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教师给学生进行口语辅导过程中,会发现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和背时,有很多错误出现。例如:学生的语音语调比较奇怪、单词发音不准,学生不会连读和断句等等。学生比较紧张,导致在读的过程中语速比较快,学生声音比较小,有颤音出现,学生读文章不够连贯,还出现语法错误、人称混乱等等问题。学生在上机考试时,难免会出现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避免有口误错误出现。

二、学生口语辅导策略

(一)要熟悉评分、明确重点知识

在口语考试过程中,电脑一般会综合四个方面因素给学生口语进行打分,这四个因素分别是准确性、完整性、韵律性以及流利性。在这四个因素中,完整性所占的比例是70%,准确率是20%,剩下的是5%。进行单词评估时,如果学生在单词重音、辅音以及元音都准确无误时,可以拿到比较高的分数。口语不太流利,主要是学生在词汇、短语停顿时,只注意到句子中的实词和虚词,没有注意到首词。因此,不能准确地进行停顿。一般而言,停顿主要有连词后停顿、代词停顿以及副词停顿等等。因此教师要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流利性上下工夫。

(二)全面普查,分层要求

在学习初期,教师要对学生的口语部分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教师会有所发现,一些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在朗读短文以及话题时,一般都是课堂中临时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流利性以及准确性,韵律性就很难达到了。这个时候,学生要使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自我监控。想要实现监控应该满足两个前提:一、学生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有避免语言错误出现的强烈欲望。二、学生要了解相关的语言规则。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给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教师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借助要求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自我的监控,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教师才会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口语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从而推动班级教学水平提高。

(三)创设情境,加强训练

从口语考试题型中看出,很多都是情景问答类型的。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针对性,这才可以弥补应试不足问题出现。深入研究发现,学生缺乏的不是材料的准备,而是在面对情境时,不能准确地做出回答。学生在进行回答时,不论是选择了完整回答还是简略回答,一般都会使用到语块。语块之所以会被大量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基于它的省力原则。使用语块可以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的流畅性,如果只是简单的依靠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的,这还注重对语块的学习和使用。在情境问题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灵活性。学生平时学习到的语块可以简单的被使用,而且还能够保障流畅性和准确性。语块的使用不仅是使用于简略的回答,完整回答也是需要的。举个例子,进行动作陈述时,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李华看了场电影,名字是《音乐之声》。他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看。第一,When andwhere did LiHua see the film The Sound of Music第二,What did he think of it?学生在进行问题回答时,需要明确这两个过去式的问题使用的句式,第一问题可以回答为He saw it at the Red StarCinema last Sunday,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时,只能回答“He thought itwas wonderfu1不能简短的回答成wonderfu1。

(四)当堂抽查,现场指导

进入了总复习阶段,一般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学习任务也比较繁重。但是教师不能忽略了当堂抽查,现场指导教学环节。上课时,教师可以随机抽查三位学生,要求学生朗读某一个短文,学生的语音语调要正确,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连读、停顿、注意爆破音等等。节奏要紧凑、语速要自然流利。最好全班要进行情境问题训练,要求全班同学在认真的听,教师随机叫一位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速度,看学生表达准确性。学生可以针对话题进行简述。进行朗读短文教学时,学生对文章背诵连贯性、完整性以及流利性都需要进行观察把握,从细节中查看变化。

三、使用图式理论方法推动阅读水平提高

阅读前要求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要能够实现从上到下的内容图式激活。所谓激活就是对学生闹钟所学知识及结构的刺激。在实际阅读之前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或者关键词来进行预测。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关键词,要仔细研读掌握这些关键词并结合这些关键词来探讨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要进行深入理解,通过深化理解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要求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语篇图式。通过建立图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迅速地掌握教材脉络,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应该把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原有的图式结构中,最终产生新的图式。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讨论范围,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论,通过讨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讨论过程中要逐步扩充和应用新的图式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图式知识,在阅读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图式复述以及图式协作。

结束语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教师连续提问、师生平等对话,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人,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析和判断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加强学生理智、思维的开发与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理性反思和辩论技巧等方面得到整体提高,还能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会话能力方面收到明显效果。苏格拉底对话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苏格拉底对话法是否适宜运用的前提条件。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其主体是高中学生。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在主体意识、独立人格方面也日趋成熟。显然,这使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教师展开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进行独立思考,于思考中渐渐实现对知识和自我的完全认识和把握方面,具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只要教师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精神和技巧,那么,将其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完全可行。

二、苏格拉底对话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独到之处,就是在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知识,而是与学生谈话或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做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有意将学生的话题进一步引向错误的方向,使他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谬,然后再进行多方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正因如此,教师能否巧妙地设问,将问题提得适时、提得准确、提得层层递进是苏格拉底对话法运用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师在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时设问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设计要合理准确

在每次课堂对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准确地设计相应的讨论话题。l3这些话题在设计时应关注三点:一是要兼顾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段提出讨论话题,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将学生引入思维训练;二是要让话题设计得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激发或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三是所设计的话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在话题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在NSEFCBook1Unit1Friendship阅读课教学中,第一环节教师可根据标题就Friendship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Whatisfriendship?2.Whatgoodqualitiesdofriendshave?通过讨论了解“友谊”的含义和“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二环节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话题:1.Whydopeoplemakefriends?2.Howdopeoplemakefirends?3.Howdopeopledealwithrelationswithfriends?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进一步思考并讨论。第三个环节教师可给出一个争论性的话题,也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Doyouthinkschoolboysandgirlscanberealfriends?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参与热情高涨,争论得非常热烈。为了把学生的辩论引向深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两派,一是实践创新支持派,一是反对派,要求两派把双方不同的观点陈述清楚,并讲明理由,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判断力。处在这样的辩论中,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他或她如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这一问题,并须将这一反思的结果用言语明确地表达出来。最终,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兴趣或热情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并讨论,即使他们的观点比较幼稚,也应让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充分展现自我。

(二)话题内容要有事实依据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智慧是在疑难中长大的,真理是在不断地检验中成熟的。一个人的观点通过与他人观点的对照而得到检验,生活的更普遍的认识则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产生,最终的检验是证明这些观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何作用,它们与最初的事例是否相符。这“最初的事例”就是事实依据。在对话辩论中,不管学生的思维如何海阔天空甚至怪诞荒谬,只要存在事实依据,最终能从混沌走向清醒,从谬误走向正确就行。例如,NSEFCBook6Unit3Ahealthylife的中心话题是健康生活。而该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爷爷通过写信的方式用亲身经历劝告孙子戒烟。爷爷年轻时也吸烟,导致伤害了身体,这是真实的事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话题:Arethereanysmok.ersinyourfamily?通过这个提问,寻找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接着可以继续下面的话题:Whyissmok—ingharmful?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汇集整理。经过前面的问答与讨论,接下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去思考如何戒烟的问题了。通过爷爷现身说法,学生初步认识了吸烟的危害,再通过讨论论证,最后又经过各自的思考,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对于戒烟的具体建议。尽管建议五花八门、稀奇古怪,也许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表达思想的成果,也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训练会话基本技能的成果。这是一种教学收获,也正是教师安排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要使对话双方互相理解

苏格拉底对话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设计的话题要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并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对话效果。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洞察对话的双方是否互相理解。一是个体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没有被他人理解;二是听取的人有没有理解表达者的观点。Ill因为只有互相理解了,观点相同的才能很快达成一致,观点相对或相反的才能产生思想的深层碰撞,激发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通过使用语言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例如,NSEFCBook4Unit4Boaylanguage的中心话题是“身势语”。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能认识到,人类除了文字语言以外还有身体语言,它们同样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帮助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学生还能懂得了解身势语的不同文化含义并正确地加以运用,这会在交际场合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有关“身势语”的话题时,要注意做到使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能够提取并整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如话题:Whathastheauthorlearnedfromthesecases?为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不该有的交流困难,教师可设计如下话题:hWatdoestheauhtorsuggestweshoulddotoavoiddififcultiesincommunication?Canyouaddsomemore?围绕这个话题,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和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课文里找寻证据的思维模式。在学生通过讨论整合出不同背景下人们不同的问候方式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hWichimpressesyoumosta—mongthesewaysofgreeting?Why?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正互相理解。学生李华发言:“我对中东国家人们互相问候的方式很感兴趣,男人们显得亲密无问,男女之间却敬而远之。”听了李华的发言,教师可以问:“你怎样理解李华的话,韩梅?”韩梅:“因为伊斯兰国家有严格的教规,穆斯林教徒们必须严格执行,女人除了眼睛可以露在外面,其他部位全部要包裹起来,这也就告诉你伊斯兰国家的女人是不能触碰的。”此时教师可以再问李华:“韩梅的观点你理解固。了吗?”通过这样几问几答,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帮助。如果教师对某个观点不理解,也可以说:“我不理解,谁能帮我解释王平的意见?”总之,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对各人具体体验的探究达成互相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这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清晰度,促进学生理智、思维和才能的开发与训练。

(四)要使对话双方努力达成共识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不一定能被其他人认同,教师不宜忙于干预。学生在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在修正别人的观点,正确的认识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沉淀出来的。在对话中,学生们惯以辩论的形式来实施互相帮助,互相帮助的最终成果就是辩论后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新的观点出现时,可能又会引起新的怀疑,学生又要进行新的论证。[1_l∞这种被认同的观点被称为“暂时被证实的”,学生通过努力达成的共识也是暂时性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对话中要持续拥有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在质疑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话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例如,NSEFCBook1Unit5NelsonMandela--amodemhero读前有六幅画,分别是WilliamTyn—dale,NormanBethune,SunYat-'sen,MohandasGand-hi,NeilArmstrong。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讨论:Arethesefamouspeoplealsorgeatpeople?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伟大人物,他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也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胆小鬼,他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国家的独立;还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是错误的,为了独立,浪费了国家太多的时间。显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但他们却在努力地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是自主意识在对话中的体现。对此,教师要在充分予以肯定的同时,努力通过对话论证的方式,明确地告知学生:一个国家的独立,意味着本国人民能够当家做主,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任何伟大事业的进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虽然MohandasGandhi在领导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事业中存在着瑕疵,但他毕竟领导印度人民赢得了独立自由,所以他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位伟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使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自我的反思中最终趋于同—个正确的认识。可以说,这是用批判性思考去验证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以达成共识的对话实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耐受性极具意义。

三、苏格拉底对话法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针对目前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得对话教学符合新的英语教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在教学中的首要地位,全面打破传统式的“哑巴英语”教学不良状况,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1.1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最终途径是通过不断地对话练习。因此,教师必须在初中英语的对话课堂上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比如,在讲解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3Teenageproblems》的对话时,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指导学生:“Boysandgirls,now,inordertoletyouhaveageneralunderstandingonthisdialogue,firstofall,pleasereadafterme.Inaddition,intheprocessofreading,youshould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ofthedifficultwords.”在进行跟读练习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对话中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另外,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摆脱课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表演。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明白该对话的组织结构和作者的思维方式之后,学生还可以自行设置相关的语言情境,并且自己编对话进行学习。总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英语对话课堂必须打破“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传统模式,帮助学生采取多样化的对话形式进行对话学习。

1.2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对话练习机会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反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并且在真实的语境下进行对话练习,从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在学习完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TVprograms的对话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平时在家中看电视时,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境并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家人或者朋友进行对话练习,抓住一切可以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结语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一、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语用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科,得到迅速发展。而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更是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对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部所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同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仍是以语言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将会话含义理论巧妙地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语用方面的问题,达到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会话含义理论概述

1967年,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合作原则、相关准则以及准则的违反。格莱斯对“合作原则”做了如下定义:“我们可以提出一个交际双方都应遵守的一般原则,即:在交际进行的每一个阶段,交际双方都应依据交际目的或方向的要求,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对合作原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格莱斯提出了四条具体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要说相关的话。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洁;说话要有条不紊。[1]但格莱斯理论的重点不是放在对准则的遵守上,而是放在对准则的违反方面。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交谈双方并非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和次准则。相反,为了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说话人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这些准则,这时就产生了会话含义。听话人则需根据语境推导出话语的真正含义,理解字面意义下所隐含的言外之意。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听力是一门既重要又很难掌握的技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强调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能够听懂英语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基本知识,掌握其主旨大意,而且要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理解其隐含意义,并判断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从而逐步增强学生获取、分析口头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的英语听力教学主要是以听录音材料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们误以为只要把握听力材料中每个单词、句子的字面意思,就能准确理解所听内容的主旨大意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在这种想法的误导下,一旦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碰到生词,他们继续完成听力任务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但事实上,学生无需准确了解每个单词的字面意思,个别生词的存在不会影响他们对于所听内容主旨大意的把握。相反,他们可以通过结合具体语境来猜测生词的大致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因此,听力理解的完成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足够的语音、词汇等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第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听力内容发生的具体语境等语用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语言知识已不是阻碍他们完成听力理解任务的因素。相比之下,学生对于语用知识的掌握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现状导致学生们有时即使明白了听力材料的字面意思,也很难理解其隐含意思。他们需要意识到听力材料中所使用的是动态的语言,人们有时为了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会违反合作原则。因此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将会话含义理论引用到听力理解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下面就以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的试题为例来说明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例一:W:WhenisJohncoming?M:Well,hesaidhe′dbehereat8:30,butifIknowhim,itwillbeatleastnineo′clock.Q:WhatdoesthemanimplyaboutJohn?对话中男士的回答显然违反了量的准则中的第二个次则———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对于女士的提问,他只需回答前半句,而but后的内容则超出了对方所需要的信息量。因此学生需根据会话含义理论推导出男士的隐含意思,即John经常迟到。例二:W:Ifyouareinterestedingymnastics,theuniver-sityhasanoutstandingteam.M:Ican′tevenclimbthestairswithouthavingtostoptocatchmybreath.Q:Whatdoesthemanmean?该对话中女士想向男士推荐一个体操团队,但是男士却说自己爬楼梯都十分困难。这一回答显然与上句不相关且夸大了事实,违反了关系准则和质的准则中的第一个次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这一违反正是要表明男士认为自己不适合体操这一项目,从而委婉地拒绝了女士的提议。如果学生了解会话含义理论,他们将会准确地理解男士的言外之意。鉴于会话含义理论在推动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词汇知识,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应侧重于段落、篇章,或通过阅读英文小说、观看英文电影的方式去学习词汇。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灵活地掌握词汇的外延意义,而且可以很好地掌握其内涵意义,从而为准确理解听力材料中说话人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除了词汇知识外,教师还应向学生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地理、历史、习俗、礼仪等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听内容的主旨大意。第三,在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该理论对于促进听力理解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熟练地利用这一理论对所听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地推导出话语中所隐含的言外之意。[2]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初级英语口语的基础上,能顺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进一步增强叙述、交谈和讨论等方面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国目前大学阶段的口语教学仍沿用中学时代的传统教学法,再加上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交际环境,导致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地交流,常常由于不懂得说话技巧而出现尴尬、冷场的局面,或者由于不具备推断说话人言外之意的能力,而导致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3]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将会话含义理论引用到口语教学中去,一定会推动其顺利发展。接下来就以一个实例来简要说明会话含义理论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Atagenteelparty)A:Mrs.Xisanoldbag.B: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在该对话中,A在向B说Mrs.X的坏话,而B的回答很显然与A所说的话没有关联,B正是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来间接地表明他认为A所说的话是与当时的场合不符的,自己不愿与A就此话题进行谈论,委婉地提示A停止这种不恰当的言论。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话含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做出得体、恰当的回应,还能使得学生准确掌握与灵活应用一些说话技巧,以一种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完成。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系统地向学生教授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并搭建英语情境的交流平台,指导学生使用这一理论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模拟对话,通过反复操练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接触多种形式的英文视听材料,并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交谈模式。之后指导学生总结口语交际中的类似表达,并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积累不同语境下较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更加准确、得体。

(三)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阅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得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但教学重点往往在词汇和语法知识上,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语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影响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把语用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虽产生于口头交流,但是在书面文本交际中它也同样适用。因为书面文本也是用于交流的,是一种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Unit1的TextA--HowIGotSmart的第四段写道:Myprincesssatnearthepencilsharp-ener,andthatyearIgroundupenoughpencilstofuelacampfire.根据上文得知主人公原本是不喜欢读书的,因为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而乐于上学了。那个女同学坐在卷笔器旁边,主人公为了接近他的“公主”,频频去削铅笔。此句中的“Igroundupenoughpencilstofuelacampfire”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主人公频繁削铅笔的行为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一说法显然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推断出主人公想借这一说法来表达自己接近女孩的迫切心情。[4]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会话含义理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阅读文本中,语境对于具体词汇和句子的意思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使用会话含义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这一心理过程,应该建立在对语境的整体把握之上。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结合语境来推测单词意思、句子隐含意义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会话含义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规约意义推导出其中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提高其写作水平。[5]

(四)会话含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是一种书面的表达方式,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而当前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实用性,更加注重应用文的写作,如求职信、道歉信、感谢信等,这就更加突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会话含义理论,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首先,在审题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题意,而且还要利用会话含义理论对题目要求进行分析,读懂其语用要求。其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使用该理论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生硬、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正在由语言知识的教授向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转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语用学的知识,特别是会话含义理论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该理论的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语用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8-40.

[2]柯婷.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理解部分中的会话含义及其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63.

[3]姜海英,魏琛.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4):153-154.

[4]常帅.修辞语言在课文“HowIGotSmart”中的使用[J].科教文汇,2008,7:47.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新闻话题讨论 通识教育

1.引言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历经改革与探索,日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共识。我国著名学者李曼丽对于通识教育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显而易见,大学英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英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英语存在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通识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有机地将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辩证性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还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该是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好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话题,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就话题展开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与监督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3.社会新闻话题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3.1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加强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明确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然而,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依然无法“开口说话”,更不用说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束定芳(2011)指出:“在语言使用中学习语言往往是最有效的。”在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新闻话题讨论,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对于新闻话题的关注,使他们对于讨论充满兴趣,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意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与陈述,既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关键词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

3.2通识教育的实现

网络是现代社会大学生了解社会新闻的主要方式,但是现在的网络新闻报道存在诸多问题,如报道不完整、报道失实等,极大地误导学生,使学生无法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尚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欠佳。在英语课堂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辩论交流的方式倾听大家的意见,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培养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教学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4.1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

从中学时代的中考、高考,到大学时代的四六级考试,都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估手段,“应试”似乎已成为教师教授英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但是,不断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意味着形势的改变,《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固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不符合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和讨论与培养学生怎么做社会人结合起来。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引导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4.2新闻话题的选择

新闻话题的选择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话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话题是否具有可讨论的深度等问题。首先,话题的难度是影响学生口语输出与讨论参与度的重要因素。社会新闻话题讨论,相比于普通话题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时性,这无疑加大了课堂讨论的难度。因此,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使话题讨论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英文关键词、背景信息等。其次,选择的话题讨论应该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要给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进行逻辑推理、原因陈述等,而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其思辨能力。最后,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话题的延展性。将话题讨论扩展到课本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到整个的英语课堂上,而不仅仅是话题讨论上。

4.3话题讨论效率

一直以来,英语教学都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在课堂引入新闻话题讨论也可能出现这种问题。话题讨论效率低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讨论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模式,不同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传递,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模式,而是众多讨论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并有所收获就成为一个难题。对此,教师要对英语课堂进行有效的分组,考虑到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英语水平较好学生的引导作用,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小组讨论时间要合理,并及时进行汇总报告或辩论。而且,要实现新闻话题讨论的有效教学,一定要做好课后的反馈与总结。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后写作类的任务,对课堂讨论内容形成书面报告等。

其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把握好话题的选择,考虑到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英文关键词、背景信息等。对于小组讨论,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话题讨论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况的发生,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状况,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进度。

最后,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积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话题讨论,鼓励小组合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动者。

5.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社会新闻话题讨论,有机地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又促进了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英语教学与通识教育的共同目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广大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共同努力,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康志峰,邱东林.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J].高教研究,2009,6.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 多模态教学

一、研究背景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日益增强的多文化趋势,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与多模态方式相结合,不断地冲击着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现代化英语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利用多模态话语理论作为指导,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多元读写能力,以期实现教师对英语课堂体裁结构潜势的最优化,同时为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索一条新路,积累一些经验。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自Halliday提出“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话语分析理论后,人们逐步认识到“语言不再是唯一的意义表达手段,其他一些非语言模态如视觉图像、声音、动漫、颜色、精美的布局等在交际中都参与意义的构建,因此具有同样的功能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理论,并从功能语言学、符号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对话语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如语言、视觉、声觉、感觉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理论模式。人们在表达意义或与他人交流时,通常会使用不同的符号资源。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社会符号,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是意义表达的源泉。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话语意义、话语形式及关系、媒体五个层面,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他认为文化语境表现为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决定话语意义,话语意义体现为话语形式及话语关系,话语形式及话语关系体现为媒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把话语形式从单纯的语言扩展到语言、图像、声觉和感觉,强调话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详细地阐释话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强调动作、声音、图像等各种符号资源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依据。

(二)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的出现,实现了由传统的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向双向或多向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转变。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采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教师可以在多模态语境下创设融图像、音频、视频和语言为一体的多模态教W情境,充分利用多种模态让学生获取接收有用信息,利用互联网、图像、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多模态教学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把语言、图像、声音、视频融合在一起制作PPT课件,让他们更有兴趣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具备日后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的教学目标。

三、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多模态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符号学,社会符号学把语言看成众多符号之一,人们通过这些符号进行社会交际,表明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与意义潜势的结合,除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形式都能表达意义。因此,在多模态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颜色、音乐和动作等各种符号进行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等设计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吸引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知、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甚至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内容核心是各种语篇及非语篇信息;而处理信息和认知手段应该是多模态化的,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于教师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传统、单模态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多模态化教学转变,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因此,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是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提升英语教学,更新英语教学模式及内容。多媒体教学网络和平台及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指导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导和推动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的设计及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1.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模态PPT课件,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应以声音、视频、图片等为主要资源,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其协同运用到对英语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消除文字这种单一模态给学生带来的单调、枯燥感,从而使英语教学课堂变得有效、有趣。

2.教师使用的多模态PPT课件在设计时要根据教材中的单元内容,结合相关的图片、影视作品、音乐、网络视频等,运用多模态或多模态组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为实现提高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目标,在选择多种模态时应考虑各个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避免过多模态组合可能产生的相互抵触而降低总体效应的结果。例如,在表述同一意义时,使用多个模态组合能起到强调、强化的效果,但是过多的信息也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负面效应,如果这个负面效应过大导致整体效果是负面的,就不能选择这样的模态组合。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设计PPT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以一个模态为主模态,其他模态为辅,从而使呈现的知识点既得到强化又更为突出重点。

4.教师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英语交际语境,从而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比如,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直观获得形象的语境知识,让学生模拟相似语境进行交流。或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克服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使英语真正成为学生的交流工具。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学生的指ё饔

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搭建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在平台上提供大量的视、听、说、读、写等资源,使学生能够进行多种模态的训练;通过手机应用、网络等渠道收听或收看VOA、BBC、ABC等新闻类节目;收看美剧、英剧、电影等视频节目,让学生充分感受真实的英语语境,接触地道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多模态话语理论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课时、班型、专业等制约,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不足,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后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参与视、听、说等多模态课程在线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结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随着语言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并发展的,随着表达所呈现出的多模态化,传统单模态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因此,多模态教学模式这种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模态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势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这种多模态教学模式应按照基本原则综合设计,英语教学模态的选择要坚持最有效果原则、强化原则和激发原则,处理好多种模态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Oxon:Routledge,1996.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4]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6]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7]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8]范勇慧.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

[9]袁传有.从教学实践中构建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2010(4).

[10]赵杨r.论多模态话语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11]裴丽华.机考改革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多模态化教学研究[J].青春岁月,2013(9).

[12]李淑杰.大学英语机考反拨效应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3(11).

[13]耿维峰.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14]李淑杰.大学英语机考反拨效应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3(11).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英语写作能力任务型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新题型的改革与实施,作文在统考中所占的分值从旧题型的15分增加到106.5分,同时,在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中也增添并加大了作文的比重,因而,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对英语写作越来越重视了,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国家大学英语考试中心公布的成绩来看,考生作文的平均成绩并不理想。据2007年的一项内部阅卷统计显示:考生作文标准得分36分以下为30%;36―63分为40%,63分―85分为20%;85分以上为10%。70%的考生作文得分在63分之下。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尚未增加口语项目,所以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仍以注重听力与读写能力为重,而忽视了口语交际训练。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的英语言语表达能力偏弱,使他们在未来的求职面试中处于劣势。

目前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一直在借鉴和应用西方写作理论中摸索前进。一般来说,运用最广泛的是以下三种教学法。

1.成品教学法

这是在我国EFL写作教学中应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写作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写作最终成品,注重文章的组织结构、遣词造句等形式,故又称之为形式法或修辞法。这种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不强调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在大班教学中易于操作。而且,在教学安排上,一般从选词造句,再到段落篇章写作,循序渐进,因而该模式对于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学习性写作较为有效。然而,随着强调学生个性需求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普及,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2.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英语课堂教学。该教学法以交际理论(interactionist theory)为理论基础,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它关注的焦点是写作过程(包括写前准备、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并强调这三个阶段不是线性过程而是相互交叉。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交流。过程教学法虽然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忽视范文的作用和词句段落等基础写作知识的讲解和训练等。

3.任务型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应用到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是近10年的事。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被要求利用写作去完成一项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交际任务。写作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写作者获得参与或融入目的语社会交际活动的能力。整个写作活动围绕着如何成功地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而展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其优点是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交际任务,在写作中他们更加专注于思想内容和意义的有效表达,自觉学习或运用写作技巧。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如写作活动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写作训练的系统性很难得到保障等。

由于西方写作理论大多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教学而创立的,未必适用于我国的EFL课堂教学。因此,迄今为止,我国英语教学界似乎还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鉴于此,笔者从长期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针对理工科大学生作文和口语的薄弱环节,通过设立话题库和进行主题辩论来加强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四、六级应试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在2008级大一新生中试行了一学期,反响较好。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话题库,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1)英语四、六级常考话题;2)社会热点话题;3)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笔者收集了历年英语四、六级的作文真题及范文约50篇,另外又根据教育、环保、住房、交通、经济、文化等主题搜集了社会热点问题50篇,最后根据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如考试、专业选择、恋爱、集体生活、求职等收集了话题50篇,共计150篇。建立好话题库后,根据话题精选范文,并适当配以漫画或插图,辅以提示或句式练习。下面举例说明:

话题(Topic):Mobile Phone on Campus

范文(Sample Writing):

Nowadays mobile phon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on college students own mobile phones.A mobile phone has become the main communication tool by college students...

建立好试题库后,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话题库来对学生进行写作―口语整合训练。首先,从话题库里挑选一个学生会感兴趣的主题话题,如,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启发学生思考并列出手机的优点和弊端。如:

优点(advantages):It is a useful tool for keeping contact with friends and getting information,or learning,entertaining.(手机是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好工具,还可以了解信息、学习和娱乐。)

弊端(disadvantages):A financial burden for the poor student,dis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their study,a nuisance when it rings at wrong place or at wrong time.(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它会成为经济负担;它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在错误的地点和时间响起手机铃声,它就会变得烦人。)

这一步主要是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进行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思维训练,让他们开动脑筋,列出能想到的各种手机的优缺点。

其次,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主题辩论。一方作正方;一方作反方。选择三至四组到讲台上进行辩论。辩论完后,老师进行适当点评。在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时,老师切忌插入,或打断学生的思路。

然后老师视课时情况,让学生进行课堂作文或课后作文(120字左右)。

最后一步是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并给出范文。简单分析语言形式和结构以供他们参考和模仿写作。

通过“选题―讨论―辩论―写作”四步法的层层推进,学生不仅会用流畅的英语说出手机的优缺点,还能用规范、准确的英文句式完整地写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和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正是任务型教学法。它把“任务”的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主题话题上,强调话题的内容和现实意义,着重通过处理、解决意义来使学生习得语言。由于任务话题的信息量适当、有趣且有意义,能够产生更自然、更流利的话语。通过话题的口头及笔头的有效表达操练,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讨论―自由辩论),他们会自然地在课堂上使用更地道的英语话语,在轻松的氛围里用英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落实到用英语来充分表述自己对某一话题的深刻认识。写作―口语整合训练法充分调动了学生潜在运用英语来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ong,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A].Hyltenstam K,Pienemann M.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初中英语交往中的教学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在对话中与学生应相互影响、讨论、激励、理解、鼓舞。在对话式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己对话、生景对话,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初中英语中的对话教学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对话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具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效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培养学生的对话精神和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新课程中英语课堂的“对话”教学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其理念是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并获得学习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进一步改革旧模式,真正确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对话教学中教师既要学会表达又要学会倾听,树立教师和学生都是对话中主体的观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只有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英语课的主人。唯有如此,才能扯起英语新课标的帆,在新课程的汪洋大海中自由航行,驶向快乐英语的园地。 

二、“对话”式的创新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确认 

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确认自己的角色,要从重教师教向重师生对话转变,努力使师生互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得到实现。 

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角,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过程就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和呼唤,是英语教师从传统英语教师到新型英语教师的转型。如果在英语课堂上,自始至终只能听见一个声音,那就是教师的独白,学生只是被驯服了的听众,始终处于被动的、被主宰的配角地位,他们参与课堂的方式只是听老师讲课和记笔记,那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新课程确认英语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合适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构建对话式的英语教学,以主体教学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造成“我想学”的氛围,再确定层次目标,造成“我要学”,并且引导学生探究“我会学”的优良教学模式。“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引领者,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以民主性把学生看成是真正平等的伙伴、朋友和知心人,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对话的材料;三是给学生恰当的、有效的对话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对话”式教学的实现策略 

在实践教学中,交往对话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它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网,教师与学生就是网上的结。交往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交往对话还必须尊重社会生活,注重教学规律。对话式教学内涵是宽泛的,开展有关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小短文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英语口语比赛等让学生亲自体验。激励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交流,引导学生广泛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家庭中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条件,自己选择。教师只是指导者、引导者,给予学生公平的评价。学习重在体验和感悟,只有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沉淀在内心深处,形成能力,受用终身。 

课内英语对话教学策略包括角色表演、游戏法、讲故事法、话题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具体方式方法。 

1.角色表演和游戏法。这是英语对话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角色表演可采用辩论、演讲或两者相结合等方式。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批判性倾听能力。 

2.讲故事法与话题讨论。可以让学生轮流讲故事,学生听后,就故事内容展开对话、讨论,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对话语言能力。讲故事法可采用讲已有的故事或自编故事。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把握对话技巧,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 

3.计算机辅助外语对话。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英语课堂,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英语对话情境,给英语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枯燥抽象的英语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总之,对话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方法,从精神的角度讲,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下英语课堂的需要;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英语教师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的教学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让我们真正实践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对话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姜发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场提问[j].中学外语教与学 

[3]李森、吉标.师生对话的特点及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 教学模式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5-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英语口语交流活动日益增加,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听说领先,把知识传授型课堂变为交际型,改革考试模式,增加口语测试。

一 口语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研究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多种认识。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它是用于设计课题、选择教材、揭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它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教学思想或理论,这是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基础。(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设定的预期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3)操作程序,指具体完成教学任务的步骤。(4)师生角色,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5)教学策略,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和措施。(6)教学评价,指对教学对象学习成效的评价。

二 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评析

1.PPP口语教学模式

PPP是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在呈现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机会使用新呈现的语言。它的目的有两个:(1)确立形式、意义和功能;(2)导入话题,激活背景知识,为训练做准备。呈现的内容是语法、结构、功能、交际技巧等。呈现的方式有很多,有语言呈现,学习典型的句型和对话,还有老师的解释、举例、示范以及角色表演等活动。练习阶段多为控制性和半控制性的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训练所呈现的结构和功能。常见的活动有句型练习,重复和模仿对话、找朋友、看图说话等。在运用阶段,学生不再就展示内容进行控制练习,而是运用所训练的技能自由交际,将所学内容和学过的内容融合一起,并把它运用到新的语境之中,解决新的问题。常见的口语活动是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访谈、辩论等。

2.UPA口语教学模式

UPA指Understanding(理解),Practice(练习),Acting(表演)。在理解阶段,首先要播放对话2~3遍,然后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回答问题。接下来让学生看对话,验证听力理解效果,并对对话重点和难点部分做简要解释。在练习阶段:让学生熟悉对话之后做角色对话练习。在表演阶段,让学生在课堂做非创造性情景会话表演。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观。其教学目标是掌握现有口语材料并能进行复述式角色对话。其操作程序是理解——操练——表达。从师生地位来看,它属于主导与主体关系。在教学策略上,它采用了听说模仿、读背课文、模拟对话的方式。在能力评价方面,能完成课文角色对话,口语清楚流利程度、表达错误较少,视为达到训练标准。该模式重视口语句子的反复听说模仿,以便形成英语思维习惯,对提高口语表达流利性有较好的效果,适合语言基础和口语能力较差的学习者。

3.UPP口语教学模式

UPP指Understanding(理解),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表达)。教学重点主要放在语言材料的学习和操练上。在理解阶段:教师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做问答练习。再让学生看课文,并对课文的某些难点做出解释。在练习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练习形式:(1)跟述练习:学生以两人为一组,一个读课文,另一个听并重复原文句子。(2)复述练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自己的话转述课文对话内容。(3)翻译练习:一个学生把课文对话翻译成汉语,另一位学生将其译成英语。(4)角色对话:学生分别担任原文对话角色进行复用式对话。在表达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大致相似的会话情景,要求学生两两或组组做情景会话练习。待学生基本完成情景会话后再在课堂做会话表演。

4.PTP 口语教学模式

PTP指Pre-task(前任务),Task(任务),Practice(练习)。这种模式是基于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模式而建构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核心组织教学,以任务的完成为教学目标。在前任务阶段:教师提出单元学习的目标或任务,再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表达方式。在完成任务阶段,学生结对或以小组方式完成口语交际任务。每个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思想,不苛求语言形式的准确,注重意义的可理解性和连贯性。教师只监督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学生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情景会话表演。在练习阶段:教师归纳课文中的重点功能表达用语,让学生做巩固性口语练习。这种模式是以社会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把掌握课文内容表达用语,能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完成交际任务作为教学目标。

5.WTC模式

WTC指Warming up(热身),Theme Discussion (主题讨论),Communicative Task(交际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堂活动主要集中课文主题内容(如surfing the Internet,finding a job)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口语交际活动。其教学步骤是教师首先提出和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为进入主题讨论做“热身”准备。首先,进入主题讨论:教师陈述课文主题内容和个人的看法,其次,让学生就课文主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次,教师提出和课文主题相关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做结对、小组讨论或辩论。最后,学生完成交际任务后,让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或进行辩论。之后教师再作点评。

三 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实践途径

1.要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流利程度,培养英语语感

从音标发音开始练习,读准英语26个字母和48个音素的发音,正确掌握每个音节的发音对初学者将来能否准确发音、有效地进行口语表达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练习时要模仿原声,有条件的还可以录下自己的发音,和原声带进行比较,这样较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英语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基础,只有学好英语语音,才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也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保障交流的畅通。学好英语语音,第一步就是要掌握单个音素的正确发音,第二步是要教会学生在句子当中单词之间的连读、不完全爆破、同化、强读和弱化的语调。

2.背诵单词,积累词汇

让学生背诵与模仿,大量地阅读单词,积累词汇,在此基础上阅读句子,背诵一些英语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在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的情景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表达某一意念时使用的习惯用语并不太多,这些用语大多具有固定的句型,往往不能用汉译英的方式直译过来。一个对口语句型熟练的人,只要掌握了相当的常用单词和短语就能较自由地表达思想。教师在上课时,要实行模块教学,把语言语法知识和口语交际句型分开,让学生知道哪些是适于练口语的句型,然后让学生在早晨去大声朗读,养成早读的习惯。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口语训练是不够的,英语早读是课堂口语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英语老师要充分利用并坚持不懈。

3.课前5分钟口语展示

在讲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内容不限,以组为单位轮流发言。一节课用5分钟的时间,也就给予五个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由于我教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听说的能力,学生都不愿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尤为重要,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由于实行了这种教学活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朗读英语的身影,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参加各种英语活动的学生也逐步增加。

4.转变教学理念

首先要把知识课堂转变为使用语言交流交际的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口语表达要突出真实性。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所暴露的突出问题是“人造英语”(Artificial English)。最明显的例证是发问者在没有提问之前就知道了答案。然而,日常交谈中需要的是建立“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才能保证会话顺畅完成。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确保用“真实英语”(Authentic English)沟通。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配备有计算机课堂的英语教室,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制作多媒体电子课件,包含有多媒体网络电视、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结合课本、光盘、网络学习资源构成立体化口语教学系统。打破教学时空的界限,拓宽教学内容。

5.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强调掌握英语语言这门知识,尤其是英语口语,最根本的方法是要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及反映的社会背景,包括英美等国的地理概况、政体经济、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教育体制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并且肯定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才能使今天的大学生做到从内心去认识它、学习它,进而达到学习与交际融为一体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月明、郭秀芝.地方大学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学刊,2009(1)

[2]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外语界,2009(6)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话语标记语提出了研究的实验构想,提出将着重对于中国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的话语标记,基于调查取样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实验构思,并对实验结果作出推测,为进一步进行实证实验奠定了基础。

话语标记语在语篇的组织中起着连贯上下文、完善交际技巧的作用。掌握并娴熟地使用话语标记语能够让交流双方达到更加完美的交流程度。语言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更是应注意自己言语的有效力。目前对于话语标记语在教学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多放在学生口语、听力理解、写作的话语标记特点及二语学习者标记和母语学习者标记的对比中,本文的选题新颖之处在于研究对象从学生换成了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不同英语专业教师使用话语标记的特点及衔接方式。该课题对于语言教师如何在课堂环境下有效地使用话语标记语,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背景

话语标记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交际能力来说至关重要。话语标记已成为建构功能主义语言模式的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它们不仅可以使得言谈自然并合乎语境,而且表明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从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萌芽到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大量论文论文集的出现,伴随着话语分析、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的研究亦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推动。80年代中后期是话语标记研究的黄金发展阶段。这段时间无论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还是在语言学界的影响等,都远胜于前。1977年,journal of pragmatics(《语用学杂志》)在荷兰创刊,现任主编是jacob l.mey(odense university - denmark)。1986年该杂志首次以特辑形式介绍各国语言中话语标记研究(当时使用的术语是particle)的概况,本期杂志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anna wierzbicka 编辑,专题以“particles”命名。1990年《语用学杂志》正式出版了以“话语标记”为专题的特辑,编辑是j.ostman和j.verschueren。另外,该杂志经常刊登“话语标记”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在话语标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就是georgetown大学的语言学系教授deborah schiffrin 1987年所著《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它根据schiffrin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被公认为是本领域的开山之作。另外一本则鲜为人知得多,那就是现stockholm大学英语系教授britt erman于1986年所著《英语中的一些语用表达法》(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其原因可能是erman采用的术语——“语用表达法”过于笼统化,不利于将之列为独立的主题进行研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erman是首次在考察大量对话实例(由现有语料库抽取)的基础上对此类表达法进行系统描写的。以上两本专著从很大程度上讲是集前一段时间学者们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成果之大成。

有关话语标记与教学领域的结合,国外学者和教师比较早就开始将话语标记研究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一些话语分析教科书中开辟专门章节讨论话语标记如:a.georgakopoulou和d.goutsos的discours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话语分析入门》,1997)等。还有一些论文涉及话语标记在课堂教学(包括讲座)中的作用〔如:c.chaudron和j.richards(1986)〕,和如何对话语标记进行教学〔如:miracle mccarthy (1991)〕。国内学者四年来对于话语标记在教学方面的研究有陈新仁(2002)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使用话语标记的情况作了调查;李巧兰(2004)比较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使用话语标记情况,并得出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话语标记时处于一种语用石化状态;王立非、祝卫华(2005)基于中国学生口语语料库,研究了中国学生和以英语为主语的人使用不同的话语标记,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附加类和强调类话语标记;白娟、贾放(2006)对于外国留学生使用中文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王淑丽(2006)认为在英语听力理解练习中为发展认知和逻辑技能应注意话语标记;韩东红(2007)对于中国学生在英文书信中的话语标记做了定量分析;陈新仁和任育新(2007)证明,由于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过度使用某些话语标记。

目前,在英语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话语标记的研究状况还属于一块空白。笔者将着重对于中国籍英语语言教师在课堂环境下使用的话语标记,基于调查取样进行描述性研究,从而填补这块空白。

二、理论基础

在话语标记的研究领域中,各国学者由于对于话语标记的首要功能认识不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1.以schiffrin,redeker,fraser等英美研究人员为首的“连贯”派;2.以blakemore,jucker等为首的“相关”派。“连贯”派认为语篇最重要的特性是连贯,这也是语篇生成及语篇理解中至关重要的。可以把连贯分成一整套连贯关系,例如一整套将语篇联系在一起的隐含关系,像原因、结果、条件、证据、详述等。“相关”派认为,说话人的头脑里已有一种具体阐释自己话语的选择,同时他也期望听话人能理解并得出这个选择。要得出预先的选择,听话人必须正确地处理说话人的话语——说话人预先设置的上下文。话语标记正是这样一类语言表达方式,可供听话人用来得出说话人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愿。正如blakemore所说(1987:77,1989:21;c.f.rouchoa,1996:3):它们(指话语标记)唯一的功能是通过将上下文的某些特征及其达到的效果具体化,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根据“相关理论”的基本框架——尽量减少信息处理的耗费,话语标记的使用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般来说,相关派的解释力要更强一些。本文也将以相关理论为支撑点证明英语教师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三、实验研究

1.研究假设

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回答:

1)有经验的中国英语语言教师、经验不足的英语语言教师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语言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话语标记都有哪些?在这些话语标记语当中,哪些在何种情况下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哪些在何种情况下又是教师无意识使用帮助自己衔接上下文的?

2)上述三组教师对于话语标记语使用都有什么特点?

3)通过分析这三组教师的课堂话语标记的使用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教学启示?

2.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十五名受试教师,他们都是从本省的几所大学中挑选出来的,根据试验设计,他们被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五名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不足五年的,被定位为经验不足的教师。第二组包括五名有经验的英语语言教师。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具备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有海外学习经验。第三组包括五名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他们来中国前有些有教学经验,有些没有,但加上在中国的教学经验平均都有2年的教学经验。第二类型为学生,均为上述教师所带班级的学生。从学生中任意选择出150名参与调查试验。

3.研究工具

为了了解师生对于话语标记语的认识和使用情况,笔者设计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两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几段师生课堂对话,其中的话语标记语都用黑色粗体显著标出,加深受试对象对话语标记语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包括11个问题,涉及师生对于话语标记语的具体态度。每道问题采用五级量表,从一到五分别代表“非常赞同”、“赞同”、“不确定”、“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然后进行量化分析。

4.研究步骤

4.1数据收集: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到各高校取得教师的同意后,随堂听课录音或在课堂中设置录音工具收集语料后,采用笔录记录下来,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尽量采用相同或相似课程及章节进行记录分析。

4.2数据分析:根据fraser,swan,schiffrin对话语标记语的分类,可分为附加类的、对比性的、列数字类的、列举类的、过渡类的、推理类的、总结性的、因果类的、时间类的等。用统计软件统计出不同职称教师的话语标记倾向,并采用相关分析,判断有无明显差异,并对每个高频话语标记进行分类并进行具体描述,并分析哪些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的,哪些是用于自己需要的时候的。

四、预期结果

不同工作和生活背景的英语语言教师对于话语标记的使用具有明显差异;在不同语境下,话语标记的使用偏好有较大的不同;语言教师的话语标记使用也有较强的石化现象。得出结论在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中应强调对语言语用功能的学习,对学生的语言教育也应该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haudron,c.& richards,j.c.the effect of discourse markers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j]. appliedlinguistics [m].1986.7:113 - 127.

[2]erman,b.some 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conversation[a],english in speech and writing:a symposium,ups. studia anglistica upsaliensia[m].ed.by g.tottie and i. blund.uppsala:acta univ,1986:131 - 147.

[3]michael mccarthy.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sperber,wilson,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 ed.)oxford: blackwell,1986/1995.

[6]白娟,贾放.汉语元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与留学生口头交际训练.语言文字应用,2006.12.

[7]陈新仁.话语联系语与英语议论文写作: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8]陈新仁,任育新.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重述标记语使用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9]韩东红.英语书信中语用标记语的定量分析与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0]李巧兰.英语学习者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现象初探——基于真实口语语料的调查分析.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主体间性;英语口语;教学体系

一、引言

以往,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多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所以,即使是在口语课堂上也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练习过程,最后总结评价。后来,大学英语改革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口语课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的指导作用被削弱。这样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大学生的口语能力一直没有明显改善。事实上,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可以将哲学方法“主体间性”作为建构的基础,使师生达到良好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

主体间性,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可以翻译为不同的名称,例如主体际性、主体间本位、交互主体观性、共生体性等。最早提出“主体间性”这一理论的人是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包括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认识,不同主体可以通过移情与共现的方式构建“他者”的存在。通过构造不同主体可以将“自我”与“他我”的主观性都置于“主观间共同性”中,从而使得“自我”的世界与“大家的世界”趋同一致,每一个“自我”所感知的客体对个体而言的客观性彼此等同。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和协调性。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体现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主体包括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文本主体。所以,主体间性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几个方面。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是交流多,互动性强。所以,不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是师生与文本之间都体现出明显的主体间性。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有别于以往的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它强调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现在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教师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反而将课堂塑造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是不合理的,口语教学中主体间性表现为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平等。

在英语口语课程讲授之前,教师要设计教育活动。具体地说,教师自己必须清晰地掌握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然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活动,注意把握分寸,话语过少缺乏互动,话语过多喧宾夺主。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除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基础不同,性格特点各异,自身的经历更是千差万别。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性格外向、特别自信的学生更愿意说话,更有可能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组织对话实践时,刻意根据学生的层次、个性进行安排,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体现自己的主体性。有时教师刻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来进行分组。比如,在讨论“喜欢的电影类型”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影类型进行分组,如喜欢动作片的小组、喜欢文艺片的小组、喜欢恐怖片的小组等。

3.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

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体现在师生与文本主体的交往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大纲的认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知识结构决定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偏好。因为规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必须有正式出版的教材,而众所周知,书籍出版需要一定时日。所以很多文本内容,随着时间的变迁已经不是合适的讨论主题。但是,改变话题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增添或删除话题,而是灵活设计教学话题,让话题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英语口语教学创新

1.改善教师对主体间性的认知

在主体间性的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有所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行为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知识探索过程。这里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有师生共同与文本的对话。

2.培养学生对主体间性的意识

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主要在于学生是否接受、吸收、认同、内化所学知识,能否提升英语口语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因此,学生必须树立主体性意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构建英语口语教学的新体系

(1)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语教学。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公路”社会,所以,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和享受。同时,教师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上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思考、讨论等,进行最后的口语陈述。

(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英语口语课堂上,有些学生会出现口语焦虑。这时,只有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信心。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建立自然、友好、融洽的交流关系。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鼓励一些性格内向、口语能力欠缺的学生,让他们锻炼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我的能力。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课堂,学生使用英语表达自我,正是发展人际交往的大好时机。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运用英语口语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例如,口语课堂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来结交新朋友,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和身边同学聊天,然后为全班介绍自己刚结识的新朋友。

(4)培养跨文化能力。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材料,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给出具体的话题,要求学生用课堂演讲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于这一专题进行整理、讲解和谈论,比较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探索隐含的文化观念。最后,教师通过创设虚拟的英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开展演讲、朗读模仿、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

五、结语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但是英语口语教学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又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而主体间性理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主体,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等多类主体平等对话,英语口语课堂呈现出良好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语言;对话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42-01

当今时代,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过去人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往往只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只限于单纯的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思想把英语教学孤立化,隔离了现实生活,抽去了语言的灵魂,导致学生听说能力不足。学生的语言对话能力除了依靠课堂教学进行培养外,还应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时时处处学英语、用英语,获得英语语言对话能力的提高。

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及问题之提出

外语教学蓬勃发展,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而真正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并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有三种:行为-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认知理论、交际法。行为-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提出,外语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点:(1)对语言进行分析,进而编出分级教学材料;(2)由训练有素的语言学家来演示这个分析过程;(3)教学实行小班上课,在母语的帮助下每天坚持几个小时的操练;(4)听、说放在首位。行为-结构主义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受到了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决非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发挥巨大作用的认知过程。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交际法在外语教学领域独领。交际法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基础上的语言哲学,它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交际性,语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对话能力。

二、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对话能力的指导思想

要正确处理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等要素的关系,合理选定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各种英语图书资料、英语角、英文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录音机、幻灯仪器设备和语音室,创造最佳的语言对话能力培养环境。此外,要使英语学习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打破课内外界限,将学生课内外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统一整体规划,让课内外融为一体。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使英语教学成为学科教学和学生活动的结合体,充分突出英语学习的实践性特征。

三、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对话能力的基本过程和具体做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决定了英语教育的中心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对话能力。

(1)多角度强化英语知识,培养对社会信息流通中语言符号的知觉和破译能力。要使课堂语言文字的启迪、导向和示范,与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相符合。当学生认清了学习英语的方向,就会不满足于贫乏的教材和死板的教学过程。因此,课堂模式的设计应侧重下列内容:教材的处理、教学进程的设计、课堂气氛的改造,可分课内和课外两种途径进行语言对话能力的培养。英语课内教材处理的基本模式是:课堂三分钟演讲――课文陌生化导入――新知学习――边对话边练习――角色表演――发散性思维讨论――竞赛、中考巩固。通过开设选修课、课外学习讲座、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晚会等活动,就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话题,依据语言学习本身的特有规律,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条件、学习程度,提供数种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同时,打开课外英语知识训练渠道,最大限度地开辟语言学习的空间,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以课内为立足点,通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英语基本技能;以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为关联课内外的衔接点,通过语言对话活动,营造沟通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学科教育环境,使英语学习生活化,听、说、读、写训练实践化,提高学生英语对话能力。

(2)优化有效的学科教学环境,营造语言对话和思想升华的气氛。为了使学生在不很理想的英语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学英语潜能,集中学习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英语基本技能,并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我们尝试开设英语选修课,并自编教材,将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分成三大块进行专门教学,即阅读、视听说和写作。通过开展有益于英语学习的各项课外活动,比如口头采访、新闻广播、英文原声电影欣赏、英文歌曲演唱、值日报道、英语辩论会、表演英语课本剧,并结合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文化节、体育节,开展语言活动,使校园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在早晨朗读中,我们抓齐读、范读、分角色读、个别读、回味读,让学生具体感知语言;在下午课外广播中,我们从听觉上引导学生掌握英语。通过图画、照片、电影、电视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感受,再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校园文化环境启发学生想象,并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获得英语对话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通过运用英语进行沟通,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信息流通中语言符号的知觉和破译能力,增强了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通过问卷调查发现,100%学生喜欢在教师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学生们反映英语不再是枯燥地记单词、背书了。为此,教师一方面要狠抓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使自己不仅专业扎实、语言技能熟练,而且深谙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熟悉英美文化及其他学科的一般知识;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教学探索,为创立适合我国的英语教学体系而努力探究。

参考文献: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听力理解;关联理论;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15-02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听力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中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对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日益加强,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听说凸显其重要意义。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日益关键。笔者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提出运用关联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是在格赖斯(Grice)会话含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发展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提出有关人类交际交流的新理论”(何自然,1997:139)。它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并从揭示语言理解的规律和原则来达到对语言应用规律和原则的认识。

在西方语用学界引起极大关注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Sperber

Wilson,1986)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来的一种交际理论,对语言交际过程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指出真正的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不是编码解码这样的简单过程,主要研究信息交流的推理过程,尤其是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同时,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活动当作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一个语言交际活动涉及说话人的两种意图:(1)信息意图(informationinten-tion):(2)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它还指出,话语理解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人类认识事物时总是遵循关联原则,即根据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识事物。说话人要考虑在一定语境条件下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最佳语境效果;而受话人在进行话语理解时要推导如何理解该表达形式才最符合最佳语境效果。

2.1. 交际的推理特性及对高职高专英语听力的影响和培养

(何自然,1995)关联理论认为,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在关联理论中语言交际被看成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即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表达自己的信息和交际意图,听话人则根据发话人的话语,结合认知语境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取发话人的信息意图。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

2.2. 语境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既然利用正确的语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得先从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概念谈起。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Sperber

Wilson,1986)。根据这一定义,语境几乎可以包含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

“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Sperber

Wilson,198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笔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3:

The world population today is about11billion. But only about 11 percent of the world’s land is suitable for farming. However, the area of the farmland is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 every 12 .So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feed so many mouths. There are so many reasons why farmland is becoming13. First, a lot of land is being us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houses. Secondly, some of the land has becoming wasteland because of wind and14have removed the top soil. Thirdly, some of the land has become too salty to grow crops. Therefore, a big problem we face today is15 .

这是2007年6月大学英语B级考试听力的最后一部分,听力填空。从语境上看,这段文字是关于耕地面积的话题。谈论的是耕地面积较少的原因。分析了本段文字的语境后我们就可以对空出来的部分的范围限定在与农业用地相关的词汇里面。

2.3. 最佳关联

Sperber 和Wilson 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事实上,交际过程中最佳关联的作用体现在关联原则之中,而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我们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根据这一原则,人们无论何时想要沟通某种思想,总会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话人具有最佳关联。事实上,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寻求话语之间的最佳关联 ,就是推理过程。

三、关联理论对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过程是一种听觉接收的信号与人脑内部记忆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听力的理解过程则是信息的解码过程。除了语言结构以外,语境、话题、背景知识、情景及副语言特征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特征正是关联理论中所谈的认知环境。若对这些认知环境缺乏了解或认识不足,就很难保证正确的听力理解。

从以上听力实例可以看出,英语中的听力理解有的时候没有直接给出问话人想要的答案,有效信息的获得需要我们借助于“语用推理”来实现。而关联理论的提出,很好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表面上没有关系的话语,由于有了“语境”与“关联”,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其“言外之意”,完成对谈话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我们在听力教学中不仅仅是告诉他们答案,还要刻意去训练学生的“语用推理能力”。

四、充分利用关联理论分析听力教学,提高听力理解效果

听力理解不只是听的行为,而是有赖于听力语篇材料,是听者对对话材料涉及的相关语境的激活,并对对话因素中的语音、词汇、句子自上而下结构进行衔接,以及片语之间自下而上的语义的连贯进行识别、推理、猜测,最终达到信息理解、表达以及交际的行为过程。由此看来,关联对于听力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听力是人们进行日常交流的基础,然而,一些学生听力差、听力水平无法有较大的突破一直是困扰高校的难题。在实际听力教学中,听者除了要积极参与外,听者的语境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和学生有时会疏忽语境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只听材料,忽略进行听前行为的过程。长久下来,听力成了学生深入学习英语的一道高墙。很多学生惧怕英语,尤其是听力会让他们产生畏惧的心理。

其实在目前,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更多的是考察是否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语用推理。如果学生能在进入听力理解之前完成语境分析,推理过程,对于攻下听力这一难关是很有帮助的。更有甚者,在应用能力考试过程当中听力理解不只是播放一次,而是选择题,两次,填空,三次。

在听力教学时,要让学生养成有重点的有选择的抓住主要信息。如,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反应和态度,通过这些听者能更好的理解说者的交际意图,基于此,指导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结合语境,寻求话语关联,进行语用推理。用关联理论来帮助学生针对选项分析题目的语境,让学生消除长久以来对英语听力的害怕,可以让学生更加有成就感,进而巩固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五、结语

在高职高专的英语听力中教会和培养学生的关联理论分析听力理解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听力的做题习惯,掌握英语听力理解的做题技巧,提高他们的英语听力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今后英语教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an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86/ 1995.

[2] 陈小玲,廖晓华. 关联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考试周刊2007年24期

[3]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课程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出版2000年9月,

[4]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唐峥. 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和英语听力理解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年4期

[6] 张向阳,关联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考试周刊 第42期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33-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和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拇耍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 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Leech 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 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一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nonnativisati.on)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lingua 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h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h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I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一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

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际需要、不断选择Z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 sug-ar,black 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 rice bowl)、“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rn)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英语对话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在“说”这一方面实际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为学生创设英语对话的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增强英语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英语的实用性。就高中英语课堂如何构建有效对话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实践

高中英语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讲授式和问答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应该寻求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同时,为了提高英语的实用性和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积极采取对话教学的模式,以说促进学生听、读和写能力的提高。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该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

一、教学中注重即时对话的过程

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词汇和语法的讲授外,教师应注重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即时对话的机会,并把握这一契机,选择适宜的对话主题,开展即时对话。因为有效的即时对话能够从不同层面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也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更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以适宜的对话主题和形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能力编排英语对话,同时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结合身边发生的实事进行合理编排,以英语对话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也可以指定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漫画、图片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空间,形成具有一定情节和内容的对话;也可以给定题目让学生进行英语辩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但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也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对话教学

科技的发展使多媒体技术走进学校,走进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结合,能够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高中英语对话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图像、音乐和动画等影音资料,不仅能够增加知识的输入量,还能强化视听效果,为学生创造对话的机会,进而提高英语对话教学的效率。例如,讲解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美国经典的乡村音乐Country Road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优美音乐旋律的带领下主动参与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能够体现乡村音乐特色的音乐剧,供学生观赏。此时,教师应以这些影音资料为切入点,让学生谈谈美国乡村音乐的特色以及与中国音乐的差别等,这样无形中建立了对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在对话中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锻炼。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开对话教学

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在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话教学的融入,不但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对话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活动中的对话机会练习日常口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社开展时事论坛、主题辩论以及英语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形式和主题,不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提升W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和主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搜集相关资料等提供动力,这一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时事论坛,能让学生了解全球各国的新闻动态,让学生接触一些官方的语言和专业名词等,能够拓宽学生掌握词汇的范围;通过主题辩论,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速;而通过英语话剧表演,能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展教学活动不单单有益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也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英语运用和表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推广对话教学模式,逐步为学生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课堂,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开展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话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