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及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创新和机制转换,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改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有限责任的转变,采取了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共同防范风险的方式运作。从招远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四年多的实践看,能否保证基金的安全,是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关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等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基金运行的社会性、可靠性及风险意识必须加强。否则,我们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证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用人单位和广大参保职工对已经建立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普遍缺乏费用意识和基金的风险意识,有限的筹资水平与参保职工就医的无限费用矛盾逐步显现。

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医疗消费“需方患者”的费用分担机制,监察手段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多数参保职工费用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一些单位把基本医疗保险理解为医疗消费的全部,抱着过去“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观念不放,一旦报销费用达不到个人要求,就会采取消极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加上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处方和计算机二次录入的形式,给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开了绿灯,造成了资金的流失。论文大全。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几年多的实践看,有一些企业缴费意识差,欠费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认识不足,权利和义务分不清,不是先尽义务后享受,而是不尽义务也享受或少尽义务多享受;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有病参保无病观望,政府又缺乏强制手段,造成参保人群不大,基金积累不雄厚,抗风险能力差。

中央和省属单位执行属地管理原则性不强,影响了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的扩面和社会医疗保险大数法则难以体现,互助互济优势难以发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改制和破产企业增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只靠短期内积累的一部分资金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对抵御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供给的“有限性”和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医疗消费地费用分担机制,控制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如果保障待遇过高,就会刺激医疗消费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保障待遇过低,就会造成基金结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确定一个适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次,是使基金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

加强基金支出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三个目录”的建立,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证。所以,医保管理必须以“三个目标”为核心。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方面的培训,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个目录”,以此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在使用目录以外的药品、诊疗和服务项目时要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教育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将有关医保政策公诸于众,让参保人员了解就医的有关权利和义务。论文大全。同时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医疗费支付的审核力度,要求参保人员报销医药费时提供必要的手续,按规定比例核定、严格控制就医行为,做到费用与病情相符。保证医患保三方共同遵守医保政策规定,使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减少人为因素,消除风险。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竞争准入和退出机制,改变目前总量偏少,结构上不合理现象。要从促进充分竞争、完善医疗服务功能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选择为出发点,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细化各项医疗服务和费用定额指标,明确费用结算依据,将各项管理指标和措施细化到定点管理协议中,以协议为依据,规范医疗服务和经办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使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顺畅的参保人员投诉反馈系统,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确保基金不流失。

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早日实行医药分离。在医疗保险制度运作中,要真正解决“医药合谋”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医药分离,这将使参保职工得到更多的利益。医药分离能彻底割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医疗单位断绝了药品销售收入,必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医疗水平、拓宽服务项目上,那么受益的将是广大参保职工。医疗保险机构就会实现用有限的资金为广大参保职工购买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实行医药分离,势在必行。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管理十分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必须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计算机预警、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政策调整一致、费用计算准确、医院结算快捷的程序化规范管理,防止个人行为的随意性,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改变出资方式,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大批困难企业和过去改制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日渐突出。按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但搞“一刀切”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着眼于整体提高保障能力,拓宽筹资渠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医疗保险系统是不完整的。论文大全。鉴于目前情况,单凭医疗保险部门是不可能奏效的。政府可否出一部分资金,变过去两方出资为三方出资,妥善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基金也有了部分积累。但短时间的运行不能说明政策制度的完美,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及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创新和机制转换,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过去国家承担无限责任改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有限责任的转变,采取了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共同防范风险的方式运作。从招远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四年多的实践看,能否保证基金的安全,是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关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等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基金运行的社会性、可靠性及风险意识必须加强。否则,我们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证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用人单位和广大参保职工对已经建立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普遍缺乏费用意识和基金的风险意识,有限的筹资水平与参保职工就医的无限费用矛盾逐步显现。

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医疗消费“需方患者”的费用分担机制,监察手段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多数参保职工费用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一些单位把基本医疗保险理解为医疗消费的全部,抱着过去“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观念不放,一旦报销费用达不到个人要求,就会采取消极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加上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处方和计算机二次录入的形式,给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开了绿灯,造成了资金的流失。论文大全。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几年多的实践看,有一些企业缴费意识差,欠费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认识不足,权利和义务分不清,不是先尽义务后享受,而是不尽义务也享受或少尽义务多享受;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有病参保无病观望,政府又缺乏强制手段,造成参保人群不大,基金积累不雄厚,抗风险能力差。

中央和省属单位执行属地管理原则性不强,影响了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的扩面和社会医疗保险大数法则难以体现,互助互济优势难以发挥。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峻,改制和破产企业增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只靠短期内积累的一部分资金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对抵御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供给的“有限性”和参保职工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医疗消费地费用分担机制,控制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如果保障待遇过高,就会刺激医疗消费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保障待遇过低,就会造成基金结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确定一个适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次,是使基金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

加强基金支出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三个目录”的建立,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证。所以,医保管理必须以“三个目标”为核心。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方面的培训,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个目录”,以此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在使用目录以外的药品、诊疗和服务项目时要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教育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将有关医保政策公诸于众,让参保人员了解就医的有关权利和义务。论文大全。同时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医疗费支付的审核力度,要求参保人员报销医药费时提供必要的手续,按规定比例核定、严格控制就医行为,做到费用与病情相符。保证医患保三方共同遵守医保政策规定,使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减少人为因素,消除风险。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竞争准入和退出机制,改变目前总量偏少,结构上不合理现象。要从促进充分竞争、完善医疗服务功能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选择为出发点,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细化各项医疗服务和费用定额指标,明确费用结算依据,将各项管理指标和措施细化到定点管理协议中,以协议为依据,规范医疗服务和经办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使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顺畅的参保人员投诉反馈系统,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确保基金不流失。

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早日实行医药分离。在医疗保险制度运作中,要真正解决“医药合谋”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医药分离,这将使参保职工得到更多的利益。医药分离能彻底割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医疗单位断绝了药品销售收入,必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提高医疗水平、拓宽服务项目上,那么受益的将是广大参保职工。医疗保险机构就会实现用有限的资金为广大参保职工购买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所以,实行医药分离,势在必行。

加强计算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医疗保险管理十分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必须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建立计算机预警、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监控系统,实行对医疗行为的全程管理,实现职工自由就医、政策调整一致、费用计算准确、医院结算快捷的程序化规范管理,防止个人行为的随意性,保证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改变出资方式,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目前,大批困难企业和过去改制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日渐突出。按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但搞“一刀切”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着眼于整体提高保障能力,拓宽筹资渠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没有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医疗保险系统是不完整的。论文大全。鉴于目前情况,单凭医疗保险部门是不可能奏效的。政府可否出一部分资金,变过去两方出资为三方出资,妥善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后顾之忧,以保证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

刚刚起步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基金也有了部分积累。但短时间的运行不能说明政策制度的完美,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风险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资金。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对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制度创新和机制的转换,是改变过去国家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增加了个人自我保障责任,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由过去的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无医疗保障改为全民基本医疗,实现福利保障到社会保障有限责任的转变,采取了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调剂,共同防范风险的方式运作。从金昌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年多的实践看,能否保证基金的安全,是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关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破产等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基金运行的社会性、可靠性及风险意识必须加强。否则,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就会前功尽弃。

一、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的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稳定的资金来源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保证参保职工、参保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用人单位和广大参保职工、参保居民对已经建立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普遍缺乏费用意识和基金的风险意识,有限的筹资水平与参保职工、参保居民就医的无限费用矛盾逐步显现。

目前,我们的医疗保险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医疗消费“需方——患者”的费用分担机制,监察手段不够,对不规范的就医行为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给基金支付带来了压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期,多数职工、居民保障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一些单位把基本医疗保险理解为医疗消费的全部,抱着过去“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的观念不放,一旦报销费用达不到个人要求,就会采取消极行为,甚至医患合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再加上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水平低、条件有限,仍然采用落后的手工处方和计算机二次录入的形式给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开了绿灯,造成了资金的流失。

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十年多的实践看,有一些企业、居民缴费意识差,欠费现象时有发生,或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现收现付制认识不足,权利和义务分不清,不是先尽义务后享受,而是不尽义务也享受或少尽义务多享受;短期行为,缺乏长远打算,有病参保无病观望,政府又缺乏强制手段,造成参保人群不大,基金积累不雄厚,抗风险能力差。

中央和省属单位执行属地管理原则性不强,影响了医疗保险统筹地区的扩面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则难以体现,互助互济优势难以发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严竣,改制和破产企业增多、特别是困难企业职工的医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只靠短期内积累的一部分资金去解决是远远不够的。

二、对抵御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的几点建议

医疗保险基金供给的“有限性”和参保职工、参保居民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一对突出的矛盾,必须建立医疗消费费用分担机制,控制不规范的就医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如果保障待遇过高,就会刺激医疗消费需求,造成基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保障待遇过低,就会造成基金结余太多,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确定一个适当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管理层次,是使基金安全运行的可靠保证。

1.加强基金支出控制。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两个目录”的建立,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保证。所以,医保管理必须以“两个目录”为核心。医疗保险部门要通过与各定点医疗机构的配合,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方面的培训,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甘肃省规定的“两个目录”,以此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在使用目录以外的药品、诊疗和服务项目时要事先征得参保人员同意,教育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及时将有关医保政策公诸于众,让参保人员了解就医的有关权利和义务。同时医疗保险部门,要加大医疗费支付的审核力度,要求参保人员报销医药费时提供必要的手续,按规定比例核定、严格控制就医行为,做到费用与病情相符。保证医、患、保三方共同遵守医保政策规定,使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医疗保险基金实现“收支平衡”,减少人为因素,消除风险。

2.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竞争准入和退出机制,改变目前总量偏少,结构上不合理现象。要从促进充分竞争、完善医疗服务功能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方便广大参保人员就医选择为出发点,把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细化各项医疗服务和费用定额指标,明确费用结算依据,将各项管理指标和措施细化到定点管理协议中,以协议为依据,规范医疗服务和经办管理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使医疗服务监督制度化,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健全顺畅的参保人员投诉反馈系统,发挥全社会的作用,确保基金不流失。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4篇

摘要:“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解决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引发的公平问题,但是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将引发新的不公平问题。建议将底线公平理念引入“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强调政府的基本责任,在追求适度公平的前提下同步发展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叮持续发展。

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之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公正是其存在的理念基础。然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长期呈现出的碎片式制度结构,却与公平性目标相距甚远。2007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总理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较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决定以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为突破口,开始“全民医保”的建设进程。这不仅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从局部人群享有扩展到全民覆盖,同时也必然引出一个现实性与理论性并俱的问题,即该用何种公平的理念指导这次医疗保障制度变革,如何用一种恰当的公平视角来均衡多种制度并存带来的各种差异。

一、“全民医保”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不绝于耳,该制度的主要症结表现为保障的覆盖面不足,大量人群游离于医疗保障制度之外,暴露出了保障制度“有或无”层面上的公平问题。2003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共有30%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是疾病或损伤,与此相呼应的是,79.1%的农村被调查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44.8%的城市被调查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面向不同的人群阶段性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受益人群由少到多的过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步最早,从1994年的两江试点至2006年底,该制度覆盖人群达到近1.6亿,但是鉴于该制度目标人群的局限性,城镇大量无固定工作单位的非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到制度中来,其中包括大量的老人、儿童、失业人员等弱势人群。虽然不少城市的政策文件中规定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自行参加该制度,但是缺乏单位参与筹资这一关键环节,加上“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必须同时加入”的限制,使得这些弱势人群凭借自己的能力想迈进制度的大门,显得格外困难。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比,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07年9月30日该制度已经覆盖了7.26亿农民。。该制度的目标人群较为明确,旨在覆盖所有的农村居民,然而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社会环境之下,原本应该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的部分目标人群成为了新的制度外人群,出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真空地带。

二、“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缓和了制度缺失带来的不公平

“全民医保”目标提出之际,正是我国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酝酿之时,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个结论性意见j。正是这份报告的公布,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卫生体制改革的激烈讨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走到了新的转折点,众多的医改思路也在此之际频频提出,其中建立“全民医保”的呼声逐渐成为主流声音。

“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是对医疗保障制度长期缺失作出的呼应。在该目标之下,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此后79个城市陆续开始了试点。这项制度旨在覆盖2亿多城镇非就业居民,成为弥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大缺口的重要制度。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可见,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已经确立了城乡这三种制度作为我国的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三种制度同步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具体路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中消除了由于制度缺失带来的不公平,如果不考虑人口的流动和制度操作中的可及性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户籍状况或从业状况,与某种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起对应的联系。

三、“全民医保”的内涵需要新的公平理念

什么是“全民医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更像是一个新闻词汇而不是学术用语。从最早作为一种改革呼声,到现在引发的如火如荼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民医保”基本上被理解为“全体国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甚至有人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直接等同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填补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固然是保证人人获得医疗保障的必要途径,但却并不是最终目标。事实上,“全民医保”目标有着更为丰富的制度内涵,并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新增了一项保险制度,而应当将其视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过程,其核心内容至少有两点,一是全面覆盖;二是同一受益标准J。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每个人都享有医疗保障制度,这只是“全民医保”第一阶段的目标,也是我国当前正在努力完成的工作;在每个人都获得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保证人们能够平等地从制度中受益,这应当成为“全民医保”目标下隐含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虽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刚刚开始试点,效果的显现仍需时日,但是从制度的设计来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以郑州市为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是缴费基数的10%,2006年郑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861元,平均每位参保职工每年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约1886元,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而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筹资标准则为每人每年9O元或330元,其间差异,可见一斑。在医疗保险中,筹资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如浙江省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率大体为2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率大体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平均在40%左右。面对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的必然趋势和多种制度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有必要反思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指导理念。和西方福利国家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我国选择了利用多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如何均衡各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允许制度差异存在的情况下体现公平理念,是引人思考的一个深刻议题。

在改革的初期,我国并没有形成以全民为视角的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也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始终缺乏统一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J。这和最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不无关系,作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军,该制度当初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被动发起的一项配套改革,并不能算是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这个界定中不难看出,当初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位的局限,使得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受到制度视角的局限,在对医疗保障制度公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人们往往选择某一种制度,用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研究的思路来分析该政策微观运行效果,此时的医疗保障制度被简单等同于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障的公平问题被简化为医疗保险政策运行的公平问题,因此过度强化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卫生筹资功能,而淡化了其社会保障本质,公平问题的视角显得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

“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将如何保障全体国民的医疗福利纳入到统一的政策视野,因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平理念用于制度体系的构建。

四、“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底线公平理念

在“全民医保”的目标之中,一种新的公平理念~底线公平理念值得关注。社会保障的语境中,“底线”是指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的一条基准线,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也是起码必备的部分,是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位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就是“底线公平”一。如果将其映射到医疗卫生领域,底线可以被理解为人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正如我国目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一种强调“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承诺对人们普遍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底线”与“基本”之间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对应,但是底线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最低层次”。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语境中,“底线”更应该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而言的,它是责任的“底线”,需要政府在其中承担基本责任。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都清晰地表达出了筹资的责任:即对这两种制度之下的每位参保人员,政府都给与基准水平上的补贴,而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那些更为弱势的人群(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可以在基准水平之上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5篇

现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卫生体制改革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目标。这次改革是全国性的,既涉及到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涉及到医疗卫生系统体制性的深层次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必然会带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锐意进取,永葆先进性,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医院生存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为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加大力度,主动适应,做好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创医院工作新局面。

一、党风是生命的源泉

《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一个政权也好,一个党也好,一个医院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一定会亡党,一定会,一定会失败倒闭。所以,国务院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三大改革: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②同时进行的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③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以什么作用、什么态度来实行三大改革,医院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们是怎样将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对诸于行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这项工作?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所有这些,都属于作风范畴,医院好的党风都是通过为病人服务的每一件具体事务以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所以,医院必须以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搞好党风建设,给全新形势、新任务,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抓好科教兴医,抓好医疗质量,抓好服务态度,抓好创新与发展,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美舒适医疗环境,以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取信于病人。

二、抓核心,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设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抓好降低医疗费用水平,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切以病者的利益为重,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医院的具体表现。

㈠继续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今年初,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成功地完成我院首例肝脏移植手术,到现在为止,患者已经存活个多月。推荐申报多个科研项目,完成《消化性溃疡出血抑酸治疗最佳方案及疗效》等项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在各类杂志上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篇,卫生部主管杂志篇,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地得到巩固。全面提高了一大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㈡抓好医德医风,提高整体服务素质

全院职工要发扬“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院风,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治学严谨,对技术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崇高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服务窗口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切实转变观念,从语言、仪表、礼仪、服务及职责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如护士们通过理论学习和自编剧本,自我表演,相互点评等,加深对护士仪表规范化的认识和遵守护士仪表规范要求的自觉性。行风评议的问卷调查,到我院就诊、住院的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提高到底。

㈢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过去的看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看病贵”却成为困扰患者的新难题,成为医患关系一个新的矛盾焦点。住院费的年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市民普通关注新的热点问题。如何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降低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落实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作为贯彻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来抓。宣传降低医药费用目的意义,提高职工认识,消除存在的某些不正确思想。①实行联合招标采购药品,规范药品进货渠道,降低药品价格,让利给病人。中,标后的药品零售价格比国家最高限价下降。②合理分配药比指标,促进用药实用性。以年各科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为基础,根据各专业科病种的不同,以分别下降一定的百分比为指标下达到各科,医院定期对指标的执行发问进行考核、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年—季度我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由去年的下降到,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㈣加快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卫生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运用市场纽带、利益机制,成为医院后勤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医院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满足病人合理要求为改革目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用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坚持用有利于提高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水平,为病人服务的水平来判断其工作的是非得失。所以,近两年已经实行医院职工饭堂、洗衣部的半承包方法。所有的临工工资、奖金分配都实行与工作量、生产总值挂钩,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竞投标,实行由专业清洁公司负责全院的清洁卫生,达到降低经济投入,卫生水平大提高目的。今年,进一步实行木工泥水班、空调维修组的社会化管理。

今后,要抓住机遇,加快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要考虑“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既医院后勤按“宏观控制,总额包干,超额不补,节余留用”的方针对医院后勤实行经济费用开支总额全面承包。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后勤人员经费,能源消耗、专项开支、材料消耗、库管消耗等经费在内总额经费的确定;②后勤服务工作的任务和制约条件;③医院和后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在承包权限范围内,后勤对人、财、物三权的相对独性。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目的意义在于控制后勤经费支出总量,合理使用资金,调动职工工作劳动的积极性,努力开源节流,有利于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㈤“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歪风”,做好医院的总体规划,落实医院的建设发展

规划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蓝图,要面向现代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医院规划发展,才能实现最优目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开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我院始建于年,前身是城西方便医院,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医院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开放床位约张,近年来的每年平均门诊量达万人次,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临床科室设置齐全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我院历史悠久,地处老城区,使医院的内部环境、科室布置显得十分拥挤与局促,且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总体规划。根据现代化医院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就医环境在康复治疗和医院发展中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我们的规划阶段就主动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在规划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人性化设计和新的技术,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满意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的服务宗旨。

总体规划大部分实施完成的时间应考虑在年前完成,共为分五期工程。

一期工程,以年代建成的建筑物为主,包括有门、急诊大楼,一期磐松楼、制剂楼、供应楼,建筑面积约为万平方米。

二期工程,将建成的手术科大楼,配有台电梯,设置楼宇自控及综合布线系统,中央空调,太阳能环保供应热水系统,手术室全部实行空气净化,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

三期工程,建设影像大楼及二期磐松楼病区,建筑面积为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年。在建设三期工程的同时,在该范围内建设园林小区。

四期工程,建设内科大楼,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同时建设有一定数量停车位的车库,以及一定面积的绿化小区。考虑完成时间为年。

五期工程,建设科研教学大楼,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年。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6篇

想当时,奥巴马在当选美国总统的前前后后,美国人民对他是何等尊敬、拥戴,把他当作了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的英雄、救世主。然而几个月后,这个形象破灭了,各种尖刻的指责接踵而来。有人说这届政府弄得美国“已不再是国父所建立的美国了”,有人甚至把奥巴马比做“希特勒”。9月12日,华盛顿发生了奥巴马就职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奥巴马的支持率也急转直下。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通过了医疗体系改革法案,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美国医改表面上改的是制度,实际上改的是利益格局,前路依然困难重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的医疗改革会那么艰难呢?

医保制度为何要改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现时的医保体系。当今美国,根据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60%以上的美国人的医疗保险是由所在公司提供的;24%的美国民众的医疗保险是依靠政府提供的,这一部分人主要是指65岁以上的老年人、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另外还有14%的美国人选择自己买医疗保险。在美国,由雇主提供的医疗保险可以免税,美国因此每年要损失2500亿美元。据一份资料披露,美国每年花在医疗保险上面的费用在世界18个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多的,但美国公民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迄今仍有50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不仅无公平可言,而且效率极低。正是基于此,奥巴马上台之后,就把改革的目标对准了医疗保险制度。

医保改革各有利弊

其实,美国医改在上世纪中叶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就动过这个念头。他想仿效欧洲国家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终因阻力太大未能如愿。后来约翰逊上台,他更是锐意改革,督促政府通过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两个方案,但其保险覆盖面有限,改革不彻底。后来,克林顿政府又接着改,于上世纪90年代再次选择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改革突破口,也因阻力大,加之克林顿本人好色贪欢,绯闻迭起,终于败下阵来。

如今这个医改的接力棒传到了奥巴马的手里,虽然明知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但奥巴马还是壮起胆子想试一匡,正如他说的:“要成为最后一位实行医改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医改举措与前几任总统相仿佛,也是推行“全民医保政策”,即向雇主和富人征税来补贴穷人,从而为所有的美国人民“提供费用适度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来,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是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但他却遇到了执政以来最大的挑战。正同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门研究医保政策的乌伟・莱因霍尔德教授说的:“对于奥巴马的政策,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没有享受医保的美国中低阶层,发愁的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将被征收更多的所得税;另一批发愁的人是医生、医院和制药公司,他们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医疗收入,因为改革的体制会限制一些医疗成本。”除此以外,不少美国议员也心生忧虑,他们担忧一旦征税,雇主们便不会给员工买医疗保险,加上现时美国较高的失业率,也会使得不少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得不到医疗保险。美国有关部门曾就此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69%的受访者说,他们担心政府插手医保会让他们已有的医保水平降低。

阻力不全来自利益驱动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7篇

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11年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近期要抓好的五项重点工作。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把握目标进度,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按时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一要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是要扩大保障的覆盖面。确保2011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基本医疗保障。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降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和参保人员自负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最高支付额度。到2010年,财政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180元/人·年,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三是要完善保障制度。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对门诊和大病医疗保障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项目内容和报销比例等方面,健全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倾斜的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结算业务。此外,要加快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充实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机制,强化对患重特大疾病特殊困难人员的救助。

二要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是要落实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所有零售药店都要配置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二是要完善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包含基本药物在内的所需药品,可在省政府指定机构公开招标基础上自主开展二次竞价。同时,要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供应和监督“两网”体系,将农村“两网”实施范围扩大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是要强化药品质量监管。整顿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严格要求生产企业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探索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诚信制度,督促指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三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定位明确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政府要加大主要投向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卫生投入,对公共卫生、紧急救治、新建医疗机构等方面的政府投入,可以采用购买服务、投资入股等方式。要加快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市场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三是要健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技术服务费等服务收费,探索财政补偿机制,开展“以医养医”试点,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四是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力度,完善执业医师从业制度,探索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切实加大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力度。五是要建立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信息化网络。到2011年建立集医疗保障、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信息网络,提高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和监督的现代化水平。

四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指挥系统,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二是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今年重点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乙肝疫苗补种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全市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0元/人·年,积极实施全民身体健康检查项目,努力做到“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三是要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对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实施服务对象自主选择服务机构的方式。

五要积极稳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要优化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费核算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服务对象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民主监督与评议机制,合理划分医院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职能,推动公立医院、国有医院管办分离。二是要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赋予公立医院在重大事项决策、人事任免、设备采购等方面充分的自,推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目标责任制、院长年薪制和院长公开选拔机制,并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加快推进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社会化。三是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除保留骨干医院公立医院性质外,其余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工作应加快。

二、切实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大力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000余个,基本形成种类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卫生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上下特别是医疗卫生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心血汗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来有效解决。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了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10月14日,省上召开了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快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卫生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也为我市加快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创造了有利时机,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紧实施。

二要深刻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卫生和健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医疗保障总体水平与东部先进地区相比依然较低,医药费用上涨过快,在农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普遍企盼的看病就医问题,是一项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三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是否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当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还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体制,积极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每一位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叠加形成的难得机遇,准确把握改革思路,理清改革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明晰近期改革的重点目标任务,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到实处。

三、努力营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区域差异大,工作要求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坚决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务实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心部署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努力营造深化医改的良好环境。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市)县要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成立工作机构,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级相关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综合协调有关改革工作,市卫生局牵头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负责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拟建的市医院管理局牵头负责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覆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改革。

二要强化工作保障。近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虽然有国家和省上配套资金,但市上投入将超过80亿元,财政压力较大。各级财政要下决心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医改投入,同时要加快各级医改资金下拨速度,确保医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医改政策、工作动态,特别是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的单项改革措施,加强上下对接,积极争取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各区(市)县要加强医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医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医改资金分文不差的使用到规定的具体项目上。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8篇

煤炭行业职工劳保医疗制度,在保障煤炭职工的身体健康,促进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增强煤炭企业的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行的劳保医疗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日益突出,企业的医疗费用负担越来越重,现行制度已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因此,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节约医疗资源、控制费用支出、减轻企业负担的新机制,是煤炭行业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1996〕16号)精神,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部制定了《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以加快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各煤管局(厅、公司)、直管矿务局(公司)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要报部备案;改革进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向部报告。

附: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1996〕16号)精神,结合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改革的目标是:从煤炭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煤管局(厅、公司)或矿务局(公司)为整体,建立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逐步与国家将要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平稳接轨,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煤炭职工健康水平的要求。

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一)为煤炭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有利于减轻企事业单位的负担,有利于转换煤炭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方式要与煤炭工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及职工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职工享受的医疗保险待遇,要与个人对煤炭工业的贡献适当挂钩,以利于调动煤炭行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四)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促进煤炭行业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五)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煤炭部按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本行业的医疗机构,并在不断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医疗机构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实施范围与对象

煤炭行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包括:煤炭部直属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多种经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统筹对象为上述单位的所有职工、离退休人员、退职人员。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用人单位缴费:原则上暂按上一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7%以内提取,具体比例,由各煤管局(厅、公司)或矿务局(公司)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医疗需求和经济负担能力自行确定;超过7%的,须经上一级煤炭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用人单位缴费来源:企业职工从职工福利费中开支,离退休人员从劳动保险费中开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从单位预算内资金中开支,差额预算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从单位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开支;煤炭施工企业从概预算中开支。

个人缴费:先按本人工资收入的1%缴纳,由用人单位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工资增加,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

(二)个人医疗帐户和统筹医疗基金的建立

1.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医疗保险费和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一部分(暂定为50%),划入个人医疗帐户,专款专用,用于支付个人的医疗费用。

单位缴费划入个人医疗帐户的部分,以本人工资(退休费)为计算基数,并根据按年龄段确定的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计算划入具体人员个人帐户的数额。职工(退休人员)按年龄分为45岁以下、45岁至退休、退休后三个年龄段,年龄档次越高比例越大;具体比例介于65%-135%之间,由各单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提前退休人员,按职工年龄档次相应确定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

2.个人医疗帐户的本金和利息为个人所有,只能用于本人的医疗支出,可以结转和继承,但不得提取现金和挪作他用。个人医疗帐户当年结余基金,可按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一部分相对稳定的沉淀基金,可按同期城乡居民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3.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费用划入个人帐户后剩余的部分,作为统筹医疗基金。统筹医疗基金,原则上由矿务局(公司)社会保险机构管理,集中调剂使用;煤管局(厅)社保机构可从中提取不超过5%的比例作为省级医疗保险调剂金,用于平衡所属单位间的医疗负担差异,抵御医疗风险。部社保机构按此比例,相应提取直管矿务局(公司)的医疗保险调剂金。

(三)医疗费用的支付办法

1.职工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医疗帐户支付。个人医疗帐户用完后的其余医疗费用,按年度计算,在本人年工资收入5%以内的部分,全由个人支付;在本人年工资收入5%以上的部分,由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个人负担的比例分段确定:5000元以下的部分,个人负担10%;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8%;超过10000元的部分,个人负担2%。

2.退休人员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个人医疗帐户支付。个人医疗帐户用完后,直接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但个人要负担一部分;个人负担比例为职工分段负担比例的一半,即分别为5%、4%、1%。

3.在个人帐户支付之外,全年累计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超过本人上年度工资(退休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时(暂定为20%,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超出部分从统筹医疗基金中支付。

4.国家认定的甲类传染病等特殊病种,或实施 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需医疗费用,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

5.工伤和职业病的医疗费、直系亲属半价医疗费、独生子女医疗费、卫生防疫费、医疗行政管理费、医务人员工资及各种津(补)贴、职业性体检费,以及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医疗设备的购置与维修等费用,不列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可按现行办法继续执行。

(四)医疗机构的配套改革和内部管理

医疗机构的规划、基本建设及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维修,应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情况,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立管理体制,理顺投资关系,明确主管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规范资金供给的范围和方式,并应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

实行定点医疗和定点购药。医疗保险机构会同卫生部门,负责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审定。审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煤炭系统现有医疗抢救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发展完善。允许患者持定点医院医生开具的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

根据国家和煤炭部的有关规定,结合行业特点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卫生部门会同社会保险等相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和合理的、分档次的医疗收费标准,可报销药品目录等,以加强对医患双方的有效制约,促进医疗单位改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

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有关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项目、费用定额等内容的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超出规定范围的医疗服务和药品,其费用不能在个人医疗帐户中开支,医疗保险机构也不予支付。

积极试行医疗服务平均费用定额结算支付等办法,采用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平均床日费用、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对医疗机构实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经主管部门批准,要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和医疗收费标准,适当增设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收费项目并调整这类项目的收费标准,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降低药品收入在医疗业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要分别管理、分别核算。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制定与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规范与引导医疗行为,做到合理诊疗,优质服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单位的服务情况和收费标准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

(五)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经办。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使用原则,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各项开支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医疗保险基金要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确保基金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化服务水平,简化费用报销、帐户结算等手续,为职工提供方便。

建立由财务、审计、工会等部门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医疗保险监督组织,定期审查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营和管理、服务等情况,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四、改革的其他有关政策

(一)对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实行特殊优惠医疗政策。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其医疗费用由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允许各单位对上述人员在每月给予适当的医疗补助费的基础上,实行个人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的办法,但个人负担比例应低于退休人员的负担水平。

(二)对因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多而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其所在单位应按有关规定予以救济或补助。

(三)发展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以满足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需求,但要坚持自愿参加、自主选择的原则。

五、组织领导与机构

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具体运作过程中,难度很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这项改革顺利进行。

(一)煤炭部和煤管局(厅、公司)、矿务局(公司)分别成立由党政领导及社保、卫生、劳资、财务、审计、 人事、工会、离退休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并组织制定本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二)部、省局、矿务局三级社会保险机构作为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相应吸收卫生、财务、劳资部门人员成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公室,隶属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2.组织制定基本医疗服务范围、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基本医疗服务的有关规定;3.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4.监督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5.政策咨询、宣传,纠纷仲裁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9篇

医疗卫生事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大力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000余个,基本形成种类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卫生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上下特别是医疗卫生战线同志们的不懈努力和心血汗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市医疗卫生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来有效解决。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了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10月14日,省上召开了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快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更新更高的需求。这次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卫生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也为我市加快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创造了有利时机,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紧实施。

二要深刻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卫生和健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医疗保障总体水平与东部先进地区相比依然较低,医药费用上涨过快,在农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群众普遍企盼的看病就医问题,是一项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三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是否能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当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还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体制,积极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每一位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叠加形成的难得机遇,准确把握改革思路,理清改革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明晰近期改革的重点目标任务,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推进下去、落到实处。

二、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重点领域改革

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11年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和近期要抓好的五项重点工作。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把握目标进度,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按时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一要加快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是要扩大保障的覆盖面。确保2011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城乡一体的均等化基本医疗保障。二是要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降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和参保人员自负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最高支付额度。到2010年,财政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180元/人·年,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三是要完善保障制度。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对门诊和大病医疗保障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项目内容和报销比例等方面,健全向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倾斜的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结算业务。此外,要加快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充实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机制,强化对患重特大疾病特殊困难人员的救助。

二要认真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一是要落实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零差率销售。其他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所有零售药店都要配置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二是要完善药品采购和配送机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包含基本药物在内的所需药品,可在省政府指定机构公开招标基础上自主开展二次竞价。同时,要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供应和监督“两网”体系,将农村“两网”实施范围扩大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是要强化药品质量监管。整顿规范药品流通秩序,严格要求生产企业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探索建立药品生产企业诚信制度,督促指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三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功能定位明确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要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政府要加大主要投向基本医疗保障的医疗卫生投入,对公共卫生、紧急救治、新建医疗机构等方面的政府投入,可以采用购买服务、投资入股等方式。要加快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医疗卫生市场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三是要健全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技术服务费等服务收费,探索财政补偿机制,开展“以医养医”试点,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四是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培训力度,完善执业医师从业制度,探索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切实加大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力度。五是要建立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信息化网络。到2011年建立集医疗保障、电子病历、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信息网络,提高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和监督的现代化水平。

四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指挥系统,提高疾病防控能力。二是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今年重点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乙肝疫苗补种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全市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0元/人·年,积极实施全民身体健康检查项目,努力做到“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三是要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对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探索实施服务对象自主选择服务机构的方式。

五要积极稳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要优化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费核算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服务对象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民主监督与评议机制,合理划分医院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职能,推动公立医院、国有医院管办分离。二是要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赋予公立医院在重大事项决策、人事任免、设备采购等方面充分的自,推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目标责任制、院长年薪制和院长公开选拔机制,并以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加快推进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社会化。三是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除保留骨干医院公立医院性质外,其余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工作应加快。

三、努力营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区域差异大,工作要求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坚决的态度、有效的措施、务实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精心部署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努力营造深化医改的良好环境。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市)县要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成立工作机构,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积极开展试点探索,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市级相关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综合协调有关改革工作,市卫生局牵头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负责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拟建的市医院管理局牵头负责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覆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改革。

二要强化工作保障。近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虽然有国家和省上配套资金,但市上投入将超过80亿元,财政压力较大。各级财政要下决心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医改投入,同时要加快各级医改资金下拨速度,确保医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掌握医改政策、工作动态,特别是中央有关部委陆续出台的单项改革措施,加强上下对接,积极争取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各区(市)县要加强医改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医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确保医改资金分文不差的使用到规定的具体项目上。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0篇

1.建立公立医院制度是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公立医院作为政府建立的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机构,是党和政府保护人民健康权益的直接体现。

良好的医疗卫生体制应以维护健康为最终目标,兼具公平可及和宏观效率。公立医院是最直接的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制度安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城乡、区域间差距较大,坚持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原则,才能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服务网络。公立医院体系通过对从农村到城市的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特长的医院进行统一管理,保证了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公立医院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援外、支边、支农等政治任务,进一步为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做出贡献。公立医院的制度优越性也被国际经验所充分证实。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公立医院,即便是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有1/5的医疗机构是公立的。

公立医院的制度优越性必须经过严密的制度设计和反复的实践探索才能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历史的选择。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第一准则的要求没有变,党和政府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的责任没有变,我们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60年卫生工作积累的经验,继承建国以来三个阶段卫生工作留下的宝贵财富,即新中国成立后三级网的宏观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开放后简政放权的微观激励机制和近十几年来医疗保障的费用分担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2.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

根据《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精神和要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充分沟通协调、反复修改完善,我们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即“一个目标、三个领域、九项任务”。

“一个目标”:就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老百姓看好病。

“三个领域”:一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三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做到安全上更有保障,质量上更加提升,成本上更为合理,效率上更加提高,服务上更为改善。

“九项任务”:是指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一个目标、三个领域和九项任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框架,既坚持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主导地位,也给各地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3.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近一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中央、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医院多方努力,综合改革和单项改革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各试点城市以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选择操作相对容易、见效快、受环境制约因素小的任务率先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3.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确保群众“看得上病”。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在区域、地区、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城市基层和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弱,是导致目前“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宏观卫生资源调控,优先发展医疗薄弱地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分级医疗格局的形成。试点城市纷纷完善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一是适应新城区发展需要,采取新建扩建、搬迁改造、资源重组、办分院或合作建设等方式,推进城区优质资源向新区和郊区县扩展。二是组建医疗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人才流动,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三是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四是以县医院为龙头,促进县域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3.2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医院行为,确保群众“看得起病”。医保制度尚未完善、医疗费用中患者自付比例过高、医院逐利动机等都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多管齐下规范医院诊疗行为,形成医院控制费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机制。二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一方面完善基金结算办法,方便患者,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与商业保险、大病救助相衔接的办法,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另一方面通过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限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医疗服务,确保群众“看得好病”。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城乡对口支援,全面提升医疗机构人才队伍水平。二是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搞活医院内部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实行“用人自主、因事设岗、全员聘用、能进能退”的用人管理新机制,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取消薪酬与业务收入挂钩的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另一方面对公立医院运行进行约束与监管。三是改革医院服务管理,全面推行预约诊疗、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和投诉管理工作。

3.4一些重大的体制机制问题在部分试点城市已开始探索。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有四种模式。鞍山、七台河、芜湖、潍坊、鄂州、株洲、遵义等市成立市政府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卫生部门下设执行机构;洛阳市和北京市成立由卫生局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对所管医院的人、财、物等实行全面管理;镇江市和宝鸡市直接委托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马鞍山市和昆明市成立在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承担市政府办医职能和所属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在改革治理机制方面,部分地区探索建立以董事会、经营层、监事会三者共存并相互制衡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探索院长任职资格,并同时加强对院长绩效的考核和管理。

总体来看,公立医院改革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响应,舆情平稳,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改革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医改进度,为医改向纵深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10月27日,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全体会议,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优化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费用医保支付制度,建立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医院服务,普遍推行以预约诊疗服务、整体护理、临床路径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医院运行监管制度,发挥地方在医疗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提高医院运行效率,以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为核心、以不断提升病人满意度为标准评价公立医院。

根据国务院部署,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布局将发生重大转变,进入点面结合、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其基本思路是:按照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边试边推、分阶段、有重点、依条件推进的策略,确定一批见效快、易操作的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继续鼓励指导试点城市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探索,形成经验,逐步推广。

根据试点城市经验,按照认识统一、条件成熟、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标准,我们初步确定将在全国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与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加大对县级医院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是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内在利益纽带、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三是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大力发展县级医疗机构,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新时期党对农村卫生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新的突破点。2004年以来,卫生部始终把县级医院的建设作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着力点,力图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基本建设和设备配套、加强对口支援等多种手段,在两年之内使每个县至少拥有一家二甲以上水平的县级医院。

四是改革医疗保障支付方式和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医疗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支付方式,促进公立医院形成控制费用的内在机制。同时,努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报销水平。

五是改革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以临床路径为抓手推动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内部挖潜,促进因病施治。同时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预约诊疗服务。

六是完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

七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网络,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

八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摘自《求是》2010年第24期)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1篇

医疗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采取的医疗资金筹集、分配制度,能够使人民群众享受公平的医疗服务。城镇医疗保险既具有社会保险的共,还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能够有效分担病患的经济压力。城镇医疗保险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能够改善病患所享受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减轻人们的医疗负担,提高他们的疾病防范意识,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加坚信未来美好的生活,增加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素,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也有着不小的作用。同时,城镇医疗保险建设还为人们提供了同等就医的机会,维护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提高了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心。另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作为我国保险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有利于提升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促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到生产劳动中,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

二、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此过程中,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扩大覆盖面、实现规范管理、抑制医疗物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我国整个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仍有不少客观问题存在,改革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下去。首先,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我国城镇医疗保险费用基本由政府、单位及个人共同分担。各地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还比较短缺,还没有完全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问题,缺少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物质保障。而且部分地区政府的权责不明,尚未根据本地区的医疗保险情况制定完善的政策体制和监管体制;其次,医疗保险集资渠道较少。目前,城镇居民的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个人,部分来自政府和供职单位。某些单位受经济效益或职工老龄化的影响,无力支付过多的保险基金,甚至出现不给职工参保、虚报人数等不良现象,降低了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由于医疗保险集资渠道单一,导致居民个人账户资金不足,影响了人们的参保热情;再次,相关立法不健全。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要依靠法律的有力保障才能顺利实施。通过法律途径明确各方权责以及保金筹集和分配准则,才能使相关制度平稳、有效运行。而我国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导致城镇医疗保险监督松懈,管理较为混乱。

三、加强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措施

笔者基于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意义的认识,结合上文对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项加强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地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逐年增加对城镇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政府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加大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重要性和意义的宣传,并根据本地区的财政收入情况,适度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保证医疗保险事业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保险筹资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倡导社会各界共同筹集保险基金,有效监管保险基金的流向,保证财政支出的同时给予相关医疗单位政策支持,协调好保险体系中各方的利益,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了解他们参保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扩大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医疗保险服务。另外,各地政府应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医疗保险建设情况,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规范医疗机构和保险管理组织的行为,坚决打击一切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二)拓宽保险筹资渠道。

目前,造成我国城镇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医疗保险的认知不足,参保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对非公有制单位进行引导,让用人单位和个人都主动、积极地参加保险。加强公益教育,树立人民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品质,倡导城镇中较为富裕的人群帮助弱势群体,利用善款筹措形式增加医疗保险基金。政府还需要在发出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成立公积金,用来补足困难职工或企业保险费用上的缺口,分担医疗机构所承受的压力。其中,城镇医疗保险公积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发行福彩获取的收益;各种所得税收入中的一部分;国有财产所创造的收益等等。政府只是单纯地筹措医疗保险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化这部分资金的管理,才能缓解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协调好医疗保险的收支平衡关系,实现统一分配和管理,维系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

(三)完善相关立法建设。

针对当前阶段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立法方面的问题,国家有关机构应该仔细分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法制建设,规范医疗保险操作程序,保证城镇医疗保险体制的正常运行。政府应该提升对医疗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的重视,加速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推进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完善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中应该明确参保者、医疗服务者、医保机构等各组成方的权利和义务,颁布保险基金管理举措和流程,并制定与之匹配的惩罚措施。医疗保险法律中要规范参保者的行为,要求其严格按照法律标准来参保,不得肆意骗保、逃保等,否则将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甚至刑事处罚。而对于用人单位,医疗保险法律要加强收缴力度,让有投保义务的单位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投保。另外,该法律条文中还要规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有义务向参保人披露相关信息,并能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完善医疗保险相关立法建设的基础的上,政府还应该成立执法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医保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时给予问题单位或个人相应的处罚,从而净化医疗保险环境。

四、结语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2篇

1医疗体制改革必须政府支持、法律保证、人民拥护

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要先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副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亲自担任,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由卫生局长担任。同时由各县、区政府选拔人员加入医疗体制改革小组,形成全市统一步调,市属、区属、乡属及私人医院均一起参加医疗体制改革,也可从医疗系统外选拔人才加入进来,与相关行业和部门同步进行,否则,医疗体制改革不彻底、互相扯皮、互相牵制。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城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方案,要先试行,后普及。

3医疗体制改革首先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医疗体制改革小组设有各医院专有账号,各医院的收入进入各自的专有账户,并附有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详细审核收费是否合理,医疗保险公司更应该严格审核;医院在支出费用时,也要先报费用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要严格审核所支出费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坚决查处,杜绝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费挂钩现象。通过对医院资金的监管,就能清晰地知道医院资金的所有流动情况,对医疗改革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4资源共享

全市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资源要网络化,共同享用。凡现存的医疗行业,必须安装网络电脑,各院需有电脑输入员,将患者的信息先输入电脑,信息条码以患者的身份证号码为准,记有患者症状、化验检测项目、诊断结果、用药数量及处理方式等。智能网络化,在医治过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电脑提示。对于多余的检测项目、多余的用药及过高的医药费,患者有权提出退赔,对违规者,医疗监察部门视情节有权处罚。全市医疗资源可以共享,便于动态观察,提高服务质量。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非常见昂贵的检验项目,全市集中成立检验中心,需要这些项目检查的患者到中心来,一方面可降低单价,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设备投资成本,同时也降低各院的费用支出。网络经费全部先由政府出,后核销在医疗设备账目里。

5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全市医疗设备及耗材要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各院根据需求领取。以省或市为范围成立一个医疗采购中心,今后所有生产厂家必须先到采购中心登记备案,将自己产品目录及价格上报,采购中心专门有价格分析师,他们必须搞清每个产品的价格组成,清除不合理的组成部分,制定出所购产品的起拍价,从高向低起拍,从中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国外有许多产品均采用这种方式拍卖,这种采购方式的引进,将会对医疗采购市场产生重大的震动,厂家会根据市场的这一需求进行改变经营理念,过高投入到流通领域的费用将会明显降低。医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会受益。

6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

技术人才要全市流动,患者到任何一家医院治病均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患者想花钱少,又想到大医院看病,大医院的人才费用和设备费用相对高,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市场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要完全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要改还得从人事体制上改,全市医疗行业就是一个大医院,所有技术人员均可在这个大医院流动,有的是一年一流动,有的是半年一流动,有的是一月一流动,也有的是按需流动。医生已不是哪一个医院的医生,而是全市这个大医院的医生,患者也用不着到哪个大医院看病才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实现的,需要医、患及社会的理念逐渐转变。

7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但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舍廉求贵呢。在患者眼里,社区医疗水平低下,怕耽误了自己的治病时机。摒弃这一观念,除前边已讲到技术资源网络化、人才资源统一流动外,还要加大社会宣传。有条件的家庭可与社区医院联网,实行非急诊患者首先到社区医院电脑录记病情信息,初步诊疗,降低小病大医率;社区患者也可根据著名教授流动会诊的日程,预约就医。总之,发展社区医疗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8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药厂营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药价高不能单纯责怪药厂,它是一个市场经济链。比如医院100元进药,医院加价15%,患者115元买,这对医院没有违规。医药公司卖给医院100元药的价格组成是这样的:医药招标费用18元(主管药的副院长、申报药的病房主任、药房主任),医生开药得回扣27元(含药单统计每单1元),医药代表得劳务费13元,医药公司加价13元,药厂纳税14元(营业税加支付现金所交的所得税),药厂占15元(含技术成本、原料成本、包装成本、销售成本,厂家利润应该是7元)。通过价格组成可看出许多项目明显不合理,甚至违法。一般说来,医院进该药的合理价格组成是:药厂占12元(成本加税为8元,纯利为4元),流通环节的医药公司应加价7元,共计19元;医院按国家规定加价15%后,患者买药的价格是21.85元,比原来的115元降低81%。虽然,药费降下来了,但医院收入也极大地降低了,因医院收入70%来自于药源,从市场角度讲,这个降低是合理的,是价格回归,政府也无需为此而提供资金补助,但有时药价合理了,医院经费就紧张了,医院的发展又成了问题。这时市场需要医院加价增高,这样就打破国家制订的医院加价不超过15%的加价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医院加价的绝对值不变,加价15元,患者买药的价格为34元,比原来的115元低81元,也就是比原来的药价降低70%,而降这70%的药价,完全在不影响医院利润和药厂利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而降低,这样医院保证了利润,市民看病医药费用也降低70%,两全其美。通过以上分析,药品降价,是医疗费降低的关键,这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药品采购必须实行拍卖,首先将药品归类,同类药竞拍,从高向低竞价,选择物美价廉、简易包装的药。让药厂知道,今后必须适应这种采购药的市场形式,重新制定营销方案,将精力投入到药效和廉价上。医院加价应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计算出绝对加价值,作为改革后医药加价参考依据。

9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目前全国已有几个城市实行限价与定价医疗,他们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应当尽快推广,各市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试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范,积累更多的经验。

10医疗体制的改革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

11改革方案要集群众的智慧

医疗体制改革关系到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多争取医务人员和市民的意见,让他们写出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妙计,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集大家的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3篇

健康是幸福之基。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今后,我国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要求,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这意味着国家层面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启动,医改进入深水区。

破解看病难题

药费高、检查费多,而体现医生劳务价值的手术费、诊疗费偏低,是导致医院愿意开“大处方”、让患者多做检查、用贵耗材的重要原因。《意见》出台后,这一状况将会逐步发生改变。

据悉,我国新一轮医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经进行7年,然而“看病难、看病贵”和“以药养医”等顽疾仍然存在。

中欧国际商学院卫生管理和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认为,整个医疗行业的改革,最根本的还是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只有这样,公立医院的改革才能真正破题。

总体上看,当前医疗服务价格方面的主要问题是项目间比价不合理,诊疗、护理、手术价格偏低,检查、治疗、检验价格偏高;医疗服务项目名义价格偏低,老百姓实际支付费用偏高等问题。

价格改革,实际就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价改背后,触动的是医疗机制、药品流通机制、医保机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务人员薪酬机制等多个深水区。在医疗这个利益池子里,医疗机构、群众、医保、财政是其中主要的利益主体。群众的整体负担不能增加,这是改革的底线;医保基金与公共财政要以可以承受为基础,无法骤然增加供给;更多的调整恐怕要在医疗机构的内部进行。

据了解,此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此番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着力点定在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在医疗费用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两降”,才可能实现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的“五升”,实现“腾笼换鸟”。

目前“以药补医”机制未从根本上破除、医疗机构用药和诊疗行为还不规范、医保基金支付水平也难以相应提高,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难以调整合理,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蔡江南表示,医药服务调价是一套“组合拳”,需要各个部门协调。在这些综合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慢慢推进费用调整,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地增长,使改革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可控的范围之中。

也许医疗改革成功的最终评价标准,并不仅仅是某种机制的如期实现、数据统计意义上的均衡,而是医生和患者、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享受者的安全感与获得感。

价格调整在路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去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已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列入价格改革重点任务,并明确了改革目标和实现路径。

安徽、福建、江苏和青海是2015年全国四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今年新增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宁夏七省区市作为试点地区,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达到11个。以福建省为例,该省作为全国四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以“三医联动”为抓手,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切入点,有效挤压药价水分,全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加快医保整合进程,改革医院管理体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初步达到了财政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收入不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的改革预期。

近期,各地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已经悄然展开。河北、江苏、山东、吉林等省都陆续尝试放开了公立医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涉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降低CT、磁共振检查价格,提高诊察、护理、手术和床位价格,目前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参与改革的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公立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80%,政府补偿不低于10%,其余部分通过医院加强核算、节约成本解决。

真要兑现“不增加患者负担”的承诺,必须建立医疗机构新型补偿机制。云南省正在做出积极的尝试。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公布,提出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多方共担补偿机制。

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医联动”解决看病问题

据悉,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医疗行业本身成本颇高,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在看病难和看病贵中间做一个相对的平衡。除了美国以外的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英国的医疗制度强调公平,由国家主导,但是效率低下;美国的医疗制度注重效率,由市场主导,但是缺乏公平。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要协同推进改革,形成政策合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衔接配套,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强调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必须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同步出台、同步实施。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目标 路径

一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无论是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是在业务活动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都非常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新医疗改革政策之下,我国公立医院纷纷对自身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而其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得公立医院自身公益性能和服务性能得以发挥,并在充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改进。故此,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并详细分析其具体的实施路径,是本文即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在实际运营中所囊括的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总和,不仅包括日常运营中涉及的财务活动,还包括业务活动中所有的财务关系,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财务管理部分,即成本、预算、内部控制、分析评价。

就财务管理的目标而言,公立与私立医院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的。私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公立医院则不同,其目标是在资金利用率最优化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并最优质量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析

(一)长期目标

就公立医院而言,其长期目标通常是作为医院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存在的。始终坚持公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且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切实以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国民体质为根本目的,是公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长期目标。作为国家建设并成立公立医院的根本目的所在,全国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和福祉的提升和改善,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因此,公立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时,必须以长期目标为中心,紧紧围绕其进行。无论是通过合理规划财务的方式,还是通过科学管理资金的方式,都可以使得医院自身运营成本和患者就医成本得到双重意义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先进医疗技术以及设备的引进和持续研发,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中期目标

在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可持续获利能力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潜能得到相应积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公立医院在新医改政策下的中期目标。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公立医院想要持续稳健地生存或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既定的竞争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各种医疗用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医生、护士以及勤杂工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成本也在猛增。与此同时,受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医疗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医疗设备也随之频繁更新,至此,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公立医院的在这方面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不仅医院本身的服务性能会持续下降,其自身效益无法得以保障,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使得医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无法实现服务社会、保障民众福利的基本职能。

(三)短期目标

实现公立医院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合理化,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努力的短期目标。作为公立医院存在于社会服务行业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该短期目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作为市场竞争的客观主体,公立医院如果仍旧不思进取,纯粹依赖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是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在短期的发展时间内,公立医院首先应该针对自身资本,建立合适的结构体系,使其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医院日常运营资金得以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找寻并探索筹资成本与风险之间的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少成本与最低风险的最优化资金筹集。其次,医院还应该根据行业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的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束控。最后,为了保障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医院应该不断进行成本核算强化。对具体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各种成本以及费用进行仔细确认并精确计算,并对成本组成进行同步分析。然后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医疗成本组成和费用构成中出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医疗成本最低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短期目标。

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对医院财务实施动态管理

对医院财务进行动态管理,是借鉴静态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的,该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良好,管理效率极高。从这个角度分析,动态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产、负债、盈余管理。其中,公立医院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以资产形态和自身特点为基础,积极完善相应的资产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公立医院财务的制度化、全程化、体系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其具体措施如下:一,优化医疗资源,采购切实需要的医疗设备,尽可能减少闲置设备,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医院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应用率,从而降低医疗投入成本。二,对医疗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度,使得整个采购招标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从而保障所需资产的成本最低化购买。三,对医院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审查业务账目,使得账与账相互符合,从而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储存。

(二)对医院财务进行预算和计划管理

通过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可以对医院内部的所有医疗、人力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整合、控制、分配以及考核等。这样可以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各种医疗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高效管理。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必须切实做到:首先,对基期数据进行合理选择,全面剔除具备影响效果的偶然因素。其次,对医疗收支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科学预测之后,再对医院的年度财务预算进行精心编制。需要注意的是,在预算编制的同时,需要兼顾常规医疗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对重大投资项目以及转向资金计划进行重点突出。最后,完成年度预算和年度计划编制之后,医院必须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保障其自身稳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其意义和作用都非常重大。

医疗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第15篇

2014年4月6日,新华社受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意见》指出,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意见》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认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政策链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摘要)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4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六)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七)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八)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中央、省级可以设置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以及承担全国或区域性疑难病症诊治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县(市)主要负责举办县级医院、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余公立医院由市负责举办。

(九)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投入责任。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十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及项目、定价原则及方法;省或市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基本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扣除财政补助的服务成本制定,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

(十二)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入和运行监管。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

(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推进医药卫生科技进步。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技术保障。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深化医药卫生科技体制和机构改革,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制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在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高技术研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广泛开展国际卫生科技合作交流。

(十四)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

(十五)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立法,明确政府、社会和居民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卫生标准体系,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与协调。加快中医药立法工作。完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比较完整的卫生法律制度。

(十六)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门诊大病保障为重点,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2014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减轻城乡居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十七)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2014年,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从2014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十八)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完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14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1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到2014年不低于20元。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力争让群众少生病。

(二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五、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成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监督考核。地方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改革进程,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二十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近期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改革。要抓紧制定操作性文件和具体方案,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二十三)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试点原则和政策框架,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各省区市制定具体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鼓励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并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二十四)加强宣传,正确引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增强群众信心,使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权威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4~2014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已相继公开。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问:请简要介绍《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

答: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不可否认,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意见》和《实施方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反复论证修改形成的。2014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拟订相关文件。两年多来,工作小组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深入调研。工作小组成立了四个专题研究小组,先后到东、中、西部10多个省(区、市),深入到医院、社区、乡村卫生机构等,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二是开展专题讨论。先后组织了改革基本方向和总体框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机制、发展非公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题讨论。三是借助外脑。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并举办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平行研究方案进行研讨和比较论证。同时在网上公开征集建议方案。四是集中起草。在以上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工作小组组织精干力量集中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经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形成了《意见》初稿。五是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在征求地方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派、人民团体等方面意见的同时,2014年10月14日,《意见》全文向社会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工作小组共收到群众意见35929件,其中网民意见31320条,传真584份,信件4025封。我们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逐条分析,不少好的意见被吸收到文件之中。

在《意见》研究起草过程中,工作小组还对近期改革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据此拟定了《实施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文件制定工作。两年多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专题研究重点难点问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解决了制定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了文件的顺利出台。

问:根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情况,《意见》做了哪些重要修改?

答:最后中央正式公布的《意见》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共进行了190余处修改。主要修改之处:一是增加了改革的近期目标。二是针对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反映强烈的医保关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问题,增加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等内容。三是针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建议,增加了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重视护士和护理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等内容。四是针对基本药物定价和供应方式争议较多的情况,将“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修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将“统一制定零售价”修改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给地方操作留有空间。五是对《意见》第五部分进行了修改充实,使五项重点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清晰。六是对文字进行了上百处修改,力求表述更加准确、易懂。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对《意见》的修改建议在《实施方案》中得到了反映。对于一些更具体的建议,我们还将在今后陆续下发的配套文件中予以研究、采纳。

问:请介绍《意见》和《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这两个文件是什么关系?

答:《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思路和重要政策措施是一致的。《意见》旨在规划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发展,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政策框架;《实施方案》是今后三年落实《意见》的具体安排,确定三年内重点抓好的改革任务,突出改革的操作性。

《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起草,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两个文件的起草原则:一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理念创新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方向、思路和政策框架,对于保障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鼓励地方试点探索。

《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一个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就是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构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八项支撑就是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体制机制、信息、法制的建设,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把五项工作作为改革重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上述五项重点改革,将使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普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问:近期重点提出,三年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请介绍这个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实现目标的措施。

答: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是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途径。制定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可能。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已逐步完善。考虑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在政府举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外还有各类商业医疗保险,因此现在提出实现90%以上的参保率是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参保率也难以达到100%。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二是2014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是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四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问:请介绍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答: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形成地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可及和价格低廉,有利于规范用药行为,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根据《实施方案》,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和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要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评价,从上市药品中选择,并实行动态调整。二是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从2014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不等于群众患病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只是医保报销目录的一部分,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等医保报销范围的药物品种和数量多于基本药物,医生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医保报销目录中的其他药品,同样可以按规定报销。

问:请介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和主要措施。

答:目前,群众不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主要是对医疗水平不放心。医改方案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尽可能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

《实施方案》提出从四个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央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和困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采取定向培养、执业医师招聘、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大幅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等多种措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四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问:请介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含义,有什么措施保证均等化的实现?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都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前急救,采供血等。国家选择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任务。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目前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三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四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五是改善服务。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主动服务。

问: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请介绍这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有哪些措施能够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答: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群众看病就医主要选择到公立医院,因此它成为医药卫生行业众多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改革涉及到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治理结构、补偿机制等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还要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度很大。社会各界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还有不同看法。因此,国务院决定分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当前主要是抓好试点。具体步骤是:2014年,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4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要通过改革,维护公立医院服务公益性,使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医务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问:医改方案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哪些实际措施?对普通群众,从改革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答: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措施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疾病发生。国家制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档案,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全国城乡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要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未来三年内全国90%以上的城乡居民至少被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比例可逐步降低。

三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使城乡居民享受到便捷、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是降低医药费用,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定价、使用和医疗保障报销的相关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问:请问在今后几年内,政府将增加多少卫生投入,重点投向哪些方面?

答:为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未来三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要办四件事:(1)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和限额;(2)实现城乡居民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3)到2014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4)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

二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办五件事:(1)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建设2014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3)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4)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5)对包括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

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是三方面投入:一是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4年不低于20元;二是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

此外,各级政府还将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问:文件出台后,关键是贯彻落实,请问对此有什么具体考虑?

答:《意见》和《实施方案》绘就了今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蓝图,下一步要抓紧抓好文件精神的落实工作。这项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

为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国务院已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办法,将于近期陆续出台。地方各级政府将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全力推进改革,对一些重大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进行试点,大胆探索创新

延伸阅读

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了。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涉及13亿人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制定修改完善,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群众的建议,最终定稿。这一意见汇集众人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医改意见》确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长远目标,绘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努力使群众“少生病”;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使群众“看好病”。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是要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扩大产业投资、激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