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

包装技术的概念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所谓概念包装就是在包装设计基础上所作的一种探索,强调包装功能与形式上的突破,同时也探讨包装设计方法与程序上的创新。概念包装设计的价值就在于能引导使用者的消费行为与审美趋向,促进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概念包装首先是以包装设计的功能与特征为基础,然后根据需要的目标思想,提炼出概念主题,利用包装设计中的造型、结构、文字、色彩、图形形象和包装材料等设计元素进行设计,表达主题思想,使设计有相当的深度,表现出最具前沿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水平。概念包装运用创新思维,挑战传统规范,是以创新为本位、以试验为基础、以未来需要为导向的设计学科。在包装设计领域中,我们的概念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第一,概念包装设计的功效。

它是包装设计的技术基础,如各种包装设计应具备的功能——承载商品、保护商品、储运商品、销售商品的能力。每一项功能都是概念包装所涉及的。

第二,概念包装设计的视觉。

这是概念包装设计的形态表现,主要表现在商品品牌、展示商品、形象装饰、商品广告等方面。概念设计探求包装设计中视觉各要素的发展过程、动态和趋势,在有限的视觉空间里寻找新的突破。

第三,概念包装的领先探索。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1 教育装备的本质属性

教育装备的概念由其本质所决定,而其本质又是装备本质的延伸;教育装备属于装备的范畴,但是它被限定在教育领域之内。所以在认清教育装备的本质之前,应该讨论一下装备的本质。装备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有三条:1)装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即生存资源)之一;2)“真际”装备是人类心中的理念;3)实际装备是由人工制造的。所以,作为装备就具备了以下三个本质属性。

1)生存资源性。人类正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才创造了装备,装备是人类生存必须的资源之一。人类生存依赖资源,在经济学中“资源可以被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按照常见的划分方法,资源被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加工资源”[1]。而在社会学中,“按照资源的属性,可以将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它们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2]。由此可见,社会经济资源即人力资源,而加工资源或技术资源其实就是人工资源。于是,人类生存资源就被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人工资源三个部分,而装备则属于人工资源部分。

2)人类独有性。装备是人类独有的,用哲学语言可表达为:“真际”装备是人类心中的理念。人类学家与动物学家发现,一些动物也有使用工具和制作工具的本领。但是,动物使用和制作工具只是一种模仿,当它们所熟悉的情境不再重现时,它们将不能再进行有效模仿。有实验证明:黑猩猩可以模仿人类用一桶水将燃烧的篝火浇灭,但它们提着一个空桶却不知如何将一堆燃烧在河边的篝火扑灭。它们掌握的知识无法迁移,是因为它们头脑中没有这个事物或工具的理念。面对一个钉子而手中没有锤子时,人类可以用手中的手机去砸钉子,因为锤子的理念在人类头脑中,而动物却对此无能为力。马克思说:“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3]作为广义的工具,装备已经成为人类心中的理念,动物不会在心中建立这个理念,所以从建立理念的角度出发,装备是具有人类独有性的。

3)人工制造性。装备是人工制造的,这与人类的劳动有关。对于劳动的定义,黑格尔认为:“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是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4]人与动物都具有“果腹”的欲望,面对食物,如果他们直接去获取,则不是劳动。但是,当人类限制或节制了当下满足的这种欲望,他们做到先去制作获取食物的工具,再去得到食物,则这个“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的过程就称为劳动,那个被劳动陶冶的事物就是劳动工具(即装备),它是被人工(即通过劳动)制造的。人工制造工具或装备的过程是对制造工具或装备原材料这个对象的否定,使它“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即装备本身。

既然装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工资源,则教育装备就应该是人类教育赖以生存的人工资源。教育赖以生存的资源称为教育资源,教育大辞典中定义“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5]799。从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并且财力资源仅仅是一个过渡性、暂时性的资源,它最终还是要通过工资形式转化为人力资源,或者通过货款形式转化为物力资源,所以在此可以将其忽略不计。而物力资源则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两个部分,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购置或改造的物力资源,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与教育的本质可以通过教育的功能来体现一样,教育装备的本质也可以通过其功能体现。教育装备发展历史上的许多史实既验证了其本质属性,同时又能够说明它确实是教育赖以生存的人工资源(如图1所示)。

2 教育装备的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

“人工教育资源”这一定义为教育装备的广义定义,而其狭义定义为“人工教学资源”,即教学装备。教育装备与教学装备的关系请见图2所示相关部分。

人工资源这个装备的概念是一个广义装备的概念,而狭义装备就是工具和设备。

1)广义的装备包括了物化装备与非物化装备。作为人工资源的广义装备,除了包括工具、设备、各种人造物资这些物化的资源以外,还应包括人为制造的非物化的资源,如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这些非物化的资源也都是人工(或说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但它们不是物质的,不具有物质形态。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将科学、技术纳入了人工资源的范畴;而“知识就是力量”是认可了知识作为重要资源的地位;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则更被人们公认为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所以,广义的装备应该包括物化装备(即物化人工资源)与非物化装备(即非物化人工资源)两个部分。

2)物化装备又分为生产性装备与非生产性装备。在物化的装备中,工具、设备等属于生产性装备,因为它们是生产资料(注:生产资料还包括自然资源,如矿产)。但是还存在大量的非生产性的物化装备,如军装、军粮、医疗器具等。所以,狭义的装备是指人工制造的物化生产性资源;而广义的装备则既包括物化的人工制造的资源,也包括非物化的人工制造的资源,并且在物化的人工制造的资源中,既包括生产性资源,也包括非生产性资源。

与上述相对应,教育装备也分为物化与非物化的,但是不区分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取代它的是教学性与非教学性。典型的非教学性教育装备就是学校的后勤装备,以前人们从未将学校的后勤设施设备算作是教育装备(虽然它们完全满足了教育装备概念的思维规定),但是自从2012年5月31日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学校后勤装备管理分会成立后,问题似乎有了一个定论,即将非直接用于教学的学校后勤设施设备列为教育装备范畴也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于是可以再次重申:广义的教育装备是人工教育资源,而狭义教育装备则是人工教学资源或称教学装备。

3 相关概念之界定

在对教育装备概念进行界定和讨论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与教育装备相关的其他概念,如教学装备、教育技术装备、教具、学具等。教育装备的定义为“人工教育资源”,教学装备的定义为“人工教学资源”。为了进一步将其他相关概念界定清楚,本文在此先对它们的关系进行讨论。图2显示出教育装备(A+C+D+E)、教学装备(C+D)、教育技术装备(D+E)以及教具与学具(B+C+D)之间的关系。

1)教育装备与教学装备。教育与教学是大小不同的两个概念,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6]725。而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7]711。既然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那么教学显然应该附属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或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是个大概念,教学是教育下的一个小概念。于是,教育装备就应该是一个大概念,而教学装备就是教育装备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从图2中看,教育装备(A+C+D+E)与教学装备(C+D)是内含关系,教育装备涵盖了教学装备。

2)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从学科角度讲,由于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所以可以认定:教育技术是教育这个大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于是,教育装备就应该是一个大概念,而教育技术装备就是教育装备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从图2中看,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D+E)也是内含关系,教育装备涵盖了教育技术装备。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教育技术装备是指“教育技术之装备”。所以,教育技术装备可定义为“人工教育信息化资源”。

3)教育装备与教具学具。如果将教具学具中的“具”理解为“工具”,因工具是人工制造的,属于装备的范畴,则教具学具就等于是教学装备了。所以,这里的“具”应该理解为“用具”,而用具有可能不是人工制造;或者说,有一些教具学具是自然的教学资源(树叶、蝴蝶、天然矿石等),而非人工的教学资源。于是,从图2中看,教育装备与教具学具(B+C+D)之间是相交关系,它们之间有交集(C+D,即教学装备)。则教具学具可定义为“教师的教学用具与学生的学习用具”。

现在对图2中一些特殊的区域进行举例解释,用来加深对这些相关概念的理解。这些区域包括A区、B区、C区、D区和E区。A区:教师办公室里的办公桌、教室里的空调器等。它们没有直接用于教学活动,所以不是教学装备、教育技术装备、教具和学具;但它们属于教育装备,因为它们满足了教育装备的定义。B区:空中飞舞的蝴蝶、路边拾来的矿石等。它们可以成为教具学具,但由于不是人工制造,所以不属于教育装备、教学装备以及教育技术装备。C区:酒精灯、烧杯等。它们是教具学具,也是教学装备,当然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但是它们不属于通常说的教育技术装备。D区:投影机、电子白板等。它们是教具、教学装备,同时还是教育技术装备,当然也在教育装备的范畴之内。E区:校园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等。它们是教育信息化设备,所以属于教育技术装备,但不属于教学装备和教具学具;同时它们落在教育装备的范畴之内。

4 小结

现在可以将以上讨论的相关概念分别进行界定(笔者注:此处定义采用了内涵定义法)。教育装备被定义为人工教育资源;教学装备被定义为人工教学资源;教育技术装备被定义为人工教育信息化资源;教具被定义为教师的教学用具;而学具被定义为学生的学习用具。

参考文献

[1]蒙德尔,等.经济学解说:上[M].3版.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

[2]丁明刚.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管理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教育装备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应该是该事物的存在价值,即作为客体的该事物对于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或称“客体的主体化”[1]。教育装备的本质也应该是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存在价值,它涉及教育的本质与装备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

胡德海教授在他的《教育学原理》(简缩本)一书中归纳了国际上诸多学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2]:(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2)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3)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植物是由栽培而成长,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生而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4)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5)被称为近世儿童教育之父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人类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他还说:“教育是经验不断地改组或改造,这改组使经验的意义增加,也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7)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依我看来,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胡德海教授在该书中表示更加认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广义教育定义而反映出的教育本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过上述对教育本质的阐述可以看出,教育具有两大功能:(1)教人做人(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2)教人做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功能来体现。教育的上述两大功能反映了教育的存在价值,亦即教育的本质。

2.装备的本质

对一个事物本质的理解,在于该事物的不在场。某事物的不在场,使得它的存在价值更加清晰、明确。举一个哲人们经常使用的例子:假设桌子表面出现一个总是划破我手臂的钉子尖,而恰好我手边又没有锤子(即锤子这个事物不在场),则我就有可能用手上的手机去砸钉子,此时手机就被称为锤子而不再是手机。手机完成了锤子的功能,是因为虽然实际的锤子不存在,但锤子的理念作为真际还存在于我心,锤子的本质和存在价值此时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揭示装备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假设世界上所有的装备(即技术物[3])都不存在了,则人类将会因为没有了这些衣食以及获取衣食的工具而失去生存条件,但是人类的反应是马上会根据自己头脑中装备的理念,通过有意识的劳动重新制造出一批新的装备来继续生存。从中可以看出装备的3个本质特征:(1)装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2)真际装备是人类心中的理念;(3)实际装备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劳动获得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装备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而制造出使人类得以生存的事物”,也就是人类的人工生存条件。生存条件在这里也可以称为生存资源,所以装备就是人工资源。但是,生存条件中除了装备以外,还需要其他条件。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并不都是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除了劳动产品外,一些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例如,河里的水、树上的野果、各种可以食用的小动物等。同时,由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或“怕孤独的动物”,相互之间的合作、协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即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是生存资源,可以称为人力资源。这样,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就应该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工资源3个部分,而装备则是指这些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

3.教育装备的本质

使得教育赖以生存的条件可以称其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与人类生存资源一样也是包括自然资源(如:祖国山河)、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和人工资源(如:教学设备)3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而教育装备的本质,则是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它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教育性与人工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教育大辞典》中定义“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4]。而“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4]。仔细分析可知,人类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非人类资源就是物力资源。从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在研究时可将其忽略或归入人力资源,同时将物力资源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资源(教室、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祖国的山河是自然资源,当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地理研究时就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图1反映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部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专家等)、部分人工资源(设备、仪器、软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资源,由它们构建起教学环境。

图1 教育资源的组成

二、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

将教育装备的本质阐述清楚后,就可以对教育装备的定义进行规定了。目前,教育装备的定义比较多,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以下将要根据一般定义的规定原则和教育装备的本质属性对其概念进行界定。

1.概念界定的方法

概念的界定就是给概念下定义,概念清楚了,定义并不一定就是十分准确的。给概念下定义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有:逻辑学定义方法与认识论定义方法。逻辑学定义方法根据形式逻辑中对概念与定义的规定,采用“属 + 种差”的定义方法;而认识论定义方法则采用“发生定义”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分为:词法定义、情境定义、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列举定义等诸多方法。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属 + 种差”定义方法、内涵定义方法和列举定义方法。“属 + 种差”就是先找到被定义概念的临近上位属概念,再找出其种概念之差,将它们合并成为该概念的定义。内涵定义是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不同的所有特征描述出来。而列举定义是一种特别的外延定义,它列出一个概念所描述的所有的事物;列举定义只适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这个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2.教育装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对事物概念的建立是人的一种思维规定。关于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的定义,一般的逻辑学教材上都有这样的叙述:“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里面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反映在概念里面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同性或本质同性的对象的总和。”[5]

前面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本质、装备的本质和教育装备的本质。教育装备的本质,是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它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教育性与人工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它的特有属性将在第5部分“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中分析)。根据概念的内涵是对象本质属性的定义,教育装备概念的内涵就是“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因为它描述了教育装备的本质属性。因此,“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教育装备概念的内涵定义。

根据概念外延是反映本质同性的对象总和的定义,教育装备概念的外延就是:黑板、课本、课桌椅、电子白板、校园网、学校体育场、教师办公桌等。按照概念外延的严格定义,这里应该开列反映教育装备本质同性的对象的总和。但是由于这个对象的总和是一个无限集合,所以除了已经开列的外,其余的部分在此只能用“……”“等等”代替。而这也是在逻辑学上允许使用的描述方式。

3.教育装备定义的多元化

“教育装备学”这个名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于2002年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一个专业方向的命名。自教育装备这一概念提出以后,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经历了概念界定、内容划分、方法引进、历史考证等一系列活动。对教育装备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现部分地开列如下。其中,将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也部分地开列出来,其原因是从它们定义的表述中可以认为是“教育之技术装备”(请参阅本文的第3部分)。

定义①“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也可以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何智等:教育装备的发展特点分析;《长春2004年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P746)

定义②“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殷常鸿等:教育装备理论框架构建浅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年11期)

定义③“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艾伦等:教育装备与装备制品差异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6年2期)

定义④“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料包括软件、工具和教育教学的环境)。”(后有为:深化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用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http:///old/article/view1240.aspx ,2006年6月)

定义⑤“教育技术装备是指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手段的总和。”(马如宇:教育技术装备概念及内涵界定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3期)

定义⑥“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艾伦: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9期)

认真分析上述6个定义可知:

(1)定义①和定义③属于列举定义;定义②,④,⑤属于内涵定义;而定义⑥属于“属 + 种差”定义。

(2)定义②和定义⑤除了定义物化的装备外,还限定了“行为与过程”和“手段”,所以它们是对名词教育装备和动词教育装备一并进行了定义。

(3)从定义①到定义⑥的顺序是按照文章发表年代排列的,从中可以看出对教育装备认识的渐进过程。

(4)因为“列举定义只适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这个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教育装备可认为是一个无限集合,所以定义①和定义③的列举定义是不够完备的,不满足定义规定。

(5)根据本文教育装备本质的分析,教育装备应该是物化的,所以定义②和定义⑤有些偏颇。

(6)定义②“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中的“资源”是否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包括,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犯了外延过宽的错误。

(7)定义④虽然属于内涵定义,但是在后面括号内的说明其实采用了列举定义的格式,有悖定义的原则。

(8)定义⑥也可以简化后描述为“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其中“教育资源”是教育装备的临近上位属概念,而“人工资源”则是种差,完全满足“属 + 种差”定义的规定。

所以笔者认为定义⑥“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其简化定义“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更为合理一些。

三、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的异同

与“教育装备”相比,“教育技术装备”是一个较为含混的概念,对它存在着3种不同的理解,分别为:“教育技术与装备”“教育之技术装备”和“教育技术之装备”。

(1)“教育技术与装备”应理解为“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3期(1月下旬刊)登出的《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辨析》一文中,笔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2)“教育之技术装备”,强调限定于教育的技术装备。在《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3]一文中,笔者论述了装备与技术装备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说法,它们都是在说明具有技术含量的人造物品,所以装备就是技术装备,于是教育之技术装备其实就是教育装备。

(3)“教育技术之装备”,强调限定于教育技术的装备。教育技术之装备一般是指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备、电子教科书等;有时也指现代化自主学习设备,如手持移动学习设备(手机及各种Pad等)。如果再加上传统的图书资料、各个学科的实验室仪器、操场的体育设备以及各种学校设施等,则构成了教学装备。但是,考虑到校园网这类信息技术装备仍然属于教育技术之装备,它在教学管理和教育信息处理上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所以教育技术之装备就应该除了要包括一部分教学装备外,还应该包括一部分非直接用于教学的教育装备,其地位如图2中深色部分所示。

教育装备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包含了教育技术之装备,也包含了教学装备。例如,校长办公室的办公桌属于教育装备(是人工教育资源)而不应该是教学装备,因为它不是直接用于教学的,当然也更不是教育技术之装备。教育是个较大的概念,而教育技术是教育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所以,教育装备是个较大的概念,而教育技术之装备是在教育装备概念下的一个小概念。

图2 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装备的关系

四、教育装备与教具的关系

刘济昌老先生在他的《教具理论研究导论》中对教具所下的定义为:“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实验观察、信息交流、操作训练等方法时所用器物和装备的总合。”[6]并在该书中多处特别地强调教具不包括教材(估计是受“教育的三大基石:教师、教具、教材”说法的影响)。这样的理解与人们对教育装备的认识产生了巨大差异。刘济昌老先生对教具的定义属于列举定义,这就限定了他所描述事物的集合应该是一个有限集合而且是较小的集合。但是定义中说到教具是教学过程中“器物和装备的总合”,其规定了教具是包括教育装备的,可又是不能包括教材的。本文中对教育装备的定义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它既包括部分教具、学具以及图书等,还包括学校与教育机构中的各种设施和工具,是一个无限集合,因为它属于“教育资源”。

如果对“教具”一词做词源分析,则可能会比较复杂,因为其中的“教”既可以理解为“教学”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而“具”则可以解释为“用具”“工具”“器具”等。《教育大辞典》对教具的定义是:“教学过程中可借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用具。传统的有教科书、标本、模型、图表等,现代化的有电影、电视、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如果按照此定义规定,那么教具就是以教师为主使用的“教学用具”。另一个与“教具”非常相关的词是“学具”,学具是对教具的补充。《教育大辞典》对学具的定义是:“学生在学习中用于直接操作活动的用具。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用的彩色棒、塑料几何形体、算盘,中学生用的实验箱等。如今计算器、计算机等也已比较广泛地用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有助于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按照此定义,学具就是以学生为主使用的“学习用具”。因为教具与学具都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它们都属于教学资源。但是因为有部分教具或学具并非人工制造,如:路边拾来的一块矿石,空中飞舞着的一只蝴蝶等,这些非人工制造的教具与学具就是教学资源中的自然资源部分,它们不属于教育装备(或教学装备)。而如果将它们制成标本,它们就成为教育装备了。于是可以看出,教具、学具、教育装备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图中的深色部分是“教具+学具”,它们占据了教学装备(人工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挂图和学生的绘图直尺等)的全部和一部分自然的教学资源(如:路边的矿石和空中的蝴蝶等)。当然,有一部分自然的教学资源(图中空白的自然资源部分)是不应该算作教具和学具的。例如祖国的山川河流,它们可以用于校外的自然科学教学、旅游专业教学等,也可以用于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但它们显然不应纳入教具和学具的范畴。

图3 教具、学具与教育装备的关系

五、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

为了能够进一步对教育装备的概念有所理解,我们对照其他领域的装备分析教育装备的作用及作用对象,从而将其特有属性也全部反映出来。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装备,并且它们的发展也都依赖这些装备的先行发展。但是各个领域装备的作用及其作用对象有着本质的不同,下面逐一对它们进行说明。

工业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无机物或有机物而非生命的物质。农业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植物或动物而非人类的生命体。军事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以人为主并兼有非人类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建设性装备相比它具有破坏性、摧毁性的性质。医疗装备、体育装备、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类本身,并且都是建设性的作用。虽然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都是人类本身,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医疗、体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基本上是针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与健康,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则更多地是为了人类心理的健康、思想的先进、知识的丰富、头脑的强健等。所以教育装备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就不能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更不能与工业、农业、军事装备一样,教育装备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作用对象是宇宙万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人类的头脑。在这方面,心理学与教育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心理学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或大的体系,而基本处于科学研究的状态,同时从学科角度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学科门类,所以就可以将心理学装备纳入教育装备体系。

工业装备作用对象的简单性,使得工业装备得以优先快速发展起来。然而,正是由于教育装备作用对象的高级性与复杂性,使得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装备的发展从来都是“拿来主义”,都是将其他领域的装备直接拿来使用,使得它的性质类似于科研装备,还未构成自己独立的体系。拿来主义的教育装备还反映出它们支持的学习正处于模仿阶段,在模仿其他领域的工作,而模仿则是最初级的学习方式。教育装备的研究就是要构建教育自己的装备体系,使得由教育装备而形成的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变为高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艺,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简缩本)[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 艾伦.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3.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工厂设计;概念设计;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TQ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6)05-0006-03

1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十分必要

化工厂是由若干生产装置(或化工单元)组成、从事化工品生产的场所。由于原料性质、产品要求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般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装置,也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工厂。因此,工厂建设应该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制造”工厂这种“产品”的过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评价、企业决策、政府核准的关键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以下称预可研)及其批复文件等为依据[1],一般来讲,装置预可研根据参考装置,或与装置工艺包(技术)提供方进行技术交流得到的资料来进行编制;工厂预可研根据参考工厂,或由设计单位在进行技术交流或掌握资料基础上进行编制。经验表明,根据有参考工厂预可研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准确,反之,则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误差较大,近些年建设的部分大型化工厂出现的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准确,笔者建议要针对新建大型化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在此之前,鲜有人开展化工厂概念设计,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化工建设的发展过程有关。过去在我国大型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较少,自行设计工厂一般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参考引进或成熟的工厂技术流程,所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比较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新建大型化工厂中,由于没有同等规模的已建工厂或成功的项目可以参照,将实验室或中试技术直接用于工业化工厂建设,若仍采用传统建厂模式,显然风险会很大。为此,有些企业采取了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批复)前就基本完成了总体设计等策略,如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2年8月获得国家批复,2002年10月即完成了先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2]。

2概念设计是化工新技术开发过程的必经阶段

化工新技术开发是从概念的形成,经过科研、设计、建设,使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其研究范围一般包括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及工程研究、工程设计3个部分,详见图1。对此,原化工部制定的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3],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编写的手册也有介绍[4]。在化工新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是工程研究的一个环节,它是应用研究到一定阶段后,按未来的生产装置规模所进行的假想设计。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研究和提供的概念及数据,确定流程和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形式和材质、“三废”处理设施等,最终得出基建投资和产品成本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概念设计在中试以前进行。通过概念设计判断研究的工艺条件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对开发项目进行初步的经济评价,以确定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开发项目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补充的试验内容和课题、有无必要建立中试装置,以及确定中试的规模、范围和必须通过中试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数据[5]。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BasicDesign,或FoundationDesign)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文件,是整个技术开发阶段的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应在研究内容全部完成并通过鉴定后进行。基础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建设生产装置的一切要点,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应能根据基础设计完成一个能顺利投产,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生产装置。基础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基础、工艺流程说明、物料流程图与物流表、带控制点管道仪表流程图、设备表和设备规格书、对工程设计的要求、设备布置建议图、操作规程、消耗定额、有关技术资料和物性数据等,还应包括安全技术、环保技术和劳动保护说明。工程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不是工程建设阶段的基础工程设计(BasicEngineeringDesign),它仅仅是基础工程设计的依据,依基础设计所建设的工业装置还需要实践检验;任何一个装置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全厂的一部分,采用新技术会改变工厂现状,对全厂会产生什么影响,也需要验证。因而在采用新技术、新方案建厂时,常常要求建设示范工程。

3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已有先例

示范工程是新技术或新方案第一次工业化应用的工程,带有试验的性质,目的是总结出某种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或典范,在此基础上对原示范工程设计进行完善,成为今后同类工程建设设计的基础;示范工程的新技术或新方案,可以是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原料、新厂址、新规模、新组合等一种或几种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示范工程可以是一套生产装置(示范装置),也可以是一个综合工厂(示范工厂)。从某种意义上讲,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设阶段相当于技术开发过程中进行的工业规模的“中试”,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可看作是“中试设计”,示范工程运行后所进行的完善设计可看作是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从技术开发过程研究规定需要开展概念设计来看,对有开发作用、示范作用的新型化工厂建设,在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前,应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概念设计。我们有时可以选取一个已经建成、运行良好、相关参数相同的工厂作为“参考工厂”。有“参考工厂”的工程设计看上去比较简单,似乎可以“翻版设计”,但实际上,由于厂址条件不同、技术改进,以及新规范、新标准的颁布带来的设计改变,新建工厂与“参考工厂”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在正式开展工程设计之前进行概念设计,在参考工厂的基础上找出变化的内容对工厂建设的影响,制定设计原则。众所周知,工程具有“一次性”和“成果不可挽回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工程是一次性的,而工程成果的使用是重复、长期的,所以工程建设前期需要花大力气,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理顺与各种需求关系,理顺内部各主要装置与系统、辅助装置、公用工程的关系和配套需求,优化全厂工艺流程和各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否则在工程实施阶段进行修改或既成事实,均会增加工程投资或影响工程的使用。工程成果的不可挽回性决定了工程不能像其他事情那样做坏了可以重来,也不可试着做,工程必须确保成功,一旦工程失败就永远失去了重新实施原工程的机会。这也说明在工程建设实施前,需要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工程概念设计正是在工程前期研究、论证过程中,整体上深层次研究所要建设工程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机会,缺少这个环节带来的影响在以后的建设中无法弥补。虽然对于化工工程建设阶段的概念设计在国内尚无规定,但在国内外的工程规划或研究中均有先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在组织煤炭资源利用技术开发时,曾组织过部分项目的概念设计,如格雷斯公司(W.R.GRACE&CO.)在部分专利商(设备供应商)的支持下,组织编制了“合成气示范工厂项目的商业化工厂概念设计与评价”(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1979)[6],该报告包含基础数据、商业化工厂设备清单及参数、工艺流程、区域平面布置图、技术经济比较研究、风险提示等内容;20世纪末,中国石化工程公司完成了“21世纪千万吨炼油厂概念设计(研究)”[7],指导了中石化镇海炼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中石油广西石化等多个工厂的设计;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公司组织完成了“面向城镇用户的现代煤制天然气工厂概念设计(研究)”[8],通过了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评审并得到了应用。另外,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尽管概念设计也不是规定的必经工程设计程序,但得到了高度重视,认为是初步设计的准备阶段,要从前期准备阶段开始[9]。

4工厂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工程设计阶段的工厂概念设计,其内容可以比照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的内容讨论全厂性问题,它通过分析设计需求和技术现状,找出满足需求的技术策略并在设计中体现,是设计者综合已有成果(如开发成果、文献数据以及类似的工程、操作数据和工作经验等),通过分析研究之后,按未来的工厂规模,从工程角度出发进行的预设计。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以暴露提出拟定的全厂流程、主要化工单元(装置)、设备结构、材质、控制方案、安全和环保等在工程设计中将会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途径及方案,并进行经济评价,调整技术策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原料和成品的规格,生产规模的估计,工艺流程图简要说明,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尺寸、型号和材质的要求,检测方法,辅助工程和配套工程初步方案、全厂总图布置初步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和包括投资、成本的估算,投资回收预测的经济指标,“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工厂概念设计是较为详细的技术方案,其深度应相当于预初步设计,对于不同的项目,其要求可有所不同。工厂的概念设计主要用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对开发的新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工业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全厂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哪些技术是可靠的,还缺哪些数据和需要验证的技术,对新技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吸收、集成有关技术成果,研讨改进技术方案,争取转化率、收率、能耗、设备投资、安全、环保、占地、配套等的总体最优;三是做出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分析产品及目标市场并提出对策,分析设备、材料的可获得性,哪些技术和设备由自己开发,哪些用已有的,哪些需要进口;四是提出工厂建设条件和运营的要求,以及厂址的满足情况,做出技术比较;五是找出工厂的特点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厂址所在地对工厂的要求,提出相互适应的措施;六是明确全厂性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配套要求,提出初步方案;七是对全厂总图布置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满足要求的基本条件;八是暴露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能及时解决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概念设计应在可行性研究之前进行。没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属于一个假想设计,应由开发单位联合设计单位完成,为投资方决策提供依据,或据此寻找投资方。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是一个预设计,应结合项目实际,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共同完成,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开始进行,该项工作可以作为预可研阶段的专题研究,其成果可以作为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总体设计的内容,为后续的初步设计或基础工程设计奠定基础。概念设计进行得越早,后续工程设计越主动。

5结语

大型化工厂建设投资大,技术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最有希望的方案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工作的方向,这是一种系统化的分级决策过程,也正是概念设计的真谛,是工程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目前尽管工厂概念设计还不是规定的工程设计阶段,但设计是“制造”的基础,因而对于大型化工厂这样复杂的工程项目,在项目早期开展概念设计,以新的视角、科学定义项目内容、研究和制定建设策略、明确项目目标并对其给出初步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概念设计可以寻找最佳工艺流程(即选择过程单元以及这些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估算最佳设计条件,使全厂辅助工程、公用工程配置最优化、全厂布置最佳化。成功的概念设计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速度,提高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工厂的运营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咨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暨股份公司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2005:1.

[2]张玉卓.煤洁净转化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77.

[3]化学工业部.化工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1986.

[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最新石化工程创新设计与技术改造实施手册(第一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7-9.

[5]倪进方.化工过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8.

[6]W.R.GRACE&CO.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R].1979.DOE/ET-77-C-01-2577.

[7]张维忠.21世纪千万吨/年级炼厂概念设计(研究)通过技术鉴定[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3,(3):11.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题概念餐厅;创造性思维;产品包装设计;情感性符号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

产品的包装作为构成产品的诸多要素之一,不但起着保护产品,便利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同时它的促销功能愈来愈被商家所重视。产品包装的外观形象,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视觉,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继而产生购买行为。此时,产品的包装设计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的映射关系。

消费行为本身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生活“需求”,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行为已逐步从简单的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移,也同样是人们在追求“生理满足”到“心理满足”的一个过程。

对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来说,首先是我们要从包装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产品的功能上能得到审美、心理上的关怀,并体现出主题概念餐厅的主题个性和特点。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所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

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设计也不能脱离时代而独立存在,它的发展与变化也会受到时代因素诸如当代文化、经济、观念或宗教等的影响与制约。

纵观近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史,从19世纪50年代维多利亚时期色彩奔放、艳丽,但略显轻薄、矫揉造作的包装风格,到20世纪初主张从自然、东方文化中吸取营养的新艺术运动,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具有简洁、醒目,反对装饰,强调功能性、理性特点的国际主义风格的包装实际,每一次包装的变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处于多元化的今天,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注重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因此,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包装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借助文脉、隐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精神与文化内涵,使得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成为具有情感的、会说话的客观载体来传达产品的属性与功能,使得消费者能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需要购买的产品,同时生产产品的企业也通过包装这一媒介被消费者了解、认知。

二、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中的情感符号

(一)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中情感符号的特质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符号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它是一种工具,表达的是思想和情感。按照符号学的观点,世界上的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符号系统,事物的一切表达形式都可看做是符号,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化都是符号的组合,同时这些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的包装作为一种传达信息的客观载体,更是离不开各种符号的组合,它与消费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上的文字还是图形都会传达出特定的情感,给人各种提示或者关怀。

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中的情感符号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娱乐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我们把与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内涵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使之准确传达产品的功能与属性,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二)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设计中形态要素与情感符号

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的包装形态要素分为立体要素和平面要素。立体要素是三维形态,它包括包装的造型与结构。平面要素是二维形态,它包括包装的图形、文字、版面。立体要素与平面要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包装体。形态是物的视觉外貌,给人稳定的感知。情感符号在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形态中的运用可以是突出在某一特定要素中,也可综合运用到各个要素中。例如“心相印”纸巾的包装设计主要通过充满意趣的图案来塑造品牌精神。品牌的发展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如果不经过一个精心的品牌包装与品牌打造,不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在品牌多元化的市场,便很难取得消费者的认同,也就不可能暴发出强势的品牌动力。

(三)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设计中材质要素与情感符号

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所运用到的材料多种多样,不同的材料其特性、功能、表面肌理、质感各不相同,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想要传达妙味妙品的自然无污染的属性,可运用竹制材料,这时竹制材料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对应的便是清新古朴的感受。在ICEJACⅪ的酒瓶包装设计中,设计师给每一款酒瓶穿上了一件冰的外衣,通过这种材质符号的选用,使人一看到它就有一种冰爽、清凉的感觉,唤起消费者的最本质的生理感受,准确表达出产品的特质及内涵。

(四)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设计中色彩要素与情感符号

在妙味妙品时尚主题概念餐厅包装的色彩要素中用红色最为醒目、最为直接的设计要素,让消费者最先注意到的便是色彩。通过色彩的表现把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进行沟通协调,使消费者对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发生兴趣,促使其产生购买行为。色彩诉求与情感需求获得平衡,往往是消费者因为心仪的包装而欣然解囊的原因之一。恰当的色彩传达与之相对应的情感,所以外包装也起着重要作用。室内设计,即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的设计。具体地说,是根据对象空间的实际情形与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适,符合使用者生理与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

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脱离出来的设计。室内设计创作始终受到建筑的制约,是“笼子”里的自由。因而,在建筑设计阶段,室内设计师就与建筑设计师进行合作,将有利于室内设计师创造出更理想的室内使用空间。

室内设计不等同于室内装饰。室内设计是总体概念。室内装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仅是指对空间围护表面进行的装点修饰。

三、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设计中的情感传达

传达是一个中间过程,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符号的发出、传播,和接收有时并不能达成完全的一致。尽管在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包装的设计中,通过一定的视觉图形与符号的运用,便捷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与使用,但我们不能否认,符号语义的传达过程,存在着局限性。任何符号都不可能离开语境独立存在。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符号的认知也会有所差异。能否正确地使情感符号的受众获得一致的感知,需要对影响受众感知的各种因素有所了解。如在各种营养品的包装设计中,基于对中国人注重礼节、看重形象面子的文化认知,多采用大盒包装,图案华丽、精致,显得大方、贵气。

与一般餐厅相比,妙味妙品主题概念餐厅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餐厅在环境上围绕主题进行装修装饰包装,甚至食品也与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主题概念餐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差异化,使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独特的包装设计、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服务员独特的着装和服装……差异化是主题概念餐厅手中的有力武器。

结 语

环境设计总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再解决了包装自身的基本功能外,更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历史进步历程。既与生活密切相关,又能体现科技与工艺的进步,也是一种社会时尚的表现,同时,它和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息息相关。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即实用,坚固和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目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关系。建筑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完美地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历来被当作造型艺术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建筑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两者密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6篇

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设计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旨在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力,启发创新思维意识。概念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对视觉想象的内涵进行提升,探寻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原有信息内容进行再创造的意识。使受众在与书籍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认识。

在概念书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图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文字作为有意味的图形,表达文字以外的内涵。独立创作的原创插画为主要表现内容,书籍的文字、用纸、折手和装订等都围绕插图来进行设计。这里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新的意义。插图可作为书籍的主体出现,兼有表达书籍内容的功能。既是书籍具体内容的体现,又是抽象意念的表达。在概念书中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模切、拉页以及页与页之间连接关系的特殊设计。概念书的设计是图形摆放方式和图形处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由于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书籍的装订方法还是以经济、简便的胶订和骑马订为主。但也有很多设计师在书籍的装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线装、铆订、胶订辅以织物等,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巧妙。概念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装订形式进行形态上的创新,也可以设计、实验新的装订方法。

在概念书的设计中,纸张的质感、纹理、透明度、柔韧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为概念书设计的亮点。概念书的纸张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铜版纸等纸张,还包括用于包装的纸张、用于工业产品过滤的纸张、砂纸等。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种的纸张。概念书印刷的方法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丝网、铜板、木板印刷等办法来创作,也可以通过喷画、烙印、粘贴等手段进行创作。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印刷方法,推动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媒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图书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总之,概念书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书籍思维方式上的未来性。现在国外的概念书籍,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独特书籍设计语言来传达书籍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强烈的个性。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2概念书多元设计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应从外到内,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以构成三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它包括形态的写实感,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也依赖娴熟的技术和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实现艺术模仿与创造。就艺术而言没有观察、没有借鉴、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没有创新,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这就是观察的意义,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没有深入的观察就很难激发灵感,产生真正的设计;没有认真的观察,就很难产生具有创造力的设计。通常自然形态以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为依据,通过观察、归纳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现的空间。概念书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跨界”语言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物象。概念设计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可从与作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一系列思考、联想和欣赏过程。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由于概念书籍设计材料,常可以木、布、金属、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这种概念书,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立体的、建筑艺术的观念,是设计师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总之,不同的材料,能为书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不游离书籍主题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出更深层广泛的含义,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军队信息化建设 军事高科技 专用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军大力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军队院校所开展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非常重要,有利于在强化参训学员的思想观念和提升其认识的同时,使他们能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学习了解信息化和高科技武器装备知识,澄清模糊概念,更好地把握建设重点和方向,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却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尤其是对建设起关键作用的重点(主干)课程。只有确定了重点课程,才能围绕重点课程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增强培训效果,满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总体来看,当前我军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内容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应该是起直接作用的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众多的技术领域。显然,由于培训时间短和学员自身专业的限制,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课程难以覆盖太多的技术领域,所以应该综合考虑和有所侧重,首先从中选择最为关键的技术领域设置好重点课程和内容,然后围绕这些重点课程来构建培训的课程体系,以使培训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效果。为此,必须弄清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主要应关注的专业领域,以此来确定培训的重点课程并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

1 军队信息化建设关注的主要技术领域

当前,我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该主要是军事信息系统与信息化武器装备两大部分。从构成来看,这两部分主要涉及与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与处理、传感、自动化、仿真、微电子、控制、驱动、能源、制造、材料、管理以及通信、侦察、探测、隐身、导航、制导、生化、气象、水文、环境、空中空间、信息安全、信息对抗、信息保障等众多技术领域。所以,目前军队信息化建设应该涉及这些技术领域以及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一些技术领域。

虽然军队信息化建设涉及的专业技术众多,但从应用范围和特点出发,可将这些技术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或两种类型的技术。①②一种是支撑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的通用性基础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另一种是直接用于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使之具备所需要特定功能的专用性专业技术,主要包括通信技术、侦察监视技术、导航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预警与反导技术、指挥控制技术、信息对抗技术、武器毁伤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军用仿真技术和综合保障技术等。专业性专业技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军事高技术(军事高科技)。

无论是通用性基础技术还是专用性专业技术,其绝大部分或大部分都属于信息技术或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起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专用性专业技术中的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和指挥控制系统技术,被称为是推动新军事变革进程的四大主导性技术,它们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必须更加关注。

2 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重点课程及其主要内容

考虑到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时间一般都不长(大多数培训班不超过2个月),加之培训学员自身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性质的限制,目前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不可能覆盖太多的技术领域,应该主要侧重专用性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因此需要围绕专用性专业技术设置课程,尤其是上面所说的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和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它们应该被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重点课程,必须认真设置其授课内容。

2.1 侦察监视技术课程

侦察监视技术课程,首当其冲的内容就是在军事应用上最重要的探测设备——雷达。作为是军事上最有效和使用最广的一种探测技术——雷达技术,在侦察监视技术课程中应先说明雷达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分析雷达探测目标的工作原理(包括测距、测向、测速和目标识别的原理)。之后,介绍雷达的主要技术战术性能参数,在此基础上说明军用雷达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和应用,最后讨论几种现代体制雷达和主要应用,如相控阵雷达、超视距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无源雷达和多基地雷达等。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一般可作为一次课(2个学时)。侦察监视技术课程的第二部分也应安排一次课(2个学时)。这部分首先应重点分析军事上使用最多的另外一种探测技术——光电探测技术,内容主要应包括光电探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红外探测技术和微光探测技术。为加深印象和形象直观,这部分需要紧密结合红外夜视仪、热像仪和微光夜视仪展开。这一课在介绍完光电探测技术后,还应简单讨论一下声学探测技术的主要概念,重点围绕水声探测装备进行,内容主要是现代声纳技术;介绍声纳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说明声纳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和应用。

2.2 精确制导技术课程

精确制导技术课程应包括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次课(2个学时),内容主要是精确制导与精确制导技术的基本概念、精确制导的特点和分类,重点探讨基本的制导技术和原理,如惯性制导、雷达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卫星制导、匹配制导和复合制导等技术和原理、特点和应用,说明精确制导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精确制导技术课程的第二部分也是安排一次课(2个学时),主要介绍精确制导武器的基本概念,说明精确制导武器的组成和特点、精确制导武器的分类和应用。这部分应该分别围绕精确制导导弹和灵巧弹药这两种类型来分析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效能和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说明目前世界上一些典型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及其特点和应用。其中,对精确制导导弹重点讨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及其主要类型和应用,而对灵巧弹药重点分析红外制导、激光制导、电视制导、非激光(如惯性/卫星)制导炸弹和炮弹及其特点和应用。作为扩展内容,第二部分最后还可简要介绍一下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辐射导弹等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说明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趋势。

2.3 信息对抗技术课程

从大的方面看,目前信息对抗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是电子对抗技术和网络对抗技术,因此信息对抗技术课程应该含有这两部分内容,分别对应一次课(2个学时)。第一部分重点是电子对抗技术,课程内容应该主要有:信息对抗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对抗概念的形成、信息对抗的定义和特征、信息对抗的基本技术;电子对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电子对抗分类和应用,电磁环境及其主要特点;电子对抗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这里应主要围绕雷达对抗与反对抗、通信对抗与反对抗两部分展开;电子对抗装备,包括电子对抗侦察装备、电子进攻装备、电子防御装备。第二部分重点是网络对抗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有:网络对抗基本概念,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对抗的定义和特征;网络对抗基本原理,主要有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关键技术以及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的主要环节;网络对抗应用举例,主要以目前使用较多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摆渡”攻击和“震网”蠕虫攻击为例进行分析。在第二部分最后,还应简要介绍信息对抗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指挥控制系统技术课程

指挥控制系统技术课程一般可设置一次课(2个学时)。课程内容主要有指挥信息系统基本概念、指挥控制系统技术和原理、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和发展三部分。指挥信息系统基本概念部分应包括军事信息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军事信息系统与指挥信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指挥控制系统的定义和使用要求,指挥控制系统的作用和地位。指挥控制系统技术与原理部分应重点分析和说明指挥控制系统的要素和存在空间,指挥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指挥控制系统原理和工作过程,对指挥控制系统的要求,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指挥控制系统建设与发展部分主要以美军为例,重点说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和需求,指挥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我军军队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目前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由于时间短和学员自身专业的限制,所开设的课程不可能涉及太多的技术领域,必须有所侧重,主要应从涉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专业技术中进行选择,设置好重点课程并确定其课程内容,特别是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信息对抗技术和指挥控制系统技术这四门课程,因为这四种技术是推动新军事变革进程的四大主导性技术,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只有确定好重点课程及其主要内容,才能围绕这些重点课程构建好军队信息化建设培训的课程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使培训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酖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性行为,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包装;设计;广告功能;定位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件商品都需要从包装设计上来引入市场概念,从而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作为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广告功能,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包装传播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入手,分析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对“物”的设计上升到“事”的概念层次上。

1 现代包装设计的理念及发展趋势

从包装的概念来看,它是适应商品流通,以社会整体发展、综合需要为动力,以材料技术、加工技术、印刷技术和管理科学及艺术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发展、结合为条件的复杂系统。美国包装协会定义为“包装是为产品的运出和销售的准备行为”,日本包装词典解释为“包装是使用适当之材料、容器而施以技术,使产品安全到达目的地”。而包装设计是保证商品包装达到科学、合理、美观、适销等要求的必要条件和操作程序,我国在《包装术语基础》(GB4122.1.1996)给的定义为“对产品的包装进行选型、结构和装潢设计”。

包装设计在今天作为国际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提升产品和企业形象的载体,更具有战略意义。探讨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从包装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先进性和系统性,对于品牌战略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包装设计更加注重理念的先进性和系统性,如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消费者利益保护、美学设计等构思,已经成为当前包装设计关注的焦点。二是从包装设计的技术上创新,如日本采用再生纸来加大资源的利用率,瑞士采用混合即用包装袋,利用干砂浆和水进行混合后形成匀质体包装杯,同时在包装设计上体现运输便携性指标,不仅提升了库存管理效率,还减少了包装成本,便于包装操作者、托运人使用。三是从包装设计上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消费者作为产品包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从包装的经济性、实用性、适销性、环保性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四是在包装设计的体现可持续性,环境问题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问题,越发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欧美率先开展的纤维包装业课更新资源的包装理念,将包装设计的可持续作为重要原则,以推进安全、合理地利用资源。

2 广告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定位

据考证,广告是“Advertsing”的英译名,源自拉丁语“Adverture”,其意义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具有诱导、通知、披露的意思。在现代信息传播机制下,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推销商品,还表现在宣传和传递相应信息的媒介。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包装具有大众传播的媒介作用,对于今天的产品包装来说几乎无处不在,其不仅是构架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更在社会生活中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影响,如对商家商标、地址的宣传,如山东的“龙口”粉丝系绿豆制品,台湾的粉丝是绿豆与土豆混制而成,两者在市场份额的占有和影响力是不同的,作为一种“无声的推销员”,其价值十分明显。二是具有产品的识别和指导消费功能,包装除了产品说明之外,还增加了提示性语言,如从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上进行界定,并从安全性和企业信誉上传递重要信息,便于消费者能够从产品的差异化中区别商品,另外还可以实现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引导,如某些食品包装上“新鲜”“松软”等字样,可以消除消费者的顾虑。三是包装是广告重要的大众传媒,广告是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用来负载、传递特定符合的物质实体,其文字、图案、颜色等信息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些符号所蕴含的特定的商品属性及广告信息,是对商品的属性信息、企业信息、广告信息进行整合后来发挥传播作用的。

3 现代包装设计广告性分析

3.1 从视觉语言上来分析广告性

视觉表现是传递产品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视觉定位上,需要从产品包装设计手段上进行全面分析,凸显广告功能的实际效果,不仅局限于与众不同,更要从受众已有的观念与视觉元素进行连接,以达到正确传达视觉的战略和战术。在文字语言上,从产品名称、广告性用语、功能性说明及相关资料文字表述上,都需要关注视觉表现,如字体的设计、文字编排位置的确定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识别和针对性的处理;在色彩处理上,作为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对色彩的象征性、识别性以及传达能力都需要进行准确分析,尤其是关注受众视觉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某些特殊信息,如商品的品名、广告语等要体现出色彩的鲜明和具体,从而引导消费者主动认识和接受商品;对于包装图形语言的设计上,作为包装画面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整个包装效果,从图形图案的运用上要明确吸引力,刺激消费者的重要性,并从图形在记忆里存留时间最长的研究中,凸显出特定图形结构的独特构思,如艺术化的形式来表达主题,间接或直接的触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欲望;从造型、结构语言上来体现容装性、方便性、环保性,从而赋予包装更深入人心的功能,如可口可乐最初的包装瓶采用通用药剂包装方式,给产品的销售带来不便,而从产品包装设计上进行优化后的现代瓶装方式,其垂直条纹、中间突出的曲线,给人以流畅、柔和、爽快、甜美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更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3.2 从传播商品属性信息上分析广告性

产品包装离不开商品属性信息,而现代包装设计在体现商品属性信息时也应该体现广告性。从对于产品名称、主要成分、使用说明、保质期、相关资质认证及企业状况信息进行说明,并能够从广告角度来实现现代包装设计目标,如对于基本信息旨在让消费者了解和认识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获得产品属性知识,对于商品促销信息的传递也是广告性的直接诉求,如法国某品牌洗涤液,从外包装上增加了贴体收缩套标包设计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直接收缩套标的设计需要,同时其别具匠心的预剪口以容纳壶式手柄,并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从包装设计的导向信息传播上,体现了科普性、环保性和价值观念,香烟是颇具争议性的特殊商品,其“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既是广告宣传语,还在于提醒消费者要注意其危害,实现科普。同时,在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时,创新包装设计也在方便生活的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尽管一次性塑料瓶装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越来越多的塑料废弃物却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发达国家对玻璃瓶装水的坚持,以及对铺设饮用水网络系统的设想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4 结语

现代包装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需要从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来适应变化,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来传递观念和思想。因此,纵观全球知名品牌的包装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识别,而更是企业文化的表达、营销思想的传递、品牌价值与企业形象的缩影。

参考文献: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1篇

概念怎么来?一个非常朴素、务实的观念是,梳理该治疗领域的药品治疗史。借用古人的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处方品类的历史中,潜藏着品类、品牌营销的真相。

明确品牌更安全

从各品类、品牌的上市更迭,观念引导,去探求医生用药习惯的养成、变化,也能看出竞争品类和品牌的属性和优缺点,将其与医生的访谈结合起来看,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发现机会,提炼概念。

比如,在该细分品类中,是否形成了用药指南?是否形成了常规治疗组合?是否有了被区域甚至全国广泛认知和接纳的处方习惯?医生何以处方这些品类或品牌?他们是如何对品类及品牌定性认知的?结合自身的产品FAB,去探求是否有切入的概念点。

很多药物的培训幻灯片一般都习惯将该治疗领域或疾病的药物进行分类,然后将自身品种与之相对比,就是上述思维的常规性体现。别因为这种思路是人之常情,就对它视而不见,其实营销事本就看似“常识”。

在概念的提示中,先分析品类概念是什么。品类无代表性概念,就先抢占品类概念,并设计品牌概念,提前防备跟进,用以区隔;品类有代表性概念,形成了认知,就用开创性的品牌概念,与主要竞争对手去区隔。

但从长远发展看,在与医生第一次接触时,就有明确的品牌概念,是相对安全的。这里要注意,并非新药就能独自开创品类,关键看医生是如何分类、如何认知的。在分类上,如何界定自己的品种很讲技巧,有时候主要考虑产品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对的竞争环境、最新进展或行业趋势。一个典型是,PPA事件发生后,面对康泰克的退市,众多产品都打出“不含PPA”的概念,就是因为当时的认知环境发生巨变,可迅速地通过有无PPA来确定品类概念。

固守主题定位稳

药品概念一旦确立后,在传播时,就要围绕这个主题,去展开你的逻辑,包括整个DA和培训幻灯片的论证体系、论据罗列等。

贺普丁将概念确立为“抑制病毒复制”,这就是一种定位诉求。这种抢先定位绝不仅仅是对技术层面药物的类别界定,而是基于对竞品的定位是“转阴”。在技术层面,贺普丁固然是核苷类抗病毒药,但这是支撑点。

主诉求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做微调,但整体的定位说辞是一样的。还是拿贺普丁举例。2004~2006年,贺普丁的定位一直围绕“抑制病毒复制”展开,其广告语是“向乙肝进展喊停!”主创意为两只手摆出“停止”的手势。主题不变。

2004年,其文案是:“国外对照研究显示,经过贺普丁治疗,38%~52%的病人获得了肝脏组织学改善,部分病人减缓了向肝纤维化进展。贺普丁,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慢性乙肝疾病进展。”2005年,丰富为“贺普丁在中国2200例病人中的扩大临床研究显示,54%的病人获得肝脏组织学改善”。2006年,提出了“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基础用药”。

到了2007年,开始提升品牌形象,比如用长城的背景,做“长治久安,信心之选”的形象诉求,并提供了新的证据:“贺普丁被证实能部分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2009年换了个彩笔画的背景,主诉求是“优化治疗,长治久安”。定位一直未变。

秀外慧中看包装

学术概念,在内核上,一定是经得起推敲的。但在概念的命名上,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用文学化的语言、艺术化的手段来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秀外慧中”,笔者更愿意将之比喻为“居里夫人要长成林志玲的外表”。

概念越生动,越形象,越简单,就越成功。一个谁也无法记得住的概念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即使传播成功,也会浪费很多银子。就像我们都无法理解“滑动紧锁装置”是什么,但都明白“拉链”是什么。

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概念也要靠包装。一个观念是:“名字是切入心智的第一武器。”消费者凭什么记住一个品牌,当然可以是一个形象、一个代言人、一种标准色,但第一识别还是名字。所以,给概念取名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三联疗法”、“低附加损害”、“持续性病毒学应答”、“基因屏障”等等。当然,这种文学化和艺术化的语言处理,绝非天马行空,其目的是让人对产品概念能够更好地产生理解,以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包装艺术;设计提升策略;绿色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2-01

自20世纪70年代到如今,能源与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并对人们的生产及日常生活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威胁,为了确保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开始关注包装设计的绿色化。而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包装设计与市场营销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提高包装设计的艺术性和绿色性成为判断包装设计水平的重要依据,即在确保实现包装功能、提高包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要尽可能实现设计过程污染程度的最小化和资源的最大节约,以便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包装的概念、功能和地位

包装是指为了保护产品的完整性,降低在途运输的消耗,便于储存、销售,或者为了美化商品、提高产品商业价值以及获得更多商业利润而进行的活动。包装艺术设计所表现的主要是消费者的人格和企业的意愿,其主要目的在于扩大产品的销售。因此包装艺术设计人员不能将包装设计看成是自我艺术情趣的宣泄,而是要首先明确包装艺术设计的功能和目的,设计出让消费者足以认为单买包装也值的效果,才算真正实现了包装艺术设计的初衷。

从包装的定义可以看出,包装具有很多功能,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保护商品和促进销售两个方面,高水平的包装艺术设计,不仅能够防止商品的破损和损耗,还可以将产品变成真正的商品,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注入生命和活力,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包装设计人员在开展包装艺术设计工作时,不仅需要有很高的学识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明确包装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对商品的包装艺术设计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包装艺术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包装艺术设计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尝试逆向设计的方法

此设计方法主要针对正向设计而言的,其设计基础主要是以逆向思维为基础,通过对事物的对立面进行考虑,借助原理、大小及属性等逆向方式进行包装艺术设计。此法的优点如下:一是简化了包装的结构,不仅有效减少了原材料的数量,提高了产品包装的效率,还简化了包装的回收工艺,回收工艺技术简便易行。二是此法使得绿包装朝着更轻薄、更短小、更耐用的方向发展。三是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通过新技术实现了包装废旧材料的再次利用,因而大幅度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绿色材料的选择

此过程作为包装艺术设计绿色化的设计基础,在能源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包装艺术设计过程中,在满足产品运输、营销、保护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应注意尽可能选择绿色的材料,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可回收、易降解的材料。

(三)优化设计流程

对于包装设计而言,其基本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功能原理的分析,二是概念设计,三是产品的详尽设计。其中,设计输入作为用户对所需包装功能方面的需求和包装艺术设计的初始条件,而设计输出则为包装的概念设计及结构设计。在包装艺术设计的流程中,可以将功能性、艺术性和绿色化作为设计主线,对整体的包装艺术设计流程进行优化,这样有助于包装设计目标的实现,提高包装艺术设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的融合

为了充分提高包装设计的艺术效果,给产品的包装和营销增添更多的亮点,包装设计人员应当学会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更多的设计元素,探讨我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通过设计素材的搜集与再创造,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设计风格,这在提高包装设计作品艺术性的同时,同样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价值的再次挖掘和弘扬,也能够促进我国包装艺术设计的更好发展。

三、结语

如今,包装艺术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对于包装艺术设计人员而言,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有效协调包装功能设计、绿色设计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提高包装艺术效果的同时,实现包装应有的绿色化和功能性,提高包装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3篇

此“中型”非彼“中型”

2013年2月举办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一款由比利时CMI防务公司和韩国斗山防务技术公司(D00san DsT)联合推出的新型装甲车辆,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中型坦克的记忆。新型装甲车被宣传称为“中型坦克”概念车,没有正式编号。它以韩国斗山公司成熟的K21型步兵战车底盘为基础,结合CMI公司的XC-8可更换主炮(可选105毫米或120毫米)的新型炮塔而成。经过底盘和炮塔两大部分结合后,CMI和斗山防务公司推出的中型坦克概念车的基本性能参数包括:乘员3人,自重25吨(配备105毫米火炮)、全长8.5米(含前向炮管)、车体长7米、车宽3.4米、车高3米(车体数据几乎与K21步兵战车车体相同),炮塔具备全向转向能力,最大射击仰角为42度。动力方面可能换装了新型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大干K21步兵战车的原动力,达到750马力。最大公路行驶速度仍为70千米/小时,具备涉水浮渡能力,水上最大行驶速度为6千米/小时,一次加油最大行驶距离为450千米。机动性能方面,该车可越过宽2.5米的壕沟,过0.8米高的垂直墙。

比利时CMI防务公司和韩国斗山防务技术公司之所以称其为“中型坦克”概念车,并不意味着将要一款复古或怀旧的车型,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市场考虑。当前,全球安全威胁的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显著,这导致如今防务开发领域也开始流行起“混搭”的风格。如美军在伊、阿战争中遭遇到不对称威胁后,产生了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这样一种集成了战场通用轻型车辆的高机动性和装甲战斗车辆的高防护性的特殊车型。可以认为,这类车型具有高度的战场环境针对性,一旦战场和敌人发生了变化,其发展就会立刻遭受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而CMI公司和斗山公司所开发的中型坦克概念车,也借鉴了类似的经验。该车唯一称得上属于“中型坦克”范畴的,可能只是它25吨的白重。从较具体的机动性能、防护性能和火力性能角度看,它虽然达不到主战坦克的主流性能指标,勉强可归入次于主战坦克一档的“中型坦克”,但从其设计的战术用途看,它却早已超出传统中型坦克的概念范围。比如,传统中型坦克主要遂行侦察、支援和攻击任务,且主要以直射火力交战,而这型坦克所装备的XC-8概念炮塔无论其搭配的是105毫米还是120毫米主炮,其火力设计都不只限于直射火力,还包括大射击仰角的间射火力,这从其主炮最大仰角可达42度可见一斑。至于在遂行战场火力支援任务时,这款概念坦克的滑膛炮使用何种炮弹,可能又是生产方留给市场的悬念了,毕竟间接瞄准射击的支援类炮弹通常都采用线膛炮发射,以确保其射击精度。

综上所述,CMI和斗山公司所开发的中型坦克概念车,实际上是一种具有30吨级轻型履带式车辆机动性能和防护能力、拥有大口径直/间射火炮的混合车型。从作战用途看,它既可被视作坦克歼击车、高机动装甲车、野战自行炮的组合体,也可被视作机动性/投送性强于主战坦克、防护性超过自行火炮、火力强于同级别步兵战车的组合,更可被视作MRAP这类性能混搭车型的全面加强升级版。这非常符合当下多样化安全威胁对地面作战平台的需求,也是两家公司开发这样一种混搭车型的深层逻辑。

混搭组件之一:K21步兵战车底盘

K21步兵战车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ADD)于1991年正式研制,后由韩国斗山防务公司于2007年量产,2009年底正式装备韩国陆军,当时该车被称为新一代步兵战车(NIFV),其作战对象为朝鲜军方配备的BMP系列装甲车。

K21车长6.9米,车宽3.4米,车高2.6米,战斗全重25吨,底盘重约20吨。K21步兵战车采用传统布局,即动力舱前置在车体右侧,其上方为进气百叶窗,战斗舱居中,车辆乘员共3人,底盘后部乘员舱可搭载9人。K21步兵战车底盘的大致布局在新的中型坦克概念车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据现已公布的资料显示,底盘后部经重新设计。根据新的中型坦克概念车的设计理论和战术用途,可推测原来的战斗乘员舱被取消。一方面,由于新的大口径XC-8炮塔肯定会采用自动装弹机,这会占用不少空间;另一方面,担负大仰角射击实施火力支援任务的主炮,肯定会增加携载弹种和弹药数量。

K21步兵战车初期采用德国MTU公司的8缸199TE20型双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其最大输出功率为720马力,后改用德国MAN公司的D2840LXE型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输出增至740马力,其单位功率高达29.6马力/吨,该动力使K2l的最大公路时速达70千米/小时。底盘的传动系统估计仍沿用K21步兵战车所采用的由韩国通吉重工公司研制的KX-520-4B型液力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悬挂装置采用了扭杆弹簧悬挂。K21底盘设计时未考虑装喷水推进或螺旋桨推进的浮渡方式,而是采取了加装充气浮筒辅助浮渡方式,两个圆柱形充气浮筒平时放于车体两侧的侧裙板内侧的铝制钢装甲箱中,浮渡前由车内简易压气机充气,因此在浮渡状态下只能依靠履带划水前进,其水上速度只有6千米/小时。改作新概念车底盘后,这些能力也得以保留。

在防护性方面,考虑到K21步兵战车原本就设计用于朝鲜半岛高危的战场环境,因此其底盘和车体的基础防护能力,在同重量级别的车辆中可算得上是主流。底盘车体采用焊接结构的均质钢装甲,主装甲周围还加装了先进的硅基陶瓷复合装甲。全车可抵御500米外射来的14.5毫米穿甲弹及1000米外射来的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底盘装甲可抵御5~10千克TNT装药的反坦克地雷,综合防护能力已超过北约对此吨级车辆的弹道和爆炸的最高防护级别(弹道和防爆性能的STANG 4级和15级)。此防护能力在此型新概念坦克上也得到了延续,据公布的数据,新概念坦克的防护能力与此相比,并未有更大提高。之前的K21步兵战车还可通过加装主动防护系统来进一步增强防护能力,而类似附加防护系统同样也能添加到概念车上。

K21步兵战车要发挥其综合性优势,除了装备强大的硬件武器外,还需先进的火控系统。未改装前,K21的火控系统已非常先进,包括双向稳定系统、双稳式炮长双通道观瞄镜、双稳式V580-13型车长双通道周视观瞄镜、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横风传感器等,使K21具备不同运动状态下实施快速探测、打击的作战能力。尽管新概念坦克的火控配备细节仍未披露,但考虑到其配备的多用途口径主炮,可预测其火控系统将不仅具备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典型特征,也将具有自行支援火炮的远距离间射火控能力,如获取目标坐标信息的战场数据链、激光陀螺定位等。

混搭组件之二:XC-8概念模块化炮塔

以K21底盘为基础,比利时CMI公司为其配备了新开发的科克里尔XC-8型模块化炮塔。在该公司的宣传材料中,XC-8炮塔被称为轻量型概念炮塔,注重各种潜在用户的战场需要,以反装甲为主要用途,还兼具间射火力支援用途。至于该炮塔所强调的“轻量级”特征,只需注意到两组数据:K21步兵战车原型车搭载的是中口径速射炮。其自重达到25吨;而新概念车在换用了105毫米主炮炮塔后,自重仍为25吨,其轻量级的特性就不言自明了。

XC-8概念炮塔源自CMI公司成熟的科克里尔CT-CV 105HP型坦克炮技术,尽管现在仍未披露其技战术性能,但通过CT-CV105HP型火炮的技术指标,仍可对XC-8型炮塔的能力做一推测。CT-CV 105HP型火炮类似于英制L7型105线膛坦克炮,火炮全重1.75吨,全长6.1米,后坐长度0.58米,后坐力低于15吨。该炮的轻型52倍口径自紧炮管采用杜瓦尔钢,抗屈强度为130千克/平方毫米(1300兆帕),炮管寿命为600发全装药当量。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时,炮口初速约为1560米/秒,据称能够在2000米的距离上穿透510毫米厚、倾角为60度的轧制均质装甲。据信,XC-8炮塔所配备的105毫米滑膛炮,其基本技战术指标不会低于上述指标。

XC-8炮塔可搭配两种口径的主炮,包括北约标准的105毫米和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阿布扎比防务展上展出的样车上,炮塔配备的是105毫米火炮。据CMI公司介绍,该概念坦克未来将根据客户的反坦克需求换装更大口径的120毫米火炮。就现有105毫米火炮而言,它能够使用所有同口径的北约弹药。这里的同口径不仅只限于传统坦克炮使用的直瞄射击弹种,还包括问瞄射击的高爆类杀伤弹,甚至还能发射105毫米的Falarick炮射反坦克导弹(GLATGM)。此外,该XC-8型炮塔极具特色的还包括它的最大射击仰角达到42度,明显超出一般坦克主炮30度仰角的极限,显示它也具有相当的间瞄射击火力支援性能。它在使用高爆杀伤弹以最大仰角射击时,射程达到约10千米。当然,与常规意义上的自行火炮相比,这一射程并不足以称道,但考虑到这是一款混搭型车辆,以一款坦克滑膛炮打出10千米的火力支援能力,可能正是它所要强调的战场灵活性。而且这还只是原型样车初步的性能,更不排除未来为其配备特制的增程高爆弹,进一步提高间射射程的可能性。

据CMI公司介绍,未来如果需要,该概念车的XC-8炮塔也可换装威力更大的120毫米高膛压滑膛炮,并能使用同口径的北约全系列弹药及120毫米的炮射反坦克导弹系统,其反坦克直瞄火力打击距离也进一步提升至5千米。换用更大口径主炮后,采用间瞄射击实施火力支援时,其射程无疑也将进而提升,甚至有限地具备当前高性能自行火炮所具有的“多发同时弹着”(MRSI)能力。

“混搭”风潮能走多远

21世纪伊始,自美国开打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地面战场的大型作战平台已呈现出强调战略投送性、战场机动灵活性、多样化任务适应性的趋势,从层出不穷的MRAP车型,到反传统的“小车扛大炮”的中型坦克大热,都反映出这种“混搭”的趋势。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4篇

1 传统书籍形态

我国的书籍装帧历史,伴随着古代文字的发展史,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铭文、竹简木牍、简策、帛书等,一直到如今的简装、精装。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古朴、简雅、实用的独特形式,也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书籍作为人类文明和信息传承载体,在历史的流变中,形成了自身的形态。从传统“书籍装帧”的意义上来认识,书籍设计即为书籍物质形态的设计,可以说,没有书籍装帧就不可能有书籍,即使把“书籍装帧”限定在美术范围内,没有书籍装帧,书籍也将流于简陋而缺乏形式美感,有人用建筑艺术比喻书籍装帧,建筑艺术是空间的艺术、静的艺术,它通过布局,可以产生韵律,造成一种流动的视觉体验。书籍形态结构也是如此,通过封面、环衬、扉页,步步接近正文,形成连续的欣赏过程,仿佛中国的园林,渐入佳境,曲径通幽,登堂入室,不同体裁、风格的书籍内容,产生出不同的韵律变化,呈现出迥异的书籍形态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书籍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书籍设计的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与传播的载体,一种古老的艺术设计形式,书籍设计的艺术形态发展趋势同样受到重视。

2 概念书设计理论发展

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帕尔和拜茨首次提出概念设计这一名词。20世纪60年代,在波普艺术的冲击下,书籍设计师们结合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段,开拓了书籍在视觉以外的表现力,即 “概念书籍设计”。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同传统观念上的设计一样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此种过程的运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正是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设计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旨在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力, 启发创新思维意识。概念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对视觉想象的内涵进行提升,探寻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原有信息内容进行再创造的意识。使受众在与书籍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认识。

在概念书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图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文字作为有意味的图形,表达文字以外的内涵。独立创作的原创插画为主要表现内容,书籍的文字、用纸、折手和装订等都围绕插图来进行设计。这里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新的意义。插图可作为书籍的主体出现,兼有表达书籍内容的功能。既是书籍具体内容的体现,又是抽象意念的表达。在概念书中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模切、拉页以及页与页之间连接关系的特殊设计。概念书的设计是图形摆放方式和图形处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由于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书籍的装订方法还是以经济、简便的胶订和骑马订为主。但也有很多设计师在书籍的装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线装、铆订、胶订辅以织物等,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巧妙。概念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装订形式进行形态上的创新,也可以设计、实验新的装订方法。

在概念书的设计中,纸张的质感、纹理、透明度、柔韧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为概念书设计的亮点。概念书的纸张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铜版纸等纸张,还包括用于包装的纸张、用于工业产品过滤的纸张、砂纸等。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种的纸张。概念书印刷的方法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丝网、铜板、木板印刷等办法来创作,也可以通过喷画、烙印、粘贴等手段进行创作。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印刷方法,推动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媒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图书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总之,概念书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书籍思维方式上的未来性。

现在国外的概念书籍,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独特书籍设计语言来传达书籍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强烈的个性。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3 概念书多元设计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应从外到内, 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以构成三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它包括形态的写实感,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也依赖娴熟的技术和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实现艺术模仿与创造。就艺术而言没有观察、没有借鉴、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没有创新,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这就是观察的意义,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没有深入的观察就很难激发灵感,产生真正的设计;没有认真的观察,就很难产生具有创造力的设计。通常自然形态以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为依据,通过观察、归纳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现的空间。

概念书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跨界”语言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物象。概念设计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可从与作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一系列思考、联想和欣赏过程。

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由于概念书籍设计材料,常可以木、布、金属、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这种概念书,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立体的、建筑艺术的观念,是设计师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总之,不同的材料,能为书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不游离书籍主题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出更深层广泛的含义,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概念书籍设计的思维,充满独特性、未来性。它是为满足人们未来的书籍审美需求而存在的,概念书籍装帧设计具有前瞻性的引导意义,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既可以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启示着未来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不断促进新材料和印制工艺技术的发展。这正是概念书的魅力,也是进行概念书设计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时春华.概念书籍设计的创新与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2]邢书磊.当代概念书籍设计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4.

[3]郑允超.概念书籍设计教学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包装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CAD /ICAD 变形设计 三维CAD 机械设计

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产品的设计周期越来越短,现代CAD技术也在沿着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集成的道路发展。传统的CAD技术以计算为基础,处理符号推理(方案设计、评价、决策、结构设计等)工作很困难,在机械设计工作中符号推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引入人工智能方法,采用专家系统技术,发展智能CAD(Intelligent CAD, ICAD)技术,以适应创造性设计的要求。ICAD是一种由多个智能体(或称专家系统)与多种CAD功能模块有机集成的支持产品设计的复杂系统。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近年我校机械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重点课程建设,在近两届学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中,笔者主要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实施了从手工绘图到二维AutoCAD的应用最终到变形CAD/ICAD(三维CAD)的过渡,在学生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机械设计中引入I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下面分析目前支持概念设计与变型设计的CAD理论、方法和存在问题及三维CAD/ICAD关键技术。

1 产品概念设计及关键技术

概念设计是从产品开发需求到功能原理解的映射过程。为完成从需求到概念产品解的设计过程,产品概念设计要通过需求分析(RA)――需求形式化(RF)――辨别、抽象问题(IP)――过程分解(PD)――功能分解(FD)――子功能分解(SFD)――功能元分解(FED)――原理解答搜索(SS)――原理解答组合(SC)――方案评价(PE)等一系列推理步骤,得到概念产品方案(CP)。

计算机对概念设计阶段进行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关键技术:

1.1产品信息建模和功能推理技术

现有的CAD信息建模技术中,几何信息占有统治地位。随着信息建模技术的发展,这种现象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支持概念设计的建模技术中,功能信息应代替几何信息占主导地位。因为几何信息的构筑对象是零件,信息只能隶属于零件,而功能往往表示两个以上零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与后续设计过程相兼容,几何信息在概念设计阶段的产品信息建模中也必不可少。

在概念设计阶段的集成产品信息模型综合了功能、几何和设计意图建模技术。其结构体系如图1。

为方便设计修改和变形设计,在概念设计阶段产品信息建模中还要考虑到设计意图建模。设计意图记录了设计人员的思维过程,包括功能到功能的分解、功能到结构的转化和结构约束求解过程,描述了满足设计需求的几何形状和技术参数是如何产生和确定的。

1.2设计全过程的集成

设计是一个渐进和反复的过程,对于支持设计全过程的CAD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

①要支持Top-down设计方式,就必须以概念设计得到的草图为基础进行后续设计。在后续设计中,前一步设计方案将成为约束来控制后续设计的进行。

②设计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计对象的整个历史过程,因此设计意图信息在设计过程中的继承使设计人员随时针对某个零件或结构调整其设计意图,从而方便修改和再设计。

③要支持Top-down设计方式,面向装配的建模技术是必需的,为支持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不同设计过程的几何建模技术应互相兼容。

2 支持变形设计的CAD理论和方法

变形设计是关于设计方法和过程的一种分类定义,是指提取已存在的设计和设计计划、作特定的修改以产生一个和原设计相似的新产品。Pahl和Beitz最早将设计分为初次设计(original desugn)、适应设计(adaptive design)和变型设计(variant design),并指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大约70%属于适应性设计和变型设计。变型设计如此重要,要求CAD系统能够支持这种设计方法,但目前CAD系统对这种设计方法的支持程度还十分有限,因而有关变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成为CAD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支持变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

2.1基于装配模型的变型设计理论

目前的CAD系统建立产品几何模型是从零件建模开始的,这种方法难以表达产品的功能信息、装配信息和设计意图。装配建模旨在建立完整的描述产品装配信息的数据模型,不仅表达零件几何信息,还可以通过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反映产品的功能要求和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常用的描述零件之间装配关系的数据模型有两种:关系模型和层次模型。装配模型比较符合人们的自然设计过程,是一种良好的变型设计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装配模型及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用的建模手段。

2.2 模块化变型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以功能分析为基础,通过功能相同而用途不同的各模块组合实现各种基型产品和变型产品。模块化设计可以使产品设计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使产品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模块化设计是建立在模块的定义和组织管理基础上的,对特定的产品模块的划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装配关系是预先确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因而限定了其使用范围。

2.3 基于特征的变型设计理论

特征设计是面向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以几何模型为基础并包括零件设计、生产过程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一种产品模型方案。它允许设计者通过组合常见形体(如槽、筋、凸台、键槽等)来完成产品的设计,而不是抽象的点、线、面。系统提供用不同属性值实例化特征的能力,一般常用的形状特征由系统特征库提供,许多系统还可由用户自定义特征扩展特征库。

特征技术的发展给产品变型设计提供了一种手段,用户通过对一系列特征的实例化和特征自动维护达到产品变型设计的目的。特征技术存在的问题:①用户设计使必须采用系统预定义的特征设计产品,使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完全受加工方法的限制;②特征设计用于变型设计时,一般和参数化相结合,但特征间的交互作用对特征的影响和设计过程特征有效性的维护,是这种方法的致命缺陷。

2.4基于参数设计和变量设计的变型设计

参数设计一般是指设计对象的结构形状比较定型,可用一组参数来约定尺寸关系。生产中常用的系列化、标准化设计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变量设计是设计对象的修改需要更大的自由度,通过求解一组约束方程来确定产品的尺寸和形状。

参数设计和变量设计适用于产品的初始设计和定型设计,使产品设计图纸可随某些结构尺寸的修改和环境变化而自动修改。在变量设计中需着重考虑的是约束满足(Constraint Satisfaction Problem, CPS),设计一个高效的约束求解器是变量设计的难点。

2.5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变型设计理论

国内外基于实例推理技术(Case-based reasoning, CBR)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支持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浏览器,提供给用户众多实例,按新的设计要求自动选取一些实例供用户选择,实例修改由用户和系统交互完成。另一类是自动设计系统,希望找到自动修改实例的方法。

以上变型设计理论和方法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变型设计中一些重要问题,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研究能够表达设计意图、支持产品设计全过程的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提供对已有产品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手段和多层次的变形方法,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研究有效的支持变型设计的人机协作环境。

3 机械设计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CAD技术主要以二维绘图软件AutoCAD为代表,在机械设计实践中只是教会学生操作和绘制简单的零件图,而用AutoCAD绘制装配图以及进行有关的工程分析是非常不便且很难实现的。为此,为了能够方便地绘制装配图,在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逐步地采用了ICAD、开设CAD等二维绘图软件作为绘图工具,辅助完成零部件设计。图2所示为用AutoCAD绘制的齿轮轴的二维装配图。随着技术的发展,CAD技术正从二维CAD向三维ICAD过渡,有相当一部分CAD应用较早的企业已完成了从二维CAD向三维ICAD转换,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需要掌握三维CAD/ICAD技术的专业人才,掌握三维CAD/ICAD技术已成为工科院校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机械设计实践教学中采用三维CAD/ICAD技术,已成为我们现在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三维CAD/ICAD关键技术

三维ICAD造型技术也称建模技术,它是CAD技术的核心。三维ICAD以三维造型设计为基础,只要形成了三维模型,各种二维视图唾手可得。三维CAD/ICAD技术在产品的三维造型、虚拟状配、工程图生成、动态干涉检验、机构运动分析和动态仿真、有限元分析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得突破,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三维设计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设计模型本身,而是设计出模型的后处理工作。它的基本思路如图所3所示。

三维CAD/ICAD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三维造型/三维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机构运动分析/仿真、装配干涉检验、三维转二维、图样档案管理等。利用这种全过程的三维CAD/ICAD系统完成设计以后,不仅使设计对象的几何形状和性能满足要求,而且使各方面的指标(强度、刚度、重量和成本等)都达到最佳状态,这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工程分析的根本目的。

结论

CAD系统必须支持产品的设计全过程,解决概念设计模型和结构设计模型兼容性和互补性,为大量存在的变型设计提供支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ICAD技术,不仅要支持三维设计信息模型,还应研究支持二维设计的全过程产品设计模型,对企业已有的产品信息进行改造和重建,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基于参数化设计和装配模型的智能设计框架为解决ICAD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使产品数据管理和设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ICAD系统对概念设计和变型设计的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