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

法理学的特点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Key words】Forensic; Forensic science; Countermeasures

1 法医及法医学的定义

1.1 法医及法医学的定义

法医是指司法机关中运用医学技术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尸体、物品或物质进行鉴别并作出鉴定的专门人员。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①。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学及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接受医学及法医学的基本技能训练,需要具备法医学检案鉴定的基本能力。

1.2 法医学专业的特点

1)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就纯医学而言,法医学专业不仅要学习医学的基础课程,同时也要学习刑事科学技术、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学类等专业课程,同时由此衍生出来法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也分为临床实习和公安机关实习,实习时间分配根据各个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安排,因此法医的专业性较强,学习的内容与纯医学学习存在较大差异。

2)工作对象和环境特殊。法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刑事警察工作,工作的对象主要为人身、尸体、物品或物质;工作环境主要是在室外、殡仪馆和实验室等场所,因此他们的工作对象和环境比较特殊。

3)生源要求特殊。正是由于法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工作环境和对象特殊,因此全国目前只有35所院校开设了法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小,学生总数不多,在学生的性别上以男生居多;对于学生的年龄和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这主要是出学生就业上的考虑。

4)就业面较窄。“2005年2月的《伞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2005年10月1日以后“侦查机关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的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市鉴定机构”。自此除公安机关外的司法行政机构基本停止录用法医专业学生,使得学生的就业面严重受限,主要就业单位变为公安局、社会鉴定机构、公司企业等”。②因此法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考取公安机关的公务员;只有很少部分学生进入各级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和法医学研究机构从事法医学鉴定、教学和科研工作。

5)法医学专业的社会化认同度不高。法医专业特殊的学科性质和工作内容,致使社会上大部分人对于法医及法医学专业并不了解,对于法医专业的认同度不高,仅仅将法医病理学的内容当作法医的全部内容。在社会上主要表现为普通民众对法医工作者都比较陌生,略带有崇拜感,但一般不愿意从事该职业;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转专业欲望比较强烈。

2 法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

法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社会属性必然带来法医学专业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的五个方面;

2.1 专业思想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这主要是与医学院校里纯医学专业来进行比较,主要表现在大一学期。法医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志愿服从调剂过来的学生,第一志愿填写法医专业的较少,因此法医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最主要表现就是转专业的诉求特别强烈。这主要是考虑到就业和工作的特殊要求。“我校法医学专业2008年至2012年间招录的学生中第一志愿填报法医学的人数都在5人之内,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新办专业的学习期间对专业的兴趣不足,缺乏耐心对新专业进行了解.甚至对所读专业出现厌恶情绪,想方设法调整到其他专业。”③在作者所工作的法医学专业2011级到2013级学生中,学生共有284人,高考第一志愿填写法医专业只有27人且全部为男生,只占三个年级总人数的9.5%。

2.2 法医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带着强烈的矛盾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更好地反映这一特点,本文选取作者自己所带两个专业在2010-2013年考试中不及格情况来进行对比:2010级法医在大一学年34人次(共93人)不及格,不及格率为36.55%;大二学年36人次(84人)不及格,不及格率42.86%;大三学年36人次(84人)不及格,不及格率42.86%;大四学年只有一学期成绩,第二学期为专业实习,目前的考试成绩为1人不及格,不及格率1.19%,大四学年专业课学习几乎没有同学挂科。2010级口腔在大一学年36人次(14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为24.66%;大二学年不及格23人次(149人)不及格,不及格率为15.4%;大三学年51人次(149人)不及格,不及格率为34.2%。大四学年因机构调整作者不再负责口腔专业,不计入对比范围。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法医学专业学生的不及格率连续三年都高于口腔专业,这主要是因为法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带有矛盾心理,他们的第一志愿填写的并不是法医专业,感觉学习没有方向感和压力感,在学习上容易出现逃课、考试不及格,甚至留级等情况。根据我校教务资料,法医学2007级-2012级学生在2007年-2013年一共有6人留级,远多于其他专业。

2.3 同学之间比较团结

这是法医专业不同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心理特点的显著方面。在对新生进行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和自身学习的过程中,法医专业的学生多希望自己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刑警,再加上法医专业人数较少,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因此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具有部分纪律部队的气质,同学之间比较团结,重视集体活动,有很强的纪律性。

2.4 性格上较为活泼,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能力突出

法医专业的学生在理论学习上虽然相对不如其他的专业用功、刻苦,但他们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愿意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人际交往能力突出,进而培养出了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根据法医学院团委统计:在2010-2013年期间,法医的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表现突出,其中来自滁州的某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当地的电视台和网络报道(2013年7月);在体育方面男、女篮分获全校亚军(2013年11月);自立自强演讲比赛校二等奖(2012年4月);校微博大赛二等奖(2013年12月);校第一届体育知识竞赛个人奖获第二名,团体第二名(4人),其中团体赛中第一名中有3人是法医学院学生(2014年2月);校辩论赛二等奖(2014年3月)。但在此期间,在诸如大学生自强之星、专利大赛、科研申报和学术研究方面却乏善可陈。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知识为主,要比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越,掌握学习方法,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娟.彰显地理学科特点,注重地理图表分析[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10):67.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方法;特点;发展趋势

物理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又是最具有实践性的环节,因此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往往首先是以物理教学方法为突破,因而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但是物理教学方法却又要受到教育思想、教学目 的与教学内容的制约,这必然会出现物理教学方法评价的多元性,形成大家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情况,它说明物理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研究课题。文章谨就物理教学方法政革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做些探讨,恳请广大同行指教。

一、物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物理教学方法的目的性特点

物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的就会形成不同的物理教学方法,每一种物理教学方法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师生的双边活动,最后又根据这种活动的成果来衡量物理教学方法是否成功,凡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都是成功的方法,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则是不适当的。因此应用各种物理教学方法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提出目标进行与目标一致的活动运用必要的手段改革客观对象的过程以达到教学目标。

2.物理教学方法的藕合性特点

何一种物理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双边藕合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只强调一方活动的主张都是不符合物理教学方法特点的。

强调物理教学方法的藕合性特点,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在我国物理教学方法的实践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的弊端,因而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要十分强调研究学生学法的必要,忽视了学生的学法,教法也就失去其针对性,大大影响教学的实践效果,因而在现代物理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中,发生了重心转移,即由教师的教法转移到学生的学法,这种转移正是当前我国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一种反映。

3.物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其中,前一个“法”是指教学的一般法则,也就是一般规律,后一个“法”是指物理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所以“教学有法”,因其又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所以“教无定法”。物理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受不同的教学目的制约,又受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还要受教师自身素质特点制约,这诸多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物理教学方法的千差万别和多种多样。

认识物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就为我们在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中,特别在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避免物理教学方法的单打一,坚持综合优化的标准,坚持从实践出发提供了理论根据。

4.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性特点

一切事物都是茬发展变化的,物理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它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时代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智力、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过去的物理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些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物理教学方法,因而物理教学方法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表现出了具有十分活跃和发展创造的特性。

二、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性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一的传授模式而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物理教学方法体系,哲学、政治、科技、文化做为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影响着物理教学方法,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课程的变革将直接作用于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上述领域的变革,使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1.物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逐渐走向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简单的粉笔加黑板的讲授方法已无法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使之现代化,才能满足学习化社会的需要,这种物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A、视听教学设备的日益广泛应用,体现为教学物质设备的现代化,从幻灯、无线电收音机、电唱机、电影到收录机、电视与通讯卫星,到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学生的视野推到了教室以外。B、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物理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显著标志。C、自然科学实验室的普及,当然目前新教学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适应社会发展永远是物理教学方法前进的强大动力。

2.物理教学方法的心理化趋势

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重要依据,同样心理学为物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根据,现代物理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必理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因而心理化可以使物理教学方法具有更为牢固的科学基础,现代有关物理教学方法的众多新研究成果几乎都出自于心理学家,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运用及心理学家的直接参与为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3.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民主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主的社会需要公民具有民主意识,公民的民主意识需要民主的教育来培养,教学的民主是民主教育的核心,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是教学民主的主要表现,物理教学方法民主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行为的自主者,物理教学方法的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现代教育

的共同趋势。

4.物理教学方法的个别化趋势

不少教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潜能的差异微乎其微,之所以导致学生成绩的巨大差异,是由于他们没有受到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教育。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使用完全不同类型的物理教学方法,其结果可以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因而就出现了物理教学方法个别化的要求,目前物理教学方法的个别化主要是在以学校教学组织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个别化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物理教学方法个别化的本质不应该是个别物理教学方法,而应该是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物理教学方法,它可以是个别教学法也可以是班级教学法。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病理学 课程特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Sever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ourse

CHEN Shumin, ZHUANG Lili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reflect that learning pathology is very difficult. Path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medical course, starting from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ed use of contact heuristics, drawing heuristics, deductive reasoning,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athology; course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前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已经遗忘,又一下子接触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感到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联系启发法

联系启发法运用广泛,可用于学科间的联系、病理学总论各论的联系、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病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想要学好病理学,必须有牢固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为支撑点。因此,掌握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是学好病理学的先决条件。高职高专病理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学习,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是在第一学期学习,学生相关知识遗忘比较多。教师在上课时要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组织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复习联系以前的医学知识,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填补学生知识掌握方面的空缺。比如:讲解休克的始动环节时联系血压的影响因素,讲解栓子的运行途径联系血液循环,讲解肝硬化要复习门静脉的属支及肝内血液循环等。病理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各论是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个性的病理变化,阐明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①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各论则是对总论知识的应用,二者相互联系。教师应熟悉教学内容,具有整体化思想,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利用总论知识促进各论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学叶性肺炎时先提问属于何种炎症(总论),将大叶性肺炎与炎症联系起来。大叶性肺炎分四期,第一期为充血水肿期,引导学生从“充血”、“水肿”两个词入手,根据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总论)学过的知识描述病理变化。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给予鼓励及总结。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简称病解)和病理生理学(简称病生),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习完《水肿》(病生)的发生机制,当涉及《炎症》(病解)炎性水肿的原因,就可融会贯通。学习呼吸衰竭(病生)的功能性分流联系大叶性肺炎(病解)的红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温故有助于知新,联系启发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活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联系密切。实验内容包括大体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和动物实验等。要上好实验课首先要掌握好理论课知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有的放矢”。教师授理论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如学习肝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通过机制的讲解明确二者病理切片的不同,学生上实验课时就能快速掌握要点。通过实验又能印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②与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已有的常识联系启发。比如疾病的原因具有特征性和不可缺少两个特点。这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例子:春节前的期末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在熬夜读书备考。冷空气来临,空气中弥漫着肺炎球菌,有的学生得了肺炎。下列哪个选项是病因:A熬夜疲劳B气候变化C个体差异D肺炎球菌。学生议论纷纷,做出选择。讲解脂褐素,学生觉得很陌生,联系到老人斑或长寿斑,学生理解了,感觉病理学知识不再高深莫测。

2 画图启发法

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侧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形态学教程。前期的组织学实验课会要求学生画图,因此上理论课时要求学生画草图具有操作的可行性。比如:病毒性肝炎中的桥接坏死,这是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学生普遍认为难以掌握。教师先不做深入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概念画草图。有的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能画出一半的概念。学生碰壁之后,教师再复习组织学知识,解释汇管区、中央静脉等部位,并画出草图。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大多能当场记住概念。变性、新月体、原发综合征等概念都能运用画图启发法,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受课堂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学生画图,就变通一下。比如新月体,教师讲解完概念,然后用课件放映一幅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组织切片,要求学生运用以前组织学的知识和刚学的概念指出新月体。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是授课的难点,画图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先运用画图法解释低钾血症引起反常性酸性尿,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画图法解释高钾血症引起反常性碱性尿。学生接到要求画图的指令,有动力也有压力,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全面调动眼、耳、手、脑,提高了听课效率。画图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画图法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老师画,学生看”的被动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将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加工改造,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演绎推理法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病理变化分为肉眼观和镜下观。授课时讲解完镜下观可让学生推理出肉眼观,将二者的知识点融为一体。比如肝淤血的镜下观可推理出肉眼观“红黄相间”状似槟榔切面。比如肉芽组织镜下观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可推理出肉眼观的“触之易出血”。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代谢改变是功能和形态结构改变的基础,功能改变往往又可导致形态结构改变,形态结构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和代谢改变。④在疾病过程中三者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萎缩的细胞表现为代谢减慢、功能低下。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变化推理出临床表现,比如: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水肿,肝脏体积增大,刺激肝包膜的神经纤维引起肝区疼痛;肝细胞坏死引起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发病机制也可推理出病理变化。比如大叶性肺炎90%由肺炎球菌引起,在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沿气管、支气管分支侵入肺泡,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机体对肺炎球菌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这些反应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从而进入大叶性肺炎第一期――充血水肿期。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把众多的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知识结构趋向一体化。演绎推理法引导学生主动将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4 病案分析法

病理学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医学生普遍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思想,认为基础课枯燥,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临床课就能当好医务工作者。其实病理学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密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系临床病例,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发生浓厚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教材上写道:当出血量达到循环血量的20%~ 25%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20%~25%是比较枯燥的数字,难以记忆。教师引入临床病例,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接生时产妇出血量达到多少毫升(用弯盘盛量),医生应警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作为准医务工作者不能脑海里只记住20%~ 25%,我们应该转化成实际的数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来引导医疗措施。病案分析法运用广泛。可以在课前导入,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之前导入病例:24岁男患,车祸时发生右股骨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在送往医院途中,该患者出现面部青紫,呼吸困难,口吐白沫而亡,其最可能的死因是A心肌梗死B气体栓塞C脂肪栓塞D脑出血。该病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预习,进行讨论,希望能得出正确的诊断。病案分析法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引入临床病例,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可以在授课内容结束时提出临床病例,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病案分析法与临床结合紧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⑤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首先要针对病理学课程特点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的学习及思维的方式方法、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备教材与备学生,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出发点。再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到医院实践,采集临床病例。通过互联网、进修等方式及时补充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与医学知识。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总之,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病理学课程特点出发,将多种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① 刘红.病理学(2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

② 唐忠辉,周洁,杨少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③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管理特点;班主任管理;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工作随之变得尤为的重要,其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的保障,高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上发展的重要的时期,所以要对于高中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班主任在教学的管理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该从实际上出发,科学合理的对高中生进行管理,保障高中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高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分析

高中教育是中等教育的最高的层次,其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机制当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是为高等院校提供人才的重要基地。一般的高中学生和优质的高中生相比,大多数的基础知识都比较的薄弱,相应的文化功底不是非常高,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比较的弱,这样就不利于学会的学习。此外由于高中生的此种特点对于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想要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工作,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比较强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其的教育的力度,按照高中教育相应的教育目标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并且健康的成长。

二、班主任管理方法分析

1.规范班级管理工作,坚持创新管理理念

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首先就应该规范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制定相应的班级制度,对于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其次还应该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将管理作为人性化的服务,为教学的良好进行提供帮助,加强人才培养的意识,对于学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明白学生的所需,对于学生现阶段面临的难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针对的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正确的引导学生,坚持创新的管理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2.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作为主要的主体,其本身控制能力将会对其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身对于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不能够一味的进行强制的管理,这样学生会比较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从而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就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促进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升其自律自制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为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提供更好的支撑。

3.重视集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学的过程中,不只是针对一名学生的教育,而是一个集体的教育,所以应该加强班级的建设,教师应该积极打造班级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在班级中营造出积极进取、奋发学习以及团结互助的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为学生们良好的学习提供保障。要使班级的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使学生能够有良好的归属感,在班级建设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该对于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平等的相待,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此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监督良好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加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4.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

在高中的教学工作当中,学生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学习,就应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班主任能够很好的引导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养成勤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好习惯。主要的方式是可以组织各种的学习竞赛活动,例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以及演讲竞赛等活动,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当中选取优秀的学生,让其向学生们传授学习的经验以及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找出自身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够取得进步,使学生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形成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并且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营造出良好的班风,积极的开展各种的文化活动,使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保障高中教学工作的良好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利君.分析高中学生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02):154-160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特点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体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提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小学阶段是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学校的开端,很多儿童由于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对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感到不能适应。这时候,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在他们心中相当于权威的存在,他们对教师有着天生的依赖和服从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小学生的向师性。作为小学教师,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对不能适应校园生活的学生多关心和帮助,在关爱学生中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发生感情的迁移,由喜欢这位教师到喜欢该教师教授的学科。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在平时多关爱学生,用童真的心和欣赏的眼观与学生相处,在教学中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会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和谐。

(二)以直接动机为主。小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能力培养间接动机。而直接动机的培养,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供班级群体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并从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加以培养,让学生养成几种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创新,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把体育教学蕴藏在游戏活动内,让学生在玩乐中锻炼身体素质。

(三)兴趣的不稳定性。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不易长久保持,尤其是当教学模式固化、游戏活动单一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抓住时机,通过有效地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使学生能有一时的不稳定的兴趣培养成稳定的、长久的爱好。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让学生在阳光运动中爱上运用,体会体育学习的快乐。

二、根据小学生心理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课堂教学主要是关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类教学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运动结合,设计具体的运动情境,通过教师亲身的动作示范,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运动视频等,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积累。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把体育教学放入童话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讲授武术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影功夫熊猫的片段,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体会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伟大魅力。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由于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体育与保健》这本书中就列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知识与例子,教师通过扩展这些例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小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有时会带给教师很多启发,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活动等环节时,要制造机会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习小组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育运动活动。比如,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给学生以跑步技能的训练为主,自行设计有趣的活动。有的学生受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的启发,设计了撕铭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意犹未尽,而且该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跑步能力,又锻炼学生近身擒拿术的能力。教师有时候适当把课堂教给学生,也会在学生充满创意的活动中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教学效果。

(三)课外教学要设计有趣的活动。很多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往往直接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和讲解,用单一的肢体运动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这种过分直奔主题,不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相当枯燥乏味,因而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外教学活动时,要避免用成人思维代替学生思考,过分成人化、模式化的体育课堂既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乐趣,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适当投其所好,使体育课堂充满乐趣。比如,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竞争游戏,像拔河比赛、单脚跳等活动,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根据个人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比如,认虻难生一般喜欢不太激烈的活动,性格开朗的同学喜欢有表现力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击剑等,女生则喜欢温和的运动项目,像跳舞、跳绳、健身等。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善于总结,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艺术类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形成,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的变革,艺术类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然而近几年随着艺术类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致使普通高校艺术类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相应增多,例如部分学校管理者对艺术类教育认识不足,学校缺乏对艺术类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部分学校对艺术类课程设置及师资设备配备不足,等等[1]。因此,艺术类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成为了许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而如何改进并完善其教学管理工作则是目前值得高校管理者探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艺术类教学管理主要包含的内容

艺术类教学管理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教学计划、大纲及日历的管理

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谨并具创新性的艺术类教学计划,是最根本的教学管理手段,它直接关系到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并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置相应的艺术课程及课时,提供给艺术类学生学习。

2.教学质量的管理

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示范公开讲评及教学督导等多种方式对任课老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从而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创新艺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教学教务的管理

针对艺术类教师的授课方式及设备使用,艺术类学生的学分设置及考试类型,制定相应的教学教务管理模式,以便达到教学安排的合理性。

二、艺术类教学管理的特点

艺术类教学管理相对于理工类或其他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类教学管理更加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由于艺术教育相对注重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因此在教学管理方面在基础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式。

2.艺术类教学管理更加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2]

由于在艺术类教学中实践基地及专项技能训练越来越多,并且课堂理论教学往往常与实践基地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因此,艺术类教学管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方面。

三、艺术类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类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大部分高校的艺术类教学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普遍对艺术类教学管理概念不清晰、特点不明确、认识不全面;教学管理人员水平不够专业;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不够规范,对艺术类专业管理特点不熟悉,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艺术类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因此,为了提高高校艺术类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根据艺术类教务教学的特点,完善和规范其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从而提升艺术类教学质量,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化的艺术类教学管理模式。

1.教学管理原则性与灵活叉结合

艺术类教学管理不同于其他学科管理,有自身的特性与方向。在教学计划、大纲及日历的管理上,应有一定的原则性和严肃性。教学计划的执行必须认真仔细,但要定期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教学日历要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针对艺术类课程的安排,教师的教学风格、方式等均可各不相同,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可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使得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自由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精神,即为针对艺术类教学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叉结合表现。

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任何学科都十分重要。对于艺术类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强化艺术类实践教学管理相当必要。高校通过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或实践教学作品展览,可进一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调动艺术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和竞争的环境。对于校外企业来说,也可从实践教学基地中选拔优秀的艺术人才,从长远意义上加强企业在社会行业中自身的竞争力。因此,通过强化艺术类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可实现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性结果。

3.改革完善教学质量和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艺术类教学课程和考核的设置有其特殊性,因此,针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的监督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学生评教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艺术类教学多样性这一特点,在评价选择参数的设置上应具有相应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不仅通过学校教学领导的督察和听课来实现教学质量检查,而且通过教研室内部交流座谈、教研室间交叉交流座谈及师生教学座谈等方式更为细致和全面地实现教学质量检查。在艺术类课程考核方面,由于其课程考试大部分均以考查方式进行,学生以交大作业的形式为主,因此在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及考试时间安排上应有其合理性。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对艺术类教学管理特点的认识,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管理目标,探索出一套普通高校艺术类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就一定能推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管理改革的步伐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特点 引导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价值观多元化,包容性更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一元化而呈现多元化,学生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也有崇尚欧美文化的,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学生们也能表示理解和包容。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集中到具体的事情上,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也要求学校和老师及家长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宽容些。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他们选择朋友的优先标准是志同道合,推崇的是互惠互利;他们眼中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战,而是互相协调,彼此借鉴经验,相互提携,将自己的优势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达成共赢的局面。

2.知识面广,好奇心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全球一体化时代,“90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最易被新的价值观,舶来文化所感染,他们视野更开阔,心智发展超前,对网络、新的传媒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和认知度,许多“90后”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在网络世界里,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极大的扩张。所不同的是,表面上看“90后”大学生在电脑上所关注的问题并不全部是社会知识、学习方面的问题,也许你会感到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如网上购物、网络游戏、QQ空间、博客等,而这些恰好是他们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外界沟通、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的重要平台。

3.寻求成功,追求自我价值。很多“90后”认为,成功并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只有依靠自我的力量,才能够做到事业成功,只有获得了成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他们看来,许多事情是可以独自完成的,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自由的愿望,不愿意受到太多的束缚。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生活,更看重事业,在确立目标的时候更注重与现实联系,而不是好高骛远。

4.缺乏理想,但勇于负责。武汉大学对“90后”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但有77%的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很少喊什么口号,更为注重实际、实用,有自己的一套行事风格。在调查中,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5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但也有9%的学生认为“应该摆脱责任的束缚,做人开心快乐就好”。

5.注重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功利增多。大部分“90后”学生非常注重社会关系在学校学习和毕业求职方面的作用。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各种变革,懂得综合各种关系,会很好地利用各种时机为自己增光添彩。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因此非常注重就业的结果,而且想方设法为之努力。他们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而服务,如争做学生干部,争取入党,争取优秀称号,参加社会活动,等等,凡是对就业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及活动,都受到学生的推崇和热衷。

二、正确的引导方法

1.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要想了解“90后”学生,首先要知道他们成长期所处的年代和上一辈发生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和生活水平,接受教育的方法,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最重要的影响,他们不认同上一辈的价值观和做事风格,更反对上一辈对他们的说教,所以教师、家长不能按自己的价值观去评论“90后”学生的价值观,要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目的和心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使他们不形成或少形成逆反心理。要对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珍爱,要把学生作为真心朋友,而不要看作实现理想的工具,既教给他们新的知识,还要共同探讨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前途,不敷衍,不表演,真心实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注意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他们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国外,没有受到过国外的教育,不了解国外的文化,只是因网络、电影、电视剧宣传而盲目崇拜国外文化、政治制度,所以我们要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来教育他们,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如果融入合理游戏、博客、动画等的现代教育手段,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

3.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自己的组织,他们根据个人的喜好加入各个社团,他们会全身心投入社团活动,而社团活动置于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直接指导下,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通过社团组织对大学生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社团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可以让他们充分认知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还能够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可以提出问题,再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一定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学生 心理特点 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师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新课程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使教学内容的输出与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指导处于“共振”状态,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年的初期,跟初中阶段比较在心理,生理上更趋成熟。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烈、记忆清晰。其智力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观察水平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各个主要细节,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在观察时,往往存在程序不恰当,过早下结论的缺点。

2.注意力较稳定且持久,能把注意力集中并稳定在那些毫无直接兴趣而又具有直接意义的比较抽象的学习上。对难度不大的理论推理较感兴趣。适当难度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向更深的知识探求。

3.对死记硬背的方法感到厌烦,会寻求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初步归纳重点知识,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对“保姆式”呆板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

4.抽象逻辑水平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不轻信,不盲从,对各种问题能谈出自己经过思考后的见解。但往往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经过自己思考后而得出的见解,往往固执己见,不易改变。

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整理出一套在系统地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进行主动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体系。

二、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新课程的特点,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未知的境界里,自己去求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可分为:(1)教师提出课题;(2)学生通过动脑来探讨解决的方式;(3)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4)教师取得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四个主要环节。

在尝试发现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

1.实验式发现法。对于本源性知识或来源于实验的派生性知识,如物体的平衡条件,主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等内容,较适用于实验式发现法。通过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所根据的猜想和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观察式发现法。对一些较复杂,在学生头脑中易受直观错觉干扰的概念和规律,如惯性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内容,可采用观察式发现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认真、有系统地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进而突出本质、摈弃非本质的东西,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

3.讨论式发现法。对于派生性知识或学习内容超过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如电位等内容,可用讨论式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周密设计的情景中,根据平时已学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师适当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

4.自学式发现法。对课本内容意义丰富,语言生动,容易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可以由教师提出阅读提纲,学生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自学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返回看,遇到旧知识不清楚,还可以翻到前面去复习。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听课中由于疏忽,疑问等原因造成学习的障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困难之所在,教师再给予指导,从而获得实际的帮助。

发现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穿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三、发现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的份量

让学生在自己发现中学习,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发现式教学以教师指导份量的多少可分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和教师低组织、学生高参加二种形式。究竟采用那种方法为好呢?

我在高一年级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进行分组跟踪实验中发现:具有热情好动,动作敏捷,情感难于自我控制的属于胆汁质,多血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活泼,善于探索,勇于追求。对于这种类型的学生,老师指导份量宜少,而由他们自己去在发现中获得知识,效果较好。而具有好静,动作迟缓,情感发生慢的粘液质,抑郁质型的学生,他们思想不够灵活,学习态度拘谨。对于这种类型学生,则以教师高组织,学生低参加为好,并且指导得越周密,成绩越优良。

四、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和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取得。评定发现式教学效果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是看能否达到以下五个指标:(1)学习成绩的提高;(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自学能力的成长;(4)能力的迁移;(5)学科的全面发展。

取得反馈信息的方法,我们做了如下一些改革尝试:

1.课堂提问。如果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单靠提问个别学生来取得反馈信息,则测量可能受到偶然取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测量的信度。为及时统计多数学生反馈信息,每学完一个课题后,给出一组有4个答案的选择题,根据学生举手的情况来统计反馈信息。

2.作业评定。由于高中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具有一定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把作业评定权交给学生自己。每次课上让几个学生讲上次课作业思路、方法,让大家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并得以矫正。而教师的批改着重放在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3.考试方法。传统的考试采用求同思维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保留,它是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相适应,无法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评价发现式教学效果的考试中,我们除保留部份传统的求同思维的方法外,增加了:(1)采用求异思维的小论文形式考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思考能力所达到的程度。(2)采用学生未学过知识为内容的课本或科普小文章,通过学生认真阅读后回答问题,借以评价学生阅读、自学能力。(3)采用告诉学生题目的物理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组织实验能力、操作技能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尝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成绩普遍提高。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能力等方面迈出可喜一步。

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编.现代教育理论选介.1997,3.

[2]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10.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并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并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转贴于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研究儿童音乐学习心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进行音乐教育,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本文将分析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并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他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或不爱学,即使你强迫他学,一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在儿童时期,他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能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或者渐渐浓厚,或者渐渐淡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感性是儿童音乐学习反应的主要形式

儿童对音乐的反应,首先是感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反应。儿童音乐学习的感性反应主要包括歌唱的反应、表情的反应和动作的反应。

(三)个性和差异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明显特征

个性也是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性会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东北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二人转,而江浙一带的孩子从小就会哼唱两句评弹,这是和地域的熏陶分不开的。所以经常受健康音乐的熏陶,就会喜爱健康的音乐,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如何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以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用我们完美的范唱给学生展示出所要学习的歌曲,从而激发了学生也想学唱的愿望;用我们娴熟的技巧为学生吹奏一首优美动听的口琴曲,学生们就会迫切的拿出口琴来,也要学着吹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学习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学生探索音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的。新生入学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的,如我们的脚步声,风声、雨声等等都蕴含着节奏和旋律。学生从而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唱歌、演奏,它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引导他们探索乐曲的音色、结构等,进一步加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学习心理的特点。

3.成功的体验,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对音乐的兴趣就在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当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巩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逐渐淡化兴趣,乃至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始终保持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音乐感性体验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进行。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听的目的就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还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学生一曲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自己如醉如痴,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听众”愉快的感受;小小口琴使得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口琴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3.动静交替,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音乐是最具韵律感的艺术,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动起来。对音乐的动作反应既是先天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增加律动的教学,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艺术有高低不同,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教师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性的差异,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如要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敢的探索精神;要有自信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

1.注重积累,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哼唱并背诵一些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视唱法便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记忆作用。视唱法即在音乐欣赏前、欣赏中或欣赏后,演唱作品的主题旋律。例如在欣赏《风笛舞曲》前,我把其主题旋律作为视唱练习让学生演唱。加深印象后再欣赏这首乐曲,每当主题旋律出现时,同学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当对乐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来视唱主题,一边唱,一边感受风笛的形象。最后,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让学生哼唱一下风笛的主题,很多同学都能够脱口而出。

2.培养发散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训练发散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联想和想象一般是指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唤起对相关声音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优势; 方法论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至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说法和较一致的意见。笔者试对此再做探讨,供读者参考。

1 中医学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指异于一般者。特点、特征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有征象的表述。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中医学的特点,是强调有别于西方医学的地方。特点,并不意味着优劣,而只侧重于“异”。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哪些基本特点?过去和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确为中医学所独有的,而整体观则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是在医学层次上的一种观点,对于中医学并没有特殊标志的意义,可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概括。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去分析中医学的特点,如理论上的特点、实践上的特点以及方法论上的特点。这样则比较全面。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为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整体系统的医学模式上,中医学理论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学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疾病。中医的治疗正是从调整人体整体阴阳平衡而确立原则的。因此,中医学理论揭示的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这也是中医发展的一大方向,如果脱离这一特点,刻意从微观局部去解释中医学理论,就违背了中医学的合理内核,导致错误的结论。

1.2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特点也有许多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地方,如从体表推知内部病理变化;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治“人”,随症施治以及多种多样的独特的治疗手段,如采用天然动植物、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

1.3 中医学方法论的特点

中医学方法论主要特点如下:

(1)实践论的方法:中医学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经过概括与归纳,上升为理论。中医学中数千种药物的性味归经,纵横全身的经络路线和遍布人体的数百个穴位,以及数以万计的临床方剂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则形成各自独具特点的诊疗经验。如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1]强调南方“凡病多火”、“多湿”,运用脏腑经络学说对火热进行辨证论治,对湿病以理脾祛湿法治之;另一岭南医家潘兰坪[1]认为湿病与一般外感证的区别在于“里热盛”,“阴津伤”,故立“先养胃汁法”和“甘淡护津气法”。

(2)整体论的方法:整体方法是指在不干扰正常生命活动情况下,对人体进行研究,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规律的一种方法。整体方法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脏腑、器官与整体息息相关,因而诊病、辨证、处方用药也要整体考虑;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天人相应”。这种整体方法与高度精密的西医分析方法比较,固然有“笼统”和“粗糙”的不足一面,但它却具备西医分析方法不可及的视野,它所造就的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能全面地、整体地、客观地反映生命和周围环境复杂的适应关系。

(3)辨证论的方法:将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使阴阳五行的哲理概念和医学的具体内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脏腑、经络、运气和辨证施治等理论。辨证方法既兼顾了人体生理病理矛盾的普遍性、复杂性,又重视了矛盾的特殊性和它的转化规律,运用于辨证施治的实践中,易把握疾病的本质。

(4)系统论的方法:中医学蕴藏了原始的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则。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显示了脏腑的整体性、等级性和有序联系。中医学揭示了机体内存在着多系统、多层次的联系,如脏腑气血、表里、三焦以及经脉、经别、经筋、孙络等不同层次的经络系统,其气血“周流不息”,濡养全身。

以上4种方法是中医方法论的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中医学的实践者们运用以上4种方法,在辨证施治中,根据脏腑传变规律,提出先后施治方案,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剂组成上,有君臣佐使等级不同药味的系列组合,有完整的系统效应和等级原则。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以“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为核心的东方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中医学又同时确立了以临床为实践,以取类比象和抽象思辨为核心的一整套独特的方法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的主体是以脏象学说为核心的多学科医学理论系统。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以脏象学说为医学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本实践形式的东方自然哲学式的医学。

2 中医学的特色

“按照中医特色发展中医事业”的方针,是1982年4月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高等中医教育会议上提出的。该方针是在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时,有鉴于十年动乱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惨痛损失而提出的。当时,老一辈的中医学者对此感到尤为迫切,唯恐中医药界的接班人抛弃了中医学传统特色的东西,或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而“西化”,丢掉了国粹,会上明确指出“中医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何谓中医特色?一般来说,是指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去指导中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的特有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主要指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中药和中医的传统技法以及数千年来的治病经验。亦有学者认为,中医特色应包括如下内容:(1)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整体、恒动、天人相应的观点,有它自身的生命观、疾病观、预防观、整体观、自然观、治疗观和辨证观等。(2)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规律,充分体现了辨证思维。(3)有效的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正骨、汤药、食疗、熏洗、心理等治疗。(4)基础理论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为核心,包括运气学说等内容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特色、特点、特长都是针对“特有”而言,强调其“异”,表述不同,没有质的区别,学术界只是从不同角度去加以阐发,争论不大。当然“特长”的“长”是指特点中的长处,后来发展为“优势”提出。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医特色之后,中医药界对中医特色有了不同看法,这反映中医药界迈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特色是比较而言的,有人就认为特色的观点多偏重于回顾性比较。当然,这种回顾性比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注意了历史的延续性,注意了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对保持我国中医学科学的特点,起到很大作用。然而,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强调发扬中医特色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对于同样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中西医学来说,过分强调两者的异,忽视两者之间的同,这本身就是不够全面的,更何况医学本身为应用科学。因此,中医事业在已具发展规模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如果只单纯强调保持中医特色,而忽视吸取现代医学及科学的营养素,这是否会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一种束缚,是引人深思的。发扬中医特色做得较好的佛山市中医院,以骨伤科为龙头带动全院业务发展,该院把传统的“正骨八法”发展为“正骨十四法”,手法治疗时选用单个手法或多个手法复合使用,在治疗中把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中药内外用药四大原则有机地结合运用,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2]。该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但并不满足于一般特色的发挥,近十多年来又积极引进现代化医疗设备与手段,吸取国内外新技术、新疗法,开展三维导航系统的脊柱微创骨科手术和微创关节置换等先进术式,收治了大量骨伤危重、疑难病症,成为饮誉国内外的名中医院[3]。

当然,最恰当的提法应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只有“保持”才可能发扬。问题是保持些什么?摒弃些什么?如何保持?发扬些什么?如何发扬?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也正是振兴中医需要长期奋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的继承和发扬的问题在完成它历史使命之后,中医和西医在现代科学的武装下携手并进,逐渐融为一体,那就是人类未来的新的医学。

3 中医学的优势

所谓“优势”是指优于一般,长于众者,且其势盛。优势对于某一事物来说,并不一定是永久的。这一时期的劣势到彼一时期可能会成为优势,而这一时期优势,到彼一时期也可能就成为劣势。在同一时期,发挥其时代的优势自然对事物本身是一大促进和发展。

中医学的优势既不能由中医学本身来衡量,也不应单靠西医或其他医学学派来衡量。客观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应该从医学科学整体、从科学技术整体以及从现今的发展水平和趋势来衡量。中医的优势应指那些经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经现代科学技术证明符合科学,且优于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战略图景中,它代表了可能比其他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加符合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对于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开拓作用。

近十多年来,“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被广大中医药界接受,认为比“发扬中医特色”的提法更富于时代的色彩。提出优势观点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发展扬长避短的理论和方法。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实体生存发展的前提。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指出,新技术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人说中医的优势越来越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过去中医学中没有这些病名,但如今用中医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对皮炎、红斑狼疮全世界都以激素为主治疗,而中医治疗不用激素,有些还能根治。从中医对急慢性肝炎、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其他非手术治疗急腹症的实例中,都可以看到中医的优势[4]。当抗生素的毒副反应及细菌抗药性越来越大的时候,中医药将再度显示其优势[4]。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西方医学、国防医学、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挑战,中医药学能否保持并发扬其特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确立并保持它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它的优势。当然,一门科学的优势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成为劣势;反之,劣势也可向优势逆转。发挥中医优势,就要解决如何逆转阻碍中医优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医药学。

“发挥中医优势”的提法可以认为是“发扬中医特色”提法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提法注意了变化的因素、未来的因素,更多地考虑到中医学的社会性,因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和指导性意义。

中医优势是指优于西方医学而言,是指中医长于一般、优于众的特点和优点,故应指中医最本质的东西,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灵魂。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有哪些优势呢?从理论方面看,中医学在理论上的优势为: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把“人”、“病”、“症”统一起来;把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统一起来,认为大宇宙(大自然)和小宇宙(生命)恒动不息,把整体与恒动观统一起来,形成朴素的系统观,这一思想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近些年来,多学科研究中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科学实质,认为中医学含有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等原则。从方法学上看,中医学方法的优势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提出整体性病理概念 “证”,运用对立统一思想的矛盾分析方法对“证”进行辨识。如中医学中的邪正斗争、阴阳学说、八纲辨证、治则八法、正治反治等都贯穿了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思想。中医学还采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对疾病进行多水平、多因素、多变量的立体网络式分析。中医方药的使用,也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方药使用以系统调节为背景,强调“食药同源”,因而组方配伍,强调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强调扶正祛邪,调动人体的正气,调动自我修复的能力。

以现代亚健康研究为例,许多专家学者就认为中医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中颇有优势[5]。在理论指导方面,“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为调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中医学非常注重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养生、防病等过程中的作用,在调治亚健康状态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中医“治未病”思想又为亚健康的调摄指明了方向;四诊合参的诊察手段,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断;三因制宜的思想为亚健康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基本原则;辨证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对亚健康状态的辨识;中医体质学说又有助于从体质角度认识亚健康;中医丰富多彩的疗法如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内外药物治疗等等有利于亚健康的调摄;科学的养生理论和保健手段更有利于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这些都是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均存在于中医系统论的思想中。

纵上所述,中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当推其系统论思想。当医学科学向“系统时代”过渡时,中医的这些宝贵精华必然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医总体优势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

[2]钟广玲,陈志维.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3]佛山市中医院.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医院[C]//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广州:2006.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同时,还强调,“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显然,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

一、立场的根本一致性

如何认识两者的一致性,关键在于界定和理清它们的本质内涵。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P17)简言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显然,立场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利益和地位问题,涉及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立足点和归宿,其实质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1](P19)并明确指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P19)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本质内涵上具有根本一致性,不存在任何差异。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根本立场是不允许任何违背阶级利益以及私有制和剥削现象的存在,更不允许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剥削阶级利益混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立场与阶级立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P4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基于国情现状和发展阶段,在不违背根本立场和利益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允许不同的立场和其他阶级利益的存在。比如,外资企业、私营经济以及雇佣劳动的存在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利润贪心”,而另一方面利用外资搞活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造成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立场是不同的,甚至有时还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等维护人民大众根本立场的基本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差异是可控的,属于求大同存小异的思维模式。基于此理解,立场差异不是消解根本立场,而是巩固和强化根本立场。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灵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外延和外在运行形态。

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一致性准确把握问题,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其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二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要学会面对客观实际情况,懂得迂回维护根本立场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三要学会解释和创新根本立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形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立场的体现,但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是当前维护根本立场的一个有效路径;四要坚持党章、宪法和法律,党章、宪法和法律一方面对根本立场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根据当前客观实际,合理地保障了其他一些具体立场,并要求两者都不容侵犯。显然,马克思主义立场已经实现了中国化,并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

二、观点的一脉相承性与继承创新性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的具体观点呈现出多层次性。[2](P50)则指出:“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1](P20~21)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问题,认为,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P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和继承创新性,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和发展,前者直接扩展后者的理论体系。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经典创新。恩格斯就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P681)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处在丰富和发展的状态,从而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视野。首先,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P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和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观世界的结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纲领、路线、目标、战略等的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中开创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是正确的,当前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补充,有的部分是填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空白,甚至有的部分是纠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让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创新和发展。两者在当前的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同步发展、协同创新,并形成了两个理论创新逻辑路线和途径。一是面对新的实践,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探寻解决当展问题的指导理论。二是将已经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更加全面的科学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

三、方法的推陈出新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指出,“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2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问题,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1](P23~24)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当代形态,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原初呈现,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形态和体系建构,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形态和时代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关系,关键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其中处在最高层次的是思想方法,对于这些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早已证明是正确的经典方法,贵在坚持和应用。二是对部分马克思主义具体方法进行完善和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些过去一直是正确的方法,但在当代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必须结合时代进行创造性建构和运用。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欧洲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和建设方案、市民社会理论、雇佣劳动理论、所有制关系理论等视角维度和具体方法虽然是真确的,但都需要结合世界各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完善和运用。三是借鉴当代科学发展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构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借鉴人类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当前,学界就有学者尝试借鉴数学模型、数据统计、词频分析、系统工程等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借鉴之处。此外,准确把握两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两者共同的指向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方法和方法论的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催化剂。因而,能否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根本标准。

四、两者呈现出的整体性历史逻辑关系

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1](P17)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因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在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灵魂。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带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烙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在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全部内容中,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统一。[4]

法理学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同时,还强调,“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显然,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课题。

一、立场的根本一致性

如何认识两者的一致性,关键在于界定和理清它们的本质内涵。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1](P17)简言之,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显然,立场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利益和地位问题,涉及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体的立足点和归宿,其实质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1](P19)并明确指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P19)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本质内涵上具有根本一致性,不存在任何差异。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其根本立场是不允许任何违背阶级利益以及私有制和剥削现象的存在,更不允许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与资产阶级的剥削阶级利益混合在一起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立场与阶级立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P4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基于国情现状和发展阶段,在不违背根本立场和利益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允许不同的立场和其他阶级利益的存在。比如,外资企业、私营经济以及雇佣劳动的存在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西方资产阶级和私营企业主的“利润贪心”,而另一方面利用外资搞活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造成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立场是不同的,甚至有时还发出不同的声音。同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等维护人民大众根本立场的基本标准。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差异是可控的,属于求大同存小异的思维模式。基于此理解,立场差异不是消解根本立场,而是巩固和强化根本立场。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灵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外延和外在运行形态。

因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一致性准确把握问题,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立场,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其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二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要学会面对客观实际情况,懂得迂回维护根本立场的战略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三要学会解释和创新根本立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的形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群众路线是我们根本立场的体现,但是“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是当前维护根本立场的一个有效路径;四要坚持党章、宪法和法律,党章、宪法和法律一方面对根本立场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根据当前客观实际,合理地保障了其他一些具体立场,并要求两者都不容侵犯。显然,马克思主义立场已经实现了中国化,并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

二、观点的一脉相承性与继承创新性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问题,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知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中的具体观点呈现出多层次性。[2](P50)则指出:“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1](P20~21)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的问题,认为,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的基本观点,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关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根本前提的观点,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1](P20~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之间具有一脉相承性和继承创新性,前者是对后者的丰富和发展,前者直接扩展后者的理论体系。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经典创新。恩格斯就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P681)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处在丰富和发展的状态,从而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视野。首先,马克思主义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1](P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思考和改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观世界的结晶。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纲领、路线、目标、战略等的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实践中开创的,是被实践检验和证明是正确的,当前集中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丰富和发展,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补充,有的部分是填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空白,甚至有的部分是纠正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观点,让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观点创新和发展。两者在当前的逻辑关系具体体现在实践中同步发展、协同创新,并形成了两个理论创新逻辑路线和途径。一是面对新的实践,我们仍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中探寻解决当展问题的指导理论。二是将已经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建构更加全面的科学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

三、方法的推陈出新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指出,“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它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2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问题,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工作水平”。[1](P23~24)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当代形态,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原初呈现,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形态和体系建构,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形态和时代内涵。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关系,关键在于三个维度:一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比如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其中处在最高层次的是思想方法,对于这些已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早已证明是正确的经典方法,贵在坚持和应用。二是对部分马克思主义具体方法进行完善和修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些过去一直是正确的方法,但在当代不能直接拿来使用,必须结合时代进行创造性建构和运用。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欧洲社会主义的革命策略和建设方案、市民社会理论、雇佣劳动理论、所有制关系理论等视角维度和具体方法虽然是真确的,但都需要结合世界各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完善和运用。三是借鉴当代科学发展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构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借鉴人类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的根本方法和路径。当前,学界就有学者尝试借鉴数学模型、数据统计、词频分析、系统工程等方法建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借鉴之处。此外,准确把握两者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两者共同的指向都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新是方法和方法论的本质追求和核心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催化剂。因而,能否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根本标准。

四、两者呈现出的整体性历史逻辑关系

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1](P17)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1](P17)因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在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和灵魂。2009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就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带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烙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我们党在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及全部内容中,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有机统一。[4]