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

数字校园的特点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字】 军队院校 数字化校园 保密 军训网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带来了现代军事的重大变革,军队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军队各级领导的重视,“十五”以来,军队院校信息化发展加速,在硬件资源和应用软件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但对于教育信息化来说这只是一小步,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其重点在于革新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方法、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2]

这就要求在具备良好硬件条件和应用的前提下,必须加快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全方位实现信息化交互。

数字化校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要求,军队院校也要着眼院校教学科研的任务需求,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校现代化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战争条件下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3]

因此,自“十一五”以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军队院校信息化工作重中之重,建设各业务系统统一的认证平台、实现校园一卡通覆盖、各种信息(人员、物资、教学等)的数字化、各业务系统和工作流程的数字化都是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二、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

军队院校的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在总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实施的,由于其网络建设和存储的数据的特殊性,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几个难点。

第一,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由总部统一规划实施的,走的是集中式发展道路,各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既需要遵照总部的规划,又需要兼顾自身的特点,具有集中性强,灵活性弱的特点。[4]

第二,军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部署在军训网上,军训网与互联网是从物理上完全隔离的两个网络,军训网上部署的数字化校园虽然防止了数据的泄密,但也造成了使用受限、无法共享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等缺点。

第三,由于对数据保密的要求,军训网的开通和管理是有严格限制和特定流程的,军训网不能做到大规模全面铺开,而且军训网上不能使用无线网络,这也给网络规划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考验,既要注重军训网接入的严格管理,也要保障用户使用的方便。

第四, 军队院校存在数据保密的要求,在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数据的保密,防止数据泄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的负担。[4]在实施“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放”与“保”的关系,做到既要让广大师生方便快捷地使用系统的功能要,又要让系统达到军队保密的要求,成为系统建设的难点。

三、解决方案

我校自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有十余年的建设和使用经验,我校是医学院校,师生们需要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需要和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我校在网络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军队院校前沿。以上提出的建设难点,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在遵循总部统一部署思路下,应当根据院校自身情况,积极和厂家交流,从平台架构到技术细节上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设方案。在系统设计时建议遵循自上而下的思路,要从全局和总体的角度综合分析,选择安全、可靠、可扩展的系统架构。同时,在数字化校园实际建设中应当遵循“需求牵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求实高效”的方针,不求一步到位,而是用需求推动建设,边建边用,注重实际,逐步完善。[5]

其次,严格确保平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坚决做到互联网数据单向输入军网,严格防止军网数据的输出。网络和个人终端严格做到从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信息审计等)设备到系统防护软件(保密系统、标签和水印系统等)再到安全防护软件(杀毒、系统补丁等)的安装;保证军训网病毒库、补丁包的定期更新,确保数据的保密和安全。[3]在技术手段严格把关的情况下,经常性地对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安全的宣传和教育,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双管齐下,严防信息泄露。

再次,加强军训网接入点的建设,确保师生对军训网络的便捷使用。对于教职员工来说,需要增加军训网的接入点数量,确保每个教研室至少有两训网计算机,方便教员使用数字化校园中各业务系统。对于学员来说,应建设集中的军训网电子阅览室,[6]让学生可以方便使用数字化校园,填报查询各类信息,同时,建立严格的电脑使用登记制度,确保军训网使用的安全可查。

除此之外,对一些特定的业务系统采取军训网和互联网同时建设的办法,这些特定的业务系统首先是不的业务系统,而且具有在某个时间段使用量特别大的特点,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军训网现有终端数量较难满足集中选课时的使用需求,因此单独将该系统同步在校园网上部署,实现数据在两个物理隔离网络之间的逻辑同步。在校园网上部署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只保留帐号密码验证功能,没有人员信息,账号数据从军网上定期提取,进行脱密后导入校园网数据库中更新使用。[3、6]这样既解决了军训网终端数量的局限,方便师生使用数字化校园的业务系统;又解决了数据安全的问题,校园网上运行的系统数据完全不,数据导入军训网业务系统时实现了无缝对接。

另外,针对军训网资源匮乏的问题,在军训网上建议同步建设图书馆、网络教学等业务系统,定期将民网上的资源和资料同步到军训网数据库中,给一些不能访问民网的教员和学生提供方便,解决军训网数据资源匮乏的问题。

四、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军队院校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其建设也存在许多的难点。要确保数字化校园在军队院校得到良好的应用,必须处理好信息安全保密和业务系统建设使用的关系,从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制度机制等各方面统筹实施,才能在保证信息安全和保密的前提下,将军队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好和使用好。

参 考 文 献

[1] 唐清安, 汪顶武. 军队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硅谷. 2010.8:80-81

[2] 姜婷婷,乜勇. 我国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 中国教育信息化

[3] 蒋东兴. 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集[M]. 清华大学出版社.

[4]乔建忠. 军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策略分析[J]. 艺术学院学报. 2008.1:85-88.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

从2006年开始,江苏扬州市政府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作出整体规划。针对过去各校使用不同的软件平台造成沟通障碍的问题,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了“维斯特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以此构建统一的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

扬州市教育局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并要求各校按评估标准制定详细的落实步骤;学校再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直至每位教师。市教育局负责按评估标准给校长、教师提供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经过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数字化校园标准,教育均衡化实现质的提高。目前,可供校园内部、校际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均初具规模。

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扬州市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随着数字化校园区域推进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图1)。

图1 区域推进模式阶段示意图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蠡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蠡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图2)。

图2 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流程图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巨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图3 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结构图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

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图4 不同层面决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影响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到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支出费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

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要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的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常见的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图5 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理想模型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只有在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字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

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

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信息化精英,使其真正成为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量。(2)区域化推进,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外在动力。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数字化校园规范化、自主化发展。与此同时,鞭策学校的当事人努力推进创新。(3)创新实力的开拓,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两点内容:一是资金。主管机构和学校定期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理应成为一种常态。另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获取回报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二是人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除了利用本身的人才储备外,还可以与教科研单位联手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创新。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可持续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1-02

如何保持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持续发展的模式尤其引人瞩目。本文借助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各自特点,揭示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模型,探讨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机制,希望能够借此拓展思路,抛砖引玉,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 (图1)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蠢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蠢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臣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等,支出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有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多媒体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这一技术能将学校所有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然后由学校的相关人员对这些内容进行管理与整理,把校园建设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虚拟空间,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下面,笔者将对数字化校园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进行规划与设计。

1.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要求

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应覆盖到整个校园,并且网络必须运行稳定,一般情况,都会采用有线网络,而在一些特殊场合则设置无线网,所谓特殊场合主要是指一些不宜布属线缆路由器等设备的公共场所,如阶梯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体育馆等。

数字化校园必须将所有管理和服务覆盖到整个校园,一般而言,学校的教学、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应涉及到,而这些内容主要是建立在校园一卡通系统上面的,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各个功能都是按照每个校园的不同情况而设定的,一般,会有信息查询功能,消费功能,图书管理功能,考勤功能等,其他内容则因校而异。

数字化校园除了以上功能外,从大的角度来看,应实现数据的共享功能,对校园内的用户按照不同权限进行统一的管理。数字化的虚拟校园在网络上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为学生提供实时的网上教学,并提供学术研究的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在线服务,让学生享受到随时学习随时交流的便捷服务。

2.数字化校园规划注意点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中,其实有许多注意点,但是,这些注意点却往往是人们最爱忽视的,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要盲目进行规划,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数字化校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目的,才能真正被使用到现实中,下面,笔者归纳了几个注意点,以帮助规划。

(1)注重教学应用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教学,因此,在作建设规划的的时候应以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主。不管是对交流平台的应用,还是资源共享的应用,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帮助学习,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不过,不少学校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教学,更着重于对校务的管理,而教学方面的应用相对来说要少得多,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好。根据四川省教育局研究得出,目前,学校最急需要的几大应用系统为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

(2)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硬件设备的使用是基础,而软件系统的使用也是一种保障,现在的许多学校都过于重视对硬件的建设,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要知道,硬件建设的再好,如果软件不足,对于许多功能的应用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有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并且想让自己的学校看起来条件更好,于是,将大量经费投入到硬件的建设中,却忽略的对软件的建设,而事实上,如果只有硬件建设,忽略对软件的建设,投入的经费再多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硬件的建设与软件的建设必须双管齐下,哪个都不能被落下或直接省去。

(3)资源的共享是重点

在数字化校园中,他的典型特征就是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这一点从它的名字——数字化校园中,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特征,那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到目前为止,数字化校园已被许多学校所应用,因此这个名词已经不陌生了,这些校园也都拥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信息量非常少,这一现象表现在:校园网上的信息许多天甚至好几个月才会更新一两次;老师学生没事不会上校园网,即网站访问量少。这样的校园网站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学校对数字化校园投入的经费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个有生命力的数字化校园是需要资源共享的。这一平台是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汇聚点,是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支撑点,那么数据共享平台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3) 应用系统

在选择应用系统方面,应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一般应用在教学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的系统有:办公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以下就不一一例举了,对于这些应用系统而言,虽然功能比较齐全,但是并非完全符合本校的情况,笔者建议有能力的学校最好自行开发应用系统,或者二次开发,这样才能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全进行联系起来。

(4) 应用支撑平台

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主要由门户信息、认证信息、管理信息以及安全系统组成,通过对这一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使数字化校园成为一项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具体能够实现的目标有六个,第一,将全校系统的数据信息编码规范化;第二,全校师生访问学校资源的时候可以 按照不同权限进行操作,该系统将统一进行身份认证;第三,全校师生可随时访问学校资源,该系统直接提供了相应的入口;第四,全校师生访问资源的时候,该系统会将全校的数据和信息编码放在统一的数据入口;第五,该系统能够有效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对网络进行管理,使网络更安全[5]。

(5)制度和人才

想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光有先进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管理需要有好的制度与能够胜任此项目的人才,能够很好的管理数字化校园才能够很好的使用数字化校园。因此,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制度和人才相当关键。我们应组织专门的人才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管理,并对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定出完善的制度,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数字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校园生活中。

现在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走到哪里都需要知识,学习成了人类的首要任务,因此,校园成为了人类最熟悉的生活场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便捷的,管理有素的环境中,那么,对校园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只有建设好数字化校园,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G·阿特巴赫,覃文珍. 全球化与大学——不平等世界的神话与现实[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01) .

[2] 赵国栋. 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01) .

[3] 韩锡斌,杨娟,陈刚.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字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 2005,(08) .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 “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The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 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 ,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 ;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 “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 以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建词:数字化校园;校园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358-02

The Question and Resolve of E-campus

JIANG Xi-jiong

(The Center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ampus, points out the general 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brings forward the idea about how to construct the e-campus.

Key words: e-campus; network;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高校能培养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而数字化应用环境是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许多学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提出了新建数字化校园的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建设及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的矛盾。如何牢牢把握数字化建设的特质,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的管理,理顺数字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建立完善的应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数字化校园的结构与特点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校园内外的信息传递和服务。实现校园在空间、时间上的延伸。它包括从环境、资源、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它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网络结构,实现所有学校资源的社会共享。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未来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数字化校园各种应用服务间是一种层次性的模块化结构,也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各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融合,可以从下层提取出新的数据,产生新的应用。这种结构有利于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的扩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应用服务生成,有些服务也会逐渐消亡。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结构的这种特点,使其内容能够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促进自身的不断向前发展。

2 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而不断深入,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过程。国内外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摸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据统计分析,目前有90%以上的网络应用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忽视了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1]。各应用服务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数据共享,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2.1 思想观念落后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架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在各种内因和外应的作用力下,主动或被动地建立了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但普遍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服务”意识,其实这都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思想意识。一方面造成校园数字化应用的匮乏,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网络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也影响了对校园数字化应用的进一步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的不足,无法满足校园数字化的建设的要求,又造成校园数字化不能快速有效发展,形成不良循环,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整个进程。

2.2 管理机制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保证是确保数字化建设成功以及运行的前提保障。学校在建设初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基础投入上,忽视了管理体制建设,在网络建成后,没有及时建立与调整相应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没有全局战略和方向的环境下,缺乏一个统一的论证、决策机构,而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上,往往建立起各种分散的系统,各自为政,形成了数据相对独立的所谓信息“孤岛”。 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造成数据重复,增加了管理成本,对系统的溶合与开发带来了诸多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网络管理中心”或“信息管理中心”所能胜任的。网络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将引发传统管理体系的深层变革,管理体系将更高效、更集约,决策将更民主、更科学,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稳定优秀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好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和保障,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技术平台上的,就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员参与建设与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水平,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决定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由于缺少自己的技术人员,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将整体规划、设计完全托付于软硬件厂商,急功近利,造成了学校的实际需求与建设项目差距较大,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效果,得不到用户的承认,也进一步阻碍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此外,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用户,即广大教师,学生,职员的应用能力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水平,有些学校不注重师资培养,尽管提供了数字化的环境与技术,但使用偏少,有些教师本身都不了解数字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造成了数字化建设表面很热闹,但实际却没有内容,数字化也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管理人才的水平决定了数字化校园的运行水平,多数学校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偏少,专业人才缺乏,而且待遇较低,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安心工作,造成管理与服务的不足。所以要建立一个技术先进,应用广泛,高效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至关重要。

2.4 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影响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如何把握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的发展方向,采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的新技术对校园数字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Ipv6、J2EE、XML等的发展与应用,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技术。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部分学校缺乏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认识,片面追求硬件设备的先进性和网络建设一步到位,在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结果造成软件建设缺乏资金,应用水平跟不上,新的功能根本无法使用,这不但造成硬件系统功能上的浪费,也带来软件建设的滞后。而有的学校则化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应用软件,但由于缺乏技术前詹性,采用落后技术,开发周期长而应用周期短,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如何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和当前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具体情况接合起来,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建设资金,建设性价比高的数字化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及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是对校园教学、管理,服务思想与方法等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一个过程。把握数字化校园的特点,建设好一个高效的数字化校园,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需解决的问题。

3.1 转变思想,建立适应数字化建设的制度

数字化校园的实施过程,是学校思想及管理的变革过程。在建设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来自于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束缚,迫切需要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会造成管理组织结构的重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利益的再分配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阻力;数字化校园这个系统工程需要引入规范的项目管理,进行持续的技术支撑,完善的培训、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需要有一个整体解决方案,需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统一的权限控制;另外大量膨胀的信息流也需要有序化,对其进行科学的提取与开发,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在不断进行校园资源的数字化的同时,进行有序化管理,并形成制度。数字化校园要求我们接受应用新技术,并根据基础结构和功能重新思考和重新制定相关的制度,使学校成为数字世界中的真正的数字校园 [5]。

3.2 科学规划与设计,建设稳定高效的数字化校园

科学规划与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其重心应放在需求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论证上。首先,要从应用出发,以集成化为本质,应用为重点,服务为核心,个性化为主体。为了保证应用的长期性、持续性,扩展性,需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整体规划是指规划设计上有超前意识,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而不仅仅是着眼于眼前要实现的功能与要求,要使整体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分步实施是指实施上步步为营,以应用为核心,逐步开发应用,使系统完善程度始终与用户的阶段性需求相一致,即在数字化系统使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数字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最终达到整体设计的要求。其次,方案设计必须遵循先进性、兼容性、可扩充性、开放性原则。另外,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做好整体规划,保证各个系统的集成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在整体规划下分层次逐步扩大,使工程形成良性循环。采用成熟技术以减少风险,又能做到实施快、见效快。

3.3 高度重视建设中的标准化应用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必需加强标准化在其中的应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加强标准化建设重要性在于通过它从技术上、内容上、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保证数字化系统有条不紊、稳定地运行。同时, 标准化也是衡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的特点。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各个阶段与层次,有效地利用各项国际国内标准,就有了获得高质量与高效率的保证。科学采用各种标准,可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避免盲目性、重复性,避免不必要的、无代价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从而提高数字化校园的经济效益。 促进数字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分类编码与文件格式标准化、教育信息处理过程标准化、教育信息交换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3.4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建设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需要专业人才,各种应用系统也需要大量的既懂相关专业又能熟练应用相关工具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进行良好的人力资源建设,建立起专业的咨询顾问和系统的应用培训,培养大量的能够满足数字化校园运行的各种人才。数字化人力资源开发应从培育环境、调整机制入手,加强学校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培训的工作,还要着手调整知识结构,提高师资素质,特别是加快人才引进,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模,依托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培养大量实用型和高层次的适应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全方位地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通过建设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外部氛围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激发创造力与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为数字化校园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 结论

抓住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机会,就抓住了时展的脉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运用全新观点、全新视野加以审视,努力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符合现代教育、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校园,较快地实现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满足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名松.如何避免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误区[J].东南大学学报,2002,32:36-39.

[2] 蒋东兴,郭大勇,罗念龙,刘启新.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规划与实践[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173-178.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3-0000-0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已经为广大的高校管理者所接受。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而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网络传送的数字校园广播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全国高校[1,2]。

校园广播是高校重要的宣传媒体之一,也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数字IP校园广播系统以其良好的音质、强大且灵活多样的录制播出功能和简便的维护管理,正逐步更新着传统广播系统。下面我们从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架构、功能应用及相关问题几个方面做一介绍。

1、数字广播系统的架构

数字广播系统主要由系统服务器、音源采集模块、音频编码/解码模块以及终端扩音设备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系统服务器是校园广播系统的运行平台,包括服务器和运行管理软件。音源采集模块主要由各种音频输出设备和调音台构成,该模块采集节目音源通过调音台输出给终端编码设备。音频编码/解码模块将接收到的模拟音频信号编码为基于TCP/IP协议的数字信号;或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解码为模拟音频信号,输入到终端扩音设备中。终端扩音设备包括功放和室外音柱,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放大功率并在校园播放。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信号传输主要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其数字化的管理平台使得广播系统在运行和维护方面有了多样化的操作方式。

2、数字广播系统的应用及特点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因其软件管理平台的智能化、人性化与传统广播系统实现了更多的特定功能。数字广播系统主要由以下应用:

2.1日常校园的广播任务

每天例行的早间新闻和晚间播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公益活动,数字校园广播是必不可少的宣传媒介。这类播报任务是校园广播系统的最基本功能。

2.2特殊情况下的通知功能

对于装有用户端软件的个人电脑、安装编码终端设备的办公部门,均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成为重要消息的广播站,这为消防、人防及安保等群体性指挥动员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

2.3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

由于数字校园广播基于校园网路平台,校园内各个地点组织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大型活动均可以实现现场实时广播。这样根据不同的会议场所灵活地制作现场广播能力是传统校园广播不具有的。

2.4各校区分播站点的轮岗与互动

对有多个校区的高校来说,各个校区之间资源能否共享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课题。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旧有广播播音设备,并使各校区广播站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各分播站点可以对所在校区单独进行广播,也可以完成对所有校区的统一播音,成功地实现了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

2.5定时播音

通过对系统的参数设置,数字校园广播系统还可以实现定时播音的任务。根据作息时间制定的广播方案,可按时播放上下课的背景音乐,也可以定时转播指定电台和电视台的指定节目,这样就可以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完成自动播放功能。

2.6广播内容的备份和点播

通过系统服务器传播到校园网上的信号,可以在服务器中及时并且无损的进行备份,生成mp3格式的音频文件,并挂载到校园网上,达到线上、线下随时都可以收听到校园广播的效果。

通过以上对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功能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校园广播系统与传统校园广播系统相比呈现了鲜明的数字化特点:

(1)基于网络和TCP/IP协议。与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基于网络和TCP/IP协议,这是传统广播系统相比的本质不同,也是该系统最显著地特点。校园广播的信号在网络上编码传播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节目音质的损失,同时对信号传输距离的要求也不再那么苛刻。凡是校园网络覆盖的区域均可设置校园广播的终端。

(2)管理模式的便捷化。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管理平台是系统服务期器的广播系统管理软件。广播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均可以通过服务器端或校内远程登录服务器端配置系统数据。系统管理软件具有用户权限级别的设置,这项功能是整个广播系统可以最大限度的服务学校的各个部门,同时也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得到授权的用户可通过软件登陆,使用广播系统,提升了使用系统的自由度。

(3)数字广播系统实现了分区控制。数字校园广播系统根据不同的终端解码器挂载点,有机地将校园划分为若干个广播分区。这一系统可以将所有分区划分为一个整体进行播音,也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分区播放不同的节目。分区功能可根据校园内的不同功能区(如教学区,住宿区等)有区别、有个性地进行播音,更加人性化、智能化。

(4)系统的可延展性。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基于校园网络,在校园网所覆盖的区域都能方便、快捷的实施播音网络的延展。尤其对新建校区的系统建设,只需相应增加解码终端即可完成布设,与传统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可忽略广播站的具体所在位置,方便系统的延展。

3、问题的讨论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技术,成为目前广大高校广播建设的首选。然而,在建设调试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应尽量避免以下问题。

3.1网络流畅对广播音质的影响

虽然数字校园广播系统所消耗的网络资源极少,但校园网络过分拥挤的特定时段也会对广播的连续性造成影响。通常学生宿舍区以及计算机实验室所在的教学区域由于学生利用点对点下载工具较多,在晚间播音的时段与学生上网的高峰时段相重叠,有可能会出现播音信号的不连续传输的现象。对此我们建议广播系统在容易出现拥挤的分区进行最低带宽限制,或利用其他系统(如校园卡,校园电视系统)的专用网络进行信号传送,也可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3.2校园广播的安全问题

数字校园广播系统不仅依赖于校园网络的稳定,对网络安全的保障也有很高的要求。校园广播是校园内文化和政策传播的有力媒介,要禁止非管理人员的入侵和盗用。我们对安全使用校园广播系统采取的对策有:(1)建立仅限于校园网用户使用的网络权限,从而在物理层面与其他网络分离,降低校园广播系统被入侵的可能性;(2)管理上由专职人员负责,明确管理和使用设备人员的权责,分级别管理,保障操作层面的安全;(3)定期更换用户进入系统的密钥,保证口令不因时间太久失效。通过以上对策在一段时间的应用,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4、结语

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广播系统在创建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和传播重要教学资源信息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数字校园广播系统的架构、应用及特点和系统所遇到问题的介绍,探讨了校园广播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希望这些问题的论述对其他院校的广播系统建设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视频;影像新平台;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7—0039—03

一、数字视频传输的特点

基于网络环境的数字视频制作传输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现代技术,与传统的视频传输相比,数字视频的传输改变了广播式的单向视频被动接收节目的传播方式,走向双向互动,实现了人们对视频播放进行实时的控制。数字视频的这种传输特点,方便了访问用户的交流与互动,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为师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1.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使数字视频节目更有针对性,利于改进和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实现了视频节目的互动性,师生可以对访问的视频节目内容、节目形式,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页面的互动窗口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节目制作人员可以结合师生的观点或要求,更有针对性地策划、编导、制作广大教工和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视频节目,不断去改进和提高节目的质量。

2.点播服务的个性化,利于提高网络传输和管理工作水平

随着网络视频节目的不断增多,高校校园网视频点播系统的不断完善,广大师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地进行视频节目的点播,这对视频制作传输和网络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节目的传输质量,又要求管理者要严把入口关,把健康向上的视频节目有选择地传输给特定人群,不断提高网络传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为知识重构提供借鉴

视频资源建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视频资源的建设可以把原有各学科的教学录像转换压缩为流媒体格式存放在视频服务器中,同时不断积累各专业教学的视频资料,并借鉴兄弟院校的虚拟视频资源,建设视频教学资源库,方便师生进行选择学习。师生可以通过这些教学信息进行重新构建,产生新知识,为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

4.授课范围的广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字视频传输的优势,可以把优秀的教学资源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方便学生随时点播老师授课的视频,并可以重复播放,不断巩固所学内容,像我们所建设的精品课程,教师授课的录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视频可以更加方便学生进行直观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进度和方式,进行自主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遇到难题通过互动平台或电子邮件向老师请教,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意见,共同提高。由于该学习方式,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增强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二、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的构建

基于网络化传输,一个简单的数字化影像平台的硬件基本由客户端、服务器、视频节目的直播和点播、视频文件制作四大功能模块组成。客户端接收模块,用来接收网络视频;服务器模块,为视频信号的传输提供保障;在线直播和点播模块,实现电视节目和校园网络视频的直播和点播;视频文件制作模块,主要按照节目制作要求,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对视频素材进行采集、编辑、合成,并导出方便网络传输的流媒体视频文件。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涵面向校内外的视频新闻点播、面向校内的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系统、校园大屏幕节目广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功能框架及内容设计

校园数字化影像新平台是建设以教学管理为核心、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养成为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的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影像资源库。建设网络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学、学习、研究、交流、娱乐的平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养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所高校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的个别体现,是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数字化影像新平台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养成扩展了空间,让学生在新的媒体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1)数字视频的职能

校园数字视频主要是利用视频节目制作和网络传输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宣传、舆论氛围营造等导向作用,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学校的实事要事,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校园师生,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数字视频广播系统的功能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3)数字化影像新平台的内容设计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9篇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多年来,学校一直把“依法治校,以德树人”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把“以人为本,为学生成功人生铺路,为教师专业成长搭桥”作为办学理念;把“管理高效、教育优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目标。通过几代一中人的拼搏进取和不懈努力,铸塑起大兴一中的教育精神——和合精神。我们追求和而不同、合而共生的校园文化,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全面+特色”的和谐发展。

“全面”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是指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建构以“和合”理念引领的敬业、乐群、进取为价值取向的奉献型教师队伍;建构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全面育人德育工作特色;建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特色。

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多项需求,需要搭建综合的数字校园系统支撑平台,把学校各项业务整合融通起来。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1. 问题分析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还有待发展。整体上看,学校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方式,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常态化应用,没有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管理高效、教育优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存在差距。

(2)学校各种群体活动蓬勃发展,成绩突出,需要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以凸显和张扬这样的办学特色,需要把学校多年积淀的以德育人、竞技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等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特色展现出来。

(3)应用系统的离散、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建设完善的系统支撑平台。把数字校园规划中的“两网五平台”整合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数字化,并加以应用推广来提升领导力、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科学高效的办学水平,由此来提高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内容

(1)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记录、统计学生成长的多项数据,对学生成长进行分析评价,需要建设学生成长平台。

(2)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桥:协助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科学发展,评价教育教学过程,引领教师教学相长,需要建设教师发展平台。

(3)支撑学校业务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办公流程,提高学校办公、公文流转、领导决策等效率,营造高效、智能、和谐的校园办公氛围,高效、优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共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需要建设协同办公平台。

(4)服务师生家长社会:为家长、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提供便捷平台,使学校的资源和知识直接共享和服务于社会,起到示范校的辐射作用,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需要重新规划设计学校的外网门户网站和内网综合应用系统。

(5)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学校的办学亮点,把学校的以德育人、竞技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等展示出来,需要建设学校特色平台。

(6)为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实名身份认证,需要统一基础架构,把学校现有的第三方应用和用户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互操作中心融通起来;需要建设基础数据和公共资源等基础支撑平台,为建设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奠定基础。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大量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学校外网门户网站、学校综合应用系统、教师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学校特色平台和基础数据平台,打造学校信息化综合应用环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系统支撑平台

为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与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设基础支撑平台。通过数据互操作中心,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使各业务模块之间数据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更进一步地在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把各应用模块融合起来。既包含了“和合”校园文化元素,又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融为一体。

(1)综合办公内网和外网门户网站采用全新界面设计,融合了优秀学生作品和校园标志性文化元素,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既保留了日常应用最多的通知公告和校园快讯两个栏目,又把多个任务模块无缝集成到即时通讯的客户端中,既快捷方便,又能及时推送相关信息,既实现了平滑过渡,又提高了办公效率。

(2)用户可以通过内网右侧的快捷图标登录到数字校园平台进行协同办公,如查看教委网通知、校内通知、电子备课、资源中心、网上报修、德育检查、考务管理、成绩分析、试卷分析、学籍管理、工资查询、信息等,使学校各项业务融入数字校园协同办公平台,这种在传承中发展的建设模式受到了普遍好评。

2. 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

为使数字校园与学校的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学校教学改革实验“5211三案导学”方案,我们开发建设了“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 为教学改革提供服务支撑平台。

将电子备课平台与学科资源中心及学校教学改革实验中的“5211三案导学”等个性化业务需求进行整合与融通,把学校开设的16个学科的教材,分版本、年级、章节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心。教师们登录后即可按照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角色,利用资源中心推送的资源进行备课等各项业务工作。同时,教师上传的教案,的资源等又可以补充到各学科资源中心,充实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建”和教学的“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优秀资源流失和教学资源不能共建共享的难题。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认识逐步提升的过程。数字校园作为促进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转变,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支撑引领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校科学、快速地发展争得了先机。数字校园应用推广是一项难度大、困难多的长期性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校能够科学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是建设数字校园的主要目的,困难再多也要坚定地做下去。为此,我们制定了大兴区第一中学数字校园应用推广方案,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推广工作。

第一,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5211三案导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电子备课平台、学科资源网站群”是整合、存储、共享学校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学校领导、教师们多年的设想。教学处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主任、年级主任为领导的应用推广小组,以学科督导员、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为龙头的应用推广队伍,完成教师网上自主备课、学科组协同备课和学科资源上传、审核、、评优等工作。学校将定期评选优秀资源、优秀个人、优秀学科团队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协同办公平台、教师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平台、学校特色平台、公共资源平台等系统,各处室应根据各栏目涉及的相关内容,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与更新。

各处室主任应根据本部门的工作需求提出建设内容,及时更新栏目信息并逐步完善各应用平台的内容。

第三,信息中心要针对不同应用内容安排相应的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层面上协助各年级处室完成相应栏目的使用推广工作。及时了解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协同承建方不断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数字校园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广泛地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

综上,数字校园是在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主要任务及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实现环境、资源到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于科学发展中达到教育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区共建共享。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巩固学校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系统完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提高领导和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师的工作负担,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从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在2014年5月7日“大兴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总结会暨第二批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启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分享,对全区数字校园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一,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在众多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途径中,与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切实需求相结合,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兴区第一中学以学校教学改革实验“5211三案导学”方案为基础,开发建设了“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为教学改革提供服务支撑平台,形成教学改革业务线的支撑,使数字校园建设直接切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环节,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第二,建设学校系统支撑平台,整合“两网五平台”。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突破先前应用系统离散化建设的弊端,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建构高可用性的应用环境,如以数字校园平台互通互联的数据为基础,建构一种轻载、灵便、易用的即时通信系统,并关联各类应用,从而打造以人为中心、易用的应用环境。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3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信息融合 角色转变 WAP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学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走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以此推动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深度变革,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最好的信息环境,并最终建成数字化、现代化校园。

经过多年建设,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过向本科院校学习,自己建设实践,数字化校园已具有一定规模,在今后的建设中以下问题解决的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应用,以应用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抓住数字化教学与数字化校园管理两个重点,突出高职特色、校企融合特色、实用特色,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大学。

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面向需求、整体规划、基础先行的原则;建用结合、以用促建、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效益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的原则。

二、加强信息融合力度,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数字化校园建设周期比较长,技术变化较大,早期由于经费、技术原因,缺乏统一规划,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为不同应用服务的数据库,各系统信息相对独立,难以共享,甚至各系统数据不能一致,信息孤岛极大地影响了信息系统的效能,降低了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热情和信心。

对现有应用系统,最好是完全抛弃,重新按照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原则重新开发。如果没有经费支持,也要对现有系统信息融合,这样才能整体突出信息化的效率。

三、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

早期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注重的是为教学管理服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职业院校明确指出,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

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要从为管理服务的角色向为教学服务角色的转变,利用数字化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加快职业教育数字教学平台建设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特别是学院优势专业及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平台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管理和组织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教与学的关系及教学考核模式,实现了“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学习”、“任何时间(Anytime)均可学习”、“任何信息(Any data)皆为学习内容”和“任何设备(Any device)都是学习媒介”的全新方式。

2、加快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

良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使职业院校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能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建设将是工与学、学校与企业沟通最畅通、最快捷的平台。

3、加快对一些资金投入大、危险程度高的实训项目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开发力度,以仿真这一数字化全新实训方式克服资金、仪器设备、实训场地等限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跨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应用

早期的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应用终端主要是考虑计算机,即使是移动应用也主要考虑的是笔记本电脑。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高性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终端将出现多元化。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时尚。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这类应用。

首先在校园网接入上,要实现全校无线网络覆盖。虽然GSM、CDMA、TDMA、3G等网络已经能够覆盖校园,但其带宽还是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需求,使用它们产生的费用也将限制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其次在内容上,要开发适合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基于WAP的应用系统。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 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能将Internet的丰富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入到手机等无线终端之中。通过把Interne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Wireless Markup Language)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的显示屏上。

数字化使许多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对教育,只是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上的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量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将带来全新的教与学模式,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久旗.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5期.

[2]松冈一郎.数字化校园【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化校园;问题;建议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化快速融入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为适应时展潮流,紧跟时展步伐,教育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理想选择。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运用能力,其不仅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而且对于提升所培育的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探究。

一、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理论

1.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麻省理工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了E-campus计划,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开端。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主持了一项关于“信息化校园计划”的大型科研项目,该项目首次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为主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数字化校园的概念逐步在社会中流传并得以发展。

2.数字化校园的定义

数字化校园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以校园网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与工具,把文字、图像、语音等转换为数字信息,实现从教室、课本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全部数字化,进而在校园网络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空间,为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提供基本前提。

3.数字化校园的特点

一是智能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首要特征就是智能化,也即自动化。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人工职能来代替人的部门劳动。例如现在普遍应用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片等为学生展示课程内容,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状况。

二是网络化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教学中引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效率,为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是个性化特点。数字化校园的个性化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张扬个性。数字化校园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硬件基础建设两大组成部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基本的功能方面我们需要建设好基础的平台、用户端、基础服务设施等,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教育。除此之外,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数字化校园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大都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因学校原有评价体系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加之建设资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针对信息化建设热情不高,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研究较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分配不均,许多学校信息化发展缓慢,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2.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结合不够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忽视了教育理念与技术应用与的结合发展。部分学校更多地注重基础层面发展,却忽略了如何利用技术进步转变教育理念,影响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3.校园计算机软硬件建设不平衡

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只注重表面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却忽视了软件建设及其应用的发展。一方面针对计算机硬件投入大,效益低。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引进高配置的计算机,却忽视了教师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学校在加强硬件投入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软件建设则相对落后,软件资源相对缺乏。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缺乏相应的软件,教师无法从网上获取更好的资料;再有,信息管理工作也不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些学校缺乏对信息的管理,造成了信息系统的组织、协调困难,资源的浪费以及设备的严重损坏等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看作是一场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也可以看成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一场变革。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更好地服务师生,提高教学效率。

1.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

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校校长支持和重视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也积极赞成。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相关领导应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优化办法思路和办法理念,结合学校数字化建设实际,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展。同时还应加强学校领导及教师的相关理论学习,深化自身对数字化校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任课教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化数字化校园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要积极设立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种校园网规章制度,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等。

3.构建数字化校园网络

数字化校园网络通常分为内网、外网两大部分。内网主要指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网络,通常包括:学校学生的登录平台、学校内部邮箱系统、学校BBS以及学校教学平台等方面,是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外网主要指学校的门户网站,包括学校主页、学校机构等板块,这些是宣传学校形象,推进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总之,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和理想选择。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数字化、标准化、统一化、集成化原则,运用教育理念重构、科学制订规划、架构人力资源、优化过程管理等手段,在整体上加以推进,从而营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育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施行。

参考文献:

[1]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张韶.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关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27期

[3]胡兵.网络教学空间建设的原则与设计思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9期

数字校园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319—02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研究的平台。借助于这样一个校园平台,学习者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独立主动获取、加工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高校将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大学内部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资源将实现高度的整合,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大学。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管理、生活过程的优化和协调,从而提高各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管理工程,对实施设备、经费、管理人员的建设都有很高的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几十年来、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呼吁与重视,教育投入的增加、市场的需求以及技术手段的革新等等方面的因素促使着中国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提转自身传统校园的运作效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运作的新时期。目前中国普通高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本校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很多重点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其他学校也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开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一些观念和建设上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中国数字化校园建设呈现以下问题:

(一)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物质层面上看是网络及设施的建设,但实际上应是信息化教育的具体体现。而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只重视技术应用,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只有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及应用

在目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着重建设、轻软件建设及应用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投入大,收效小。很多部门配备的计算机档次很高,但利用效率不高。其次,各种硬件设施完善,但与之配套的软件和资源则显得相对贫乏,存在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情况。在软件的建设方面,许多教学软件相对缺乏,在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化校园需要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内容的支撑,学校对教育资源库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三)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忽视校外的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现在各种网络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可供利用的资源也层出不穷。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对校外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这就使得教师或学生在资源的查找中,要多花很多气力,多走许多弯路。如果能把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由专人进行分类、整理,会使相关的检索工作变得轻松,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教学系统的建设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因此对教学过程提供直接支持应是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但在现在许多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而对于教学系统的建设,则显得相对薄弱。特别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网络教学系统尚未进入到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很多学校的远程教育,也还处在单向信息传播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师生互动。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及策略

数字化校园涵盖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本质是对现实校园的镜像,通过虚拟环境下的各种应用系统的运行,快速高效的完成现实校园中各种活动,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管理效率及生活质量。就其建设内容来说主要分为校园网络硬件平台建设、安全与管理体系建设及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应用与服务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而网络平台与安全管理建设是重点,网络平台与安全管理支撑了核心体系的建设,只有有了通畅可控的道路和安全可靠的支持环境,才能保障各种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