这样一来传统通讯机制中的一些主要软件开销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基本上被消除或减少了。

计算和通讯相互重叠以及足够小的通讯软件开销是提高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讯效率的关键。传统的通讯软件中上下文切换、复杂的缓冲区管理以及慢速的内存数据拷贝,往往会带来过大的软件开销,不利于计算和通讯的重叠,Active Message充分利用了通讯硬件的异步特性,有效地提高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通讯效率。

三、结论

总之,通过对上述四方面内容的分析,比较浅显地阐述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通讯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让更多研究者了解到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中内部处理机之间的通讯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这为从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逐渐转变为超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文耀.张以谟.王勇.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及其拓扑重构的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6,(01)

[2]丁健.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04)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散控制系统;通讯系统;实现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54-01

分散控制系统是新一代的仪表控制系统,它具备的特点是功能控制上是分散的,但是在操作显示上是集中处理的,既能分开操作,又能综合协调处理,并且以微型处理器为基础,也被称为集散控制系统。传统的分散控制系统是一个多级计算机系统,通过分散过程控制器进行多级管理,再经过通讯系统进行联系,最后到达操作管理站进行操作,各级的管理站是独立执行任务的,但是它们又共同服从于分散过程控制器。这种智能方式的优点是不仅结构设计简单而且操作和维护简便。在分散控制系统中,通讯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数据的传送速度与质量,是保证数据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快速稳定传输的重要纽带。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的分散控制系统已经更新并使用,新的通讯技术被大量使用在传统分散控制系统中,改善其功能,使现代分散控制系统更简明更集成更有效率。分散控制系统中的通讯系统的设计内容有分散过程控制器与操作管理装置之间通信的设计、分散过程控制与其自身之间的通信设计以及操作管理装置与其自身之间的通信设计。而新的通讯技术的引进表现在第三方的通信接口方面,采用了三种新的方式,即硬接线通讯、串口通信、关于过程控制方面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因此本研究从现代分散控制系统中的通讯系统设计入手,探讨通讯系统在实际的操作控制中对分散控制系统的影响。

1 现代通讯系统的设计考虑

1.1 分散过程控制器与操作管理站之间的通信设计考虑

分散过程控制器与操作管理站之间的通信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在通讯系统的硬件设置上,必须遵循网络和节点的唯一性,即在相同的通信系统中,每个分散控制系统都具备自己唯一的节点名。②在通讯网络中目标号码必须唯一原则。因为分散控制系统需要满足系统开放的原则,因此必须保持输入与输出信号相一致,即目标号码唯一,而仪表位置号是唯一的,所以通常使用仪表位置号的名称命名目标号码进行通讯。即仪表位置号命名的目标号码作为输出号码同时也是另一个单元的输出端子。③建立分布式的通讯数据库时,应注意设计的先后顺序,即先设计分散过程控制器的数据库,再设计操作管理站的数据库。④分散过程控制器建立的数据库是按相应的输入输出所对应的节点号的先后顺序进行通讯的,而操作管理站的通讯顺序也和分散过程控制器的分配顺序类同。⑤当某一信号的通讯通道受损时,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改变,因此目标号可用新的未使用过的仪表位号代替,然后更新操作站本来的数据库,使目标号仍然唯一,保持系统的开放性。⑥每个数据库中都存在不参与通讯传输的自身数据,他们参于自身数据库的运算。

1.2 分散过程控制与其自身之间的通信设计考虑

由于分散过程控制器中存在一些参数参与了两种分散控制器的数据运算,增加了不必要的通讯量,因此要尽量减少使用这样的参数。还有对于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识别也需要区分。建立功能模块时,要按照目的节点的发送与源节点的和接受之间的次序一一对应。通讯时间间隔应在5 s以上,持续变化的参数信号尽量安排在同一个分散过程控制器中,便与计算减少通讯量。

1.3 操作管理装置与其自身之间的通信设计考虑

在每个操作管理装置的通讯中,都有很多个分散过程控制器的参与,而每个分散过程控制器中都有显示操作的键盘等,有的甚至有多个显示操作设备,每个画面显示均不同,但是他们来自于同一个操作管理装置。通常情况下,对这一部分的设计原则是每个操作管理站的使用者不允许采用通讯传送数据,必须通过外接磁盘等完成,并且操作管理站之间通常用画面信号作为数据进行通讯传送。相反的在大型的分散控制系统中,操作管理站之间不采用外接磁盘进行更改而是采用通讯传送。

1.4 第三方通讯系统的接口设计考虑

1.4.1 硬接线通讯接口设计

基于传统的接线方式对第三方通讯系统进行接口改进,用分散控制系统的I/O卡件对应第三方通讯系统的卡件通过电缆方式进行连接传送,对于I/O卡件,第三方通讯系统需要配备自己的读写方式,并且对应不同的卡件需要不同的读写方式。

1.4.2 串口通信接口设计

串口接口方式适合远距离的通讯方式,只需要编写好串口参数对应串行端口,通讯双方即可按约定通讯。串行接口通信中,有三类:RS-232、RS-422、RS-485。RS-232的特点是点对点的通讯效果最好。RS-422的特点是在一条总线上可以连接较多的、单向的接收器。RS-485的特点是既可以多点接受也可双向接收,并且在信号冲突时,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1.4.3 过程控制方面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的接口设计

过程控制方面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的接口设计是采用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数据访问的模式有同步的也有异步的。同步方式是用户被动的等待服务器发送数据运算结果。异步方式是一方面用户会立即收到服务器的指示进行接下来的操作,一方面服务器自行运算结果再将结果反馈给用户。

2 讨 论

传统的分散控制系统中通讯体统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通讯系统部件要在运输速度上下功夫,同时要兼顾数据的传送质量,减少故障,并且在故障发生时,起到快送报警、快速解决问题的作用。因此,第三方的通讯系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硬接线通讯接口设计的优点是反应快、故障率低、操作简单、费用小等优点。串口通信接口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大量传送数据。过程控制方面的对象链接和嵌入技术的接口设计的优点是设计灵活,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分散控制系统中通讯系统的设计方面入手,分析了关于通讯系统的一系列设计与操作问题,并得出结论单一的通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种方式同时使用、交叉互作才能实现用户的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 黄焕袍,曲云.分散控制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侨刊乡讯是侨乡民间创办,主要面向海外公开发行、非营利性的报纸和刊物。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报道内容和活泼的版面形式,激发海外赤子怀国、思乡、念祖、恋亲的情感,深受他们的欢迎,被赞誉为“集体家书”“沟通海内外联系的桥梁”。侨刊乡讯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该类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对华侨华人研究尤其是侨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侨刊乡讯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大大丰富了华侨华人文献专藏。

1侨刊乡讯的概念、范围、历史与现状

目前,我国侨史学界及侨务界对“侨刊乡讯”并未形成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指为了满足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了解乡情、思念乡亲的感情需要,由侨乡民间编辑出版、专门向海内外发行或赠送的报纸和刊物。在称谓上,有的称“侨刊乡讯”、有的称“乡刊乡讯”“乡讯”“侨刊”。多习称“侨刊乡讯”。

侨刊乡讯的宗旨为传递乡音,宣传政策,联络侨胞,增进乡谊,建设家乡。族刊则强调敦亲睦族,发展族务”。侨刊乡讯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和支持,有“集体家书”的美誉。

由于侨乡大多分布于广东、福建等省,因而侨刊乡讯首先产生于广东、福建等地的侨乡。最早的侨刊乡讯是广东省新宁县(1914年后改称台山县)的《新宁杂志》,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侨乡台山县也因此被誉为我国侨刊乡讯的发源地。《新宁杂志》创刊后,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台山县许多宗族在海内外(以海外为主)乡亲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乡刊、族刊,并带动了邻近的开平、新会、恩平和鹤山等县,并逐步辐射到广东其他侨乡。于是侨刊乡讯在各地侨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民国初期,其他省市中,如上海、北京、福建省均出现了侨报侨刊,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至20世纪40年代在广东省有100种以上的侨刊乡讯,其中以台山、开平最多,仅台山一个县,在抗战之前已有侨刊乡讯63种之多。福建省则成为继广东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侨刊乡讯最多的省份。

近百年来,受国内外时局的影响,侨刊乡讯的发展一波数折,发展很不顺利,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既经历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经历了两度被迫停刊的低谷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为全国侨刊乡讯的再复刊和蓬勃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和工作环境。

1978年11月,伪示宁杂志》率先复刊,在《新宁杂志》的影响和带动下,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侨刊乡讯掀起了复刊、创刊高潮。不仅广东、福建两省,广西、浙江、海南、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地省份,甚至云南、宁夏、新疆等边远省、区也办起了侨刊乡讯。全国侨刊乡讯的分布从集中趋向广泛。至1995年,全国侨刊乡讯已有230家,每年发行量约400多万份,其中对外发行约200多万份,覆盖面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侨刊乡讯的工作人员达5000多人。

目前,全国已有逾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约300份侨刊乡讯,其中广东省就有157份,占了半壁江山,且多为期刊。福建省有92份,浙江省有7份.

侨刊的形式大多为16开本或32开本的杂志或4开小报。广东的期刊多,福建报纸种类多。出版周期一般多为季刊,也有周报(刊)、旬报(刊)、半月报(刊)、月报(刊)、双月报(刊)、年刊及不定期的报刊等。

2侨刊乡讯的价值

侨刊内容报道侨乡的各种事物、社会动态、亲族消息,甚至会针对特定的事件加以评论,是华侨家族、社区联系的重要渠道。因为记载了各种讯息,侨刊成为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生活、经济联系、家族组成、教育启蒙、文化价值观、建筑史等主题的重要史料。

以侨刊作为史料的研究论文出现得比较晚,且不多见,最早注意到这批资料的重要性的是郑德华、吴行赐,他们所撰写的K-一批有价值的华侨史资料—台山解放前出版的杂志、族刊评介》一文中介绍了最早的侨刊《新宁杂志》,考察了旧中国侨乡社会状态,探讨了华侨出国的原因以及华侨经济、生活状况,并强调华侨爱国爱乡精神。此后20多年来,我国宣传、侨务和侨史学界对侨刊乡讯的研究工作大大加强,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术论文、著述和资料整理三大类研究成果均纷纷出现。侨刊乡讯研究逐步成为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性著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由梅伟强教授编著的集体家书连五洲—五邑侨刊乡讯研究(1978 -2005)》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侨刊乡讯产生发展的概况,是侨刊乡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2008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桦侨魂》摄制组来到开平市档案馆,摄制组先后查阅、拍摄了建国前后各类侨刊、地方志、族谱家谱以及南楼七烈士抗日史料等有关华侨文化的各类书籍共77种。

笔者还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参考文献中有某种侨刊的文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以《新宁杂志》为例,仲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9篇文章引用了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渤中,有2篇博士论文引用该刊文章至少一次;仲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卿中,有3篇文章至少引用该刊文章一次。虽然相对与其他学术性刊物,引用率显得比较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侨刊乡讯在华侨华人研究、侨乡研究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以及全面系统收集侨刊乡讯工作的重要意义。

3侨刊乡讯的收集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自建立之初,大学就非常重视华侨华人研究,作为大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十分注意突出“侨”字特色,针对侨校性质和侨生、境外生众多的特点,重点建设华侨华人文献特色馆藏,并将其列为“完备级”文献收藏。1995年,图书馆成立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以为华侨华人研究服务、为侨务工作服务为宗旨,重点收集国内外出版的中外文华侨华人研究书刊资料,现已初具规模。同时,还建设了华侨华人专题网站,开发了8个华侨华人专题数据库。在文献的收集过程中,不仅注重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对于非正式出版但具有重要价值的侨刊乡讯也重点进行了收集。

我们的搜集方式主要是接受赠送(个人或团体)和交换。首先通过网络,通常是重点侨乡的侨务网站,了解某地区侨刊的出版情况以及其具体的联系方式,然后按图索骥发函要求赠送所出版的侨刊。其次通过联系各地侨务部门,了解侨刊的出版情况。通常情况下,各地的侨刊乡讯均乐意赠送给我们,大部分侨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的。另外我们中心编印有一种内部文摘刊物《侨情简报》,通过交换的方式我们也获得了一部分侨刊。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侨刊的收集工作进展比较顺利。除此之外,借全校院系资料室回收之机,整合本校华侨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资料室的侨刊。通过整合,补充了侨刊乡讯30余种,700余册。

经过近10年的努力,侨刊乡讯的收藏已初具规模:目前本中心共收集侨刊200多种,其中广东侨刊乡讯147种,达到总数的94%,福建侨刊乡讯46种,达到总数的近58%,另外还有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海南等地的侨刊10余种。

4侨刊乡讯的整理

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整理是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方便读者利用资料,维护馆藏和促进资源共享。日常整理工作主要是侨刊分类编目、装订、建设专题数据库等。

4.1分类编目

多年来,由于是赠送期刊,加上本中心人员紧张等原因,并没有对侨刊乡讯进行系统的分类编目,只是用excel表进行简单的记到,现刊按照刊名首字母的顺序排列,过刊进行装订后,也按照同一方法排列。读者无法通过图书馆目录将它们检索出来,从而大大降低了利用率,只有少数对本中心比较熟悉的老师和学生知道并常来阅览。

从2007年9月开始,本中心组织人力对馆藏侨刊进行了系统的回溯编目,到2008年7月已基本完成。编制书目数据时,除严格按照图书馆的著录规则、力争与图书馆保持一致外,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变动。

如分类方面,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做了较大的改动,没有按照学科分类,而只是将侨刊出版地(省级)的简称首字母与字母Q组合进行区分,如广东侨刊即为YQ,福建侨刊即为MQ,依此类推。种次号则延续了原来的方法,采取了刊名拼音首字母加流水号的方式,如惭宁杂都的索取号即为YQ/X08。

在进行主题标引时,则统一用侨乡一刊物一地理复分(如广东一台山),这样一来,可以让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一部综合性的文献标引工具,变得具有侨乡特色,满足标引侨乡地方文献的需要。使得这批具有侨乡特色的刊物,分别以“侨乡”与“地理位置”,进行集中,给读者检索带来了方便。

在此基础上,每到一期刊物即在系统中登记,这样读者就可以及时了解侨刊的到刊情况。现刊与过刊的排架号是统一的,侨刊过刊装订回馆,在系统中添加馆藏后即可上架,因而缩短了过刊的编目时间。我们把侨刊与其他刊物分开,设专架放置,开架服务,大大方便了专门阅读这方面文献的读者。

4.2侨刊的开发利用

侨刊乡讯也是我中心数据库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我中心自建有华侨华人研究综合数据库(包括学术论文库、报纸库、研究书目库、图表库等)、华侨华人人物、图片、政策法规、政策咨询问答等专题数据库,而且有专门的主页(hqhr.jnu.edu.cn),设有侨情速递、华人荣誉、社团活动、侨务信息、华文教育、侨乡风采、侨务信息、侨务政策、华人研究等栏目,还编辑了桥情简报》内部刊物,从而达到了多途径、全方位对涉侨信息进行宣传报道。

每到一期侨刊,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记到后,有专人对其内容进行浏览,将与各数据库相关的资料,如论文、图片、图表、侨乡相关报道等,通过摘录、扫描或识别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转换,再进行标引后,追加到数据库或刊登到情简锄上,从而扩大了并丰富了各专题数据库的资料来源。

近10年来,暨南大学图书馆不仅对全国各地的侨刊乡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还培训了一支专业的人员队伍支持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了一个深入侨乡各地的与研究学者的关系网,使各侨刊乡讯的出版单位认同该馆工作的重要性并予以实际支持,从而保障了文献采集工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串口通讯,PDA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

 

1引言

掌上电脑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s,个人数字助理)以其轻便、廉价、功能强大、便于野外作业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测绘界人士的青睐。在某些领域有逐渐替代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的趋势。基于PDA的嵌入式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测绘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已经开发成功的掌上型测绘系统中,大多数是基于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之所以能在嵌入式系统市场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与其自身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和相似性是分不开的。未来,将PDA用于常规的测量中,实现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是提高测量效率的必然趋势。

2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嵌入式系统

根据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devices used to control, 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equipment, machinery or plants”,即控制、监视或者辅助设备、机器和车间运行的装置。一般而言,整个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可以分成四部分: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软件,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应于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及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1]。嵌入式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架构上以嵌入式处理器为中心,配置存储器、I/O设备、通信模块等必要的外设;软件部分以软件开发平台为核心,向上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向下屏蔽具体硬件特性的板级支持包(BSP)。嵌入式系统中,软件和硬件紧密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完成系统预定的功能。从软件方面讲,嵌入式系统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是实时操作系统(RTOS)。目前广泛使用的RTOS有EPOC、Palm、Windows CE、嵌入式linux等。

与其竞争对手相比,Windows CE功能更为强大,尤其是在多媒体应用方面。Windows CE是微软开发的以组件为基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专门用于手持设备和信息家电。它的模块化设计方式使得软件开发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开发产品来自己设计系统。此系统与Windows OS极为相似,尤其是在GUI(即图形用户接口)方面,熟悉Windows OS的用户掌握Windows CE很容易。目前,使用Windows CE的掌上电脑除微软的Handheld PC外,还有CASIO、惠普、NEC和三星等厂家生产的手持设备。

2.2嵌入式开发研究

2.2.1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嵌入式应用软件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应用领域(例如:旅游、餐饮、娱乐及本文提到的测绘等),基于某一固定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用来达到用户预期目标的计算机软件。本文提到的硬件平台指的是掌上电脑HP iPAQ hx2100,软件平台即HP内置的WinCE操作系统,全站仪可以认为是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2.2.2嵌入式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一个资源受限的系统,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统平台上编写软件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一般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在PC机或笔记本电脑上编写程序,然后通过交叉编译环境(即常见的模拟器)部署成目标平台上可以运行的可执行文件,最后再下载到目标平台上的特定位置上安装运行。免费论文参考网。

需要交叉开发环境(CrossDevelopment Environment)的支持是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时的一个显著特点,交叉开发环境是指编译、链接和调试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它与运行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有所不同,通常采用宿主机/目标机模式,如图3所示。

RS232/USB链路

图3 交叉开发环境

宿主机(Host)是一台通用计算机(如PC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它通过串口或者USB接口与目标机通信。宿主机的软硬件资源比较丰富,不但包括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和Linux),而且还有各种各样优秀的开发工具(Microsoft的Embedded Visual C++或本文提到的VS.NET2005等),能够大大提高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效率。目标机(即本文提到的HP PDA)可以是嵌入式应用软件的实际运行环境,也可以是能够替代实际运行环境的仿真系统,但软硬件资源通常都比较有限。

3 开发环境与通讯方式选择

3.1 开发环境

目前,基于PDA的嵌入式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基于EVC4.0开发WinCE应用程序,另一种方式是基于VS.NET的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前者安装过程和环境配置比较复杂,主要是补丁和汉化包较多,在开发WinCE应用程序之初,用户往往因为软件安装不够齐全或环境配置不当等原因,造成开发环境无法正常使用。而后者可以避免前者的缺点,应用于开发比较方便。

Visual Studio.NET是.NET平台下最为强大的开发工具(目前最高版本为Visual Studio.NET2005),无论是软件服务商,还是企业应用程序的部署与,Visual Studio.NET都可以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4]。Visual Studio.NET提供了包括设计、编码、编译调试、数据库联接操作等基本功能和基于开放架构的服务器组件开发平台、企业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重新工具以及性能评测报告等高级功能。随着微软Visual Studio.NET开发平台的推出,在其上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有着EVT(包括EVB和EVC)无法比拟的优点。本文主要用到的是.NET平台下的智能设备应用开发。免费论文参考网。

3.2通讯方式选择

目前最常见的硬件之间的数据通讯有串口通讯和USB通讯两种方式,而USB通讯常常涉及到驱动问题,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这样串口通信常常成为首选的通讯方式,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数据设备之间通讯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2]。(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图4 发送数据TXD(2号引脚)与接收数据RXD(3号引脚)跳线

采用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

4 HP PDA与尼康全站仪双向通讯程序实现

4.1 PDA与全站仪通讯协议分析

为了实现PDA控制全站仪、实时的全站仪测量数据上传/下载,必须在PDA与全站仪间实现双工数据通讯。本文以Nikon DTM-352全站仪为例介绍双向通讯问题。凡涉及到通讯问题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通讯协议,表1为Nikon全站仪通讯协议格式[3]。

表1: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 作用 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1、电力通讯行业设计与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现实意义

自从电力通讯行业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以后, 电力通讯行业的很多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系统可以准确的记录下并分析整个通讯网络的运行状况, 将获取并分析处理之后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 可以对整个电力通讯网络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准确记录􀀁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支持电力通讯各项组织计划工作的开展, 电力通讯在进行相关组织工作的开展之前, 要进行必要合理的技术, 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要准确的了解各个部门的人力、物力以及部门间的协调情况, 单靠人力去落实这些工作, 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却可以及时的获取组织工作开展前所需的各种实时信息, 且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在较大的程度上优化了电力通讯企业的各项组织和管理工作,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单纯的依靠人去开展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管理效果并不好, 甚至存在业务数据上的虚假, 运用管理信息系统, 多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提升, 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表现也在系统中有相应的记录, 为电力通讯行业更加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化了电力通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和决策工作, 管理者需要对本企业的管理状况,乃至整个电力通讯行业的发展形式做出了解分析时, 通过系统就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自己所想了解的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 新的指令,管理条例以及发展战略的颁布也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 确保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及时和准确性。

2、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就电力通讯行业来说, 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 科学完善的电力通信管理信息系统要包含很多子系统, 才能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和优势的正常发挥,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图档管理子系统, 实现对电力通讯工作开展中业务管理和设备管理提供支持工作,优化设计出多个管理图层;对于电力通讯的各种设备种类较多,数量较大, 针对这些不同的设备, 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设备管理的子系统,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及时的获取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电力通讯行业的客户数量大,客户信息多, 采用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客户档案子系统, 转变传统的人力管理客户资料的情况, 可以在客户信息录入、查询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依据电力通讯企业的组织架构和部门划分, 组建起管理信息系统下的各项业务管理系统, 可以实现对所开展的所有业务,通讯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工作的集中规范化管理, 使得企业内外各项信息的获取及时有效,在电力通讯管理信息系统中建立辅助决策的子系统, 实现针对当前光缆网络的布局的全面分析, 来分析网络布局的合理性,容错能力的高低以及信息系统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

二、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电力通讯中的作用

自从现代电力通讯行业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对该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提升。它准确的记录和分析出了通讯的运行工况,并且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还将整个电力通讯的实际运转进行记录。

1、支持了电力通讯组织的计划工作

电力通讯在开展工作之前都要先进行合理的计划,做到有序的开展。在做计划之前就要全面的了解部门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其他协调部门相关情况。只有对整个实况了解并掌握,计划的工作才能够有效的开展。如果仅仅依靠人去了解那些繁琐的环境,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引进了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并提交全面的了解各个方面的运行现状。而且,数据还是真实可靠的。为此,这个系统能够支持电力通讯的计划工作。

2、 强化电力通讯的组织管理

过去都是依靠人去管理生产,管理执行情况,不但费时而且还存在一些虚假情况。现状采用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通过真实的数据显示出来。管理系统最这些都做了记录,为电力通讯行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每一个员工的具体表现,都在该系统中记录着。为此,要看该行业中的人员管理还是物料管理,只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就可以了

解的一清二楚。

3、 支持电力通讯组织的领导工作

领导要对电力通讯进行了解,只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全面掌握实际的运行情况。当然,领导要一些新的指令,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出去,该系统会准确无误的传送者的手中。

4、加强了电力通讯的控制能力

因为一个电力通讯行业涉及到的物品种类是比较繁杂的,涉及到的人和事更是方方面面的。这样错综复杂的行业,仅仅依靠人来管理和控制还是比较麻烦的。这些年来,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但是,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够加强电力通讯的控制能力。因为该系统能够同时监控多个点和多个地方,并通过计算机显现出来。那么管理者只需要通过计算机就能够全面了解整个电力通信的情况,并作出下一步安排措施。

三、电力系统中应用到的控制技术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精确的控制技术被不断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下面笔者就控制理论技术的内容展开讨论。

1、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集非线性控制技术、并行控制技术、强鲁棒控制技术特点的现代控制技术,并且具有很强的自学习能力。神经控制技术是将众多神经元按照特定的结构组合起来,并将信息蕴含在链接权值上,而且可以学习算法的需要进行这些值的大小,从而实现复杂线性关系的控制。在当前,理论界对神经控制的探讨集中在控制系统建模以及算法的优化方面。

2、模糊控制技术

模糊控制技术是现代控制理论中较为简单的部分,而且在工程中的应用较多,十分容易实现,在建模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实时控制,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很多,我们日程生活中用到的很多小家电中都可以使用模糊控制,在电力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主要应用在智能电网这一块,对控制目标设定好几个阀值,并根据目标处于的状态进行实时控制。

3、 专家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警告控制、特殊状态的识别、紧急状况下的应变处理、系统数据的回复以及适当的模态分析,此外在切负荷方面、系统规划方面、电压无功控制方面以及故障点的隔离方面均有很大效果。在当前专家控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在动态安全分析以及通信接口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4、最优化线性控制技术

这种控制理论技术是当前现代控制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在线性控制范围内的最好的控制方法,目前最优化线性控制理论在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的改善方面以及智能电网改善动态品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这种控制方法在风里发电机上电励磁的解决方案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综合智能控制技术

顾名思义,综合智能控制技术就是讲现代控制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结合起来,并在电力运行系统中,应用专家控制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并杂糅进模糊控制技术。这种技术往往解决大型电力系统,但是多种控制技术的共同应用对控制模型的建立工作以及控制的实施工作带来了很高的难度。

【参考文献】

[1]王飞.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问题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年20 期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9篇

宝钢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系统的人机对话子系统是作为整个仿真系统唯一的人和计算机之间交互的窗口,它的功能是完成控制命令的发出,系统状态的显示参数设定值的输入及显示,轧机动画的控制及显示,仿真结果的显示,仿真结果的分析。

本文对人机对话子系统中的通讯与接口问题进行论述,在CORBA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MMI子系统内部的通讯,开发了Flash和Java Servlet及数据库之间的通讯接口,及系统内部的其它接口设计。针对MMI子系统和其它子系统之间的通讯,开发了访问数据库的通讯接口及Java和C之间的通讯接口。

关键词:动态仿真 CORBA 人机对话界面

通讯

接口设计

:28000多字的自动化专业硕士论文 有目录、中英文摘要、图、参考文献

400元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讯;网络融合

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相融合具有跨时代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系统模式,实现高效并可靠的电力系统。通过语音和数据的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控制,实现安全、可靠并且高效的电网为目标。通过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相融合,可以实现更方便的业务应用,对电网系统来说,可以确保服务质量。电力通讯在电网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电力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并且各环节的范围分布比较广,通过电力通讯系统可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实时传输,保障用电数据的真实性,确保供电的合理分布。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力通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相融合,给电力系统创造更大的受力,同时降低了投资成本,是电网企业的发展目标。

一、电力通讯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电力通讯技术在现代供电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力通讯广泛应用在电力系统的电能生产、输送以及配送和使用等诸多环节,并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电网的特殊性质,覆盖面积非常广,并且输电环节众多,输电的环节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具有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电力通讯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输电的主要保障。因为电力通讯在电网中的应用主要是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保证商业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网管理和服务的高效性。通过电力通讯与电力信息巧妙地融合,可以实现电网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我国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通讯系统在电网企业中很好的发挥出网络整体效益,满足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是我国建立“一强三优”现代化电力企业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电网企业中,通讯系统提出“十一五”规划,其中明确而指出,通讯系统应该扩大数据网络范围,实现我国电网公司数据信息统一化管理,实现通讯网络一体化标准。

二、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经济环境因素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企业逐渐认识到电力通讯必须要融合信息化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对于信息服务来说,必须以快速的通讯网络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发展。所以,从经济环境角度来看,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相融合可以推动集约化发展,增加精益化管理,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能够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正趋向于网络化发展,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的融合可以使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通过网络来完成,大大降低了投入成本,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的经济增长趋势。

(二)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较少的运营和维护的资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企业更需要简化的网络结构,从而降低投资成本,使多种不同的业务能够同时承载在同一个网络结构中,推动技术的发展。

三、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通讯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的获得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并且通过信息网络的生产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构成信息化社会体系。随着电网系统自身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融合了大部分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的应用,有效的满足电力企业员工统一服务的需求,并且能够适应先行网络环境的使用。

(一)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电力企业本着为人们服务的原则,应用电力通讯方便服务员工,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员工的工作需求,实现快捷的工作方式,使员工的工作更加方便,并且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的融合,为员工提供多种多种的服务,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和协同性。网络的融合与企业应用整合可以实现我国现代化电子商务的需求以及移动办公的需要。利用网络的数据融合可以实现企业信息通讯的应用,使员工的工作更具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操作,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通讯工具进行操作,实现现代信息化操作功能。

四、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技术环境分析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的情况下,利用Internet的信息化业务管理内容将越来越广泛。通过新型技术的不断引入,促进了多种业务以及技术的统一应用,是我国电网企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的融合,同时也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对于技术环境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业务融合、核心网技术融合、接入网技术融合、软交换技术融合等。

(一)核心网技术融合。通过IP/MPLS技术为基础,建立核心网络,提高网络的可靠性、拓展性以及低延时性,提高带宽的可利用率,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员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接入网技术融合。随着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在全网宽带化不够完善。通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有效融合,利用Eternet以及WLAN等通讯条件进行多元化的宽带介入。对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今后的光纤接入网以及无源光网将更大程度的满足发展需求。

(三)软交换技术融合。通过通讯系统的结合,实现通讯与信息有效的融合,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并且也避免了不同介质传递信息的复杂环节,可以更方便的利用网络实现电力信息化的业务管理。提高了开放式的应用程序端口,更好的支持语音和数据的业务,从而是电力通讯工作更加方便和快捷。对电力信息和滇西通信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五、电力信息与通讯的融合工程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2011年,信通公司开始启动大容量骨干光传输网(OTN)工程建设,预计该项工程一期将于2012年年底完工。工程建成后,骨干传输网容量将提升至400G。这正是电力信息通信领域超前谋划,适应企业未来安全生产及坚强智能电网业务发展需求的里程碑式工程。2012年7月,按照以往公司信息通信部统一部署,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信通公司完成了通信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对一级骨干通信网络的规范化运行管理。除了较大的工程与项目,在很多微观、中观层面,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发展的例子层出不穷。信通公司运维中心系统管理处的熊飞刚工作一年,就主持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通信设备备品备件管理这样一个项目,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企业通信设备运维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紧随技术融合之后的是管理模式上的借鉴与融合。信通公司运维中心主任吕俊峰认为,信息通信管理正在形成了一种趋同的态势。如之前通信运维管理,对安全边界的概念很模糊,信息在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强;融合之后,通信运维管理也开始更加注重安全、节点等方面的控制。

六、结束语

通过电力通讯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讯进行融合,在电力企业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发展的时期,能够有效地促进电网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提高输电质量,方便电力系统员工的各项工作,是员工能够通过通讯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工作,并轻松的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并且实现高效的电网智能化管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通过对电力系统各环境的分析,了解电力通讯与智能电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未来的不断发展中,电力通讯与电力信息融合的网络系统必将给电力企业的服务带来更多的方便,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江涛,盛晓红,许巧兰.基于IEC 61850标准的保护功能建模分析[C].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张明锐,贾廷纲,徐国卿,金立军,孙宪明.分期建设的发电厂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17).

[3]杜强;王华松;王建玲;周健鹏;;电力信息网络用户准入及实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C].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

[4]李晓东,姜克志,张洪义.电力应急卫星通信组网方式应用研究[C].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符际互补 即时通讯 表情符号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人们的交流方式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改变――在中国,基于计算机媒体的交流方式已逐渐成为主流。根据全国第27次互联网发展的数据统计报告,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已占到总人口的34.3%,其中使用即时通讯的用户人数高达3.53亿。因此,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已成为互联网基本工具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所谓即时通讯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讯的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即时通讯的方式也可以分为文本通讯、语音通讯和视频通讯。目前国内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包括腾讯QQ、中国移动飞信、微软MSN等。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关注于网络即时通讯,其中不仅有计算机网络学者、社会学学者、心理学学者,还不乏一些语言学学者,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分别揭示了网络即时通讯的不同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符际互补的角度,对网络即时通讯中的一种显著现象――表情符号的使用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侧重于文本即时通讯分析,语料采集自11位腾讯QQ(2010版本)用户(经用户本人批准),其中6份语料为QQ私聊记录(一对一网络在线聊天),5份为QQ群聊记录(一对多网络在线聊天)。

一、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概述

一些学者证实,只有35%的语言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传递,而65%的语言信息则通过非语言行为来传递表达(Samovar,1981)。由于文本即时通讯是基于文本来传递信息,因此“说话人”双方不能通过彼此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乃至周围环境来释义对方的语言信息,此时表情符号便应运而生,充当“非语言行为”的角色,使得文本即时通讯更为方便快捷。表情符号一词的英文翻译为emoticon,是由emotion一词和icon一词混合而成,从该词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表情符号就是用来“表达感情的符号”(Neumueller & Moritz,2002)。

传统上,根据不同的依据可将表情符号分为六类。根据其形式,表情符号可分为静态表情符号(static emoticon)和动态表情符号(dynamic emoticon)。静态表情符号为文本即时通讯中最常见的表情符号,通常为数字、字母、标点符号、数学符号及其他特殊符号的组合,如“:-)”,在文本即时通讯中表达“高兴”“喜悦”等之情,还有一种常见的静态表情符号则是完全由静态图片构成,这就更为直观地表达出“说话者”的“高兴”等之情;动态表情符号是指在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呈动态出现,如表情符号以Flas(一种计算机动画效果)的形式出现;根据其来源,表情符号可以分为系统自定义符号(system defined)和用户自定义符号(user defined);根据其内容,表情符号可分为人体符号(human body)和非人体符号(non-human body);根据其组成,表情符号可分为纯字母符号(pure character)、纯图像符号(pure image)及图像和字母符号(image & character);根据其功能,表情符号可分为情感符号(emotional)、行为符号(behavioral)及叙述符号(narrative)。

二、符际互补理论概述

符际互补(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理论由Royce(1998)在其《文本的同步性:探索多模态文本中的符际互补性》一文首先提出。Royce发现当同一个文本中同时出现两个模态时,即视觉模态和言语模态,那么这种视觉―言语符号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符际互补理论来解释。所谓符际互补,是指在多模态文本,即由多种模态或不同的符号系统,如图像、文字、声音等构成的符合语篇文本中,各个符号系统在意思表达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有效地相互利用,从而使文本的意义更为协调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符际互补理论来自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根据Halliday(1985)的系统功能理论,语言可被看成是社会符号,语言学可被看成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因此,Royce使用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metafunction)理论作为符际互补理论的框架,当然他根据多模态文本的特殊性重新诠释了该理论。接着,Royce(1998)分析道:当以下一种或者几种情况出现在多模态文本中时,符际互补就会得以实现。

1.视觉模态和言语模态中的概念意义通过反复(repetition)、同义(synonymy)、反义(antonymy)、上下义(hyponymy)、部分―整体关系(meronymy)及搭配(collocation)等符际意义关系在词汇―语义上相关联。

2.视觉模态和言语模态中的人际意义通过语气上的加强(reinforcement of mood)及情态上的态度一致(attitudinal congruence)或不一致(attitudinal dissonance)从而相关联。

3.视觉模态和言语模态中的文本意义通过信息价值(information value)、视觉构建(visual framing)、视觉突出(visual salience)及视觉同义(visual synonymy)等文本关系结合在一起。

三、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的符际互补分析

在分析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的符际互补之前,需要阐明的是多模态文本中的文本功能分析需要将表情符号和文本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而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已不可能使得表情符号回归至其最初出现的语境之中,并且即时通讯工具的窗口大小也因用户本人设置和计算机显示器大小而异,故对符号表情的视觉突出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不可抗拒的难度。所以以下的分析主要从符际互补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方面展开。

1.文本即时通讯的概念符际互补分析

在已知言语模态和视觉模态通过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部分―整体关系和搭配等符际意义关系在词汇―语义相关联的情况下,Royce(1998)继而提出这些视觉符号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非语义独立和语义独立。所谓非语义独立是指视觉符号通过上述手段和言语符号在语义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语义独立是指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在文本中基本没有任何的语义关联。11份QQ聊天记录中的表情符号的非语义独立和语义独立情况下表所示:

如表1所示,非语义独立的表情符号在私聊中占到了33.33%,在群聊中占到了32.31%,占全部273个表情符号中的32.6%;而剩下的67.4%的表情符号则和言语符号没有任何符际意义关联。这表明了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并不是经验指向的视觉模态。

再来详细地分析非语义独立的表情符号,如下表:

如表2所示,反复和同义在私聊中使用频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2次和11次,占到了总数的46.15%和42.31%。同样在群聊中,反复和同义也是为使用频率第一和第二的符际意义关系,分别为52次和8次,但是在比例上却和私聊有所不同,反复在群聊中的比例为82.54%,同义为12.7%。造成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在群聊中的表情符号更多的是和言语符号相一致,从而使得反复的程度加强,达到吸引其他人注意力的效果。我们还可以看到,私聊中的上下义只出现了两次,搭配只出现了一次,而群聊中这种情况刚好相反。反义和部分―整体关系无论是在私聊还是在群聊中一次都没有出现过。语料中反复和同义高频率使用表明了表情符号和本文之间相互补充以达到保持和支持相同话题的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文本即时通讯的人际符际互补分析

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解释到,人际功能的分析应该主要从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两个方面出发。首先,语气可以从四个基本言语功能开始讨论,这四个基本功能包括提议(offer),命令(command),陈述(statement)和疑问(question)。之后,Halliday(1995)又把这四种基本功能归结为两大类,即提供(offer)和需求(demand),其中陈述属于提供信息的范畴,疑问属于需求信息的范畴,提议属于提供物品和服务的范畴,命令属于需求物品和服务的范畴。语料中的表情符号使用提供和需求的频率如下表:

如表3所示,私聊中表情符号的提供功能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提供回应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提供信息的情况则完全没有出现过,群聊中表情符号的提供功能也是相同的情况;私聊中表情符号主要也是对回应的需求,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则完全没有,群聊也是类似的情况。因为表情符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和对方“打招呼”或“开玩笑”,所以“交谈双方”更多的是使用表情符号对对方进行一种回应。

其次,上面我们谈到在多模态文本中的人际符际互补的情态分析需要从视觉符号是否和言语符号在态度上一致来入手。先看下表:

如表4所示,我们可以看到表情符号和言语符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态度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意味着在文本即时通讯中,“对话者”双方更多的是维持和支持某一中心话题,而不是反对。我们还可以从表4中发现私聊中的态度不一致的频率略微要比群聊中的高一点,这是因为私聊的双方的人际关系更为亲密一些,所以在就“交谈”中就不会更多的是为了维持社会关系。

四、结语

文本即时通讯中的表情符号和言语符号在多模态文本的很多层面上有着互补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互补的关系使得文本不仅在词汇、句法及语义等各种语言学单位上保持一致和连贯,而且两种符号相得益彰的使用也使得整个文本更加和谐统一。对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用户来说,正是由于表情符号的使用才使得“交谈”更加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Alias,S.A semiotic study of Singapore’s Orchard Road and Marriott Hotel.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1994.

[3]Kress,G.,&Leeuwen,T.v.Reading Iam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London:Routledge,2006.

[4]Leeuwen,T.v.,&Jewitt,C.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 London:Sage,2001.

[5]Marchin,D.Introduction to Multimodal Analysis.London:Hodder,2007.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图书资讯学 硕士教育 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

1.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图书资讯学与大陆地区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同根同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成立。1949年后,两岸图书资讯学发展模式各异,大陆地区参照苏联模式,而台湾地区受美国影响颇深。1955年,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设立图书馆学组,标志台湾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通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验积累,台湾的图书资讯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具备了扎实的根基。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人们对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国内专门研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文章并不多见。邱均平等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继续教育5个方面对海峡两岸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周莉娜对台湾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大学课程仿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图书情报学课程模块设置,建立课程分类框架分析得出台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张华姿从学科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师生情况、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等方面对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各阶段的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梳理。张云瑾介绍了台湾高等院校图书资讯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况,简析办学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宋安莉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杨美华等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相关标准和数字学习的认证方面,探讨了台湾图书馆学课程设置的规划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从内容上看,现有的研究多偏向于对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的教育现状进行整体性概括介绍,具体涉及到硕士阶段课程设置模块分析欠缺;从时间上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2010年之前,这对于反映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动向缺乏新鲜的信息;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研究以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研究为主,通过实际调研获得全面而准确数据的定量研究相对罕见。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目前设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进一步结合师资建设、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展开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调查对象与数据搜集

通过访问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的官方资讯网,进入大学院校一览表及硕/博士班概况检索系统(http://ulist.moe.gov.tw/),确定台湾地区现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7所高校系所,分别是: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学系、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以及世新大学资讯传播学系。调查时间上以最新的时间为准,搜集2016年我国台湾地区7所高校开设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最新动态以及各校在2016年的即时官方网页信息。在数据搜集上注重数据的新颖性和权威性,以真实地反映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现状。

3.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法,直接访问台湾地区拥有图书资讯学硕士招生资格的7所高校系所官方网站,获得课程设置相关数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参考王知津等学者提出的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课程分类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将课程归入四个一级类目,分别是:专业课、专题课、讨论课以及实习课。为使归类课程合理,对所有多元课程进行拆分,例如将多元课程“资讯搜集与组织”拆分成“资讯搜集”与“资讯组织”两个课程小类归入不同类目。

3.1专业课课程模块

通过在一级类目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二级类目和三级类目,形成表1。根据表1所示内容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特点。

3.1.1较重视图书资讯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

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把一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课设置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第一,对于大学阶段非图书资讯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要求先修部分专业课程,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为研修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奠下基础。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要求先修参考资源与服务、资讯搜集与组织、图书资讯学等课程;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要求补修资讯征集与组织、资讯资源与服务2门课程;中兴大学图书资讯学研究所要求学习读者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参考资源与服务,学习技术服务研究前应先修完资讯搜集与组织,学习图书资讯学研究前应先修完图书资讯学导论。第二,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类别下具体课程体现了课程设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特性,如包括学术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专门理论课程,注重对特定信息机构的研究。第三,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高校皆开设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且种类齐全。如包括统计方法、计量方法、质性研究、引文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3.1.2设置了实践性强、技术性强的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皆开设资讯资源管理、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的相关课程,且课程开设数量众多,这些课程正是图书资讯学专业领域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如:7所高校系所共开设191门专业课课程,二级类目资讯资源管理下开设课程数量最多,共43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3%,在其资讯搜集类目下,开设的资讯资源类课程涉及到的领域V泛,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技、生物医学、商情资源以及专利资讯等;二级类目下开设课程数量第二的为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类目,共41门课程,占专业课课程总数的21%,其资讯技术类课程不仅开设院校比例为100%,且包含26门相关课程,是专业课中课程开设最多的三级类目,资讯技术的掌握可以更好地促进资讯系统、资讯网络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图书资讯学的发展。此外,资讯服务业作为21世纪的热门行业,各级图书馆与资讯服务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大显而易见。以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为例,其课程设置服务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健康资讯、文化创意等,其服务方式既包括线上参考服务又包括线下读者服务。课程设置分类之细、程度之深、涉及之广,旨在满足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图书资讯学专业人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

3.1.3忽略了资讯检索、素养与数字图书馆等课程

由表1可知,7所高校系所专业课设置较少的课程模块主要集中在资讯检索、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4个三级类目下。在开设院校数量上,仅有2所高校开设资讯检索类课程,而资讯网络、数字图书馆、资讯素养与教育也仅只有3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而这些相关课程知识的培养也正是当下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需予以重视加强的地方。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具备扎实有效的资讯检索能力是图书资讯学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竞争力以及个人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在动态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资讯网络技术与网络安全对于图书资讯学高级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再者,只有具备高资讯素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与资讯社会、资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资讯社会的发展;最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大众需求的不断专深,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个时代的智慧成果应运而生,成为图书资讯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因此,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加强以上薄弱环节的专业课程建设。

3.2专题课课程模块

专题课课程归类所参照的分类体系与专业课课程分类框架相同,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的专题课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由于专题课自身特点是对某一专门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专题课数量相比于专业课明显减少,在实际分类中个别三级类目下由于未开设相关课程而没有列入表格之中。

3.2.1保持与专业课设置要点的一致性

专业课课程设置重视图书资讯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同样这也是专题课课程设置的基本要点。如表2所示,专题课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资讯技术/系统与网络、组织/管理与环境、相关专业以及其它专业课各个方面。其中,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课程开设院校的数量为7,即开设率为100%,且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的类目下共开设了11门专题课课程,在所有二级类目中课程开设数量最多。这两项数据从侧面反映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忽视加强教育学生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理解,重在坚持图书资讯学学科专业研究的根本。如以图书资讯学专门理论为例,其专题课程就包括我国传统的目录学专题、四库学专题,以专题课课程深入的互动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图书资讯学学科理论的学习兴趣与研究认识。

3.2.2设置既有深度又有代表性的专题内容

专题课是对专门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旨在加强学生的研究力度与深度,培养其能够深入研究该领域精髓部分的能力。一方面,设置具有深度的专题课程内容。如表2可见,在三级类目资讯服务下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分别设置了读者资讯服务、技术资讯服务、工商资讯服务、图书馆电子资讯服务、图书馆数位典藏与服务、书目疗法等8门专题课程,强调对特定用户群的研究。另一方面,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内容。由表2可知,各个二级类目下皆开设了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课程,资讯技术类目下设置热门的研究领域课程,如数位学习与图书馆、人机互动等专题课程;资讯用户类目下设置代表性的多媒体读者专题、资讯使用专题以及资讯行为专题。这些专题课程设置正体现了iSchool确立的核心要素,即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研究中心。此外,部分高校对于专题课的开设不拘一格,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现在其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的专题,还拓展相关学科、其他学科主题的专题研究,开设跨学科的专题内容。如档案学、出版发行、教育学等,既扩宽图书资讯学硕士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广泛汲取各领域的知识。

3.3论课课程模块

讨论课的形式活泼生动,不刻板的追求知识点的讲解,而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价值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力。7所高校的硕士讨论课与实习课的设置情况如表3所示。

讨论课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讨论课设置范围宽、形式多。讨论课的课程设置涉及到图书资讯学理论与方法、资讯资源管理、资讯用户与服务以及组织/管理与环境四大二级类目,从对本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到对专业技能的讨论,涉及到图书资讯学众多研究领域与热点内容。各高校讨论课的形式多样,这既能使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吸收知识要点,又能鼓励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讨论课课题的设置以时下研究热点或具有争议的学术话题为主要讨论对象,如当代技术服务规范专题研讨、当代图书馆问题研讨等讨论课,激发学生密切关注专业动态,掌握最新资讯,与时俱进。

3.4实习课课程模块

在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开设的实习课,不是作为实践环节,而是纳入课程学分之中,作为课程模块中的一项内容,其实习课包含科研实习和教学实习两种类型。由表3可知,总体上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专门的实习课开设院校相对较少,大部分院校提供给硕士的实习类型是工作实习,但也有少量院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的机会。其中,工作实习以图书馆单位实习为主。在工作实习中,学校主要安排学生去各种类型的信息机构实习,如档案馆、学校图书馆媒体中心、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其它的专门图书馆或信息组织机构。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各高校还比较注重学生在技术领域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为学生安排关于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方面的实习内容。通过与校外专业单位合作开设实习课程,增进学生的实务能力。各校合作对象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图书文献馆、出版社、书店、信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各类型企业、组织等。

4.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启示

4.1聚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台湾地区7所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除了聘任学有专长的专任教师外,也特别聘请图书馆实务界、产业界专家以及学界名誉教授担任兼任教师,强调理论与实务并重。首先,各高校系所师资建设不仅注重师资的高素质水平,同时也重视师资学科背景的多样化。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专任师资,其中,教师博士学历占比100%,教师海外学历背景占比71%;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拥有最多的兼任师资,其聘用的教师专业背景涵盖图书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其次,各高校系所师资的海外教育背景众多。如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高校系所中,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作为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iSchool联盟认证的成员学校,其海外背景的教师数量最多,比例达76%;而根据大陆地区的相关统计显示,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海外背景教师数量最多,但其比例仅为25%,二者相差甚大。因此,大陆地区相关高校系所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资的海外背景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国际影响力。

4.2切中时代脉搏与学科特色,培育需求导向型人才

首先,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各高校系所硕士培养目标相同之处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多元的培养目标。如武汉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从事图书馆学和编辑出版学教学与研究,并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编辑出版发行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专业人才;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培养目标为:知识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学习资源中心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知识管理人才、数字内容管理人才以及图书资讯教学及研究人才。其次,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我国大陆地区的图书情报学硕士培养属于兼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综合教育,如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觉悟;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系所中则鲜有强调通识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教育。最后,从个体上看,不同于大陆地区高校趋同化的培养目标,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高校系所结合教师研究的细分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化以及本校与所在区域的发展情况,确立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体现出各高校不同的培育倾向与侧重点。如政治大学培养目标中强调图书资讯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融合,培育数位资讯时代的高科技专才;中兴大学强化培育学生行政与领导能力等。

4.3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模块化,培养专业竞争力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硕士课程设置方面相比较主要呈现两大特点。第一,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皆设有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大模块。我国台湾地区的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辅仁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共有73门课程,其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的比例达90%。据有关调查,我国大陆专业选修课比例最大的为武汉大学,比例达68%,二者相差较大;而在ischool院校中,课程总数量最多的是伊利诺伊大学,共有194门课程;选修课占总课程数量比例最高的是匹兹堡大学,共有63门课程,比例达92.6%,5所学校中比例最低的也达到77.8%。可见,同ischool院校的数据相比,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应当丰富专业选修课程的多样化设置。第二,在课程体系规划方面,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硕士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台湾地区课程规划之特色在于其更加具体、详细的模块化设计,每一模块下设围绕某一主题紧密相联的若干课程,并说明该模块的核心培养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如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下规划资讯组织领域、资讯资源与服务领域、资讯管理领域、资讯传播科技领域以及资讯与文献学研究议题五个下属模块,五个模块下共包括50门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进行选修,从而构建和调整个人知识结构,培育个人专业核心技能。

4.4依托“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驱动教学全过程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硕士教育的共同特点。第一,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业课课程结构体系比较接近,但具体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如我国台湾地区图书资讯学理论/方法与资讯技术/系统/网络二者课程数量之比例为0.75:1;根据相关调查计算得出,我国大陆地区的相应比例为1.19:1。第二,专题课程教学方面,我国台湾地区专题课结构体系同大陆相比体现了差异,我国台湾地区另外开设了组织/管理/h境、相关专业课以及其它专业课的专题课程。第三,我国台湾地区受美国教育的影响设有讨论课,而大陆则是特别设置前沿课,作为我国大陆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特有的教学课程类型。第四,实习课程教学方面,大陆和台湾地区皆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国大陆自2010年起设置图书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图书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并行培养的方式;而我国台湾地区则是主要采取加强学生实习的广度与深度的方式,如世新大学资讯传播系自2012年起与日本鹤见大学图书、档案与资讯学学系固定举办海外实习课程;同时与多家资讯传播媒体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邀请业界专才至课堂与老师共同授课交流,让同学课上即可知晓最新产业动态与技能发展。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讯应用研究;发展潜质

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计算机技术就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很多行业也在运用计算机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更好的解决通讯问题。计算机的出现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工作。计算机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传输资料、数据,为方面信息的传递奠定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通讯效用也在不断的增加,且正逐渐的朝着电子技术的领域发展。

1计算机通讯的主要特征

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实现语言、文字、图像、数值以及声音等的共同传递。在实际的传递过程中,计算机通讯应该对数据和监管过程进行有效的处理。在实际的传递过程中,数据通常会达到2500bit/s,这一传递速度与传统的传输速度相比更快。另外,计算机通讯还具有很多传统通讯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计算机通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对相关资料进行安全设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对一些噪音进行及时的处理,对其进行加密计算,将其转化成另外一种码型,这种转换往往具有较强的保密性[1]。

2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实际运用

2.1计算机通讯技术在计费体系中的使用

计算机通讯技术在计费体系中的使用也较为广泛,尤其是在构建环节的计费过程中,专用计算机计费体系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不仅具有剩余空间大的优势,还具有专机计费体系等。这在一些现实的企业和单位中较为常见,例如宾馆行业,一旦电话计费和客房管理计算机相互连接,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这将会大大的方便了人们对于账目的管理。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计算机还可以对计费进行分开管理和综合处理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将会具有自身的特点。

2.2计算机通讯软件在信息管理体系中的实际效用

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计算机通讯软件在信息管理体系中具有很大的作用,现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也应运而生,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率,人们往往会运用数据信息体系来对其加强管理和维护。计算机通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完全结合公司内部上下级的需求进行必要的管理,通过有效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复杂的工作,进而更好的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为单位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给予更大的便利条件[2]。

2.3计算机通讯在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中的使用状况

在计算机通讯中,很多功能都是较为常用的,其中自动查号、数据管理等都是常用的功能,为了更加方便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人们还应该为用户一些必要的数据统计资料。更新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用户修改用户号码等,研发者在对系统进行构建和统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对通讯部门的数据进行系统化的综合管理,通过完善现代化的通讯体系,进而更好的推动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通讯在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中都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充分的主要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的企业和相关单位的信息传递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3计算机在通讯过程中的发展潜质

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通讯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通讯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也使得通讯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计算机通讯已经成为了网络上较为火热的一个话题,信息化的高速公路正在朝着人们发展的方向前进。这种计算机信息传递体系与传统的传递体系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在信息灵活程度上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实现通讯技术的快速传递,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将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3]。计算机技术在通讯过程中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与传统的通讯技术相比,现代化的计算机发展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传播效率上都很有突破性,与传统的信息传递形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通讯的发展必将会成为全球通讯环境的一个新突破,而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使用是其发展的主要潮流,只有不断的朝着传输技术等方向发展,才会更好的提升多媒体通讯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为多媒体通讯和使用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作者简介:刘小红,1995年生,女,西京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1501班,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刘小红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淑云,高峻.计算机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6):109—111.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系统整合;营销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26-02

1 整合营销的4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术性协调;第二阶段:重新界定营销范围;第三阶段:讯息技术的运用;第四阶段:财务与战略整合。广泛的IMC应为“整合营销传播需要有大构想去制定营销促销计划,协调各种传播机构,要求公司在了解包括促销的所有营销活动如何与顾客沟通的基础上,制定整体营销传播策略,消费者对一个公司及其各个品牌的了解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类讯息的综合(如媒体广告、价格、包装、设计、直接营销活动、促销活动、网上讯息、产品演示、甚至出售产品和服务的商店的情况)。IMC的目的在于使公司所有的营销促销活动在市场上形成一个总体,综合的形象”。

第一阶段的整合活动是将可控的各种营销传播方法加以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重点是加强传播活动的关联性、有效性及力度、深度、广度等,进入第二阶段其实是确认组织的“营销理念”的过程,要求从4P'S切实地转到4C'S,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任务与使命,并表现在实际的营销传播中,即品牌建设。第三阶段IT的运用,即网络讯息技术的全面运用,包括数据库建设,公司网络讯息平台建设等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在日益智能化、宽带化、个性化的未来,IT的运用可谓尤为重要。第四阶段是能有效评估顾客投资回报率及资源配置与企业战略方向、战略目标的关系。下面的整合营销“模式定位图”更为清晰:IMC最大的演变在于它实现了4P'S向4C'S的演变,基于此演变基础上,企业的一切行为而随之要求予以重心调整。即企业在做营销的时候,它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企业自身,而应该是顾客,那么也就需要从“互动关系”上做大量的工作,从而达到与用户最佳的沟通,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报!

在这个方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汤姆・邓肯等人所做的研究,以及出版的专著《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一书,应该是对唐・舒尔兹IMC理论及观念的一次提升!他把“品牌”放到了“整合”的终极价值,并且大量引入了“关系利益人”“关系互动”“价值范畴”“任务营销、资料库营销”等等新的理念来说明整合营销传播(IMC)是整合营销IM)的一个部分!

也就是IM拥有比IMC更宽广的内涵,但其理论的基础仍然是4C'S,另外加上了“关系营销”的内涵――“成功的关系,塑造成功的品牌”,不管如何《品牌至尊》显然已经把IMC又向上推了一步,因为他已经开始试着用“综效”的概念来解释企业与其关系利益人的所有“品牌互动”。

2 “互动关系”在整合营销中的作用

作为企业,如何与关系利益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反应迅速的“互动关系”,这已经成为了系统营销的一个努力方向,海尔的五星级钻石服务,网络互动等等,都提供了建立“互动关系”的优秀范例。作为企业要尤其关注那些关系利益人自发性的未经整合过的,甚至负面、危机性的讯息,一个负面讯息的破坏力,是以摧毁几十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正面的营销讯息建立起来的效果,危机讯息更是如此,三株、巨人等等其衰败的加速,负面讯息及危机讯息可以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关系利益人建设很多企业采用了资料库的方法、电子商务的手段来予以整合,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像海尔俱乐部的形式也可谓对“关系建设”匠心独具。

作为一个企业,你要对所有关系利益人进行“互动建设”,这本身就需要“系统地整合”,就像海尔一样,海尔俱乐部可以培养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关系很密切的“铁杆支持者”,另外海尔的用户服务更是赢得“高关系分”,“用户永远是对的”“只要您拨一个电话,剩下的事由海尔来做”真诚到永远”这些出自海尔人内心的语言,说到做到的一贯风格。海尔的关系利益人建设已远远打破“整合营销传播”的范畴!科龙也在努力,但离海尔(包括系统性地操作,甚至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细节的操作)还甚有距离,正如海尔人所说“没有精彩的细节棚5有壮观的全局?”所以关系利益人的沟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几个环节是不足以持续而入木三分的!载体(环境):这个环境也是系统整合的一个部分,经济、政治、文化、竞争等等不同的环境,对于我们策略的选择,战术的运用影响巨大。

系统营销之所以把环境这个主题予以突出,我们以新兴的营销范畴便可略知一二,文化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社会营销、全球营销等等,他们都是依托一个环境背景为核心出发点,可见随着全球化、新经济的不断深入,也随着环境变化的加速,而且更趋复杂,环境的主题已经不容忽视!SWOT分析法引入“营销整合”,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何在?从而再去整合,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走向消亡!

3 开展系统整合营销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大系统”概念,把企业内部系统与企业外部系统有机结合,有机统一,形成一个整体,不可分裂地对待问题。

(2)要有动态系统概念,长期、中期、短期相整合,历史的经验、目前的现状、未来的方向相整合,同时系统的重心是运动状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3)不能一刀切,以为是系统就一视同仁,系统营销必须依据环境的变化、产品周期的变化、企业定位的变化调整“整合的过程”。

(4)系统营销不是整个体系,所有组成系统的部分都参与营销,而是用系统分析、系统思考、系统动力等等原理、思路来“整合”营销,来发展战略,制定营销战术。

①经过设计的讯息:属于传统的传播讯息,包括广告、促销、面对面销售、销售宣传品、对外讯息、公关活动、赞助、包装及活动等等,甚至包括针对员工的一系列报告、墙上公告、通讯期刊等,也包括人事部的招聘广告以及经相关杂志、媒介撰写的文章或接受专访等。这一类讯息最好要不具有争议性,并与实际产品功能或企业实际行动相吻合,否则会造成信任危机,其实在如今这个“讯息泛滥”的时代,关系利益人对这类经过设计的讯息已越来越反感,企图躲避“讯息”追杀,而企业呢?也考虑到关系利益人对这类讯息表达的内容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也往往夸大其辞,从而步入了企业与关系利益人对这类讯息信任度建设的恶性循环之中!②产品讯息:是指顾客和其他关系利益人由产品本身(如功能、外表、耐用程度等)、价格、设计以及其销售地点所推断出来的讯息;③服务讯息:主要指关系利益人与一定公司的顾客服务代表,如总机接待小姐、秘书、送货员和司机等的实际互动场面,服务讯息即来自于品牌接触点,品牌接触点也可以通过基本训练、再培训、适当的奖励办法、监督和强势的企业文化来加以控制。服务战略指导下的服务讯息已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也成为外部满意度建设的关键环节;④未经设计的讯息:是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新闻报导,员工之间的闲言碎语,特殊利益团体的行动、贸易评论、竞争者的言论、政府或研究机构的发现,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等等。该类讯息,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它的影响力绝对不容低估,公司尤其要建立负面、危机等讯息的快速反应平台,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万全的沟通计划。

通讯系统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煤矿开采;自动化;通信技术;煤炭资源;煤炭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2.080

1 概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物质,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以煤炭为核心的化工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本文基于这个背景,以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动化以及通信技术的功能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与通信技术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并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找到后续煤矿自动化升级的实践方向,为具体的煤矿相关技术建设与类似的工业生产建设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

2 煤矿自动化功能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2.1 煤矿自动化功能

煤矿的自动化建设可以按照不同的生产流程来进行自动化构建,主要可以分为运行与管理自动化、运输自动化、洗选系统自动化、安全保障自动化等多个环节。

2.1.1 运行与管理自动化:通过远程设备来实现矿区内相关设备的远程操作,并利用集线器与终端计算机等方式对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时间、参数等)进行记录与传输,使得企业对于煤矿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掌控,并通过此种模式能够集成记录、评价、报警、运行以及维护等多个维度的管理功能,不仅为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与依据,更能够通过功能拓展来实现更为复杂的管理模式。

2.1.2 运输自动化:所谓的运输自动化与传统的运输线相比具有能够自动识别、自动运输的功能。从其具体构建上进行分析,利用单片机或者集成式PLC控制系统来与传输物理设备进行联动,包括了对传输设备重量检测,自动规划运动频次与时间,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人力资源,还能够节约煤矿开采中的运输成本。

2.1.3 洗选自动化:在煤炭开采之后所形成的初级产品需要通过洗选才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类,并进行分类销售。而洗选过程中是一个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工序。通过对自动化体系的引入与建设,不仅能够增加洗选中各个环节的遵从性,提高工作效能,还能够避免由于工作环境带来的人为损伤。

2.1.4 安全保障自动化: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井下不遵从操作而造成的,因此,在相关保障体系中引入自动化构建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自动化的检测与报警设备能够使得人们实时了解井下环境信息,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另一方面通过安全保障设备的自动化体系构建能够有效地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可能风险与安全事故。

2.2 煤矿自动化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传统的继电器体系结合PLC以及单片机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机电设备形成有效的自动化管理。因此,在其自动化构建的过程中,管理、讯号传输以及相关的系统设置是其关键技术。在管理中主要通过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及可视化界面来进行必要的实现。在具体的设备控制过程中,采用母机对子机的讯号控制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而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该过程则相反,通过PLC现场终端的讯号收集与初步处理达到获取一手数据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统一管理的模式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在讯号传输方面,讯号传输是可视化管理体系,甚至是煤矿自动化的根本来源,在具体的通讯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讯号增强与加密设备来保障讯号正常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清晰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硬件屏蔽技术来避免讯号传输中的干扰。在系统设置方面,通过对相关设备的整合以及对具体的参数设定来达到系统自动管理的目的,并采用数据后台评价与报警机制为设备提供必要的检修表、工作表等系统指标,进而为保障煤矿自动化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3 煤矿通信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煤矿的通信技术不仅是井上井下工作沟通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自动化体系的必要构建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对煤矿通信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讨论。按照不同的应用模式与构建方法,煤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3.1 基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环节

在此类通讯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设备之间的通讯相对简单,仅需要通过二进制的相关代码传输简单的操作命令,便可以达到相关的通讯需求。因此,在通讯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电讯号来完成,而电讯号自身便可以整合相关的讯息,使得此种类别的通讯体系构建相对简单。另外,在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讯体系构建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单一的控制为根本目的的,在此种条件下,远程控制体系是煤矿该类别通信技术构建的关键。保障线路的畅通以及讯号的准确性是其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体系构建可以从硬件保护层面来进行入手。

3.2 基于人机互动或者工作人员之间的通讯环节

人机交互对于通讯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了可视化界面对于相关设备的构建体系,还包括检测、视频传输甚至是物联网数据传输等一系列体系构建。

3.2.1 采用集成网络来构建工业环网,进而通过环网的接口技术来整合煤矿的整体信息传输,此种构建模式可以实现一次建设,重复利用,为后续的相关功能拓展提供接口与平台。

3.2.2 积极引入新技术与新材料来构建更为合规的煤矿通讯系统。引入光纤介质构建基础通讯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光纤在煤矿井下的使用安全,尤其是其对于震动、外力、牵引等因素的抗性较低,需要完善的外套保护措施来予以保障。只有通过上述的建设才能够在整体的一体化设计上保障煤矿相关改造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煤矿的自动化改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的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设计的自动化与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模式进行总结,并从合规性以及安全性等角度探究了煤矿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煤矿自动化改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相关企业改进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钟跃.我国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主要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0,(5).

[2] 谭得健.我国煤矿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矿自动化,2010,(9).

[3] 王栋平.煤矿自动化与物联网技术探讨[J].电子世界,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