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

战略采购优势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采购;标准化;采购成本

The use of strategic sourcing to optimize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Cao Yi-ni

( Dayang Department Store Group Co., Ltd.Shanghai,200000,China )

Abstract: Strategic Sourcing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corporate procurement, this article on the meaning of strategic sourcing principles, ways and means of operational processes and procuremen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layman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s and benefits of strategic procurement in the project, which to clarify the use of strategic sourcing to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s cost.

Key words: strategic sourcing; standardization; procurement costs

1.战略采购的涵义

“战略采购”是由著名咨询企业科尔尼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科尔尼致力于战略采购研究和推广工作,己为全球500强企业中的三分之二提供过战略采购咨询服务。

从广义上讲,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部件的简单交易。

即:总体成本=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

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从部件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从狭义上讲,战略采购是房地产企业根据其开发项目所需部品,选择项目通用的部品进行统一采购,通过减少合作品牌(限定1-3个)、提升合同采购金额、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已达到提供工作效率、节约采购成本、控制产品品质的一种采购模式。

2.战略采购的重要原则

2.1总购置成本最低――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

总购置成本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还承担着将采购的作用上升为全面成本管理的责任,它是企业购置原料和服务所支付的实际总价,包括安装费用、税、存货成本、运输成本、检验费、修复或调整费用等。低价格可能导致高的总购置成本,却更容易被忽视,总成本最优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以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成本。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2建立坚实谈判基础――事实和数据信息

谈判不是一味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和自身的充分了解和长远预期的协商。总体成本分析、供应商评估、市场评估等为谈判提供了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谈判的进程和主动权。

2.3战略合作关系――互赢

互赢理念在战略采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许多先进的开发商企业都建立了供应商评估、激励机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互赢的合作基准。例如承诺最低采购量和价格保护等。

2.4权力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的行业、供应商业务战略、运作、竞争优势、能力等有充分的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机会改善其目前的权力制衡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同时,开始关注延伸供应链上相关行业的前景,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品牌附加值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战略采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3.1集中采购――扩大采购规模优势

集中采购主要是提高同类产品资源集中度,其任务是对现有零部件及原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将同类产品向一家或少数的供应商整合集中,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和物流费用。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 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

集中采购的优点在于:集中的数量优势;避免重复性;更低的运输成本;减少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及单位的竞争和冲突;形成供应基地。但对于地区采购物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来说适用性较小。

3.2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

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竞争,充分发挥公开招标中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机制,科学公正的选择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应商;通过科学的经济批量计算合理安排采购频率和批量,降低采购费用和仓储成本;以及对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原料进行有选择的捆绑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只不过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包含在价格中。企业可以通过“菜单”选择所需的产品及服务,往往这种办法更能有效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3.3标准化采购(设计、产品、服务)

标准化采购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的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碍。成功的标准化采购往往需要双方深度战略合作方能实现。

3.3.1标准化的层级

标准化分为管理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和部品标准化。

管理标准化适用于开始多项目并行运作的时候,例如万科集团、金地集团。

产品标准化,当公司的竞争优势是来源于多项目的大规模扩张而不是依靠垄断或者某些特定的资源优势的时候,同时,业务模式是以专注于某类特定产品而不是依靠全价值链的模式时候;项目数量特别多的时候,则应该考虑产品的标准化。

部品标准化,产品不能完全标准化,而项目又处在多区域、多项目发展的时候,则应该考虑部品的标准化或者模块化。这样可以降低管理难度。行业标准相对简单且地域性不强,安装或施工工艺简单的部品适合战略采购,这类部品战略采购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供工程采购效率,譬如瓷砖、地板、卫浴、灯具、低压电气产品(开关插座、断路器)等;技术含量较高或施工工艺较为复杂的部品需要战略采购, 这类的供应商战略采购可以提升供方重视程度,提升供应商在设计、施工、质量保证等多方面的服务,使得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譬如电梯、门窗、真石漆、质感涂料、外墙保温产品等。

3.3.2集团战略采购与标准化采购的区别

标准化是集团战略采购的更进一步,从设计标准化开始,清单压缩采购目录,尽可能实现部品部件标准化,从而达到整合供应链的目的,即标准化采购是在集团战略采购的基础上的升华。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统一采购;战略采购;采购流程;最低总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55-02

20世纪80年代,著名咨询公司利尔尼首次提出了“战略采购”理论,它的核心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供应合作关系,而不是常规采购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取的简单交易。它要求企业在明确内部需求的前提下,对供应商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对市场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以“最低总成本”为原则,建立物资供应体系,通过商务谈判或协商议价,签订供应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价格采购所需物资。在战略采购管理模式下,采购价格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供需双方是靠共识和互信来建立一种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通过致力于合作使双方获益。

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物资采购环节上还相对较薄弱,不少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处于传统采购模式阶段。最常见的问题一般为:(1)采购战略定位模糊,没有把采购管理纳入企业整体战略;(2)采购计划滞后或不明确,造成采购部门疲于奔命,不能及时采购到所需物资;(3)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只注重单一的“最低采购价格”;(4)供应商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不注重对供应商的培养及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多部门、多渠道的分散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优势,增加了采购成本;(6)对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跟踪、评估和分析,造成价格、质量、付款环节上常常出现失控;(7)没有有效的制度或工具对采购进行事前的智能化决策和事后有效地监督及考核。

企业建立双赢采购战略的好处就在于能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综合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计划至结算付款的全过程管理。企业开展战略采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确立采购综合总成本最低工作思路

总成本是企业采购物资和服务全过程所支付的实际总金额,包括价格费用、安装调试费用、税费、仓储成本、配送成本、质量成本、维护成本等,总成本不只是简单的价格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最低往往被许多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因此决策时只单纯地考虑采购价格,而不考虑其它间接成本费用,总成本实际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决策者必须要有总成本的最低工作思路,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及长期潜在成本进行综合考虑。

二、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在,倾向于双赢理念的企业很少,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则钟情于单赢,擅长在采购过程中“超常规”利用自身优势,精通并娴熟地应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事实上在战略采购过程中,双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通过与供应商长期稳定合作,确立双赢的合作理念,以“服务、合作、双赢”的模式,互为支持、共同成长。

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平等协商,在双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竞争对手间的严酷谈判,而是商业合作双方友好协商的过程,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其基础是源于对物资或服务市场的充分调研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合作也是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供应商测评、市场调研等手段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不过,合作双方都会发挥自身优势,发现可利用的有利商机,在双赢的合作中相互制衡,相互约束,寻找到利益共享平衡点。

目前,战略采购管理实施主要有集中统一采购、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并建立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统一并优化采购流程、整合产品和服务等四种方式。

(一)集中统一采购

集中统一采购是相对分散采购而言的,即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组织为下属多个企业实施采购供应。分散采购容易产生采购机构重置、批量降低,多头决策、减少竞价协商优势。因此,近几年国内企业纷纷建立集中的供应部、采购中心或物流中心实施集中统一采购,使企业采购行为更倾向于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特别是大型集团化企业更加重视集中采购,采取“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对集团内部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物资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对于集团内部使用的某些共性物资,使用数量较多或市场上相对垄断的物资,通过集中统一采购可以聚集各下属企业的力量,增加采购数量,以此促使供应商增强对企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在谈判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以期获得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

通过集中统一采购的实施,可以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各企业需求计划、询(报)价过程控制、价格确定、订单(合同)执行、供应商评估及应付帐款等各采购环节和仓储业务(入库、验收、出库及调配)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全过程的监控和分析。开展集中统一采购工作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计划集中统一;(2)信息集中统一(实现采购、物配、财务、质检的业务集成、信息共享和物配资源的统一调配,价格集中管理);(3)流程集中统一;(4)供应商集中统一。

(二)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并建立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行战略采购,从“互利双赢”的角度出发,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固、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企业的长期需要。企业应根据所需物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处的地位、采购量和金额的大小,将供应商分为两大类: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严格供应商入围条件,有针对性地引入竞争,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质量最优、价格合理的资源,保证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也是降低采购成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

战略型直供供应商是保证企业物资供应及生产经营工作正常进行的重点。因此,应按照80:20法则培养战略型直供供应商,控制一般供应商。为了建立并能够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与直供供应商建立相互依存、目标一致的战略联盟关系。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管理科学化的新竞争格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是不够的,要在对供应商实力确认、实行现动态管理,加强对供应商考核、体现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依赖和目标一致的战略联盟关系。

2.加强对战略型直供供应商的管理,树立“品牌专一化”的服务意识。企业加强采购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意义非常重大,企业间的竞争已越来越集中于供应渠道多样化、供应商规模化及供应物资及时性的争夺。企业应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采购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以较为合理的价格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压力。这是基于供需双方对产品选型定位、品相质量、及时配送、后续技术支持、零库存管理等多方面合作的基础上,使双方最终形成成本和利润优势,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3.与战略型直供供应商之间建立及时高效、协调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战略采购要求供需双方努力追寻合作最关键的利益平衡点,这也促进合作双方的相互患难,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战略合作关系中,双方应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工作小组、建立高层主管协作的供应会议、举行产品技术研发及需求计划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处理和改进与供应商的关系,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需求信息、计划信息、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等交流平台,以增强双方沟通渠道的及时性、有效性。

4.与战略型直供供应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保证合作双方的约束性和长期性;目的之二在于把握双赢机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企业实行战略采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双赢的具体表现。双赢合作可以提高共同盈利的价值,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本着双赢的态度,通过招标比价、协商选择、经验判断、采购成本比较等方法,友好协商、充分谈判,就某些共性或个别垄断产品达成采购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采购的物资多属于企业采购管理的重点,往往是需求量巨大、市场稀缺、多品种少批量、数量变化较大、供应不充分、服务成本高的产品。这样,签订要求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价格、规定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到某一指定的地点的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比较适合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三)统一并优化采购流程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细化、优化,是适应企业实行战略采购的需要。制定规范、统一、明确的采购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对采购的控制及实现战略采购的目的。采购流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从采购战略到流程设置到组织结构,再到用于支撑流程运作的信息化平台。采购流程包括采供环境分析、供应商群体设计、采购整合和流程绩效评估四个环节。整合并优化采购流程,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其原有业务流程的具体情况,定义业务重组范围和可以量化的目标;其次,定义、设计并建立理想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模型;再次,选择能够支持新流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最后,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实施计划的管理办法。整合优化采购流程应考虑的要素有:采购组织设置扁平化、高效化;引入供应商竞争、发挥供应商博弈的机制;选择最优质供应商;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电子商务;合理计算采购批次和批量。

四、产品、服务的整合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战略采购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近年来,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系统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映,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取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企业和环境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购是企业为经营运作而进行的获得材料、设备和服务的活动,是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地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战略采购管理从宏观范围内确定采购资源、建立最优的供应商体系,以及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严谨而系统的工作程序,在维持与改善质量、服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减少外购物料、物品与服务的整体成本。通过有效的实施战略采购,使企业可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质量适宜的经营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服务,使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交货期和售后服务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增强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战略采购的概念

从科尔尼咨询公司提出战略采购这一名词以来,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战略采购进行了定义。比较流行也比较严格的战略采购概念是由Carr和Smeltzer(1997)提出的:战略采购是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公司能力展开,以实现公司远景计划。安达信则将战略采购定义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David Burt认为战略采购是与供应商的持续流程改善过程,战略采购就是在理解采购的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向自己的组织和供应商组织学习,成为供应上和自己组织之间的媒介,捕捉信息并用于改进关系。基于采购角色从传统的价格比较上升到企业组织管理的战略高度,桂冰(2005)对战略采购给出如下定义:战略采购是供应采购部门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供应商所处行业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管理目标、制定采购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功能的角度出发,邵敬中和张帆(2003)认为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或实业界对战略采购的概念研究成果比较多,百家争鸣,可是对战略采购理论框架的研究却不尽人意,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研究和应用对象:企业。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企业,生产技术、产品、营销渠道、物料采购方法等等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总结出一套普遍使用的战略采购理论和方法框架,的确是一件非常难以达到的事情。本文将战略采购界定为:通过跨部门商品行动小组的运作,对不同供应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方法、业务流程及决策规则,以期降低公司采购的物料、商品及服务的总成本。并经由系统化的流程建立,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

二、战略采购的原则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宋华,2003):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战略采购的最优方法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战略采购过程不应当是零和博弈,一方获利一方失利,战略采购的谈判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利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应当基于对原材料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

4.建立战略采购的核心能力

双赢采购的关键不完全是一套采购的技能,而是范围更广泛的一套组织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构建基本的核心能力:重视总成本建模,它为整个采购流程提供了基础;创建采购战略推动了从战术的采购观点向战略观点的重要转换;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注重的是双赢采购模式的合作部分。

5.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需求。

三、战略采购模式

1.集中采购

基于供应链的集中式采购是指企业将采购职能和供应商资源跨部门集中管理,通过加强供应商合作,提高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低化和效率最大化。该模式通过企业内、外部采购整合,将战略采购理念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战略采购的一个有效实施策略。集中式战略采购的演进。

2.扩大供应商基础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降低采购成本。跨国企业纷纷涉足中国,将中国作为原料采购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个例证。但对于某些核心原料,企业往往会与少数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久关系,在保护核心技术的专有性的同时,也便于共同进行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改良。

3.优化采购流程和方式

在将“采购量”和“供应商”数量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成本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事实上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以直接或间接形式包含在价格中,所以企业可以将其细分,选择所需的原料及配套服务,以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4.原料、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

在产品和服务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未来采购、制造、储运等环节的运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艺和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充分体现,但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碍。

四、战略采购的流程设计

切实遵守战略采购的“七步曲”是实现采购成本节约效益的基础(如图所示),这“七步曲”分别如下:

1.建立采购类别,定义目前物料的使用情况,分析供应市场与自身的优劣势,科学划分采购类别;

2.设计采购策略,评估供应市场的发展动态,分析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分析备选的采购战;

3.建立供应商名单,收集详细的供应商信息,获取潜在的供应商名单,定义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潜在的供应商名单进行筛;

4.选择实施方式,选择符合各采购类别的采购实施方法,并进行评估;

5.与供应商谈判,选择供应商。设计并发出询价,设计谈判战略,实施谈判,分析供应商的反应;

6.与供应商实施运营整合,设计新的流程和程序,分析和预计整合的上要问题,设计过渡实施方案,监督结果;

7.不断与市场基准进行比较,跟踪分析供应市场主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发展动态,指派职责、时间和范围,设计监督和评估的系统。

五、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1.调整采购系统的组织结构

对于战略采购部,在部长下设置战略采购组、操作采购组、数据组、质量工程师和重点项目组。战略采购组设立的时候,遵循以下一个主要的原则:供应商的交叉最少;利用“集团采购”的协同优势;适应未来产品事业部制的要求;对日常业务的运作影响较小;非生产性事务单独处理;各个采购组设组长1名;每个采购组内按品种设立采购经理。

2. 建立全新的采购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企业运作模式的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处理来自于采购与供应职能部门以外的信息流入,以便产生为采购部门以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和机构所需的信息流出,进而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企业的信息系统,为方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沟通和联络。

3.采购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确定采购绩效的考核标准,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在对采购绩效进行考核时,必须首先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体系,并定期持续地进行;采购工作地绩效考核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目标;不但衡量采购的绩效,同时要适当考虑外来因素的影响。绩效考核体系分两级进行,一级是公司对部门整体绩效考核,二级是部门对个人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人人有指标,事事有考核,以绩效驱动公司管理的提升,着力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

4.完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在采购的过程中,通过流程管理建立一个规范的内控体系,对采购进行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对于提高战略采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汇报制度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Carr A S, Smeltzer L R. Are empirically ba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strategic purchas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1997, 3(4): 199-207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采购战略 核电企业 设备采购

一、企业采购战略的重要性

(一)采购战略的概念

企业的采购战略,是一种纵观全局、考虑长远、带有指导性的采购布局,包含五大要素:方式、供应商、品种、订货和进货。企业的采购战略跟以往的常规采购方法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企业的单一最低采购价格,而不是单单的总体最低价格。这种采购方法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

采购战略的部署是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部署的起初,要让采购部门认清自身的价值,不能单一强调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要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进行客观的分析。

企业采购战略的部署需要确定一些工作:要对供应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供应商进行各项的评估考察,需要及时有效地关注供应商的变化和市场的变化;要对各种产品进行分类采购模式的确认,定期分析各种采购模式,制定正确的计划并实施;要了解产品的技术,选择供应商时要有技术部门的支持,选择最新最适合自身的新产品。

(二)采购战略的意义

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自身的采购成本息息相关,因此采购战略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企业采购时,对于采购的战略地位没有得到清醒的认识,致使采购成本浪费,企业利润受损。大多数企业都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此对于采购战略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一些销售部门。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相关数据显示:降低1% 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的销售额。在一个饱满的市场增加10% 销售额非常困难,但降低1%的成本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因此企业应该把采购战略上升到一个关键地位。

企业的采购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的采购战略有利于企业自身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总体上看,一个企业的采购成本在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很大的比重,如果采购的成本高,势必导致产品成本高,那么产品的价格也将提高,最终影响销售。如果采购价格过低,有可能影响采购物品的质量,最终将影响产品的质量,降低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采购资金在整个企业的运转资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确定合理的采购总量,选择适当的采购时机,对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有重要的帮助。要注意避免供应商的延期交货,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

企业要不断探索新的采购渠道,要及时搜集市场情报,用新的采购物料更换旧的采购物料,增强自身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二、核电企业设备采购问题

(一)我国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现状

我国的核工业起步晚、规模小,目前国内核电站的供应市场很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一些技术难度大的设备还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国核电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策略,企业缺少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对供应商的管理缺乏长期有效的执行。核电站项目采购管理国内尚无按部件采购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我国由于发展了一些成功的核电事业,核电设备采购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质量、进度和投资三方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核电企业因其自身的特点,造成采购成本高,采购过程困难,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1.我国核电企业的采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会对成本造成很大的影响,加之国际局势的变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致使核电企业采购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2.核电企业进口的核电设备很大一部分是非标准产品,但是由于设备设计的技术要求高、执行标准高,目前国内的制造业还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制造和试验要求,因此我国核电企业还需要在核电设备技术自主化上加大发展力度。

3.核电企业采购过程中,供应商与核电企业的距离大,造成运输成本过高。

4.供应商市场被高度垄断。核电设备、备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供应单一,致使核电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居于被动地位,服务费用居高不下。

5.采购无法形成规模化。核电企业由于堆型特殊、设备种类多、孤岛核电站等原因,造成了采购的数量和批量小,无法通过大宗采购和规模订货获得优惠价格。

6.核安全是重中之重。日本福岛核事故更加证明了,核电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工业安全,更要重视核安全。因此,电厂和供应商的管理成本较高。

7.核电事业的建设周期一般很长,通常情况下建设所用的产品设备在电厂投产时就进入了转型和停产的阶段,一些采购量小的产品,通常已经找不到厂家来生产了。

(二)我国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部署

在核电企业工程建设中,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投资、进度和质量问题。目前,我国核电事业进入发展的第三期,政府采购工作也在逐步开展,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工作越来越受其各方的重视。要提高核电企业设备采购的效果,需要在企业战略发展过程中部署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战略。

战略的部署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才更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我国核电企业的设备采购战略的部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1.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质量第一作为基本原则

日本福岛核事故,给世界核电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至此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核电事业的安全问题。核电设备因其采购的特殊性,要求采购做到质量第一,价格其次。要保证采购设备的质量完全达标,不可一味的只求价格最低,要遵照核安全的法则和导则,将核安全文化融入企业的文化之中。

2.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总成本的考虑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成本,是一个企业日常考虑的重要问题,成本越低在最后获得的利润就越高。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本不是指单项成本,企业的运营成本、专项成本和项目成本都是多个单项成本的集合,单项成本的降低不代表着整体成本的降低,因此必须对总成本有一个长远的考虑。

3.战略性设备采购要以事实和依据作为谈判的基础

在设备采购前,要先对供应商市场和自身的情况作一个充分的了解,对自身成本、供应商市场进行充分的评估,以此作为谈判的有利的事实和依据,争取谈判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了解企业和供应商谈判的优势,了解供应商所处的行业、经营理念、竞争优势等,帮助企业获得有利于企业的最终谈判结果。

核电企业设备采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因此要做好设备采购的战略部署:

1.采购团队战略

一个采购团队,采购人员的分析判断和谈判的能力、策划与执行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核电设备采购的整体进程。因此,要培养优秀的采购团队,对采购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培养,提高团队人员价格分析和评估的能力。

专业的采购人员有三项要做的工作,一寻找资源,二协议价格,三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维护关系。在建立采购团队的时候要注意成立两个团队:一个用来处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这个团队要评估供应商的资格和能力,与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同时要负责供应商的发展问题;一个用来处理采购过程中的浪费问题。

在采购团队中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标准来控制实施采购过程。采购部门要定期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新,要始终如一对计划的进展进行监督和跟进,不时调整工作的方法。

2.供应商战略

对供应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分析现状,确定采购的供应商。要对供应市场进行分析,不但要分析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分析行业状况甚至是整个经济的形式。

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整体性的评估,评估时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评价。

3.EPC采购战略

核电企业设备采购应优先选用EPC采购战略。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核电设备的采购和制造由总包方完全负责,保证了核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承包商专业性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核电设备采购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进程,降低核电设备的采购成本,推动我国核电设备的自主化进程。

4.全面应用核电AP1000战略

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是全世界核电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更是采取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全面引进AP1000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推动我国核电技术的统一,实现核电的自主发展。世界首台AP1000核电机组在中国三门建成,新的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首次在中国由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这对于我国核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抓紧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努力发展为世界核电技术大国,实现核电技术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程东平,孙汉虹.核电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5篇

大多数的企业都面临一个共性的难题——采购控制。理想的境界是“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同时“有效遏制采购腐败”。

但理想毕竟是理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企业的采购总是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总得来说目前在企业的采购管理中最常见问题可以归纳为:

1、 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培养。采购上随意性很大,经常是这部门刚采购了一台打印机,第二天又有那部门申购同样的东西,采购上没有最基本的计划,并且缺乏部门间必要的沟通与衔接,所有的采购都是急性的,其结果就是采购部门在疲于奔命地买东西,根本没有时间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企业管理者却弄不清采购部门整天忙忙碌碌的在干什么。

2、 不注重长期供应商的关系管理。采购中只注重谈判、比价、压价,缺乏从关注谈判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更没有从一味压价向建立双赢机制转变。采购就是“一次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款两清各自走人,这种采购很像散兵游勇,难以成为正规军,其后果是售后服务没有保障不说,一旦发现问题,人都找不到,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味追求单赢,只想着让自己合适,长此以往,把自己的名声搞坏了,寻找合作伙伴的路越来越窄。

3、 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事关公司存亡的战略性高度来考虑,不重视采购管理,没有把采购策略和合作伙伴(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选择评估标准应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单纯地认为采购只要钱花的少就是好,公司还有其他诸如市场、销售、研发等等重要的工作来做,公司的低成本扩张和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才是最重要的,采购只是后勤部门的小事,不会影响发展大局。

4、 集团企业的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中,最初的模式是由专职采购部门执行统一的采购,公司集团壮大了,许多子公司开始自行组织采购,特别是在实行了全面经营核算的集团公司里,子公司不满意统一采购而自行采购的情况非常普遍。管理者以为是相互间有制约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分散了采购量带来的价格和售后优势,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其表象下的实质是公司内部权力争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在最初就予以严厉制止,其后果是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还会给企业文化带来不利影响。

5、 企业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究竟什么样的采购才是符合企业利益的?到底采购价格为多少才是合理的?在普遍存在采购阴影的大环境中怎样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怎样才能事前控制而不是亡羊补牢?等等问题每天都在困惑着管理者。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工具进行采购的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 二、何为战略采购?

战略采购是一种有别于常规采购的思考方法,它与普遍意义上的采购区别是前者注重要素是“最低总成本”而后者注重要素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简单地说,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服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一般采购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资源的简单交易。

战略采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战略采购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1.考虑总体成本;

成本最优往往被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只要购买价格低就好,很少考虑使用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无形资本。采购决策依据就是单次购置价格,例如购买一台复印机,采购的决策者如果忽略了采购过程发生的电话费交通费、日后维护保养费用、硒鼓纸张等消耗品情况、产品更新淘汰因素等而只考虑价格,采购的总体成本实际上是没有得到控制的。采购决策影响着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乃至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的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2.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对手间的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协商的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而是基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评估、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

3.采购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赢理念一般很少用在采购中,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更喜欢单赢,喜欢在采购的过程中总是我方为刀俎,他人为鱼肉。事实上双赢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在战略采购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许多发展势头良好、起步较早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通过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确立双赢的合作基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要知道,现代经济条件下市场单靠一、二家企业是不能通吃的,必须讲求“服务、合作、双赢”的模式,互为支持、共同成长。

4.制衡——双方合作的基础;

企业和供应商本身存在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其议价优势,如果对供应商所处行业、供应商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就可以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关注自身所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开始关注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相关行业的发展,考虑如何利用供应商的技能来降低成本、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满足客户了。 三、战略采购实施的几种方式

1.集中采购

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目前虽有企业建立集中采购部门进行集中采购规划和管理,以期减少采购物品的差异性,提高采购服务的标准化,减少了后期管理的工作量。但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因采购量和种类较少而进行集中采购,随着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在采购上就出现分公司各自为政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影响采购优势。因此,坚持集中采购方式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原则之一。

2.寻找上游供应商;

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寻找上游供应商等来降低采购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优的资源,还能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企业的水准。

3.优化采购流程;

制定明确的采购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对采购的控制,通过控制环节(要素)避免漏洞,实现战略采购的目的,流程可采用的要素有:货比三家引入竞争,发挥公开招标中供应商间的博弈机制,选择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应商;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降低采购处理成本(交通、通讯、运输等费用);通过批量计算合理安排采购频率和批量,降低采购费用和仓储成本;对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进行“菜单式”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供应商提供的任何服务都是有价格的,只不过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包含在价格中。企业可以通过“菜单”选择所需的产品及服务,往往这种办法更能有效降低整体采购成本。

4.产品、服务的统一 ;

在采购时就充分考虑未来储运、维护、消耗品补充、产品更新换代等环节的运作成本,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统一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后续成本。这是技术含量更高的一种战略采购,是整体采购优化的充分体现。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战略采购 采购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7-0124-01

引言

当前,企业正处于高度竞争且高速变化的环境之中,而竞争使行业平均利润下降。企业依靠销售和生产环节树立或维持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而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采购领域尚有操作和发展空间。采购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企业有效地通过战略采购降低采购的总体拥有成本、整合供应商能力将成为领先企业持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仍然是以价格作为业绩指标的一项评判职能,同时在与供应商的互动及合作中采购方也偏于被动。

不难发现,采购决策正确与否则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是否获得节约,节约的这部分成本不仅包括采购成本,而且还包括采购的商品在储存、使用和报废处置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下列问题:①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供需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互相封锁,采购成了一种盲目行为,缺乏采购需求分析、供应商的培养等;②没有注重长期供应商关系管理,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只关注谈判和一味压价;③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考虑,无法对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事前控制,经济纠纷不断;④利益驱动,暗箱操作,舍好求次、舍贱求贵、舍近求远;⑤集团企业的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⑥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智能化决策。

1.实施战略采购应采取的对策

每一个企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案去实施战略采购,我们就从身边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以下对策:

1.1 构筑采购战略在企业的采购政策中要确定采购目标

以统一的采购标准和程序,先进的信息管理为手段,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为基础,以国际先进的管理水平为参照目标,以集中采购、同步采购、双赢为战略手段,在产品开发、质量、价格、物流四个方面实现最佳采购供应链,用产品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用合理的价格、最低的储备和运输成本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而集中采购无论是在成本、运营还是战略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1.2 建立

采购总成本模型总成本建模是公认的非常重要的采购技能之一,其重要性对所有的产品都是重要的,任何一个正确采购决策不只是单纯考虑商品的采购价格,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所包含的因素除了价格外,还要考虑运输费用、质量成本、库存维护成本等。

在战略总成本建模中,采购管理者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采购品种的分类,通过深入分析原材料的供应市场,全面收集供应商的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采购策略。总成本建模是战略采购中最重要的组织能力,对采购过程的一切活动,从制定战略到简化设计、改善供应商的成本和降低采购成本奠定了基础。战略采购实施中的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对采购的环境进行分析,需要对企业的采购件进行分类,筛选出企业需要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采购件,常用的方法有abc分类法,我们是按照其与供应商的关系的性质和密切性程度来讲采购品种分成四类的。

1.3 建立和维持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

战略采购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采购和供应双方共同努力寻找节省资金的机会,这将比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努力都更为有效。通过总成本建模,双方通过识别成本要素和驱动要素可以使共同的努力集中在某些关键的环节。

2.实施战略采购的方法

2.1 按照战略采购策略,实施比质比价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按照战略采购策略,优化采购流程就是将产品主体材料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这两个硬的客观影响采购

本的因素进行优化之后,进一步将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优化方面。以最低的价格采购到最好的物资。

2.2 依据战略采购策略,建立供应商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控制采购成本

对产品主体材料的供应商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材料的报价,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对产品主体材料,建立价格评价体系,收集有关的价格政策、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程监控,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

2.3 运用战略采购的原则,在事实和数据信息基础上与供应商进行协商

战略采购过程不仅仅是与供应商的简单谈判,而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成本分析,对供应商的评估及市场调研等为协商提供有力的事实和数据信息,帮助企业认识自身的议价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进程的主动权。

3.随着战略采购工作不断向深度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

3.1 为集团公司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随着集团公司改革改制的深化,必须注重支出的使用效益。实施战略采购本身就是加强财务支出管理的一项制度,把集团公司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了采购资金的节约率,规范流动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有效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战略采购工作实施以来,由于建立健全了采购制度,规范了集团公司采购行为,规范了产品主辅原材料采购的运行机制,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有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从源头上防范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廉政建设工作。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零售;范围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86.02

1零售多元化动因:范围经济的视角

目前,学术上对企业多元化动因的理论分析很多,如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本文拟以范围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零售多元化战略中“多元化――范围经济――竞争优势”的效应链条,解释多元零售的动因。

1.1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业务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这是建立在多元化基础上、与企业的扩张活动相联系的概念。不同业务由于经营特点的差异,其价值链互不相同,但价值链间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关联或战略匹配关系,这构成了范围经济的源泉,各业务价值链交迭的环节越多,成本节约的效果就越大,资源共享范围经济效应也就越显著。

概括而言,零售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供应商、进货渠道、企业本身、销售渠道和顾客五个部分,其中,零售多元化的范围经济产生于三个环节:

第一,在进货渠道,零售企业通过联合采购,使不同业务共享供应商,共同运输、装卸、保管等,形成采购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二,在零售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可以共享原有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经验和信息管理系统等,形成管理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第三,在销售渠道,零售企业可以利用信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节省新业务的推广成本,形成销售匹配上的范围经济。

1.2通过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零售多元化战略的成功运用可以带来范围经济,而范围经济又可以巩固多元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以成本节约为核心的一系列竞争优势。下面将从形成范围经济的几个方面分析零售多元化的竞争优势。

1.2.1采购成本优势

面对高企的成本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形势,我国零售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零售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打造成本优势。而商品采购是企业价值链的起点,采购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只有做好采购成本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多元零售战略下,不同业务商品的集中采购有助于企业减少采购开支,形成采购成本优势。从采购价格分析,集中采购形成大规模采购量,增强了零售商的买方势力和外部选择价值,使企业在零供关系中更具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从而赢得更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折扣。从物流费用分析,零售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合并不同业务的采购活动,共同订购、运输、检查、接收、入库,共享配送中心,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1.2.2管理优势

(1)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其中,企业家才能是企业利润创造背后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性:一方面,企业家才能的获得必以高额投入为代价;另一方面,企业家才能具有耐久性,可以长时期、大范围地延伸到性质相似的其他业务上。零售企业中的企业家才能也符合上述特点。目前,我国的零售多元化形式多为相关多元化,不同业务在管理上存在交叉和类似特点,这为企业家才能的复制提供了条件。实行多元零售的企业增加业务时,不必引进新的管理层,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家素质、知识、经验、能力进行拓展,形成管理人员的战略匹配。这种管理资源的共享不仅可以充分挖掘现有管理人员的价值、减少人力资源培训费用、节约管理成本,还可以避免新的管理人员因不熟悉企业文化、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

(2)信息管理系统。

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信息和技术是两把利器,而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两者的结合体,对企业塑造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在零售行业,信息的地位更加凸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消费需求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推行数据管理和智能管理。但是,建设一个信息系统需高额投资,而且零售行业的运营高度依赖信息,从采购、物流、库存、销售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都需要建设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这就进一步推高了零售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本。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零售行业的不断变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如果在使用期内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用,将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而多元零售具有提高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分摊运作成本的优势。具体来说,不同业务由于价值链间存在交迭,在相应环节可以共享一个信息系统,这不仅分摊了每个系统的建设及运作成本,而且可以保证信息系统在使用期内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企业信息系统服务的业务范围扩大,又增加了投资的回报率。

1.2.3市场营销优势

(1)品牌优势。

不同于制造商,零售商的品牌形象主要以企业为基石,因此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来源于“企业品牌伞”效应。一方面,塑造一个品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而多元零售下新业务可沿用企业品牌,这样既降低了新业务的扩张成本,也分摊了零售商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新业务的知觉质量,巩固市场地位,由此形成品牌投资的集约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具有多样性,因人、因时而异,而新业务往往适应了消费者需求的时间变化,与企业原有业务结合起来又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品牌活力赋予企业具有创新内涵的品牌价值,有利于强化市场对企业品牌的良性认识。多元零售的品牌优势在开发自有品牌时尤其明显。如屈臣氏,在经营其他品牌护理用品的同时,还经营自有品牌,并以企业名称冠名,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点销售,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2)销售渠道优势。

在多元零售大潮中,实体零售和在线零售结合形成的多渠道营销备受关注。这种模式集线下购物的真实性的与线上购物的便捷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成本优势。高成本是零售企业的发展瓶颈,而网络零售无需店面及人工服务,且顾客支付预收款之间存在缓冲时间,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约高额的租金及店面维护成本、人力成本、存货成本。二是顾客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下,两种渠道并非分兵作战,而是相互配合,面向统一的市场,能够为顾客创造“电子商务+到店消费”的购物新体验。顾客可以在网上搜集商品信息、筛选商品,在实体店体验有形商品,再在网上支付下单,既节约了顾客的时间精力,又降低了其购买风险,加上由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优势,多渠道零售模式能赢得更多的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增加销售收入。

(3)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产品、形象及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征。在零售多元化战略中,范围经济形成的差异化优势集中反映在业务的多样性上,这种多样性能为零售企业带来良性循环效应:业务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及忠诚度,从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反之,这种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为企业进一步细化业务、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条件,由此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差异化优势,提升经营绩效。此外,多元零售企业由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及品牌优势,也为企业在商品价格及服务方面的差异化奠定了基础。

(4)抵御风险的优势。

我国零售企业的主元业务基本上已经发展到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成长型业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新陈代谢”机制,预防市场衰退或业务萎缩的风险,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另外,企业旗下不同业务可以形成效益互补的运营体系,当其中的某项业务经营不佳时,其他业务可为其提供资金及市场支持,形成协调共进的机制,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2零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1零供双方的博弈将由零和转向正和

传统采购模式下,零供之间的利益此消彼长,双方为掌握渠道话语权而展开零和博弈,由此导致零供矛盾的不断深化。但是,对多元零售企业来说,供应商是共同采购、共享物流的起点,企业如果不主动改善零供关系,将难以获得多元化带来的采购成本优势。因此,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商将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更多地寻求双方在采购、物流、商品采购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2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将不断强化

随着多元零售战略的实施,企业管理跨度拓宽,需处理的信息量增加,信息流程也趋于复杂,这时,要有效地发挥企业家才能和信息系统在不同业务上的通用性,就必须提升信息化水平。可以预见,在多元化战略下,零售企业将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一方面引入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高层的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理顺不同业务的信息流,根据价值链间的匹配关系重新配置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业务间的信息整合。

2.3网络零售将持续升温

网络零售是对传统流通产业的一种变革。这种模式运作成本低、顾客潜量大,且实现了企业与顾客的实时沟通,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是大势所趋。网络零售与实体零售相互配合,能拓展销售渠道,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和顾客优势,因此,多元零售企业尽管经营方式各有差异,但触网将成为普遍选择,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抢滩这一平台,争取市场份额。

2.4品牌整合将成为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价格方面的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品牌资源已成为占领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筹码。多元化战略能为零售企业带来品牌优势。但是,品牌延伸如果处理不当,将稀释品牌个性、模糊品牌定位、降低品牌竞争力。为避免上述问题、获取品牌优势,零售企业将加强品牌整合,建立协调统一的品牌管理系统,传达统一的企业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凸显品牌的整体优势。

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多元化战略不失为零售企业走出困境、逆势发展的一剂良药。由多元零售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好能帮助企业解决成本上涨、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等难题。但是,多元零售战略下的竞争优势并非绝对存在。从范围经济的角度,零售企业应高度关注价值链间的战略匹配关系,开拓与原业务关联性高的业务领域,同时为业务间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栀.从范围经济的角度分析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2010,(2).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战略;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42-02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订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缩短了采购周期。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企业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大大地缩短了采购周期。自采购方企业竞价采购项目正式开始至竞价结束,一般只需要1―2周,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30%~60%的采购时间。

2.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采购方企业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使竞争更完全、更充分,从而使采购方企业获得更为合理并且低廉的价格,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的采购开支。根据我们已经运作的竞价项目得出的经验,采购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20%左右,最高时可达到40%多。这是令很多采购企业感到吃惊的。

3.增加了有效供应商。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的专业数据库的帮助,可以跳出地域、行业的限制,找到更多、更合适的供应商;进一步丰富了采购方企业的供应商资源和情报,更进一步了解相关物资和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资信,整合供应商资源。这些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明了。

4.信息化采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信息共享。不同企业,包括各个供应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标的详细信息,还可以查询以往交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买方全面了解供应商,帮助卖方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在交易活动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这使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战略;供应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242-02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订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四、信息化采购的意义与实施

1.缩短了采购周期。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根据采购方企业的要求自由设定交易时间和交易方式,大大地缩短了采购周期。自采购方企业竞价采购项目正式开始至竞价结束,一般只需要1―2周,较传统招标采购节省30%~60%的采购时间。

2.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采购方企业通过电子采购交易平台进行竞价采购,可以使竞争更完全、更充分,从而使采购方企业获得更为合理并且低廉的价格,从而大大节省了企业的采购开支。根据我们已经运作的竞价项目得出的经验,采购商品的价格平均降幅为20%左右,最高时可达到40%多。这是令很多采购企业感到吃惊的。

3.增加了有效供应商。采购方企业通过信息化采购交易平台的专业数据库的帮助,可以跳出地域、行业的限制,找到更多、更合适的供应商;进一步丰富了采购方企业的供应商资源和情报,更进一步了解相关物资和产品的市场供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资信,整合供应商资源。这些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明了。

4.信息化采购的另外一个优势是信息共享。不同企业,包括各个供应商都可以共享信息,不但可以了解当时采购、竞标的详细信息,还可以查询以往交易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中标、交货、履约等情况,帮助买方全面了解供应商,帮助卖方更清楚地把握市场需求及企业本身在交易活动中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这使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0篇

目标公司价值由内在价值、协同价值与战略价值三部分组成。内在价值的评估方法相对成熟与规范,收购方确定目标公司内在价值时也相对客观、定量;协同价值与战略价值的衡量与评估却经常充满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但两者在目标公司价值构成中所占比重却越来越大:传统上,内在价值占目标公司总价值的90%,近年来随着更多资本追逐交易,以溢价衡量的协同价值、战略价值在许多交易中占到了50%甚至更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从公司内在价值角度分析,不看好2004年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的联姻,质疑2005年联想集团巨资收购IBM亏损PC业务的价值。显然,因为协同价值与战略价值存在而产生的并购溢价增加了收购方的风险,若不能认真、仔细对待协同价值与战略价值,收购方在确定目标公司价值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冒险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用现金流折现等方法对目标公司内在价值进行评估,但很少对目标公司战略价值进行深入的评估分析,这也正是国内众多收购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目标公司业务战略价值评估要求收购方在对当前行业状况和目标公司业务的竞争地位进行实际、彻底、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对公司业务相关现金流水平、风险、增长率和持久核心竞争能力作出全面、准确的预测。收购方可利用市场吸引力-竞争地位分析模型,指导其对目标公司进行业务战略价值评估。假若把目标公司业务所在市场按吸引力分为高、中、低,标识为纵轴,目标公司当前竞争地位划分为弱、一般、强,标识为横轴,从而得到九个战略可选区域。

若目标公司业务具有竞争优势,收购方需要进一步确认,这种竞争优势是否能够持久;若目标公司业务不具有竞争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收购方需进一步明确,公司目标所采取的竞争战略能否帮助其建立持久竞争优势,收购方能否帮助其建立持有竞争优势。若目标公司当前或者在未来一定期间能建立其持久竞争优势,则其具有较高业务战略价值,否则价值较低。

收购方对市场吸引力、竞争优势以及竞争优势持久性的判断都应尽量避免主观性推测。理论界已经建立了相对客观的分析模型。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可以有效分析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吸引力;通过对目标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对比,可以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还可以运用价值链等分析手段明确目标公司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以及能否持久。

在协同价值分析中,国内兼并收购最容易忽略的是竞争力持续性分析。若目标公司拥有一个成功的竞争策略并在市场中取得了竞争优势,收购方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是:这种竞争优势能否持久?一个公司竞争战略越成功,公司获得的利润就越高,竞争公司希望进入该行业的动力就越强大。因此,除非目标公司某个战略能够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里保持竞争优势,使公司可以收回为保持或扩大市场份额而投入的资本,否则没有一个战略可以创造价值。

分析公司竞争优势的持久性首先需要弄清楚竞争优势的来源,继而判断这一源头的持久性。价值链分析法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方法认为,企业经营是由一系列的价值活动构成的,这些价值活动在发生成本的同时,也创造了产品价值。这些价值活动可分为主要价值活动与辅助价值活动两大类,主要价值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管理、运营、外部后勤管理、营销与销售、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日常管理。

无论目标公司是通过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确立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必定来源于价值链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譬如,以成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例如,最低成本生产者)反映在价值链上,可能是企业运营的规模经济;以差异化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可能是其技术配方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若目标公司是一家同时在不同市场提供不同的业务的多元化公司,收购方除了按照上述方法对目标公司每项业务逐一进行战略价值分析评估外,还需对公司各项业务的集合进行整体战略价值的分析评估。多元化公司的战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公司的价值。若业务组合、构成不合理,即使公司中部分业务有良好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也可能被其他业务所拖累,导致整个公司价值下降。最典型的例子是德隆集团多元化冒进的例子,尽管该公司在电动工具、番茄酱业务发展良好,但金融业务盲目发展,最终导致现金链断裂,公司陷入了破产境地。

战略是公司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兼并收购是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战略价值作为兼并收购目标公司价值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兼并收购决策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在兼并收购过程中,国内企业往往由于缺少对目标公司进行战略价值评估的知识,对目标企业战略价值的判断在许多时候仅仅是凭空猜测。许多以“战略性收购”名义实施的收购,只是有其名,无其实,但最终受害者仍是并购双方。

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是借战略之名、行资本游戏之实的典型。在一口气收购科龙,美菱两家冰箱制造公司,购买了西冷、上菱生产冰箱生产线后,自称占领了中国制冷业的半壁河山。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控股亚星客车,进入汽车制造产业,收购硝烟未息,又闪电出击襄阳轴承,收购法国两家汽车配件上游企业,声称要推行在汽车产业中的纵向一体化战略。而格林柯尔缺乏对自身及目标公司进行清晰的战略分析与评估,最终成为因兼并收购导致失败的典型案例。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采购管理 采购战略 供应商管理

虽然在经典的管理学理论中,改进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一个有机的环节,但是这一点往往被市场的剧烈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所淹没,一方面过低的产品定价迫使采购部门因为单纯的价格要求和供应商陷入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另一方面生产制造部门亟不可待地向采购部门索取原材料,根本不管成本的高低。企业的CEO如果不能意识到采购战略的重要性,很容易在成本和利润的矛盾中迷失自己的方向,陷入降价、裁员、再降价、再裁员的恶性循环。那么企业该如何重视采购战略,在采购战略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采购战略的作用,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先从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入手研究。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定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采购的作用真的如此不重要吗?其实不然,虽然采购成本在不同行业中的比例是不同,但总体来说,采购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降低1%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销售额。把销售额增加10%,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但把采购成本降低1%,对于目前社会平均采购水平来说,确实非常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企业把采购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制定对应的采购战略。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the 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以价值和风险两个因素把企业采购物料分为4类:第一类物料是高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定义为核心物资,这类物资需要和少数关键供应商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实现TCO的优化;第二类是高风险和复杂度且低价值的物料,称其为瓶颈类物料,在采购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瓶颈类物料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在对方的积极性不高时,尽量做一个好顾客,包括准时付款、经常性与对方沟通等措施。二是修改自己的需求,将瓶颈类产品转化为其他物料;第三类是低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物料,定义为杠杆型物料,杠杆类物料需要扩大寻源范围,通过招标降低TCO;最后一类是低风险、简单且低价值的物料,即常规类物料,这类物料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采购流程简化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重点应该放在采购管理费用控制方面。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首先,采购的主体是人,所以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仅仅砍价能力强的采购人员不一定是合格的采购人员。为了帮助采购人员更深入地了解TCO的概念和以TCO为核心的采购战略,采购人员应当得到必要的培训。从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到采购文化的管理都必不可少,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建设,也应当纳入公司人力资源建设中来,并坚持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绩效考核对于采购人员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措施有利于既定目标的事项,相反不利的绩效考核措施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首先需要确定出详细的关键业绩指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这些指标应当尽量标准化和量化,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行可以对采购进行全面评估。同样KPI还包括供应商的可靠性、每个物料类别的供应商数量、每个供应商类别的供应商数量。这些具体的KPI是可以量化并最终决定采购人员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这种明确的目标保证对采购人员工作的指导。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战略供应商管理

虽然在经典的管理学理论中,改进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是企业价值链一个有机的环节,但是这一点往往被市场的剧烈变化和竞争环境的恶化所淹没,一方面过低的产品定价迫使采购部门因为单纯的价格要求和供应商陷入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另一方面生产制造部门亟不可待地向采购部门索取原材料,根本不管成本的高低。企业的CEO如果不能意识到采购战略的重要性,很容易在成本和利润的矛盾中迷失自己的方向,陷入降价、裁员、再降价、再裁员的恶性循环。那么企业该如何重视采购战略,在采购战略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采购战略的作用,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先从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入手研究。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定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采购的作用真的如此不重要吗?其实不然,虽然采购成本在不同行业中的比例是不同,但总体来说,采购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降低1%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销售额。把销售额增加10%,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但把采购成本降低1%,对于目前社会平均采购水平来说,确实非常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企业把采购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制定对应的采购战略。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Costofthe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以价值和风险两个因素把企业采购物料分为4类:第一类物料是高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定义为核心物资,这类物资需要和少数关键供应商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实现TCO的优化;第二类是高风险和复杂度且低价值的物料,称其为瓶颈类物料,在采购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瓶颈类物料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在对方的积极性不高时,尽量做一个好顾客,包括准时付款、经常性与对方沟通等措施。二是修改自己的需求,将瓶颈类产品转化为其他物料;第三类是低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物料,定义为杠杆型物料,杠杆类物料需要扩大寻源范围,通过招标降低TCO;最后一类是低风险、简单且低价值的物料,即常规类物料,这类物料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采购流程简化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重点应该放在采购管理费用控制方面。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首先,采购的主体是人,所以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仅仅砍价能力强的采购人员不一定是合格的采购人员。为了帮助采购人员更深入地了解TCO的概念和以TCO为核心的采购战略,采购人员应当得到必要的培训。从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到采购文化的管理都必不可少,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建设,也应当纳入公司人力资源建设中来,并坚持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绩效考核对于采购人员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措施有利于既定目标的事项,相反不利的绩效考核措施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首先需要确定出详细的关键业绩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这些指标应当尽量标准化和量化,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行可以对采购进行全面评估。同样KPI还包括供应商的可靠性、每个物料类别的供应商数量、每个供应商类别的供应商数量。这些具体的KPI是可以量化并最终决定采购人员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这种明确的目标保证对采购人员工作的指导。

四、结论

国内重视战略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不惜重金请来外脑给企业制定战略,结果却不尽人意,主要是因为战略执行不力,真正要想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脚踏实地做出来,只有把企业战略分解到操作层次,才能发挥战略的作用。本文研究采购战略具体实施计划,在操作层次上实现企业战略。通过灵活地运用TCO方法,具体实施企业采购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3篇

一、采购战略的地位

为了研究采购战略,先分析采购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位置。什么是企业战略?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一般说来,战略计划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团队制定的,它要回答如下的问题: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在这些业务中如何分配资源、这些业务在什么地方开展、目标是什么。从企业战略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战略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一般来说,在高层管理者制定了企业战略之后,也就是确定了组织开展什么样的业务,企业一般还要制定企业的业务战略计划,以保证开展的业务能够成功。

在业务战略制定后,企业针对业务战略目标,就要开始制定职能层次的战略,这些战略包括采购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生产、会计、人力资源、客户服务以及研发职能。职能层次的战略回答的问题是:这一职能战略如何帮助业务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实现,采购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围绕公司的战略计划和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这就是根据企业层次的决策来确定采购的规模、区域,然后分配优先权、进度表、目标以及个人责任。

二、重视采购战略的意义

在目前的企业采购中,采购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一般采购流程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填写申购单,然后由行政部门审批后,交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申购单上填写的内容,去找供应商。日常工作中采购部门的任务就是等待生产部门和其他物资需求部门的申购单,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寻找。目前的市场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是买方是市场,因而从常规状态下来看,采购部门的工作非常轻松,所以在国内很多公司,对于采购部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销售等其他部门。总认为采购部门是一个花钱的部门,采购工作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采购战略的企业很少。

采购的作用真的如此不重要吗?其实不然,虽然采购成本在不同行业中的比例是不同,但总体来说,采购成本是非常高的。根据有关数据统计,降低1%的采购成本相当于增加10%销售额。把销售额增加10%,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但把采购成本降低1%,对于目前社会平均采购水平来说,确实非常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企业把采购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制定对应的采购战略。

三、采购战略的制定

1.采购战略制定的基础

在制定采购战略的开始,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赋予采购部门的使命。以往强调的单纯的成本降低和质量的提高已经不能完全反映采购部门的价值。在一个要求管理精细化的新时代,对总体拥有成本(TCO,TotalCostoftheOwnership)的要求是最能反映客观情况的指标,所以企业制定采购战略也可以以TCO为目标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2.采购战略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根据一般企业的特点,采购战略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资源战略、供应商战略以及采购控制战略。针对资源战略,TCO将成为核心得到重点运用。围绕这个核心,企业将从发现机会、实现价值到保持成果并不断发现机会的循环过程,这是整个价值采购的基础。该过程中包含主要模块是:进行支出费用的研究、部署跨部门的物料采购团队、对供应市场和采购寻源进行分析、制定物料分类及分类战略、采购寻价全过程和部署及实施分类物料战略。

(1)资源战略制定

在制定资源战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企业的采购物料进行分类,过于复杂的维度又会给物料分类造成一定的难度,可以将物料的一些主要的因素全面地归纳为两个维度:风险和复杂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前者涵盖如下因素:采购一旦中断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采购物料设计的成熟度和制造、服务、供应的复杂性,企业在采购该类物料方面的熟练程度以及供货市场的市场供给能力、竞争性、进入壁垒、供应市场范围、供应链复杂性等方面的因素。而价值维度体现的则是TCO和价格弹性。

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以价值和风险两个因素把企业采购物料分为4类:第一类物料是高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定义为核心物资,这类物资需要和少数关键供应商结成战略性合作关系,实现TCO的优化;第二类是高风险和复杂度且低价值的物料,称其为瓶颈类物料,在采购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于瓶颈类物料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在对方的积极性不高时,尽量做一个好顾客,包括准时付款、经常性与对方沟通等措施。二是修改自己的需求,将瓶颈类产品转化为其他物料;第三类是低风险和复杂度及高价值的物料,定义为杠杆型物料,杠杆类物料需要扩大寻源范围,通过招标降低TCO;最后一类是低风险、简单且低价值的物料,即常规类物料,这类物料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采购流程简化采购过程、降低采购成本,重点应该放在采购管理费用控制方面。

(2)供应商战略制定

对供货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公司可以从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关系类型的角度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评估。针对某一特定采购物资,公司能够与供应商建立的关系类型是与该物资在采购物料细分模型中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该位置反映了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和支出水平。

对候选供应商,可以对之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通过将一个供应商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相对比,公司可以了解双方之间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弥补。公司可以通过对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机会或产生什么样的威胁有一个总体的评价。

(3)采购控制战略制定

再好的战略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执行。而采购的组织和人员,对于采购的绩效考核,采购流程的精心设计都是保证有效管控的重要手段。此三者密不可分:采购战略确定了一个企业合理的集分权采购组织结构,根据采购组织及管控模式确定适宜的采购岗位,制定清楚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和采购职责描述,依据公司战略和目标设立采购组织和个人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战略计划有效实施。

首先,采购的主体是人,所以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十分重要。仅仅砍价能力强的采购人员不一定是合格的采购人员。为了帮助采购人员更深入地了解TCO的概念和以TCO为核心的采购战略,采购人员应当得到必要的培训。从人员招聘、岗位培训到采购文化的管理都必不可少,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建设,也应当纳入公司人力资源建设中来,并坚持成为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绩效考核对于采购人员完成既定目标至关重要,有效的绩效考核措施有利于既定目标的事项,相反不利的绩效考核措施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首先需要确定出详细的关键业绩指标(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s),这些指标应当尽量标准化和量化,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行可以对采购进行全面评估。同样KPI还包括供应商的可靠性、每个物料类别的供应商数量、每个供应商类别的供应商数量。这些具体的KPI是可以量化并最终决定采购人员是得到奖励还是惩罚,这种明确的目标保证对采购人员工作的发表。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战略决策;企业并购;战略并购

目前国际上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横向重组为主,并购的动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浪潮有显著的不同,被认为是战略驱动型的(Driven by strategic forces)企业并购。在我国已正式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企业发展与并购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需要战略的指导,并购作为企业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国际上正在发生的企业并购呈现显著的战略型特性,我国现阶段的并购则呈现较弱的战略驱动型特性,并购实践普遍缺乏战略指导,并购陷入盲目追求资本规模“低成本”扩张的误区,忽视核心竞争能力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认识战略型企业并购的本质特征,建立分析框架以及研究其分析过程,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一、战略型企业并购

战略型企业并购,是企业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并购行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并购浪潮的显著特征。吴清烈等在其《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信息结构与支持框架》一文中提到战略并购决策具有战略驱动性、多主体性、系统关联性、过程动态性、不确定性及决策劣结构性特点,却没有对战略并购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分析,下面将试图综合考虑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复杂性,以支持战略并购的分析框架与过程研究,指导国内企业并购实践活动。

1.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强调为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核心业务服务。战略型企业并购通过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来增加企业价值。虽然战略型企业并购与财务性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加企业的价值,但财务性企业并购不在乎是否有利于企业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战略型企业并购是基于一项战略计划的实现,来赢得核心业务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型企业并购使得企业并购活动由多元化返回核心业务,并购后企业专业化程度更强。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的结果是形成了拥有核心的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专业化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这与20世纪60~70年代以多元化为目的的并购相比,有着更鲜明的特点。

2. 动机在于寻找战略优势。

在第四次并购浪潮中的部分并购,起因于对证券的疯狂投资和市场上对证券的过度需求,以及企业在投资商的鼓动下以融资方式并购其他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将公司分割出售,从股市差价中牟取暴利。但是,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动机主要在于寻求战略优势,而不仅仅是出于短期获利动机。许多并购案例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专门研究企业并购的约翰奥尔森指出:“90年代的联合是以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现在的问题是争取市场上的战略优势,推动80年代生意人的急功近利在这里不起作用。”

3. 强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而言,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并购某些具有专长的企业,或与拥有互补优势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相比,企业并购具有时效快、可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尽管完成从搜寻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但这比通过自我发展要快得多;对于那种企业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专属于某一企业的情况,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唯一途径;通过并购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性主要体现在从事收购的企业有时比目标企业更知道它拥有的某项资产的实际价值。

4. 注重并购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战略型企业并购更多的是考虑企业间各自原有优势的结合与互补,以达到信息、技术、资金、市场与人力资本的共享,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在战略型企业并购中,两家公司之间在资源、能力和机会方面相差悬殊,会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营销特色、销售网络、研发费用(R&D)以及多余的生产能力等, 这些资源中有些采取战略资产的形式,比如市场控制力和进入壁垒等等。战略型企业并购摒弃了以往企业购并的旧观念,注重进行优势互补型的“强强联合”。在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往往迫于政府的压力,非自愿地兼并不符合战略并购。

5. 并购绩效源于协同效应。

能否获取较高的协同效益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战略型企业并购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根据产业价值链学说,可以把企业看成由投入品市场、生产过程和产出品市场组成的。在任何竞争性产业中,竞争对手相互抢夺市场,它们寻求用最有效的手段生产各自的产品和提供服务,或者在已知的成本结构内提供更加诱人的产品和服务。战略型并购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战略型企业并购能够进一步削弱竞争对手抢夺自己或目标公司目前的投入品市场、生产过程或产品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战略型企业并购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或者压倒性地抢占竞争对手的市场。

二、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分析

实际中企业如何进行战略型企业并购,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过程,因而具有一般决策过程的规律,但又有其特点。因此,本文分两阶段对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进行分析:决策分析框架和决策分析过程。

1. 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框架。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Robert M.Grant曾指出“战略制定中的四条原则:简单、一致和长期性目标;深刻理解竞争环境;客观评价各种资源;有效的实施战略”。这四条原则就是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基础,由此演绎出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企业包括三层关键特征:公司目标和价值;公司资源和能力;公司组织结构和系统。企业外部环境包括了影响企业决策和绩效的一切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和文化因素。但是,对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而言,核心的外部环境只是企业所处的行业,也就是企业与顾客、竞争对手和供应商的联系的总和。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的框架必须包括对企业三层关键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企业行业环境的分析,图1中明确了这一点。企业战略型并购分析必须基于对自身目标和价值、资源和能力及行业环境的分析,通过对企业结构和系统的反馈,以实现企业目标和价值为起始点和落脚点,由图1箭线明确表示。

该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为两层任务提供支持:一是决定如何在外部环境中配置资源(并购)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二是决定如何自我组织(兼并整合)起来以实施企业并购战略。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图明确指出,企业应基于所处行业环境和自身资源能力制定战略并购规划,并强调对企业结构和系统的整体优化,以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该分析框架图是企业并购分析过程研究的基础,为企业并购规范了行动目标:增加企业价值。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的出现,并购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导致产权结构越发复杂,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快,产权交易市场成为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的主要渠道,于是提出了产权交易即并购目的的问题。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过程。

以上确定了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分析框架,但并没有给出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的操作方法。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决策分析过程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决策分析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向前一个或前几个步骤反馈的循环过程(如图2示)。

该分析过程体现了战略型企业并购分析框架中的基本内容,所用方法为战略管理基本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专家会议和反馈过程的存在,使分析过程具有科学的开放性和系统性特征,且具有与其他并购分析过程的不同优势:

(1)战略驱动性。该分析过程贯穿了战略管理的思想,整个过程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核心驱动力。也表明战略型企业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并且SWOT方法本身就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使得该过程具有明显的战略驱动性特征。该特征区别于以往众多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的财务性企业并购行为。

(2)多主体性。从该过程情报阶段分析内容来看,制定战略并购策略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和竞争结构等)因素。该分析过程表明在并购活动中涉及多方利益相关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该分析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主体的复杂过程。

(3)系统性。该并购分析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特征。各分析阶段自成子系统,整个分析过程又组成一个独立系统,并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放到所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企业管理者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其系统性特征。

(4)动态性。该决策过程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市场格局变化、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等,使得该决策分析过程必须强调其动态决策的特征。既充分依靠反馈循环机制的作用,将战略并购决策作为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实施动态决策。

三、结束语

战略并购,是企业出于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并购行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一轮(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企业并购的方向所在。战略型企业并购是企业高层决策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整个并购的分析框架和运作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需在具体的环境背景下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国际第五次并购浪潮和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在制定并购规划、实施并购方案时,应密切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充分考虑战略型企业并购的复杂性,对并购的内外部环境作深入、系统的分析。针对战略并购特点,用战略型企业并购决策分析框架图和决策分析过程图为指导,系统研究战略并购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方案,最终通过战略型企业并购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Weston J F,Chung K S,Siu J A.Takeovers,Restructuring,and Corporate Governance.New York:Prentice Hall,1998.

2.刘可新,王浣尘,熊性平.企业并购战略分析.上海综合经济,1997,(6).

3.(美)Robert M.Grant著.胡挺,张海峰译.公司战略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战略采购优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连锁零售业 区域竞争 三原色方法

连锁零售业之所以被消费者认可,并作为迄今为止最具竞争力的商业运营模式之一,是因为它为消费者更全面、更贴切、更迅速地提供了以下三种功能:即商品功能(以下简称红色功能);便捷、高价值功能(以下简称黄色功能);休闲功能(以下简称蓝色功能),并把将三者放置一体对连锁零售业区域竞争战略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称为“三原色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己方区域竞争战略的偏颇,针对己方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补充,还能够及时有效地辨明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预知其对己方将要造成的威胁和伤害,并在战略上做出有效回应。

一、“三原色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功能结构

1.“三原色方法”的理论基础

连锁零售业者可以通过齐全的商品门类带来的一站式购物便利、周到的服务和旨在减少消费者消费环节的外延服务业务,降低或完全吸收由于消费时间、消费时间成本、相对消费时间成本大幅增加所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和价值损失。而这也意味着连锁零售业所提供的商品相对消费者来说,其综合价值已大大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

连锁零售业产生的根源即“三原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时间观念的增强以及连锁零售业日趋发展成熟,未来的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实质必将是以其能否让消费者以最少的消费时间,最低的消费时间成本和相对消费时间成本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新的起跑点的。

2.“三原色方法”的基本功能

(1)红色功能

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以及商品自身的附加服务、品质、促销的功能。连锁零售业所提供的是随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商品和服务,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则会因不同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致使消费者在一定时段(小时,天,周)内的消费需求以复合型消费需求、多重型消费需求、单一型消费需求、休闲型消费需求以及这四种主要消费需求的杂合体交替出现或杂合出现。红色功能的提出是针对那些单一型消费需求的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往往会选择离他产生消费需求的地点近的商业场所购物,对其他因素反映冷淡。

(2)黄色功能

向消费者提供便捷,高价值的功能。相比之下,连锁零售业为消费者减少的消费时间和消费时间成本是很大的,由此可以证明黄色功能中消费时间、消费时间成本以及相对消费时间成本的提出是可行的。此外,随着社会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连锁零售业有必要延伸其原有业态。

(3)蓝色功能

向消费者提供休闲的功能。蓝色功能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①因购物便利所带来的愉;②在轻松的购物环境和优质服务下浏览、触摸、试用各种门类的商品所达到休闲目的;③出于经济、气氛、季节等因素选择到超市休闲。

3.基于“三原色方法”的竞争圈种类

不同的经营业态在其经营区域的竞争力是由三个位于不同层次的红色竞争圈、黄色竞争圈,蓝色竞争圈复合组成的。“三原色方法”正是通过这种划分,使连锁零售业区域竞争战略的制定者能够明白竞争对手的功能优势和劣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战略同对手展开竞争。

(1)红色竞争圈

由红色功能而产生的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圈。一方面红色竞争圈的基本功能给连锁零售业态带来收益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红色功能的主要顾客是单一型消费需求顾客,其特性使得红色竞争圈成为大中型连锁零售业的软肋。红色竞争圈的主要顾客为拥有单一型消费需求的消费者。

(2)黄色竞争圈

由黄色功能而产生的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圈。黄色竞争圈是连锁零售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其主要顾客为拥有复合型消费需求和多重型消费需求的消费者。

(3)蓝色竞争圈

由蓝色功能而产生的连锁零售业的商圈,主要顾客为拥有休闲型消费需求顾客。具备该竞争圈的连锁零售业态能利用其自身辐射范围广的特点,起着对区域内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压制的作用。

4.“三原色方法”的基本架构

利用“三原色方法”将连锁零售业的商圈具体的、明确的、动态地界定为由第一层具备红色功能的红色竞争圈,第二层具备黄色功能的黄色竞争圈和第三层具备蓝色功能的蓝色竞争圈累积组成的综合竞争体,如图1所示。

图1 连锁零售业竞争圈

现有商圈理论提出:商圈是消费到商业场所进行消费活动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这里面提到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在连锁零售业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影响是很小的。换个角度讲就是:传统的商圈理论对于连锁零售业的区域竞争战略的描述过于笼统、模糊和平板化,不能动态地反映连锁零售业区域竞争的实质,而红色竞争圈,黄色竞争圈,蓝色竞争圈的概念却能为此做很好的补充和说明。

图2 同一区域零售业态共生图

图2中是同一区域内多种连锁零售业态共生的模型。图中大型综合性超级市场,中型超市,便利店的各色竞争圈虽然发生了重复,却互不影响。处于多个竞争圈内的消费者会因不同的消费需求,消费目的,消费心态,工作外闲余时间量等因素选择去不同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消费。“三原色方法”在原有商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赋予连锁零售业拥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竞争圈,连锁零售业内不同运营模式对应的各色竞争圈的竞争力也是不同的。

二、基于“三原色方法”的十二种区域竞争战略模式

1.“红对蓝”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掏心战略,是指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利用红色功能优势同大型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类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不对称竞争的区域竞争战略。小型超市或便利店利用其自身具备的红色功能优势,争夺他们的单一型消费需求顾客,以达到掏空其红色竞争圈给其带来的利润源。

2.“红对黄”区域竞争战略

利用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所具备的红色功能优势直接渗透入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的红色竞争圈内抢夺其单一消费需求型消费者,掏空其红色竞争圈内的市场份额。

3.“黄对红”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连横战略,是指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连锁零售业态针对具备红色功能优势的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采用的战略。这样,同样具备一定红色功能优势、且店址几乎遍布整个区域内各个角落的零售商将会蚕食掉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的红色竞争圈内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4.“黄对黄”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核心战略”,是指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连锁零售业态遇到同样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连锁零售业态的竞争对手时采用的战略。以顾客为中心,把减少消费环节,消费时间,消费时间成本,相对消费时间成本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指导,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超出有形商品服务之外的外延业务。

5.“黄对蓝”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分割战略,是指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的连锁零售业态利用其黄色功能优势割占大型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类的连锁零售业态的黄色竞争圈的市场份额,争夺其黄色竞争圈内的多重消费需求型消费者。

6.“蓝对蓝”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核心战略”,其原理与“黄对黄”区域竞争战略一样,惟一不同的是它以提高自己的蓝色功能为目标,并使自己的蓝色功能始终在整个区域内占领先地位。

7.“红黄对黄”区域竞争战略

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实力的连锁零售业者同时采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和黄色功能优势同只采取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竞争的区域竞争战略。竞争中前者一方面采取“黄对黄”区域竞争战略同竞争对手进行面对面的交锋,同时又使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的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采取“红对黄”区域竞争战略渗透到竞争对手的红色竞争圈内抢夺其单一消费需求型消费者,掏空其红色竞争圈内的市场份额。

8.“红蓝对黄”区域竞争战略

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实力的连锁零售业者同时采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和蓝色功能优势同只采取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竞争的战略。竞争中前者一方面采取具备蓝色功能优势的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类的连锁零售业态对整个区域市场进行压制,同时又使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的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的连锁零售业态采取“红对黄”区域竞争战略渗透到竞争对手的红色竞争圈内抢夺其单一消费需求型消费者,掏空其红色竞争圈内的市场份额。

9.“红黄对蓝”区域竞争战略

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实力的连锁零售业者同时采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和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的连锁零售业态同只采取具备蓝色功能优势的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类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竞争的战略。竞争中前者一方面采取“红对蓝”区域竞争战略去渗透到竞争对手的红色竞争圈内抢夺其单一消费需求型消费者,掏空其红色竞争圈内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采取 “黄对蓝”区域竞争战略去割占竞争对手黄色竞争圈的市场份额,争夺其黄色竞争圈内的多重消费需求型消费者。

10.“红黄蓝对蓝”区域竞争战略

指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实力的连锁零售业者同时采用红色功能优势、黄色功能优势和蓝色功能优势同只采取具备蓝色功能优势的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类的连锁零售业态进行竞争的战略。竞争中前者采取 “黄对蓝”区域竞争战略同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同时采取“黄对蓝”区域竞争战略割占竞争对手黄色竞争圈的市场份额,争夺其黄色竞争圈内的多重消费需求型消费者;采取 “红对蓝”区域竞争战略渗透到竞争对手的红色竞争圈内抢夺其单一消费需求型消费者,掏空其红色竞争圈内的市场份额。

11.“红黄蓝对黄”区域竞争战略

与“红黄蓝对蓝”区域竞争战略雷同,不再赘述。

12.“红黄蓝”区域竞争战略

又称饱和式战略,指连锁零售业者在某个区域内,同时采用具备红色功能优势的小型超市或便利店类、具备黄色功能优势的中型超市类和具备蓝色功能优势的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类的三种连锁零售业态,最大化地占有有限客户资源,阻挡竞争对手进入该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