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

古代建筑的认识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物保护;古建筑;修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02-02

一、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认识

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封建社会寺 庙宫殿及普通民居,再到现在社会的高楼大厦乃至摩天大楼,无不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对于历史古建筑物来说更是对历史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和某个地方特色的反映,标志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及施工技艺的水平,表现着当时人们对 艺术的创作和认识水平。很多历史古建筑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中国的四大名楼,就我了解的最多的岳阳楼留下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脍炙名片,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历史古建筑愈发闻名,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历史建筑物普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个人对历史建筑物一向有着很深厚的情。靠近古老的历史建筑物总能让我闻到历史的气息,看着雕刻的石匾和沉积着历史尘埃的台阶总能激发人的遐思。每一座历史古建筑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故事。历史古建筑物上每一片砖瓦都在见证的历史。每一段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古建筑看到过去,也能从历史古建筑看到未来。

二、从历史古建筑物的分类、功能、造型、设计认识历史社会

古建筑物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寺庙宫殿、皇陵与金字塔、城墙与长城、桥梁 和各种民用建筑物。从这些实物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当年社会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建筑物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追求。比如说颐和园里面的十七孔桥, 其优美的造型和桥上众多精美的石雕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便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比如说城墙和长城,这些都是防御性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物让我们了解到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一个城池的安全保障,长城更是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保护屏障,从这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边疆民族对内陆地区的骚扰和侵袭。从建筑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以看出古人们杰出的智慧,像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单孔拱桥,平缓的桥面坡度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桥拱两肩上的四个小拱 洞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石材,减轻了桥梁自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泄洪量。合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使得这座始建造于隋代的石桥仍然十分坚固。赵州桥的设计从原料的采用上和当地的环境非常协调,在设计上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在造型上也反映出了人们 在当时代对美学的认识和追求。在精湛施工上看以看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三、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

历史文物是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修缮和重建对不同的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重建有着“不改变原状之争”和“改变原状之争”。

1、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的的原则,历史古建筑物本身就是携带着当时代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当时代的社会建筑艺术水平和社会工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损毁,修缮是也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因为我们要透露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信息。

2、对于一些主体结构完好的历史古建筑和破损模糊的建筑壁画在修缮时应该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很多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地方打着古城的旗号,同时也开始修缮和兴建古城。但是他们太多的只是强调表面工程和商业利益。

3、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应充分的尊重历史。很多建筑物在毁灭中又重建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古建筑在毁灭了之后是需要重建。如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本身就历史。一方面圆明园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烧杀抢掠留下的罪证,是我们整个民族该引起惊醒的地方。因此,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并兼顾对历史的尊重。

四、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

1、保护历史古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历史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在加上历史岁月的雕铸,它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历史古建筑更是承载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载体。优秀的历史古建筑更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引以为豪地方,它能够增进民族的归属认同感,增进民族自信心。例如,日本人对位于奈良的唐朝古建筑物就深感骄傲,那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国内却找不到几座保护完好的唐朝时期的古建筑,没有保护历史建筑这是我们的遗憾。此外历史古建筑物是对其相应年代历史考证研究的宝贵物证资料。同时也是大众休闲娱乐和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

2、保护历史古建筑物的措施。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历史优秀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其价值的珍惜,更是我们当代人对后代子孙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第一、历史建筑物是文物,要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不能随便拆迁,更不能让不法分子以不知道不了解为名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和破坏,关于立法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可以根据历史古建筑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并加强执法力。第二、增进公众对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明白历史遗留建筑对历史科学艺术的意义,对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对于大多数开放旅行的历史古建筑,一方面内部保护人员要做好防止各种公众破坏历史建筑的行为和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游客们的参观教育或者温馨提示。第三、对反应一个地区或者城市历史风貌的街区或者建筑群进行划区进行保护,对其中进行保护的物体不仅仅强调建筑物实体,还要把保护透彻到文化习俗等方面,甚至连同其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另外我们还要对其中的文物,古老家具进行等级保护。 第四、针对不同历史建筑物,制定预制相适应的保护方案;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保护要坚持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做到保存历史建筑物额实物原状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第五、根据全国文物普查的情况,建立历史古建筑的名录,各个地方要组织相应专家如建筑专家、历史专家、档案管理对具体的历史建筑物进行认定,做出评 估,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第六、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旅游的兴盛也加大历史古建筑的破坏力度。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古建筑保护专业的力度和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历史古建筑修缮方面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秦皇岛市;古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01-02

引言

作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山海关”、“老龙头”为代表的古建筑已是秦皇岛市众多旅游地的标志之一,成为秦皇岛市的“旅游名片” 。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做好对秦皇岛市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以达到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秦皇岛市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

我市不少地方编制了多种类型的规划,但古建筑的保护未能很好地纳入建设规划中,且古建筑的保护规划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各项规划之间缺少合理、必要的衔接,其实施部门也各行其事,容易对古建筑造成“建设性破坏”。

(二)管理混乱,立法滞后

古建筑的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文物、建设、规划、旅游乃至宗教等多部门管理,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出现协调合作难和管理“ 真空”等诸多问题。在古建筑管理机构中,真正懂保护管理的人为数甚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对古建筑作出科学、及时的保护决策。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需要完善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规。

(三)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部门在如何协调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上有待提高,保护与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受实用短视的利益驱动,许多古建筑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古建筑原真性的丧失,在许多地方其物质形体也荡然无存。中国市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素质较低,自觉保护古建筑意识比较淡薄。当地居民生活观念和文化习俗是构成古建筑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部分,这些无形文化的流失,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沉重压力。

(四)人才和资金匾乏

人才匾乏是困扰我市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因素。古建筑保护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我市古建筑保护人才十分缺乏,至今没有完善一个人才培养制度,且人才知识结构也不全面。此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甚至比新建建筑更多,各地在修缮古建筑时经常面临资金缺口的窘境,而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

二、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一) 搞好城市规划

要保护好秦皇岛市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规若有失误,将造成古建筑无法估量的损失。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市政府皆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第一要任。

(二) 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

旅游发展使古建筑重获新生的同时,又使各管理部门的利益纷争更趋激烈,直接危及到古建筑的保护。在当代社会,保护与旅游发展已是古建筑管理的主要目标,古建筑保护机构的管理职能应与其适应,随之改变,但保护必须处于第一位。针对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一个从属于政府的、统一的专业机构直接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古建筑保护朝着有利方面演进。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制体系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三)提高科技含量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古建筑的原状、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修复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并保证在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历史、有形与无形等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并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当传统的技术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利用任何现代科技。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科技手段虽然有上述优势,但不能代替传统技术,甚至不应该设想去改造它,应该做到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各展所长,各有侧重。

(四)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

由于我市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五)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市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质。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市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和其他城市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我市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

结语

古建筑是秦皇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将会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认识

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封建社会寺 庙宫殿及普通民居,再到现在社会的高楼大厦乃至摩天大楼,无不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对于历史古建筑物来说更是对历史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和某个地方特色的反映,标志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及施工技艺的水平,表现着当时人们对 艺术的创作和认识水平。很多历史古建筑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中国的四大名楼,就我了解的最多的岳阳楼留下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脍炙名片,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历史古建筑愈发闻名,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历史建筑物普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个人对历史建筑物一向有着很深厚的情。靠近古老的历史建筑物总能让我闻到历史的气息,看着雕刻的石匾和沉积着历史尘埃的台阶总能激发人的遐思。每一座历史古建筑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故事。历史古建筑物上每一片砖瓦都在见证的历史。每一段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古建筑看到过去,也能从历史古建筑看到未来。

二、从历史古建筑物的分类、功能、造型、设计认识历史社会

古建筑物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寺庙宫殿、皇陵与金字塔、城墙与长城、桥梁 和各种民用建筑物。从这些实物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当年社会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建筑物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追求。比如说颐和园里面的十七孔桥, 其优美的造型和桥上众多精美的石雕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便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比如说城墙和长城,这些都是防御性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物让我们了解到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一个城池的安全保障,长城更是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保护屏障,从这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边疆民族对内陆地区的骚扰和侵袭。从建筑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以看出古人们杰出的智慧,像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单孔拱桥,平缓的桥面坡度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桥拱两肩上的四个小拱 洞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石材,减轻了桥梁自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泄洪量。合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使得这座始建造于隋代的石桥仍然十分坚固。赵州桥的设计从原料的采用上和当地的环境非常协调,在设计上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在造型上也反映出了人们 在当时代对美学的认识和追求。在精湛施工上看以看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三、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

历史文物是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修缮和重建对不同的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重建有着“不改变原状之争”和“改变原状之争”。

1、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的的原则,历史古建筑物本身就是携带着当时代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当时代的社会建筑艺术水平和社会工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损毁,修缮是也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因为我们要透露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信息。

2、对于一些主体结构完好的历史古建筑和破损模糊的建筑壁画在修缮时应该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很多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地方打着古城的旗号,同时也开始修缮和兴建古城。但是他们太多的只是强调表面工程和商业利益。

3、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应充分的尊重历史。很多建筑物在毁灭中又重建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古建筑在毁灭了之后是需要重建。如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本身就历史。一方面圆明园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烧杀抢掠留下的罪证,是我们整个民族该引起惊醒的地方。因此,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并兼顾对历史的尊重。

四、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4篇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建设的趋势,对古建筑保护成了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就保护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谈谈个人意见,并提出几点保护措施。以期望城市化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能够实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古建筑

前言

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这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建筑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为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建筑的形式与结构与当时当地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关联。对于古建筑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于当时社会科学技术的全面了解。

对于历史长河冲刷中留下的古建筑,是文化和历史的缩影,有着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使得新城区的建设或旧城区的改造也在随之加快。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城市建设或改造与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1.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1古建筑是历史的标志

古建筑文物是历史的标志,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沉淀着城市的历史记忆,起着标识城市历史,诠释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许多工程宏大、艺术精湛的古建筑,都是过去的劳动人民多少年来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沉淀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

1.2古建筑为研究提供例证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实物建筑史,对于研究我国历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布局、民族风格和建筑结构、材料、施工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等等都是珍惜宝贵的资料;古建筑对于研究建筑史来说,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每个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的就是那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式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1.3古建筑对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如木雕、琉璃、壁画、石刻、砖雕、彩画、镶嵌、塑饰、堆叠等等,皆独具一格,成就很高。其中许多技巧,技艺和经验,长期以来不断地为人们所继承和借鉴;无论是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或者创造社会主义新艺术,都有非常很好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

古建筑的消失也使城市特色的逐渐消失,并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我们把握好方法,不能够盲目,那样不仅不能够真正的保护有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具有有着重要文物价值,或者历史研究意义的古建筑,应当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加以保护。对于极具历史意义建筑的保护,应该进行细致的研究和严格的论证,可以利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和材料,但应尽可能的保持古建筑原有的风貌,以避免对于建筑的冲击。

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它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由于人为的或者自然的破坏,使得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遭受到损害破坏甚至有些严重的已经毁灭了。虽说,相关部门花了也很重视,花了大力度对古建筑进行翻新重建,但是少部分翻新工程却很失败,保护的效果并不好,甚至产生了破坏。所以保护它们已成为了刻不容缓的大事。

2.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2.1加强民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古建筑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些人的事,我们应该它提升到全名参与的高度。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作为主导、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制体系,同时还要增强全民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让全民自觉的,积极的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之中。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我们大家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

2.2建设前做好城市规划

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是在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古建筑位于老城区,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或者是旧城改造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古建筑的保护,必须要保护好古建筑。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一旦失误,必定会将造成古建筑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步骤加快,很多大型古代建筑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然而许多地方古建筑保护现状实在不堪,许多本应该得到好好保护和挽救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遭到了破坏,使得古建筑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牺牲品。怎样才能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时更好得对古建筑进行好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关乎社会各界,不是一个人的事,不过首要的责任应该在政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第一要任,充分把这种理念融入规划之中,在规划的时候就做出慎重的考虑,不可贸然的行动。

2.3提高古建筑保护的科技含量

运用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古代建筑保护。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应区别开来,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修复古建筑中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在修复和保护过程中不要改变古建筑的历史特征,包括形与无形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要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此外,在修复过程中,当传统的技术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应该借助于现代科技,相对于传统技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和深入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现代科技手段纵然有以上的优势,但始终不能用其代替传统技术,我们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各有侧重,各展所长。

结语

古建筑保护的目的要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而不仅仅限于它们由于稀有而具备的市场价值。古建筑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沉淀了人类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一直传承下去,为子孙后代服务,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注意对古建筑的建设性的保护,使城市化的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以保证城市化与古建筑保护和发展的协调、和谐进行,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拆除

中图分类号: TV867 文献标识码:

0 引言

人类历史长廊中的建筑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脉,并作为其历史见证。该类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往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忠实的反应着人类的历史。现代人类应将该类古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因破坏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更好的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中汲取民族营养。而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古建筑保护的意义[1]

古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了解古建筑可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其可见证所在城市的沧桑变化,而被认为是该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发展的链条”,一旦其被破坏则难以恢复和接续。同时由于古建筑均是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诞生的,因而其是最为直接的历史实物例证,其可真实的反应当时的技术水平、艺术风格等,其也是无数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经验,因而其对现代相关专业人员而言具有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因此说对古建筑进行有效保护的真正意义主要是可记录历史和展示文化,并可对古代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和表达,并可透过外在的美学特征研究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 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拆保失衡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一旦城市发展和老城区保护中存在矛盾,人们往往牺牲后者,最终导致大片老城区消失,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现代化城市改造给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甚至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该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古建筑存在的意义,导致人们不能将古建筑向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因而导致“整旧如旧和焕然一新”间矛盾的发生,并往往将焕然一新作为古建筑保护的最终标准。

2.2 建筑整体性被破坏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老城区改造往往将数百年形成的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破坏掉,大规模的现代建筑往往缺少了昔日的人情味,改变了古代建筑散布在城区内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现状,即使有零星古建筑被保存下来,由于其周围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导致该类建筑也失去了其保护意义。

2.3 城市文脉被切断[2]

任何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独特的文脉,最终形成其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而当代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延续,最终导致所在城市的历史和意韵逐步消失。而在古建筑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大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材料进行修缮,违背了古建筑保护中“整旧如旧”的方法,违背了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不仅应保护其外表而且应保护其采用的工艺和材料。导致该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概念模糊,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也主张除旧布新和推陈出新的理论,导致古建筑保护对多数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成为陌生的概念。

3 古建筑保护方法

3.1 迁建保护

对部分古建筑尤其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所涉及的古建筑可采取迁建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在迁建过程中应遵循古制朝向,即保持古建筑主体不变的原则,并应保持建筑朝向和当地气候、区域脉络以及居民习惯间的和谐关系不被破坏;同时应保证布局经济合理,在迁建过程中应尽量使所涉及的地块趋于整合,并应将建筑内各区域进行合理的分区以延续古建筑的原有风貌。

3.2 合理规划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从整体着眼并进行多方位、全系统的研究,并应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全面统筹考虑老城区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并应对国际上对老城区及古建筑保护的文化理念和方式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公众参与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对其进行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3 合理更新

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古建筑应首先保护其原真性以求将历史文物完整的保存。对所需修缮的古建筑应尽可能采用原有工艺和施工原材料,在修葺过程中应坚持“拯救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同时应保证古建筑的整体性,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应尽量保护其所在环境和景观等,以求最大限度的体现其历史原貌,真正实现建筑上历史的延续;并应坚持古建筑的延续性,在保护过程中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古建筑进行修葺,并将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代代相传。

3.4 古为今用

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古建筑精心保护并充分利用可增加城市品位,并可产生良好的美感效果,同时可充分发挥古建筑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开发和利用间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部分古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已经失去其原有的实用价值,因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赋予古建筑新的实用功能,并适当挖掘其再利用的价值,实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的效果,最终实现古建筑同现代建筑相互融合的效果[3]。

3.5 延续原有用途

对部分古建筑尤其是处于现代城区内部的古建筑应尽可能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用途,如部分临街宅店和仍继续使用的庙宇宫观等建筑,在对其保护的过程中应避免由于传统商业职能的退化导致临街宅店它用,对庙宇宫观等建筑则应延续其原有应用价值并尽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6 增强商业服务职能

对相应古建筑传统商业和文化职能的恢复,并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作为对部分古建筑保护和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最大限度的实现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载体,可通过采取对非商业性建筑进行功能性改造以增加其商业功能,继而带动当地经济活力,实现其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7 作为博物馆或陈列馆

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或准文物建筑则应结合其现状布局将其改造为当地历史博物馆或具有当地民族风情的博物馆或具有当地传统工艺的陈列馆等,通过该类措施既可充分发挥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可增强当地文化职能,同时其重要地位也利于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保护。

4 结语

古建筑对当地经济文化历史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对古建筑进行合理保护对研究当地及人类历史具有极高价值,但在现实古建筑保护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们对古建筑保护意识的淡薄,保护方法的不当等现状,导致对众多古建筑保护未能实现良好的及时的保护,在未来古建筑保护中应摒弃原有的单纯意义上的保护,而应延伸为对古建筑文化和风格的保护,最终实现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内部设施,并最终最大限度的实现其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尚涛,孔黎明.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2月.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民居;形态;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J2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7-0213-02

江南文化以中国文人文化为主要特征,它典雅而高贵,将人本文化转化为生存环境,江南古民居建筑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的生成物,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和人性文化的居住环境特色。江南居民师法自然,形成依水而建的水乡民居建筑形态;追求“天人合一”,形成以人而建的木质结构民居建筑形态;崇尚文化品位,形成以群体而建的园林景观式的民居建筑形态;讲究人性品质,形成以形式美而建的民居构造形态。

古民居建筑形态是现代城市精华,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规划的必然要素,古民居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所留下的居住环境痕迹。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人与物的和谐,物与物的和谐,是在追求现代化的前提下,不失去古建筑风貌的城市古民居建筑保护与规划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人居环境的和谐,是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历史性的和谐,是城市形态在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审美文化的和谐,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形态学来讲,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实空间和副空间,实空间包括房屋建筑、市政设施、广场、街道、历史遗迹以及江河湖水,它们是城市构成的基本骨架和主要空间实体形态。副空间是自然空间与人为空间的物与物之间的空间,是城市规划中构成视觉深度和广度空间之形式美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态结构来看,形与态是两个概念,形是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所呈现的形状,这个形状是有机体的结合物,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态是形状所呈现的一种品质,一种视觉审美的心理结果,是物化了的形状态势。形态有自然构成和人为构成两种,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上是人为构成形态,即使城中有山、水、河、湖,也是按人的生活活动空间、文化审美空间等去构建和构造完成的。所以城市空间形态是人性化了的空间,是建造者的生存意志、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对古建筑形态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研究,不仅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去研究,还要从古建筑形态学的角度和古建筑的实用价值去研究,对古民居建筑形态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规划中的美学理论进行探讨。

一、以“锅”形形式布局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地位

城市中的古民居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征,是人们社会活动所留下的居住痕迹,一座城市正是沿着这些居住痕迹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它是古代建筑艺术遗产的展示,体现了民族的智慧、民族的文明、民族的精神、民族生存的历史轨迹。现代城市离不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离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痕迹的城市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古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在现代城市的存在,起决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存在形式的认识,突出城市文化的历史地位。

以古建筑为中心地位的现代城市规划,应该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加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应以古建筑为中心,以放射式向四周扩散,以年轮形式体现城市不同时展的历史,这种构建形式,在建筑形态学上叫做“锅”形形式的城市布局。

古民居建筑形态多以低层建筑群为主体,作为城市中心来规划,形成中心低,四边高的城市格局,以古建筑作为城市中心布局,周围留存不同时展的文化痕迹和时代特征,留下现代文明的高楼大厦的建筑形态,体现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这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理想布局,体现了古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所以,以“锅”形形式规划城市,是理想的现代城市的规划之一。

二、以线性“带”状形式布局 构建水文化民居建筑形态

水是自然规律的产物,河道也是水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形态,水的流动形成了河道的独有的线性特征而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水是本源,是人类生存之源。人类利用水,形成了水文化,由于大自然的作用,河流成了江南城市的水系文化特色,也是江南城市特色,河流以线性“带”状形式影响了江南城市布局。自古以来,人们师法自然,依水而建的古民居建筑群更是江南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以线性“带”状形态而影响城市的布局,因为河流贯穿交错于江南城市之中,这种线性“带”状形态构成了江南城市的骨架。河道两岸低层的古民居建筑群与现代城市高楼大厦、绿地、街道及广场,呈现鲜明的对比,主题突出,使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变相辉映,形成江南城市独具一格的美丽风景线。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江南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充分体现了江南城市水乡特色,也是现代化城市与水资源、水文化的对话,也是古代文明上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三、以空间形态的形式美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和谐的节奏美

城市空间形态中人为构成形态,城市中的山、水、河、湖,也是按人的生活活动空间、文化审美空间去构造完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人性化了的空间,是建造者的生存意志、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仿古建筑;传统与现代;文化寓意

一、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背景

在近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体系能够保持长期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明体系长期的持续性。中国史在秦汉的第一周期终结之后,接着便迎来了隋、唐以下的第二个周期,此后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长期认可,使君权神授这一主流价值观在民众中的根深蒂固。民间笃信皇权,接受并敬畏等级制度,继而谨守皇家所规定的各种礼制,这种对等级制度的效忠同时也反映在了建筑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由于封建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往深度发展。

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多重内外因素的猛烈冲击下,很快走入解体,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殖民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也迅速在建筑样式中有所反映,在文化侵入严重的地区,这种建筑上的冲击尤为强烈,天津、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的传统建筑样式的传承根基开始动摇,建筑样式的发展方向分出多支。除沿袭旧制的建筑外,部分建筑样式明显西化,部分建筑样式则倾向于中西合璧,这些新的建筑样式在其后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文化的传播逐渐向内陆渗透,并不断发展和变异。

当时建筑发展的种种无非都是当时文化的外化表现。张岱年认为“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文化的积累性和变革性”[1],那么在这一时期之前,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积累阶段,而由这一时期开始,中国文化进入了变革期。

除位于特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状况下的建筑(如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外,木元素逐渐从建筑的主角沦为配角。而木元素在过去三千多年间,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及封建等级观念的重要传递载体(如历代建筑营造法式中大木作与小木作的象征意义及营造规矩),但从19世纪晚期开始,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分歧,使得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而其在建筑中的依附面也相应急剧收缩,传统建筑由于大众在文化认同度上的分歧而渐入颓势。这也从侧面反证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日渐低靡和萎缩的状况。

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史的发展历经周折,时至今日,已被一些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把定位中国由“传统”步入“现代”的新阶段,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争论也日趋激烈,分歧加大,出于对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忧思以及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态度接纳性过高的反省,保护传统,重视“国学”文化之类的呼声也愈高。除继续跟进国际建筑发展潮流外,人们开始重视建筑样式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的研究,因此,仿古建筑(注:此处所致仿古建筑不包括使用现代技术修复古建的情况——笔者)应运而生,它们通常取传统建筑之形,以现代技术和材料为实体媒介,来描绘历史意境,以再现历史,然参见仿古建筑样式时至今日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有把建筑的“传统”简单化回归的倾向。

二、中国当代仿古建筑发展的受限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提到一点:“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2]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而也必须具有文化的这一特质,代表现实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倾向。仿古建筑的建筑样式,单就形式而言,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从价值观倾向角度而言,它的建造和出现,是为了藉一复古的建筑实体来复兴一种建筑文化,但这种良好愿望是过于一厢情愿的。在之前对中国建筑样式与文化的历史关系的探讨中可析出,文化与建筑样式的发展密不可分。所以造成这种一厢情愿有四个原因:

首先,文化平台缺失。现今,中国社会各年龄段、各阶层之间,甚至是其内部,价值取向都已千差万别。当一个传统的价值观在几十年后重拾,对于学术界的整理、归纳以及重新传播而言,工作都是相当庞杂和漫长的。对于大众,这种再认识和重接纳的过程更是不易。

其二,而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在现代时阶段经历了两个时间断层。可以说这两个断层使中国建筑失去了很多继承传统建筑的观念连续点,并阻断了传统建筑样式发展的连续性。

其三,材料工艺和建造技术等硬件条件的遗失使得仿古建筑难成经典。

其四,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包容性减弱。在寸土寸金的时代,古建筑都尚且凭其历史和时间带来的精神印记,在高层建筑、现代建筑的夹缝中喘息生存,而作为缺乏精神意义的仿古建筑,若安置的环境不当,即使尺度、建制与传统无异,也会与周遭环境产生不谐调之感,成为异类。

当文化观念的发展进度与建筑实体的发展进度发生错位时,人们对于仿古建筑的接纳度,环境对于仿古建筑的认可度都将大幅降低。在古代,传统建筑因为承载了全民的文化共识,才具备了精神意义,使人景仰、敬畏,建筑样式也由此得到认可和发展。但在今天,传统建筑制式随着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和重新认识,还尚处于恢复阶段,对于大众精神共鸣的影响还尚未产生,所以还不能成为一个被普遍认同的文化观念的载体。但因传统文化的复兴仍前途未卜,而传统建筑制式中的很多装饰元素由于暗示的是封建集权的精神意义,也无法找回文化上的共鸣,所以缺乏精神力量支撑的仿古建筑在目前要想流行或是流传,仍是待解的难题。

三、中国当代仿古建筑设计的误区

除仿古建筑之外,一种基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截取、变异和重组,并揉和了现代主义处理手法的新建筑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处理手法上,此类新中式风格的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不谋而合,以“破”、“立”的姿态出现于人前。但在思想背景上,中西方基于此形式的落脚点却有相异之处——虽然二者对于历史皆有隐喻的态度,但前者更倾向与以现代主义为桥,将传统与现实连接;而后者,则更强调对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探讨。同前面提到的仿古建筑一样,单就形式而言,这类新建筑只要符合美学观点,是毫无问题的,运用得当或出奇者,甚至有可能被广泛跟风复制,但其更迭也十分频繁。这种现象又恰恰反映了中国在这个时代一个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快餐”式文化。该文化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刺激性也强、但更新率极快。

对于学术界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呼吁而言,快餐文化是极有缺陷的,而对于建筑而言,这样的建筑也是极易被淘汰的。但相比仿古建筑,由于具有了与现实的切入点和关联性,这类建筑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更有优势。但需要认清的是,在使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的同时,建筑在文化隐喻上的责任感更应胜过对设计元素炫耀性地摆弄。否则,这样的设计手法只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趣味性符号,审美艺术中的新花样,没有精神指针,没有文化含义,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亦不会赢得崇敬和尊重,更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占有地位。

参考文献: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增强古村落中古建筑保护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古村落中古建筑、园林绿地是地方精神难得的保存地,对地方精神的表达不仅仅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体验。建筑是物质生产的产物,它既要受到建造时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生产材料、结构技术、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民族习惯、、审美观点等的制约,所以各个时期的古代建筑,不仅反映当时当地的建筑水平和建筑艺术,同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部分情况,因而对我们今天来说有较高的价值。

有关专家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即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可以这么说,每个古建筑都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有着它存在的历史渊源,这是祖先留下来的不可估量的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保护好这些古建筑,不但可以教育子孙后代,而且还有相当丰富的研究价值,同时它还能让中国和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为当今社会创造丰富的社会经济财富。

1.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1农村中的古建筑蕴含深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农村中的古建筑是该地历史的记忆,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更是民族深厚历史的载体和传统文化的记忆[1]。它以古老的物质元素,建筑艺术,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传统[2],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成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研究古建筑,可以了解村庄的建筑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从不同地势高程角度可以分析村庄密度;通过古建筑的结构、组群布局、艺术风格等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建造技术和经济状况。由此来看保护好古建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农村中古建筑是地域文化和地方风俗的写照

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反映不同地区的民风和地域文化。各类古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蕴含各类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比较完整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无论从建筑学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都亟需保护。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在色彩、形式、建筑材料等方面均有它各自特色。这里面包含着各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生态环境、气候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古建筑反映各个时期人类文明及自然变迁,是自然发展和人类进化的历史载体。由于经济和人们保护古文物意识欠缺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古建筑保护目前很有限,一些农村中古建筑已经遭遇了不可挽回的毁坏,还有一些正在或即将被破坏,为保护我们自己文化根基的牢固,对农村中古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

1.3 农村中古建筑是在有形环境中发展出来的,有着深厚的考古研究价值

农村中的古建筑是在有形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必然有适合人生存的特征[3] 。建筑最能形象反映人类的聪明智慧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把建筑美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音乐”。乡土建筑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已成为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重点,并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也首次将农村古建筑列为独立的普查项目。同时,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一向受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广泛关注。古建筑从广义上看,可以泛指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包括古民居、古栈道、古村落、古寺庙、古戏台、古书院、古巷道、古河道、古石桥、古井等;从狭义上看,多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建筑,不少农村古建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精华,承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缩影,凝聚着历代先民的智慧和汗水,富有浓郁的历史人文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它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乡土文明的进程,更能唤起人们对故土的热爱,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教科书。保护古建筑是为研究古代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艺术的实物例证。由于古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所以它又是许多研究社会科学方面的参考资料。此外,古建筑中与它并存的壁画、塑像、雕刻、书法等又是研究各时代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2.古建筑存在的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原本已非常脆弱的农村古建筑更加岌岌可危,不少在秀丽山水中的古建筑已遭摧毁,即便有幸存的,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保护乡土建筑已是刻不容缓。

2.1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古建筑的大规模拆改,已经失去原有的风貌

我国暂无古建筑保护法,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古建筑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在逐步加强。近年来,很多地区依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出保护古建筑的有关政策和条例,但由于各个地方对古建筑保护的力度不一,使一些尚未得到保护的古建筑加快了被破坏的步伐,一些地方的领导还没有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为了个人的政绩,把一些古老的村落夷为平地,重新在原址上盖楼房、建大厦。如浙江永嘉林坑古村落始建于明代,竹木繁茂,三面环山,溪多谷深,古村落以素木蛮石砌筑的房屋朴素真实、野趣天成为特色,线条流畅的木屋紧贴山势起伏,高低错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村民居”和“真实的桃花源”。 2002年,永嘉委托清华大学编制古村落保护方案,其中重要一项便是严禁村民在景区内兴建极度不协调的“小洋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少数村民不顾三令五申让洋房“安营扎寨”,这座桃花源,她的古朴、自然、和谐的韵味正在被东一处西一处粗劣的砖瓦房所侵蚀,她的野趣天成的特色正在被粗暴地抹杀,还有皖南古村落、侗族古村落等,这样的大拆大改大建,古建筑也随之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严重消失。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开始向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翻新旧房,而且大规模拆建改建,使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永久消失。而建设新城、新乡、新镇后,和一些古建筑混杂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既没有现代化都市的时尚通达,也看不出古建筑的富贵典雅,古建筑失去了它存在的环境,其存在的价值就会令人深思。

2.2古建筑分布零散,不利于集中保护

目前依然完好的或是破坏不太严重的古建筑,一般分布在交通不便利的深山老林,以及经济不发达,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当地的自然生态保护较好。在那些偏僻贫困的地区,人们对古建筑的认识不深刻,甚至可以说丝毫没有保护古建筑的意识,有的人竟然把古建筑上的木料拆掉当材烧,零散而复杂的分布显示出人力、财力的不足,从而使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如楠溪江风景区虽然保留着农村古代耕读文化和宗族文化,卵石原木堆彻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这些建筑都保留宋元明清的建筑风貌,但是地理位置偏僻,楠溪江大部分地处山区,古建筑分布零散,不利于集中保护,正面临着遭毁坏危险。

2.3“空心村”的出现加快了古建筑消失的速度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些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致使一些古建筑因长年无人打理而更加破败不堪[4]。主动维护的投入基本消失,而是把资金用于新建现代建筑上,他们对古建筑已不再维修,而是直接另辟新宅基地重新在交通方便,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建设现代建筑,而老祖宗留下的古建筑舍弃不管,这就加快了古建筑的消失速度。

2.4大工程项目的施工,致使一些古建筑永远消失

如三峡、小浪底水库,库区人们的搬迁,库区里面的古建筑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而永远消失。在政府下达搬迁文件以后,地方政府强制执行,人刚搬出,拆、挖机械就很快进入,就将一切夷为平地。其中只有文物勘测部门对整个地区进行了简单的勘测,但是他们收益颇深,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而那些有价值的古建筑,从此永远消失。

2.5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一些有价值的古建筑遭到破坏

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兴起,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致使古建筑在开放的过程中遭到破坏,当古建筑分布的地区成为景区后,一些辅助设施(如餐饮、娱乐、宾馆、道路交通等)开始建设,使古建筑分布的环境失去了原来的儒雅和幽静,大量游客的进入,使很多古建筑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

2.6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村庄的改造,造成开发性的破坏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城市周边的村庄中古建筑的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5]。一些都市村庄改造项目,开发商保护意识淡薄,拆除一些具有很高文物价值古建筑,造成的损失严重,致使部分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加速蜕变、消解。目前,这类事情仍在发生,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致使这种蜕变、消解有明显蔓延趋势。

3.农村中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程度不同,以及气候特征、建筑类型、各个地方的古建筑存在的形式、状态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楚各个地方的特征进行分类保护,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保护计划 。当然有保护较好的地区,他们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1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古建筑保护的情况不同

经济的发展程度对古村落中古建筑保护影响十分明显,例如经济发展速度较高的沿海地区,虽然对古建筑保护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人们的文化素质较高,对古建筑保护意识较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在不断的扩张,一些古建筑不得不随着现代化都市的膨胀而消失。在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内陆地区和偏远山区,一些古建筑由于缺乏资金而无人管理,无人保护,尽受风吹、日晒、雨淋,裸的立在破坏者的面前,但受经济发展的限制,破坏或彻底毁灭的行为暂且波及不到的那些古建筑尚得以幸存下来。

经济发展对古建筑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古建筑的保护要趋利弊害,吸取经验教训,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3.2人们对古建筑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进展缓慢

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不同层次人员分布,以及对古建筑的理解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对古建筑的认识和保护更是参差不齐。一些落后地区对古建筑的历史形成、外观结构、古建筑形式不甚了解,古建筑保护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有一些宣传,也很难对一些落后的地区产生影响。造成保护工作者工作很难有起色,保护效果不明显。

3.3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管理机制是保护工作难以进行的又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或主要负责人缺乏对古建筑的认识,甚至某些地区就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更不用说成立专门的保护小组了。没有地区专门的制度政策,保护很难进行,对于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更不用说村民保护的自觉性了,微乎其微。

3.4 有些地区古建筑产权不明确,不利于保护

有些古老的村落中分布的古建筑产权不明确,如古戏台、古书院、古巷道、古石桥等产权归国家还是属地区管理,归公家还是个人所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由于在修护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民居属于部族所有,如土家古民居,古民居产权共有,保存经年的土家古民居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状况。大多数土家古民居产权归属家族共有,其内住户、人口众多。而一些从古村落整体搬出后那些古戏台、古书院、古巷道、古石桥从此处于无人问津,无保护状态。

3.5保护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保护工作难见成效

我国目前在古建筑保护上投入的资金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不相称。在文物保护上的投入,不同地区相差很大,这也是不同地区古建筑保护不均衡的又一因素。资金的缺乏是制约古建筑保护的重要因素。有些地区甚至还没有把对农村古建筑保护提上日程,出现无管理机构、无保护经费、无管理人员、无保护措施的“四无”现象。

4.古建筑保护的方式与措施

新农村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建设性的保护,保护性的建设。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形态,对其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建筑时代特征和文化空间。对于古建筑的恢复和重建,还要注重文化空间,要注重它的布局与周围外部环境的联系,以及和地形地貌的结合关系。

4.1对于农村古建的保护应规划先行

4.1.1规划先行应该切实提高农村建设规划的起点,把规划与古建协调起来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同时要让专家和村民都参与村庄的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发展理念上让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6]。古建筑的保护与村庄规划的协调,就是要全盘考虑、综合协调,而不是简单的拆房子、搬村子的行为,更应该借鉴国内外城乡发展的经验教训,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文化体育等场所的协调发展,在拆旧建新的同时,要注重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古树、名木和古建筑。

4.1.2规划要注重各方面的系统性

避免各规划之间的冲突,规划不是单一部门的规划,它要综合考虑,如村庄布局与土地利用、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古建筑的保护与拆除旧房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统一协调性。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民住宅,把新建设与古建筑有机结合起来,在布局、色彩、形式上要规范,使其保持它原来的风范,让后人能看到它原本的历史风貌。

4.1.3规划要进行对古建筑分布地区的调研

现场调研,理解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并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设计,重视村民的现有生存条件、居民心理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需求,尽量保护保存原有建筑[7],做到宏观调研,从大环境出发,令各个地区发展自己地区的特色,尽量保留各地的风格。俗话说:“地域主义的设计师是从具体的情景中创造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应该有不同的保护措施。

4.2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古建筑保护重视程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所以保护农村中古建筑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保护了古建筑文化遗产,也就保护了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便得以保存。

4.2.1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尽快制定对新农村建设中古建筑的保护政策,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将农村古建筑纳入全国的文物普查行列,对有价值的要加以重点保护,对于保护较好的乡村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要先行保护。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地方各级政府加大执行力度。

4.2.2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研究

建立一支有文物、城建、旅游、生态等单位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古建筑保护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存在的文化和生态价值,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出一套激发村民自觉保护机制,培养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此外,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对古建筑的保护要责任到人。

4.2.3 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政府可加大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也可以和旅游资源相结合,拓宽古建筑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同时也要控制破坏性的开发,鼓励农民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也可以向社会征集保护基金,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最终达到保护古建筑与农民增收的双重效益。

4.2.4 重视保护合理利用

首先要对农村古建筑进行全盘的分门别类,可以以省为单位对本地区进行普查、登记、建挡。其次要编制保护方案,把保护古建筑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之中,重视保留和保护好现有的古村落、特色村落及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好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地形、地貌,突出乡土习俗、建筑特色、布局特点,合理利用,在保护性的开发与开发性的保护中寻求结合点。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9篇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ke) ancient buildings (heritage)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heritage value, maintaining the status and reinstatement of ancient buildings, the problems that repair ancient buildings and make it as good as new or repair ancient buildings and make it as good as old, and the problems of using new material and new technology in the restoration of the ancient heritage.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

Key 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repair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68-02

1关于古建筑的文物价值

我们保护古建筑,主要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现存的古建筑实体体现出来的。因此,保护古建筑的根本就是要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实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任何一个古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重建,它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

目前,在古建筑维修中往往对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常有任意更换构件,彩绘一新、甚至改变建筑物原有的形制、结构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这种破坏称之为保护性破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①把文物建筑与现代建筑等同看待,认为既然修就应该彻底地修,以求焕然一新和一劳永逸,从而大动干戈,大换构件。这种现象在宗教(庙宇)、旅游、园林等非文物部门使用的古建筑修缮时最容易发生;有时候是地方主管行政领导缺乏文物意识而进行的不合理的干预而造成的。②认为古建筑的修建年代越早越有价值,因此在修缮时往往把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人为地统一到始建年代的状况,从而造成对其后重修的古建筑的破坏。其实,这种“越早越有价值”的认识完全是对古建筑价值的误解。一座经多个时代重修的部分都具有文物价值,只是重要程度有所区别而已。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迷信,滥用新材料、新技术。④修缮设计时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古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式样和不合理的结构加以改动。以上这几点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古建筑文物价值的全面的认识。还有一种是由于有关人员知识贫乏、保护不当造成的,例如建一些保护性的建筑物,从而改变了古建筑原有的环境,造成文物的风化、腐蚀等破坏现象;在古建筑周围植树、种草等环境绿化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现象。

我们在多年的古建筑工作中,对文物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梅花洲景区开发中,对古银杏树、三步两爿桥、冯家大院等文物单位进行了很好的修缮、保护。

总之,我们进行古建筑修缮、保护时,应牢牢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体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一旦这一实体遭到破坏,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而且不可能再生产。

2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建筑“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时各人对“原状”的理解有所不同,归结起来,大致存在有如下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古建筑的原状应该是指它始建时状况,因此在进行修缮时应该把后人改变或增加的部分予以取消,然后再按原来的面貌予以恢复。如果按这种办法进行维修就难免要造成保护性破坏,所幸的是我们浙江省嘉兴市文物部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甚少。第二种看法是古建筑的原状就是现存的状况,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现存的古建筑上保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修建痕迹都是历史记录,都应加以重视,维修时应予以保留。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日常的保养、加固维修等。第三种看法是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要保存现状;如果条件合适,即确实需要和依据充分,也赞成恢复始建时而貌。

对于“古建筑原状就是始建状况,因此维修时必须恢复其始建面貌”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恢复始建原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依据不充分,恢复时仅是按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进行的。这样恢复的建筑物已不是该古建筑本身了,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仿古建筑而已。二是有充分的文字、图件记载作为依据,按这些记载进行复原。我认为,这们恢复的建筑虽然与原建筑很接近,但不管它如何做旧,始终还是现代所修建的建筑实体;这些恢复的部分不能算作文物,因为它被毁坏了仍可按其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加以复原。而复原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倒是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同理,某一古建筑若已完全毁坏,在其原建地点复原重建的建筑物,不管其依据充分与否,都只能是一座仿制品或复制品,而不是文物本身,嘉兴市XX寺院大殿被日本鬼子烧毁,现建的大殿的翘角与原样略有差异,因此,我们不应将此类建筑作为文物加以保护。至于说因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复原,若其意义不太大,应加以限制;若其意义大于古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那么它就超越了我们所讨论的文物保护的范畴。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在进行修缮时对现存建筑实体的保护,应着重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和加固工程;保护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修建应注意与文物和环境风貌相协调,更不能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也就是说,保存现状是古建筑维修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当然,保存现状并不是说一切都不能动。首先,当古建筑的某些构件业已腐朽或损坏,如果不更换将要危及该文物的安全时,应根据原存的建筑特征予以修缮或局部复原,但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是该部分现存的修建年代的状况,如嘉兴市冯家大院的修缮工程的木柱。其次,在古建筑上附加的保护性建筑,如果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或与文物的风格不协调,应予以取消,如嘉兴市冯家大院二层部分窗的封闭。第三,近现代增加的一些非建筑性或艺术性的东西,造成对文物本身或文物环境的破坏,应予以取消。就好似一件雕刻艺术品被人涂上墨水而面目全非,我们就应该将墨水清洗掉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我们在对嘉兴市冯家大院修缮时就碰到了以上困惑,冯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年到民国初年,在经历了的洗礼和社会主义革命粮仓的改造后于2009年11月24日由嘉兴市联众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开始维修,在维修时我们修复了外立面的马头墙、龙脊砖雕、金山石墙基、仪门、木雕,也保留了外墙上的部分语录和部分粮仓时代的小换气窗,很好的反应了时代在这所古宅上所留下的烙印。

总之,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存古建筑的现状;如果古建筑有危险而需要修缮或局部复原时,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

3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需要作旧这一问题,目前还是看法不一。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呢?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3.1 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装修,使之焕然一新,这是封建时代修缮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是把古建筑当作文物看待――这种做法也就无可非议了。然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建筑由于某种需要而被装修的“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例如,现在有许多地方为了表示对革命领导人的尊重而将其故居装修一新,甚至加进了现代气息,给人以豪华的感觉;然而,参观者看了之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在那么困难时期还住这样豪华的房子?这不是脱离群众吗?”这样,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岂不是完全变了样?

3.2 新更换的构件应该适当作旧,以求得与周围原有建筑的协调。但应当通过建档、立碑等方式加以说明,构件本身也应具有某些不太显眼的标志。作旧时还应注意不可改变构件原有的质地。如嘉兴市冯家大院河边连廊木柱的磉蹬。

3.3 油饰彩画不但具有装饰作用,对木质还有保护作用。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自然褪色、脱落,为了保持其所具有的两种作用,就应该予以重新彩绘。在重新彩绘时应严格按其原有的材料、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进行。由于它会自然褪色,一般不需要作旧而顺其自然;且如果作旧,势必改变原有的材料。

3.4 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壁画、雕塑、影壁等,我认为不存在作旧问题,因为根本就不应该对其进行修饰。任何形式的修饰都有损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而不是修饰或修复。只有当某些艺术品破裂为数块时可以将其粘接起来,以求得整体的艺术效果。

3.5 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建筑或构件,一般不需要作旧;如果作旧,则鱼目混珠,反而不好。不过这些附加建筑或构件应力求与其所保护的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不要造成对古建筑的环境风貌的破坏。至于附加建筑或构件的显露与否,我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我们在对三步两爿桥进行修缮时联合文保单位与当地政府对该桥进行了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在对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后开始进行维修施工。对部分影响桥承重结构的植物根系进行清除,对金刚墙进行加固,对原有的石栏板现已缺失的进行补充完缮,并对新增的栏板进行了适当的作旧处理。

4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问题

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保护其文物价值。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补强或加固原材料、原结构。例如,古建筑的某个构件有所损坏时,首先我们不应当用新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来替换原材料,而应考虑用灌注黏合剂,使用金属材料加固等办法将原材料保存下来;用与原材料质地相同的构件更换旧构件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具有可逆性(即可以拆除而不损坏文物)的新材料(如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以提倡,因为它既可起加固作用,又不破坏原材料的质地,在有更好的办法或更优良的材料时,还可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将其拆除。对于一些不具可逆性的材料(如化学物质)的使用,应十分慎重,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经验后才能使用;若不是十分必要时,也不应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大多不会改变文物本身,又能减少劳动量,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速度,应予以提倡。但为了保持原有的工艺效果,部分工序还应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例如,木、石构件表面的处理和油饰彩画等,使用新技术很难达到原有的工艺效果,因此,还是以传统手工做法处理为好。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0篇

很多高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课,它是我校古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最低要求是学生背诵经典诗词作品,而比较高的要求则是学生透过古典文学能够把古典文学和古建专业相结合,明白古建筑是从哪来的、是怎么来的,加深对中国古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古典文学和古典建筑归根结底都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类的课程不会立竿见影显现教学的直接效果,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与古典艺术形式融合的目的和状态。我们在为古建筑专业学生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和同行交流。对于古典文学这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拿捏和掌握非常重要,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如果规定课时是40课时,那么假如任课教师只是粗浅地讲下来,则每一章节都难以展开,对具体的知识点难以深入,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还是所学寥寥、一头雾水;如果教师精讲、细讲,则每一个章节几乎都可以讲40学时。所以任课教师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时候就要紧紧抓住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有目的有条理进行课程归纳和提炼。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两种教法的异同和效果:

(1)现代化的“传统教学”将每一章节的诗词歌赋用PPT幻灯片制作演示投影,精美的古典绘画插图,知名播音员的诗词朗诵音频,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诗词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介绍,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诗词表达作者隐含思想的揭示。这可以说是一堂标准传统授课方式的课程计划,虽然内容丰富,虽然使用了现代教学的幻灯片演示,图文并茂的插图,电子设备音频输出,但是并没有考虑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背景以及这门课程在整个古建筑艺术设计课程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的专业印记和特征。换句话说,如此的课程设计可以给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没有针对性,没有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仍然是传统授课。只是把传统的课程内容经由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展现出来,其内容和本质还是传统授课。课堂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是否能够结合,结合是否紧密,结合得是否有机是检验课程设计效果的标准。

(2)迁移教学设计如何将古建筑知识体系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相结合,将古代文学知识揉进古建筑艺术设计,我们进行如下尝试,例如唐诗中的楼、宋词中的庭、元曲中的台、明清小说中的阁。也可以设成:唐诗中的“亭台楼阁”、宋词中的“栏杆庭院”元曲中的“雕梁画栋”、明清小说中的“水榭花木”,诸如此类,将古典文学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把其中和古建筑有关的知识点提取出来和古建筑知识共同讲授。下面以宋词章节的课程设计为例对迁移教法进行展示。①“知识点”导入部分:宋词中的“庭院”,先给学生看琼瑶的小说《庭院深深》的剧照,对小说简单介绍之后讲小说名字《庭院深深》的由来。②“知识线”形成部分:由琼瑶剧照《庭院深深》引出欧阳修的“庭院深深”———《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提问学生庭院为何“深深”?如果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来,那么教师可以引导“:面阔”是指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进深”则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所谓庭院深深,就是进深方向的尺寸比较长。然后向学生介绍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形式。中国古建筑无论皇宫还是民居都是平面展开,用“进深”表达院落的距离大小规模,四合院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之分。除此之外,院落的平面是四方形,而且轴线分明,左右对称,这种平面布局是和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体现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另外,院落的平面还有一个特征是左右对称,这和一进、二进、三进院落一样都是规矩方圆、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反映,这是儒家思想的范畴。接下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整首词进行翻译、解释。然后教师对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其中的名句传承进行拓展,比如,李清照非常喜欢欧阳修的这首词,尤其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一句,还因此作词《临江仙》效仿“: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借此,让学生对比欧阳修的词和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丰富和润色,引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概念。进而向学生介绍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其中的古建筑知识。这样,古建筑的景和词人的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宋词的精华和重点知识,寓情于景寓景于词,水到渠成完美结合,便于学生对所学古建艺术的知识进行横向的思考和对比,加深专业知识的记忆以及宋词文学修养的提升。③“知识面”扩展部分:向学生介绍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词,比如歌词。歌词中古典文学的文脉清晰可见,比如取自古典意境的周杰伦的《台》、比如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周杰伦的《青花瓷》,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等。这些现代词人一首三分钟的作品,往往要背后下上三十年的苦功研习古典的精华。同理,一个建筑师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古典文化的承载者,然后才能成为传播者。

二、课程设计小结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古建筑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复原。在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为实现城市化建设目标,有许多古建筑被破坏、拆除,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古建筑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没有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了解其发展历史,分析当前现状,提出有效策略,才能有效促进古建筑保护工作。

1 古建筑保护的发展

我国古建筑种类繁多,上到宫廷府邸、陵墓以及宗教寺庙、祭祀性建筑,下到商业、民用以及纪念性、生产性建筑,还包括水利、桥梁等建筑,各种不同的古建筑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应加以保护。

在我国古建筑保护发展中,历代保护的目的主要是延长古建筑使用寿命,通常会通过大兴土木的方式,来对古建筑加以改造、重塑,导致古建筑的风格、形式等发生较大改变,缺乏正确的保护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由文化部下属文物局专门负责,并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古建筑作为文物的一种,也被列入保护的范围之内。

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许多古建筑在此期间被摧毁,古建筑的保护在此期间基本没有进展,甚至是衰落。在动荡期结束之后,古建筑保护又再次得到重视,古建筑保护的范围也更为广泛,各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对古建筑加以保护[1]。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受经济发展工作核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土地资源、住房资源日益紧缺,各种新建、改造和翻新工程不断涌现,城市旧街区和古建筑的拆除再次兴起,大量古建筑惨遭破坏,古建筑保护工作陷入困境。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古建筑保护成为一项战略性国策,在立法、管理体制等方面逐渐完善,为古建筑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对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条件。

2 古建筑保护问题与策略

2.1 古建筑保护问题

在古建筑保护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古建筑保护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古建筑保护的进展,具体问题有:

(1)城市规划缺乏科学观和历史观,唯长官意志,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拆除很多真古董,兴建很多假古董;受利益驱动,许多开发商出于经济效益的角度,无视古建筑保护,改造、摧毁古建筑事件屡见不鲜。

(2)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水平较低。在古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中,有许多实行的是内部现代化,外部保持本色的方式,使古建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意义,降低了古建筑再利用价值,违背了古建筑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3)古建筑保护缺乏整体性。许多地方古建筑保护只关注重点,单个古建筑的保护。没有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区进行保护。加上执行力度有限,也降低了古建筑保护的水平,许多古建筑周边的历史街区被破坏殆尽[2]。

(4)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存在不足。在我国古建筑中,材料多以木材为主,极容易发生火灾。虽然许多古建筑配备了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但消防设备数量不足,设计不合理以及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火灾。

2.2 古建筑保护策略

2.2.1 完善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古建筑保护创造良好条件,使古建筑保护工作有据可依,避免古建筑保护的无序、混乱,有效提高古建筑保护的效果。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要从我国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他国家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古建筑实情,合理可行的古建筑保护法律,从法律层次上来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2.2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在古建筑保护中,公众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公众的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到古建筑保护当中。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等各种宣传渠道,加大古建筑保护宣传的力度,在社会中形成古建筑保护的舆论,介绍古建筑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古建筑重要性的认识,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设置公众平台、意见箱等方式,让公众有发挥自己意见的途径,还要结合适当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知情权、监督权等,监督社会上出现的古建筑破坏问题,及时反映不良现象,为古建筑保护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3]。

2.2.3 采取差异化、针对性保护方式

我国的古建筑类型较多,一刀切、统一的保护模式并不适用,所以,在古建筑保护中,需要根据古建筑的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保护。比如纪念性古建筑,基本不具备学术价值,主要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应当采用就地保存的方式,保证古建筑的继续使用,使其象征意义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术价值较高,具有科研意义的古建筑,其价值体现在古建筑本身上,与地址无关,在保护时,应当侧重于古建筑的完整性、详实性等方面;对于艺术价值较高,达不到文物保护标准的古建筑,可以将其作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代表,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当中,起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作用。

2.2.4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现代古建筑保护中,为提高保护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需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力度,来辅助完成古建筑保护工作。以近些年来古建筑保护普遍应用的GIS技术为例,可以为古建筑建立详实、全面的数据库,包括地理位置、空间分布、建筑风格、平面图、实际测量图、三维扫描图以及历史维护记录等等,在这些信息基础上,可以为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确保古建筑保护方案制定的合理、科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5 做好古建筑保护人才的培养

古建筑的保护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历史、民俗、建筑、技术等等,对人才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保护人才。因此,政府要与高校之间进行联合,针对古建筑保护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组织高水平教授进行授课,并与企业展开合作,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促进古建筑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以成立高素质的古建筑保护队伍,做好古建筑的文化知识普及,促进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提高。

3 结语

综上所述,古建筑保护工作在近些年来发展迅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视,了解其存在的价值及其意义,探讨有效的策略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古建筑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凡.城市化进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的发展现状与保护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02:115.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复原研究;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0072-02

现代科技发展日益迅速,曾经的古朴风格建筑正在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古代建筑的整体设计也逐渐走向衰亡。那么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复原研究和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古代建筑有着良好的认识,可以借鉴到一些独特的设计思想,有利于以后现代建筑构思的完善,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关于复原研究与设计的几点看法

1.1复原研究是个人对历史的理解与表达

复原研究能否真正将历史中存在的建筑还原出来,是一个难以考证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们从古代典籍中得到的只言片语显然是很有限的,难以对其进行整体化的研究分析。从以往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对于文物历史的保护,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崇敬的心去面对,不能否认别人的研究,也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研究,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所以,对于古代建筑的复原研究工作,应该是研究人员对于古代历史深入理解之后,所进行的历史知识信息的复原,这是对个人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反映,是属于个人选择的表达。这就是为何对于同一遗迹的复原工作,不同的研究人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2复原是一个不断面临选择的过程

对研究人员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都会出现不同理解的差距。就算是同一个研究人员,也会出现对不同历史方向上理解的不同选择过程。在复原工作中涉及到很多有关的复原技术,掌握的知识典籍也不够全面,相关研究人员很难根据现有的知识做出固定的判断,往往都是得出多个结果,然后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比对,才能够做出合适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研究人员也很难做出选择,或者在选择之后也会出现很多后悔的情况。

1.3复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

从现有的典籍显然很难进行古代建筑的复原工作,然而仍然还有很多人在乐此不疲的进行研究工作,就是因为复原不再是历史的再现,而是对不同选择过程的差异。对研究人员来讲,复原是一个长期面临不同选择的过程,因为复原工作往往都是结合多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复原的意义在于对古代存在的建筑文化进行探索,以及对文化知识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发现。另外,古代文化教育中不同古代风格的遗址能够体现出不同形式的风格特点,让人直观的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环境特色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差异,古代人和现代人之间存在的思想政治、精神文明方面的差距,带动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复原研究和设计研究的几种情况

从目前的复原工作来看,复原研究和工程安排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典籍基础才能够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研究之后再想得到更深入的探索工作显然很不常见。从古代城市的基础架构进行了解,分析选取对象的规模和整体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往往研究得到的结果都是十分片面的,只能够通过图纸的形式来进行平面化的展现,或者可以说对于建筑物的构造只能够从外观和架构上进行考量,从细节的角度没有更多的资料予以提供。对于整体项目工程的需求,应该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功能和结构的细化要求,才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建筑的特点。

2.1构架基础上的复原

一般来讲,构架基础上的复原都是通过单体建筑来完成,这种情况往往存在于经过大幅度修缮或者外观出现很大变化的建筑,然后对其进行复原工作。就目前而言,很难进行重建,只能止步于对建筑的研究方面。

2.2遗址基础上的复原

大部分的复原工作都是基于对遗址建筑的复原,这部分建筑的特色多以建筑群为主,只存在地基的遗址环境,因此只能够通过考古工作来进行发掘。对于整体建筑复原的构造而言,还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典籍中涉及的描述往往都是片面的,研究人员很难从只言片语中获取有关信息。对于同类型遗址的考察方式,不同考古阶段的发掘工作会有一定的区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对同种建筑类型的不同认识。

2.3文献基础上的复原

对于这种建筑,已经不具备遗址的存在,只能从古代的典籍中获取只言片语的描述,甚至描述内容都只是一笔带过,这类建筑的复原工作往往是最难的。因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该类遗址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也都有着对其各自不同的看法,对于典籍中的描述也很难进行复原工作的选择。

3.复原的要点

建筑物的复原工作首先要选取相应的尺寸,因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差异很大,导致建筑尺寸也可能出现很大程度的差异,这对于复原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无疑增加了难度。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建筑技术出现的阶段进行考量,通过古代建筑方式中对基础架构方式的完成,才能够达成建筑风格的整体过渡,只有在不同方面同时推进,才能够在细节构造上进行分析安排。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3篇

10月15日,“温故而知新――2009雪花啤酒第一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在京召开,至此,历时5个月的摄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大赛开赛以来,受到了全国各地专业及业余摄影爱好者、大学生朋友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大学生组有近5000人参与活动,共收集作品2万余幅;公众组有3000余人参与,收集作品总计近7000幅。参与者遍布全国30多个省,还吸引了不少留学生的参与。

华润雪花啤酒公司在全国举办的“温故而知新――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将持续五年,今年是第一届,拍摄对象为北京天坛、紫禁城、颐和园和北京四合院,还包括代表北京古建筑特色的胡同,寺庙等。初赛时,所有参赛作品在网上通过人气排行的评选方式入围复赛,大学生组、公众组各前100名选手入围复赛后,大赛组委会收集两组前100名的原始作品,并且选手在网上对参赛作品进行作品诠释。其中一等奖分别由公众组的王明明和大学生组的赵凯获得,这次参赛作品中点击率最高的是名为“皇家粮仓”的作品。此外,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之[北京五书]编写组的学者们也从古建筑的专业角度评选出了5名特别奖项,以呼吁更多人关注中国古建筑文化。除此以外,100名大学生还获得了在华润雪花啤酒公司实习的机会,这些学生将在市场、销售、财务等不同部门进行带薪实习。

“温故而知新――雪花啤酒第一届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是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就“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传播”合作项目中的一部分,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系列丛书的出版与推广,这两项工作将同步进行。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楼庆西教授认为,这次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形式很新颖,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这一行为自然会引发他们对古建筑的热爱,进而也会增强他们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另外,他也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丰富多彩,华润雪花啤酒抱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非常有远见地与清华合作,来完成这次既具有科学性又大众的著作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已出版的“北京五书”来看,虽然题目是天坛、四合院等,但内容上要比过去的书籍新颖,相信今后将诞生更多的精品书籍。

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如何渗透到民众当中这个话题,楼庆西教授表示,关键就是让大家认识古代建筑文化的价值,多做宣传。国家之所以规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礼拜六是全国遗产日,其实就是希望通过对文化遗产的集中宣传,使全民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华润雪花”所进行的工作也正有此意,出版古建筑书,包括这次摄影大赛,都是非常好的群众教育。通过实践,出版物的宣传,实际上向群众宣传了古建筑文化。

据悉,2010年的摄影大赛及丛书的出版将均以“中国民居与乡土”为主题,拍摄的范围与对象将扩展到全国。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分歧;

一、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文物价值,所以我们保护古建筑,主要是保护它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价值是通过现存的古建筑实体体现出来的。因此,保护古建筑的根本就是要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实体,具体地说,就是要保护该建筑的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任何一个古建筑一经破坏就不可能重建,它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

二、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在古建筑维修中往往对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认识不足,常有任意更换构件,彩绘一新、甚至改变建筑物原有的形制、结构等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这种破坏称之为保护性破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①把文物建筑与现代建筑等同看待,认为既然修就应该彻底地修,以求焕然一新和一劳永逸,从而大动干戈,大换构件。这种现象在宗教(庙宇)、旅游、园林等非文物部门使用的古建筑修缮时最容易发生;有时候是地方主管行政领导缺乏文物意识而进行的不合理的干预而造成的。②认为古建筑的修建年代越早越有价值,因此在修缮时往往把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人为地统一到始建年代的状况,从而造成对其后重修的古建筑的破坏。其实,这种“越早越有价值”的认识完全是对古建筑价值的误解。一座经多个时代重修的部分都具有文物价值,只是重要程度有所区别而已。③对新材料、新技术的迷信,滥用新材料、新技术。④修缮设计时用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古建筑,对原有建筑的式样和不合理的结构加以改动。以上这几点归结起来,就是缺乏对古建筑文物价值的全面的认识。还有一种是由于有关人员知识贫乏、保护不当造成的,例如建一些保护性的建筑物,从而改变了古建筑原有的环境,造成文物的风化、腐蚀等破坏现象;在古建筑周围植树、种草等环境绿化也有可能造成类似的现象。

总之,我们进行古建筑修缮、保护时,应牢牢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实体体现出来的文物价值。一旦这一实体遭到破坏,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且不可能再生产。

三、分析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存在的分歧

3.1 分歧一:保持现状与恢复原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建筑“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时各人对“原状”的理解有所不同,归结起来,大致存在有如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认为古建筑的原状应该是指它始建时状况,因此在进行修缮时应该把后人改变或增加的部分予以取消,然后再按原来的面貌予以恢复。如果按这种办法进行维修就难免要造成保护性破坏。第二种看法是古建筑的原状就是现存的状况,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现存的古建筑上保持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修建痕迹都是历史记录,都应加以重视,维修时应予以保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日常的保养、加固维修等。第三种看法是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要保存现状:如果条件合适,即确实需要和依据充分,也赞成恢复始建时而貌。

对于“古建筑原状就是始建状况,因此维修时必须恢复其始建面貌”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恢复始建原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依据不充分,恢复时仅是按当时的建筑风格、特点进行的。这样恢复的建筑物已不是该古建筑本身了,充其量只能算做一个仿古建筑而已。二是有充分的文字、图件记载作为依据,按这些记载进行复原我认为,这们恢复的建筑虽然与原建筑很接近,但不管它如何做旧,始终还是现代所修建的建筑实体:这些恢复的部分不能算作文物,因为它被毁坏了仍可按其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加以复原。而复原所依据的文字、图件记载倒是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同理,某一古建筑若已完全毁坏,在其原建地点复原重建的建筑物,不管其依据充分与否,都只能是一座仿制品或复制品,而不是文物本身。至于说因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的复原,若其意义不太大,应加以限制;若其意义大于古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那么它就超越了我们所讨论的文物保护的范畴。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在进行修缮时对现存建筑实体的保护,应着重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和加固工程:保护性物和构筑物的修建应注意与文物和环境风貌相协调,更不能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也就是说,保存现状是古建筑维修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当然,保存现状并不是说一切都不能动。首先,当古建筑的某些构件业已腐朽或损坏,如果不更换将要危及该文物的安全时,应根据原存的建筑特征予以修缮或局部复原,但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是该部分现存的修建年代的状况,如嘉兴市冯家大院的修缮工程的柱。其次,在古建筑上附加的保护性建筑,如果会造成对文物的破或与文物的风格不协调,应予以取消,如嘉兴市冯家大院二层部分窗的封闭。第三,近现代增加的一些非建筑性或艺术性的东西,造成对文物本身或文物环境的破坏,应予以取消。就好似一件雕刻艺术品被人涂上墨水而面目全非,我们就应该将墨水清洗掉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总之,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保存古建筑的现状;如果古建筑有危险而需要修缮或局部复原时,所要恢复的原状也应以现存实物的鉴定年代为准。

3.2、分歧二: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

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是否需要作旧这一问题,目前还是看法不一。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呢?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而区别对待。

3.2.1、对古建筑进行整体装修,使之焕然一新,这是封建时代修缮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是把古建筑当作文物看待――这

种做法也就无可非议了。然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古建筑由于某种 在具体需要而被装修的“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对古建筑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古建筑的文物价值。例如,现在有许多地方为了表示对革命领导人的尊重而将其故居装修一新,甚至加进了现代气息,给人以豪华的感觉;然而,参观者看了之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在那么困难时期还住这样豪华的房子?这不是脱离群众吗?”这样,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岂不是完全变了样?

3.2.2新更换的构件应该适当作旧,以求得与周围原有建筑的协调,但应当通过建档、立碑等方式加以说明,构件本身也应具有某些不太显眼的标志。作旧时还应注意不可改变构件原有的质地。如嘉兴市冯家大院河边连廊木柱的磉蹬。

3.2.3油饰彩画不但具有装饰作用,对木质还有保护作用。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自然褪色、脱落,为了保持其所具有的两种作用,就应该予以重新彩绘。在重新彩绘时应严格按其原有的材料、制作工艺和风格特征进行。由于它会自然褪色,一般不需要作旧而顺其自然:且如果作旧,势必改变原有的材料。

3.2.4作为艺术品存在的壁画、雕塑、影壁等,我认为不存在作旧问题,因为根本就不应该对其进行修饰。任何形式的修饰都有损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护,而不是修饰或修复。只有当某些艺术品破裂为数块时可以将其粘接起来,以求得整体的艺术效果。

3.2.5为了保证古建筑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建筑或构件,一般不需要作旧:如果作旧,则鱼目混珠,反而不好。不过这些附加建筑或构件应力求与其所保护的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不要造成对古建环境风貌的破坏。至于附加建筑或构件的显露与否,我认为不是主要问题。

四、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

使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保护其文物价值。

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补强或加固原材料、原结例如,古建筑的某个构件有所损坏时,首先我们不应当用新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来替换原材料,而应考虑用灌注黏合剂,使用金属材料加固等办法将原材料保存下来:用与原材料质地相同的构件更换旧构件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对于一些具有可逆性(即可以拆除而不损坏文物)的新材料(如金属材料)的使用可以提倡,因它既可起加固作用,又不破坏原材料的质地,在有更好的办法或更优良的材料时,还可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将其拆除。对于一些不具可逆性的材料(如化学物质)的使用,应十分慎重,经过实验取得成功经验后才能使用:若不是十分必要时,也不应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大多不会改变文物本身,又能减少劳动量, 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速度,应予以提倡。但为了保持原有的工艺效果,部分工序还应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例如,木、石构件表面的处理和油饰彩画等,使用新技术很难达到原有的工艺效果,因此,还是以传统手工做法处理为好。

古代建筑的认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城市;古建筑;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建筑是我国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建筑话动的主要成果,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话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已成为自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以来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特殊的不动产,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在现代化建设中,它具有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很多古代建筑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一、我国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一)、古建筑有其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是可以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此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二)、古建筑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我国的古代建筑有着很大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建筑的市美价值与政治的伦理价值进行了统一。古建筑往往有助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有利于制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起到教化于民的作用。

其次是我国的古建筑都有其浓厚的文化色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除了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书去研究之外,还可以研究我们的古建筑,这些古代的建筑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文化。

(三)、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古建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我们认识古人、了解古代文化的一种最直接的纽带。不仅能让更多的人去崇拜和瞻仰古人,去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生话背景,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话质量。

二、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存,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笔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和义务。通常,我们在古建筑保存时会碰到各种破坏因素的干扰,这里有人为的破坏,当然也有自然界的风光雷电雨火虫害等也在不停侵蚀着古建筑。就目前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石件、砖体风化

在古建筑群中,目前前砖、石风化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砂岩、汉白玉的风化在国内更为普遍。近现代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有关专家学者虽很重视石件的保护与修缮,但因业内人士意见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力度也不同,所以长期以来石件保护研究上作仍然未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古建筑的大木结构很多都已经腐朽或是变形

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要经常的接受日晒雨淋的考验,时间长了之后,表面就会被腐蚀,随之会慢慢的渗透到内部,所谓朽木不可雕也就是这个道理。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是用木头来搭建的框架,如果木头被腐蚀了,就会影响古建筑的整个结构。

(三)、我国公众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这此资源不受到损坏,这是我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多人不但没有为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反而去破坏古建筑。像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长城、故宫、辽宁丹东的大东山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的表面大部分都残缺了,不完整了,尤其是长城的表面,很多游客在长城的表面留下了“某某到此一游”或者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字样,这些字迹使我们的古长城体无完肤。由此可见,我国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还是很薄弱的,这对古建筑的保护很不利。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对策

(一)、搞好城市规划

城市是建筑的天然发祥地。自古以来,我国的经典古建筑大都源自名城商道,因此要要保护好古建筑,我们首先的任务是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在一个城市的城规中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关于古建筑的保护方案,那么今后的建设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当前,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速度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前进,各地的古建筑受破坏程度也触目惊心,各级政府虽抢救性地提出了一些挽救与保护古建筑的方案,但还是没能很好解决古建筑保护中的很多问题。这就出台了一个方案:城市百年大计,规划为本。在国外,还有些国家提出的“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建议保留原始建筑,建设和古建筑相协调的现代建筑等做法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提高科技含量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实质上是为了恢复古建筑的原始外貌或性状,通过再现和还原,使后人真正领略前人的衣食住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保护古建筑,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和唯一性。修缮前要多方收集史料,并多做科学合作研究,在充分掌握了古建筑的详细评估报告后,再制定与之配套的整修方法。在修复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碰到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虽可以利用现在科技手段,但不可盲目。因为相对于传统的技术而言,现代技术虽可以运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来认知古建筑,呈现出很多优势,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们纯手上杰作也不是现代技术就能轻易重现的。

(三)、增强我国个体公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资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保护好这此宝贵的资源,使这此古建筑长久的存在,就要提高广大居民的保护意识,使人人都参与到保护古建筑这个大部队中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不事做起,提高居民的素质。不能盲目的去开发我们的旅游资源,很多地方政府迫于组织的压力,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随便将当地的古建筑开放成为旅游景点,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但是不利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使古建筑成了赚钱的上具,违背了当初的原则。因为古建筑的保护不是某些人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它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因为古建筑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它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财富,我们要养成自觉保护的意识,自觉的形成一种民间力量来保护我们的古建筑。

结束语:

古建筑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保护我们的古建筑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给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航. 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J]. 城市建筑,2013,10:203+206.

[2]荣新春. 中国古建筑外部空间照明设计与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