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篇

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 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二、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 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2篇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我校所用的《金山打字通》效果都很好。

2、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我校所用的《金山打字通》效果都很好。

2、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4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而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要理解数学知识,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抽象、静止的文字或图像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课中我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到整堂课的教学中,利用电脑课件优化教学结构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新授教学中,我就利用课件极丰富的表现力,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一)操作点右移68.32~683.2:扩大点右移68.32~6832:扩大点左移68.32~6.832:缩小点左移68.32~0.6832:缩小

(二)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如此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范围之内,揭示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使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二、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的思维过渡

电脑课件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例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中通过动画展示小数点移动操作过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成果向抽象思维转化。

通过演示,学生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法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以更加多角度、多层面的姿态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近年来更是产生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卓越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扮演了一名“教学助手”的职能: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帮助教师开拓思路与教学视野,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起到既改革了教学方法,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就像是无缝不入的空气一般存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不仅改变着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信息化思维成为当代最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改革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更加呈现出其创新性、灵活性的积极属性,让小学语文教师们越发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之于小学语文课堂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完成所谓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肢体动作和幽默语言等,为了能够上好一堂课,优秀的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备课,才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僵局,重新开启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将课堂准备板书的内容事先写入PPT课件之中,更加可以灵活动脑,将这些教学内容以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灵活方式展现出来。这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的以多重感官刺激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产生了既深刻又广泛的积极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尚未完全成熟、完善的理解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门槛,对于很多课文、段落、词句,小学生往往只能依靠教师的积极的语言点拨,而教师的这种点拨正是基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的年龄段的理解共性上,这种点拨并不能够以点概面地改善所有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息技术尤其对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等相关知识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节选自郑振铎《海燕》的课文《燕子》时,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燕子,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春天里的燕子灵活、可爱的姿态,并不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具体的影像,因此也就对于课文中的内容谈不上任何理解了。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前准备的燕子相关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燕子的具体形象和飞行姿态,利用具体、形象的动态图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意义的燕子形象,从而结合课文的语句内容,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意境。类似这种凭借学生的已有经验无法完成形象建构的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显示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在动态的图像和声音的展示下,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的观察,加快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成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更多的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相一致的氛围当中,感受作者描写的词句,以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多媒体设备,一段旋律,一段视频,一组图像,一首歌曲,等等,都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氛围的建构,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因此,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更多的教学辅助功能是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此为教学核心目标,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等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教学形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了更好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能够凭借已有经验生成相关的教学框架。但是,在今后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仍然无法忽视这种工具的两面性,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才能够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孙晓莉.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J].求知导刊,2015,(21).

[2]张惠英.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新课改;促进作用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是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位核心的信心技术能够予以重用。信息技术手段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工作之一,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更要与时俱进,迎接契机,将小学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的思想靠近,一步一步的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吸收效率,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去使用一些信息手段去获取知识,当然前提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信息获取的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说,通过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共同协助和作用,借此小学语文新课改才可以真正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不断帮助语文教学的进步,能够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

新课改下的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无论对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又是决定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拓宽教学方式和手段,而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将传统的语文教学融入高科技手段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使小学生可以提高其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学习,尤其是拓宽自己的视野,进行一些探索性学习,从而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方面帮助锻炼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为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从更高层次来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会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更好的向新课改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师通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语文的学科或是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着手,还要借助实际的问题,激发小学生对发达技术和信息水平的好奇心,进而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加深;另一方面就是要对语文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践中进行,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语文教学也会有新的特点提供给老师来进行选择。例如,我们在练习写作时,可以借助最新信息交换的方式来对人与人之间逐渐的进行主动交流方式,写作方面的教学也会面临着较大的变革,改编和整合信息将会成为最为主要的写作能力。在口语交际方面,将会是学生在日后的人生中获得职业及事业的重要的技能,学生想要获得更高的职位,那就要让学生先要学会如何进行沟通,而沟通的首要就是对语言的熟知。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手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死板,比较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传授手段,过于依赖那种已形成的培训或者训练体系,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发展和进步非常重要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要着重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进行重视,积极引导小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等。

2.1对课文的精读

在比较传统的教学中,会对教材课文的精度进行高度重视,在网络环境快速发展今日更是不应小觑,原因在于精读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吸取和消化,是目前公认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精读的核心在于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内容和作者等相关内容的一个思考过程,语文老师也可以对此提出相关的资源供学生们参考,同时,语文教师也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之中,这样就使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更侧重于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探讨和研究,既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也可以实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2.2主题性的研究

这种新颖的学习、教学方式主要的思想就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源、资料以及话题,形成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一方面,阅读主题的选择是不受限制的,可以选择任何方面,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的某方面能力,外延也很宽,传输的路径还具有辐射性。语文老师也可以对此提出整理好的相关资源供学生们参考,学生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源,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心得。

2.3选择性的阅读

学习的主体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快速的阅读,并依据要求对最有用的段落和语句做下标记,然后对其细细琢磨,也要引导学生自主去使用一些信息手段去获取知识,当然前提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以及信息获取的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这种手段的效果一般是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选择性的阅读非常符合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轨迹,还在具体的方式中使每个学生在每学期指定一本中外的名著进行阅读,借助互联网资源可以拓宽学生选择的范围,并要求学生按周次的逐一阅读,养成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老师也可以进行监督,定期组织一次交流探讨的课程。

3、结束语

我们要坚信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中,要对教师使用的现代化教育的技术意识及现代化教育的观念加以提高,还会对教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小学生可以提升其在平时学习中的效果,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开展学习,进行一些探索性学习,所以,我们要继续坚持将信息技术手段和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新课改的全面完成。

参考文献

[1] 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

[2] 初传芳.反思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几个层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3] 曹元坤.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浅见.[J].学生只有(小学版),2010(03).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7篇

1.1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等原因,造成了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即使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也是不太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以只是将黑板上的板书搬到多媒体屏幕上,讲解的时候还是像平时一样讲解,没有充分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学校的机房软硬件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有的学校还会出现计算机的数量远远少于学生的数量,常常是两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造成学生争吵现象。

1.2信息技术课程在应用中没有采取合理的手段

在信息技术的上机课程中,教师常常偏重于讲解,不太重视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而且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比较乏味,让学生没有兴趣听讲;而且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只顾自己操作,常常忽略教师的讲解,一旦教师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他们又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学生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后,不能有效的运用其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小学生。介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心理特征,让他们的做事和学习更多的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和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学科,如果将生活中常见元素引入教学中,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因为教学内容比较贴近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2.2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趣味

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应该具备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在教学中比较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保持好奇心去探索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技能。教师应该在设置课堂上做一些努力,将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趣味,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得到一种相互平等的互动空间,扫除交流障碍。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生动的教学课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改变信息技术课程那种传统沉闷无趣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从一些简单的小游戏、小操作入手,为学生创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景,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比如说,在学生学习使用鼠标和键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绘图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鼠标单击、双击和拖动等的简单基本操作,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进行有趣绘图的同时掌握好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技能。教师通过对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趣味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到相关课堂知识,以此达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目的。

2.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从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传授相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是将典型的任务作为主要目标,就是将课堂中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贯穿在一些情景和任务里面,让学生在了解任务和情景的情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或者和同学一起找到相关解决方法,在寻找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课堂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小学生的模仿特点,让学生从最初对教师的简单模仿,逐渐转变为一边学习一边创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收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教学生使用PPT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下载一些有趣的、精美的PPT文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一种想要亲手制作的愿望,然后为学生讲解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接着布置一个制作精美PPT的任务,为学生留空余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和想象,制作出自己特有的PPT,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住课堂新知识,并且激发学生对其探索的愿望,驱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育的目的。

3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8篇

1.根据小学生不同的行为特征,采用不同方式的“代币制”。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其在课堂上的表现行为也不同,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园阶段、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中年级阶段、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喜欢受到老师的鼓励,喜欢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课堂秩序还是比较好维持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也是听老师的话,他们的课堂行为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课堂行为要好维持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的开始不迷信老师的权威,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是最难管理的。要保持小学高年级同学课堂的良好的纪律必须让他们从低年级开始便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代币制”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从小学生的心理来看,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需要奖励来激发学习的热情。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需要采取一种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学习热情。“代币制”对孩子可以起到督促和奖励的作用。但是,“代币制”的应用要适当,过多的物质奖励会形成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把全部的经历都放在战利品上,而忽视了努力的过程。精神奖励也要适当,精神奖励过多也就失去了表扬的作用和意义。

二、“代币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具体应用

1.行为准则的制定。

老师要与同学经常沟通,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制定信息技术课的行为规范,每一种行为规范都有一定的奖惩措施,让每一个学生对行为规范都有准确的了解。对于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同学们会慢悠悠的走进教室,有的还大声喧哗,因此,在课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同学进行约束。下课的时候,要让同学们关闭电脑,将教室的桌椅板凳放整齐。

2.制定“代币制”。

代币是学生期望的奖励,相当于观念上的币。代币的形式可以是不同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五角星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印章印出来的小红花等。代币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的不同兴趣,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代币。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可以采用比较具体的物品作为代币,如五角星和小红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抽象的物品作为代币,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抽象事物。

3.确定行为和代币的比例。

在确定行为和代币的比例时,必须确保整体的目标行为,确保描述的行为可以看到具体的变化。代币所鼓励的行为必须是良好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必须确保代币的制定容易记录、容易管理,代币的制作不能是手工可以轻易做出的,以免学生自行制作代币。

4.设置逆向强化物和代币的比例。

逆向强化物是学生获得代币后,通过代币取得实质的奖励。逆向强化物要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定,可以包括文具、书籍等。逆向强化物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助推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43-01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会比讲义好,将来恐怕要这样的。”的确,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在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也确实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知识性强,人文性强,感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将信息技术有效引入到小学语文各环节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必将对语文课堂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必将为新课标的实施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必将促进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一、在语文教学导入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刻地阐述了兴趣的重要。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任何事情都不会成为负担。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自己积极探索的动机。多媒体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图、文、声、像融于一体,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到刺激,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或生动的画面面前,或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为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播放了桂林互为映绕的山水,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优美画卷。画面配合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与桂林山的奇、秀、险,学生不禁被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所吸引,留连忘返,纷纷主动阅读课文,再一次用心灵与文本对话。

二、在教学新课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多媒体可以变简单为复杂,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捷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为了突出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教学重点,突破“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这一教学难点,制作了一个课件:运用动画技术,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运动: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了这样的绝妙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其次多媒体声、像结合的优势比语言描述和其他直观手段更易掀起教学高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画面打破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再现课文内容对学生实施情感调控,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高峰。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在 “诱敌上山” “顶峰歼敌”等层层递进的教学基础上,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壮烈跳崖的片断。学生群情激动,纷纷站起来,随着影片,随着人物高喊口号,痛斥敌人。此情此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就事半功倍了,对敌人的痛恨、对五壮士的钦佩不吐不快。至此课堂教学已达高潮,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即可或读或说,或写或作,提升课堂效果。

三、在拓展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丰富课内外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也是当前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教学距学生生活较远的内容时,教师可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强体验,与教材产生共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中,教师将关于总理生平记录及逝世时各行各业人们涌上街头悼念总理的情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了解课文背景的同时,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教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身边的现象再一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这样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的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多方面的。它突破了以往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有机地将文字、数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与主观能动性,既可展开群体教学,还可进行个别教学,使得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无疑,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是小学语文课堂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0篇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1篇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小学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中。

一、认知学徒制

所谓认知学徒制,指的是学生通过解决复杂任务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教学方式,此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学到的知识。传统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为主,注重理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会因为理论与实际不符造成学生实践运用的生疏,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创设让学生身心舒适的学习环境,也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尝试使用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认知学徒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信息技术属于副科,不被学校和家长看重,所以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不是专业的,或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低;还有的教师虽然专业水平较高,但抱着“小学信息技术不重要”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单纯地讲述信息技术知识理论,不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产生兴趣,更无法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改进教学方法,以练习来代替死记硬背,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2.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主体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授受式”教学,学生只要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就可以了,几乎不需要与教师有任何交流,当然也没有机会与教师就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当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都被耗费时,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就降低了。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思考,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逐渐落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

3.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将理论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信息技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沛的情感需要释放,所以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做好课堂规划,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再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实践操作,将被动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主动的实践操作练习。

三、认知学徒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具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性,能够让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真正学到有用的技能。例如,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内容是打字。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打字技术,当学生看到教师的十指在键盘上飞舞,接着屏幕上就快速出现了一行行文字,学生无不惊奇、赞叹。这时,学生已产生了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打字方法。教师将打字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以后,让学生自行练习,同时进入到学生中间,对不得要领的学生及时指导。全班学生进行打字练习之后,教师选几名学生进行抽查,基本确定学生掌握了电脑打字的方法,然后将学生分组,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一组打字最多,哪一组就是本节课的冠军组。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自己所在的小组得到冠军,都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专心训练。由此,既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落实了新课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王蓉,刘美凤,吕巾娇,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18-124.

[2]唐天池.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88-91.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教师在职发展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

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基本设想主要观点:

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重点;②通过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方法;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子课题设计本课题分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和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研究(分别简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子课题。其中,理论研究已经基本确定研究方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研究方向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政策、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理论性的研究,为实践研究和综合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课题研究周期为1~2年)。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如下:1.信息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基础2.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3.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5.信息伦理与法规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7.学校发展与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善研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一类子课题试图从区域发展、教学研究、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视角开展实践性研究,适合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作为负责人承担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主要研究方向(建议):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域性研究。包括区域整体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例如:h省(l市、n区)、区域特色性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例如: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区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政策研究等。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质化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等。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包括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推进策略及模式等。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发展。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培养研究、教师培训研究等。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4篇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部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范文第15篇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程整合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培养了信息搜集能力以及学生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中,要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语文学科的改革发展变革,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整合,也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将信息技术的课程同小学语文的课程进行整合,即以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学习作为基石,将信息技术的课程作为工具及手段,渗透到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当中去,进而将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到培养学自主解决小学语文学科问题方法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一要注意从语文学科或现实的问题入手,借助实际背景的问题,并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最终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二要安排实践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小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手段来获取信息,并学会使用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手段来进行分析和处理有效信息,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同人进行交流、合作并完成组织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整合的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偏重于系统训练体系的,它非常注重传授语法和词汇的相关知识,在语言教材之中收录的文字也仅仅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范文。而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重视积累和感悟,重视语文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方面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令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究。

1.课文的精读

在传统教学中高度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精读,在当前信息网络的环境下这一点同样不可忽视。精读作为强化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不可替代作用的学习方式,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这种阅读方式中非常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性感知以及深入性思考,语文教师可以提供有效资源以供学生进行参考,并进行即时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熟读千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好的文章需要进行强化精度,小学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更要注意掌握精读的方法,将小学语文教学课文详细研读,逐字推敲,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同时,学生还必须根据小学语文老师的指导进行专门训练,以求学生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

2.主题性研读

主题式研读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阅读的主题十分丰富且灵活,信息容量很大,外延很广,传输路径也具有辐射性。语文教师也可向学生提供事先整理的资源,学生也可以自行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并可以在论坛上交流研读心得。这就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典型例子,如今各大网络论坛和社交网站都提供许多主题研读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使得身处异地之人能够就同一话题进行探讨,专帖。小学语文教学亦可运用论坛方式,指导学生围绕语文课文或课外读物进行交流和探讨,既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解决异地学生的交通问题。

3.选择性阅读

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进行快速阅读,并且根据需要进行选取对己而言最有用的段落或文字进行精读,由面及点进行信息输入。选择性阅读在结果上往往是通过写作来表现。这种方式是符合现代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发展轨迹的,具体方式可以在每学期向学生指定一本中外名著进行精读。并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读书笔记。教师亦可进行监督和检查,并组织读书交流会。

三、信息技术手段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反思

1.加强网络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互联网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互联网不仅具有传递信息的高效性和地域无限制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和降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难度。

2.完善网络论坛、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方法

不仅仅是网络论坛,同样QQ群、网易邮箱等互联网产品也应当完善其使用方法,有针对性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加大教学力度,同时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探索一条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牛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