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

学校品牌管理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篇

一、深化学校自评管理要遵循的原则

1 认识先行原则。素质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是学校,学校自觉规范的自评是督导评估的基础,能否发挥学校在督导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督导评估成败的关键。学校自评的过程就是认真学习国家有关部门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也是学校反思总结,不断修正、提高与发展的过程。联合同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变革为学习。”这就要求学校的迎检人员,包括领导和职员,都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学校自评的内涵。增强学校有关人员的自评意识,是进行教育督导评估的必要前提,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规范严格的自评,才能查找出促进学校工作的亮点、缺点和弱点,以亮点促提升,以缺点促补差,以弱点促强化,从而改进学校各项工作,提高办学水平。提高认识的另一举措是自评制度的深化改革必须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总结相结合,与学校各处室、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学期、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相结合,与学校教职员工的期末和学年考评相结合。深化学校自评管理的过程必将是有效动员学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的过程,是不断增强集体凝聚力,落实以责任、目标、过程、考核为线性中心的精致化管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提升学校高端品牌的过程。

2 制度保障原则。学校要立足于加强自评制度建设,来完善学校的自评管理工作。一般说来,学校自评管理制度应包括三方面:

(1)组织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的自评组织机构,包括成立学校自评领导小组和各个项目工作小组,从制度建设的高度,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保障学校自评人员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2)报告制度。自评管理的报告制度,是指学校在实施每次自评管理中,要有过程性自评和结论性自评。自评开始前,学校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自评中,要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还应结合教代会的召开进行相关意见建议的征集。每学年应至少自评一次,写出自评报告。

(3)档案制度。学校要严格按上级教育部门的督导要求,规范整理,分门别类,建好督导检查的档案,要充实好、丰富好各种资料,包括文字材料、照片、视频等,并且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妥善保存好自评档案资料,上级教育督导部门抵临时,能够快速及时、全面准确地按要求提供所需档案材料。

3 扎实有效原则。要做到学校自评管理的扎实有效,必须要深入推进有关督导评估标准的学习领会,力求实效地搞好学校自评。通过集体学习、专题学习,甚至模拟临检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使每一位领导和教师明确“督导评估标准”的每一项指标要求,烂熟于心,并且运用于平时的准备工作中,不搞临时抱佛脚,贵在实施过程管理,化督导标准为日常管理实际行动。这是深化督导自评管理、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扎实有效,还要注意是否严格按照督导标准进行心平气和的分析、实事求是的反思和及时有效的改正。通过自评总结,要站在创建品牌学校的高度,总结办学经验,升华办学理念。

4 群众性原则。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学校督导自评是涉及学校各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系统性工作,既要评价学校管理,也要评价办学条件;既要评价部门领导,也要评价教职员工;既有学校层面,也有班级层面;既要有关教师,也要有关学生和家长。所以,要提高学校督导自评管理水平,就要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校自评工作中去,从而避免自评工作中的片面性失误和少部分人闭门造车、虚假以对的错误倾向。

5 评改结合原则。坚持自评与整改密切结合。在督导自评过程管理中,学校要通过总结,理出整改思路,以评促改,以改促提,以“查摆改”的方式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提升。

二、以深化学校自评管理作为提升学校品牌的途径

1 加强督导专门人员队伍建设。学校在成立督导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要通盘规划自评专门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通过学习培训,使督导专门工作人员进一步具体明确督导自评的分项要求,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内涵、外延和评价的一般程序、方法步骤等,还要明确督导评估工作的相关运作方法,并做好学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2 以数据统计学理论科学地实施督导自评管理。要提升学校自评管理的水平,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保证学校能够可持续性发展,保证为学校决策层提供关于学校长远发展的准确性信息。在督导自评中,各专项自评小组必须按照所负责的指标和要素的要求,全面准确详实地收集资料、记录数据,并且怀着严谨的态度,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形成科学的自评意见。

3 全方位集思广益,保证学校督导自评工作的全面性提升和学校品牌的大力彰显。学校督导自评领导小组要主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指导性意见,要综合学校各专项自评小组的情况,要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学校通过谦虚真诚的态度、锐意改革的作为,目的是赢得家长、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从而加大学校品牌的宣传力度。

4 充分发挥学校督导自评的激励调控功能。学校要公布督导自评工作分工情况以及自评考核结果。要把督导自评考核结果列入学校表彰先进的依据之中,对在学校督导自评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要进行表彰奖励,对督导自评工作中获得的先进经验要进行专题总结,并加以推广。

三、深化自评管理,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的深入思考

虽然当前的中小学校都普遍认识到了学校督导自评对促进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但在工作实际中,学校的督导自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包括认识的程度不够;长期性、制度化缺失;还有的把督导自评工作与学校品牌建设隔绝;有的好大喜功,缺少从督导自评中对学校品牌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作为学校督导工作中的一员,笔者有以下思考。

1 发挥主体地位,增强自评意识。“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主体。”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督导评估工作的主体是学校,没有学校自觉主动的自评和整改就无法使督导评估产生应有的效果。所以,能否发挥学校在督导自评中的主体作用,是督导工作成败的关键。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来看,上级教育部门督导评估的制约作用和导向功能均是外部因素,学校的迎检意识、品牌意识才是内在的真实动力。所以,在督导自评过程实施中,各级部门应充分重视学校的主体地位,增强学校的自评意识,彰显学校的主人翁精神。

2 自评管理要做到与学校品牌建设过程相结合。学校品牌建设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校如何做到其与督导自评的有机结合,应注意以下三点:

(1)把学校品牌建设的长远目标,分解落实到每学年、每学期的督导自评实践中。力求通过制定学校五到十年发展规划一年度目标分解一年度督导实施一学期目标分解一学期督导的实施步骤,构建计划、分解、实施、发展、提高的良性品牌建设道路。

(2)学校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把各方面工作纳入督导自评的范畴,使之走上有效性管理的科学轨道,让学校的人员、学校的各项工作始终处在自觉、正确自我评价的可控状态之中,促进学校品牌的科学提升。

(3)加大指导力度,提高自评和品牌建设质量。学校的督导评估是学校督导人员与被督导方的分工合作过程,学校品牌的创建也是学校领导层与全体教职员工的相互配合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督导自评和品牌建设的成效,需要学校的领导层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和监督。

首先,领导层应转换角色,把自身视为督导人员,以加强对学习督导过程的领导和检查。孙邦正指出,“教育事业的改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以及教育效率的提高,均有赖于视导人员精密的调查、考核和指导。”领导层在转换角色之后,才能从审视者的角度,深入到广大教职员工中,指导各个部门和教职员工制定相关计划,在相关部门落实计划过程中,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对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使学校的督导工作和品牌建设达到可控性、科学性地发展。

其次,发挥榜样人员的示范引领。通过监督、指导和考核,及时发现督导工作与学校品牌建设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集体跃进。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2篇

文化管理创新――寻求“传统、现代、本土”的结合点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活动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质量的稳定在于它蕴含着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只有当人们从文化视角对教育管理创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时,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文化进行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创新也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北海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为了从传统中挖掘、从实践中提炼、从未来的期望中设计学校文化,我们积极寻求“传统、现代、本土”的最佳结合点,多管齐下创新学校管理文化。

首先,适时更新办学理念,调整学校工作目标。我们确立了“主体参与,促进素质和谐发展”的基本办学理念,进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实施“参与”策略。让师生主动地参与,在参与中强化生命的独特体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其次,营造和谐的软环境,实现师生关系协调化。我们以“敬业、奉献、尊师、爱生”为核心,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我们以教师发展为本,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倡导教师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使更多的教师爱岗奉献。

另外,我们将抽象的校园精神物化成具体的、显形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品”系列,使校园精神为广大师生所理解、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制度管理创新――瞄准“规范、有序、灵动”的平衡点

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切实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生活的积极、有序和高效。为此,我们制订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但刚性的制度约束只能解决“不可以这样做”,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也不允许学校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要求学校作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一句话,如果管理制度不创新,就不会有学校发展的新气象。

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习制度创新。通过“定量、求质、考绩、奖优”等措施,激发教师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二,课题研究制度的创新。学校确立了一个主课题,辐射8门学科的36个子课题,形成了五级课题网络。第三,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学校从“师德、师知、师能、师质”四个方面指导教师专业进修,创新“星级教师”的考核评比制度,以详细的条文引导教师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提高和自我评价。

质量管理创新――建构“多元、立体、发展”的生长点

没有质量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首要意义在于学校要直面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望,进行切实的、前瞻性的改革。为此,学校三管齐下抓质量管理创新。

第一,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的基本模式。教育创新首先应该是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创新,因为教育评价直接引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我们进行了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途径、评价作用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建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出由学生参与的自评、互评、学校考核的三方评价方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单科免考重考制度,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构建校本课程,完善课程实施的运作机制。我们因校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将其分成充满书香的快乐阅读、充满智慧的科技视角、充满趣味的英语天地和充满活力的社团沙龙四大板块。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基础教学品牌 品牌管理

一、高校品牌的内涵及意义

(一)高校品牌理论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已经从营销的范畴扩展到了整个的管理过程中。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逐渐趋近于完善,品牌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高校想要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得品牌的支撑。

(二)高校品牌的含义

高校品牌是指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丰富的大学内涵等等特点,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了高校教育水平和社会认可度。高校品牌体现在高校的各个细节当中,例如学校名称、校训、教学、管理、教师、标志性建筑等等。

高校品牌应该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统一。高效品牌知名度是指社会公众对于其的认可度,高校品牌的知名度往往是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但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可以运用品牌策划来进行市场运作,使学校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熟知。高校品牌的美誉度指的是公众对于高校品牌的赞美程度,美誉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成,美誉度与知名度不同,知名度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提高,但是也可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而美誉度不同,美誉度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很难被磨灭,如果高校想要把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就要从学校内部开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内部刮玻璃,来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好评。

(三)高校品牌的特性

高校品牌是基于公众对于高校的认知上的,但是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性组织,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高校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著名的高校品牌就意味着其一定为社会做过重大的贡献,例如培养了出色的人才,生产出重大的科技成果,这都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商业品牌的实力与价值能够量化为数字,例如某公司的市值能够达到300亿美元,是其有形资产的几倍,商业品牌作为一个无形的资产,可以像一个商品一样进行买卖。

商业品牌都有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是通过有形的商品或者服务来体现品牌的价值,高校品牌的载体与其区别很大,高校不生产有形的商品,尽管高校提供教育服务,但是这一服务与商业服务性质完全不同,这只是高校职能中的一部分,高校品牌还包括小张、教师、校园文化等多方面,从多角度来表现高校品牌,构成一个完整的品牌。

二、高校教育的基础教学品牌管理策略

(一)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

品牌的定位是决定高校未来发展目标、品牌形象、发展策略、传播形式等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并提前也是高校教育基础教学设计品牌战略以及配置资源发挥优势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在进行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型、特色以及规模等条件来进行分析与管理。高校也要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等因素来进行分析,不要只单单最求综合性大学形式,而导致自身失去本来的特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内部条件、师资力量、专业设备等来制定科学的品牌定位。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对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来说是高校建立良好的品牌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有效的使高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员工更好的明确大学精神,进而深刻的理解大学文化与思想,并能全面的掌握大学理念,这样才能让高校学生与教师提升凝聚力和团结力。对于外部公众来说,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可以通过其形象个别化特点来传递大学核心文化内容,在通过良好的、规范的管理形式,将大学良好形象传递给广大的工作。对于高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来说主要包括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大学行为识别系统以及视觉识别系统。其中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是通过办学理念和宗旨精神,进而来识别自己与其他大学的不同,而理念识别系统也是大学核心价值的灵魂所在。对于行为识别来说,主要是通过良好的理念指导下,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所表现的言行举止等。而视觉识别系统主要是高校自身建筑以及名称标准等来与其他学校进行识别与分析。

(三)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组建一支高水平、强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塑造一个高水平的高校品牌最强有力的保障。对于现代的高校各类科研和教学活动来说,主要是由广大的教师来承担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并且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决定高校科研成绩的重要条件,所以高校教师也成为了高校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学校各类教学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并且还是学校教学品牌的缔造者,所以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其责任就是为了自己所在的高校而努力与奋斗。

(四)提升高校基础教育品牌管理水平

对于高校的学科水平来说,是能够体现高校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部分,也是当代社会科学水平的关键体现,其中心部分主要就是促进高校其他环节能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拥有哪些特色的学科和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是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学科性质、办学质量以及其地位与影响。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就以运用了高校评估形式来进行高校的品牌管理,而近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也不断运用其学科评估的方式进行管理。所以对于学科建设来说,是涉及到高校长远发展的最基本的部分所在,也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环节,学科建设在现代的高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学科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未来良好发展,并能为高校大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在现如今高校林立、学院迭起的现代社会中,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的高校,都要意识到潜在的危机,面临这些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自身实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校品牌。品牌形象在市场经济中的商业运用十分频繁,这证明了品牌的建立与经营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科发展 品牌管理 学科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4-02

一、《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发展现状

国外高等学历教育当中的品牌管理科学是沿着工商管理专业(MBA)发展的轨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其发展紧密相连,世界各地开设MBA教育的院校约有半数开设有品牌管理课程,10%左右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设有品牌管理方向,其他一些相关专业也设有,如摩洛哥大学的奢侈品管理专业的品牌管理方向。应该说品牌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近50年,在欧美有37个知名品牌研究学会、企业研究所先后成立,并有68个大学开设了品牌管理本科、研究生教育,如美国普度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品牌管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企业所接受,并逐步向各个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应用发展,从品牌管理理论入门到品牌管理实战均已经被以企业培训教材形式所覆盖。由此,我们看到了国内品牌同国际品牌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的品牌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的成果和方向也很分散,一般是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品牌管理课程,这与方兴未艾的品牌教育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的品牌理论发展明显不足,而且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应用理论层面,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品牌管理还只是一门课程,它在现行的学科序列中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市场营销专业(二级学科)。有些院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调整课程名称为《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或是《品牌学》等。国内的学者近十年来对品牌管理科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式教学,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品牌学》的教学标准大纲,第一部规划教材《品牌学》是由东北大学赵琛教授编写,但仅限于品牌标志设计的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于2006至2009年连续出版了多部品牌管理教程,2011年由中国市场学会品牌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牵头在我国自考阶段设置了品牌管理专业,并为此配套了完整的系列教材,这也是最完整的一套关于品牌管理专业的教学教材了。2013年周云出版了专著《品牌管理的学科化发展研究》,对品牌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构建。此外,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都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品牌管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都对我国品牌管理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品牌管理科学在高等教育范畴内总体发展却显得十分缓慢,无法适应我国“以企业经营品牌化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形势。尽快把品牌管理成长为系统科学的二级学科,成为我国品牌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发展品牌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论证

品牌管理在现在国内的教学当中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门课程,却涵盖了《品牌创建与运营管理》、《品牌定位科学》、《品牌名称设计与徽标设计》、《品牌个性塑造》、《广告策划与传播》、《品牌公共关系维护》、《品牌哲学与文化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品牌延伸管理》、《品牌资产管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原理体系也已经构成,以《品牌关系理论》、《品牌信息本论》、《品牌经营要素的替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科学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并独立于其他所有学科之外,标志着品牌管理作为科学的范式的形成。

基于上述,品牌管理作为课程的教学意义已经不大,它已经在客观上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对普通高等院校及实践者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研究人员进行规范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作用。

品牌管理科学由课程能否成为二级学科,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迄今为止,从事品牌管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仍没有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之前,仍然以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体系是很难成为二级学科的。

同时,尽快解决品牌管理科学基本教学框架和内容的论证是从理论上突破国外现有理论束缚,研究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路径,进而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针对国内品牌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才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自主品牌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品牌管理学科的意义

在国内,品牌管理的教学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伴随着国内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化建设的节奏,蓬勃发展,但系统化、学科化一直是困扰品牌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人才的匮乏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

解决品牌发展学科问题的意义在于这能够使得现在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学习,不(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会因自己的经验代替系统教育的完整性,对从事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来说,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教育可以防止以营销观点解释品牌的理论深度问题。《品牌管理》作为课程受到营销、广告等专业的影响很大,品牌系统的观点还没有完全被学界和社会所认可,积极发展品牌学科化,可以促进品牌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统一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品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但目前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会提及它的学科系统与依据,至今还没有对品牌管理是否能够作为专业进行过论证的研究见刊。

参考文献:

[1] 大卫.艾格.品牌组合战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何忠伟.品牌的经营要素替代原理.经济师,2007(9)

[4] 周云,李兴稼.品牌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经济师,2007(10)

[5] 周云,品牌信息本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高.他们与新唐山紧紧地融为一体.中国商报,2013.1.29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5篇

高陵县张卜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县城东南八公里处的渭水河畔。学校创办于1964年,占地面积21256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1300人,教师百余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关怀支持下,张卜中学抢孤机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战略方针,使育人环境得到改善,为创市级示范学校奠定了基础。在素质教育走进新课改的浪潮中,学校领导班子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实现了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管理求发展、牵手抓基础、互动创特色”的I作思路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宗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增长。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张卜中学素有“优秀教师摇篮”的美誉,有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锐意革新,敢为人先”的教师队伍。学校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作用,强化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教师认真落实教学任务,积极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建立系列化评价机制,形成了《教师、班级的评估细则》。在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常规督察过程中,认真落实教学“六认真”,积极提倡和逐步健全集体备课制,增强教师的大局观念,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提高各科备课质量。教研组还积极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成果和课堂教学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致力探求师生主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们还重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气氛浓烈,效果显著。

安全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关系着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在强化安全教育中,张卜中学的做法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学校成立了以李建军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教处、保卫处牵头,校团委具体负责日常安全工作,制定“值周教师责任制”。同时,学校还经常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创建文明平安校园活动中,学校积极落实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关于“预防校园侵害,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的总体要求,学校政教处建立了《张卜中学消防安全制度》、《张卜中学教学安全制度》等制度和安全预案,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科学的管理,务实的作风铸就了张卜中学近年来的辉煌。2004年中考获县第五名,2005年获县第二名,2006年中考雄居全县第一,连续三年重点中学上线率居全县前列,学科竞赛共有16人次获省级二、三等奖,运动会、艺术节学校均取得县总评前三名的骄人成绩。“市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县文明校园”、“县安全示范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美誉称号尽显张中人勇于创新、锐意实践之本色。

“春风化雨润桃李,众志成城育英才”,面对新的挑战,张卜中学将强化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坚持以德治校,全力以赴打造优质教育品牌,为实现张卜中学和谐发展再谱新的篇章。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学校、家庭、社会是构建社会化大教育的三大板块,三者有机结合,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通过四大方面论述,探索在新形势之下,如何以家长学校为重要抓手,从而有效推动学校德育管理,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一、完善家长学校管理体系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以思想转轨为先导,加强家长学校管理体系建设,要探索以培育人才为核心,创造性开展系列卓有成效的家长学校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健全机构和完善制度,保阵家长学校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在家长学校打造上,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关于家长学校重要意义的理念渗透,调动教师们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将家长学校工作纳人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列人学校的日常工作议程,贯穿学校学年工作始末。

在家教队伍建设上,实行“双线运作,纵横联网”模式,即校内、校外两条线平行并重,家庭、社区单位联动共振。校内以“家长学校委员会”为龙头,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工作;聘请校内外家教专家骨干组成讲师团,负责家教知识、法制教育、卫生保健、安全教育、心理调适、成才模式等专题辅导,为广大家长提供家教咨询;分教学班成立“家长联谊会”和家长学习授课班,从而构成管理层、智囊层、操作层三个家教阶梯式的校内立体教育场。各正、副班主任严格依照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制定的班级管理职责开展工作,履行义务。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工作进行评定考核。

(二)加强家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现家长学校教学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家长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授课教师有严谨而切合实际的辅导展示。要求班主任对学员进行出勤记录,期末对学员学习考核反馈。如撰写学习心得、填写考卷等,并由班主任组织评定考核等级,对家长实施表彰奖励。建立常年家教问题咨询服务机构—家教服务中心,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家长遇到诸多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并从交流中选取优秀案例,纳人家长学校上课内容。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不断改善家长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化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逐步改善。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远程教育网络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更好地为家长学校的工作服务。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均可成为家长学校所支配的活动场所。

二、搭建家长学校平台,提升家长学校办学品牌

家庭教育工作要深人开展,必须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提升办学品牌,让广大家长在活动中受教育。各级“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与“示范家长学校”等是品牌办学的重要平台。家长学校发展有更高的起点才能更好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家教中的先导作用,以教育科研成果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借以提升教学品牌。如(研究家庭教育中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与方法)、(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沟通与调适》、《依托家长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课题研究》等应用型课题研究,并在家长学校教学活动中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教师、家长写家教研究论文、随笔,有了课题研究理论支撑,家庭教育工作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品牌的升级。在课题应用研究中通过校园网络的优势以及校刊、宣传栏、公开信、家校联系手册的宜传作用、开展书香家庭主题创建活动、感恩系列活动,拓展家庭教育覆盖面,同时把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整合到家长学校工作中,纳人学校工作计划,具体工作分解到年级组、班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探究家长学校发展思路

(一)成功体会和新的挑战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许多误区,有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有拔苗助长,要求过急过高的现象;甚至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忽视自身品行修养,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家长学校有力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家长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教育方法,他们自身的品德、行为习惯、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较好地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立体地培育祖国的花朵。家长的成长和进步不但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家长学校工作的发展思路

1、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民心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学校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按照妇联、教育局指导,扎扎实实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便能取得明显的素质教育实效。

2、必须紧紧抓住服务家长这个着眼点。家庭教育为家长服务,是我们家长学校工作的着眼点。要不断开阔思维的空间,拓展工作的领域,创新工作的方法,适应新时代学校德育管理的新要求。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7篇

一、打造团队,加强寄宿学校的管理

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要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必须做到寄宿生管理上“有爱心、有耐心”;后勤保障上“热情、到位”。为此,学校成立了校长主管、分管副校长为负责人的寄宿生管理机构,建立了校长分管领导值周组班主任学生代表参与组成的内宿生管理架构。学校实施分层、分级管理,自上而下逐一落实,做到层级分明。把全体教师分成九大值周组,由学校领导担任值周组组长,学校行政人员或骨干教师担任副组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包干管理,责任到人,协调有序。在学校管理中处处尽显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即为人师,又为学生之父母。学生病了,值周老师送至医院治疗,精心呵护学生。有时甚至陪学生打点滴到深夜一、两点钟,第二天仍然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值日时一天工作十七、八小时是常见的事情。因此,在当地中,人尽皆知在民族小学任教的老师是最辛苦、最累的。但我们的教师一直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二、加大投入,完善寄宿设施设备

学校本着“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坚持标准、量力而行”的原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温暖,群众最放心的地方。2007年学校实现扩建后,持续投入资金完善生活设施设备:为了解决学生宿舍不足的问题而兴建的女生、男生公寓,分别于2009年、2010年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之后,又投入近100万元资金,为学生公寓配备了空气能热水供水系统,让学生摆脱了拿桶排队花很长时间打水冲凉的状况,全校告别了用锅炉烧煤冲凉的局面。为了改变学生因饮水困难而直接喝自来水的局面,学校在学生公寓、教学区共安装了多台电热开水器,确保学生能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本学年开学前,将厨房炒菜设备由原来烧煤改为烧环保油,实现了全校范围内所有设施设备都不用烧煤的转变,真正做到了节能、减排,环保。

三、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寄宿生的自理能力

为加强我校德育管理,我校不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建立学校领导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教师学生总值日生的层级管理构架,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学期初,学校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民族小学一日常规》等。我校依据《民族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抓细抓实,学校的内务管理要求做到“九个一条线”,既被子、蚊帐、鞋子、桶等生活用品统一方位,排成整齐摆放成一条线。学校积极构建“自我管理”模式,是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的一大改革和创新。学校少先队大队设立总值日生岗、文明监督岗、两操岗、卫生岗,在班级中设立班级委员会,形成了学校领导、值日教师、生活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管理网络,遵循“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提高了我校寄宿生管理的效率。学校每学期都按计划成立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刺绣、唱卡拉OK、阅读、棋艺瑶族歌谣、瑶族艺术体操与民族传统体育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生活的情趣,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减轻值周组工作的压力。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纽约大学;海外办学;品牌管理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凭借雄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声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分校。通过建立海外分校的方式,这些高校可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其海外分校亦可以借助主校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高校必须考虑名誉受损的风险[1]。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品牌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创建品牌和维护品牌[2]。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对海外分校进行品牌管理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提升世界知名品牌形象。

一、品牌管理在海外办学中的必要性

(一)维护和提升主校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来讲,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是建立在声誉和感知的基础上――经常是主观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大学在很多方面有卓越的表现[3]。因此,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保持世界一流的生源和教师队伍,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和科研成果,还应重视对学校声誉和形象的维护。海外分校作为主校品牌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提升主校品牌形象,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也可能导致主校品牌受损。例如,当海外分校不能提供与主校相当的教育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举办国政府的预期而被迫关闭时,主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也会受到教育消费者的质疑,进而会影响主校的办学声誉和品牌形象。

(二)实现主校品牌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品牌,通过海外办学的形式可以将主校品牌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大主校品牌的影响力,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然而,高校要想实现品牌全球化,就要在坚持主校品牌一致性的前提下,实现品牌承诺全球化、品牌传播全球化以及品牌发展战略全球化。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在海外办学中要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包括校名、校徽、校色等),承诺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与主校相近甚至相同,在主校品牌传播上采取全球化策略或本土化策略,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教育市场环境。

(三)推动海外分校成功办学的现实需要

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契机,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为学校赢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4]。世界一流大学的海外分校凭借主校在国际上的办学声誉和品牌形象,在获取举办地政府土地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招收足够的优质生源、吸引世界一流教师队伍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加强对学校的品牌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海外分校这一子品牌的形象,使其被更多的教育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还能够降低海外分校的营销成本,推动海外分校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二、纽约大学海外办学中的品牌管理措施

(一)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保持品牌相关性

大学品牌是凝聚在大学表层信息中的如校名、校址、标志性建筑等标识性信息,用于识别不同大学的内涵,如质量、品质、信息和文化特质等,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整合体[5]。纽约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知名品牌,在海外办学中非常重视对学校的品牌管理。通过保留主校品牌的核心要素,纽约大学使海外分校子品牌在校名、校徽、校址方面与主校品牌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

第一,校名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又是学校传统的标记[6]。因此,世界一流大学在海外办学中大多会沿用主校的校名,充分地利用主校的品牌资产。例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和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名均以纽约大学作为校名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地表明了与主校的紧密关系。

第二,校徽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与标志。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校徽与纽约大学校徽大体一致,一把紫罗兰火炬位于一个白色正方形内,其余部分则为紫色背景。而上海纽约大学则是紫色背景和白花的校徽,虽与纽约大学校徽有所区别,但延续了纽约大学独特的紫色背景和火炬图案。

第三,纽约大学本部位于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岛上,学院遍布纽约市中心,毗邻繁华的华尔街。上海纽约大学亦建立在上海著名的金融中心陆家嘴。同样,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坐落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的萨迪雅特岛,处于经济繁华地带。

(二)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发展战略

纽约大学根据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所在的国家和办学环境,制定了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沿袭纽约大学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模式,体现出较为完整的主校品牌特色,采取的是主校品牌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然而,上海纽约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所世界级的、多元文化融合、文理工学科兼有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典范[7]。上海纽约大学凸显出中美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品牌特色,采取主校品牌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例如,纽约大学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有教学点,随着两校合作的加深,联合创建了上海纽约大学,扩大了纽约大学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

(三)形成品牌组合,产生规模效益

纽约大学在进行品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海外子品牌能够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也在积极地优化品牌间的关系,形成关系牢固的品牌组合,以实现纽约大学品牌效益的规模化。

上海纽约大学是继纽约校区和阿布扎比校区之后的第三个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校区,其不但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兼具纽约大学的本质特性[8]。纽约大学及其分校构建了一个全球教育系统,各校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学分互换。例如,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师生可以登录纽约大学的全球图书馆数据库,形成了一个全球教学网络系统。另外,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到纽约大学的其他校区和教学中心学习,分校课程与纽约大学本部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

(四)对海外分校进行风险管理

海外分校办学的成败,关乎着主校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声誉。例如,有的海外分校因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举办国的预期、办学资金短缺、违反当地法律法规等原因而被迫关闭,给主校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纽约大学不断加强对其海外分校办学风险的管理。例如,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均设有合规与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根据举办国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纽约大学的相关管理条例,对于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进行管理,保障并监督学校的正常运行。

三、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国内若干高校开展了海外办学活动。例如,苏州大学于2011年7月在老挝首都万象建立了老挝苏州大学;浙江大学于2014年开始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西校区建立海外校区。这些高校通过海外办学的形式,践行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但同时也面临主校形象和声誉受损的风险。大学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形象管理,确立大学的形象维护战略和优化战略。[9]

(一)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主校的品牌形象关乎主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海外分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在海外办学中应当树立品牌维护意识。一方面,主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对学校品牌的维护,做好品牌规划工作,确保分校在品牌延伸和品牌发展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避免主校品牌弱化或受损。海外分校作为主校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校的重要子品牌,海外分校的管理层也应当有意识地去维护主校品牌。另一方面,品牌维护意识还需要在纵向层面上加以深化,不仅要保证主校品牌不受损,还应当因地制宜地加强对主校品牌的传播和创新。

(二)坚持主校品牌一致性

品牌的拥有者若想将品牌延伸到新市场,则必须确保品牌相关性[10]。海外分校只有与主校品牌保持较高的相关性,才能够利用主校累积的品牌优势,更容易地进入新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此外,主校品牌的一致性需要坚持下来,延续主校品牌的外显要素和内隐要素。一方面,海外分校的校名、校徽等要与主校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并与主校品牌名称的核心要素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海外分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要与主校保持一致,保证能够提供与主校相一致的教育质量,海外分校的品牌定位也要与主校保持一致,延续和发展主校的办学理念。

(三)实现主校品牌本土化

第一,教育服务本土化。教育服务本土化是一种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指在招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根据举办国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提供能够满足当地人民需求的教育服务。

第二,校名本土化。校名本土化不仅可以消除举办国政府在教育、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顾虑,还能够拉近与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距离,获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土地、资金的资助。另外,借助主校的品牌优势,还可以节省海外分校的营销成本,突出海外分校的办学特色,获取更多消费群体的认可和信任。

第三,品牌传播本土化。高校在进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当地著名的专家、学者等作为海外分校的代表,并在校园环境中突出当地的文化元素、人文气息,从而促进主校品牌被当地人所接受和认可。

(四)促进主校品牌全球化

在经济领域,品牌全球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全球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11]。高校要想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就需要进行品牌延伸,形成一些与主校品牌一脉相承的子品牌,提高主校品牌的全球化影响力。

第一,品牌承诺全球化。高校要保证海外分校的教育质量与主校是一致的,招生、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能达到与主校相近的标准,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高质量的、有保证的、可信赖的。

第二,品牌传播全球化。高校在品牌传播上应实现全球化策略与本土化策略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促使主校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又能够根据举办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因素做出相应调整,在保留主校核心品牌要素的前提下,实施品牌传播本土化策略。

第三,品牌发展战略全球化。要想把主校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高校就应当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在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品牌发展战略。在保证教育服务质量一致的前提下,高校的品牌名称要素、品牌传播方式等方面做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环境。

(五)品牌危机管理

品牌危机是受到品牌负面事件影响、形成品牌关系断裂而导致的一种品牌资产受损状态[12]。因此,品牌危机管理是指对导致品牌关系断裂的危机事件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首先,高校应当开展品牌危机预防工作。例如,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海外办学中的风险以及需要规避的事件进行积极的防范和干预,并制定完备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品牌危机事件并妥善解决。其次,当品牌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充分地展现主校和分校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负责任的态度。最后,当处理完危机事件后,主校还应当修复品牌形象,恢复在教育消费者心中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另外,主校应进一步加强品牌管理工作,让其品牌具有更强的危机抵抗力和本土适应性,对品牌进行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Egle Girdzijauskaite, Asta Radzeviciene. 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 Framework and Strateg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10):301-308.

[2][11]张明立,冯宁.品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6,332.

[3]刘念才,Jan Sadlak. 世界一流大学:特征・排名・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6.

[4]张光义.品牌学校构建与传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5]王文鹏.大学品牌的形成机制及其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

[6]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7.

[7]上海纽约大学官网[EB/OL].http://shanghai.nyu.edu/cn/cn/about,2015-12-15.

[8]张继龙.从规划文本到决策准则――《纽约大学2031年发展纲要》的内容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5,9(1):71-75.

[9][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0.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品牌管理 价值提升 研究型大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97-01

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优秀代表,发展目标普遍定位为“跻身国际知名或世界一流大学”,也就是要打造世界著名的大学品牌,但也有不少大学仍然缺乏品牌管理意识,相关工作缺乏理性的思考、系统的策划和专业的运行,造成品牌声誉下降、品牌资产闲置浪费甚至缺失贬值。

1 强化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宣传

大学品牌管理首先应强化师生员工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价值的理解和品牌管理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先决条件。要把品牌管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品牌的观念深入到全体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之中,把维护和提升品牌价值转化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各部门各学院应了解和实施教师品牌、学生品牌、教育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学术品牌、市场品牌战略,在各自的工作中努力建设自己的品牌,组成学校最优的共同品牌。同时,加强对品牌的宣传策划,正确选择推广媒体和适宜的宣传推介方式,传播大学文化理念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标准与承诺,扩大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互动,提高大学品牌的情感认知和美誉度。通过时间积累,在校内外树立起稳定的、被熟知的、不断增值的品牌形象。

2 提高品牌质量,增强竞争优势

首先,大学教育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精英为已任。优秀人才是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品牌长久的代言人。学校应进一步调动更多资源、营造优良培养环境,创造更多条件为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强化专业能力,探索建立特殊人才、有影响力学生的特别培养通道,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其次,大学应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找准学科建设的目标,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培养学术大师,争取多出成果,赢得社会地位。应当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建立全面的质量监督、控制、评价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发名牌学科、名牌专业、名牌课程,构建名师队伍,提升科研水平等。另外,研究型大学要多领域扩大教育开放,提升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增强综合实力。

3 组建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管理

要明确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校园文化领导小组,负责品牌软实力建设管理,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宣传推广,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扩大学校影响力;在对干部以及教职工培训时应加强对学校核心价值、品牌忠诚度的培养,使大家形成共同的品牌理念。校名和学校标识使用管理、维护知识产权也应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和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可授权给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学生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科研活动引导、社会服务组织等各项硬实力的建设中,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统一品牌认知,减少“木桶短板、单兵作战”的现象,在学校大品牌建设中创造性的发挥作用。

4 注重社会声誉,提升品牌效应

大学品牌管理要以满足大学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和提高社会认可程度为目标。现代教育必须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在积极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广泛地吸引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大学社会服务忌虚而不实,要利用自身人才、技术、国际交流的优势,把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与国家需求统一起来,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开放校园,引领文化,形成强大的品牌生命力。

学生及校友对母校的认知度决定着大学品牌的声誉。学校应对学生实施从进校到出校的连惯教育培养,从各方面关爱学生,从细微处做好对学生的服务,使学生对母校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加强校友联络,体现母校关怀,使校友成为宣传学校、服务学校、反馈母校的重要资源。要进一步重视继续教育,使更多社会杰出人士能成为学校的校友,提升社会声誉和品牌效应。

5 完善品牌设计,优化品牌形象

应重视学校的品牌形象设计,突出自身个性特点和历史传承,统一相关的标识,特别是重新规范校徽、校色、校歌、校旗等学校标识,对各种使用学校标识的文化用品重新包装,校园内的识别系统、指引系统、宣传用品应统一规范,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品牌形象。更进一步的话,要求各学院识别系统和学院环境、学术文化相结合,形成学校既统一又丰富的品牌形象,强化社会公众对品牌的印象,提高大学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也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扩大影响的过程,尽量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做到人人皆知。同时,通过司法保护,加强相关监管,保护学校的品牌资产不受侵权。

6 完善依法治校,防范品牌危机

所谓依法治校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各单位要自觉守法、遵规、守纪,不做伤害品牌形象的行为。通过和谐校园建设,使得师生员工深爱自己的学校,携手同心,共同树立起大学人才辈出、成果丰硕、治学严谨、勇担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在品牌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各项制度,尽量避免因权责不明、奖罚不公、互相推诿等因素造成的人为性危机。建立完善危机应对体系,培养危机公关能力,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的联系并保持良好的关系,防止学校品牌由于特殊的事例而严重受损。

综上所述,研究型大学品牌管理是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维护和发展大学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是提升大学品牌价值的基础,在提高大学实力、声誉等各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毋庸置疑,大学品牌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系统过程,不同大学、不同品牌发展阶段品牌管理的内容会有不同的侧重,不可能在一朝一夕迅速提升。因此,如何建立专业化的适合本校特点的品牌管理制度,还需要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锡坚.关于大学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2-133.

[2] 张小莉.论高校品牌战略的可行性[J].航海教育研究,2004(4):22-24.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品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51 — 02

一、引论

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不仅仅关系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往往成为该学校的某种品牌,教学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教风与学风往往与该学校的品牌和口碑息息相关,尤其是在现代传媒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学校怎么样,除了大师的出现,往往就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口碑之上。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框架下,应该说,教学管理本质上是人的管理,而对于人的管理,包括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本质上则是高等教学行业内面临的一个关系结构问题,本研究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传播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之路,并期望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二、品牌传播与品牌教学管理

对于品牌的起源, 英国英特品牌公司董事保罗斯图伯特曾经写道: 品牌被用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已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品牌向它的购买者隐含着产品质量和同一性的保证, 购买者除此之外, 对该产品的生产商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 品牌可以准确无误地把一个生产商的产品同另一生产商的产品区分开来。〔1〕品牌概念在被使用的同时,消费者的感受也经常被提及。

品牌从本质上就是消除消费者对产品的质疑,令其产生无条件的信任感,这种品牌的概念对于教学管理有着启示之处,即教学管理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打造一种品牌效力,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激励的管理机制,有利于教师品牌的构建,并进而成为教学管理的执行原则和根本理念。在对浙江传媒学院教学管理的观察之后,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品牌理念基础上的品牌教学管理模式。

品牌教学管理就是在品牌传播的基础上,把教学管理当作一个品牌来进行运营,不仅仅把教学管理当作是教学过程的附庸或管理,而是单独把教学管理看作一个对象来进行运作,使其功能不仅体现在管理或服务教学上,更成为一种制度从根本上激励教学,甚至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特色所在。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本研究提出了品牌教学管理打造的具体路径。

三、品牌传播与教学管理改革

1.品牌传播条件打造——自由选课与品牌解放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消费者有足够的自由进行自我选择,这是品牌传播的首要因素,这对于教学管理有着重要的启示,要打造教师的品牌,在把学生认作消费者的同时,必须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因此,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和内容,这成为品牌传播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开课过程中,也会遇到是否有人选课,学生上课有意见的诸多情况,由此督促教师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同时,老师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设相应课程,把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自由选课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环节,目前国内诸多高校也均以实施,虽然起初在管理上和运作上会带来一点混乱甚至麻烦,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当然,在专业领域,学校可适当设置一些专业必修课,但不宜过多,要把听课的权利和自由还给学生,把上课的自由和权利还给老师。

这种品牌解放的理念需要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无论在人才引进,还是专业开设,或是未来毕业生的市场调查,都需要由科学化的运作。同样,这种运作,也正是基于自由的基础之上,基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能力的特点之上的。要做点这一点,就要求高校摈弃传统的管理理念,重视到人,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学管理改革,真正激发出这种活力。

2.品牌实力打造——规范课程提纲与细化课程要求

品牌传播的根本在于产品的自我打造,这对于以教学为根本着力点的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消费者在确定品牌消费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的是对品牌或产品的了解。课程提纲和课程要求无疑是学生了解的主要渠道。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全校性自由选课的基础上,要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是品牌传播的又一个必要条件。

尽管给学生课程提纲(Course Syllabus)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这已成为某种规范,但国内不少学校对该工作不够严谨,尤其是缺乏全校性选课的高校,尽管也有教学大纲,但大纲往往过于简单,甚至不由任课老师提供,与具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学生在选课时也不会去看这些信息,所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国内高校教学服务市场实际上很不规范,教师担任某一门课程教学后,不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说明服务的具体内容、安排。而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在上课前、选课时对教学内容与安排几乎一无所知,知道的仅仅就是这是什么课,用什么教材,直到学期结束才大概知道个所以然,消费得不明不白。

其中关键还在于课程聘任合同并不完整,除了一纸聘任书外没有其他约定。在教学管理中,管理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制度安排将契约设计的更完全一点,即要求教师在接受一门课程教学任务后、上课之前编写较详细的课程提纲,并将该课程提纲公布在网上或至少让学生和校监管部门知道。把课程提纲和内容纳入考核机制。本研究建议学校可以制定出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设计包含许多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等,在学生上一门课程之前就给他们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同时将这些内容挂到校园网上,并提交给院(系)一份供存档,以便学生和院系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获得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教务处)的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评估每一项的落实情况,一方面让学生事前可进行预计,并做相应准备,这也会降低执行成本。同时监管部门也可据此随时进行抽查,并在学期结束前对照教学提纲进行考核,此时学生评教的内容就可以很具体的让学生判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吻合课程教学提纲等,让学生帮助监督,考核教师,可以减少考核、监督成本,使得供需求双方有效地互动。

3.品牌传播借力——引进先进教材 传授前沿知识

品牌建设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品牌的相关建设,一个品牌的建构,如何能够运用市场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管理,是品牌传播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无疑对于教师品牌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能够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相连接,凸显出品牌借力传播的特点。

同样,好的教材对于学生把握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与前沿知识至关重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能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跟进。反过来差的教材反而起到反教学效果,误导学生,打击学习兴趣。目前不少高校在教材选用方面基本上由任课教师指定,随意性很大,在缺乏相关配套措施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不会主动选用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的优秀教材,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备课成本。

所以在条件许可或合适的情况下,应该鼓励积极采用国内外一流教材,对部分课程指定使用教材,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以便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在具体操作方面则可以由学术专家成立教学专家小组,对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进行教材库建议,教材库的使用同样可以给教师更多的自,把教学专家小组和任课教师的权限细化,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品牌教学管理的意义

品牌教学管理具有实际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高校中师生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传播。

1.品牌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忠诚度培养

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必然与老师和学生对于该学校的认可度息息相关,这种认可度本质上就是学校的品牌,而教学管理处理的就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它与教师和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认同,并进而影响到师生对于学校的忠诚度培养。而品牌教学管理可以降低管理中的束缚成分,更多的激发师生的能动性,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把教学的整体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效果,纳入管理的体系,这种方式整合了教学的力量,形成了目标性管理方式,使师生能够清楚认识到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并发挥其潜力,增强其认可度。

2.品牌教学管理与学校品牌传播

教学管理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教学的某一个环节,虽然重要,但较少有研究提出对其进行品牌化运作,但事实上,学校在打造学术品牌的同时,教学管理亦可作为一个品牌进行运作,尤其是在招生和人员招聘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氛围将有助于提高向心力。因此品牌教学管理是学校“以内传外”品牌传播的一个方面,也是传递学校品牌的维度之一。

五、小结与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品牌传播的视角出发,探索品牌教学管理的可能性及意义,这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论述了品牌教学管理的优势,但在具体操作中,本研究认为有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并以此结束全文。

第一个问题在于教学管理采用的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在教师授课内容和大纲上的要求,会让部分教师一开始不适应,这也是任何改革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要让教师体会到精细化管理能够真正使其主体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个问题将逐步得以解决。

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自由选课会导致专业的弱化,尤其是在国内部分高校未真正开设大通识课程的情况下,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学生选课和教师开课的管理,这成为制约品牌教学管理的瓶颈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师资的问题,在打造品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师资的质量是重要的影响指标之一。一方面,由于中国固有的体制,如事业编制等因素对于学校聘任教师有着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在师资方面面临着既“多余”又“短缺”的困境,教师人员多余化与教师人才短缺化成为一对复杂的矛盾,在一个凡事讲究品牌传播的年代,这同样是必然经历的改革之一。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基础学校 品牌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4-02

在西方国家,基于他们对企业品牌建设起步比较早,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里,关于品牌形象塑造的CIS理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还有很多加强危机管理,注意品牌的维护与创新的理论如:“校本管理”、“高效能学校”、“学习型学校”等,其主旨就是为了让学校拥有更多的自,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提供社会更加满意的教育,这与创建学校品牌是一致的。[1]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中,学校品牌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学校品牌建设还存在着如品牌意识淡漠、品牌内涵空洞、品牌规划混乱、品牌管理荒芜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有关学校教育品牌的研究还存在质揭示少、个案剖析少、教育理论运用少等弊端,对学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义较弱。[2] 总体来看,我国的学校品牌研究和建设才刚刚起步。

一、基础学校品牌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创建品牌、推崇品牌是当前市场经社会中竞争现象的表象之一。当今的学校教育必须符合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更加多样,与此同时教育供给的方式日趋多元化,创建学校品牌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现代学校正经历着一个从单纯的学校管理转向先有“学校经营”再到品牌管理的过程。塑造学校品牌己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学生、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满足社会及广大群众的需求。随着社会市场化进程步伐的迈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时对学校选择的自和自由度越来越大。家长和学生对品牌学校的向往,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使得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及其品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满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我国的教育正因为市场机制、效益机制、竞争机制的引进和发挥作用,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教育的发展正在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基础教育学校要不断创新,要追求卓越,而品牌建设就是很好的改革创新、塑造特色的过程。品牌学校在当前办学条件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成为了学校赢得家长的认同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三)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科学化发展。以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实际来看,基础教育主要分为这样几种情况:原有的薄弱学校需要通过借鉴其他品牌学校的经验,进行升级变革,跨入品牌学校的行列;一些老资格的品牌学校,需要进行重新的诊断,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而那些新起的民办学校,则需要通过树立品牌来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 (四)基础教育学校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学生素质。面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学校必须有自己智慧的选择,必须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与把握,必须有自己科学的思考和实践,形成自己稳定、专有的办学品质特性。品牌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丰富的教育力量与资源,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心灵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一所名牌学校本身对教师与学生就是一种教育,品牌就是资源。[3]

二、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策略的实施

(一)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学校品牌意识

基础教育学校要找准品牌定位、树立共同愿景,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转变管理哲学和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应将学校视为是由具有丰富个性的群体有机组成的。因为教师们“觉得自己属于一个充满意义的整体,可以通过自己的贡献来实现所追求的价值。[4]学校品牌建设的核心所在就是学校中人的价值观念。作为学校品牌管理者,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而有效的教育价值观,并帮助广大员工在共同愿景的凝聚下,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这种尺度就是育人”。这不但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也要求学校组织中,每位教职员工的发展。通过学校文化的提升,树立育人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品牌的定位才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建立学校品牌管理体系

学校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为了保证能够对学校品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序地实施,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品牌管理的机构和政策措施。学校应专门设置品牌发展和管理机构或人员,或由相关部门兼任此职责,具体负责品牌塑造相关事宜。包括品牌定位的策划、品牌形象的推广传播、品牌策略实施过程中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交流,以及与学生和家长及外部的沟通交流等。学校品牌的建设还需要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把学校的总体管理措施和学校的品牌策略相融合,制订出有利于品牌策略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如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师管理措施、学生管理措施、对外沟通措施以及激励措施等。

(三)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无名师则无名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基础教育品牌创设的保证。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来看,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课程的发展,另外,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更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性格特征等方面。一位好的教师,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他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加强品牌教师队伍建设是形成品牌学校的必须。

(四)完善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永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也必定是学校品牌的基础,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学生素质就是学校“品牌”的代言。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合格人才是教育品牌的核心和根本。教学质量是教育品牌的核心,学生素质是教育品牌的基本要素,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并及时输送到各个就业岗位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根本。所以,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打造教育品牌,不论对学生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机制、方法、措施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优化规范,都应该率先形成先进稳定的教育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五)建立学校和学生、家长、社区优质关系

品牌管理专家认为:“品牌管理的全部在于和消费者建立关系。” 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突出精神内涵的新型学校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建立在广泛吸纳学生文化,积极关注社区和家庭文化,全面应对网络文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新型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至少包括:理解、探究、反思、协作等。学校和学生、家长、社区的关系是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品牌竞争力,增强品牌影响力强有力的手段。基础教育学校应根据自身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从社会公众角度对自身形象进行设计、规划,使之符合社会公众要求,并积极利用各种传媒向社会公众介绍学校动态和重大举措。

(六)建设独特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金洲教授曾经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世纪走向》一文中谈到,新世纪基础教育的走向之一,是“走向文化”。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避免表面化和功利性。表面化主要是指有些学校为了体现文化建设,就只在学校的环境布置和硬件设施上下功夫,错误地认为满墙的字画就是文化的表现。功利性则是指学校只是在做表面文章,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其自身的文化建设根本就是杂乱无章的。

基础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就是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基础教育改革既要解决数量与规模的问题,又要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就是既要“有书读”,又要“读好书”。基础教育学校的多样化,也必然引发基础教育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并认真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以更好的实现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匀德明.学校品牌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第28页.

[2]吴杰.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科教文汇,2007,4.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2篇

新时期新阶段,无论是地方院校还是部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正以日益显现的重要程度受到各方关注,但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多元生活需求、网络文化兴起和教育开放性的影响,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面临如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理念理解不到位笔者通过查阅近些年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文献后发现,士官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校政治部文化宣传处,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统筹考虑,从而造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远景规划。2014年学校制定出台《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但此项规划不够细化,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不够健全。

(二)校园文化品牌内涵把握不够准确文化理念层次不一,学校有的系部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的认为文化建设是“软”的、“虚”的,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抓校园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存在畏难情绪、消极思想。部分学员队狭隘地把“文化”理解为“娱乐活动”,没有站在教育引领全校官兵、夯实部队思想政治根基的高度思考谋划,致使文化建设层次不高。文化底蕴积淀不深,有的系部抓文化建设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没能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不注重从一点一滴中丰富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底蕴,不善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官兵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三)校园文化品牌特色不显著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与其他军地院校趋同的倾向,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的边防特色、边防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校开展的有些活动方式也存在“跟风”现象,没有体现士官学校的历史背景、办学风格、专业设置等的不同。新形势士官学校作为部队院校,既有部队属性,又有公安属性,这使得学校更具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价值所在,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公安边防士官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势,努力为边防部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新时期新阶段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对策

新时期新阶段公安边防部队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加以提炼,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如何加以塑造,校园文化的独有魅力如何加以宣传,最终使其成为部队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全校官兵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广大官兵积极参与以至外化为官兵自身的具体行为,这些都是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应予以考虑的重要问题。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首先应营造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品牌意识,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明确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要充分整合学校乃至全军全社会的资源,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建立健全规范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管理保障。

(一)努力营造氛围,不断增强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创建的品牌意识一是清晰的品牌理念。在新时期新阶段,部局党委和学校党委均非常重视部队文化建设,分别提出了部队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二是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校官兵进行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大讨论,调动全校官兵为学校品牌建设出谋划策的积极性。三是动员全校官兵学员共同参与,充分挖掘官兵学员参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团组织、三互小组、兴趣小组等的作用,为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服务。

(二)成立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课题组,进行科学调研,明确新形势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在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起步阶段,成立必要的校园文化品牌创建课题组,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确定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的具体目标、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法,这是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是否成功的关键。定位准确的校园文化品牌是可以实现并形成的,定位过高则会使校园文化品牌成为纸上谈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所以,公安边防部队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必须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求发展、做文章,为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准确的校园文化品牌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察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深入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官兵学员的职业特点、军(警)营文化品牌的优势和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要与士官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科学规划。

(三)要充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在商业领域,品牌化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均是通过成立项目组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来具体操作和实施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运作亦是如此。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项目化运作方式是指在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中,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来具体协调军内外,校内外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方式。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一旦形成,既有利于对官兵学员对无形资源进行整合,也有利于对士官学校的有形资源进行整合,使各种资源在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中发挥最大效益①。新时期新阶段,整合士官学校校园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项目化运作是建立士官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CIS 高职院校 品牌建设 理念识别

CIS翻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以及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是将企业经营文化、理念有效整合,通过对其内部元素加以控制和传播,进而达到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并在企业内部实现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将企业的整体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为企业形成良好的形象,使企业产品得到社会认可的经营战略,进而保证企业向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理念是将企业经营文化、理念有效整合,并对其内部元素加以控制。企业只有在CIS的运作过程中突出品质、彰显个性,才能将企业品牌塑造得深入人心。企业只有通过对形象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进行统筹策划和管理,才能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三者密不可分,他们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一、CIS理论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适用性

(一)CIS理念的导入,有助于整合学校的有效资源。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为其组织员工树立了共同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它为整个组织成员提供了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相应地弥补了企业文化团体分离的不足。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入学校的品牌建设中也是如此,通过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理念识别(MI)、形象识别(BI)、视觉识别(VI)有针对性地延伸到学校品牌的具体管理实践活动中,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的组织成员对学校的制度管理达成共识和认可,而且可以帮助学校组织成员更好地认清自己学校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达成共识,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的组织成员会发自内心地、自觉自主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前途命运与学校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充分整合了学校的有效资源,为学校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CIS体现的价值观,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同感。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与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管理活动的运作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企业的固定资产,现今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了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资源。伴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反应日益强烈,学校之间的竞争程度也日趋激烈,管理者将学校的无形资产逐步引入并深入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并通过将学校管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学校文化、办学品牌运用到学校品牌的经营过程中,把学校的名称、标识、特色教学、实训基地、优秀教师等有效的无形资产充分地加以整合,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经营的最终发展目标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感。

(三)CIS理念的导入,有助于推进学校管理机制的革新。

CIS理念的主要思想是将企业的管理目标、操作规范和视觉标识进行系统性分类与整合,在企业整体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丰富企业文化为依托,从而保障企业逐步沿着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1]通过将CIS理论导入学校品牌经营管理的战略中,将CIS理论中的三大核心要素理念进行协调一致的设计和规划,从而为学校转变管理机制、更新管理观念、促使学校文化的创新,塑造学校品牌的良形象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对CIS理念的导入,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冷静、直观地分析当前的教育发展环境,在看清学校发展现状的同时,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分析和指导下,促使学校紧跟时代,逐步跟随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促进管理行为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四)学校自身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由单一向多元立体化方向发生转变,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已成为办学质量为核心的学校品牌的竞争。学校实施品牌战略,经营学校品牌,凸显学校特色,从而发挥学校的影响力,实现学校品牌的个性化。为此,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不断进行思考的严峻的问题。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形象意识和品牌意识,并使之成为管理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认清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合理定位,通过整合有效的社会资源为打造学校品牌服务,从而得到社会的信任、家长的支持,为谋求长足发展,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CIS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理念层次(MI)策略。

理念识别系统(MI)是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核心,它是形象识别系统的灵魂。理念识别(MI)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它是学校文化中的精神层面,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也是学校品牌经营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目标、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学校特色、学校道德和学校作风等让人们深入了解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并通过各种媒介活动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2]

1.探求文化内涵,打造品牌特色。

进行学校品牌的打造,是一个有意识的品牌建设过程,要牢牢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长期的学校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为学校的个性风貌,将学校的文化内涵蕴藏其中。第二,要将学校的特色达到一定的境界与标准,确定学校特色的目标层次。学校特色品牌的打造不应拘泥于一项或者几项的特色目标,而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在学校统一的办学目标的指导之下,实现学校特色元素的整体优化。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发展。

衡量学校品牌的根本标准在于学校的育人效果,要看学校是否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离开了对学生的培养,就失去了打造学校品牌的意义。对于高职院校品牌的打造首先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进行学校品牌的经营就必须认真关注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3.塑造学校精神,夯实办学目标。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学校精神透过精炼的学校精神表达。学校在制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校发展特色、为学校组织成员所认可的目标。

(二)学校行为识别(BI)策略。

学校行为识别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校的具体行为准则、教育方式等行为对学校领导、学校师生推行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对内的行为识别和对外的行为识别,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管理、教职员工绩效考核、学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执行,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进而创造利用学校生存、发展的环境,为提升学校的生命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提供保证。

1.学校品牌之根本:完善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加强学校内部的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保持学校竞争力的根本,这就要求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应时展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狠抓学校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依靠教师的激励机制,注重学校教师、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别的基础之上,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前瞻性。

2.学校品牌的命脉:完善教师制度管理。

教师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导师、合作伙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密切。与此同时,教师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更好地掌握学生身心发展和更为精准地把握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律,使自己成为现代教育变革环境下的教学能手。学校品牌的经营要依靠教师才能实现办学目标,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增值、自我成长的过程,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引导,拓展教师发展空间,以教育科研为手段,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创新工作,建立“双师资”型的专业化教师团队。

3.学校品牌文化内涵:丰富学校仪式。

在学校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里,它包含着规整有序的社会习俗、课堂仪式礼仪,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能够保证学校组织开放、自由的发展,促使学校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优质的学校文化是显示学校品牌经营状况的一个窗口,它对于学校品牌经营具有无形的影响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整体素养的整合反映,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学校品牌。学校仪式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庆典仪式、上课仪式、表彰仪式等,同样的,学校活动丰富多样,比如学校举行的运动会、文艺活动、聚会活动等方面。学校通过丰富的学校仪式弘扬学校精神和学校价值观。[3]

4.公共关系,保持沟通通畅。

为了保证学校品牌的持久、稳固的发展,使学校管理更为合理化,学校坚持采取对外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内加强学校管理的原则,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内部主要是建立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以此方式建立校领导与学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制度,其表现形式有:组织校长与教师的定期座谈会、校长信箱、面对面沟通谈话,通过沟通感情、及时反映学校问题、交换意见建议等方式,学校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校师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三)学校视觉识别(VI)策略。

学校的视觉识别(VI)是让外界了解和把握学校理念的载体,它通过视觉传播的媒介,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内涵、发展方向等要素静态地转化为视觉符号,由此把学校独特的形象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地展现给社会公众。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为凸显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提供了直观的可靠信息。

1.学校标志。

在学校品牌的经营过程中,学校的标志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要素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学校教师及其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学校校牌、校徽、校歌、宣传画册中无一不包涵着学校的精神、发展特色、办学风格,设计优秀的学校标志中蕴含着对学校历史的记载、铭刻着学校的理念与追求。[4]为此,学校在进行品牌经营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学校标志的应用价值。作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学校标准字是应用最为广泛、涵盖面最广的设计要素。充分运用学校标准字在视觉、听觉上的同步传达,将学校名称通过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强化了学校的个性诉求,在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校建筑布局。

学校建筑的布局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彰显个性的载体,一所学校的建筑给人们传达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状况,它对于学校组织成员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建筑分为室内建筑和室外建筑两部分,通过学校办公室、实验室、餐厅、礼堂、雕像等与学校的基础设备设施相协调,完美地展现出学校的审美标准和教育理念。[5]

三、结语

学校要在教育改革环境中保持持久、有效的竞争实力,就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关注学校的品牌建设。当一所学校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时,就拥有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学校的品牌经营要不断汲取养分、细心呵护,才能保证学校品牌的不断提升。

文章运用CIS理论进行学校品牌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学校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导入CIS理论是适应当前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化的需要,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状况,合理运用CIS理论中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

在引入CIS理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问题:

1.CIS理论是企业形象策划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经过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将CIS理论导入学校品牌经营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校自身有着与企业环境相冲突的一面,因此CIS理论的导入工作只是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只是在参考之前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逐步地积累经验,未在学校管理内涵方面进行创新,并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2.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事业,它的目的在于启德启智,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与企业所追求利润的出发点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在学校进行品牌经营的过程中,应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放在追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上,不应急功近利,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产物对待,以免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9-116.

[2]潘国虹.学校品牌战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6):22.

[3]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管理品牌;提升;竞争力

随着20世纪末高校的合并与扩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转变成大众化,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虽然这样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全新的问题,那便是各个高等教育院校之间形成了较大的竞争。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清楚认识到自身优势,并且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打造特色化的品牌。从整体情况来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而导致竞争力不足。甚至还有一些之前有着鲜明特色的院校,也逐渐变得平庸起来,难以将自身实力有效地呈现出来,进而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失利。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对高职院校融入市场营销管理品牌提升竞争力的方式探究十分有必要。

高职院校品牌内涵解析

从整体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学校品牌内涵的认识还未能达成统一。对此,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品牌内涵进行了分析:

(一)核心品牌

高职院校的核心品牌具体就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品牌要素,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等方面。这里所讲的文化不只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同时还有制度与物质文化等。核心品牌的特点是长效性、独特性以及积淀性等。其中的积淀性主要就是说核心品牌的形成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长效性主要就是说核心品牌中承载的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和普通高校竞争中,核心品牌并没有太大的优势。所以,这类高职院校没有必要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核心品牌的积累上,而是应关注对其他几种品牌的树立。

(二)形式品牌

高职院校形式品牌具体就是指其核心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有形的品牌载体,其具有综合性、直观性以及经营性等特点。其中的经营性具体就是说从品牌战略实施角度而言,形式品牌有着很强的运作价值,有助于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究其原因,形式品牌能够借助行动识别、视觉识别等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而言,因为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非常有必要,可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延伸品牌

高职院校的延伸品牌又被称之为附加品牌,具体就是指在品牌传播中,核心品牌与形式品牌产生的价值和带给组织内外部公众附加的利益,如加强技能培养这一办学理念便能很好影响到学生的三观形成,而在其指导下的学生表现又能够为社会公众所感知,从而给高职院校的美誉度与知名度带来积极影响,这一品牌具备衍生性与折射性等特点。需要认识到的一点就是在品牌管理主体与传播对象有效互动的时候,延伸品牌能够转变成其他两种品牌。

(四)期望品牌

高职院校的期望品牌具体是指学校内外公众对品牌形成的一种良好预期。这就代表着,公众在学校选择过程中,对于学校的品牌期望总是正面的。当公众期望值较高时,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打造带有自身特点的品牌。期望品牌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便是需求性,所以,在高职院校品牌建设与管理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受众的各方面需求。对于广大高职院校而言,怎样扭转社会对自身认知不足、期望不高等问题,应该当作是重点问题来对待。

高职院校品牌营销面临的问题

(一)品牌内涵较为浅显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品牌内涵较为浅显,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这使得其竞争力相对于高校来说相差甚远。一个品牌的优质与否和其文化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打造出优质的品牌。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每个院校都有自身的品牌,但是这些品牌所代表的内容相对有限,且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也会严重限制高职院校品牌的发展及营销。文化底蕴的缺乏和内涵的浅显并不是因为院校质量的问题而导致,而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开办时忽略了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对于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性。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是仍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难题。

(二)品牌营销策略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的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营销策略过于单一,没有专业的营销思想,所以其市场竞争力较为低下。营销策略的应用对于品牌的发展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营销的目的不是为了带来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提高社会影响力,以此招收更多的学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以营利为主的品牌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高职院校则缺乏相应的营销策略,其品牌影响力也随之降低。现如今,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仍旧以“互相选择”为主,而不是选择适当降低门槛“主动出击”。这种营销策略和方式相对较为落后,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受营销手段的影响正逐渐下滑。

(三)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

对于高职院校的品牌营销而言,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也是导致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品牌营销的基础在于打造自身特点的品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选择大众类型特点的品牌,但在实际生活中,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仍不具备自身的品牌,或品牌定位过于模糊没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这种现状会给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院校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定位自身的品牌特点,打造带有鲜明个性的高职院校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院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应予以重视。

高职院校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品牌营销指的是将各类带有名称、标志、符号的元素进行组合运用,通过相应的组合可以打造出带有自身特点的品牌和标志,其对于宣传自身的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品牌营销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将各类可以营销的事物进行宣传,例如校徽、校规、校风等。每个高职院校均有自身的办学理念,每种办学理念都会代表高职院校的发展意向,例如医学类高职院校、工业类高职院校以及艺术类高职院校等,都有其专门发展的方向。针对自身的发展方向,院校可以通过选择校风和校规进行自身的品牌营销,将院校的优势发挥到最大。而对于类似于校徽或者带有院校标记的事物,院校可以通过更新校服或美化校徽来进行自身的品牌宣传。从内涵与现实作用的层面上来分析,每个院校的营销方式及目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为了利益、文化还是为了彰显个性,通过适当的宣传以及更新品牌内容可以增强高职院校的品牌影响力,达到品牌营销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对于自身的品牌定位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明确自身的品牌目标及品牌特点,根据发展需要打造带有自身特点的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品牌定位是由其自身的院校属性所决定,例如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品牌应围绕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理念进行营销和发展。而工业类院校则应围绕推动社会发展、创新科技等理念进行品牌的营销。在高职院校的品牌营销过程中,其内容深度和文化深度应保持一致,以实用价值为主,只有注重品牌的实际应用,才能推动品牌影响的发展。

高职院校融入市场营销管理品牌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高职院校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融合市场营销管理品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质量战略

从质量概念上来说,存在多种理解维度,如耐久性、可靠性以及可服务性等。对于高校来说,作为一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其质量具体表现在功能方面,同时还有感知质量,简单来说就是公众的评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办学质量将高职院校的品牌与功能有效地联系起来,属于品牌中的重要部分。随着高等教育作用不断体现,其也获得了更多的肯定,相应的,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等逐渐提高。而对于质量战略而言,并不局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而是说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质量含义的重新界定,具体可以分为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以及科研质量。就其中的教学质量而言,需要以生源质量、教师质量等当做保障;服务质量可以理解为大学对国家、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这种贡献表现在多方面,如给社会输送了多少优质人才等;科研质量顾名思义就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率。同样的道理,品牌具体可以分为服务品牌、教学品牌以及科研品牌这几种。在质量战略具体应用中,一方面需要在各个方面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增强自身硬实力,强化软实力,简单来说就是借助一些合适的方式促进质量优势有效转变成为品牌优势。

(二)个性化战略

个性化战略又被人们称为特色战略,具体就是说高职院校有意识地挖掘自身资源中与众不同的元素,同时还有对核心品牌衍生物的创新与改造。可以说,个性与特色有着很强的历史积淀性,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发展性与时代性。个性化具体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个性化。就前者来说,主要包括校园布局、校训等;后者主要有师德风貌、校风等。后者更为看重挖掘与积累,也不容易被其他学校学习模仿。这一战略最为突出的优势便是能够将其特点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还能有效约束其他学校的行为。究其原因,个性化战略可以构建无形的顾客忠诚度,所以难以撼动,而且这种无形的屏障与壁垒也会更加长效。个性化战略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特色资源的品牌化,具体就是遵循品牌管理基本原则,强化自身资源禀赋、现实等要素的品牌价值。品牌化主要蕴含以下两方面,一是对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的资源赋予其基本特点与要素;二是将已经品牌化的资产进行创新,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等进行优化调整。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个性化还得遵循一定的条件与标准,并不是说不分对象。

(三)整合传播战略

品牌战略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有效整合传播。有效传播主要有确定目标受众、确定传播目标以及管理整合营销传播过程等多个步骤。在具体落实中,需要相关人员关注到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以及传播结构等多个方面。之所以将整合传播提升至战略高度,主要原因就是在具体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都未能对品牌战略产生良好的认知,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部分学校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只关注新闻报道度与媒体关注度,对于一些隐性传播方式比较忽视,进而影响到整体效果。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整合传播过程中,不仅得注重传播媒介的整合,而且还得关注内外部公众关系的整合。就后者而言,其不仅是学校内部顾客,而且还是对外宣传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品牌战略实施的一线工作。针对此,整合传播是否能发挥成效,关键点不在于方法选择的合适程度,而在于其执行力发挥的程度。

(四)创新战略

创新是当前新时展强调的重要要求,其内涵主要包括应用新产品、应用新生产方式等几方面。首先,创新表现为品牌载体、资源等的创新。大家都知道,高职院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等任务,而其创新战略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领域,所以可以基于此将其合理进行划分:一是教学创新。这里包括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内容等多方面。二是科研创新。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所以,科研创新便包括新产品的研发、难题攻关等多方面。三是社会服务创新。这一类的创新主要有服务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多方面,将其合理渗透进学校品牌建设中,能够达成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创新还表现在品牌管理创新上,主要有传播媒介创新、管理组织创新以及传播渠道创新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创新还能有效地强化一些无形资产,如品牌知名度等,进而使高职院校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成功的品牌创新还能弥补传统高职院校品牌中的不足,推动整体品牌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五)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融入市场营销管理品牌提升竞争力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营销战略,只有确保战略的制定内容符合自身发展方向,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创新品牌的发展,未来需要根据品牌的发展方向和内涵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前景来看,大部分院校拥有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根据每个院校的专业类别制定专业方向的营销策略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院校品牌的影响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这对高职院校的品牌发展和营销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学校品牌管理范文第15篇

一、民族院校品牌营销传播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任何组织的品牌成长,都是通过对品牌信息的不断传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一种品牌文化。何谓品牌?品牌既是一个名称、符号、标记或者设计,或者它们的组合应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者某个产品或者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者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也是一种关系承诺,是一种时尚文化;品牌还是一种契约,给消费者带来消费信心,减少消费风险。

民族院校的品牌成长问题,与其他的企业组织或者非企业组织的品牌成长道路,从普遍规律来看是基本一致的。就目前而论,民族院校的品牌正是处于“转型成长期”,同样需要品牌信息的不断传播,才能够通过品牌信息的累积增值逐渐达到所期待的品牌目标。“转型成长期”的含义,主要描述为:民族院校品牌从传统的“政治属性为主,教育属性为辅”的品牌属性,向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品牌属性的转变,逐步融入到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之中,凭借品牌本身的核心属性参与市场竞争。事实上,很多民院人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族院校品牌属性的转型,从心理上准备不足,那种留念传统、漠视未来市场竞争的心态,将给民院人提出巨大的挑战。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问题,长期以来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

(1)思想信息传播的政治主流依赖性强的特征,很少系统而又主动地与学校品牌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2)媒介工具选择的单一性特征,很少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组合传播。

(3)宣传方式的随意性特征,很少出现有明确目标与具体计划的宣传方式。

(4)没有确立具有明显导向的口碑传播理念,导致口碑传播出现无序性与非倾向性特征。

(5)品牌事件传播的单一性与一时性特征,品牌事件信息传播的增值利用不够。

(6)民族院校没有实施品牌战略管理,因而在品牌管理上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出现上述传播特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民族院校与高校组织一样,还没有进入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压力不大的现状导致习惯性工作行为的长期曼延。

(2)民族院校没有树立明确的品牌理念与品牌目标。

(3)民族院校的品牌理念与品牌精神不明确,或者还没有提炼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品牌理念,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品牌口号之上,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有力支持。

(4)品牌开发没有列入民族院校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或者战略发展规划中的品牌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没有落实具体的品牌管理部门和具体的品牌管理实施方案。

由于民族院校在品牌管理上的无序性,导致了民族院校品牌在社会公众中出现了许多表象危机。这些表象危机从客观上破坏了民族院校的品牌形象,使得许多原本业已存在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的品牌文化资源被隐藏起来,其结果是使得民族院校长期以来的品牌文化积累,没有得到客观真实地反映。

要解决民族院校品牌出现的品牌资源隐藏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成长问题,必须整合多种有效的品牌传播工具,使用品牌传播行为理论进行系统规划、有效组织、长期实施,才能实现期待中的品牌目标。

二、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媒介选择与细分策略

媒介,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经营、政府公关,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非盈利组织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同样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传播自己的品牌信息。但是,从总体上考察,我国高校在媒介的利用效率与企业组织的利用效率相比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要远远落后于企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而高校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学校的资源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公开使用媒介进行广告宣传的大学,基本上是民办大学,他们主要的广告目标是从国立大学之后争夺到更多的社会生源。民办大学的广告活动,已经开始取得明显的效果,个别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甚至高出了不少的普通高校,比如“西安翻译学院”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民族院校在媒介工具的利用上,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利用效率大同小异,甚至由于在使用方式上过度强调“少数民族”化,导致媒介信息传播走向主观与客观愿望相背离的道路,使得媒介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1、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媒介工具选择原则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必须依托媒介工具的品牌信息,主要表现为:学术成果、技术发明、学校的品牌事件、招生广告等等。这些品牌信息,主要通过学术期刊、专业报刊与综合性报刊、电视、广播、宣传品等媒介工具开展传播活动。

另一方面,学校的对外往来物件,以及学校内部的信息传播活动,则可以引入已经广泛使用于企业经营的CIS战略之VI设计工具,对民族院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然后设计出具有体现办学理念的学校标识,并现实系统化的设计与应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办好民族院校的校园网站,对于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具有特别的意义。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具有中高级学历的成年人们广泛使用的信息沟通工具。观察现在民族院校的校园网,从总体上讲是差强人意的,可以改进与提高的内容还有很多。

2、媒介传播工具使用的细分策略

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与企业组织的品牌传播活动相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不同的品牌信息实行传播工具使用的细分策略,对于民族院校品牌传播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

(1)、学术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学术见解、专利发明与应用推广、学术交流活动,作为民族院校品牌提升的重要信息内容,在传播工具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学术期刊与高级别的报纸;专利申请与专利推广活动的双重并举;学术会议活动的广泛参与。

(2)、事件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事件类活动,主要是指民族院校常规性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包括日常性活动与规律化的事件类活动。事件类品牌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介工具,通过电子媒介和印刷品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电子媒介工具,主要包括电视、广播;印刷品媒介工具则包括普通报章杂志、内部各种印刷品等。

(3)、专题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为了实现明确的品牌传播目标而组织专题文章,是民族院校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作为专题文章,其主要传播工具应该以专业性报刊和部级综合类报刊,作为首选工具。

(4)、招生活动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招生活动是高校每年中最重要的品牌促销阶段,民族院校也不例外。从目前的招生促销活动来看,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许多普通高校,都非常重视该活动是否能够成功进行。从促销的形式来看,举办招生说明会、发放印刷品资料、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做广告,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不少高校还利用优厚的经济工具来吸引高素质是优秀考生。

(5)、VI设计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的CIS战略,同样适合高校组织的品牌信息传播。在CIS战略中,以视觉识别为表现形式的VI设计,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考察民族院校的VI设计就会发现,民族院校对学校标识的图画设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企业那么重视;系统引入VI应用要素设计的学校,难见踪影。如果从CIS战略理论的角度来考察,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战略,目前还全面处于无序的“原始状态”。

(6)、校园网类品牌信息的传播工具

校园网作为民族院校为广大网民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从宽泛的角度来讲是品牌传播的第一大媒介。但是,民族院校的校园网所展示出来品牌信息,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与高校这样一个高级知识群体组织的形象不相符。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民族院校网络建设,目前还停留在浅尝则止的较低层面上,有待学习与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由此可见,不同的媒介工具,对品牌信息传播的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充分整合媒介工具,利用各种媒介来传播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将有利于加速民族院校品牌形象的提升。

三、民族院校品牌的口碑传播策略

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品牌传播的实现方式除了媒介传播以外,另一种形式就是口碑传播。这是两种不同的传播行为。从传播结果来看,媒介传播无论是时间与空间上,还是传播的速度上都远比口碑传播要有力得多。但是,口碑传播又有媒介传播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口碑传播对于品牌忠诚度的培养,则有超一流的实现能力。当然,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在传播手段上都是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两种手段进行交织使用。之所以把口碑传播拿出来专门讨论,是因为口碑传播在高校品牌信息的树立中有重要的作用。

1、民族院校品牌口碑传播的主要方式与传播效率

(1)、品牌口碑传播的流向分为对内传播、对外传播、双向交互式传播

民族院校品牌传播的流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校园内部传播、品牌机构负责组织对外传播、学校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传播。

校园内部传播方式,又可以细分为三种传播方式:教职工内部传播、学生内部传播、师生之间互动式传播。前两种方式,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主流传播和横向的非主流传播、少量的自下而上的反馈性传播,后者则属于温和型传播并表现为交互作用。

品牌管理机构利用媒介工具组织的对外传播,民族院校目前还停留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单向传播方式上,他们还没有或者远离具有现代竞争理念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更不用说使用使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技术手段了。

学校组织与社会公众的交互式传播,从目前来看,双方实现信息交换与应用的机会并不多,相互之间的影响力由于信息交换的阻隔,而大大降低。

(2)、口碑传播效率是个必须重视的理念问题

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效率问题,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过去的品牌传播结果来看,品牌传播的效率的确出了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导致民族院校的高校品牌作为“高校属性”问题被客观淡化,就是品牌传播效率与传播结果的重大失误之一。出现这些失误,口碑传播工具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在思想上树立品牌传播效率理念,在行动上重视和加强口碑传播的作用,利用口碑传播工具为民族院校的品牌提升服务,将是摆在品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口碑传播工具的使用策略

(1)、内部教职员工的口碑传播

高校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各种意见最多的社会组织。但是,民族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信息,在品牌利益的前提下,要求全体内部员工真正做到统一认识,认可本院校的品牌理念,主动成为品牌传播的主体,承担起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尤其是广大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参与社会活动过程的沟通,都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品牌传播的工作。

(2)、实现与在校学生家长的互动口碑沟通传播

家长作为民族院校的直接性社会公众,他们对民族院校品牌信息的期待程度,也是很高的,因为它将关系到家长们的子女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民族院校的品牌管理行为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互动沟通,让家长支持学校的品牌文化建设,使学生家长成为学校品牌信息的口碑传播者,在他们的生活中进行有效传播。

(3)、通过与毕业生典型个案的沟通来加强口碑传播

学生是民族院校的“产品”,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中的表现对于提升学校的品牌信息,将产生实例化的影响。利用毕业生的典型个案,通过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对母校的自豪度,对于加强口碑传播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校企横向沟通传播

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组织,在接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利用企业组织来为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服务,将大有裨益。组织优秀的专家到企业去锻炼,帮助企业解决在产生经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校企横向沟通,对于民族院校的品牌传播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5)、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传播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生源的重要因素。社会人才中介为大学毕业生主办专场就业推荐会、高校自己组织专场就业洽谈会,成为各个高校面向社会促销毕业生的主要手段。事实上,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活动,还有很多种方法。如何利用毕业生的推荐促销活动来提高品牌信息,值得民族院校从业人员的深思。

(6)、主动出击引导品牌信息的有效传播

如果民族院校把品牌信息的传播纳入常规的管理工作,那么,管理部门就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比如开展以提高品牌知名度为目的的专家出击策略,主动面向企业、政府、其他组织提供专家服务,开展科技与文化下基层的活动;开展以品牌传播为主要目的的展示出击,主要参加高交会、专利技术交易会等等;开展以一般性品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参与性出击,主要参加行业组织、社团组织的一些具有传播面广、影响性强的传播活动。

口碑传播,在现代营销行为中,通过品牌人格化的方式来实现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的,是品牌开发者培养忠诚顾客的主要手段。因此,民族院校在实施品牌传播策略中如何提高口碑传播的路径与效率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

四、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互动共享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传播,往往是在媒介传播与口碑传播两种方式下相互交织传播来实现的。只是由于不同事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的传播方式各有侧重而已。因此,树立品牌信息资源传播管理的互动共享原则,对于提高民族院校品牌传播信息的使用效率,具有特别的价值。

1、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系统规划原则

既然品牌信息的传播,是通过媒介传播和人员的口碑传播的互动方式进行传播的,那么,民族院校的品牌管理部门,就必须针对这两种不同传播方式的各自特点进行系统的品牌传播规划,使用开阔的视野和系统思维,真正把品牌信息的各种传播活动放到一个系统的战略与战术行动之中去,让所有的品牌信息为品牌传播活动服务。

2、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目标管理原则

所谓民族院校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目标管理原则,就是指民族院校在开展品牌形象的传播活动之中,既要有立足于长期的战略目标,也要有中期与短期的战术目标,更应该对于重要传播活动实行项目目标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执行、有控制、有协调,品牌信息的传播目标才能够真正达到。

3、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主次清晰原则

在品牌信息传播活动中媒介使用的管理上,媒介工具选择的主次性要求是十分重要的。民族院校的品牌信息传播活动,品牌管理部门在策划与实施的过程中,对于每一项具体传播事项是以媒介为主还是以口碑传播为主,要有明确的主次清晰之分,明确传播工具的主体性,既有利于制订具体的品牌目标,也有利于制订具体的执行计划。

4、品牌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的互动信息资源增值原则

媒介传播与口碑传播,虽然出发点不同、影响的宽度与深度不同、目标受众不同。但是,如果在使用一种工具的同时,也考虑到另一种工具的搭车使用,并付诸实施则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从而实现互动传播为品牌资源带来增值。否则,从客观上讲,如果品牌信息传播工具未能充分利用,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5、信息传播管理策略中项目操作的计划性与可控性原则

民族院校品牌信息的传播活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具体的品牌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所有策划的品牌信息传播项目,都要能够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计划,并能够在执行过程中实现有效控制。没有可操作性的任何品牌信息传播的设想,对于品牌传播活动而言,是没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