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发展不足;规划建议

农业发展规划,是指各个地区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与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本研究以简阳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纲要,分析简阳市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规划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提出对规划的优化建议。2020 年是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最后一年,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成效初显,但是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研究分析这些规划实施中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优化建。一方面可以为简阳市制定后续的农业规划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将相关的不足纳入后续规划中,完善后续规划。

1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

简阳市粮油播种面积239.93 万亩,粮油总产量72.4 万t;发展特色水果30 万亩,总产量10.95 万t;发展蔬菜29.9 万亩,总产量47.68 万t。全市已建成万头规模猪场28 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36 个,成功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 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 个;生猪出栏125.10 万头,羊出栏92.70 万只,家禽出栏928.45 万只,肉类总产量12.13 万t。发展核桃14.4 万亩,花卉苗木2 万亩,香椿3 万亩,林下经济19.6 万亩。实现水产品总量3.1 万吨[1]。

1.2 产业化发展

简阳市着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实现耕地流转66.7 万亩。推进7 个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2.4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 亿元,发展特色产业1.5 万亩,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率达50.24%,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87.56%,累计创建“三品一标”产品124 个[2]。培育部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5 家。培育农业合作社1406 个,其中部级示范社12 个,省级示范社27 个;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40 个村、集体经营开发公司24 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个。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7 个,培育种养大户4000 余户。

1.3 农业品牌创建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投资6.28 亿元,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8.52 万亩,新增产业3.18 万亩。重点打造“简阳晚白桃”、“简阳羊肉”和“简州大耳羊”3 个区域品牌,注册了“力盛”、“福海源”、“蜀娇”、“天宫山”、“土荡荡”、“如林”、“蜀台红香椿”和“新星红山鸡”等农产品商标40 余个。简州大耳羊获部级新品种审定命名,简阳晚白桃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并进入2015 年全国互联网地标产品(果品)50 强;“蜀新1 号”核桃获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6 年9 月获第13 届全国林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蜀台红香椿”椿芽获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称号;注册农产品商标40 余项,其中驰名商标3 个、著名商标10 个。

2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不足

2.1 规划作用不够充分

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5 ―2020 年)》,但是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规划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产业准入条件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方面的标准不够完善。简阳市纳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区域的过程中,各方面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与变革,许多在规划中制定的标准与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够精准,一方面在规划中相关农业政策的设计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准的定位,对于相关涉农政策没有精确实施。第三是规划中关于涉农的相关项目的整合度不够高,各个涉农项目之间联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涉农项目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进行项目建设,整合度不够高。第四是在项目和业主引进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可控性,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强。

2.2 “农商文旅”融合不足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应该强调现代农业的生态、观赏、休闲、文化等多个方面。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发展、农业品牌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安排。但是,对现代农业“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不足,所以导致了现代农业的各个方面发展各成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融合优势,没有充分激发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优势。导致简阳市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长,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受限。

2.3 对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保障不足

简阳市2019 年GDP超过500 亿,农业对简阳市的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二十五,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式能够充分的增强农业的发展能力。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生产能力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但在简阳市的现代农业规划中没有提出如何提升农村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则体现为大多数的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种养技术、经营模式占比依旧较大土地规模化开发程度不高,农业科技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和农村资源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村的生产能力依旧落后,生产技术依旧没有实现现代化。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不仅效率低,而且产量低、质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没有经济效益。

2.4 对农产品深加工比较薄弱

简阳市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仅26 家、总产值约25 亿元,其中精深加工率仅为34.2%,产值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产品主要为泡菜、调味品、粮油深加工,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对农产品加工的相关规划中,建设重点是建设农业生产园区,巩固现有老字号品牌生产规模。对果蔬的加工仅处于初加工的状态,但是这一类农产品可以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农产品又处于未加工状态,在前期生产结束后就直接进入市场,价格与质量都不具备优势。完善规划中对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规划,有助于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 简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

首先,针对原有产业准入与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在规划中不够完善的问题,要充分的设计产业准入条件、项目准入条件、园区建设标准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虑简阳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机遇与挑战,以及“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加强简阳市涉农规划与成都市的各项规划的衔接。第三,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与精准性,按照规划的农业政策精准落实在相关的农业项目中。第四,在规划中加强各项涉农项目的整合度,统筹规划涉农项目建设,做到系统性与特殊性兼顾。最后,在规划中要注重项目和业主引入方面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3.2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融合是一个系统构造,其中的五个维度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农商文旅体”融合是包括空间融合、业态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态、生活、生产于一体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务城乡广大居民[3]。在规划中充分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优美自然环境,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等各个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学把握城乡统筹和三产融合发展大势,以农业为本构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现代农业生态圈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4]。第一,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互联网”、“农业+品牌”等一系列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鼓励各类主体将创意运用在各个涉农规划中去。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契机,着力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以田园综合体促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多功能、多业态搭建业务结构的综合运营,跨产业、多功能,就超于了原来的综合运营。综合体突破了原有的惯性用途,从而在思想上打破惯性思维。激发原来收到局限的资产和资源效能,形成乡村社会发展到广阔产业空间[5]。

3.3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

在规划中加大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水平给提升计划,第一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的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体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农业科技领域。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和产业化开发[7]。促进农业各个科技领域相互衔接、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对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技术现代化,例如,农业科研院所、技术市场、电视大学、技术讲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动。在简阳市的涉农规划中,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与生产现代化水平。在后续涉农规划设计与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与农村生产设施的完善。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

3.4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

第一,简阳市的樱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败,保鲜难度大的特点,在采摘下树后,能够销售的时间便迅速的变短,所以在简阳市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对这一类易腐果实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这一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为其增加附加价值。第三,完善农产品的挑拣分级,做好差别化分类,细分市场消费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在简阳的现代农业规划中应该注重农产品产后粗加工与精加工的品类与种类,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增强简阳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产能。做好简阳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以泡菜、调味品、粮油、面食加工等老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升这些企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简阳的樱桃、晚白桃与猕猴桃等果蔬类农产品,要逐渐完成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化,充分利用粗加工与精加工这两种加工模式,衍生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简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乡村发展服务中心2019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叶国伟,杨坤,李玲玲等.成都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进融合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大邑县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J].先锋,2018 (9 ):35-36.

[5]杨海峰.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对策[J].文化产业,2018 (16 ):1-2.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江苏省是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以占全国3.91%暗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10的GDP总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44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57: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必须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截至2009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仅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这表明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制定引领性的农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目的意义

2.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在江苏省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占总人口30%的农村人口的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短腿。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也成为关键。在江苏,为推动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每个县(市、区)认定并扶持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涉农企业,纷纷邀请各路专家团队编制某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其中规划的精髓都将深刻体现现代农业内涵in-t3],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引进和集成组装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示范引导各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2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依靠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输出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本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

2.3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应建设高效、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例如“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是江苏悦达集团和法国家乐福两家联合,在江苏省建湖县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该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家乐福超市的后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江苏悦达集团为回报社会、致富农民、推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湖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旨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营造农民、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2.4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板块,都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多元化致富农民,紧扣农村经济发展核心,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技术路线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调研、座谈、大纲编制、起草初稿、送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过程,大概可涵盖的内容。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纲编制要充分领会当地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还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完成后要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请专家指导,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后,总结完善,确定规划大纲。根据大纲编制规划初稿,请当地相关人员及专家参加座谈,讨论规划初稿。如果座谈通过就要修改完善制定评审稿请专家评审,如果不通过还要回到起点,在大纲基础上再次调研、座谈、收集资料。最后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评审,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定稿实施。

4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功能定位

4.1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理念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灵魂所在即功能定位。在制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就要综合考虑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重点等的差异,将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发展思路合理概括。总体来讲,现代高效农业要实现3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生产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新优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培育适宜现代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拓展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因此,现代高效农业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要处处体现现代特色,并依据市场、生态、休闲、效益4个因素来共同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主体的规划布局。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理念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功能;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休闲、教育、度假、观光、旅游与游憩的场所和机会的生活功能;提供清新、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

4.2案例分析

4.2.1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地位于苏北建湖县,结合建湖政府和苏北特点的市场需求以及江苏南方悦达集团和家乐福超市的要求,园区定位主要是生态保障、循环可持续、科技先导,在规模种养殖等产业中体现绿色、休闲、循环、高新、市场化等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种子种苗、种禽种畜供应和技术标准输出基地,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人居胜地,工业反哺农业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力争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产业发展等共荣的社会良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建湖鼎力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部级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4.2.2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建设是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集团资金雄厚、管理有序、市场开拓能力强,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现代农业园。由于规划的实施地位于沿太湖城市之一的苏州市,因此保护太湖环境将是规划的重点。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苏州大成企业集团的实际规划设想,将该规划定位为绿色无污染、科技优先、休闲观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注重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生产、营销功能,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培训功能和太湖生态保护、修复功能的园区。通过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实现园区管理企业化;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输出;以生态绿色为理念,实现技术、投入对环境的友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力争将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生态、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5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1政策扶持

为保证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将该规划主体项目纳入该地发展的年度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改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环境,鼓励对农业多功能领域的拓展和探索,带动农民致富,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2组织保障

一个高质、高标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成立以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为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大成企业董事长、金庭镇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技术支持

高科技是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依托当地或省内乃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力量,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建议成立技术指导组。

5.4资金保障

高投入是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某地或某园区现代农业规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确保规划主体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而2个园区的投资主体均是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有序的知名企业,因此能够保障园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近日,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安排。日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如何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等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国务院农业现代化规划,有什么重要意义?

韩长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多次强调,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总理强调指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三年超过6000亿公斤,“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民增收实现“十二连快”,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连续6年保持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两个高于”的好势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应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特征的基本判断。

但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发展还面临很多新老矛盾,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打个比方,如果说现在工业已经进入4.0时代,那么农业现代化还处于2.0到3.0阶段。“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五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化同步”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短板。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按照关于“十三五”规划要“耳目一新、务实管用”,总理关于“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科学论证,做深做实”的指示精神,在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农业专家、涉农企业、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规划》,并作为支撑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由国务院审定印发。

可以说,《规划》既体现了与“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十三五”的新部署、新要求,特别是突出了落实五大新的发展理念、突出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记者:我们注意到,《规划》提出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发展主线和战略重点,请问有什么考虑?

韩长赋:《规划》在“十三五”部署的开篇专列了“战略要求”章节,提出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发展主线和战略重点。在发展定位上,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等战略判断。在发展主线上,强调“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战略重点上,强调实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这些战略要求是在系统梳理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思想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编制《规划》的基本遵循。把这些战略要求放在规划的突出位置,就是要解决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问题。形象地说,这部分是《规划》的“魂”,贯穿于规划始终,将引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请问《规划》如何细化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

韩长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规划》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谋篇布局,提出了五方面的发展任务。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加快形成内部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布局。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产业精准脱贫、特殊区域农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五大任务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基调,集中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要有个通俗的说法,我总结,“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搞饭,就是保供给,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搞钱,就是保收入,让亿万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搞绿,就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请您描述一下,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会是什么样子?

韩长赋:《规划》紧扣“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要求,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十三五”目标进行了描绘,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产能稳固。未来我们不一定追求粮食连年增产,但一定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只要市场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

二是产品安全。现代农业一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农业。要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基本全覆盖,老百姓吃到的都是质量安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农产品。《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7%以上,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可追溯。

三是方式绿色。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实现生产过程更加绿色,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农业基本建成,农业生产不再大水大肥大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美丽田园、青山绿水、生态环保成为农业的代名词。《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是设施先进。完善的设施装备、先进的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农业实力的标志。要基本建成配套完善、标准高效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储运等基础设施,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占主导地位。《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确保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完成10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

五是规模适度。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要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程度显著提升。《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

六是市场导向。农业现代化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市场更加健全,产品市场更加开放。但坚持市场导向,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而是在政策支持保护下的市场化。《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记者:《规划》提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请问,“十三五”如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韩长赋:总的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规划》对此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要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和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推进粮改饲,扩大粮豆轮作范围,在棉花、油料、糖料、蚕桑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是减玉米,《规划》提出调减玉米面积,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今年预计调减3000万亩以上,调减面积主要用于种植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和饲草。要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在畜牧业主产省(区)率先实现现代化。重点是稳生猪和兴奶业,稳生猪就是在优化生产布局的同时,支持发展规模养殖场,稳定猪肉供给;兴奶业就是要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加强消费引导,全面振兴中国奶业,力争到2020年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要推进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渔业结构调整,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稳定池塘养殖,降低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要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推广名优品种和适用技术,建设一批原产地保护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当然,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同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半点大意。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产品消费大国,粮食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保障粮食安全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反复强调,中国人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永恒主题。为此,《规划》提出,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定了谷物产能和口粮自给率的约束性目标,体现了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政策导向;部署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将生产能力落实到田间地块和单产提高上,打造国家粮食生产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核心基地。

记者: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强调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请问,《规划》对推动解决我国土地细碎、经营规模小的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了哪些部署?

韩长赋:过去我们依靠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承包经营解决了吃饭问题,这很难得。目前,我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在这样的条件下搞现代农业难度很大。只有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近年来,各地积极引导规模经营发展,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全国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已经超过30%,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实践中,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联耕联种等多种实现形式。要通过互换并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规划》明确提出,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以及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打掉田埂、连片耕种,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促进机械化和生产率水平提高。但要看到,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成本效益,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生产力水平合理确定经营规模。据测算,在北方单季地区从事粮食生产,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应在100亩以上,南方两季地区是50亩以上,这样与外出打工的收益大体相当,规模上“比较经济”,如果规模过大,边际成本会上升、收益反而会下降。

要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带动广大农户,实现服务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包括多个环节,无论是小规模农户还是规模经营主体,都很难“包打天下”,都需要生产,而且越是现代农业,越需要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为此,《规划》提出,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政府购买公益机制创新试点范围,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让小规模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记者:当前,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大,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请问,到“十三五”末能否顺利实现农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的目标?《规划》对此有哪些部署?

韩长赋:过去,农民增收一靠农产品价格,二靠外出打工。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农民工就业和工资增速出现“双下降”,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今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只有6.5%,6年来首次低于GDP增幅。从后期走势看,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农民外出务工环境也未明显改善,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很大。

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没有。农民收入增长,事关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为此,《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以上,这是硬目标、也是硬任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推进农民收入“四个轮子”一起转: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空间,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广节本降耗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经营增收。二是支持农民创业增收,通过加大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农民创业支持力度、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等举措,引导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三是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加工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农民增收的领域。四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深化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和继承的权力,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五是推进转移就业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统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居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此外,《规划》还部署了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这是农业部门的职责,今年我们已经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并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部署,推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实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总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到2020年农民收入翻一番、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记者:《规划》要求加快农业发展动力升级。请问,“十三五”如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

韩长赋:新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增强三大动力,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主体,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挖掘科技的潜力、激发主体的活力。一是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今年4月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当前,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深化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因此,《规划》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贡献率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十三五”,仍然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两个方面下功夫。对于技术创新,《规划》提出,要“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实施一批重点科技计划,尽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及装备”等;对于体制创新,《规划》提出,要“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等。只要这“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就能够掌握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先机。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人。这些年,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势头,给传统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为此《规划》提出,要“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2

Analysis of Eco-agricultur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ing on Post Modern Agricultural Theory

CHEN Shou-yue, WANG Lia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agricultural, clearly and design relations between, and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Hebei Lyurun of Eco-agriculture park, target 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design and functional zoning in four aspects, expounds theory of the post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park should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future design research word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Key words: postmoder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1 研究理论

1.1 后现代农业

美国学者C.迪恩・弗罗伊登博格认为,后现代农业[1]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的价值转变与价值拓展[2]。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所谓的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两者之间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异,还是内涵上的区别。后现代农业本质上是大农业的开发、利用及其产品生产前后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超大产业化经营系统。后现代农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农业的生态服务、社会支撑功能,注重农村的三生(生活、生态、生产)协调,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的多元化功能拓展,如生产、娱乐、生态等[3]。

1.2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农业园区规划设计一般包括总体规划的项目设计。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是依据园区立地条件,对给定农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功能定位、项目建设、区划布局、基建完善、景观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体系、运营机制等进行策划和总体安排,而项目设计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构思,并给出详细表达[3]。

1.3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来源

后现代农业以农业生态化作为农业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关键所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信息装备输入组织生产,要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协调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品种组合,建立良好的物流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4]。农业园区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保护和优化环境放在首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休闲环境景观和空间,确保农业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1.4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哲学基础

后现代农业要求推动“双赢”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危害最小化,实现生产与环境保护的最佳平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求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约束性压力,严格保护生物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改善生产条件,确保园区农业的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这与后现代农业中提倡的生态永续性理念不谋而合[5-7]。

1.5 后现代农业理论体系是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后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农业科技设备,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范畴中各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要在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8-9]。

2 研究区概况

园区位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靠近全国政治中心,处于华北经济中心双巨城中心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以及京津城际交通线中心,是京津城际中心花园,华北和东北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通道的咽喉。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国际机场60 km,距天津滨海机场80 km,距天津港约80 km。园区的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廊坊南北,四通八达,市郊铁路,京山、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廊万路,京津高速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光明线近在咫尺。位置得天独厚,是成为园区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为园区农业的成功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开发理念与目标定位

3.1 农业开发理念

在京津冀一体化组团发展背景下,立足京津大都市区的先天优势,以“服务首都、融入首都”为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产业兴园”为理念,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以“高效出产、享受生活、生态保护”为核心功能,推动园区多元化开发;园区的建设为建设“平原森林城市”任务,完善和优化廊坊市城市功能提供了一种现实途径。创立一个工农有机结合的商业盈利新模式,实现绿润集团的使命与战略,打造“廊坊绿谷”和绿润集团“农林综合体”。

3.2 农业发展目标定位

综合园区区位独特性、水资源限制性、文化特殊性、环境约束性的特征,以及京津发展预测、区域内外农业现状以及开发的目的与理念,借助区域发展优势,将园区农业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最安全的优质彩色苗木精品研发生产供应中心、世界首个城乡一体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一流基于农业的综合生态休闲服务区[10]。

4 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农业产业框架设计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园区资源环境条件及各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各产业链做出有效延伸与合理串联,从而保证农业充分融入生态城总体产业发展大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外部分工合作体系,维护园区的生态平衡。

园区生态城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结合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园区发展以下产业较为较妥当:

(1)基础产业:苗木驯化繁育、中药材种植、绿色(有机)鲜果种植、林下经济;

(2)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与农商服务、工厂化植物生产(花卉苗木);

(3)衍生产业:废弃物CPU②(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沼气发酵池、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站等)。

坚持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作为生产标准,逐步建立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竞争力强的园区。

5 农业产业功能区划

5.1 总体功能分区

根据园区生态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确定“一环、五区”。一环:彩色大道内环线;主体建设区:农林科技展示区、都市花木体验区;配套建设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观光农业风情区、私家农庄休闲区、市民公共服务区。

5.2 重点项目建设

(1)彩色大道内环线围绕园区内环路两侧设计,以花期果期相交错的果树和流光溢彩的苗木、林果为要素,既是良好的防护屏障,又构成优美的外向型景观,也可沿环形道路,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和休憩等设施,突出文化主题和内涵及多个景点的连续性,并结合植物造型布置,开展赏花、采摘、摄影和自行车骑游活动等。

(2)农林科技展示区规划面积27.13 hm2。分为自然、农林、未来等三大主题板块,是园区景观、文化、服务、活动、高档设施、赢利和公益项目精品的聚集区。包括光伏温室、高档花卉温室、育苗温室、现代农林展示中心、苗木科技研发中心、管理服务培训中心、高档彩色苗木展示区、停车场。规划主题为展示高新农业科技,集锦现代缤纷园艺。

(3)都市花木体验区规划面积83 hm2。确保园区大规格苗木繁育主体地位,是园区景观建设重要组成,也是美丽乡村高档社区的门前花园。精品大规格苗木区、珍稀苗木种植区、林下经济示范区、苗木绿谷、都市花廊等。

(4)观光农业风情区规划面积23.4 hm2。依靠产业背景,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包括异域农业风情区(荷兰农园、法国农园、日本农园、韩国农园)、房车营地、树屋营地、拓展训练基地、阳光草场、农耕展览馆、草地婚礼、珍稀动物世界、休闲主题庄园(薰衣草庄园、海棠庄园、郁金香庄园)等,规划主题为汇聚欧亚精彩农园,展现海外乡村风情。

(5)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区规划面积18.13 hm2。通过露地和设施相结合的栽培方式,采用灌溉微喷节水化、水肥一体化、生物防治等果树栽培新技术进行设施管理,结合不同的季节,开展赏花和采摘项目。包括百草园、设施果树园。规划主题为展现果林缤纷精彩,品味城中果园风情。

(6)私家农庄休闲区规划面积27.3 hm2。以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体验为核心吸引力,形成家庭农场承租、文化体验、休闲生活的魅力农场。包括人工湖、木屋别墅、水上餐厅、人工湖、大棚、菜园、停车场等。规划主题为体验家庭私有庄园、漫步低碳农林公园。

(7)市民公共服务区规划面积21 hm2。通过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廊坊市民营造一处修身养性的农业公园性质的公共服务区,吸引人气,扩大园区的社会效益。规划包括都市彩色广场、农耕雕塑、人工造林示范区等。规划主题为鸾凤筑巢吸人气,和谐共建生态城。

6 结 论

后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与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永续型和综合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11]。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展示的窗口,其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后现代农业的理念与内涵,必将丰富完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提升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水平,以期为我国发展后现代农业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周淑景.农业发展战略转变与后现代农业[J].财经问题研究,2004(11):73-75.

[2] 陈成斌.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53-55.

[3] 曹仁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2003,28(3):110-117.

[4] 林祥金.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3(7):76-80.

[5] 董慧.后现代农业是可能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124-127.

[6] 胡晓兵.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根源探析[J].学术交流,2007,159(6):96-99.

[7] 王凌香,孙金福.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我国后现代农业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7):369-372.

[8] 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期刊,2004(1):221-229.

[9] 潘润泽,李春德,李俊峰,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3):61-63.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余欣荣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了今天和未来能否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吃饭,决定了我们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决定了广大农民能不能够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余欣荣介绍,《规划》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主要包括“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战略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包括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规划》要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装备的支撑,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融合,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区域结构,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组织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重点是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余欣荣表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明确,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贯彻、组织好实施。

问: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们知道“十二五”期间已经出台过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请问“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这次又出台了新的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规划,与“十二五”相比,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基本顺利完成,粮食产能、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一些反映现代农业进步的重要指标提前完成,这些成就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一轮规划,我们既保持了“十二五”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谋篇布局,贯穿到农业现代化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是突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突出底线思维。我们讲的底线思维,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或者是根本的遵循,重点是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这次规划又在目标上有新特点。一是突出了结构调整,设置了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面积,以及畜牧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等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可持续发展。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再不能够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这次《规划》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任务,提出了7个专门指标,其中有6个是约束性指标。三是突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出了全国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农业保险深度等指标,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相信经过五年的努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城乡人居环境会更“绿”,农业将更具有魅力,农村将更具活力,亿万农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但也出现了诸如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增产不增收等结构性矛盾,中央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问《规划》在这方面有怎样的部署和安排?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Building a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YANG Hu, WU Zhengping

Abstract: Tak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2011-2020)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divides the assessment into four parts, in terms of region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ajor projects, supporting system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To build the index system in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way and adjus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c method are used to proof the layer and weight of relative index and finally define the layer of each key index. In building an index assessment syste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scoring method work together to set up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study seeks for 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planning of agriculture projects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tical calculation.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一、前言

农业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规划中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评估,客观评价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各项指标等完成和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成效,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根据区域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改进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牧业现代化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业及技术装备农业,引进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替代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最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以促进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分成了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高级实现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根据农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评判,最终确定其实现的阶段。截至“十二五”期末,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模仅为起步阶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与中东部发达省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下一时期的发展中,提出四项基本任务和目标,分别为: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1]。一方面构建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整个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客观地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应科学地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工作绩效。这就要求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估理论、方法,结合新疆农业部门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该规划的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从而符合科学的指标构建原则。

2.系统性原则。中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首先应具备完整性,整个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做到指标层次明晰,指标内容明确。整个评价系统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各元素应相互联系,具备可比性,使每一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由各元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工作绩效;其次整个指标评价体系应具备层次性,将农牧业现代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各层次由不同的指标构成,从而由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来反映工作的整体绩效和农牧业现代化整体进程。

3.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指标层次体系中无论是中间层还是具体的指标,都应切合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估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中期评估的绩效评判。一方面涉及的层次与指标应科学合理,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计量性和采集数据时的可得性,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和整个层次体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指标评价体系无论从整体到部分、从总的层次到具体元素应符合评估工作的需要,目的性应该突出,每项指标评价的工作应该明确,避免出现重复。所选指标数量不应过多,给评价工作增加不必要负担。同时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必过少,从而不能客观反映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绩效。

4.因地制宜原则。参考国内外对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项目评估、中期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客观分析其他地区的相关领域成果与绩效,本次研究对农牧业现代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应符合新疆发展的实际特点,纵观其他学术成果与工作实践,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中,往往较为突出“大农业”的概念,即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包含的概念广,所涉及农业领域较为宏观,其发展往往依靠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相较新疆而言,农牧业发展往往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新疆实际状况,将农牧业发展与现代化理念相耦合,从而制定出符合新疆实际的农牧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德尔菲法。德尔菲(Delphi)法亦称德尔菲技术,由美国兰德公司最先发明主要用于企业战略的预测分析,属于集体性决策方法。德尔菲法广泛用于专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意见或决策建议,建立在专家的多次意见交汇和讨论,通过反馈和集体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专家集体看法、建议和决策[2]。

2.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把总的决策和目标进行层次的分解,在总目标下,分成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将各层次元素进行归纳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对总的目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3]。它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决策进行比较判别、分解,形成有机的统计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要素齐整的评价系统,多用于指标评价中权重的确定和计量。

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将整体的目标分解成若干要素,在归类之后按重要性,将各要素分解成不同层次,进而有利于比较。在整个要素层次中,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层次分解,同一层次相互平行,上一层相对下一层较为重要,通过一系列比较和计算,最终测算出各元素权重。

三、指标体系构建

(一)中期评估指标体系

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在咨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新疆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后,确定了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如下: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依次是目标层“新疆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策略层“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规划实施效果”和指标层的“全区粮食总产量完成值”等21个具体指标。

目标层的确定即本次研究的任务,即做出对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中期评估,策略层则反映了指标评价体系的中层主要指标,是对目标层的模块化处理,依据《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的部署,选取的四个主要因素较为切合规划中的四项基本内容,具体的指标层则根据策略层的任务规划,总结和提炼出21项具体指标,符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考核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次研究选取的具体指标数据主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16)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农业工作的相关机构协助获取,若干指标数据通过选取南北疆20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访与调查问卷的发放获得一手的数据。

(二)规划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本次研究的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权重设置为1。目标层下分策略层4项指标,指标层设21项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结合德尔菲技术与层次分析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在层次分析法中采用和积法的运算方式[4],最终确定了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

策略层四项指标权重利用德尔菲技术法,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口部门与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后,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这四类指标所占比例应相等,即各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25%。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理论要求,指标层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各专家打分与交流,最终形成了各项指标的专家打分表,根据各位专家的打分情况,最终计算出了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四、结论和展望

本次研究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出发,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界定,首先从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体系入手,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将2020年作为实现新疆农牧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节点,进而逐层、逐个确定发展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中,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技术对相关指标的层次和权重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每一关键指标的层次[5]。

通过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样本分析,进而适合新疆本地发展的农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评估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次研究重点放在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选择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的方式建立指标评价模型,在两种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注重数理理论的算法分析,专家打分则偏重主观意愿的评价,因此两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主观局限性。

本文将中期评估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对得分结果的区间进行了划分,是对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农牧业工作绩效考核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今后农牧业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中,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估模型的确定和考核结果的判定中,应尽量选择假设情况少且涉及主观评价较少的模式,进而遵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对发展规划的评价落脚点应该是中期考核这一宏观目标,进而为工作实践的调整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李晓,林正雨,何鹏,曾鸣,雷波,刘强,陈春燕,古稳.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953-958

[2]周灿芳,曹阳,余华荣,张禄祥,柯清标,段洪洋,黄红星.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6-139

[3]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6):301-304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业规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实践中,现代农业规划成果在指导各地农业生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挖掘生产潜力、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推广先进技术和增产经验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代农业发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规模化农业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要做好现代农业规划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现代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产业,应用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淡水、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基础,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的生态系统,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最大限度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

3.实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保持资源与环境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许多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和保障。

4.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现代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规划是为农业发展指出发展前景,并进行广阔发展蓝图的描绘,它将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使农业发展有序、科学和合理,能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建设,因此,现代农业规划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实施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农业进程。

1.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全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具体规划方案,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2.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细节实施上做好农业科学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着重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与现状。加快农业技术引进一应用一再创新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研发队伍,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3.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资源

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生产基地提供保障,强化育种能力、健全生产加工与技术环节、打通市场营销网络、充分体现各方面的农业服务综合能力,构建一体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正确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与推广。

4.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

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实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与应用为主导的各项农业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并组建关键技术攻关队伍,以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与技术向产业和产品方向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与创新能力。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与规划;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议与参考

1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的发展背景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取得农业发展先机,不断总结最新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实现地区农业化现展,需要不断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具体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总结地区一般性发展经验,不断制定相应的地区规划发展前景展望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市农业以其独特的绿色生态性、现代科技性以及规模生产性在不断地引导着地区农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东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性城市,在实现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有效地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稀缺性问题的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都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发展成果,现代都市农业有利于优化城市农业发展格局,有利于改善城市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地增加,有利于不断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制定切实有效的都市农业规划,应当着重以科学标准、可持续标准为基本规划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格局。

2 如何不断推动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策略措施

2.1 不断推动现有用地政策改革

发展都市农业,首要的前提性要求就是要不断改革与创新农业用地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当对于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把控与限制。在都市与乡村结合部应当尽量减少与杜绝违规用地,进一步划定永久性农田范围,将已经划定为永久性田杜绝再进行建设性违规使用。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切实采取多线措施,加强农业土地规划控制力度,可以开辟农田基本保护区试点项目,在根本上起到保护性作用。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要始终坚持科学的用地政策,开展规划与建设比例协调一致的项目标准,总结一般性建设经验,统筹安排,科学梳理,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园不断发展,项目不断推进的良好效果。(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2号文件)国家对于农业用地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东莞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中的用地政策改革应当以国家农业用地政策为基本前提,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达到符合地区实际发展的优势政策效果。都市农业发展的优良与否,用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应当不断统一意见、协调政策,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的优势效果。东莞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用地范围,简化现有的用地手续流程办理。

2.2 不断加大财政性政策补贴力度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提升标准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体现。在财政性政策方面,应当着重以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为政策前提,在农科专项创新资金、农业高级人才培养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等三个方面不断加大现有补贴力度。同时,在现代农机设备技术应用方面,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各个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东莞市也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经验与地区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农业设备补贴与示范性基地补贴等措施。在东莞市农业产业园建设方面,为了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着重加快一些财政性补助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园区基础性设备建设、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乡镇级的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及多种措施的配套资金建设均可以作为农业产业园的财政性补贴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产品销售环节,由于都市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应当以实际的农业产品销售市场为基础,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确保农业产品市场稳定。(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东莞市目前可以再市级土地流转示范性政策方面加大补贴力度,将原有市级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奖励补贴增至30万元,科技示范户奖励补贴增至5万至十万元之间。

2.3 不断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东莞市对于土地流转5年以上以及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流转双方进行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在后续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全面推动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政策的落实与发展,不断推动与扶持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注:引自东莞市政府办公室[2013]34号文件)特别是在农合组织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加大对农合组织的重视力度与资金投入,积极投入专项资金,创新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在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中,还要不断增加现有的农田补贴标准,鼓励与发展地区农业品牌,实行重点奖励措施与政策,对地区农产品品牌要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对于都市农业发展而言,除了基础性措施,还应当积极开展多项发展措施,农业产业转型也可以进行第三产业转型措施,实现产业转型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转型需要现代机械化农业设备的支持,东莞市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改革开放工业建设前沿阵地的优势,加快引进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产业,对这类企业进行一定的帮助与扶持。

3 东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与规划总结

对于都市农业的最终发展,还可以采取相应的科学配套措施,积极总结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要在不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地区发展环境、加强土地流转方式的管理与控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业产业扶持机制与措施等方面不断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还必须要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终促使地区都市农业的不断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健,王薇,华景清,等. 苏州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0(06):629-630.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9篇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0篇

4月7日,来自农业部的信息显示,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农业部拟加快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做好《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规划》落实。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同时,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5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规划》还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完善农业奖补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措施。

农业受社会资金热捧

任何现代化的想象都需要支撑,农业现代化也不例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可以预期,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将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这是“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提取积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从农业和农村流出。与突飞猛进的工业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极其缓慢,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随着农业生产面临的变数愈加复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很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表述上,“十二五”规划纲要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多了“加快”二字,亦表明推动农业现代化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引入现代化的要素,包括现代的资金、科技、服务和劳动力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四个方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包括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将吸引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市场要素大量流入。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1篇

根据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开展了本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专题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为编制好本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长远发展目标,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部门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关系。农、林、水规划编制要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相匹配,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与各产业布局、专业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二是处理好“十二五”规划评估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思维,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转型的瓶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三是处理好农林水部门规划之间的关系。强化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需求为核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合理确定森林覆盖率发展目标,提升本市生态水平。四是处理好“三农”工作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的有机结合,整体联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一是在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背景下,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聚焦种源农业,加快种源基地建设,培育现代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联合体。二是完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着力解决政府部门与科研单位信息不对称、政策错位等问题。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对农业科研部门日常科研经费的财政保障比例。三是重视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上海农业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农产品为单元,聚集不同部门、单位和学科的优势人才,攻克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各类农业专家系统研发、农业运用系统地方标准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成果推广运用,提升上海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五是整合本市农业类院校和科研资源,构筑农业职业人才教育体系。建立急需人才引进、培养的激励机制。

围绕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融合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布局的顶层设计,突出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多功能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掘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提升农业产业能级。三是创新农业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向重点污染源减排、污染源治理、生态文明创建等项目倾斜,对郊区尤其是农业比重大的区县倾斜。四是研究光明集团与郊区联手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光明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探索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扶持,提高造林补贴标准和比例,研究适当放宽永久基本农田林网宽度,使新增林地成线、成带、成块,形成规模生态效应。六是出台畜禽养殖场退养补贴政策,推进畜禽养殖尿污水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禽养殖和生态农业的“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围绕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本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农业经营者准入制度。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入分配制度。落实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三是统筹考虑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实现农村生活区、工业区和畜禽养殖区的科学布局,使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四是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推进以交通为核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功能转移和功能分工,推进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农村“人、地、宅”配套改革,形成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五是加大农村社会保障、非农就业、养老服务、困难群体救助等工作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2篇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端、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按照“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抓好农业转型发展和农业产品升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初具规模,循环生态畜禽养殖走在全省前列,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创汇农业一直走在市各县市区前列,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5820万美元,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小组和考核验收组,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考核验收;实行部门包靠制度,帮助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重点园区建设的督查调度,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度。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仅去年兑现各项农业补贴1.38亿元;制定扶持政策,发展冬暖式大棚每个给予5000元补贴,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个现代示范园区财政补贴最高50万元。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规模用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5万亩,其中规模流转7.5万亩。

(二)搭建发展载体,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示范园区。依托城区西部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规划了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规范提升了柏城土豆、密水酿酒葡萄、夏庄瓜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李村生态高效农业、柳林现代循环农业、惠和现代食用菌生产等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市已规划各类农业示范园区5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万亩、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2011年全市标准化养殖场区发展到1920处。其中,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区120处,大型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区12处。二是培养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到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6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8家、市级41家,涉及蔬菜、果品、肉蛋奶、粮食、油料、木材等产业。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全市认证登记胶河土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惠德金针菇、泰和食品蔬菜产品等有机产品6个,群福花生油、南山早酥梨等绿色食品50个,康宁种猪场、万俊生猪养殖场等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4处,望乡、凯加等12种农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三)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市镇两级农经部门,积极引导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企业等主体创办合作社,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合作社总数达到1370家,数量居市首位,注册资金19.4亿元。二是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农民素质,采取集中办班、田头指导、现场观摩、专家讲座等形式,抓好科技知识培训。围绕结构调整,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畜牧业生产率先在全省推行自然生态发酵床和低碳循环养殖模式,林业通过建立杨树新品种试验场汇集优良品种90多个。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实现了对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全覆盖。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制,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监管,建立了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基地、市场和企业速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基本构筑起了覆盖全市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明确了思路,确立了重点,制定了措施,注重了落实,全市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初步成效。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有困扰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现代农业比重偏低。现代农业具有优质、科技、设施、生态、安全、规模等主要特点。与之衡量,目前我市现代农业仅处于开了头、起了步的初级阶段,仍然以传统农业、大田农业和普通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甚至近几年不少龙头企业建设的自属农场也多属传统农业范畴。

(二)地方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才有活力。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和科学定位,缺少引领全市农业发展的“旗帜”。面上看,涉农品牌数量不少,但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并不多,风格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形成对外有重大影响力、对内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品牌,地方特色不明显,品牌市场竞争力小。

(三)发展措施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壮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隐患。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够强,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形势不容乐观。农产品监管机构不完善,设备利用率不高,引发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担忧。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发展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对下步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确立发展主题。发展现代农业,扬优势、抓特色、树品牌至关重要。像寿光蔬菜、昌邑苗木、青州花卉,已经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名片。借鉴外地经验,分析本地实际,发展以都市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既能反映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我市农业特点和优势。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前段时间,市委作出的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的决定,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我们要珍惜、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坚持以都市农业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规划建设西部都市农业园为契机,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与市场创汇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思路,积极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做好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首先要搞好区域发展规划,联系我市实际,建议在规划建设城西都市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规划以胶河为轴的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和以夏庄为依托的北部现代农业区,形成三足鼎立、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引领发展的格局。一是精心打造城西都市农业园区。要聚集人力、物力、财力,依托区域内经济、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倾力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成集现代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二是着力打造南部胶河生态农业区。发挥胶河两岸水土资源优势,打造蔬菜、花卉、林业等种植长廊,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南部现代农业大提升大发展。三是稳妥打造北部现代农业区。围绕金针菇、杏鲍菇、韭菜、山药、甜瓜等产品优势,稳妥打造瓜菜食用菌种植园,尤其要借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召开的契机,不断提升北部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知名度。在搞好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还要抓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乡市 “三化”协调发展 实践 思考

“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也是新乡发展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这些年,政府对“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开拓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特别是新乡市被确立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全市122个乡(镇)中,择优选择40个作为“三化”协调发展重点乡镇,率先发展,示范带动全市“三化”进程,实践和探索“三化”协调发展。

一、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三化”协调发展布局。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原则,紧紧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遇,本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四规合一”的要求,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乡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纲要》,突出增强县城和镇区承载功能,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包括所辖8个县(市)域的村镇体系规划、所辖122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及40个重点乡镇“三化”协调发展规划。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城乡规划局,形成了市、县规划局、乡镇规划管理所、村规划管理员“三级组织,四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

(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依托县城、集镇和原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27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辐射了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1/3的行政村,入驻规模以上企业(项目)超过500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47.4万人。引导企业向27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集中,主城区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培育高端文化消费;县城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形成集聚特色鲜明、支柱产业明显的各类特色集聚区。依据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业,逐步实现五分之四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构建以市区为主,长垣、平原新区为副,7个县城为卫星城的城市集群,带动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一体发展,努力形成多层次,网络型,有特色的城镇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循序进行”的原则,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初步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首批启动市区、县城规划区、重点乡(镇)、产业集聚区周边以及干线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内的369个社区,引导城镇周边群众建设多层住宅, 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城镇化步伐。目前,重点区域内社区全部启动,52个示范社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市累计拆除旧宅3.7万亩,复垦1.8万亩,完成投资181亿元,完成建房面积1773万平方米,入住农户8万户。到2030年规划期末,市域人口将达到646万人,主城区人口180万人,8个县城和平原新区人口210万人,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人口256万人。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基础。建设高标准、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划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合理布局粮食、养殖、林业发展。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9.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启动总投资28.9亿元的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200万亩重大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连续八年丰收、总产连续五年创新高。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和省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落户新乡并有序推进,农业立体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大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84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317.4万亩,认证产品211个。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集中,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61.9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培育宏力、亿隆等多家本土企业集团发展农业经营公司,引进中粮集团、雨润集团等知名龙头企业,培育克明面业、迪一米业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9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97家,辐射带动农户达到55%。

(五)强力推进,重点乡镇“三化”协调发展良好。201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重点乡(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择优选择40个经济基础较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影响力大的重点乡镇,先行试点,整乡推进,以“小三化”带动“大三化”,率先发展,示范带动全市“三化”进程。 40个重点乡镇大胆探索,“三化协调”发展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以路网建设和镇区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集聚区功能日益显现,农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重点乡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GDP总值达644.46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42.9%,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8180元,比全市高647元。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乡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创业就业得到有效引导,群众就近就业成效显著,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40个重点乡镇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达396 个,二、三产业新增就业人数达68450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展顺利,城镇框架得到拉升,镇区、产业集聚区和社区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健全,镇区面貌得到有效改善,镇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乡镇新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64.85亿元,转移农村人数23.6万人,社区住宅建成面积达1287.6万平方米,入住社区户数达54544户。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创新,土地流转面积加大,农民有组织、集中、规模经营成效显著,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速。重点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580个,农民组织化程度平均达34.3%,2011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95821亩。

二、新乡市“三化”协调发展实践的思考

其一、规划先行,统筹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框架布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新乡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依托县城、集镇和原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27个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一体规划,一并推进,确立 “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相继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及40个重点乡镇“三化”协调发展规划。中心城市、县城、集镇和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框架体系基本建立。积极创新,规划先行,大胆实践,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搭建了发展平台。

其二、培育产业集聚区,构筑了“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集聚力、承载力和支撑力的大小。加快产业集聚,实现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效转移,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乡市紧密结合中小城镇发展规划,把产业基地作为中小城镇功能区的一部分,充分考虑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从促进要素聚集、产业互补和效益递增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发展方向,使每个产业基地都有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特色显明的产业框架和发展模式。通过培育产业基地,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创业渠道,带动更多农民就业,构筑了“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

其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拓展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观,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农村。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变革了传统意义的农村和农民。新乡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用新型城镇化思维,谋划推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拓展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

其四、政府主动引导扶持,对“三化”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重视支持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重点乡(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点乡镇,率先发展,示范带动全市“三化”进程;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以路网建设和镇区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乡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展顺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创新,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政府主动引导和扶持,将保障“三化”协调有序推进,走向良性持久发展。

其五、“三化”协调将推进可持续发展。“三化”协调,强调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忽略任何一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跨越,新的发展理念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三化”协调发展,将改变农民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发展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面向市场,适应竞争,提高发展能力。新乡市坚持“三化”协调发展的方向,以重点乡镇为单位,打造“三化”雏形,缩短周期,县域镇村一体化先行,进而整体铺开,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范例。积极推进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新乡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4篇

一、在发展目标上,应致力于实现新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农业发展进程的特征是每十年实现一个突破。1985年,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新突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700公斤,在全国粮食从南粮北调转为北粮南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实现了畜牧业的新突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491.81万吨,在全国肉类从南肉北运转为北肉南运发挥了重要用;2005年,通过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新突破,破解了“新东北现象”、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省农业的“卖难”问题,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我省在解决三农问题、稳定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应还有新突破。从农业现代化进程看,我省正走到中途。大约用60年时间走完了农业现代化的前半程,在国内排17位。为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将用10年时间走完农业现代化的后半程。要求吉林省在“十二五”规划期内迈出决定性的步伐,为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采取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此,吉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应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统筹上实现新突破,在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的进展上实现新突破。

二、在推进模式上,应走“内涵”开发道路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加快进度和抓住关键。必须走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举之路,必须加强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大幅度地提高水利化、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我省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资金皆短缺,劳动力资源充裕。法国经济学家拉坦提出的诱导性技术变革理论指出: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和动力进步的道路;而那些劳动力丰富,但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所以,我省应该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开发道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1、吉林需要什么样的水利化。水资源的短缺和不稳定,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障碍,五大水利工程的展开,为我省水资源供给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利化集中在大江、大河和灌区的改造,真正能解决农田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农田水利工程长期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当前关系全局而又最为薄弱的就是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建议这项建设应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决定,突出六大重点,加大投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我省突出调水、引水和节水,有重点地规划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改善农田生态的前提;农田水利建设计划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吉林需要什么样的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替代劳动力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改善土壤性能、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机械和现代土壤耕作的有机结合,广泛推行以"引水、保水、少耕"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大面积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能,改善土壤生态,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动力支持组织农民,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作用,成为推动种植业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我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有一批农业机械化试点乡镇,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我省农业机械化要把注意力放在全程机械化上和农机与现代农艺的结合、农机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结合上,使其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突出打造三大板块。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

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河绿化等为重点,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发展重点

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开发区食品园区、乳业加工园区、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那一世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