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古代教育方法范文

古代教育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古代教育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古代教育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国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现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贯穿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统治阶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社会规范,教育引导人等功能。现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一)说理教化法

在中国古代只有学校教育,才能采用说理教化的方法进行,其目的是要告诉受教育者社会的要求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现形式,以及统治阶级推崇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和三纲五常,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是就古代社会思想政治家教育说理的典型。例如对于“天人感应”说的传播统治者们历来就利用朝代的兴衰、更迭的社会现实,极力解释说明天人关系,以使天下百姓认同统治阶级提出的观点。

(二)环境感染法

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古代社会有诸多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都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环境的感染。因而创设一个理想的环境,就为人的塑造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家风良好且家庭和睦有序对未成年人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的教化对儿童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孔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向社会学习而形成的,所以很注意环境的选择,“居必泽邻,游必择士”。

(三)自我反思法

自我反思是一种为求自身完善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煅练。在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自我反思占有重要位置,它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自我反思,但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必然环节。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又说:“有人于此,期待我横逆(蛮横无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比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何难(责难)焉!’”(《孟子・离娄下》就是说,即使原因、责任最终并不在我,但在弄清楚之前,自我反思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复自反,方能弄清楚原因之所在。

(四)实践强化法

所谓实践强化法,就是通过实践社会要求内容的方法,来强化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规范或者强化已经接受的规范要求。所以重视实践锻炼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奉行教育的内容要求,而实践锻炼法则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践行教育的内容要求。孔子十分重视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教育弟子,使其不仅知道,更要行道。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主张“重行”。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反映了人类某些共同的生活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成分,所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即批判地继承。

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式教育,往往缺少必要的省察和研究,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注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应把学生单纯的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家庭环境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作用。学校是使儿童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将对以后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着促进和阻碍的作用,所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巩固学校教育功不可没。

总之,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继承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合理方面,又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在新形势下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悦悦,张正霞.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3]祖嘉合.儒家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

[4]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 语文 教育 方法 研究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育家们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它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学习者的学法。综观整个古代语文教育,从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上课形式来说,教育家们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从在这些形式中具体的做法来说,主要有“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虽然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只是古代教育家们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对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用语言对教学内容(通常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方法。讲解法一般在集体教学中运用,如汉代。汉代主要采用的是上大课的形式,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读经,但是由于经书的深奥难懂,它的传授必须要教师的讲解。运用讲解更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更多的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之,虽舍之可也。”能讲是对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自己有广博的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具备把一个教学内容讲清楚的能力。讲解法最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语言上必须做到“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要简约透彻精细完善,同时又要多用比喻。很多古代教育家们都在讲解中善用比喻,如孔子:他在《论语・子罕》中用流水的例子阐明了万物生长发育的道理,用松柏比喻节操,用“北辰”比喻德政(《论语・为政》),用“草上之风”形容君子之德等等。

二、讨论法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的时候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讨论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最为典型的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论语・先进》中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鼓励他们说:“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你们何不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呢。”于是,孔子就和弟子们谈论起了各自的志向。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教育专家颜之推倡导学生在学习时要相互“切磋”,切磋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讨论的方法。他认为讨论能够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减少失误。在宋代功利教育思潮形成之时,教育家胡瑗等人也倡导讨论之法,他们要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人才,所以非常注意在教学发展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胡瑗在他的“苏湖教学法“中就倡导讲习讨论。他有时让学生提出在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会,他指正后作出结论,有时他指定某些学生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供大家切磋切磋,再由他作出评论。有时他就当前政治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展开辩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古代能够得以实行,有两个前提:一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和特点,二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努力。古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合班不合级,所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读书。这么多人在一起,教师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有这一客观前提存在,但是没有教师的主观努力也是不行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必须了解学生。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孔子是最早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的第一人,之所以说他是运用,是因为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的。孔子当时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和特长把他的学生分成了几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这几类中,学生又有偏重,如长于“政事”的几个人,孔子认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自从孔子开创这一教育方法以来,后世很多的教育家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发。孟子从人的教养角度也把“材”分成了几种类型,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第3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社会 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尤其是强调社会教化和自身修养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其方法是为古代统治者服务,但对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源远流长,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方法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诸多方法中,一直较为受统治者推崇的主要是社会教化方法和自身修养方法:

1、社会教化方法

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观察模仿,奴隶社会周公倡导的“化民成俗”、“以礼正俗”,孔子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后天培养,希望通过后天的教育,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贤人君子。

1.1理论灌输

古代统治者为了系统地传播、灌输有利于统治者自身的伦理道德,除了在课堂上对这些伦理道德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外,还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让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思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1.2教化百姓

各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定乡约民俗,推进化民成俗。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清朝在全国乡村广设乡约,集中宣讲《上谕》,最后进行评比鉴定。通过这样的方法,在乡民中普及统治者的思想,在百姓中形成风俗,以顺利达到教化的目的。

1.3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言传身教

儒家特别重视统治者的师范作用,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做好道德和伦理的表率,做万民心中的贤者,这样在百姓心中起到模范作用,才能教化百姓,开启民智。

1.4重视环境的陶冶作用

古代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认为“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君子,远小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们都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的德行方面的差异是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2、自身修养方法

2.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强调,个人在修身的时候,既要重视学习,又不能忽视思考,将学与思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前人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为。

2.2积善成德

个人要通过学习和践行圣贤的优秀品德,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以提升。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人非圣贤,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要求。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但是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等等。

三、如何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1重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代中国,课堂依旧是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抓住课堂。要针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升国旗、唱国歌、播放爱国主题教育视频、参观红色革命胜地等等。

3.2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好的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学不断的扩招,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阵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要想提高教师素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要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标准。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真正把教师培养成社会的高端人才。

3.3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民众中德先进事迹,模范典型如要加大宣传力度,达到家喻户晓。在民众中形成人人争做模范,个个争创典型的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利用榜样的力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3.4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不仅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还要充分利用微博、论坛、网页等新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

言而总之,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东西,我们要真正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顺应时代潮流,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2010.12

[2] 刘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继承、借鉴与创新研究.201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