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篇

一简明新闻:

1概念:简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和一句话新闻。

2特点:a篇幅短小;b结构简单;c叙事简明;d一般一事一报;e要求简而不陋。

二动态新闻:

1概念: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其主要着眼点;b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其主要价值取向;c以突发性事件为其主要报道内容;d以客观叙事为其基本特征;e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其主要写作原则。f动态新闻要给人以“动感”与现场感。

三综合新闻

1概念: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进行归纳综合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综合新闻所涉及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b通过综合新闻事实表达新闻主题,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c注意点面结合,多角度的反映客观事物或人物的概貌。d注重导语的构思与背景材料的交代;e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代;f注重分析,却又以客观叙事的方式表现。

四述评新闻:

1概念: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载体。

2写作特点:a视野开阔,材料丰富,高屋建瓴的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实质和发展趋向;b跳出材料概括,抓住典型举例子;c边述边评,讲究逻辑,不摆架子,以理服人;

五事件新闻:

1概念: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事件包括:a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b重大自然灾害;c重大交通事故;d暴发性流行病;e重大刑事案件;f对社会各界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现或新成就。

六非事件新闻:

1概念:是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2特点:a它不以记录突发事件为满足,而是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对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b具有新闻性;c综合归纳多个事件或事实;d非事件新闻,写作要找新闻由头,发表要寻报道时机;e非事件新闻仍需以写实为主;f在表现手法上,非事件新闻一般描述、概括兼而有之;g非事件新闻是一种透视性的新闻报道,它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新闻洞察力。

3广义的非事件新闻包括综合新闻、记者见闻、记者述评、新闻综述、采法札记、工作通讯等多种形式。狭义的非事件新闻限于消息体裁。

七人物新闻:

1概念:人物新闻就是通常说的人物消息。是以消息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的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2特点:a篇幅短小,叙事单一;b时效性强,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时”c有一定故事性,能够打动人心;d人物新闻要求“一人帅事,以事显人”。

3写作要求:a要选准新闻人物;b不要贪大求全;c力求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相得益彰d注意以事显人。

4在人物新闻中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与思想品格的方法:a“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b记其行而明其心。c通过捕捉人物的神态、语调的变化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或性格特征。

八会议新闻:

1概念:会议新闻是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的总称。

集会新闻

2集会新闻特点:a讲究规格程序;b注重声势与气氛。c突出演讲内容;

3工作会议新闻的写作要求:a要从纷繁复杂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b要善于抓住会议召开的背景。c要兼顾会场内外。

九社会新闻:

1概念:指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2特点:a传通性大;b民间性强;c人情味浓;d涉及面广

3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a尽量写出情趣b尽量追求时效;c写作要不拘一格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一通讯是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大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的报道形式。

二通讯的特点:1新闻性;2完整性;3形象性;4四个区别:a通讯以严格的真实性与文学相区别;b通讯已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调查报告相区别;c通讯以较强的时间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d通讯以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相区别

三通讯的种类:1人物通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2事件通讯:报道突发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件,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事件。3工作通讯:通过各种典型事实,反映各地区,各条战线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经验和方法;提出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而没有获得解决的各种问题;对一些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4风貌通讯

四通讯的几种表达方法:

1叙述:a从头到尾的叙述法;b头足倒置或中心开花的叙述法;c中断过程穿插材料的叙述法;d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叙述法

2描写:a人物描写;b场景描写;c细节描写

3议论、抒情:a开头之处作诱导;b关节之处作渲染;c衔接之处作揉和;d结尾之处作抒发

作用:a揭示本质,深化主题;使事物形象光辉;b借助议论,阐明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c激发读者感情;

五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1叙述的直接性;2描写的直观性;3议论抒情的实在性;4对话的实录性;

六通讯的主题:要求是,集中,新鲜,深刻

七通讯的结构:1纵式结构;按事情发展2横式结构,将几个侧面集纳。3纵横结合的结构

各类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具体的形象的报道各类人物的事迹、经历的新闻文体)的要求:

1着力从写人物的具体事迹中,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

2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

3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a人物与群众的关系;b人物与社会的关系c人物与家庭的关系d人物与党的关系;

二事件通讯

1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形象的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

2事件通讯的共同特点:a新闻性与具体性;b典型性与重要性;c完整性与形象性

3写作要求:a以人记事,以事带人;b故事完整,主线突出;c寓清于事,寓理于事;d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三工作通讯

1工作通讯指问题性、论述性、经验性的通讯。

2工作通讯的内容:a提出并探讨当前实际工作和人民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b某个地区,单位,部门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中的经验,教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借鉴作用的工作体会。c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有普遍启迪作用的事例评述d揭露性、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3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a在对象上,工作总结是上下级之间报告工作情况的;工作通讯却是面向广大受众,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受众的。b在内容上,工作总结比较全面,必须反映工作概貌、问题、经验、措施以至努力方向;工作通讯则要求集中、尖新,有现实针对性和迫切性;c在写法上,工作总结是第一人称汇报情况的口吻,概述多,架子较大,涉及面广,结构较死板,工作通讯则多以第三人称作客观报道,除了叙述外,还多用描写、抒情和议论,抓住一点加以引申即可。

4工作通讯的写作要求:a提出问题具有现实性,切合当前工作需要;b阐述问题和经验力求透彻具体;c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四风貌通讯:

1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新变化、新面貌的通讯。

2写作要求:a善于观察,突出见闻;b抓住特征,着力写“变”c缘物寄情,感同身受。d知识丰富,文笔增趣

特色通讯的写作

一新闻特写:

1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

2特点:a在选材上,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放大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有意义,有情趣,有影响的一两个要素片段。b在结构上,多数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重要程度安排材料。引言-叙述-最高潮;c在角度上,切忌从头到尾的流水帐,要求选取特定角度,出奇制胜。

3写作要领:a要抓住生动的形象。b要抓住事物的特征。c要抓住情节的高潮。

4新闻速写:指在短暂的时间内,即景写生,粗线条描绘勾勒对象的形象动态,反映出事物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特征的报道手法。

5新闻素描:指主要依靠朴素自然的描写手法,淡色轻抹,质朴自然,准确平实的记录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新闻体裁。

二深度报道和大特写:

1深度报道是指完整的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

2深度报道的特点:a题材的重要性;b材料的详尽性;c内涵的深刻性;d体裁的综合性;

3深度报道的形式:a单一类,包括:1)提出问题型,2)分析解释型,3)综合概括型;

4)典型传播型,5)对比解释型;b集合式的深度报道,包括:1)连续报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2)系列报道:对于典型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用不同体裁进行的一系列报道。3)组合报道: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地点,单位和不同内容的新闻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报道。

4大特写: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中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事实作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用优美的文笔,新颖的题饰,突出的照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方式。

大特写的特征:a新闻性;b社会性;c深刻性;d艺术性。

三解释性新闻报道:

1解释性新闻,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2解释性报道与纯新闻的区别:a对新闻要素的叙述,着重点不同:b背景材料的运用不同;3解释性报道与评论、社论的区别:a前者内容较实在,一般不直接发表意见,后者则以发表意见为主。b前者反映记者个人观点,后者反映集体观点。

4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a把(WHY)作为高潮和重点,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b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的意义、特征;c把今天的实践,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它对明天的含义。d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他有关事实联系起来,从

比较对照中揭示其本质,发展趋势。

其他文体

一广播电视稿写作的特点和要求:

1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2事实具体,实实在在。

3通俗易懂,采用口语。

1)用句要短,少用长句,倒装句;2)合理重复,少用代词。3)不要滥用简称,略语,少用方言,土语。4)音同义不同的字词要分清。5)多用口语词,少用文言词,单音词、行语、术语6)适当注意协调音节,协和音调。7)有些标点符号,在广播、电视新闻稿里,一定要改成文字。8)说话要注意身份,什么人讲什么话。

4言简意明,新鲜活泼。

另外,辅导图书也要用上,思睿教育出版的《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适用于报考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各专业及其各个研究方向的全国各地所有统考考生。相关新闻传播学院老师在严格按照最新厦大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和厦大最新内部考研资讯并参考相关内部材料和题库的基础上,完全针对2011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课考研统考考生而倾力编写的精品考研专业课辅导材料。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考前必知、考试分析、复习精要、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备考方略。

购买方式

《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将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销售,目前需要提前预定,为保障考生的权益以及资料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本资料仅印刷180套,售完即止。

目前,思睿教育提供如下多种购买方式,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最方便的购买和付款方式:

在线购买

(1)直接登录思睿官方网站产品页面/program.asp,选购《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而后根据网站提示,填写详细真实的购买信息,并付款。

(2)登录山海书,在搜索栏中输入“201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习精编”,而后根据山海书网站提示,填写详细真实的购买信息,并付款。

(3)思睿官方购买,请联系思睿官方客服QQ 601261302(陈老师)或QQ 545399240(徐老师)。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基本要求:

1深入第一线,大量地,详细的占有材料。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2)下苦功夫,甘当小学生。3)从具体问题着手进行调查。4)处处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5)要选择调查对象,分门别类

2占有材料的具体要求:1)既要掌握间接材料,又要掌握第一性的直接材料。2)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3)既要了解面的材料,又要了解点的材料。4)既要了解正面意见材料,又要了解反面意见材料。

3对材料分析、概括和提炼。1)分析要有正确的立场。2)分析要有辩证的方法。

4对材料恰当运用。

三内参的写作要求:

1事实具体,文字简洁

2客观分析,准确判断。

3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2篇

北京君正|300223.SZ

概念指数|

由国产微处理器的最早倡导者发起成立的北京君正,2012年度并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上市的第二年就出现业绩的负增长。公司的智能手表、网络音响和电视棒等方案正在完善和推广阶段,特别是智能手表方案,初步预计7月可进行小批量试产。当然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就像之前北京君正的重组,到头来也只能作罢。对于那些想追逐概念的投资者,北京君正预期上半年净利下降50%—70%这点必须考虑。

科大讯飞|002230.SZ

概念指数|

在智能语音方面,国内能够与苹果、微软、Nuance及谷歌抗衡的,目前看非科大讯飞莫属。科大讯飞是我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语音搜索等产品的收入保持稳定,特别是在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方面,堪称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市场份额上,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因为其技术是额。但因为其技术是可穿戴设备的组成部分,自己并没有具体产品,而且科大讯产品,而且科大讯飞面对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所以给予科大讯飞四星评级。

环旭电子|601231.SH

概念指数|

这家去年刚刚在上交所上市的电子公司不显山不露水,然而该公司的客户可都是大名鼎鼎,第一大客户是鸿海精密,第二大客户是联想电脑,第三大客户则是摩托罗拉。除此之外,环旭电子还是为英特尔提供固态硬盘制造服务的主要厂商之一。而使其进入可穿戴设备概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是苹果公司无线通讯模组少数的供应商之一,加之在其他智能手机厂商的单子,估计无线模组在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占率在10%之上。所以给予环旭电子四星评级。

水晶光电|002273.SZ

概念指数|

这家公司在微显示方面技术在行业处于前沿。这种微显示技术多用于视频眼镜、手机、数码相机、汽车抬头显示等领域。虽然正中谷歌眼镜的下怀,但是水晶光电的微显示产品产业化尚未形成。如果公司以后微型显示产品特别是视频眼镜配套产品不能紧跟技术变化,不能及时跟进终端创新,微显示的产业化和盈利能力都会存在不确定性。

九安医疗|002432.SZ

概念指数|

九安医疗是从事家用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比如我们常见的电子血压仪、血糖仪等等。那么这家公司怎么和可穿戴设备扯上关系的呢?原来这家公司有一款产品叫“iHealthAM3”是运动记录仪,这种运动记录仪可与智能手机相联。不过这个产品刚刚在美国上市,消费者的认可程度还不能确定。这种运动健身的可穿戴设备与谷歌眼镜、苹果iWatch有本质区别。投资者须谨慎对待。

歌尔声学|002241.SZ

概念指数|

凭借自己在电声领域的技术实力,歌尔声学近年来拿下了不少大客户,包括:三星、联想、思科、惠普、中兴通讯、富士康、华硕、松下、西门子等,而这些客户正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研发及生产的重要公司。但就其自身而言,目前还没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所以给予歌尔声学三星评级。

丹邦科技|002618.SZ

概念指数|

这家从事消费电子领域柔性封装基板业务的公司,被市场定义为可穿戴热门股,主要是因为FPC和COF应用于各组件的连接线路,如可穿戴设备盛行,也许会是间接受益者。

奋达科技|002681.SZ

概念指数|

乍看起来和可穿戴设备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奋达科技在2012年以无线音频技术为突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其长期主业并不在此,所以我们暂时给予两颗星评级。

康耐特|300223.SZ

概念指数|

这家公司是国内眼镜行业中的知名企业,主要从事树脂眼镜镜片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成镜加工服务。经查证,公司目前未与谷歌进行合作。有鉴于此,请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

共达电声|002655.SZ

概念指数|

这家生产微型电声元器件的公司着实与可穿戴设备没有太多的关系,当然,这些技术中确实有可穿戴设备所需要的,但公司目前没有相关产品。

汉王科技|002362.SZ

概念指数|0

专注于文字识别、人脸识别、轨迹输入、数字阅读等几大业务,汉王电纸书也

曾红极一时。该公司明确对《英才》记者表示,汉王科技目前并无可穿戴设备的相关项目。投资者还是不要盲目跟风。

达华智能|002512.SZ

概念指数|0

达华智能向《英才》记者证实,公司没有涉及可穿戴设备的项目。从其前五大客户中有两家都是公安部门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的业务方向更偏重政府,对于高科技民用设备方面可能涉及有限。

长江通信|600345.SH

概念指数|0

虽然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光谷的骨干企业,也涉及到光传输设备、接入网设备等其他可能应用于可穿戴的设备,但公司的核心业务以及所触及的领域均是为其光通信产业服务的,可穿戴离“长江”还很远。

长电科技|600584.SH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3篇

“新媒体”概念

对新媒体概念,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作过这样的解释:“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1

笔者认为,熊澄宇教授对新媒体的解释是目前为止比较科学、全面的解释。熊教授的解释明确了三点:第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第二,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不会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平台上。根据熊教授的解释,可对新媒体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把新媒体界定得更清晰一些,从而推动新媒体研究的深入。

“新媒体”,除了熊教授指出的“‘新’相对‘旧’而言”,是在全球信息化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信息全球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化,即全球信息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互联网发展为标志的“信息网络化”。所谓“信息网络化”,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生产、传播和分享信息。所以,新媒体应体现“信息网络化”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新媒体”的“新”。

“新媒体”是指的什么性质的“媒体”呢?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提出:“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从广义上讲,储存和传播讯息的介质都是媒介。因此,把MP3当作新媒介没有错,把数码相机当作新媒介也没有错。但是,“新媒体”不是指任何新的“媒介”,而是相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而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新的大众媒体”,有其政治的和社会的属性。

笔者认为,新媒体既要具有“信息网络化”的特性,又要具有“大众媒体”的属性,亦即必须是“信息网络化的大众媒体”。一些“新媒介”,如MP3、数码相机等等,不具备“信息网络化”特点,也不具备“大众媒体”属性,不应该纳入“新媒体”范畴。“新媒体”的定义可以是:新媒体是指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即时互动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简言之,新媒体即网络媒体,目前主要是指互联网和以手机为用户终端的无线通讯平台。

“新媒体”特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的发生,基本原因是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极大提高,这才是要重视“新媒体”研究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信息生产是数字化的生产,其基本工具是计算机。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信息生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信息储存和加工的便捷性,二是信息复制和分享的无成本性。所谓信息储存和优化的便捷性,是指在有价值信息的生产过程中,信息可以随时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起来并随时进行再加工,并不影响信息生产的连续性,而是信息不断丰富和完整的过程。信息复制和分享的无成本性,是指无论是什么来源的信息,只要是数字化的,就可以被计算机快速复制,从而避免同样信息再进行重新生产的过程,并且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之间实现广泛的信息分享。概括起来,信息网络化传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信息是数字化的,二是在计算与计算机之间能够对话的、经通讯线路连接的网络中进行。一旦在计算机网络中形成信息分享,从理论上讲就形成难以切断的信息传播链,从而有可能形成几何级的信息增量过程。

关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有很多的描述。笔者认为,尽管从各个角度概括“新媒体”的传播特性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较,从三个方面作概括就可以比较全面。在时空上,“新媒体”能够即时跨地域传播信息,不仅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且从技术上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大大扩展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大扩展了人的认知范围;在形态上,“新媒体”媒介形态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无论动态、静态信息,还是文字、声音、图像信息,都可以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上传播,实现了在一个传播载体上的多媒体传播;在性质上,“新媒体”是互动传播,人人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获取者,并同时可以成为信息者,由单向传播变成交互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化传播,之所以能为人类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都是基于上述三大基本特点而发生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缩短了信息流动的时间”(collaps-ing the information float)。

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势》中写道:“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时间的缩短,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时代的生命线是通讯。简单来说,通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发讯者、接受者和通讯电路。日益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这个过程发生了革命。总的效果是通过信息渠道的信息流加快了,使发讯者和接收者更加接近。”2

约翰•奈斯比特的这一论断尽管是在1983年提出来的,仍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论断,他既强调了“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时间的缩短”,又强调了“日益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内涵十分深刻,对于我们认识“新媒体”仍具有指导意义。(作者是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注释】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即时通讯功能的日益丰富,即时通讯的发展开始走上了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应用道路。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即时通讯软件专业化ICQQQ贸易通阿里旺旺

一、即时通讯的概念

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即时通讯网路的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presenceawareness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线上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目前中国最流行的有QQ、MSN、GoCom、POPO、UC、LAVA-LAVA等,而国外主要使用ICQ、MSN。在当今社会,即时通讯软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由此引发了即时通讯软件业内连年的厮杀与混战。

二、即时通讯的发展历程

ICQ是即时通讯当仁不让的鼻祖程序。1996年,四位以色列的年轻人开发出了极具传奇色彩的ICO“坏小子”,这个可供网上寻呼的“小玩意”,使得IM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创造了因特网时代的又一个新的神话,或者,我们可以说是,ICQ开启了一个IM新的网络时代。IM应用凭借其实时在线交互的特性迅速风靡全球。不久之后,美国在线公司收购ICQ,投入4亿多美元的重金,使之不断发展,臻于完善。目前,全球ICQ的用户已经逾1.5亿,在全球拥有广泛的用户支持,但缺乏中国本土化支持仍是其最大缺点。

在众多实力公司争相效仿ICQ的过程中,中国的QQ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优势,迅速脱颖而出。QQ是中国国内即时通讯的龙头老大,用户数量稳坐其位。与其他中文通讯软件相比,腾讯QQ以其漂亮的界面、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MSN是即时通讯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MSN在全球约有5000万用户,在中国用户量则位居第二。事实上,MSN更多的偏重于办公阶层用户,其简单的操控性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它的使用要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功能就是把汉字做成彩色的表情图片,在占用资源上比同类软件优胜、稳定性超强、语音与视频质量上佳。因此MSN成为企业职员们相互通信的首选工具,且用户群体还在日益扩大。专家分析,资本的介入,加快了行业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并将催化即时通讯市场走向细分。

飞信的到来似乎如期而至。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业务,可以实现即时消息、短信、语音、GPRS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用户永不离线。实现无缝链接的多端信息接收,让您随时随地都可与好友保持畅快有效的沟通,亦掀起了一场专业化势头显著的“飞热”。

根据易观国际近期《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显示:2008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九个主要IM产品(QQ\\阿里旺旺\\MSN\\飞信\\等)总注册账户数达到13.3亿,同比增长25%,其中活跃账户数达到4.25亿,同比增长13%,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5351万,同比增长40%。从这一连串的数字中,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即时通讯发展之迅猛,用户数量连年呈几何级数递增,确实,我们必须承认,即时通讯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便捷。转

三、即时通讯的专业化

2003年10月,著名的电视商务服务商阿里巴巴开发了“贸易通”(阿里巴巴将其命名为AliTalk),这是为商人度身定做的免费商务沟通软件。“贸易通”的发展源于阿里巴巴公司的定位,阿里巴巴是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交易市场协助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买家和供货商从事网上生意,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万名注册用户的网上社区。

阿里巴巴“贸易通”出现的意义在于,第一次将网上即时通讯技术应用于商务领域,使即时通讯走出了单纯聊天的框架,真正实现商务价值,是一款完全在办公环境中应用的网上即时通讯服务。“贸易通”具有QQ\MSN的常用功能,其用户群是企业及其员工,还整合和阿里中文站的全部操作,包括阿里助手、客户管理系统、商友速配等实用功能。“贸易通”强大的功能和鲜明的定位,使得电子商务和即时通讯服务完美结合,标志着即时通讯走上了商业化应用的发展方向。

而目前“贸易通”升级版的“阿里旺旺”则发展势头更为明显,其用户已经超过一亿。这是继腾讯QQ之后,我国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平台。这样,在全球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中,中国独占两席,另两个分别是微软公司的MSN、雅虎公司的雅虎通。根据著名调研机构iResearch的《2008年第二季度即时通讯市场研究报告》表明,2008年1-7月份阿里旺旺-淘宝版月度覆盖人数上超过MSN,仅次于QQ;在网上交易市场上,阿里旺旺的市场率位列第一。截至目前,旺旺“群”总数已超过250万,再次刷新互联网上商务性及时交流社区的总规模数。依托于阿里巴巴平台创立的阿里旺旺,兼具了淘宝旺旺和贸易通地多重优点,对客户需求了解也有着天然优势,已成为商务人士进行即时交流的首选。同时报告显示,阿里旺旺的品牌知名度比第一季度上升6.4%,使用者对阿里旺旺商务特性中“便捷的商务功能”认知度远远高于其他IM。

“同比2007年1月的2千多万注册用户,旺旺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实现了连翻五番的神话,快速高效的完成了破茧成蝶地蜕变”。阿里软件市场总监王冠雄表示,“在竞争激烈的IM领域中,作为最有价值的即时通讯平台。”

2009年5月,阿里旺旺携手前程无忧,推出“亮灯计划”。从一个单纯的在线通讯工具成功渗透到商务人士的求职方面,当然,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旺旺的上升空间还十分之大。旺旺已经不仅仅定位于IM软件的角色,而是提升到一个IM平台,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富有鲜明的专业化应用特点。

早在5年前,就有业内人士预测,新的国际资本将为即时通讯软件指明下一个热点,即商务应用。赛迪顾问也认为,未来中国即时通讯市场将会逐渐向综合化、专业化、互联互通和安全化发展,从而带动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从ICQ到贸易通到阿里旺旺,我们用心记录着IM从大众化到专业化一步步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新思维工作室.QQ与MSN实用趣味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5篇

摘 要: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以来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此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述评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和发展过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译应体现该概念的心理学构成,从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将其译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应着力将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体的实证测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意象;心理学;属性定位

多年的研究证明,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并被看作是理解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过程中存在高度价值的概念之一(Baloglu和McCleary,1999)。早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就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因研究者不同的认识,对该专业术语的汉语翻译也不尽相同。多数学者将其翻译为“旅游目的地形象”,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旅游目的地映象”或“旅游目的地印象”。作者认为,“形象”更多表现出“目的地营销者”的主观意识和定位,但如果从“个体心理活动”角度看,“destination image”更多地表示了旅游者对目的地各类讯息加工的一种“意象图式”凝结。

基于上述的看法,本文以梳理和述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对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属性、构成及发生过程进行归总,以期对目的地营销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有所裨益,推动该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

一、意象(image)和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

“意象image”具有多元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意义指向,在同一学科中的表义也是多样化的(胡立新,2002)。

1.意象(image)

意象(image)概念是Boulding于1956首先提出的。他指出,意象是人们主观价值和知识的凝结,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个体和外界环境沟通的工具。Lynch(1960)认为,意象的形成是由特性(identity)、结构(structure)和意义(meaning)构成的,其性是特定场所的特质,特性若不强烈,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就会被忽略;另外,意象必须是一种物体的形态,而且能和其它物体发生相互联系,这种相互的关联特征就是结构;意义则是帮助个体来深入连接特质的,当各要素间的关系增多时,人脑中对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更加清晰和深刻。Rapoport(1977)提出,意象是一种凌驾于知识之上的抽象概念,包括过去的经验及现在的刺激;也就是说意象是个体主观的理解经验,而经验的积累是由个体对本身的及外界的经验积累组成的。Crompton(1979)认为意象是人们对某一物体、行为和时间所持有的信念(beliefs)、印象(impressions)、观念(ideas)与感知(perception)的总和。

Dicher(1985)提出,意象是所有的认知和情绪上的满足,是一个实体在个体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并非为单一特性组成,而且意象不只是客观的资料或细节,而是由各种不同侧面所构成的。因此,意象是一种态度或是概念,所包含的结构是多元的。Assael(1987)认为意象是针对特定对象经由一段时间整合不同来源讯息后的整体知觉。

吴佩芬(1997)认为,意象为一个事物停留在个体脑海中的图像,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此图像将不断地重新组织;而此图像不仅包括事物的本身,还包含周遭事物与此事物的关联。栗志中(1999)认为,意象是一种包含了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心理图像。邱博贤(2003)提出,意象是个体在受到外在讯息刺激后,以个人主观的经验判断,对相关属性产生非具体可见的知觉、认知及评价的整体或刻板的印象,这种印象并非恒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文化、感觉经验、价值判断等因素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意象是通过个体对知觉、认知及情感的评价而产生的,它往往被研究者定义为个体心目中对某一事物所拥有的信念、意见与态度,其结构组成具有多层级和整体性的特征,同时受个人主观经验、社会文化背景及外界讯息的影响。

2.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虽然旅游目的地意象已经被研究了30多年,但学术界至今仍未对其达成统一的定义。在大多数旅游研究中将旅游目的地意象定义为“印象”、“观感”或“心理表象”。Reynolds(1965)最早将“意象”应用于旅游研究中,他认为,“人类心理建构的发展是从环境整体讯息中选择的一些印象为基础的,个体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象就是表现之一。”

表1 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作者概念Hunt(1971,1975)旅游意象是指人们对于非居住地的一种知觉。Gunn(1972)旅游意象是目的地给旅游者留下的心理印象,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一种个人主观认知。Crompton(1979)个人对于一个目的地的信仰、想法和印象。Assael(1987)个体根据各种来源的讯息总结出来的对目的地的看法。Phelps(1986)关于一个地方的看法或印象。Moutinho(1987)个体基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自我感觉而产生的对目的地的态度。Calantone et al(1989)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潜在认知。Embacher & Buttle(1989)经过调查,个体或集体所持的对目的地的想法或概念。Chon(1990)一个人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念、思想、感情、期望和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Dadgostar & Isotalo(1992)个体对于一个地方全部的印象或态度。Echtner & Ritchie(1993)个体对于目的地的整体的印象及对其特征的看法。Milman & Pizam(1995)普通公众对于一个地方,一件产品或一次经历在视觉上或精神上的印象。Lawson & Baud-Bovy(1997)个体对于特定地点持有的关于其知识、印象、偏见、幻想和情感的想法。Pritchard(1998)对于特定景区的一个客观或主观的印象。MacKay & Fesenmaier(2000)综合各类产品(景点)及其属性而构成的一个总体印象。Coshall(2000)个体对于目的地特征的看法。Murphy et al(2000)根据目的地的一系列讯息,个人组成的对旅游目的地的观感集合。Bigne et al(2001)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主观评价。Kim & Richardson(2003)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对目的地整体印象、信仰、思想、期望和情感的总结。资料来源:根据本研究内容整理。

从表1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意象多被冠以心理学术语如知觉、印象、认知、态度和评价等加以解释,其中多数定义都显示“旅游目的地意象”包含了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一种“印象”。金盛华(2005)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印象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此观点恰当地解释了旅游活动的社会属性,也说明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是个人心理功能对环境讯息加工和互动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旅游目的地意象作为个体对旅游目的地各类讯息进行心理功能化加工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结果会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Fakeye和Crompton(1991)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Lower Rio Grande valley为研究对象,比较未到访者、第一次到访者和重游者在5个意象因素上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三组受访者在“社交机会与吸引力”、“设施、食物、友善居民”、“自然及文化设施”、“住宿及交通”、“酒吧和夜生活”各个测量项目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另外,Chon(1990)、Hu和Ritche(1993)、Baloglu和McCleary(1999)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意象会随着旅游阶段及活动时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鉴于此,本文将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定义为:潜在或现实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持有的一种印象,该印象是个体的社会知觉对旅游目的地相关讯息加工的结果,它会随着个体旅游经验、价值观及外界讯息刺激等因素而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及过程

1.旅游目的地意象构成的心理维度

“意象”属于心理层面,较为抽象,因此,旅游意象研究自Hunt(1971)开始至今,研究者对于意象的构成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Echtner和Ritchie(1993)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构架,其中包含3个连续性维度:整体(holistic)和个别(attribute)属性、功能(functional)和心理(psychological)属性、普遍(common)和独特(unique)属性。虽然他们提出的3个连续性维度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大部分都是在概念上被引用,完全应用于实证研究的还比较少见。Balogulu和McCleary(1999)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构成包含了3个基本维度:认知意象(cognitive image)、情感意象(affective image)及其二者共同构成的旅游目的地整体意象(overall image)(见图1)。Beerli和Martín(2004)从实证层面对Balogulu和McCleary(1999)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构成进行了延伸研究,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成因主要受个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和讯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的影响(见图2)。该实证研究说明了旅游者会因为讯息来源的不同(如旅游业相关人员、宣传、导游手册、亲朋的口碑效应等)产生不同的认知意象,而动机会影响情绪性的评估,旅游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国籍)也会影响其旅游目的地意象。

图2 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路径模式

资料来源:Beerli和Martín(2004)。

从知觉理论看,人们对环境讯息的收集和加工,实际上是一种知觉、认知和评价相互结合而共同构成的连续过程(Rapoport,1977)。认知是人们对于某一地区的态度或信念的总和,个人所接受的外部刺激将有助于形成认知意象(Gartner,1993)。认知是个体对旅游目的地某种事物的看法和知识构成,也可以说是个体对目的地某事物物理属性的特定信念或理解。个体认知是个体理性知觉对外界环境的评价,在指导个体行为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认知意象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构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情感评估可以被看作是个体对某一产品的态度,当把旅游目的地看作一种产品时,在产品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就会产生目的地意象的情感成分。Gartner(1993)将目的地意象中的情感意象定义为:不同利益个体根据自身旅游需求对目的地的评价。Baloglu和McCleary(1999)则认为情感意象是个体对目的地某种事物的感觉及依附感,或是对目的地某种事物的知识情感。由此而产生的旅游者对目的地情感层面的联想(affective association)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所产生的特殊情感联结,当旅游者对此目的地具有正向的情感联想时,则可能考虑前往;反之,则放弃到访该地(Woodside和Steven,1989)。情感意象是在认知意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旅游者面对一系列有意义的外界讯息并对其有所认知、评估后,情感意象继而产生。在情感意象实证测度上,Balogulu和McCleary(1999)的研究将情感从认知中独立出来,并将其划分为8个维度:愉悦(pleasant)、不愉悦(unpleasant)、无精打采(sleep)、激励人心(arousing)、放松(relexing)、沮丧(gloomy)、振奋(exciting)和烦恼(destressing)。总之,不论特定对象是单独经由认知或情感评估,或是经由相关知觉(旅游经验)内化后的情感唤醒,各类旅游目的地意象要素将最终整合,并生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意象。

2.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发生阶段及过程

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构成具有复合型和多面性特点,对其形成形式进行划分必然存在一定的分歧。Reynods(1965)提出,意象是潜在旅游者在众多印象中选择某部分印象所形成的心理结构,是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总体印象生成的心理基础。Gunn(1972)以意象形成的阶段模式解释了不同讯息对意象形成的影响,并将旅游目的地意象划分为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和诱发意象(induced image)。Fakeye和Crompton(1991)延续了Gunn的理论,基于意象理论及概念上的构架,将旅游目的地意象延伸划分为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诱发意象(induced image)和复合意象(complex image)。Gartner(1993)尝试发展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理论基础,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是由3个不同阶段但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在认知意象(cognitive image)阶段游客对于已知的特定对象特性进行评估或了解;情感意象(affective image)和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动机相关;在意动意象(conative image)阶段游客分析所有内部和外部讯息并从众多旅游目的地中选择一个适合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人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活动或经历(马耀峰,白凯,2007)。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悦,但从深层次看,旅游活动是人类自发地通过旅游来认识自然和社会,求解自然和社会发展及运行规律的过程。因此,作者认为,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过程也是个体对目的地各类讯息进行加工和解释的归因过程,该过程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它和旅游者的动机、决策及体验密切相关,其意象成型过程遵循Fakeye和Crompton(1991)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呈现规律(原生意象、诱发意象和复合意象)(见图3)。

和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过程强调个体对讯息的加工和旅游动机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最初形成中的作用。传统研究认为需求是人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简单讲,个体心理会努力去实现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当这种平衡和稳定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需求和欲望产生以后,动机随之产生,具体的行为也就产生了。因此,动机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由于不满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正是这种内在动力促使个人去进行一个特定的活动(Martin et al,2008)。旅游动机也是在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其中的推动因素多和个人内在心理需求有关,如逃逸、放松、求知、娱乐等;拉动因素也被界定为“个人旅行的心理―社会动机”(Baloglu和Uysal,1996),是个人选择外出旅游的外部原因。

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用讯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活动,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主动搜寻讯息、接受讯息并在一定的心理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方俊明,1990)。当人们旅游动机产生后,虽然没有到访过旅游目的地,但通过内省经验,旅游目的地仍然能在他们头脑中产生出一个意象,通过对该意象进行处理和加工,就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的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在进一步的讯息搜索及分类加工后,个体会决定是否继续讯息搜索或放弃旅游计划。放弃即表明旅游决策失败,个体对旅游目的地将形成一个模糊的意象结果。当个体继续进行目的地讯息搜寻并决定出行后会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诱发意象(induced image);通过在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体验活动,旅游者会不断修正自己的目的地意象;在旅游活动结束前,旅游者将形成最终的旅游目的地复合意象(complex image)。因为意象是通过一连串的讯息传播及认知过程形成的(Reynolds,1965),因此,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过程就是旅游者对相关讯息的“筛选”及“扩大”过程,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选择性地接收目的地讯息(或者仅接收特定的目的地讯息),这时旅游者会对这些讯息加以判断,进而扩大组合成旅游目的地整体的意象。

图3 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讯息加工过程及阶段模式

三、结语

20世纪70年代,旅游目的地意象开始进入旅游研究者和经营者的视线,经过30多年的发展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会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化。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意象的评价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需要从个体心理角度对其进行测定和评估,以此来保证目标市场研究的有效性,确保旅游目的地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持续不断。

认知心理学产生后,心理学家找到更为客观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意象问题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派的学者从讯息加工的角度将意象(image)定义为当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知识表征,它代表着一定事物,传递着它们的讯息,具有鲜明的感性特征(彭聃龄和张必隐,2004)。从该视角看,意象可以是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或时间的简单再现(记忆意象);也可以是记忆意象的重新组合(想象意象);既有视觉意象、也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等等意象类别。而旅游目的地意象正是包含了上述种种的心理学属性特征。

从本文的文献述评过程中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始于西方,其研究已从最初的概念探讨深入至抽象概念维度和实证研究相互关联。这也表明该研究内容正在向更加细微化的方向延伸。通过更细化和深入的研究能清晰地发现具体的目的地意象形成因素,更易于旅游经营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也是国内该领域研究值得注意、借鉴并加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Asseal H.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M].Boston:Kent Publishing,1987.转引自Fakeye P C,Crompton J R B.Image difference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2):10-1.

[2] Baloglu S,McCleary K 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868-897.

[3] Baloglu S,Uysal M.Market segments of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6,8(3):32-38.

[4] Beerli A,Martín J D.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657-681.

[5] Bigne J E,Sanchez M I,Sanchez J.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ur:Inter-relation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07-616.

[6] Boulding K E.The Im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10-11.

[7] Calantone R J,Di Benedetto A,Hakam A,Bojanic D 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

[8] Chon K 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45(2):2-9.

[9] Coshall J T.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1):85-89.

[10] Crompton J 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8(4):18-23.

[11] Dadgostar B,Isotalo R M.Factors affecting time spent by near-home tourists in city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2):34-39.

[12] Dicher E.What’s in an image?[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85,2(1):75-81.

[13] Echtner C M,Ritchie J R B.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4):3-13.

[14] Embacher J,Buttle F.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ia’s image as a summer vacation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7(3):3-7.

[15] Fakeye P C,Crompton J L.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2):10-16.

[16] Gartner W 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2):191-215.

[17] Gunn C A.Vacationscape: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M].1972.转引自Echtner C M,Ritchie J R B.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2003,14(1):37-48.

[18] Hu Y,Ritchie J.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A Contextual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2(2):25-34.

[19] Hunt J D.Image:A Factor in Tourism[J].1971.转引自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5,13(3):1-7.

[20] 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5,13(3):1-7.

[21] Kim H,Richardson S L.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16-237.

[22] Lawson F,M Baud-Bovy.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J].1977.转引自Baloglu S,McCleary K 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868-897.

[23] 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1960:11-13.

[24] MacKay K J,Fesenmaier D R.An exploration of crosscultural destination image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4):417-423.

[25] Martín H S,Ignacio A R B.Exploring the cognitive-affective nature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its form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263-277.

[26] Milman A,Pizam A.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27] Murphy P,Pritchard M P,Smith B.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ler percep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43-52.

[28] Moutinho L.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7,21(10):5-44.

[29] Phelps 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 of assessment :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

[30] Pritchard M P.Responses to destination advertising:Differentiating inquiries to a short,getaway vacation campaign[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8,7(2):31-51.

[31] Rapoport A.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77:438.

[32] Reynolds W H.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5(7):69-76.

[33] Woodside A G,Steven L.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7(4):8-14.

[34] 方俊明.认知心理学与人格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4.

[35] 胡立新.“意象”(Image)在不同学科语域中的表义辨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2):36-40.

[36]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4-105.

[37] 栗志中.主题园游客游憩行为与意象关联之研究[D].台中:朝阳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9.

[38] 马耀峰,白凯.基于人学和系统论的旅游本质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7,21(3):27-31.

[39]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29.

[40] 邱博贤.观光意象、满意度与行为意象间关联之研究――以宜兰地区四大休闲农场为例[D].台北:世新大学观光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41] 吴佩芬.主题园游客对主题意象认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题游乐园为例[D].台中:私立逢甲大学土地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7.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ing: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AI Kai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6篇

2006年12月1日的收购电盈股权告吹,将红筹之父梁伯韬再次推到了公众视野。在获悉盈拓股东投票结果后,梁伯韬发表声明表示,该决定为其收购电讯盈科的股份“画上句号”。此前,梁伯韬曾提出以91.6亿港元收购电讯盈科22.64%的股权。

作为“红筹之父”和“李府御用投资银行家”,再加上背后的神秘财团,现年52岁的梁伯韬一直成为港岛商界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从底层做起

1980年,梁伯韬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即决定返回香港寻求发展。当时,香港汇丰银行旗下有一家名叫获多利的财务公司,成为梁伯韬返港后的落脚点。在那里,梁伯韬起初的身份是管理培训生,主要工作是整理兼并收购业务的资料,之后成了一名顶级财务顾问。梁伯韬后来回忆说,在汇丰4年多的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投资银行方面的知识。

梁伯韬加盟花旗银行后,帮助后者从零开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到1987 年底,花旗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站稳脚跟,并且规模初具。有报道援引梁伯韬的话说,那段历程是其创业史上浓墨重彩的第一笔。虽然只是创建了一项业务而非一家公司,但足以鼓励起梁伯韬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拳脚的雄心壮志。在花旗的日子里,梁伯韬和英国上司杜辉廉合作得相当愉快,奠定了两人之后携手创业的基础。

百富勤崛起

百富勤投资银行成立之初,全球性股灾的余波仍在,梁伯韬和杜辉廉两个人只筹集到了4000万美元,前者主要负责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后者负责经纪业务和市场研究。当时,中国业务部的人员很少,但梁伯韬已经把很大精力放到这块工作上来了。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概念开始在香港升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中,一些带有中国概念的香港公司股票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个念头在梁伯韬脑海中闪现出来,在香港的中资企业是否也有上市的机会?梁伯韬当时认为,在香港的中资公司在香港注册,运作与香港公司一样,是具备上市条件的。

为什么内地企业爱找百富勤而非别的投资银行?有媒体援引梁伯韬的话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资银行还没进来,而百富勤相当活跃,当时已在市场的前三名之内;更重要的是,其他竞争者还没意识到红筹股公司是个巨大的赚钱机会,而百富勤已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联系。

在1993年到1994年初和1996年初到1997年10月的两次热潮中,百富勤分别推出的“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和“注资概念”、“省市窗口概念”等包装方式,在市场上掀起追捧狂潮。

收购电盈股权告吹

2006年岁末,盈科(亚洲)拓展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有76%的小股东反对将电讯盈科有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香港商人、前花旗环球金融高级顾问梁伯韬组织的财团。

梁伯韬获悉后表示,“本人知悉盈科(亚洲)拓展有限公司小股东已作出的决定。该项决定为这次出售电讯盈科有限公司股权予本人全资拥有公司Fiorlatte-Limited建议画上句号。”

电讯盈科财务总监艾维朗也表示,盈拓股东会不能通过出售电盈股权议案,证明电盈对盈拓股东仍有价值。他指出,有关交易问题已经画上句号,李泽楷仍然是电盈主席。公司与网通的合作关系也会一直保持不变,仍然是具有建设性,并且是密切的。

不过,李嘉诚和中国网通的介入,使得李泽楷同梁伯韬之间的交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香港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和信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于11月23日分别召开特别会议,就该交易是否涉及关联交易和是否涉嫌垄断市场进行讨论。其结果表明,对交易的最终达成十分不利。近日盈科拓展举行特别股东大会,小股东否决此项交易,令梁伯韬对电讯盈科22.64%股权的收购最终告吹。

刘中卫整理

老编小记

梁伯韬想再成超级富豪,等下辈子好了

百富勤玩概念,梁伯韬玩百富勤。什么“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注资概念”和“省市窗口概念”等。概念成就了百富勤,也成就了梁伯韬“红筹教父”的名头,让他成了金鸡。不过金鸡也有天灾人祸,一不小心就在1999年变成了落汤鸡。

“如果当时我们的资本再雄厚一点,就可以顶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再上一层楼了。”可是历史不是梁伯韬想怎么控制就怎么控制的。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础概念;精讲精练;联系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高效务实的数学课堂成为一线教师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捋顺重点,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学情设置戒虚务实的教学流程和方案,为学生初步奠定知识基础,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鉴于此,笔者学习新课改精神,诠选优化前人的教学经验和优秀成果,删繁去冗,着重以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为原则设定高效课堂流程如下:

一、注重基本概念

概念是技能的基础,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出错肇始于概念掌握不清。课堂教学中大家往往觉得教材上概念描述清楚,学生都能理解,所以不加以重视,这也是学生对概念细节掌握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比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都能熟记“勾三股四玄五”,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忘记了前提条件是直角三角形,这就是概念性错误。所以我们在教授概念时一定要强调前提条件。

此外,学习概念我们一定要为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关键性细节词汇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比如,教学“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对“元”和“次”等概念进行强调和梳理,更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项的次数”这个既定条件,否则的话肯定会有学生将xy=1这样的方程错当成二元一次方程。

二、动手体验生成

死记硬背形不成技能,操作中生成才能迁移能力。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读一遍概念,然后演示几个例题,再让学生照猫画虎做几个练习就行了。这根本无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因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笔者就采用了体验生产法:(1)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征,然后动手做一个长方形;(2)指导学生在长方形的对角用力拉,看看长方形变成了什么?这样让学生亲力亲为更能全面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区别与联系;(3)继续引导大家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之间的关系;(4)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两个结论?

这样的课题紧紧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通过操作、观察和思考掌握知识的动向,通过交流构建全面的知识观,然后再通过教师讲解精要部分,加之恰当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设置分层教引

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学生学习知识,迁移技能的进度无法一道切齐。教学实际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进而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的问题不能让后进生感到一筹莫展,也不能让优生“吃不饱”。比如,我们针对课堂练习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加试题,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做完基础试题后尝试做能力型的试题,如此让后进生感到“我也能行”而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也让优生有机会展示其才能,并知道自己还有不足,尚需要奋发努力。例如,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设计了如下有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x+y)(x-y),(x+2y)(x-2y);第二层次:(2x-7y)(2x+7y),(4b+3a)(3a-4b);第三层次:(m-2n)(-m-2n),(-a+b)(-b-a)。分层认知活动过程中,教师给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布置不同的题目进行应用,让学生逐步地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四、拓展知识运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就要优选生活情境,来设置对应的数学课题来牵引学生探究和学习。课堂探索活动由教师提出数学核心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集体总结出解题方案和思路,形成举一反三的数学思维。例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1)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接下来,课题活动要重视交流沟通,表达和交流阶段等环节的探讨加强了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是笔者集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际对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夯实基础,迁移知识进行的优化讨论与探索。概括地讲,数学课程一定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学情,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体验生成,最后通过运用真正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能力,这才是高效课堂的真谛啊!

参考文献: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卫星通讯,作用,联系

自1945年英国空军雷达军官、科学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在“无线世界”(Wireless World)杂志上发表了 “地球外的中继”(Extraterrestrial Relaying)一文、提出了三颗GEO卫星可按120o 轨道间隔进行覆盖全球的通信这一革命性概念以来,卫星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与业务手段,无论从越洋通信至区域、国内乃至个人通信,无论从GEO/MEO/ LEO固定/半移动/移动通信、DBS/DTH/DAB广播、DVB-IP多媒体、GPS/RNSS/RDSS导航定位,至GMDSS应急援救、RSS遥感乃至气象/地震预报、远程医疗/教育、空间探测/科学试验等各行各业的各类应用,无论从各类空间段卫星制造、星际链路构成,至商业火箭发射与保险, 乃至地面段各类VSAT/USAT甚至微型个人终端的诞生,真可谓创建了五十余年人间科技辉煌与卓越的社会政治、经济贡献。

作为迈进21世纪的新时代人类,可以说分分秒秒离不开通讯网络,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几乎每一天都在卫星通讯的作用下进行工作和学习,我们也没有一天离开过多媒体的应用,比如电脑、电视等等,由此可见多媒体和卫星通讯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多媒体在卫星通讯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又如何来解释他们的概念以及发展前景如何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一、多媒体的概念

什么是多媒体?所谓的多媒体,也许大家都觉得耳熟能详,上课的时候要用到多媒体,证券大厅里也用到多媒体,网络会议等等也需要用到多媒体,但是关于“多媒体”概念的标准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统一,我们一般将它诠释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的设备,而多媒体技术也就是相当于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这由此可见多媒体是由多种媒体相互关联,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的新型传媒方式。

二、多媒体技术在通讯中的应用

在人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渴求与日俱增,无论是生产和生活都与多媒体这个终端平台息息相关,那么多媒体作为卫星通讯与我们之间的媒介,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多媒体技术在通讯中的大量使用,其对卫星通讯功能作出了最终端的表现,也就是说,卫星通讯技术能送到每个人的面前,真正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多媒体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我们说很多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媒体,比如图像、声音、动画、图形、文本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是媒体这些具象的媒体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音响、动画、声音、绘画、数据、有声的语言、文字、图像等等,如动态的电影、静态的照片以及电视和录像等信息,这些和我们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作为图、文、声三种媒介来看待。在我们对世界上多种图、文、声等信息有大量需求的时候,我们通过卫星通讯技术将数据传送到我们的多媒体,我们便可以不出家门而更好的了解世界。其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我们不能忽略多媒体的互动性,我们看电视也只是单纯的接受信息,这种媒体不能称之为是真正的多媒体系统,我们要能双向地,可以主动地进行信息处理,这便是多媒体的互动性。我们利用多媒体在卫星通讯中的可互动性,可以进行可视电话、远程教育、远程会议、因特网互联、全球即时通讯等等,大大的缩小了世界的范围,将世界一体化成为可见的现实成果,可以说,多媒体与卫星通讯技术的关系的唇齿相依的,卫星通讯系统利用多媒体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而多媒体也可以依托卫星通讯技术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三、多媒体技术作用于卫星通讯的意义和前景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且独具特色的传播媒介日趋受到了大家青睐,将多媒体技术作用于卫星通讯中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研究两者相互间的关系,对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多媒体卫星通讯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市场规模、应用前景还有国际环境,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因素:

(一)多媒体卫星通讯技术应用范围广,卫星因特网、DTH和DBS业务、远程医疗、全球无缝通讯、远程教育等都是新时代的经济增长点和持续热点,多媒体卫星通讯系统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中将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国家走向世界,世界间的文化和贸易交流频繁,导致对信息的传输量迅猛增长,无论是生活还是经济都需要多样的信息服务,其中包括远程应用、多媒体、交互式、无缝隙等。如今,没有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全球经济的蓬勃兴盛,在全球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作用于卫星通讯技术的应用不可取代。

(三)因特网的大范围普及,世界上目前已经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加入了因特网的队伍,而如此多的互联网用户对信息娱乐、网上冲浪的要求逐步的增加,这时多媒体最为卫星通讯的终端表现,受到人们的强烈追捧。就目前看来,如果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以一台计算机来计算,通过多媒体与卫星通讯而获得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等服务其数量已经是十分可观的,所以在未来的互联网空间中,多媒体与卫星通讯技术的有效结合具有十分良好的市场前景。

四、总论

多媒体技术在卫星通讯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去使用此类资源,不仅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教育、金融商贸领域的蓬勃发展,甚至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助力的作用。当今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时代要求我们要对新形势、新产品去积极的研究和分析,以超越现实水平,跟随国际技术发展的时代大潮。

参考文献: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9篇

中国移动:

会朝OTT业务发展

蓝筹股王中国移动(00941)上半年营业额达3031.04亿元,同比升10.4%,纯利微升1.5%,但仍略胜市场预期。中国移动昨日收报83.7港元,跌0.48%。

业绩也显示,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受腾讯冲击最大,该公司语音通话及短信继续萎缩,上半年语音通话收入下跌1.2%至1750.72亿元(人民币),短信及彩信收入下跌5.5%至209.79亿元,显示腾讯微信等OTT业务的大量涌现已经对传统电信业造成巨大冲击。中国移动首席执行官李跃在业绩会上坦言“眼红”腾讯等OTT产业,并会朝OTT业务发展。

作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中移动每户每月平均收入(ARPU)由68元下跌到66元,由于新用户的消费量更低,所以预计ARPU指短期内仍维持下跌趋势。虽然微信帮助中国移动带来数据流量收入增加,其数据业务ARPU获得15%的增长,但语音业务ARPU则下跌9%,显示用户的通讯方式正由语音转向OTT。

目前,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纷纷携手微信,中移动面临更大压力。对此,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OTT业务替代传统业务是技术进步,中移动正朝这方向转型,上半年业绩表现已初步反映转型成果,并对与OTT企业合作持开放态度。

看好微信商业化

券商估腾讯升至500元

今年以来,受惠信息化、4G发牌、跟电讯商合作、手游概念、微信5.0版本的发布及业绩看好等多重利好因素,腾讯股价不断走高。随着二季报业绩公布,腾讯控股(00700)15日报收368港元,最新总市值为6835亿港元,成功地夺下国内互联网概念股市值冠军的宝座。而自2004年上市以来,近10年间腾讯股价猛涨近100倍。

腾讯二季度业绩仅符合市场预期区间的下限而欠缺惊喜,但券商却继续力挺,中金国际更调升其目标价至500元。德银则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腾讯移动平台上的QQ及微信用户增长迅速,而腾讯推出的首款移动平台游戏,将为移动平台业务实现盈利化踏出第一步。

不过,腾讯自身也面临着PC端向移动端的挑战,特别是微信与QQ两大平台“长得越来越相似”,已经形成了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局面。而投资者更担心:在微信商业化还没有起来的时候,作为营收主力的QQ用户群却已经被替代分流了,进而影响公司总体营收。

对此,腾讯总裁刘炽平说,QQ与微信之间肯定存在重叠,但它们也覆盖不同的用户群,微信用户通常是高端、成熟用户,他们居住在一二线城市。而QQ用户一部分是PC用户和年轻用户,这些人可能会觉得QQ的功能对他们来讲已经足够。目前手机QQ用户实际上比微信多,QQ拥有一些横跨PC和移动端的用户体验,这是微信不具备的。

第二季度网游股最赚钱

腾讯:微信游戏

还会陆续推出

本报讯(记者薛松)互联网概念股本周纷纷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在宏观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以游戏收入为主的公司异军突起,腾讯、网易、畅游和巨人等公司的游戏业务增长强劲,成为这些互联网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腾讯第二季度总营收为144亿元,游戏就占了76亿元。网易第二季度在线游戏服务收入也高达21亿元。但从这些公司财报来看,传统网游收入增幅明显放缓,而移动游戏(手游)成为新亮点。

以腾讯为例,8月5日微信5.0版本上线后,立即引发全民对时下最火手机应用的讨论。首款游戏“天天爱消除”已累计注册用户4000万户,每日平均活跃用户达2500万户。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0篇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介与实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篮球赛通讯稿范文一:10月22日下午,明伦校区篮球场上彩旗舞动,锣鼓喧天。随着冠亚军的决出,河南大学男子篮球联赛在历时半个月的赛程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作为本次比赛的参赛单位,国际教育学院团委高度重视,篮球队在院领导、团委老师、教练及学生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为院争光,展现国际教育学院学生良好精神风貌为中心,前期积极宣传、组织,聘请专业教练,认真训练备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敢打敢拼,最终取得6胜3负的战绩(老区第四),为国际教育学院争得荣誉。

通过本次比赛,培养了队员敢拼搏、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同时提高了大家团结协作的思想观念,打出了学院的气势,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

由于队员较年轻,比赛经验不足,最终未能进入决赛,但这次比赛磨合了队伍,为我们找到自身差距提供了帮助,为明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奋斗。

知识竞赛通讯稿范文二:20**年5月3日,xx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组织部组织前往xx与社区团支部的同学围绕重温五四,展望世博知识竞赛。开展了一场新颖的爱国知识竞赛。

参赛选手分别为xx学院六名优秀学生代表以及方xx团支部的六名学生代表。双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与团队合作,展开激烈的竞争。比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眼明手快题、你比我划题、观众互动题等环节,选手纷纷积极参与,展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化积累以及对历史的了解。在你比我划题中,选手们不仅展现了其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体现了团队间的默契。落后方也不气馁,依然热情投入比赛当中。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隐喻话语 传统语境观 最佳关联 认知语境观

一、引言

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话语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发表了《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放到句子层面进行考察,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语义学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对隐喻的研究也从原来单一的修辞层次发展成为哲学、认知心理学、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由此隐喻研究从修辞、哲学、语义、认知等方面产生了很多的隐喻理论,如对比论、替代论、互动论等等。于是人们逐步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将隐喻作为一种话语现象纳入语用学的研究,使语境理论与隐喻阐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首先讨论了传统语境理论对隐喻话语理解的重要作用,以及该理论对理解隐喻含义的不足之处,进而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对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论述和解释了隐喻话语阐释过程中传统语境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

二、传统语境观

(一)传统语境和隐喻阐释

传统的“语境”概念,几乎是一个包容力极强的范畴,它包括语言的上下文,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说话的方式,交际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了解的程度,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等客观因素(李勇忠,李春华2001:26)。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所依赖。对于任何话语,包括于隐喻的理解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其特定意义或者说是语用隐含意义的获得取决于具体语境。Ortony等人的实验也证实,理解具有充分语境的隐喻所花的时间比语境因素不够充分的隐喻所花的时间要少。对于前者,听读者具备更多的推断前提,较易找出隐喻的意义;而后者提供的可推断的背景知识不足以推断隐喻的含义(彭增安2006:78)。束定芳(2000:209—219)也指出,语境本身的特点、说话者特征、语境信息数量的多少、人类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交际者阐释隐喻话语的含义。例如:

(1)God,to me,it seems

is a verb

not a norm,

proper or improper.

(上帝,对我来说,似乎是个动词,

不是个名词,

专有的或不专有的。)

例(1)的意思是:上帝主要是指导人们的行动,不一定专门属于某个人。“动词”具有使动作用,用来隐喻上帝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而名词有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之分,其所指的事物也同样有分别。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宗教方面的知识,则对这个隐喻的含义的理解恐怕不会很深刻。但是该例句把语境,即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宗教知识看成一种客观存在,认为这些语境要素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这些传统的语境观虽然能帮助了解语境对理解隐喻会话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解释某一隐喻话语的含义时却无能为力。

(二)传统的语境观的不足

隐喻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它的识别需要语境提供线索。随着语境的变化,同样一句话,可以是非隐喻性话语,也可以是隐喻性话语。每个隐喻的喻义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喻义集,体现出喻义的不可穷尽性。比如,

(2)Internet is a public bathhouse.(徐章宏2007:70)

对于不同的受讯者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在动态变化的语境中,同一受讯者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3a)Internet is a place which is open to all kinds of people,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s.

(3b)Internet is a place where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3c)Internet makes people thinks alike.

传统语境无法解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不足所决定的。其一,传统语境观没有对受讯者是怎样理解话语的机制作充分的论述,因而不能完全解释语境是如何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影响话语理解的。如交际者是如何利用语境因素对话语含义进行推导的,交际时为什么会造成双方的不理解现象和误解现象等。其二,传统的语境观本质上把语境看做一种客观存在,因而往往忽视语用主体的中心地位,过分强调语境在交际中的规范和制约作用,把交际双方置于被动地位,这就使交际者在言语行为中失去了选择语境的主动性。实际上,在交际过程中,施话者不仅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与交际的环境相适应,而且还会主动地利用各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为交际创造一个适当的言语环境。

三、认知语境观

(一)认识语境与关联理论

斯珀波(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1986年在其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以关联为原则,以明示——推理为理解模式的认知活动。交际时,讯递者将传信意图,即交际意图以语言形式发出刺激讯号,对受讯者明示他的意图。为达到对话语的理解,受讯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受传信意图支配,由词句等语言形式实现的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因此,斯珀波和威尔逊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个概念。他们认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受讯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中的一组。正是这些被称为“认知语境假设”,而不是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不再囿于传统的语境概念,它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受讯者在话语明示——推理交际过程中挑选的一组假设。这组假定来源于受讯者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中的逻辑、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其中逻辑信息决定某个概念可以与什么概念联系及怎样联系;百科知识信息是对与该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假设(即人对该概念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性状的认识);词汇信息是对用于表达该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的认识(包括词汇的句法特征和语音结构等)。

显然,认知主体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甚至心理情绪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以及认识深浅也不尽相同。既然语境是心理产物,那么不同的交际者的认知语境也是不同的。这样便可得出结论:认知语境因人而异,而同一个人的认知语境也会随着情况变化而有所调整。

认知语境的这一特点可以用来解释传统的语境观所不能回答的交际中的误解和不理解现象。例如:

(4)A:What do you think of Tom?

B:He is another Shylock.

B所说的Shylock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此人非常吝啬,是个放高利贷的守财奴。B将Tom比作Shylock是想要传达这样的信息:Tom这个人吝啬。如果A没有看过这部喜剧,头脑中就无法组织关于Shylock的认知语境,也就无法理解B这句话的含义了。

因而可见,认知语境对于话语理解至关重要。在交际过程中,受讯者将新信息所提供的话语假设与记忆中已有的语境假设相结合,经过推理得到新信息的语境含义,从而达到了语境效果。

(二)认知语境和隐喻阐释

认知语境是被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认知语境要求一定条件下交际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理解话语时,受讯者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刺激讯号,而且倾向于与这些话语最相关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而且,推断隐喻的含义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否定的过程。所以说,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彭增安2006:80-81),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一个受讯者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到的话语建立在新的语境假设上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最终获得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例如:

(5)John is a lion.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隐喻。A lion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凶猛、残忍、贪婪。但讯递者没有直说“John is brave,cruel,and greedy.”。而是用了一个隐喻来说明,这样一来,受讯者必须依靠认知语境找出其关联。

隐喻意义又有强隐含与弱隐含之分,隐喻的理解需要受话者假定施话者的话语具备最佳关联,在此基础上调动自身关于喻体的百科知识,在互明的认知语境中,构建出语境效果,获得结论,即推导出一系列的弱隐含。在隐喻理解过程中,旧的语境假设会产生出一系列的新的语境假设,在不同的语境假设中,寻求隐喻的最佳语境假设也就是寻求最佳关联。隐喻意义是受话者通过关联在推理过程中补足出一系列隐含前提即语境假设而实现的。其间的补足隐含前提,就是在现有语境的基础上加入能够使话语具有关联性的假设,以便在扩展了的语境下对话语做出关联性的解释,从而最终理解话语的隐含意义。例如:

(6)A:Do you like football?

B:I am a Brazilian.

例(6)中,B的回答“I am a Brazilian.”。乍听起来跟语境毫无关联,因此A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寻找、建立关联,从而达到最佳语境效果,最后获得该话语的暗含意义。从隐喻的工作机制来看,B的明示话语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巴西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知道“巴西人爱踢足球”这个相关语境假设。这样,A就以这两个假设为前提进行逻辑演绎推理得出B喜欢足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隐喻的阐释跟其他话语理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由此,关联理论提出隐喻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一种随意交谈,跟其他话语一样,需要受话人结合认知语境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四、结语

认知语境将认知科学与语用学结合起来,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揭示了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心理思维过程和认知状态。认知语境观把语用主体置于言语活动的中心地位,将侧重点从讯递者转移到了受讯者,视交际者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影响话语理解的认知语境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听话人根据关联原则建构而产生的(何自然,陈新仁2004:12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话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语境和情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认知语境观对隐喻话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隐喻话语理解的推理模式:认知-推理。受讯者利用逻辑知识、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对新旧信息和假设不断进行选择、激活和重组,获得最佳关联,从而理解隐喻话语的含义和讯递者的真实意图。

参考文献:

[1]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5]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本质体验感受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 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即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各种思维能力.

一、数学概念要关注形成背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景中感悟

“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的手段和方法,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这“糖衣”就是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怎样用数表示温度上升3度?下降3度?收入200元与支出200元等这些相反量呢?引出正负数的概念;用观察生活中的温度计特点:拿温度计观察温度时,水银的上下移动所以对应的数字即为所在时间温度;显然水面越上移,所得到的温度高,。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1)0度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数轴”的概念,首先从对实物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从这个现实生活背景中,发现并抽象出数轴概念。

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学生容易接受。

二、 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讲“正弦”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BAC=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BC=2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对于上述问题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若斜坡AB与水平面AC所成角的度数是20°,40°、50°,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经尝试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启发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边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此时,教师作点拨,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1)当30度、45度,在RtΔABC中,∠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2)运用几何画板进得动演示∠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由特殊到一般,运用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它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第三步: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四步:引人“正弦”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会概念的螺旋上升逐步剖析数学概念,揭示其本质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例2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四、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是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途径

由于数学科目的特点,在考试中一般概念很可能得不到直接体现,因而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忽视,但是我们纵观大大小小的各类考试,却不难发现,数学概念的运用渗透在每份试卷的各类题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确实需要加强概念课的教学,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些认识:一、在概念的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负数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①让学生总结小学学过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用自然数1,2,3…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就用自然数0表示;测量和计算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②观察两个温度计,零上3度.记作+3 ℃,零下3度,记作-3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负数.③让学生说出所给问题的意义,让学生观察所给问题有何特征.④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正、负数的概念.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二、深入剖析,揭示概念的本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也不应只关注对其表达式、定义域、值域的讨论,而应选取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先让学生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

(1)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过的路程是s千米;

(2)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4)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函数的实例,辨别真假例子,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变”渗透了函数思想.

又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某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4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本题的通话均指市内通话}.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并逐步形成函数概念,(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三、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挖掘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题,“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是安排在九年级下册三角形相似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本课题运用三角形相似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计算、比较、估计、对比、交流、反思、选择最优化方案等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对本课题的讨论,将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育.

本课题的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对相似三角形概念和锐角三角函数概念复习巩固的课题,主要意图不是怎样测量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个思考、探究的平台,在活动中体现归纳、综合和拓展,感悟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和设计测量方法,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

本例通过生活中测量实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总之,以上是对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探索.众所周知,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入概念,形成过程,揭示概念的本质,巩固概念,应用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概念的本质,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苏步青.中学数学教育[M].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社,2005(6).

[2]孟建平.七年级数学课本的教案、学案.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即时通讯;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

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是培养口语能力,学生在英语应用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网络时代,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是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的一条新途径。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笔者拟讨论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工作记忆和levelt的言语输出模式,然后分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头会话交流内在认知机制,据此提出假设,并初步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研究框架。这种探讨将使我们有可能预测出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英语学习者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受益最大、英语口语水平提高最快,并对其中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

即时通讯概念及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特点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一个实时通讯系统,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常用的即时通讯有gtalk, qq, msn, skype, icq, aim等。对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发现,在线沟通交流的环境下,学生参与交谈互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比面对面交谈的环境,学生第二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增加了。(2)学生参与交谈的积极性提高了。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在线交谈,甚至比平时积极参与课堂交际和讨论活动的学生还要活跃。(3)对目标语的学习态度改变了。

与传统课堂相比,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 不受面对面讨论必须轮流进行的限制。首先,在多人互联网即时通讯中,不提交发言,对方是看不到的,这就好比在同一个讨论小组中,所有的人都同时对你说话。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是不利的,但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却是现实可行的。学生无需等待,这样就比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在45~50分钟轻松愉快的在线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提交几十个完整的英语句子并非罕见。其次,即时通讯课上,学生只有提交发言,才会被认为在线。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必发言,只是被动地听,也被认为参与了讨论。在网络环境下,不参与就等于不在线。如果有学生一连几分钟都没有参与讨论,同组同学通常会询问他是否在线。再次,有趣的差别是对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要求不同。在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大量交际策略达到交流目的。即使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说英语,学生一旦理解对方的意图,总会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而不是帮助对方找到表达意图的恰当语句。即时通讯却可以促进学生使用英语达成交流,如验证自己对生词意义的猜测,运用还没掌握的句式等等,而不用其他的辅助方式。又次,网络聊天对语言使用的这种要求,势必使学生更能注意谈话时的语言错误,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句法加工,并注意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之处。最后,被放缓了的谈话过程以及即时通讯的非暂时性确保了讨论的顺利进行。从工作记忆角度看,在线聊天的这几大特点可以减轻面对面实时交谈时通常所需承受的记忆负荷。对话各方可以反复阅读对方的发言,除了减慢交谈速度外,还可以加强记忆。记忆负荷减轻了,对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有利。交流速度放缓的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在开口说话之前有短暂的考虑时间。学生有时间对英语口语表达的任务提前考虑,因此,表达起来就更加流畅,说出或写出的英语句法更加复杂。

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式与工作记忆

根据levelt(1995)的言语产生模式,话语始于非语言的特定交流意图,levelt称之为概念形成器。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概念形成器的作用是决定将要说出口的话语的语义内容。概念形成器在话语被说出口前生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意图或概念)。这些信息被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并被存入构成器。构成器挑选出最能精确代表每个语义模块的语义内容(话语前语汇)。这些话语前语汇包括构成句法的必要信息,并通过所谓的语法编码生成话语的表层结构。构成器的另一个作用是为选好的语汇挑选合适的语音语义并设计好要说的话语。然而,在这些信息进入发音器引起发音肌肉运动并说出话语之前,会被某种内部机制监控。在这种内部反馈环路中,发音方案会被储存在工作记忆的发音缓存区。因此,言语产生是个分阶段、模块化、累加式运行的过程。

引入工作记忆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测量技巧讨论levelt言语产生模型有两大益处。首先,能更深入地了解话语加工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英语口语水平发展的。其次,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哪些学生会从什么指导方式中获益更多,就可以据此给课程制定者更好的建议。其次,语言即时通讯的两大特点会影响工作记忆:(1)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互动交谈的速度比面对面交谈时要慢。人们打字的速度不可能像说话那样快,因此,加工言语所要求的速度降低了。更准确地说,在特定时间内,交谈者需要描述、理解或回答的言语在数量上减少了。(2)互联网即时通讯不像口语表达那样稍纵即逝。在线交流时,交谈者可以重新浏览谈话记录,以便理清思路。

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练习第二语言,有可能使一些言语产生过程自动化,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可以放慢讨论速度,使学生有机会重复浏览先前论述过的内容,再现记忆中的痕迹,从而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在面对面口头交谈时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互联网即时通讯的这一特点,意味着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将会从中受益。因为此时虽然对言语加工的要求降低了,但交流的任务和相互作用与面对面交谈并无不同。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这一假设涉及的问题主要有:(1)通过使用英语进行互联网即时通讯,是否可以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2)英语即时通讯与面对面英语交谈相比,在聊天室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对工作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更为有利?(3)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是否可以根据工作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有效预测出不同类型的学生口语水平可能提高的程度?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以上假设的有效性。较为理想的情况是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英语口语达到同等发展水平,并且实验组的英语口语水平会提高更快。可能的原因是,在互联网即时通讯环境下学习英语口语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工作记忆负担,从而促使学生尤其是工作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及朱毅恒(2009)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笔者设计了验证性教学实验框架,主要包括实验前测试和实验后准测试,旨在验证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真实性。在本设计中,由同一英语外教承担两个小组的教学任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自笔者所教的高职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自然班,每班各20人。实验研究按照口语课课程表进行。实验组在联网微机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即时通讯课。控制组在本班教室上课,每星期上3节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实验持续一个学期(20周),两个小组各上口语课60课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也就是说,即时通讯课和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及讨论的问题相同。学期第一周分别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实验前口语测试;学期最后一周进行试验后测试。

进行实验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教师难以给予所有学生等同的指导,或者说教师很难对所有学生施加相同影响。为了确保给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等同的辅导,参与实验的两个小组在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上完全相同。实验组即时通讯课和控制组课堂口语课的活动内容完全相同,且安排在同一天。实验组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使教师能同时阅读并参与最多5个讨论小组的活动。在小规模试验阶段,每个讨论小组安排4~6名学生。如果小组成员过多,组内成员的积极参与会使屏幕窗口文字滚动过快,致使学生难以跟上速度,影响对话互动进程。控制组也采用相同的活动小组安排。在实际操作时,指导教师直接从即时通讯工具界面打印出活动任务要求,用于对控制组进行课堂口语课指导。实验组在线时指定的任务包括角色扮演、文章或影片讨论及其他交互活动。前两次的即时通讯课在学校的联网微机室进行。学生有机会充分熟悉即时通讯工具,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初始培训阶段过后,一部分学生可不必来学校联网微机室。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或校园其他的联网微机上参与即时通讯互动活动。事实上,教师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上网。这样做,是为在指定的上课时间使互联网即时通讯真正成为同学之间唯一的英语交流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微机室上课的学生每次最多不超过5个。在可容纳30人的联网微机室内,绝大部分时间在线上课的学生应保持在3人以下。这种在不同地点上课的安排对实验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它体现出本研究与其他有关计算机辅助实时交互研究或二语习得研究有显著的不同。

为了验证假设,应进行实验前测,将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反映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课程开始时的口语水平。前测成绩分析将表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前测英语口语水平的差异情况,如果不相上下则可以看作水平相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进行实验后测。levelt言语产生模式的言语产生过程表明,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形式的言语表达,都能促进并发展同样的认知机制。仅凭levelt的言语产生模型理论,符合逻辑的推理应是:控制组和实验组口语水平提升的程度应该是等同的。检验也用来验证这一假设。实验结束后,教师对两组学生实验后测成绩进行分析,以证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前后测之间的训练中英语口语水平是否有显著提高,实验组后测的平均得分是否高于控制组的后测平均得分。分析结果用于证明互联网即时通讯能否为学生提供传统式课堂口语课很难提供的某种特有的有利条件。

为了验证假说,可进一步检验口语水平得分和非词重复得分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口语水平得分和单项测试工作记忆题型的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将表明控制组二者的相关性是否比实验组的相关性要高。这会进一步表明,在控制组中,较其他学生而言,工作记忆能力(在实验测试中具体体现在对语言的短期记忆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否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实验组中,这一情况有无明显表现。这些研究结果将会显示,对那些在语音回路中保持词汇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即时通讯环境是否会更为有利。

笔者根据对即时通讯环境下的“英语交谈”的特点、levelt言语输出模式、工作记忆、英语口头会话交流活动内在认知机制的分析,认为应用即时通讯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具有可行性。据此提出假设,即互联网即时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习者的认知机制,从而间接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并设计了验证假设的实验框架。应该指出,这绝非意味着完全脱离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就可以迅速提升英语口语水平。作为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把面对面的英语口头交际假想成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唯一的途径,就很有可能把相当一部分学生置于不利之地。有些学生将把学习说英语视为巨大困难,存在逃避心理。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即时通讯课程能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warschauer m. comparing face-to-face and electronic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calico journal,1996,13(2):7-26.

[2]kern r.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effects on qua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4):457-476.

[3] chun d m. using computer networking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interactive competence[j].system,1994,22(1):17-31.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第15篇

阿尔卡特朗讯通过不断的实践,正在努力将车联网的畅想变成现实。由阿尔卡特朗讯主导的ng Connect开放合作项目白成立以来,车联网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课题之一。阿尔卡特朗讯通过ng Connect联合业内合作伙伴如汽车公司、QNX和业界领先的内容和应用提供商在欧洲、美洲、亚洲打造了一系列基于4G/LTE网络的概念车。通过4G/LTE网络的高速实时性,车辆成为网络中一个崭新的节点,无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都能够自由畅游互联网络并使用云业务,享用流畅的高清点播、信息娱乐、车辆诊断、驾驶导航等一系列以车辆驾驶以及乘客应用为核心的业务。

先进的LTE概念车构架

首先让我们来看LTE概念车内应用带来的一些主要创新体验。LTE概念车内部搭载了LTE通讯模块,提供上行LTE网络连接和下行wi―Fi及蓝牙功能,汽车前排中央嵌入驾驶台的屏幕和后排两个镶嵌座椅的触摸屏幕作为独立运作的车载终端,通过无线宽带通信技术4G/LTE为用户带来最高超过100Mbps的传输速率,在车载娱乐功能上有创新的突破。不仅可以实时观看高清视频网络点播,享受海量的互联网音乐和影视共享服务,还可以自由连接各种社交网站和应用;同时还有众多的网络在线小游戏可以联网游玩或下载到本地尽情体验,在长途旅行中为乘客放松身心。

对于驾驶而言,道路导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以前的导航模式都是静态的,导航系统无法了解到动态路况。现在LTE概念车基于强大的无线通信能力可实现云端动态导航功能,远程服务器根据实时路况信息来不断规划最佳路线,并通过LTE网络将行使路线和地图持续下载到概念车上进行导航。实时路况信息可以由城市交通路网提供,也可以由道路上安装同一系统的车辆来共享提供。,在导航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周边兴趣点检索以实现便民和广告商务功能,例如定餐、加油站、银行医院、商家广告和折扣信息等。同时,在概念车内安装的高清JP摄像头能照向行车前方道路,可将位置、车速以及摄像头所拍摄道路实况图像等车辆信息实时公布到城市路网。这样,每辆车在未来都将可以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一个非常实际和重要的信息提供者。

对车主而言,与驾驶高度相关的服务还包括车辆自我诊断监测功能,车辆上的控制单元和各种传感器可以将实时检测信息汇总到中央控制系统,通过LTE网关实时或定时传送到厂商或4S服务商的远程维护中心,维护中心能够实时监测车辆状况,提示保养和维修服务信息来确保驾乘安全。概念车内开启的QNX应用商店服务,将应用拓展可能性无限的延伸,同时值得一提的是,LTE概念车上的应用服务大多基于云端,在硬件市场更替升级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仍然能尽可能地降低车载软硬件成本,使云计算技术理念有新的创造平台。

LTE概念车的网络架构参见图1:

构建崭新商业模式

新兴的下一代应用更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崭新的商业模式。在ng Connect打造概念车的同时,更多专注在应用业务背后商业模式模型的探讨(参见图2)。车联网改造的不单单是汽车本身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其汇聚的众多业务将重新整合价值链上下游商家利益,其中包括:汽车生产厂商和经销商、嵌入式系统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广告商等,间接的受益者则有保险行业、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政府交通部门等。

商业模式创新点

在LTE移动宽带支持下,带来了丰富的移动多媒体娱乐业务,并将继续得到爆炸式的增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展望未来车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点。

第一,云计算和云存储因为LTE带宽的增加变为可能,高效数据的交换不再是瓶颈,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可以在运营商端处理,据美国市场统计,到2010年,车载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将在汽车制造的物料中占据30%,而66%的汽车每三年就需要一次软件升级。云计算能释放软硬件升级成本,汽车生产商能和运营商共同分享网络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果,运营商将与其共享效益。

第二,对于汽车生产商来说,以无线通信和加载丰富的车载应用为特点的下一代车辆,将会成为下一个汽车卖点,并催生巨大的购买市场。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网络汽车将是下一个移动宽带接入的新节点,除了车载接入服务带来利益增长以外,丰富的应用和广告植入也将为其带来新价值。

第三,运营商除了增长的接入服务,还可以拓展车载应用商店和网络开发能力,汇聚各方应用开发能力,实现双赢的应用带动利润增长模式。

第四,汽车可以成为一个数据收集和感应器,同时也是实时信息的者,通过汽车本身作为信息收集和感应器,可以将实时的信息,例如交通路面状况、天气情况,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偏好等数据信息,提供给第三方。这样,不仅起到降低信息采集成本的作用,而且可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上进行二次分析,转售给商家或广告商进行二次销售。

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今天的汽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可靠性大大提高,用户对汽车本身也非常熟悉。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种问题产生,比如车内的机器运行状态可能存在潜在的病况,但非专业的驾驶人未必能意识到。而当问题暴露在行驶过程中时,往往危险已经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车主往往也是移动通信用户

所以在LTE概念车的商业模式中,运营商可以作为服务的前端,车商、4S店和其他专业的维修店家可以作为后台,来共同为车主服务。这里的分工是:运营商负责服务的推广、和客户的签约、收费、用户反馈以及后台的协调;同时,运营商也提供后台的服务系统、应用、和客户车辆的网络链接。后台的车商及4S店或其他专业的维修店家则围绕车的品牌提供技术支持,在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信息、分析、发出有关指令。一个例子是,通过远程诊断,后台的分析系统通过和车辆网关连接的传感器可以发现某车点火线圈未能察觉的老化警告就可以发给用户,避免行驶过程中发生危险。

因为这种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可靠性,消费者、政府、保险行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意愿来购买这样的服务。从运营商处购买也将带来多项好处:运营商提供对可靠性要求最高的通信服务,有良好的声誉和商业关系;运营商有动力在后台鼓励充分的竞争,给消费者最大利益后台厂商也有足够动力和运营商合作;运营商擅长客户管理,而一个运营商的客户网络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车商,它可以提供给后台厂商更大更高效的客户覆盖;运营商能够通过网络提供各种新的围绕车辆的服务应用,而这是后台厂商所必须利用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