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课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课教学

第1篇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开放性、自主性,这要求我们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当创建不一样的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课堂中,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以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调动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促使其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2]毕静.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11:45.

第2篇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课程改革使音乐课堂焕发着活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兴趣;创新

小学音乐课堂除了基本知识的介绍之外还需要进行音乐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升级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加追求技术性和专业性,在演绎时也更加追求艺术的表现性。演奏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演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并且了解到音乐本身的独特魅力所在。

1.用演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声乐,一种是器乐。在演奏学习方面,如果从根本上来分析,这些就是音乐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音乐的表现过程中这两个方面是处于一个系统之中的。一个良好的、完整的音乐课堂结构需要以音乐欣赏为主要的线索,并且设立一个中心,在歌唱和演奏的互相支撑下建构课堂结构。对于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演奏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很多演奏都处于非常薄弱的位置上,只有歌唱和演奏都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构建更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形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演奏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使音乐课失去魅力,减弱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生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不同的,并且关注度和热情也是不同的,如果是个性化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需要对学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对学生的评价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1]如果是性格非常活泼的学生,本身喜欢唱歌,也拥有好的嗓音,那么他可能喜欢用歌唱的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而不是非常喜欢演奏乐器;如果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可能不是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喜欢演奏,辨别听力能力也比较强,还可能使用乐器助演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使用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教师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逐步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还有演奏的创造能力。[2]例如,在学习《外婆的澎湖湾》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示范的方式表达出萨克斯演奏的优势,在吹奏的过程中表达歌曲,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按照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演唱组以及演奏组的区分,让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课堂教学渐渐达到高潮,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

2.课堂升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乐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音乐体验,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学习领域,在演奏的过程中这也是音乐表达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能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奏能够让学生的基本音乐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在基础性教育阶段中,教师需要从广泛的意义上去进行演奏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让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多样。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基础之上,学校音乐教育还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相关的教师需要乐器进行讲演,让学生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在演奏教学方面还需要创新学生的思维,教师给学生进行演奏,并且简单地进行旋律的演示,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旋律,改变模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完教师的演唱之后,将自己的演唱和教师的演唱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模仿之后还需要试着对音乐的旋律进行更改,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之上进行改变的尝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创编的乐趣所在。教师演唱的旋律需要使用音条乐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性感受,在边唱边演奏的学习中感受到音乐前奏的美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灵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按照视频当中的内容进行音乐创作画面的分析,按照音色的基本特点以及不同音乐之间的组合,创造出相应的节奏和类型,以达到演奏活动的高潮。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更多的音乐素材,并且在素材当中有所发现,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在感官和体验的双重刺激下,在音乐学习上产生一种美妙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感官更好地调动起来,并且在体验方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音乐感觉以及听觉和视觉、触觉都能够得到更多的体验,让音乐富有生命力。音乐课堂教学还需要使用多种演奏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激发。[4]

3.强化学生的音乐畅想,让演奏课堂充满活力

演奏教学和其他教学之间也是有非常紧密性的联系的,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演奏的技巧性,而且要创建有活力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歌唱,帮助学生在音准以及节奏上有更多更好的认知。学生可以自信地欣赏音乐,也能更好地表达和感受音乐。在一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让音乐有声音方面的形式表现,以此激发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给学生编纂童谣,认真地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并且从细节处入手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方式对情感进行表达,生动地模拟出不同节奏和不同声音之间的变化,让整个音乐课堂都更具有画面感和层次感,引导学生对不同乐器进行演奏,在伴奏乐器演奏中按照教师的组织和安排进行学习。[5]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以及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不能因为演奏拥有特殊的功效就失去对歌唱的关注力度,歌唱也是音乐表达的良好方式,只有以演奏为基本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辅助欣赏和歌唱,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深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乐之音。

作者:陈晓丽 单位: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丁丽丽.小学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9).

[2]高燕真.奏响小学音乐课堂“乐之音”[J].中国音乐教育,2014(11).

[3]何晓蕾.音乐课堂中打击乐器的教学措施探讨[J].成才之路,2016(11).

第4篇

儿童的运动器官和感知记忆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从根本上遵循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做具体的音乐游戏去了解音乐的各种要素,比如节奏、节拍和音符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音乐游戏能切身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以及情节,能更好地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有利于自身情感细胞的培养。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在音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现立体的、多维的教学场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带入音乐所塑造的境界中去。他们在这一境界中能充分体会到音乐所展示的美。在上《小青蛙》这堂课时,可采用幻灯片播放的形式教学,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以及力度的逐渐变化,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茫茫的田野上,小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玩耍、捉害虫,小青蛙面对暴风雨的侵袭而不畏惧,当风雨过后,公鸡啼鸣,太阳逐渐升起,小青蛙依然在歌唱、欢舞。这种将视觉与听完美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感受生动、形象画面的同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好地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加强音乐主题的文化感染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19-03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并给予肯定和赞赏。

一、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习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作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也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因此,音乐兴趣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怎样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一定要热爱音乐。

其次,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作用。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上音乐课的兴趣。同时,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良好学习音乐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创造条件。

再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的教学态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运用,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再次,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且不可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实施音乐新课程应准确把握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

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功能,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教化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价值――审美作用;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呢?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赛尔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欣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

人们在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情绪受到感染。

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实施音乐新课程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再次,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课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欣赏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鉴赏,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等等。

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在对教材的钻研和音乐情感内涵的挖掘还不够,不善于利用音乐作品的内涵

升华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对艺术体验与实践要求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在音乐基本技能、音乐人文与音乐创作活动的开展方面,还不够紧密;音乐知识拓展方面尚嫌不足,有时缺乏音乐性和艺术性;在对音乐情景、欣赏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还缺乏深入、全面的归纳与提炼。

(二)教师音乐教学基本功缺乏。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伴奏,范唱,形体表演启发学生审美,以至于有的音乐课音乐性不强,学生没有在教师示范下的活动,因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十分苍白。

(三)学生活动留于一般,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缺乏引导学生聆听、体验、品味、模仿、表现、创造音乐的方法。例如,有些音乐、艺术作品,需要反复的聆听、观察,通过教师引导,促使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蕴涵的审美意蕴、体验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逐步获得艺术的感受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

(四)教师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在教学资源与知识点的结合上把握不够,没有深入地、多角度地挖掘教学资源的教育内涵,在联系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比较牵强生硬,有的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顾及不够。因此教师在利用资源的适切性和有效性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缺乏审美感。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运用多媒体,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节奏平缓,缺乏起伏变化,有的过多的使用媒体,使音乐教学缺少了生动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六)抛开音乐讲人文,是教师常犯的问题。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还并不真正理解音乐人文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殊不知,音乐、艺术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审美,对音乐人文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群(音乐人)的生活、学习、思考、创造、奋斗、追求的心理路程,体验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感悟作者生活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探寻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贡献,学会在音乐欣赏中思索、联想,让学生透过心理去审美,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境界。

(七)教师取代学生思考和发言,也是常有的现象。尽管教师们一致认为,传统的一言堂不可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脱离不了传统的羁绊。当代教育实践的研究认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发言次数比例应大于5:1,教师的发言着重发挥引导和梳理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而不要让学生对着教师讲。如果教师的发言过多,学生就会有选择地说出某些观点去迎合老师,这样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音乐教育理念

(二)推动教师努力研究媒体手段

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教学信息量大,审美感观上,视觉刺激较强。运用网络,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更高的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实践。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音乐的范围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广阔的音乐环境,凭借网络创设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欣赏音乐。

(三)励教师把创作与活动走进音乐课堂鼓

根据教学主题发散出去的创作与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教学设计是否把这一理念贯穿在教学中,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师生的创作活动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伴随自制的音乐效果,生动地表现了学生所思、所想以及学生身上蕴涵着的创造力和表演才能。注重学生创作过程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通过体验创作过程及分享成果的喜悦,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教室里上演出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气氛的改善,对培养学生互、社会性情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了解,接受,信任,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释放。

(五)音乐的综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1.培养想象力:在教学中设计的个性化选择,扮演音乐家、音乐竞赛;

2.培养感受力:将律动教学引入课的开始部分使学生在一种音乐的情景中欢快地开始,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符合音乐教学的特点,例如:舞蹈、律动及朗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体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课堂纪律;强化听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06-01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

记得在上第一节音乐课时,课堂前几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因为我不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课堂出现尴尬的局面。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了解了低年级学生都是集中力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因此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控制在前5分钟,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动画视频,讲故事或者聊天等多种导入方式。

二、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在音乐课中,学生们对于唱谱从来不感兴趣,反而感觉到乏味。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先识谱、后唱歌,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也白白浪费掉。对此我在教唱新歌前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

上音乐课时,我觉得我只是一味地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此,教师必须考虑通过何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要求创编歌词便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将新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而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乐器和舞蹈在课堂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的异常活跃。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地让他们跟老师拍掌,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先让学生跟着乐器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乐器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并经过反复练习,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形或脚位,也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五、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和爱好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强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应用,课堂学习机械化、成人化;教学环节板块化,教师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学生也觉得学习没有兴趣,这些都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运用一切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83-0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大部分教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导致多数学生反映音乐欣赏课“没兴趣”、“没意思”、“听不懂”,课堂效率低。如何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本文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我先讲这个可爱的故事,然后再放代 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来辨别哪段音乐是代表乌龟,哪段音乐是代表兔子。 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手、脚、表情等办法来来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先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环节。

二、全员参与情景表演,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爷爷”“爸爸” “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

例如,《牧民之歌》,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 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 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结合教学内容画一画,展现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把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欣赏《天鹅》一课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巧妙提出问题。通过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高歌的情境,在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和忧伤、抒情的音乐情绪。然后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绪?

此时,同学们通过老师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想象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充 分感受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境和表达的情。 接着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再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幸福的爱的故事作一番描述,同学们听着听着都流出了眼泪。所以说音乐这种人类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沟通,而且不断开发了人的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能说则说,能舞则舞……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这样,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 丁 杰.浅谈中学音乐教学的评价与思考[J],音乐天地,2011年12期.

[2] 钱亦平主编 .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第9篇

【关键词】小学 音乐 教育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培养兴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

在(一二)年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而的特征音乐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因此备课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相应的教具,运用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五年级的学生,仍然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音乐兴趣不仅要保持还须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其音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知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中我尽量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其音乐兴趣,我曾以节奏为主题让学生们来到操场上开展--节奏接龙的音乐活动,实践中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鼓励下用不同的节奏表达,学生敢于对已有知识提出质疑和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第10篇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小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进行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效果。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注重“听”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

2.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第11篇

一、发声练习要简单、多变

在歌曲教学前,进行简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良好的嗓音进行发声的重要途径,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正确的指导课堂发声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比如说教学生发音时,特别是小学生,要注意循序渐,从易到难。刚开始接受训练时,可以安排一些闭口音,如:lu、mu为主的母音训练,旋律线简单、流畅,音域不易过宽,以轻声唱法为主,让学生通过练唱,慢慢体会声音和谐、柔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加一些其他的母音。练习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抓住发声的气息、口型、咬字等技能的训练。在教法上,也可以灵活多变:

1.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发声器官尚未经过训练,因此要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训练。他们思想单纯,幼小的心灵很有爱心,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着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根据小动物的发音,来设计教学。比如:我用头因投影出示小鸽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鸽子的兴趣,再问学生鸽子是怎么叫的?学生回答;“咕咕咕”。“那我们就一起学学小鸽子叫”。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发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了。

2.注重趣味性

练声是件很枯燥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我想“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这就要靠教师用开放的手法来组织训练。我们也可运用多媒体课来辅助发声练习,例如《森林中的回声》,教师可以给学生放短片,让学生听5--∣5--∣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在初步练习唱的基础上,由学强弱。为了激发学生发声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体态、动作更形象地表现回声的歌唱效果,如“呼唤”的体态语,回声部分用侧耳聆听的体态语。这样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并且把发声作为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进行,并且掌握得也快而活。

3.编旋律短句

旋律短句是最常用的练声形式,可以训练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技巧,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简单、多变的发声练习,从多角度挖掘孩子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式,可以轻松、愉快地表达到练声的目的。

二、节奏练习形象、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经过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去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1.将抽象的节奏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

音乐节奏源于生活,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感,应该还音乐节奏本来的面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节奏,感受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伴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说节奏,结合听到的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此时孩子们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2.游戏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3.模声法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探究、去创造,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训练,我们一定能将复杂的节奏教学简单化,学生一定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

三、听音练习形象、直观

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问题是小学生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了,他们没有用耳的习惯,也不具备听音的能力。所以重点要抓好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的培养。

第12篇

一、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开放的音乐教学是指音乐教学的多元性,它不拘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是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对音乐的实践。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教师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年儿童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我们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我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造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在音乐课堂上,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桥梁,它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发展,天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们学生通过歌唱、表演、创作,达到对歌曲的体验,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他们完全沐浴在优美的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趣、音乐的美,激化和深化学生心中对音乐美的熏陶。

二、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

童年时,我学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扣人心弦的儿歌。教会我这首歌的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是我们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学校没有任何音乐器材,连一台录音机也没有。在唱歌之前,爸爸给我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我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爸爸以带唱的方式教我们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爸爸怀着感恩的心把我们带到了爱的暖窝。从爸爸深情的带唱声中,我们对这首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当时,爸爸眼中打转的苦涩的泪花,只有我能体会其中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我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的同学们也跟我一样,经常说起生活中的妈妈。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在我的课堂上发生了。一首《爱的奉献》把我的眼泪推向悬崖。那一刻,课堂格外安静,孩子们的情感完全被我的感情牵引着,连平时爱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也一个劲地深情地望着我,也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了爱的价值了。是的,爱是一个永恒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爱是一根接力棒,他传给你,你传给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导航,我们只有把爱一代一代传下去,用爱的魅力感染学生,完成“治人先治学”的使命。

第13篇

关键词: 音乐 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和新的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全面实施,给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契机。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尽快更新理念,调整行为,转变角色。音乐新课程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强调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我长期工作在小学教育的第一线,深感基层小学音乐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时还难以满足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这些都是困扰基层教育改革所面对的难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发展需要掌握的重点问题。基层音乐教育目前有两个极端:有的学校一方面突出音乐教育的艺术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时常出现音乐教育的边缘化、简单化。为了消除音乐教学这两个极端带来的影响,我认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提高基层音乐教师基本素质

随着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旧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其弊端。在基层音乐教师中,专业教师不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人才尤为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人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课程观念的改变, 期待的是教师要从执行者转变为建设者,学生要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注重教与学行为的变化和创新,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学改革也必须从多方面来加强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1、培养具有专业音乐素养和综合知识结构的学科带头人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胜任音乐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也要培养音乐专业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的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心理、民族、民俗等学科的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型知识结构,使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材处理能力、媒体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音乐教师必须要有相关声乐理论知识和教育学背景

新课程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本身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通常所说的“专业化”就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新课程改革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定位的影响,音乐教学可能更注重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相应对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不仅是能唱歌、会乐器、能歌善舞就是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而要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包括在音乐教师的培养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有的教师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音乐教师要掌握歌唱的姿势、发声器官的构成、发声基本原理、声乐与艺术语言以及声乐发展史等, 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认知与了解。

3、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中心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小学音乐和艺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是一种职业培训教育,为此,我认为,小学音乐教育要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也要提高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喜欢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坚实基础。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情操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改进方法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是让学生在音乐美、情感美和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精神上美的感受,同时也又蕴涵了对学生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改进音乐教学方法是必由之路。

第14篇

策略一:内容保持实用性

音乐教学内容保持实用性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以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内容应源自生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的联系。”音乐教师在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又要精选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来充实教学。譬如,引入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热播的动画片主题歌曲或乐曲,以及适合小学生鉴赏和学习的影视金曲、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还有中国新声代等音乐电视节目。还可以将一些重大的事件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人文内涵。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北京欢迎您》《我和你》等奥运歌曲,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欲,同时学生也懂得了世界是一家,指引他们将来步入和谐社会、走入健康生活。

2、内容应学科整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首先,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进行整合。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曲子《过新年》,将学生从音乐中体验的敲锣打鼓,欢歌笑语,火热歌舞串联起来。其次,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对于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设计音乐与语文、音乐与历史、音乐与社会等综合课例,同样也可以把音乐与数学、等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内容新的内涵。

3、内容应恰当融入地方资源

地方资源是指在本地区范围内的音乐文化资源和人才人力资源。学校音乐教学要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湖心实验小学开展的南音课程,高甲戏等也是地方资源的一大亮点。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拿腔拿调地模唱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策略二:教学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创设情境合理互动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合理设计教学互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增强情感表现力。如欣赏《快乐的六一》前,在学生进入音乐教室时,教师播放一首节奏欢快充满节日气氛的歌曲《快乐的节日》,教室里充满着节日的气氛。接着,老师面带笑容向全班同学送上诚挚的节日问候。此刻同学们被这情境所感染,“感动”得要老师一起过六一的激动情绪。如此简短、合理的情感交融,不仅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为同学们接下来更好地学习《快乐的六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角色转变和谐互动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乐于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聆听、想象、感受、思考音乐。活动体验中多一点鼓励、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探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角色的转变,会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和灵动开放。

3、营造氛围多维互动

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包含许多方面: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让学生崇拜,学生特长的适当展示能让学生自信,和蔼可亲的教态能让学生亲近,课堂活动的民主能让学生信任等。营造一种和谐互助的教学氛围,构建尊重、团结、友善、合作和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敢动、敢说、敢做”,才能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

策略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教学从思想、方法、手段、过程、形式都在不断的变化与更新。通常,音乐课堂教学除了欣赏、提问、讨论、对比、启发、想象等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让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朗读歌词或即兴配乐诗朗诵;让演唱能力强的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范唱;让钢琴演奏能力强的学生演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大家欣赏。

教学不可能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万能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式也总是因课程内容变化、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自身优势作灵活调整而力求多样。

策略四: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是多元化的。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应多层次、多标准、多角度。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促进他们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例如: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后,请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满意,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还需努力。无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如何,都是对自我学习的一种认识和提升。

2、参与评价

新课程评价为学生创造了参与评价的空间和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小小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为使评价能自然、准确、深入,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我感到:这样的评价不仅能营造轻松和谐、互帮互助、互相激励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教师评价

第15篇

(一)新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1.开放性原则。

教材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交流、感受、感悟知识的作用,以此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际性原则。

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实际发展情况;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以避免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3.创造性原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二)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小学生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要求:“教材的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音响教材;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需考虑几点因素:

1.在内容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应当包括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专业创作经典作品、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优秀新作品等,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曲目数量或比例;内容的选择反映主流文化及审美趋势;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音乐课堂中歌唱、演奏、欣赏及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所选教材内容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要求。

2.在技能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训练;音响教材包括欣赏曲目、歌唱示范曲目、合唱示范曲目、歌曲伴奏、实践范例、备用曲目等内容;要求歌唱及音乐技能难度适宜。

3.教材形式方面。

书本图文并茂、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活泼有趣;音响包括VCD、录音带与录像带,播放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选材及教学措施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对音乐教学投入,增设音乐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设备、钢琴等;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

为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脱离课堂的束缚后,更容易发掘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考验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可通过合唱团、成立管乐团和民族乐团、户外歌唱比赛等形式开展户外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3.提高音乐教师水平。

一方面,对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歌唱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等,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班、讲座、进修三种;另一方面,引进优秀音乐教学人才,尤其引进在乐器、舞蹈等方面突出的教学人才。

4.在教材的编写或者选择方面。

学校在编写或者选择教材中,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选教材需富有情趣及艺术表现力,并符合思想品德标准;教材内容需定期修订;教材中多纳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音乐的曲目。

(二)教师选材及教学措施

1.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音乐知识、乐器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加上遗传、课后培训等因素影响,导致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应注重音乐基础教学,包括识谱、音准、音符的唱名、呼吸方法、识别前奏、旋律与曲调等基础知识,此外,还应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常用乐器及基本弹奏方法;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难度适当增加。例如,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弹奏钢琴、辨别音色和节拍等内容。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曲目曲风,创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曲风比较欢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活力,在欢快的氛围中一起学唱这首歌。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歌唱音乐,指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并通过小组合唱、单人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表演能力。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性教学,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体操和舞蹈。

3.教会学生使用乐器。

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歌唱,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基本乐器,例如钢琴、竖笛、吉他等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选材方面注意要点。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选用与调整。一方面,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特长,适当扩展教材内容,丰富课堂;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文化背景并不符合运用的音乐的教材,教师可发挥教学创造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